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

2024-05-26

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共7篇)

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 篇1

一、简介

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 Shaikh和Chaparro (2004) 对互联网上的用户进行了关于五种类型的文档的阅读习惯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用户更喜欢阅读印刷在纸制媒体上的书籍或杂志上的文章, 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文档, 如在互联网上阅读新闻、时事报道以及关于产品的评论等, 用户则更加喜欢直接在网络上阅读[1]。

研究表明, 网络上的文字在排版的时候有很多因素都会对用户的阅读效果和满意度产生影响。Dyson在这方面的研究做了一个很好的回顾[2]。在这些众多被研究的因素中, 其中之一便是文本行的长度, 以及每行文字中的字符数量。一些研究表明, 当行的长度比较大时 (每行80-100个字符) , 这个范围内的长度对于阅读者来讲, 其阅读网上的文本内容的阅读速度就要快一些 (Duchnicky&Kolers, Dyson&Kipping) [3,4]。然而, 与这些研究截然相反的是, 其他的一些研究者则建议应当使用较短的行长。Dyson和Haselgrove的研究发现:每行55个字符时的阅读速度要比在阅读每行100个或25个字符时快[5]。同样地, 在对用户偏好研究的基础上, Grabinger和Osman-Jouchoux建议行的长度应该是在45到60个字符之间[6]。Bernard, Fernandez, Hull和Chaparro发现:成年人更喜欢阅读中等长度行长 (每行76个字符) 的内容;而对于儿童来讲, 相对于每行132个字符时, 他们更喜欢较短的行长, 即每行45个字符[7]。

二、研究目的

通过Shaikh和Chaparro研究发现, 有62%的被调查者更喜欢在计算机屏幕上阅读新闻, 而不是在报纸上[1]。其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查文本行的长对阅读网上新闻类文章的可读性所产生的影响。这项研究调查了4种不同的行的长度, 即每行的字符数分别是35, 55, 75和95, 之后通过对阅读速度、理解能力以及满意度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之后来确定网上新闻内容的行长度对用户阅读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1. 参与研究的人员

来自Midwestern大学的20名大学生自愿参加了这项实验, 这些大学生每人得到了25美元作为报酬。所有参加人员的校正前或校正后视力都在20/40或更好。这些人员报告说, 他们每天都会访问一些网站, 这说明他们都具有阅读网上信息的经验, 并且他们还经常使用互联网进行其他的活动。

2. 实验材料

这项实验使用的阅读材料是从MSN和Yahoo的新闻频道中选出来的长度大约是375个单词 (平均值是367.9) 的新闻类文章, 每个段落所需的平均阅读水平 (Average reading level) 是12.0。被选出的这些文章内容涵盖了从计算机病毒到一些新奇的汽车等各式各样的话题。这些段落中的文字使用了10号字体, 行间距是12。正如在普通网页上那样, 相邻的段落之间有一个额外的空行, 文字中没有使用连字符。

针对每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总数是19个, 分为6大类, 这些问题包括:阅读的文章应该有什么样的标题;其中心思想是什么;有关文章结构的问题;3道是有关文章所陈述的事实方面的问题;3道细节题;以及10道辨析题。研究使用了一个背景调查问卷 (background questionnaire) 来获取有关这些参加研究的人员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信息, 以及他们是如何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试验还设计了一个阅读满意度评估表, 该评估表包括了11个以7分制的Likert方法 (Likert Scale) 来度量的问题, 这些问题被用来收集用户对于段落排版以及他们视觉疲劳方面的反应信息。在实验结束后, 参加研究的人员还被要求填写一张调查表, 以便用来确定他们更喜欢哪种排版方式。

3. 实验过程

在填完了实验同意书和背景调查问卷 (background questionnaire) 后, 参加研究的人员坐在离计算机屏幕大约52cm的地方。参加试验的人员使用微软IE6.0浏览器的全屏模式来阅读那些带有文字的页面, 之所以使用全屏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工具条、滚动条以及菜单栏的干扰;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使用翻页键 (page down) , 而不是使用滚动条的方式在段落上下文之间进行移动。与此同时, 这些H T M L页面上包含有“N e x t”和“Previous”按钮或链接, 用户只要使用鼠标点击这些按钮或链接就可以进行导航。所有的HTML文章页面都是直接从计算机的硬盘上读取的, 这样可以将下载时间最小化。

每个参加研究的人员总共阅读了8篇新闻文章, 这些文章的先后顺序根据行的长度进行了平衡。每种行的长度都展示了两篇文章。在阅读完每段后, 参加研究的人员都完成了一组理解问题。在阅读完每组段落之后, 他们需要填写一个有关阅读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在阅读完最后一段后, 他们需要填写一个实验后调查表。

