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

2024-11-08

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精选12篇)

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 篇1

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地学学院2014就业指导系列讲座

4月30日下午2:30,,地学学院2014就业指导系列讲座——2014年度《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专项计划在4352教室隆重举行。此次宣讲会,由就业处指导老师陈曦轶老师和地学学院辅导员周青老师为大家做了“2014就业形势政策解读”和“求职渠道构建”两项主题的讲座,旨在介绍先就业政策,帮助地学学院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求职技能的提升。其中,院党委副书记,傅尤刚老师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由傅老师的致辞开始,他提出此次讲座应学校的相关要求,针对准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准毕业生日后就业埋下伏笔,对于现大三的准毕业生大有裨益,希望大家能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悉心听讲,受益匪浅。

致辞之后,讲座正式开始,陈老师为大家分析先就业形势严峻的外因和内因。内因分为准备不充分、求职技巧欠缺、职业生涯概念模糊、重学习轻能力四个方面。外因分为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招聘歧视、经济结构以及现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六个方面。最后,她为大家总结出外因是相对的,内因是绝对的;外因是次要,内因在起主要作用。此外,她提出在场的准毕业生现就应该做出清晰的职业规划“定好位,早准备”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的关键。她告诉大家每年的九、十月份和春季的招聘会最多,考研和不考研都有机会做好准备迎接招聘。

随后,周青老师为大家做了“就业渠道构建”的专题讲座,她从自我定位、求职渠道分类、求职渠道比较、构建求职渠道方法四个方面分析如何构建就业渠道。她提出,常规的就业渠道有招聘会、学校就业服务中心、网络求职和报刊杂志等。在求职中,应当构建自己的求职团队、曲径求职,理性选择求职单位和撰写自己的求职博客等等。此外,她为大家介绍了在构建渠道时如何掌握技巧和运营方法。最后,周老师预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 篇2

一、提出高职学生求职技能培养的社会环境

1. 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化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一个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占适龄人口比例达15~20%。自从199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之后, 到2003年,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 如果单从入学率这个指标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2. 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区别

精英化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和经济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学生入学的选拔标准高, 入学人数少。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紧缺的人才。这些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掌握着比较先进的技术。他们通常是某一行业或学术领域的精英, 承担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重任,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些学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无论从学生质量还是学生的供给数量来讲, 这些学生的就业都不成问题。因为他们是本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了他们就会失去发展的原动力, 除非这些专业由于自身或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向整个劳动力市场提供大量受过一定教育的合格劳动力。大众化教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受教育对象的扩大, 由少数精英分子转变为数量众多的普通大众。受教育对象的扩大意味着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某一行业或领域的核心人才, 它还包括数量更多的一般性人才。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上讲, 由于受教育周期较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等原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情况下, 某一行业或领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完全有可能超过社会经济的需求, 供给大于需求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 可以通过流动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 增加了劳动力求职的难度。高职学生如何化解求职难题, 现在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 高职院校指导就业方面的不足

对高职院校而言, 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其教学成果被社会认可的程度的重要标准, 已经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院校内各类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立就是一个证明。但这种机构往往只能给学生提供宏观的政策性指导, 在求职就业操作上对学生的具体指导显得力不从心;一部分学校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 由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 这种抹杀学生个性和特色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一部分学校鼓励、动员学生接受职业非最优选择来提高就业率以保证学校招生环境, 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在我国目前人才市场和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求职技能的培养把学生推向市场成功自主择业才是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的重点所在。

2. 当前高职学生求职方面常见缺陷

(1) 心理和思想误区。主要表现在急躁、风险意识差, 高职学生和普通本科生相比, 普遍有自卑心理, 害怕竞争。在市场为他们提供的各种机会面前顾虑重重, 不敢承担风险。其他还有过度趋利性、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在求职上优柔寡断、见异思迁等。

(2) 求职基本常识和相应技巧的欠缺。高职学生由于学习年限短, 专业课程学习和实习任务重, 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不会写或写不好求职信, 书面表达能力欠佳;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面试技巧, 口头表达能力差, 不懂得相应的交际礼节常识等。

三、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的内容

1. 创建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环境

对受教育者而言, 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有其内在的因素, 也有不可忽视的外部环境。马克思指出, “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创建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环境不能只针对高职教育的最后一个学年, 而是要贯穿在整个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鉴于高职学生求职教育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环境。

(1)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系统的求职教育。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掌握。高职学生求职教育涵盖内容非常广泛, 涉及情报学、心理学、应用文写作、公关礼仪、谈判技巧、语言表达等。在目前求职教育还没有形成独立课程体系的情况下, 可考虑将其主要内容分散至相关课程进行讲授。同时, 从现在开始, 着手进行高职学生求职教育课程的学科建设, 逐步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构架。

