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2024-12-07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11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以诵读为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背得快。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i)选贤与能(jǔ)讲信和睦(mù)天下为公(wé

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矜(guān)男有分(fè2.听老师范读,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选拔。)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古今异义

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3)一词多义 为:

①天下为公(动词,是)②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亲。)(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4.作品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朝代)戴圣(姓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等很有价值的参考书。5.语文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二)文本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交流点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课堂小结

文章以“天下为公”为中心,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描绘,展示出一个和平、安定、祥和的“大同”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厌恶,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课后习题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板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篇2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很喜爱“天下为公”一语,常以这四个字作为题字的素材。据不完全统计,孙中山先生所书“天下为公”手迹,仅上款有受赠人名氏的就有32件之多。

“天下为公”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儒家学者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视为完美的政治象征。这一理念流传两千余年,已经融入到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

“天下为公”的起源与传承

春秋末期到秦汉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样变化剧烈而复杂的“阵痛”中,产生了三种对“理想社会”的看法:农家主张“并耕而食”,道家希望“小国寡民”,儒家则强调“天下为公”。

所谓“并耕而食”,指全民共同参加体力劳动,社会生产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产品等价交换。这种理想在当时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却反映了农业生产者对消灭地位差异、摆脱剥削压迫的渴望。

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是让人类回到朴素的原始时代,把社会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人民以个体生产维持生存需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邻国之间更没有斗争,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使机巧无用武之地,民风日朴,最终返于自然。道家追求自然、朴质的思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其设想的这种生活方式却是难以实现的乌

托邦。

比起农家和道家,儒家的理想社会是构想最完善、可行性最强的。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一篇名为《礼运》的文章,讲的是“礼”的起源与发展,其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包含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语言是:

大道能够推行的时候,天下为全民所共有。大家选举有德有能的人来治理天下,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大家不只把自家的父母当成父母,不只把自家的儿女当成儿女,让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够人尽其能,小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培养,没有配偶、没有父母、没有子女和身有残疾的人都能获得供养。男性各有各的事业,女性各有各的归宿。生产出来的东西,大家都不肯浪费丢弃它,但没有把它拿回自家的想法;劳动时大家都以不努力为耻,但不是为了自己。这时天下没有阴谋,没有盗窃抢劫的事情,晚上睡觉时,连家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所谓大同。

由此可见,《礼运》篇对“大同世界”的描绘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单纯的理念构想,还提出了一些措施,订立了具体目标。这种较为完善的构想恐怕不是一人一时之言,而是历代儒家学者政治理想的归纳与升华,可以视为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然而,由于君权的日渐强化,以及阶级社会的发展,以“天下为公”为目标的大同之世注定在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并没有被忘却。晚清时期,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曾经设想过一个“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选举上德”的世界,这无疑是对儒家大同理想的继承。无独有偶,近代政治家、革命家也都借用了这一理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康有为和孙中山。

从1884年开始,康有为就对“大同之理”进行了思考,经过维新运动的洗礼,以及出国期间目睹耳闻资本主义社会之境况,最终写成《大同书》。在书中,全世界的国家合并为一个“公政府”,实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人不分贵贱,男女完全平等,没有阶级压迫,也不存在父权、夫权的压迫。这种平等、自由、民主、富强的社会,是康有为心目中的“太平世”,也带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孙中山则没有康有为那样激进,他主张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继续存在,也就是还有剥削与压迫。在他设想的大同社会中,生产力是高度发展的,被雇佣的劳动者也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而“天下为公”,即公选领袖,则是实现大同理想的必备条件,也是大同社会的一个重要属性。

康有为和孙中山所设想的大同世界,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当时的新思想、新知识,如他们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垄断压迫、贫富分化、失业等现象都有所批评。他们的理想虽然没能最终应用于现实社会,但对于近现代社会革命与国家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大同世界”的内涵与意义

在儒家学者的认识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从《礼运》篇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一社会的几个特征:

(一)全面的公有化

“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大特点。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权力是公有的,最高统治者的位置不是世袭,而是由公众选举贤能者来执政,这样就不会出现昏庸、无能或残暴的君主。同时,一切财产也是公有的,这一点可以从劳动者对劳动成果没有占有的欲望,劳动时又都不吝惜力量看出来。

(二)人际关系平和诚信

在“天下为公”的社会里,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无忧,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有了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制度,社会成员之间无须互相欺诈、压迫,也就很容易建立起友善关系。以“讲信修睦”四字概括,当无问题。

(三)普遍而深入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大同社会的成员来说,敬老爱幼已经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准则。在这里,人们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视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这种“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大同社会的“减压阀”与“减震器”。

nlc202309011936

(四)人无私心,各尽其力

在大同社会里,人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参加劳动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自觉。由于共同参加劳动,一切劳动成果中都有自己的付出(就当时的学者而言,很难设想像当代这样的大规模生产与社会细致分工),所以人们对社会财富十分珍惜,憎恶浪费,也反对私自占有劳动成果。这种不计报酬、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支撑了大同理想社会,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实可靠的社会保障又是这种劳动态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需要指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社会,在人类历史上从未真正实现过。然而,这不等于说“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没有意义。大同社会虽然已被证实只是一种基于部分历史事实的构想,但在历史上,它作为儒家的最高理想,为政治实践订立了很高的标准,也为近代以来有志于救国的仁人志士们提供了一个目标。而且,由于知识分子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耳熟能详,当“民主”“选举”等词出现在国人面前时,很多知识分子直接将其与《礼运》篇联系起来,这无疑有助于国人加强对近代政治观念的理解。当然,这一思想对当前社会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现代价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贫富差距加大、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凸显、社会矛盾激化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得到解决,从而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确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大同理想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是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这种全面覆盖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今天仍然是我们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就能够有效免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使大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经济与文化建设之中,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大同理想中包含着“讲信修睦”的思想,重视诚信与和谐。我国自古就有“人无信不立”的说法,以及睦邻友好的传统。然而,快节奏的社会前进步伐、利益的纷争,影响了这一良好传统在当代的传承。大同理想强调诚信待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大同理想以“天下为公”为主要特点,所谓“公”,主要体现为身份的平等、参政权力的平等,以及生产资料与产品公有带来的财产平等,这种全面平等是大同社会能够存在的合理基础,虽然在古代无法实现,却值得今人借鉴。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公”的理念,让全社会成员平等享有改革建设带来的红利,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地位、资产、权力等差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儒家设想的大同世界中,君位不世及,只看谁能给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谁能带领百姓进一步发展,这其实是儒家人本主义理念的一种延伸。在今天的社会建设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人本主义,尊重每一位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让每个人都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实实在在地获得利益,享受幸福。