4. 实验结果

(1) 阅读速度

试验结果将阅读速度转换成了每分钟能够阅读的单词数量, 用wpm (words per minute) 来表示每行的单词数。单向对象内方差分析 (o n e-w a y w i t h i n subjects, ANOVA) 的结果表明, 行的长度对于阅读速度有很大影响, F (3, 57) =3.45, p=.02, η2=.15。每行有95个字母的文章 (cpl=95, M=178.82, SD=41.83) 要比任何其他长度 (cpl=35, M=167.21, SD=33.66;cpl=55, M=167.38, SD=33.96;cpl=75, M=169.44, SD=33.48) 的文章的阅读速度都明显要快。其中不同的行长的文章之间的阅读速度对比如图1所示。

(2) 阅读效率

阅读效率是通过将参与者的阅读速度与阅读文章后对所提出问题的回答的正确率相乘而得到的。单向对象内方差分析 (ANOVA) 表明了行的长度对于阅读效率只有很小的影响, F (3, 57) =2.68, p=.06, η2=.12。当每行的字符数分别为35和95时, 阅读效率有相当大的差异, 其中行长为95时的阅读效率更高。

(3) 总体理解能力

为了计算出对文章理解程度的总体得分, 试验将每个问题类型的原始分数进行了调整, 这样就产生了关于6种问题的总的理解分数, 即依据6种不同的问题类型来调整。在进行这个调整时, 每种类型的全部问题在最后的得分中只计1分。这样, 通过单向对象内方差分析 (ANOVA) 结果表明, 行的长度对于文章总体的理解能力没有影响。

(4) 对于不同类型问题的理解

单向对象内方差分析 (one-way within subjects, ANOVA) 结果表明, 问题类型对于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调整后的F (3.98, 75.69) =10.93, p=.001, η2=.35。对于所有长度的文章, 参加研究的人员在有关文章结构方面问题的回答得分要比文章应该是什么样的标题、中心思想是什么以及事实性问题上的得分要明显偏低。其中问题的类型对于阅读得分的影响如图2所示。

行的长度对于总体满意度没有明显的影响。参加研究的人员在个人喜好方面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然而, 他们之中有60%的人最喜欢行的长度为35cpl (选择cpl=35的参与者占30%) 或95cpl (选择cpl=95的参与者占30%) 的文章作为他们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 所有参加研究的人员都最不倾向于选择行长为35c pl (选择cpl=35的参与者占45%) 或95cpl (选择cpl=95的参与者占55%) 的文章。

四、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文章行的长度对于阅读能力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 行的长度为95cpl时的阅读速度最快。在参与阅读的人员报当中, 他们有的非常喜欢阅读行长比较大的 (cpl=95) 文章, 而有的阅读者则非常喜欢较短行长 (cpl=35) 的文章。那些喜欢行长为35cpl的阅读者报告说, 他们之所以喜欢较短的行长是因为在阅读的过程眼球的移动次数明显要少, 因此阅读的速度更快, 读起来更容易。而那些喜欢行长为95cpl的人则认为, 他们更喜欢在同一时间内在同一页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尽管有些参与研究的人员报告说他们觉得阅读行长为35cpl的文章时要快一些, 然而实际情况是他们此时的阅读速度是最慢的。

五、对英语网络课程开发的启示

我国从1 9 9 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试点现代远程教育至今, 全国已有67所普通高等院校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8]。而在这期间开发出的网络课程的数量也有很大的提高。这都要归因于互联网以及其他形式媒体 (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 的发展和使用的增加。随着网络已成为目前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 对于哪些因素能够改进学习者在网上学习过程中的阅读体验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当行的长度为95cpl时, 参与研究的人员能够以相当快的速度进行阅读, 同时还能保持较高阅读效率。尽管在不同行长的情况下, 用户在阅读满意度方面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 那种能够支持人们进行较快速阅读的行的长度将会对那些在网络上进行阅读的用户的整体体验上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Shaikh, A.D., &Chaparro, B.S. (2004) .A survey of online reading habits of Internet users.[C]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48th Annual Meeting

[2]Dyson, M.C. (2004) .How physical text layout affects reading from screen.Behaviou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23, 377-393.

[3]Duchnicky, R.L., &Kolers, P.A. (1983) .Readability of text scrolled on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as a function of window size[J].Human Factors, 25, 683-692.

[4]Dyson, M.C., &Kipping, G.J. (1998) .The effects of line length and method of movement on patterns of reading from screen[J].Visible Language, 32, 150-181.

[5]Dyson, M.C., &Haselgrove, M. (2001) .The influence of reading speed and line lengt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ding from scre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4, 585-612.

