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2024-11-25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精选8篇)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篇1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金称市中学 雨乡

十年教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原来安安静静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热闹非凡。每堂课教师都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45分钟的课堂,尽可能地探究,尽可能地讨论,尽可能地分工合作......就为构建一节高效的课堂,但收效甚微。

那如何去构建一节高效的地理课堂呢?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有宇宙,有星空,还有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空间及运动方向的抽象内容,也有植被、景观、地貌等地理事物或现象,以及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等生产活动,更有涉及新闻内容的地理分析等。总的来说,地理学科内容特点是知识跨度大,空间性、综合性强,缺乏直观性,过于抽象化,要理解掌握这众多的地理概念、原理及规律,则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借助各种教学媒体——视频、音频或色彩鲜艳的图片及多媒体相结合,让学生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地理事物,使大脑同时接受来自眼睛、耳朵等多种器官的信息,处于高兴奋状态,加强瞬时知识记忆,提高教学质量。

(一)先声夺人,声画并妙,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其声悦耳动听,其色鲜艳无比,其画真实可信。运用媒体教学于课堂,能调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教学《黄河》一课中,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的前2—5分钟,播放一段黄河的影视片段,视频中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雄浑的解说,黄河蜿蜒盘旋的姿态,使学生耳目一新,犹如身临其境。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壮奔流的气势,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伟大与神圣。这样就把学生懒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了,从而形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再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演示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地理研究的对象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靠传统的讲解和依赖学生有限的视眼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中的“鞍部”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说鞍部这个名称来源于“马鞍”,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现出“马鞍子”的正面、侧面的形状特点,学生一目了然了解到鞍部是“两边低中间高,两边高中间低”的部位,这样就变抽象为具体直观,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运用教学媒体,训练思维,培养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穿于始终的基本技能,读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的挂图,只能指读,不能填绘,交换性不强,如果运用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电子地图,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四)运用教学媒体抓住重点,攻克难点,提升教学效果

对于初中生来说,地理科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一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如果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则能以其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官之间的联系。如:教学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一课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借助教学媒体用动画演示地球是怎样绕着太阳公转的,然后让学生观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特点,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进而达到掌握重点,攻克难点的目的。

(五)运用教学媒体,呈现地理资料,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跨度大的地理学科来讲,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地理资料,便于地理知识中相关交叉知识的呈现,从而充分地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最优化。又如地理《多变的天气》一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是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体验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某个地区的天气预报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来播报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进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和提高技能。这样教师在有限的空间里运用教学媒体,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完美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提升了教学效果。总之,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来教学,有利于学生地理表象的形成,提高记忆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与创新想象,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升华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篇2

一、正确确立教师主导地位是整合的关键

我们要的高效课堂,是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要素方面有突破,即“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之融入到教学中,给老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转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的伙伴,学生由原来的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为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在展示地理地貌、演变地理规律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拓展和深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节课时,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教师虽然应用了大量精当的比喻力求让学生了解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但是在学生的脑海里,只记住了这几个名词,至于它有什么特点,印象是含糊的。

通过课堂整合,教师应用了课件,热带雨林景观,热带沙漠景观,冰原景观和高原自然景观等气候特征尽收眼底。学生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全面地了解了各个不同气候的分布情况和物产特点。还了解了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热带雨林,为什么被人们形象地美誉为“地球之肺”。一节课最大限度落实了“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这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巧用多媒体有效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地理教学集动画效果、视频影像、声音等为一体,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现代信息技术是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技术。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学习环境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形式,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制作全球海陆轮廓略图,然后再设计成动画的形式演示地质板块自检碰撞挤压,从中感悟到地球上高大山脉的形成过程。再带领学生进入相关网站查询相应的资料。这样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获取知识,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河水一石,其泥六斗”黄河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河流中是绝无仅有的,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泥沙的大量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把淤积的泥沙形成“地上河”的过程,用动漫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了综合治理黄河的重要性。

三、适时借鉴互联网,不断拓展学生地理知识面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广泛而迅速,与地理有关的事情时有发生,涌现出大量的地理信息,如:从530千米以外的博斯腾湖调来的水流,经过断流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流进干涸的台特马湖等,我们应该把这些合理开发水资源的信息进行归类收集。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注意时代性和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学科的相关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进行教学,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更为广泛和深入,而不再仅限于课堂时间。每个学生都熟记教师的E-mail地址,当遇到难题时,可向教师发出求助邮件,这些网上的问题深浅不一,涉及面广,当然有些问题并非我们教师能顺利解答,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为此,只有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不仅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使高效地理课堂更加科学

