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说阅读答题技巧(通用8篇)
初中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篇1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一)环境描写 ⒈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⑴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2..答题指要
⑴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⑵ 答题规范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⑶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⒈ 情节的作用
⑴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 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 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 刻画人物性格。⑺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2.情节的特点 ⑴ 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答题指要
(1)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⑵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1.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 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⑵ 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4.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5.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四)概括主题内容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2.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3.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4.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分析写作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1.常见题型: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2.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⑴ 表达方式
① 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②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③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④ 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⑵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4.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⑴ 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⑵ 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3)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5.分析小说的标题
(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3)解题思路:
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4)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六)品味语言特色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1.常见题型: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
①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③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散文答题技巧
散文分类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熟悉出题类型
1、“作用”题
近年常出现实用类文本阅读,考题形式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题型: “……用意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效果”。(1)修辞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或段落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与内容结合分析,表现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效果。知识积累:掌握《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
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
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
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
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便于领会主题。(2)表达方式作用题
题型设置:一般针对句子或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知识积累:把握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
记叙 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顺叙: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议论 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说明(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画图表 :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分类别 :使说明条理清楚)。
描写 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抒情 则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此外,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常能起到揭示中心主题的作用。(3)表现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考查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意境,思想等)。
知识积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
悬念:照应、伏笔、渲染、象征、抑扬、对比、以小见大、铺垫、虚实结合、反衬等(4)重点句段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文章中重点词、句子、重点段落设置命题。知识积累
文中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点:
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思考分析:①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用等。
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②中间:过渡照应的勾连,承上启下作用;
③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作用。(5)人称变化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或者称谓的变化设置考题。
——解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作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鉴赏散文作品形象——直指形象(特征)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文中刻画的某某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作者描写这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3、评价散文思想情感——直指情感(主旨)
作者借……表达了/寄托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
(一)本文有哪些“情语”
(二)本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有何特点?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4、品味散文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赏析语言题:手法+手法分析+句子含义(找关键词)
5、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初中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篇2
文章包括有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记叙文是以记人、写事、描景、状物为主, 文章一般以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为主要内容。抒情文主要是为了抒发感情, 抒情的方式可有多种, 有直接抒情, 有间接抒情。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 通过举例子、摆事实来表达作者的观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发展过程、事理成因的一种文体。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实际需要, 它有一定的格式, 是篇幅短小的实用文体。
二、阅读的方法
人们将阅读方法大致分为四种, 分别为信息式阅读法、文学作品阅读法、经典著作阅读法、麻醉性阅读法。
