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区清泉镇规划

2024-09-30

青白江区清泉镇规划(精选4篇)

青白江区清泉镇规划 篇1

清委〔2008〕39号

签发人:许建勋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委员会 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人民政府 关于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思

路的报告

区委办:

2008年,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土地整理,推进三个集中、打造清泉花园,实现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党的建设总揽全局,突出抓好了重点镇建设、产权制度改革和抗震救灾工作,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预计1——11月全镇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80万元,其中:镇本级税收290万元,GDP预计完成32514万元,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6078元,粮食总产量完成1.6万吨,新增农用地规模流转面积6400亩。

2、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稳步推进现代农业港建设。以重点镇调规为契机,与现代农业港规划配套,形成并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和以现代农业港为核心的产业规划,邀请草晖公司制作本镇总体规划和花园沟都市型温泉度假区规划,预计2009年1月将全面完成规划设计。为有意入驻现代农业港的岷山农业科技公司、成都市润辰食品公司、成都市好宜佳食品公司、四川康宏现代农业科技公司、融禾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设标准化600亩食用菌(蔬菜)栽培示范基地、6万吨气调库、电子竞价中心和冷链加工生产线、马口铁生产线、钢架大棚蔬菜基地等项目做好服务,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

加大重点工程工作力度。完成国家级重点工程达成铁路复线工程红线外涉及沟渠道路整改拆迁的用地丈量赔付;协助解决因云顶隧道施工造成的农房损坏工作,目前已完成友好村85户农房修补赔付;完成铁路配套工程变电所建设占地12.052亩,弃土场8.88亩前期赔付工作,施工已接近尾声。完成了云淮110KV高压线的青苗补偿、房屋拆迁工作,共拆迁房屋9处该线路已全线完成施工。目前正配合成都电力公司协调云清110KV高压线 建设工作。

为成都技师学院青白江分院建设项目涉及的139名农户办理了征地农转非,解决了农田用水及安置点农户的排水问题。日前,永顺、金龙“金土地”工程竣工初级验收已通过验收小组初级验收。花园新型社区建设总投资4000万元,集中了永顺、金龙、龙洞、秧田四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村村民357户,目前已完成户型抽签公示工作,并委托四川红云建设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为招标代理机构,进行了±0以上工程的招投标。目前,±0以上主体工程完成3/4,正在进行场平、管网建设,预计2009年上半年全面竣工。协助区民政局完成清泉敬老院建设,敬老院已顺利投入使用,入住164名五保老人,入住率达84.8%。协助兴蓉公司建设清泉污水处理厂,预计2009年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城镇雨污分流,日处理污水3000吨。实施村通网化工程。新建乡村水泥路、旅游通道、农业产业化基地配套道路50余公里。

3、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

作为全区的试点,在太平村15组率先开展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完成了太平村15组38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33户农村房屋产权、45户承包地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并创新性的开展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等村级组织体系,分清其职责职能,探索建立乡村治理新机 制,为全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积累了工作经验。

目前,全镇16个村已经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截止11月20日,11998户农户的摸底调查工作已经全面完成、摸底调查公示完成9856户、内业制作完成5468户、确权公示完成394户,预计年底,基本完成全镇11998户农户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承包地经营权和林权的确权工作。已实现土地流转6400亩,引进成都艾康公司落户太平、秧田建设600亩苗木基地。

4、积极开展抗灾自救

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组建了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由镇党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副职领导任副指挥长。将机关干部分为17个工作小组,赴各村(社区)了解情况。对严重威胁着10000多群众的62个地质灾害监测点进行重点监控,认真梳理各地质灾害监测点情况。制定了《清泉镇建立抗震救灾工作常态化运行机制方案》,建立健全了应急联动机制、发展推进机制和督查督办机制。全镇共5597户19912间损坏不严重的房屋,均由群众自行出资进行了修复。858户,3663间房屋严重受损或倒塌户,采取投亲靠友、村组帮助、搭建临时帐篷等方式均得到了过渡性安置。镇党委严格规范救灾物资的流程,确保款物发放公开公正。加快灾后重建工作进度,成立了以镇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并明确了责任。确定了灾后重建的基本原则:一是群众 自愿原则,二是大集中小聚居原则,三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三个集中”原则,四是重点镇打造和灾后重建相结合原则。全镇共有灾后重建户717户,经征求受灾农户意愿:选择原址重建的322户,统规统建的87户,统规自建的308户。截止10月31日,原址重建的农户已建成21户,在建的有30余户。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以及社会资金开发重建的点位确定了花园村安置点、太平村安置点、红星村安置点、五爱村安置点、牌坊村安置点和桔丰村安置点等6个点位,其中红星、五爱、牌坊和桔丰已和参与重建的社会资金方达成了意向性协议,正在办理申报土地综合整理相关手续。

