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30周年概况总结

2024-09-16

公司30周年概况总结(共5篇)

公司30周年概况总结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

在这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六月,我们共同迎来了xx集团三十周岁的生日。三十年,一万多个日夜,我们公司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了。历史的演绎,时代的进步,势不可挡,面对在不断拼搏、实践、奋斗道路上的所有人来说,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无私奉献,我们大家才有了今天和公司一起欢庆三十周年的机会。

《感恩的心》这首歌对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感恩,一个永恒的话题,感谢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感谢生命中的每个人。

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需要灯塔为它导航,引领着它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样,公司的发展,也需要指引者。公司的领导者王总,就是我们的领航人。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他带领着我们迎着风风雨雨走过了三十载,使我们在向着目标前进的同时,也使我们自己变的更加充实,更加强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就是一杆标尺,时刻矫正我们的步伐、规划我们的行为,为我们指引方向。公司在三十年的发展当中,一直以员工为重心,采取人性化的管理。给大家提供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有个非常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在工作之余又开设一些娱乐活动,使大家的业余生活得到更加的充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公司的管理领导层,感谢你们。

集团能够走过三十年的风雨路程,也得益于我们公司的研发、销售、生产等各部门的齐心协力,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研发方面,不断地勇攀科技高峰,总工程师带领技术人员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也在对原有的配方进行改良,使产品的质量稳定地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持续地在提升,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站的更稳,也变的更加强大;在销售方面,我们在不断探索更灵活有效销售技巧的同时,也极积开拓国内销售市场,使我们的产品受益多人。

“万丈高楼平地起”可见其基础的重要性。无论对一个人、一件事还是对一个公司来说,基础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感谢那些奋斗在生产一线的员工。由于工作环境的关系,他们在严热的夏季享受不到空调带来的凉爽。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车间主任和班长的带领他们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要求,以严谨的工序流程和态度进行生产作业。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为了能够使产品及时地发出去,他们非常努力地工作,不怕脏,不喊累。正因为有了他们这种敬业的精神,才使我们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你们是最棒的!

我是一名新来的员工,工作的时间还不是很久,我在实习中得到了全体员工的帮助、得到了各位同事的帮助,他们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能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很感谢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这个机会,谢谢大家。

我的演讲完毕

谢谢

公司30周年概况总结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拨乱反正, 不断探索和深化改革, 集体经济从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适应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新的巨大贡献。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 天津城市集体经济体现了创新发展的时代特色。

一、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历史性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天津集体经济获得了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1979年, “知青返城”带来40万青年等待就业的巨大压力, 成为当时比较突出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市委、市政府把广开门路,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安置待业青年, 作为大事来抓, 1982年市政府建立了集体经济办公室, 负责调查研究, 制定政策, 协调关系, 指导服务, 促进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发展。同年, 为解决商业服务业网点不足、群众生活不便问题, 市政府又决定大力兴办集体商业服务业, 在繁荣市场、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 积极安置待业青年就业。经过几年努力, 天津呈现了多渠道、多形式、多行业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格局, 形成区街企业、劳服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校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厂办集体企业 (工商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 , 社会办集体企业 (指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办的集体企业) 以及职工消费合作社等多种组织形式, 涉足工业、商业、运输、建筑、文教等行业。到80年代后期, 天津新办集体经济已累计安置待业青年近40万人, 从业人员高达25万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 国有企业结构调整, 天津在工业、商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 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结构调整和分流富余职工的重大决策。实行“一厂两制”和“扶上马、送一程”政策。多种经营企业实行集体所有、自负盈亏, 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机制, 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许多行业和单位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有的占据了“半壁江山”, 有的主动退出, 多种经营成为经营主体。到90年代中期, 天津多种经营企业9000余家, 从业职工24万人, 其中80%是富余职工, 年总产值114亿元, 年创利税7亿元, 为天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 按行业归口管理的“大集体”企业和供销合作社, 转换经营机制, 恢复合作经济本来面目, 摆脱“二国营”模式, 改革分配制度, 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拓展对外开放, 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前十一年, 天津二轻集体企业仅出口创汇就达到15.3亿美元。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天津城镇集体职工高达72万人, 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5%, 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 集体商业服务业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6.8%。改革开放催生了集体经济历史性大发展。

改革开放初、中期, 天津城市集体经济获得大发展的经验主要有四点:

一是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起了决定性作用。依靠群众、各方支持、政策扶助、法律保障这是集体经济实现历史跨越的根本。在10年内, 天津先后制定十几个政策性规定。1994年市政府以15号令发布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细则, 扩大集体企业自主权, 鼓励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以多种形式发展。这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

二是集体经济率先改革, 不断增强企业活力。首先实行分配制度改革, 打破平均主义, 破除大锅饭, 不端铁饭碗, 转换经营机制;其次实施承包、租货经营、试行股份合作经营。市政府于1991年制定《城市集体企业股份合作经营暂行规定》, 率先在全国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城市集体企业以“负担轻、机制活、政策优惠、市场导向”的优势, 成为天津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三是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市委1980年以103号文件做出重大决策:发动群众、广开门路,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目的是:为千家万户解愁。方法是:依靠广大群众。举措是:千方百计、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解决群众问题。1982年市长李瑞环经过调研, 决定大力兴办集体商业服务网点, 他亲自带领综合部门现场办公, 简化手续, 切实解决起照、资金、场地和业务渠道等问题。1987李瑞环又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方针, 探索了“一厂两制”的企业发展模式;提出要“扶上马、送一程”, 这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安置富余职工找到了一条出路, 也是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调整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提升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四是把握发展规律, 引导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突出自身特点。比如, 强调新办集体经济实行“自愿组合、自筹资金, 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按劳分配、民主管理, 集体积累、自主支配”的四十字方针, 不走“二国营”老路。强调“大集体”企业和供销合作社, 摆脱“二国营”模式, 恢复集体经济本来面目, 以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二、在体制转型中完善发展方式

1995年之后, 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 我国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加快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 集体经济进入制度变革、体制创新的转型发展阶段。随着改革深入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税务部门取消了对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 财政部门不让用国有资产兴办集体企业, 三资企业和私营经济形成了强大发展优势, 统计部门对规模以下小企业不再统计, 工商部门坚持职工入股占主体的就是私营;传统集体企业改一个少一个, 集体经济增长放缓, 人员减少、效益下滑;许多企业发展观念、运行体制、产业结构、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体制要求。面对着历史性考验, 集体经济必须创新发展方式。