信息式阅读法是为了了解某种信息, 在平常生活中, 我们看报纸、广告就属于这种阅读法。一般读者采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来阅读, 只是为了捕捉到自己想要用的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法讲究修辞与韵律, 阅读时要十分缓慢, 并且要听到自己的声音, 聆听文章前后的句子, 从句与句之间感知他们的联系。这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 然后再传进自己的耳朵, 从而加深记忆。
经典著作阅读法是用来阅读古典著作、阅读哲学等等, 读者需一字一字认真阅读, 吃透每一个字的深层含义,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麻醉性的阅读法纯属为了消遣, 读者会存在于无限的幻想中, 忘却自己的存在。
三、阅读题解题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 第一步要浏览全文, 把握文章主要思想, 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 在阅读时, 要将文章标段, 了解文章的主旨。要找到文章的关键句、主旨句, 特别是文章的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先不要急着去做题, 先把文章读两遍, 第一遍就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 先建立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第二遍就要精读, 仔细品味作者说的每一句话, 研读关键句, 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第二步要认真审题, 审题很重要, 只有审准了题, 才有可能答对题目, 审了题然后要做的就是有目标性地在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要纵观全文, 不要漏掉任何要点, 有些题目的答案并不能在文中直接找出,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揣摩、自己总结。第三步是筛选信息, 定向表达, 在答题时要按照文章中的论述来答, 不可随便写自己的主观想法, 问什么答什么, 要答得准确, 有条理。如果题干是否定形式, 则采取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 如果题干是肯定形式, 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四、基本题型的答题模式
1. 比如说题目会问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含义或作用、中间段的寓意、最后一段的作用等等。此类题型的答题模式是:对于文章开头的第一句, 其在结构上是落笔点题, 总领全文, 点明文章的中心, 开门见山或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来看, 是为下文的内容做了铺垫与衬托。中间某段的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后一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 点名文章主题, 与上文相照应。
2. 该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类型题的答题模式:这一般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答, 常见的答题词汇有:歌颂、赞美、热爱、讽刺、眷恋、伤心、悲痛、惋惜、对某人的思念等等,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处可填上述列出的词汇。
3. 概括文章主旨类题的答题模式:文章通过对……的描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的文章主旨。
4. 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比喻可使难懂抽象的道理浅显化, 帮人更容易理解,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道理。拟人可使事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与动作, 可将事物夸张化, 对于喜欢的事物, 可以使人产生亲切自然的感觉, 对于憎恨的事物, 可以使人产生强烈的憎恶感。夸张的作用是为表现事物的性质, 突出事物的本质, 表现作者对此事的看法与态度, 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排比是增强气势, 节奏鲜明, 条理清晰, 突出文章的中心, 使语言更有表现力。叠词的运用可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读起来朗朗上口。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 引人注意, 引发思考。对比是为了凸显出差别, 加深读者的印象。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思想, 显现出文章主题。
5.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点类型的题, 可以从修辞手法、写作特色、感情基调、句式等方面来分析。
6. 文章为何以此为题目类型题的答题模式: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统帅了全文。然后答题目与文章的具体联系, 题目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 也要答上。
五、小结
阅读已经进入到我们平常的生活中, 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 有着好的阅读方法才能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上述所提到的只是答题技巧中的一部分, 这些知识的积累需要平时的认真研究。
摘要:培根曾说“阅读使人明智”, 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 所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阅读解题技巧、阅读答题模式至关重要, 老师也要不断总结经验, 将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 本文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以供借鉴。
论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3
【关键词】解题方法;答题技巧;答题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看清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分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掘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分析表现手法,领汇中心思想。
二、解题主要步骤
(一)总览全文,把握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答题时,不要全文都还没有完整地阅读完,就草草地答题。一定要在拿到文章以后,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其有初步的理解,再去答题。
(二)弄清题意,确定问题需要我们回答的是什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细读文章后面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经过仔细的思考,确定我们所要回答的答案。
(三)从文章的一些句子中直接提取问题的答案。有些题目可以用文章中的原话来回答,这时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所要回答的问题。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深层涵义。有些问题是需要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挖掘句子的隐藏信息,经过仔细全面的思考,寻求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再答题,端正态度再书写。答案要基本考虑全面以后再写上去,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方法和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直达问题的核心,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繁杂冗余,没有重点,往往会事倍功半。
三、解题方法以及答题技巧
(一)题型1
文章开头第一段中某一句话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最后一段中某句话的作用。(某一句或某一段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结构上和内容上。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回答,开篇点题,点明文章的主旨,开门见山,统领全文,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从内容上来说,为下文作铺垫以及为下文衬托作用,为后面的某一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最后一段或某句话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以及开头相呼应。
(二)题型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就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热爱、感动、激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歌颂、赞美、热爱、惆怅、离愁别绪、孤独、惋惜、思乡、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内疚、痛心、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话语中看出来的,有些会是直抒胸臆,也有些会写得比较含蓄难懂。
(三)题型3
