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精选4篇)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 篇1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饱含深情地说过,“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研读《习近平在正定》,是中青年干部学习为政之道的重要途径。这种阅读,这种感悟,就是在追寻为政之道的源头。
感悟真挚浓厚的为民情怀。大家都熟悉的一张照片,在正定的大街上,习近平同志坐在一张桌子前,倾听一位老大娘的倾诉。这是他经常在大街上接待群众、现场做信访工作的一幕。他对塔元庄的关心,从任职正定一直延续到担任总书记之后,成就一段领袖与人民心连心的佳话。把一个村里的体校迁入县城,办成国家乒乓球队的训练基地,是需要付出真情才能办到的。感悟为民情怀,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来回答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
感悟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习近平同志主动要求到县里工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住都在办公室,几个月也难得回一次家。穿着旧军装,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困难群众。感悟理想信念,就是要对党绝对忠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感悟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经常骑着自行车,不打招呼,随时来到田间地头、工厂街道,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情况,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与大家打成一片。在里双店试点“大包干”,就是充分掌握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展开的,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半。他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推出引起全国轰动的广招人才的正定“人才九条”,借电视剧《红楼梦》的东风修建荣国府奠定正定旅游环境,成立农村研究所推动“三农”领域的各种实验和探索,等等。感悟实事求是,就是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
感悟老老实实的做人操守。在正定时,习近平同志自己骑自行车下乡,却把县委唯一的一辆吉普车安排给老干部使用,还常常利用节假日去老干部家走访看望。他除了每天十几个小时孜孜不倦地投入工作,有限的业余时间就是读书。他做到了做人唯正、做官唯民、做事唯实、观念唯新,认真落实思想作风建设的“六项规定”,不摆花架子,不练虚功夫,不唱过场戏。感悟做人操守,就是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实事。
感悟慎独慎微的严格自律。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生活十分简朴。他在办公室里睡觉,铺盖是自己带来的,褥子是母亲做的,还有很多补丁。平时吃在县委机关大食堂,大家吃什么,自己也吃什么。每次回家,从没报销过车费。他说,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感悟严格自律,就是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经得起考验。
【篇二】
《习近平在正定》一书中,多位受访者均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生活简单、工作简炼,曾将“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正定干部队伍中引领了尚简务实的工作作风。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旁门左道走的多了,本职工作便十分糟糕。比如有些领导干部热衷材料政绩,将开会、发文作为落实上级决策的措施,将督查、考核作为向下推卸责任的手段,不能深入实际、沉到一线解决问题,在工作中找不到“七寸”所在,顶着形式主义的帽子瞎指挥、乱参与,不仅一事无成,还将基层干部拖的筋疲力尽。还有些领导干部功利心过重,挖空心思“进圈子”、“找靠山”,不择手段“搞特权”、“捞黑钱”,沉浸在酒场应酬、利益漩涡中不能自拔,终日带着沉重的“包袱”装清廉、做样子,在服务群众、推动党的事业等主业方面却是推诿搪塞、力不从心。
中央将2019年确定为基层减负年,广大领导干部也应该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力求轻装上阵,做到聚焦主业、担当主责、发挥主力,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尚简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上,要免去繁文缛节,削平文山会海,不兴伪事兴事务,精准把握上级决策意图,深入了解群众、企业需求,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直奔主题,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追求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在交际上,不为个人升迁攀龙附凤,不为争权夺利拉帮结伙,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人际关系的要求,确保做到“营造清清爽爽的同事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谨防交际与权力挂钩,突破党纪和法律底线。在生活上,要保持一颗淡泊宁静之心,力戒贪图享受之念,不事奢华,俭素为要,少在吃喝、穿着上费工夫、伤脑筋,努力培育高雅的生活情趣,让企图“围猎”领导干部的不法分子无孔可入。
【篇三】
中组部、中宣部印发《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对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作出部署,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吹响了爱国报国、奋斗奋进的舆论号角。
“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住为止。”王继才同志用一生信守着这句诺言,32年的光阴中他克服种种困难,默默坚守岗位,无怨无悔地委海防事业付出,他的爱国精神扎根在了岛上,扎根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需要我们去发扬,特别是党员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份责任和骄傲。在《习近平在正定》中讲到,习近平总书记在30多年前就已经做好了以身许国的思想准备了,他主动放弃衣食无忧、工作稳定的生活,来到基层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表率,始终弘扬并践行爱国奉献精神,始终怀揣家国天下的情怀,始终坚定为国奉献的诺言,始终保持积极奋进的斗志,始终树立奋勇争先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四】
近日,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在正定》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习近平在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的一个缩影。总书记在正定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领悟总书记的“正定往事”,让我灵魂得到了洗礼、精神得到了鼓舞、思想得到了升华、工作得到了启发。
做一个正己守道的人,强化政治定力。民心是最大政治。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工作了三年多。习近平同志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他深入调研,实事求是,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广揽英才,心系人民,端正党风,谋划发展,使正定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作为新时代党的基层干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坚持以兴一方事业为己任,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理念,以“钉钉子”的精神,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做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强化道德定力。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员的天职和公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在河北率先推行“大包干”,提出了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战略,使正定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充分体现着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担当是党性之魂,是理想之魄。在革命年代,敢担当才能打胜仗、平天下;
在和平年代,敢担当才能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我们要像总书记那样有革故鼎新的勇气,攻坚克难的胆识,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做一个清正廉明的人,强化抵腐定力。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在正定工作期间,总书记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每年往返北京五六趟,自掏路费从不报销;
下乡吃饭就在乡镇食堂,而且粮票饭费如数交纳;
