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心经典美文

2024-10-15

虚荣心经典美文(通用9篇)

虚荣心经典美文 篇1

经典美文:虚荣心

虚荣心

很多时候,都听到别人说虚荣心的事情;很多时候,都听到有人埋怨,说别人的虚荣心太重;很多时候,看到电视剧里面的所演得角色,都是带有虚荣心的,然后加以评论说,不应该有虚荣心的,或者说,如果不是虚荣心太重,就不可能会有这样的下场。我总觉得这话是不对的,难道有虚荣心不好吗?

在我看来,如果自己的立场能够客观一点,而且能够端正一点看问题,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着虚荣心的,只是多少不同而已。平心而论,虚荣心并没有对错之分的,做事情的是人;换句话说,只是有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把事情做错了,才会使事情有着对和错之分的`。否则,即使是虚荣心的存在,也不可能会是坏的。

虚荣心,爱慕虚荣,并没有多少坏处的;换个角度来说,正是有着虚荣心的存在,正是因为爱慕虚荣,才会使我们自己努力,想要达到着自己所期待的那个程度。如果没有虚荣心作祟,很有可能的是,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的活力,也没有任何的用处;而且,我们也很有可能变成像喝了“忘情水”一样,对什么都不在意,对什么都不可能会放在心上的,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我无法下结论,但是,我也知道,如果这样的生活,就会失去了活力,就没有任何的存在的必要了。

相反,处在红尘中,怎么可能会“忘情”?怎么可能会没有虚荣心?怎么可能会不羡慕着好的生活?只有羡慕,只有虚荣心,才会从心底想要改变着自己的现状,想要改变着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必须为此付出的能力;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为社会付出了很多。由此可以看到,虚荣心并不是要不得,而是很重要的。

但是,虚荣心是必须有的;可是,如果是太过了,就会成为社会的祸害的。很多的电视作品,和很多的犯罪的人,都是因为虚荣心太过而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虚荣心太过,就是没有好的结局吗?这话好像是也不对,应该说的是,虚荣心太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为此付出努力,付出着脚踏实地的努力,才会有着好的结果;相反,如果是不肯付出努力,总想这是投机取巧,总想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总想着天上掉下钱来满足着自己的虚荣心,那么,想要有一个好的结局都是很困难的。

其实,虚荣心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分怎么对待。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虚荣心,换一个叫法,很有可能就是“理想”。“理想”可怕吗?如果没有理想会怎么样?从这一点上来说,虚荣心并不是太可怕,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而且,虚荣心的好坏,只是取决于我们的对它的态度而已;说白了,虚荣心,最后的结果,就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心的想法。

这就是虚荣心,看我们怎么对待它了。

虚荣心经典美文 篇2

一、文学鉴赏作用

经典美文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艺术形象的生动性与文笔的优美性。 故此,阅读教学经典美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视觉去触摸与感知充满童趣的艺术形象“我”、善于编造美女蛇故事的艺术形象长妈妈、教给“我”雪地捕鸟技巧的艺术形象闰土的父亲、略带迂腐却严厉且是“本城极方正,质朴, 博学”的艺术形象寿镜吾先生。其次,引导学生用诵读的方式品味“不必说 …… 也不必说 …… 单是 …… 就 ……”等句式的整齐美、节奏美、音乐美等。再次,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等语言的生动美、形象美等。然后,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 将绳子一 拉 , 便罩住了 ” 中 “ 扫 ”、 “ 露 ”、 “ 支 ”、 “ 撒 ”、 “系”、“牵”、“罩”的用词准确等。 最后,引导学生启动丰富的联想思维与审美思维等诱发其特定的审美情感,以此达到激发学生愉悦的审美体验之目的。

二、素材积累作用

素材是构建文章的基石。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诸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等经典美文,不仅是作者对美的事物、美的情感的追求与作者聪明才智的结晶,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且非常适合初中学生写作的素材,如此,正好弥补了初中学生在写作训练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素材不足的缺陷。 笔者认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至少为学生开展写作训练提供了下列诸多写作素材: 1.课文第二段中提供的描写夏天景物的素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2.描写充满儿童生活趣味的素材:在百草园翻断砖捉蜈蚣与斑蝥、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迫使其放屁与喷出烟雾、因为想拔到像人样的何首乌根而弄坏泥墙、摘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的覆盆子”、夏夜里听长妈妈讲赤练蛇的故事并由此感到“做人之险”、冬天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等。 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在其后面的园子里“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等。对于上述素材,同学们只要在阅读时加以内化,写作以 “夏景”或者“童趣”为话题的作文时,便可以直接移植到作文中。

三、写作示范作用

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下水作文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难免会出现粗制滥造等不尽如人意之处。而入选语文教材中的诸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等经典美文则可以为学生直接提供文质兼美的示范资源。故此,我们如果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与课堂写作示范有机结合起来, 则会起到极好的作文训练效果。比如,我们可以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写作范本,从下列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1.景物描写类的仿写:主要仿写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对百草园夏季景物的描写。可以将仿写的话题换为“春景”或者“秋景”或者“冬景”等。

