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感怀刘长卿,感怀的意思,感怀赏析

2024-09-11

感怀,感怀刘长卿,感怀的意思,感怀赏析(精选5篇)

感怀油灯点亮的日子 篇1

在这盏油灯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剩下的任务,也正是它打开了我那尘封已久的记忆。

记得那时候,我们家仅有一盏煤油灯。每天父母忙完回来后,母亲就会把点着的油灯放在灶头,然后开始为我们一家人做晚饭。我们兄妹仨则围在母亲身边跟她分享自己在学校的所见所闻。虽然油灯昏暗,但却不影响我们几个孩子说笑打闹的那股劲。

母亲做好晚饭后,就把油灯放到饭桌中央,然后再摆上菜和碗筷,这样一家人就开始共进晚餐。吃完饭后,妈妈赶快收拾干净饭桌,让我们兄妹仨在上面写作业。我们在写作业的时候,母亲则借着油灯的余光,去洗刷灶头和锅碗瓢盆,以及切好第二天喂猪用的野菜。等我们的作业完成了,母亲的家务也差不多忙完了。这时,母亲又得借着油灯开始逐个“伺候”我们睡觉。然后再用手给油灯遮着风,颤颤巍巍地端到卧室准备睡觉。直到吹灭油灯入睡的那一刻,才算结束了我们一夜的油灯之旅。

上五年级那年,我们村终于拉上了电线。当时父亲为了省点电费,仅在卧室安装了一盏电灯。自那时起,我们再也不用围着油灯团团转了。我们三个孩子时常在卧室的灯光下追逐打闹,这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增加了无限的乐趣。

上五年级后,学校也用上了电灯。但却会有时停电,学校却不会因为偶尔的停电而取消上晚自习,因此每个学生不得不带一盏备用的煤油灯。

在家用电器样样齐全的今天,油灯的影子已经远去,曾经在油灯下追逐嬉闹的孩子,也早已告别了童年,而进入了中年。

关键词感怀 篇2

因此,本刊虽为专业学术期刊,但却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实践着在理论、话语方式和稿件组合方式方面的创新,希冀以读者为导向实现在小众读者内争取大多数,以批判的话语方式体现专业性,以改革的话题切入凸现时政性,求摸索出一种“泛出版化”的,既能服务于行业又能尽量贴近大众,彰显专业刊社会影响和话语权的办刊模式。以此为标杆,近年来刊物加大解放思想力度,不断吸取市场刊的特色,专题策划力求兼具“态度”、“温度”,善用争鸣与批评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出版产业发展进程予以独具视角的深度剖析,凸显理论先导气象。

基于上述理念,具体到年终岁末各路媒体热络的年度盘点,本刊如何作为呢?行业的年度盘点,所论所议之大小事,年头到年尾,个中冷暖,早已定论不少,要想别出心裁并非易事。因此,刊物自2006年首开年度盘点专题,三年来,不断地寻求可能的突破和超越,无论是做有关图书选题趋势和市场走向的内容,还是有关行业发展态势的分析,都坚持守正出新,力求通过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综述或评议来持续实现盘点策划题材的创新。

2009年,这一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展,出版机构转企改制继续深化推进,等等。承续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总结,2009年,对中国出版来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来,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方面陆续出台了扶持政策,文化软实力也被提升到国家竞争力层面。整个行业变革的决心、力度继续加大……因此,当编辑部在梳理一年来的行业大事要事报道时,截至11月便已搜罗出近三十条要闻,平均每个月都有2-3件让业内瞩目的大事件发生,其频率之高也从侧面反映了出版业改革进程正在不断提速。由此,编辑部遂将近一年来的大事要事浓缩成27个关键词,以解读关键词的形式来进行年度盘点。为了掌握第一手的行业相关人员对这些事件关注度的情况,特别策划了“2009年度您最关注的书业内信息的调查”。此次调查采用了点对点的网络调查形式,获得大部分调查人群的积极配合,共收到有效问卷352份,调查人群覆盖北京、上海、山东、辽宁、湖北、湖南、四川、广东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所采集的样本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这些关键词的解读,非本刊独创,但将各种相关材料、资讯加以整合、剖析,以此或深或浅地思考、探索着改革进程的发展理路和发展脉络,并力求凸显本刊的“态度”和“温度”,发出一些有思想的声音,却仍然不乏本刊独创之处。所以,希望这些解读文字能够多少给大家带来一定的思考和见解。因为,我们相信“在时代发展的大潮流、大背景观照下,所有相对独立的事件之间,其实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汇聚起来,综合起来,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筚路蓝缕,行进中,我们每迈出一步都自有其意义,都值得再三思量其中的得与失、成绩和不足,惟其如此才不至于会在欣喜兴奋之余累积太多的遗憾和惆怅,才会有来年更好的出发。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本刊这期的“哈姆雷特”能给读者们带来些许清新气象。