许多教师误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要替换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在一次观摩课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学生盯着电子屏幕,教师则充当播音员和解说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课就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把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配角上升到了主角的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信息技术是为提高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过分夸大信息技术手段,以辅代主,会造成教师、学生被机器所束缚,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但现在有好多教师认为一堂优质课必须有多媒体,不应用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优质课,用多媒体技术来衡量一堂课的质量,认为使用得越多,授课质量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完全错误的认识。若教师只是单纯地播放视频课件,用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的作用只局限于“授业”层面上,谈不上“传道和解惑”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很难发现,课堂的高效也就无从谈起。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篇3

以下是我在以前教学中补充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尼泊尔地震,另一个是角马大迁徙,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4月25日正好是双休日,看到中央电视台报道尼泊尔地震,大脑第一反应就是做一个关于尼泊尔地震的小课件,时长5分钟左右,用在星期一地理课上。一上课,我先播放3分钟的尼泊尔地震的报道。播放结束后,提问“为什么尼泊尔会有地震?”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七年级第一学期教的,时间已隔很远,学生大部分已忘记,不急于请学生回答。接下来,我演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亚洲的地理分区图”,请学生在图中找出尼泊尔,并用白板笔把它圈出来;另一张是“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也请学生在图中找出尼泊尔,并用白板笔把它圈出来,然后学生合作讨论1分钟,学生很容易回答“尼泊尔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即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故多火山和地震”,这样学生就非常好理解“尼泊尔地震的直接动力学成因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最后让学生观看防震视频,请学生自己谈“当地震来了,我们应怎么办?”,当学生掌握了防震的知识后,“补充”的任务也算完成了。

在讲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要讲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及特点,给学生补充讲了一下角马大迁徙。先播放中央电视台2013年7月拍摄的角马迁徙中横渡马拉河的报道,2分钟左右。演示角马迁徙图和文字说明,“每年6月马赛马拉草原南部的塞伦盖蒂草原开始进入旱季,数以百万计的角马便成群结队往北迁徙,这支浩浩荡荡的动物大军有时长达10余公里,途程800公里之遥,沿途还有众多的斑马、瞪羚和非洲水牛加入其间,此时的马赛马拉正值短雨季,水草肥美正好喂养这些天生的徒步旅行家,然而到了10月下旬,大旱开始降临马赛马拉,角马大军挥师南下,奔回塞伦盖蒂等候雨季的到来,这就是年复一年定时上演的草原流浪之歌,已然是当今地球最大动物迁徙之一。”演示这两个地方的气候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问“这两个地方,气候类型都是热带草原气候;特点都是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干湿两季,仔细观察这两个地方的干湿季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由此也就明白角马为什么迁徙了。”从文字说明和图中很好回答“这两个地方的干湿季相反”,知道了这个道理,学生就能自己叙述角马迁徙的时间和路线,这只是叙述一种地理现象。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两个地方的干湿季相反?”,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是“湿季是赤道低压控制,干季是信风的控制”,作一下简单讲解,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球公转中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哪,那个地方的那几个月的气温就是一年中相对较热的时候(因为有直射),因此在一年中那几个月的对流运动(上升气流)相对于其他月份来说最强,因此降水量最多,反之亦然。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位于赤道附近,而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位于马赛马拉草原南边,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北边马赛马拉草原降水多;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南边塞伦盖蒂草原降水多,降水随太阳直射点变化而变化。所以东非高原动物的迁徙规律就是夏季北迁、冬季南迁,是随水草丰美而动。

用现代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 篇4

——学习《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有感

城镇中学潘青娟

在教研会上我们学习了《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一文,收获颇多。通过学习我深悟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三种能力:1更新自我能力,2,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3,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历程我深感这三种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大刀阔斧的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育改革。我觉得首先要先洗脑,其次不能有后顾之忧,也就是不要总想着考试和分数。试想,中国的教育已改革多年,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到底是在改什么?大到考试小到课堂,几年改革后好象也没什么多大的变化.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到底怎么做,个人认为学生的素质并不能用考试看出来,而是要通过过程评价,所以上课应该这样上: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英国有位哲学家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正如文中所说“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允许学生出错。”没有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最大的问题。我充分认识到了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坚决反对刺伤、打击的语言出现,要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其大胆质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当学生禁锢自己的时候,可能问题就出在老师身上。正如文中所说“任何一次教学的不成功,原因都应从教师自身上找。”这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而不能只是苛求学生。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的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有部分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孩子,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孩子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因此,我总是夸奖那些好问问题的孩子,哪怕他问的问题特幼稚特肤浅的。重要的是质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问,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倡导学生要敢说,敢问,敢争。