5、农村产业调整成效显著

加大农村产业调整力度,重点培训了水稻免耕沃土栽培及秸秆综合利用、优质早熟梨管理、核桃管理等技术,共举办培训班25期,培训人员9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1000余分。在红星村新建标准化规划优势农产品基地1个,种植土李子、川明参800亩。在龙洞村建立水稻高产示范片1000亩,从播种到管理,组织技术人员定期进行技术指导,使高产示范片达到高产、优质、无公害的标准。抓好伏季水果3000亩规划和落实,在永顺村5、12组,实施西瓜种植项目500亩。在秧田村4组建设甜瓜大棚30亩。建立干果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在北宁、五桂村建设1000亩优质水果产业带,五爱建设干果基地770亩。成都艾康公司在太平、秧田建设苗木基地600亩,在龙洞、秧田建设优质蔬菜大棚基地300亩。在龙洞村1、11组建设200亩大棚露地蘑菇。

6、城镇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加大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费投入,开展了清洁城乡大行动,1——10月出动工作人员9000多人次,车辆1200余辆次,开展对场镇环境集中整治30次,纠正违规行为120余起。采取宣传与治理相结合,引导居民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区处”模式,分类进行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1——10月共投入资金22万余元,处理垃圾6000吨,有效保证了农村的环境卫生。

二、实施惠民行动,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1.惠民行动成效显著。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区委、区政府“富民惠民,改善民生”要求,收到显著成效。1—10月共举办技能培训班12期,累计培训学员1320人,其中获证1120人,培训后实现就业或转移就业1208人,就业率87.6%。截止9月30日,已全面完成免费农劳培训任务,输出劳务人员105800人,完成输出10716人(省级)任务的98.7%。2008年,初步通过区委、区政府比较充分就业乡(镇)验收。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清泉敬老院建成后,与 176名散居五保户签订了集中供养入住协议。为镇内826户残疾群众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为105户特困残疾人家庭发放“特困残疾人家庭”每 户每月50元的专项生活补助。大力开展“三助”工程,为23名下肢重度残疾人免费赠送轮椅,为2名特困残疾人免费安装大小腿假肢申报工作,为全镇眼病患者提供免费健康检查,为26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资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0人,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残疾人全覆盖。完成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81户。

2.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设立协调、宣传、资料、督查四个小组,细化分工,落实责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多措施开展规律性创建工作,努力营造创建氛围。着力开展建制村创建备检工作,严格遵照上级要求,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顺利完成档案迎检任务。开展行业集中整治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召开动员大会,进行责任分解,对照测评体系和操作手册逐项、逐条检查落实。完善创建长效机制,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专项工作组会议制度、创建工作督察制度、考评检查制度,巩固了创建成果,使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实惠。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综治维稳工作的宣传力度,结合综治宣传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开展创无毒社区活动。认真做好防邪工作,签订防邪工作目标责任书,坚持防邪工作“一岗双责”、“四定一包”,实现了“三零”目标,始 终坚持“严密监控、露头就打”的方针。扎实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依法治理进程。1——10月共受理民间纠纷99件,调解98件,调解率达98%,调解成功98件,调解成功率达98.9%。刑释人员回归9人,安置帮教9人,回归人员安置帮教率达100%。结合全国“两会”、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