[6]Grabinger, R.S., &Osman-Jouchoux, R. (1996) .Designing screens for learning.In H[M].van Oostendorp&S.de Mul (Eds.) , Cogni-tive aspects of electronic text processing.Norwood, 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7]Bernard, M.L., Fernandez, M., Hull, S., &Chaparro, B.S. (2003) .The effects of line length on children and adults perceived and actual online reading performance[C].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47th Annual Meeting, 1375-1379.

积极开发地方课程的实践意义透视 篇2

【关键词】地方性课程 开发 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70-01

地方课程属于基于素质教育这一背景环境课程改革潮流当中,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虽然已经拥有十分完善的教材,但是这门课程仍然是一门新生学科,缺少丰富的经验供给我们参考,怎样掌握课程的精华,实施有效的教学,确保地方课程教学设计的质量,需要广大教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积极开发地方课程的实践意义。

一、积极开发地方课程的实践意义

实施乡土文化教育,能够给学生掌握民俗风情这些传统的文化知识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我们平时所忽略的一些节日民俗,实际上可以说是具有极高价值的宝藏,能够当作文化品牌给我国争光。广大教育有义务传播传统文化,尤其是本地的民俗风情这类传统的文化知识。

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我国的民居属于传统建筑当中的核心种类,也是我国非现代建筑当中民间建筑系统的核心构成部分,其分布十分广泛,数量巨大,有着十分显著的地方特点以及鲜明的民族色彩。

人民在很长时间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当中创新和享受以及传承民间的文化,这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核心构成内容,同时还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宝藏,所以,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尽职尽责的传承并发扬地方民俗文化。

二、开发地方课程的具体策略

1.掌握科学性质确定设计思路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的方向必须要具有相应的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地方课程应该重点使学生了解本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区域文化特点这些地方课程的内容。课程重点是使用真实形象的案例实施教学,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本地人的精神以及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品格,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提供丰富的本地精神资源。针对上面这些学科特点,要求我们在设计地方课程教学方案的时候必须要突出,下面两点理念。

第一点,必须要凸显出地方文化特点,拥有较强的本土性,地方课程属于具有区域特点,将其优秀文化当作主要内容,必须要凸显出本地人的优秀品质及精神。

第二点,要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个体特点,重视实践性。地方课程必须要重视把每个學科领域学习和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同时还要针对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从而凸显出课程的综合性。这里我们所说的实践性指的是设计内容一定要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设计教学时必须要凸显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性以及活跃性。

2.明确设计课题观察主题背景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发现,我们当前所拥有的地方课程教材中,部分课题让我们很难找到切入点,不知道从何讲起。实际上教师应该针对地方特色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再次整理实施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多个角度寻找探索活动的主题。例如,教材当中和实践相关的内容或者是学生自身生活当中兴趣浓厚的活动内容。在教材当中类似于地方媒体专题这类主题比较贴切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应该重点进行设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针对地方本土节日的特点实施设计,确定设计的课题。

地方课程这门学科教学设计方面和别的学科存在很多差别,首先在其明确课题之后,教师实施的设计通常均是对于一个课例的进一步开发。从设计之初再到成果展示,经历了整个开发的流程。其和语文以及英语这些学科的教学设计不同,没有特定的模式,和同样的内容。地方课程学科设计均是独立创新开发的内容,缺少设计依照的材料,这就促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要通过多个渠道掌握主题背景资料。

3.研究教学过程体现学科特色

通过分析地方课程标准,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地方课程是在相应的教育思想以及课程观点当作指导,针对人发展提出的需求,最大限度使用地方文化特点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构成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因此,这门课程比较特殊,必须要对于地方资源进行巧妙的利用,不可以只是纸上谈兵,一定要使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从而了解地方文化,走入地方文化。

例如,在具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收集地方特点的材料,了解其文化背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这些上课之前的实践活动,给主题活动的正常进行做一个良好的铺垫,进而有效激发出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实践意义以及具体策略的进一步阐述,使我们了解到进行积极开发地方性课程,有利于学生们掌握地方文化知识,增强对地方的热爱之情,使其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和精神。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地方课程的开发,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升碧.积极开发地方教材,助推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刍议(小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4:15-16.

