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三

2024-09-06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三(精选7篇)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三 篇1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三:顺序与选择结构

1、请根据输入的x值和以下公式,计算输出分段函数y的值。

x10 y0  x10

(x0)(0x1)(x1)

2、编写一个C程序,把整数0,1,..6依次转换成Sunday,Monday,„Saturday并输出,整数0,„,6由键盘输入。如果输入错误,输出“error”。

(提示:此题可以用if语句实现,不需要用循环。)

说明:

(1)请大家按学号来坐,便于考勤和管理。

(2)请珍惜宝贵的实验时间!不要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比如聊QQ、上网或打游戏。

(3)直接把C语言代码粘贴到相应的实验题目下方,上交实验报告时只交word文档。

(4)文档名称:班级+学号后2位+姓名+实验编号,例如12通1班12张山实验二.doc。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三 篇2

在C语言实验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读、写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上机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实验的方法技巧等。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总结如何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1 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讲义,注重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

目前,C语言实验方面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很多,但是绝大部分内容广泛,针对性不强,不好直接拿来当作学生的实验指导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没有明确的实验目标,实验兴趣不大。上机时一些学生无所事事或玩游戏,不但害了自己,还影响其他同学。第二,现有教材中上机实验都立足于C语言本身的一些语言规则,和实际开发脱节,没有较容易理解和生动有趣的范例,比较死板、枯燥。第三、现有实验大多注重语句、语法等,没有把编程解题思路和程序测试等放在首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为此,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专业特色和教学要求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验指导书,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每个实验目的明确;(2)明确实验预习内容,让学生每次实验都作好预习准备;(3)实验指导部分重在指出此次实验的重点内容、不易理解和易出错的环节,而不是理论教材的重复讲述;(4)精选实验题目,以达到每一道题都能体现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并较多地设置“陷阱”,尽量让学生出错,把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和解决。根据难易程度分必作题和选作题,必作题要求在上机时间内完成,选作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参考,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 规范实验活动过程,量化评分标准

学生是实验的主体,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学生必须要对实验有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然而,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的思想还是比较普遍,因此作为实验教师就应当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规范整个实验过程,在C语言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2.1 检查实验预习报告

由于是程序设计课程,如果学生上机时才来思考、写程序和调试,绝大部分同学根本不能完成实验任务,甚至根本没法动手。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自编的实验指导书中设有“预习与思考”内容。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思考相关问题并将“实验内容”部分的源程序写好。每次上课前,老师严格检查实验预习报告,凡没有预习的同学一律不允许进实验室。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一定时间的预习和思考,实验教学效果较明显。

2.2 严格考勤制度和实验现场考评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及合作精神,绝不允许“一人动手大家看”这种“放羊式”现象出现。学生在做完实验后都必须由教师检查其结果,打分后方可离开,凡无结果或结果不理想者,必须补做或提供条件让其重做,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也使学生们具有成就感。对于部分综合型的实验尤其强调分工合作,实行小组长负责制,争取小组成员一起协调配合完成。

2.3 认真批阅实验报告加强反馈

每次实验结束,要求学生上交实验报告。对每一份实验报告都认真批阅,在不正确的地方作出批注,并提示学生错误的原因让他进一步思考;对表现好的学生下评语给予鼓励。这样做有几个好处:(1)能够检验学生上机实践的效果;(2)能及时发现和校正学生所出现的问题;(3)能够激发学生对此门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4)老师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实践证明,认真批阅实验报告后,下次同学们上机时会更认真,所写的实验报告更工整、规范。

2.4 量化评分标准

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实验操作能力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主要方面,不能仅以试卷的形式来评分,因此需要制定了严格的评分标准,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分数形式量化,比如可这样规定(实验成绩30分):其中操作和实验结果10分、实验报告5分、实验考试5分、提问5分、纪律5分:包括迟到早、旷课、环境整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紧迫感,杜绝“放羊”现象的发生。

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实验教学中,老师在上机之前将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先作讲解,在实验过程中,当学生问到问题时,马上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甚至帮学生将问题解决,很少让学生去思考。这样可能下次学生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仍然没法解决。然而,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积极开动脑筋,所收到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1)在课前,针对本次实验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后作答,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积极思考,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解决;(2)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问题,并不马上将解决的方法都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分析,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错误,如果要解决它有哪几种思路,留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自己思考。比如针对以下3个C语句:int b=7;float a=2.5,c=4.7;a+(int)(b/3*(int)(a+c)/2)%4,让学生计算表达式的值并上机验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用笔计算,之后上机验证,看两个结果是否一致。一般会发现一部分学生出错,就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他们思考:(1)整个表达式的结果是int型还是float型?(2)(int)(a+c)的结果是多少?是整型还是实型?(3)两个整型数据相除结果是什么类型?(4)“%”运算符的功能是什么?左右两边的数据要求是什么类型?

