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药学

2024-12-04

医学药学(精选8篇)

医学药学 篇1

药学与医学,是构成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各有侧重;联系则在于互为依存。没有药学,医学则失去其防治作用的物质基础;没有医学,药学则失去作用对象。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中西药学所提供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决定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互相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须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还应吸收多学科工作者参加。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讨论.相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

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

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

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二、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能容纳其它医药学的内容,起码是比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容纳中医药学的内容要多,这在中药学药物运用中能充分反映出来。突出表现在中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所见现象或某一病症,而是针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或称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肾、气血、三焦、六腑等,而这些功能系统或部位又互相关联和影响,故又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正是这种综合考虑而采用相应药物,使得药物的总体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少,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总之,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然而,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使西药变成中药,成为中药学中的药物。对这种中药化了的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用药规律使用时,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疗水平,即治疗功效的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减少。就拿四环素来看,其对急性细菌感染疾患效佳,而这类疾患,从中医药学分析,属实热证,有时夹湿,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则表明其具中药相关内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所以适于实热且夹湿证。此药在西药学中,虽对慢性细菌感染疾患并没规定为禁忌,但疗效不佳却是事实。这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较易理解。因为此时的细菌感染疾患往往属虚证,有的又偏寒证,对虚寒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起码不宜单独使用。使用于慢性细菌感染之

疾患,是违背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当然不会取得良好功效。可见,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

依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

第一,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枯竭,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原来是以新的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和机体生化反应过程的了解作为合成新药的依据,而今这两方面均未达指导药物研究设计的新境地,而中医药学则对西药学讲,却是新的理论知识。

第二,研制一种新西药现需资金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时间几年乃至十年;筛选样品5千到1万种等,所得新药,疗效却不突出。而从中药研制,则耗费人力物力较少。

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民族药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在很大程度

上讲,乃为“中药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药为民族药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复方发展。第五,老药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只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难处正多,再担重任,岂不强人所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

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

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

总之,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三、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1.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的总体轮廓

为了坚持中西药学结合方向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应当对结合和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有个大体设想,即应有个总体轮廓,这样才能使此项工作目标明确,而不致摇摆:进而能选择相应途径和制定相应步骤及施实方案,就迄今情况而言,新型药物学应具备如下几点:第一,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第二,应能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第三,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还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的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

对如上三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三点内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共同内容,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中西药学两者的结合点。故关键问题在于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学就能体现如上三点,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

2.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标志

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制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而其中最突出则是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因为这方面内容的现代科学化,是其它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更是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核心。

中药基本内容,正如前述,包括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表述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就是在物质基础和主物活性两大方面给与现代科学的阐述。例如中药药性的寒与寒性作用,从物质基础方面,到底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才具寒性,而寒性作用又会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理气的功效,是哪些化合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又是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了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其它方面,亦然,中药若能达到如上程度的现代科学阐述,则中药学其它方面的现代科学化就易实现了,如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便于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质量控制则更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

按如上现代科学化后的中药学,再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学所应具备的几点,进行对比,显然,均具备了。若按迄今中药学基本内容的表达形式,那是难于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的,总之,中西药学结会与统一的第一条途径,就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上,重点又在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至于如何实现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首先要对中药给与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或单独或配合进行;第二,这种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围绕中药基本内容来进行。两点缺一不可,如缺第一点,则仍是传统中药;若缺第二点,则研究结果会脱离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均无从谈起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例如,止痛药研究,首先明确此药是止何种证之痛,如寒、热、虚、实等之痛的何种证。据此选择相应模型和现代指标,如止寒证痛之药,选用热板法之模型,就不一定合适,因此乃为热致痛,显然若用冷致痛模型将会更相宜,据此,再进行化学研究,可能获得止痛作用的物质,并做相应生化、生理、病现指标的测定。这样,就有可能从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给与现代科学阐述。

3,中西药学结合的另一途径是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的内容,亦包括多方面,如原料药的生产、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等,其中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即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表述,构成西药学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内容均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相关术语和指标来表述的。即物质方面以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性质来表述,尤其单体西药更明确;生物活性则以生理、生化和病理等相关指标和术语表述,将现代西药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药物及现代科学化的中药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现代西药所缺的是中药基本内容。如果使其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那么就成了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即成了中西药学结合后的新型药物。在此基础上,可使中西药学达结合与统一。

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不能变成中药和怎样变成中药。关于能不能变成中药的问题,这从前边关于中西药学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即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药物,且作用对象都是人体,也就是从道理上已阐述清楚。再从实践上看,中药基本内容就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呈现的作用(包括治疗和毒性作用),按中医药学来总结归纳出来和确定的。据此,中医药学早已吸收了很多中医药学体系外的物质而成了中药,如乳香等。更从现代临床实践中,有人已注意到某些现代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有人认为考的松,具阳性,能资助肺脾肾气化功能,对阳虚证效佳等,因此,对现代西药,放到中医药学体系中进行研究。根据其临床作用,而总结它们的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如前边提到的四环素为苦寒之品,再如阿托品用后使人口干、面赤等,这些为热性的表现。至于具体作法,均可通过临床进行。即按中西两种医药学诊断,仅给西药,再接中医药学总结用药前后机体变化情况,据此而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中药。

