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名言

2024-10-07

李四光的名言(通用8篇)

李四光童年的故事 篇1

钟揆十二岁时,跟父母亲提出想到省城里读书。父亲李卓候早就有心要送二儿子上学深造,只是忧虑家里收入不宽裕,学费、路费不好筹措。现在儿子自己提出了上学要求,他马上答应,第二天他求亲告友,筹了一些钱。母亲龚氏不识字,可她嫁给这样一个读书人家,完全清楚孩子读书上进是第一大事。她连夜给儿子缝了一件蓝棉袄,准备了简单的行囊。于是钟揆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村庄,毅然上路,直奔省城武昌去了。

这是钟揆第一次出远门,他一路打听,终于找到省学务处,水路街守备衙门。这里门庭若市,拥挤着报名考学的人们,比过去的科举还热闹。钟揆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明白这是决定命运的关头,心里非常紧张。到了报名处,人家递给他一张表格,上面有姓名、籍贯、年龄等栏目,他是头一次拿到这东西,填写时心里慌乱,把年龄填到姓名一栏里,写了“十四”两个字。办事人员嘱咐不能再给表,不许填错,钟揆发现写错了,心里一惊。可是他灵机一动,把十字加八加子,成了他的姓,于是姓名成了李四,但他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抬头思索,眼光正碰到堂前的匾,匾上四个字“光被四表”,令他心中一喜,在四字后面加了个“光”字。他就用自己偶然问的命名参加了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于是李四光被录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学堂(分东西南北中路)的西路学校。学生住宿、伙食和学习用品有学校供给,每月补贴六块大洋。

到校后,李四光立刻给父母写信报告。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能有这样深造读书的机会多么可贵!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少,有读经、修身、算术、中文、历史、地理和格致(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当时称格致)。学校规定每月考试一次,前五名可以享受官费。保送到外国(英、法、德或者是日本)留学。李四光入学后三次考试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几次公布的保送出国留学的名单里却没有他。李四光觉得奇怪,一个要好的同学悄悄地告诉他,“你是农村来的穷人家的孩子,一无门第,二无靠山,他们把你挤掉了。”李四光听了少年气盛,一怒之下离开学堂表示抗议。

一个陌生的大城市,他能跑到那里去呢?最后学校把他找回来,学堂的监督见了他竟斥责他说:“你要逃走吗?把学费交回来,二十一两银子!”李四光气愤得脸变得通红,眼含泪水,据理力争地质问到:“学堂规定,考了前五名就送出国留学,我三次考都是第一,凭什么不送我?”校方本想压制无钱无势的农村孩子,不料遇到李四光的抵制。他们极力狡辩,却也怕事情闹大。这时有位姓张的教师,做过李卓候的学生,得知李四光受委屈,就出来说情,建议校方准许李四光再考一次,如果落榜,怪他自己不争气,如果仍旧名列前茅,学堂理应按规定保送他出国留学。这也是关系学堂声誉的事。学校接受了这位教师的建议,在下次考试中李四光的成绩仍赫然列在第一名。

1904年7月,李四光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破格选派赴日本留学。湖北省督抚致外事部的呈文中把李四光的名字列在上面,呈文称:“第二高等小学学生李四光……等,均堪有官费派往日本留学,以资造就。”与他一起被保送的武昌高小学生一共四名。出国前,李四光回黄冈家乡,与父母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宴,然后辞别父母,欣然上路,到上海会同九名留日学生登上了赴日本的海轮。

名人格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托尔斯泰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李四光的故事有感 篇2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 用脚踩踏板, 人小踩不动, 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 (chǔ)那一头的踏板上, 当脚往下踩时, 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 这样石杵就动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 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 打闹取乐, 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 他先顺叶踩到藕, 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 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 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來, 李四光独自一人來到武昌, 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 李四光名列第一, 在小学堂, 他勤奋攻读, 刻苦钻研, 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 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 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 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李四光成功的故事精选 篇3

在去日本学造船的船上,因为穷,买不起正式的铺位,只好白天窝在底舱,晚上在船顶过夜。不想受了风寒,大病一场,又因没钱医治,落下一个毛病——不能吃肉,一吃就犯病。

此后他一生与肉绝缘。去英国留学,写毕业论文时,腿上长了一个脓疮,也因为既没钱又没时间,耽误了治疗,他索性用刮胡刀片自己把疮刮掉,腿上落下一个大疤。

晚年的李四光,生活很简单。饮食上不沾荤腥。衣着也很不讲究,得过且过,甚至补丁摞补丁。李四光去世后,工作人员想找几样遗物留下来,找来找去也没发现什么像样的值得保存的东西。

李四光身兼多职,但除了必须出席的会议,他从不在类似晚会、纪念性活动这样的场合露面。他总觉得年岁越大,时间越紧,要尽可能地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用的地方。

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后,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做学问。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参加的小型会议,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原地质部负责人也常来家中汇报事情,因而一进大门右手那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实际兼具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其他家具则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一个质感陈旧的皮沙发的扶手已经开裂,露出里面的棉絮。这几个沙发,还是李四光1950年回国时,在旧货市场上买的便宜货,看来年头更为久远。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尚未恢复原样,但一张大写字台是李四光用过的。

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当年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曾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黑板上写着“斗私批修”四个粉笔大字。

李四光有着很深的国学基础,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他在巴黎写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李回国后曾请音乐家萧友梅过目提意见。这首提琴曲写于19,在近八十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晚会上,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它的面世修正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说法。这首曲谱和李四光在国外常拉的小提琴,都陈列在纪念馆里。