比起“填鸭式”的灌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对本实验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学到的知识也更扎实。

4 设计综合性的实验

以往大多数同学在学完C语言后,普遍反映能看懂例题,但遇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这主要是教材上的例题缺少实际意义。为此,我们可以设计短期任务与长期任务结合的上机内容。以一个大题目作为长期任务,再按不同功能模块分解开来,形成一个个短期任务。每一章学过之后要求完成一项或几项编程作业,而各章的编程作业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实际上它们都是一个较大型较复杂程序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任务形成一种连贯性,在整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总任务的驱动,而学生又在一个又一个短期任务的驱动下,体验着一次又一次迈向成功的喜悦。例如,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课程设计的长期任务,从常用输入/输出语句printf和scanf开始,让学生编写主函数并在主函数中调用若干个空函数形成一个文本型菜单的雏形;学习常用数据类型后,再编写一个验证密码输入的函数;选择结构后,要求编写一个菜单选取函数;循环控制和数组后,要求建立班级课程的成绩输入输出函数;学完结构体类型后,要求使用结构体数组来存储和处理学生的信息;学习链表后,要求利用单链表动态管理学生的成绩;最后在“文件”这一章,要求利用文件操作完成学生成绩管理。当学完整个课程,完成了平时要求的各项编程作业之后,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完成的远不是零碎的程序段,而是在制作程序的各个部件,只要通过简单的程序拼装,就可以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程序。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最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审视整个程序的设计,并通过上机进行综合调试,达到提高编程能力的目的。

5 采用协作方式的实验组织形式

协作学习由David W.和Roger R.Jonson教授提出,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采用协作方式来组织实验,是值得广大教师探讨并推广的一种形式。在C语言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一人一机基础上,利用局域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协作实验,将实验心得体会、结论等在网上共享。改变以前那种各自为阵,互不往来的实验组织方式。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6 结束语

C语言的实践教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对C语言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的实践和体会,提出了增强实践教学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想结合的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都手能力,为大学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当然,对于实验课的教学,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一门基础课,实验教学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如何强化C语言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和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三 篇3

【关键词】C语言 程序设计 实验 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234-01

1.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过上机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真正体现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1],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点,全面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切实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及考核体系已经刻不容缓[2]。

2.课程简介

程序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程序设计方法和程序设计语言,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通过学习一种典型的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初步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我院的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分上下两个学期,程序设计基础(一)和(二),程序设计实验是单独的一门课程,有程序设计基础(一)实验和(二)实验,实验内容主要是辅助,强化理论各个章节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进行设计的。

本考核体系是基于程序设计基础(一)实验设计的。我院程序设计基础(一)主要的内容有:数据的表示、组织和处理、程序的基本结构控制(顺序、选择和循环)。

3.現行的考核方式

现行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成绩给定:(1)考勤;(2)实验报告;(3)创新设计。这里的(2)和(3)都是以实验报告来给定成绩,其中一部分以实验报告的书面结果给定成绩,另一部分以答辩实验报告的方式给定成绩。现行的考核方式不能公正的评定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也没有促进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4.全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全程考核体系意在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维度上设置考核指标:过程考核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结果考核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程考核体系:

(1)考勤

考勤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保证,能促使学生养成遵章守纪的习惯,以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每次实验使用E-learning系统进行签到记录。

(2)实验报告

实验课中,教师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中唯一存档的资料,是值得重视的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的完成步骤、完成程度以及答辩等对每次实验进行综合评价。

(3)综合大作业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工程能力,让学生以三人一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共同自主学习、相互启发、收集资料、团队协作开发一个趣味性、实用性的小系统。

大作业从三个方面给定成绩:一是系统的整体评价;二是团队分工;三是团队成员各自答辩情况。

成绩给定之一:系统的整体评价包括科学正确性、趣味性/适用性、界面的清晰性。成绩给定之二:根据团队的分工,评价团队各成员的工作量。成绩给定之三:团队成员各自的答辩情况加入各自的成绩。

(4)期末无纸化考试

为对学习结果进行公正的考核,且激发学生对C语言的热爱,我们用C语言编写了一个无纸化考试系统,并让学生观摩编制考试系统中的主要算法。考试系统的中的试题均为编程题目,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知识模块将试题划分成几个组,每个组中的题目难度相当,考试系统从每个组中抽取一道编程题目,随机组成程序设计试卷。

