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业伦理现状(精选8篇)
企业商业伦理现状 篇1
中
国
企
业
商
业
伦
理
现
状
与
建
设
研
究
系别:管理系
专业:市场营销(休闲产业方向)班级:1154120
1学号:1154120109
姓名:高文明
指导老师:严宗光
摘要:21世纪,是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阶段,当中国企业在经济市场的大潮中不断追求资本积累和销售增长时,存在于商业企业中的伦理道德似乎早已成了中国企业遗忘的问题,相继的毒牛奶、毒胶囊、地沟油等一系列事件,都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伦理道德在企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企业;伦理道德;研究建设。
一、前言
3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复苏了,对外开放与市场经济如一声春雷般让中国更多人踏入了“商海”,在不断摸索和学习中,中国有更多的企业跟上了世界的脚步,海尔、联想、中兴的奋起则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中国在不断进步着”。但是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更是竞争的市场,当现今越来越多的产品质量问题出现在各大报纸头条,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企业的存在的伦理现状。
二、正文
(一)企业商业伦理的概述
伦理是指某一特定的行为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好还是坏,它所指向的是人类自我的内部世界,它的本质是人类对自我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规范、设计和引导,是为人类自身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服务的。
美国著名学者成中英先生曾指出:“企业伦理是指任何商业团体或机构以合法手段从事营利活动时,所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从人类传统的伦理道德推及至商业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宣传公关等环节都变成了公众审视其伦理道德的层面。
“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将“善”作为伦理准则来衡量企业的各种行为时,作为经济与道德统一的主体,企业的商业伦理必须伴随着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以及各种盈利行为必须遵循着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员工还是与其相关的社会利益相关者,尊重他人、服务他人、重视人性的重要性都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在自然与环境饱受摧残的今天,企业为大自然要付一定的责任,所以节能减排、减少污染、低碳生产等等都成为企业发展成长中最应该面对的伦理问题。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中,我们的发展方向就是:坚持以诚信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本。
(二)中国企业伦理的现状分析
1、中国企业的积极性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涌现出的一大批本土品牌、尤其是药品品牌中,“白加黑”无疑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许多营销界的学者和专家都研究过白加黑品牌建设的成功案例,大部分人把白加黑的成功归因于分众策略的运用和PPA事件的机会把握以及适当的传播策略与执行,只有少部分人看到了品牌成功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白加黑精益求精的品质和从中折射出的对人性的关爱。十年来,盖天力公司的员工们始终把白加黑的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从严格的生产工艺流程到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从而使白加黑的品质始终如一,在上市后的临床监测中没有发生过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除此之外,白加黑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把“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消费者。非典肆虐时,白加黑带着关爱送给首都医务工作者;感冒高发期,白加黑带着慰问陪伴着天安门国旗卫士;无论是雪域高原的喜马拉雅还是神秘广袤的南极大陆都有白加黑爱心的足迹。
与此同时,“海尔”更是中国企业中的佼佼者,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着海尔成功的秘密时,我们无法忽视的就是张瑞敏的“质量管理理念”: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对产品质量实行“零缺陷,精细化”管理,努力做到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起诉”,于是,1986年面对投产的1000台电冰箱的76台不合格,张瑞敏果断迈出了推出“砸冰箱”事件,当员工们含泪看着张瑞敏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76台电冰箱砸碎之后,内心受到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对“品牌”与“饭碗”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正是带着这样的企业伦理理念,海尔集团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一个传奇。
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拥有鲜明的个性,还需要建立和维护自身在消费者心目中良好的声誉和完美的形象;而后者绝非单纯的广告活动可以完成的,它必须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不断完善自身产品的品质。
2、现今中国企业伦理存在的消极性
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虽然能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企业很多,正如之前所提及的“白加黑”、海尔集团以及联想等企业,他们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对消费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重视,无疑让他们在竞争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A、中国食品企业存在的伦理现状
然而同样在经济的增长中,当欺诈交易、偷盗商业秘密、不履行合同、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行贿受贿、环境污染等行为充斥市场、不绝于耳时,企业商业伦理成为了如今中国企业最应该重视的问题,而餐饮食品企业更是首当其冲。
美国著名记者尼科尔斯·福克斯在其名著《美食与毒菌》中指出,我们的身边原本充满了看不见的危险,但现在我们却看见了,而且是在餐桌上。确实近年来,食品企业不遵守企业伦理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了:苏丹红引发食品召回狂潮、人造蜂蜜事件、瘦肉精中毒、毒馒头事件、三鹿
奶粉事件等。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举国关注,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并纷纷加大监管力度。然而食品企业对于企业伦理的忽视,严重反映出我国食品企业企业伦理的缺失,并引发了严重的企业信任危机,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食品企业陷入了严重的企业伦理危机。2005年曝光的光明牛奶事件中,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为追求经济效益,将变质过期的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极大地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2005年的食品保鲜膜事件,质检部门在抽检时发现一些主要用于外包装的PVC保鲜膜含有被禁止使用的二己二酸酯(DE卧)增塑剂,该增塑剂遇高温(超过摄氏100度)或油脂易释放,会影响人体健康。而2008年9月我国爆发的全国性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5万多名婴幼儿因食用问题奶粉而导致肾结石,最后三鹿集团破产,现在消费者是谈食色变。
而在最近刚刚爆料的四川成都的上千假冒伪劣的灭火器,用面粉代替磷酸二氢铵,一个可以拿来救命的工具竟然可以如此儿戏。正如当今我们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样,“民以食为天”每天消费的食品一旦成为了企业牟利的工具,那么此时民众面对的不仅仅只是吃亏赔钱的问题,更多则是生命的安全问题,所以在食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是对中国企业考核的最大准则。
B、中国企业对自然生态存在的伦理现状
紫金矿业是中国最大的金矿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在其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上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诸多成就,并获得一系列荣誉称号,2010年1月,集团公司获得“2010年度中国最诚信企业”称号。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型企业,2010年7月12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厅通报称,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旗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直至12日才发布公告,瞒报事故9天。据初步统计,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当企业将这次事故的矛头直指“强降雨”时,众所周知紫金山铜矿所在的福建省,“持续强降雨”年年都有,在年代并不久远的紫金矿区排污系统建造时理应考虑到这一点——这不得不让人担忧,企业在设计和施工时是否为了遵循“减少环保成本”而造成某些隐藏的漏洞。
对于企业,我们并不反对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毕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但这种行为必须是合理合法的,不能以损害杜会利益和公众利益为代价,企业必须承担它必须承担的杜会责任,对杜会、对消费者负责。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也越来越重。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但使疾病增加,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更造成了森林绿地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物种灭绝、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这都是由于一些企业长期忽视企业杜会责任、忽视环境问题而造成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己经迫在眉睫,否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会受到巨大影响。
(三)中国企业商业伦理现状的建设研究
1、企业角度:重视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企业伦理的教育
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作为企业主体的核心,是带动一个企业伦理建设的有力力量。如果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道德伦理感不强的人,那么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就会偏向非伦理的轨道。著名学者波斯特认为:“一个公司的行为是伦理的还是非伦理的,管理者是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主要决策的制定者,管理者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为公司建立伦理形象。”企业领导者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经济行为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国情,一些企业还未跳出传统体制的束缚,以人情关系取代契约关系,搞不正当竞争,行贿受贿、发布虚假广告、偷税漏税,结果使企业信用度大大降低,甚至破产,这都和企业管理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现在有不少企业的员工更是伦理观念淡薄,对企业没有任何感情,只重视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企业发展不感兴趣。企业员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都要经过员工去保证。如果企业员工整体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和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企业伦理建设工作,保证生产经营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甚至能够削弱、纠正管理者的一些不道德行为:如果员工伦理意识淡薄,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就会对企业伦理建设缺乏有效地认同性,甚至对企业一些正确的决策都做出错误的行为,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服务质量不过关,直接危害消费者和杜会,造成恶劣影响。所以每个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将企业伦理作为其推广学习的核心,用精神推动一个企业的成长。
2、消费者角度:拿起手中的权力维护自身的权益
当把角度调整到消费者,我们所能做的则是用手中的权力对有问题的产品和企业进行反应和举报。在全世界里,中国人的维权意识应该是相对淡弱的,面对着企业的不诚信和欺骗行为,更多的中国人会选择沉默,但是随着维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会对身边的商品、服务以及企业各种不道德行为做出反击,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的很多行为规范,同时更加让更多企业开始在消费者面前反省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产品质量的好坏、食品的安全问题、企业的生产建设是否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危害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都是衡量的标准。当消费者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利剑,让广大的民众进行监督,才能在更大范围内避免那些不正当的竞争,让那些道德伦理丧尽的企业露出真面目。
3、政府角度: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打击力度
企业伦理的建设与政府制度的伦理导向密切相关,政府代表社会整体利益,是市场竞争规则的的主要制定者和裁判员,对商业竞争环境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制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起着重大的导向作用。只有社会制度为企业创造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能够使讲道德的人得到利益,使不道德行为丧失利益并受到惩罚的情况下,道德才会成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行为习惯。法律是
统治阶级依靠强制力量执行的,提供一种企业行为合法与非法的标准,体现了强制性和外在性。道德规范往往是法律制定的依据,许多法律起初只是一种道德规范,随着问题的严重一些道德规范上升到了法律。使法律成为维护道德的威慑力量。因此,必须完善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通过法律制度促进道德建设,提高道德的权威性,使伦理道德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当企业的某种非伦理行为触及到法律的底线时,加大打击力度和惩罚措施都是必要的手段,用政府和法律来规范中国企业的伦理。
(四)总结
面对中国企业商业的伦理现状,我们不得不在这种不乐观的状态下找寻新的出路。正如蒙牛的“新举措”: 2012年8月沸沸扬扬的过期奶生产日期篡改事件,尽管已以涉案人蒙牛义乌销售经理被拘捕而告终,但消费者对蒙牛的信任度已跌水到历史最低。往前列数,我们还可以发现上半年蒙牛被爆出代工厂脏乱差,2011年纯牛奶黄曲霉素M1超标140%,甚至是早至09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蒙牛特仑苏OMP事件、陕西学生牛奶中毒事件。除此之外,各种异物门更是数不胜数。近日,蒙牛计划将沿用13年的外形包装进行一次扭转乾坤的大变动,在发布的品牌新形象中,“青草下一滴牛奶”取代原有的“蓝天白云下成群奶牛漫步草原”图景。与此同时,蒙牛还推出了新的品牌广告,着外形包装的变动,蒙牛能否实现整个品牌的扭转乾坤还有待商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换装是蒙牛对频现的问题进行规模系统整改的强烈信号。或许,这些跌宕即将成为蒙牛的过去。随着孙伊萍新任蒙牛总裁,一些改革已初见棱角,此次包装的切换更带有“辞旧迎新”的意味。“换装不是单纯的外在视觉改变,而是对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孙伊萍如此说道。而对于一个食品企业来说,核心价值观与质量自然紧密相关。在这些信号和努力面前,或许我们可以看到蒙牛重振雄风的曙光。
