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①(共11篇)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① 篇1
恩格斯
返回页首
自读提示
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学习中要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并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一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②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③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①选自《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标题是编译者加的。马克思(1818-1883)3月14日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这是恩格斯(1820-1895)在葬礼上发表的讲话。 ②﹙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③﹙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占有的价值。
·11·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①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②(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③(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④(1847年),《新莱茵报》⑤(1848一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⑦,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⑧;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①﹙马赛尔·德普勒﹚法国物理学家。他在1882年慕尼黑的电气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在米斯巴赫至慕尼黑之间架设的第一条实验性输电线路。 ②﹙《莱茵报》﹚ 1842年1月1日至1843年3月31日在科隆出版的日报。 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该报撰稿,同年10月起担任该报编辑。③﹙《前进报》﹚1844年1月至12月在巴黎出版的德国报纸,每周出两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该报发表过文章。马克思从1844年夏天起开始经常参与该报的编辑工作。该报对普鲁士反动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批评。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法国内阁于1845年1月下令把马克思及该报其他一些撰稿人驱逐出法国,《前进报》因而停刊。④﹙《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是侨居布鲁塞尔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创办的。1847 年1月创刊,1848年2月停刊。1847年9月起,马克思和思格斯成了该报的经常撰稿人,对该报的方针开始发生直接影响, 1847年最后几个月,他们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该报的编辑工作。⑤〔《新莱茵报》〕从 1848年 6月 l日至 1849年5月19日每天在科隆出版,总编辑是马克思。参加编辑部工作的还有恩格斯。⑥
﹙《纽约每日论坛报》﹚一家美国报纸,1841年至1924年出版。在19世纪40至50年代,该报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反对奴隶占有制。马克思为该报撰稿,继续了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约恩格斯写的。⑦﹙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1864年秋由马克思创立。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持的第一国际,领导了各国工人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并 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了激烈斗争,巩固了各国工人的国际团结。⑧(各国政府……都驱逐他)马克思曾四次被各国政府无理驱逐:1845年1月被逐出法国,1848年3月被逐出比利时。1849年5月被逐出德国,同年8月第二次被逐出法国。
·12·
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①,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练习
一 通读课文,总体把握文章大意,按题意境空。
1.讲演一开始,恩格斯称马克思为“_”,给马克思以准确而崇高的评价。因为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发现了_和_。
2.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是从_和__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逝世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两个“对于”提示了全文的论述中心。文章旨在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表达作者深切悼念之情,而这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作为_和_的双重身份来论述的。
二 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4.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①﹙加利福尼亚﹚美国西南部靠太平洋的一个州。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① 篇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是人们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
1 9 9 9年,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 B 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马克思在西方也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恩格斯的演讲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对此作了准确而生动的回答。 恩格斯在 “ 讲话” 中说,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单凭这一结果也可以自豪”。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 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所以,恩格斯在 “讲话”中的精辟言论一经发表,就成了对马克思的“盖棺定论”,成了人们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是人们写作悼词的优秀范文。
“讲话”是一篇悼词,所谓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开头(悼念)、主体(评价) 和结尾(悼念)。
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 ———敬仰(颂扬) ———悼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的结构是:
第一部分(§1) 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 -§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 -§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 “讲话”是典范的悼词,它具有一般悼词的结构,又具有一般悼词所没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是情理交融语言生动的美文。
首先是情理交融。如“讲话” 的第七段,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办报和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贡献, ““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 满腔热情” ““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等,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议论阐明观点,抒情吐露情怀,情与理的交融,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其次是语言生动。如第4段阐述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用语:“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恩格斯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作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句话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这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备课札记 篇3
1.文体辨正
《讲话》原本列在议论文单元,新教材又定其性为演讲词。个中原委,也许为分类更显科学考虑。但演讲词的必备要素——鼓动性,却很难与本文牵扯起来。据可靠史料载,参加马克思葬仪的只是与马克思有着特殊友谊的十来个人。人少不说,作为最亲近的挚友,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用无限痛惜、哀婉的心情祝愿这位功勋卓著的伟人得到灵魂的安宁。如果恩格斯使用演讲体(且不提“演”,用动作去辅助等),在场的人们必然会极不自然甚至莫名其妙。因此,笔者认为将本文定性为讲演词中的悼词最为合理。关于这一点,《教师教学用书》只是轻描淡写了一番,倒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人教版《教师参考书》态度明朗一些。
2.关于总纲与分说的颠倒
毋庸置疑的是:第②段为全文的总纲,③④⑤和⑥⑦段分别对两个“对于”的内容展开论述,可行文却正好颠倒(如下图所示):
②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
③④⑤理论建树(历史科学)→⑥⑦实践功绩(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从逻辑上看,这明显给人凌乱的感觉。试想:一个稍有文章学概念的人,如能斗胆置恩格斯之权威于不顾,是否会得出如下结论:将第二段两个“对于”的内容换位,改为“对于历史科学,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岂不与下文前后对应,更无懈可击?(当然,分说部分不可更改,因为理论指导实践,从理论到实践更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接受习惯)。遗憾的是,很多论者(如张家璇,章志德等)却对准这一颠倒“按图索骥”,提出恩格斯的这一颠倒用心良苦,匠心独运,着实让人难以苟同:试想彼时彼刻,恩格斯深怀痛惜且日理万机,哪有心力“巧设”这一“玄机”?