地方乡贤文化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篇3

在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提倡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下,必须整合乡贤文化资源和学校德育资源,结合本地乡贤文化,在德育教育的课程开发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乡贤文化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众所周知,乡贤文化是所有精神文化中最值得珍视的“文化资源”。它缘于共同的“生活结构体系”而生成,其凝聚的精神文化也必能对本地域产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乡贤文化也是一切地域文化中特别值得挖掘与传承的“教育宝藏”,能引领本地学生“从小知乡贤、尊乡贤、学乡贤,长大效乡贤、比乡贤、超乡贤”。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更是担当。因此,在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提倡开发校本课程的背景下,我们结合本地乡贤文化,在德育教育的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有效整合乡贤文化资源和学校德育资源

1.挖掘昆山乡贤文化资源。我们昆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乡贤辈出。在古代,有明清之际的爱国学者、思想家顾炎武,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元末明初戏曲家、昆曲鼻祖顾坚等等;在当今时代,有担任过联合国副秘书长的金永健,航天英雄费俊龙等等。他们的杰出成就、光辉思想值得广大学生去深入学习了解,并将他们的事迹与思想传承并发扬光大。以《地方性知识观下中小学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我们力图深入挖掘和科学赋予昆山乡贤文化丰富的教育内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基础,开发昆山乡贤文化校本教材,让学生对昆山本土的人文历史、杰出人物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仁人志士仰慕之情,并学习乡贤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并努力效仿,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

2.整合学校内外德育资源。多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致力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尝试,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养成教育序列化、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突出教育生活化,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宽德育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工作成效突出,获得过全国、省、市级众多集体荣誉。同时我们认真选择了十名课题组人员,其中组长是江苏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昆山市学术带头人,也有课题研究的经验。核心成员中有昆山市学术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也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同时我们还挖掘了家长资源,聘请了一些从事昆山文史研究的前辈参与指导,开设专题讲坛,为老师、学生讲课。

二、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髓和德育教育内涵

1.正确界定乡贤文化核心概念。通过查询我们了解到“乡贤”一词,文献中出现较迟,明代浙江嘉兴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一篇《戮子》的明代新闻:“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悛,因手刃之。中丞殁后,其地公举乡贤。”足见“乡贤”是指乡里有德行、有声望的人。“乡贤文化”是地方或区域文化的精华,是先人和前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扎根在故乡人民血脉深处的精神基因。乡贤文化既与地域文化、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等密切相连,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研究对象与价值标尺,具有本地域的唯一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时代精神观感召下,对乡贤文化的梳理十分重要。乡贤乃本乡的贤达,他们有德行、有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他们以自己的德行和才能,为自己生活的时代做出了贡献,因而受到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崇仰、爱戴。其次,乡贤也可以指在本乡本土为国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当时的“外地人”……他们立德、立功、立业,理应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理应引导学生亲近他们。

2.积极了解乡贤文化研究现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在对乡贤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的,有浙江省上虞市成立的“浙江省上虞市乡贤研究会”。他们的乡贤文化作了很多的研究和社会推广,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而上虞市多所学校在乡贤文化研究领域也走在了前列,并已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而在我们昆山,也有一批学者、文人对昆山人文历史颇有研究,对昆山乡贤人物如数家珍,在《昆山文化研究》刊物上也时常有昆山乡贤研究的专题文章发表……这些成功经验、珍贵资料都能引领我们如何更便捷、更有效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与运用,这样我们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

3.深入挖掘乡贤文化育人功能。昆山是个环境优美、仁人志士荟萃的地方。作为一名当地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寻找能针对我们昆山地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基础,开发适合小学生的目标递进、内容衔接的昆山乡贤文化教育读本,使学生基本把握昆山乡贤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促进学生对昆山乡贤文化的敬慕之情和高度认同,有效内化为具有“贤人”特质的意志品质和思想情感,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民人格,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利用昆山乡贤文化,开发一套德育校本课程,相信它必定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也能极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三、积极开发《走近乡贤》德育校本教材

1.对校本教材开发的认识。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确认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规划、有设计、有实施与评价的系统工程,是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理论,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月颁布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就我们学校而言,利用昆山乡贤文化,开发一套《走近乡贤》德育校本课程,引领学生走近乡贤,了解乡贤,颂扬乡贤,学习乡贤,将来做一个有益于家乡,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2.《走近乡贤》教材开发路径。为了编好《走近乡贤》校本教材建设,我们走访了多名专心研究昆山文史的前辈,搜集到了《昆山文史一百问》《昆山历史名人列表》《昆山地方志丛书》等书籍文刊。在课题组人员初选、文史研究者的遴选下,先期初步确定了60名昆山乡贤,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突出成就进行分类、分组排列,然后将课题组成员进行分组、分工,继续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加工。基于有些历史人物时代久远,资料查询困难极大;有些人物在昆山生活居住、工作及贡献等方面尚有争议,所以最终我们确定了45名要编写进校本教材《走近乡贤》的乡贤人物。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为了确保资料的翔实,继续拜访文史研究者,并请他们带领我们参观过位于昆山亭林公园内的顾炎武纪念馆、顾鼎臣的“崇功专祠”,也曾走访了位于千灯古镇的顾炎武故居、顾坚纪念馆等,听取他们的一一介绍。

