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教学专著(共10篇)
品读教学专著 篇1
品读教学专著,提升教师素养
——第四届“图们市中学语文教师读书论坛暨读书心得大赛”活动圆满结束
5月17日,图们市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活动总结会在三中召开。至此,以“品读《青春课堂》,深度解读文本”为主题的“图们市中学语文教师读书论坛暨读书心得大赛”圆满结束。图们市三中的赵允波、谢艳秋两位老师,长安中学的徐荣荣老师,凉水中学的张德芳老师,荣获了本次读书心得大赛的优秀奖。
本届“图们市中学语文教师读书论坛暨读书心得大赛”从2015年6月1日正式启动,历时一年,至2016年5月17日圆满结束。活动旨在推广、引领“深度解读文本”“个性化解读课文”的教学理念,分享广大教师在阅读王君老师的专著《青春课堂》的收获和记忆。并通过征集优秀读书感悟和阅读心得的方式进行,帮助教师在阅读中提高自己、丰富人生。
活动开展以来,各校的语文教师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品读王君《青春语文》教学专著,并以多种形式写出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每篇心得体会都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各位语文教师的内在底蕴。经过大赛组委会的认真评选,图们三中谢艳秋的《语文路上的舞者》、赵允波的《“青春课堂”之共鸣与争鸣》、长安中学徐荣荣的《我读“青春课堂”》和凉水中学张德芳的《走进“青春课堂”,走近王君》四篇感悟荣获优秀奖。
“图们市中学语文教师读书论坛”活动已历经四届,自2011年“图们市中学语文教师读书论坛”开设以来,教研员成老师通过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形式,组织全市中学语文教师开展了多样的读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阅读积极
性,加强了教师们的自我提升意识,在丰富教师们的生活的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教师们教育教研能力的发展。
本次活动结束的同时,下一届读书论坛活动的内容也已经制定完毕:下一届读书活动将以各学校为单位,自由选定阅读资源,共同阅读、探讨、交流,得出体会,再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全市语文教师间的交流。这种形式既能促进同事间的沟通交流,以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又能通过交流平台获得更多的阅读感受,实在是值得期待的一次活动!
相信“图们市中学语文教师读书论坛”活动能够越办越精彩!
2016.5.18
品读教学专著 篇2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它对学生的一生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致力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语言积累, 以提高学生动用语言的能力。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品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叶圣陶论创作》) 也证明了指导学生品读语言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指导学生品读语言, 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长期研究的课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的品读呢?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读精彩文段法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通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 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的妙处, 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 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语言的连贯性, 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 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 通过表情朗读, 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律的形象、生动的语汇中, 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耳醉其音”, “心醉其情”。
在散文教学时, 老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从朗读中去领悟文章内涵, 学习写作技巧, 受到美感教育。这种反复诵读是为了加深理解, 从读中发现问题, 进行适当讲解, 通过讲解分析, 又能使学生更好地诵读。诵读———理解———再诵读———再理解, 循环往复, 不断提高。像这样反复多次, 就能使学生加强字、词、句、篇方面的基本功训练, 还可以使学生心驰神往, 进入诗的意境, 感受美的熏陶, 积累语汇,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比较揣摩法
常言道:“不比不知道, 一比就明了。”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在一起进行比较以辨别其异同或高下, 就是比较揣摩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在语言品析中运用得最多。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 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比较时, 可替代, 也可换位, 还可以取舍。
三、角色扮演、情感体验法
这种语言品析方法是让学生真正沉浸到文本情境中去, 设身处地为文本人物设计语言, 这看似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实际上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因为只有真正地吃透了文章, 才可能设计出切合文本情境的人物对话。我们常说:要让学生贴近语言, 接触语言, 而“角色扮演、情感体验”才让学生真正地拥有了语言。这种方法在写人的记叙文中或戏剧本中的语言品析中可以采用。
四、实践感知, 培养兴趣
学生在阅读的天地里尽情遨游, 但在阅读中情趣也不可忽视。兴趣是每位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探索的内驱力, 在阅读教学中, 首先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就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捆在几本薄薄的课本中, 不要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被时间渐渐吞噬;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 在此基础上,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成立读书角, 到管理员那里借自己感兴趣的书, 读的同时把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段落和文章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不定时让学生交流品读体会, 自由寻找读书伙伴在班内进行比赛, 相互评价。总而言之, 在阅读中我和学生一起互动, 调动感官及兴趣, 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成就感, 还让学生制作了一些阅读卡, 让学生把自己的进步填在上面, 同学之间作比较, 做到“学然后知不足”, 使学生的阅读水平直线上升, 人人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阅读要一步一个台阶, 不能急于求成, 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阅读教学,贵在品读 篇3
