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军史忆传统励斗志(共1篇)
学军史忆传统励斗志 篇1
学军史,知传统,做传人
————在浩瀚军史中追寻前辈们的激越旋律
走过八十多年辉煌征程的人民军队,涌现出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每一个英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壮歌。
我们一起追寻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华益慰、胡筱龙、李中华、方永刚等我军80多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各条战线英模代表人物。他们让我既看到了战争年代英模们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冲锋于硝烟炮火,奋勇杀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又看到了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英模们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公而忘私、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通过对我军历史上著名英模人物的追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我军的光荣史、奋斗史,激励部队官兵继承和弘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代代相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一、在学习军史中感悟军人使命
为了讲好这个课,我认真学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这本书,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和大家一起来简单复习一下我军的发展历程。
这些历程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阶段中的军队战斗史和建设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从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历史。这次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经历了:创建工农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开始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阶段;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大发展,连续粉碎敌人大规模“围剿”的阶段;王明“左”倾错误领导者推行冒险主义军事战略,革命战争遭受严重挫折的阶段;红军主力被迫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的阶段,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着重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中国革命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过度阶段。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消灭了近百万敌人。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由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爱国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反扰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故战争。8年抗战:我军在广大人民时大力支援和密切配合下,与敌军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6万余人,解放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解放区遍布19个省区;我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达260余万人。在与日军作战的同时,我军还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三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中间人民历经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首先灭亡中国、进而吞并亚洲和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革命战争历史。全国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境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而进行的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全国规模内战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制订出各项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运用十大军事原则,实行正确的作战方法,仅用4年时间,就消灭国民党军807万余人,其中生俘458万余人,毙伤171万余人;敌军投诚63万余人,起义和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113万余人,解放了台、澎、金、马等部国土。这一胜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给世界历史的进程带采了深远的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兄弟国家朝鲜,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同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队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敌方,实行的是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拥有喷气式飞机二大口径火炮、火箭炮和坦克等现代化武器。我方,实行的是步兵、炮兵和少量装甲兵的协同作战,没有海军直接参战,空军也主要用于掩护后方,难以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进行的还只是初级的现代化战争。敌我现代化技术装备对比悬殊。但是,我志愿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下,愈战愈强,最后赢得了战争。当时,我国所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在这种形势下,是否出兵参战,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问题。党中央认为,要敢于斗争,只有出兵援朝参战才是积极而正确的决策,才是对我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有利的决策。另一方面,在战术上,党中央又非常讲究斗争方法。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然后配合朝鲜人民军举行反攻;初战胜利后,又连续取得了第二、第三次战役的胜利,将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到“三八线”,扭转了战局,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以后,我军又连续进行了第四、第五次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在此情况下,美国被采取新的战略,即一面同朝中进行停战谈判,一面又加强扩充军备。党中央和毛主席认真分析了这一情况,及时提出“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结果,我军愈战强,不但成功地粉碎了敌军多次进攻,而且对敌坚固阵地也胜利地进行了多次战术性进攻,直至战役规模的进攻,大量地歼灭了敌人,最后迫使美方同朝中方面签订了停战协定。据战绩统计;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718477人,其中毙伤敌671954人,俘敌46088人。加上朝鲜人民军同期歼敌数,中朝军队共歼敌1093839。