2.句式仿写:引导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一个句子,体味这种句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3.人物动作仿写:主要仿写冬天雪地捕鸟一段,学习动词的准确运用。

4.人物肖像描写:学习文中对寿镜吾先生外貌、语言、神态等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主要描写班级中某个老师或者同学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文中不准提及被描写者的姓名,写好后依次在班上大声朗读。被同学们猜中所写之人者即为佳作。

5.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技巧:将文章内容按时间顺序分为二个部分,中间用过渡段承上启下。

经典美文呼唤“经典”编译 篇3

一、标点之误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其中“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后的分号,明显是一处误用,因为分号常用于“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而“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与“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既非同属一个句子,也非并列分句,所以此处应该用句号。

还有第四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不仅……还……”,它是一套关联词,是一句话,中间不能用句号隔开,明显应该用逗号。

第七段“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各个报纸名称的罗列,相当于各个名词的罗列,各名词间的停顿应用顿号,不能用逗号。

二、连词之误

第三段中“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其中“从而”一词,解释为“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可见,它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而此处“从而”前是一个短语,其中心语是“生产”,其后的短语中心语是“经济发展阶段”,二者是并列关系,不具备使用“从而”的条件,应换作“以及”等词。还有“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而“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与“宗教观念”明显是并列关系,并不存在“延伸”。

三、语序之误

课文第二段“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应改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历史科学,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样才能与下文照应,因为,下边第三、四、五、六段写的多是历史科学,七、八两段写的是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所做的付出。

还有,第六段开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就这句话分析,它是一个过渡句,承上而启下,那么所“启”的就不应该是作为科学家的一面,而应该是别的方面。但译文却译出了:“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这还是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一面。若把这句话放于第七段开头,是比较恰当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正好可以做到“承上”,即承三、四、五、六段写的历史科学;亦可做到“启下”,即启七、八两段写的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所做的付出。

四、语法之误

“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这段话没有一个动词,亦无主语,相当于几个名词罗列在一块,不知所云,严重违反语法规范。

恩格斯的原文写得非常流畅而严密,富有感情与文采,堪作议论文与悼词的典范。既然作为一篇保留的课文,就要把它翻译好,译出恩格斯思维的严密,译出恩格斯情感的真挚,把一篇经典译成经典。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学生经典阅读误读研究”(10YJA8801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师修武 河南省淮阳中学 466700)

经典美文呼唤“经典”编译 篇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是一位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为另一位伟大导师所写的悼词。自入选高中语文课本以来,历经数次课本的变化,许多名家大家的作品相继被置换,这篇文章却稳如泰山,成了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笔者多次讲授这篇课文,发现文中误译较多,也查找了多种版本的教材,所选的这篇课文都一样,甚至连标点也丝毫不差。现一一指出,有待方家指正。

一、标点之误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其中“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后的分号,明显是一处误用,因为分号常用于“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而“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与“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既非同属一个句子,也非并列分句,所以此处应该用句号。

还有第四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不仅……还……”,它是一套关联词,是一句话,中间不能用句号隔开,明显应该用逗号。

第七段“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各个报纸名称的罗列,相当于各个名词的罗列,各名词间的停顿应用顿号,不能用逗号。

二、连词之误

第三段中“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其中“从而”一词,解释为“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可见,它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而此处“从而”前是一个短语,其中心语是“生产”,其后的短语中心语是“经济发展阶段”,二者是并列关系,不具备使用“从而”的条件,应换作“以及”等词。还有“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而“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与“宗教观念”明显是并列关系,并不存在“延伸”。

三、语序之误

课文第二段“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应改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历史科学,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这样才能与下文照应,因为,下边第三、四、五、六段写的多是历史科学,七、八两段写的是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所做的付出。

还有,第六段开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就这句话分析,它是一个过渡句,承上而启下,那么所“启”的就不应该是作为科学家的一面,而应该是别的方面。但译文却译出了:“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这还是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一面。若把这句话放于第七段开头,是比较恰当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正好可以做到“承上”,即承三、四、五、六段写的历史科学;亦可做到“启下”,即启七、八两段写的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所做的付出。

四、语法之误

“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这段话没有一个动词,亦无主语,相当于几个名词罗列在一块,不知所云,严重违反语法规范。

恩格斯的原文写得非常流畅而严密,富有感情与文采,堪作议论文与悼词的典范。既然作为一篇保留的课文,就要把它翻译好,译出恩格斯思维的严密,译出恩格斯情感的真挚,把一篇经典译成经典。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学生经典阅读误读研究”(10YJA8801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经典美文赏析 篇5

我喜欢断树残根,枯枝萎叶,也喜欢古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倾斜玉栏折裂,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喜欢一个沉默的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捡拾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背着花布块拼成的旧书包去上学。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滚动,然后静止。每当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人情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它们,直到把它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

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象它们的美丽。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垠的苍凉啊!