感怀永泰城 篇3

永泰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次年(1608)六月完工。它的兴建缘自一次战争。

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丰美茂盛的森林,景泰的寿鹿山、昌龄山原称称大松山和小松山,据《秦边纪略》记载,其城“左拥兰靖、右护凉古,前逼庄浪,两河则腹心,甘镇则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就曾在此屯兵设防。到了明代,成为与蒙古人对峙的前线。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东、西两部,东蒙为鞑靼,西蒙为瓦刺。明正统十四年(1449),鞑靼的阿赤免部落侵袭景泰,先后占据了大松山、小松山,(阿赤兔)“持地利,东寇延绥宁夏,南犯固靖兰州,西侵武威、张掖,往往饮马黄河”。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率兵10万征讨鞑靼,经历大小战役100多次,将鞑靼围困在大松山附近,随后,明军分兵七路发起总攻,鞑靼兵败,明王朝重新占领了黄河以北大漠以南的失地。

李汶登临松山,发现明朝原来修筑的长城经兰州、永登、乌鞘岭到古浪,既绕道、耗资,又将景泰这片沃野置于城墙之外,从而引得鞑靼屡屡进犯。于是,李汶给朝廷写了一篇名为《计处松山善后事宜疏》的奏章:“查得历凉(武威)之泗水,以至靖(靖远)之索桥,横亘不过四百里许……勘得自镇番(民勤)以至中卫,烽堠相望,迄今旧迹犹存……乃旧自永安(今靖远小口),历皋兰,渡河逾庄浪(在今永登)以至于凉,则一千五百里。舍此四百里不守,而欲守一千五百里之边,孰难而孰易?”这篇奏章很快被朝廷采纳。第二年,为巩固松山战役的收获,修筑了新的长城,新长城发端于景泰,从东部黄河渡口的索桥,向西北绵延,经城北墩和红墩子、然后折而西行,再经昌岭山北麓,古浪裴家营、大靖、土门墩后抵达武威,与原来的长城会合。为了有别于早期在河西修建的长城,史称“松山新边”、“松疆”。此长城从景泰到武威绵延400余里,不仅使原来戍边河西的长城空间距离缩短了1/3,又使明王朝在甘肃北方的防线自黄河沿岸向北扩展了300多里。

在修筑长城的同时,李汶、顾其志等又“奏城永泰”。得允后,万历三十五年(1607),兵备副使邢云路会同总兵孙仁等监修,次年告成,由驻军把守,以接应兰州、宁夏之不虞。当时驻军2000多人,马队500人,兵营、练兵场、火药场、武器库、草料场、马场等一应俱全。

城内有军事机构、察院一条街,城墙内边修有马道、围城墙、射击垛口、瞭望哨。城南有太极圆池、李汶将军公馆、演武厅、教场等,还有民国初期建立的永泰小学。

城内现居住着72户人家,420多口人。据当地老人讲,古城内的居民大多是明代驻军的后代。

岳飞第二十一代孙岳仲琪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九月二十三日在永泰城出生,后因功授奋威将军、宁远大将军。据《永泰城记》记载,雍正二年(1724),岳钟琪衣锦还乡,祭祖之后,站在城南山上北望,叹息永泰城“李公虽设龟刑,未脏腑,宜补之”。即捐资动员堡中民众从城南5里处开暗渠引水直达城内,在堡内又筑汲井五眼,以补龟城之五脏,并在北城角设一大池,名“甘露池”,合诸井并为二腑,以补龟城地脉,增添龟城之灵气。其实,与其说是补气,不如说是出于军事考虑。“知李岳二公诸设,非虚关地脉,重民生,老臣筹边之良谋,保民之善道,宜世守勿替可也。”

永泰城与蒙古相邻,经常受到外来侵扰,一时敌人围城,堡内人若出不了城,水源即断,引暗渠入堡,可防敌人围困,可以坚壁清野。铺暗渠,砌水井,修涝池,不致水源污染,有利健康。方便百姓,出门就能汲水,免除了雪雨霜天外出数里汲水的苦处。至今,这座饮水工程仍然完好无损,城中居民还在使用。我不禁在心中暗暗赞佩古人的智慧和科学观了。

走进这座静谧的古城,斑驳的墙壁上苔藓丛生,悠闲的常青藤爬满回忆,地上的方形石块已经磨平,街角的一家老店让你不经意间与历史遭遇。

站在岳府的旧址前,想象着当年那场烧毁岳府的大火,我不由想,如果不是这场大火,今天的永泰城将是何等的风光啊!