4.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了安全生产工作24项基本制度。1——11月举办安全集中培训8次,火三轮整治12次,查处非法营运车辆40辆,突击检查非煤矿山20次,查处非法企业27家,对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发放整改通知书40余份,查处3家非法出售烟花爆竹的商户。“9.14”重大坍塌事故后,全镇开展了非煤矿山安全隐患专项治理、交通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烟花爆竹和危化品等一系列专项治理工作。为有效制止非法矿点盗采行为,采取了断路、建立秘密信息员制度、还耕、包片领导周五巡查制度等措施,购买20000株花椒树苗对非法矿点进行还林,切实落实巡查工作,对3处存在安全隐患的非法矿点进行了排危处理,正在组织对其余非法矿点进行断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进一步对全镇房屋进行了摸底排查,对房屋严重损坏的农户进行疏散和临时安置,对地质灾害监测点进行重点监控。加强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群体性食物中毒和群体性传染病事件的发生。认真搞好血吸虫防治、禽流感预防和生猪 链球菌病防治等防疫工作,全镇的整体卫生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5.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式教育和计划生育法规宣传。完善计生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与各村签订了计生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详细考核办法。对计生违法人员进行集中教育,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1——10月人口计划外生育27人,计生率92.46%。处罚违法生育224例,征收社会抚养费146万元。免费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检查16642人次。流动人口登记率达100%,流入已婚育龄妇女验证率94%,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办证率82%,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率达90%以上。新增计生“三金”确认率、发放率达100%。实施出生缺陷干预,为216名已婚待孕妇免费提供叶酸片,发放率达100%,为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普查16536人。

三、抓好行政效能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1.以行政效能建设为契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思想认识。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弘扬联系群众、亲民为民、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作风。加强机关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强化首问责任制建设,认真执行挂牌上岗和外出公示制度,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要求机关干部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做到热情服务,降低时间成本。统筹兼顾,厉行节约,杜绝一切不必要的 开支,降低资金成本。

2.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进一步深化公推直选,做好“13+7”公推直选配套制度的宣传落实。采取发放宣传单、广播、宣传栏、会议培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争做到公推直选配套制度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规范开放镇党委会、党政办公会,上半年开放率达70%。全面推行镇党务、政务、财务公开,17个村(社区)党委、村务、财务公开,并且每季度更新公开内容,做到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坚持每月开展两次远程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政策理论水平,掌握了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增强了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狠抓党员队伍建设,全镇共发展新党员19名,转正12名,壮大了党员队伍,充实了新鲜血液。配合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农发局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机制的调查、研究工作。创新性的开展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等村级组织体系,分清其职责职能,探索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选择五爱村为乡村治理试点,为全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积累了工作经验。

3.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做好村级财务每季度规范公开。加强对政府工程好涉及财政资金扶持项目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加强了抗震救灾款物管理发放的监管力度,做到救灾款物专人登记,建立台帐,账目清晰,并按要求进行公示。款物发放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监督。确定两项党风廉政建设重点,一项是加强对农村产权制 10 度改革工作的监督管理,为确保村组集体资产的不流失和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确保整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各村专门成立了产改议事决策和监督机构,成立村民议事会、议事小组和监事会,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确保集体资产、资金的保值增值。认真执行《青白江区村(社区)干部廉洁自律行为规范》。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宣传,采取发放宣传单、做宣传栏,利用村广播站、会议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另一项是抓好太平村党风廉政建设试点工作,采取加大反腐倡廉教育宣传力度,扩大基层民主,全面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搞好民主议政等活动,大力营造农村清正和谐的社会氛围。与全镇17个村、社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预计完成1/3村、社区的村(社区)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四、2009年工作打算

2008年我镇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自查发现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提出的“坚持抗震救灾和加快发展两手抓、两不误”总体指导思想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毗河以南发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置换、农民就业、身份转变、集中居住、统筹发展、享受文明”的总体要求,2009年我镇将按照“生态立镇、旅游强镇、商贸兴镇、农业稳镇,建设青白江副中心、东山生态宜居新城”的总体思路,立足“果蔬禽木、加工商贸、休闲旅游”,加快产业发展,实现“三个集中”,推动“三化联动”,组织和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11 团结进取,与时俱进,加快重点镇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开创全镇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高标准、高效率统筹推进城鎮规划修编工作。立足青白江区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形成我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南翼,增强清泉在毗河以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主动融入“全域青白江”和“全域成都”发展格局。以重点镇调规为契机,留足城镇发展空间。城镇规划区将由现有1.74平方公里的城镇规划拓展为包含太平全村,五桂、花园、秧田部分5平方公里的城镇规划区。做好做细基础设施规划编制,以清泉大道修建为突破口,高起点规划、配套城市功能,提升整体水平。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实施农发项目,土地综合整理、集雨节灌项目,拆院并院项目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硬化村组道路150公里,并形成网络,标准化整修渠道20公里,新建河堰10处,山平塘20口,新增蓄水10万立方米,保证群众生产用水。加强能源基础设施,拟新建11万伏变电站1座,规划新建天然气配气站和CNG加气站1座,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完善城镇基础设施,2009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日处理污水3000吨,实现城镇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在城镇主要街道实施亮化、美化工程,提升城镇形象,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抓好道路建设和改造。今年底将启动桂红路改造建设。2009年将启动清泉大道、云石大道、清祥大道和旅游环线道路建设,打 造东山地区的交通枢纽。为此,我们将09年确定为清泉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年。

