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精选8篇)
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篇1
关于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2010-201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及2011面上项目的通知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据省科技厅科计[2010]126号文件《关于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
2010-201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2011面上项目的通知》精神,2010-201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2011面上项目申报工作已经启动,现将《关于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2010-201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2011面上项目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就项目申报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指标分配情况
省科技厅此次对项目申报实行限额申报,我校可申报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面上项目9项。请各单位组织好本次项目的申报,认真遴选申报项目,确保申报成功率。学校将组织专家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由学校学术委员会终审推荐。
二、申报人注意事项
申报人申报前要仔细阅读新的省基金管理办法(附件2),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省基金面上项目数累计不得超过2项(含往年立项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参与者承担的面上项目数累计不得超过3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省基金杰青项目(原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但未承担过面上项目的,可再申请并承担省基金面上项目1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省基金杰青项目及面上项目的,不得再次申请面上项目。尤其要注意已在国家基金委立项的项目不得申报。对重复申报、不符合条件申报及申报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省基金办将根据管理办法予以处理。具体申报情况参见省基金委的通知(附件1)。
三、申报程序和要求
1、请各院系及时通知欲参与申报项目的教师先下载申请书样本填写,下载地址为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网(http://220.178.98.52/zrkxjj/),申请材料及要求见申请书中的填表说明,样本仅供各院系初选和学校遴选使用。
2、网上推荐及书面材料
通过学校遴选的项目负责人登陆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评审系统(网址:http://ISIS.kjllt.com/)在我校名下实名注册申请人信息,将获得申报帐号和密码。申请人登录后,按照相关提示和要求填报项目申报信息,进行网上申报,学科代码按照“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填。申请人按网上申报系统的提示填写完毕后,自动生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pdf文件并下载,书面材料必须有申请人亲笔签字。然后将不超过8件的代表性成果证明(主要包括:论文/论著、专利、科技奖励、第三方评价等目录、主要篇章和批文)和申请人学位证书、工作证、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身份证(放最后一页)等相关附件材料复印件与申请书统一装订成册(其中附件总页数不超过40页),材料一式三份(A4幅,单面打印,可拆卸式装订),所有材料需院系审核其真实性,由学院统一上报,不接受个人直接报送书面材料。
三、申报时间安排
请各单位科研秘书务必于下面时间截止前安排好申报事宜,具体为:
(1)9月13日前(星期一)前申报人员将纸质申报书样本一式一份报送到所在院系。
(2)9月16日(星期四)前院系将初选(严格按照分配指标)后的项目申报书样本一式一份报送到科研处,逾期不再受理。
(3)9月17-9月18日学校将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遴选,通过遴选的教师登陆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评审系统(网址:http://ISIS.kjllt.com/)实名注册进行网上申报,申报项目的单位意见电子版由学院统一发送至科研处,由科研处审核后在申报系统内添加。最后将系统生成装订后的书面材料于9月23日前由学院统一报送到科研处。
特此通知
联系人:何家红;电话:2271;Email:hejh@chnu.edu.cn
科 研 处
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附件:
1、附件1关于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2010-201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2011面上项目的通知.doc
2、附件2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doc
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篇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日益重视,相关部门先后出台若干促进科研创新工作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完善科研专项经费管理方面,财政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若干适应科学研究发展规律的新办法和新举措,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是提出间接成本及其补偿机制。如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首次提出了间接费用的概念,要求建立间接成本补偿机制;2012年,财政部出台(财教〔2012〕502号),首次提出间接成本的概念;2012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科研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2014年,国务院颁布具有顶层制度设计地位的《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明确提出完善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用间接费用补偿科研项目相应的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
近来年,由于科研项目间接费用补偿不合理,引发宏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难以实现对科研人员有效激励等问题,业已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2012年和2013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高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和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这两个办法对高校会计科目、记账基础、会计核算、账务处理、财务管理等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已有对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进行解读、新旧制度衔接、存在问题及未来改进方向进行研究,也有专家学者对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概念、分类及其补偿机制的研究;但基于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并结合实践应用等视角对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核算及补偿机制的研究还很少;况且这一点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此时正是探索开展高校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核算及补偿研究的良好时机。这即本文的研究契入点——即结合在某省自然科学基金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对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核算进而补偿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国内外科研项目核算及补偿模式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的科研项目间接成本补偿一直处于改革发展中。从2005年开始,英国在大学实施全经济成本核算改革,其直接原因就是因科研项目间接费用补偿标准低于大学对科研项目的公共支出,进而影响了大学的可持续性发展。Ronald和Jaroslava(2007)通过对1988-1997年十年间美国研究型大学联邦科研拨款和间接成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的间接成本率与其科研经费总规模相关。2010年9月,美国审计署发展题为“Polices for the reimbursement of indirect costs need to be updated”的报告,指出目前联邦政府补偿的间接费用未能有效补偿大学的间接成本,其补偿政策有待改进。
目前关于国外发达国家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的核算补偿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无差异化的传统核算补偿模式,即各个高校以统一规定补偿比例为标准进行分摊补偿,以日本为代表;二是以实际支出为依据的半差异化谈判制核算补偿模式,各高校以自身核算形成的间接成本率为依据,与联邦政府机构进行谈判确定最终的分摊补偿标准,以美国为代表;三是以精细化计算结果为依据的完全差异化核算补偿模式,各高校以完全成本法(FEC)核算自己的间接成本并进行核算补偿率,以英国为代表。
由上可知,国外对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核算及补偿的研究已不是热点,原因有二:一是在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制定了较为明确的制度准则,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核算补偿体系;二是在高校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方面,长期以来已形成成熟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并已成功实施多年。其中,高校普遍将科研项目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按项目来源直接进行补偿,间接成本按一定的原则分摊到各个科研项目的方式进行补偿。
国内对科研项目间接成本的计量与核算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经费管理的初级阶段,已有的研究主要有:间接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国外实践经验、特定核算方法的研究以及少量的案例分析,尚未有基于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科研项目间接成本核算进行补偿的研究。
如林建华指出我国大学科研成本无合理的补偿机制,邓敏指出高校科研经费的全成本核算是大势所趋,国际评估专家在对我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的国际评估报告中指出当成本的补偿不足时,就会加重单位负担;湛毅青、阿儒涵等分析了英、美等国科研项目间接费用补偿的实践,李晓轩等系统分析了英国全经济成本核算改革的原因、过程及成效;周国栋等对于科研项目间接成本的核算按照受益原则,提出了形象进度分配法、耗用量(里程)分配法、津贴比率分配法、工作时间分配法;李智敏等运用作业成本管理思想分析了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分摊的方法;万莹茜提出设置相关明细科目进行间接成本归集。
总的来讲,我国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分摊补偿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对科研成本核算体系的研究较少,也未在统一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方面形成共识。
三、间接成本核算的作用
(一)间接成本的内涵及特点