1997年初, 市政府提出《关于城市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 要求城市集体经济按照集体经济特点, 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理顺产权关系,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放宽政策, 理顺管理体制, 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决定在城市集体经济中实施第二次创业, 以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实现发展规模的扩张和发展质量的飞跃。

党的十五大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提倡和鼓励发展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1998年, 天津13个委办局联合制定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 (包括集体) 小企业的实施意见, 市政府集体办又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及区街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规范出售集体企业和集体资产行为, 通过改、转、租、卖和关停并转, 加大资产重组力度, 盘活存量, 扩大增量, 培植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 激活了一批小企业, 关闭出售了一批难以维持生计的集体企业。1999年, 城市集体企业已组建了10个企业集团, 650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 500家企业按有限责任公司改组, 5万多名集体职工成为股东, 350家企业实行兼并、出售或转为私营, 6500家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和公有民营;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监督、服务体制基本确立。

第二次创业使集体经济发生了五个变化:传统封闭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经营体制转变;传统资本积累方式向资本集聚方式转变;传统集体共有的产权制度开始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传统以行政为主的管理体制开始向以资产为纽带、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转变。在第二次创业中, 集体经济实施了结构创新, 使第二产业“调高”, 第三产业“调强”;实施了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拉动”、“调整驱动”、“人才带动”、产学研联合,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施了制度创新, 建立出资人体制, 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了管理创新, 使传统“管人”、“管钱”、“要数”、“要税”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提高资产经营绩效、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上来。这使集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生机活力。

1999年底, 集体经济 (不含归口管理的“大集体”) 生产经营总值365.7亿元, 实现利税26.8亿元, 总资产291亿元, 净资产103.5亿元。这表明, 天津集体企业数量在减少, 但总量在扩大, 运行质量在提高。

在转型期, 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经验有三点:

第一, “发展是第一要务”。改制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发展改革, 改制一定要结合企业发展规划, 宜大则大, 宜小则小, 通过改革、改制, 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 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积极性, 适应市场, 加快发展。“一卖了之”、“一股就灵”、“一股独尊”之风, 效果并不好。

第二, 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实践证明, 企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才能科学发展, 企业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改革既要维护出资人的权益, 又要尊重职工的意愿, 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 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第三, 改制要多种形式。改制即变革企业的产权制度, 这包括:资产重组、合资合作, 兼并收购、租赁、承包、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转让产权等。企业情况千差万别, 按发展需要决定财产组织形式最科学, 企业适宜哪种形式就采用哪种形式。股份制是主要形式, 不是唯一形式, 切忌搞一刀切。

三、在共同发展中, 创新发展模式

中国已加入WT0, 市场竞争全球一体化, 信息与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为了使集体经济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中加快发展, 天津市成立了城市集体经济联合会, 以联合的优势、创新的理念、自律的机制、诚信的作风, 为中小企业和集体经济提供多方面服务。在近10年的创新、探索中, 我们的体会有六点。

第一, 在理论和实践上要破除“消亡论”、“退出论”的影响。集体经济从本质上更能体现以人为本, 更有利于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集体经济将长期存在。消亡的只是传统观念和“二国营”模式。“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必然以多样化形式日益发展。

第二, 必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明晰产权归属, 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要明确权责, 按发展需要优化股权结构, 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要实现政企分开, 理顺企业与上级单位的责权利关系;要保护严格, 建立资产经营、管理、监督机制;要提升股东素质, 健全所有者治理结构;要培育经理人队伍,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 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包括:按集体经济原则、灵活自主经营的集体企业;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以集体资产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集体资产和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制企业;集体经济联合组织;以联合资产投资创办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第四, 更新发展观念。发展观的核心是:为什么发展?想不想发展?怎么样发展?新时期, 企业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创造活力, 又要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要真心依靠群众, 激发员工活力, 提升员工素质, 激励员工成长, 使企业和员工共发展;确立和谐发展观, 要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摆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塑造团队精神, 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 做生态良好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五, 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发展理念、原则、目标、战略、机制、途径的统一体。发展模式是赢利模式, 更是市场竞争模式。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是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不断创造新客户、创造新价值, 努力节能、降耗、做环境友好型企业, 靠品质优赢得顾客, 靠服务优赢得顾客, 靠管理优提高效率和效益。要善于借鉴成功企业经验和失败企业的教训。要通过创新, 激活人、资本、资源, 让一切创造新价值、创造新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六, 构建企业文化。列宁在论合作制中强调创建合作社文化, 世界合作经济典范蒙德拉贡联合公司把以人为本和创建企业文化作为原则而提出。中外成功企业都已创建拥有自已特色的企业文化。集体经济中的皎皎者都在创建企业文化上有自己的特点, 就是团结互助、奋力拼搏、乐于奉献、共同富裕, 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不竭的力量。

日照市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范文 篇3

中共日照市委政策研究室

2008年6月4日

日照市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

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市委政研室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地级日照市设立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全市始终保持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好局面。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日照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基础差、底子薄、—1— 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一个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滨海城市、全国领先的生态宜居城市和海内外知名的水上运动之都。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629.58亿元,三十年年均增长16.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98亿元,年均增长16.1%。三次产业结构从65.6:15.5:18.9调整为13.7:50.9:35.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9年的1230元增长到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67元增长到5319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1.5%。我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世界清洁能源奖等荣誉称号。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简要历程和辉煌成就 日照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海岸线100公里,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总人口280万。1982年2月日照港开工建设,1986年5月正式投产,1985年3月撤县建市,1988年3月被列入沿海开放城市,1989年6月设立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

—2— 1995年7月,国家确定日照为新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并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把日照确定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日照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经历了萌芽起步、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萌芽起步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9年地级日照市设立)。全市改革开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改革由农村开始向城市逐步推开,开放步伐加快,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全面恢复、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以港口、铁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1982年国家“六五”重点工程日照港的开工建设和1988年被列入沿海开放城市,为全市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8.8亿元增长到1989年的28.74亿元,年均增长10.4%;工业总产值由2.39亿元增长到26.7亿元,年均增长22.8%;财政收入由0.33亿元增长到1.28亿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5.6:15.5:18.9,调整为54.5:23.1:22.4。以1988年3月国务院将日照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为契机,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1986年进出口总值1564万美元,1990年实际利用外资