四、探索实施《走近乡贤》教材有效方法

1.保证课时落实。教材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课时的真正落实。为此,学校责成教务处、德育处予以协调,将每月一节班会课、一节地方课程作为《走近乡贤》校本教材的教学时间,并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认真组织集体备课,编写教学设计稿,定时组织听课、评课。在上课之后再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材编写,并修订教学设计,甚至修改教材,力争不断修订、完善教材。

2.注意三个结合。在《走近乡贤》教材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几个结合:一是与语文等国家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地方课程教学结合,特别是与品德学科教学结合;二是与德育处、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三是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

3.强化实践体验。课堂教学虽然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但有效开展课外实践体验活动,既可深化又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走近乡贤》教育学习除了开展课堂认知学习以外,我们还采用了社会实践、观察思考、体验感悟为教育手段,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读、讲、演、赛”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做乡贤”系列活动,如参观顾炎武纪念馆、费俊龙航天活动展示厅等,走访乡贤人物等。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乡贤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使命感,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合。

参考文献:

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 篇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甘肃地域特点和学校实施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努力认知和探究校本课程及地方艺术的开发,就成为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一、美术资源的种类

甘肃省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和遗存。甘肃的美术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绘画与雕塑、民间工艺和建筑艺术。

1.绘画与雕塑

甘肃的彩陶以花纹繁丽、制作精良而闻名于世;而在甘肃绵延千里的狭长地域内,遗存着从北魏到明清时代的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数十座佛教洞窟,构成了一条跨越千年时空的“石窟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堪称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为灿烂的一颗明珠;出土于甘肃武威的“马踏飞燕”一经出土就惊艳亮相于世人面前,在1983年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2.民间工艺美术

甘肃各地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风格独特。陇东的剪纸、香包、皮影,临夏、甘南、陇东、陇南及河西等地的刺绣等,少数民族的唐卡、酥油花、面具等,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建筑艺术

甘肃的地形地貌差异很大,民居形态也丰富多彩,各类宗教建筑、民居建筑、公共建筑等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座琳琅满目的“建筑艺术大观园”,实在是对高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质资源。

二、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及地方艺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甘肃的传统美术悠久历史的了解,指导学生去调查学校周边美术的主要种类,如,陶瓷、壁画、刺绣、古建筑等;参观学校所在地附近的博物馆,收集生活中与课程相关的实物等资料,例如,在进行彩陶内容教学时,可以在进行器型、装饰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时,了解甘肃陶瓷发展历史以及美感的多样性和陶瓷主要的制作流程。甘肃全省各地现在几乎都存有数量颇丰的各类型彩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收集资料,对甘肃彩陶的历史与现状、造型、用途、装饰、纹样等进行分析比较整理之后,实地参观调查学校所在地各类型彩陶,对国家教材、地方教材中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内容进行补充扩展等。

我们还应当关注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选择与美术相关的资源,如,在学习“莫高窟壁画艺术”时,除了了解凝聚着千年人类智慧的莫高窟的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如壁画的制作过程、飞天形象等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民间美术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一课《正在消失的国粹――陇东皮影》,教师可以查找有关陇东皮影戏的资料,包括它的历史、现状、经典剧目、制作方式、制作原理、角色分析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使他们对甘肃本土的民间皮影戏有所了解。

三、美术教学取得的成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美术教育的空间和实施渠道得以拓展,也可以使美术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成果,具体表现如下:

1.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传承了本土的优秀文化

通过短期的教学实践证明,结合当地各种丰富的生活资源给学生开展相宜教学内容,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学习,学生都学会了以亲切而富有美感的方式去认识、欣赏、关怀本土文化,如,在学习了《莫高窟彩塑》后的课后小结中,有学生说:“我曾经认为甘肃很落后,没有什么伟大的文化,然而,在这节课上我意识到自己原先的看法是错误的,甘肃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为它自豪……”

2.丰富了国家的美术课程,提升了美术的课程内涵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应当依托甘肃本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内涵等美术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乡、走近社会等更为广阔的美术学习空间,形成富有本土特色的美术课程教学。

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开发与利用甘肃本土美术资源课程的学习活动,克服了日常美术教育教学实际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使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观察能力,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树立了全新的教材观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即地方艺术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美术教师不仅应当会教美术,还应该能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也势必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具体实施中将地方艺术引入课堂所遇到的困难

当然,将地方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又如,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也很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还有就是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使各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甘肃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