3.第六段的归属
《讲话》第⑥段属上文“理论建树”,还是下文“革命实践”,历来是文章结构、思路上的一个难点。有个认为应该归上文,而《教师教学用书》却不经意地陷于尴尬的境地:“板书设计”属下,“有关资料《谈谈〈讲话〉的两个问题》”属上,令教者一头雾水,究竟该何去何从?
问题的关键在于确立该段过渡段的性质。首句承上,“这样”指代上层所述马克思所有的理论研究都很独到且都不是浅尝辄止;次句启下,“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意谓本段不再论及上层“理论建树”的问题了,而“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当他看到……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马克思并非纯粹的书斋理论家,他更强调科学理论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影响即实践功用,他从事科研的目的即在于用科学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足见本段是为引出下文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无疑,为过渡段。按结构学的普遍法则,过渡段归入下一层次似乎也无可厚非。况且,如果把第⑥段归入上一层,第⑦段首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则显得突兀,实际上⑥⑦段逻辑关系十分紧密。一言以蔽之,第⑥段归入“革命实践”顺理成章,也不至于将学生引入云里雾里。
4.关于第七段“坚韧不拔”的商榷
现代汉语中有“坚韧”,亦有“坚忍”。不难理解,前者具体,侧重实物,《孔雀东南飞》有“蒲苇纫如丝”句(“纫”通“韧”,柔软而结实——教材注),“蒲苇”便是具体物;后者抽象,侧重精神。马克思一生与各国政府、资产者不懈斗争,毫不动摇,其精神应为“坚忍不拔”。况且《现代汉语字典》有明确的注释:“坚忍:坚持而不动摇:~不拔的意志。”可知译者的笔误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就在与本文同单元的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出现了“坚韧不拔”一词。
中学教材及其参考书应当起到科学示范作用。然而《讲话》及《教师教学用书》却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实在不应该。既已出现,就必须及时纠正,否则会以讹传讹,贻误后学。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家璇.中学语文新教材疑难问题百家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3]章志德.这样的安排该怎么理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结构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1999,(1).
[4]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3、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掌握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计划课时:两课时
导入:
由马克思简介导入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
1814年2月14日,燕妮·马克思诞生于特利尔一个名门望族。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但是她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级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预计和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提前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年轻的哲学博士刚刚到特利尔,就赶忙去他最心爱人的家,把博士论文亲手送到燕妮的父亲的手里。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后,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结婚的念头,继续互相等待。此后即1843年6月19日他才到克罗茨纳赫,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和燕妮一起来到巴黎,同比他们早两个月来到这里的卢格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杂志。至此,他俩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国贵族(男爵)家庭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结婚。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他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 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一:悼词介绍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应用文——悼词。
悼词,即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述其哀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以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赞其功。结尾——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颂其德。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解决以下问题
1、生字注音
不可估量
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衷心喜悦
卓有成效
嫉恨
污蔑
诽谤
诅咒
2、根据悼词的特点,分析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7节: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述其伟大功绩。第三部分,第8-9节:论述马克思在当地的巨大影响,表达深切悼念之情。
三、分析研读第一部分。
1、马克思逝世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明确: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2、两点三刻,为什么要把时间交代的这么准确? 明确:庄重的意味。
3、第一节除了这里提到时间,还有哪个地方提到时间了? 明确:“还不到两点三刻”
4、时间之短,表现了恩格斯的痛苦和遗憾。而这种痛苦和遗憾是通过“还”这个字表现出来的。
5、第一节交代了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那么在这一节中出现了“死”、“逝世”这样的词了吗?