李四光夫妇在世时,这幢小楼只他们两人居住。他们去世后,女儿李林一家搬了过来。李林5月31日过世,丈夫邹承鲁也患病在身。一门三院士,已传为佳话。

四十多年前,李四光家的小楼,李家南门外那棵有上千年历史的银杏树,以及明朝大太监刘瑾等历史人物的墓碑,都是周围颇为扎眼的标志。如今高楼林立,李四光故居被夹在当中,小楼因年久失修,多少显得有些残旧。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李四光的名言 篇4

团锡联发„2009‟21号 ★

关于命名新一批无锡市少先队

“英雄中队”的决定

各市(县)区委宣传部、团委、教育局、少工委,市教育团工委,市学校管理中心团委:

为进一步发挥“英雄中队”的教育影响作用,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按照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关于做好确认及申报无锡市少先队“英雄中队”的通知》(团锡联发„2009‟7号)要求,在我市各学校少先队组织已开展创建工作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命名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汤聿文中队”等42个中队为新一批无锡市少先队“英雄中队”。

希望被命名的集体再接再厉,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发挥先进示范作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过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新一批无锡市少先队“英雄中队”名单

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 共青团无锡市委员会 无

少先队无锡市工作委员会

二○○九年十月八日

附件:

新一批无锡市少先队“英雄中队”名单

主题词:少先队英雄中队决定

共青团无锡市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10月10日印发

陈四光:经纪大师的人 篇5

这一切都离不开馆长陈四光多年的努力,他也凭此当选“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当选理由是为了表彰他创办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这座注重当代艺术品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的博物馆;以及他开通全国首家民族艺术品流通中心,推动产业化经营,保持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探索艺术品收藏、展示和流通的新模式。

流通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

漫步珍品馆,各门各类的工艺珍品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那些“永不凋谢的玫瑰”。只见粉红色花瓣娇艳欲滴,周边绿叶层层叠叠,与野生玫瑰一般无二。如果不上前仔细端详,很难发现它竟是一款陶瓷珍品。

这款陶瓷艺术玫瑰花由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合设计制作,以精妙陶艺烧制而成,每位大师历时半个月才能完成一件,其烧制成品率只有34%。这种艺术品从未在国内进行销售,此前仅供欧洲各国在情人节期间使用,一经推出就广受人们欢迎。因为它改变了年轻人觉得瓷器只能是瓶碗盘罐的刻板印象,是珍品馆打造的诸多工艺珍品之一。

这样的创意在陈四光的脑海里不时涌现。他邀请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在工厂里充当监制,提供制作技术。他说,并非所有环节都必须手工完成,有些可以用科技取代。这样,成本大幅下降,批量生产的价格也为一般人所接受。“用商业化做出来的东西来养艺术珍品,传统工艺美术也能得以流传。否则,若执著于不能成批生产,完全依赖大师们一件一件手工制作,这个行当就有失传的危险。”

而他为几项国粹级的民间工艺提出的建议,更是使其获益良多。比如,他为景德镇陶瓷大师蓝国华出主意,制作青花斗彩“和为贵”瓶,此瓶获得“中国人文奥运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借助奥运热,该作品以每件16888元的价格被广东一家知名收藏公司买断,在不到5个月的制作时间里,陶艺家赚了3000万元;他又为景泰蓝制作名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提出建议,大师以此创作的“牛转乾坤”,成为了中国景泰蓝成批开发的第一人,也获得了非常高的效益。

陈四光说到此,想了想又补充说,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被称为中国釉雕肖像第一人的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丁邦海。丁老师的刻瓷技术可谓一绝,他的作品“千手观音”刻瓷在北京礼物大客户部展卖,以精湛的技术和色调层次的变化吸引了游客的视线。在“第三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上,丁老师来到现场进行制作,更是宣传了刻瓷工艺。

在和艺术市场对接的过程中,陈四光特别谈到了经营的概念。他的经验是:围绕一个工艺画圈,把资金、技术、渠道、最终消费者都圈进来,策划一个营利的产业链,最终赚钱。艺术品流通起来,才能延续和传承古老工艺。收藏家富起来,才对得起收藏。中国收藏家目前号称有8000万人,这么多人怎么挣钱?是越玩越穷还是越有滋味呢?说到此,他很高兴地笑起来。

中国有古老的文明,有8000万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收藏家,有做工精美、种类繁多的现代艺术品。但是,往往有这种情况:想收藏艺术品的人不知道收藏什么好,也不知道自己买的艺术品是否能保真;创作艺术品的大师们只是精心制作艺术品,却不了解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品;博物馆只展出文物,与现代艺术品没有联系;企业家想投资文化事业扩大影响,却不知从哪下手;各地政府虽然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想把他们所在地区的文化展示给世人,但怎样使这个理念付诸实施,该与什么结合还在摸索。诸多此类环节,都需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把它们串联起来。

北京奥运会前夕建立的、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就具有这样的多种功能。据陈四光介绍,该馆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把文物界、工艺美术界、学术界、收藏界和企业界广泛联合起来,开创了办馆新模式。

传统手工艺的商业价值是无限的

如今大众普遍认同一个观点:当代的传统手工艺品既没市场,也没收藏价值。陈四光却不这样看。他认为,当代艺术品既能保真,经济价值又没有达到顶端,可以说是收藏和买卖当代艺术品的春天正在来临,“人们需要改变脑海中的观念。”

很多人认为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缺乏资金,陈四光否认说,“大家老说没有资金,其实资金排着队。这个市场很大,但得对路子才行。”他强调,如果只用文化思维去看待艺术市场,会非常受限制。这个市场需要引进专门的、懂行的经营人才。让金融界、企业界、艺术界的人联合起来,生产精品流向社会,形成良性循环。

