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2024-09-1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共8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师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创设一定教学情景,拉开一堂课的序幕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是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讲究它的导入技巧。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受教,让小学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极大限度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

悬念导入: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作战。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支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导游解说: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先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色,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入。首先出示课件,威尼斯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音乐、歌曲导入: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草原》一文,上课铃一响,一首悠扬的《牧羊曲》立即将学生带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教《月光曲》一文,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它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令学生陶醉,此时,老师再说这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月光曲》。

影视导入: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长征》是毛泽东的一篇不朽的名篇,那磅礴的气势,昂扬的斗志,博大的胸襟,惊险的画面,深刻的内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影视课件导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心中自然激起对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崇敬,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热情。

质疑导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如《迷人的张家界》的导入: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张家界在哪里吗?课文是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读了课文你一定被张家界的自然风光迷住。

揭题导入: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运用。如《狐狸和乌鸦》的导入。同学们,狐狸是一种很狡猾的动物,有一天,它看见树上一只乌鸦嘴里叼有一块肉,于是直流口水,很想得到这块肉,就哄骗乌鸦。狐狸是如何骗乌鸦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故事。

新旧知识导入: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刻舟求剑》导入语: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旧知识导入法)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讲故事导入法)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生:好!师: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还有演说导入、直接导入、联想导入法、作者简介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绘画导入等等。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导入犹如优美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如同序幕预示着剧情的发展、高潮和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艺术享受。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不应占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重要的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依据教材特点,根据自身的习惯、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适应学生的导入方法,才能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做到游刃有余。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综合运用多种导入方法,才能从容、简洁、有味地导入新课文。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传统的方法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它是教者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的方法。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菩萨兵》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可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菩萨兵》,这篇文章记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在藏民同胞居住地区的事情。同学们知道菩萨兵指的是谁吗?他们为藏民做了哪些事?现在让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吧。”又如:小学语文第三册《青蛙看海》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这篇课文就是《青蛙看海》,它主要讲的是青蛙去看海的经历。同学们想知道青蛙为什么要去看海吗?它在途中遇到哪些动物呢?现在就让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学习这篇课文吧。看看《青蛙看海》这篇课文到底说了些什么?”这样的导入语直奔主题,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的,很快就会进入到对课文中心的探求,教学效果很好。

2.插图导入法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识字6》,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有各种动物的图像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图上有猴子、狮子、孔雀等等,我们都知道,孩子们是非常喜欢动物的,看着这幅图画学生就产生了兴趣。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识字6》,图画揭示了所要学习的动物名称,为新课的导入创造了美好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如: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鹤》一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打开课本124页,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画上是美丽的丹顶鹤在水中嬉戏,学生看着图片,这时教师就说:“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想不想认识它们呢?”利用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上新课之前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小学语文第四册《木兰从军》一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叫花木兰,她代父从军,在战场上立下了许多战功。那么同学们知道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吗?在军中有没有人发现她是女扮男装的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木兰从军》这篇课文。”又如:小学语文第三册《狼和小羊》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就说:“有一只狼在小溪边喝水,有一只小羊也在那儿喝水,当狼遇到羊的时候,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带者好奇的心情来学习《狼和小羊》这个小故事吧。”运用了讲故事的方法,从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

4.释题导入法 释题导入是教师从分析课题入手导入新课的方法。释题导入能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明确学习重点。如:小学语文第五册《卧薪尝胆》一文,教师先板书课题,再问学生“卧”是什么意思?“薪”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最后教师板书“卧薪尝胆”的意思,即夜间睡在柴草上,在自己的住处悬挂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尝那胆的苦味,激励自己的斗志。然后教师又问:“了解了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要尝苦胆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又如:小学语文第三册《狐假虎威》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就先板书“假”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知道“假”的意思是“不是真的”之后,教师在“假”字的前面板书“狐”,在“假”的后面板书“虎威”,板书完之后教师就问:“同学们知道了‘假’字原来的意思,那同学们知道在这个题目里‘假’是什么意思吗?题目又是什么意思?”明白题目里的“假”字是借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之后,引导学生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既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的学习目的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5.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从而导入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七册《七色鹿》这篇课文,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上节课刚学完的《珍珠鸟》一文,它说明了什么道理?再看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今天所要学的《七色鹿》所说的道理一样吗?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又如:小学语文第七册《九寨沟》一文,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九寨沟》,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刚学完的《泉城》一文,泉城是哪个城市的别称啊?里面主要说了哪几个泉?有什么特点?”复习完这些旧知识之后,接着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九寨沟》这篇课文,看看九寨沟在哪里?它又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这样的导入语可以引发学生对疑惑问题的注意,从而使学生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探求新知识中去,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旧知识,又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二、创新的导入方法 1.音乐导入法