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之后,已经走过80多年的光辉历程。80多年来,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起,前仆 后继,英勇奋斗,战胜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夺取政权。巩固国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建军和作战实践中,由一支弱小的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的、强大的现代化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解放军在80多年的战斗历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在军事博物馆里感悟我军光荣历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军事博物馆?我想大家以后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那里看看。在北京天安门西面的长安街延长线上,风光秀美的玉渊潭南畔,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气势巍峨的高大建筑,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他是中国惟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我国军事发展的历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1958年9月正式组建。展览大楼于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59年7月竣工,是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同年10月开始内部预展,1960年建军节之际正式开放。营区占地面积9.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陈列面积近4万平方米。展览大楼中央7层,两侧4层,高94.7米,顶端托举着金碧辉煌、直径6米的镀金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徽。展览大楼有22个陈列厅、2个陈列广场,自然展线长达12公里。陈列厅高大宽敞,通透明亮。建馆50多年来,平均每年接待观众200万人。2008年3月免费开放后,观众成倍增长,2010年接待观众达500多万。先后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宣部、民政部、人事部、文化部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
军博的诞生和成长,倾注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和厚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馆名。周恩来总理亲自批拨经费,陈毅元帅自带毛笔赴军博题写分馆馆名。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彭德怀元帅捐献了自己的一级红星金质奖章,彭德怀、罗荣桓、聂荣臻元帅赠送了红军的“伙食尾子”,聂荣臻元帅捐赠了自己的手枪和拍摄的照片,陈毅、叶剑英元帅请军博同志挑选自己保存的全部照片,贺龙元帅指示部队追寻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并送到军博。
1、文物藏品情况
建馆以来,军博收藏34万多件文物和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93件,大型武器装备207件,油画252幅,国画809幅,书法作品514件,对外军事交往中受赠礼品2500多件。
2、基本陈列 2011年以前,军博的基本陈列有《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解放战争馆》、《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兵器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交往友谊馆》(《礼品馆》)、《军事艺术馆》等,荟萃了五千年中华军事文化的珍贵遗产,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南昌起义到井冈会师、从万里长征到陕北奠基、从八年抗战到解放全国的光辉历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成吉思汗弯弓射雕的威武身影和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领略康熙大帝三战雅克萨的非凡风采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民族豪情;铭记列强侵略的罪行和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历史教训;体味孙中山先生开创革命事业的艰辛和南昌起义第一枪响的震撼;赞叹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惊世壮举和中华儿女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叹服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在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丰功伟绩;感受“三大战役”空前紧张的决战气氛和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恢宏气势;而琳琅满目的武器世界和兵器知识介绍使广大青少年产生浓厚的兴趣。军博以其博大恢宏的气势、深沉凝重的氛围直观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军事历史的宏伟画卷,现已跻身于世界十大军事博物馆的行列。
三、用军史教育激励官兵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之志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全军提出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阐明了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一直都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必须十分珍视的政治优势。从军史中解读军人核心价值观之源
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的积淀,军史则是对军人核心价值观最为生动的注释。我军特有的核心价值观,是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全部历史密不可分的。一部军史,就其蕴涵的精神财富来说,实质上就是一部生动的描绘我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作用与体现的历史画卷。从这个源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科学精神。
军史充分展示了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军人核心价值观与我军优良传统一样,是适应我军伟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军史大跨度、全景式地描述了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八一南昌起义那一天起,人民军队就在血与火的征程中,用苦难铸就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的坚贞品质,并最终凭借着这种意志、这种忠贞铸造了胜利的辉煌,并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无论是创建根据地的物力维艰,还是反“围剿”的百战艰难;无论是长征途中的艰险突围,还是抗日烽火中的慷慨悲壮;无论是解放战争的气壮如虹,还是抗美援朝时的爬冰卧雪;无论是和平时期的支援地方经济建设,还是危难时刻的力挽狂澜,都让我们看到了这支军队铁心跟党、忠心为民、一心为国的光辉形象和特有秉性。80多年的军史表明,我军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传统和特有的价值观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军事斗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我军同国内外强大敌人进行生死较量的过程中,在无数革命先烈为着人民利益前仆后继的过程中,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必然产物。