在杜会转型期,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各种新的营销领域、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法律法规己经不能完全覆盖现有经济领域,就使得一些人钻了法律空子,打法律擦边球,从而获取不义之财。
但是相信在我们不断将企业伦理摆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桌面时,越来越来多的企业人都会认清伦理道德对一个企业发展意味着什么,追求利益的增长必然重要,但以人为本、以诚信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本依然是每个企业所努力的方向,督促企业的更好发展是企业人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当看到蒙牛的新举措时,希望我们都能再次对中国的企业伦理抱有信心,中国的企业会越来越好。
企业商业伦理现状 篇2
关键词: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对策,校园
引言
2009年2月12日随着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的正式下达, 全国乳业三巨头之一, 有着五十年辉煌历史的三鹿乳业集团这座乳业帝国大厦瞬间轰然倒塌, 正式宣布破产。这无疑给中国商界和企业界带来一次不小的震撼。人们感到困惑:一个赫赫有名, 有着年销售额100亿元的利税大户, 拥有“免检产品”和“中国名牌”的知名企业怎么会和“三聚氰胺”毒奶粉挂起钩来?几十万儿童受到伤害, 有的孩子还被剥夺了生命, 正像法庭公诉人诉说的那样:患儿一边在吊水抢救, 一边还被不知内情的父母继续喂养有毒的三鹿奶粉, 此情此景令人欷歔。
随着三鹿事件的进一步曝光、审理, 包括三鹿奶粉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在内的相关责任人, 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三鹿集团破产、拍卖。当然这是大家不愿看到的结果, 痛定思痛, 人们不仅要问:谁应该为此次灾难买单?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笔者将其归纳为商业伦理的缺失。
一、商业伦理概念及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 商业伦理概念的提出。
公元前4世纪,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院讲授道德品行的学问, 提出ethikas (伦理学) 这个术语, 此后, 伦理就成了与道德品行有关的概念。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道德标准应用到商业政策、机构以及行为中, 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及商业的行为主体如何才能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 个人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制度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交织, 使商业伦理领域存在着“灰色地带”。在更多的情况下, 美国商业伦理不是被定义为一个静态的规范, 而是被定义为动态的解决问题的框架体系, 其目的就是要在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达成“双赢”。
2. 商业伦理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 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商业伦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在商业经营过程中遵守诚实、不欺诈、守信、不短斤少两等商业伦理原则的记载。《史记》中有“市不豫贾”的记载, “不豫”即不抬高物价、不虚假伪冒、不欺骗顾客、以诚相待。数千年的商业文明发展史中儒学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对中国的商业伦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学强调“正其谊而谋其利, 明其道而计其功”, 追求义与利的统一的商业观念, 注重从治人、治事、治国的道理中, 体悟取予积贮、审时应变、择人委任、赀计出入的经营之道。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新时期, 促使人们开始了对经济和商业与伦理道德关系的思考, 在伦理学研究的层次上的探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在实践中主要研究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后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 涌现了一系列有关经济体制改革和商业道德建设的论文, 在市场经济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初步确立,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在商业经济活动中却出现了种种不道德现象, 假冒伪劣商品盛行, 贿赂和变相贿赂成风, 商业欺诈, 侵犯消费者权利, 环境污染等频频发生, 这无一不在拷问着人们的良知, 商业伦理道德方面面临许多尖锐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以我校商业伦理教育为例的现状分析
当我们提及商业伦理, 势必会把视线聚焦于教育。确实, 在高校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财税学院或经济贸易学院就读的学生是未来的商人, 是商业企业的管理者, 其职业素养和伦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更关系到中国商业行业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高校是否成功地实施了商业伦理教育对于学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行为和伦理决策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在商业伦理研究领域, 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商业伦理能不能教”的问题。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伦理的价值层面是极复杂和内隐的层面, 学校无法传授。但是, 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反驳意见。Purcell (1997) 对Dartmouth College毕业的企业管理硕士班的学生所做调查显示, 大多数人认为十年前在学校所参加的商业伦理研讨会, 对他们有正面的影响[1]。戚安邦、姜卉 (2006) 也指出, 虽然伦理不容易教, 但伦理却可以分析, 经由教学者的引导去了解分析伦理步骤, 将有助于受教者者商业伦理决策能力[2]。
但在当今时代, 中国校园的商业伦理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我以我所在的学校的现状作一分析。
1. 学生的伦理决策水平有待提高。
从科学决策理论的有关研究出发, 我们将伦理决策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分别是伦理议题识别、伦理判断、伦理评价和伦理选择。伦理议题识别是指当问题出现时, 能够识别问题中的伦理成分, 作为决策时的考虑要素。伦理判断是指在面对伦理情境时, 能从人、己、利、害以及社会规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价值判断。伦理评价是指决策者对多个备选方案按照某个或某些标准进行评价, 并将这些方案进行优先顺序的排列。而伦理选择就是在已经评价的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3]。通过在我院调查发现, 经济利益在大学生的伦理评价标准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占到了59.3%, 这说明大学生伦理发展阶段的层次不够高, 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2. 商业伦理课程的开设尚未引起学校的重视。
我们学院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专业将商业伦理课程单独开课, 即使是选修课。关于学生的商业伦理教育, 顶多只是将商业伦理方面的内容融合在其他专业课程里面, 花很少的篇幅来讲授, 甚至有的专业课程中从未涉及到商业伦理, 这表明商业伦理课程在我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商业伦理这一概念不大了解, 48.68%的学生对这一概念基本不了解, 5.9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 只有29.61%的学生说是了解, 具体到非常了解的就少得可怜了。当问及学生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这一概念时, 绝大部分学生说是通过网络、电视和杂志, 通过学校教育了解的仅为8%,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表明商业伦理道德的教育的薄弱。
3. 商业伦理教育缺乏明确的目的和有效的评价体系。
由于学校没有单独开设商业伦理课程, 自然谈不上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我在调查期间也了解了其他一些高校的情况, 有个别学校也开设了商业伦理课, 但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认知, 以知识的灌输为主, 结果一个教学周期下来, 学生的商业伦理知识倒是增加了不少。但识别伦理议题的能力, 伦理推理、伦理判断的能力, 伦理评价的能力, 伦理选择的能力就不见得有多少的提高了, 至于将伦理分析的技能应用到真实的情境下做正确的决定则更是乏善可陈。再者,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 主要是期末考试, 一张试卷做完得到卷面成绩了, 评价也就完成了。试想这样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会真正有助于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提高吗?教学效果会持久有效吗?
4. 学校德育缺少对心理问题和伦理心态的分析。
大学生的伦理困惑是和大学生心理问题密切相连的, 往往是伴随着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 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择业等常常使他们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 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但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只注意到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而忽视对大学生伦理心态的分析, 就事论事的较多, 不能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只看到了行为的表面, 不能从长远解决大学生的矛盾心态, 使其困惑得不到消解, 甚至反复发作, 困扰他们的行为选择[4]。
三、学校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对策
高校是否成功地实施了商业伦理教育对于学生在将来的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行为和伦理决策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要想实现商业伦理在学校的教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首先, 应该在全社会加强商业伦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法律制度伦理建设, 依靠制度中隐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去引导和整合人们的行为, 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道德建设环境。其次, 还应在工商、财税及管理学院等开设商业伦理必修课, 最起码也要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 以传授世界和中国最新的伦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经验, 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商伦理道德的教育,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商业伦理教育体系。因为高校是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基地, 在传播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要重视对人才的伦理道德素质的教育, 这样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就不仅是技能型的、知识型的, 而且是道德型的。再次, 为了更好的配合学校商业伦理道德的教育, 家庭也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家庭父母或其他的长辈言传身教,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最后, 采取普及法律知识的方法普及和强化商业伦理的社会教育, 使商业伦理教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社会工程, 提高全社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 帮助人们能够正确地区分各种商业行为中的善与恶, 学会理智而智慧地处理各种社会活动中的道德困境问题, 做一个道德高尚、遵纪守法、富有崇高的民族和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
完善的商业伦理道德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与有着密切联系, 培养与造就具有世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能和优良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儒商, 应当成为商业伦理教育建设的重要立足点[5]。
参考文献
[1]URCELL T S J.Do courses in business ethics payoff[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7, (4) :50-58.
[2]戚安邦, 姜卉.论中国MBA商业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6) :65-69.
[3]柯丽敏.高校商业伦理教育的调查和设计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 (1) :95-98.
[4]赵国军.影响当代大学生伦理困惑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94-96.
台湾企业眼中的商业伦理 篇3
用台湾信义集团(以下简称信义)董事长周俊吉的话说:从天上的飞机失事,地下的油管管线爆炸,到天地间的食品安全,都出了问题。
负面事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正面事件的传播力,台湾企业社会形象此次也不例外。
与此相比,台湾清华大学校长贺陈弘送来的只能是清新小风,他说,作为校长,他为之骄傲的不是走出的学生做了多大的官、挣了多少的钱,而是他们真正为社会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他推荐了两个“杰出”的学生,一个叫沈芯菱,另一个叫王筱芳,“她们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积极做公益,20岁前已经帮助了很多弱势群体”。
作为在商海里折腾的人,周俊吉对这样的理念颇为认同。
信义,起家于中介,在逐渐成为产业链完备的商业集团的同时,坚定了“坚持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世界级服务企业”的目标,与行动相互辅佐,在台湾企业界也算独树一帜。
多年来坚守“信义”二字,让周俊吉把《从企业伦理为核心的服务变革》的主题分享做了改动,问自己也问更多人:到底什么是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情?
谁是“为富不仁”?
周俊吉讲了一个故事。
两个企业家富裕程度差不多,A生活俭朴,照顾家庭,兄弟和睦、友爱,且孝顺父母,也经常给宗教慈善团体做捐献,B开名车,到处交女朋友,对很多事情锱铢必较。
那么哪一位是“为富不仁”?
个人生活上来看,A当然是一个好人,可是当讲商业伦理时,更应该重视的不是他个人的修为,而是他在企业中是怎么样的做法。
一个人在家里怎样对待兄弟父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他在社会上是怎样对待他人的,几千年来都有这样的论述,这样的论述基本上没有错,可它是农业时代的论述。稳健的农业社会里,你所服务的对象都是认识的,对于所认识的人,我们更愿意对他友善,但是遇到不认识的人,也许不会这样想,所以才会产生非常多的现象,即假期时对公益很虔诚的人在事业上不见得多么有责任感,就像随处可见的一手制造污染,一手捐还给环保团体;一手制造垃圾食物,一手去做公益慈善。
那么企业伦理其实是“以企业为主体,不是以个人为主体”,对各个关系人做到公平合理。关系人因为产业不同而不同,但最基本的是客人、同仁、股东、社区、社会跟自然环境。
谁更重要?