关键词:全面品读精读句子超越文本
正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行为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它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教师而言,指导学生阅读,自己必须先研读课文,教师研读课文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只能图个表面热闹,热闹之后,学生什么都没有。对学生而言,要读出力透纸背的东西,更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再三品读。同时,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个性化阅读。
于漪老师说:“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教师阅读和学生阅读都是如此,一篇文章,初读都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泛泛而读就未必能够领会,因此学生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的历练,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将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支撑”。而阅读要行之有效,我认为贵在品读。
一、全面品读,深入领会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大量阅读,而我们教材中所选录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无疑是学生步入文学殿堂的开始,在这里他们将欣赏到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目,那里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这样的文章不是囫囵吞枣或断章取义似的阅读就可以消化的。必须一读再读反复读。怎样才能读出精华呢?首先要全面品读。
全面品读,要知作者晓背景,更要通过文本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树立整体意识,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对作品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化和片面化。
钱梦龙先生在回忆他的教学生涯时说“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的读。一直要读到确实品出味来,才决定怎么去教。”这是真知灼见,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传统。老师要品出味来才去教,而学生也要在全面品读的基础上才能去感受“味”。
鉴赏应该在学生全面感知理解和领悟的基础上展开提升,这样才会鉴得深刻,赏得自如。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我们时常发现,学生只是粗读了一遍课文,字句都尚未读通,处于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的“浅阅读”状态,教师就让学生说感悟。长此以往,助长学生浅读书的习惯,甚至使学生养成囫圈吞枣、心浮气躁的习气。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有多么独特,都必须以课文为依据。只有认真阅读文本。才能形成独特的见解。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否则只能造成无根、无源的浅阅读。
《信客》一文,余秋雨塑造了一个诚实守信,靠信誉生存的“职业邮差”的形象。学生隔着时空距离,及由此造成的观念变革而理解这个形象未免有些难度。我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琢磨。捉住了文本中历千年而不会该的精神脉络。这样,功到自然成,学生多读多吟。含英咀华,所得到的个性化见解既忠于文本,又走出了伪个性化的误区。
二、品析语言,读之有方
语句是文章语言的重要单位,教捌中,有些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似乎无可取之处,但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此处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觉得意味深长,感觉到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事实上。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篇章结构以及写作特点都要加以细品细思。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教学中,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不仅要求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求他们弄清作者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精美的语言。
有人这样说过:“必须养成对文学深入钻研的习惯,要一点一滴,仔仔细细地弄懂每个词的确切意义……”粗疏地读几篇课文。不如真正精确透辟地读一页,(精确。指认识准确;透辟,指理解深刻)精确透辟地读,就是指读句子。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逐句循诵”。读句子要注意两点:1、是努力理解句子含义;2、是仔细推敲句子的表达作用。读一句话实际也有个发现、理解、归纳的完整过程。发现指一眼看到句子中的关键此语、句式特征、修辞方法、主要标点符号等等,理解是把握、品味它们的含义及作用。归纳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子的只要意思。从语言环境中,理解句子隐含的意思及表达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令人叫绝的“绿”字,无疑是全句的灵魂。再如,朱自清的《春》中,有一句描写春天到来:“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按常识春与冬的太阳颜色并无明显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细品:这个“红”字,不单单写颜色,它还包含着作家在明媚的春光中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表达了由冬入春的身心舒展,暗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美好春景。
就这样,通过揣摩句中每一个成分所表达的信息,研究了上下文的内容,并进而由此感受句子的情味。书是一句句读的,不会读旬,就不会读段。对主旨句、过渡句等主要句了的阅读,更会影响对整篇的阅读。所以,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这扇门的钥匙。
三、充分感悟,超越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要从文本出发,以理解性阅读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质疑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求新训练,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运用恰当无误时,便运用各种启发性言辞,引导他们灵活理解和运用知识。做到求新。
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不仅仅是要求他们整体把握了文意,赏析了重点语句。一位好的老师,培养出的不是刻板的传声简,而是一个鲜活独立的声音,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以文本为基础而超越文本,读出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最典型的一篇文章就是《愚公移山》,该文收录在初中语文课本也有些年头了,开始是强调生命不息移山不止的精神,后来有了不同的理解,如果能巧干又何必苦干?见仁见智,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也有新的见解:用移山的精神为基同时用技术性的手段来保障工程的施工,岂不是两全其美?