接待友人也是自己掏腰包,从不占公家的便宜,这就是他的“严于律己”。“畏法度者最快活”,越清白越坦然,越廉洁越正派,越奉公守法越健康快乐。无论何时,清廉是干部最好的“护身符”,也是对家人幸福快乐的馈赠。我们必须时刻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做到“心中有戒”,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谨慎用权,培养严格自律的人格操守,要带头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保持高尚精神追求,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篇五】
通过反复研读、细细品味《习近平在正定》一书,感触很深、收获很多。本书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正定工作三年多,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时的先进事例。习近平同志在此期间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户。他深入调研,实事求是,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广揽英才,心系人民,端正党风,谋划发展,使正定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本书不仅让大家感受到灵魂的洗礼,也是一次实践的指引、工作的启迪。
首先是在工作中勇于担当。在学习《习近平在正定》一书时,透过字里行间,重温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激情燃烧岁月。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来到正定,短短3年多时间里,他走遍全县每一个村落,谋思路、解难题,听民声、干实事,使正定焕发出新的活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让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第二是在工作中的为民情怀。在习总书记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经常让干部走上街头搞随机问卷调查,有时他还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支,坐在那里听取群众意见。在服务群众上,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三大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第三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严于律己。习总书记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的“大锅饭”,铺的褥子都打着五颜六色的补丁,身上盖的也是一床旧军被,习近平同志这种勤俭节约、严于律己、亲民爱民的品德让人深受触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律己”方能“为民”,我们要牢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坚决抵制歪风邪气,以廉洁自律的实效取信于民。
【篇六】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强调干部考核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要争做忠诚、担当、爱民的党政领导干部。
干部之忠诚是把奉献当快乐的“豪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在世,感恩为本,奉献为先。“时代楷模”钟扬,坚守“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党员干部只有把奉献当快乐,把对组织、对人民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的崇高追求,转化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转化为埋头苦干、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勇创佳绩、拼搏进取的工作劲头,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涵养忧公忘私的“正能量”。
干部之担当是把工作当事业的“激情”。“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新的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激情成就。中共中央办公厅新近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就是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以实干精神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狮子部长”杨汉军,10天行程1.8万公里,辗转3个国家5座城市,参加24场公务活动和人才座谈会,坐了3趟红眼航班,如“陀螺”一般的连轴转,用生命诠释了“勇于担当、事业至上”的精神高度。“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党员干部只有把工作当事业,拿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依靠“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恒心,凭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才能不辱使命、砥砺前行,争做开拓事业的“实干家”。
干部之爱民是把百姓当亲人的“深情”。“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曾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他骑车下乡、街头接访、圪蹴着吃饭、与群众促膝谈心……以“平民书记”的形象和亲历亲为的作风,不仅为正定发展谋划了战略,理清了思路,打下了基础,更同当地的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党员干部只有把百姓当亲人,以“心系万家灯火,情牵百姓忧乐”的博大胸襟和磊落情怀,将自己这“一滴水”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才能脚踏实地、奋进不止,当好一心为民的“好公仆”。
【篇七】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读《习近平在正定》一书,“近平同志在生活上‘习以为苦’,工作上‘勤以为常’”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基层是培养干部的“练兵场”,是锻炼干部的“磨刀石”,是检验识别干部的“试金石”。基层干部要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在工作上“勤以为常”,把勤劳当作常态、当成习惯,涵养从基层起步、在基层成长的“赶考”心态,不断为自身成长进步积累下宝贵财富。
勤于学习。学习是成事之基。基层干部能力大小、本领强弱,直接关系着党的政策方针落实、关系基层健康发展。基层干部要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积极主动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实践学习真知,向历史学习经验,向群众学习智慧,在不断地学习中坚定政治信仰,练就过硬本领,夯实业务根基。要把理论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作为履行职责、更好担当作为的前提条件,不断强化创新理论武装,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向身边领导同事学习,认真参加业务培训,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厚植本领的肥沃土壤,拓展学习的知识面,注重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管理、科技等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内在修养。
勤于务实。基层干部是各项政策方针的具体执行者,基层干部能否坚持求真务实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基层干部要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努力做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在思想上求实,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不谋虚功,不唯本本,只唯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在工作上求实,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搞“闭门造车”,不做拍脑决策,多到发展困难多、民生问题多、社会矛盾多的地方去,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了解群众诉求,倾听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困难。要在作风上求实,不摆花架子,不练虚功夫,不唱过场戏,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以实绩说话,坚决抵制形式主义,让实干之风盛行。
