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二框学案

2024-08-09

第五课第二框学案(精选4篇)

第五课第二框学案 篇1

2012学年初二政治下册第五课第二框学案2013.4.9

姓名——————班级——————学号————

一、学习目标

1,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2、知道法律确认和维护公民的隐私权

3、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

二、知识结论

1,尊重他人隐私,要树立————意识。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与——————意识。

2,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也是——————。

3,当隐私受到侵害时,我们可采用自行与——————协商、请求————等方式保护自己。

4,我们在增强——————观念,依法律已,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意识。

三、自主学习

1,尊重他人的隐私,我们要怎样做?

2,侵害隐私权的表现?

3,如何保护隐私权?

4,保护隐私权,我们应怎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合作与探究

1,阅读P51的材料,思考问题:1)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否

侵犯了儿女的隐私权?为什么?

2)如何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2,阅读P52的肖肖的材料,回答问题: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

五、知识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是公民的A. 人身自由权B. 名誉权

C. 人格尊严权D. 隐私权

2,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有

A.某校公布某学生家长给学校的感谢信

B.某网站工作人员把用户的资料卖给广告公司

C.高考结束后,张某冒充王某上大学

D.警方对犯罪嫌疑人的电话进行监听

3,在信息时代,我们中学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应该

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②在向他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对象

③要掌握安全上网的知识④自我封闭、与世隔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4,下列行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是

A,报纸介绍某位先进工作者时,刊登他的工作简历

B,警方依照法定程序对案件当事人的住宅进行监视

C,先敲门,获得示意后再进他人房间

D,某网站将其注册会员的照片、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出售 5,中学生小吉在浏览学校论坛时,发现同桌小张把同学们午休的情况用手机录像并上传到网上公开,他立刻上报管理员,网管老师把视频删除并批批评了小张。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小吉多管闲事制造事端B,维护隐私人人有责

C,小吉侵犯了小张的名誉权D,上传视频是违法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6,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

A.公平意识B.竞争意识

C.责任意识D.信誉意识

7.在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可采取的做法是

A.向人民法院起诉B.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C.无关紧要的忍一忍就过去了D.向有关部门投诉

8,小刚在放学途中见到“有奖调查”,就详细填写了家庭成员信息。小刚的爸爸接到电话,说小刚正在医院紧急抢救需要交押金,于是向对方账户汇了两万元。最后发现被骗了。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要 A,轻易透露个人或家庭信息B,接受任何形式的问卷调查 C,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或短信D,向陌生的银行账户汇款 9,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正确的做法是

A,以其人之道还冶其人之身

B,忍气吞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C,若造成较大精神伤害,可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D,拿起法律武器,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

第五课第二框学案 篇2

覃塘区石卡高级中学

授课人:杨雪妮

一、教学内容:《新时代的劳动者》是高一年级《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P41—P44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五课的结论课,在第二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了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的基础上,这一框分析了劳动者如何就业、创业;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也为学习第六课《投资的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识记:劳动光荣、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理解:正确认识劳动的权利与意义,理解正确就业观的内涵。运用:如何择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学生维权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国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诚实劳动、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意识。【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教学难点】

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程序。【教法选择】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等。【学法指导】

①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一个总体判断,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②通过大量实例讨论,认识到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劳动者的成就”,这些宏伟的建筑是谁建造的?——劳动者。再过几年的时间,我们大多数同学也要走向人才市场去寻找工作了。我们作为未来的劳动者怎样才能顺利地实现就业?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念?我们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应该如何去维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新时代的劳动者》。多媒体课件显示:课题“新时代的劳动者”(进入新课)

师:说到劳动者,当然就离不开劳动。刚才我们看到的宏伟建筑都是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劳动?劳动有什么意义?劳动者的地位?

