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的心得

2024-09-23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心得(精选8篇)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心得 篇1

改革开放,激扬梦想

2018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想当年,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40年的风风雨雨让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我看来,改革开放是决定了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砥砺我们的每个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撸起袖子加油干。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自此,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推动了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墨子号”“嫦娥”系列等航天飞船的发射;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给世界疟疾的治疗带来福音;构建“一带一路”与邻国共同发展;加入亚投行……这些成就,都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勋章。改革开放解放了我们的思想,让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改革开放,激扬梦想。改革开放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22岁的李磊在209月11日前往印度参与维和战斗,不幸身亡,而9月10日正式他的生日,他在朋友圈写道:给我这么大一个生日礼物,希望战友们平平安安。人们在李磊生前的日记中发现他写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哪天我走了,请你们别难过,这一切都是我愿意的。为国家这个大家,舍弃自己的小家,李磊不是一个人,有许许多多像李磊这样怀着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的人,他们在为我们祖国的伟大复兴作出努力,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改革开昂激扬了我们的梦想,让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多了一个中国梦。

改革开放,还看今朝。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如今,我们正与全国人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战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里。这就需要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好好学习是我们现在能为改革开放所尽的最大一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青年人应奋发向上,拥有坚韧的意志,发扬工匠精神,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青年人是我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应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于改革开放进程中,而不仅仅是“看客”。

我看改革开放必定能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回望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留在记忆里的,不应仅仅是排列整齐的数字,也不应仅仅是庄严肃穆的大事记,更应该是一个个写满梦想与希望的人生,更应该是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故事。

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与你一起打开共同的记忆之门——发掘已经被时间深埋的记忆,激活已经处于 休眠的记忆,整理像竹简一样散落的记忆,再把这些记忆的珍珠,用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红线串起,然后,我们共同收藏。

我们将要收藏的这些人,不是伟人,甚至也不是名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我们将要讲述的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甚至是平淡无奇,但我们相信它们将会成为历史草稿的一部分。走过四十年的我们,虽然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记忆之根,早已“紧握在地下”,因为我们都是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

观看《我们一起走过》有感

这部纪录片会打开中国人40年集体记忆,而且是不同年代人的集体记忆,因为这个片子有老百姓40年的生活变化、命运的改变;有一些企业涅盘重生和财富传奇的故事,还有一些政府官员的魄力和艰难转变,以及领导人的胆识和智慧,展现了13多亿中国人波澜壮阔和豪情满怀40年的发展历程。

而谈及这40年间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关键性的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时他也在党的十九大上这样说道:“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利益要求;同时党的独特优势即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群众联系的优势也决定了只有党能够担当起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重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地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我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国家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的时刻,我们应该积极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相信在党的领导、人民的努力下,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是指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我出生于1979年8月,算是全程见证了国家、社会改革开放的变化,以及改革开放对我和家人的影响。

我出生在南京市区,是家中独子,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国营商店的营业员,在当时属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我随父母和爷爷、奶奶、叔叔一家住在新街口管家桥的一座四合院内,我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国家搞建设,我家住的房子被拆迁。管家桥原来只是一条小巷子,后来慢慢拓宽,终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的大家庭也分开到各地过渡安置去了。

我上中学时,外资、港资大量涌入中国大陆,强力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在改变国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当时电视上充斥着日本的动画片,录像厅里放着港台的电影,大街上挂满了港台明星的海报。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国有企业在改革的洪流中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渐渐衰落了。我的父母所在单位的效益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每况愈下,我也遇到了是读职业学校早点出来工作还是读高中上大学的现实问题。后来家里的一位长辈鼓励了我,建议我读建筑专业。他本身从事建筑行业,认为中国将来的基础建设活干不完,肯定不缺工作机会。在他的鼓励下,我报考了南京建工学院,后来被调剂到了测绘专业。毕业后,我从事测绘外业工作。在几年的外业工作中,我感到传统的测绘工作强度大,附加值低,而建库、GIS开发的效益更高,这也促使我考入南京师范大学GIS专业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学习。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现在上级的要求和单位自身的发展,无不是要在技术创新上做文章。