三是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全镇农村房屋、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确权,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农民以承包地换社保、以宅基地换住房。继续开展灾后重建,基本完成全镇717户房屋倒塌户或全属危房户永久性安置房建设任务。同时,将灾后重建和土地综合整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用好、用活、用足相关政策,引导农民离乡入城从事二、三产业,促进“三个集中”。要以城乡一体规划为龙头,以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项目为载体,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产权制度改革和灾后重建为契机,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全力推进“一中心、一枢纽、三基地”建设(成都东山地区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都市温泉度假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等技术培训教育基地),使城镇公共设施进一步配套和完善,从而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利用3至5年时间,将清泉镇基本建成“青白江副中心,东山生态宜居新城”。

四是加大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树品牌,立足成都东山地区商贸中心、交通枢纽和青白江副中心优势,按照高起点固化、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加快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打响“东山生态宜居新城”品牌。巧运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清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完善投融资平台,透过现代农业港建设、花园沟都市温泉休闲度假基地的整体开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镇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依靠项目带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承载能力;整合镇域资源优势,打捆包装,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强产业,做特一产,围绕果蔬禽木,借助成都艾康公司和青白江融禾公司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做强二产,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突破;做优三产,利用比较优势,结合天府怡都生态观光休闲旅游走廊建设,立足花园沟都市温泉休闲度假基地的打造,主动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兴建星级乡村酒店、特色农家乐,发展商务休闲,建设东山生态宜居新城。

五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号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帮困生活、帮困助学、帮困就医、帮困建房、帮困养老等“五大”帮困工程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全社会覆盖的救助体系。优化城乡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解决“上学难”和“就业难”问题。健全高效农村卫生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探索建立城镇困难无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城乡统筹的积极就业政策,继续抓好农民工培训,充分发挥成都市技师学院青白江分院的地利优势,做好富余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新建清福输水管线,解决涉及五桂村800余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对农村小型供水工程实施技术改造,保证水质和水量,确保农村生活用水达到卫生 标准,提高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解决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坚持生态立镇战略,启动城镇亮化、美化工程,打造“绿色长廊”,建设生态屏障。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委员会 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人民政府

2008年11月20日

主题词:

工作总结

工作思路

报告

青白江区清泉镇党政办

2008年11月20日印

(共印5份)

青白江区清泉镇规划 篇2

1.1 背景

城镇化 (一般称为城市化) 是指农业人口和土地由乡村地区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 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和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们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后, “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在全国上下引起广泛关注。当前各地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为协调城乡发展秩序, 促进城乡平衡和要素的合理分配, 有必要对承载人口的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进行梳理, 明确城镇体系结构, 为城镇化推进提供规划支撑。

1.2 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 (Michacl P.Todro) 于1970年发表了他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决策和就业概率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 他认为:乡村劳动者向城市转移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 即城乡真实收入差距和获得一份城市工作的可能性。前者是劳动者向城市转移的潜在要素, 后者是劳动者向城市转移的现实要素。托达罗模型理论在城乡规划的运用, 可以总结为:乡村人口一定是向能够提供工作可能性的城镇迁移, 也就是说, 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时, 关于城镇等级、职能和规模的确定必须以现实产业布局为基础, 分析其规划和就业容量, 为本地区的城镇体系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2 青白江区城镇化现状

截至目前, 青白江区辖2个街道办事处、7镇2乡, 其中有2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区已纳入城区规划区。截至2012年年底, 全区常住人口为39.28万人, 城镇人口为18.33万人。2012年, 青白江区城镇化率为46.66%, 全国城镇化率为52.6%, 预计2012年成都市城镇化率会达到甚至超过68% (2011年成都市城镇化率为67%) , 虽然青白江区2012年城镇化率较比去年提升了0.67个百分点, 但与全国和全市进行比较, 仍有较大差距 (见表1) 。