(2) 将高职学生求职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可借助校园文化轻松、活泼的形式, 通过校园网站、广播站、校报、板报等途径, 宣传就业形势、求职技巧等信息, 增强高职学生的求职意识, 提高求职能力。

(3) 整合多方力量, 运用多种手段。高职学生的求职教育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单独的任务, 应从学校管理层、教师、辅导员、学生团体等多方入手。同时应针对高职毕业生的具体情况, 通过模拟职场训练、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适应性教育。

2.. 高职学生求职教育中求职技能的培养

(1) 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有抱负的高职学生解放思想,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去。教育高职学生正确对待职业流动, 遵循职业道德, 尊重自己选择的职业, 干一行爱一行是职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 加强高职学生求职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求职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指作为一个高职学生为适应人才市场机制成功就业所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它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是用人单位衡量高职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这可以从招聘的初试和面试上看出。从考核内容上看, 初试主要衡量文字功底, 复试主要考察口头表达、逻辑思维等。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高职学生平时多训练, 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因为任何职业生活都是在群体和组织中进行的, 因此, 职业生活的过程就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团体行动。高职学生要想获得和胜任一个理想的职业, 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职学生成功求职的基础。心理素质决定求职前的价值取向, 影响面试时口头表达的效果, 以及求职失败后抵抗挫折的能力。

我国目前还没有成型的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理论。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结合人才市场的机制, 探讨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求职能力, 解决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点。“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 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 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肩负起为全社会创新作出贡献的伟大使命, 就必须要首先自身创新, 即开展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则[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 (台湾) 曾任强, 刘君政.人力自动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4]王毅等.坚持就业导向, 破解高职就业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5, (3-4) .

[5]《求是》杂志总编室“.三个代表”与创新[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2.

浅谈高职学生求职技能的培养 篇3

在高职办学的诸多问题中,毕业生就业是个突出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就业率是高职发展的着力点,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职教育首先是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是判断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高职学生学习和就业之间还有重要一环——求职,求职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本文初步探讨对高职学生进行求职教育的环境、方法和内容。

一、提出高职学生求职技能培养的社会环境

1,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化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一个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生占适龄人口比例达15-20%。自从199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之后,到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如果单从入学率这个指标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2,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区别

精英化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和经济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入学的选拔标准高,入学人数少。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紧缺的人才。这些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掌握着比较先进的技术。他们通常是某一行业或学术领域的精英,承担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重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学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无论从学生质量还是学生的供给数量来讲,这些学生的就业都不成问题。因为他们是本专业领域的佼佼者,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了他们就会失去发展的原动力,除非这些专业由于自身或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向整个劳动力市场提供大量受过一定教育的合格劳动力。大众化教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受教育对象的扩大,由少数精英分子转变为数量众多的普通大众。受教育对象的扩大意味着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某一行业或领域的核心人才,它还包括数量更多的一般性人才。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上讲,由于受教育周期较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等原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情况下,某一行业或领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完全有可能超过社会经济的需求,供给大于需求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可以通过流动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力求职的难度。高职学生如何化解求职难题,现在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院校与高职学生在求职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指导就业方面的不足

对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其教学成果被社会认可的程度的重要标准,已经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院校内各类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立就是一个证明。但这种机构往往只能给学生提供宏观的政策性指导,在求职就业操作上对学生的具体指导显得力不从心;一部分学校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由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这种抹杀学生个性和特色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一部分学校鼓励、动员学生接受职业非最优选择来提高就业率以保证学校招生环境,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在我国目前人才市场和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求职技能的培养把学生推向市场成功自主择业才是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的重点所在。

2,当前高职学生求职方面常见缺陷

(1)心理和思想误区。主要表现在急躁、风险意识差,高职学生和普通本科生相比,普遍有自卑心理,害怕竞争。在市场为他们提供的各种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敢承担风险。其他还有过度趋利性、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在求职上优柔寡断、见异思迁等。

(2)求职基本常识和相应技巧的欠缺。高职学生由于学习年限短,专业课程学习和实习任务重,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不会写或写不好求职信,书面表达能力欠佳;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面试技巧,口头表达能力差,不懂得相应的交际礼节常识等。

三、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的内容

1,创建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环境

对受教育者而言,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其内在的因素,也有不可忽视的外部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创建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环境不能只针对高职教育的最后—个学年,而是要贯穿在整个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鉴于高职学生求职教育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环境。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系统的求职教育。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掌握。高职学生求职教育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情报学、心理学、应用文写作、公关礼仪、谈判技巧、语言表达等。在目前求职教育还没有形成独立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可考虑将其主要内容分散至相关课程进行讲授。同时,从现在开始,着手进行高职学生求职教育课程的学科建设,逐步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构架。