企业在创业时,肯定会有很多动力和想法,最常有的动力是赚比较多的钱。这样的动力到底对不对?并不是说赚钱不对,而是应该想一想要赚什么样的钱,对顾客、股东、社区、自然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那么,商业世界里面到底什么最重要?
有人会说为股东创造最大的利益是企业唯一的责任,所以永远获利才是重要的;也有很多人说你的企业要能够长期生存,要不断创新,所以认为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人说我们当然要“以人为本”,“人”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专注获利,想把利益提高,那就会尽可能降低成本,这对客户已是伤害。如果能够不止于自己获利,还能够兼顾到各个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只赚取适当的利润,可能会更好一些。
如果专注创新,缺德的创新会是更大的灾难。华尔街的金融银行,做了很多金融工程创新,但这些创新运用到市场,没有购买商品的人们也跟着受害。很多商品只有你去购买它时才会受害,但是华尔街金融所做的创新,直接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
如果专注人才,就要讲才德,如果无德而有才,造成的伤害就会更大。
周俊吉认为,当市场朝向外在的,即所谓的“凡事都有价值”倾斜,或者只是强调外部的监管、公司治理时,较小范围保障股东权益,效果非常有限,所谓“民免而无耻”,要真正从内心开始转变。
企业发展要以创造股东最大利益为前提,除此以外,它存在的价值在哪里?一定是希望企业的存在能够让相关者的生活变得更好,不制造污染,让土地变得更美好,让社区、邻居、社会更美好。所有的重点是运营过程当中不产生负能量,而不是运营过程之外的公益捐献。
曾有人问周俊吉,“如果有了利益,伦理会怎么样?”周俊吉说,当我们有一个正确的企业伦理观念,建设起制度,通过行动来实现的时候,把伦理做踏实了,就离成功不远了。而且这种成功不容易失败,因为你会得到很多利害关系人的关照与协助,因为你是真的为他们好。
儒家思想做责任的底蕴
30年前,台湾一位学者写了一本书《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讲的是日本加上四小龙,四小龙是中国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意思是这四个地方深受中华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增长非常快,大家努力工作,希望不辜负祖先给子孙留下的好名声。
这本书的灵感源自更早的上世纪马克斯·韦伯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观察到资本主义走到了极端,基督新教徒到美国去,在美国建立了一個新的家园。他们觉得,人要勤奋的去做事,去创造财富,荣耀上帝。但这不是为了自己的子孙,不是为了自己,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宗教背景。
当中国强调民主、强调科学,要把儒家思想丢掉时,中国就陷入了比西方国家更惨的状态。我们从西方学来一些新的工具、方法之后,成长非常快速。但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管理科学、经营思想、儒家思想。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大陆,很多地方的企业都在持续做缺乏道德、危害社会的事情。
周俊吉说:“相比之下,台湾比较幸运,儒家传统一直没有断”。但商学院的教育,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即更多的是在教你如何管理,而不是为何管理。
目前,台湾商学院已有商业伦理的课程,虽然面临案例少、师资不够、学生也不多的窘况,“但我们走的是对的路,你可以不把它当成宗教,但仍然是你的信仰”。
信义是台湾商学院商业伦理系统课程中的案例之一,周俊吉正在努力从各个方面帮助台湾商学院完善商业伦理教育系统,他认为,那是企业社会走向成熟的另一个希望和途径。
商业伦理导论案例分析范文 篇4
1994年春,在荷兰北部哈林根一家名为奥拉涅沃德的公立医院中,院长发现医院人员偷了病人的捐款。这是小偷小摸,因为每周失窃的只有几十荷兰盾。尽管如此,院长对此极其重视,因为这些捐款是准备在圣诞节期间奖励医院护理人员的。偷窃这种捐款意味着对待同事的极不忠诚。在与地方警察局联系后,院方悄悄安装了录像监控装置。一开始,院长就决定不论小偷是谁,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到了6月底真相大白。录像机留下的是本院唯一一名神经科医生的身影。医院董事会大吃一惊,转而愤怒。但很快他们意识到他们遇上了一个大难题。医院正与一个强劲的对手——吕戈登医疗中心进行谈判,而对手早就示意,他们已有秘密对策。吕戈登医疗中心很可能把开除这位神经科大夫作为关闭哈林根医院神经科诊室的借口。如果这样,那么近20名工作人员就可能长期失业,就诊的病人也不得不去25公里以外的吕戈登去看病。院董事会讨论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决定留用这名医生,医院解释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也承认留用这种人的危险,但医院坚持认为留用这名医生是出于战略考虑,虽然有着严重的道德后果,但一切都是以医院的战略利益为主导的。
(1)你对医院董事会所做的决定如何评价?
(2)如果你是董事会成员你会怎么做?(3)你如何看待在商业中人们常常将战略选择凌驾于道德要求之上? 答:(1)哈林根医院没有解雇这名医生,因为解雇他将会使医院陷入危机,这表明共同体的生存标准压倒了相同份量的正义标准,我们认为这两种标准都是道德标准。医院选择了战略利益显然包含了对善良道德的追求,这些被表述为社团利益的结果,实际上也可以被看作是道德交谈。
(2)神经科医生的偷窃行为本身说明了他道德水平低下。然而,他不能被解雇,因为解雇他可能给医院带来严重的后果。留用这名医生是因为医院的对手很可能以此为借口关闭神经科诊室,这将会带来20名员工的失业。这种做法已不仅仅是一种战略考虑,相反它还暗示了良好的雇主所应有的道德原则。
(3)在商业中,人们常将战略选择凌驾于道德要求之上。之所以有这样的战略选择,是与商业活动中追求利润和维持生存相一致的。然而,每当战略选择包含着强烈的道德要求并可能产生慈善的道德结果(诸如防止人们受到伤害和为他人作出榜样)时,那么从道德上讲它就是可以接受的。
1968年福特公司决定在美国首次开发廉价微型轿车。公司高层期望加速这一开发,以便在1970年推出价格低于2000美元的微型轿车。由于工程技术跟不上车型的革新,结果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即油箱位置不当。追尾冲撞实验表明,如果后面的车以每小时21公里速度撞来,油箱很可能向前移动,造成油箱漏油,一点火花就会使汽车爆炸。但是只要增加辅助安全措施就可改善这种设计,估计成本为11美元。然而,公司上层维持了原来的设计,原因是:第一,这将会使单车价格突破2000美元,无法达到一个重要的市场目标。第二,这种设计符合当时的联邦安全标准。第三,福特急于开发一种能与当时十分流行的“甲壳虫”车相抗衡的新车型。
(1)你认为福特公司为了节省11美元的成本而维持原设计的做法是正确的吗?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影响?
(2)如何评价企业只强调短期利益的行为?
(3)企业决策层的道德水平对企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1)福特公司这种漠视社会利益的做法是违背商业道德的。福特公司在成本收益计算中只考虑了压低成本,扩大利润,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即没有考虑到由于激怒了消费者,没有给予消费者必要的关切而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的成本。福特公司无视隐患、漫不经心,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这种代价是难以控制的,除了给消费者赔偿的损失,还有其他不可控的因素,如形象的损失、法律诉讼、消费者的抵制和传媒的批评等,这些都会对公司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强调最大的短期利润会导致有缺陷的商业行为。公司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谋求利润,但一心只追求短期利润的做法很危险。这与顾客的最佳利益以及公司的长远成功背道而驰。公司为了追求长远发展应该牺牲一些利润,增加一些成本以加强关系,确保在将来让顾客满意。
(3)高层管理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领导者的一些不道德行为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气候,即不关心消费者利益、对诚实的行为不以为然、短期利益高于一切等,这将使公司背叛了公众的信任,进而影响企
业的长远发展。
1989年一艘名叫埃克森·瓦尔迪兹的巨型油轮在美国布林斯·威廉海湾发生了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海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对于鱼类、野生动物,以及赖以为生的居民来说,不啻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这艘船是埃克森公司船队中最新的也是装备最先进的一艘,但是由于船体庞大、笨重,这艘满载石油的轮船需要整整一分钟时间才能对航向改变作出反应。轮船驶离港口后,油轮曾以无线电向海岸警卫队请求转航,这是为避免出船航道中的浮冰。得到允许后,瓦尔迪兹改变了航道,几分钟后,海岸警卫队失去了与油轮雷达的联系。瓦尔迪兹号撞上了位于布林斯·威廉海湾的暗礁。而此时,船长却一直呆在船舱中。在事故发生以后,埃克森对于这一严重事故的态度前后矛盾:起初,他们反应强烈,表示出关切的姿态;随后却吞吞吐吐,推卸责任;最后他们终于勉为其难地接受了清除油污的工作。但这种暖昧的态度使埃克森公司在支付了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清理费后,仍未能挽回公司形象。落下一个对环境漠不关心的恶名。
(1)结合本案例你认企业应如何对待环境保护问题?(2)如果你是埃克森公司总裁的事务顾问,你将会建议他如何处理危机?(3)当事故发生时,是否意味着组织作出了不道德的事? 答:(1)环境问题在当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公众意愿越来越倾向于保护环境。人们一改环境是可以被征服的态度,这使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企业要更加小心谨慎地对待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要求企业改变生产技术,在生产、消费、运输的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污染。埃克森管理者可能认为不过是杀死几只海鸟,只要没有引起人员伤亡就不必如此大惊小怪,公司的一再拖延和辩解不仅没有博得公众的谅解,反而被公众指责为“对环境漠不关心”,大大地损害了公司形象。
(2)对于埃克森公司最严厉的批评是针对他漠然的态度,如果公司总裁能迅速地出现在事故现场,而且表现得十分关心事态的发展,将比公司作任何广告都有.效。尽管污染事故严重,但这也意味着提高公司声誉、树立公司关系环境的良机到了。利用危机,化害为利很难做到,这需要放弃短期利益,真心真意地去挽救危机,保持公开坦诚的态度,对公众表示关切的态度,否则将势必使公司置于名声扫地的危险处境。(3)事故发生以后,对社会对公众都会产生危害,且不论从法律上来说,被告者罪行多么严重,要负多大的责任,仅从道义上讲也是难辞其咎的。瓦尔迪兹事件中情况更为复杂,很多地方都有失职。如果事先做好预防训练,检查船上的设施,制定周密的计划,每个船员都各尽其责,漏油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会被有效地控制,那么对环境的污染也不会如此严重了。埃克森是责任最大的组织。