值得指出的是,这条途径,很可能是中西药学结合的较快途径,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本身较难,就从物质基础的研究看,若将每味中药的化合物组成、比例、性质、变化等均研究清楚,实非易事。例如人参已经多人、几十年研究,已知有十余大类约百种化合物,然而还没能完全研究清楚。故有的提出200或400种常用中药的系统研究,希冀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仅物质方面的研究就不是在较短时期能完成的,更不要说生物活性方面了。当然,终应研究,也是能够研究的。此条途径却不如西药中药化来得快,因西药已具现代科学内容,仅缺中药内容,而这方面内容的确定,从中医药学讲,还是有很多方便之处的。

现在的问题是,应认识这条途径,重视它,作出规划,组织施实,中西药学乃至中西医学结合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也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在当代的新贡献。

四、中西药学结合是中西医药学工作者和相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努力目标

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木内容,此应肯定,已如前述。作为中医药学工作者,明确此点,很重要。通过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只能使中药学乃至中医学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此,应当欢迎西药学乃至多学科工作者,从事中西药及中西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作为西药学工作者,为买现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而对中药及中药学所进行的研究,应当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且研究工作应围绕中药学相关内容,这样中西医药学及多学科工作者,就能从认识上取得一致,免除多余的顾虑与摇摆。

作为中西医药学工作者,既应当看到自己学科之所长与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知识结构的所长与不足。先从知识结构看,西医药学因其本身即以现代科学知识为主体,那么自然自己所具知识的主体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然而所不足之处往往在于缺乏中医药学的知识。故为实现中西药学结合、使自己所具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之所长得以充分发挥,应当掌握中医药学知识,可向书本和中医药学工作者学习。作为中医药学工作者,自己所具的中医药学知识和技能为所长,若仅具此,是难于更好地为实现中西药学结合而发挥所长,还应具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可向书本和包括西医药学工作者在内的多学科工作者学习。以互相学习为彼此的联系点,是易互相团结,共同为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任务而共同努力奋斗。再从中西药学本身看,中药学具有内在科学性。然从微观阐述上又缺乏,而这正是包括西医药学在内的现代多学科所具有之忧,而西药学的整体综合性不如中药学,此却为中药学之优。

总之,用两大医药学之优,互补不足。总结果,是促进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进而早日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值得指出的是,西医药学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但现代科学并不就等于已在西医药学中全部体现了,也就是说,仅用西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并不能彻底实现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应当是充分利用包括西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在内的现代多学科知识,才能实现中药学的现代学化,进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型的药物学

From: 两全其美网校城(

医学药学 篇2

1 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且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药学专业是文理兼收, 部分学生生物学和化学的知识储备比较少, 而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需要以高中生物和化学的知识作为基础。比如细胞的动作电位和专业功能需要细胞结构为知识基础, 糖和蛋白代谢等需要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所以这些学生很难跟上知识点较密集的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这一定程度上也降低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另外部分学生虽然有较好的基础, 但是自认为自己的专业不是临床医学, 所以没有必要学习医学知识, 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1.2 课程内容多, 课时少

基础医学概论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的内容。知识点很多, 但课时数少 (共约160课时) 。大约相当于临床医学的专业一门课的课时。学生每节课要面对的高密度的知识传授, 而教师必需在较短时间内, 让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医学基础知识。这无疑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1.3 各学科教师间缺乏沟通

由于各个教师专业不同, 擅长的知识领域不一样, 所以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通常需要不同学科教师按一定顺序完成。在我校, 这门课需要两位老师任教, 第一位教师承担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第二位教师承担遗传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教学。而且每个教师承担的班级数比较多, 教学任务比较繁重, 相互之间交流较少。通常只专注于讲好自己范围内的知识, 容易忽视学科之间的相关性。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点孤立片面和不连贯。使基础医学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得不到体现。不能发挥本课程的基础和先导作用[2]。

2 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

2.1 突出本课程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开始上课之前, 要向学生阐述本课程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使药学专业学生获取所必需的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和职业技能, 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更好地从事医药卫生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结合一些临床实例和问题导入等方法, 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探讨的兴趣[3]。

2.2 指导学生掌握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基础医学概论是综合性强的课程, 知识点很多, 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是不容易的。有的文科学生高中时养成了死记硬背、钻牛角尖的记忆习惯, 对高中的知识可能尚能应付, 但在大学的知识量很大的情况下, 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更高效的理解和记忆法快速吸收知识。如可以采用列表记忆ABO血型的特点。也可以采用口诀和谐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产生的激素 (如“全球纯属姓王”-表示球状带产生醛固酮, 束状带产生皮质醇, 网状带产生性激素) 。当然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使用, 比如让学生画器官和系统结构图, 并在上面标注结构名称、生理特点及相关临床病例知识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形象记忆, 也有利于将知识点综合, 形成系统化的记忆, 从而避免了知识点孤立和脱节。