纵观改革开放这些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由一元化变的多元化。在这场变革的大潮中,个人想要发展,或者仅仅不被淘汰,就得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的母亲珠算速度很快,写的一手好字,在营业员的岗位上工作能力很强。可是她所在单位没有顺应改革开发的大潮,她的能力也无从发挥。而我们江苏省测绘工程院近年来开展的项目,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从“多规合一”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无不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络。相信在新的时代,面对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这些测绘工作者一定能排除万难,向着新的目标砥砺奋进。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心得 篇2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份刊物, 是一个由几代人组成的团队共同用心打造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

我们从未奢望读者对这本刊物给予过高的评价, 但也不愿意读者过低地估计这份刊物的价值和分量。我们编采人员虽不是领导者, 但能通过政策和信息给读者卓有成效的指导;我们虽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但能通过专家稿件给读者提供具体实用的技术。因为我们是职业的高校服务社会的执行者, 更是职业的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先进技术与信息的新闻工作者。40年, 我们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印迹, 田野上我们与农民分享过丰收的喜悦, 实验室里, 我们与农业专家分担过探索的艰辛, 科教兴农的行列中总能找到我们的身影。我们时刻站在社会生活的最前沿, 与农业系统的干部、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农民保持着最密切联系。我们能够了解人们的欢乐与痛苦, 懂得人们的愿望和要求, 能感到生活旋律的起伏, 能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因此我们办的这本刊物, 即使不能谱写出与时俱进的宏伟乐章, 但总会传达出时代前进的声音, 即使无法描绘我们历史雄伟壮阔的画面, 但多少总要为人们留下历史发展的记录。

《新农业》是严谨的。因为她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美好憧憬中一路走来, 亲历了农村改革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见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字里行间凸显了“大包干”的全面推开, 让农民蛰伏已久的生产积极性如火山喷发。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 中央连续发布5个一号文件, 推动农村改革步步深入,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农业产业化经营振兴……与时代共同发展, 《新农业》在把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送给每期40万读者的同时, 演绎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传奇。

《新农业》是创新的。因为她就像刊名所显示的那样, 按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做“三农”工作创新的观察哨。纸墨中透射出党的十六大以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全面诠释7个中央一号文件接连聚焦“三农”问题,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对农民的补贴数量不断增加, 农业税的取消,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 反哺“三农”的力度持续加大, 城乡统筹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了脚步。弘扬主旋律的《新农业》也以其本色赢得了荣誉, 辽宁省优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 国家“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金犁奖。连续被定为辽宁省一级期刊, 连续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 连续被推荐进入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直至2010年被推荐参评中国出版政府奖。

40年风雨兼程, 40年一路闯关。我们一直努力做辽宁农业现代化事业的促进者, 今后要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催化人。我们在忠诚地履行沈阳农业大学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在为辽宁乃至东北的“三农”工作鼓与呼, 我们的愿望与关心、关爱、关注“三农”的人们真诚相伴, 始终是父老乡亲心灵家园的守望者。

为了这个目标, 我们将一如既往传承创新, 真正把这份刊物办成对党、对人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卓有成效的农业综合信息平台,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坚持办刊宗旨, 准确、及时地把实用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送到千家万户。全面反映发生深刻变革的多彩多姿的农村社会生活, 满腔热情地宣传“三农”领域的先进事迹, 歌颂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开创的新思想和新成果。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心得 篇3

>>地震来袭

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犹如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千米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唐山,这座有着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被夷平……

时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

震级:里氏7.8级强震,震中烈度高达11度。

伤亡:包括天津在內的所有受灾地区,共有24万余人丧生,16万余人受重伤。

唐山人口伤亡最为惨重, 7218户全家震亡。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1920年发生在宁夏的海原地震的死亡人数。