洛克希德公司是美国一家主要的军火商,二战期间,洛克希德公司就生产了2万架战斗机。在朝鲜半岛,该公司的F-80流星战斗机雄霸天下。长期以来,洛克希德公司成功地研制出很多技术高度复杂的产品,为公司赚取了巨额利润。然而,进入本世纪70年代,洛克希德公司面临着重重财政困难,经济和技术上的问题使洛克希德公司陷入困境,政治和官僚因素又加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到了1971年已面临破产的危险。1975年9月,参议院发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洛克希德公司向国外机构和政府官员行贿达2亿多美元。这些国家包括荷兰、意大利、日本、土耳其等国家。其中不乏政界要员,诸如荷兰亲王伯恩哈特,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等。在意大利为搞定价值6000万美元的C-130运输机合同而行贿200万美元;西班牙130万美元;南非900万美元;此外还在希腊、墨西哥、尼日利亚和哥伦比亚进行行贿。在诸如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这样的国家,行贿受贿被视为一种当然的“生活手段”,该公司当然也投入巨额“资余”。
(1)洛克希德公司丑闻披露以后,有人认为行贿可以防止事情拖延,加快进度。要在一些国外环境中提高效率,行贿是最好的方法,你对此有何看法?(2)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观点:既然“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也可以这样做。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3)你认为公司如何才能有效防止行贿事件? 答:(1)行贿倾向确有某种可确认的模式,但并不是一切情况下行贿都行之有效,即使腐败、行贿在一些国外环境中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手段。因为这种行为对公司、对社会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而其代价比所获得的商业利益要高。行贿使较多的资源配置给较差的对象,通常该选择对象的总成本比其他供选择对象的
成本要高,因为贿赂的花费必须得到补偿。所以,从长远来看,合乎道德标准的商业行为最终会获得好的经济利益。
(2)如果结论是肯定的,那么整个行业的道德行为就会陷入危险境地,竞相效尤的态度就会盛行,而没有随波逐流的公司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在没有具体有效的法律调控下,这种“随大流”的思想最为有害。公司如果表明自己的立场,采取高的道德姿态,可能会损害短期收益,但是可以更好地与客户保持长期的相互信任关系。公司可以凭借自己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与其他竞争者相抗衡。这样既可以保持高度的道德准则也具有竞争活力。
(3)为了防止公司的可疑支出就要制定严格的制度,让雇员和管理层深刻地学习这些制度,加强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并且对任何可疑支出或者其他任何不道德的行为,谁都不得逃避责任。由于国外代理商往往是行贿的主要行为人,因而在雇用这样的代理商时,要对其彻底查明,更要使其了解公司的政策。
比奇纳特成立于1891年,是美国第二大婴儿食品的生产商,纯正、优质和自然一直是公司的广告词和经营理念的中心。1988年2月17日,两位比奇纳特营养制品公司最高负责人被指控触犯联邦法律,经审判罪名成立,其罪行是蓄意销售掺假苹果汁。比奇纳特苹果汁是公司最畅销的产品,在产品说明中标有“100%”纯果汁,而实际上都是人工合成原料的混合物,正如一位调查人员所证实的,是一种“由100%化学成分合成的假鸡尾酒”。1982年食品医疗管理局将其检查不合格的结果通报给公司,并要求其撤回所有产品,但公司高层回复,果汁对健康根本没有危害,公司不打算撤回所有产品。其实公司由于财政危机,一直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他们从一家万能果汁公司那里以低于市场25%的价格购买浓缩汁。当比奇纳特配剂师发现果汁不纯并报告给管理层时,高层却命令将浓缩汁与混合果汁掺和在一起,这样就更难检测了。食品医药管理局建议司法部门起诉比奇纳特及其管理层。最终,比奇纳特公司掺假销售苹果汁罪名成立。据估计,指控和丑闻使其损失2500万美元,包括罚金、法律费用以及下降的销售额。负面宣传导致该公司的市场份额下降20%,损失巨大。
(1)本案例中比奇纳特处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中,这种情况可以成为企业销售掺假果汁的理由吗?
(2)你从比奇纳特公司的做法中得到了哪些教训?
(3)如果你是比奇纳特的配剂师,面对这种道义上两难的情况你打算怎么做? 答:(1)这里涉及道德方面最激烈的问题,即商业活动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道德上,目的与手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决定的,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务目的。商业道德十分强调目的与手段的一致,追求合理正当的利益一定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不择手段。比奇纳特公司认为公司已经陷入了严重地财政危机,使用不易被查出的掺假原料,又可以节省数百万的美元,是多么大的吸引力。公司高层认为掺假原料对消费者的生命几乎没有威胁,所以不必瞻前顾后,即使公司做了一点点的假又有什么关系呢?比奇纳特公司认为只要公司能够存活下去的目的达到了,至于用什么手段并不重要。这种做法严重的损害了商业活动的道德。分析道德目的和手段的辨证关系,我们知道目的与道德在手段上的统一,才能最终实现善的结果,并体现和完成善的动机,这才是衡量行为善恶正邪的最终标准。
(2)比奇纳特公司试图掩盖事实的做法实际上是加剧了情况的严重性。如果比奇纳特公司早些公开承认错误,它就不会遭受多少责难了。而责难的矛头可能会指向供应商——万能果汁公司,比奇纳特公司会作为受害者博得公众的同情。然而比奇纳特公司却尽量掩盖事实,并企图继续销售伪劣原料制成的产品赚取利润,致使情况更加严重,企业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3)在缺乏道义的问题上,如果面临的是顽固不化,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决策层,处于下级地位的员工将面对一个道义上的两难选择。通常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接受这种情况,在这种不太道德的气候中明哲保身,接受你不可能改变的情况,这样不会危及你的事业。只有那些高度重视道德原则的人和那些更有勇气的人才有可能辞职或向外揭发事实真相并寻求公众关注。
1982年强生公司正在进行两个月一次的高层会晤,突然被告知芝加哥有人因服用强生公司的最主要、销售最好的产品特效泰勒诺胶囊而氰化物中毒死亡,房间里的人无不震惊万分。20 世纪纪七八十年代泰勒诺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物,但没有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获得了轰动一时的成功。与泰勒诺有关的死亡事件发生以后,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戒心,强生公司取消了该产品的生产,并建议顾客在迷雾澄清之前停止服用该药。全国的药店和超级市场将该产品撤离货架,不久以后,市场上的泰勒诺完全消失。经调查,人们发现投毒并不是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是有人买走了泰勒诺,在一些胶囊内投
入氰化物,然后又把药退回药店,强生公司完全摆脱了任何错误的干系。但强生公司决定将处理危机的责任从管理层扩展到整个公司,首先暂停广告宣传,公司出资从零售商和顾客手中购回没有开启的泰勒诺药瓶,将其送往销毁地点,直接损失高达一亿多美元。同时,强生公司非常希望保持泰勒诺的品牌,毕竟,该品牌得到认可是多年来广告宣传的结果。强生公司决定以经常使用者为销售目标,重振该品牌,然后再扩展到其他顾客。公司播出商业广告,告知广大公众,公司将尽一切努力来重新赢得他们的信赖;公司向媒体伸出求援之手,希望他们为公司提供有关事件最准确、最新的消息,帮助公司控制混乱局面,并停止广告的宣传;公司设计出一种抗破坏性包装,以防止悲剧的重演;公司鼓励消费者使用药片,因为药片不易受污染,并免费以药片换取顾客手中的胶囊;此外公司提供给零售商高额回扣。强生公司的苦心努力没有白费,1983年5月泰勒诺重新夺回了9月失去的全部市场份额,达到35%。
(1)强生公司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与媒体良好的关系?
(2)有人认为强生公司应放弃泰勒诺品牌的重塑,你认为呢?(3)强生公司为何不惜代价地维护公众形象? 答:(1)强生公司的沟通十分成功,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赢得他们的支持甚至同情,沟通至关重要。但做起来并非易事,媒体一般都爱渲染事件,喜横加指责,好与大公司作对。强生公司以坦诚的态度和合作精神获得了与媒体必要的良好关系。在灾难早期,强生公司充分、如实地公布了内部调查结果,并采取纠错措施,与媒体保持良好地双向沟通。为了与媒体和睦共处,公司领导需要对媒体开诚布公,企业管理者一般不愿意这样做,但强生公司这样F做了,因而经受住了最严峻地考验。
(2)尽管有专家认为强生公司应放弃泰勒诺品牌,公司不可能赢回公众的信赖,但强生公司对自己的产品和晶牌充满信心。当然在保持对产品的信心时,要积极对待任何问题、做好承受任何责难的准备。强生公司主动免费以药片换回胶囊,销毁药品,退还售出胶囊的款项,同时赢得了零售商的支持。如果强生公司当初对泰勒诺失去信心,就失去了重振产品雄风和恢复市场份额的良机。
(3)强生公司致力于捍卫自己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关心顾客的公众形象。为了争取从逆境中迅速崛起的机会,必须冲破重重困难维护这种形象。尽管泰勒诺的困境广为人知,但公司所采取的纠错措施迅速、彻底,因而公众确信产品安全性有了保障。这将为企业的东山再起奠定良好的基础。威赛瑞尔联合有限公司(Wetherill Associates,In C.简称WAI)由理查德·威赛瑞尔先生创建于:1978年,是一家为汽车改造与再制造厂商提供电子零部件的供应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威赛瑞尔先后做过教师、讲师和管理咨询顾问。他很早就主张,企业的持续成功依赖于正当行为的承诺和绝对忠诚的准则,他创建公司的目的就是要证实他的这一理念。用公司总裁玛丽·鲍斯的话说就是“我们需要在财务的意义上获得成功,但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正当行为伦理准则将会成为未来的潮流”。因为“正当行为将产生正确的结果,不正当行为将产生错误的结果”。利润则是“正当行为的副产品”。所以,WAI公司培训员工尽其所能地从事正当行为,而不是赚取利润或避免损失。而所谓正当行为,就是“无论是在逻辑上、利益上,还是在道德上都正确的行为”(公司《正当行为伦理准则技术手册声明》)。比如,WAI把竞争对手统称为客户的“共同供应商”;如果有客户到WAI购买零配件而WAI的产品价格比对手高,或者WAI没有这种产品而对手有,WAI都会如实相告。由于公司创建的动机异乎寻常,一开始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人们批评WAI公司盲目崇拜时尚,或者与其说是一家公司,不如说是一个宗教团体。然而,由于公司对待顾客、员工乃至竞争对手的态度,受到了利益诸方的广泛尊重,业务也蒸蒸日上。到1992年,wAI公司的总收入超过8100万美元,税前利润达到690万美元。
(1)如果竞争对手采取不讲伦理的竞争手法导致WAI市场份额下降,WAI的利益就会受到伤害,这岂不是“好心没有好报”?这时候WAI公司还一定要坚持合乎伦理的行为吗?