勤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并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基层干部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既对不起党和人民的殷切期盼,也对不起职位和职责。要坚持做到“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把高标准严要求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发挥好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群众的作用,全力尽责促发展。要涵养斗争本色,增强斗争本领,在挑战面前不畏惧、矛盾面前不退缩、困难面前不躲闪,坚决摈弃不想为、不敢为、不愿为的思想。要坚守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多思百姓疾苦,多谋富民之策,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彰显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勤于守正。做人唯正,是干部尽职履责的道德基石。基层干部只有坚持守正于党性原则,守正于道德规范,守正于方针政策,心底无私,清正廉洁,才能致力于党和政府的事业,才能信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承诺。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道路上气定自若,在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上坚不可摧。要让守纪律、讲规矩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多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审视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污之害,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不为私利所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要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家风建设,筑牢拒腐防变高墙,避免自己陷入违法违纪的泥潭深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矢志修为、方得正果。好干部都是从磨砺中走出来的。基层干部要用好基层这个磨炼自我、锤炼本领的广阔舞台,在学习中奋进,在担当中成长,砥砺守正品质,锤炼务实作风,不断增强党性、提升境界、增长才干。
读《习近平在正定》有感 篇2
《河北日报》刊发长篇通讯“习近平在正定”,详细记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网友认为,文章中描写习近平在正定时,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大锅饭、铺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为教育领导干部如何做人、做事、做官,如何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树立了典范。
吃“大锅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七十年代以前的艰苦记忆,是永远都抹不掉、也不能抛弃的回忆。能够不搞特殊无优待,能够铺着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不仅是因为艰苦的生活,也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高尚情操的表现,更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理想报负,睡在这样的褥子上,就会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百姓;
与百姓同吃同住、才能真正的体察民情民意,密切联系百姓群众,拉近和普通穷苦百姓的距离,在家长里短的交谈里,听取百姓的切实需要和心之所愿所想。才能在这样宁静淳朴的环境中沉淀心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才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万难不辞、万险不避。
与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公、为人民服务的朴素形象背道而驰的是现如今层出不穷的铺张浪费、贪图享乐的奢靡之风。存在奢靡之风,究其根源,是我们党员干部缺乏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淡薄。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的工作状态正是给各级别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的上了一课。不论身处何位、身在何地,都能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干部,是人民需要的勤务员、及时雨,都能踏踏实实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解民忧、除民困、思民虑、暖民心。时代在更迭,但是这样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信念坚定、勤政务实、为民服务的好干部却始终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谱写着时代的华章。
《习近平在正定》的出版,在全国发行,是广大干部的福音,我们不仅要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仔细研读、为自己充电,更要将这样的好干部典范作为落实到自己的思想、行动中,用更加认真负责、对党忠诚、勤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工作和自己的人生,用更高的满意率回馈自己的岗位职责和百姓的期待。
【篇二】
近日,仔细研读了《习近平在正定》一书,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全心为民、求真务实、严以自律、勤奋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正定,是习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在正定工作的三年间,他走遍了每一个村庄,深入调研,了解百姓的实际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正定工作期间,总书记正处于青年时期,他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需要我们每一名青年人去学习、践行。
解放思想,唯实踏实。在正定工作期间,总书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敢于大胆提出和解决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积极反映,解决了正定县高征购负担过重大的问题,提出“半城郊”的经济模式,大胆改革,提出了实行“科技兴县、工业兴县、人才兴县、旅游兴县”,脱掉了正定“高产穷县”的帽子。习总书记不追求政绩,将人民放在心中,一心为人民做实事,敢于担当。作为青年人,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为人民群众做实事的这种精神,将是否有益于人民作为我们做事情的衡量标准,踏实前行,而不是追求表面功夫。
勤奋好学,广纳良言。习总书记出生于城市家庭,但依旧对农村基层工作很熟悉,这与他广泛阅读、深入群众是分不开的。虽然日常工作繁忙,总书记一有时间就抽空加紧学习。无论到哪里工作,他都细致地去了解当地的历史、经济、文化。他广泛听取他人意见,甚至包括伤害过他的人,能够全方位把握和理解事物。相较于习总书记,我们的好学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知识体系过于单一,需要通过阅读和实践两方面加以补充。减少娱乐时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完善知识结构,以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我们也应向习总书记学习,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看问题不偏颇,勤学苦练,埋头苦干,为国家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篇三】
通读《习近平在正定》,我认为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都把握的每一个当下。同样是而立之年,不同的是工作作风、眼界思路、气魄胆识……
从工作作风看为民情怀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告诫我们,“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在他作为年轻干部时就已经树立的世界观,并深深植根于心中。现在,我们常说,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何以体现情怀。书中有两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工作时间发生的事。习近平作为县委副书记,到公社了解情况,本来县委配备的有一辆公务车,但他没有使用,而是自己骑车去,路上也没有人陪同,不认识路就找老乡问路,到了公社吃工作餐,也坚持自己出钱……等等这些细节,都折射出他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情怀与作风,心里装着群众,凡事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这样一想,中央八项规定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萌芽了。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八小时之外发生的事,对于我们如何处理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很有启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正定工作不久,为了尽快掌握情况,他开展了夜访,独自一人找退休老领导聊天,不知道别人的住处就耐心细致地问,别人不在家就选择“三顾茅庐”,可以说是乐此不疲,最终,他很快熟悉了正定情况,为他日后正确决策奠定了基础。
从思路眼界看政治能力
俗话说,“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掌握了正定的情况,才形成了他日后的正确决策。读过本书之后,我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治理能力之强、治理手段之高、治理措施之准,非常人所能及。他选择治理的方式是考虑长远的,人民群众是普遍称赞和受益的。个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正定发展主要有三件大事。一是降低农业税率,二是引进人才,三是兴建荣国府。第一件事,降低农业税率,出发点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当他到正定调研了解到“正定作为农业大县,但群众普遍吃不饱,生活很贫困,而主要原因就是农业税率高”。得知此事,他便向上申请降低税率,因此农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第二件事,引进人才,出发点是积蓄发展的人力资源。提到人才,现在看来全国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但是把目光投向30多年前,这种眼界非常人所能及,不得不称道。为了体现爱才的诚意,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编撰了“人才九条”,并向全国招贤纳士,吸引了各方人才奔向正定,为正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这项人才战略救活了一个个工厂,富裕了一个个乡镇,带动了一个县。第三件事,兴建荣国府,出发点是发展旅游业。这个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正定人民留下的永恒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投资300多万元兴建荣国府,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作出如此决策可见高瞻远瞩。