话说回来,在个性张扬的今天,流行各种“新解”“我谈”,所以,超越一定是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教材是学生热爱语文的触发点,要深入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体会课文的深意。如《马说》一文,有同学就认为。千里马的命运过分仰仗于伯乐,是否是一种悲哀?如果没有伯乐,难道就只能“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吗?对此,我鼓励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展开讨论,他们很快就明白里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并为生在这个舞台广阔、机会无限的社会而感到幸福。
读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4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将书视作精神的食粮。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活动,更让我与教育类书籍有了更深的接触。«爱的教育»这就是我读的其中一本。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以及每月一次老师所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爱的教育》中,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兄弟之间的关怀,子女与父母之间伟大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天真无邪的心灵,处处为人着想的品格,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无一不冲击着我的心灵,洗涤着我的思想。
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我走进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流泪,但是,我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么高,而是在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含散发出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真得很伟大。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 东西啊!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而我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就更加要细心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还没有成熟,许多事情都不懂,做为老师更应该正确的辅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当你,我,他都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每个孩子身上去吧。用心去爱,你会发现:在你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如果你真心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永远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好多教育专著为我新学期的工作充电。我读的书有:《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现在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
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1.勤,天天读一点。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品读教学专著 篇5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章镇镇滨笕小学 金少威
初读时,感觉这本书着实难读,难懂,更谈不上理解了。究其原因,我想,这可能是跟个人粗浅的知识水平有关,或者是自己原有的对“关心”的真正实质含义上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平实平淡的生活,我们不是也在关心着一些人和事吗?这些让我们司空风惯的关心不以为然,也不足为奇。但,以上的观点在我读完《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后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那样的深刻,那样的有内涵。
作者首先教会了我作为普通人如何正确善待身边的人;其次,更教会我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对新时期教育理想的另一层面的思索和追随,让我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关心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同事,每一件事情。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的作者是内尔.诺丁斯教授,曾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新泽西州中学数学教研部主任、芝加哥大学杜威实验学校校长。她热爱教育事业,有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她认为教育的目的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这意味着是一种彻底的教育改革,即在学校结构、制度和文化上的彻底改变。特别是她认为在这个新时代里面,我们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教育的目的越来越不明确,甚至已经形成了教育的经济化,严重左右了人们的视野,学校已变成为个人职业成功和国家经济繁荣服务的工具了,人们已经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多重性的,我们必须要关注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教育目标。
内尔.诺丁斯教授认为:普通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指导他们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世界上所有的人,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以关心为核心的道德人生应该成为教育的主要追求,这个并不跟学生智力发展或者学术进步有抵触,相反,这是为智力和学术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我们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成果,不排除只重知识轻能力的偏重,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的大批量的教育产物,无法适应和找到适合自己岗位和职业的学生大有人在,这造成我们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产生负面影响,这让我们无比担忧。反之,这些现象是可以避免的,千古明训“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所以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否需要作些调整,笔者认为有必要去思考这个严竣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让学生在学校里面,得到教师的关心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平等的关系可以培养自信的人。我们老师平时应该重视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共同关心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学校里面感受家一样的温暖;内尔.诺丁斯教授在书就谈到她在学生时代得到老师的关爱使她产生对师生关系的终生兴趣,结合自己,我学生时代也得到多位老师的悉心关怀和鼓励,才能在求学路上慢慢成长起来,对于其他得不到老师喜爱有同学来说,我是幸运的,所以,今天的我们,作为师者,应该有责任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留下清香的幸福的味道。
当然,我们也要教会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知道同学之间的友谊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朋友间也需要共同维系,并真诚共处,懂得和同学分享,帮助同学解决问题,鼓励同学积极求进。
宽容和尊重是良好的同事关系。没有共同目标,不会走同一条路,不走同一条道,我们不会成为同事。而共同作为教育人,我们更有着有共同的教育目标,那就是培养人,培养社会人,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进步的人。所以,共同学会关心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当有了责任,我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从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环境、心理情绪、思想动向开始,如果做到了,我们的教育将成为理想。
主题丛书教学设计《经典品读》 篇6
主题丛书七经典品读之经典品读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讨论《水浒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文学魅力。
课前准备
1.阅读《水浒传》。2.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记忆 1.人名接龙。《水浒传》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施耐庵塑造的108位英雄好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家看完了《水浒传》,108位好汉的形象想必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人名接龙,除了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名字外,还需报出此人的江湖名号以及在108位中的座次,不得重复。
(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人名接龙,若出现差错,师生及时更正。)
2.目录填空。在章回小说中,目录往往概括了本回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想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把目录连起来读读就行了。因而,在章回小说中,目录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谁记住的目录又多又准!