—3— 1159万美元,均实现了零的突破。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全面发展阶段(1989年地级日照市设立—2003年4月市十次党代会召开)。随着1989年地级日照市设立,解决了长期困扰改革发展的体制制约问题,全市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面展开,初步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各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强港口管理,搞好对外开放,开发建设鲁南,振兴山东”的建市指导思想,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后,积极引进内资、外资,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总量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以25.6%的速度递增,1989—2003年累计完成固定投资额689.84亿元,2003年达到131.24亿元。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1.43亿元,年均增长17.4%,1993年和1994年超过20%,经济发展速度达到了历史顶

—4— 峰。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年均增长16.6%。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13.65亿元,比1989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20.9%,三次产业结构由1989年的54.5:23.1:22.4调整为18.5:44.6:36.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423元、3121元,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2.1%。

以农村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全面展开。健全完善农村内部经营机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农村税费及配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开始发展,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股份合作制经济、农村合作基金等方面的改革取得进展,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市委、市政府注重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破解“三农”问题,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如农业开发建设方面,推广“五莲精神”大搞山区开发经验,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推广东港区涛雒镇探索村务大事村民公决、村民质询会议制度、选举党支部书记、新发展党员两票制“三项制度”建设和“抓三基、兴三农”等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精简行政审批事项,—5— 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积极稳妥地完成了党政机构改革和乡镇撤并。财税、金融、投资、住房、价格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全面推进。

企业改革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认真贯彻1992年邓小平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企业改革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拍卖、租赁、公有民营、破产等改革措施,积极探索解决企业历史包袱的有效途径,一批企业通过改革改制重组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市自1992年开始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资产重组,坚持“攀大靠大”与放小扶小同步推进,到2002年底全市原有52家市属企业完成改革改制,全市472家县及县以上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5%,乡镇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到90年代末发展到了顶峰,1998年全市乡镇工业企业单位数发展到1581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42.6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2.28%。

—6— 城市建设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通讯、能源、供水等“瓶颈”制约基本解决。菏日铁路复线和日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同三高速公路和胶新铁路日照段竣工,日照至北京、日照至郑州直达旅客列车先后开通。港口建设成就显著,2003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4506.5万吨,是1993年的3.2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区建成区由不到10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特色初步显现。

对外开放水平大幅度提升。充分发挥我市地处沿海开放前沿的优势,对外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环境,拓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努力实现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三个突破。对内,坚持实施北上、南下、西进战略,开展广泛的横向联合,加大对新亚欧大陆桥及腹地的内联力度,吸纳内地资金、技术、人才。2003年底来我市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35个,2003年新批合同利用外资项目67个,合同利用外资2.21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12.6%;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9.2倍,年均增长23.5%,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44亿美元。先后与29个省市的100余个城

—7— 市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发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820个,吸引资金8.6亿元。对外贸易实现较快增长,2003年我市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18个,进出口总值12.91亿美元,年均增长29.2%,外贸依存度已达34.3%,比1999年高出13.6个百分点。来日照旅游的国际游客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2.87万人次,比1993年增长17倍。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阶段(从2003年4月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至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各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有力地推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日照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日照的城乡从未像今天这样美丽,日照的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自信,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日照正在崛起。

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压减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中心建成使用,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2家公司成功上市,体制

—8— 机制创新和市场化改革取向成效明显;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政策得到落实。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自2004年开始,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了党政机关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以机关工作创新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探索和实施了用直补的方式运作经济适用房的政策,通过“用地市场化、审批程序化、补贴货币化、购房自主化、监管规范化”,实现了住房困难户、房地产开发商、政府三满意,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给予充分肯定。用开发安臵的方式增加失地农民收入、用市场化的手段运作大型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等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开放形成新格局。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对外主攻日韩、扩大港台、拓展欧美,对内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对接江浙沪粤”的思路,全力以赴抓开放、抓招商、促发展。全市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87亿美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倍。在我市投资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由3家增加到16家,韩国现代、锦湖集团、新加坡金鹰集团和青岛啤酒集团等国内外大企业相继落户。进出口总值由9.23亿美元增加到55亿美元,年均增长42.9%,外贸依存度由29%提高到66%。成功承

—9— 办了第六次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中意企业合作高层论坛等重要活动,开通了至韩国平泽的客箱班轮航线,日照口岸落地签证获得国务院批准,与国外5个城市缔结友城关系,出入境外国人数从3.9万人增加到24.3万人。充分利用连接山东东部沿海与鲁南地区的区位条件,扩大联合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接轨青岛全面启动,与半岛城市群、鲁南经济带和沿亚欧大陆桥地区各市的合作取得新的成果。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开工建设。青岛流亭机场在我市设立了虚拟空港,日照港与青岛港合资成立了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比上一个五年提高5.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是2002年的2.79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6.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1倍。日照港的快速度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市跨越发展的一个突出典型,开港20年跨越许多港口百年的发展历程,成功跻身“亿吨大港俱乐部”,货物吞吐量从2002年的3805万吨提高到去年的13063万吨,跃升为我国大陆沿海第九个亿吨综合枢纽大港。全市的经济政治形势越来越好,展示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形成—10— 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二、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

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事关我市改革开放的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引领改革开放发展思路创新。市委始终把推动思想的大解放作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主线,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着力破除落后思想观念,强化改革开放意识,革除体制机制约束,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干部群众的思想高度统一,干事创业的氛围空前浓厚。建市之初,集中开展了以转变思维、生活、活动三种方式,增强商品、开放、竞争、服务四种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讨论活动。1992年邓小平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开展了以破除“左、旧、小”思想、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设区带县后,面对市域扩大、任务加重、要求

—11— 更高的新形势,又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强化发展、市场、赶超、创业四种意识为重点,大力倡导“自我加压、负重奋进、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精神。2003年,以全省“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大讨论为契机,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革除障碍、跨越发展”主题教育,着力解决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2005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省委立足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领导同志对日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启动了“周边大发展,我们怎么办”和“立足新起点、推动新跨越”等解放思想活动,引导各级准确把握省委的决策部署,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抢抓发展机遇,以更高的目标定位,更加科学完善的发展思路,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日照的殷切期望,对照先进找差距,清醒地看待我们取得的成绩,清醒地认识差距和困难,清醒地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责任意识。通过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全市上下改革开放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市情的判断把握更加准确全面,思想境界和工作标准不断提升,发展目标