屋毁:唐山倒塌和严重破坏的房屋约有65万余间,全市97%以上的工业和民用建筑被摧毁。

亲历者的回忆:

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至今已过去6年,55岁的唐山人田金芳一直都没有勇气去看。她说:“不敢看,他拍的电影肯定特别真实。房倒屋塌,电闪雷鸣……肯定有这些,因为我经受过……”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即便过了40年,田金芳依然能清晰地复述当时的场景:“晃完以后,啪,这一啪,静着呢,没声音,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楼底下全是喊声,那时候的人声真正的叫鬼哭狼嚎。等到不多长时间,就听到嗷一声叫唤,那就是人死了,最后的一口气……”

声音:1976年7月28日夜,那一夜,整个华北在颤动,整座唐山在哀号。23秒的时间,几乎决定了一座城市的生与死。我们回溯40年前的震恸,是为了追索灾难引燃的人性之光,是为了刻写我们的家国记忆,是为了夯实全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为了不负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

>>唐山的涅槃:23秒与40年,一座城的死与生

今天的唐山,在巨灾中挺立,在毁灭中新生,步入不惑之年的新唐山,酝酿着新一次凤凰涅槃!正如恩格斯所言: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感悟:

这座城市,因为一场地震,几乎在地图上被抹去;这座城市,因为爱与勇气,在原地站了起来;这座城市,正在把自己接收的光与热放大成感恩与奉献的正能量,去温暖更多人。

总结这样一段历史,这样一个奇迹,可能没有比这句话更贴切的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而巧合的是,这座城市的中心就有一座凤凰山。这座城市名叫唐山。

②人物:放下,只为了更好地前行

◆从与死斗争到享受生活

回忆:

地震发生后,开滦赵各庄矿医院的医生少,只有八名外科医生。“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必须到医院去,伤员需要我。”开滦赵各庄矿医院的外科女医生朱芝说。但她的孩子拽着她的衣服不放手,因为丈夫早逝,朱芝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她是孩子的依靠。然而,地震发生后仅一个小时,朱芝就把十三岁的女儿和十二岁的儿子托付给邻居,匆匆奔向医院,这一去就是两天两夜。

当朱芝终于能抽空回家时,才发现儿子受了伤。看到白大褂沾满血渍的妈妈,女儿哽咽着说:“妈妈,我们好想你啊。”朱芝虽然内疚,但是她也只是陪了孩子一会儿就赶回了医院。

现状:

震后的日子里,朱芝工作和生活一肩挑,把一双儿女精心养育成人。退休之后,她把日子安排得满满当当、充满乐趣。

83岁的朱芝现仍住在赵各庄矿医院对面的小区。虽然她的腿脚不方便,但社区里举办的义诊活动她一次都没有落下过。直到现在,还有在地震中被朱芝救治过的人到家中致谢。

◆从“活着”到“生活”

回忆:

1976年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尹铁军遭受了生命中的重创:从健全人变为截瘫患者。因伤情严重,被救出来的尹铁军数次昏迷。他说,当时周围的楼全都塌了,看着满地的尸体,自己只想活下来。后来,尹铁军在治伤时,认识了李丽霞,而两人当时结婚就是“彼此搭个伴,也为了减轻家里人的负担”。

现状:

现在,尹铁军3个月大的外孙女给这个家庭带来无尽的欢乐。尹铁军感叹,地震时想着的是活着,残疾后曾度日如年,而现在,过的是生活。

在尹铁军约60平方米的家中,墙上挂着男主人公的书法、绘画作品。在装有他与成龙、鲁豫等明星合影的相框旁边,还有一把小提琴。

心存感恩的尹铁军经常将书法作品的收入用于公益事业,他说,回馈社会让他觉得自己又融入了社会,成了有用的人。

链接:唐山大地震后,共有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当时国际医学专家曾断言:基于生理、心理及治疗技术等多方面因素,这些截瘫患者最多只能存活15年。然而,大地震过去了40年,唐山仍有千余名截瘫患者健在,他们将预言的生存极限年数翻了一倍多。