(2)如果WAI因为自己强调伦理的行为导致竞争对手的损失,这种行为还算伦理吗?(3)WAI给中国企业有什么启示? 答:(1)这涉及到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密歇根大学R.Axelrod教授研究表明,在多方参与的博弈过程中,每一方都会跟其他各方进行多次博弈,因此某方最终的结果要看它所有博弈的结果累加。对于善良的一方而言,在每一次单独的博弈过程中总会多少受到损失,但是博弈不是一次性的,而且正由于善良的一方所
持的相对宽容的态度,在多次博弈过程中甚至能获得对方的合作,结果双方都能获得较高的分数,比如不善良的一方得100分,善良的一方得95分。而不善良的一方虽然占了善良一方的便宜,但是在跟和它一样坏或者比他还坏的对手博弈时,彼此竭尽全力要置对方于死地,结果不管谁赢了,双方分数也不会很高,比如分别只有15分和20分。这样,善良的一方虽然在某一次博弈过程中会有损失,但得分依然较高;而不善良的一方在和善良的一方博弈时虽然略微占了优势,但是不足以弥补它在其他博弈过程中的重大损失,因此最终是失败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把关注的时间和空间放得更为宽广时,我们就会发现获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是善良的一方。因此.企业在商业活动中的伦理行为虽然在短期中会有利益的损失,但从长远看来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
(2)与此类似的问题还有沃尔玛为客户提供高质低价的商品,结果挤垮了它的竞争对手,沃尔玛伦理吗?于是又引发出下面的问题: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犯罪分子,损害了犯罪分子的利益,因此打击犯罪还伦理吗?低价销售正版软件,侵害了非法复制者的利益,这公平吗?分析上面几个问题可以发现,WAI之所以遭到质疑,很大程度上跟人们思维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有关。据调查,在发达国家越是大公司越重视道德规范的建设,许多知名企业将道德内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样,道德型的价值观就具有突出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的作用。WAI的案例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像WAI这么追求伦理的公司怎会不成功呢?(3)如果中国的企业要走向伦理,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研究一下wAI,对我们或许会有启示:1.WAI所处的美国,具有相对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媒体环境,这样公司不会因为对手过度的恶性竞争而夭折;2.公司创始人本人具有深厚的宗教背景,有着坚定的伦理经营的信念,并且能够言行一致;3.公司高层和最高领导者一样,具有相同的价值观;4.在招聘过程中严格把关,保证新进人员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5.对员工进行持续的伦理培训;6.适当的监控体系。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可以在教育、医疗等行业首先做起,同时所有的企业都可以从“始终比对手伦理一点点”开始。
香烟是世界上利润最高的消费之一。一支香烟的成本只有1美分,售价却高达1美元,一旦吸上瘾就会对品牌忠心耿耿。但几乎从一开始烟草业就遇到某些社会群体的冷落,他们主要是医学界和宗教界以及其他拥护特殊道德信仰的人们。美国国家卫生局局长在1964年1月11日发布报告,称吸烟有害健康而且缩短寿命。1964年6月22日,联邦贸易委员会公布了一条商业规定:所有香烟商标和广告都必须有吸烟有害健康的告诫。1971年1月2日,香烟广告在电视和电台被禁。烟草公司竭尽全力寻求其他媒体,每年广告费用花费数亿美元,他们做得很成功。对于香烟消费的日趋下降,烟草行业不得不加倍努力把策略对准特定群体,如妇女、西班牙裔和黑人。黑人似乎是一个特别有利润回报的市场:有39%的黑人男子吸烟,而白人男子只有30%左右。雷诺兹烟草公司还专门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精心的设计,推出了新品牌——Uptown,它是第一个面向黑人吸烟者的香烟品牌,甚至连名字都很符合黑人消费者的口味。然而,抗议的风暴很快就袭来了,批评家门认为Uptown的销售是对黑人的残害,黑人患肺癌的比例已高出白人58%。烟草公司还对少数民族团体进行赞助,诸如全国黑人新闻工作者协会、妇女组织、各种体育比赛等。妇女组织对烟草业的资助心存感激,在当时还没有别的资助来源时,烟草业就早已向妇女组织慷慨解囊了。香烟把各种体育运动推到了显赫的位置,而其他人则办不到。
(1)你认为烟草公司积极促销一种除本行业以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不安全甚至致命的产品,其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吗?(2)你认为社会反对雷诺兹烟草公司以少数民族为销售目标的做法正当吗?(3)你如何看待烟草对妇女组织、体育运动的赞助? 答:(1)这个问题是烟草生产和销售全部事情的核心。烟草业拒绝承认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尽管所有健康专家一致认为烟草是危险的,而且长期吸烟是威胁生命的,但是烟草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利益使其仍然受到保护。烟草业规模庞大,涉及许多人的利益:烟草种植者、加工者、零售商、收税人„„也包括政府中有影响的人物。至于这种行为是否道德,利益中人很容易辩解到:坏的结局至多是不确定的,总体上,利是大于弊的。与对社会造成了可怕的后果相比,追求利益的动机占了上风。
(2)毫无疑问,黑人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他们中吸烟、喝酒的比例更高,伴随而来的是高的发病率。在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时,问题似乎更加敏感。烟草公司认为他们开发了一项新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市场销售活动。但我们要意识到烟草不同于其他的产品,也许一个零售商为黑人设计了一种布料得到接受,而
在香烟上运用同样的战略就会遭到谴责。当我们看到他们给社会、给后代造成的严重影响时,我们就会认为反对是正当的。
(3)烟草行业对妇女组织、体育运动的赞助实际上是烟草广告被禁止在电视和电台播出,烟草行业不得不去寻求其他媒体时出现的,这种赞助对烟草业来说无疑有特别的好处,它给人制造了吸烟与活力健康密切相连的错误思想,使人淡化了吸烟对人的心肺有严重损害的观念。它针对妇女、体育活动缺乏经费这一事实,显示了烟草业的强大存在。
不行贿是人的一种尊严
它像福柯眼中的权力一样,不是高高在上,只有高层领导才会腐败,而是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头到尾,从上往下,干部商人,医生学者,三班衙役,城管保安,都可能腐败。喜行贿的人没有把自己当人看。他们没有认识到不行贿是人的一种尊严。人都是有尊严的。人的尊严体现在人与自己和人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人与自己的关系即人格的开掘与发展,包括人的心性、灵性、智性的发展。它是人进入各种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决定了人对这些关系所采取的态度,它是各种关系中最首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一言以蔽之,就是所谓人生之道无它,求其安心而已。当你每天早晨起来面对清新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感到问心无愧,没做过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你就会感到安心。而行贿是一件问心有愧的事,它会使人的尊严从内心自身受到伤害。根据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分为自然关系、准自然关系、工作关系、交换关系、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人的尊严是由人相对于其它人的行为来界定的。行贿罪。5000元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建设 篇5
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建设
商业伦理建设是商业行业合理有序发展和壮大的保障和基础.加强商业伦理的探讨与建设,将会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商业伦理的.建设中,确立合理的伦理原则及其实现机制是其核心问题.
作 者:倪愫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19(3)分类号:B822.9关键词:商业伦理 市场经济 道德建设
商业伦理案例-娃哈哈达能之争 篇6
《企业伦理精品案例》周祖城
一、杭州娃哈哈集团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7年,创始人是宗庆后。1990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家喻户晓。1991年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娃哈哈成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在全国27个省市建有100余家合资控股、参股公司,在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销售分支机构,拥有员工2万余名,总资产达178亿元。
娃哈哈集团主要从事食品饮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生产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休闲食品等八大类近100个品种的产品。
二、法国达能集团
达能集团创建于1966年,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在全球拥有近9万员工,是世界最大的鲜乳制品生产商、饼干生产商,是当今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位列世界500强。
达能集团的业务遍布五大洲、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产品主要分为四大领域:鲜乳制品、瓶装水、婴儿食品、健康营养品。
20世纪80年代末,达能集团进入中国,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1994年,达能与光明先后合资建立了上海酸奶及保鲜乳两个项目,达能占45.2%的股份。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成立5家合资公司,获得41%的股权,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得51%股权;同年,达能收购武汉东西湖啤酒54.2%的股权和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股权。2000年3月,达能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2001年,达能亚洲有限公司参股光明,比例为5%。2004年,达能收购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2005年4月,达能亚洲持有光明乳业股权增至9.7%,成为该公司第三大股东。2005年10月,达能亚洲第三次增持光明乳业1.85%股权,股份总计11.55%。到2006年4月,增持光明股权达到20.01%。2006年7月,法国达能以持股22.18%的比例成为中国汇源集团的第二大股东。2006年12月,达能与蒙牛组建合资公司,达能持股49%。
三、双方矛盾公开
2007年4月3日,《经济观察报》以《宗庆后后悔了》为题进行了达能欲对娃哈哈低价并购的报道。报道称,10年前发生在杭州娃哈哈集团和达能集团间的一份合同,可能引发达能公司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报道中,娃哈哈集团掌门人宗庆后忧心忡忡地表示,由于自己的“无知”和“失职”,对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导致目前对民族品牌不利的局面。
4月5日下午,达能在上海召开小型发布会,达能中国新闻发言人——亚太区总裁范易谋强调,目前达能与娃哈哈的合资公司中,达能控股51%,董事会成员达能占3席,而中方占2席,达能的任何行动都是遵照合同行事,此次达能也只不过是根据10年前的协议(现在仍然有效)向娃哈哈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收购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这些事情双方是可以坐下来协商解决的,但是娃哈哈有异议却通过媒体对外公布,这是不恰当的,也是达能所不能理解的。
4月8日,宗庆后做客新浪聊天室时表示,娃哈哈与达能的焦点主要是达能想并购娃哈哈的非合资公司,而娃哈哈“不同意”。宗庆后说:“达能以我们原合资合同中我方承诺不生产经营与合资公司竞争的产品,及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我方可以在其他产品上使用娃哈哈商标,但必须得到合资公司董事会同意才可为由,通过法国政府向我国各级政府告状,期望通过中国政府对我们施加压力,迫使我们就范,让其并购。”
对于“中方不能经营与生产与合资公司有竞争的产品”条款,宗庆后解释:“我们1996年与达能及香港百富勤共同投资组建了五家公司,当时娃哈哈效益也很好,由于希望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才与他们洽谈合作。而且鉴于当时我国中方企业合资后丧失经营权及员工利益受损害的情况,我们主要关注了这些问题。因此提出来?须打娃哈哈的品牌,必须由中方控制经营权,员工一个都不能辞等条款。而且当时达能仅在中国广州有一家小的酸奶厂,也没有其他企业。因为对方提出来中方不能经营与生产与合资公司有竞争的产品。所以我们也感到很正常。”
对于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转让给合资公司”,宗庆后说:“我们感觉是娃哈哈转让到娃哈哈,然后娃哈哈是一个合资公司,我们还占了大股,所以感觉也没有问题。后来转让,商标局没有批准,后来改签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我认为因为以前是转让,后面变成我们还可以用这个商标生产其他产品,要经过合资公司董事会同意,当时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太大问题。因为当时也不懂什么叫资本运作,所以现在变成一个大问题。”
四、各方声明
