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阳江五年级作文

2024-06-14

水阳江五年级作文(通用7篇)

水阳江五年级作文 篇1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水突然消失了五年级作文 篇2

今天,我们家的水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忍着口渴走到了学校。

到了学校,我急忙问同学家有水没有,同学都说“没有”。我感觉很奇怪,就又问了老师,老师也说没有。这样一来,我就觉得更加怪异了。

中午回到家里,妈妈没有做饭,因为家里还是没有水,妈妈只好带我去外面的饭店吃凉皮。下午去学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下总该有水了吧!可等我跑去拧开了水龙头,结果仍然让人失望。

下午跑躁的时候,我跑了一会儿就想喝水,便到水龙头旁边又拧了拧,结果仍连水的影子都没有见着,把我和同学老师都快要渴死了。我们等啊盼啊,可水龙头始终没有一点水。放学路上,我们像快要渴死的`狼似的,一听见水这个字就像疯了一样,立刻跑到那个发出声音的人旁边,可人家竟然也没有一点水,我们伤心死了,当然也快要渴死了。

到了家里,我快速把作业写完,打开电视一看才知道,今天是国家节水日。我看见这条新闻,才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就有水了,我慌忙拿了一个水杯大口大口地喝起水来,那样子,简直就像快要饿昏的狼忽然间看到了猎物一样惊喜。

关于阳江作文六年级 篇3

春天的雨是轻柔的。春雨,轻灵婉约。既没有夏天的雨那么狂暴肆意,也没有秋天的雨那么缠缠绵绵。我是个爱雨的人,特别是对春雨尤为钟慕。公园的柳树生机勃勃,春雨滋润着柳树,柳树从万物中苏醒来。柳枝变软了,吐出米粒大的嫩芽。春雨洗去了旧物,换来了崭新的一切。春雨不厌其烦地洗去每一片叶子上的尘埃,叶子变得翠绿欲滴。春雨轻轻地滴落在河水上,滋润了干渴的心田,怎么会让人厌倦呢?春雨是一件乐器,奏响了小溪的欢乐曲,橘红色的鱼儿兴奋地跃出水面,好像在欢呼着春天的到来,好像在为演奏着的乐曲增添精彩的乐段。人们拿着鱼料喂鱼儿,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因为疫情的到来,人们不得不待在家里,但在春来访大自然时,自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春天的风是和煦的。风吹走了冬天的严寒,给大地换上碧绿的衣裳。小草好奇地探出头来,随着风儿翩翩起舞。看到原本空旷的土地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嫩草,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神色。那奋战在第一战线的战士们也快要凯旋了。春风就像是个闹钟,唤醒了去年冬眠的动物,几只燕子呼朋唤友,贴着水面似箭地掠过去。“咕咚”“咕咚”,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泉水在冒着气泡。余下的安静的水面偶尔会被春风吹开,便泛开了一圈圈的涟漪。我认为春风虽不像夏天的风使人神清气爽,但一阵阵春风迎面吹来,便吹掉了人们的疲惫,吹掉了人们心里的苦闷,使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春天的花朵是娇艳的。阳江金山植物公园的大花坛里,花儿颇丰富。音符似的迎春花已经悄然绽满了整条“五线谱”。海棠花虽然不是四季常开,但也有自已璀璨的时刻。远远看去,它们像是树上挂满了的酸甜可口的糖葫芦。海棠花就像一个调色盘,有五彩缤纷的颜色。紫色的海棠花未开放时,被绿萼环抱着,就像一个绿色的酒杯中盛满了葡萄酒。淡粉色的海棠花别具一格,远看像一个粉色大绒球点缀在树枝上,而近看才发觉花瓣是心形的,像扑克牌里的红桃图标加一个把儿,不过却是粉红色的。在海棠花树下,很少能闻到花香,也许是因为我沉浸在这花的形色之中了吧!