(课件显示“劳动的含义”“劳动的意义”“劳动者的地位”标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生:……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1、劳动与就业

(1)劳动的含义:(多媒体展示)(2)劳动的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从个人角度: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广大劳动者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中,从事各种各样的具体生产活动从而获得生存的基础。)

②从国家角度:劳动者分工虽然不同,但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③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劳动创造了历史,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并教给学生三维分析法:由小到大或由部分到整体)。

(3)劳动者的地位:

师:劳动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说光荣属于劳动者,所以作为劳动者就要积极参加劳动,而就业就是参加劳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有些人却不以劳动为荣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情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啃老一族 师:你认同啃老族吗?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不认同,因为他们不就业

(教师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归纳如下,并用多媒体展示)我们为什么要就业?

2、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劳动者个人角度:

①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②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社会角度:

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师:既然就业这么重要,作为劳动者应该努力去就业,而阿啃也在家人的劝诫开始了艰难的求职之路。

(多媒体展示啊啃的艰难求职路)师:啊啃为什么这么艰难找工作?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一起总结: 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原因)客观原因: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比较大;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主观原因:劳动者就业观念不合理

师:那么,如何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生:……

(教师引导,并用多媒体显示)

(3)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①对国家来说:

A、从根本上说要大力发展经济。

B、具体措施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人们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创造、改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条件与环境。企业角度: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师: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要顺利实现就业,关键还是劳动者自身,劳动者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生:阅读课文回答

师:很好,树立什么样的择业观念呢?(多媒体展示情景:)。生:……

(教师引导,逐一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②对劳动者个人来说:

A、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a、要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选择职业……)

b、要树立竞争就业观(提高自己的技能作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c、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行出状元”北大才子卖猪肉)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选择正当职业,实现就业。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业,如新闻线人、自由举报人、精神陪护、钟点文秘、专业道歉人、房产经纪人等。)B、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师:总之,有党和政府的帮助,再加上个人的努力,相信每个人都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满意的工作,我国的就业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

(过渡)都说就业难,其实就了业也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劳动者的无奈。(多媒体播放图片第三回:频频受欺——王斌余讨薪无果杀人事件,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师;这些民工或员工杀人或跳楼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师:劳动者享有的权利是什么? 生:……(多媒体展示答案)

师: 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生:……(教师简单讲解,并用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阿肯就业后的无奈)师:厂长侵犯了阿肯的那些权利?

生:……

师:请你帮阿肯出出主意,阿肯应该怎么办?(劳动者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生:……

(师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自觉履行劳动义务(基础);依法签定劳动合同(重要依据);当自己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途径)。师:请大家说说有哪些途径? 生:……(多媒体展示)

(扩展)师:有没有人能说说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和国家应该如何去做呢?

生:企业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严禁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国家:

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有一条主线:劳动光荣――就业重要――正确择业――依法维权。(结合媒体展示)通过学习我们要树立一个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两个观念(劳动光荣和正确的就业观念)【课后作业】

教案第五课第二节 篇3

课程名称:走好人生道路 第十四、十五次课

学时:4 备课日期:2013年10月15日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五课走好人生道路 第二节实现人生价值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让学生能够理解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热爱生活;

2、增强对多元价值取向的批判辨别能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解决办法:说明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如何正确理解“义”和“利”的关系(解决办法:先说明什么是义和利,再讲清义和利之间的几种关系,归纳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

3、如何理解人生价值就在于贡献社会(解决办法:说明人生价值的两方面,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间的关系,点出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传记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节开头的小故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故事中的同学有哪些成功之处?他的人生价值是如何体现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小顾做了哪些事情?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办?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评价,注重强调小顾的普通和平凡,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努力也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2、新课讲解

一、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认识人的本质。这部分不必过多叙述,只要说清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相互区别的、人最本质最根本的属性。

2、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先说明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社会性、阶级性,再说明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最后点明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授课的关键是要通过人的社会性,充分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确立为社会做贡献,并在此实现个人价值。

3、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本部分是重点内容,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58页的媒体聚焦,说明什么是义和利,再讲清义和利之间的几种关系,强调社会生活中物质利益虽然非常重要,但绝非唯一的追求,反对见利忘义,归纳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

二、积极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1、体会人生价值的含义。这是本课重点,要说明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61页的案例链接,并进行总结,要特别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本部分要讲清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具有正确的幸福观和发展观。