(学生随机抽取目录签,将目录补充完整。同学评议,更正。)
二、重现故事
在《水浒传》中,有许多精彩生动,脍炙人口的故事,如:鲁达拳打镇关西,林冲雪夜上梁山,景阳冈武松打虎等。提起故事,同学们就会兴奋不已。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讲述一个你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并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参加班级交流。(课件出示目录,以供学生选择,提示相关内容。)(1)小组交流。(2)班级交流,评议,补充。
三、点评人物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虽然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可谓“千人千面”。让我们拿起笔,也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做一番评论。(1)学习范例。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
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毒酒害死。(2)学生动笔写点评材料。(3)交流。
四、分享经典
《水浒传》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作者发扬宋、元以来民间“说话”的优良传统,并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形成了通俗而易懂,洗练而明快的语言风格,至今仍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
(1)课件出示鲁达拳打镇关西的片段,师生从人物的言行、作者的描写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2)同桌互赏,教师巡视指导。(3)选拔好的学生带领同学欣赏。
五、知识冲浪
1.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将领是哪两位?主招安将领是哪两位? 2.“纵横三十六,播乱在江东”,这首童谣唱的是什么?
3.武松在血油鸳鸯楼,杀死西门庆等人后,在墙上写下哪八个字? 4.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谁?
5.“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丘„„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什么诗?
6.生得面圆身大,鼻直口方。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手持一柄禅杖,腰系一把戒刀指的是谁? 7.108将之最 跑的最快的人:(戴宗)箭法最准的人:(花荣)最黑的人:(李逵)文身最多的人:(史进)书法最好的人:(箫让)医法最好的人:(安道全)最矮的人:(王英)刻字最好的人:(金大坚)吹笛子最好的人:(马麟)最高的人:(孟康)唱歌最好的人:(乐和)身上伤最多的人:(丁得孙)宰猪最好的人:(曹正)跳的最快的人:(王定六)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主题丛书七经典品读之名著助读、选读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阅读本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把握其中的细节描写。
2.《儒林外史》精彩章节的赏析,增进对王冕人物的认识,以及发现文章中富有的哲理,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3.选择喜欢的句段、诗作背一背并把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以及自己读书的感受记在书上
课前准备
阅读本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语时,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解决。对照导读提示,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少年王冕》这篇课文大家知道了,但我想聪明好学的你肯定想知道更多有关王冕的事情,这篇文章是根据《儒林外史》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儒林外史又是怎样的书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名家,品味名篇。
二、导读提示:
用心读(用你喜欢的方式、方法)本组的文章,边读边思考: 1.p19-22,P98-101了解王冕生平,他有那些艺术成就,他擅长画什么?他的画有什么特点?他的诗作又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对王冕人物形象的认识是不是更深刻了,将你的批注感悟写在书上。
2.P25-29对照工具书欣赏王冕的诗作,读出理解,读出诗韵,选背三首;
3.这篇文章是根据《儒林外史》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儒林外史又是怎样的书呢?读名著著读,了解其人其作。用心品读精彩章节,思考—— 1)认真读《王冕学画》,按“人——事——理”的顺序说一说,思考学画前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许多与学画无关的章节,你觉得有必要吗? 2)《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吴敬梓对人物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很值得我们揣摩回味,你能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说说你对人物的认识吗?有兴趣的话,可以把它改编成剧本,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3)《两根灯草》:这篇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活灵活现,抓住人物语言、深情、动作来品一品。
三、反馈检测
1.对照提示交流,品读重点语段。2.对比赏析。严监生可谓是中国文学中吝啬鬼的典型代表了。而在世界文学名著中,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守财奴——欧也妮·葛朗台。补充片段,将这两个人物作一下对比,看看谁更吝啬?
3.指名表演片段。
4.组织王冕诗作背诵擂台赛。5.内容回顾。
⑴通过阅读,我们对王冕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不久擅长,而且成就也很突出,我觉得在他的身上,的气节令人赞叹,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⑵通过阅读《儒林外史》精彩章节,我们认识了的王冕,的范进,的胡屠夫,的严监生,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也明白了写人物的时候,要。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主题丛书七经典品读之故事城堡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阅读本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学习典型事例描写。2.通过读文,发现文章中富有的哲理,从人物身上获得榜样力量和启迪。
3.选择喜欢的句段、诗作背一背并把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以及自己读书的感受记在书上
课前准备
阅读本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语时,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解决。对照导读提示,做好批注。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城堡》
1.导语:同学们,通过读《王冕学画》的故事,我们知道了家境贫寒的小王冕正是凭借对绘画的喜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才成为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画家的。他的成功与小时候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古今中外,名人伟人很多很多,他们在少年时期都有过怎样的经历呢? 2.导读提示:每篇课文读3遍以上,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对照表格,完成填空。课文
主人公
事件
人物精神
学习感悟
3.积累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名言。4.组织课堂交流。
二、反馈交流
(一)交流表格
(二)填空练习
1)从小威廉的身上明白了,用,这两个词分别来形容那几个看客和小威廉再合适不过了。
2)少年华罗庚的精神,使他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3)阿基米德利用打败入侵的敌人,从这件事上我们懂得了。4)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收获了两点启示:一是 二是。
5)你从《装蛋糕的智慧》里读懂了。6)解缙随机应变作趣诗;源于、。
(三)拓展
1)爱迪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都要亲自试一试,终于成了美国的“发明大王”。你还知道关于爱迪生的故事吗?