从气魄胆识看领袖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其中,我认为有一条标准少数党员干部做的还不够,那就是敢于担当。一个好干部只有敢于担负自己的职责,才能敢干事、干成事,而在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少数党员干部不敢干事、不愿干事、生怕出事,即使中央出台了容错纠错机制,有些党员干部还是心存顾虑、畏首畏尾,不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这是典型的不担当不作为。我们不妨看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担任党员干部的气魄和胆识。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为了人民利益,做了很多大胆尝试,顶住了压力,取得了成功,人民因此得到了实惠。有两个典型案例可以说明,一个是农业方面,另一个是工业方面。正定县是农业大县,但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从两个方面大胆探索,一方面,向上争取降税,在当时思想不够解放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时任县委书记知道后十分气愤,根本不敢向上级汇报,但经过多方争取,这个事上级最终同意了。另一方面,借鉴小岗村分田到户的经验,试点分田到户,在当时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策是需要气魄的,他的担当精神最终为人民谋取了福利。在工业发展上,当时主要经济主体乡镇企业都处于长期亏损状况,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进行了大胆改革,将乡镇企业承包给私人,彻底激活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全国发展的样板。所以说,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有一定的气魄和胆识。
从时光流转看不忘初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么,人民领袖是如何践行的呢?他常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调研,一下飞机就走访贫苦户,每次走访,他总会查看贫困户的厨房,看看吃的怎么样?翻翻贫困户的被褥,看看住的怎么样?这就是初心,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参加本书访谈的多数同志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正定县后,回过几次正定,看望老领导,慰问老同志,关心正定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一种关切,更是一种责任的延续。
人并非天生而伟大,人生因奋斗而精彩。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应该认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不单单是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挂在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要从思想中吸取力量,从故事中启迪人生,在实践中锤炼作风,把基层当作墩墩苗的基地,把历练当作成长的营养剂,把困难当作成功的调味剂,真正做到不负人民、不负自己。
【篇四】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这篇文章主要从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勇于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经济,内外招贤纳士助力经济腾飞,挖掘历史文化实施旅游兴县,重视智力投资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组织保障,谦逊朴实尊老敬贤七个方面展开,深刻的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的3年,时间虽然不长,但至今让人民念念不忘。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生活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与正定人民朝夕相处,为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呕心沥血……他用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书写了一部青春无悔的感人诗篇。
习近平和当年与他一起奋斗的同志们在正定,在那个改革还不开放的年代里,所做的一切都是相当的不容易,尤其是开拓创新的路子更是举步维艰。然而,习近平同志为了正定东奔西走,礼贤下士,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把正定带出了贫穷落后,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没有坐在办公室里,而是经常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的交流,与同志们一起吃大锅饭,我想正是那时候的好传统延续到了今天成为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好做法开始在全国推行。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习近平同志做到了。现如今我们的国家也在改革,也在创新,全党上下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3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下大力气抓党的建设问题,抓经济发展,抓文化教育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也为他的日后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觉得现代社会不只是生产力与发展的矛盾,也不仅是落后的物质文化与需求的矛盾,当前还有落后的服务理念与群众民主需求的矛盾,到底谁才是主人,我们为谁服务,大部分人的理念还需要转变。当前我们的国情、党情、民情都在发生变化,广大群众也对各级政府、党员干部不断提出新的期望、新的要求。当前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包括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乃至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新阶段、全方位、高层次的民生问题,呈现出利益诉求多元,矛盾交叉并发,这些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
习近平同志的实际行动像一剂正能量,推进改革前行。而我们作为党员,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把习近平同志当做我们的表率,去学习,去践行,应该充满正能量,去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名审计工作者,我坚定的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察实情、谋实招、靠实干、求实效”,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奉献一份力量。
【篇五】
读完《习近平在正定》采访实录,被书中受访者口述的习近平总书记非凡人格魅力的每一个故事所感动,真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在青年时期就以身许党许国、以身报党报国的赤子情怀,实事求是、心系人民的高尚风范,真抓实干、锐意改革的责任担当和艰苦朴素、严格自律的人格操守。
勤学
衣带渐宽终不悔
从陕北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到河北正定从政开始的地方,直到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书的热爱与痴迷,贯穿习近平的人生轨迹。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在正定任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习近平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很晚,白天下乡调研,或与请来的专家、顾问谈事,晚上要批阅文件,一般晚上十二点以后就看书,看到凌晨二、三点才上床睡觉。热爱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是很多受访者对习近平同志形成的深刻印象。时任中组部干审局局长的何载谈到,“习近平同志在工作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勤学加实干。每次去他办公室,都看到桌子上摆着大量书籍、报刊,有毛泽东思想著作,有中国的,还有外国的,总是堆得满满的。他平日里都是博览群书,一有时间就抽空加紧学习。”曾采访过习近平的原《河北青年》杂志编辑周伟思回忆说,“在他正定的办公室和宿舍,书架里、办公桌上、床边,都是触手可及的各类书籍。我印象中有《大趋势》《决策学》《棉花栽培技术》《走向未来》丛书等等。”“他看的那些涉及哲学、经济、政治方面的书,很多都是我望尘莫及的。”接触过他的每个人,随时随处感受到他孜孜不辍于学和问的学子禀赋,读书使他感到思想充实,精神升华,做事有底气。习近平同志热爱学习,但他并不拘泥于书本,而是注重向实践学习,通过调查研究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到任伊始,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在正定短短三年时间,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所有公社、所有大队。为了掌握实际情况,调研不打招呼,不让人家事先准备,而是直接下乡、下厂、入户,从调研中发现问题,在群众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智慧。他到三角村调研时,向种棉能手冯玉明学习种棉花技术,到河北省河间县考察棉花生产,之后在全县推广种棉花的经验。他向农民科学爱好者张新立学习办企业的经验,推动发展乡镇企业。他还要求县委常委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每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要有自己的联系点、联系户,每人都要亲自或主持写出两篇以上调研报告。