业内的说法是,好的艺术品有三贵:物贵、技贵、艺贵。陈四光拿起一张纸,举了个简单的例子,“一张纸,不值几个钱,著名画家哗哗几笔画出一幅画,价值一下就上去了。一张剪纸不值钱,但大师几下剪出一张京剧脸谱或一幅《清明上河图》,就能卖出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陈四光说,这三种价值,不管哪个贵,都值得收藏。而国内现在这些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往往是三贵合一,他们的传承人并不多,有巨大的收藏、保值价值,并且作品绝对保真。因为这些作者都在世,他们可以现场签字、照片、证明。真正的收藏家,眼光是会瞄准他们的。

而据相关统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正以12%的幅度消亡,而且第一代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所剩不多了。目前中国约有360多个国家级大师、2800多个省级大师,他们亲手制作的工艺品每年都在升值。“前年一个好的紫砂壶约值五六千元,而现在一个大师制作的紫砂壶可卖到40万元人民币,一件精美的现代瓷器价格可高达70万元。”陈四光说。

相较于高端古玩收藏市场存在的问题,如赝品太多,真品有限;鉴定混乱,伪专家太多,真专家太少;不负责任的拍卖机构太多,遵守诚信的机构太少等,当代艺术品市场似乎更能让人放心。 收藏文物需要买家有非常锐利的眼光、长年积累的经验和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即使这样也可能会打眼,上当受骗。旅游纪念品数量很大,也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因为大部分做工粗糙,内容雷同,所以收藏的价值不大。

正因如此,陈四光说,收藏当代艺术品、收藏大师的作品目前正是最好时机。由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当代艺术品市场支撑力相对很强;因是当代生产,也不存在鉴定难问题。

因为这些艺术品的经济价值还没达到顶点,再过三年五年,当现存的大师越来越少的时候,他们作品的经济价值将越来越显现。

在采访中,陈四光一直在强调:今天的文物是昨天的艺术品,今天的艺术品是未来的文物。他这样解释,一件古物,对文物部门来说就是文物,因为它有文化保护价值;对投资者来说就是古董,因为它有增值价值;对收藏家来说就是古玩艺术品,因为它有艺术鉴赏价值。只要是优秀的文化产物都可以被列为文物范畴,也就是说优秀的手工艺品也因有文化保护价值而能成为文物。

现今收藏市场上,存在一种现象,很多人对当代艺术品不以为意,认为只有古老物件才值得收藏。陈四光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今天的人们研究历史,可以凭借前人留下来的文物,100年以后的人们研究今天,靠什么?200年、500年以后呢?如果人们现在对当代艺术品不以为然,等大师们过世,文化就可能出现断层的危险。”

所以,陈四光提倡将现在发生的大事件用传统工艺美术的形式做出来,并进入博物馆保留。比如,在景泰蓝瓶子上烧制“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人文奥运”等主题。这样,200年以后的人们会看到,2008年北京召开了奥运会,这一年还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靠这件东西就能翻出这段历史。这就是现代人应该做的,刚才提到的传承。”

北京礼物的魅力

2010年4月28日,陈四光筹划了近7年的北京礼物旗舰店在

珍品馆内开业了。“北京礼物”开发出一系列体现北京文化的

旅游商品、日用创意礼品、收藏品、政务礼品、国宾礼品等

北京特定生产或反映北京元素的商品。

说到这个项目,他很骄傲,“现在它是北京市重

点旅游产业项目。”他为此颇费心思。他和团队从旅

游纪念品创意大赛中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包装推出精

品,每一件都凝聚了北京典型的文化元素。这里面

有家喻户晓的北京老字号——红星二锅头、全聚德烤

鸭、王麻子剪刀等,也有体现北京元素、北京文化特

点的现代工艺品,如以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为

造型设计的文房四宝、以北京园林为主题的精美

瓷器。

对此,陈四光介绍说,目前销售情况很乐

观,游客花在纪念品上的钱就超过了门票。

“作为800年古都,北京有许多让人过目不忘

的宝贝,我们聘请专业艺术家设计制作,并向

全社会征集各种创意,再包给工厂批量生产,

统一销售。目前8家分店运营状况十分顺利,产

品销售额也实现稳步增长。”

北京礼物有着独特的运营方式。在陈四光眼里,

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工艺美术师、设计公司和设计

师、发明人、专利持有人、手工艺制作者等均可成为北京礼物的设计者。问及原因?他说,这将吸引中国优秀的设计人参与特许商品开发与销售,积极推广中国制造的优质产品,推动民族创意产业发展。

李四光爷爷阅读答案 篇6

春天的郊外美极了。柳条儿在微风中飘舞。麦苗在阳光下微笑。小鸟在叽叽喳喳唱歌。还有那满山坡的鲜花,像给山冈铺了一块彩色的绒毯。

他们采了一会儿花,就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当轮到玲玲藏时,她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可是,她等了好长时间,仍然不见爸爸来。她只好从大树后面来找爸爸。玲玲找呀找,忽然看到爸爸正蹲在小溪边,拿着放大镜,在全神贯注地观察石头呢!玲玲望着爸爸,真不忍心打扰他。

1.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

(1)这个自然段的重点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这个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描写春天的.。

2.认真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

下面三句话哪句话说出了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在后边的(  )里画“√”。

(1)李四光爷爷和女儿玲玲玩“捉迷藏”的游戏。(  )

(2)李四光爷爷专心观察石头。(  )

(3)李四光爷爷专心观察石头,忘了和女儿玲玲捉迷藏。(  )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1)春天的郊外很美丽。

科学家发明家李四光 篇7

2012年05月28日 04:58 科教网

提起中国的石油,人们就会把它和李四光联系在一起。这位独具慧眼的科学家,敢于向欧美地质权威挑战,运用他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指导地质勘探队,在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找到了珍贵的石油,为开发祖国的地下宝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求学与救国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父亲李卓侯是一位在破庙里教私塾的穷秀才,仲揆兄弟姐妹共6人,祖传的3亩地和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便是全家生活的依靠。仲揆边帮妈妈做家务,边抓紧一切时间勤奋学习。1902年,仲揆听说省城武昌开办的官费高等小学堂正在招生,便请求父亲为他借了路费前去投考。