关于科研项目间接成本的内涵,我国在财教〔2011〕434号文件和财教〔2012〕502号中的定义是: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科研项目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核算对象,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分配计入的各项费用,具体则包括科研条件支撑费用、管理费用和绩效支出3类,采用基于经验的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实行总额控制。
美国科研项目间接成本的定义来源是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发布的A-21公告,主要包括设施与行政管理成本,在其最新公告(2004版)中,详列了大学可能发生的9大类、54项成本范围及其允许性,具体到哪些项目允许作为直接成本或间接成本开支,哪些项目不允许都有明确的规定。英国的间接成本是指:科研机构日常运转及项目执行中不可缺少但无法在科研项目间分摊的成本,主要包括支撑人员成本、行政管理成本、设施及设备成本等。
由上可知,科研项目间接成本具有构成复杂、归集复杂、分摊复杂、难以量化等特点。那么,如何界定办公室间接成本的范围、分类和结构,使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核算更全面科学合理,就成为了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间接成本核算的意义
自1986年我国实施科研项目课题制改革后,随着科研项目资助量和资助渠道的增加,竞争性经费日益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加之随着高校的发展转型,科研已经成为高校老师的增量成本;但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补偿机制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科研成本补偿不足问题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利益,同时也造成了高校“以教育等补贴科研”的情况,业已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项目的成本补偿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的补偿。其中,直接成本因易于识别、可视性强、容易量化、核算简单,其补偿已不是问题,而间接成本因具有前文所述特点,加之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存在若干缺陷,是科研项目成本不能精细化核算进而完全补偿的关键所在。
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科研间接成本补偿的意义有:(1)补偿依托机构,协调双重资助之间关系---消除高校用科研等补贴科研的现象,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2)规范科研项目核算,实现科研项目成本精细化管理;(3)提供科研项目真实财务信息,有利于调整科研要素杠杆,促进科研事业发展。(4)激励作用,提升科研资助系统的整体效率。可见,科研项目间接是联系研究人员、依托机构和资助机构委托关系中的唯一纽带。
四、新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在科研成本核算方面的亮点
(一)会计核算基础发生了变化
体现在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实现由收入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倾斜,规定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核算按照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拓宽了原制度中仅有经营性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范畴。从而能够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提供更真实、可靠、完整、透明的会计信息,准确计算会计成本。
(二)成本费用核算得到了强化
为准确、科学和合理地归集、核算教育、科研等各项成本费用,新制度一是对成本费用进行了定义和分类,明确了归集方式,规定了计入当期费用的范围;二是对支出科目进行细化,按用途将成本费用支出细化为教育、科研、管理、离退休、其他等五类,有利于高校进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与各项支出的明细核算。
(三)规范了高校的资产管理行为
创新引入“虚提”模式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和摊销的账务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是列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一创新的处理方法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为高校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了会计数据支持。
五、会计核算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省自然科学基金检查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因新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在间接成本核算方面的模糊规定,致使部分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在2015年,某省组织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财务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
1. 超限/重复提取间接费用(管理费)。
部分高校存在提取规定的间接费用后,存在另立名目再次提取开题费、学院管理费等现象,或者在提取间接费用后,再次提取图书资料费、房屋占用费、水电费等现象。
2. 超范围列支专项费用。
部分高校存在超范围列支财政专项经费不得列支的费用,如手机通讯费、汽油费、餐饮费、招待费、个人消费性支出等。
3. 普遍超支人员费(劳务费),无绩效支出,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被检查高校普遍存在人员费(劳务费)超支的现象,个别项目人员费超支达100%以上,工科性高校的项目超支尤为突出。
4. 较多地结余经费。
被检查项目平均预算使用进度为71%,甚至个别项目的预算使用进度低于30%;部分存在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结余经费处于无人管控状态。
(二)相关原因分析
上述检查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科研间接成本补偿不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尚未建立基于大量基础数据、适应科研活动特点的成本核算体系,不能对科研项目成本做到精细化核算,未能建立一套科学的间接费用补偿办法,以致不能准确归集单个科研项目的完全成本,进而造成了科研项目成本补偿不足,出现了上述问题。
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完全成本核算,主要涉及了相应的科研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科研成本核算体系、财务管理系统及人员、预决算体系及配套、人力成本补偿等方面,目前这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1. 无统一完整的科研成本管理制度。
受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至今未制定统一的科研成本管理制度,这是我国在科研成本管理制度设计层面上的缺陷。目前的科研成本管理制度政出多门,主要有财政部制定的适用于所有科研项目的财务制度和各个科研计划主管部门(如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制定的各自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两类;然而各归口管理部门制定的专项管理办法缺乏协调,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造成高校操作上的两难。
其中财政部颁布的高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和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形成了高校科研成本核算的制度体系框架,虽然对高校的科研成本核算进行了规定,但仍存在成本核算不健全等缺陷。如新制度虽然明确了高校科研活动及辅助活动的各项支出应在科研事业支出中列支,但还是难以准确归集和分摊诸如混合成本中对应的科研间接费用,使其仍在教育事业支出中核算,虚增了教育成本的同时使科研成本得不到真正体现。
2. 无规范的科研间接成本核算方式。
一是我国现行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体,对于具有教学科研双重职能的大学,科研经费与教育经费仍采取统一核算,无法全面精确地进行科研成本和费用的核算;二是科研间接成本无统一的核算、归集和分摊方法,不能通过系统的精细化核算准确地计量出科研项目的真实成本;三是科研经费管理部门未规定间接成本的费用范围,现有政策对间接费用的支出规定又过于笼统,没有严格清晰的禁止性条款,仅用其他支出或替代性的成本项目,加上会计制度中提供的其他支出账户,为不合理开支提供了记账空间。如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只有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才能计入项目成本,但兼具教学与科研高校的科研成本是混合成本,区分困难。
3. 无匹配的成本管理系统及人员。
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大多停留在核算收支、记录资金进出流向的会计核算阶段,属财政统收统支的简单报账型,尚未发展到成本管理阶段;加之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大多只有收支概念,尚未建立能够满足新时期归集各类科研成本信息、分析科研成本结构、协助科研人员编制项目预算的财务管理系统;与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相对应,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大都停留在核算收支层面,尚未发挥教育科研成本精细化核算、协助科研人员编制项目预算、为大学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等相关功能。
4. 预决算及配套不健全。
我国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与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中,存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口径不一致、预算内容与会计核算内容不匹配问题,致使会计核算数据归类与科研经费预算脱节,制约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功能的发挥。如434号文件科研经费预算中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和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4个指标与高校的会计科目不匹配,434号等文件亦未明确规定上述费用应归集到哪个会计科目进行核算,造成不同高校在操作过程中各显通神,出现了一些不一致、不规范的情况;加之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对科研间接费用的核销是一次性预提,不能对直接费用的核销构成制约。
5. 人力成本补偿偏低。
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劳务报酬的核算不合理,一是未将投入的人力成本计算科研成本,二是采用简单的标杆控制成本预算及支出,难以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支出需求,致使科研人员无法从科研项目中合法合理地补偿自己的人力成本付出,从而诱发了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虽然434号文件提出劳务费预算无限制,但仅对课题组中无工资性收入的人员支付劳务费,而不允许对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列支劳务费;虽然434号文件在间接费用中设立了绩效工资科目,但并未提供相关的财政资金渠道,而是由机构或科研人员自筹;尽管部分高校推行计提绩效,但绩效使用范围和方式尚不明确和成熟,致使科研人员付出的艰辛劳动没有合理的补偿渠道。
对科研过程中人员劳务报酬核算的不合理,直接导致科研人员劳务报酬补偿偏低,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与美国同口径比较,我国支付的科研间接成本比例不足美国的1/5,如密歇根大学2014年开始间接费比率在55.5%,哈佛大学2010财政年度的间接成本率为61.5%。
六、相关对策建议
(一)制定统一完整规范的科研成本核算规范体系
由财政部牵头,各个科技计划管理部门参与,参考美国A-21公告等成熟的科研全成本核算框架,设计科学合理、统一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及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规范等配套文件,建立与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及机构层面经费管理能力相适应的间接费用补偿机制,并在其中明晰科研成本的内涵、分类、归集分摊标准以及详细的禁止性规定等,做到从顶层设计上统一规范高校操作和有关部门审计监督,并对于精确核算科研项目成本、全面补偿科研成本、更好提供会计信息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成本管理系统并配备相应人员