“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在上新课之前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快乐的节日》一文时,在上课之前利用录音机或手机播放“快乐的节日”这一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作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歌曲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接着教师板书课题“快乐的节日”。又如:小学语文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唱首歌好不好?”引起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就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用愉快的歌声感染学生。唱完后教师就问:“同学们,老师唱的这首歌好听吗?同学们想不想学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这首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等学完了老师再教你们怎么唱。”利用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而又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2.设问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他们急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如:小学语文第四册《会走路的树》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先板书课题“会走路的树”,然后就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会走路的树吗?课文中会走路的树又是一颗怎样的树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又如:小学语文第四册《“黑板”跑了》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就板书课题《“黑板”跑了》,转过身来问:“同学们,我们都见过不会跑的黑板,那你们见过会跑的黑板吗?课文中这块会跑的黑板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吧!”这样的导入,教师提出这样有趣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很想知道,就自然会急于带着问题到文中去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学习此文的积极性。

3.激情导入法

对于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蕴含深沉的课文,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使学生对作者抒发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情绪,产生内心的共鸣。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教师可以先介绍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在介绍总理一生丰功伟绩之后动情朗诵:18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全中国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1月11日,总理的遗体将要送往八宝山火化,首都亿万人民自发从四面八方云集在北京长安街两旁,不顾一月的严寒,不顾四人帮的迫害,在泪水和哀痛中向总理的灵车告别。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当时那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的„„这样,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当年那种催人泪下的场景之中。这段导语,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哀痛,不但为学生确定了感情的基调,而且为学生感情的发展与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对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也大有益处。

4.猜谜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猜谜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语的方式揭题,是学生所喜欢的,而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一文,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然后拿出已写有谜语的小黑板让学生读,“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让学生读完后就猜,知道谜底是荷花后,就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荷花》。又如:小学语文第四册《雨后》一文,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听好啦,这个谜语是这样的: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让学生猜谜,猜出谜底是“雨”之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喜欢下雨吗?下过雨之后好玩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雨后》,看看雨后有哪些好玩的事?”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气氛中。

5.电教多媒体导入法

“电教多媒体导入法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以现代教育最优化的方式和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小学语文第七册《泉城》一文,在上新课之前,利用幻灯片或者电脑播放一些有关泉城各个泉的图片,同时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再来就是用多媒体放一段有关济南泉城的宣传片。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着泉城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以及学习之趣,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大自然之美。又如: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一文,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海底的视频,让学生看看海底生长有些什么东西,看完后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海底漂亮吗?生长有什么鱼跟植物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吧,一起到海底去探险。”利用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总之,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一环。它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的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进行,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新课成功的导入,要富有魅力,要一下予就扣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的导入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教师的自身素质灵活多样的加以运用,才能获得最佳的导入效果。现根据教学实践介绍几种有效的小学语文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是教者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的方法。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教者可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文章记叙了1941年秋,面对日寇大举进攻,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事迹。同学们是否想知道这五位壮士是谁,他们又是怎样以其壮心、壮言和壮行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吗?现在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这样一下子就使学生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的,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接下去的学习,良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释题导入法。

释题导入是教师从分析课题入手导入新课的方式。释题导入能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明确学习重点。如:小学语文第十册《蛇与庄稼》一文,教者先板书“蛇”,转身问学生:“你们见过它吗?谁了解它?”学生回答后,教者接着板书“庄稼”,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庄稼?”学生回答后教者总结。最后教者板书“与”字,教者语:“读到这个题目时你会想到什么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这样使学生既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三、激情导入法。

思想感情比较强烈的文章,可以在课前铺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 情,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入文中。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教者可先介绍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在介绍完总理一生的半功伟绩之后动情朗诵: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全中国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降半旗致哀。(讲明在何种情况下联合国总部会降半旗致哀。)1月11日,总理的遗体将要送往八宝山火化,首都亿万人民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云集在北京长安街两旁,不顾一月的严寒,不顾四人帮的迫害,在泪水和哀痛中向总理的灵车告别。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当时那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的……。这样,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当年那种催人泪下的场景之中。这段导语,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哀痛,不但为学生学习全文确定了感情的基调,而且为学生感情的发展与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对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也大有益处。