(2)将高职学生求职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可借助校园文化轻松、活泼的形式,通过校园网站、广播站、校报、板报等途径,宣传就业形势、求职技巧等信息,增强高职学生的求职意识,提高求职能力。

(3)整合多方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高职学生的求职教育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单独的任务,应从学校管理层、教师、辅导员、学生团体等多方入手。同时应针对高职毕业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模拟职场训练、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适应性教育。

2,高职学生求职教育中求职技能的培养

(1)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有抱负的高职学生解放思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去。教育高职学生正确对待职业流动,遵循职业道德,尊重自己选择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是职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加强高职学生求职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求职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指作为一个高职学生为适应人才市场机制成功就业所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它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是用人单位衡量高职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可以从招聘的初试和面试上看出。从考核内容上看,初试主要衡量文字功底,复试主要考察口头表达、逻辑思维等。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高职学生平时多训练,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因为任何职业生活都是在群体和组织中进行的,因此,职业生活的过程就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团体行动。高职学生要想获得和胜任一个理想的职业,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职学生成功求职的基础。心理素质决定求职前的价值取向,影响面试时口头表达的效果,以及求职失败后抵抗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 篇4

本学期选修的方小伍老师的“大学生求职技能培养与指导”课让我收获良 多。经过八周的学习,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得出了如下的学习心得:

第一,这门课程让我学到的最直接的东西就是如何做简历。对于我们这种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初涉职场,不知道要如何推销自己,个人简历也不知道要如何撰写布局。学习这门课程以后,我对简历的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再也不是之前的不知该从何下手,并且我也动手做了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简历。同时我还知道了在简历中应该恰当的体现自己的择业信息,包括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能力素质和价值观等。这样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就多了几分理性,少了几分盲目。

第二,方老师在课堂上还专门给我们介绍了职业形象与职场礼仪的重要性(这也是我非常赞同的),教会我们一些基本的西装、套装的穿着礼仪,接待礼仪,交谈礼仪„„(包括了发型、着装、表情、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女士的化妆及饰品等)让我意识到得体的个人形象,会给初次见面的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也认识到良好的职业形象不仅仅只是外表形象而已,它是包括着多种因素的:外表形象、知识结构、品德修养、沟通能力等等。个人形象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所以,我们务必要塑造并保持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为工作加分。

第三,对我影响很深刻的是,11月26日方老师组织我们去金威啤酒成都有限公司的参观和学习。这次的参观学习让我了解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左右着公司员工的思想,影响着各层级员工的决策,外显为员工的行为,直接决定公司的业绩,因此目前但凡有一点眼光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参观我了解到金威啤酒集团建立了以“业绩至上、效益至上、执行至上、创新至上” 为核心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体系,内部形成了“人人爱岗敬业、人人全情投入、人人全情创新、人人身心愉悦” 的优良的企业人文生态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总之,经过课堂学习与参观学习,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个人简历,了解到职业形象与职场礼仪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在人

才招聘方面,用人单位首先注意的是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和责任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团体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等因素;最后阶段,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因素是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为适应就业的形势与发展,我们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在具备这些素质的基础上注意培养自身的特长,具有自身特色素质,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将我们所学的真正转化为有力的就业能力。

最后,衷心的感谢方老师对我们“求职技能”的培养与指导,感谢你给我们机会站到台上做自我介绍。顺便提个小小的建议,希望方老师上课时语速能稍微放慢些,听起来有些模糊。

姓名:晏功芳

学号:200930401036

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 篇5

教研、教学案例

案例用途:本案例旨在说明:学生活动设计要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描述:

一年级下册《组织比赛》(统计)一课由我校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统计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是举手统计喜欢的比赛活动,然后制作统计图。教研组的老师在研讨中指出,这一学生活动需要修改,经过大家的建议,这位老师把活动改为:分小组统计,可以用符号、文字或图案记录小组统计结果,分组汇报后,汇总统计数据,再让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绘制统计图。最后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点评分析:

以上案例中研讨前的自主设计,学生活动活动单一,更

多的学生将注意力放到统计的结果上,而忽略了统计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并没有积累起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研讨修改,教研组的老师们明确了学生活动设计要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修改后的学生活动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统计的过程中,知道统计的过程要经历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并分析数据做出正确的决定。体现了数学活动的学科特点,促进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数学素养。

执教者:唐恬

求职的十种技能 篇6

美国《福布斯》杂志最近总结了求职必备的10种技能,若你努力强化一下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可能有助自己在来年的.求职路上走得更有信心。