武昌和汉阳、汉口合称武汉三镇,这里是长江、汉水交汇之处,汉口、汉阳位于长江西岸,分列汉水两旁,与在长江东岸的武昌组成“品”字形,是内河航运的中枢,故称“九省通衢”。李仲揆乘坐的小船先在汉口码头停靠,随后向武昌驶去。仲揆生平第一次出远门,他好奇地四处观望,江上船只穿梭来往,白帆点点,十分热闹。两岸建筑各式各样,有的楼顶上还安装着十字架。经过摇船老艄公的解释,仲揆才得知那些高楼大厦都是英、法、德、日等国租界。这一切都深深地震动了这位爱国少年的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高等小学堂,将来学到本领,为祖国服务。

经过大半天的水上颠簸,李仲揆在新河码头下船,来到久负盛名的武昌城,他甚至来不及仔细观看一下周围的景致,便匆匆奔向报考地点。

走进一座宽敞的殿堂,李仲揆在报名处买了一张报名单,也许是初来乍

到,也许是情绪紧张,当他坐在桌前提笔填表时,竟在姓名一栏里填上了“十四”两个字,把年龄错填到姓名栏,怎么办呢?再买一张报名单吧,衣袋里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他静下心来想了想,先提笔将“十”改成了“李”字,可是“四”字如何改呢?总不能叫“李四”吧,多难听啊!他正在左思右想,忽然抬头看见大厅中央悬挂的一块横匾,上刻“光被四表”几个大字,仲揆从这块横匾得到启示,他立即提起笔来,在“四”的后面工工整整写上“光”字。从此以后,他的原名鲜为人知,而李四光这一名字却越叫越响亮,不仅传遍全国,而且名扬世界。

李四光以考试名列第一的优秀成绩被录取,在高等小学堂,他学到了算

术、理科、地理、体操等新课程。当时中国正值清朝统治末年,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恣意横行,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兴办教育,以便为封建王朝培养富国强兵的

人材,湖广总督张之洞便是其中的一个。他曾经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材”。他主张“选真材,择时用”,并且认为“小学为急第一”。为此,他在武昌先后创办了几所高等小学堂,并且明文规定:凡成绩优秀者,均可以保送到美国、英国、日本去留学。李四光在学校勤奋刻苦,一连几次考试成绩都为榜上第一,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被保送到日本留学。

能够出国深造,李四光感到说不出的兴奋。在选择留学专业时,这位爱国少年不禁想起父亲给他讲述过的甲午海战,庚子赔款等历史事件,想起他离家乘船来武昌时,一路上看到洋人欺压中国百姓的情景,他天真地认为:中国屡受欺辱,其重要原因便是中国没有强大的军舰,他决心学习造船,为祖国造出第一流的兵舰,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怀着美好的愿望,李四光东渡日本,他先在宏文学院学习,后又进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他刻苦用功,准备学好科学知识,为国效力。

有一天,一位年岁稍长的同乡来学校找李四光,告诉他孙中山先生从欧洲来到了日本,并且邀请他参加明天举办的欢迎孙中山的大会,李四光满口

答应。

1905年8月13日,在东京富士冗楼,留学日本的学生及华侨千余人为欢迎孙中山举行盛大集会,李四光随同乡来到会场,只见屋子里已经挤得水泄不通,他俩只好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李四光踮起脚尖,朝屋里望去,孙中山身穿西装,打着手势,正在进行演说,他那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不时博得人们热烈的掌声。年轻的李四光再也忍不住了,拉着同乡使劲朝屋里挤去??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经人介绍,李四光在一间秘密小屋见到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并被接纳为同盟会会员,当宣誓结束的时候,孙中山拉着李四光的手叮嘱道:“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李四光在日本学习6年,回国后在武昌一所中等工业学校任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覆灭。李四光是同盟会会员,在日本学过理工,又是南京临时革命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委员,因而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实业部部长。李四光走马上任后,立即翻阅往日的卷宗档案,亲自到各厂矿调查研究,然后拟定了雄心勃勃的振兴实业的计划。1912年4月,当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来武汉视察时,李四光还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计划,并陪同孙中山参观已经恢复生产的厂矿。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共和政体名存实亡。李四光的希望破灭了,他辞去了实业司司长(南京政府成立后,湖北省各部改为司)的职务,决定继续到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科学拯救贫穷落后的祖国。

1912年,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部部长,李四光因参加辛亥革

命有功,经本人申请,教育部批准,他和一批青年人一起前往英国官费留学。在英国,李四光和好友丁西林一同考上伯明翰大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改学地质专业。好友丁西林得知后非常惊讶,但李四光有自己的想法,他说:“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要钢铁,就得靠采矿。我已经学了一年采矿,但我现在认为,光会采矿是不行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

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就是给洋人当矿工。”

为了对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征得校方同意后,李四光除了主学地质专业以外,又选学了力学、光学、电磁学等课程,特别侧重钻研物理系的力学课程。在当时的情况下,要中途赶上物理系的教学进度,是要费一番功夫的。李四光毫不畏惧,迎着困难上,为了弄懂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但是,李四光并不满足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他还要到野外去作实地考察。为此,他特意从旧货店买了一辆旧摩托车,自己动手加以修理,然后每逢假日,便骑车四处奔走。有一次,他不小心连人带车一起跌到山沟里,当他从地上爬起来,看到自己和摩托车都没摔坏,就又骑车继续赶路。