水阳江五年级作文 篇4

第五单元

《生命与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命的关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说明文用词准确,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积累好词佳句。

3.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能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学习课文围绕中心按一定顺序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4.在体会文章内容的同时,理解“水就是生命”,使学生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理清课文脉络,并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清澈,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受。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板书、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

4、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指读,解释词语“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我会读,预习检测。

四、品读课文,感受水的伟大

1.出示:液、汗、泪、尿、泄,齐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这些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们又都和水有关系。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了“技艺高超的化学师”、“优秀的运输兵”、“体温的调节器”、“良好的润滑剂”、“勤奋又忠诚的卫士”等角色,哪些段落对这些角色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3.学习2~6自然段。

4.品读句子,体会水的伟大,并理解“新陈代谢”、“昼夜不停”、“不言自明”等词语的意思。

5.再次品读课文第四段,说说水是一个怎样的调节器。

6.指读板书。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齐读第七自然段。

7.看到水对于我们的身体这么重要,你想对水说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8.的确,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但是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板书:维持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科学饮水。(板书:科学饮水)

9.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小组同学说一说,然后帮助老师完成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五、归纳提纲:

1、学生对记录下来的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进行修改,试着归纳成提纲,在小组中交流。

2、集体交流。将学生写的提纲与课后提供的提纲相对照找出不足。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具体的掌握内容要点)

3、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水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有一位科技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专家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纲进行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1.补充课前学生搜集的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当你听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水的确像大家说的那样非常重要,大自然离不开水,“白水明田外,碧峰出水后。”山,因为有水才变得秀美,“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因为有春水的环绕,才使得农家小院更加舒适,花草鱼虫离不开水,人类也离不开水,让我们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七、作业:

1.写心得体会。

2.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板书设计 化学师

运输兵

维持生命 水就是生命

调节器

润滑剂

科学饮水 卫士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过分水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有《过分水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温庭筠,诗中作者化无情之物为有情,生动地再现溪水潺潺的景象。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字1个,写字3个。理解“似有情、潺湲、潋滟、空濛、相宜”等词在诗中意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了解自然界中山水的壮阔美丽。

3.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扩大阅读量。

4.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尝试品味古诗的韵味,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韵味,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写水的诗,作者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导入新课(知诗人、解诗题)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你们喜欢水吗?那谁来说说关于水的成语有哪些?(学生畅所欲言)古代有许多诗人也喜欢水,他们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赞美水的诗篇。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去欣赏关于水的两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温庭筠的七言绝句《过分水岭》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揭示题目

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老师补充。

(过分水岭:过,路过。分水岭,地名,指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是唐代著名的交通要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见溪水引起的诗意感受,平淡中见深情。)

3、简介作者

温庭筠 :是晚唐诗人、词人、文学家。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4、同学们,想一想: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师出示课件)

知诗人 ——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背诗篇 那么今天,我们就采用这种方法去学习这首诗。板块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古诗《过分水岭》并会背诵。

2、理解“似有情、潺湲”等词在诗中的意思。

3、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品味韵味。

4、学会读诗的方法。板块三:引导自学

一、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古诗两遍,边读边圈出不会读的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对读,正音评价。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3.思考题:说说读懂了什么?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巡视点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指导书写“潺湲”。

2、挑多名学生读诗,师生评议,再齐读。

3、回答思考题。板块

三、明诗意

一、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以 小组为单位,再读,讨论,理解词语“似有情,潺湲”等词,做记号,准备质疑。

2、小组交流每句诗的大意。

二、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点拨。

三、集体汇报交流,释疑

1、解释词义,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似有情:好像有情。

得:难得。

处:地方。

惜:舍不得。

潺湲: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2、挑小组代表说出古诗大意,其他组补充。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我在山中行走的三天里,这溪水一直在自己的旁边结伴同行。

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课件,齐读诗句意思,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意境。板块四: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再读,交流感悟,体会情感,思考,讨论:

1、本诗篇的眼目是哪个词?请把它圈出来。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3、很显然,作者把“水”看成了什么?

4、“得同行”,同行指谁?“惜别”体现了什么?从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是什么?从哪个字可以体味到诗人的欣喜之情?

二、挑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其他组补充。

1、本诗最关键的想要表达的是哪个词?(有情)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同行、分头、惜别、潺湲)

3、很显然,作者把“水”看成什么?(友人)

4、“得同行”,同行指谁?“惜别”体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个字可以体味到诗人的欣喜之情?