2)根据你自己的状况,列出一个实用、科学的月读书计划吧!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主题丛书七经典品读之诗风词韵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派、词的起源发展以及词牌的由来趣说。
2.欣赏同题诗作农家生活和田园风光诗词以及精品宝库词作,通过读背,激发学生对词文化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对照导读提示学生自读吟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学是博大精深的,尤其是古诗词,它更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唐诗宋词在这方面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诗词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是一个人命运的写照。诗词能给人以思考,能给人以高远的志向。诗以言志,歌以咏之。唐诗宋词是中国历史上最亮丽的一章。二.导读提示
1.知识长廊:了解山水田园诗派、词的起源发展以及词牌的由来趣说 2.人物扫描:对书中几位诗词作者有哪些初步的了解?你还知道哪些呢?搜集一些他们的作品来诵读一下吧!
3.同题诗作:欣赏同题诗作农家生活和田园风光,对照注译赏析吟诵,你还知道哪些同类题材的诗词呢?
4.精品宝库:自读《精品宝库》中的诗词,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首?能试着背诵出来吗?把你喜欢的诗词摘录在读书笔记上吧!
三、反馈交流
1.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许多诗歌表现出对的赞美,道出了。和是唐代三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的特点是。
2.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形成于而极盛 于。词,又称
3.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
4.词可分为派和派,各自代表人物 是。
5.词牌由来大体有那几种情况呢?
6.对书中几位诗词作者有哪些初步的了解?你还知道哪些呢?
四、举行诗词吟诵会 1.小组赛初评 2.全班赛,总评 3.颁奖
五、布置作业
研究唐诗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各积累名家名篇2首。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主题丛书七经典品读之离别情思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对照注译,吟诵本组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通过潜心读诵,比较体会送别诗送别形式、表达的方式、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以及常见意象的寓意。
3.选择喜欢的诗歌背一背,并把自己自己读书的感受记在书上
课前准备
.对照注译,吟诵诗歌,圈划名句,体会情感 教师做足功课,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它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什么是离别相思的乡愁滋味,什么是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穿越时空,给我吗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净化心灵的空间;古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用心与这些诗人交流,就一定会收获很多。
二、导读提示:
1.对照注译,吟诵诗歌,圈划名句,体会情感。2.从送别形式、表达的方式、表达的情感等方面
三、课堂交流
1.运用比较,深入感悟
“送别诗”都承载着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它蕴涵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感悟。我们可以从送别形式、表达的方式、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对“送别诗”进行比较。
比较之一:运用比较引入“送别诗” 以《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两首诗引入本课的“送别诗”,“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王维“以酒相送”,汪伦以“歌”相送,李白又是以什么来相送呢?让我们通过比较体验朋友间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吧!继而学习其他诗作。
比较之二:“送别诗”的整体梳理。
为了让学生把小学阶段学过的“送别诗”有一个整体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接触的这一组送别诗,不管他们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酒相送,还是以话相送,汇成一句话都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表达朋友、亲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比较之三: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比较之四:常见意象的寓意:
杨柳 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2.展开诗歌友情送别诵读会 3.唐诗送别名句集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品读教学专著 篇7
一、创设生动情境, 引导学生审美
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对于学生文章学习的深度有着直接的影响。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 有利于学生与作者之间建立起情感共鸣, 促进文本交流。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 使学生的身心与所学的内容相和谐。
比如在讲解《幼时记趣》的时候, 作者利用对童年趣事的回忆来表达自己对于童年的怀念, 表达出童年的快乐。在进行本课文的讲解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法为初中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 为学生播放一些童年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 让初中学生对自己小时候玩过的玩具与游戏等进行回顾。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 会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 也会更快地与作者感同身受。学生在将情感投入到课文学习中之后, 其审美能力得到调动, 会利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对文章内容进行评判, 发现其中的美与魅力。
二、关注细节内容, 引导学生审美
对于每一个学科的学习来讲, 学科学习的魅力体现在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在初中语文学习中, 学习内容中的许多细节都应当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细节之处所蕴含的东西进行细致的讲解, 让学生在学习细节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与生活具有相似点, 在生活中, 大喜大悲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波动, 小事也会引发人们的感动。在文学作品当中, 教师对细节进行把握, 有利于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细节美。
比如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春》时,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就是文章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对这一细节的形式以及表达的感情进行审视, 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美, 可以使学生找到正确的审美方法 , 让学生明 确什么是 美。“看,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的斜织着”这样的表达细节也是值得学生审视的, 修辞方法的应用以及排比手法的使用, 都使得简单的言语及富美感, 值得学生进行深思。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细节内容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
三、关注语文本质, 引导学生品读
语文学科学习的本质便是语言学习, 引导初中学生对语言进行品读, 提高学生的品位具有较大意义。大多数教师会将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反而忽视了语文的品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闪光点的寻找与品味, 让学生通过细细品读, 自觉发现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 与作者建立起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一定的人文关怀, 也会使文章的美感得到彰显。