不久,暑假即将来临,如何度过这个难得的假期呢?丁西林谈了自己的计划:“我准备到海滨去,在那儿写作一个剧本。”然后询问李四光的打算,李四光告诉他自己打算去当矿工。丁西林听后疑惑不解地问:“为什么?矿工的生活很苦啊!你没听说过,矿工居住的地方,人们都叫它做‘黑乡’。”李四光答道:“我不怕苦。要搞地质,就得准备吃苦。伯明翰的采矿业很发达。我既然学地质是为了给祖国找矿,我就应该去实地考察一下外国的矿井是怎么采矿的。所以去当矿工最好了。”说干就干,假期一开始,李四光就

背起简单的行李,骑摩托车来到郊外的一座煤矿当上矿工,吃住在当地一位矿工家里,每天天还没亮,李四光便和当地的矿工一样,戴上安全帽,提着小鸟笼乘矿车来到矿井。小鸟对瓦斯很敏感,如果它晕倒了,工人们立即就离开矿井。在阴暗又充满危险的矿井,李四光和矿工们要从早干到晚,又脏又累。他亲身体验到了矿工生活的艰苦,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当假期即将结束时,李四光和他的矿工房东一家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以纪念这段令他难忘的生活。

返回学校之后,李四光更加努力学习。学士学位考试日益临近,不巧李四光的腿上长了一个大疖子,疼痛难忍。丁西林劝他去医院诊治,但李四光认为花钱太多而拒绝。为了不影响考试,李四光取出他日常刮胡子用的刀片,在开水中简单消毒后,自己咬牙忍痛将疖子挖掉,然后抹上药膏,站在一旁的丁西林看着这一切不禁为李四光捏了一把冷汗。伤口还未愈合,李四光便去参加考试,他获得了学士学位,但腿上的疖子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却留下了一块深深的伤疤。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同年李四光获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英国导师鲍尔敦教授希望他能在英国继续深造,等考取博士学位后再返回中国,但李四光婉言拒绝:“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这样更有意义。”鲍尔敦听了李四光的一番心里话之后,对这位青年学子的爱国之情深表尊敬。他问李四光:“你准备什么时候动身?”李四光回答:“我想立刻就走,先到法国和德国的一些矿井去进行一些考察,再去阿尔卑斯山看看那儿的地质情况。”

李四光离开英国,按照计划先到法国和德国几个有名的矿区进行考察,接着又沿莱茵河而上,到达瑞士,考察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遗迹。当他结束考察,返回伯明翰大学时,看到了一封电报和一封信。电报是印度友人拍来的,表示想聘请他去当工程师,待遇优厚;他又打开了那封信,它是蔡元培从国内寄来的,当时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正在四处招揽人才,当他得知李四光在英国学成毕业时,便来信聘请他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面对祖国的召唤,李四光谢绝了印度友人的高薪聘请,毅然远渡重洋,回到祖国怀抱,为他科学救国的理想奋斗。

二、揭开地层的奥秘

1920年的一天,李四光来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几位教授在理学院的办公室迎接他。互相交谈片刻之后,蔡元培便领着李四光到地质系巡视了一遍。李四光看到教室破旧,设备简陋,便向蔡元培建议将这里整修一番,蔡元培立即表示同意,并将改建环境之事全权委托给李四光操办。在得到校长的全力支持后,李四光便亲自进行设计规划。他将理学院后面的大殿改建成一个大讲堂,又将大殿前的院子改造成一座小花园。院子两边栽上了四季长青的松柏。院子中央安装一个日晷(guǐ,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以日晷为轴心,修建了伸向各个方向的几条放射形道路。这样,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休息的幽雅环境。随后,李四光改造了实验室,添置显微镜,修理了桌椅,又将西廊下的几间旧房子改建成洗澡间。

李四光在地质系主讲岩石学,他不照搬外国课本,而是自己编写适合中国情况的讲义。为此,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在教学时,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常常自己动手磨制各种岩石薄片,并将它们放在显微镜下,教学生辨别不同岩石的不同折光。每逢考试,他不仅要求学生答题,还发给学生几块岩石,让学生写出这些岩石的名称、成分、生成原由及与其他矿产的关系等等。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李四光还经常带学生们去野外考察。1921

年3月,他首次带领学生来到北京西郊,对南起中心坨,北至大觉寺,西起

金庄,东至玉泉山一带的地形地貌进行考察。这次考察,学生们收获很大,因为这里的岩层走向与我国北部地质上岩层的走向大体一致,了解这里的地质状况,对于了解整个中国北部山脉和地层具有典型意义。

长期的野外考察,使李四光走路养成一个习惯,他每跨一步大约是85

厘米,这样一来,在填写地质图、测量地层露头的长度、宽度之时,他只要迈上几步,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了。他还要求学生也都能记住自己一步的大致距离。

为了弄清中国煤矿的分布情况,李四光从1921年开始从事对“蜓(tíng)

科”化石的研究。“蜓”是一种微体古生物,中间大、两头尖,形状似纺纱用的纺锤,所以日本人称之纺锤虫。在我国,人们习惯称纺锤为“筳”,李四光以此为根据,在筳旁加个虫字,给这种微生物化石起了个新名“蜓科”。由于它体积很小,用肉眼只能大概看到它那橄榄形的外壳,要分析它的内部结构,必须将它们磨成薄片,放到显微镜底下观看。

八月的北京,骄阳如火,酷暑逼人。李四光利用暑假,加紧对“蜓科” 的研究。在薄片磨制室,李四光和助手磨薄片的工人朱师傅忙得不可开交。朱师傅先用金刚石切刀将“蜓”化石切成磨片,然后放到配有粗细金刚砂的磨盘上,精心磨制。当磨到一定程度时,李四光便接过来亲自研磨,他手拿显微镜,将薄片放到显微镜下,看一看,磨一磨,必须磨到约0.03毫米的厚度,使它变成一张形同薄纸的石片。这样光线可以透过薄片,使其内部结构清晰可见,这种厚度当时并没有工具可以测量,只能依靠经验和技术。