4月9日,达能集团通过新浪财经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达能集团对我们的合作伙伴宗庆后先生在昨天新浪网上的谈话,表示强烈不满。我们认为,宗先生提出的是他个人的看法,他所列举的事实和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这种行为无疑对娃哈哈合资企业、对娃哈哈品牌、对娃哈哈合资企业的员工,以及我们其他的合作伙伴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
我们特作声明如下:(1)1996年,达能集团与娃哈哈一起合作创立合资企业,根据各方达成的协议,外方拥有合资企业51%的股份。外方从合作开始就拥有这个公司的控股权,这里面没有秘密可言。我们跟娃哈哈当初签订的合同完全是公平的,合法的。合作一方如果希望改变当初约定的条款,应该通过正常的协商解决。如果一方想要改变合同,就对外宣称说当初签订合同的时候一方是受到迫使的,或者另一方有恶意的动机,这不公平,也不真实。
(2)根据合资企业合同的双方约定,娃哈哈合资企业享有独家生产、经销、销售娃哈哈品牌的食品和饮料的权利。同样按照合同及协议,宗先生以及其他中方合作者须遵守不从事与合资企业直接竞争的商业行为的规定。如宗先生自己承认的,他组建非合资企业,未经授权使用合资企业拥有的娃哈哈品牌以及原产品配方,进行大量的生产销售活动。这是公然违背双方合作协议,违背公司法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达能集团作为大股东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杭州上城区政府以及娃哈哈企业员工作为股东的利益。
(3)达能集团是一家专业的公司,我们一直尊重合同,尊重合作关系,并坚持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以开放和透明方式进行合作。我们尊重我们的合作伙伴,并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合作伙伴。
目前我们正在和合作伙伴进行非常重要的讨论和磋商,我们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对待商业谈判,也希望创造出合适的环境,使我们双方之间能够通过磋商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们目前不会就宗先生谈话中的具体细节发表看法。我们仍然希望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也已经做好了启动全面法律行动的准备,以维护娃哈哈合资企业所有股东及员工的合法权益(股东中包括杭州市上城区政府以及娃哈哈合资企业员工)。
同时,我们也将尽全力保证娃哈哈合资企业的正常运营,因为我们珍视娃哈哈品牌。我们决不希望这样一个由娃哈哈企业的所有员工、合作伙伴在过去十年里一起努力打造的品牌毁于一旦。
我们重申:达能集团一直在中国坚持一个原则,我们过去是、现在是,而且未来也将继续是中国本地品牌强有力的支持者。娃哈哈是中国最成功的品牌之一。像其他的商业机构一样,它的所有人可能改变,它的管理团队可能改变。但是没有人能够改变这样的一个事实:娃哈哈这个品牌属于中国和中国人民。
再次感谢广大媒体对达能集团的关注。我们会及时向大家通报最新的进展。
4月10日,娃哈哈集团通过新浪财经发表《娃哈哈集团全体职工代表声明》,内容如下:近日,有关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事件,在我们娃哈哈职工内部引起了很大关注与反响。广大员工真诚希望达能集团能顺应民意,合理合法地解决问题。但是,连日来,达能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假借维护大股东利益之名,发出了对宗总及娃哈哈全体员工实在不恭的言论和声明,对此全体娃哈哈职工代表十分愤慨!大家一直表示达能集团不但采用非光明正大的手段实施强行并购,还出各种歪理,企图左右视听,实在不是一家负责任的国际公司的行为。为此,娃哈哈全体职工代表发表声明如下:(1)娃哈哈全体职工坚决拥护宗总的领导和指挥,坚决反对达能集团对娃哈哈品牌的不断侵蚀与并购。20年来,娃哈哈从一家仅3个人,由宗总带领两名退休老师开始艰苦创业的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起步,从一分一厘的积累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1991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宗总又带领娃哈哈人从百人小厂迅速发展壮大成2000多人的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在90年代后期,宗总继续带领娃哈哈人经过两次创业,使娃哈哈成为中国名牌、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从中国的娃哈哈逐步走向世界的娃哈哈。20年来,宗总呕心沥血,事必躬亲的踏实工作作风,深得全体职工钦佩与拥戴。宗总为企业的发展,牺牲了个人、牺牲了健康,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全体职工看在眼里,铭记在心!20年来,娃哈哈在宗总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无数的艰辛之路。如今达能竟然采用如此卑劣的手段,妄图在企业发展高歌猛进的时候来摘取胜利果实,这种不劳而获的行径,全体职工代表表示强烈不满与愤慨!(2)达能声明中声称要维护“娃哈哈合资企业员工”的利益。事实上,从1996年与其合资到现在,职工们从来没有看到达能为娃哈哈做出过什么贡献,也没有看到作为合资方为我们提供过任何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反而企业效益好了,员工要求增加工资奖金,却屡屡遭到达能所派董事会成员的反对。而达能在10年间投资15亿元赚走了38亿元的利润,而且其资本金压得很小,尚不足于建厂房与购设备。如今又要低价强行并购由广大员工投资组建的与其非合资的公司51%的股份,这种损害全体娃哈哈职工利益的行为,我们坚决不答应。
(3)我们强烈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反对外资恶意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启动对于达能集团这一明显的恶意并购行为的调查,维护我们民族品牌的利益,不让外资继续钻空子。我们全体职工将坚决捍卫娃哈哈、壮大娃哈哈这一民族品牌,决不让“乐百氏”悲剧再度重演。我们将继续发扬娃哈哈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与宗总同呼吸,与娃哈哈同进退。娃哈哈达能之争
(3)我们坚信,依靠各级政府支持、依靠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我们必将赢得抵御达能并购娃哈哈这一事件的全面胜利,我们必将夺回“娃哈哈”这一中国驰名商标的全部权力。
娃哈哈是中国的民族企业,非常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声援和支持。请支持我们!谢谢大家!
4月10日,娃哈哈集团通过新浪财经发表了署名为全国100余家娃哈哈经销商的《娃哈哈全国经销商代表声明》,内容如下: 连日来,关于法国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的报道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关注,我们看到许多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娃哈哈集团及达能公司相关负责人均做出了很强烈的反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近日来娃哈哈这个民族品牌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作为经营娃哈哈十几年的经销商,我们同娃哈哈一起走过漫长艰辛的创业之路,在中国饮料市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我们同样关心着娃哈哈的一举一动,我们有责任就此事发表声明,说出我们经销商的心声,希望娃哈哈与达能都能听听,也希望广大媒体关注我们的立场,关心我们的利益。
娃哈哈经销商代表声明如下:(1)没有娃哈哈,没有宗庆后,就没有我们经销商的今天。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跟着宗总和他的娃哈哈团队继续奋斗。从十几年前骑着三轮车去推销娃哈哈产品,到今天上千万的资产,我们靠的都是娃哈哈,认的都是宗庆后。回想起以前跟着宗总吃着烤番薯,冒着严寒酷日去一家一家铺货;回想起宗总在关键的时候都会及时地出一份份通报来指导我们经销商如何经营,来理清我们的思路,使我们及时步入正确的轨道„„你对这个企业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这一点是专家学者、达能的董事们体会不到的。娃哈哈的经销商队伍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跟着娃哈哈一起成长起来,跟着宗总摸爬滚打十几年过来的,我们今天上千万的资产都是靠着与娃哈哈共同打拼市场从几百元起发展起来的!在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饮料市场,我们经营娃哈哈的日子始终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收益一年比一年高,可以说宗总就是我们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里赚钱的“定海神针”!抛开民族情感,抛开娃哈哈与达能公司合同关系上的“是非”,从我们经商人实际利益出发,我们真诚希望娃哈哈集团不能步乐百氏的后尘,我们强烈要求达能公司董事、广大媒体朋友能关注我们的心声,我们的利益。
(2)法国达能中国团队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很让我们担忧我们今后的发展。从乐百氏的命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达能对于中国饮料市场的运作是如此失败,他们的那一套所谓的国际先进营销理念到了中国就水土不服,如果真的出现由达能来经营娃哈哈的局面,那我们的风险太大了,我们有理由怀疑娃哈哈一旦被他们掌控也会像乐百氏、正广和、深圳益力一样被草草处理掉,这样我们经销商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证。我们劝告达能要“量力而行”,不要自以为是。没有宗庆后,就没有娃哈哈。我们认为达能是经营不好娃哈哈的,我们也绝不会跟着达能走。
(3)我们想对宗总说:任何时候,我们都愿意跟着您和您的团队重新创业。哪怕是你们“自立门户”,重新打造品牌,我们也愿意跟着你们再搏一次!我们相信,既然我们能够与宗总一起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做出今天娃哈哈的成绩,我们同样也可以重新打造另外一片新天地。我们经销商队伍坚决与宗总、与娃哈哈团队同进退,共患难。
(4)从我们的个人情感来讲,我们坚决反对法国达能对娃哈哈的低价并购。经营了这么多年的饮料,还真没有看到过我们的民族品牌能够像娃哈哈一样在与国外跨国集团十几年的交锋中从不处于下风,经营着这样强势的品牌,我们的成就感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十分不愿意看到娃哈哈品牌走上乐百氏的老路,因为我们娃哈哈经销商都有一颗中国心。
我们重申:我们坚定不移地跟定宗庆后领导的娃哈哈,不怕再创业一回。当然,我们更不希望又一个民族品牌在达能的强行并购中消失!再次感谢广大消费者与媒体朋友对娃哈哈的关注,希望我们的心声能够得到你们的共鸣。
4月10日,娃哈哈集团通过新浪财经发表《娃哈哈全国销售将士声明》,内容如下: 作为娃哈哈的销售人员,近段时间我们同样一直关注达能并购娃哈哈事件的相关报道。昨天下午,达能公司发表了一篇他们的声明,我们看了之后感到非常愤慨!在此我们所有常年在外的销售将士联合声明我们的立场:宗总,我们是您的子弟兵,我们将永远跟随着您!达能,我们很愤慨!(1)达能,你说“4月8日宗总在新浪网上的谈话内容,是宗总个人的看法,宗总的谈话对娃哈哈的员工造成了伤害”;我们现在要声明的是,宗总在新浪网上的谈话是代表了我们全体销售人员的意愿,说出了我们全体销售人员的心声,维护了我们全体销售人员的利益。
(2)达能,你说要维护我们娃哈哈销售人员的利益,我们要声明的是:起码我们没有给你这个权利让你代表我们发表声明来维护我们的利益,谁养活了我们,我们自己心里最清楚。扪心自问,在这之前你有想到过我们销售人员吗?有给予我们任何关注和支持吗?你有来帮助我们获得任何成长吗?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成长全部来自于宗总的英明领导、来自于我们自己辛苦努力的工作。
(3)达能,你说我们销售的产品是合资公司的原产品配方,我们也就奇怪了,这些年来你有投入技术帮助我们开发新产品吗?我们现在辛苦销售的产品都是我们自己的科研人员征求了我们各级经销商、销售人员、消费者的意见研发出来的,你又怎么来说也拥有原配方?(4)达能,你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吗?这已经成了我们所有销售人员的一种精神象征的歌曲,在宗总的指挥下,几千人的销售队伍把这首歌唱得气势磅礴,娃哈哈的企业文化把我们所有娃哈哈人紧紧团结在一起,这个团队的领头人就是我们的宗总,众人划桨开大船,娃哈哈这艘中国饮料行业的大船将无往不胜。你能来充当我们的舵手么?(5)达能,请不要标榜自己透明和公正,请不要标榜自己在帮助中国做大做强民族品牌,一个国家号召的西部大开发就把你所标榜的目的暴露出来。当宗总响应国家的号召对西部进行对口支援开发时,你却要百般阻挠,为什么?你在帮助的几个品牌现在都在强大么?现在还是我们的民族品牌么?娃哈哈在宗总的?领下做大、做强了,你就想着来争夺一份?我们所有娃哈哈人、所有中国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6)达能,请不要来保证娃哈哈合资企业的正常运转,你怎么保证?就靠你们一些所谓的先进营销理念?这么多企业都被你的先进营销理论给运转趴下了,我们还怎么相信你?宗总一年365天,天天都关注着市场,关心着我们销售人员,每年有一半多的时间在跑市场,来把握市场的脉搏,来指导我们如何操作市场、如何做好销售。你靠什么来保证?(7)达能,你说用了10年时间、也参与打造了娃哈哈品牌。请你拍拍自己的胸口,你是用了自己的技术还是管理?娃哈哈品牌是宗总带领我们娃哈哈人用了20年时间创建、打造起来的,你达能的贡献在哪里?(8)达能,你说有可能改变娃哈哈的所有人,娃哈哈的管理团队,这个我们相信,也符合你的一贯作风。但是娃哈哈是一个中国品牌,要是想着去颠覆这个品牌或者毁灭这个品牌,我们所有销售人员决不答应!相信所有正直的中国人也不会答应。你的管理团队不可能领导我们,因为我们不属于达能,我们只属于中国自己的娃哈哈。
(9)达能,请善待我们中国的民族品牌,别再撒谎“是中国本地品牌强有力的支持者”,几个曾经辉煌的品牌在你的强有力的支持下已经凋落。我们中国的民族品牌,最终还是要我们自己来打拼。
在这里我们再次向宗总表态:宗总,请您放心,您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您指到哪里我们就会打到哪里,我们永远是您的那一支“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的子弟兵。
请全国的消费者支持我们!