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类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仔细细地通读几遍,然后可以以下的模板来进行回答和描述:“通过作者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我们也可以从原文中去查找,文章中的每一段,尤其是第一段或者是最后一段中,有些句子中都含一定的信息,比如第一句或者是最后一句,一般文章中都富含有深意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都是作者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题型4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非常多,有比喻、夸张、排比、比拟、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等等,我们常用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更容易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文章所写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更加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写热爱的事物,可以将它描写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到自然亲切;写的事物,能够把它表现得更加憎恶,给人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可以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态度,是喜爱还是厌恶,这样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加强渲染,可以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有利于表现事物的本质与特征。
排比的作用: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语言气势,提高表达效果。还有叠词、短句的使用,能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分析语文重点变化形势。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阅读理解从课内转向课外,难度加大,课外篇目比重上升,客观性试题减少,主观题增加,难度更加大。
五、总结
基于多年语文学习经验,在我看来,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并不能靠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循序渐进,才能有慢慢的提高。我们可以借助多阅读名篇,开阔视野,增加实践活动,增强对语言感悟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语文兴趣,陶冶情操,在多读多思中慢慢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探微[J].成功(教育),2012(11).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教案 篇4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①熟悉小说的文体特征及高考设题类型;
②通过训练归纳答题技巧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小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2)规范答题语言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小说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二、考点分析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常设置如下题型:
环境类题、人物类题(或“形象类”)、情节类题、主题类题、理解含义类题、技巧类题、作用类题。
五、命题特点
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具体考查角度: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赏析环境描写; 4.概括小说主题; 5.分析写作技巧; 6.品味语言特色。
四、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
1、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⑤ 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
2、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然后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生活的环境及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3、答题格式: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这一人物的„„性格烘托或者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是人物性格更加鲜明。②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主题内容概述)。③本文描写了„„的情节,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附: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某一细节刻画人物 …… 性格 追求爱好。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二)环境描写
1、常见题型
(1)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解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3、答题格式:手法+景物特点(概括性短语)+作用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
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或深化主旨。
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 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或者心理; ④ 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
⑤ 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三)故事情节
1、常见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来龙去脉。
(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深化…主题,突显…主题)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答题格式: ◇概括情节:
①分四个部分概括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某一情节的作用:(与上下文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有关)
⑴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以上一般在开头)
⑷ 承上启下,承上文的„„情节,开启下文的„„情节(位置在中间部分)⑸ 照应前文„„的情节。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位置在结尾部分)⑹ 起到了线索作用或推动情节发展。
⑺ 通过这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或发展了人物……性格。
〔8〕通过……的情节,表现„„主旨或点题或深化主题„„(概括主题内容)◇某一情节或者结尾合理性的探究:
明确是否合理,分析理由(从表现人物性格、情节、主题等方面来回答。)
(如删去了就情节不完整了,不能很好表达主题了等话语。)
(四)主题探究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答题格式:
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五)分析写作技巧
1.常见题型: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2.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术语 附 :
⑴ 表达方式
① 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②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梳理描写的层次,如远近、动静、高低或者视觉、听觉、嗅觉等
作用:从„的角度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 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⑵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4)语言辞格: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比拟、夸张,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3、答题格式:
小说用了„„方法,表达了„„内容,有……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此种写作技巧的一般表达效果)
(六)品味语言特色
1.常见题型:
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
①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③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3、答题格式: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附:常用术语:
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语言风格,如幽默风趣、辛辣、自然、简明、典雅庄重、含蓄凝练
(七)开头、结尾、题目
常用的开头方法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常用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
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附:评价小说结尾常用术语
卒章显志、斗转直下、深化主题、拓深内涵、余音绕梁等 小说标题的作用
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小说以“××”为标题的原因或以“××”为标题(题目)的深层意蕴。
2、解题思路:要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4、常见的作用有: 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解说其含义),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课堂讲练(见“专题练习卷”)
六、课外演练(见“同步练习卷”)
七、专题小结
初中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篇5
二、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抓住魏力前后两次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以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