▲不忍将镜头对准遇难者

回忆:

“一座城市一瞬间就没了,我要用相机给它留下记录。”摄影师常青说。在拍摄的过程中,常青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将镜头对准遇难者,他说:“死人我都没拍,一是特不人道,再者,作为唐山人,良心上过不去,我的心里很难受,不想让死人进入我的作品。”

现状:

从1976年至今,40年过去了,常青几乎每天早出晚归,去拍摄唐山步入现代化都市的过程。在他的镜头里,唐山从一片废墟很快变成了一片地震棚,接着一群简易楼建了起来,再之后,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nlc202309090619

这几十年里,常青拍摄的照片和存储的光盘塞满了大大小小的柜子。因为这些照片记录了唐山各个时期的状况,常青也因此被媒体誉为“唐山的影像字典”。

感悟:放下,不代表忘记,只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那些留存于脑海中的伤痛,将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针强心剂,会激励我们更勇敢地往前走。很多时候,人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看到了希望。

>>回顾:面向灾难的起点

历经40年的风雨,我们发现,人性才是可以穿越一切的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守护,才是我们面向一切灾难的起点。

①《唐山大地震》中的人性纠葛与救赎

2010年上映的《唐山大地震》,所叙述的内容不同于往常的灾难大片。片中地震的镜头只有四分半钟,并没有太多着墨。冯小刚导演把更多的镜头给了母亲李元妮在地震中选择救儿子不救女儿后内心的纠结与愧疚。对此,冯小刚说:“我坚持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电影。在表现灾难带来的毁灭性视觉震撼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地震亲历者心底的那道伤。”

素材索引:人性/救赎/治愈

【声音】有多少幸存者在灾后无法入眠?有多少地震亲历者每天都在舔舐着心底的伤痛?命运的无常,灾难的无情,让这些人孤寂与落寞。电影呈现了灾难,也呈现了伤痛,它为观众打开了能看见那些伤痛的门,也让阳光照进了幸存者的心底。

②媒体的落脚点在于“人”

唐山大地震过去了40年,媒体在报道唐山的兴起与繁华时,也没有忘记过那些地震幸存者,如报道灾后幸存者在康复村的生活,对4204个孤儿生活日常和命运“隐伤”的探访以及对幸存者田金芳40年寻找恩人的系列报道……这些报道,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对震后幸存者的人性关怀。

素材索引:人/人性的关怀/幸存者

【声音】灾难之所以为灾难,是因为它带来的是个体的不幸。王小波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关注那些不幸者,才是面向灾难的起点。

>>铭记:用人性纪念人性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用人性纪念人性

新京报

40年前,如同一声惊雷,一场7.8级的地震撕裂了唐山大地,23秒,24万余生灵罹难,弥望之处疮痍一片,这场惨烈的大地震,瞬间让唐山变成荒墟,成了国人心头恒久的伤痕。

40年里,昔日痉挛的大地创口渐渐愈合,那些亲历者则以舔舐伤口的方式不屈地活着。40年后,我们回望这场灾难,不是为了以灾难纪念灾难,以一种痛去承接另一种痛,而是为了于温故中缅怀那被灾难夺去的一个个曾盛开的生命,也感受寓于“向死而生”中的人性力道与“人是目的”的分量。

每次灾难,都该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从唐山大地震发生到现在,中国社会“苟日新又日新”,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而种种变化中,与人类社会进步脉络最为契合的,就是个人价值的被打捞和重新发现——历史叙述笔触越来越多地从集体转向个人,更加注重对个体生命力和人性尊严的着墨,而非将人作为宏大叙事里抽象虚焦的脸谱化存在。

社会学家梁漱溟曾说过:“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个体权利、个人尊严,本是法治和文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旨歸。一个社会的成长,也是以对每一个人的权利珍视程度为衡量尺度的。