三、正视自己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学会生存》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不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拥有的知识的确比学生多,但我们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不能把自己当作知识的化身。在教学过程中,应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学生共同研讨问题,共同进入学习的角色,让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他们的一个学习伙伴儿。但教师也要树立自己的威信,这威信不能只建立在知识的拥有上,更主要的是要体现在自己的人格精神方面。课堂教学要以实效为根本,做到真实,朴实,扎实。

四、珍视学生

当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时,老师切不可加以遏制,千万要珍视学生,对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加以认可或大胆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会说,乐说。正如文中所说“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占20%。”珍视学生,珍视他们的喜怒哀乐,珍视他们的言行举止,珍视他们的情感态度,像学生珍视老师一样珍视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使课堂响起悦耳的交响乐。培养学生想学习是课堂目标,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有收获是课堂的成功.教师的精彩并不那么的重要。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篇5

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课前

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包含了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包含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备学法,备教材就是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能面面俱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备学生,教师首先要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来设计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中的探究题、课后的巩固题等,并且充分考虑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课前准备。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各个学习小组根据学案导学预习课本知识,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同时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问,以便在课上有的放矢地融入课堂。备教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启发性,活跃而又充实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二、课中

1.精心设计导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导语吸引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旧拓新式、承上启下式、设疑提问式、声像式、小故事、谜语式、歌曲、实物等多种形式。如学习“时区和日界线”时,我便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 30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马上就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

运用有效手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去领悟新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等活动,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与思考,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自学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学思考题,思考题要求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找到规律,能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一般是通过学生小组的形式,是学生真正获取知识和学会寻找知识的重要环节。合作时要教育学生善于倾听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做到求同存异,不断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自探、组内互探形成共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善于听取其他组的解决办法,学生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点拨后再探,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明确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并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3.精讲点拨(教)

教是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教主要是指学生自学后“兵教兵”,通过更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学生教会不会的学生,这一环节是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但是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老师的课堂点拨、答疑解难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因此教师精讲点拨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课堂效益高低的关键之举。精讲要讲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内容,重点讲解;点拨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给学生传授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4.活跃的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如把竞赛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进行小组竞赛。这样会促使每个学生认真看书、积极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

①.采用多种语言方式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

(1)巧借古诗名句教学。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时,可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

(2)运用歌谣谚语教学。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并且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使用成语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成语,顿时会使课堂生辉,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南极洲水雪覆盖的大陆时,引用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说明南极洲厚厚冰层的形成原因。

②.有效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要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学习中最活跃的成份是求知欲。即对学习课题产生认识上的兴趣。通过问题,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冲动。学生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看书、听课、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设置问题时,难度要适当,让学生跨越一定的障碍获得知识,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思考兴趣和学习兴趣。

③.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授内容具有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中可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丰富,更全面。采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优化教学过程。

6.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是指在学和教之后进行的,是指当堂完成课堂作业,这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要以质胜量,学生完成教师提供的练习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通过当堂反馈。检测出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日日清”。

三、课后

课后反思问题,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为课堂教学反思是一个深层次认识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所以地理教师要善于课后反思,经过当堂课的课后反思,找出当堂课的不足,如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与学生、其他教师、教研人员进行探讨、交流,不断完善高效课堂的各个环节,为今后构建高效课堂积累经验。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篇6

摘要: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效果。在高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动态地展示地理现象,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但是,笔者认为需要辩证的看待多媒体技术这一新鲜事物,它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只有正确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才能发挥出多媒体的最大优势,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地理教学;高效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融合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媒体技术能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改变了以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用文字、图像、动画以及声音相结合展示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地处理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因而,在新课改形势下,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成功导入新课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对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如何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成功导入新课的关键。恰如其分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展开。比如,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为了成功导入新课,首先展示了一副近期的天气预报卫星云图,播放了一段每天晚上大家非常熟悉的天气预报声音,接着学首席预报员宋英杰播报近期天气情况,接下来又播放了2008年南方雪灾实况,看完这样的画面以后,学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接下来,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这是什么样的天气?”“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在学生讨论之后,导入新课:“天气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今天就要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天气系统,学习有关天气的各种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气氛也活跃起来了,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传统教学中其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课堂仅靠粉笔、黑板,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新课的导入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学生提不起学习新课的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束缚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影响教学质量。倘若在新课导入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则教师能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二)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某些内容过于抽象,虽经教师再三讲解,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现代教育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精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相比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地壳运动”这一课时,我先以“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为引子,在课件上展示相关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引申到地壳运动知识,将“向斜成山,背斜成谷”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画面起初为水平岩层,然后在内力作用(可以用箭头表示)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接着,展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快(可以声音的缓急程度来表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演示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一动画的动态模拟演示使得令人难以理解的地壳运动的现象变得易于掌握。