★ 美术教师五年创作计划

★ 美术毕业创作开题报告

★ 审美实践及在美术创作中运用的分析论文

★ 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 美学论文

★ 创作思路范文

★ 美学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 浅析黑格尔美学思想中的比较研究法

★ 黑格尔美学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论文

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 篇5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人教版《高中英语》 (NSEFC) 教材的话题基本上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历史、地理、生活、文化等内容, 涉及中华文化的话题很少, 且表述单一。笔者身处沿海农村中学, 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乡土话题的缺失。《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而教材中的一些话题离沿海农村生活太远, 缺乏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 自然就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并应用英语的兴趣。因此, 笔者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及拓展, 并在教学中重视挖掘乡土文化、地域文化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正确地保持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可, 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 并运用外国语言文化知识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作用, 建构自我个性品质和完善自我。

一乡土文化融入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案例探索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重将乡土话题与英语学习相结合、与教材相结合, 加入沿海农村学生所熟悉的、可引起共鸣的话题, 让学生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并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1. 联系乡土文化日常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

人教版《高中英语》 (NSEFC) 模块七第三单元Under the Sea, 涉及海洋生物。笔者根据沿海农村学生更熟悉的海里生物, 改编延伸了教材的学习任务, 在介绍家乡海里生物的基础上, 加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教材Using Language板块里的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写一篇描写某个地方当地动植物的英语文章。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将家乡常见的海洋生物展示出来。同学们配以自己拍摄的照片, 列出了牡蛎 (oyster) 、紫菜 (laver) 、海带 (kelp) 等沿海生物, 更有学生与家人共同进行沿海渔业作业的图片。笔者适时地引导学生完成一篇渔业作业过程的英语记叙文, 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观察家乡沿海作业环境, 唤醒他们对家乡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生存危机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描述家乡一些地方沿海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状况, 创作出英文宣传标语 (例如, Our Hometown——Our Future——Just Save it!Wanted!Seas and our Hometown Alive or Dead?) 。同学们还举办了保护家乡环境的签署仪式 (Sign Ceremony) , 用英语进行宣誓。

2. 挖掘乡土历史文化资源, 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笔者所处的地区兴化文化底蕴深厚, 有海内外熟知的默娘传说, 还涌现过一批优秀的女性人物:半导体材料的先驱者——林兰英院士、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自强自立的残疾运动员——郑培峰等。以举行“兴化名人迷你峰会” (A Mini Summit for Talents in Xinhua) 为例, 笔者与学生们共同设计了如下环节: (1) 小组合作, 根据自己的兴趣, 选择研究对象来解说、展示或表演等。 (2) 小组利用网络、学校图书馆、影视等资源, 走访研究对象出生地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咨询长辈、专家、民间人士等, 从而整理出关于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 (3) 将收集到的信息写成一篇介绍人物的英语文章。在“兴化名人迷你峰会”上, 学生们假扮兴化名人角色, 通过演讲、讨论、人物旁白、新闻采访、辩论、表演等形式, 演示古今优秀的兴化儿女。 (4) “迷你峰会”结束后, 全班共同编写英文版的《兴化名人故事荟萃》。

3. 感受乡土民俗文化风情, 树立民族自尊

莆田乡土文化习俗丰富, 有正月初四的“做大岁”、农历二月初二的“牙祭”、端午节的“插艾草”、冬至日的扫墓习俗等。人教版模块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笔者采用文化对比和文化讲座的方式, 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习俗进行对比教学。首先, 全班共同制作一本当年度的年历, 寻找出中国和西方国家 (主要是英语国家美国、英国) 所有传统节日的时间和名称。接着, 班级内开展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们最喜欢的中国节日和西方节日, 并阐述喜欢的理由。最后, 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莆田传统节日和一个西方节日, 进行收集资料、描述展示。

笔者就莆田几个典型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开设几个小讲座。例如, 介绍莆田元宵节的风俗, 摆“宴桌”、叠糕果、抬菩萨游街行傩、“做大棚”唱大戏、倒扣锅“耙”几下等。学生们有了对莆田传统节日乡土民俗的了解之后, 纷纷发挥创造力。例如, 一个小组开展了比较莆田的元宵节和西方感恩节的异同的解说活动, 特别增加了对比元宵节的特色食物 (汤圆和四方白糕等) 和感恩节的传统大菜 (烤火鸡和南瓜馅饼等) , 模仿《舌尖上的中国》创作英语解说词。

二乡土文化意识的评价方法

1. 依据课标评价

目前, 国内对学生乡土文化意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还不够深入、全面, 也缺乏这方面的文献和探讨。笔者认为, 要衡量评价一个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首要的依据是《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文化意识部分的目标和要求是目前我国中学制定文化意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主要依据。课标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学习方面更多的是强调“了解”。但是, 笔者认为对高中学生的要求要高于初中学生, 要扩大对文学、艺术、传媒、习俗等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学习掌握。我们可依据课标中关于不同级别的文化意识达成目标来进行评价。

2. 测试题评价

常规的试题形式:乡土文化测试也可以用常规的英语试题形式, 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配对搭配、正误判断、简答题、翻译题等形式。例如, 简答题:Please name at least three typical festival culture in Putian?