随着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各维度上的纵深发展,人们的尊严、权利意识不断苏醒,个体的生命和其他方面价值也日益凸显,更多的集体性要求被移至“责权利”的现代话语框架下,更多的权利被重申和被保障。中国社会也渐次迎来“大写的‘我’从混沌的‘我们’中凸显出来的时代”。

任何灾难,都是对命运共同体的考验,也是对人性的砥砺。命运共同体里的相互守望,亟须对个体价值的珍视。这需要的不只是人们在灾难时的互助搀扶,灾后的救济关怀,更是对个人生命和尊严的充分庇护。我们不只是要在唐山大地震后去帮扶当年的受害者,或在汶川地震后“济川”,更是要借此明确生命与个体尊严至上的人文理念,缝合权利保障的短板,让我们所有人不再踏入“修短故天”以外的灾难中。

有关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 篇4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层面相辅相成、密切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也集中体现了我们作为公民应遵循的一些道德文明方面的标准。

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道德缺失问题日益严重,很多人似乎渐渐将原本被我们视为基本道德的东西看做腐朽落后的文化,在这种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而现在,为了加强对于道德建设,国家更是借助法律手段,如为使尊老养老能有法律保障,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也体现出了国家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聚人心的重视。

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 篇5

中国在近40年的时间里,卧薪偿胆,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这种辉煌的成就依靠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有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从此可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甚至是有害的,容易让我们迷失方向。我认为,我们还不是强国,的确是一个大国,因为我们有近1000万的国土,10多亿人口。我们只是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正在朝强国奋斗。这个过程可能需要20—40年的时间。

从一个小市民的角度看,应当加强:

1、政治,从集权——分权。中国国土大,人口多,多民族,各地情况非常复杂,各地的功能也不同,实行集权制,步调可以高度统一,效率很高,但很难解决一些矛盾,因为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又好又快的发展角度看,中央应当适当下放一些权力给地方,充分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让各地存在不平衡和差异。比如:工资水平、人事制度、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等方面应当近快放开,让地方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立法权。

2、经济。从又快又好——又好又快。中国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国发展成为了世界工厂。中国的发展,不仅直接养活了13亿人,还间接养活了上亿人,为世界各地提供了价廉物美的物品,但是,我们却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我们的资源已经不多……,经济已经到了转型期,所以,不能再为世界提供初级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产业、核能产业、航空运输、旅游、环保产业、电子软件产业等,关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培养世界级企业。

3、文化。从单一——百花齐放。中国文化事业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56个民民族,有历史名城、历史名人、名著、民族经典等,我们是文化大国,应当有理由发展成为文化强国,用我们的灿烂文明、文化去影响世界各国人民,让世界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和平、文明和友好。

4、教育。从繁杂——统一。统一我们的思想认识,组建大型教育基地,重点加强职业教育,让劳动者学有所用。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8亿农业人口,有大量的劳动者资源,大力培训他们,在机械、建筑、农艺、保姆等方面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有用武之地。

5、军事。从多——精。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推动军事力量的发展。中国经济需要发展,要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国家要强盛,要有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中国经济已经溶入全球经济,经济交往密切,要保护国家和国民资产和人身安全,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行。比如,我们的对外贸易、运输,在非洲、南美洲等地的石油供应线。

6、国土。从一国——加盟。中国的发展吸引了一些国家,他们人口少,经济发展落后,历来深受中国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的影响,他们希望中国对他们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应当在世界范围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缅甸、蒙古、朝鲜等国,中国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7、人口。从国内——国际。我们人口众多,需要解决他们的出路。依靠资本输出、人才输出、技术输出和劳动力输出,在不同的国家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力资源输出。在发达国家,可以以劳力、资本和人才输出为先导;在发展中国家,以技术、资本输出为主;对出国人员实行鼓励政策,使更多的人跨出国门,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 篇6