“同行”指溪水。“惜别”体现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溪水的喜爱之情。我们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遘良伴的欣喜,溪水的有情,也便有了着落。

师小结: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异地漂泊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看到这条溪水,从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关键是诗人自己有情。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板块五:背诗篇,入诗境

教师引导反复诵读,品味诗韵,咏诗:

1、讨论押韵:ng

2、同桌交流划分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过分水岭

溪水| 无情

似|

有情,入山

| 三日| 得

| 同行。

岭头| 便是| 分头 | 处|,惜别 | 潺湲

| 一夜| 声。

3、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可对读,可比赛读,可齐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4、作者字斟句酌!使古诗充满韵味!换字游戏!(似、得)

5、用手语融进诵、吟、咏之中。

6、想想诗境,使自己幻化成作者,熟读成诵。

7、指名背诵。板块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与“水”有关的古诗或古诗句?

2、挑学生回答。

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3、老师推荐,学生齐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暮江吟

李 白

白居易

日照香炉生紫烟,一道残阳铺水中,遥看瀑布挂前川。

半江瑟瑟半江红,飞流直下三千尺,可怜九月初三夜,疑是银河落九天。

露似珍珠月似弓。

板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过分水岭》.(必做题)

2.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必做题)

3摘录与水有关的成语。(必做题)

4.背诵诗意。(选做题)板书设计: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有情

友情

(同行

分头

惜别)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要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要读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而感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两幅图中的语境。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从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走入诗文中作者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由此,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生成诗歌课堂和美之境。

根据五年级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美读”和“趣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学会古诗对我们有很大的用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也学过不少古诗了,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整首古诗)齐读古诗,整体感知。师问:你们知道古诗是描写什么地方的吗?(西湖)

3、学生介绍杭州西湖。

4、观看西湖的美景,老师补充介绍西湖。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以来就远近闻名,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而“苏堤春晓”、70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曲苑风荷”、“雷峰夕照”等等本身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多彩的画!

下面,我们就乘坐小船和苏轼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诗句。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透过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3、教师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4、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三、品读诗句。

1、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在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很美?(潋滟)潋滟是甚么意思?

(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3)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这样的画面很美!我们试着把这种美的感觉读进去看,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

(4)学生试读。

2、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3、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

(1)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的感受?(朦朦胧胧)

(2)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3)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一阵蒙蒙细雨,洒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可以用一个字表达?(奇)是啊,71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这是一种奇妙,也是一种奇特,更是一种神奇,你能把这种感觉读进诗中吗?

(4)学生练读,互评。

(5)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草更加娇嫩;(6)师引读:

当苏轼看见柳枝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桥在细雨的沐浴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草在细雨的浇灌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朗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下雨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山色空蒙雨亦奇

4、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难怪苏轼会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5、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呢?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她天生的美)诗中那些字最能表现她无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总相宜)

(4)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5)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6)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这个比喻得到后世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欣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去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四、朗读拓展。

1、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这里流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生自由读

(2)这是什么样的天气,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大雨急的西湖骤雨图)

3、小结: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现在我们要和它说再见了,让我们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方好

亦奇

总相宜

浓抹

淡妆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课文通过对人物动作、外貌、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体现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对水的渴望。描写苹果传递了两圈还剩下大半个的感人情节,充分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设计理念

设计朴实、扎实的课堂,教真实,真正的语文课;引领学生成为阅读的主导者,感受阅读的魅力;用师者的激情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感悟阅读带来的快乐;从学习文本中获取写作方法,更加热爱阅读;透视人物品格,提升道德修养。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4、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用心去体会人物对苹果的需要、渴望,而又互相谦让的这种高大的形象和高尚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体会战友之间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学生交流资料

1、交流抗美援朝战场上涌现的战斗英雄。

2、交流关于上甘岭战役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画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借助字典,学会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

三、检查学习情况。

1、强调容易出错的字。

2、运用学过的方法熟记生字。

3、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详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板书:“水”,并用“水”说一句话,擦掉水,请同学用“没有水”再说一句话。【本单元主题是“水”,设计这样的谈话,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水对于人的重要性。】

2、可见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可是有一群战士他们七天七夜都没喝到一滴水,已走到了生命的最边缘。

3、【课件播放】这是发生在上甘岭战役中的真实故事,1952年秋,敌人为了攻占上甘岭的阵地,在43天的战斗中,出动了大批兵力,向这个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头上,倾泻了290万发炮弹和5千多枚炸弹。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所没有过的最密集的炮火,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战士们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七天七夜了,他们没喝到一滴水,就在这时,一位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板书课题】同学们,此时,对于战士们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师简要叙述本文的时代背景,课件同步播放上甘岭战役中战斗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战争的残酷,同时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4、读好课题,强调“一个”。

5、质疑: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有了一个珍贵的苹果,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问题:

1、这个苹果是哪里来的?