●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帮你从逻辑和理论上来思考工作方案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得出结论并找到更好的拓展方向。●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能帮你识辨复杂问题,斟酌考虑各种相关信息,来寻找更多解决方案。●判断决断能力判断决断能力能让你做事时更全面考虑相关成本和利益,并做出最佳选择。●主动聆听能力主动聆听周围不同的意见,深刻理解对方话意,并恰到好处地提问,这会促使你人际沟通更顺畅,●电脑和电子工学知识能力有必要掌握包括配电盘、处理器、电子设备以及电脑程序等在内的各种电脑电子软硬件方面的知识。●数学知识能力有必要掌握算数、代数、几何学、微积分学、统计学等方面的数学知识。●操作和系统分析能力你如果能判断某个系统或某种操作的工作原理,以及条件、操作、环境对结果的影响,便能理解特定设计的需求和产品需求,更快适应高科技的工作环境。●监测能力能监测和评价你自己、其他人或组织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意见,纠正其不足———这会让你大受欢迎。●程序设计能力能设计电脑程序,这种能力一定会派上大用途。 ●销售和市场能力 有必要掌握展示、推广、销售产品或服务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市场战略和策略、产品展示、销售技巧和销售控制系统。

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技能,战略研究

一、文献概述

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应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研究影响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方面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1) 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这3个变量对创业没有显著性影响;性别、有无工作经历、是否接受过技术培训、政府政策和金融支持与创业行为呈现显著性正相关[1]。 (2) 学生的个人特质、在校经历对创业态度的影响显著, 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也很显著;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另外, 前瞻性人格也会影响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2]。 (3) 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影响, 而利益追逐对创业意向无显著影响;环境因素的引入对预测个体创业意向有增量效度, 能够在个体特质水平之外解释个体创业意向的变异;背景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创业大赛对创业意向没有显著影响[3]。 (4) 感知创业价值是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的直接前因, 创业态度通过影响感知创业价值而对创业意愿的形成产生影响[4]。 (5) 创业卷入、知识储备、竞争强度、资源需求和管理责任是大学生创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创业压力源对倦怠各维度有显著性预测作用;控制感在创业压力源与倦怠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5]。

二、数据收集及实证分析

(一)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本文以职业谋划理论和期望效应理论为基础来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基本信息及背景资料和创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两大模块, 其中创业倾向及其因素模块分为创业态度、创业倾向、对创业关键成功要素的认识和对国家经济形势及趋势以及社会创业环境的直观感觉五个部分。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100份, 共回收950份问卷, 有效问卷为902份, 回收率达86.3%, 有效回收率为82%。对于回收的问卷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审核, 对于含有缺失项的样本、雷同的样本进行剔除, 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数据的有效性。

(二) 被调查者的特征分析。从调研对象性别结构来看, 女同学占42.4%, 男同学所占比重为57.6%, 说明在性别结构均衡, 比较合理。样本有16.8%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83.2%的被调查者是非独生子女。收集的样本数据显现89.4%为学士学位, 3.1%的学生为普通硕士, 6.1%的学生为MBA学员, 1.4%的学生为工程硕士。调研样本主要分布在理工类、经管类。被调查的学生中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占11.6%, 参加过多次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占4.0%, 而未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占调查样本的84.3%, 说明大学生群体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计划的热情度不高, 参加创业活动的学生更是少数, 约88.5%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活动, 参与拥有知识产权的更少, 仅为2.1%, 见表1。

从成长环境和父母的工作类型来看, 被调查者从小生活在农村占56%;在小城镇生活的有15.0%, 在地市县级生活的占22.1%, 在省会城市或大都市生活的仅占6.8%。而其填写的父母工作在农村的占51.4%, 工作类型为城镇企业的有15%, 在政府工作的有8.9%, 在学校工作的占5.7%, 在科研院所工作有1.0%, 公检法军队工作者占1.1%, 经商者占16.0%, 被调查的大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农村家庭。

从性别与参加创业竞赛活动交叉分析可知, 男性参加过一次创业竞赛的比例为12.8%, 参加过多次创业竞赛占6.5%, 而女性参加过一次创业竞赛为11.0%, 仅有2.10%的女性参加过多次创业竞赛。调查结果显示, 在校男同学参加创业活动的比例高于女学生, 男同学中参加过创业活动过程的占6.0%, 拥有部分产权的占3.9%, 参与过企业经营的学生占6.8%, 但是在被调查的女同学中参加过创业活动的仅占2.10%, 拥有部分产权的为0.8%, 参与企业经营的为6.2%, 男性参加创业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相对女性而言较多, 性别是影响创业倾向的一个因素, 使创业倾向呈现差异化, 男性的创业倾向高于女性的创业倾向。

从是否为独生子女和是否参加过创业活动进行交叉分析可知, 非独生子女参与创业活动的比例稍高于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在拥有部分产权的比例低于独生子女拥有部分产权的比例, 其余的创业活动如参加创业活动、参与企业经营等比例均比独生子女偏高, 但是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参加过创业的比例均偏低。说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是否参加各种创业活动的影响不明显, 并没有使各种创业活动呈现显著性差异。