改革开放40年,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改革开放40年,让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贫弱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支柱改革开放40年,我们坚信“发展是第一要务”,让广大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改革开放40年,“一带一路”让我们进入主动开放期,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是一个90后尾巴上的青年,伴随改革开放并没有40年,或许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甚至更短,但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来表白我和改革开放一齐走过的日子。童年的时候玩具都是自我做,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玩具,穿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颜色单一、样式简单,也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果肉类,夏天就是吃着一毛钱一根的棒冰。少年时,健力宝、可口可乐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此刻我们的视野,一毛钱的棒冰消失了,各式各样的雪糕占据了我青涩的眼球,连环画也被录像带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代替,打电话用的IC机也逐渐被手机所代替,寄封信再也不用等上一周,而是用E-mail分分钟搞定,15寸的黑白电视机也已经换成了21寸的熊猫彩电,播放的也不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青年的我虽然已经对街边数不尽的零食不感兴趣了,却发现汽车、飞机、轻轨、地铁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

工具了。小霸王游戏机已经完全被网络游戏所代替,超市的蔬菜比肉更受欢迎,认识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世界名牌。电脑和网络已经悄然的架构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心得 篇7

说起《水泥》杂志的历史, 据我所知, 实际上她或许可以追溯到1956年创刊的《建材技术》。那时, 我国整个建材行业仅此一份技术性杂志, 其刊载的文章, 除了偶尔有涉及玻璃、砖瓦行业的以外, 几乎全部都是关于水泥行业的, 所以实际上犹如一份《水泥》杂志。经查本人保存的资料, 自1958至1966年, 《建材技术》曾刊登了拙稿多篇。后因文革, 《建材技术》于1967年完全停刊。直到1973年考虑再刊时, 就将其细分成了水泥、水泥制品、玻璃、陶瓷和砖瓦等行业的几种不同刊物。

因为水泥行业最庞大, 各方面的条件也最成熟, 因而首先确定要公开发行的就是这份《水泥》杂志。国家建材部指定《水泥》杂志由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负责编辑出版, 并定位为以引导报导实用性水泥科技为主, 为水泥工厂、水泥企业、科研设计大学院所及广大水泥用户施工单位等服务。40年来, 《水泥》一直秉承这个办刊宗旨, 不断创新提升, 坚持严谨敬业, 办出了高水平, 赢得了好声誉。所以, 从这一点来看, 《水泥》杂志可以无愧地视为最初的《建材技术》的继承与延伸。

这里有一位关键性人物, 就是乔龄山先生。他亲历并贯穿了从《建材技术》到《水泥》演变发展的全过程, 也是《水泥》杂志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之后, 他还长期坚持不懈地为办好《水泥》杂志做出了许多努力和重要的贡献。现今乔老虽已退居二线多年, 但仍然十分关注《水泥》的创新和发展。今天, 当我们庆贺《水泥》创刊40周年时, 首先应该缅怀曾给予《水泥》指导与协助的那些老领导、老作者和老读者, 祝福他们身心健康、平安喜乐!

《水泥》编辑部的乔彬帮助我检索了《水泥》创刊以来的所有文章, 整理出本人发表的全部34篇文章, 其中多数是杂志的首篇。笔者感谢《水泥》及广大读者对拙文的重视与关注, 这也是大家长期相互学习与支持的硕果。本人愿意继续努力, 向各位同仁学习。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心得 篇8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去年我们评价过自主品牌的水平,要想在一年内有一个大的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一年来,自主品牌受到合资品牌低价车的打压,生存越来越困难,于是也纷纷推陈出新,一时间热闹非常。

首先自主品牌的设计和做工更上一层楼,例如比亚迪,已经是当年向丰田学习,“进步”为向雷克萨斯学习,虽然还是形似神不似,单看比亚迪G6,进步非常大。很多自主品牌的外观设计非常漂亮,已经胜过很多合资车型,看来中国人最懂“大气”两字的运用。另一方面,已经有几款车型开始装备1.5L小排量涡轮增压引擎,从实际试驾效果来看还是非常不错,无论动力性能和油耗都令人满意。但我们关心的底盘和调校这一栏,自主品牌还是和合资有相当距离,例如悬挂松散,变速箱手感一般之类。大家都是同样材料,人家合资炒出来的菜就是可口一些。