—12— 思路更加明确。今年,市委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作出“坚持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人民,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部署。2003年以来,市委在承接和发扬历届领导班子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创新改革发展思路,形成了围绕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开放的新日照“一个总目标”,深入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和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努力建设富裕日照、文明日照、平安日照、生态日照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解放教育活动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砺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眼界更加宽广、思路更加开阔、措施更加扎实,以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开拓创新的办法措施,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为全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抓住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突破。一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13—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为主攻方向,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镇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引导县乡明确追赶目标,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进位争先。全市粮食总产自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突破100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136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38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以两位数增长,2007年达到5319元。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0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编制完成了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40%的村庄建设规划修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全市53个乡镇进行科学分类,实行市级领导帮扶责任制,强化试点示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公开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而迈上现代化的发展路子,不断扩大对外

—14— 开放,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钢铁、能源、机械制造、浆纸、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临港工业迅速崛起,一批骨干企业培育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2年的233家增加到81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31家发展到1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利税分别达到920亿元、235亿元、105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45.7%、40.7%和58.2%。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87亿美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倍。在我市投资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由3家增加到16家。进出口总值由9.23亿美元增加到55亿美元,年均增长42.9%,外贸依存度由29%提高到66%。三是大力繁荣发展服务业。发挥生态环境和港口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体育经济、大学经济、旅游经济和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大力发展体育经济,着眼于打造“水上运动之都”,规划建设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公园,成功举办了国际欧洲级帆船世界锦标赛等30余项省级以上大型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了2007年首届中国水上运动

—15— 会,获得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热身赛和2009年全运会水上运动项目的承办权。加快发展大学经济,大学科技园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入园高校6所,在校大学生达到5.5万人。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快引进高科技企业和国内外先进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2002年的7倍。培育壮大旅游经济,2007年旅游人数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2.5%和29.7%,“渔家乐”民俗游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规划建设了专业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培育发展一批专业物流企业,日照港与中远物流公司、中燃船供公司、澳大利亚力拓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合资合作协议,港口物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三)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改革开放物质支撑。按照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要求,精心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强力推进港口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载体功能,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化率由2002年的35.4%提高到去年的43.7%。一是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增强规划指导功能。把城乡规划作为“政府的—16— 第一资源和最重要的发展政策”,用规划统领城市发展、产业培植和园区开发,严格规划实施,强化规划刚性约束,用高水平规划打造硬环境优势,汇集发展要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完成了城市燃气、绿地系统、综合交通体系等专业规划,市区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坚持城市规划与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对经济园区进行空间调整,增设3个省级开发区,拓展了日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空间;争取设立岚山区,搭起了“双城一区、轴向拓展”的城市框架;规划建设岚北工业基地,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二是精心建设和管理城市,增强城市载体功能。五年城市建设累计投资近80亿元,新增城市道路29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由2002年的12.43平方米提高到20.4平方米,建成灯塔广场、水上运动基地等一批精品工程,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载体功能得到增强,城市环境明显改善。胶新铁路、兖石铁路和日东、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建成通车,构建起适应跨越发展的交通新格局;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北水南调、—17— 西水东调工程顺利实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用水保障;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人居和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加强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城市综合执法,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扎实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建设大港强港,增强港口竞争力。牢固树立“港城一体、港兴市荣”观念,把港口作为全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核心战略资源,努力在“大、快、特、新、精”上作文章,港口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3年港口下放以来,开工建设重点工程30余项,累计完成基建投资130亿元,是整个“九五”时期的25倍,是开港至下放前十六年累计投资的5.3倍。生产泊位由开港时的2个10万吨级煤炭输出码头,发展到33个生产性泊位。港口年通过能力由2002年的2500万吨,达到目前的8900万吨。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3亿吨,位居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九位。港口资本运营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10月,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交易,募集资金10.81亿元。

(四)坚持和谐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把

—18—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到实现维护发展群众利益上,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紧密联系日照实际,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建设“富裕日照、平安日照、文明日照、生态日照”,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格局。一是建设“富裕日照”,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注重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统一,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果体现到财政增加、农民增收、就业增长上来,让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58万人,帮助4.2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健全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农民参合率达到93.5%。实施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和廉租房补贴政策,五年拨付1.64亿元为3654户城市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积极实施“为民工程”,自2004年以来,每年通过公开征集的办法确定要为群众办的实事,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五年完成市办实事重点项目58件,有效解决了农民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和困难群体生活难、就业难、子女上学难等切身利

—19— 益问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二是建设“平安日照”,保持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落实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新变化,善于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持了全市政治社会持续安定。全市刑事发案率、犯罪率、破案率和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等指标一直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全省社会治安较好的市之一;去省进京上访、重复上访和集体上访是全省最少的市之一。我市两区两县均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县”称号。日照市坚持重心下移、工作前移,建立基层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联席会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被国家信访局称为“日照模式”,并专门下发文件推广。三是建设“文明日照”,促进社会全

—20— 面进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保持100%,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7%,比2002年提高15个百分点。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目标管理一等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培育城市文化,塑造和展示日照“求新思进、文明开放、诚实守信、团结实干”的新形象。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广泛深入开展了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城市文化,被评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建设“生态日照”,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制定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严格环境保护,集约利用资源,扎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单位

—21— GDP能耗、水耗均明显降低,保持并发展了生态环境优势。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城市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第一,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名列第六。近岸海域水质稳定在国家一类标准,城市生活饮用水达标率保持在100%。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被国家环保总局和清华大学专家称为“日照模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给予集中宣传报道,成为全国第二个循环经济试点市,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先进集体”。

(五)始终坚持以改革和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开展“三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执政能力明显提高,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一是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干部头脑,坚决做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积极选拔使用各个层面的优秀干部,一批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认真落

—22— 实干部培训要求,开创了干部培训工作新局面。认真落实省委“三个体系”建设要求,制定和完善了考核办法,实行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社会评估与领导评价相结合,激励争先,鞭策后进,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压力、有责任、有目标,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工作运行机制和推进机制,促进了工作任务落实。二是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牢牢把握“关键在取得实效”和“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群众满意度超过99%。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市乡镇实行集中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制度,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的六个长效机制之一;莒县夏庄镇创造的基础工作法得到省委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实施领导干部和市直部门包联责任制,加强乡镇和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后进

—23— 乡村转化,这一做法得到中组部的充分肯定。圆满完成了村“两委”换届调整工作,企业和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全市421家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杜绝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认真落实包联责任制,市级领导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现场解决问题;建立市级领导分线工作制,加强绩效考核,推动工作落实;坚持市长固定接听热线电话日制度,在电台开通“行风在线”节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现场解答问题,促进部门作风转变。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党性修养,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不断提高有效预防腐败的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紧紧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化行政审批、财政管理、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政府采购等制度,加大治本抓源头力度。对全市重点工程实施派驻监察