五、谁的非合资公司
有人认为,宗庆后成立的一系列“非合资公司”是否构成了对达能与娃哈哈合营公司商标权和合法利润的侵害?是“达娃之争”的关键所在。
4月11日,达能集团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事实上,这些非合资企业,按照我们的合同,是不应该存在的,而它们现在已经存在了,我们达能也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我们也愿意付出高额的代价,把它们转移到我们的合资企业当中去。”
对于达能认为“非合资公司存在同业竞争”的问题,宗庆后于2007年7月3日在中外媒体见面会上说,与达能签约并承诺“不从事任何与合营公司的业务产生竞争的生产及经营活动”这一保证的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娃哈哈实业有限公司、广盛投资有限公司、杭州萧山顺发食品包装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实际上都是投资公司,既无生产线亦无经营人员,更没有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违约不违约、同业竞争不竞争的问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娃哈哈非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合资企业的产品几乎一致,只是在产品的销售地点分布上略有不同。其中,合资企业的产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而非合资企业则以中西部为主。宗庆后对此的解释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同时也为了完成企业产品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这些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股权结构非常复杂,35家比较核心的非合资公司的详细工商资料表明,娃哈哈非合资公司里面成立最早的是重庆市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1月,股权经历过三次变更,原先是宗庆后与重庆市涪陵区国资委两个股东,后来重庆市涪陵区国资委将股权卖给杭州市顺发食品有限公司,再后来杭州市顺发食品有限公司又将股权转让给了宗庆后,宗庆后拥有100%股权。而成立最晚的是巢湖娃哈哈昌盛有限公司,时间是2007年2月,注册地点是安徽巢湖,股东有两家,一家是宗庆后控股的杭州萧山宏盛食品有限公司,占股30%,而另一家名为Ever Maple Trading Ltd.(恒枫贸易有限公司)的外资公司,控股70%,这家外资公司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法人代表为宗馥莉。在这35家非合资公司中,有外资公司参股的为26家,其中包括法人代表是宗馥莉的外资公司9家。在外资绝对控股的10家中,恒枫贸易有限公司控股8家。据统计,在这35家非合资公司中,总计由宗庆后及妻施幼珍、女宗馥莉等家人控股的有29家。
为何在非合资公司中能使用“娃哈哈”的名字?例如,据《市场报》记者调查,2007年2月,广州娃哈哈恒枫饮料有限公司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杭州的工商资料显示,广州恒枫的控股股东恒枫贸易也是杭州宏胜控股方,占其98%的股份,另外2%的股东是施幼珍,杭州宏胜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宗馥莉。工商资料中,附有一份向广州市工商局萝岗区分局提交的证明书。在该证明书中,宗庆后和宗馥莉分别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和杭州宏胜饮料有限公司证明,广州恒枫的“中方股东杭州宏胜饮料有限公司是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证明后,则有宗庆后、宗馥莉亲笔签名和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公章。
六、商标权纠纷
2007年4月11日下午,达能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范易谋认为,对于“到底是谁拥有了娃哈哈这个品牌的所有权”这个问题是“不应该有任何争论的”。原因是10年前,双方所签订的合同上明确写明了这个是合法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也是有执行效应的。
发布会上范易谋向公众出示了1996年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和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所签订的《商标转让协议》,协议中说明“根据本协议的条款,甲方(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应该在下列条件的基础上,将商标及受法律保护的一切权利,所有权和利益,包括在商业名称和公司名称中使用娃哈哈字样的权利,和赋予商标的商誉,转让给乙方(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即达能与娃哈哈共同出资建立的合资公司)”。
对于“商标的所有权”,协议中说明:“2.1,当乙方董事会确认接受商标时,即使有关注证书还没有重新以乙方名义注册,商标的所有权应视为乙方所有。2.2,甲方向乙方保证,A.甲方及商标所有人将在法律上有权将商标和在商业名称和公司名称中使用娃哈哈字样的权利转让给乙方。B.乙方将受让的商标所有权是完整的,没有任何抵押、负债、负担、第三方权利与义务。C.甲方已经获得中国各有关政府机关或机构必须批准,与乙方签订本协议。D.商标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工业产权和所有权。E.甲方并无在商标中设置或授予任何担保权益。”
对于宗庆后认为的“现在合同条款当中有一项叫非竞争的条款是不公正、不公平的”,范易谋表示,“这一份合同的条款是完全公正的”。“合资企业它是独家拥有娃哈哈商标使用权”。“关于品牌的发展和品牌的保护”,范易谋称,“我们觉得,现在公众的舆论正在被利用,以达到个人的一些目的”。对于宗庆后将一些机密的信息向媒体和公众公开的做法,范易谋认为,宗庆后的这种做法是不能够接受的,“他这样做也损害了整个企业乃至企业品牌的一种诚信”。
针对达能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声明,4月13日上午,娃哈哈给新浪发去《娃哈哈与达能纠纷的事实真相》称:事实上,娃哈哈确实与合资公司签订了《商标转让协议》,地方政府亦同意盖了章,但是地方政府盖章同意的权限?同意娃哈哈向国家商标局申请转让,而真正的审批权是属于国家商标局。娃哈哈报批后,国家商标局从保护自己民族的驰名商标与知名品牌的角度出发,未予批准,因此,该商标转让协议并未生效。外方也曾到商标局交涉,知道商标局没有批准以及不批准《商标转让协议》的原因,故其又要求签署《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该《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名义上虽然是许可,而实质却是一份变相的转让协议,剥夺了中方的所有权,规定了中方使用商标需经合资公司董事会同意方可使用的限制条款。外方知道,根据当时的商标法律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也必须强制备案,这份变相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同样不可能获得商标局的批准。因此,其又提出两份内容完全不一致的、上报商标局备案与实际执行亦不一致的“阴阳合同”,而且要求中方强制执行未到商标局备案的合同,不仅是欺骗政府监管部门,更是漠视中国法律的行为。而根据当时强制备案的要求,未到商标局备案的合同是无效的,有效的应当是按照当时上报备案的简式合同,而该有效合同对中方并没有相关的限制性条款,而且该份有效合同中规定了商标许可使用期限为商标有效期(根据《商标法》规定,商标有效期限为10年),因此,从1999年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签署到现在,许可期限也基本届满。
七、谁在违约
4月13日娃哈哈发给新浪的《娃哈哈与达能纠纷的事实真相》中,娃哈哈表示“真正违约的实际上是达能。尽管双方合资合同中规定了中方不从事任何与合资公司的业务产生竞争的生产及经营活动,外方将不会损害合营公司的利益这本身就不对等的条款,而事实上2000年达能收购了乐百氏92%的股权,而乐百氏当时是娃哈哈最大的竞争对手,达能注入资金后,使其加大了与娃哈哈合资公司的竞争力度,使得娃哈哈在与乐百氏竞争的瓶装水产品吨销售利润即从2000年的165.02元下降到2001年的135.93元,当年造成利润损失3489万元,AD钙奶的吨利润即从2000年的870.26元下降到2001年的760.75元,当年造成利润损失4879.5万元,而且此后连续下降,给合资公司的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娃哈哈向达能董事长吕布先生发函提出异议后,非但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地收购了上海正广和50%的股权,汇源集团22.18%的股权,乳品行业上海光明酸奶和保鲜乳两个项目的45.2%股权,并购了蒙牛乳业49%的股权等一系列与合资公司有竞争性的企业,严重损害了合资公司的利益”。
同日下午,达能对娃哈哈发表的《事实真相》表示强烈不满,指责娃哈哈《事实真相》一文断章取义,进一步歪曲了事实,混淆公众的视听。并且,达能认为,关于合同的所有事实,是法律管辖的范围,应该由司法机构作出公正的判断。达能最后表示“希望宗庆后先生以娃哈哈合资企业、娃哈哈品牌、娃哈哈合资企业的员工以及其他的合作伙伴的利益为重,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对待商业谈判和法律问题,使双方能通过有效磋商来最终解决这一争端”。2007年6月24日,娃哈哈给《第一财经日报》发去近万字信函,娃哈哈方面称,宗庆后与达能辛辛苦苦合作了11年,能合作到今天纯粹是靠“情与理”、“名声与信誉”支撑的,实际采取的是“达能你靠边站着吧,不要说三道四,我们去赚钱,你就等着分钱,而且不会少你一分钱”的方法所维持的,而且通过普华永道的审计,11年来真的没有少给达能一分钱。“现在由于低价并购不成,范易谋从斯德哥尔摩的仲裁要求我们赔偿8亿欧元,到美国起诉赔偿1亿美元,从起诉开始到判决为止,每月增加2500万美元,打一年就增加3亿美元,在美国打个3~5年官司最起码亦有十几亿美元”。
娃哈哈方面还指出:“由于达能一直漠视中国的法规,在以往的合同文件当中亦留下许多法律上的瑕疵,为我们依法争回权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因此我们将拿起法律的武器为自己讨个公道,除了积极应对斯德哥尔摩、美国的诉讼之外,同时我们还要提出反诉请求,而且可以提出20亿欧元、30亿欧元、50亿欧元的赔偿要求。”
达娃纠纷中,达能认为双方1996年签署的《商标转让协议》依然有效,要求娃哈哈履行该协议,将商标转让给合资公司。而娃哈哈则认为由于国家商标局不批准,双方已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终止了《转让协议》,娃哈哈无义务转让商标。为此,娃哈哈向杭州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请求确认《商标转让协议》已终止。
2007年12月,杭州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认定《商标转让协议》已于1999年12月6日终止。理由是,杭州娃哈哈集团于1996年4月和1997年9月先后向国家商标局提交书面申请,要求将其名下的200多件注册商标转让给合资公司,但国家商标局均未同意转让。1999年7月,杭州娃哈哈集团向国家商标局提交了许可合资公司杭州娃哈哈食品使用其注册商标的许可合同备案申请,国家商标局于1999年8月予以备案。达能不服该裁决,向杭州中院申请撤销。2008年7月30日,杭州中院作出裁定,认定达能提出的申请理由不成立,维持原裁决。
在娃哈哈提起上述仲裁案后,达能另行向杭州仲裁委提起仲裁请求,提出即使国家商标局不批准,导致《转让协议》终止,但该《转让协议》不仅仅约定了娃哈哈应当将在国内注册的“娃哈哈”商标转让给合资公司,同时对在境外注册的“娃哈哈”商标也有转让义务,而境外转让无需国家商标局审批,因此娃哈哈仍有义务转让在境外注册的商标。
对于达能提起的仲裁,杭州仲裁委于2008年9月作出裁决,驳回了达能的请求。理由是,《转让协议》所涉及的商标转让权利义务为同一合同约定,而仲裁庭在2007年12月6日已裁决确认该协议自1999年12月6日终止。
达能不满仲裁结果,向杭州中院申请撤销该裁决,杭州中院于2009年4月7日立案受理。经审查后,2009年5月21日,经过两次仲裁、两次诉讼,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达能关于撤销杭州仲裁委员会裁决书的申请,裁定“娃哈哈”商标归杭州娃哈哈集团所有。