——阮锦程

请静下心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自主品牌生产的汽车在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大实话,但若论质的飞跃,尚不合时。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说,放眼国内,自主品牌均没有清晰的研发思路,技术上依然以跟随,模仿为主,如纷纷上马时下流行的小型涡轮增压发动机以及双离合变速器等项目,这种盲目跟风的做法是浮躁心态最直接的反应,也是缺乏深层次思考而流于表面的做法。如果哪天自主品牌们真能静下心来去认真研究车的本质,那才是他们真正开窍的一天。

——谢翔

与其博,不如精

我相信中国一定是最多本土汽车品牌的国度,车型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但有足够底气站在国际舞台的又有多少呢?这是我们自主品牌企业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对自主品牌还是一贯的支持态度,虽然近年来自主品牌还是不乏让人惊喜的产品,但产品的各方面水平还不足够支撑起我对其的信心,发展了这么多年,部分品牌还是走不出模仿的阴霾,自主品牌还是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与其频繁为市场更新换汤不换药的“新产品”,倒不如十年磨一剑打造真正的精品。我还是期待自主品牌“亮剑”的那一天!

——何健峰

卖车或造车?

自主品牌的蓬勃发展到了今日,比我想的还好也比我想的更不好。

我所谓的好是在动力、内饰与配置上,自主品牌其实都展现了不俗竞争力,虽然有些小细节我还是觉得不够水准,但对照其平实售价后,够了。至于比我想的更不好的地方多来自底盘,不是太软就是太硬,或是我连用哪个词汇来形容都不知道,这部份的功底确实需要磨练,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自主品牌最大的问题依旧是只想着卖车而不是造车,哪天能抛开这个毛病,自主品牌的车才有值得品味之处,至于好不好则又是另一回事了。

——郭正浩

编辑总结

从上汽通用五菱的销售数据,可以发现微而这类商用车的市场销售量有多可怕,但由于它的宝骏推出未久尚未计入销售统计,还有广汽集团销售数据也不完整,故而在此表中的分析仅供参考。比较有趣的是,长城这几年的生产研发与产品质素逐渐提升,消费市场很忠实地给了它肯定,可见自主品牌车厂只要愿意付出,成长空间依然非常大。

关于BMW M GmbH

MGmbH,或称M部门。前身为BMW 旗下子公司,最早回溯到1972年,专为设计赛车而生,后来转变为专为BMW旗下车款开发高性能版本的部门,有独立的厂房与工程师团队,所有经过M GmbH之手的宝马,血液里都流淌著追求极致速度的基因。

提到M GmbH,名义上第一步挂著坛的M1,这是一部中置引擎的纯种跑车,原本是BMW与Lamborghini合作的开发项目,又来因理念不合而取消,于是阴错阳差成就了稀有的M超跑。M1虽然在跑车历史上不算成功,但M GmbH设计的超级引擎已经让车迷们留下深刻印象;包括当年超级跑车MeLomnn搭载的V12超级引擎,都是出自宝马M部门之手。

真正让M GmbH大鸣大放的,当数E30 M3称霸DTM房车赛的年代,为了符合赛事规则,M GmbH陆续推出了不同版本街道版M3,而凭藉着调校赛车的丰富经验,精益求精的超级直6引擎不断面市,从M3、M5到M6,从直6、V8到巅峰时期的V10,不断追求高转极限,不断压榨单位容积的输出效率,在没有法规与环保意识的制约下,西方的M Power就像东方的本田Type R一样是自然吸气超级引擎的代名词!只是,时代变了,追求性能不再肆无忌惮,一味追求高转极限非但不能满足日趋严苛的环保法规,高转机器日常的实用性也难以迎合速食年代下一切追求便利的买家,一王是,曾经叱吒赛场的年代。