考试过程中,为保证公正,避免学生考试上网查阅资料,使用E-learning系统控制学生,禁止其使用电脑的浏览器、U盘。

考试成绩从三个方面给定:一是程序结果,单纯地考核程序运行的正确性;二是程序设计思路;三是理论基础知识。

5.结束语

本考核体系应用于本学院15级数字媒体专业,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能更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也表现出了对该门课程的热情和自信,本考核体系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吕红,张杰,任颖.《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年.第A1期.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篇4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if、if…else、if…else if语句和witch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if语句中的嵌套关系和匹配原则,利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实现分支选择结构。

2、熟练掌握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三种循环控制语句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结构的嵌套,利用循环语句实现循环结构。

3、掌握简单、常用的算法,并在编程过程中体验各种算法的编程技巧。进一步学习调试程序,掌握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的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计算并输出1000以内的10个素数以及它们的和。

要求:

在程序内部加必要的注释。

由于偶数不是素数,可以不考虑对偶数的处理。

虽然在1000以内的素数超过10个,但是要对1000以内不够10个素数的情况进行处理。

输出形式为:素数1+素数2+素数3+…+素数10=总和值。

算法描述流程图

Main函数:

判断素数: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t sushu(int n)/* 判断素数的函数 */

{

int t,i;

t=sqrt(n);

for(i=2;i1;i-=2)/* x为奇数时,做函数计算 */

{

n=sushu(i); /* 做判断素数的函数调用 */

( 励志天下 )

if(n!=0)/* 对素数的处理 */

{

a[j]=n;/* 把素数由大至小存入数组a[ ]中 */

j++;

if(j<11)

m+=n;/* 统计前10个素数之和 */

}

}

if(j<10)/* 当素数个数小于10个时,结果输出 */

{

for(i=0;i

{

n=a[i];

printf(“%d”,n);

printf(“+”);

}

printf(“2=”);

printf(“%d ”,m+2);

}

else for(i=0;i<10;i++)/* 当素数个数大于等于10个时,结果输出 */

{

n=a[i];

printf(“%d”,n);

if(i<9)

printf(“+”);

else

{

printf(“=”);

printf(“%d ”,m);

}

}

}

}

测试数据

分别输入1000、100、10测试。

运行结果

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素数个数小于10时的处理不够完善,考虑不够周全。把“+2”的处理做的太勉强。

程序过大,不够精简,无用文字太多。

学习耐心与细心不足,如scanf(“%d”,&n);中的“&”经常忘记。

编程思想不够发散,例如如何判断素数,只能想出2种方式(其中1种为参考教科书上内容);在今后学习中应更多的动脑,综合运用所学。

基本功不够,如清屏clrscr等函数用的不好,有时同样的问题多次犯,给实验课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这说明我的知识不够广,有很多有用但不做考试要求的书中内容没有学好,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就算以后C语言这门课程结束后,也应多看相关东西,多上机练习,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自己。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三 篇5

1.实验环境:

软件系统:使用的软件环境

硬件系统:机型说明

2.实验目的:掌握如何编辑、编译、链接调试运行c程序

3.实验内容:

(1)掌握顺序结构程序设计.P26 ,p49,p62 3.2~3.7

(2)掌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if 和switch语句的用法)p4.2~

(3)循环结构程序设计(while, dowhile,for语句的用法)。

(4)掌握数组的定义、输入和输出的方法,字符数组、字符串函数的使用。

(5)了解函数的定义,熟悉函数实参与形参的“值传递”方式,掌握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方法。

(6)熟悉指针含义及其使用。

(7)熟悉结构体和共用体的使用。

(8)熟悉文件的使用。

4.实验要求:

(1)输入编写的源程序,检查程序有无错误(语法和逻辑错误),有则改

之。

(2)编译和连接,仔细分析编译信息,如有错误应找出原因并改正。

(3)运行程序,输入数据,分析结果。

5.实验结果:

输出程序清单和运行结果。(要求把原题内容,调试好的程序和其结果一并打

印),6.实验体会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三 篇6

C语言是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更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如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在这门课程学习的初期, 教师会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概念和语法, 学生可能会感觉C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所以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后, 在适当的时候, 应该为学生安排上机实验课。C语言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实际的上机操作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理论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因此, 必须抓好上机实验环节, 通过上机实验环节, 使学生建立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独立的编写和调试程序, 通过计算机执行运行出正确结果。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的兴趣。

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1 按照知识模块及每个模块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有目的地上机实验

在上机实验前, 教师应为学生事先安排好实验题目, 实验题目要分为基础题和有一点难度的题,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选择上机实验要做的题目。学生应在上机实验前先按照自己的思路编写好程序, 在上机实验市将程序录入, 并进行调试。为了使上机实验课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最好是教师规定学生在上机实验前必须写上机实验报告, 并认真检查, 这样学生进行上机实验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上机实验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应提高上机实验课的晓率。如果在上机实验前没做好充分的准备, 让学生盲目地进行实践。对于初学者来说, C语言的入门需要一个过程, 初学者一般都是照着书本上的例子, 将程序录入, 长此以往, 学生就只会人云亦云了。应该在课程初期, 就应该鼓励学生构建自己的编程思想, 并将自己的思想用C语言来实现。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和肯定自我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之, 可能会助长学生的厌学情绪, 学生甚至会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进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是每一个教师都不希望看到的。