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触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

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赏析:

一直很喜欢乔叶的作品,佩服她对文字的驾驭,感慨她对于美的感知。

《破碎的美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芸芸众生都在苦苦追求着所谓的“完美”时,乔叶却在对“美”的定义上标新立异,提出“只有破碎的才是美丽的”,继而引出她自己对于“破碎的美丽”的独到见解。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种种“破碎”之象,然后“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或徜徉那些“优秀灵魂”破碎后“布满蓝色礼花的天空”……乔叶带给了我们一种对于美的完全不同的体验。“完”美固然可贵,但“破碎”,又何尝不是呢?

没有一片天空的日子我怀念海子

一片麦地仰望着天空,那里有他戴着眼镜的笑容。他不会忘记,“麦地和光芒的情义”,麦地也不会忘记,在那个有风有光,有云有雨的天空,他在那里。

他住在山间的木屋里,繁华的城市几乎要把他忘记。对着窗子,他只会看见荒凉的山岗、黑色的土地,只会看见美丽苍白的手和月形的山峰。

带上《圣经》。他说,他跟过去隔着黑色的土地,他和未来,隔着无声的空气。他忘记了自己。

但是,他永远都会铭记,“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他永远都会铭记,“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他永远都会铭记,因为这些都是他心的伤痕,都是他心中安安静静的愿望。(这一节追忆海子的“生”。作者熟悉海子的诗歌,熟悉海子的人生,选摘了海子《麦地与诗人》《活在珍贵的人间》《四姐妹》中的诗句,通过“麦地”等海子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表现了海子执着追寻精神世界的高贵人生以及生命中的苦痛。海子的“忘记”与“铭记”为文章增添了厚重感)

二月二十六日,他说:“母亲如门,对我轻轻开着。”他穿着鞋子走在大地上。这坚实干净的土地,总是护卫着他柔弱的身躯。土地忘不了他。他就是土地王,他一直就这么走着。跨过他曾经写下的“横陈于地的骸骨”的沙滩,跨过“众神死亡的草原”,也跨过“跑着雪和太阳光芒”的“麦地”,跨过马群,跨过闪电。在两行铁轨间,他躺下去发呆,忘了站起来!

那一夜,他血淋淋地走向天堂!天堂不会忘记他,早早地唤他回去。

那一夜,世人渐渐发觉他用自己最后的身躯在地上铭刻的诗句。如今,他和他的诗永远不会被忘记。(这一节诗意地表现海子的“死”。引用了海子《思念前生》《秋》《九月》《讯问》中的诗句,诗行中表现出海子对圣洁母爱的向往,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海子 “忘了站起来”,天堂和世人 “不会忘记”他,巧妙地对比中,诗意地表现出对海子的永远的忆念)

梦中,我常常来到他的棺木前,而他却静静地躺在棺木里发呆,不肯站起来。

梦中,我常常来到他的坟茔前,而那坟茔像一只圆圆的眼睛,望着天空。梦里是永远没有天空的,而我抬头却看见了他戴着眼镜的笑容,他诗一样的头发盖住了天空,也盖住了我的神州以及世界的土地。

君生我未生,君死我未死。在我的白驹过隙的人生中,我路过了一片不可及的天空,它却永远铭记在我心中。我愿他在天堂飞翔的影子也在大地上继续飞翔,我也愿以跨越时空的凝望到达没有天空的天涯,去拥抱永远属于我们的海子。(这一节写“我”的凭吊与追寻。“梦中”的寻找,永远的祈愿,沉痛而深情地表现了作者对海子及其诗歌世界的认同与追慕)

赏析:海子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他却以他对纯粹的诗歌世界的追寻而成为永恒。选择海子为题材,表达对海子及其海子的诗歌世界的追寻,足见作者和海子之间的心灵相通。本文的成功处主要表现在:

一、意境深远,有厚重感。一方面,作者对海子及其诗作情有独钟,因而善于引用,信手拈来。海子诗歌中的安静、悲伤和执着,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另一方面,作者对永远的海子的深情怀念,对海子诗歌世界的渴望和追寻,使文章有了超越时空的人文

魅力,增添了浓烈的诗意而有厚重的内涵;

二、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海子是浪漫的,追慕海子的作者也是浪漫的。作者打破了常见的结构模式,运用丰富的想象分小节再现了海子的“生”、海子的“死”、海子死后“我”的凭吊与追慕,节与节之间是跳跃的,也是富于想象的,字里行间巧妙地蕴蓄了自己激越跳荡的情感,隽永而深沉。本文能得高分,与它严谨而巧妙的结构,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内涵,深远的意境,是分不开的。

我读懂了无言的爱

每个家庭一般都有这么一些成员:一个慈母,一个严父,在一个或乖或皮的孩子。我便拥有着这么一个家。在母亲眼中,我是聪明的,可爱的,因为我总会从她口中获得赞赏;而在父亲眼中我又是个怎样的人呢?是乖巧的掌上明珠还是愚钝的笨小子?我不得而知,因为父亲那张又宽又大的嘴里吐出来的总是严厉的训斥,这样的委屈我已受过多次了。