军史充分展示了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丰富的科学内涵。从唯物史观来看,80多年的军史以全景式的历史画面,对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都作了充分诠释。核心价值观的五句话,每一句话都可以在军史中找到无数的例子来加以证明和解释。可以说,我们从军史中所具体感受到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决不是一个个单调的抽象物,而是一个个无比丰满的“生命体”,在不断地激励、塑造着全军官兵,并引领这支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军史充分展示了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深刻的精神实质。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我军优良传统烛照官兵立身做人的“魂”,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它既贯穿于优良传统及其表现形式中,又始终主导和支配每一名官兵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在我军历史上,尽管核心价值观的某些具体内容和形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精神实质始终没有变。培育和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建设基本规律的反映,只有自觉弘扬它,我们这支军队才能胜利地走向未来,并不断铸造新的辉煌。军史是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最基本、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部队一些官兵的价值观念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80后”、“90后”成为了部队的主体,由“打江山的一代”变成了“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他们对军史了解不多,体会不深,容易对军史产生隔膜感和疏离感,从而缺乏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在这种情势下,加强军史教育,对于深刻总结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历史经验,大力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史励志,一部军史就是一部承载着革命军人核心价值理念的皇皇巨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浓郁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的深刻把握,不会自动生成,需源于对历史的掌握和领悟。官兵如果对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能做到信之坚,就不可能达到行之笃。在长期的军史教育中,一些核心价值理念已经变得形象、具体、厚重,慢慢地为官兵所接受和认同,并逐渐内化为官兵的“精、气、神”,从而形成较为稳固的价值系统。
学史明德,一部军史就是一部群星璀璨感人至深的英雄史。古代西方著名学者西塞罗曾说:“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军史教育之所以具有励德功能,是因为80多年的军史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光彩夺目的英雄形象,留下了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模范的事迹和情操,永远是官兵立身做人、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和楷模。
学史尚武,一部军史就是一部百折不挠英勇善战的战斗史。战略家克劳塞维茨把精神力量来源归结为两大要素:苦难和胜利。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苦难斗争,同强敌较量,无论是同国内反动派搏斗,还是同外国侵略者抗争,都英勇无畏,所向无敌。我军的胜利史,几乎每一页都是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开展军史教育,使官兵真正从丰厚史料中去解读领会我军战斗精神的历史源头和传承过程,形成一个正确的、与军人根本职能相适应的价值观,从而自觉地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军事斗争准备实践中,不断提高履行职能使命的价值追求和能力素质。
四、学好优良传统,当好合格传人
在我们警营里面,不少90后战士喜欢的英雄是《亮剑》里的李云龙、《暗算》里的钱之江、《潜伏》里的余则成„
影视英雄,为何比现实英雄更有光彩?人们一度感到困惑。
然而,一本《苦难辉煌》在广大读者中的走俏,拉直了这个问号。
当我第一次翻开红色书籍《苦难辉煌》,一个发问萦绕心底:我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我迫切地想知道,曾经的中国、曾经的青年;想知道革命军人根源之所在,想知道今日中国繁荣之所来„„”
完全记载我党我军历史真人真事的《苦难辉煌》,为何让读者爱不释卷?书中一些前所未闻的人和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衣衫褴褛、脚穿草鞋、干粮袋里只有一个破洋瓷碗的红军师长胡天桃,飞夺泸定桥“要桥不要命”的红一军团2师4团团长王开湘,第一个登上腊子口悬崖的苗族战士„„
其实,《苦难辉煌》作者金一南教授的一段话,正是问号的谜底—— “近代以来中国那段最为艰难曲折、最为惊心动魄的追求、选择和奋斗史,其中的养分太多了,值得我们好好思索的东西太多了,值得我们今天警醒和借鉴的东西也太多了。对这笔巨大的财富,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很好开掘。现有的开掘又多被认为是观念说教,难以引起广泛持久的注意„„”
因此,我想告诉大家:“讲传统,发现比存在更稀缺,开掘比拥有更可贵,把简单的历史结论还原成鲜活的血肉,才能让传统本身的力量凸显出来,把沉睡的宝藏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今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好好分享这顿红色经典大餐并有所收获。
养成学传统的“传统”,才能把根留住。记得又一次给战士上教育课时,我讲了一个“刘伯承换军帽”的故事,在战士们心中激起波澜——
1937年9月6日,抗日誓师大会上,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的红军战士们伫立在雨中,谁也不愿意戴缀钉着“青天白日”帽徽的新军帽。
刘伯承师长对战士们说:“为了打日本,换帽子算不了什么,红军的八角帽换下来了,我们人民军队的本质不会变,红军的传统不会变,帽徽是白的,我们心永远是红的!”
八路军,继承的是红军的传统。战士们为之感慨:“当时,红军的名称变了,番号变了,军装变了,帽子变了,连帽徽都变了,但是传统没有变。今天,信息时代日新月异,变得更快了,但我们能借口时代变得快了,就把传统丢了吗?”
这些感悟,让一名战士产生联想:“我们都说要向雷锋学习,大家想过雷锋是向谁学习的吗?”
我觉得他提的问题很好,为此我做了一番考证:雷锋参军前在湖南望城县给县委张书记当公务员的时候,有一次陪张书记下乡,看到书记从烂泥里拣起一个螺丝钉。从此,“螺丝情结”深藏雷锋心中,直到孕育出家喻户晓的“革命螺丝钉”精神。信息时代,讲传统可以“时尚”一点。信息时代,网络对部队官兵的影响太大了,连他们的作业里都出现了网络谐音词:灰常(非常)、童鞋(同学)„„
说起这些事情,我们军队的政治教员们感到既有趣又有压力。一个事实没法回避:90后官兵,几乎是在网上“泡”大的。他们天然地认为,人与人的交流途径就是手机和网络。
所以我现在有一个想法,我们青年官兵在学习我军传统方面,可以具备时代特征。比如运用我们的网络制作红色传统文化方面的动画、相册、视频等。
传统,不一定是前辈创造的。其实,我们天天在创造新的传统。我们今天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所作所为,就是后人学习的传统!
由于军史和党史是不可分割而论的,人民军队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军史的同时也是要注意学习党史。我在军史传统上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如果讲的不好的地方还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今天给大家留的作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军历史和光荣传统?
【学军史忆传统励斗志】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