在高校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改革中,在更大范围内引入权责发生制,拓展机构层面的财务管理职责与内容,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与高校会计系统的衔接,同时培养并引进相关的成本分析专员,利用财务系统提供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归集和分摊方法,核算不同类别、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等特点的科研项目成本,提高机构层面的经费管理能力,并为科研项目的全成本补偿和监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完善科研经费预决算体系
一是根据财政发展改革和科技创新的需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科研经费收支核算模式,首先是科研经费的收入确认方法,做到科研结余资金的有效管控,避免不必要流失,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科研经费核算方法,实现根据支出逐次或定期核销间接费用,充分发挥间接费用对直接成本开支范围的制约作用。二是建立会计核算科目与科研预算科目的协调机制,推进二者趋同化研究,可借鉴OECD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科研预算明细下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设置便于统计、便于行业和国际比较的R&D类分组预算科目。
(四)合理补偿人力成本
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篇3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命中率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活动,是实现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自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始终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资助原则,高等学院和科研单位已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看作衡量自身科研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如今竞争比较激烈的环境下,怎样才能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命中率,已成為了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近几年科研管理工作的经历,就抓好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领导重视、积极组织,层层落实
学校一直把科研项目立项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 学校和各有关院、系(所)对此都给予足够重视。在每年3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结束后,学校主管科研的校长就下一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开始了积极准备,亲自部署,广泛动员。各有关院、系(所)根据国家、学校的要求进行动员并层层落实。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要意义,并全面分析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和获得资助的整体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让科研人员充分的树立信心、积极准备、争取机会。申报项目前期,主管科研的校长多次亲自率领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各处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先后赴各有关院、系(所)等地推进基金申报工作,要求各有关院、系(所)精心组织所在单位的申报工作,严格把好质量关;要求科学技术与产业部科学技术处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经过保姆式三阶段跟踪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根据课题指南要求和学校的优势,将建议指标下达给各院、系(所),同时动员有实力、又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的教师重点申报。在领导的重视和大家共同努力下,近五年来,我校申报项目数出现快速增长的势头,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受理我校申请基金项目为320项,2009年受理435项,2010年我校科研项目申报数量明显增加,受理项目为722项,2011年受理888项,2012年受理1097项,2013年受理1047项,连续两年突破1000项,成为2013年江苏省集中受理期申报数量唯一超过1000项的申报单位,为争取更多项目的立项资助奠定了基础。
2 提高项目申请书的质量
申请书的质量好坏是决定是否获得立项的关键。申请者在确定科研思路以后, 应认真考虑怎样用最简练、准确、易懂的学术语言把自己的科研思路在申请书中准确地表述出来。目前,学校引进了很多优秀的海外留学人员,有些教师由于刚从国外回来,虽然他们有很好的科研思路和工作基础,但是他们在基金项目的内容表述上还不简练、准确,往往申请项目很难获得批准。就此情况,学校举行了一系列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书写的讲座,并聘请专家进行保姆式的指导。通过这些方式,教师觉得受益匪浅,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误,提高教师申请的命中率。
3 提高申请者自身科研水平,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培养也是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命中率的关键,学校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最近3年来,我校科学研究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水平的论文发表增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增多。这也为后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同时也加强了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并设立了校级的预研项目,对有一定工作基础和有较好科研思路的教师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为教师提供更好的科学研究的平台。学校在多方面的努力下,近五年来,我校科学研究水平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来看,2008年获批准68项,2009年获批准95项,2010年获批准176项,2011年获批准232项,2012年获批准265项,2013年获批准310项。连续两年经费超过1亿元,2013年经费突破3个亿。
4 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
严格的形式审查也是提高命中率的重要环节,管理部门在项目申报前对各个学院的科研秘书进行专门的形式审查培训,并制作标准的申请书写格式供申请老师和科研管理人员参考。在项目申报期间要求科研管理人员认真做到对每一份申请项目书的形式进行全面审核,在审查过程中重点审查大家容易忽视的内容,如:合作单位有无盖章,章上的内容是否与标书里合作单位的名称是否一致;申请人、课题组成员有无签字,签字是否标书上名字一致;严格检查是否有超项申请;电子版是否与纸质版内容一致;须推荐但无推荐意见或推荐人不符合要求,在职博士生有无导师同意函等问题。对不合适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对经审查合格的申请书进行统一录入。力求保证形式审查通过率达到100%。
项目获批立项后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好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的产出率,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同时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产出率也有利于基金项目的再次申报,形成了项目申请与高质量的科研产出率的良性循环。
在加强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首先抓好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项目立项后,及时将立项通知、相关的管理办法和课题经费转发给课题组,把项目组研究计划和科研经费落到实处,从而保障课题研究及时进行。其次抓好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主要检查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经费的使用情况、取得的阶段成果情况。项目负责人主要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总结报告,有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直接听取项目负责人的汇报。最后抓好项目的结题工作,研究成果是项目执行后最终体现,结题工作也是管理工作的关键,及时督促负责人按期结题,组织好成果的鉴定和评审。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申请书 篇4
一、填写申请书前,请先查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项目申请办法及规定。申请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字迹要清晰易辨。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二、申请书为十六开本,复印时用B5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第三页起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一式六份(至少一份为原件),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按申报学科投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口科学部。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另报送省(自治区)科委一份原件。
三、封面右上角“科学部编号”由对口科学部填写,项目类别和申报学科代码1由申请者填写。
四、申请者和项目组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成员申请(含参加)的项目数,连同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不含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不得超过两项。
五、同一项目组研究内容相近的项目,只允许报送一个科学部。
六、申请者可因同类项目竞争等原因,提出不宜评议本项目的专家名单(姓名与单位,3人以内),附另页于申请书原件中。供科学部选择同行评议人时参考。科学部将对此信息保密。
如何申请自然科学基金 篇5
1、项目的立项依据
(1)研究意义
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和区域的城市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一方面,全球化导致空间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世界城市体系的重组,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正在转变成为以“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各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越来越紧密地与全球经济网络相关联。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606.3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的吸纳国。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镇密集区域,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14%的全国人口、创造了42%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79%,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成为世界上六大城市密集区域之一。