2.3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之间联系, 采用系统化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程的知识涵盖面广, 课时少, 学生面对大量知识点容易产生混乱, 记忆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将知识点有机整合, 由浅入深, 遵循认知规律, 以系统为专题讲述人体结构功能。这样学生就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高校已经尝试这样的教学方法。如滨州医学院对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采用系统教学法, 打破传统的分学科教学模式, 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进行课程整合。从考试成绩的分析来看, 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效果[4]。当然这需要教师对这几门课都有较深入的把握, 由于教师自身专业方向的不同, 实施起来有点困难。但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沟通学习, 共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4 结合专业特点, 明确教学重点, 有的放矢

由于基础医学概论知识点多, 课时少, 教学时要针对药学专业的职业需求, 明确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 进行重点讲授, 力求使学生掌握。笔者认为重点内容有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肝门静脉的血液循环特点、肝脏的解毒机制、肾的泌尿的三个环节等。这些都关系着药物的消化、吸收、排泄。教师要将这些知识点结合药理学知识讲透, 为学生的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医学概论为我校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由于内容多, 课时少, 学生基础薄弱等因素使得以往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可以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兴趣, 教会学生采用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掌握基础医学的知识。教师也要分析吃透教材, 结合专业特点, 讲透教学重点, 同时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杨朝晔.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时彦, 杨冬霞.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 2010, 24 (1) :17-19.

[3]曲怡, 才丽平.浅谈基础医学概论整合课程教学心得[J].光明中医, 2011, 26 (6) :1290-1291.

医学药学 篇3

关键词:药学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

在当代社会,培养出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及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评价高等学校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已经提出了加快在高校开展雙语教学的要求。很多高校也开始在公共课或是专业课程中开设双语课程,改革传统以应试为目的的外语教学方法。但就整体而言,除少数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及全国的知名医学院校外,其他医学院校的双语教学工作依然处于摸索及起步时期。因为没有成型的体系可以借鉴,教学目标尚不十分清晰以及学生外语水平,师资条件,双语教材等条件的薄弱,所以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依然受到很多的束缚。

一、改革授课方式推动药学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被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母语的同时,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教学内容的差异,辅以某种外语,通常是英语,为教学媒介语言实施的教学活动。药学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应采用基础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可采取中英文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用中文讲解部分基础知识,而专业术语与词汇用英语讲解。此法表明了双语教学中英语的应用仅是一种语言媒介,而核心教学目标是药学专业知识的传授。经考察多所学校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可以归纳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双语教学实施的大致情况。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上实施与课后总结。首先,在开课前提前至少一周以上的时间,发给学生课程介绍和术语生词表,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本课程有一个提前的了解,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次,在课堂上结合传统板书,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文本、图片、音频与视频,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法授课,根据学生反映情况调整上课进程。最后,安排学生用英语对本课内容进行汇总,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后,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一些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二、目前药学专业双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学校重视到了药学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改革实践。但在此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由于药学专业课程知识点本身包括大量抽象而复杂的概念和知识点,如各种化合物的名称,分子原子结构,化学分子式及热力学等概念。这些理论的讲解需要严密的推理过程。因此,这些内容即使应用汉语进行讲解,学生们也会认为晦涩难懂。所以并不是药学专业所有课程目前都适合设置为双语课。如果从听课学生角度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盲目开课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

由于目前双语教学课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目前出现了授课形式“多样化”的现象。一些有海外学习经验或是英语水平很好的老师上课时,将所有知识点,全都使用英语讲解,而那些英语水平较差的老师把所有讲授内容,都放在PPT文件中,上课时逐一进行展示,完全照本宣科,基本没有什么互动。更有甚者,并没有弄清楚“双语”的概念。上课时,照着材料用英语读一遍,再用汉语讲一遍。这种授课方式根本达不到当初预期的双语授课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各高校迫切需要的是建立双语教学的统一标准与规范模式。还有一种弊端就是专业词汇教学影响了专业知识的讲授。这其实也是药学专业词汇量大而复杂使然。授课教师不得不把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词汇的教学而客观上忽略了课程的真正核心——药学专业知识。其实,这又一次表明了一个问题,双语教学中,英语的使用是以为专业知识服务为目的的,而不是要把双语课变成专业外语课。另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大多的药学类双语教学缺少原有的课堂互动。在中文授课环境中,老师没有语言束缚,老师可以旁征博引,列举多种实例,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在英语授课环境中,老师的发挥由于语言的束缚,大多墨守成规,讲解点到即止,不能进行思维的拓展,缺乏激情与互动。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统一、标准化的评判体系的缺失。