比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时, 有这样一段话:“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在讲解这段话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入到语言当中去, 从语言之美对文章内容进行品读, 让学生将关注点放在语文学习的本质上。这样的品读学习, 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关注文章词句, 引导学生品读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的重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品读, 需要让学生关注文章的词句。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进行古诗讲解时, 教师会利用白话文解释为学生构建一个画面, 让学生对古诗有更加通俗的理解。但诗眼的把握与讲解, 可以让学生在品读的同时, 感受到语文学习内容的意境美, 促进学生审美与品读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游子吟》的时候, 教师可以从“密密缝”这三个字出发, 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揣摩。一个密字足以突显母爱的伟大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不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诗眼, 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整体进行品读。
谈古诗教学的品读策略 篇8
关键词:学会品读;品读意境;品读韵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86-01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唐诗宋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形式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在内容上,作者们以广阔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忧国忧民的热情,结合个人的坎坷经历,或歌、或颂、或叹、或惋、或喜、或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要学会品读。
一、大致读懂,学会品读
所谓“大致读懂”,就是对一首诗要有个基本的把握,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要能准确地概括出来。而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则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在我们推荐的课例中,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初中部白洁老师讲授《石壕吏》时,就是通过设计两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歌内容的。
第一个问题,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二个问题,诗中写了哪几个人,最主要的人物有谁?通过概括第一个问题,学生知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官吏深夜捉人的故事,还了解了诗歌创作的背景,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很敏锐地抓住了诗歌的核心内容,看到了官吏的残暴和冷酷,产生了探讨老妇人形象的兴趣。这为学生整体把握诗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也为教学环节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所谓“学会品读”,也就是学会初步品读。初中生因为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可能对作品还很难做到深入品读。我也提倡初中生学习诗歌,不要深挖,不纠缠,学明白了即止。比如白洁老师抓住描写官吏的两句话,“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引导学生揣摩官吏的态度,当学生说出“残暴”和“冷酷”时,我以为就是基本读懂了。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初中诗歌教学定位的问题。初中诗歌教学,能够做到熟读成诵,能够大致理清基本内容,能够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能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品读,在这个过程中,还能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修炼人格,陶冶情操,就很好地完成了诗歌教学的任务了,也就与新课标中的要求基本一致了。
二、分析比较,品读诗意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些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新旧的迁移,通过比较分析来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呢。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是不是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乡愁》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这样是不是收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效果呢。又如教学《雨说》是不是可以联系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写春雨的语句,通过分析比较来增强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广度和深度。
比较分析,品读诗意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教诗歌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要对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作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比如说从结构上作比较、从作者的写作风格上作比较、体会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感情寄托。这样,才能使学生脱离现有的诗歌,去体会赏析另外的诗歌。通过比较分析,能使学生增进认识,使他们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品读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四、分析音律,品读韵味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韵味美。
参考文献:
[1]《诗论》朱光潜著 北京出版社。
[2]《朱自清说诗》朱自清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亲近名著 品读经典教学设计范文 篇9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从本组教材的编排特点出发,使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短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等文学名著片段《汤姆·索亚历险记》、《绿山墙的安妮》。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同时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的: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作者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培养自主表达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准备阅读材料、完成阅读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重温经典
1、引导主题——外国名篇名著。
(1)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几位朋友,你们还认得他们吗?(师出示四幅图片,生说出人物的名字: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宾孙、汤姆·索亚)。
2、在第四单元的四篇名作中,主人公们分别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抓重点句段进行反复品读、学生汇报)
3、总结方法
4、再次亲近名著 品味经典(出示课件)
二、交流分享 品味经典
(一)初读内容 感悟形象
1、通过课前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绿山墙的安妮》,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谈理解和感受。
3、教师节小结。
(二)、句段赏析,感悟精彩
1、读了个个片段,你认为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组交流汇报,引导按顺序)
2、加强朗读指导(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教师小结
三、亲近名著 好书相伴
1、呈现知识树,回顾异域文化。(课件呈现)
2、推荐名篇名著(请学生畅谈)
3、师小结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安徒生、契科夫、笛福、马克·吐温、泰戈尔、海明威……,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孩子们,让我们与书为伴,从书中去得到那些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吧!