四、设计问题导入法。

有些新课,教者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问题,用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调动他们急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如:小学语文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文,教者可根据课题及课文内容设计问题:谁飞夺泸定桥?他们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夺泸定桥为什么要“飞夺”?他们是怎样飞、怎样夺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很想知道,就自然会急于带着问题到文中去寻根问底,激发了学生学习此文的积极性。

五、故事导入法。

讲一些精而短的,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心愿》一文,教者可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现在让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在一个假日里,一位赴法国讲学的中国人在巴黎一个美丽的街道公园里,遇见了一位法国小姑娘维勒尼克以及他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家予都是中国迷。这住赴法国讲学的中国人同他们进行了一番有趣的谈话。在谈话中讲到了各自的心愿,还讲出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他们谈了些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什么呢?要想知道这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心愿》这一篇课文。这样从一开始就能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

六、介绍背景导入法。

凡是时代背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课文,可以考虑用简介背景的方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体会到文章所表现的气氛,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一文,教者可先设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结成的深厚情谊的文章,题目为《再见了,亲人》。可能有些同学要问:为什么说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听完老师的介绍你就明白了。接着介绍课文的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纠集15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入侵朝鲜,并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轰炸了中国安东等地,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响应毛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经过八年的坚苦战斗,取得了胜利。《再见了,亲人》此文写的是在胜利后,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撤离朝鲜回国时,与朝鲜人民在车站告别时令人难忘的情景。这是一篇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话别口气写成的文章,着重写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这样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抗美援朝的那一时代,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那中朝人民分别的场景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极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导入作为上新课的第一步骤,对整篇课文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对新课导入方法的研究,以便在语文教学方面打好扎实的地基。

小学语文课有何好的导入方法?

具体而言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情境型

指教师根据文本的意境,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阅读课的导入中时常是通过营造出一种气氛,或再现一个场面,从而把课文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把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1、看图导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借助媒体导入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3、意境导入 也称激情导入,在教学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名师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如孙双金老师在教《春望》一诗时的导入:“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孙老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二)质疑型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

1、提问导入 它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进入课堂。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设立一个疑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迅速进入新课。如邱老师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一走进教室就用兴奋的目光扫视学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说:“喜欢”邱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我也喜欢大海,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望着这美丽的大海,我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这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说也想知道时,邱老师相机诱导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海底世界》,它将向我们介绍海底深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那么海底究竟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心读课文吧!”在本案例中,邱老师一进课堂便向学生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着学生由疑而思。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悬念导入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好奇心更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吊起学生的胃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例中邱老师设置的“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海底究竟什么样呢?”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设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吸引到悬念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激趣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课文中,才能转化成巨大的动力。在教学中,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谜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讲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时期到少年、青年、老年,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人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太阳》一课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愿望。《将相和》一文用“和氏璧”的故事导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所以,语文老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先行讲述,讲述时,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做到声情并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还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

2、谜语(游戏)导入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如袁晓君老师上《青蛙》一课,先让学生猜青蛙的谜语,当学生猜对时,老师在黑板上画青蛙简笔画并板书课题“26 青蛙”。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四)知识型

1、启动原有认知导入(复习导入)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例如学习《新型玻璃》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以及各有什么用处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新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而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 以旧启新、以故引新、温故知新,有时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地去学习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2、简介背景、作者导入 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现在较远,寓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而了解写作背景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这类课文,可先直接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或背景,然后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中国历来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并且课文中的许多作者无论是文章还是人品都堪称学生学习的典范,导语以此为切入点,必使学生对作者肃然起敬,从而愿意走进作者,渴望读他的文章。如《春望》的导入,孙老师通过诗人、背景的简介,即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学诗的热情,又为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做了铺垫。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背景材料层层铺垫,相关材料互相渗透,有时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到文章的精髓,语文课堂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五)释题型

释题,就是引导学生从分析理解课文题目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能引起联想,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如《只有一个地球》《草船借箭》等课文的课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具有广博的含义。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从探讨题意入手,通过抓住课文题目的关键词语,进行“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从课题导入课文,一般能让学生迅速地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六)直观型

即运用实物实景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讲授直观的、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如《蓝树叶》《荔枝》等课文以实物导入,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实物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七)直入型