他还十分重视学习历史经验,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从中吸收执政经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主政正定期间,就熟读正定县志、史料,据当年在正定县委办公室资料组工作的石文生回忆,“通古博今的近平同志被正定丰富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他熟读县志、史料,走街串巷,勘察古迹,细品文化,对正定的历史和文化钻研得很透。”在他的提议和亲自指导下,县上组织编写了《正定古今》一书,概括正定源远流长的历史、瑰玮灿烂的文化古迹、影响深远的历史名人和风格独特的名胜古刹等,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古人云“学者非必为仕,仕者必如学”。古往今来,许多读书人一旦入仕,便将书本抛至脑后,少有终身倾心于读书求道者,真可谓“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是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最牢靠阶梯,领导干部不学习就会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难以胜任领导工作,贻误党和人民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反观时下一些领导干部追求享受、玩物丧志,不好读书;
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
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
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甚至有的精神颓废,理想信念滑坡,思想堤坝溃塌,私欲膨胀,最终滑入腐败的泥坑,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党员干部要以此为戒,主动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把学习作为工作生活的常态,陶冶情操的良方,成长进步的阶梯,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孜孜不倦学习,勤勤恳恳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有所建树、有所作为,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亲民
一枝一叶总关情
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实践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创新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现在的每一次讲话、每一篇文章的好多内容,都是来源于老百姓的生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又寓意深刻,让人觉得很亲切、很接地气。
在习近平眼里,“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人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最高的。他专门给正定四大机关领导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们脱身冗务,着眼基层,着力实际。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这让正定县委机关作风焕然一新,下基层成了干部的工作习惯。周伟思在接受采访时说:下乡时,习近平“很自然地和农民一起坐在地上、石头上,和他们聊庄稼活,拉家常。去农户家,老百姓拿个饭碗给习近平端水,他接过来就喝,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嫌弃”。他冒风险向上级反映老百姓因征购任务重而吃不饱肚子的实际情况,最终使过重的交粮任务减下来;
与石家庄市几经沟通协调,开通了石家庄市至正定的公共汽车,让滹沱河不再是“楚河汉界”的天堑,方便当地百姓出行和商品交易;
修建常山公园,打造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园林风景;
把县委仅有的一辆212吉普车让给老干部用,把会议室腾出来做老干部娱乐室,对老干部的医疗费按月报销。一件件让老百姓感受惠民政策的大事小事,实事好事,无不折射出习近平同志爱民、亲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和崇高风范。正如石文生所说的,“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生活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与正定人民朝夕相处,为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呕心沥血,他用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书写出了一部青春无悔的感人诗篇。实践证明,他爱自己的第二故乡,爱这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的人民。知之深,爱之切,一直延续到现在。”
2012年12月,担任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强调,各级干部要“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中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可见,从县委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情结,他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是始终不变的。他对正定的爱和对正定老百姓的付出,与他在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执政为民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就是追求人民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清廉
只留清气满乾坤
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咱们共产党人不能总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考虑,生活小事考虑多了,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远了。”习近平说道。当时的正定县境内,只有三条柏油路。下乡经常要走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习近平行走其间,丝毫不以为苦。在正定时,习近平平时穿的最多的就是一件绿色的旧军装,裤子和鞋子也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铺盖是一条半旧的军被,一条打了多处补丁的褥子。他的同事、身边工作人员、采访记者等都普遍认为,他个人生活极其简单,完全没有什么讲究,“什么时候都是和我们老百姓一样的穿着打扮。”那时的县委大院,只有一个大食堂,按点开饭,过时不候。习近平和大家一样,每到饭点,就拿着饭盆排队。因为忙于工作,习近平经常无法按时吃饭。散会晚了,从食堂拿两个馒头、一块卤豆腐,就算是一餐。下乡调研回来晚了,食堂已经关门,就在办公室用小煤炉煮挂面。县委大院里的一间平房是他的办公室兼宿舍,室内陈设极为简单:一张黄色的三屉桌,一个一人多高的两门书柜,两条长凳支起一扇床板当床铺。习近平平时都是骑一辆挺旧的二八自行车下乡,除非去远的地方,很少坐县委的吉普车。他到北京开会、办公事,每年都要来回往返五六趟,没有报过一次车费。外地朋友来看他,不在县招待所用餐,偶有用餐时,也自掏腰包请客。下乡吃乡镇食堂的家常便饭,并足额交伙食费。
习近平同志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以身作则,而且致力于推动干部的作风建设,狠刹各类不正之风。当时正定的一些党员干部贪图安逸、纪律松弛、精神不振、作风飘浮,不注重调查研究,工作不负责任,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正定县委以正发(1983)42号文件印发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规定共1200多字,涉及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查研究、班子团结、领导带头、加强学习等内容,条文很具体。在当时背景下出台的正定“六条规定”,今天看来仍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时任县委常委张五普认为,六条规定出台后,“县委常委都吃住在机关,昼夜工作,看文件、抓落实,广大干部也都一心一意比着干工作。”“六项规定”要求具体,操作性强,针对当时突出的作风积弊,为领导干部定下了规矩,形成了制度,这些都与今天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脉相承,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对作风建设的深刻认识、持续思考和一贯坚持。
担当功成不必在我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时说到:“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但是,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正定三年多时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刀破斧引进人才、推进改革、发展经济,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树立了为民负责、为民担当的标杆。