三、积极探索摆脱困境的解决方案

面对存在的各种客观问题,各高校应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具体标准:究竟如何具体展开特定学科的双语教学,不同外语水平的学生应该如何区分培养等等。首先,高校应该大幅提升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这需要各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定期派遣有双语授课任务的老师到国内外的外语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并且对授课教师进行考核,对于语言能力达不到授课要求的教师可以进行调换。

其次,我们需要对药学双语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首先以无机化学课程为例,我们可以选取专业知识较容易掌握,专业词汇比较少的如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和溶液性质等课程内容以英文授课为主,而对于专业性质较强的内容如分子和原子结构及各种化学反应选取中文授课为主,英文辅以补充的授课方式。而且,对于药学双语课程的目标受众群体,我们可以进行优化选择。客观的分析,由于外语基础的不同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差异,并非所有药学专业学生都愿意参加双语教学活动。在学生没有兴趣或不愿参与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自愿报名与考试选拔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授课对象。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药学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一定可以确保双语教学的授课效果。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应加大投入,开发出更适合我国药学教育水平的双语教材。坚持以我国经典药学专业教材为主,融入相关经典教材为辅的原则。与其同样重要的是建立起来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评价老师的授课水平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判断学生在双语层面上掌握药学专业知识的水平。由于药学双语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探索,我们可以大胆的尝试形式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来打破传统单一的期末一张试卷的考核方法。

四、结束语

总之,双语课程的开展既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突破口,也是医学院校强化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药学相关专业的双语课程的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院校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完善相关的药学类双语教学体系,促进我国药学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具有国际性药学科研思维能力,并且在国际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贯虹.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误区、困境与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6):649-651.

[2]张艳春 中医药院校推进药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药学教育,2014.30(1)50-53.

医学药学 篇4

A.葡萄糖注射液的最佳pH值为4.1~4.5

B.制备葡萄糖注射液时,颜色变黄,pH下降,是由于生成酸性产物

C.在制备时可通过采用浓配法、加适量盐酸、用活性炭吸附等方法解决澄明度不合格的质量问题

D.葡萄糖注射液封装后,可用115℃45分钟热压灭菌

E.葡萄糖注射液灭菌后常出现的问题有产生云雾状沉淀、渗透压改变、pH下降

2.关于热原检查法叙述正确的是

A.九五年版中国药典将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录入

B.《中国药典》规定热原用家兔法检查

C.鲎试剂法可以代替家兔法,且对革兰阴性菌以外的内毒素更灵敏

D.放射性制剂、肿瘤抑制剂应用家兔法检查

E.注射用水可用鲎试剂法检查

3.以下哪些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

A.10%葡萄糖注射液

B.5%葡萄糖注射液

C.0.9%氯化钠注射液

D.10%氯化钠注射液

E.冰点为0.52℃的溶液

4.关于注射液生产区域的划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洁净区是指有较高洁净度要求和严格菌落数要求的生产房间,最后可灭菌的注射剂的精滤应在洁净区完成

B.控制区是指洁净度和菌落数有一定要求的生产或辅助房间

C.-般生产区是指无空气洁净度要求的生产或辅助房间,因此安瓿的洗涤可在一般生产区完成

D.原水处理、蒸馏应在控制区完成

E.注射剂的灭菌、印字和包装应在控制区完成

5.下列关于注射用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

B.为经过灭菌处理的蒸馏水,因此注射用水不同于一般的纯化水,主要在于无菌

C.为纯水蒸馏所得的水,应采用密闭系统收集,于制备后24小时使用

D.为无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无味,不含热原

E.灭菌注射用水可用作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液的溶剂

6.原水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水

A.pH值偏酸性

B.pH值中性

C.pH值偏碱性

D.可作为注射用水

E.热原检查合格

7.下列关于安瓿质量要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应具有低膨胀系数和耐热性

B.对光敏性药物,可选用各种颜色的安瓿

C.应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

D.要有足够的物理强度

医学药学 篇5

一、活动目的:

为了解同学们对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并在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发掘其多方面的才华,使其个人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开展以实践理论相结合的“药学知识技能竞赛”。本次竞赛旨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重在进一步打造药学系校园品牌文化活动,并希望同学们能在比赛中获得更多将来在工作岗位上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

二、活动时间:

2011年12月10日—2011年12月11日

三、活动地点:

初赛6-607半决赛、决赛 5-10

1四、参赛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每小组4人。

五、活动内容:

本次竞赛共分初赛、半决赛和决赛三个环节,具体安徘如下:

(一)初赛:

1、时间:2011年12月10日上午9:00—11:002、地点:6-6073、竞赛方式:各小组4名选手均需参加笔试,成绩以小组总分计算。笔试题型:单项题、多项题和是非题。

4、晋级规则:根据一、二、三年级参赛的小组数,按一定的比例晋级半决赛。晋级半决赛的名额为12个小组。

5、备注:2011年12月10日下午评卷并公示进入复赛的小组名单

(二)半决赛:

1、时间:2011年12月11日下午14:00—14:302、地点:5-1013、竞赛方式:采用现场PK的形式筛选晋级决赛小组。

(1)第一轮1-6小组,现场作答一道题,成绩前两位小组直接晋级决赛;另4个组进入“复活区”

(2)第二轮7-12小组,同上。

(3)第三轮在一、二轮未获晋级者进行本轮比赛,比赛形式同前。成绩前三位小组晋级决赛。

(三)决赛:

1、时间:2011年12月11日下午14:30—17:302、地点:5-1013、具体流程:

1)由主持人介绍到场的嘉宾老师及评委并宣布比赛开始

2)第一环节:必答题环节——扬帆起航

①题目范围: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分析、药品市场营销、药物化学、疾病概要、生药学、药剂学

②活动规则:

此环节中,进入决赛的小组同时上场,每组均需答10道题,答题过程中,选手答对一题加10分(由工作人员记分)

③得分细则: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不扣分

3)第二环节:抢答题环节——谁与争锋;

①题目范围:百科知识

②活动规则:

此环节由主持人出题并宣布开始后选手进行抢答,最先抢答者得到答题机会,若回答错误则由主持人宣布正确答案后,进行下一轮抢答。提前抢答者失去本轮抢答资格。本环节共设30道题,选手答对一题加10分。

③得分细则: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不扣分

4)第三环节:现场互动

(一)本环节设5道题目,由主持人向现场的观众提问,观众抢答并回答正确后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工作人员利用本环节准备下一环节的实验器材)

5)第四环节:现场操作——乘胜追击

①题目范围:实验室基本操作

②活动规则:

本环节由各小组派代表从题组中抽取实验题目,然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该环节由评委老师进行评分

③得分细则:按10分制打分

6)第五环节:综合考核环节——博采定音

①题目范围:中药及相关专业知识、百科知识

②活动规则:

本环节中,主持人与各小组进行一对一问答,各小组按小组顺序从题组中抽出题目,所选题组中的每道题可选小组中的任何一位成员回答。问答过程中,选手答题时若回答错误则立即终止答题,答对则继续,最高答题数为10题。③得分细则:答题环节每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不扣分。

7)第六环节:现场互动

(二)本环节设5道题目,同样由主持人向现场的观众提问,观众抢答并回答正确后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工作人员利用本环节进行统分、奖状的准备等。)

8)颁奖环节

为获奖选手颁发奖状及奖金,以及现场抽取两名幸运观众,为幸运观众发放礼品

9)由老师对本次大赛点评

六、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中共设有:

特等奖1名(组)

一等奖2名(组)

二等奖4名(组)

优秀奖5名(组)

七、资金预算总计 1600元

详见附表

主办单位:药学系

承办单位:药学系学生会二○一一年十二月三日

附表:

活动财务支出明细:

气球、彩带:100*0.3+4*2.5=40元

横幅:2条*100=200元

请柬:32张*2.5=80元

打印、复印费:报名表:100张*0.10=10元台签:40*0.5=20元

抽奖券、通知、工作安排、统分表:30元

水:100瓶*1.5=150元

奖状:50张*3=150元

礼品:200元

后期宣传工作:50元

比赛奖金:特等奖150元、一等奖100元、二等奖80元

奖金总计:150+100*2+80*4=670元

医学药学 篇6

【摘要】结合我国医疗的重点转向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及广东省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根据广东药学院整体教学框架,探讨广东药学院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认为应充分发挥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及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合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实行分类教学模式,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用性,体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复合型人才

一、国内外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各国高校都在探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本各高等院校十分重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普遍实行有利于综合人才成长的学分制,开设大量的跨学科课程,选修课比例为课程的25%~40%;美国高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欧洲很多国家更是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近年SARS、禽流感等疾病的流行,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对预防医学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培养不够。适应社会的变化,调整教材和实习内容,加强临床医学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培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迫切要求、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还应能预防疾病、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卫生工作的任务不仅要从医病到医人、从个体到群体,还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上[1]。“单一性培养模式”已经失去其市场竞争能力。根据WHO对21世纪培养医生的要求和目前我国医疗的现状,注重以社区为导向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其具备医疗—预防一体化的思维和意识,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对全科型人才的要求,改变预防与医疗脱节的状况[2,3]。从全球卫生战略的高度、国际医学教育趋势及我国现实情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保健事业,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预防医学教育21世纪的根本任务[4]。