也称开门见山导入,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程序。如教师进入课堂后就板书课题,告诉学生今天上哪篇课文,请打开教材多少页。这类直白式的导语多用在所上新课与前面的课文联系不紧或受时间限制不宜过多讲解时采用。这种导入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但启发性、趣味性不强。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例谈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头,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得失。成功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它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整堂课的展开定下基调。导入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回顾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激疑导入、板书标题“留白”导入、对比导入等。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作为一节课的起点,导入承载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学习目标,实现知识衔接等任务。导入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在此,向大家介绍六种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是对学习的继续巩固,对旧知识加深印象,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二、情境导入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被激发。根据课文特点,情境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图画再现情境导入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图画来导入。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这样导入: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看图,提问“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看到了沙滩上有许多幼龟,许多食肉鸟在竞向啄幼龟,还有一些人在来回奔跑救幼龟。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同学们学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音乐渲染情境导入

音乐给人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像《找春天》这篇课文,选用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学生很快进入角色,陶醉其中,随着优美的旋律跟着唱了起来。唱完之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余音缭绕中很快进入课文。

(三)语言描述情境导入

通过语言的描述,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其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时,用语言描述:一提起西藏,人们一般想到的是雪域高原上的牦牛、金碧辉煌的寺庙和载歌载舞的藏族同胞。其实,这块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有异常丰富的景观,它不但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还有世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三、故事导入

故事人人爱听,它可以缓解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引入,能很快把学生引进正课,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四、激疑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去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鼓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的联想、思考后进入课文,一定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中心。如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时,首先出示两组句子:“他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他是举世闻名的发明家,有人作过统计:他一生约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让学生读句子后猜猜这两句话写的是谁。这个问题紧扣中心,直奔主题,能引领学生很快进入课文。

五、板书标题“留白”导入

板书标题时,适当“留白”,师生补白,可以引导学生从高处、大处着眼把握全文。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可先板书“蝙蝠”、“雷达”,留白“和”字,然后设疑:“课题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通过对比思考,学生就可以明白,这样写“蝙蝠”和“雷达”,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电子设备,两者之间毫无联系,根本不能称其为标题。而“蝙蝠和雷达”限定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飞机上装的雷达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留白一个“和”字,为正确把握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

六、对比导入

对象的强烈反差会给人心灵带来震撼。对于具有鲜明对比性质的课文,在导入时顺势引进对比,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军犬黑子》时这样导入:师出示黑子图片,问学生,“你会用预习中哪些词语形容它?”生:“威风凛凛、目光如电”。师:“可惜在一次训练后,它变成了这样(师再出示图片),现在你会用什么词形容它?”生:“精神委顿、目光呆滞”师:“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学生马上提出:“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训练,导致黑子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至此,学生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走近军犬黑子。

当然,语文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有时候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同时渗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从哪一个角度导入,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导入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引路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设计更精彩、更有效的课堂导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2

1.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是教师通过图片、音乐、视频、语言、动作等手段营造一种意境, 让学生置身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 展开想象、体验情感的一种方法。情境导入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 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学六年级的《一夜的工作》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 (饱含深情) 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人的工作和生活, 去感受他的伟大人格。他, 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伴随着优美的乐曲, 结合周总理工作和生活的图片为学生做声情并茂的介绍) 。通过这些图片及对周总理的了解, 同学有什么话想说?

生:我觉得总理的生活真是太简朴了。

生:晚年总理的病已经很重, 但是他仍然拖着病重的身体日夜操劳, 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生:总理处理国家大事的办公室太简陋了!

师:周总理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 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总理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3个小时。3个小时!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们的好总理就是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夜的工作》。

在这一导入中, 将图片、音乐与声情并茂的话语相结合, 将学生引入周总理工作、生活的情境中, 拉近学生与总理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释题质疑导入

释题质疑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产生疑问,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质疑思考, 并带着疑问研读文本的一种导入方式。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从课题入手,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

(1) 抓住课题的关键词思考

抓住题目中的一字一词不断追问, 学生心中有疑, 就会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望, 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教学六年级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题, 体会一下你会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 为什么? (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题。)

生: (非常自信) 我会把重音放在“百年”上, 因为它强调时间的久远。 (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与他的观点不同, 我在读的时候, 会把“美丽”一词重读。 (朗读课题)

师 (不失时机地追问) :你为什么抓住这个词?

生:因为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 世上很多东西是可以跨越百年的, 但一个人的美丽怎么可以呢?除非她吃了长生不老药…… (他的话马上被其他同学打断了。)

生: (激动地反诘) 本文的美丽难道单指外貌美吗?它应该还有精神上的美丽。

课堂气氛极其活跃, 学生围绕自己发现的问题潜心读文, 努力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 并直奔主题。

(2) 抓住课题的形式特点思考

很多课题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蕴涵一定的哲理。例如, 《生命生命》一课, 抓住课题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生命生命》,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老师想问, 你们为什么读课题时自然地停顿了一下?