大道之行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整体把握“大同”社会这一儒家理想。

【教学难点】

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利用早读督促学生诵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晋朝的陶渊明在先前所学的课文《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大家还记得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并将全文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总领全文。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②对诵读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

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齐声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

在逐字逐句的诵读中指导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并点出重点字词正确读音及解释,积累词语,使学生养成因声求义的习惯。

(1)大道之行也:施行

(2)选贤与能:通“举”,读jǔ,选拔。

(3)讲信修睦:培养

(4)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5)矜:读guān,老而无妻的人

(6)皆有所养:供养

(7)男有分:读fèn,职分,指职业

(8)货恶其弃于地也:读wù,憎恶

(9)不必藏于己:私藏

(10)谋闭而不兴:发生

(11)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12)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shuān插门

3、议一议:

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1)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2)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3)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在通译课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阐述清楚以上几个概念,加深学生对课文中理想社会这一

愿景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密切与课文内容联系,在反复的诵读中进行。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开放性题目,分组讨论,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复习。)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

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

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由此推知矜、寡、孤、独、废

疾者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

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

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推荐课外阅读《世界大人物丛书》,了解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的思想家和改革家追求

美好的社会理想的足迹,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一、字词

二、大同社会节奏韵味

与:通“举”,读jǔ,选拔。

1、特点

矜:通“鳏”,读guān,(1)人人得到关爱总领——分述(四组)——总

恶:读wù,憎恶(2)人人安居乐业

分:读fèn,职分,指职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世界大人物丛书》①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与“世外桃源”的比较

②名词,亲人,父母面对现实,忠于理想。

①杜绝

3、怎样实现?——切〃格瓦拉

大道之行也创新教案 篇4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初二语文互动式阅读教学设计

课题

大道之行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图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论:大同社会

2.字词

大道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有分

有归

大同

重点

.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法

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师生互动设计

教学札记

主备人:

辅备人:

领导审核;

教者:

大道之行也经典课文语文教案 篇5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

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意思

(三)、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一)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二)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三)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一)学生思考

(二)学生讨论

(三)课堂交流

一、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讨论: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背解释并抄写2遍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教学重点、难点:

3、积累文言词语。

4、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2、学生背诵课文。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①,女有归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3、检查课下注解:

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与,通“举”。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恶,憎恶。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同,有和、平的意思。

4、检查学生的口头翻译: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 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二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1选贤与能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4陶后鲜有闻

三、布置作业:

第一、抄写课下注解 第二、练习三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篇7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并理解重要的文言字、词。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论述思路。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入学习作者思路,结合学生写作实际,指导学生立意谋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外至少读15遍。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想像,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读材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能正确断名,准确诵读;

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一)、导入语。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共同解决重点字词,疑难句子。

(三)、整体把握课文思路。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四)、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怎样对待弱势群体: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

八、设疑探讨。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4.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会的认识,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现吗?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概括归纳自己学习课文后的具体感受。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篇8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文人笔下的理想社会,孟子: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 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陶渊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范仲淹: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 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 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3、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 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讲信修睦。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 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 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 地维护世界和平。

成语: 天下为公

发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解释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 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出处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示例: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万古千秋业,_________器。★陈毅《湖海诗社开征引》诗 【近义词】:天下一家 【反义词】:天下为家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近义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语: 老有所终

发音:lǎo yǒu suǒ zhōng 解释: 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出处: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示例 :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成语: 矜(鳏)寡 孤 独

发音: guān(guān)guǎ gū dú

编辑本段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编辑本段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

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用于意动,以.......为子

3.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4.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5.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

大道之行也 篇9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字词句的翻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ǔ)能②,讲信修睦③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⑥,女有归⑦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己⑨是故谋闭而不兴⑩,盗窃乱贼而不作⑾,故外户⑿而不闭,是谓大同

②〔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

③〔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④〔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⑦〔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⑧〔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⑩〔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外户〕泛指大门

⒀〔闭〕关闭(大门)

⒁〔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三、课文理解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大道之行也复习检测 篇10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词多义

1.伐竹取道:2.策之不以其道:3.伐无道,诛暴秦:

4.得道者多助:5.大道之行也:6.益慕圣贤之道:

7.不足为外人道也:

1.故人不独亲其亲: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独往湖心亭看雪: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5.矜、寡、孤、独、废疾者:

6.独守丞与战谯门中7.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幼有所长:2.以君为长者:3.木兰无长兄:

4.皆刑其长吏:5.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1.王使人谓安陵君曰2.谓为信然

3.太守自谓也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此之谓失其本心8.太守谓谁

1.一屠晚归2.吾谁与归

3.云归而岩石穴暝4.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4、大道之行也 《礼记》 篇11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 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guān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上一篇:观看315直播晚会心得下一篇:银行如何加强对民营企业集团的授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