那是秋天的一个早晨。街道上落叶多了,而天气似乎并没有转凉。我吃罢早饭边飞奔学校,离开家门的那一刹那,耳边除了呼呼的风声外似乎还夹杂着些什么,因为时间不留人,我便也顾不得驻足回头“观望”了。到了学校之后,我突然感到一阵寒意,原来已是秋末了,而我只穿着一件短衫!我边搓着手边感叹“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的内涵,因为刚才飞奔着的我却大汗淋漓!这时,我的眼睛突然定格在窗外——那儿站着我的父亲!我顾不上喜悦和担忧,忙跑过去。父亲看见我了,于是立刻板着一个脸,不分场合地训斥道:“也不是小孩子了,连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像个六年级的学生吗?都说……”“不用你管,你快回去吧!”我望着周围越来越多的同学,几乎是哭着喊道。我以为父亲会“怒发冲冠”,可是他没有,他愣了,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他吃了一惊!我捂着脸跑回教室,抛开了面前的那座雕塑。此时我多么希望时间停下来,永远不要放学。但事情的发展总不如人愿,可恶的钟声还是讥讽似地响了。我无奈地背着书包回到那个 可能是硝烟弥漫的家。

出乎我的意料,父亲竟然不在!我庆幸之余还不忘老天治世的公平。吃罢了午饭,母亲突然拿出一本破旧的本子,让我辨认一下是什么东西。母亲不识字,所以类似的向我请教的事是很普遍的,我也不太在意。但当我翻开本子的时候,却被那熟悉的字体震惊了,因为我的严父是从来不写日记的,而这破旧的本子就是一本日记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把它看下去了:

“91年9月18日,今天我的女儿出世了,个子小巧小巧的,但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96年**月**日今天我又批评女儿了,其实我于心不忍,但批评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呵呵。”

……

“03年**年**日,今天我当众批评女儿,女儿反驳了,我发觉她长高了许多,我应该要高兴!”

……

我几乎是流着泪把它看完,随着那虽不好看却工整的笔迹联想着每一刻的我和父亲。十三年里,父亲从没对我说过一句赞赏的话,“严厉”“粗暴”“不近人情”,这些一直都是我心目中父亲的代名词,于是,我总是以冷漠来回应父亲的训斥,在我们父女之间,有一道流淌了十二年的大河。然而今天,这本破旧而美丽的日记本却在河的两边架起一座大桥,一座永不被摧毁的大桥!

爱,可以是无言的。需要用心去领会,用心去感受。

那天,在悠悠落叶,瑟瑟秋风中,我读懂了那本日记,也读懂了那无言的爱……

生命需要顽强

生命看似十分脆弱。手轻轻一折,花草就会凋零枯萎了;脚轻轻一踩,蚂蚁就粉身碎骨了;武器随便一挥,人或动物就很快死亡了„„生命是如此的弱不禁风。[开头不俗,欲说生命顽强,先说生命脆弱,三个排比句所举情形均是来自我们身边,说服力强。三句中用词精当,“一折”“一踩”“一挥”准确细致]可是,大自然的另一番景象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大兴安岭火灾后,火林带剩下一棵棵烤得焦黑的光树干,一些林业专家判了它们死刑。但谁知,来年春天,焦黑的树干都绽出了新芽。[“可是”一词用得好,笔锋陡转,引出材料。这种引材料方法不拘束,不枯躁,且与前文形成对照,使读者不知不觉中紧随了作者的思路。材料的运用巧妙之极,这种对比方法的使用较之那种开头即迫不及待地抛出材料的做法高明百倍,此法值得借鉴]

被折断的花草剩余的部分还可以继续生长,甚至开出更绚丽的花朵,被踩死的蚂蚁的后代仍生息和繁衍;战死疆场的英难,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被继承发扬,生命得到了延续;火灾过后,焦黑的树干又绽出了新芽„„[这四句显出小作者的聪明了。句式变化不大,但内容却大不相同,与开头三句形成了又一层对照,暗示了生命的顽强。突出了文章之主旨。“更”“仍”“虽”“绽”四个词写出了精气神]“你可以毁灭他,但不能消灭他的精神和意志。”海明威的话诠释了这一切。[这一句很重要,概括出了材料的本质。加之出自大文豪海明威之口,自然增添了许多的力量。知道且能准确地运用名人名言,小作者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这一段承上一段之文脉,深化一层,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世间的开发生命都无法摆脱挫折和痛苦的遭遇,然而若能正确对待挫折和痛苦,信念不倒,往往又可获得“新生。”[辩证地分析了生命与挫折,确立了“高度”,为下面例证奠定了基础]清末明初,京剧界有三位名演员命运十分不幸,一个是跛子,一个是瞎子,一个是哑巴。然而,他们坚忍不拔,勤学苦练,在艺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当时誉满南北的名伶,被称为梨园“三怪”。[这一例典型,给人以强烈的震憾。叙述简炼,概括得当。此例显示了小作者的开阔视野,且避免了俗套]盲聋哑女海伦·凯勒一出生就患有许多残疾,曾濒临死亡和绝望的她,在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学会了几国语言。成为世界著名的女作家。[这一例选取外国典型事例,以突出“生命需要顽强”的广泛性。但此段稍有缺憾,那就是结尾处应有简短的理性分析才好。事例是提出来了,但“论”的力度不够,议论文必须重视理论分析,这正是许多同学写议论文的通病。应加以注意]