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判断下列习俗, 回答可以有三种:

A.Absolutely right.

B.Maybe.

C.Impossible.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your hometown?

() (1) Putian has its own dialect, which is more popular than mandarin.

() (2) At the wedding party, relatives should send the red paper containing money as a gift to the new couple.

() (3) As to industry, Putian is famous for stone carving industry and wood processing industry.

() (4) In September, there is the parade custom in villages in Putian.

() (5) Take an express train from Putian to Fuzhou.

3. 与语言技能相结合的评价

乡土文化知识的考查也可以与英语语言的听力活动、口语活动、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相结合。例如, 可以让学生阅读介绍妈祖传奇故事的英语文章, 并完成对篇章理解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同时还可以拓展成口语活动和写作形式, 阐述对妈祖精神的理解, 以此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精髓。

4.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更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小组座谈、教学周记等形式记录展示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过程中对乡土文化的掌握情况。例如, “兴化名人迷你峰会”就可邀请专家、教师和学生组成共同的评审团, 对活动者在活动准备过程、开展过程、后续活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判。

三结束语

在英语文化中开发乡土资源,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本族文化知识, 培养其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文化创造力, 使之能用跨文化的视角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和个人, 能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文化参考框架, 实现交际的有效性和恰当性, 避免和消解文化的冲突。

参考文献

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 篇6

目前, 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普遍是:课程资源匮乏, 校内图书馆、实验室建设滞后、校外的社区资源的可利用性差;师生课程资源观念落后, 缺少理论指导。在教学中, 仍然将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没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我国教育界对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总体上来说, 只是涉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构想, 实践操作性不强。作为一线教师, 本人结合本校学生特点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通过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来开发利用地方资源

中学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为背景, 通过学科渗透方式, 在学科课程以外, 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样化的项目活动。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 开展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样性综合活动。它是一种既把学生校内的学习活动同校外生活相结合, 又把学生主观需要和兴趣密切统一的整体化课程。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给学生尽量多的实践机会, 去工厂、农村、科研单位调查访问, 在实践中探究、思考,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来进行实践活动。”

由于地域性的特点, 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地方资源, 而这些地方资源有着丰富的物理知识。由于本地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所以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大大丰富物理教学, 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笔者所在地, 各种资源丰富, 形式多样。独特的建筑, 如壮族的干栏房屋 (叫木楼、吊脚楼) , 妇女做针线活用的工具, 家中做饭用的灶具, 农村取水的器械, 农民种地用的农具, 家用电器及其他工具, 水电资源和体育文化资源等等。这些资源中都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 比如打鼓, 是声音的共振现象;吹木叶, 是利用气流的作用;踩高跷涉及重心和力及力矩的平衡问题。打陀螺, 陀螺快速旋转的时候, 它的轴很稳定, 尤其是高速旋转的时候。这里涉及物体的重心、运动的质心、离心力等复杂的力学问题, 有很多的科学奥秘。

笔者所在的学校, 地处市中心, 学生来自全市各个县市。全校共有3104个学生, 2335个学生来自农村。因此可以以地方特色资源为线索进行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 大部分学生对于玩陀螺有着丰富的经验, 有着天生的兴趣。而陀螺又含有很多科学知识, 如力学知识, 具有很多可探究的内容。因此我们以“陀螺”为题探讨地方物理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 调查了解白裤瑶民族的特点以及有关陀螺的知识, 并开展玩转陀螺的活动。通过探究“影响陀螺转动时间的因素”等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亲历科学、发现问题、解决玩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依附学生学习情感, 让学生玩中激趣, 玩中生疑, 玩中探究, 玩中反思, 玩中拓展, 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物理现象的习惯,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以教材为引子, 开展多样化的物理教学, 开发利用地方资源

物理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 拓宽物理学习的途径, 拓展物理学习的时空。以教材为引子, 开展多样化的物理教学, 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 《电磁场和电磁波》一节, 在高考中不是考查的重点, 多数教师在上课时都只是定性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磁波中只要求掌握v=λf=λ/T。整个教学过程只花了十多分钟。

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实际上本节教材紧密联系实际, 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国防教育和STS教育的理想教材。可以利用校内外资源转变教学模式, 使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 获得电磁学知识、无线通信知识、环境保护知识, 并提高电磁辐射的防护意识。还可以通过多种自主学习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 发挥学生的潜能, 进一步提高对物理科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利用校内外资源, 首先确定以“电磁波的预言、检验、应用、环保”的知识为主题。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反馈阶段。