明确:没有,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代替。运用了讳饰的手法,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 情。
知识引申: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即讳饰。如古代不能直接说君主的名字,还有现代说怀孕是“有喜”。
6、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中间的破折号有何意义? 明确:不希望他死,但是又不得不面对他的死。
7、总结第一小节的情感基调。明确:无限悲痛,深切惋惜。
四、分析研读第二部分。(第2节)
1、阅读第2-7节,思考:第二节和第3、4、5、6、7节有着怎样的结构关系?
明确:总分结构。
2、首先来看第二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逝世造成的损失大不大?
明确:损失大。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损失很大? 明确:不可估量,能否换成“巨大”,不能,因为不可估量程度最深。因此,作者在评价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损失时,评价的角度之一是程度。(板书:程度)
4、这个损失是对谁的损失? 明确:无产阶级,历史科学。(板书:对象)
5、“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空白”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后果非常严重,突出马克思的伟大。(板书:后果)
6、“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评价马克思的逝世所带来的损失? 明确:“不久”,说明很短时间内损失就能使人感觉到。(板书:时间)
(第3、4、5节)
1、浏览第3、4、5节,通过完成下列填空,概括每节的大意。第3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4节: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第5节: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发现。第3节
1、第三节是一个长句,句子的主干部分是什么?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是句子的什么部分? 明确:前置状语。
3、为什么将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的发现作类比?
明确:达尔文的进化论当时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发现,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即历来………简单事实”和发展规律是什么关系? 明确:是对简单事实的补充说明。
5、简单事实后面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包括哪些? 明确: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
6、“人们首先………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和简单事实什么关系?和发展规律什么关系? 明确:补充说明。第4小节,1、第4小节,不仅如此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这个小节中最能体现这个发现作用的是哪个词? 明确:豁然开朗。
3、豁然开朗和那句话形成对比?
明确:在黑暗中摸索,体现了马克思的伟大。第5小节
1、“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
2、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评价修饰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发现?
明确:都、很多、任何、不是浅尝辄止,说明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之多、之广。
3、总结:3、4、5节论述了马克思在哪些方面的贡献? 明确: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理论方面的贡献。
第6、7节
1、“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怎样理解“这样”? 明确:他在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2、“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怎样理解? 明确:作为革命家在指导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3、由此可见,第6节在结构上是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4、在第6节写到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分别因为什么而喜悦?哪种喜悦程度更深?
明确:前者因科学理论的新发现而喜悦,后者因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对实 践有重要作用而喜悦。后者喜悦程度更深。
5、“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怎样理解?
明确: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他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更为重要。
6、他毕生的真正使命是什么? 明确:两个参加引起的短语。
7、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明确:这些报纸的名称和时间背后隐含着马克思辗转的革命生涯,以说明他“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的斗争。
8、总结:第7节论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9、回顾一下第二部分,第2节和第3、4、5、6、7节是总分结构,3、4、5节是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理论方面的贡献,第7节是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在实践方面的贡献。这两个贡献在第2节中其实已经概括出来了,是通过哪些词语概括出来的?
明确:对于欧美的无产阶级,是革命实践方面,对于历史科学,是理论方面。
五、分析研读第三部分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2、两个最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收到嫉恨和污蔑的程度之深。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这一切指什么? 明确:资产者诽谤、污蔑。
4、把他们像蜘蛛网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怎样理解?