%

近年来, 青白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全区城镇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1) 城镇人口空间分布分化明显, 城区及与城区毗邻的弥牟、城厢、大同和祥福的城镇人口占到全部城镇人口96%以上, 而城区以南片区城镇人口占全区比重很小, 甚至存在部分镇乡城镇人口仅几百余人, 如姚渡镇、人和乡, 身为重点发展的清泉镇城镇人口也才区区4 000余人;2) 城镇化率增长水平南北地区差距很大, 以城区为代表的北部片区主导着全区的城镇化发展, 南部片区的城镇人口增长缓慢。

3 青白江区产业研究及城镇体系规划

3.1 青白江区产业布局及就业结构分析

研究表明, 处于城镇化稳定阶段 (一般认为城镇化率超过60%即进入城镇化稳定阶段) 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2012年全区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6.3∶72.7∶21.0, 对比来看, 青白江区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和城镇化加速的阶段, 第三产业无论是比例和总量与发达地区相比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且尚未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按照青白江区产业园区布局现状和规划, 全区共规划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装箱及散货物流园区、商用车生产基地、粮食物流加工园区、北部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凤凰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大型商品市场、现代农业港等产业园区, 另有1个城市、7个城 (场) 镇, 为全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

根据现状和规划, 青白江区第二、三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区及若干产业园区, 典型特征是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资源高度在城区集中, 而现代农业港和龙泉山生态旅游功能区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涉农乡镇的生产服务业基础十分薄弱, 现代服务业在涉农乡镇更是稀缺, 调研发现, 乡村地区的乡镇第二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第三产业也以集市贸易和简单的生产生活服务为主, 多为家庭经营模式, 吸纳就业人口较少, 这种状况长期以来影响着青白江区乡村地区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的空间分布。

通过对2008年城镇化率60%以上的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部门中的分布分析得知, 城镇化率超过60%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例基本维持在20%~30%之间, 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普遍很高, 多为60%~70%, 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口比重则多在10%以下 (见图1) 。

2011年青白江区全社会从业人员为24.97万人, 第一、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4.5%, 39.22%, 36.28% (见表2) , 其中劳动力输出达9.6万人,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例严重偏高, 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例则严重偏低, 这说明, 能充分吸纳城镇转移人口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也间接说明青白江区城镇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另外, 对上述各国和地区从业人口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 第三产业中的绝大部分就业人口分布在如建筑业、批发贸易、商业零售、社区服务以及交通运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其比重大致在60%~80%。基于上述分析可知, 在理想情况下, 劳动力就地转移目的地首当其冲是就业机会较多的青白江城区, 其次才是位于产业园区周边的祥福、城厢、弥牟三个城镇, 而其余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劳动力在境内转移, 很容易地形成举家搬迁的动力, 这基本可以作为青白江区内人口迁移的主流, 也与青白江区多年来的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现象是吻合的。

3.2 青白江区城镇体系规划

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作为我国城镇建设的基本政策导向, 最近四川省委也提出要“推进城市空间转型升级”, 明确指出要“坚持分类指导, 适度控制特大城市建成区规模和人口规模, 大力发展卫星城市和小城镇, 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畅通、生态宜居、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城市空间秩序”和“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 加快中心镇扩容提质, 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按照上述宏观政策导向,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上文相关产业布局、劳动力从业结构特点等考虑, 通过规划和激励措施, 将从乡村地区转移的人口吸引到城区以及重点城镇, 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大多数乡村地区转移人口的去向问题, 同时适度将一般城镇发展为为本地服务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目前青白江城区 (大弯街办、红阳街办、大同镇) 已基本具备城市级的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设施, 在城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均规划建设各类产业园区, 产业基础基本具备, 位于现状城区西、南面的弥牟镇和祥福镇, 均分布有大型产业园区, 商贸物流发达, 产业基础较好, 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 与城区已实现基础对接, 具备发展为城市组团的优势和条件, 因此在城镇体系规划方面应将现状城区 (大弯街办、红阳街办、大同镇) 、弥牟镇和祥福镇一并纳入城市组团, 作为境内外乡村人口转移的主要阵地, 按照现状人口、就业容量以及劳动力梯度转移趋势, 城区规模应定位为中等城市, 弥牟镇和祥福镇城镇可分别作为城区西部、南部的次级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城厢镇位于青白江城区东侧, 在其辖区东部已规划建设有集装箱物流园区和北部建材物流配送中心, 镇内二、三产业基础较好, 现代农业初具雏形, 食用菌、蔬菜、食品加工特色明显;同时, 城厢镇作为原金堂县治所在地,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基础设施完善, 人口聚集度高, 目前镇区常住人口已达3万余人, 对周边的乡村地区辐射作用较强, 随着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 城厢镇的人口积聚力会进一步提高, 有实力发展为小城市, 近期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规划与建设, 远期考虑纳入城市组团。