树叶绿了又黄,春天去了又来。李四光年复一年,坚持不懈钻研“蜓科”。通过显微镜,李四光终于看清楚“蜓科”的内部结构,那是一些蜜蜂窝状的小格子,他根据小格的不同排列,鉴别它们不同的种属,判定出它们的进化阶段,进而推断出含有这些不同种属的化石岩层的时代。例如“蜓科”是石炭二迭纪地层的标准化石,石炭二迭纪是产煤地层。由此可以根据这些已经

划分出层的岩层,考察它们如今的分布状况,从而寻找出煤矿分布的规律。这门学科称古生物地层学。

李四光将已经鉴定出来的“蜓科”的不同种属,拍成照片,接着便投入了紧张的论文撰写之中。他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写成《中国北部之蜓科》一书。在这部学术专著中,他根据不同种属的“蜓科”化石,解决了多年争执不下的地层划分问题。他的科学论证,不仅平息了中国北部含煤地区石炭纪地层划分的争论,而且对北美石炭纪地层的划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此之后,许多中外地质学家都开始采用这一科学方法。李四光也因为这一优异的研究成果获得伯明翰大学授予的科学博士学位。

1926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举行。在这次大会上,李四光宣读了他的论文《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要原因》。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的学说,明确指出,地球自转速度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才是引起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要原因。李四光提出的这个观点与美国地质权威提出的“大洋造山说”截然不同。“大洋造山说”认为太平洋底不断陷落,使它的边缘向大陆方面挤压,这种垂直升降运动,产生了环绕太平洋的美洲山脉。李四光则认为,东亚各种构造型式形成的山脉与美国西海岸边边缘山脉产生的原因大不相同。东亚许多山脉并不限于大陆的边缘,它们延伸的方向,也不与大陆边缘平行。例如阴山至天山,秦岭至昆仑,还有南岭等山脉,所以它们生成原因不是由于太平洋底的陷落,而是由于大陆本身的运动??

李四光这一崭新的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与会者的不同反响。正在北

大执教的美国地质构造学权威维理士流露出明显的不满,周围一些国内学者也小声议论:人家英美学者研究了那么多年,也没人像李四光先生这样标新立异!

面对周围的种种议论,李四光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外国专家反对自己提

出的新观点并不奇怪,因为他们一向看不起中国人。但是某些中国学者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只知一味附和英美专家,这实在可悲!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自己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所使用的依据还不够严密,这个理论也只是像刚刚出土的幼芽,还不成熟,还有待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想到这里,李四光又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新的研究计划,他把已经达到的高度,作为新计划研究的起点。

没过多久,李四光作为北京大学的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地质学会议。在 火车上,李四光仍然没有停止研究。他展开地图,用地质学家独具的敏锐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当火车越过乌拉尔山脉时,他惊奇地发现:这座著名的山脉,褶皱强烈,南北蜿蜒,耸立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平原。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引起他的思考:这座南北走向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孤立存在,还是与别的地质现象有联系呢?一路上,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李四光头脑中。

在莫斯科,李四光见到了苏联一些地质学专家,他将自己思考的问题提出来和同行们进行探讨。当时传统地质学称地壳上褶皱强烈并隆起的地区为“地槽”。因此,苏联专家听完李四光的问题后,不假思索地回答:“乌拉尔山脉,它是由一个南北地槽在返回阶段中转变而成的。”李四光对这个简单的回答感到不满足,他认为乌拉尔山脉是在上古时期由一次巨大的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这次运动不可能只形成一个孤立的乌拉尔山脉。他打开苏联地

质图仔细察看,发现在乌拉尔山之南有一座东西延伸,而又向南突出的巨大弧形山系,这座东西走向的弧形山系与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山”字。李四光对着地图反复思考:这种山字型构造是否是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引起地壳广泛运动而产生的内部有联系的一种构造体系?为了论证自己的想法,回国之后,李四光着手实地考察。

1927年,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中央研究院,聘请李四光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第二年,李四光率领一个小组来南京、镇江一带考察,发现宁镇山脉为一座大致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弧形的顶部向北突出,李四光认真思考起来:如果山字型构造确实是地壳在自转速度变化中形成的一种体系,那么这种地质现象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宁镇山脉走向与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十分相象,那么在它的南面应该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带着这种设想,大家四处寻找,最后在南面果然找到了南北走向的茅山山脉,它与宁镇山脉恰好形成了山字型构造。此后不久,李四光又在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山字型构造。由此他得出结论:山字型构造是地壳表面运动时产生的一种专门类型,只要发现有南北走向的脊柱,就可以在它的东西方向找到一个大致为弧形的山系。反过来,只要发现了东西走向的弧形构造山系,在弧顶便可以找到南北走向的山脉——山字型构造的脊柱。

在对山字型构造体系的研究中,李四光逐渐发现,地壳上除去山字型构

造体系外,还存在着其他各种以不同型式组合的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的发现,说明地壳上的褶皱和沉降,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自身生成规律和内在联系,即:它们都是因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影响地壳运动也出现相应的变化,由此产生出各式各样的构造体系。

1929年,李四光发表“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形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