明确:马克思对对敌人的蔑视,必要时的回敬,说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居高临下的态度。
5、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说明马克思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立,具有光明磊落的品德。
6、这一节用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对比,体现了马克思的崇高地位。
7、第9节“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8、第9节和全文有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
六、写作特点总结
1、以理服人
结构严谨:符合悼词的一般格式。
逻辑严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别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以情感人。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2.学习恩格斯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在课下可能都读过一些名人传记,今天我们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传记,这就是弗·梅林所写的《马克思传》。在阅读这部传记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多媒体显示)
二、课文讲析
Ⅰ
(一)学生默读课文,划分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之后,学生发言,教师归纳,统一认识。(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1—2段)主要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第二部分(2—7段)主要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进行高度评价。第三部分(8—9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二)重点学习
问:第一段中,谈到马克思的逝世,用到逝世、去世这样的字眼了吗?为什么?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没有。作者不忍心用这样的字眼。作者用了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已经是永远的睡着了,这在修辞上叫讳饰。
问:马克思是在哪里逝世的?是在床上吗?正如我们的成语所说,是寿终正寝?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在安乐椅上,不是床上,这说明马克思在临死之前还在忘我地工作着。
问:第二段第一句对全文来说,在结构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第二段是全文特别是第二部分的一个纲,第二部分就是围绕这个纲展开的。
讲:第三段谈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讲析。“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就是我们在政治教材上所学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政治教材上用了哲学术语,我们感觉抽象一些。可这里,恩格斯说得多容易懂啊!真是深入浅出。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政治教材上所讲的经济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我们政治教材上所讲的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自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Ⅱ讨论:恩格斯是如何对马克思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评价的?同桌、前后桌讨论,各抒己见。
边讨论边明确:
以退为进手法。(多媒体显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叙述之后,恩格斯说:“甚至只要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展,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还是一位革命家,他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在叙述之后,恩格斯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自豪。”
对比手法。(多媒体显示)在谈到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时,恩格斯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类比手法。(多媒体显示)在谈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时,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Ⅲ学生朗读课文,质疑。教师巡回解答。Ⅳ教师利用多媒体对所讲内容进行小结。Ⅴ能力迁移
一般同学总觉得悼词对写作没什么帮助,其实不然。作文如果是文体不限,我们也完全可以用悼词这种形式来一点黑色幽默,有谁又会说这不是创新呢?高考中已经有人这么做了。2005年高考,山东是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作文,有个聪明的考生写了一篇《悼父亲》,获得了满分,我们不妨欣赏。
悼父亲
阿拉巴迪:
我亲爱的父亲,您知道吗?今天巴勒斯坦成千上万的民众来参加了您的葬礼,因为您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亲爱的父亲,在您的葬礼上,人们也纷纷向我,您最喜欢的女儿表示敬意,要我继承您的遗志,完成您未竟的事业。我怎么说呢?巴勒斯坦要独立,建立自己的国家,如果说这是您奋斗的目标,那么我继承。但是,您奋斗的方式,我不赞成。
您携带炸弹,偷偷潜入以色列,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您引爆了藏在身上的炸弹。您知道吗?在您灰飞烟灭的同时,上百名以色列平民也失去了生命。我要说,以色列平民不是和我们一样居家过日子的人吗?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仇恨?他们是无辜的。可现在他们竟这样走了,要知道他们也有慈祥的父母,也有心心相印的妻子,也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忠诚正直的丈夫!由于您的一颗炸弹,他们的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这一切,您知道吗?难道您在行动之前,没有预见到这一些?
我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老百姓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这就是和和美美的过日子。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为什么不能和以色列坐在谈判桌前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呢?想一想,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不是持有这样主张的人吗?他为了我们中东永久的和平,竟遭以色列极右势力的暗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要知道,以色列绝对不会只有一个拉宾,而是有千百万拉宾。理智的分析一番,我们就会知道,靠人体炸弹换不来和平,只能是火上浇油,换来的是以色列的强烈报复。久而久之,我们两个民族的积怨会越来越大,更加不利于和解。有句话叫做“冤家宜解不宜结”,为什么一些人就是不懂得呢?
当然,我在这里发表这些言论,会被一些人斥为异端,说我不配做烈士的女儿,说我背叛了巴勒斯坦。即使这样,我还要说,靠人体炸弹换不来中东和平。只有坐在谈判桌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才会有双赢的局面出现。
我的话,您听到了吗,我亲爱的父亲!别人如果不了解我,但愿您能够理解自己的女儿。因为女儿的主张符合巴勒斯坦民族的利益,和您的终极目标——建立巴勒斯坦国是一致的。
安息吧,我亲爱的父亲!