周伟思曾问过习近平:“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的条件,主动申请到一个小县城做基层工作?”习近平的回答是,七年的插队生活,使他忘不了农民的艰辛和农村的一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远方贫困的沟壑与山岭……“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在生我养我哺育我的人民身边,和他们一起为理想、事业奋斗。”字里行间充满了习近平同志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理想追求。上世纪70年代初,正定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高产县,全县每年粮食征购任务高达7600万斤,交完征购,再扣除种子、饲料等,留下的口粮已经远不够百姓填饱肚子。习近平认为,正定交的粮食越多,群众收入越少,生活水平越低,实际是个‘高产穷县’!“我们应该向上级反映一下,争取减少一部分征购。”习近平说到做到,他与时任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一起,跑省进京,向各级相关部门反映这一问题。中央很快就派调查组下正定,经过核查,当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时任县长程宝怀回忆说“农民负担过重的情况,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并不是不知道,但别的干部没有这个胆量向上级反映,近平就敢,这就表现了他实事求是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当时在县委办公室资料组工作的李亚平说,在那个年代,“要向上级反映这个事儿,心里没把老百姓当回事,没有点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
为了打破正定经济发展的“瓶颈”,改变经济落后、农民受穷的现状,习近平通过请专家指导、组织调研摸底,派出去考察学习,提出正定要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既为城市服务,又掏城市腰包,在服务中发展自己。在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实践中,习近平总结出“二十字经”: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他顶压力、冒风险,开全省大包干先河,为企业松绑放权,推出“人才九条”,为正定发展破局开路,用行动诠释对改革的担当:“怕担风险,还没抬腿就怕摔跟头,那就寸步难行,什么事也干不成。”
习近平认为,人才不足是阻碍正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他亲自主持编制了《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广招贤才的九条措施》,即著名的正定“人才九条”,内容大到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放开经营自主权、入股分配、奖励机制、家属农转非、建“人才楼”、小到生活上提供“全部细粮”、送粮到家、搬煤入户等,规定得非常具体、实在。“人才九条”一经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很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中国食品协会会长杜子端等50多位专家欣然应聘,成为顾问团首批成员。不只重视引进人才,还重视调动本县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培养、扶持人才成长,鼓励、支持自学成才等途径,一批本县“土专家”受到重用,成为正定各条战线发展的中坚力量。1985年5月,习近平离开正定。但“人才九条”带来的发酵效应,在他离任后多年仍持续释放。
正定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文化古城。正定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更有“三山不见”“九水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习近平被正定丰富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他在熟读县志、史料,寻访勘察古迹的基础上,着手酝酿发掘正定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计划把正定建成距石家庄市最近的旅游窗口。他抓住中央电视台要拍《红楼梦》电视剧的历史机遇,做出在正定兴建荣国府的决定,成立了筹建荣国府的专门机构,将修建地址选在隆兴寺西北角的一片空地。荣国府极大地带动了正定旅游业的发展,创下旅游业的“正定模式”。大佛寺,荣国府,旅游机场等项目的建成,使正定的旅游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而这些项目大多是他离任后才正式建成见效益的,如果考虑自己所谓的“政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患得患失,就不可能有如此功在千秋的“大手笔”,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掩卷沉思,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三年多,从思想修养到行为遵循,从工作作风到群众关系,他都不折不扣地履行了作为领导干部的职责,做到做人唯正、做官唯民、做事唯实、思想观念唯新。他从正定到福建、浙江、上海,直至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以心血和汗水成就了彪炳史册的不朽业绩。他在从政起步的地方,深入实践、深邃思考和不断探索的成果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前后存在着一以贯之、深化拓展、不断升华的发展脉络和思想逻辑,在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精神品质、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体现了党的核心、人民领袖的个人魅力、政治品格与理论品质的高度统一。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从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从政经历和实践探索中吸收精神营养,提升思想境界,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干事创业上,不负新时代重托和人民期待。
【篇六】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
时光追溯,1982年3月。
不满29岁的习近平放弃中央机关工作的机会,只身到河北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1983年接任县委书记,直到1985年5月。
三年多的正定时光,青年习近平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感人诗篇。
掩卷深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民警,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情怀、什么样的作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抹藏青蓝?
答案,在青年习近平的身上。
勤学修德。“我学习呢,这是很重要的事呀!”在正定期间,习近平一有时间就读书看报,还提议创办《正定快报》,成为当时与时事、要闻、最新政策连接最紧密的一种学习工具。对青年民警来说,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人生追求和生活习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储备,坚定理想信念,打牢成才基石,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和能力水平。习近平在下乡调研走访时,看到坐在路边的老太太身体不好,生活困苦,当即从身上掏出小半个月的工资交到老太太手里。人无德不立。青年民警要有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求真求实、向上向善是青年民警该有的担当。
明辨笃实。在正定主政期间,不管是宁可不当“农业学大寨”先进县也要减轻农民过重的征赋负担,还是宁可被点名批评仍坚持稳步推进“连茅圈”改造,习近平始终能够做到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务实担当。具体到青年民警身上,无论是执法办案还是服务群众,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日常生活,说话做事都应该踏踏实实、诚诚恳恳,敢于亮剑、敢于担当。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不退缩,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不回避,在责任面前敢做敢为不推诿。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立足本职履职尽责,是青年民警该有的担当。
爱国励志。“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指出。其实,在1985年习近平赴美考察期间,就提出让中国留学生回到祖国,为人民服务。30多年前,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就已经有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以身许国”的思想准备。那时的他,就决定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奔赴“前线”。作为青年民警,要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实际行动,以“功成不必在我”境界和“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投身公安事业,争做时代骄子,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全力以赴、无谓失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是青年民警该有的担当。