生:因为题目中两个“生命”之间有空隙。

师:今天, 老师和大家再次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课文, 去聆听作者对生命的呼唤, 去体会这课题间留空的深刻内涵。

此课例通过课题中两个“生命”之间的空隙,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领悟课题间留白的深刻内涵。

(3) 抓住人物的关系思考

有些课题体现出课文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关系展开思考, 可以更好地理清课文中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法,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教学《将相和》第二课时, 我这样导入:

师: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请同学们回忆, 题目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围绕他俩课文讲述了几个小故事?

生:题目中的“将”指廉颇, “相”指蔺相如。

生: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是“完璧归赵”, 第二个是“渑池之会”, 第三个是“负荆请罪”。

师:三个独立的小故事为何放在了一起, 想要说明什么呢?请大家从课题中找找答案。

生:课文是讲廉颇和蔺相如和好的事。

师:廉颇和蔺相如如何和好, 他们以前关系怎样?

生:他们好像有矛盾了。

师:他们不是好像有矛盾了, 是确实有矛盾了。是什么矛盾呢?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三个故事, 找到描写他们确实闹了点矛盾的语段……

释题质疑导入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疑思, 触发学生的情思, 开发学生的智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失为一种教学导入的良策。

另外,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把学生引向新知识的学习, 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 或冗长拖沓、哗众取宠。

摘要:合理的课堂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对顺利展开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进行好的课堂导入, 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技巧策略, 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 篇3

一、关注学情,以生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应将它作为第一准则,一旦离开了学情,一切都是徒劳。我在教学“春笋”一文时,结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爱好新鲜事物的特点,我课前精心设计了一个猜谜的游戏:“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想不想猜?仔细听——‘头戴尖尖帽,身披节节衣。每年二三月,脑袋钻出地。’知道是什么吗?”设想通过这一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他们学文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初步感知春笋的特点,一举两得。但上课时却事与愿违,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今天要学的课文了,我刚说了谜语的第一句,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春笋!春笋!”,根本没有认真听我说,感受春笋特点的这一目的自然是落了空,谜语成了“摆设”,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让我懊悔不已!事后我坐在办公室里认真反思,其实学习课文的时候,刚好是春笋大量上市之时,学生几乎每天都能吃到笋,我何不带一只笋到课堂上?让学生先观察它的外形,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层一层地剥开春笋的外衣,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春笋的特点,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适宜为主

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这条道路上,每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得力的教法,许多名师大家都是我们普通一线教师学习的楷模:窦桂梅老师的激情洋溢、王崧舟老师的诗情画意、薛发根老师的朴实自然……面对多种方法,教师该如何选取呢?答案或许只有一个——“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教学“雪儿”一课时,对导入环节的设计我也费了一些心思。听说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曾执教过这篇课文,我赶紧上网搜索来看,看完之后却发现不太适合自己。他以名字导入,介绍自己的名字,说说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再认识学生的名字,最后回到课题:“雪儿”是一只鸽子的名字,开始学文。而我与学生已经朝夕相处了一个多学期,学生的名字也早已烂熟于心,再加上我也没有特级教师那么放得开,这种导入方法我肯定学不来。于是,我采取谈话法导入新课。课堂伊始,我亲切地问学生:“同学们,你喜欢小动物吗?你给小动物取过名字吗?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呢?”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是发生在作者和一只鸽子之间的故事,题目是‘雪儿’。”导入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如此一来,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三、针对文本,有的放矢

文本是多种信息的载体,文本本身的信息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既有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自然科学信息,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信息,也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驰骋想象的思维训练素材,还有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妙语美文……教学写景美文“西湖”时,我采用“调动积累”法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这样一来,做到了诗文结合,情景再现,既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又如,教学科学小品文“石头书”时,我以“设置悬念”法导入新课:“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但是它同时也是不同于一般的书,它的名字叫‘石头书’。看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一下就被这本与众不同的“书”吸引住了,纷纷举起小手质疑,并兴致勃勃地读起了课文。

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成为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篇4