您最最喜欢的女儿:凯迪丽莎
2005年3月24日
【评析】
这是一篇悼词。作为悼词,多少年来,历览高考优秀作文,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在阅卷的时候,千篇一律的文章看多了,也看烦了,突然见到这么一篇文章,阅卷老师眼前又怎么不会为之一亮呢?应该说,选择没人选择的悼词写,也是一种创新。
就文章的题材而言,选的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在我们电视上是天天亮相,算出镜率的话,应该是蛮高的。但在考场上,以此为题材来写文章的,恐怕也不是很多。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把触角伸到国际题材这一块的时候,我们涉及了,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创新。文体与众不同,题材与众不同,就文章内容而言,又扣题非常紧。这样的作文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作业布置 1.解释词语之后造句(1)豁然开朗(2)繁茂芜杂(3)卓有成效(4)永垂不朽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 篇6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883年3月14日,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躺在安乐椅上溘然长逝。一生的奇迹,也随之远去。对于马克思,很多人是知道的,尤其是生活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我们。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对于这个近乎于神一般的存在的人,究竟了解多少?他的生命,他的思想,他的成就,我们可以用什么言语来描绘?他谱写出的新世纪的乐章,我们到底听出歌曲中的神韵没有?也许,正如文中所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的确是人类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不难想象,这位伟人的一生,都是在思考中寻觅着道路。他思考社会变革的道路,思考人类前进的阶梯。这一切,都是伴随着斗争,与国家的斗争,阶级的斗争,新旧观念的斗争。每每想到这,我都觉得马克思就是一个巨人,肩膀上有千斤重压,却压不垮的一个巨人。没有坚强的意志无法承受住世界性的对抗与批判。马克思的不遗余力,最终就是把人类引领到一个新时代。
这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人类的一笔巨大的共同财富。马克思思考的都是针对资产阶级中的不足,把一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暴露出来赤裸的人类,人性问题一一地予以禅析,并用自己的思想与理论证明资本主义是行不通的,这仅仅是短期内的发展与壮大,终究会走向灭亡。这使我由衷地佩服马克思富有远见的目光,对于思想政治的剖析是如此的先进,如此锋芒毕露。
文中提到,马克思的抗争,伴随着冷嘲热讽,伴随着拒之门外,伴随着颠沛流离。试问谁可以承受住这样的逆流而奋勇前进?他的辉煌是靠他背后所承受的辛酸与灾难作为金边来装裱的。人们,包括我自己,在许多时候都只懂得羡慕一些名人伟人的身上的光环,却常常忽略了这些人背后所隐藏着的是远超于我们这些只懂羡慕的人的理解范围的努力或苦楚。其实,伟人更多的应该要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绝不只是止步于羡慕。确定理想与目标,为之奋斗,即使结果未能如愿,过程中总有些知识,我们是收归自己的皮囊下的;过程中我们说过的一些话,做过的某件事,即使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但也有可能对于身边的人有震撼心灵的作用。当多年后的朋友相聚,谈及各自的人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娓娓道来,其中边有自己的一句话,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马克思正是用自己的一生去影响社会。
然而,不仅如此,文中还提到“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事情。人生如此灿烂,如此充实,也不枉走一趟。我们要学习的是马克思的专研精神。人从哪里了,最终到那里去,仿佛这问题对于马克思是过眼云烟,既然大家都是要过一回这样的过程,又何必去深究必然的结果!竭尽全力地去为社会留下一点财富,这才是马克思最想要做的事,而且他做到了。
借用一下臧克家的话:“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跟恩格斯在文章最后用力地呼喊的一样,“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确,马克思的精神与思想,并没有随他的离去而陨落,相反地为共产主义战士时刻提供奋斗的指引与明灯。
这篇文章是恩格斯所作。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革命伙伴,对于马克思必然是了解得比平常人更多。恩格斯同样的与马克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在最前面,但文中多处还是表达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敬佩之情。同是一代伟人,他们的友谊,他们的羁绊是多么的深厚。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是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重要理论发出的赞叹。是啊,谁的人生能如此的光亮与炽热,谁都人生可以如此跌宕与闪耀,而谁的人生还能如此的无私与坚韧?恩格斯,“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是何等高尚的一句评价,充分地说明,马克思所发表的理论与思想,都是客观的不带有个人偏见的或者种族仇视的言论。这样的一个伟人,最终选择的是在独自一人的空房间里,在安乐椅的摇曳中,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路。那一刻,他也许在回忆,也许在惋惜,也许仍然在思考。思考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占据了人生的一大部分。与世长辞,是每个人的结果。可他的离开,仿佛会使世界变得震荡起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笔记 篇7
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是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用英语发表的讲话。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马克思为人类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地歌颂,并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关键词:马克思 《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引言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便对马克思这个名字很是熟悉了,但是作为一个理科生,惭愧的说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甚少,以至于以前读完《在马克思墓前讲话》后没有什么感想。但今天,随着自身的成长,我们有理由重新审视这篇文章,真正思考其中的深邃思想。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以议论为主来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生前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的方式,字里行间又洋溢着爱戴和崇敬之情;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深远影响,则采用议论的方式,论述时又包含赞颂和敬仰的深情。
一、《在马克思墓前讲话》内容简介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哲学理论百年来仍指引着人们、影响着人们。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不幸,而我们也该永远铭记着这一刻。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挚友,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 40 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二、《在马克思墓前讲话》内容评价