然而,现在却有人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和痛苦,一次失败,一个责难,一度失意„„都会令他们胆怯、悲哀、绝望,甚至轻生。[过渡的好,宕开一笔,承上启下,联系实际]电视报道:一个小学生因被老师留下完成作业而上吊自尽;一些大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自寻短见;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就因作弊被老师发现,觉得对不起拿卷子给她抄的同学而服毒自杀„„[三个来自身边的事例从反面树立了典型,与上文两个正面典型形成了对比,论证效果好]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我们这一代人如此的脆弱,怎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大任?[两个问句,引人深思,加深了文意]

当乌云布满天空之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想到的是“早光向日金鳞开”。[巧妙地引用两句名诗活画了两种人生观,给读者以启发]不经历一番风雨,怎能见到彩虹。我们只有笑对人生中的挫折,顽强地鼓起勇气生存,才能让生命显出辉煌![结尾化用歌词,点明题旨,结尾有力,耐人寻味] 【总评】

这篇文章成功的根源在于对材料的把握与运用恰当准确。文章标题《生命需要顽强》一目了然地亮明了观点。第一段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出材料,显示出了作者灵活的思维。文中主体部分论据选得好,典型,有冲击力,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联系现实生活选例精当,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加之文章语言精练,用词精当而富变化,句式整散结合,且引用诗文名句以增文采,使全文充满了激情。理说得透,说得有力。虽然个别地方尚有不足,考场之中能写成这样,实属不易,得满分,理所当然。

文二:

难忘的一课

那是两年前的一堂语文课。[开头简洁,将视角引向过去] “这节课老师就讲到这里,看看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从语言描写入手,切入角度把握的好,老师的话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在下课铃响起的前五分钟结束了,[“精彩”一词用得准确]王老师像往常一样利用这五分钟解答同学们自由提出的问题。“老师,„„”一位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A举起了右手。[波澜初起。记叙文写作最讲究曲折动人。情节应注意波澜起伏]现在我已记不清当时他提的是什么问题了,印象中觉得那个问题很独特,又与刚讲完的课文有关,所以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等着他给我们答案。[不写具体问题,很好,因为文章的重心不在这里。“目不转睛”一词用得准确,反映了同学们对“问题”的重视和渴望得到解答的心情]但是,面对A提出的问题,王老师似乎并不轻松,他低下头,紧锁眉头,思索着„„[转的好,波澜再起,同学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简短的神态描写准确地刻画了王老师此时的心情——很想给同学们一个完美的答案,却又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叮铃„„”,下课的铃声响了。[情节安排很紧凑,响亮的铃声使得老师不得不做出选择]王老师抬起头看着我们,终于吐出了几个字:“这个„„我不知道。”[老师的话,看似平淡,实则字字千钧,震人心魄,一位优秀的老师能做出这样的回答,其高尚的品德尽显无遗] 全班同学一下子怔住了,[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同学们的反应从侧面衬托了老师]他可是授课教师中最优秀的一个,同学们都很崇拜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随便敷衍几句,我们也一定不会怀疑,他也不会有这丢面子的一幕。[细写同学们此时的心态,合情合理]

教室里鸦雀无声,[照应上段第一句]王老师红着脸说:“噢,对不起同学们,我回去再查一查,明天给大家答案。”A也红着脸站起来,尴尬地说:“老师,我是瞎问的,说不准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毛病。”[两个“红着脸”写得好,第一个“红着脸”写出了老师惭愧的心理,第二个“红着脸”则写出了学生A尴尬的心理]王老师微微一笑,紧接着严肃地说:“不,你提的很好,这个问题的确是我应该注意的而没注意到了。你不要为顾及老师的面子说谎,面子并不重要,重

要的是让你们学到准确的知识,所以,作为老师,就必须诚实。下课!”[这一段师生间的对话写得较为细致,突出了老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美德。这正暗合了文题所供材料的第二节的内涵。准确地把握了考题要求] 同学们用敬佩的目光送着王老师离开教室。[正面写同学们的反应,突出“敬佩”二字]王老师是值得我们爱戴的,因为在这难忘的一课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以简短的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题。写出了这一课让人“难忘”的原因] 【总评】

这是一篇初读稍觉平淡。细思令人赞叹的考场佳作。文章准确地把握了材料的要求,选取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小作者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值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材料吃得透,内涵挖掘得深。这正是材料作文成功的基础。

在故事的叙述中,小作者选择了平和质朴的语言,并不极力堆积华丽的词藻,而是依靠精当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这种写法实乃考场记叙文写作的法门。在描写中,人物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了。另一方面,小作者很懂得讲故事的技巧,所谓“文贵曲折”,这个小故事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老师为难”再到“老师承认缺陷”而后“学生解围”最后“老师勇敢面对”,可谓一波三折。在曲折动人的故事中,鲜明的主题树立起来了。此外,文章材料详略安排得当。“学生提出问题”是个引子,所以文中略写,一笔带过,而“老师回答问题”才是体现老师性格的地方,所以细描细画。