M Rower处在这个追求竞技与高效的分水岭,曾经引以为傲的自然吸气革命性地走进涡轮增压的年代,随著BMW产品进入F时代,让我们在迎接新时代同时,一同回味当年自然吸气的美好。

M-Power动力进化史

1986年

M部门的第一台S代号的引擎-S38改良自曾搭载在M1上的M88,最初的S38835为满足实用化需求,通过降低压缩比,加装三元催化器,采用更注重扭力的等长排气蕉等手段增加低转扭力,输出仅为260Hp,放在欧版M5(E34)的S38836则由3453cc扩缸至3535cc,同时换上博世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可变长度进气系统,提高压缩比,耐久性更好的凸轮轴,直径更大的节气门以及气门,输出达315Hp。

1998年

S62844是一款意外之作,当时M部门认为4.4L的M62足以压倒竞争对手,可E55AMG的出现令M部门认识到必须以全新制作的高性能引擎帮助M5夺回最速四门轿车的宝座,S62844便应运而生。S62844是BMW第一款采用DoubleVANOS的V8引擎,是BMW第一款采用电子独立节气门的引擎,也是唯——款挂有M字徽章的引擎,最高输出搭400Hp。

2005年

在成为F1引擎供应商的数年后,M部门研发高性能引擎的经验再次有了长足进步,搭载在E60M5上的S85850 5.0L V10引擎便是F1科技民用化的最佳例子。S85850采用90度夹角,最大输出507Hp,红线转速高达8250rpm,属于近年为数稀少的升功率超过100Hp/L的大排量自然吸气引擎之一。缸体缸盖均采用铝合金铸造而成,采用油冷锻造铝制活塞,独立节气门,干式油底壳,锻造曲轴,采用“离子流”测量系统代替爆震传感器,带离心力控制的机油系统,压缩比达到12:1,引擎净重为240kg。虽然E60 M5以及E63 M6的口碑因为太多电子化的控制设备而不甚理想,但无碍S85850成为国际引擎界的明星,05年刚推出便获得国际年度引擎大奖,06年成功卫冕,并连续4年入选国际十佳引擎大奖。

1992年

由于当时“Mclaren F1计划”缺乏合适的引擎,故而由引擎专家Paul Rosche领导的M部门,推出了这具排量为6.1L的60度夹角V12引擎:S70/2。S70/2的汽缸盖及汽缸座均采用铝合金结构,缸径和冲程分别为86mm及87mm,4凸轮轴以及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并采用干式油底壳结构。S70/2上的可变正时技术从M3移植过来,但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在低转速时,减少气门重叠角,令引擎在怠速状态下稳定运作,并能增强低扭,而进入高转速时增加气门重叠角,令更多空气进入气缸,提高输出。

2001年

如果说S54832是M部门的最经典之作,相信没多少人否认。这款搭载在E46 M3的3.2L引擎能输出343Hp,最高扭力达365Nm,它采用强化的锻造活塞摇臂,锻造曲轴,DoubIeVANOS系统,机械独立节气门,红线转速高达8000rpm。S54是M50系列直六引擎的终极版本,M部门已经把直六的威力完全发挥出来,当年欧洲多少自视甚高的改装厂商,都一致认为S54已是登峰造极,已达到改无可改的级别,并感叹M部门的鬼斧神工。但M部门并没满足,后期的M3 CSL版本,通过修改进气,让S54的输出进一步攀高至360Hp,升功率超过112Hp/L,比当时法拉利的F131 V8更厉害。

2007年

S651340几乎可以说是S85850的8汽缸版本,因为两者的铝制组件大体相同,压缩比同样为12:1,但稍晚(2007年)诞生的S65840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首先是VANOS系统改由引擎油压控制,而不再使用独立的高压液压系统控制,传统的湿式油底壳重新承担引擎的润滑功能。M部门相信这样的设计能使引擎的重量进一步降低,同时,S65840的功率依然高达420Hp,红线转速达8400rpm。

上一篇:“他怎么了”半命题作文800字下一篇:年终总结暨表彰大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