提升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战略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 “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同时,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着手编制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镇密集区域的空间发展规划。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趋势既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新的科学研究议题,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国内的学术界,尽管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对于经济全球化和各个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进展。因此,本项申请提出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研究课题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应用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尽管1966年英国学者霍尔(P.Hall)就发表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一书,但从1980年代开始,国际学术界才关注到全球经济网络对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1982年和1986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先后发表了《世界城市的形成》(World City Formation)和《世界城市的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2][3][1]。他认为,世界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网络的“支点”,具有一些特定属性,包括公司总部、国际金融和商务 1
产业的集聚地,全球性的交通和通讯枢纽,同时也是国内和国际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并且呈现出社会空间的高度极化。弗里德曼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城市体系研究的“属性方法”(attribute approach)的开拓者。
1991年和2001年,美国学者莎森(S.Sassen)发表了《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一书的首版和新版,深入分析了纽约、伦敦和东京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主导作用。她认为,在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越来越趋于全球扩散的同时,更加要求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而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全球城市就是全球经济网络的管理中心,金融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这些城市的全球主导功能的核心产业。2002年,莎森主编了《全球网络:相互关联的城市》(Global Network: Linked Cities)一书,邀请各国学者对于大都市与全球经济的关联网络进行案例研究,本项目申请者也应邀参与了上海案例研究。
1996年,出生在西班牙的美国学者卡斯特尔斯(M.Castells)发表了《网络社会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一书。他认为,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流通空间(space of flow)而不是场所空间(space of place)造就了全球城市体系。这里,卡斯特尔斯的流通空间就是指信息、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全球经济网络,场所空间则是指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网络的“节点”。
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以英国Loughborough大学为基地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开始成为这一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机构之一,至今已经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泰勒(P.Taylor)等人采用“网络方法”(network approach)研究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
[8][9][10][7][6][5][4],不仅判断世界城市体系中各个枢纽城市的等级属性,而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网络。从“属性方法”到“网络方法”,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城市体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举行了全球城市区域的国际研讨会,并出版了由斯考特(A.J.Scott)主编的《全球城市区域:趋势、理论、政策》(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一书[11],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区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霍尔(P.Hall)和弗里德曼(J.Friedmann)在他们的论文中分别提及了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2][13]。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和区域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和区域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演化过程,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议题,研究对象从城市扩展到区域,研究方法从等级属性发展到关联网络,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从1990年初期,经济全球化对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开始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1994年,上海召开了以“迈向21世纪的上海”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率先从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来考虑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14]。国家有关部门也关注到全球化对于我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建设部组织了《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在1999年出版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一书
议。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我国经济发达区域的全球化进程(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或各个区域的投资分布)[16][17][18][15]。该研究报告从全球化的视角,对我国城市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或城市体系演化(主要是空间结构)[19],但尚未对于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进行深入解析,更没有从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视角来考察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的属性等级和关联网络的演化。尽管国外学者的研究提及长江三角洲区域正在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但也没有达到对于因果作用机制进行解析的深度。
(3)主要参考文献
[1] Hall, P.The World Cities.McGraw Hill.1966.[2] Friedmann, J and Goetz W.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8.6(3): 309-344.[3] 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and Change.1986.17(1): 69-83.[4] Sassen, S.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5] Sassen, S.ed.Global Networks: Linked Cities.Routledge.2002.[6] Gu, F.R.and Tang Z.Shanghai: Reconnecting to the Global Economy.in Sassen, S.ed.Global Networks: Linked Cities.273-308.Routledge.2002.[7] Castells, 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8] Taylor, P.J.Specific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Geographical Analysis.2001(33): 181-194.[9] Taylor P.J.World City Network: A Global Urban Analysis.Routledge.2003.[10] Taylor, P.J., Catalano, G.and Walker, D.R.F.Measurement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Urban Studies.2002(39): 2367-2377.[20]
[11] Scott, A.ed.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12] Hall, P.Global City-Regions in Twenty-First Century.in Scott, A.ed.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59-77.[13] Friedmann, J.Intercity Networks in a Globalizing Era.in Scott, A.ed.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19-138.[14] 上海市《迈向21世纪的上海》课题领导小组(编).迈向21世纪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5] 顾朝林、张勤、蔡建民、牛亚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商务出版社.1999.[16] 史同伟.世界500强及其在中国的投资分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7] 王志乐.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8] 于涛方,吴志强.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五百强”投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5(2):13-20.[19] 于涛方,吴志强.“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6(2):4-11.[20] Hall, P.长江范例.城市规划.2002(12): 6-17.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内容
本项目以世界上六大城市密集区域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作为研究的空间范畴,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推进时期的1990-2005年作为研究的时间范畴,研究主题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解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因果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分为具有因果逻辑关系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第二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第三部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城市体系演化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