三、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小说中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似乎与主要情节“看病”关系不大,但却揭示了当今社会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这样构思就深化了主题,使魏力的前恭后倨变得更为自然,同时也为下文写林森心理的变化作了铺垫。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 篇6
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议论文:通过...正反论据,强化××论点。散文:通过...描写,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生动性、形象性)拟人(使“XX”人格化)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排比(表达强烈感情)反问(加强语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反复(强调内容)设问(提醒人们对“XX”内容的思考)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反语(增加讽刺意味)对偶(使句式整齐)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环境、动作、语言、神态、心理)5.说明
●类型1
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形象更丰满)、想像(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象征(托物言志,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比较、对比(突出了主要事物)、衬托、反衬、烘托(以他体突出本体的××特征)、以小见大(抓住一点或局部集中描写,表达主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自然或生活之景表达感情)、伏笔和铺垫(内容前后照应,情节合缝)、前后照应(呼应)(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直接(间接)描写(结合运用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立体感)、侧面(间接)描写(写对象的周围人,景,物来烘托描写对象,起到了直接描写不能起到的效果)、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文章给人印象更深刻)。
●类型2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外、语、神、形、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XX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XX主题,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环境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心情。
社会环境: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引起读者兴趣
题目的理解:以XX为线索,体现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表达了XX,反映XX主题(情感)
段落作用
(起)首段作用:开篇点题,奠定基调。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
(承)2-3段作用:展开情节或线索,刻画故事或人物。故布悬念。
(转)3-5段作用:峰回路转,达到高潮。恍然大悟,啧口称叹。
(合)6-7段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何为散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特点: 形散 :取材自由,写作手法多样,文体:叙议抒皆可。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散文的线索(文章结构的红线,作者的思路)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同记叙文)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仿句式结构:你的要如般,你的要像一样。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
一、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全面深刻
5.引用论证: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二、句子作用
1.总领全文【在开头】
2.承上启下
3.引出下文
4.提纲挈领【在最后】
三、开头作用
1、引出论点/论题
2、吸引读者、造成悬念
四、论证思路
通过引用(举例„„)引出论题(方向)→ 摆出事实,列举例子加以论证论点 → 强化中心论点
●类型
1、文段作用:承上启下;照应;强化论点
●类型
2、顺序能否调换 :(判断)照应开头;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等
●类型
3、例子特点 : 权威性;代表性;典型性;全面性有说服力
●类型
4、文段论证优点 : 证明了此段分论点
●类型
5、本文中心论点 : 开头;标题
五、论点的提出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掌握答题技巧提升阅读能力 篇7
一、借助暗示
暗示包括题干暗示和设题角度暗示。命题人通过题干提出答题要求, 题干中必然包含一些答题信息。如答题角度、答案重心, 甚至是答案内容。利用好这些信息就容易找到答案。例如:
2009年全国一卷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题干提供的信息有:答案区间在第一自然段, 描写的对象是戈壁滩。写作常识提供的信息有:文章第一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是:引起下文、与下文对照, 埋下伏笔、铺垫烘托等。至此, 我们结合文章就会很轻松确定答案。第一问: (1) 戈壁滩环境的恶劣; (2) 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 (1) 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 (2) 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3) 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学生即使答不出“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但至少可以答出其他三个方面, 得3分, 从阅卷情况看这也是很出色的了。
设题的角度也可提供好多信息。比如句子或段落作用的试题, 思考角度有三个, 分别是:内容、结构、写作技法。赏析的试题思考角度主要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视角等。
二、相互借用, 变化角度
现代文阅读往往是针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命题。尽管题目差别很大, 可是无论怎样, 文章主旨是一个、体裁是一种。因而各个答案之间必然有一定关系, 利用好这些关系就可以更容易确定答案。例如:
2008年全国Ⅰ卷《阳关古道苍凉美》的两题:
1 4. 根据文意, 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 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两道试题的重心是一个, 即阳关古道。这样两道试题的答案也会有一定联系。16题的答案为: (1)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 如今已是平沙千里, 广袤雄浑; (2) 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 如今已是红沙渺渺, 苍凉悲壮; (3) 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道尽人间沧桑, 凄凉悲惋。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 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道尽人间沧桑, 凄凉悲惋”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 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这些恰好是第14题的答案。16题答案和14题答案之间就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借用答案相互做答可以提高做题准确度, 更可以用答案相互印证, 进而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当答案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有错误之处。
三、抓住核心, 猜测答案
一篇文章的核心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 而试题也有自己的核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命题, 往往会有一个试题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 其他试题都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或者侧面。将这个核心试题解答完整, 其他试题可以通过这个试题进行猜测。例如:
2008年全国II卷《马缨花》的设题:
1 4. 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1 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 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 我看到它们, 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 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比较这几个试题, 不难发现17题就是试题的核心, 这个题关乎文章的主旨, 其正确答案为:
(1) (1) “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过去的马缨花是影, 是底片, 现在的马缨花是光, 是照片) ; (2) “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 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 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 (1) 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 (2) 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 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找到这个答案后, 其他题的答案均是这个答案的某一方面。