2、围绕一个苹果发生了什么事?

3、只有一个苹果大家怎么吃呢?)【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学贵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同时质疑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自由的朗读课文。

2、解疑。

3、相机引导:这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递了几圈?(板:传递)说说每圈的传递顺序和结果?指名回答。

第一圈: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连长——司号员——卫生员——小蓝——连长。

结果:还是一个完整的苹果。【课件出示图】

第二圈: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结果:还剩大半个。【课件出示图】

4、苹果在战士的手中传递了一圈后,依然是一个完整的苹果,看着这个让人馋涎欲滴的苹果,你有什么疑问?(预设:

1、他们为什么不把苹果吃完?

2、难道战士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

5、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结。他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他们需要,对防炮洞里的八个战士来说,他们都非常需要这个苹果。在前沿阵地上,经常是一两个缺员很多的连对抗一两个装备齐全的团,而且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常常是牺牲好几个战士都不一定送得上去„„

三、抓住重点、品读细节

1、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防跑洞,走进可敬可爱的战士们。认真默读课文,你认为谁最需要这个苹果?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学生汇报,预设如下。【学生汇报到那位战士需要苹果,课件出示相关语句。】(1)我认为连长最需要:“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①理解“烟熏火燎”。(形容干极了的感觉,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②谈体会。

③连长渴成这样了,谁能读出他非常干渴?(强调烟熏火燎、一口气。)指名读。作者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连长需要苹果?(板:心理)

(2)我认为火线运输员需要:“他顶多不过二十岁,长地矮矮的,瘦瘦的。我看到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我们透过火线运输员的外貌也可以看出他也需要这个苹果。(板:外貌)

(4)步话机员小李需要:“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外貌描写)

(5)伤员小蓝需要:“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外貌描写)

4、看来每位战士都很需要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连长的喉咙不再会干的烟熏火燎;吃了这个苹果,步话机员沙哑的嗓子会得到缓解;吃了这个苹果,通讯员小蓝干裂的嘴唇会得到一些滋润;可是他们吃了苹果吗?(没有)他们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

(1)语言描写。(连长对火线运输员说:“你太辛苦了,还你吃了吧。”“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连长对小李说:“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小蓝对连长说:“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板:语言)

(2)动作描写。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想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

(3)透过他们的语言、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板:动作)

5、正因为这样,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此刻,他们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传递的仅仅是苹果吗?是什么?学生板书。(情谊、关爱、友情、幸福、生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

3、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心理描写说明战士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来体现战士们关心体贴别人的崇高品质。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以读促思,深化主题

1、这是多么可爱的战士!这是多么可敬的战士!残酷的战争没有击垮他们顽强的意志,反而把他们的心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战斗力。当谁也不肯吃这个苹果的时候,连长只得动员大家吃了苹果,感人的一幕再次发生了。

2、请同学当连长作动员。(你是一位称职的连长。)

3、经过连长做工作,同志们勉强开始吃苹果了,苹果又在战士们的手里转了一圈,结果呢?你又有什么疑问?【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学生的提问更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与参与,也能调动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同桌或小组之间交流同学们自主提出的问题,即用“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看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在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解决,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让孩子在交流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分析,处理信息。】

5、小结:尽管每个人都干渴难忍,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他们总想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此时,战士们互相关心,友爱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人人都有一个金子般的心,正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让这个苹果变成了一个金苹果!

五、引导体会,升华情感

1、此时此刻,战士们的崇高品质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防炮洞里的每一位战士。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格外沉静)

3、“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了?(因为每一位战士心里都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的流泪了。)没有更好语言来表达此刻的心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泪是(幸福、骄傲)的泪,为什么?指名回答。

4、你现在就是防炮洞里的一位战士,告诉大家你的泪为什么是幸福、骄傲的泪。(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六、总结全文、拓展提高。

1、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就意味着让出了生命,让我们饱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学到这儿,我想同学们肯定许多许多内心深处的话,对志愿军叔叔说,请同学们说出来。

板书设计:

水阳江五年级作文 篇5

水(板书)是很有意思的精灵。在古代大圣人孔子的眼中,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是有情义、有德性的;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眼中,水正如他心中的愁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现代著名作家马朝虎的眼中,水又是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 快速读课文,找一找有关的句子。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 怎么样的东西称得上珍贵?(珍珠、钻石……)水,在我们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何以会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 因为我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我的家乡到底是怎样一番缺水的情景呢?(板书:缺水)

4.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⑴ “十分里以外”村里人要吃水,要到十公里以外去挑,而后返回,来回奔波二十公里,目的就是要挑回一担水,多辛苦啊!