五、作业超市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2.课后阅读原著,写写读书心得。3.给小伙伴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外国名著。
板书设计:
走进外国名篇名著
品读教学专著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骨、瘸、”等8个生字,会写“弟、谢”等12个生字。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会用课后词语说句子。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体会小鹿的心情,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演一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小鹿的玫瑰为什么没有白栽”,体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体会文本含义。教学难点:
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认识“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谈话:
师:我们读过很多童话故事,有《风娃娃》、《纸船和风筝》、《小柳树和小枣树》等。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神奇的童话世界,去学习一个小鹿和玫瑰花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师板书:《小鹿的玫瑰花》。
(三)正音。
师:“玫瑰”是个轻声词,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带领学生读)设计问题:小鹿和玫瑰花之间有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一)提要求,轻声读文。
/ 8
要学好课文首先要做到什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生字词,小老师带读。花骨朵儿、终于、一瘸一拐、惋惜、黄莺
2、巩固容易读错的字。
师:你们看,这就是花骨朵儿。看着花骨朵,再读读。还有谁来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容易读错。请学生齐读。
3、去拼音,开火车认读。
4、记难记的字。你们觉得哪个字最难记,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的巧妙方法。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看图引入。
师:认识了生字宝宝,我们再来认识两个小伙伴。他们是谁呀?(出示小鹿和鹿弟弟图)跟他们打打招呼吧。
师:小鹿和鹿弟弟在干什么?(指导说话。)
(二)请学生找课文中鹿弟弟的话并加以质疑。
1、轻声读课文,划出鹿弟弟说的话。出示两句话: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2、全班齐读。
3、质疑:想一想:你有什么词不理解的,或者什么问题不明白的,想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没有白栽? 惋惜
4、解释“白栽”。鹿弟弟一会儿说“白栽”,一会儿又说“没有白栽”,那么白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
(三)引读第一段。
师: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小鹿栽玫瑰?
/ 8
明确:第一自然段。老师引读第一自然段。
(四)赞玫瑰:
师:在小鹿的辛勤栽种下,小鹿的玫瑰花盛开了!你们瞧,这些玫瑰花美吗? 是啊,小鹿的伙伴都被吸引过来了,他们正七嘴八舌地夸小鹿的玫瑰花呢。你们也都是小鹿的伙伴,你们也来夸一夸吧。
请学生各抒己见,赞美玫瑰。
(五)学习玫瑰生长的句子:
师:花儿开得这么美,小鹿看到了吗?你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明确:第三自然段:“就在快要开花的时候„„养病。”一句。
师:是啊,小鹿不小心跌伤了。那么他在跌伤之前看到的玫瑰长什么样?
1、读读1—3自然段,找出句子。出示句子:
(1)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2)过了些日子,玫瑰枝头长出了许多花骨朵儿。(3)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2、齐读两个句子。
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3、找近义词。
这两个句子中,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你能找出来吗?
4、理解“慢慢地、渐渐地”。
师:这两个词写出了玫瑰生长需要一段时间,那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读得怎么样?指导读句子。
5、调词序、读、体会。
把这两个词在句子中调换位置再读一读,分组读。
师:意思有没有改变?这两个词意思相同,文中却用上了不同的词来表达,多么生动啊。
(六)想象:
/ 8
师:玫瑰花长得这么好,眼看就要开花了,小鹿却跌伤了,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课件出示图)他会想些什么呢?
(七)体会小鹿想看玫瑰的急切心情:
1、找句子。
师:是啊,小鹿是多么想去看玫瑰花啊!第三段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小鹿想去看玫瑰?
出示句子: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
2、自己读读,想想怎么读比较好。
3、请学生自愿起来范读。
4、评价交流哪些地方读得好?