“作者为何‘有孤寂之感’”、“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两处的理解, “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都与影中的马缨花有关;“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 我看到它们, 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 同浴在阳光里一样”的理解与光中的马缨花有关。
四、运用写作知识
虽说文无定法, 但是文章在总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利用这些规律、结合具体文体, 对于解答试题还是大有裨益的。任何文章都有切入角度、层次脉络、前后照应等起承转合的问题。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对答题很有帮助。例如:
2009年高考全国Ⅱ卷14题:
第二段中, 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 暂时中断叙述线索, 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完整, 结构更严密, 内容更充实。
如果学生掌握了插叙的相关知识, 再结合文本就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1) 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 (2) 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除此, 还要结合具体的文体知识, 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读懂散文要:找线索, 理思路, 明确文章主旨;明感情, 悟意境, 把握文章风格。思考答案要向中心主旨靠拢。小说的特征是以情节塑造人物。读懂小说要通过情节分析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将人物放在环境中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 用形象来分析探究主题。解题时要考虑小说的三个要件:人物、情节、环境。戏剧的特点是以冲突来塑造人。鉴赏戏剧要从戏剧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情感纠葛等方面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人物的动作 (舞台说明) 、语言 (对话与独白, 尤其是人物的言外之意即“潜台词”) 所体现的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社会地位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思想感情。利用这些文体知识可以很快读懂文章, 也更有利于找到题目的答案。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探讨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理解 试题分析
阅读理解在中考英语考试中占分比重很大,在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的中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一共有四篇阅读材料,占了30分,其文章内容涵盖了经济、日常生活、文化等方面,文章体裁也是由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形式多样的体裁构成。
一、中考阅读理解的题目类型
常见的阅读理解题材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方风俗、科学技术等方面,而体裁也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构成。在进行阅读理解的问题设置方面,主要由以下几种构成:
(1)直接题目。这类题目一般出现在阅读理解题目的第一或第二个,只要学生读懂材料,一般都能回答出这类出自材料内容的题目。
(2)推测性题目。这类題目要求学生能够对材料中的陌生词汇或者词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测,回答此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3)总结性题目。这类题目一般会出现在阅读理解题目的最后一个,针对作者态度、文章的主题等进行提问,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二、应对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
要想在阅读理解部分取得高分,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这样才能对文章展开阅读,在此次基础上才能读懂文章意思,做对后面的题目。
首先,找准中心,把握文章主题是关键。作为一篇阅读材料的主题句往往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前几段,又或者在文章最后一段会有针对整篇文章的总结性句子。通过阅读全文及时找准主题句,就能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从而准确的答对后面的提问。
如在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的中考英语阅读理解第一篇中,第二个题目是:What is the important thing you should keep in mind about speed of reading?此题就是针对文章的主旨提问,通过阅读全文,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可知在四个选项中:
A. To read as fast as you can.
B. To fit your reading speed to your needs.
C. To read as slowly as possible.
D. To keep your reading at a certain speed.
答案B为最佳选项,“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速度”最重要。
其次,通过查阅法将题目的问题定位回文中进行查阅,就能够迅速地找准答案。例如,同样在这套试卷中,第四篇阅读理解的第三个问题是:What fact does the passage lead you to believe?
A. American businessmen do things more slowly than Japanese ones.
B. American businessmen like to say “Yes” and “No”.
C. Americans usually say what they are thinking.
D. Americans do not say what they think or feel clearly.
通过回答原文定位,会发现,材料中第三段的第一句话“In the USA, it is easy to say ‘No’ to something one does not want to do.”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测出,美国人一般都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直接说不,由此,就可以知道这道题的正确选项是C。
最后,做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具备联系上下文猜测、推理的能力,因为阅读材料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陌生词汇,在文后的题目中喜欢选择这些词语出题,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如:在这套试卷中,第一篇文章的最后一个问题是:Which title best give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Something about Careful Reading.
B. Be a Rapid Reader.
C. How to Read?
D. How to Be a Slow Reader?
根据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自然就可知道答案应该选择C。在第三篇阅读材料中,第二个问题是:How do London taxi drivers “give”?
A. They give the poor children a lunch party at the sea each summer.
B. They give poor children the chance to meet the mayor.
C. They pay for some poor children’s rides for a day’s tour each summer.
D. They play with some poor children at the sea for a day each summer.
根据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第三句提到“There rides are paid by the taxi drivers.”可知,司机免费接送贫穷的孩子,因此应该选C。
三、小结
其实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水平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在平常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对句子的识别能力,变复杂句为简单句的能力等等。总之,有了扎实的英语基础,再辅之以科学、合理的解题方法,相信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一定能逐步攀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石留芳 千里之行,始于阅读——浅议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 2010年11期。
【初中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推荐阅读:
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0-16
初中阅读答题技巧总结11-29
小说阅读答题例说10-29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11-03
小说阅读的技巧09-26
1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10-17
初中小说09-11
初中小说鉴赏艺术10-21
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讨论文11-14
初中生青春励志小说推荐10部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