沧县兴济镇冀春学校 宋燕

【摘要】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关键词】课堂 兴趣 导入语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导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册《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春晓》、《咏柳》等古诗,有的学生还一口气把这几首诗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6、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在设计导入时要懂得‚三宜三忌‛。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这里的简约明快,不是简单敷衍,而是指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寻,不要再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中。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3.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然而情境创设过于追求生动有趣,就不免会哗众取宠,牵强附会。教师要用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教学的神圣殿堂,由此而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不衰。

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方法种类 篇5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在语文课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把被感知的对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效果、色彩渲染、动态画面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学习热情更高涨持久,继而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小池塘》一课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制作了精美、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将池塘、芦苇、太阳、星星、月牙儿的图片配上一段音乐和适当的解说。

教学伊始,先用大屏幕放给学生,美丽的画面,加上画龙点睛的解说,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欣赏着、赞叹着……意犹未尽之时,再学习课文内容,师生一同欣赏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写如此美丽的情景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教学事半功倍。

二、直接导入法

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通过简短的导语,把所要学习的课题一下子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触课题后迅速转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从而不仅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而且有一定的新鲜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导入:文章是围绕邱少云写的,用的是第一人称,作者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班长,叫李兴元,写的是其在朝鲜战场上夺取三九一高地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感人事迹。

三、图画导入法

这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挂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想象,有意识地将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愉快地接触学习课文。如《诚实的孩子》可利用书中插图导入:“图中画了几个人?他们在望着什么东西?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又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这种导入法具有直观性,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节课的导入恰似一出戏的序幕,或似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充满艺术性,富于变化,悬念迭起,就能像磁石引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很快调集他们的注意力,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人们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开启智慧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奇效。

如我在上《陋室铭》时,先问学生怎样的居室是简陋的,然后说:“有这样的一间茅屋,台阶上爬满了青苔,屋内除了主人与书外没有其他的陈设,而主人说没什么简陋的,这是为什么呢?现在让我们从《陋室铭》中找答案吧!”这样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进而促使期待状态和探究行为的产生。学生急于寻求答案,读课文的积极性极高涨,因而达到设置悬念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在提倡“把发现留给学生”,但在学生还未树立独立的发现意识时,我们能否给学生一些问题,用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再次发现的过程,前阶段是学生发现答案,后阶段是学生发现新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设疑、解疑、质疑、释疑。

五、巧用媒介,吸引学生

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电脑等电教工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采用直观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

如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了配有朗诵名句的西湖美景的图片,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眼球吸引住。这时我顺势引入课文说:“那就让我们跟着张岱的脚步去游一游这美丽的西湖吧。”学生都很想从课文中找出西湖迷人的依据,因此上课注意力很集中,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如我在教学《桥之美》时,事先让学生欣赏了几十幅世界各地的著名桥梁,让学生说说这些桥美在哪。学生看的时候都赞叹不已,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是“形式美”,有的说是“结构美”,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进行艺术的熏陶。

六、温故知新,新旧结合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的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举隅论文 篇6

摘 要:近年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 教学

导入,就是在课堂伊始,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行为。俗话说:响鼓还需重锤敲。如果说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就是一面响鼓的话,那么导入就是这重锤的第一锤,乃是重中之重,必须浑厚有力,起到“一锤定乾坤”的作用。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和高昂的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每堂课的开始都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内容的急切要求,从而拉开课堂的精彩序幕!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对其他老师的课堂导入形式的分析,我总结出语文课堂导入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开门见山式

课堂最开始的五分钟是学生记忆力最好,也是学过最不容易忘记的一段时间,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整堂课的学习行为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有些老师喜欢在上课过程中慢慢让学习目标明晰起来,而有些老师在课堂的结尾才揭露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上半节课,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的学习。而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能使学生从始而终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整堂课都能进行自主、独立的学习。

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上课开始,我就在黑板上规规矩矩地写好课题,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那么,为什么一个几乎和我们同龄的孩子能够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短短几句话,就让学生迫切地想弄明白同样是十多岁,少年周恩来却有如此非凡的抱负,从而促使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探索。

二、温故知新式

这种导入方法一般用在第二课时,或是古诗词教学当中。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史安西》这两首古诗时,由于两诗都是描写朋友临别时送行的场面,于是我在上课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和朋友分别时都可以运用很多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和朋友见面,可是在古时候,朋友分开以后,就很难再见面,有些甚至永远都无法见面了,于是很多诗人在送别时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对朋友的情意,那我们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呢?学生回忆了《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别懂大》等等很多送别诗,不仅回顾了这些诗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巩固,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三、引用激趣式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引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猜谜语、讲故事、说儿歌等来导入课文,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白鹅》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学生兴致盎然地讨论起来。在学习《长城》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在故事中体会建造长城的艰难。在学习《秦兵马俑》的时候,我又先带着学生看了《兵马俑》的录像,壮观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而在低段的教学当中,用歌曲和图片导入更能激发低段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