⑵ “排上一个小时”为了一担水,要等待一个小时,甚至还要更多时间,可见水弥足珍贵。

⑶ “一处很小的泉眼”只有一处泉眼,而且很小,看来这里确实是一个水源稀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

5. 师小结:因为我的家乡缺水,而村民的生活又时时刻刻离不开水。所以(出示句子)“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难怪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看来,在这里,在这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水比酒更珍贵,更受村民青睐。

6. 假如你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村子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7.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

1. 过渡: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地方,人们对水自然会有一种渴望,会有一种期盼,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回忆,去真切地感受那里的人们渴望水的情景吧!

2. 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困难吗?检查初读情况。

⑴ 课件出示三句带有生字的句子。

“那时侯,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而挂在她腰间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⑵ 读生字词:“储水”,“钥匙”,“一勺水”

⑶ 自由读这些带有生字的句子。

⑷ 指名读三句句子,教师相机询问。

① 什么叫储水?为什么要储水?② 平平常常的一把钥匙,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说它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③ 用一勺水给我们洗澡,说明什么?

⑸ 齐读三句句子。

四、自读感悟,品读交流。

1. 除了第一自然段和上面几句句子,你还能从文章的其他地方体会到这个地方缺水,体会到水特别珍贵吗?

2. 默读课文,划有关句子,并写一写自己的点滴感受。

3. 师生交流,相机出示重点的句子理解。

⑴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① 为什么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下雨?(在雨中洗澡,可以喝到水,可以储水)

② 因为缺水,所以洗澡对于村民来说是一件奢耻的事情,只有在下雨天,才能痛痛快快地洗个澡,那是怎样的一种痛痛快快呢?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③ 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 师小结:就在这样的下雨天,小孩子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大人虽然拘谨,但内心也充满着快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水的降临的一种感激,对水的一种由衷的珍爱,所以说(出示)“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⑥ 师引读:这样的下雨天就像--过节一样,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

⑵ 母亲锁上水窑,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① 你觉得哪个字最能吸引你的眼球?(饿)

② 母亲之所以会这样说,完全是因为她看见了她用水为我们冲凉的那一幕。

③ 课件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指名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闭眼想象,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 这是一种久旱逢甘淋的感觉,又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会用哪个词语?(爽)(痛快)(舒服)

⑤ 就带着这份“爽”,这份“痛快”,这份“舒服”来读一读这段话。

⑥ 师补充:在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倾注下来的同时,母亲还用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这样的感觉就更爽了,让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⑦ 现在你明白了吗,何以母亲要用“饿”而不用“渴”字?

⑧ 当一勺水给我们淋浴结束后,母亲又锁住了水窖,这又激起了我们的期盼之心,我们期盼什么?

⑨ 同学们,想想我们自己,处在江南水乡,用水毫无困难,我们是多么幸福啊!跟他们相比,你们有话要说吗?

4. 师小结:不管是下雨天痛痛快快地淋雨,还是无雨时母亲用水窖中的一勺水给我们洗澡,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村里人与水接触时的一种快乐。(板书:乐)

5. 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五、总结延伸。

1. 这篇文章是编者改动后选入课本中的,题目也做了相应的改动,你能猜猜原文的题目吗?(《饿水》)有机会,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原文,再来体会作家马朝虎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

2. 师总结:生活在缺水的地方的人,他们对水是如饥似渴。我们生活在不缺水的地方是如此幸运,但如果我们毫不节制地用水,不珍惜水资源,你觉得我们对得起那些缺水地方的村民吗?在你用水的时候,想一想缺水的村民那渴望期盼的眼神吧!想一想这句话吧!(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探讨如何节约用水。

板书设计

26 水

饿

缺 水     洗 澡

苦        乐

阳江三年级期末试题参考 篇6

一、填空(第空0.5分,共12分)

1.一年有( )个月,其中月是大月,( )月是小月。平年一年( )天,闰年一年()天。

2.在( )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楼高30( ) 轮船载重30( )小红身高140( )