*******
(一)浓郁的感情色彩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样的开头虽然有点冷冰冰,却感情深沉、含蓄,叙述的口吻却带着平静,不由的让人感到了一种压抑在心底的悲痛。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五笔沉重。但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决定了恩格
斯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恩格斯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因此,悼词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将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唤起人们的哀思。
三、主要结论或启示
*******
参考文献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 篇8
*****班:20*****112 ***
我们90后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并不陌生,它在我们的中学教科书上出现过。呵呵,我想当时很多人都是像我一样把它当作一片外国的文言文来学的吧,但今天,随着自身的成长,随着蒋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式的新颖教育方式,我们有理由重新审视这篇文章,真正思考其中的深邃思想和它对我们思想的影响。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是《共产党宣言》开篇的话,而今再次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
开始恩格斯以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陈述:“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言语冷冰冰的,却让人感到了一种压抑在心底的悲痛。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但我只是觉得那是一颗何其睿智,睿智到难以形容的头脑。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化论,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直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物质、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在今天只是简单的一句结论,但我们却难以想象在一个半世纪前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马克思是如何语出惊人的做出这一跨时代的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甚至从某些角度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恩格斯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不可否认,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巨大,但自然科学产生于用先进的工具和研究手段去追究事物的客观本源。而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并没有事物本身的物质面貌。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但马克思只是用一个人的大脑、几十年的时间竟然创造了跨自然、社会、思维、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实在是让人震撼。
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的一生却是贫困潦倒,坎坷痛苦的。今天我们总是谈论马克思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一生,但我不知道他当时在外人眼里是否是一个没有责任没有担当的人,他让妻子一生为其奔波,他的孩子无钱治病而死,他一生都在躲藏,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我不知道他是否为自己的选择犹豫过;他对他的那些当时遭受资本主义批判与迫害的理论著作怀疑过吗;他一直坚定地认为共产主义一定是人类社会的最终阶段吗„„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他的思想曾使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震撼惊和恐慌;他的《资本论》是当今无论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社会争先研究的一部不朽巨著;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意识被称为科学,几乎让人难以发现它的错误;他的一些理论在一个半世纪后仍深奥的需要人们深入理解;他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预见又是何其的具有前瞻性。也许只要是伟人,他们早已超越了个人和家庭的境界吧。
剩余价值的发现,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揭示了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竟然透过一切迷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对资本家赤裸裸的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揭露,可谓给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上层资本家致命的批判,也给予了无产阶级所有斗争最强有力的理由和武器。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人们再也不会在迷雾里犹豫徘徊,人们终于有了坚定的信念:无产阶级就要反抗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就要解放全人类!是啊,有什么比思想的力量更强大的呢。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想这也正是马克思比以往的哲学家更伟大的地方所在。虽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总觉得哲学家们更多的是对事物本身的研究和阐释,较少的提出让这个社会更好地发展的方法。而马克思不但有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这两个伟大发现,他更为整个人类历史指明了最终的出路——共产主义。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他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里,马克思在揭秘资本主义社会的劣根性,震惊资产阶级的同时,也为日后更多次地被驱逐出境埋下伏笔,成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面对着一切的一切马克思从来没有退缩,在他青年时就写下过这样的句子:“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国际银行家在幕后操纵支配下的金钱角逐的游戏,你只能当他们手下的棋子,他们的利益和地位是不允许被侵犯和逾越的。面对诽谤和诅咒,马克思用他豁达的胸怀“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因为他心里装的是全人类,他拥有的只是使所有人幸福的信仰。他知道,默默努力地用笔杆为全人类而战才是他毕生的奋斗追求。从早期《莱茵报》的撰稿,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到“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乃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写字桌前为未完成的《资本论》倾注自己的心血。因此,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人类短缺了一个头脑,一个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一代思想和革命领袖悄然陨落,大地上静默出的伤口,历史也为之扼腕叹息。事实证明,经典的智慧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是伟人的胸怀。