二、广东药学院适应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广东省是我国医药工业大省,“九五”期间,广东政府将医药工业作为本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广东的医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广东省委、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要求。广东医药经济大省的地位和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决策,为我校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作为省属医药院校的广东药学院,在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中,深刻体会到了现代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几年来,勇于面对挑战,紧抓发展机遇,在50年的办学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坚持并发扬“以药为主,医药结合”的特色,遵循面向医药卫生行业,逐渐发展为比较成熟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思路:即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定位相对接、教育教学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对接。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能力强的厚基础人才、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满意度较高。据调查,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的满意率超过95%,近87%的接受调查的单位认为该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所有调查的单位均表示欢迎该校的毕业生[5]。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医药学科优势,通过不断地培育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展新专业,基本形成了与广东省医药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已发展到21个本科专业,涵盖5个学科门类,药学和预防医学仍然在专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学校现有的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省厅级重点实验室和校级重点学科都分布在其中,药学、药物制剂和预防医学都先后成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

三、广东药学院临床医学课程教学目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经过各学院教师和同学的努力,去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建设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学校存在的薄弱方面,如整体学术水平,现有专业之间不协调,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资源浪费等。为了使我校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学校的建设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1。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有三个专业方向(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全科医学方向、中西医临床方向)。过去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中西医临床方向的课程设置,在与纯西医或纯中医大学的临床课时比较,西医及中医的临床课时均受到严重压缩,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造成的后果是:

(1)理论课程设置严重不足,本科知识沉淀不够深厚,变得和专科生无异;

(2)毕业后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均不能达标,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另外应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而不是培养医学生的终身本领,临床技术培训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实践能力。

2。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关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参加以社区为范围的预防医学实践活动,但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具体运作及教学质量的控制较难,学生获得的实践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公共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与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也不相适应。而我们的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要到基层去,如果没有雄厚的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就很难在基层扎根,发挥为社区和基层服务的作用。

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进步,对全科医学或社区医疗卫生方向学生的要求,从某些方面讲可能更高,而且和临床医学专业一样,他们要考医师执业证;按照目前我国社会及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如果减少临床实习或降低学习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按照普通医药院校的标准来进行认真、严格的培养。

3。目前其余需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的专业存在的问题

广东药学院有很多专业及方向的学生安排了临床医学课程,目的是让学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并没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如解剖、组胚、生理、病理生理等,教师要在短的课时里讲解某疾病的所有知识给学生,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只不过是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学初衷可能相差较远。

四、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东药学院朱家勇院长和吴梅兴书记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5,6],均着重提出,学校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依托五级实践教学平台,分阶段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即“早期创新意识和思维培养,中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后期科研实践技能培养”,形成空间与时间立体化的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职能就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广东药学院服务对象的特色定位是:“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是将多年办学实践和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结合而提炼出来的办学特色。药学是龙头,预防医学是优势,临床医学是支撑。临床医学专业是药学和预防医学的支撑,是广东药学院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教学理念,建立“分类教育模式”,显得更为重要。分类教育模式就是: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做好因材施教、合理分配和利用教学资源,体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实行临床医学分类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在广东药学院的教学框架下,临床医学专业怎么做预防医学、药学及其他专业强有力的支撑?怎样体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呢?

1。完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涵和目标

(1)认真执行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有三个专业方向(即: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全科医学方向、中西医临床方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按照普通医药院校的标准来进行培养。不管三个专业方向的区别有多大,基本的理论课程都是不能少的,只是理论课时及临床实习时间分配有区别而已,要实事求是,做精做细。

(2)合理、积极、创新安排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具有不同的理论框架。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

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方向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广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研究和探索专业平台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通过开设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 等创新课程,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开设中西医结合的系列讲座,特别是科研成果系列讲座等;通过“中西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实行后期导师制等。摈弃陈旧老化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打破中医、西医课程自成体系、互相分离的现状,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研究和实践,使中西医课程之间有机衔接,反映学科最新成就,有利于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与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深度交叉

强调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教学的深度交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疗的重点转向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应随之变化。临床与预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深度交叉,既培养在基层能做预防工作的临床医生,又培养具有扎实临床技能的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应成为我们培养的最主要目标之一。临床医生具得天独厚的职业优势,可成为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防病治病工作的最佳连接点;而以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经过扎实的临床技能培养,将更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社会疾病预防控制职业发展形势,发挥更好的作用。

发挥广东药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合理安排并最大程度上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现有临床和疾病预防控制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用性,设置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加强实践教学的交叉力度,将医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临床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深度交叉,达到培养造就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1)根据世界预防医学发展的趋势(即在应对和处理急性大规模传染病时需要更扎实的临床医学技能),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担当双重角色,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应按照临床医学专业技能的安排进行训练。既要有扎实的预防专业知识,也要有全面的临床医学技能。

(2)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加强预防医学知识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为毕业后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好的作用做好准备。

3。认真对待本科其他方向如药学及其他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学

临床医学院专业作为药学专业及其他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临床医学支撑。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面,设置合宜的课程框架,开设精选的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确实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

整个广东药学院好比是一支舰队,衡量其前进快慢的标准不是看跑得最快的那只舰,而是跑在最后的那只。学校的发展应该也是一种各专业的互相支持、支撑,有机、协调发展。通过积极、有效的内涵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要为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7],力争在国内外学术界有更大影响。