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因为兴趣才是学生的第一需求,只有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能产生主动探求的欲望。另外,试验、绘画、歌曲,这些生动、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学生的兴趣更浓。

四、提问导入式

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小小的石子,能让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而巧妙的提问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激起的却是层层波浪。

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时,我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在你们眼里,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有的学生说:“猫很可爱”。有的说:“猫很勤劳,喜欢捉老鼠。”还有的说:“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我说:“讲得真好!那么今天我们要来看看老舍先生家里的猫是一只怎样的猫。”我觉得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找出课文的关键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兴奋点,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

另外课堂导入还有创设情境式、悬疑设置式、讨论交谈式、理解课题式等等,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设计导入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2)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3)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7

一、利用旧知导入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导入新课, 是教师比较常用的课堂导入方式。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 用已知知识做铺垫, 从中找到与新知识的结合点, 顺势过渡, 从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既能使学生巩固强化旧知识, 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加强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举多得, 极有实用价值。

二、问题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小学生年龄小, 好奇心强, 经常会问很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根据课文内容提一个有趣的问题, 设置悬念引起注意,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积极思考, 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以求解开疑团。如教学《大海的歌》时, 在上课伊始, 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提问:“同学们, 你们看过海吗?”很多学生说:“看过。”“那么你们认为大海会唱歌吗?”“不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但是老师说, 大海会唱歌。”话音刚落, 学生就议论开了, 满脸不信的表情, “怎么可能, 大海怎么会唱歌呢?”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 想知道大海为什么会唱歌吗?它又是怎么唱歌的?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在后面的教学中, 教师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下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求知识。

三、揭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题眼”, 可以揭示文章的主题, 教师如果能从题目入手, 进行分析解读, 就能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对重难点知识有所了解。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一类的课文中运用。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运用这种导入方法。教师说:“同学们, 看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讲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在一棵大树上住着一只乌鸦, 它找到了一块肉, 非常高兴, 嘴里叼着肉站在树上。这正好被一只狐狸看见了, 它很馋, 想得到这块肉, 于是, 它就使用计谋骗了乌鸦。你想知道狡猾的狐狸是怎么骗了乌鸦的吗?下面就让我们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揭示主题, 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开始新课的学习。

四、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进行情境创设,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比如《鲸》这课是一篇说明文, 比较枯燥, 学生不愿意学习, 或者根本不能产生学习兴趣。这时,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海底世界的动物们要举行鱼类舞蹈大赛, 欢迎所有的鱼类来参与。小鲸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兴奋, 因为它觉得自己的舞跳得很好, 肯定能拿冠军。于是, 它兴高采烈地来到比赛现场, 跃跃欲试地去报名, 结果却被挡在了门外。“为什么我不能参加比赛?”“因为你不是鱼类。”“我不是鱼类?我生活在水里, 从不上岸, 怎么不是鱼类呢?”小鲸觉得非常委屈, 哭着回家找妈妈去了。如果你是小鲸, 你会怎么问妈妈?小鲸的妈妈会怎样安慰它呢?它真的不是鱼类吗?在这样的情境建构中, 使得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会高涨起来, 会非常投入地进行学习。

五、故事诱导法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正!处在充满想象和幻想的时候, 他们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 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教师就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讲述课文:“从前, 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女孩, 疼爱她的奶奶和妈妈都不在人世了, 她每天都要去卖火柴, 就是大年夜也是如此。大年夜的晚上, 家家户户都是欢声笑语, 只有她走在空荡荡的街上, 没人买她的火柴, 她还不能回家, 天好冷, 她好饿、好冷、好孤单……”用这样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就把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出来, 使得学生牵挂着主人公的一举一动, 自然而然地就能全情投入,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六、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 是激发人体情感的催化剂, 用音乐导入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找到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 引入新课学习, 从而可以克服学生的紧张情绪,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比如教学《二泉映月》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放一段《二泉映月》的乐曲, 优美的旋律一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如, 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 教师可以将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放给学生听。听着优美的歌曲, 学生的情绪非常饱满。教师再导入新课时, 学生便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学生一般对哲理性比较强的名言警句有很浓厚的兴趣, 所以, 教师可以用名言警句来进行课堂导入, 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如学习《晨读》时, 教师可以用周恩来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入教学, 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认真学习。