由是否为独生子女与是否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交叉分析可知, 对独生子女来说, 约有8.10%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竞赛, 8.10%多次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 但是对非独生子女来说, 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竞赛的比例为12.4%, 多次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比例仅为3.2%。从整体来看, 独生子女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的比例稍高于非独生子女, 参加创业计划的多次或一次创业计划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呈现显著性差异, 而未参加过创业计划的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变化。

从成长环境与参加创业计划竞赛交叉分析可知, 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在农村、小城镇和省会大都市的比例较均衡, 而地市县级的比例稍微偏低;参加过多次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在农村和地市县级的比例基本相同, 而小城市和省会大都市的比例稍高于农村和地市县级市的比例。说明参加创业计划次数在来自同一生长环境的学生身上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参加相同次数创业计划在不同的环境中显著性变化, 选取参加何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选取直接参加创业活动的来自农村的比例较高, 而选择拥有部分产权的主要集中在小城镇, 对于参与过企业经营的小城镇、地市县级城市和省会大都市明显高于农村, 且小城镇和省会大都市的比例相当。

对创业倾向的平均值分析可知, 见表2, 大学生拥有详细创业规划的均值为3.4, 主动了解创业详细流程的均值为3.6, 为创业做好牺牲准备均值为3.3, 把创业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起点的均值为4.3, 选课时倾向于选择创业类课程的均值为4.1, 认为创业不仅仅靠老师教得均值为5.8, 对创业感兴趣的均值为4.9, 在校期间或毕业3年内创业的可能性非常大的均值为3.8, 有少部分测试题项均值较高为5.8和4.9, 但是大部分的均值较低。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创业技能的建议

(一) 高校需要采取的措施。学校作为学生和社会的中间桥梁, 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创业所需知识、创业思维、市场观察力以及对创业的认知均可以在学校内得以培养。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学生的创业观念教育。 (1)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传授专业知识体系之外, 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交际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创业实践活动能通过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达到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者综合素质, 因此要有目的的尽可能多的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2) 提高师资素质, 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我国多数大学的创业课程师资由非商科出身的学生辅导员经过简单培训担任, 缺少实际经验[6], 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去兼职, 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 高校也可以从校外企业聘请具有实际经验的知识性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及咨询师等讲授大学的一些创业课程或兼任创业导师。这些措施结合起来能够使大学生对创业、及技能有直观的了解。 (3) 创立创业中心组织, 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 其宗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创业实务的培训,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创业的各个环节, 掌握创业技能, 增长创业能力。

2.对国家创业政策宣传到位。高校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起着牵线架桥, 研究辅导的重要作用。为鼓励大学生创业, 各地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 大都公布在政府门户网上, 由于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焦点不同, 一些政策并没有引起大学生的注意, 甚至有些学生并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出台, 所以高校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和信息筛选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的团学部加强对就业和创业政策宣传, 并组织学生对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 同时在高校内部成立政策宣传小组和网络咨询团队进行多渠道的解疑答惑, 比如信息的甄别。

3.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大学生创业的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家庭积蓄、亲朋的借贷和银行贷款。虽然目前政府出台了垫款、税收、减免行政费用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是现实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短缺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因此高校应该配合政府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运用技术、专利、知识和担保等融资渠道, 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融资困境。高校应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专项小额信贷资助支持大学生创业。

4.培养学生的逆商能力。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投资活动, 创业者应该具备一定抗挫力。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和失败, 其承受能力不可知, 为增强学生的承受挫败的能力, 高校应加强学生的逆商训练, 减少学生因创业失败而出现意志消沉状况。在逆商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倾向与心理特征, 来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抗挫能力和良好的应急能力, 并将教育内容设置为撞击学生心扉的生活化情景, 使学生在“情境”的欣赏与评判中, 完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建构、升华和积淀。

(二) 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

1.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创业是一个主动地复杂的过程, 作为创业主体应该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流程, 提高自身的素质, 培养创业意识, 为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 转变就业观念, 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 自筹资金。通过独立创业和团队创业的方式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 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进行创业;其次, 在加强学习、注重积累、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要研修大量的创业教育课程, 夯实创业的智能基础, 平时要注重养成独立的思维方式, 善于多维观察问题, 并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贯的敏感性, 特别要养成自己创业的勇气和敢于艰苦奋斗的意识, 加强对市场的分析与观察以及对市场机会的准确判断;再次, 要善于合作, 勇于实践, 自主创业不等于独立创业, 它需要团体合作, 需要多方面的扶持, 这就要求大学生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媒体等载体广交朋友, 积累有效的社会资源, 把所学运用到中去, 大胆地尝试, 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与反思。