1. 准备阶段

把学生分成资料小组、调查小组、专题研究小组等小组, 对每个小组的任务、学习目标、活动议程进行安排和筹划。每个小组以小组合作分工的形式进行如下调查活动: (1) 电磁波的历史, (2) 电磁波的应用, (3) 电磁波辐射的危害, (4) 电磁波的应用与环保。

2. 实施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召开以“电磁波的应用与环保”为主题的研讨会和专题辩论会。学生围绕电磁波的历史、电磁波的应用、电磁辐射的危害等问题研究、讨论、辩论。此过程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丰富的、随时可取的、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 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

3. 反馈阶段

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交流, 反思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通过这样的学习, 同学间的课下交流、协作机会大大增多。学生通过去阅览室、图书馆、网络上查阅资料, 初步学会搜集资料、利用资料。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开展校本课程研究, 开发利用地方资源

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 由学校教师对当地社区和本校的资源、环境因素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 针对本校学生编制的,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是立足于物理学科开发的, 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体系中的一部分, 内容贴近生活、联系科技、渗透社会。与传统课程相比, 校本课程更具开放性。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可以组织教师编写《身边物理学》、《自制教具》、《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等校本阅读教材。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 利用矿泉水瓶和一个听装可乐瓶子、一根小铁棍、棉花、酒精模拟火箭发射的过程, 很好地解释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失重》一节, 利用一个矿泉水瓶和水就可以演示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以带领学生到电梯中, 观察电梯在上升过程中台秤读数的变化。以上这些实验贴近学生生活, 选材简单。在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 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创新意识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4]刘炳升.走进高中新课改 (物理教师必读)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刘莹.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6]崔允淳.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 [M].北京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 篇7

一、云南大理州地方美术资源

在大理有着许多民间工艺,少数民族以白族居住最多,所以大理白族的服饰、民居、银饰,还有扎染、剑川木雕、马甲纸都可以作为地方美术资源融入到美术课堂中。

民族服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囊括了历史、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象征,体现了白族丰富的文化价值。白族服饰的纹样是白族对本主教的爱护自然的体现,花草虫蝶多样植物通过针线出现在白族服饰上,表达了白族人爱护自然、与万物相亲相爱的情节。将白族服饰融入到中学美术课堂中,能够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并且白族服饰文化对中学生了解白族历史、提高审美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白族民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白墙加上彩绘。最开始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加固建筑体表面。后来彩绘不断创新发展,使得彩绘艺术逐渐成了人们美好愿望的表达,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彩绘纹饰有很多种,具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将其引入美术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功能,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丰富美术课堂。大理的扎染也非常有名,以其简单的制作工艺获得非凡的艺术效果而闻名世界。鹤庆银饰因其精湛的加工技艺和复杂的纹饰而闻名。

二、云南大理州地方美术资源开发实施的保障

(一)完善的地方美术课程规划

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需要有完整的规划,要将大理州地方美术资源融入美术课堂,就要有完善的课程规划。

1.科目设置。根据笔者收集的材料,可将课程分别设置为民间服饰欣赏与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研究了解白族服饰所代表的文化、历史,欣赏它的纹饰及色彩,用于自己的服装设计中;民居采风,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了解白族民居的历史、特点、纹样内涵、所具有的文化象征等,第二课时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白族民居,真实了解在课本中的知识,然后进行建筑速写写生;首饰设计,首先让学生了解银饰的特点以及设计步骤,在欣赏完鹤庆银饰精湛的手艺和复杂的纹饰后,让学生进行自己理想中的首饰设计;还有扎染魅力、马甲纸等本土课程。

2.教学目标。立足于大理民间美术,深入开发民间美术资源,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文化,并能够对它们做出简单介绍。接触更多被遗忘的民间手工艺,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教学形式。教学形式上采用建构主义的美术教学模式。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过多的采用讲授式,模式单一,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了解民间工艺的文化历史,在探索中得到自我提升。

4.评价与展示。评价与展示是合作式的。学生在学习中多以小组合作为主,所以在评价与展示环节,也是以小组合作为主,向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并阐述自己的设计或创作思路,说明优缺点,再由其余小组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还不时会组织小型的书画以及设计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贯彻“美育”“综合素质提升”的实施中。

(二)实践支撑

要想要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顺利实施,首先要有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支持,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提供支持和帮助,并能够提供相应的文化支持。其次是需要相关课程的民间工艺家作指导。大多数民间美术我们只在书本上了解,但有了民间手工艺者的亲自讲解,学生可能会更加生动了解到这一工艺的诞生、发展以及其背后的传承,比从教师口中讲述,视频等资料了解到的更真实,更能体现其本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秦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刘杰.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上交教案下一篇:部队体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