【参考文献】

[1]余金明,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Delphi专家咨询研究[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8(5):251—254。

[2]叶葶葶,傅华,夏昭林,等。改革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医生[ J]。上海预防医学, , 13(10): 454—455。

[3]郭淑霞,张翼华,秦江梅,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区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实践[J]。 农垦医学,,29(3):223—225。

医学药学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要,说课

在高职院校教学评估中, 说课是必查环节[1]。所谓说课, 就是面向同行与专家系统介绍课程定位、教学设计及设计理由等, 以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2,3]。通过说课, 可以考查学校教学质量, 有效促进教师对所授课程全局的把握, 反映教育教学成果, 明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4]。因此,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说课, 不断提高说课水平。笔者结合临床医学概要授课实践, 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资源、教学单元设计、课程特色和建设改革思路7方面进行说课设计, 供高职院校同类课程教师参考。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药物咨询和用药指导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 其工作主要针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等疾病病人, 需要对相应疾病进行正确判断后, 方能合理推荐治疗药物。本课程主要介绍常见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依据等内容, 教会学生准确诊断疾病,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1.2 课程目标

使学生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 具有协助诊疗常见病的能力, 养成关爱生命、严谨细致的职业素质。 (1) 知识目标:掌握各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概念、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熟悉疾病的治疗原则, 特别是药物治疗原则;熟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预后;了解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 (2) 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诊断各科常见病、多发病, 能根据问诊、体格检查或医生诊断熟练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3) 素质目标:具有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具有高度责任心, 养成关爱生命、热爱病人、热爱工作的职业素质, 养成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2 课程设计

2.1 设计理念

依据技术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执业药师、医院药师考试大纲,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科学设计课程,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树立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设置标准、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对接的设计理念[5]。

2.2 设计思路

本着“贴合行情、对接岗位”的原则, 针对五大类疾病群, 将课程内容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疾病五大模块[6]。根据职业教育特点, 坚持“必需、实用、顶用”为度、适度拓展知识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 合理选取各模块教学内容[7], 选取依据为: (1) 后续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实用药学服务对临床疾病的内容要求; (2) 在医院、医药销售企业从事药物咨询和用药指导工作需要的疾病知识; (3) 执业药师、医院药师考试涉及的内容; (4) 在医院、药店工作应掌握的常见病拓展知识。

2.3 教学内容选取 (见表1)

2.4 重点、难点的确定和解决方法

2.4.1 课程重点

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和治疗要点。

2.4.2 课程难点

各科常见病的病理和诊断要点。

2.4.3 解决方法

(1) 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教学模型、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记忆[8]。 (2) 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真实临床情景加以典型处理, 将学生带入模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 (3) 合理使用床旁教学法:校外实训时, 在病人床旁授课, 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 教学实施

3.1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1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如在心肺复苏实训教学中, 模拟临床真实场景, 设计相应病例, 学生模拟处置, 教师进行指导点评。 (2) 启发式教学法:如在休克教学中, 通过复习已学休克微循环变化引导学生推断病人相应临床表现,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从而实现学生从已知知识→具体知识→能力提升的转化。 (3) 案例教学法:如在阑尾炎、胰腺炎等教学中, 引入典型病例, 并围绕病例展开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9]。 (4) 床旁教学法:如在高血压教学中, 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带至典型病人床旁, 由临床带教教师分析病情, 介绍疾病诊断和进一步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措施,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0]。

3.1.2 教学手段

本课程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模型等素材, 使多媒体课件更加丰富生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3.2 课程考核与评价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多元考核评价为原则,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全面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11]。本课程分上、下两部分考核, 每部分考核都为态度考核 (占10%) 、过程考核 (占30%) 、期末考核 (占60%) , 见表2。

3.3 学情分析和学习方法指导

3.3.1 学情分析

高职高专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先修的医学基础知识较熟悉、对实践操作兴趣较浓等特点, 但也存在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弱点。同时, 学生普遍认为本课程不是专业核心课程, 与将来就业联系不紧密, 思想上不够重视。

3.3.2 学习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认识课程体系, 明确和把握本课程性质、地位及与核心课程的关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科学、合理利用,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注意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4 教学资源

4.1 教学团队

本课程现有专任教师10人, 兼职教师3人, 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人, 中级职称教师2人, 双师型教师9人。近3年团队成员主编、参编教材8本, 主持、参加国家级教科研项目3项、省级教科研项目8项、市级项目6项、院级课题6项。

4.2 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唐省三、郭毅主编的《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参考书主要有吴在德主编的《外科学》、陆再英主编的《内科学》、沈晓明主编的《儿科学》等。

5 教学单元设计

以子单元“5.6高血压” (4课时) 为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设计。

5.1 教学目标

(1) 掌握高血压的概念、分型, 熟悉临床表现, 了解辅助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2) 能正确诊断高血压, 准确判断相应类型, 指导病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3) 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心, 养成热爱病人、关爱生命的职业素质。

5.2 教学过程 (见表3)

6 课程特色

(1) 药师执业能力和临床拓展能力并重:按照药学专业职业标准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拓展教学内容。 (2) 传统讲授法与现代教学法并举: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综合使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 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并重:校企紧密合作, 校内外教师共同完成案例准备、集体备课、教学实施等, 教学内容贴近临床实际。

7 建设与改革思路

(1) 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库, 共同编写校本教材。 (2) 加快课程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开发如课件、动画、微课等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 特别是加大案例分析讨论成绩比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2) :27-28.