清泉镇位于青白江区南部片区, 一直以来作为青白江南部片区的商贸重镇, 目前已建成的成德南、成南高速以及在建的第二绕城高速, 在清泉镇镇区外围成围合之势, 并可实现互通, 其对外交通优势明显, 且镇区有县道可以方便地到达青白江、金堂和龙泉驿城区, 随着现代农产品加工点的确立, 以及工业园区规划利好, 其加工制造业主导地位将确立, 就业人口承载力预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南部副中心的地位, 形成为毗河以南地区服务的重点镇 (中心镇) 。

按照全市工业空间布局规划, 人和、姚渡、龙王和福洪4个一般乡镇将不会有第二产业布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 这些乡村人口将陆续向城区、重点城镇以及市外等区域迁移。根据上文对37个国家和地区三次产业就业分布的分析结果, 留在本地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可能会维持在10%以下, 由于目前尚无法预计青白江区实现工业化的时间, 考虑行政管理及社会服务的因素, 近期仍需保留这些城镇作为其辖区的行政管理及社会服务中心, 从长远来看应做好城镇功能弱化和转型的应对。

综上所述, 结合对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及就业结构分析, 综合考虑全市、全区产业空间布局, 全区形成1个中等城市、1个重点镇 (中心镇) 、4个一般镇的城镇体系结构, 其中中等城市包括以大弯、红阳、大同三镇组成城区中心, 以及以弥牟、祥福、城厢3个城区次级中心。

4 结语

城镇化本质上是人口及要素在地域空间上从乡村向城镇转移的现象和过程, 也是人口和资源在空间上的再分配, 一方面受客观规律的主导, 同时也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推进城镇化, 首要任务是对未来的人口和资源的空间分布作出预测和安排, 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科学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

摘要:对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率、城乡三次产业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 依据“托达罗模型”理论, 并结合青白江区城镇现状, 提出了青白江区城镇体系规划思路, 以推进该地区的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体系,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青白江区统计局.转变经济发展思路着力产业结构调整——青白江区服务业发展分析[Z].

[3]青白江区年鉴2012[Z].

[4]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8[Z].

青白江区清泉镇规划 篇3

近日,通化市二道江区人大常委会在本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对区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审议,审查批准了十一五规划的调整报告。

会议认为,区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区政府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投资拉动,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围钢经济,使全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工业经济支撑点单一的问题,使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07年末,十一五规划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接近和超过十一五规划末期目标,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十一五规划更具科学性、发展性,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编制中长期规划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进行审议是适时和科学的,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会议对区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调整后的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提出建议。一是要在经济总量上不断扩大;二是要在项目建设上发展高新产业,多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化解风险,均衡发展;四是培育财源,加强征管,节约开支,增强财政实力。(刘敏)

创新审议方式 提高监督实效

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是《监督法》确定的重要监督方式之一。长春市二道区人大常委会注重审议方式创新,提高了监督实效。

实施棚户区改造是省、市、区三级政府确定的造福百姓、惠及民生的重点工作。长春市二道区作为老工业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棚户区改造开发任务非常繁重。为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的步伐,区人大常委会把审议监督区政府的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工作,列入了常委会的重点审议内容。审议前,他们改变过去少数人参与调研、多数人进行审议的方式,组织参加审议的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并邀请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共同视察,让大家直观地看到通过棚户区改造开发給城市建设带来的新面貌;然后,再听取区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的情况报告;最后,召开常委会进行审议。实施先视察、后审议的方式,形象直观、目的明确,使大家耳目一新,既改变了大家头脑中存在的老二道陈旧混乱形象,也对区政府在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肯定,更对变化着的新二道的快速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次审议工作方式的创新,提高了人大常委会审议工作的质量,推动了政府的重点工作,确保了监督工作的实效。

青白江区清泉镇规划 篇4

(一)区位

汤泉镇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西北部,东与永宁镇接壤,南依老山山脉,西与星甸镇毗邻,北与汤泉农场交界,与安徽滁州市隔河相望。惠济路是汤泉镇重要的南北向城市商业及生活性街道。规划用地为惠济路沿线两侧街区用地,假日路以北,水墨路以南段,全长约900余米,平均用地进深200~250米,总规划面积27.29公顷。规划范围东南侧地块现状为镇政府用地及九龙湖;北端为银杏公园(惠济寺公园),南端为灰山公园、老山风景区;用地中南部向西为“十里温泉带”。