2009年9月30日,达能和娃哈哈集团在北京联合发布“双方达成友好和解”的新闻公告,称“双方将终止其现有的合资关系”。公告表示,达能已同意将其在各家合资公司中的51%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和解协议执行完毕后,双方将终止与双方之间纠纷有关的所有法律程序。
思考题
企业网络营销中的商业伦理构建 篇7
(一) 信用问题
网络营销中存在着两类欺诈现象。第一种是虚假信息网络广告, 比较突出的有类似“魏则西事件”中百度广告的真实性、消费者通过网络定制短信无法退订, 无端扣费, 陷入“短信陷阱”、网站恶意弹出广告等。第二种是商品品质无保障, 2015年双十一淘宝网当日交易额达到912亿元, 但其中的造假商品数量和金额根本无法估计。商品的品质缺失一直是网络交易中最常见但也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 其中产品图片与实物不相符、虚假宣传、发货延迟、售后问题等等一系列欺诈行为扰乱网络消费环境。这些行为严重影响网络营销的发展。
(二) 隐私问题
隐私问题在网络营销伦理问题中倍受关注。企业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是网络营销过程中重要一环, 但多数企业在必要的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维护措施方面有待提高, 在未经消费者许可的情况下, 消费者的个人私密信息, 甚至包括银行账号、一些绝密信息在网上易被他人窃取并侵犯。虽然在网络交易过程中, 部分企业网站首先对消费者隐私进行保密方面做出承诺, 然后要求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但仍存在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违背承诺, 将消费者个人信息公诸于众或用作商品进行买卖交易的情况。
(三) 安全问题
电脑病毒、黑客等网络敌人猖獗威胁着企业及公众信息安全。网络营销系统必须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讯网络以保证其涉及的用户资料和交易信息被安全地传递和存储, 以防止黑客闯入网络, 盗取信息。某些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商业目的, 利用电脑病毒或雇用电脑黑客攻击竞争对手的网站, 给对手造成极大损失甚至是致命威胁。其中类似信用卡信息被盗用的事件, 这类安全问题使大众变得惶惶不安, 严重阻碍网络营销中企业的发展。
企业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失范的后果会对消费者、企业自身、公平竞争秩序、社会公共利益产生损害或影响。构建企业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体系, 势在必行。
二、构建企业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体系
(一) 加强企业内部商业伦理观建设
企业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观的建设, 是关系到网络营销在未来社会中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是整个网络营销伦理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公司高层领导要予以重视, 通过领导方式在企业内开展伦理文化建设, 树立企业的伦理价值观, 设置伦理机构和专职人员, 逐步形成伦理维护体系, 制定伦理准则。通过伦理观的建设, 引导企业发展与员工的价值方向, 把思想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防止消极思想的增长与蔓延;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和巩固成员的伦理观念, 规范个人行为。
(二) 加强企业商业伦理环境建设
在《辞海》里, 环境的界定有两层含义, 即围绕所辖的区域和围绕着的人类外部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 张耀灿教授对环境进行梳理, 认为:环境是与某项中心事物或活动相对应而存在的;环境是所有外部相关因素和条件的总和;环境是变化发展的。也就是说, 环境是一定事物或活动的环境, 事物或活动在环境中生存、变化和发展, 运用环境表征自己的特点, 集变化多样的外部相关因素和条件于一体。基于上述认识, 加强企业商业伦理环境建设需要:首先, 企业商业伦理环境的中心项是企业商业伦理;其次, 企业商业伦理环境是影响企业商业伦理的一切外部条件, 并且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最后, 企业商业伦理社会外部环境是发展变化的。
首先, 重视并加强社会物质环境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 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从农业知识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意识和“物本”意识共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肯定物质基础的作用, 认为合理追求物质幸福是合理的。
其次, 加强精神环境建设。精神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商业伦理的各种精神因素总和, 包括制度环境、舆论环境、精神文化环境。第一, 建设制度环境, 要加强社会制度环境和企业制度环境。社会制度环境中, 完善法律法规是重中之重。第三, 建设精神文化环境, 构建企业内以一定的共同价值观为指导的微观环境。加强行业内外的评价与管理, 一方面, 在行业内建立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行业协会的领导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 用效果实现体评价作用发挥体。
沉重的商业伦理 篇8
拥有超过10年管理咨询经验,在城市、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品牌营销、服务外包、国企改革、媒体战略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方法论和独到的见解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原本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却因为被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引用过而变得妇孺皆知,这八个字也成为了牛根生的经典名句。就是这样一个认为“想做个百年老店,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的中国民营企业标杆式人物,前不久却再一次被推上了道德舆论的风头浪尖。2011年底,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公众再度哗然。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特仑苏OMP含可疑致癌物事件,2010年“陷害门”事件,蒙牛可谓年年都在消费者的质疑声中度过。
毫不夸张地说,蒙牛事件并不是中国乳品行业的个别事件,而乳品行业也只是中国所有行业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及入世这十年间,中国整体的商业生态环境并不理想,伴随着“中国速度”,追求短期利益、“一切向钱看”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的经营信条。在如今各种“门”事件层出不穷之时,我们很有必要重提一个决定着商业活动内在价值的因素,那就是商业伦理。
商业伦理,或者说企业伦理的观念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欧洲和日本也在很早就有专门针对商业伦理的研究。中国对商业伦理的系统认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认为企业是以创造金钱价值为目的,而伦理属于道德范畴,两者是矛盾而不能统一的。其实不然,商业伦理的定义表明,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在本质上始终都存在伦理问题。从西方企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那些只追求利润而不重视商业伦理的企业,必定会被社会所不容,被时代所淘汰。
在如今中国商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复杂之时,对于商业伦理的讨论就显得更加不可或缺,越来越多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不时见诸报端,这说明整个社会已经开始重视商业伦理在企业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潜在作用。在中国商业伦理的搭建过程中,完善法制法规建设、提升企业家责任感、发挥消费者能动性需要三管齐下。
首先,法制法规的完善刻不容缓。在目前很多企业无法做到道德自律的前提下,用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显得尤为重要。商业伦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就是从制度方面解决商业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在现阶段,很多行业的规范和制度都是在出事之后发挥“补丁”作用,做不到防患于未然的前置预防效果。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显得很不给力。例如蒙牛在各种“门”事件发生之后,并未见相关部门进行针对性的严厉惩罚,以至于有很多企业都出现了“知错就改,改完再犯”的恶性循环。在监管上不下狠决心,一味地纵容下去,等到消费者失去耐心和信心,到那时毁掉的不光是缺乏商业伦理的企业,而有可能是对整个行业的重创。
其次,企业家必须正视商业伦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亚当?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企业家要有“道德的血液”。因为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决策者,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整体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企业家要有远大的理想、胸怀和责任感,把商业伦理的实践看作是经营过程中最高层次的需求,以追求打造百年老店为己任。德才兼备是中国人公认的最优秀的品质之一,也可以套用来作为评判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基本标准,只有才没有德的企业家,最终带给企业和社会的只会是伤害。
最后,消费者的监督作用可以推进商业伦理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消费者是很多企业丧失商业伦理之后的直接受害者,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能成为自身利益的捍卫者,那么对商业伦理的建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更透明的维权渠道,消费者通过博客、微博发布维权消息、发起抵制活动。虽然这种类型的抵制活动只是暂时性的,但对想要良性发展的企业来说,消费者的声音会督促企业改善自身的问题,避免持续发生相同的事件而伤筋动骨。
希望企业家们能够透过蒙牛事件进行一些有关商业伦理的思考。儒家思想中,“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可见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诚信的重视程度。回顾那些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把诚信和商业伦理视为发展的根基。在企业快速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花些时间进行商业伦理的构建,将促进企业更加健康地发展,百益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