在他的葬礼上没有喧嚣的排场,只有11人冷冷出席的哀伤。
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40个春秋的“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般的情感,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才如此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透过短短的篇章,我们仿佛到达了内心最为深沉的角落。“最伟大的头脑停止思想了”,在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悼文中不是个人的悲伤,而是像其所说的“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恐怕再也难有人有这样一颗睿智的头脑,马克思达到了所有想要不平凡的人追求的人生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的瑰宝,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发展的精神食粮。或许我们需要沉思,思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让自己更好地提高与奋进,从而更从容地应付不同的挑战,更坦然地迎接自己的未来,更深入地为人类谋福利。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革命前辈们辛苦创立出来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排除万难努力建造成的。我们在庆幸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的时候,更加应该珍惜这个机会,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大学是人生的人生最为关键的阶段。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努力刻苦,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并且同时发扬马克思为人民谋福利的精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为这是关荣而神圣的行为!
马克思主义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篇9
12142113李雨晴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之一。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然而,这样一位伟人,却在1883年3月14日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很多,“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导师,哲学家,思想家……”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这样一位伟人,我们不禁为他的离世感到叹息。1883年3月17日,也就是马克思逝世后的三天,恩格斯用英文发表了这一篇演说,并对马克思的离世表示沉痛哀悼。
恩格斯并没有从个人的特殊关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是代表无产阶级讲话的。悼词将对马克思的悼念融为一体,显得更有分量。马克思活着就是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是痛苦的,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宝贵的性格,所以他把马克思的逝世说成“在安乐椅上安静的睡着了”,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对马克思所怀有的极其深切生动的阶级感情。
马克思作为思想家,不同于虽有思想却不科学的空想家,也不同于这里深邃但观念守旧的哲学家。他厌恶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鄙视逃避斗争,躲进书斋逃避现实的懦夫。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除了真理,他什么都不崇拜。为了真理,他什么都可牺牲。他的风格也朴实得像真理。尽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20多页文字,他就翻遍了大英博物馆的所有蓝皮书。他用了40年的心血铸就了世界工人阶级的圣经,其所得不够偿付他写作时花去的烟钱。可见科学无市价,真理无国籍。他为了研究俄国问题,50岁时又开始学习俄文。他坚持:献给人们的,应当是最好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马克思的出现同时为无产阶级运动指明了方向。“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的发现为先进的阶级和人类的进步开辟了不断接近真理的广阔道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篇10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最、还、睡着了、、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等词语的用法。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3.通过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4.了解出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学习他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学习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法、探究法、背景解读法 【知识链接】 [介绍文体]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在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背景了解]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写的。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里。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心脏停止了跳动。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亲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参加人数不多,但他们身后却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与他一生并肩战斗的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一篇极其重要的讲话。他满怀无产阶级革命深情,论述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作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预习须知】
一、品读全文,夯实基础。(A级)
1.给加点字注音,并要求读准字音。
悼词(dào)肤浅(fū)不可估量(liáng)纷繁芜杂(wú)....嫉恨(jí)诬蔑(wū)豁然开朗(huò)衷心喜悦(zhōng)....诽谤(fěi bàng)诅咒(z ǔ zhòu)卓有成效(zhuó).....2.解释下列词语。
浅尝辄止:浅:一点;辄:就;止:停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坚韧不拔:韧:柔软而结实。拔:移动。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特别。效:效果。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豁然开朗:豁:猛然间。开朗:开阔明亮。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二、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先把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含义。(B级)
(点拨:参看悼词的特点,先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等,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贡献,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