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研究:外国直接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而跨国公司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首先,以各个城市的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基本线索,选取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国别、资金规模、产业部类和价值区段等特征指标,采用多变量分析技术,建构外国直接投资的时空演化模式。然后,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重点考察对象,通过典型案例剖析,论证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
链”和“价值链”的组成部分。
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研究:以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线索,选取各个城市的经济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主导行业和对外贸易等特征指标,采用多变量分析技术,建构城市体系的时空演化模式。一方面,要关注城市体系的等级属性变化;另一方面,更要强调城市体系的关联网络变化,包括区域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关联网络和各个城市与全球经济体系的关联网络。
对于经济全球化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的研究:首先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来检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假设,然后应用全球经济网络理论来论证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本项研究将要揭示,正是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区位选择和各个地方政府的竞争战略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各个城市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由此导致城市体系的等级属性和关联网络发生本质性变化。
(2)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论证经济全球化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重要影响,并解析经济全球化在特定时空范畴中的因果作用机制,从而填补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的这一研究缺失,也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研究依据。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因果作用机制解析,即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各个城市如何被纳入全球经济网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又如何导致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的等级属性和关联网络发生本质性变化。
3、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本项目的研究方法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是理论和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项目以全球经济网络理论为指导,以我国长江三角洲区域为实证案例,揭示一般规律在特定时空范畴中的因果作用机制。第二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尽管本项目在各个部分都会采用定量的数据分析,但定量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定性分析提出的因果假说,而不是显示定量分析本身的研究价值。第三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项目既要判断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城市体系演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更要解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时空演化趋势。
(2)技术路线
本项目采用因果分析(cause and effect analysis)的常规技术路线。首先是分别判
断经济全球化作为成因和城市体系演化作为后果的时空演化模式,然后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解析两者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
(3)分析手段
本项目将相应地采用相关分析、主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变化成分分析(shift share analysis)等多变量分析手段,以便更为有效地进行模式归纳、趋势判断和因果解析。
(4)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合理地界定了研究工作的时空范畴,大量的基本数据都将来自各个城市的统计年鉴,少量的补充数据来自各个城市的外资企业名录和相关企业的网站、以及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各个年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由此确保了研究工作的可行性。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以全球经济网络理论为指导、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主要线索,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因果作用机制进行解析。根据项目申请者对于国内研究文献的检索结果,城市规划学术界对于经济全球化和城市体系演化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仍以现象描述为主。尽管国际学术界在“经济全球化与城市体系演化”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经济全球化在特定时空范畴中的作用机制是显然不同的,因此本项研究成果能够充实国际学术界的既有理论及其应用。
5、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成果
2007年1-6月:完成“第一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城市调研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工作;2007年7-12月:完成“第一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核心研究,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
2008年1-6月:完成“第二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城市调研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工作;2008年7-12月:完成“第二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核心研究,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并访问英国Loughborough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如何写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 篇6
江虎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生命科学部,北京 100085,Email:jianghj@nsfc.gov.cn)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研究迅速进步,广大科研工作者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各高校和研究院所也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因此,如何写好基金项目申请书是许多申请者关注的普遍问题。近5年生命科学部受理和资助面上项目的基本情况
近5年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数量增长迅猛,由2001年的23548项增加到2005年的48820项,年平均增长率为20%,其中生命科学部每年受理的项目数最多,2005年受理项目数占全委申请总数的43.85%。
在生命科学部不同学科之间项目数量增长的速度差异很大,最为突出的是与医学相关的几个学科,比如临床医学学科项目受理总数由2001年的1731项增长到2005年的4721项,年平均增长率为28.51%。而遗传学由2001年的340项增长到2005年的468项,年平均增长率为8.32。
与项目申请数量的高速增长比较,基金委的资助率并没有同步增长,资助率较低的是临床医学基础学科,5年平均资助率为13.36,资助率较高的是遗传学科,5年平均资助率为23.04%。由于申请基金的竞争更加激烈,使得申请基金项目的每一步都很重要,其中如何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研究问题的确定
研究问题确定的具体形式就是确定项目的题目,确定拟研究的问题就是确立将要展开研究的基本框架。申请者确定研究问题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到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2.1 有基础
2.1.1 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掌握
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能否成功。在设计研究方案时申请者要列举一些重要的研究手段或方法用来解决拟要研究的科学问题,这是申请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有些申请者可能并不全面了解、准确把握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作用,想当然地将一些时髦研究方法列入申请书。比如,基因芯片技术一出来,便有申请者用基因芯片去分离基因;蛋白质组学研究伊始,便有申请者用它来鉴定相关蛋白质。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虽然能得到一些数据,可是要想得到所要得到的基因或蛋白质的可能性则很小,甚至不可能。欲选择合适而又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拟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申请者必须清楚所选择研究方法或手段的特点和作用,还必须有用这些方法做过实验的亲身经历,这样才不至于茫然,才称得上掌握了该研究方法和手段。
针对拟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如果申请者能对现有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或自己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从而能做到别人无法做到的事,说明在方法上已经高人一筹,这也就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的优势。
2.1.2 研究材料的掌握
研究材料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研究材料往往具有其特殊性或不可替代性,主要有两种类别:一是属于自然存在的研究材料,比如新发现或稀有的物种或独特的物种,具有特殊性状的材料(抗性材料等),没有被研究的而具有研究价值的遗传群体(疾病家系等),具有特殊的生理
功能的材料(疾病患者等);二是人工创建的材料,主要指经遗传修饰获得的突变体,建立的转基因生物或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等。这些材料主要用来研究物种进化,新基因资源的发掘,功能基因的分离和基因功能的鉴定等。如果自然存在的研究材料,则需要研究者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如果属于人工创建的材料,则需要研究者通过实验去筛选。
2.1.3 研究的初步结果
申请项目前,申请者获得一定的预实验结果获得资助的重要保证。这些预实验结果所给出的信息可能预示着其中有重要发现的苗头,比如找到了可能相关的基因或蛋白质,提示着可能的生理功能,观察到了一些新的现象或发现了新的规律,也有可能显示出项目中某种关键性研究手段、方法、研究模式的可行和有效。提供预实验数据一是为了反映出项目的重要科学意义,二是为了体现出项目的可行性。绝大多数申请项目都有一定的预实验数据,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更多、更重要的预实验数据,申请者能否对这些数据给予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并提出科学的研究假说,这样才利于评议专家给予准确的评议,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2.1.4 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的掌握