诵读经典美文 篇6

4月是我市的读书活动月,近日我校各班在学校教务处的安排下举行了读书活动汇报会,各班认真落实活动相关要求,积极做好活动准备,围绕《古诗飘香》、《春雨润绿》等内容,分享了她们在读书时的感悟,声情并茂地讲述喜欢的故事,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懂得积累语文知识的必要性,决心让读书伴自己成长。

读书汇报会,各位老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又各具特色。学生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都能把自己读过的东西表演出来,一看是老师和同学们课下下了不少功夫,才做得尽善尽美,不论是动作上,还是语言上都相当熟练。故事讲得栩栩如生,娓娓道来。此次活动学生受益匪浅。作为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非常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学生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读书交流会结束了,但是读书的生活却没有结束,书是一道风景。读书就是让学生走进景区,寻找自己的感受。

虚荣心经典美文 篇7

一、仿写经典美文, 进行丰富的想象

有一些人片面地认为, 模仿会扼杀小学生的习作想象力, 不利于学生个性习作特点的发展。模仿以学生掌握的知识为基础, 利用想象、联想、迁移、记忆等规律, 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 并拓展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提倡让小学生仿写经典美文, 是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受到经典美文中想象方法的熏陶, 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想象力。实践证明, 模仿是读写结合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 是提高习作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仿写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想象能力呢? 首先, 要提高小学生的仿写兴趣。因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他们对各类经典美文、优美片段进行模仿, 使学生在仿写中体验想象的乐趣, 感受习作成功的愉悦。其次, 要让学生掌握一些仿写技巧。仿写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语句方面, 可以仿写句子修辞手法;语段方面, 可以仿写表达方式的运用;篇章方面, 可以仿写经典美文的表现手法……不管哪个角度、哪个层次, 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想象技巧。

如学习美文《翠鸟》时, 我先引导学生领悟美文的内涵, 再指导学生写片段。通过阅读美文, 学生深深喜欢上翠鸟。喜欢它清脆的鸣声, 喜欢它鲜艳的色彩, 更喜欢它锐利的眼睛、敏捷的捉鱼动作。在此学习过程中, 学生感悟到作者发挥想象, 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把翠鸟的外形美和色彩美写活了, 从而学生悟出, 要把习作写生动,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以后, 我要求学生模仿经典美文的想象方法, 观察一种小动物, 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写一个片段。此时, 学生情绪高涨, 兴趣浓厚, 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个学生描写小兔子的优秀片段:我家的小白兔可漂亮了。一双大眼睛像两块闪闪的红宝石。一张三瓣嘴, 嘴边有几根好看的胡须。两只耳朵又大又长, 只要听到一点声音, 就竖起来。尾巴短短的, 像被剪了一截似的。它的前腿短、后腿长, 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 像个雪球往前滚。它全身几乎都是白的, 好像是用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成的。小白兔真惹人喜爱!学生抓住了小白兔的特点, 想象丰富, 栩栩如生, 仿写效果非常好。

二、改写经典美文, 进行大胆的想象

改写是将赏析的经典美文进行外化的好方法。从美学角度看, 改写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意象的再创造。它要求学生将自我感悟、自身共鸣乃至自我创见融入经典美文, 得其神韵, 再造神奇。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抓住经典美文的“亮点”进行改写, 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想象力。

改写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把诗歌改成记叙文, 可以把记叙文改成诗歌, 可以把描述改为对话……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改写, 都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双翼, 大胆想象一些场景、人物心情、语言等。这里强调的是“大胆”, 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原文, 发散思维, 展开想象。

以诗歌为例, 诗歌是含蓄凝练的艺术, 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 把繁杂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含在最典型又最简约的形象中。可引导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时, 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再应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 同时让学生闭上双眼, 边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边大胆想象: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奇妙画面啊?学生耳听着优美的音乐和充满感情的朗读, 想象力被有效激发了。有的说, 我似乎看到了一座烟雾缭绕的山, 山间有几栋漂亮的房子, 真像是人间仙境;有的说, 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 诗人也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 停下车来, 欣赏眼前的优美景色;有的说, 我仿佛听到了小鸟在枝头欢歌, 给幽静的山林增添了许多生气;有的说, 我的眼前犹如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 枫叶在晚霞的照耀下, 好美好美啊!此时, 教师因势引导:你们大胆的想象, 让老师也陶醉了。同学们, 拿起你们的笔, 把这些优美的画面描绘下来吧! 沉醉在想象中的学生文思如泉涌, 一会儿, 一段段鲜活的文字就在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来。这样的想象, 这样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读后改写, 多么难得。同学们的情感在大胆的想象中得到释放, 在改写过程中得到满足, 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续写经典美文, 进行合理的想象

许多经典美文在文中或结尾往往让人有言尽而意未穷之感, 若能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想象力。