—24— 员制度,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这一做法得到了中纪委的高度评价。加强行风评议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回顾我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我们体会至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努力形成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作风。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市委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努力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指示精神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每一个阶段的解放思想教育活动中,都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把有效革除体制障碍作为检验思想解放成果的重要依据,着眼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商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程序、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等

—25— 问题,从改革审批制度入手,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组建市行政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行政投诉监察“110”,实行明察暗访,对影响发展的典型事例及时公开曝光。在广播、电视开设“行风在线”直播节目,组织职能部门负责人与群众直接对话沟通,有效推动行业作风转变和服务环境优化。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党内外思想的大解放和认识的新飞跃,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逐步树立起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同老区人民长期恪守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变为推动日照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意识明显增强,用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保障了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着力优化了改革

—26— 开放的发展软环境,提升了工作标杆,党员干部勇争一流、拼搏进取的意识明显提高,求实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我们的工作永葆生机的法宝。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革除影响发展的观念障碍和机制弊端,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新跨越。

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好“结合”文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努力把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同日照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日照发展的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管理体制上,本着有利于工作、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原则,先后顺利完成了县改市、设区带县等重要区划调整和机构设臵,明确了市同区县、开发区的管理权限,理顺了对内对外关系,尽快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在载体建设上,设立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园区,并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在经济工作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的“抓改革、促开放,抓开放、促开发,抓开发、促发展”,实施外向带动、—27— 工业带动、港口带动、科教兴市和基础设施推动五大发展战略,到五年来坚持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把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摆在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位臵,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关注民生,走生态文明发展思路,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上世纪90年代确立了以治本为目标,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思路,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细胞工程”,近几年又通过总结推广“三位一体”联动建设、“基础工作法”、“网底工程”等做法,构筑起了基层基础工作的新格局,以“四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信访工作机制,被国家信访总局作为“日照模式”在全国推广,村务公决制度荣获首届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创新奖。这些都认真贯彻了中央、省委的指示精神,充分体现了日照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实说明,做好“结合”文章,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基础,抓住了这一环节,就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三是必须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求实务实,真抓实干。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

—28— 这个中心,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1993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后,我们面对经济环境趋紧和设区带县后万事待理的双重困难,提出了“困难不是困境,更不是绝境”、“干有困难、不干更困难,不如在干中克服困难”、“既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等观念,引导干部群众把困难当机遇,抓住机遇不放松,真抓实干求发展。2002年,正确分析日照所处的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港路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快速度、高质量的跨越发展,努力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开放的新日照。国家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针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引导各级在更高起点上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招商引资、港口建设、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等工作重点,定出目标,落实责任,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的突破,得到了社会各方面和干部群

—29— 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直接推动了全市又好又快发展。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展是硬道理,只有迎难而上,硬碰硬地真抓实干,才能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活动和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总结树立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深入开展了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全民的整体素质和全市的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实践证明,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是我们顺利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正确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五是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

—30— 提,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从满足多数人的迫切需要出发推进改革,做到一切重大改革都要力求惠及多数群众,既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真听意见、真商量,力求得到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讲究改革的“节奏”、把握改革的“分寸”。同时,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广泛开展了普法教育,增强了全民的法制观念;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了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净化了社会环境;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了基层基础工作。全市始终保持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局面,刑事案件发案率一直是全省最低的市之一,为改革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实践证明,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巩固和发展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才能保证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六是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环境。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

—31— 党要管党的原则,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在思想建设上,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进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市场经济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做好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充实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大“包联”工作力度,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塑造了良好形象。实践证明,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不仅是党肩负起历史重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的可靠保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新形势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与先进城市相

—32— 比,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程度不够,体制机制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人均占有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快;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资源利用率较低,节能减排降耗压力增大;对外开放水平与沿海开放城市的地位还不相适应,特别是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县域经济仍较薄弱,县乡财政还比较困难,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尚不稳固;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压力增大,部分群众在生活、就业、就医、教育、社保、住房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等。

四、新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意见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对新阶段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和扩大开放作出了总体部署。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人民,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部署和“学先进、找差距、促发展”

—33— 的新要求,始终坚持学赶先进、跨越发展、早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的任务目标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抓住机遇,根本改变沿海欠发达状况,为早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国际生产要素流动不断加快,国内产业布局新一轮调整,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建设精品钢基地、整合港口资源、建设文化强省等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速崛起,后来居上,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条件。要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对事关全市长远和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握形势和规律,切实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化对市情和民情的认识,始终咬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不放松;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机遇的认识,敏锐地发现机遇、准确地把握机遇、全力用好机遇;进一步深化对争创新优势的认识,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认真研究如何加快培育和发挥日照

—34— 的港口优势、开放优势、先进制造业优势、自主创新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文化优势,努力增创发展新动力、新优势;进一步深化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认识,按照市委“学先进、找差距、促发展”的新要求,扎实开展新一轮思想解放活动,努力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具体行动上,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进一步深化对加快指导转变的认识,积极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开创全市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做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一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立足现有产业

—35— 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县域、镇域经济发展。二要全力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打造第三代港口,坚定不移地实行“港城一体化、港带一体化、港桥一体化、陆海一体化”,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港口功能,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大项目的争引和建设,加快鲁南临海产业区建设,着力发展临港大工业,加快培植特色鲜明、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临港工业体系。发挥港口对县域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联动发展。三要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科技进步,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着力点,积极培育旅游、体育、大学等特色经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创新服务、金融证券服务,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四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好专业规划、详细规划,科学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水上运动基地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强精品工程建设。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

—36— 设,积极构建城市大交通体系、大生态环保体系,改善硬件设施条件。

(三)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不断增强跨越发展动力。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坚定不移地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37— 首要战略任务,加大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力度,抓好在谈在建项目的推进落实。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发挥和放大区位、港口优势,围绕鲁南经济带以及周边、港口腹地城市相互交流与合作,以临港工业和物流业为主导,加快配臵完备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在积极服务鲁南、深入接轨青岛、融入半岛等方面有大的作为。

(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继续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把党员锻造成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先进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二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坚持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执政能力上,着重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协调利益

—38— 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三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党建工作。创新载体和办法,进一步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的长效机制。四是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改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全面落实民主集中制,认真执行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党务公开等制度,以党内民主引领社会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五是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弘扬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牢记“两个务必”,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注重解决突出问题,在务求实效、推动落实上下功夫。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把反腐倡廉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中,努力形成有效防治腐败的新机制。