生命科学属于实验性科学,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的作用必不可少,尤其对基础研究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研究模式,就是指申请者采用的研究系统,实验研究必须在一个可以控制的研究系统中进行。有些研究在表型或功能明确的前提下在分子水平进行就可以,这种研究重要的是得到或创建有特点的研究材料;有些研究则要在细胞水平进行,旨在探讨细胞行为与所研究因素之间的关系;而有些研究则要在个体水平进行研究。不论在哪个层次展开研究,重要的在于所采用的研究模式能否与拟要研究的科学问题结合起来,能否科学、有效地工作。为了使研究更深入更有说服力,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要求在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层次上都要展开研究。建立一个科学的适合自己研究问题的研究模式需要研究者具有很敏锐的视野,或者得到了严格的科研训练,决非轻而易举就能选准,就能建立起来。申请者如果建立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研究模式,就能得到别人不易得到的数据,因而比别人更具优势。申请者千万不要视研究模式为简单地获得DNA或细胞株,最为关键的是拟要研究的问题能否在所建立的系统中易于处理。
所谓研究策略,就是指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案。特别是现在的实验研究,许多科学问题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比如要克隆某个功能基因,研究策略之一就是先创建突变体,之后构建遗传群体,然后进行基因定位,最后达到分离该基因的目的。对生命科学研究而言,有时解决一个科学问题比提出一个科学问题更为重要。申请者懂得采用合适的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是开展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2.2 有意义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是顺利通过同行评议的必需条件。基础性研究项目的科学意义可分为间接的科学意义和直接的科学意义。间接的科学意义往往属于那种从宏观层面或从今后应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意义,它与项目的联系并不紧密,而不少申请者所阐明的科学意义都属于这种类型。直接的科学意义则是申请者在分析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表现出来的科学意义,同行专家能从申请者的叙述中看到项目的科学意义而无须申请者去强调,它与项目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属于项目“真正”的科学意义,这也是同行专家非常希望看到的重要部分。表达项目的直接意义关键在于申请者能准确抓住问题的关键,具备应有的工作基础。项目直接的科学意义表达清楚了,其间接的科学意义也就清楚了。如何写好申请书
3.1 做好计划
在确定项目的申请题目后,首先要将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查全,特别是那些最新的文献资料,遗漏重要的文献资料可能会导致项目申请的前功尽弃。充分掌握文献资料不仅可以避免自己做重复研究,更能开阔
自己的眼界,准确地把握研究方向。其次,要给自己定下完成申请书的时间表。不要以为完成普通面上项目申请书不需要太多的时间,要想得到资助,必须有一个诚恳的态度,留足充分的时间准备申请书就是具体表现。
一般申请者至少要花3~6个月的时间写申请书,并赶在头年的12月底之前完成初稿,在正式递交申请书前的3个月时间里,要多听取不同方面专家的意见,并进行反复修改。匆忙中是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申请书,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开始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年轻人来说,留出足够的时间多征求他人意见并反复修改非常重要。若有可能,最好与你要报送的学科负责人打个电话,听听他们的意见,确认你的项目是否适合报送在那个学科。
3.2 认真写好“立论依据”和“研究方案”
“立论依据”是整个项目的核心,约有80%以上的未获准项目都是由于该部分的不足所致。写好“立论依据”必须有两个重要基础:一是要有与拟要申请的研究内容有关的预实验结果或得到了重要的研究材料;二是申请者提供对拟要研究内容的研究思路。
预实验结果往往预示着尚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也是打动评议专家的重要因素。不少申请者所提供的预实验结果比较肤浅,无法让评议专家相信进一步研究下去能得到更重要的结果。预实验结果是申请者提出科学问题的基础,同样的预实验结果可能在不同的申请者中提出不同的科学问题,因此评议专家乐于看到申请者基于预实验结果是如何思考的,也就是申请者提出科学问题的理由。在这个分析过程中,申请者必须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了解制约该领域的瓶颈,通过比较分析找到其中关键的科学问题。如果申请者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则需要详细介绍所获得研究材料的具体情况,通过它能做什么,进而体现出该研究材料的重要性。
在“立论依据”部分写出自己的研究思路,是申请者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考过程,是申请者在“研究方案”中为什么要安排那些实验的理由。现在依然有许多申请者在“立论依据”部分几乎不谈自己的研究思路,以为写在“研究方案”部分就可以了,这样的“立论依据”是不完整的。对将要采用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项目,更需将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可行性如何等要素叙述清楚。从研究思路中,可以看出申请者对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的把握程度,这也是评议专家关注的一个重点。
“研究方案”是申请者解决科学问题的一个详细方案,由多个实验组成,是申请者在“立论依据”中研究思路的具体落实。只要在“立论依据”中把研究思路说清楚了,写好“研究方案”应不是大问题。写好“研究方案”有三个要求:一是要清晰,要具体地将要进行的实验的关键步骤说清楚,有些申请者喜欢用流程图的形式表达研究方案,虽比较明了但不够具体,建议对每个步骤增加文字说明;二是要对那些关键实验的结果应有一个基本判断,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能得到申请者所想要的结果,在实验中出现假阳性等干扰因素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是常有的事情,这时申请者应想到可能的替代手段和方法;三是所有实验的安排是否与所提出的科学问题之间存在逻辑对应,完成研究方案中实验的目的就是要回答所提出的科学问题。有些申请者忽视了这一点,使得项目文不对题,或申请者所安排的实验不能全面、而是部分回答提出的科学问题,这说明项目研究方案不完整,或是所提科学问题太大。
在“立论依据”的叙述过程中,文字要准确,不能用“似乎”、“可能”等模糊语言。尽量给出准确数字进行定量说明,不能采用“有提高”、“有增加”等不准确的表达方式。文字要流畅,不用那些晦涩难懂的、英文的直翻长句。注意英文缩写之前要给出英文全称;在叙述中勿出现太多的英文缩写,让人糊涂。每个观点的引证必须标注出处,列出的参考文献必须按正规的书写。值得强调的是,申请者千万不要将申请书写成“研究工作很有意义→国际上的大致研究状况→没人报道或研究→所以要研究它”形式,这样的项目缺少深度。
3.3 客观写好申请人的简历
申请书中如何介绍自己反映出申请者是否诚实、客观和严谨。评议专家在项目的评议过程中也给出这方面的评价,如果申请者夸大自己、或打擦边球、或隐瞒一些重要事实,其项目就有可能被评议专家否决。这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会议文集与正式发表的论文不加区分混在一起;(2)在列出的已发表的文章中,只写论文题目、杂志名称和时间,删除所有作者名字,或只列自己的名字而不列其他人名字;(3)尚未真正到岗而编造到岗假象;(4)夸大所获奖励的份量;等等。申请者最好不要将刚投稿且未获得任何反馈的文章列入自己“发表的相关论著”一栏,尚未正式发表但已经被接受的文章可以列出来(要求附加被接受的证明材料)。写好申请者的个人简历首先要认真介绍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研究简历及研究特长,学术任职(无须提及行政任职)。需要提供申请者近年发表的与本申请相关的论著,而不是申请者发表的全部论著,且要将论著的全部作者、题目、时间、卷页等准确列出。最好将申请者的名字用粗体标示。对于项目组其他主要成员的情况介绍也应按上述要求,不能省略。实际上,写好申请者的个人简历的目的就是让评议专家了解申请者受教育受科研训练的背景,让他们知道申请者过去做过什么样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掌握了那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而判断申请者的科研能力,其中任何虚假成分都将被视为学风问题。申请者想尽办法包装自己,往往效果恰得其反。
3.4 不能疏忽与项目申请手续有关的每一个环节
申请手续是基金项目对申请者最基本的要求,这里任何错误都是不能原谅的。有关注意事项请参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政策和规定,这里不多赘述。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用网上受理,我们偶尔也能看到有些PDF格式的申请书存在缺页等现象,这将严重影响该项目的同行评议,所以申请单位应在网上递交之前认真检查每一份申请书是否成功转换成PDF格式。高质量申请书的标准
4.1 申请书要有一定的厚度
虽说申请书的厚度只是一种形式,但从形式上却可看出申请者的态度。一份很薄的申请书不可能是高水平的申请书;有些申请书的“立论依据”部分只有一页或一页半长,这就是态度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申请书需要具体详实,但也不是罗嗦重复。如果申请者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对拟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有充分的思考,申请书不可能薄。
4.2 申请书应图文并茂
申请者有义务将申请书写得让百忙之中的评议专家易于读懂,只有这样,评议专家才可能给出准确的评议而不至于冤枉了申请者。利用图表(包括预实验数据)可形象地将要阐明的问题表达清楚,更能吸引评议专家的注意。引用他人图表一定要注明出处。用彩色的图表示效果会更好。
4.3 申请书应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性
4.3.1 认知创新
主要指申请者基于一定的工作基础而提出新的问题,通过思考和实验去求解新问题的答案,是对新问题规律的认识,也可能是对旧问题的新认识,或者说是更深入的认识。申请者往往先提出一个工作假说,围绕假说设计实验进行论证,通过实验来帮助人们加深对某种生命现象或规律的认识。这方面的创新必须在研究者足够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突破。
4.3.2 方法创新
往往方法创新主要来自研究需求的驱使,可以是对已有方法的改进,也可以是一种全新方法的建立。创新的方法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或别人不能解决的旧问题,或提高灵敏度,或提高工作效率(如高通量),或使之适应的范围更广。生命科学研究中主要有6种类型的方法:一是用来解析生命组成的方法(基因组技术、蛋白质组技术等);二是用来研究生命组成成分(蛋白质、基因、其他化学物质)功能的方法,主要通过能体现生命现象或过程的细胞株、组织(器官)、个体(模式动植物)等来完成;三是用来适时观察生命现象、过程的方法;四是用来提取生命信息的方法;五是用来分析或放大各种微量成分(基因、蛋白质、其他化学物质)的方法;六是用来模拟或预测与生命科学研究有关的方法。方法的创新不是随便就可以想出来的,要求研究者必须找准问题的特点和症结,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通过不断摸索总结,才有可能实现突破。
4.3.3 研究材料创新
主要体现在研究材料中所包含的研究价值,因此创新的研究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基础。一般情况下,申请者具有了创新的材料后,只需要采用现有的成熟的研究方法就可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4.3.4 研究模式创新
前面提到选准一个研究模式很难,有时一个好的研究模式的获得可能来自偶然,来自研究者的意外收获。研究者用现成的研究模式去研究与他人相同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往往竞争激烈。实际上,在全世界的科学家范围内,用相同的研究模式去研究相同科学问题的实验室大有人在。对于多数申请者来说,选择一个成熟的研究模式开展研究是比较现实的,只有在足够的工作积累中才有可能实现在研究模式上的创新。
4.4 申请书中要有亮点