又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讲课时颇感困难,无论是用挂图、模型,还是让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由于图式单一,没有立体感,难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感性认识。而现在,利用各种地理素材,制作一个Flash课件。在屏幕上,先展示黄赤交角,再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原因,通过多次的演示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在脑中构建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动手绘制“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平面示意图。在讲述过程中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面上影子的季节变化),引导学生巩固理解、应用知识。这一课件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真实地模拟了这一地理现象,给学生形象直观地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要点,做到一图在心,以不变应万变,《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除这个知识点之外,还有像“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内容,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逐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理空间的概念,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

同时,还可通过多媒体图文、动画、视音频,逐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图像的观察能力,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加以认识、理解和想象的能力,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开展地理实践和社会地理调查的能力等。

二、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方面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给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变革。然而,目前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多媒体,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每个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处理好用还是不用,或怎么用的问题,避免出现由于学校的鼓励而运用多媒体的“盲从”误区。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的教学功能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黑板即时重现能力强,随写随看、随擦随写,内容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教学中时有灵感突来,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结合传统教学手段,恰当运用好板书和多媒体的结合,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进行“三圈环流”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动画不一定就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运用板书板画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三圈环流的基本原理。

(二)课件的制作应适用,避免出现“画蛇添足”

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片面追求课件的完整性,将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大段大段原封不动地搬到投影屏幕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做成幻灯片,甚至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打在幻灯片上,整堂课是在教师不断地敲击键盘中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多媒体课件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一种手段,不一定每个教学环节都得用多媒体。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适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然景观图进行突破。如在讲“沼泽地”时结合沼泽地的景观图,讲“太阳高度的变化”时用多媒体动画,能形象再现抽象的教学内容。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照样可以上好一堂课,幻灯片之间不一定都得联系在一起。另外,在幻灯片的空白区域很多教师习惯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很花哨的动画,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与教学内容相比,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三)多媒体教学过分追求形式,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

注重情境、启迪思维,过分追求课堂形式,忽视重点、难点。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制作时,过分注重教学手段形式的新颖别致,加入过多的图像、动画,结果出现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的现象,导致上课时学生只一味地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忽视了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一位老师在上《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一课时,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他花了好几天的工夫制作了一个由50多张幻灯片组成的精美课件。一堂课下来,该教师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点击课题,一会儿展示南北方的景观图片,一会儿播放南水北调的录象,一会儿展示地形图„„幻灯片一张接连一张,屏幕上的内容走马观灯似的频繁变换,一堂课下来,学生目不暇接,以至一脸茫然,教师本人也大耗气力,结果是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教学效果差。

(四)解决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与学生记笔记的关系问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很少板书,就可能出现学生记了笔记忘了听课,听了课又忘记了做笔记。教师最好能事先把课件以讲义的形式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专心听课而不用再想着记笔记的事情了;或者尽量调节好演示课件的速度,留下学生思考与记录的时间,绝不要一味赶时间。

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因其图文并茂、动静相合,能把地理教学中抽象、复杂、难度较大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夸大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让地理教学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摆正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位置,要明确它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并非教学的全部。我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其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有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改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丰富感性认识,还有助于教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以及丰富教学手段,是适应新形式下的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避免所发生的一些问题,才能使多媒体教学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篇7

一、设置“乐”境, 激情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知识非常重要。为此, 教学时, 我们可以将图片、音乐、视频、PPT动画片、时事、故事、影视片段等美学元素引入课堂, 美化课堂, 活跃课堂, 让学生在美的教学氛围中引发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活动, 继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 上课伊始, 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从网络精心挑选后, 下载的儿童故事大全《三打白骨精》音画视频供学生观赏。当学生美美地享受了这道精美的视觉盛宴和听觉盛宴后, 心情极为亢奋。于是, 我趁机启发道:“请问, 我们刚才观赏的动画片《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哪一部名著改编而成的?”待学生正确回答后, 我继续启发道:“如果同学们愿意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三打白骨精》课文的话, 马上就会知道名著《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片段与刚才播放的《三打白骨精》故事有许多细节不同的地方。”话音刚落, 学生便主动地、兴致勃勃地认真阅读起课文了。可见, 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音画视频情境, 既可以渲染课堂氛围, 又可以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设置“问”境, 多向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我们应该紧扣课文内容设置有效“问”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教学《三打白骨精》时, 我曾预设了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一共写了几个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 在这个故事中, 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呢?请说说喜欢他的理由。

3. 在《三打白骨精》中, 有人说唐僧是一位大大的善人,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4. 在唐僧一行去西天取经的路上, 假如没有孙悟空, 那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呢?