年味,抑或感怀 篇4

树上的雪,经受不起一声咳嗽,在喷发而出的气流中,流成一滩红血。

红的、粉的、白的、绿的……

小花小朵,竞相开放。拂过眼前的裙裾,卷起一帘风景——

兴奋,或者惶惑。

看雪地上行走的魂灵,是把季节赢得滴水不漏?还是让奔跑的脚步,输在时空的短长?

失衡的火苗烧烤一只鸡后,又把黑格尔的思想烤糊,渲染一冬愁绪。

雪花,在一片绯红中渐渐找到最初的原点。枯瘦如柴的文字,醒来,在路旁。

笙箫鼓乐。

一场生活的大幕就这样拉开——

飞鸟、虫鱼和人,日渐清醒。跌跌撞撞的故事,就此打一个漂亮的蝴蝶结。灵魂的镜像,莫不是中世纪一个骑手的容颜?

一树桃花,绯红了苍白的诗卷。

三两根柳条,忘记了炼狱的疼痛。

神龛上咯出的血,便是最好,且最美的韵。

一个季节的伊始,一个季节的轮回,敲出时光的平仄。

年 味

腊八的竖琴,弹奏而出的琴韵,漂浮于空中。一席馨香的风,从山后飘来,把游离的眸子,剪成年的味道。

故乡,像一本线装书,雪地里翻阅。火色的文字,在梅的枝丫上,支撑着兴奋的骨架,长成了花骨朵。

一只雪火鸟,在雪地里高扬一面旌旗,抚摸钙质稀疏的骨骼。

林野,失语,噤声。

感受光和影,摩挲的暖。

返乡的车票,折叠阳光晴暖,填写一声慰勉,填充岁月空瘪的肚腩,慰藉老槐树下那双守望的眸子。

一簇蒿草,一缕梅香,承载一截记忆,迫近旧时新梦。

一个平白无奇的故事,把一排排笑浪送上天空。

天空下,一泓山泉,围绕着一个佝偻的身影。

在山崖,伫立。

回家过年

时间剪成冰花,把年的味道装进行囊。

攥一张回家的车票,漂泊的苦旅,在一阵阵汽笛声中,浓缩成幸福的远眺——

窗花贴在窗户上。

门楣春联和桌上饭肴,盈满母亲翘首以待的深情。

路,在脚下延伸。车,在隧洞里穿行。回家的欲望,一步一步接近村庄的内核。

矮檐灰瓦,那是我生长的地方。父亲的咳嗽、母亲的叨念、亲人的嘱托,牵扯着儿子漂泊的魂魄。

家,我回归的驿站,我放飞梦想的巢穴。

尽管檐口低矮,但洞开的木门永远是心的朝向......

哪怕舟车劳顿,哪怕身无分文,只要回家,在异乡不快的过往,便被越来越近的年味淘洗得干干净净。

抑或感怀

干裂的空气有了泥土的芬芳,燃烧的薪火烹煮一地白雪。

倦怠的心灵,响应奔云的呼唤,跃出风雪的柴门。

与狼对峙,与狐对峙。古老而传奇的故事,在掌心里流动。候鸟扛着梅花的大旗,从暗夜出发。草色的血,染红了寂寥的云,掠过原野,有了鲜活的色彩。

冷却多日的血液,同雀鸟的呼唤一起雀跃。

一场大戏拉开大幕,音符和歌谣,挂在炊烟袅袅的门楣。

世界,极地安详。

擦着河面低飞的燕子,在睡醒的屋檐下搭巢。

梦想横空而出,在解冻的河流露出清晰的模样,和骄人的颜色。

山川,不再静默。

土地,不再静默。

浅析李清照的感怀诗 篇5

关键词:李清照;感怀诗;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65-02

李清照作为古代的一位杰出女子文人,她的作品一直为后人传诵。她的作品流传至今的不算多,特别是诗歌作品。一般读者比较熟悉她的词作,都能吟咏几句,但对其诗作,相对而言比较生疏。李清照在《词论》中,认为词与诗不同,词主情致,诗在言志。因此,她的词取材范围比较窄狭,而她的诗歌取材范围则非常宽广。如果把诗的内容作简单分类的话,大体可分为咏史、忧国和感怀3类。这三者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①本文主要分析李清照的感怀诗,分析李清照对现实和政治的独特看法,走进她丰富的情感世界。