一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反对有钱就幸福的观点,联系社会现实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案例;说明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满足感,简单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让学生了解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及幸福的多样性。

补充参考书第317页的相关资料(2)。二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本内容要求学生树立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终生学习观念。

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人生价值。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64页的案例链接,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青年学生贡献青春、奉献才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后总结实现人生价值要自觉做到胸怀祖国、勤奋学习、注意修养。

3、总结

把握人生真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良好素养的核心内容。人生的价值包含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应该摆正“义”和“利”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发展观。胸怀祖国、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实现人生价值。

4、作业布置

《德育习题册》第五课第二节

第五课第二框学案 篇4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

【知识目标】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知识梳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_____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_____________构成的。唯物史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

2.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包括_______________,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分。

3.表现:

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

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__________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的决定力量。______________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必须坚持____________,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____________,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众路线

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保证,也是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成功地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_____________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____________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的保证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理解】

探究一:

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民以食为天”,哪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参与实践的主体是谁?

所以,社会历史首先是的历史,是的历史。

探究二:

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

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从上面的诗歌中你能品味出什么?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探究三:

有同学提出:杂交水稻是由袁隆平培育的,《阿Q正传》是鲁迅写的。许多科技发明、文艺作品都是个人的成果。

这一现象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这一观点是否矛盾?

学习因 自 主 而 高 效,课 堂 因 互 动 而 精 彩!

1(学法指导:实践具有社会性;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探究四: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只因29年前这里的18位农民冒险按下“包产到户”的手印,秘密签下“生死契约”,率先实施了“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制改革,而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这场改革后来得到政府的认可,推广到全国。“大包干”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黄金期”。

思考:这属于什么方面的变革?有何作用?

【归纳整理】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常说“百姓心中有盏灯”,这启示我们

①群众的心声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历史的实践者和创造者

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④群众观点是我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近年来中央工作特别强调要“接地气”,意思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密切联系群众。这是因为人民群众

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④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3、“少封路、少扰民,多服务、多造福”,不仅是领导者的垂范,更应成为执政者的共识,加以制度化和常态化。其哲学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群众利益的满足是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4、“蹲点”、“一线”、“民情”,这些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自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这一活动的开展及其积极效果表明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今年年初,总书记对新华社报道的《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文章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广大干部群众对此热烈响应。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人们的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经济平稳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民主有序推进,社会和谐稳定。15年的实践使广大香港同胞深切地体会到“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香港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香港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材料表明

①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③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其认识的发展④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挑战。在我国近年来的多次重大灾害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创造了一个个自救和救援的奇迹。这体现了

A.人民群众的认识就是真理B.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贡献

8、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C.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B.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C.中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11、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里之动静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为之改观”。梁启超的观点()

①承认了伟大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②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正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④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南京市的5位十八大代表走进龙虎网等联合直播室,倾听南京网民、百姓和党员的意见、建议与呼声,现场与网友互动,并承诺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带到十八大。党的十八大代表之所以要听民声、汇民愿,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④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基本工作原则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

13、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其中强调干部要“洗脚”,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一切真知来源于社会实践

③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④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上述观点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④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2010年某市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他们举办“耕地保护论坛”,积极宣传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主动监督和协助处理违法用地行为;主动整治废旧建筑,建设休闲健身场所,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发挥集体智慧,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又保护了耕地,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农民群众为何能够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10分)

2.《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农民的认识不统一、觉悟不提高、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就难以有大的进展。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群众工作,应切实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农民。把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离不开必要的教育和引导。扶持农民。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干劲。提高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民致富乃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1)为什么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

(2)材料中应切实抓住的几个环节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答案:

探究一 :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探究二:

(1)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着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探究三:

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探究四: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选择题:1-5 BBCDA

非选择题1: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3分)

农民群众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自觉地保护耕地。(3分)

党和政府实施的耕地保护政策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和表现。(4分)

非选择题2: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农村中的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因而,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8分)

【第五课第二框学案】推荐阅读:

上一篇:教学设计我们的梦想下一篇:我是守法小公民小学作文8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