2.把握好项目的定位。在项目定位方面, 大学生应该在政府或者高校建立的项目评估机构的指导下对其创业的项目进行有效、客观的评价, 使创业计划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大学生是具有高知识特殊的群体, 那么在其创业中应体现出来, 要扬长避短, 尽量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与科技优势。一般来说, 大学毕业生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意型企业、智力服务型企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创业比较具有优势。但是有些项目有较好前景和市场, 但是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作为后盾,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 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项目在寻求合作者无效的情况下, 应及时转变思路, 寻找其他的创业机会。

3.善于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本。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少是缺乏社会资本的重要原因,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联系, 亲戚朋友、老师、同学、老乡, 甚至同学的同学, 其实这些都能成为很好的社会资本, 交往是双向的, 这就涉及到社会资本的互惠性。因此发掘这些社会资本关键在于平时应该注重与他们的交往, 并注重交往的方式与质量, 这无疑对于信息量的增加是大有裨益的。因此, 大学生应加强与社会的交往接触, 参加兼职、打工、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是加强与社会交往、弥补自身社会关系单薄的重要途径, 并通过社会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 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 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关系网。H

参考文献

[1]赵恒平, 文亮.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报, 2010 (8) :185-188.

[2]郭洪, 毛雨, 白璇, 等.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 2009 (9) :69-74.

[3]刘海鹰.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9) :154-156.

[4]吴凌菲.基于感知创业价值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 :200-204.

[5]何伏林, 韦雪艳.大学生创业压力源、控制感与倦怠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2010 (5) :7-11.

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 篇8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

在实践中,我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同时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我们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我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汉字思维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求职最受欢迎的十大技能 篇9

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迅速作出有效决断的人,就业行情将持续升温。

2、专业技能。

工程、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需要大量能够对电子和机械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

修理的专业人员。

3、沟通能力。

一个公司的成功,很多时候取决于全体职员能否团结协作。

4、计算机编程技能。

如果能够利用计算机编程的方法满足某个公司的特定需要,那么获得工作的机会将

大大增加。

5、培训技能。

能够在教育、管理协调等方面进行培训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

6、科学与数学技能。

拥有科学和数学头脑的人才,需求量也将骤增,以应对这些领域的挑战。

7、理财能力。

投资经纪人、证券交易员、退休规划者、会计等职业的需求量也将继续增加。

8、信息管理能力。

系统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等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将会非常吃香。

9、外语交际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将有助于你得到工作。

10、商业管理能力。

掌握成功运作一个公司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 篇10

怎么样才能写好求职简历中的技能栏目

在求职的路途,求职的个人简历怎么写是让很多求职者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如何才能够向雇主展现你的能力及竞争优势,这个对于个人简历中专业技能的填写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个人简历的专业技能到底怎么写呢?首先你就要说服雇主聘用你,从而取得面试机会关键一步。下面优简历网()就来教大家几个技巧:

第一 首先以你的骄人业绩去打动未来的雇主,一定要注重对于行动和结果的描述,尽量的让他感到,你的工作能力和个人魅力这些都会给他带来莫大的收益。另外,还要突出你的技能以及成绩。

第二 集中的对于能力进行细节上描写,运用数字、百分比或时间等量化手段加以强化。强调动作,避免使用人称代词例如我,我们等。

第三 扬长避短,以你无可争议的工作能力和个人魅力来征服未来的雇主。用词要尽量的简单明确,观点鲜明,引人入胜。

对于专业技能,在个人简历中,可以列出所有和求职有关的技能,让我们来回顾以往取得的成绩,对于自己从中获得的体会和经验加以总结、归纳。你的选择标准就只有一个,也就是这一项能否给你的求职带来帮助。你同时也可以附加一些成绩与经历的叙述,可是一定必须牢记,经历本身不具说服力,关键是经历中体现出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说说个人简历专业技能的一些范文:

1.假如你是销售人才来求职,那么你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就包括:

1)具备*年化妆品专业线业务营销及团队管理工作经验,可独立开拓新市场。

2)热爱销售行业,熟悉化妆品行业销售流程以及市场开发维护工作,对市场有敏锐洞察力。

3)成熟稳重,能承受工作压力,可适应长期出差,有较强的沟通交流、业务拓展以及团队管理能力。

4)综合素质强,有美容院、代理商及相关资源者优先。

2、而假如你是IT人才求职,那么你就需要写下以下的几个技能:

1)熟悉office等办公软件;

2)熟练而全面掌握通信及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

3)熟悉SQL Server、MySQL等数据库操作,了解Oracle数据库操作;

优简历网 http://智能匹配简历模板,免费简历评测。还可给简历生成网址,方便投简历哦!