公司30周年概况总结 篇4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 周年,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周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题词20周年。值此时刻,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林业建设、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新时期三北工程建设更加光荣的历史使命。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家林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三北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三北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发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三北精神,全力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工程建设背景和任务完成情况

甘肃省三北地区分布有我国四大沙漠以及大面积戈壁,沙化土地总面积列全国第五位,河西沙区是全国四大主要沙尘暴源区之一。我省沙化土地从解放初到上世纪90年代末均呈递增态势,年均递增率为0.38%、递增面积达78.9万公顷,直接危害21.34万公顷的耕地和406.37万公顷草场。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5.18亿吨。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造成区域内生态体系失衡,严重制约着全省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当时森林覆盖率仅为4.03%,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低而不稳;农牧业人均纯收入仅102元,不仅远低于全国人均463元的水平,也大大低于全国三北地区人均334元的水平。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于1978年决定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三北地区十三个省(市、区)进行大规模的防护林建设。由此,拉开了甘肃三北工程建设序幕。

作为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甘肃工程建设范围从一期时的49个县(市、区),扩展到了四期工程规划时的70个县(市、区),工程区总面积3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42.6万平方公里的91.8%。我省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1978-2000年(一、二、三期)的建设任务,工程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并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四期工程(2001-2010年)。三北工程是我国最先启动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实现我省林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骨干工程,建设范围广、周期长、规模大、效果好、影响远。三北工程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基础地位。

全省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30年的建设,累计完成造林5042.1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完成3185.43万亩,飞播完成75.5万亩,封育完成1781.23万亩;共完成中央投资6.37亿元,工程实施后净增森林面积14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4.03%提高到9.41%。

二、主要建设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在河西地区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形成了长达1200公里、面积46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累计营造农田林网130万亩,保护高产农田900多万亩,治理大小风沙口470余处,控制流沙面积20多万公顷,使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40.8%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沙化扩展趋势基本遏制,风沙危害和沙尘暴发生频率不断降低。据2004年初完成的甘肃省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我省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935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为1203万公顷,与1999年监测结果相比较,我省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9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8万公顷。在中东部地区,通过大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营造各类防护林10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侵蚀模数由过去的近40%下降到现在的25%以下,入河泥沙量明显减少,部分地区形成了“林网锁方田,村镇绿荫中”的和谐景象。全省已有3873公里的国道、省道,6600公里的县乡级道路实现了绿化,铁路绿化总里程也达到了370公里。与工程建设初期相比,全省三北工程30年建设的累积效应逐渐显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林业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从三北二期工程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开始,我省省委、省政府把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于1995年将林果业列为农村经济三大支柱建设之一,并于2006年批转了《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使林业产业开发步入了科学有序的发展道路。先后利用治沙贴息贷款3.15亿元,支持沙产业研究、开发项目366个,建成了一批林果、畜牧、蔬菜、棉花、啤酒原料等为主的产业化龙头骨干项目,为沙区的开发利用起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截止2007年底,我省三北地区各类经济林总面积达到933.6万亩,年果品产量256.5万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29.5亿元。林果业发展处于全省前列的天水市,各类果树面积由1978年的10余万亩,果品产量2万吨,发展到现在的175.8万亩,产量69.25万吨,产值8.19亿元,全市40多万种植户,户均果品收入2765元。林果产品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

三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在三北工程整个建设过程中,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持之以恒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据统计,近5年中,全省共召开各级宣传动员大会3万多次,印发宣传材料130多万份,各级宣传报道2000多次,对民勤县防沙治沙、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的宣传报道,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广泛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已深刻认识到,三北工程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且还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沟通城乡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广大群众已从“要我造”转向“我要造”,参与三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一些县区出现了争任务、抢指标的现象。据不完全调查,目前我省干部群众对三北工程的认知率由过去不足60%提高到现在85%以上,90%以上的群众认为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必须加以治理。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是防沙治沙工作逐步加强。我省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203.4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26%,范围涉及8个市(州)24个县(市、区)。1991年,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在兰州召开,自此,掀开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进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高潮。次年,国家在重点沙区省份启动了防沙治沙工程。我省的防沙治沙工程自始至终遵循科学治沙、综合治沙、依法治沙的原则。一是2001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后,我省于2002年出台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是全国最早出台《办法》的省份,依法治沙做到了切实可行。二是根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6—2010年)》,编制完成了《甘肃省防沙治沙规划(2006—2010年)》,并已经省政府审核报请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批。三是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国家三北局在广泛深入调研民勤、敦煌生态现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启动实施两县(市)专项治理项目,并于2007年 8月,邀请国家发改委农经司领导及相关专家、领导在兰州召开了《三北防护林民勤、敦煌防沙治沙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体现了国家三北局领导对我省民勤、敦煌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视和关怀。四是按照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精神要求,省政府于2007年11月 16日在兰州召开了全省防沙治沙大会。大会回顾总结了过去的做法和经验,分析了形势;表彰了全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防沙治沙标兵和先进个人;省政府与8个沙区市(州)人民政府签订了“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省委书记陆浩为大会专门作了重要批示,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作了重要讲话,副省长陆武成作了工作报告,国家治沙办刘拓主任给予指导并作讲话。五是今年3月26日省政府向全省各市(州)人民政府及省政府有关部门颁布下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目标责任,加大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沙的力度。

三、基本做法和体会

三北工程经过三十年的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建设成就,靠的就是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坚持创新体制、完善政策、不断增强工程建设生机和活力;坚持科技兴林、强化管理、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1、广泛宣传发动,强化目标管理。为将三北工程建设目标落到实处,我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在每年与市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定的林业工作目标责任书中,都将三北建设任务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纳入目标责任书,将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州林业部门主要领导肩上,年终考核,兑现奖惩。实行领导分片抓点制度,在每年春秋造林期间,各位厅领导分别带领有关处室和单位,深入造林生产第一线实地指导工作,现场解决问题,确保三北工程的扎实推进。为调动和促进社会的造林热情,省政府每年春造前都要召开由省上四大班子领导参加,政府主要领导讲话的全省造林绿化广播电视动员大会,对社会各界进行发动,对春季造林绿化进行部署。同时还在每年的3.12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日都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兰州举办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宣传普及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建设知识,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参与林业建设。先后与团省委、省妇联以及甘肃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建“青年林”、“妇女林”、“读者林”活动,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2、严格监督检查,提高工程质量。我省通过“造林质量年”、“责任落实年”、“建设效益年”、“林业产业年”、“科技创新年”、“规范化管理年”等主题年活动,推动全省林业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也以此为动力,狠抓薄弱环节,始终树立质量第一意识,造林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完善全省“三北四期工程管理办法”和“三北四期工程检查验收办法”,初步形成了包括国家规程标准在内的三北工程造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县级自查、市级复查和省级核查的三级检查验收制度。从2004年起,我省连续4年组织开展全省三北四期工程省级检查验收,根据验收结果,按照“动态管理,末位淘汰”的原则,每年对综合排名前10位的县(区、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加大下建设任务的安排,对综合排名后10位的县(区、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要求限期整改,同时调减下建设任务,对整改不力,连续两年检查验收在后10位的县(区、单位)暂时取消其三北工程建设任务。