求真力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在正定》封面配图即是习近平在正定街头开展社情民意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倾听最基层声音。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经常讲:“表态不如表率,身教胜于言教。”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开通石家庄市至正定的201路公共汽车、建荣国府让正定走旅游发展之路、晚上亲自登门拜访引进人才、向农民伯伯学习棉花种植技术……一件件、一桩桩无不折射出习近平崇高的品质、忘我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青年民警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求真力行镌刻脑海,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积极投身于新时代各项公安工作实践。撸起袖子加油干,是青年民警该有的担当。
在当前安全稳定形势严峻复杂、公安工作任务艰巨繁重的时代背景下,青年民警要按照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标准,强化职业认同、锤炼履职本领、彰显青年特质,努力成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时代新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人民公安为人民。青年民警,是推动公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也必将成为主力军。公安业绩成就青年民警,公安荣耀属于青年民警。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 篇3
学习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这篇通讯,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习总书记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敢于解放、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在正定期间,通过到实地调研研究了解基层情况和问题实质,通过外出学习先进经验的方法解放思想、破除认识壁垒,通过试点实践证实改革效果、创造正定效益,都体现出他不断思考、敢于解放、勇于创新的思想和认识水平。
基于他不断的学习和思考,造就了高瞻远瞩的眼光,形成了正确、长远的工作思路和方向,实施于经济发展、农业开发、文化保护与传承、人才挖掘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创新型的土包分包到户、文化旅游创新、蔬菜种植、乡办工业改革等等,都离不开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勇气,最终带领正定走出“高产穷县”的现状,发展为“半城郊型经济强县”、“红楼文化之都”,经济效益呈现跨越式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连年增长。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些思路和建议,有着xx大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一体化的影子,应该说,总书记早在三十年前,就以正定为点,形成了今正定中国发展未来的谋划和思路,其思想水平层次之高,眼光之长远,令人叹服。
面对30年前贫穷落后的经济环境、封闭保守的思想氛围,改革的意义尤显重大而深刻。刚刚从文革的阴影下走出的正定,干部群众中存在着观望、疑虑、怕犯方向错误的思想,落后的工业基础设施,收入低下的贫穷农民,乡镇企业的起步维艰,面对发展小康社会的目标,困难重重。如果没有对现实现状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如果没有对未来强大的期盼和坚持,如果没有对困难无畏的勇气和担当,正定的每一项改革都不会成功。在习总书记勇于改革的实干精神下,迎难克艰,需要省里支持的跑省进京,需要群众支持的用政策给效益,需要人才支持的敢于爱才敬才、聚才用才,需要资金支持的教育、文化以敢于花大钱、舍得投入,为防止由经济增长而诱发的思想作风腐败问题,总书记也不忘根本,加强党建,加强队伍和群众的联系和沟通。这样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样扎实的工作风格,再加上解放了束缚的思想、坚持不懈的一贯作风,正定的成功和发展成了必然。
学习完这篇报道,总书记认真简朴的工作作风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民所思,为民所想,不怕丢帽子,不怕承重任,这就是习总书记认真简朴的工作精神。虽然习总书记到正定是才不过28岁,还不到不惑之年,又是高干子弟,但从他到正定第一天起,就简简单单一间办公室,普普通通一床旧军被,吃食堂,骑着自行车下基层,给正定人民留下了“平易近人、健谈、谦和、朴实”的印象。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总书记却只保持了最简单、最基本、最朴实的生活,不攀比、不要求、不浪费、不显派头,依靠谦逊朴实、亲切和蔼、实是求是、尊老敬贤的为人,赢得了正定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在今天,认真简朴的工作作风是我们迫切需要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已经使大批干部的思想都脱离了正确的方向,形成了奢侈之风、攀比之风等不良风气,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的现象时有发生。正自身作风,保持认真简朴的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的思想意识,方能保持党的优良风气和先进性,为党的发展保驾护航。
【篇二】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形势稳定向好,政治生态水平不断提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反腐败斗争稳固推进,与此同时,广大党员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做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工作方法没有针对性、“空谈理论”、缺乏实干精神、工作效率低下……这些问题无一不制约着党员队伍先进性的发挥,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通过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相关文章并观看相应视频,我深切感受到了习近平同志真挚朴实的为民情怀、坚定不移的改革勇气、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灵魂受到了震撼、精神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同志先进工作方法,不忘初心,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岗位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主义事业增砖添瓦。
结合《习近平同志在正定》阅读感悟,联系自身情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习近平同志先进工作方法展开学习,提升自我。
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同志先进工作方法,不忘初心,首先必须深入调研,排查问题情况。习近平同志自82年到正定工作后,就经常骑自行车到各个公社、生产大队还有农户家中调查研究。毛主席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同志先进工作方法的基础就是深入的调查研究,作为一名选调村官,我们应该扑下身子,深入到基层农村,通过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情况,摸清问题找准突破口才能“对症下药”。
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同志先进工作方法,不忘初心,必须摸清事物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寻找正确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任职时谈到要有规划,要摸清正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改变过去的盲人骑瞎马,朝令夕改的状况。他提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城吃城,提出二十字方针,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为正定开创了一条“半城郊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们要摸清所任职农村发展状况,发展优势与劣势,多方交流研讨,制定具体发展规划,务实发展。
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同志先进工作方法,不忘初心,必须引进人才,招贤纳士,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亲笔书信给全国各行各业的一百位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吸引众多有志之士自愿来到正定,对正定经济展开调研探索,寻找经济腾飞突破口,同时鼓励专家学者来正定培训业务人员,为正定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对于我们来说,基层工作更要倾听多方面的声音,集思广益方出真知,通过与所在乡镇上级沟通,鼓励农业技术专家以及专业学者到本村开展业务培训,带领本村村民积极就业,脱贫致富。
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同志先进工作方法,不忘初心,还必须实事求是,积极与上级沟通,上下联动谋发展。上世纪70年代,正定县当时是北方粮食高产县,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xx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习近平同志在了解情况后及时与当时的正定县县长给中央写信,向上反映高征购问题,获得减负2800万斤,从而为正定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作为一名选调村官,在本村发展遇到困难问题时应当及时向上级乡镇反映,寻求政策帮助与资金支持,同时将上级政策工作指示与精神执行好、传达好,才能提升工作效率,解决发展问题。
总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基层工作者要想实现自身价值,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同志先进工作方法,相信只要我们铭记工作初心,踏实肯干,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不平凡的力量!