4)熟悉Linux系统基本操作,熟悉C++、JAVA、汇编、Perl等编程语言;

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23-01

一、引导学生注重观察,获取丰富人文信息

中学时期正处于学生知识积累、情感认知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以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外界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他们的有效学习做好引导。毕竟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有语文知识的体现,曹雪芹曾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见对于世事的观察、了解都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途径。语文是一项人文学科,培养人、尊重人是人文精神的直接体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认知,以便能够更好地拉近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引导学生勤于发问,不断消灭认知盲区

在中学时期,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相对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少的困惑。而此时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往往不好意思向老师求助,不屑于向同学求知,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知识误区。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难题当做自己成长路上的垫脚石,解决一个难题就上升到了一个层次,而不能将难题当做绊脚石,阻碍自己日后的学习生活。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不断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

三、鼓励学生善于积累,丰富学生学习体会

荀子《劝学》中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只要坚持积累,点点滴滴的小收获就能够收到一定的大成果。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积累、不断提升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工具书进行知识的积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的重要伙伴。平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多学一些生字词、多阅读一些好文章,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比如在写作、说话的时候就能够进行恰当的运用,这对于提升语言说服力、提升语言质量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

四、引导学生勤于梳理,构建完善知识体系

不少学生在学习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会感觉知识杂乱,正如《论语》中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既要学习积累,也要思考总结。《论语》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要“温故而知新”,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将每周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汇总,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这样就实现了“把书读厚再读薄”的效果。这样以来,学生的语文技能将会大幅度提升。

五、引导学生勤于动笔,促进理论转化实践

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学习的知识相对繁杂,加上课时安排相对分散,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得快、忘得快”的现象。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勤于动笔、善于识记的良好习惯,以便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印象。比如教师要以电脑学生平时读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也方便在日后进行复习的时候能够有重点、有目标,不断的提升学习的效率。在积累一定的知识量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学习心得、学习总结。还可以定期通过周记、作文的形式总结自己前段时间的学习收获,通过不断进行横向、纵向的知识联系来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技能。

大学生求职技能提升 篇12

2015年两会召开, 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对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极大鼓舞, “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形式, 并引起了教育系统、人力资源部门及社会的关注。与985、211这样的重点大学相比, 应用技能为主的高等院校就业更难。沈阳市以培养应用技能为主的高等院校, 主要有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等院校等, 现共计将近百所, 占据了我市青年人才培养教育的半壁江山。

1 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意义

1.1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战略意义

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力措施, 当前, 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迈进, 毕业生人数骤增, 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自主创业成为传统就业方式的有效补充, 并成为未来就业的重要形式和发展趋势, 加快青年大学生资源强国的目标实现,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宏伟性标杆。

1.2 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意义

(1) “创业教育”促成一种新的教育体制、新型教育机构的产生。在严峻就业形势下, 不仅传统的应试教育需要从观念、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办学模式上深化改革, 也会出现很多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机构。 (2)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岗位, 更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就业市场进步的重要动因。 (3) 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正值青春的大学生们, 有很强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受人认可度, 易情绪化, 诱发心理问题, 甚至影响社会治安问题。创业能力的提高易增强成就感, 降低紧张和矛盾,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1.3 对提升“沈阳市”技能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际意义

沈阳数十所的应用技能型高校, 处于发展转型期, 作为教育主体, 需要解决和培养人才的新路迳, 以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为创业教育的质量提供保证。 (1) 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我市就业市场的平稳、和谐与繁荣。 (2) 为我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契机, 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提高创业能力, 实行充分就业、保证就业质量是发展趋势。 (3) 为潜在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参考。未来大学生也要创业, 其参考作用是长久的。 (4) 有利于我市政府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服务。

2 影响技能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 与多方因素有关, 其影响因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 (省、市) “政策”的因子分析:国家政策优惠、鼓励力度如何, 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宏观因素, 也是重要的调控手段。 (2) “高校教育”因子分析: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手段严重影响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3) “环境”因子分析:一是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岗位多, 自主创业人就少;就业率越低, 产生的自主创业者较多。二是家庭环境, 近几年的调查表明, 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家庭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较高。 (4) “所需资源”因子分析:包括创业资金资本、场所、专利性的无形资产、所需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传媒力量, 都在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5) 个人能力因子分析:这是一项综合因素, 包括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应用能力、交际能力、领悟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6) 其他因素。比如性别、喜好、是否有赞同者、做事的目的性、经验积累等。