当然, 也可以鼓励每个学生在阅读完《三打白骨精》课文后, 自行提出一个或者二个问题, 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 价值在哪里?如此, 学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反思质疑中, 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设置“动”境, 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说明阅读是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教学时, 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机会, 尊重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阅读审美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 慧眼识得每个学生的别才、别志、别趣, 尊重每个学生的特智、特长、特能,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将恭顺温顺、循规蹈矩视为优秀学生品质特征的保守态度, 鼓励学生敢持歧见、标新立异,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张扬唯我独有的才华与个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设置有效“动”境, 引导学生在充满“动”态的教学环境中彰显自己的独特风采。

教学《三打白骨精》时, 我鼓励学生启动口、眼、手、心等多种感官, 从声、色、情等多方面感知文本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分角色朗读文本等;也鼓励学生每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成立课本剧编剧小组, 将《三打白骨精》改编成课本剧, 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轮流上讲台表演一番, 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课本剧写得好, 哪一位演员表演得到位, 哪一个小组的课本剧表演得精彩。毋庸置疑, 在学生每次表演《三打白骨精》课本剧时, 我常常被学生特邀参加到各“剧组”中扮演谁也不愿意扮演的“白骨精”角色。多种“动”境的设置让学生思维和行动了起来,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 为整体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篇8

一、提高专业素养,转变自身角色

作为一名初中老师,若想实现高质高效的优秀课堂,必须首先从自身素质下手,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地理专业素养。新课程改革遵循着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对生活有用处的地理知识。而且,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认识到终身学习的意义。

地理教师是落实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一个熟稔新课改理念,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才有能力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应该有效地把地理资源进行整合,把地理学科知识,与乡土资源以及时政特点等进行有效综合,同时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渗透,都需要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除了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外,对教师的观念更新和角色转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习惯于主宰课堂,进行知识的传授。在许多时候,教师更多地倾向于把知识“讲”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本身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随着课改的深入突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自身与学生角色地位的一个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教师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把课堂的主角身份还给学生。

新课改下的高效地理课堂,不仅仅没有削弱教师的地位,反而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下,只要教师把知识讲给学生,许多教师就认为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又不单单是知识目标,还包括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还要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收获。

教师是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关键角色,教师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实现教师身份的角色转变。教师在传授给知识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构建和学生核心的师生关系。

二、抓好导入,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形成较高的兴趣。每个老师都明白,学生的兴趣对于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具有具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本人认为,教师营造一些有效的情境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在课堂导入上要别出心裁。课的伊始,如果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抓住,一堂课都会进行的非常顺利。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结合不同节次的特点进行导入的设计。例如,本人在给学生讲授《海陆的变迁》这一内容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火山喷发和地震促使地壳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对海陆的变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其次,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些辩论或者讨论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牵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地理课堂教学首先要实现的目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内容,灵活多变地创设一些情境。

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一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统筹调动,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堂上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毫无感觉,个别课堂上也经常出现学生倒头大睡的例子。每个教师都应该反思,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变得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本人在给学生讲授《中东》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美伊战争”这一曾经的国际热点入手。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美伊战争的一个小片段,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美国为何不惜冒着国际社会的谴责以及花费大量军费,牺牲美国大兵的生命,去发动美伊战争呢? 活跃的学生会给出一些知识范围内的答案。

教师可以进一步给学生说说“中东”这一历史地理概念,联系到历史课上的一些知识,虽然部分学生还没有学这些知识,但是不妨碍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进一步给学生说说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当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被调动起来,知识的讲解就显得水到渠成。

通过学生的自学,学生对中东地区蕴藏着数量惊人的石油资源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回答开始时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美国是觊觎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

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的讲解,石油是如何进行运输的? 哪些运输方式更为方便和成本较低,等等。于是,把学生引入中东地区的石油分布和已经形成的石油运输线。在地理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情境创设,让一些看似晦涩,不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能够轻松地解决。让学生的思维被吸引到课堂上,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讲解的思路融入课堂,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实现课堂学习的三维目标。

上一篇:生产企业营销方案下一篇: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验收工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