那么, 如何利用经典美文资源进行续写呢? 简言之, 就是结合经典美文情节、环境等, 展开合理想象, 进行片段、篇章等的续写。第一,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依据原文及要求在脑海中再现事情的全过程;第二, 抓住重点进行合理想象。合理想象人物的对话内容、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 使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符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 符合人物的思想意识, 较有效地突出文章主旨。

四、续写的方式可以是补充式, 也可以是续尾式

1.补充式。即教师利用一些经典美文的“空白”,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根据要求, 补充适当的内容。补充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结合, 要揣摩人物心理, 想象具体场景, 进行具体人物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及场面描写等。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中, 熊熊烈火中的邱少云心里想什么呢? 此时, 引领学生抓住这个“空白点”, 展开合理的想象。有的从战斗的胜利想, 有的从家庭的温馨想, 有的从祖国人民的期待想……学生的想象异彩纷呈。

2.续尾式。即根据经典美文的结尾, 展开想象, 进行续写练习。一些经典美文戛然而止, 意味深长。教学时, 可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或续写一段话, 或续编故事。续写前, 要交代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抓住原文的线索; (2) 抓住原文的中心人物; (3) 符合原文的主题; (4) 形象性要强。如学生读完了《凡卡》一文后, 教师巧妙投下一“石”:①凡卡写给爷爷的信, 爷爷能收到吗? ②当凡卡美梦醒来后, 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一石击破水中天, 同学们的想象被激活了, 一个个都摩拳擦掌。接着, 教师让学生先小组内讨论, 再全班交流, 最后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续编一个故事。结果, 许多学生续编的故事合情合理, 想象令人欣喜。

摘要:教学中, 充分利用经典美文资源, 挖掘经典美文中的想象因素, 运用仿写、改写、续写等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美文中的想象技巧, 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想象力。

阅读经典美文,培养阅读习惯 篇8

关键词:职高学生;经典美文;阅读习惯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龄段,阅读都在各个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阅读是一辈子的事。然而,作为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在这方面却很难真正做到。他们只是“目的很明确”地想学好一门技术,这是他们觉得比较重要的。殊不知,“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从实用角度来说,如果阅读能力不行,那么哪怕是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说明书,他们都可能会看不懂它的意思。其实,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主要原因还是他们不能从文章中感受到美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加大这方面的训练,让自己的学生逐渐学会从语文中体会文字的魅力,体会语文的美好,从而为他们其他方面技能的学习起到辅助的作用。而经典美文在所有的文章中有更多的优势和便利。为此,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一、课前阅读习惯的培养

每一篇被人们记住的美文都有它值得人们记住的地方。所以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回忆都读到了哪些内容,并简单地写出来。这个过程不仅能考查学生读课文的效果,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有了更多的关注。如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针对课文写一小段关于“母亲对我影响”的话。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会再一次阅读课文。因此,写语段的过程就不仅是在回顾课文,也在无意识中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职高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并不是很自信,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迫不得已才会到职高学习,也因此会对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有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敏感。因此,相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可。正因为如此,在看到学生写的关于课文的语段的时候,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肯定,哪怕肯定一个句子,让他们赢得自信,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有利于我们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课中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中阅读习惯,主要是说在正式学习课文的习惯的养成。在学习经典美文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里面都有什么内容,还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来写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河畔的金柳、康桥河中的影子、软泥上的青荇、康河及康河的水草等,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如何描写他提到的这些景物的。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描写了荷花的美丽和生机盎然,更要让学生懂得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法来描写并使之充满魅力的。即让学生针对具体的语句,看这些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运用这些方法以后同简单的陈述相比有什么样不同的效果等方面来具体体悟,进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作者进行关注。对作者进行关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及原因也会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品读课文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对课文形成认同感。这样,在无形中就完成了对作品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认知。因此,经典美文的学习可以从鉴赏语言,进而感悟形象逐步展开。

当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有了一定的认知以后,学生再读文章就会有不同于学习之前的认识。这也正好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验的要求。只有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的个性化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三、课后阅读习惯的培养

每一经典美文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才能让人们广为认可和传颂。而因为个性的差异,每一人在读了文章之后也便会有不同于其他人的认识和看法。面对经典美文,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授完一篇经典美文的时候,都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反思,反思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反思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之间的差别,反思从文章中学习到的做人、做事、写文章的方法,等等。当然,光反思不行,而是要让学生把这些反思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学了老舍的《我的母亲》后,让学生写关于自己亲人的文章,学了莫言的《卖白菜》,让学生写有关身边诚信的事。一方面,考查自己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督促学生对课文进行再次阅读、回顾学习,从而加深对经典美文的理解和认识。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對通过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模式使用的时间久了之后,学生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性思维。因此,在刚开始使用这类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一定会有一些抵触情绪,觉得多此一举,因为“反正也不重要”,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坚持了,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就会慢慢适应并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到那时候,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也就会顺利起来了。

(作者单位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职业中学校)