5、指导读句子: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就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6、激情朗读句子。
师:小鹿盼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了能下床的这一天,他还没完全康复就急着要去看玫瑰了。带着小鹿的心情读一读: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
师: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时间过得可真慢哪!什么时候才能下床去看玫瑰花呀!请同学们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读。
师:时间啊,你快快过去吧,我急着要去看玫瑰花了!再读。
(八)体会“惋惜”:
1、师范读:
小鹿迫不及待地来到门外,他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老师示范读:“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2、请同学们体会小鹿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失望、伤心、难过。
3、读句子。
师:小鹿日夜牵挂着玫瑰,居然一朵都没看着,难怪鹿弟弟会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 8
师:是啊,小鹿辛辛苦苦栽种的玫瑰,却一朵花也没看着。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啊!咱们把这个句子连起来再读一遍。
(九)体会“没有白栽”。
1、读课文的5、6自然段。
师:正当鹿弟弟为小鹿没看到玫瑰而感到惋惜时,谁来了?他们说了什么?请你们读读课文的5、6自然段。
2、请同桌两位的两位同学分别读黄莺和微风的话。师板书:可好看了!可香了!
3、找感叹号:在这两个词后面还用了什么标点?
明确:是的,读课文时也要注意标点符号。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两段话中的感叹号都圈出来。
4、夸夸小鹿的玫瑰:
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小鹿的玫瑰花吧!老师领读词组“可好看了!”“可香了!”。
5、男女生赛读:
请女同学扮演黄莺,男同学当微风,老师读叙述部分,看看谁读得好。
6、体会小鹿的心情。
师:小鹿听了黄莺和微风的称赞,心情怎么样? 咱们就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小鹿的话吧。
7、齐读小鹿的话。
师:是啊,小鹿的玫瑰花给这么多人带来了快乐,怪不得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请同学们再高兴地对小鹿说一遍吧,体会小鹿的心情。
8、交流:为什么没白栽?
(十)小结:
师:同学们,小鹿亲手栽种的玫瑰花,虽然自己没看到,却给周围的朋友带来了花香,带来了幸福。这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啊!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朗诵自编小诗《分享快乐》。分享快乐
/ 8
绿叶抖抖身子,“我把花儿打扮,花儿绽开了笑脸。春来了!春来了!”
牛儿摇摇尾巴,“我把力气奉献,庄稼笑弯了腰。丰收了!丰收了!”
蜜蜂扑扑翅膀,“我把花蜜酿造,人民生活甜如蜜。多喜悦!多喜悦!”
太阳捋捋胡须,“世界有了你我他,共同分享真快乐!真快乐!”
五、布置作业
读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演演:和你的好伙伴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鹿和鹿弟弟,你们还记得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吗?
指名说。
(二)复习生字:
师:鹿弟弟没有看到盛开的玫瑰花,你们愿意帮他实现愿望吗?你们瞧,这
/ 8
每个字都是一朵玫瑰,只要你们读准它,玫瑰花就会盛开了!
出示带有生字的玫瑰花卡片,开火车认读。
二、感情朗读,角色表演
(一)感情朗读。
师:盛开的玫瑰花真是让人心醉啊!花儿虽美,但《小鹿的玫瑰花》这个故事更动人!请同桌之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可以齐读;可以分段读;也可以分角色读,比比谁读得好。
同桌合作读。
(二)分角色表演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么投入啊!让我们来当小鹿的伙伴,演一演这个故事吧。老师这里准备了小伙伴们的头饰,谁愿意来读他们的话? 指名上台表演读,其余同学读叙述部分。
三、读句子,练习说话
(一)出示课后三个句子: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还想读吗?咱们再读读这三句话。
1、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2、他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生齐读。
(二)练习说话。
谁能用这些词语(渐渐地、静静地、惋惜地)说句子? 师根据学生说的句子相机评价、指导。
四、指导写字
师:虽然鹿弟弟为小鹿没看到盛开的玫瑰花而感到惋惜,但是小鹿种的玫瑰花为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让我们一起对他说声“谢谢”吧!
(一)指导写“谢”字。
1、咱们写一个“谢”字送给他,师范写“谢”字。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字由几部分组成?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请同学们交流,老师提示学生掌握左中右结构的字,并注意“谢”字中间的 7 / 8
“身”长撇不能伸出头。
2、生描红,书写。师提示正确的书写姿势: 眼离书,是一尺; 胸与桌,离一拳; 离笔尖,约一寸; 胸挺直,脚放平。
(二)举一反三,学写本课左中右结构的字:“渐、微”。师:和“谢”字结构相似的字还有两个:“渐、微”。出示这两个字,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提醒大家!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相机评价,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字的中间部分。
(三)生练写“躺”等12个生字,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学生书写本,全班同学评价。
(五)用生字组词开花。
五、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小鹿的玫瑰花香中快乐地读书、写字、表演。我想,你们一定也像小鹿一样勤劳肯干,你们所获取的知识也会像他栽的玫瑰一样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