多数情况下,亮点就是项目的创新点或优势。评议专家在评议项目过程中总是将高分给予那些印象深刻的项目,这就是申请书中的亮点所产生的作用。申请者应该清楚自己申请书中的亮点是什么,在撰写过程中要浓墨重笔,充分将亮点作用发挥尽致。如果在材料上有创新,就要详细介绍所选择研究材料的情况、特点和科学意义;如果在方法上有创新,就要详细介绍方法的创新之处及可行性;如果在研究模式上有创新,就要详细介绍新的研究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与旧的研究模式有何不一样。如果在认知上有创新,一定要注意自己分析过程的合理性和提出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4.5 申请书要集中研究目标
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研究目标一定集中,这是经验缺乏的申请者常常容易发生差错的一点。不同类型项目的资助力度不同,所包含的研究内容应该不同。资助强度大的项目可以设计多一点的研究内容,反之就要设计少一点的研究内容。但是研究内容的多少与集中研究目标是有区别的,研究内容多并不意味着研究目标分散,研究内容少也不意味着集中了研究目标。
集中研究目标就是紧紧围绕所提出的科学问题来设计实验方案,不同的实验研究都围绕一个点,朝问题的更深层面展开。有些申请者喜欢设计较多的研究内容,而要研究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研究的结果表现为发散型,没有紧扣主题。设计太多的研究内容而没有集中研究目标,往往是申请者缺少对项目科学问题的深刻思考,或者属于对申请信心不足,希望通过没质有量的做法来获取评议专家的好感。如何面对失败
绝大多数申请者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有种种表现,如抱怨评议不公平,或四处打探,或情绪低落,或怀疑自己。在这里,我只想赞美那些积极面对失败的勇者,“总结经验、打好基础、学习创新、努力
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篇7
现今的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评估并不仅仅局限于馆藏资源的利用率[1]、读者满意度[2]等方面。伴随着各个高校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管理层在权衡优先建设项目、分配有限资源时, 就需要确切掌握及衡量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与服务的核心价值所在, 需要图书馆提供支持学校长期战略目标的具体证据。此时, 虽然无法提供全面衡量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的所有价值体现, 但如若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量化方法来从局部 (如: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活动的影响) 来评估图书馆为整个学校所创造的价值, 无疑为图书馆增添了一个极大的竞争筹码。高校图书馆的投资回报率 (Return On Investment, 简称:ROI) [2]的研究, 正是因此而生。本文主要研究了图书馆在单个功能领域的投资回报率问题, 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简称:NNSFC) 申报过程中的投资回报率;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 结合实际情况, 构建出一个衡量高校图书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活动中的ROI模型。虽然这个模型无法全面衡量图书馆对整个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全部价值, 但是的确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来评估图书馆对学校的学术氛围、学术声誉、经济收入的贡献。
二、理论模型的研究
本文中所使用的投资回报率模型最初来自于美国研究人员针对企业图书馆而构建的模型, 计算了企业在图书馆的投入而因此获得的经济效益[4], 这可视为投资回报率在图书馆领域中的较早成功应用;而后美国Florida州的公共图书馆构建了条件评估模型来计算投资回报率[5];Colorado州的8个公共图书馆也用类似方法计算其投资回报率[6]。King和Aerni等将投资回报率的研究扩展至高校图书馆, 并将其构建的理论模型对匹兹堡大学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的投资回报进行研究[7,8]。Carol Tenopir、Amy Love等对其进一步改良, 改良后的模型更加适用于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环境[9]10]。国外研究人员从实践中借鉴了投资回报率方法, 应用于企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 但是没有一个方法测量过某个具体科研项目经费收入的图书馆的投资回报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三个因素来评估基金申请的成功多少归功于图书馆: (1) 项目申报书撰写过程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有多少是来自于学校图书馆。 (2) 引用馆藏文献在基金申请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是否起到了重要作用。 (3) 项目申报书中引用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基于此, 在本次研究中应用的扩展投资回报率 (ROI) 模型如下且μ∈R)
其中, μ为高校图书馆总的经费预算, F, G模型的数学表达如下所示。
G的计算过程中, 未计算申报基金项目类别的计算系数, 是因为在基金申请过程中, 申请不同类型项目给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相同的, 却不具备扩大或缩小的价值意义。
而申请获得的基金类型98%以上仅限于三种:面上项目、地区项目、青年项目, 在此, 我们主要研究这三类项目, 少数其他各类项目, 依据价值接近原则, 归入到这三类之中, 故m=n=3。针对这三种基金类型的特点及不同类型项目给学校带来的影响力的不同, 其计算系数也会不同。βi是指成功获得NNSFC资助经费的面上项目 (或地区、青年项目) 的计算系数, 为固定值, 根据重要度的不同, 给其设置相应的固定值。此处β1是面上项目的计算系数, 设为1.35;是地区项目的计算系数, 设为1.15;β2是青年项目的计算系数, 设为1.00。β3是指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的面上项目 (或地区、青年项目) 的项目数量。pi是指认为图书馆馆藏文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申请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项目负责人的比例。λ是指该校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助的项目总数。bj×qj是指项目负责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或地区项目、青年项目) 申请过程中引用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人数。qj是指科研人员在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中引用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项目申请的所占比例。此处重新定义bj是为了针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进行调研, 在其申请NNSFC过程中, 是否引用了图书馆文献资源, 以及引用了的科研人员比例是多少。在某些场合bj=aj。ck是指NNSFC申请的单个项目的资助经费额度。以上ROI模型可以简单的描述为:
因图书馆的帮助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经费极其附加影响力价值
图书馆的总预算经费
三、ROI计算要素分析
在计算高校图书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的投资回报率之前, 我们为了克服部分数据缺失带来的不便, 需首先假设几个前提条件, 作为高校计算投资回报率 (ROI) 值的统一标准: (1) 各个高校图书馆每年除了包含纸质资源、电子资源购置费用及学科建设专项费用, 还包含管理费、耗材费、维修费、招待费及其他业务费等其他相关费用, 但是为了避免各个学校之间经费名目的不统一及经费内容的繁杂, 我们不考虑图书馆经费的细枝末节, 统一以各个学校下发到图书馆的图书购置费预算清单为准, 具体的经费数字以清单上的作为计算对象, 而忽略该图书馆是否在该年完全使用完预算经费等因素。 (2) 前面所构建的高校图书馆ROI模型中的G模型, 应该严格按照G=b1×q1+b2×q2+b3×q3来进行计算, 但是考虑到本课题在调研过程中, 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所对应的参与调查人数相对较少, 使得q1、q3的计算值不具备代表性, 故此处, 我们统一将q1、q2、q3按照该校公共计算方法来确定其值, p1、p2、p3亦是如此定义。 (3) 由于考虑到高校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本以面上项目、地区项目和青年项目为主, 其他各类资助类别项目极少, 故统一将其他各类资助类别项目等同规划到这三类之中。
四、结论
以图书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的投资回报率为研究内容, 展示了一种定量计算图书馆价值的方法,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收入来反映高校图书馆馆藏的价值是展示高校图书馆的一个很好的起点。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是基于国外学科所创建的投资回报率模型的理论知识体系而加以扩展和修正, 单纯考虑了高校图书馆资源对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收入的贡献。这个只是图书馆为高校所作出的贡献之一, 亦可将这一理论体系延伸, 从而考虑如何量化图书馆在高校教学、学生成长、教师科研及教学水平的提升等其他领域的投资回报率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振华, 蔡新.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利用率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 (7) :46-50.
[2]刘海萍, 阳海燕, 符勤, 李建平.馆员满意度与读者 (用户) 满意度传导机制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 (03) :70-74.
[3]Library Research Service.Return on investment for public libraries[EB/OL].[2009-03-01].http://www.lrs.org/public/roi.
[4]Strouse R..Demonstrating value and return on investment:The ongoing imperative[J].Information Outlook.2003, (07) :14-19.
[5]Griffiths J.M., King J.M., Tomer C., Lynch T., and Harrington, J. (2004) .Taxpayer return on investment in public libraries:Summary report[J].State Library and Archives of Floria[EB/OL].http://dlis.dos.state.fl.us/bld/roi/pdfs/ROISummaryReport.pdf.
[6]Levin, Driscoll, and Fleeter.Value for Money:Southwestern Ohio’s return from investment in public libraries[EB/OL].[2006-06-22].http://9libraries.info/docs/EconomicBenefitsStudy.pdf.
[7]King D.W., Aerni S., Brody F., Herbison M., and Knapp A..The use and outcomes of university library print and electronic collections.The Sara Fine Institute for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nd Technology[EB/OL].[2004-04-01].http://web.utk.edu/~tenopir/research/pitts/Pitt_Use_Final.pdf.
[8]King D.W., Aerni S., Brody F., Herbison M., and Knapp A..Comparative costs of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electronic and print library collections.The Sara Fine Institute for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nd Technology[EB/OL].[2004-04-01].http://web.utk.edu/~tenopir/research/pitts/Pitt_Cost_Final.pdg.
[9]Luther J..University investment in the library:what’s the return?A Case study at the Universityof Illinios at Urbana-Champaign[EB/OL].[2008-01-10].http://libraryconnect.elsevier.com/whitepapers/0108/lcwp0101.pdf.