一、独特的志趣

有独特的志趣会收获别样的财富,这就是精神的充实。《感怀》这首诗作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②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10年后,丈夫出守莱州,诗人在莱州作此诗。诗中表现了李清照夫妻二人独特的志趣及廉洁的品格。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诗的开头两句“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首先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寒窗败几,空无所有。“无书史”连诗人最爱读的书都没有。只有“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每天忙于公务,酬酢频繁。“孔方兄”“喜生事”表现了诗人对酒与钱这类世人皆为之吸引的东西的轻蔑,在轻描淡写中将酒与钱的弊端作了深刻的揭示。诗人直接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厌烦和无奈。此二物与诗人的志趣大相违背,但她并不大加指责,也不著力消除,只是“作诗谢绝”轻轻推开罢了。其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情状,跃然纸上。诗人所追求的是“聊闭门”谢绝俗事的纷纷扰扰,在填词赋诗中追寻“佳思”,这是一种超俗之举,但这种超俗,不是自视清高,而是一种洁身自好,一种闲适恬静的生活态度。诗的最后两句“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再次写空无所有,诗人在空与静中“得至交”,她的这种独特的志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清照所喜爱的是书史,所厌恶的是官场。她所以有超人的识见,是与她博览群籍、关心历史分不开的。她这种超人的识见在其咏史诗《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二首》表现的特别明显。她不同意张文潜把杨贵妃说成是“妖孽”,而是肯定杨氏姐妹都是“仙才”,她们姿色艳丽,能歌善舞,不能把政治的失败归罪在妇人身上。这种超前的妇女观在当时无人能及。李清照的这种厌酒与钱、嗜书喜静的独特志趣,值得当代人学习。曾几何时,读书已经逐渐被各种电子产品取代,书籍已不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为了钱尔虞我诈,为了酒伤身害命,此类已数见不鲜,当代人需要思之悟之!

二、理想的世界

《晓梦》是一首记梦诗。李清照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而记梦诗仅此一首。与诗人那些充满了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作相比,此诗那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令人遐想无穷。前人评价此诗“笔意亦欲仙”。③

此诗前两句“晓梦随疏钟,飘然蹑入霞”写渐入梦境;诗人轻轻踏着云霞,伴着隐约可闻的稀疏钟声,进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自“因缘安期生”至“何必归故家”,写梦中所见:诗人本以为在仙境会见到仙人安期生的,没想到却遇上了仙女萼绿华。她们乘着秋风一起来到了太华山巅,看那花开十余丈的玉莲,那巨如小舟般的鲜藕,一起品尝那神仙食用的如瓜巨枣。漂亮的仙女们翩翩起舞,言谈举止都是那么优美,她们口齿伶俐,思想敏捷,相互之间无拘无束,或互谑逗趣,或煮茶品茗,生活得那么自由自在,真可谓其乐无穷。看到仙境这番景象,诗人不能不发出感慨:“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在这里,李清照流露出来的眷恋向往之情确是十分深挚的。最后4句记梦后情状:一梦醒来,对仙人生活不禁肃而敬之。然而现实世界却远莫如仙界纯净,尘世纷杂,令人生厌,不得不掩耳避之。“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诗人知道梦中景象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再看到了,在念念不忘之中,只有一再叹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求,也只能在仙境中访求。

《晓梦》诗里所描摹抒写的玄风仙趣并不是李清照的首创,而是一种渊源久远的文化传统和积淀聚会而成的,虽复杂却相对稳定的艺术与人生的境界,包含着理想和现实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之间又渗透交杂,常常出现亦幻亦真、幻中含真的情况。屈原的《楚辞》,庄子的《逍遥游》,郭璞的《游仙诗》,李白的《游泰山》,都可与李清照视作情趣投合。此类游仙实质上即是隐遁,由于在现实政治或事业上遇到挫折,感叹于仕途坎坷、建功立业的夙志难以实现,文人便会顺着历史传统和社会习惯力量形成矛盾心理,这样他们就会有弃世捐俗之思、作远归山林或退返田园之计,以昭洁身自好。若追根溯源,这来自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游于海”④的处世立身态度、庄子愤世嫉俗、全身远害的人生哲学。因此,透过《晓梦》那五色斑斓、七谲诡幻的表现,看到的正是那出入于儒道两家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意识。“助帝功”她已不满足于只以文辞名世,或许渴望着有一些辅佐帝王、振衰救弊的令际功业,看来她的用世之心也很迫切。但这种壮举,在古代社会,是很难由女子担当的,此种无法排遣的精神苦闷也只能沿着形神双寂的隐遁生涯的方向去寻找心灵寄托,追求新的生活乐趣,结果只是期待与神仙畅游的憧憬了,充斥着一种无奈之感。