义”,这篇文章标志着他开始进入了研究地壳构造体系的新阶段,这位不知疲倦,勇于探索的青年学者,终于揭开了地层的奥秘,向着新的研究领域进发。

三、向权威挑战

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地球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大冰期——大地被冰雪覆盖,后来地球转暖,冰雪融化,形成流动的冰川。根据专家们推算,距今年代最近的一次冰期发生在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故又称第四纪冰川。在欧美许多国家,都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但那些身在中国的欧美专家在没有经过详细考察的情况下,就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对于这种结论,李四光不肯轻易相信。1921年,李四光带领学生到太行山麓的沙河县考察地质,发现一些颇为典型的冰川条痕石。后来,李四光在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又发现了一个冰川U形谷,在谷底也有许多典型的冰川条痕石。李四光将条痕石标本带回北京,并特意去找瑞典地质专家安迪生进行鉴定,没想到这位洋专家不屑一顾地将标本扔在一边,说:“李希霍芬是德国有名的地质专家,在中国做了30多年考察,都没有发现冰川??”李四光耐心地等他把话讲完,然后指着自己从太行山背回来的条痕石标本说:“请你看看这又深又长的条痕??”。然而安迪生的回答却令人气愤,他轻蔑地说:“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你们中国人永远也不会发现!”听了这话,李四光立即站起身,搬起标本石头毅然地走出房门,他相信真理是掩盖不住的。1922年,他将自己的发现撰写成一篇论文,题目为《华北晚近冰川作用的遗迹》在伦敦发表。然而,李四光并不满足已有的发现,他还要找到更多确凿的证据。于是,他带领学生翻山越岭,先后考察了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许多地方的冰川遗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料。他在课堂上和文章中,不断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一些国内外学者对此仍持怀疑态度。1934年春,由丁文江、翁文灏设法筹集一笔数目不小的款子,邀请在华的外国地质学者到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遗迹讨论会,应邀参加这次讨论的有瑞典地质学家安迪生、美国的古气候学家巴尔博、瑞士的诺林、法国的德日进及特茵哈兰等人。李四光和几位青年学生参加了这次辩论。为了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结论,李四光带领这些外国专家登上庐山进行实地观察,当人们登上小天池时,李四光指着小天池下的U形谷说:“先生们,请看冰川流动铲削成的U形谷!”这时,法国人德日进却指着U形谷下一道深深的水沟说:“这条水沟可以说明,这道山谷是过去的流水冲刷出来的。它与冰川没有什么关系。”李四光立即反驳道:“先生们,请你们注意这条水沟的位置,水往低处流,这是普通的常识。可是这条水沟,为什么不在谷底,却在谷底偏上的一侧呢?如果这个山谷是流水冲刷出来的,谷底就应该成为V字形,为什么它现在是U字形呢?”李四光的一席话使在场的外国专家一时无言以对,因为李四光谈到了问题的本质。在场的人都清楚:古代冰川遇到气候转暖时便会融化,由于冰块表面将大部分阳光反射出去,所以它吸收的热量较少,而冰块两侧的山谷所吸收的热量则远远超过冰块,因此,冰块首先是从与山谷两侧岩石相接触的地方开始融化,这样在冰块两侧形成冰川排水道,而且山谷的阳面冰块融化快,冰水量较大,这面的水沟越来越深,所以冰川形成的水沟不在谷底,而是比谷底略高一些。面对事实,德日进稍稍沉吟了片刻,又辩解道:“我是说,那宽阔的谷底,是古代的流水冲刷出来的;而那深深的水沟,则是今天的流水切割出来的。”这番回答使李四光感到好笑,他幽默地反问道:“古代的流水竟能冲刷出宽阔的谷底,而今天的流水倒只能切出深沟。请问,这古代的流水和现代的流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德日进

被李四光的反问弄得十分尴尬。随后,李四光又用大量事实,驳倒了几个外国专家的诘难。他的论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几位傲慢的外国专家再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但又不肯服输,以至辩论无法继续进行。另有几位欧美学者在确凿的事实面前开始转变态度,瑞士学者诺林在鄱阳湖畔看到石灰岩表面的条痕时,低声对李四光说:“假如在我们国家,这就是冰川造成的遗迹。”美国学者葛利普也私下承认:“这很像我在美国时所看到的冰川地形。”

作为一名正直的科学家,李四光坚持真理,伸张正义,从不肯向黑暗势力低头。当国民党特务暗杀进步民主人士杨杏佛,制造白色恐怖之际,李四光不畏强暴,毅然冒着生命危险从南京奔赴上海,参加在万国殡仪馆为杨杏佛举行的追悼会,并且将自己在研究“蜓科”中新发现的一个属取名为“杨铨蜓”,以此来纪念为争取民主自由而献身的杨铨(即杨杏佛)烈士。1934年底,应英国剑桥、伯明翰等八所大学的邀请,李四光携夫人及女儿前来英国讲学。

在伯明翰大学,李四光讲演的题目是《中国地质学》。他一口纯熟、标准的英语,使在座的不少人为之倾倒。在讲演中,他首先介绍了中国的自然区划,接着讲述自己研究的新成果,如中国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几种地壳构造体系等,并且进一步指出,造成地壳运动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的速度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李四光的很多观点,与传统地质学观点大相径庭。当他的讲演一结束,立即被很多听众团团围住。人们对他的新理论态度不尽相同,有些人向他请教问题,也有些反对者提出各种质疑。对于各种疑问,李四光都非常从容地加以解答,也驳斥了一些荒谬的观点。他的论证逻辑性强,即使是反驳也显得很有分寸,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了许多学者的钦佩。

讲演结束后,李四光立即动手整理自己的讲稿,他亲自打印、拍照、校

对,完成了《中国地质学》一书之后,便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为了考察西半球的地质状况,李四光在归国途中特意绕道美国,他没有去游逛繁华的都市,而是翻越了崇山峻岭,在人迹稀疏的荒野之中不辞辛劳地进行考察。正是这种抓住一切时机进行研究的可贵精神,使李四光逐渐攀上了地质学的高峰。