[2]戴翠萍.对高职说课内容设计的认识[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20) :58-59.

[3]夏雪刚.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说课[J].职业技术, 2009 (2) :40.

[4]邓梦秦.高职高专《外科护理学》说课设计[J].时代教育, 2014, 7 (14) :16.

[5]陈鲁, 陈宜刚.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7) :95-97.

[6]汪卫星, 叶刘琴.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1, 27 (3) :284-287.

[7]史歌.浅析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J].甘肃科技, 2010, 26 (7) :168-170.

[8]童少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J].江苏高教, 2008 (3) :152.

[9]卢婷婷, 张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药学专业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1 (4) :48-49.

[10]杨道凤, 罗昌芹.床旁教学在护理临床带教的实施和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2) :1894-1895.

医学药学 篇8

【关键词】药学英语;教学;药学高职

近年来,我国医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出口贸易有了蓬勃的发展,这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有着巨大的挑战。若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药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交流要求高校畢业生对药学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均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高校学生在进行了基础专业课及公共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系统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药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具有了很好的基础。但高职专业药学英语的教学及学习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历在此做一阐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1药学高职专业药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偏低,且参差不齐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普遍不高,因此导致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偏低。药学英语的难度相应于大学公共英语也偏高,教师上课时不但要讲解专业词汇,还要帮助学生复习基础英语中的词汇及句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的积极性亦会受到影响。

1.2教材单一,缺乏适合专科程度的教材目前医药院校高职专业缺少针对性的教材,常用本科药学英语教材代替,由于本科教材中采用的文章专业性过强、难度较大,高职学生难于学习掌握。个别院校使用内部自编教材,但所收录的内容其难易程度往往不能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完全契合,同时由于不能及时补充药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实用性不强。

1.3教学模式单一陈旧药学英语的教学普遍存在枯燥乏味、忽视不同专业差异的现象。在实际教学时未兼顾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剂学、药物化学、生药学等不同专业的侧重点。教学方法通常是单一的课文翻译、重点难点词汇的讲解,而忽视了口语、听力等交流的能力。师生间缺乏教与学的互动。

1.4师资力量薄弱当前高校药学英语教师多是英语专业背景而缺乏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这部分教师对于药学英语专业性内容的理解也会存在一些偏差;或者为药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较难胜任英语教学。同时,许多院校对药学英语专职教师的培养缺乏重视,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低。

1.5学校及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教育教学缺乏足够重视很多院校将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质量评定的一项内容,学生也将是否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的目标。部分学生在过级后放松了英语学习,对专业英语学习也缺乏兴趣和动力,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药学英语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学习药学英语具有应付考试、获得学分的心态。某些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药学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产生药学英语课时数偏少,不能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

2对策

2.1丰富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可查阅一些专业文章及研究综述来丰富英语学习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因为这种方法能把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讨论、问答等方式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及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2.2培养学生学习药学英语的兴趣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英语讲座,培养学生借助词典阅读药学英文文献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放映欧美药学相关的视频,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能给学生最地道、最直接的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介绍专业的前沿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景及就业信息,同时使其领会药学英语对于其竞聘工作及在本领域竞争中的重要意义。

2.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药学英这门课程既不同于专业课,也不同于基础英语课,教师队伍也参差不齐,从业教师很难既具有药学背景,同时又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对药学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英语、药学方面的资深老师辅导,安排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院校学习交流。

2.4加强教材建设选择及编写教材应符合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以及其所学专业的特点,融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既包括药学专业的词汇和特殊表达方式,同时又能详细介绍药学基础及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药品说明书、设备使用说明书、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等内容,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5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药学英语的开课时间应尽量安排在药学专业课程结束之后。这样学生在学习药学英语之前就对专业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对所接触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药学英语的内容又能促进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回顾,加强对前期所学药学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总之,医药院校高职专业的药学英语是专业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其教学又有自身特点,对其各种改革应立足于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并能学以致用,同时又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药学教育工作者也应为这一教学目标和宗旨而不断丰富自己、提高理论教学水平,放眼医药前沿现状。

参考文献

[1]雷丽红,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思考,华夏医学,2007,20(3):577-578

[2]林玲,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探讨,亚太传统医药,2010,6(8.):190-191

[3]黎晶晶,唐霖,徐格非,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药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15-17

上一篇:鼻饲患者的注意事项下一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