八、猜谜激趣法

给小学生猜谜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开拓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积极思考, 自然而然地投身学习。比如, 在教学语文第三册《看雪》这课时, 教师可以引用关于雪的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 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 飘呀飘呀落下来。”然后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学生在猜出答案后, 教师还可以展示很多美丽的雪景。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了起来, 课堂氛围非常轻松愉悦, 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的方法 篇8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43-02

一节成功的课堂是由精彩的课堂导入拉开帷幕,好的课堂导入就如磁石,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将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语文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选好课堂导入的方法,就会提高课堂效率。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下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直奔主题导入法

直奔主题导入法,即一开始上课就板书课题导入课文,这既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又能使学生从始而终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整堂课有条不紊地开展。如在执教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主题鲜明,人物特点突出的课文,上课伊始,笔者就在黑板上写好课题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为什么一个几乎和我们同龄的孩子能够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短短几句话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和他们同龄时的少年周恩来有如此非凡抱负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抱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他们纷纷打开书,主动到书本中寻找答案。

二、故事引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笔者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猜谜语或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又寓教于乐,成功导入课文。如在执教北师版语文第九册《鸟儿的侦察报告》一文时,笔者是这样设计课堂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只小鸟》的故事吗?有一只羽毛还未丰满的小鸟,每天和爸爸妈妈过着快乐的生活。它喜欢飞上枝头放声歌唱,吸引树下的孩子。可是没过多久,这只小鸟再也不能歌唱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猜测:“小鸟受伤了”“这里的居住环境不适宜它”。笔者随即以故事结尾与一组图片揭示环境污染造成了小鸟悲惨的命运,这同时与文本主题接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情境导入法

一堂课中,好的导入既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又可以为所讲授的课文定下情感基调,渲染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也会在导入过程中得到交流和升华。如执教人教版语文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上课伊始笔者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现在都生活在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之中,然而,你可曾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还发生着这样的一幕?”笔者随机出示由战争造成的惨状相关的图片资料,当学生对战争义愤填膺时,笔者接着说:“是战争,是万恶的战争,它使无数母亲失去孩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感受、一起倾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此时,学生已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对理解课文的主旨有了一定的帮助。

四、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恰当地运用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如在执教人教课标版语文第十一册《月光曲》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贝多芬《月光曲》的音乐旋律中走进课文。在优美的旋律中,那宁静的大海、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此时,笔者富有感情地讲述了贝多芬的事迹,让学生领悟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和对盲姑娘兄妹俩的同情,以及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愤恨。可见,借助音乐吸引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能够使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五、新旧知识衔接法

教学中的导入设计是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授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中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习的知识,使教授新课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课文《出塞》,这首古诗让学生认识旧时封建统治下残酷的兵役制度,体会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及作者渴望平息战事,思念家乡的感情。教学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明月千里寄相思。古代出门在外的游子常常借明月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愁绪与浓浓的思乡之情,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学生回忆并背诵了《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笔者紧接着问:“那么,常年戍边的战士呢,他们是否想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出塞》”。这样的课堂导入,既交代了新课内容,又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巩固,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课堂的教学之中。

六、介绍导入法

利用对景点或事物的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适用于游记或参观访问之类的文章。如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设自己是一名导游把学生带入写景课文情境之中,从而掌握课文的内容。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课文《颐和园》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名胜古迹很多。谁愿意来说说,你们都知道哪些出名的景点?在学生纷纷发言之后,笔者便以一名导游的身份说:“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处景点观光,那就是北京的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从前是皇家园林,现在是供中外游客游览的著名公园。我们今天游览的路线是:先到长廊,请同学们记住,长廊共700多米长,分成273间,主要看那里的上千幅彩画;再到万寿山看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最后到昆明湖看十七孔桥以及桥杆上的石柱,石柱上有姿态不一的狮子。颐和园风景秀丽,景色怡人。希望同学们细细地游赏。”这样的课堂导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又让学生初步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

七、图文导入法

图文导入法就是选用与文本相配套的图画,适时地配以文字解说,以一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导入新课。如笔者在人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桂林山水》的导入时,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并配以笔者的解说:“看,高耸入云的青山,连绵不断;山下的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假如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什么感触?”学生畅谈心中想法,笔者小结导入:“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青山绿水中,去欣赏桂林山水的美。

上一篇:新疆施工现场签证单下一篇:园本培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