(二)现状

沿街现状用地主要由居住、商住、商业、宾馆、工业用地组成。多种性质用地交错布局,用地形态较为混杂,土地使用效率较低。街区内现状建筑普遍以低层为主,风格零乱,居住建筑、工业建筑质量较差,缺乏基础设施,没有保留改造的价值。天泉宾馆、温泉山庄、银泉庄园与汤泉浴室的主体部分均为新建或在建建筑,本次规划中将予以保留,并进行适当改造。

同时,惠济路作为中心区的重要道路,现状街道空间缺乏特色,难以反映其在镇区发展中的地位。沿线缺乏城市绿地、广场、停车场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用地。现状惠济路在银泉路以南至火炬路段尚未拓宽改造,目前宽度仅有5米左右,火炬路至假日路段尚未建设。

二、项目定位

(一)资源分析

汤泉之名,基于一个“泉”字,神于一个“奇”字。其温泉久负盛名,主要集中分布在一条长约4公里、宽1公里的裂隙带上。目前有自然泉眼15处,深井7眼,另有冷泉9处。同时,汤泉也是江苏省百家名镇,全国“苗木之乡”,山、水、泉、林、寺等要素齐全。

惠济路位于汤泉镇中心区,是镇区最重要的一条南北向道路,由北端的惠济寺延伸至南端的老山风景区,周边集合了大量的自然人文资源。其中自然资源有九龙湖、灰山公园、老山风景区;人文资源有惠济寺、凤凰桥;旅游服务资源有天泉宾馆、银泉宾馆与温泉宾馆。可以说,惠济路是汤泉镇从人文向自然过渡的一条最重要的景观轴线道路,汇聚了汤泉最为精华的要素。

(二)功能定位

承接总体规划的功能定位,从城市设计引导的角度出发,根据汤泉现状发展态势的要求,规划惠济路街区功能为:汤泉镇城市形象的重要门户景观区;城市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金融贸易等多功能整合区域;老城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脉络的继承区;汤泉温泉旅游的服务区;体现城市地域自然环境特色的旅游区。

(三)发展效应

按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进行统计,汤泉镇的旅游资源单体占6个主类,13个亚类,18个基本类型,总数为35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从产业发展来看,工业增长较快,一产和三产所占GDP比重较低。旅游产品总供应量偏小,旅游配套设施缺乏。旅游业亟待形成规模和产业链,同时加强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力度。

本区域发展的成功将在惠济路山水休闲轴线上产生连动效应,充分发挥旅游服务、商务休闲的综合效能,这些功能整合与互补将产生最大的吸纳叠加效应,最大程度上吸引外来游客,成为汤泉旅游发展动力的重要引擎。

三、规划理念

(一)提升小镇特色——“汩汩清泉,浓浓情怀”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温泉胜地都因其独具魅力而令人难忘,例如:罗托鲁阿火山温泉狂野不羁、日本伊豆汤河原温泉风雅婉约。汤泉只有在打造小镇特色上做足文章,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旅游资源的优势。汤泉建设应紧密围绕“清泉、怀旧”这一主题,营造一种优雅闲适的情调,以及一种纯朴、浪漫、宁静的氛围。

(二)整体性理念

沿惠济路两侧街区的规划设计与汤泉的整体结构相协调,与城市轴线结构一致。

沿线功能布局遵循上位规划对惠济路的定位要求,并对各种功能组织进行优化细化,相互协调。

以简洁、优雅的现代风格,创造在质感与形式上和谐连贯的建筑,与城市肌理自然地融为一体,构筑富于特色的镇区空间形态,突出作为镇区中心的小城镇风景线。

(三)多元与个性理念

在保持整体有机和谐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塑造富于个性与鲜明地方特征的空间形象,提升整体空间品质与环境水平。

满足现代城市开放空间公共性、参与性、多元性的审美和使用需求,营造个性鲜明的旅游场所和交往空间。

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赋予其多元的特征,在现代城镇中注入深邃的汤泉地方文化特色和人文思考。

四、规划设计

(一)用地布局结构

惠济路街区空间发展结构为“两轴四区”:两轴——银泉路现代商贸轴、惠济路山水绿化轴。四大特色功能区——北部的特色商业街区、中部的商贸中心区、南部的温泉旅游服务区与山水特色度假区。