3 技能型大学生创业过程的现存特点

从学生的创业心理、自身主要问题、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评价总结以下特点。

(1) 创业愿望极其强烈。尽管如此, 但创业有风险, 学生压力还是很大。 (2) 不善于把技能转化到实际中。技能型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技术, 但不懂得把技能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不会使技能升值, 常走弯路。 (3) 对国家 (各省、市) 的创业政策不了解。 (4) 大学生缺乏经验, 没有平台。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没有工作经验, 更谈不上创业的经验。加上创业平台不稳, 面对风险, 缺乏足够的勇气走上创业之路。 (5) 创业项目和方式的选择比较盲目。很多学生都有创业的想法, 但却苦恼找不到合适的创业项目。 (6) 创业资金筹集困难。资金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对于那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还好些, 但是对于需贷款创业的学生们来说, 无疑更是一道坎。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一个瓶颈。 (7) 创业成功率低, 收益低。主要是欠缺管理经验, 不能保证资金的合理运营。 (8) 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容忍度不高。传统观点认为, 铁饭碗式的固定工作比较稳定, 也是大家追捧的就业方式, 而自主创业难获社会认可。 (9) 难寻合作伙伴、机会较少。主要是对市场缺乏深度了解, 宣传不够, 影响力小。 (10) 成功例子不多。这也与社会因素、就业机会、个人能力和素质等综合因素有关。

4 建立“1+2+3+4”式技能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4.1“1+2+3+4”式创业能力提升模式的界定

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提出“1+2+3+4”式创业能力培养方案。“1”是指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宗旨。“2”是指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 一种是社会责任与竞争意识, 另一种创新创业意识。“3”是指创业身心素质、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三维要素来提高。“4”是指从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四方面建立相互联动的创业链条, 提高创业素质、充分创造机会。具体而言:

“1”是指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充分就业为宗旨。

“2”是指两种意识, 一种是社会责任与竞争意识, 学生是社会人, 要注重培养在社会竞争中不服输的态度和紧迫性, 准确定位、并把兴趣与实践、学习、创业就业结合起来。特别是对贫困学生要竖立自信、适应社会、承担责任。另一种是创新创业意识。只有积极地创新, 才能唤起“勇于研究、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使命感, 在创新中发展, 做到不同和新颖, 才会出类拔萃。

“3”是指从创业身心素质、能力素质和创业专业知识素质三维要素去提升。身心素质是指自我意识、性格、情感气质、精力旺盛、思路敏捷等;创业能力素质是指开拓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经营与管理能力等;专业知识素质, 是指要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 经营管理知识技能。科技是根本, 就如同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过关, 是一个道理,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竞争能力,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是指从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四个方面方面出发, 建立相互联动的创业链条, 充分创造机会,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实现创业愿望。

4.2“1+2+3+4”式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内容与实施

4.2.1 政府合理制定政策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政府对创业采取适合的调控手段相连接, 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高度一致, 建议采取下述方案。

(1) 设立“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 熟悉政策法规, 在沈阳市统一设计大学生创业商务网站, 也包括人工电话政策咨询平台, 及时发布一系列的创业政策, 资金取得方式、可创业的行业和岗位、申请创业的条件、办理流程等。 (2) 建议政府拨付一定创业基金。 (3) 为条件优秀的大学生颁发自主创业证书, 这也是自身价值的证明。 (4) 从商业、市属信贷部门、金融部门提供创业贷款。 (5) 贷款利率等级分段式, 即初期低利率, 发展期较高利率;繁荣期市场利率。 (6) 在服务方面, 开设大学生创业工商服务窗口、纳税咨询及简化手续、大学生创业专用物流公司等提高效率, 政府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人尽其才的任务艰巨!

4.2.2 革新学校的教育模式

创业从“学校孵化”期做起, 为学生做好基础。在课程方面, 勤开展“学以致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培训、学科指导等课程, 让大学生有基础、有知识的去创业;在实践方面, 指导学生参加国家、教育厅 (市) 等创业计划竞赛、企业家讲座、专业职称考试培训、企业模拟、到企业用工和项岗实习、例举典型创业事例等方式;在利用资源方面, 把校园里面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校区利用起来, 提供场地、仿真岗位锻炼、培养实践技能、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机会, 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同时, 邀请投资者进入, 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创业机会, 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 即便不会立刻成功, 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2.3 发挥家庭环境的正面影响

大学毕业生创业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家长的认知程度、创新意识、择业观念、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子女。作为家长, 在一定条件下, 帮扶学生, 可多鼓励孩子创业, 选择周围熟悉的行业和模式、与亲戚朋友一起创业等方式, 让孩子多尝试, 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减少孩子压力, 在困难时帮一把, 也许就会创造出一个奇迹。

4.2.4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作为学习主体, 要通过国家政策的实施、学校的培养、企业的实践和锻炼, 珍惜学习机会, 真正掌握多方面知识, 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主动寻找机会、抓住机会, 处理好择业与创业观念、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优势教育、听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发明制作竞赛、原创作品比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考取职业化证书、短期职业与长久职业的两面性等方面提高自己。

以上政府、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系统化、全面性的社会工程, 既需要社会、高校的帮扶和鼓励, 也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支撑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实现国家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忠兵.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效性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09) .

上一篇:企业家迎春座谈会主持词下一篇:初1学生感恩老师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