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篇8
相对较为独立、所受行政干扰较少、评审较为公正,保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20%的经费,推出了基础科研近80%的成果。
科学家们在批评中国目前的科技经费掌控体制——主要以科技部为代表时,往往会提及一个相对较为独立、所受行政干扰较少、评审较为公正的组织,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在原中国科学院基金局的基础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86年2月成立,负责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为主,系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最初暂挂靠科技部,2000年独立出来。
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科学事业费预算拨款,和一小部分社会捐助。去年财政批了22个亿,约占全国基础科研投入的20%。
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柳卸林博士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予以了肯定,“科技部推出的是‘课题组长负责制,而自然科学基金是由‘同行评议来决定。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人员,权力比较有限,主要是专家意见说了算,科学家有自主权,匿名评审,也比较公平,看不到很多官僚的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是按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科学基金制模式运作的,即依靠科学家、尊重科学自主性的民主管理机制,与“平等竞争、激励创新”的运行机制。有人说,它是“用20%的经费,推出了基础科研近80%的成果”。
那么它的实际运作情况怎么样?在立项、评审及监督管理方面又有怎样的不同?
自下而上的立项与背靠背评审
与科技部先立计划的立项方式不一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模式,由科研人员自主申报,再进行评审立项,鼓励自由探索。
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每年的3月31日截止项目申请,5月到6月由专家在线评审,9月公布最后评审结果,当年底进行第一次拨款。
2003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收到4万多件申请,经过评议、评审,最后约8000个项目得到资助,资助率为20%左右。
基金项目的评审一般按照初审、同行专家评议、专家评审组或专业委员会评审的程序进行。
在《国家自然科学管理规定》中,把“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定为基金项目的评审原则,而其中又把“依靠专家”放在第一位的位置,用邹承鲁的话说,就是“科学家管理科学的事情”。
“所有的评审都完全依靠专家,是否立项、该拨多少数额的经费,都由专家决定,基金委相当于一个组织与执行机构,工作人员不干预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吴善超处长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是依靠科学家民主管理的机制。
而参加评审的专家都由基金委各科学部来挑选。基金委计划局田起宏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现在各个科学部不管是主任还是副主任都是院士,此前都是科研领域一线来的。陈宜瑜主任是中科院过来的。主管我们的朱道本副主任,原来是化学所的所长。从分工来说,也基本上是因专业背景决定的。一般基金的工作人员,同样不是从行政部门过来的,本身都是科研工作者。”
评审专家每两年更换一次。这两年基金委引进了一些海外专家,他们与国内部门较少利益冲突关系,发言更为直率。
评审过程中采用评审回避制度,即项目申请人与评审专家背靠背,虽然实际上不可能完全做到匿名评审,但有一点是基金委保证的,即无论是同行评议还是专家评审会,申请人事前都不知道负责审议的是哪些专家。
除此之外,与申请人同一单位的专家不纳入评审专家之列,如有师生关系,也尽力回避。
饶毅曾经参与过一个神经医学方面的基金重点项目的评审。会评的专家中,其中有一个人可能认识被评者——饶毅发现,在讨论的时候他在帮申请人说话。但是专家说话也要用专家的观点,不能逾越标准。最后的结果,则是这个专家被更多的专家意见所改变,发表了与原来相反的专业意见。
申请项目的创新能力、经费预算,全由专家独立判断,那么各位专家是否都能尽职尽责呢?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开始加强专家信用管理建设,对专家的评估主要从两方面考察:一是评估专家是否认真负责,着眼于其评议的有效性;二是专家的判断力与预见性。
“如果一位专家在评审中不负责任,多次出现无效评议,这种情况一再发生,那这名专家的判断力与预见性就值得怀疑了”,吴善超说。
项目的动态管理与监督
立项之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由财政部按年度进行拨款,经费直接拨至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其单位负有管理与监督的责任,项目经费的5%划作该单位的管理费。
每个项目每年都要向基金委递交一份年度报告,报告其项目进展及经费管理情况。
重大项目每年至少召集一次学术交流和工作协调会议,负责向科学部报送项目研究工作年度报告、项目所属课题年度进展报告、项目中期进展报告、中期经费执行情况报告、项目及课题结题报告等。
年度报告出现问题的,将得不到延续资助拨款。
项目完成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就其完成情况进行同行专家评议,分为三四个等级,评价情况将与下一次申请挂钩,评为优秀的,在以后的申请中能够得到基金委的优先照顾。最后的评议一是看培养人才情况,二是看其工作质量与工作态度。
“完成情况的评审并不完全以成败论英雄,基础科学的科学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见的;如果工作态度认真,也培养了很好的人才,最后仍失败了,基金会是宽容这种失败的。基金会的宗旨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科学家创造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吴善超说。
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有一个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现有19名委员,都是科学家和管理专家,负责受理不端行为的投诉。1999~2002年共受理了155件关于各类不端行为的案例,最后查实的有44件,不端行为主要有四类:伪造数据7%,弄虚作假40%,剽窃34%,其他19%。第四类“其他”包括重复申请、假冒签名、虚报工作经历、夸大表述工作基础等。
2003年共收到科技工作者来函101件,其中匿名来函39件。投诉举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违反科学基金评审管理规定赠送礼金1件,违反科学基金项目或经费管理规定17件,发表论文抄袭剽窃17件;在申请书或结题报告中弄虚作假26件;发表论文一稿多投5件;专家评审不公16件;询问情况及建议8件;滥用科学基金经费2件;评审专家违反保密规定1件;受资助单位内部管理问题1件;其他7件。
对最后查实属实的,轻则警告、批评,重则取消其申请资格。针对2003年投诉,经调查核实,对有关人员或单位提出通报批评5件;提出内部通报批评2件;提醒注意学风问题2件;取消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资格3件;撤销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件。
“很多人认为科技界因其专业性强而比较独特,外界无权评价,这使得科技界成为一个封闭的圈子,外界难知其详。然而科研也要讲科学道德,这在无论哪个领域都是共通的”,吴善超认为科技界有必要变得开放一些,接受外界的评价。
监督委员会也会受理项目经费使用不善的投诉,但委员会不负责财务审计,这点有别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审计总署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有分部。吴善超告诉记者,“我们接到此类投诉后,不能直接调查,而是报给其依托单位去查。”
另外,监督委员会开始试行派驻监督小组参加评审会,2004年组成了三个监督小组参加评审会,实地了解科学基金评审情况。
科技成果与人才的储蓄所
“因为自然科学基金会有很多面上项目,项目比较小,而基金委鼓励创新,且宽容失败,注重科研项目的潜力,很多知名科学家最初都是从这儿起步,然后再逐渐申请科技的973大项目,973有很多项目就是在基金会孕育的。”吴善超说,自然科学基金会就像一个成果和人才的储备所。
有人称,自然科学基金会是“用20%的经费,培养了基础科研近80%的成果”,吴善超不同意将科研成果如此量化,尽管事实上基金会的贡献确实有据可查。
2003年中国科技人员在国际权威的《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发表论文43篇,其中17篇(Science 9篇、Nature 8篇)论文标注曾受过科学基金资助,29篇论文作者曾受过科学基金资助,占总发表论文篇数的67.4%。
《中国科学》刊登论文551篇,其中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391篇,占71.0%。《科学通报》刊登论文518篇,其中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323篇,占62.4%。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奖2人,其中刘东生院士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他曾受过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计500余万元的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国家科技奖励中的高等级奖项,自1956年至今我国先后仅有9次颁发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一等奖1项,获奖人陈均远、侯先光、舒德干曾获得科学基金约18个相关项目的支持;授二等奖18项,其中16项(15项内地获奖成果)的获奖人均曾不同程度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推荐阅读: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经验09-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提纲08-2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08-31
如何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质量05-30
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南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