(二)道路交通系统

基于人性化设计的考虑,确立良好的交通组织策略,创造安全、人车分行的交通系统及全步行空间。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旅游步行系统,创造自由舒适的交流活动空间。规划将惠济路以银泉路为界,北部设计为步行街,限制车流。南部将道路红线拓宽至28米,双向两车道断面,红线中还包括两侧各5米的绿化控制带作为游憩空间使用,进行人性化空间设计。建筑、空间比例恰当,创造特性多元,购物、社交、娱乐、休憩场所令人流连忘返。

(三)空间网络设计

1. 总体优化思路

为完善镇区旅游服务功能,强化山水引导轴线,增加绿地开敞空间,规划除将惠济路作为服务功能实轴外,同时强化惠济路到九龙湖之间的空间视廊轴线关系。规划从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出发,结合用地布局与道路交通进行优化。首先,要保证景观视线的通畅与景观的开敞性;其次,考虑用地性质的不同,随之开发强度也就不同,商业服务等开发强度相对大些,度假与疗养设施强度小些;第三,还要考虑周边道路交通的情况,主路两侧开发强度可以大些,支路两侧开发强度应小些。

2. 街道主题空间

规划以银泉路与惠济路为主要建筑景观轴线,结合惠济寺公园、山水资源等地上景观及温泉带地下资源带,形成区域公共开放景观带,服务中心、服务区域与公共景观带相结合布置,景观序列轴线交汇点是重要的镇区主题空间,共同形成完整城镇空间形态系统。规划惠济路由北往南即汤泉镇从人文到自然的过渡,涉及四个主题节点依次为:人文节点——镇史遗踪;商贸节点——水育华章;旅游服务节点——奇府泉城;自然节点——山水印象。

3. 建筑更新

规划保留天泉宾馆、银泉大厦、温泉庄园、汤泉浴场及部分沿街商住楼;对汤泉信用社、部分沿街商住楼、质量较好的单栋建筑进行整饬;同时拆除工厂建筑及质量较差的住宅等。

规划对原有建筑肌理分析优化,并在规划中再现,主要建设地点:临近惠济寺公园与商贸中心处,可以加强提示传统特征,从而在风貌更新中留下痕迹。采用手法主要有:保留通道、结合改造降低建筑密度、适当增加开放空间、延续沿边占满形式等。

(四)绿化景观空间引导

在镇区生态网络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构筑中心区的开放空间和绿化空间脉络。规划以“绿轴——绿带——渗透带”相互穿插共同构成绿化网络体系,重要道路节点设置开放性广场,结合街区内部围合空间,形成内聚式活动广场。

注重水环境的整治和利用,保留完善河网系统。绿地景观系统强调植物配置,兼顾多种生态功能,北部惠济寺公园确立古迹休闲公园的设计方向。

强调周边街区适宜步行、自行车等低能耗交通方式的规划设计,提倡绿色环保节能建筑。

五、项目开发策略

考虑分期建设的原则及实际可操作性,规划分为三期进行。南部温泉疗养及休闲度假区作为一期先行启动;根据人气聚集及市场发展需要,结合惠济寺的建设,进行北部步行商业街二期运作;最后依托南北成熟的商业氛围引导三期中心商贸区的开发。

六、总结

旅游小城镇的性质决定了该地块的功能分区、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城市形象。规划充分利用了汤泉独有的山水、温泉资源优势,同时反映了汤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规划过程中,从理念到技术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一)思路创新

打破以往修建性详细规划就街区论街区的传统思路,从更广阔的背景中、从全局优化协调的视角出发,统筹考虑区域旅游服务职能,打造整体街区空间景观形象。

(二)理念创新

从呼应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出发,不仅实现空间形象效益,同时实现人文、环境与经济效益,体现了多效益统一理念。

(三)多技术应用

规划中采用GIS量化分析、山水视廊分析、城市设计要素引导等一系列规划、建筑、园林、城市设计方法,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

摘要:通过对汤泉现状及历史自然资源的整合利用,从全局优化协调的视角出发,统筹考虑区域旅游服务职能,同时实现人文、环境与经济效益统一。规划中运用多技术手段,塑造整体街区空间景观形象。

参考文献

上一篇:豆豆十一岁的杂文随笔下一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申报程序(试 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