3、创新管理机制,推行项目管理。根据社会发展和国家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要求,我省及时总结过去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三北工程建设管理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取得了明显实效。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县(市、区)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帐制“四制”,从市县造林立项开始就引入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做到造林全过程的质量跟踪与监管。推行专业队造林和大户承包造林,让技术力量强,质量意识好的单位或组织通过招投标承担工程建设任务。实行造林监理制,严格做到整地不合格不准造林、苗木不合格不准栽植,栽植不合格不予验收,工程不合格坚决返工,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近年来,我省在三北四期工程封育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中尝试进行项目化管理,按照项目管理要求,从立项、论证、施工到检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要求,改变了过去封育工作的粗放管理。

4、增强科技支撑,提高建设成效。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才能打破严酷自然条件的束缚,推动工程建设向前发展。一是加大干旱造林技术的应用。通过地表集流、覆膜保墒、滴灌节水、抗旱造林集合技术等以及加大乡土灌木树种造林比重,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去造林成活率较低的“瓶颈”问题。二是大力开展荒漠化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对固沙造林技术、防风固沙林体系优化治沙造林,结合封沙育林(草)恢复植被技术等的试验研究与推广,使部分流沙地区灌草植被逐步恢复,去今两年还在民勤首次大面积推广 “塑料网格沙障” 治沙造林新技术,较 “麦草方格沙障”有效期长、效果好。三是加大引进推广优良新品种力度。先后引进推广了美国黑核桃、四倍体刺槐、三倍体毛白杨、樟子松、四翅滨藜、俄罗斯大果沙棘、欧洲云杉等优良树种,丰富了造林品种,提高了人工植被生物多样性。四是搞好技术推广研究。近两年,我省先后完成和正在实施国家三北局下达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困难立地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甘肃黄土区水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等项目,达到了项目各项指标要求,为在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的综合技术组装配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做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已在白银市、兰州等地辐射推广造林达4万余亩,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

5、重视产业开发,增强工程后劲。为了提高工程发展后劲,近年来,我省在三北建设中大力推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路子,坚持打特色牌,走优势路,把工程建设与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绿色产业带建设,在河西沙区大力推广红柳、梭梭的肉苁蓉、锁阳嫁接和加工技术,提高旱生灌木效益,走沙产业开发的路子;在陇东营造仁用杏、山杏、核桃等兼用林树种,找准工程建设与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在中部大力开展沙棘基地建设,为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农民增收探索路子。在全省已挂果的330多万亩沙棘林中,中部的定西、临夏、白银、平凉等地就有240多万亩,开发潜力巨大。为促进其沙棘产业化进程,我省专门组织这些地区的有关人员到内蒙考察学习,并在去年底,召开全省三北地区沙棘产业发展座谈会,大力推动我省三北地区沙棘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进程。目前三北工程区已培育和涌现出了天水花牛苹果、平凉金果、临泽小枣、秦安蜜桃等一大批甘肃林果精品,林业产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6、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增添工程建设动力。搞好三北工程,单纯依靠林业部门是不够的,必须由各级政府负责,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加快三北工程建设步伐,省林业厅于1999年9月召开了全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现场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全省非公有林业经济的意见》,坚持“谁造林、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稳定所有权、活化使用权、保证受益权” 落到实处,有力地促进了三北地区民营林业的发展。各地从实际出发,通过政策鼓励、典型引路,极大地促进了民营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期工程实施以来,非公有制林业在全省林业总体投入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到2006年,全省投资林业10万元以上的大户478户,完成治理面积达1300万亩。

三北工程在甘肃的林业生态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照区域内生态的现状,社会发展对生态的需求,过去的30年只是良好的开端。必须看到,全省三北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荒漠化仍然呈现出局部改善,整体加剧的态势,有400多万公顷的沙化土地需要治理,有6.45万公顷农田防护林已进入了成过熟期亟待更新改造;中东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治理也极为紧迫,有380.84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控制和修复,生态建设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而繁重。

通过不断努力,我省三北工程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经验。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一是严重干旱影响了造林合格率和保存率。近年来,我省大范围连年遭遇大旱天气,土壤缺水少墒,严重降低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补植补造面积大、任务重,补植资金缺口大。反映出工程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干旱造林技术急需加强,补植补造任务艰巨等问题。二是规划任务到位率低。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我省的三北四期工程规划,2001—2010年造林总任务80.75万公顷,年均8万公顷,截止2007年,国家实际下达我省任务26.39万公顷,仅占规划同期总任务的33%,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工程建设布局和进程。三是造林补助标准偏低,影响工程建设成效。我省三北工程造林立地条件差、难度大,个别地方需挖石换土造林,加之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使成本大大提高,平均达到380元以上,而目前国家每亩仅补助100元,资金缺口较大,个别工程区近年来林木病虫和鼠兔危害严重,无专项防治经费,严重影响工程建设成果的巩固。

四、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三北工程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程建设,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为建设原则,以“大保护、广封育、精造林”为技术路线,以建设稳定高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质量效益为重点,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生态与产业互动,保护与发展并重,分区指导、分类施策、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推进三北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增强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党的十七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三北工程将肩负起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搞好三北工程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护和拓展三北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三北工程在我省生态建设中地位重要。一是三北工程实施范围占我省国土总面积的91.8%,是我国最先启动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实现我省林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骨干工程,也是在我省植被最少、生态环境最为恶劣、建设条件最为艰苦、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进行的一项建设范围广、周期长、规模大、影响远的宏伟工程,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基础地位。二是三北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促进生态文明的基础和保证。我省三北地区处于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全省有80%以上的穷困县集中在三北地区,没有三北地区的生态改善,就没有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是三北工程建设是拓展全省林业空间的一个增长点。目前我省的森林覆盖率为13.42%,低于全国的18.21%。三北地区很大一部分可以实施封山(沙)育林(草)和种植耐旱灌木,提高森林植被盖度,对全省森林植被的增加,完成“十一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以上的目标意义重大。四是作为西部乃至全国生态的一道屏障,我省三北地区生态状况极为脆弱,不确定性、反复性、艰巨性和不平衡性表现的尤为突出,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对此我们将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认识,抓住林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再接再厉,切实发挥三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新目标,进一步理清三北工程发展思路。下一阶段,我省三北工程建设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构建两大体系,统筹三大区域,力求实现五个转变。