1936年4月,李四光一家回到上海,将妻女安排妥当之后,他独自回到

南京地质研究所,随后,带领学生,出发到安徽黄山进行考察。他们爬上海

拔720公尺的慈光寺,寺中的大殿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一位身披袈裟的小和尚热情地向他们介绍着这里的风景:“先生们请看这北边五座山峰,多像五匹马呀。据说,从前每到夜晚,这五匹马就到这殿前石头池子里饮水,所以这池子叫‘五马饮槽’??”“现在呢?”人们好奇地问道。“自从修起这道围墙,它们就不来喝水了。”小和尚边说边用手指点着,人们顺着小和尚所指的方向望去,忽然李四光眼睛一亮,他大声对学生们说:“你们看!”他指着左面的珠砂峰和右边的紫云峰,用右手在空中划了个大半圆形,“这就是‘U’形谷。古代冰川沿着山谷往下滑动,铲削力相当大,常把山谷削成深槽,谷壁陡直,谷底平缓,切面是‘U’字形。”说完,还没等小和尚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李四光已经带领学生冲向那个令他们兴奋不已的“U”形谷。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冰川的确凿证据,李四光指导学生们绘制地形,挑选标本,拍摄照片,然后满载而归。根据这次黄山考察的发现和研究,李四光用英文撰写《黄山第四纪冰川流行的凿据》,送到国外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李四光列举大量事实,驳斥了中国没有冰川的谬论,在不可否认的事实面前,那些过去持错误观点的地质权威也不得不低头认输。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的澳洲专家费思孟,读了李四光的文章之后,亲自跑上黄山,但他却什么也没有找到,最后只得来找李四光,请求李四光陪他再上黄山,李四光慨然应允。费思孟从黄山回到南京,立即发表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一文,承认“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而那位曾经非常顽固的安迪生,这次也特意从瑞典赶到中国,当他看到李四光手里大量的资料后,再也没话可说。他跑到西康找到一些冰川材料,返回瑞典后便大做文章,吹嘘自己如何在中国发现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却闭口不谈中国人取得的巨大成果。但不管怎样,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为了进一步开展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李四光和同行们继续四处考察,并且在鄱阳湖的白石嘴上建造了白石陈列馆。但是,不久陈列馆便接到南京政府的电话,说鄱阳湖是军事要地,要求陈列馆立即搬迁。地质研究所派人到鄱阳湖与当地国民党驻军交涉,然而无济于事,陈列馆被炸成一片废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在攻陷上海之后,立即进逼南京,国民党政府机关随蒋介石迁往重庆,当时南京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朱家骅命令各研究所也一同迁往重庆,否则停发经费。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及物理研究所所长丁西林等人一向对蒋介石独裁不满,他们经过反复商量,决定不随蒋介石去重庆,而是南迁广西,并且以广西文化落后,迁去几个学术机关有好处为理由搪塞朱家骅。随后,李四光带领下属亲自打点行装,将研究所的资料仪器全部装好运走,自己偕妻女及全体工作人员乘船向广西桂林进发。

来到广西后,研究所起初设置在桂林环湖路一座二层楼房,不久楼房被

用成语张三李四造句 篇8

张三李四,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二、张三李四典故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说法,在现实社会不是永远正确,更多时是好心得不到好报,坏人反而能恣意横行,势力日益扩张,因此,人们往往盼望有“包青天”那样的权威人物来分辩善恶、警恶惩好,而更进一步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负起赏善罚恶的神圣任务。

问题是,真正毫不错误地分辨善恶、完全公平地赏善罚恶有没有可能?在《侠客行》里,金庸塑造了执行赏善罚恶的“赏善罚恶”二使张三及李四。张三李四当然是假名,他们的真名一直没有透露。他们执行龙木岛主十年一次的赏善罚恶及邀请中原武林各大帮派掌门到侠客岛喝腊八粥,已有二十年的历史。由于两项任务一同执行,武林人士皆误会掌门若接受邀请铜牌,帮众门人则生,掌门若不肯接受,帮众门人则被赏善罚恶使者杀得一个不留,根据龙木岛主的解释则是,遭杀的都是经过他们详细调查,证明是大奸大恶的坏人或帮会,从来没有杀害好人,而世间认为张三李四杀害好人,只不过因为世人不知道这些表面良善的人所做的坏事。

但是,张三李四是否真的那么明察秋毫而又大公无私呢?起码在他们与石破天初见之时,他们的行为已是颇有值得怀疑之处。他们对石破天毫无认识,不过见他态度奇特,不合世俗常理。

就怀疑他是有意加害他们的敌人。

怀疑也还罢了,但怀疑未经证实,张三李四已立意以自己练功的毒酒,送他进鬼门关。当然,他们一开始便告诉石破天那是毒药,是石破天不信而坚持要喝,但是张三李四的行为也极不光明磊落,最后加重毒药,更分明有意置他于死地。若真正严明查办赏罚恶,断断不可能这样做。

张三李四先以为石破天是坏人,后来知道他不是坏人,也只当他是呆子,直到他们在给各帮派送铜牌的过程中,渐渐认识他深了,才确定他是个良善得少有的人,因此在侠客岛上,对他十分友善亲热。

三、张三李四造句

1.无论张三李四,还是王五赵六,领导都是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2.不管张三李四,只要手里有票,就可以进饭店。

3.我们不能随随便便让什么张三李四的都加入我们的俱乐部。

4.然而,一直到那个时候为止,诸如张三李四之类的普通百姓,可没有权利享受如此高贵的死法。

5.有诋毁者称,随便哪个张三李四,甚至阿猫阿狗都能搞个博客,这不正证明了博客媒体的低标准么?

6.除非你会特别喜欢跟张三李四王五讨论体重的问题,否则我们还是建议你不要去碰这条皮带为好。

7.现在张三李四都能建个网站,网上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

8.不论张三李四,这个醉汉逢人就诉苦.

9.似乎找邓文仪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似乎不找邓文仪或者其他张三李四也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未免叫人为难了。

10.这一点与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如果街头的路人甲认为量子力学是个唬人的把戏,那无关紧要,物理学家们不需要张三李四的认同,也照样能进行研究。

上一篇:形容“晚上”的词语下一篇:端午节小知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