明确: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1)——评价(2-7)——悼念(8-9)。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三、语段品读,回答问题。
1.在第一段中,对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说得非常详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C级)
(点拨:重点把握“两点三刻”“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还不到两分钟”等这些词汇。)
a.“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讳饰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b.“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讳饰的手法。含蓄委婉,痛惜崇敬 c.“还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万分悲痛,永志不忘。
2.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评论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请同学结合文本回答具体有哪些贡献?(C级)
革命理论: A.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C.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革命实践: A.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B.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C.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其中最伟大的贡献)
3.分析下面两句话,感受马克思的无私品德。(C级)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逻辑性,体会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悼词的文体特点,修辞、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
理清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马克思逝世情景及时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总论。
教学难点 :
理解关键词、长句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教法设想:
本着启发诱导的原则,以剖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式,把握全文逻辑关系;以理解关键词、解剖长句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简介背景,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这篇悼词是谁在何时何地发表的?
(2) 教师作完整介绍: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在伦敦去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持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三、简介悼词的文体知识 (出示投影):
开头:介绍逝世时间、地点、情景等
悼词(对逝者表示哀悼的话) 主体:叙述逝者经历.产要成就、贡献
结尾:表达哀悼,对生者提出希望要求
四、范读全文,理清全文各段逻辑关系:
(1) 要求学生根据悼词的特点,找出本文结构的三个部分,概述大意。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不幸逝世(第1段 );贡献地位(第2至8段 );深远影响(第9段 )
(3) 在(1)、(2)步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全文的逻辑关系:
全文9 段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以图示法标明)
科学理论贡献
总说 分说 总说:表达崇敬悼念
革命实践贡献
五、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指名朗读本段;学生思考:这一段介绍些什么?
(逝世时间 “ 3 月14 日下午两点三刻”;逝世地点------ “安乐椅”;逝世情景------“睡着了”)
(2)、讨论以下问题,将分析导向深入:
1、为何将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
(表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值得纪念。)
2、地点的交代有无深意?(教师介绍相关背景材料) 如有,是何深意?
3、不就“死了”,而说“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间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讳饰’的修辞方法;含蓄委婉,痛惜崇敬)
(3)、小结该段 :
本段以记叙的方式,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虽是悼词的通用开头,但文字简练、准确,蕴含着无限的哀悼和敬仰。
<二>、第二段:
(!)、教师范读,注意突出“对于……对于……”、“损失”、“空白”这几个关键词
语。
(2)、讨论分析:“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指名缩句,找出主干。(逝世是损失)
2、出示投投影,明确各具体成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抓住关键词,深入分析:
1、“损失”、“空白”,说明马克思贡献巨大,无可企及;
2、两个“对于……”,分列贡献的.两个方面:革命实践、科学理论。
(4) 小结该段:
这一段指出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损失,从侧面论述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历史地位。这一段是全文总纲。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悼词的文体特点,初步理清了文章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在第一、二自然段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关键词语,修辞方法、长句的分析,详细了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述。马克思那种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给我们树立了楷模;文中那哀悼痛惜,无限崇敬之情,也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
七、布置作业 :
(1) 课内练习(出示投影)
1、巩固训练:填空 。
2、延伸训练:习作片断练习,写一段话,学习本文第二段的格式,突出一个中心意思。
(2) 课外作业 :
1、预习下文,看第二部分的分说各说了哪些成就贡献?
2、第三段是由一个长句子构成的,是单句还是复句?尝试分析。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①】推荐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2-03
语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05-1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简案11-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练习题11-16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09-06
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高一必修)06-07
马克思200年诞辰讲话09-13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05-20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