围绕一个中心:即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

构建两大体系:即建设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统筹三大区域:即科学统筹沙区、水土流失区和平原农区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在沙区,认真落实国务院防沙治沙决定和全省防沙治沙大会精神,实行保护优先,积极预防,封、禁、治相结合。在水土流失区,以山系和流域为治理单元,对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在平原农区,以农防林建设和更新改造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步伐,加大残次林、成过熟林更新改造力度,为实现兴林富民、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态屏障。

实现五个转变:即一是由注重治理向治理与保护并重转变,在继续加强荒漠化治理的同时,妥善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问题,严格保护沙区、山区林草植被。二是由以人工措施为主向人工措施和自然修复相结合转变,在继续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三是由注重追求生态目标,向治沙、治山、治水与治穷相结合转变,通过治理,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产业良性互动。四是由注重治理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既要加快治理速度,又要确保治理质量,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五是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拉动、政策促动、宣传发动相结合转变,在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公司30周年概况总结 篇5

2012年是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30周年,也是烟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30周年。同时也是自己在行业工作6周年之际。在这具有隆重纪念意义时刻,熟读姜局长在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3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使我身心鼓舞,信心倍增,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斗志再次像熊熊大火一样燃烧。体会甚多,感触之处难以言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行业改革发展30年史,催人奋进。1982年1月1日,中国烟草总公司正式成立,30年来,全国烟草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维护消费者利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资产所有者权益由1984年的3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315亿元,增长到252倍,这真是一个了不起成就,一个让行业所有人员鼓舞的数字,能融入这样一个行业大家庭让我感觉到行业荣誉感,归宿感,成就感,在精神、文化、物资方面无不应感恩于行业,感恩与前辈。

30年是烟草专卖制度和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烟草行业明确提出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和管理体制,为烟草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和体制保障,给行业指出正确方向和发展。198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烟草总公司于正式成立。1983年9月,国务院发布《烟草专卖条例》,进一步提出“对全国范围的烟草行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建立国家专卖制度”。1984年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成立国家烟草专卖局,并与中国烟草总公司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9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形成了我国烟草发展有史以来第一次比较全面、完整的烟草专卖制度和管理体制。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至此,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得到健全完善,使我国烟草专卖管理和生产经营走上了法治轨道。2003年在全行业果断实施省级公司工商管理体制分开改革,大力推进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取消县级公司法人资格,确立工业企业和地市级公司市场主体地位。200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深化烟草企业改革的意见》,为新时期深化烟草行业改革指明了方向。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5项条款作出修改,使《烟草专卖法》更趋完善,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实践证明,30年烟草专卖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建立完善,是党和国家正确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几代烟草人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的结果。

二、看今朝锦绣河山,行业改革发展30年成绩,鼓舞人心。30年来,由行业组建初期,面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卷烟产品相对短缺状况,坚持“满足消费、增加积累”方针,到全面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努力改善市场卷烟供应,促进了行业效益快速增长。

(一)烟叶生产从1998年至今,连续14年保持了稳定发展。全面开展技术改造,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二)技术改造是30年行业发展一大亮点,是推进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国共建350个卷烟物流中心,整体提升了卷烟营销水平,为增强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三)卷烟市场营销水平全面提升,经过全行业不懈努力,零售客户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卷烟流通初步建成。

(四)大力培育知名品牌,重点骨干品牌加快发展。通过30年不懈努力,全行业卷烟牌号由过去2000余个调整到124个,有9个品牌商业批发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其中3个超过600亿元、1个超过1000亿元;5个品牌产销量超过200万箱,其中3个超过300万箱。“532”品牌发展目标在加快推进,“461”品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民族卷烟品牌牢牢占领中国市场。

(五)积极开展对外经贸技术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到 2011年国产丝束产量达16.3万吨,管理、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出口贸易达36.8亿美元,卷烟出口(含境外办厂)504.1亿支,烟叶出口19.3万吨,进口烟叶12.8万吨。

(六)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行业共拥有专利4480项,其中发明专利763项,已发布国家标准87项、行业标准478项。

(七)不断强化专卖管理,市场监管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我国卷烟市场净化率保持在96%左右水平,卷烟打假打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八)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三、忆苦思甜,行业改革发展30年,企业发展经验硕果累累。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30周年,是全体烟草人不懈努力、奋力前行的30年。前人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认真总结和学习。

(一)必须始终坚持“控制总量、稍紧平衡”调控方针,把发展建立在扎实工作基础和可靠市场基础之上。

(二)必须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大动力,努力使专卖体制下烟草行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必须始终把科技进步作为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重要支撑,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必须始终把“严格规范”作为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建立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

(五)必须始终把树立“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作为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重要保证,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六)必须始终坚持“共同发展”原则,努力实现行业持续协调共同发展。

四、大力弘扬企业文化,将企业发展文化精神,融入自己工作生活学习中,化为拼搏的动力。

烟草行业经过30年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行业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向未来,既有良好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对待自己、对待团队、对待单位,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自己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一)大力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精神,努力推进自身工作新发展。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既是行业宝贵财富,也应是自我健康发展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作为个人,既要主动坚决克服盲目乐观、满足现状思想,坚决克服急功近利、张扬浮躁情绪,坚决克服铺张浪费,坚决克服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不良风气,坚持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努力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行业蔚然成风。更要始终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精神,用自己辛勤汗水,谱写了自己发展绚丽诗篇,为行业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积极贡献。

(二)大力发扬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精神,作为年青一代,更应该无处不应这样的精神。在新的矛盾面前,依靠这种精神,有效推进了自己工作。面对新的挑战,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统筹的方法来推进工作,解决矛盾,努力促进自身工作。

(三)大力发扬行业感恩精神,努力推进自身协调发展,健全人格。

(四)大力发扬严格规范自律精神,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毫不松懈始终坚持严格规范实,深入自我思想政治素质建设,不断解决自我存在的问题。

南江营销部综合办 杜 兵

上一篇:乡信访工作总结下一篇:笑猫日记小白的选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