【篇三】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一文发表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年轻时期的习近平在正定的一番作为,赢得了党和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一名思想开放、作风优良、能力突出、敢于担当的年轻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
在此文中,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青年习近平在主政一方中所表现出来的担当精神,在那个时代,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相较而言,改革2.0版本的当下,担当精神亟需回归。
众所周知,虽然xx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国家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文革时期紧张的政治气氛依然没有消除,方向问题、路线问题依然是摆在执政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宁肯不做,也不能做错,因为“盲目”尝试可能会被戴上“资本主义”“冒尖主义”的政治帽子。经过若干年的探索,直到xx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才真正吹散了人们心里最后的一丝雾霾。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xx年,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在看到“高产穷县”群众满足不了温饱的现状后,习近平同志毅然决然放下所谓的“路线问题”“方向问题”,不顾可能给自己前途造成的不良影响,果断扔掉正定群众难以承受的“高产”的大帽子,向上级如实反映实情,并最终促成此事的解决。
这虽然只是习近平正定期间的一件往事,但所反映的精神却并不过时,这既反映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一名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可贵品质。“实事求是”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包含了共产党人几十年的血与泪的经验,是毛邓思想的精髓;
“敢于担当”虽然也只有四个字,但知易行难,尤其在那样的政治氛围下,敢为天下先的恐怕也并不多。
笔者看来,这种担当精神固然是一名领导干部当有的职业精神,但如果没有对群众的深情厚谊,恐怕也不容易做到。昨日的习近平为了正定群众敢于“不顾后果”,向上级“公开叫板”,今天的总书记也必然敢于为了群众向“不良作风”,向“制度顽疾”叫板。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对那句“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宣誓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篇四】
这对于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它是一部党的理想信念的教科书、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经典、党的基层工作的指导书,更为进行实践锻炼和增进群众情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示范和榜样。作为一名基层收费党员要向习总书记学习七年在基层“安于现状”的耐心。“安于现状”不是让我们碌碌无为、庸庸度日,而是要在平凡的收费岗位上认真学习,不浮躁、不攀比,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要摆正心态。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工作上不拈轻怕重,对岗位不挑肥拣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尽心竭力、善始善终。要以群众利益为重。对于我们青年党员而言,要多畅通司乘诉求渠道,维护司乘切身利益,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负责,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勤于学习。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牢记宗旨使命,紧跟方向“不跑偏”。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主动钻研业务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还要积极拓宽知识面,不断适应新要求。
要敢于担当。不管什么工作,都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青年党员去解决、去克服,这是责任,更是义务。在难题面前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责任感;
在矛盾面前要有敢抓敢管,敢于碰硬的使命感;
在风险面前要有敢作敢为,敢担责任的信心。要时刻保持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遇问题不回避,敢于向上级领导为民请示,坚持为民办好事。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 篇4
“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学习心得
今年以来,厦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坚定不移抓招商促发展、抓项目增后劲,全力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有方,咬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放松,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深化各重点领域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逆势成长,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激发出厦门经济弯道超车的新动力,形成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强大合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昌升强调,“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决策部署,是跨岛发展战略在新时代的纵深推进,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树立大决心、胸怀大格局,坚持大力度、实现大突破。推动‘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关键要担当尽责重实干、攻坚克难抓落实。”胡昌升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提振精气神、提升组织力、提高真本领,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目标任务实现。
作为教师,如何响应号召,首先就要解放思想。思想是一种熟恐,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已的思想。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要喜的是还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熟,随不断发展的实际变化而变交化,敢于实践、勇于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觉得更应该要认真履行好自已的职贵,敢于解放自已的思想、清醒自己的头脑,使我们的思想永具先进性。
“大学习心得体会”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福建这块充满激情的热土上,习近平同志怀抱一颗赤子之心,探索奋斗了17年多,在改革、开放、发展、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领域,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通过学习《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福建》等采访实录,我对习主席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习主席对老百姓的拳拳深情
1988年6月,34岁的习近平赴任宁德地委书记,成为当时宁德地委班子中最年轻的一个。1988年6月,一到宁德赴任,习近平就一头扎进了基层。第一个月,习近平轻车简从,只带着两三个人下乡调研。第二个月,习近平还是调研,基本是2天一个县,每个县的主要乡镇、村庄都要走一走。到任不到3个月时间,习近平走遍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部分乡镇。
习近平第一次去屏南调研时,当地老百姓拿出艾叶蛋招待他——用艾草熬出的热乎乎的汤汁,冲进打散的生鸡蛋里,再加些白糖搅拌一下,这是当地招待贵客的“最高礼节”。工作人员担心习近平喝不惯,连忙阻止。习近平摆摆手说:“要是不喝,老百姓就觉得你是官,你和老百姓就有距离了。”他二话不说端起碗把艾叶蛋喝了下去,老百姓很高兴,一下子就和他熟络了起来。
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顶着炎炎烈日,徒步到不通公路的省定特困乡——寿宁县下党乡现场办公,当时办公地点在廊桥边上的土坯房里,午休吃饭就安排在廊桥上。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他又两次来到下党,协调解决下党建设发展难题。深入基层调研,率先到霞浦县接待来访群众,倾听群众声音,汲取各方智慧。
在福州,习近平大力倡导“马上就办”,推行“四个万家”,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困难。习近平对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一事一报”非常重视。习近平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凡是群众来信,一律都要交给我过目。”并提议把信访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还要求自己无条件做到四个“亲自”,即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批阅、亲自查办。习近平任职福州市委书记后,批阅的群众来信函件达千余件,他对群众来信几乎每封必看,每看必批。
二、抓思想建设,抓学习
抓思想建设,习近平着重抓学习,高度重视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是一个显著特点。1990年5月,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习近平不无感慨地说,马列主义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列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要在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增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不可能的。
“习近平外出开会和调研都带着书,休息时一有空就拿出来潜心研读,见到有新书、好书便立刻买下来读。”时任宁德地区行署专员陈增光向记者回忆道。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不仅带头读书学习,还在多个场合语重心长地叮嘱领导干部要好学乐学,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经常给自己“加油”,不断给自己“充电”。
1989年8月底,主政宁德还不到一年的习近平打破常规,率地委、行署班子成员,各县(市)委书记及地直机关部门负责人,专门来到这里,举办一期地委学习中心组读书班。
从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的十七年多,恰恰是福建由曾经的海防前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前沿的重要时期。他抓住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无论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宁德地区,还是在沿海开放地带的省会福州,主政期间,习近平坚持开放发展的道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坚持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并重,在开放浪潮中不懈探索与实践。
斗转星移,日新月异。如今,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福建,正借“一带一路”东风,风起帆张,全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书写开放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推荐阅读:
正定县居民感知11-1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及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讲话读后感06-29
学习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总结大会讲话心得体会07-31
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讲话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