传承经典 诵读美文 篇9

一、活动主题:传承经典 诵读美文

二、活动背景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让孩子背诵中华文化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成长的历程,濡养着经典而健康成长。小学生经典诵读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以蔚然成风。

三、活动目的:

1、生动再现博大精深的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热爱经典,热爱传统文化。

2、用颂、唱、舞、等多种活泼的形式进行经典新演绎。

3、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改善学生的阅读状态,激发他们持久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使阅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需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涌现一批“ 书香班级”,“书香学生”,“书香家庭”,为形成“书香社会”奠定基础。

四、活动准备:

1、学生根据阅读经典的内容及兴趣,自行分组。

2、选两名主持人。

3、内容及形式多样,如诗词朗诵、经典情节再现、我读某书感言、《弟子规》《论语》同我行、讲故事等。

五、活动过程和内容:

主持人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主持人B:齐风韶韵,流传四方。主持人A:灿烂的文化丰盈着我们的童年,主持人B:沁人的书香浸润着我们的成长。主持人A:阅百种报刊,知天下大事; 主持人B:与大师对话,与经典同行。主持人A:在书香四溢的校园中,主持人B:在书声琅琅的教室里,主持人A:我们废寝忘食,从书海中获取知识的宝藏,主持人B:我们如饥似渴,从经典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主持人A:博大精深的中华古诗文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主持人B:它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而令人百读不厌。

主持人A: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自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文一直洋溢着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唐诗更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主持人B: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尤其是李白的绝世才华,他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财飘逸隽永,美如清水荚蓉。现在请听李白的《蜀道难》。诗歌朗诵:李白的《蜀道难》

主持人A:宋代是词的巅峰,有请猎鹰小队给我们带来的宋词《满江红》《水调歌头》。朗诵词:《满江红》《水调歌头》

主持人B:名著不仅具有不朽的本质,而且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与慰籍。名著是怎样伴我成长的呢?请聆听《论语》同我行。五人组合:《论语》同我行

主持人A:是啊,《论语》中的“孝敬之道”,塑造着我们高尚的灵魂,它的“智慧之道”,启迪着我们的思维,它的“治世之道”教会了我们仁爱,书籍是这样的神奇!同学们还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经典故事呢!学生1:孔融让梨

主持人B:小小的孔融教会了我们,与人交往要宽容。让我们再来听听另一个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2:凿壁借光

主持人A: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还有一些同学更厉害,他们读了很多大部头的书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读书的感悟和乐趣。学生3:《朝花夕拾读后感》、主持人B:经典名著的博大精深,真令人回味无穷。同学们不仅读,还要演呢!有请欣赏 “武松打虎”。表演“武松打虎”

主持人A :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再让我们重温经典“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表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主持人B:惟妙惟肖地表演,真是入木三分!经典的文学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细腻、坚定,使我们的精神变得深刻、睿智、博大。阅读名著的好处真是说也说不完,同学们还创作了快板呢。下面请欣赏快板!欣赏快板:诵读经典我受益

主持人A :真是些才华横溢的小诗人!走进经典,我们走进生活的四季。主持人B:走进经典,我们走进人生的四季。

主持人A:底蕴深厚的《三字经》、《弟子规》可吟读,可朗诵,主持人B:能从耳朵钻入心中,如同一股泉水涓涓流淌。主持人A:接着,让我们走进三字经、弟子规。

(一)班主任引领学生以手击拍,营造庄严,肃穆的浓重气氛。

齐: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

(二)主持人

主持人A: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 主持人B: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 主持人A: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 合:我们为了感激经典——今天在此展示自己。古韵新风诵经典。[1](三击掌后,全班以各种击掌、击拍形式齐背《弟子规》“谨而信”片断。)

[2] 主持人B:“万事孝为先”,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人所称道,所敬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经典之作。像“弟子规”之类的小孩都能朗朗上口。有时虽然不求甚解,但是熟背之后,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去终身消化,理解,受益。主持人A:走过岁月的长河,往事悠悠,仿佛就在昨天 主持人B:漫过时间的河堤,海角天涯,仿佛就在眼前 主持人A:我们品唐诗宋词,主持人B:我们颂优美的诗歌,主持人A:最后请全体吟诵《 江南春》

《 渔歌子 》 《凉州词》 主持人B: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主持人A: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主持人B: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主持人A: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主持人B: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主持人A: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现在请辅导员把今天的活动进行总结。

辅导员讲话: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培根在《论读书》中这样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忆读书》中我们知道冰心奶奶从小就贪婪地吮吸着经典文化的营养而长大,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而成就了她高尚的人格。孩子们让国学擦亮我们的眼睛,让国学点燃我们的智慧,一起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去汲取甘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让经典润泽我们的心灵。

1、自编快板:诵读经典我受益

诵读经典,风光迤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览众山小”„„祖国大好河山饱览无余。诵读经典,激我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昂扬斗志在心间荡激。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忠、孝、爱、义、恭、让、智、信、礼,教我做人的道理。

2、读经典名著感言: 《朝花夕拾》读后感

细读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子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它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压制不住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上一篇:以规则为话题的小学作文下一篇:倔强的竹子400字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