三、景仰的高人

高人一直是人们膜拜和赞美的对象。在我国古代,不为名利所吸引、洁身自好的著名隐士,历来深为人们所称颂,东汉严光即为其一。严光(字子陵)早年与刘秀为好友,刘秀称帝后,严光本可飞黄腾达的,然而他却躲到富春江边隐居起来了。刘秀几次请他做官,他都拒而不出,终日垂钓为乐。名和利,古往今来,为之追逐终生的人,为之耗尽心血的人,甚至为之丧尽天良的人,不计其数。古人因而称其为“名缰利锁”,把它对人的束缚作用,对人性的扭曲作用,作了形象的比喻。李清照这首《钓台》诗,又名《夜发严滩》,写的是往来经过严子陵钓台时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女诗人的名利观。这首七绝约作于宋高宗绍兴四年至五年(1134- 1135年)⑤之间。当时李清照曾为躲避金兵,由临安逃至金华,往返都曾经过严子陵钓台。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诗人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了愧疚之心。“往来有愧”,是李清照这首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看来,女诗人是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锁,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锁所羁的。如芸芸众生一样,她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她不能像严光那类隐士一样去生活,但她对严光那类隐士却表示钦敬,对自己感到惭愧。这种崇敬和愧疚之情已实属难得。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能具有这样的名利观念,实属不易。现在的人身上背负的名利观太重,何不卸下这种负担,做真正的自己,活出意义。

四、忧伤的情感

情感的世界是微妙的,是感人的,是丰富的。诗人在经历了生离死别、流离失所的创伤后,谱写了一曲曲悲歌。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以后,生活中虽然也经历过坎坷和波折,但总起来看,还是美满幸福的。无论是在东京,在青州、莱州,还是南渡后在金陵,夫妇二人和谐相处,情趣高雅,不仅感情融洽,而且志同道合。建炎三年(1129年)⑥赵明诚的猝死,对李清照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她不仅由此失去了物质上的依靠,更主要的是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偶成》这首七绝,诗人因眼前景致触发了情思,不禁追忆起当年与丈夫在一起的美好生活,并由此发出了感慨。

诗的前两句“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首先倒叙昔时,后两句“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以今昔对比来抒情。现在的景致与15年前的非常相近,但李清照此时与彼时的心情却大不相同,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诗人正是揭示这一对比,来让读者体察她今日的“情怀”。诗人“今日的情怀”如何,诗中没有写出,但让我们看一下李清照晚年的生活状况,这种情怀自可呈出。自南渡以后,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四处辗转流亡、接二连三的打击、贫困和疾病等等,对一位妇女来说实在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一切,诗人不忍道出,这一切深沉的悲痛,无法与人诉说,只能默默承受!积淀成一首首感人的诗作。

李清照于靖康之难以后,避乱南下,从此开始了她的流亡生涯。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⑦八月,李清照的丈夫因病早逝。国难与家愁给李清照在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她在一连串重大打击面前,终于因难以承受而病倒了。《春残》所记的,就是诗人在病中所思所感。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孤单、多病、国难当头,对诗人来说,在千愁万绪中,最难承受的还是思乡之苦。由于思乡之苦无法排遣,使诗人感到,一向是女性引以为傲的秀发,也成了一种累赘。梁头的栖燕终日无休止地互相倾诉着心曲,帘外的蔷薇被细风送进一缕缕清香。这些本应给病中之人带来慰抚和欣喜的景象,此时带给诗人的却是苦涩的情思。景依旧在,而心情却不同。昔日在故国与丈夫浪漫美满的夫妻生活已不复存在,今日思念往昔的美好更是愁上加愁,此愁如海,无法排遣。

李清照的一生虽有绚烂和甜美的爱情,但更多的却是一波三折的打击、颠沛流离的苦难,这些苦难积淀了她深挚的情感。这种情感均来自真实的生活,悲剧的命运。她用感怀诗诠释了这种情感,谱写了余音不绝的悲歌。

与诗为友觅安静,避过严滩念子陵。

颠沛流离思故国,谁人能解此种情!

——————————

注 释:

①宋景冒.试论李清照诗歌的思想意义.河南大学学报,1985,(2).

②⑤⑥⑦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2.184, 181,178,183.

③赵世贞《古今女史》诗集卷二。

④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4.136.

参考文献:

〔1〕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小学生校园安全下一篇:励志的好句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