2.2 认真、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上机实验

在第一次上机实验课的时候, 应该培养学生熟悉上机实验环境。这一时期较之前一阶段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为第一次接触上机实验环境, 学生会觉得很新鲜。所以在之后的上机实验课中, 教师要趁热打铁,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调试程序的能力, 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时, 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判断错误类型及如何改正相应的错误。错误分为编译错误和逻辑错误两类。编译错误, 即在调试程序时, 编译环境帮助编程者找出的错误, 通常称这类错误为"语法错误", 对于这类错误, 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错误提示信息的含义, 并改正相应的错误。另一类错误是"逻辑错误", 即编译环境不能帮助编程者找出的错误, 对于这类错误, 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调试程序, 寻找问题之所在, 学生经过调试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会有很大的收获, 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而且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上机调试程序, 不断地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 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编程水平。

2.3 每次实验课结束后, 安排学生进行编程思想的交流

教师在对学生的上机实验指导过程中, 会发现一些非常巧妙的编程思想, 俗话说得好, 青出于蓝胜于蓝,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教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借鉴这些巧妙的编程思想, 这样就会促进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虽然基本知识点是不变的, 但我们的编程思想却是可以改进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编程风格, 组织学生在一起交流, 学生可以在不断地交流中,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编程思想。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 例如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编程思想, 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找出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较好的编程思想。学生会对编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真正地达到教与学相长的目的。通过交流, 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编程思想,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通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C语言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在最初开始C语言实验课的时候, 有些学生会有畏难情绪。在每次实验课的时候, 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实验目的, 并出合理的教学实验内容, 及时、认真、耐心地指导学生上机实验, 并能在每次实验课后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握以上这些环节, 相信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C语言实验课将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左桂兰.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与创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 .

[2]掌明.C语言教学改革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研究与思考[J].科教平台, 2006 (28) .

高职单片机C语言教学三步曲 篇7

要想完成程序设计,需要稳固的C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的逻辑思维。而稳固的C语言基础知识要依赖英语基础。灵活的逻辑思维要有数学基础。英语、数学恰恰是高职学生薄弱的地方。这给单片机的C语言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阻碍。那么,怎样在薄弱英语和数学基础上,提高单片C语言教学效果便值得研究和探讨一番了。

一、学——软、硬穿插

传统的单片机C语言教学中,往往是先脱离单片机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的语法知识较多,理解和记忆都不太容易,即使记住了语法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利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小型系统的开发。因此,我们以具体项目为基础将C语言知识穿插在整个单片机硬件教学中。比如,讲解完最小系统后,给学生一个项目《点亮LED灯》。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是因为它简单,上手快。它能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入单片机应用之门。利用此次设计主要是给学生灌输C语言的基本结构,从而让学生体会单片机的控制意义。之后可以在跑马灯中穿插for语句知识;在按键设计可以讲if、switch语句;在数码管显示中学会一维数组等。在软硬件穿插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选择什么项目,项目中应准备哪些C语言知识,教师应仔细考量。项目中包含的C语言知识不用面面俱到,应以实用、够用为度。

二、先读后改——被动变主动

在学之后,学生有了单片机的应用经历,也累积了的一些C语言知识。但是由于英语知识薄弱,C语言关键字、格式记不住。程序设计的逻辑思维累积不够。学生独立设计程序还没办法实施。总是以老师讲,学生做的模式上课,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怎么将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

继学之后,采用先读后改的教学方式。读——读程序。发布设计项目后,由学生上网搜集参考程序,然后读懂参考程序。以这样的方式来完成项目,一来可以锻炼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筛选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希望学生能有拥有的一种能力。二来在读程序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在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C语言知识的模糊记忆。三来在读的过程可以学习一些新颖设计思路。这些设计思路不再拘泥于任课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程序设计的创新思维。

读懂程序之后就可以进行程序改造了。网上搜集的程序往往不完全符合自己的设计要求。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读懂程序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改造,变成自己的成果。

能进行程序二次改造也是一种程序设计技能。大多数学生今后从事单片机程序设计岗位,完成设计工作的方式也是搜集项目相关的程序,进行二次改造。因此,单片机C语言教学中,通过改造程序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单片机产品设计的职业能力。

上一篇:英语口语思维下一篇:高三叙事作文: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