轮船每小时行30( )小明每小时走10( ) 一块菜地有300( )3. 32个月=( )年( )个月 2时15分=( )分 4年=( )个月

120时=( )日 1星期=( )时 13分=( )秒

4.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258 46×( )<217( )×24<100

( )×53<30275×( )<620 100×( )<900

二、计算(40分)

1.笔算(前四题各3分,最后一题验算4,共16分)

3942÷73= 1009÷43= 312×57=

250×36= 9316÷17=

2.脱式计算(12分)

190+360÷24×8 (140+60)×(26-8)

78×7+828÷18 (359-42)×53+64

3.列式计算(12分)

24乘12与74的和,积多少? 184减去210除以6的商,差多少?

94除2538的商加826,和多少?

三、应用题(30分)

1.植树队有3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4人,要植1554棵树,平均每人植多少棵?

2.学校给优秀运动员买奖品.买了6盒钢笔,每盒装10支,每支钢笔的价钱是5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3.有一块菜地,长12米,宽8米.如果每平方米收菜45千克,这块地可以收菜多少千克?

4.一台磨粉机6小时磨面粉7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3000干克面粉,需要多少小时?

5.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15人,正好站8行.如果每行站12人,能站几行?

6.服装厂原计划做西服1080套,20天完成.实际每天做72套,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多少套?

浦阳江写景作文 篇7

曾几何时,美丽的我,江上,帆影点点,鱼虾欢游;江边,绿树茵茵,鸟语花香。古越国的西施姑娘在我浣江边嬉戏浣纱,水中的鱼儿见美貌的西施,都惊艳得沉入江底,不敢浮出水面来。我身边长大的诸暨人啊,取水,洗衣,在江中洗澡,游泳,好一派渔歌唱晚的景象。两岸绿树成林,野草野花遍地。天是蓝色的,云是舒缓的,河是清澈见底的。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柳树夹堤,花香遍岸。每当你去问问住在我岸边的老人们,他们每每忆起那时的情景,眼神中充满着一种回忆,充满着一种陶醉。

可近年来,我头上的天变灰了,我的肤色不再透亮。我美丽的身影不知什么时候不再美丽:两岸的树木不见了,我身上有了无穷无尽的水藻,无穷无尽的生活垃圾,动物尸体充斥其间,塑料制品满江漂浮。我的心中没有了多少尾鱼儿在游动,臭气充斥着凡是我流经过的两岸。林立的工厂烟囱,林立的废渣烂泥布满我的整个流域。我奄奄一息了,我病入膏肓了。我不再是美丽的西子家乡的河,不再是沉鱼落雁的浦阳江。我是一堆狗屎,一条发出臭气的浦阳江。我于是发怒了:我冲进88个村庄,淹没1400亩稻田,我如一匹猛兽左右冲撞,我要冲!我要毁!

猛然间,诸暨人幡然醒悟:要彻彻底底将我驯服,让我昔日的美丽重现。综合整治每天有新动作:“河长制”的正式推出,使我有了最直接的责任人。让我在诸暨的身子成为“四最”景观流域:最干净,最美丽,最生态,最现代!

于是,我有了大自然的天然氧吧!有了烟波浩渺,白鹭翻飞,湖湾曲折,群峰连绵,空气清新——东白湖;有了四季常青,干果珍稀,营养丰富的千年榧林——香榧公园;有了宽阔的水体,雄伟的瀑布,秀丽的景色,茂密的森林,宜人的气候,避暑胜地——五泄国家森林公园;有了湖中有田,田中有湖,人湖共居,物产丰美,水路相通,风光绮丽的诸暨山水印章——梦里桃花源,画里白塔湖。这是大地母亲对诸暨人的恩赐,也是我们勤劳的诸暨人民为大自然作出的贡献。一个生态诸暨在市政府“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诸暨”的倡导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昂首阔步迈进:“中国珍珠之都”“中国无公害茶之乡”“中国香榧之都”美誉接踵而来,打造出“高效生态”的农业现代化品牌。满城尽带黄金甲,茶树茵茵,竹海连云天……

风在我的耳边说,诸暨天空更湛蓝……

雨在我的身边唱,诸暨环境更生态……

【水阳江五年级作文】推荐阅读:

上一篇:年维吾尔特色快餐公司创业计划书下一篇:火龙果小学作文3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