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史选择题

2024-09-27

中国古代舞蹈史选择题(精选8篇)

中国古代舞蹈史选择题 篇1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舞蹈史 课程编号:05203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从舞蹈的起源到历代舞蹈发展的状况,来了解中国舞蹈文化的悠久历史,加深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认识,增强对舞蹈文化事业的热爱。通过对古代舞蹈史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舞蹈发展状况和不同时期的审美特征,艺术风格及在舞史上有影响的舞蹈、著名舞人。重点掌握两周、汉代、隋唐三大舞蹈集成时期舞蹈的变革和发展。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上去认识舞蹈。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

原始舞蹈的产生与表现形式

本章要点: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来把握原始舞蹈与原始生活的紧密联系。原始舞蹈的产生不是审美的需要,而是原始人必不可少和必须赖以存在的生活形态及生存方式的需要。

第一节

舞蹈的起源

1、舞蹈起源于劳动

2、最早的民间集体歌舞表演形式

3、崖画中的舞蹈形象

第二节

“求偶舞”的形成

1、“求偶舞”形成的原因

2、崖画中“求偶舞”的舞蹈形象

第三节

征战与古武舞

1、“古武舞”与原始战争的紧密联系

2、崖画中“古武舞”的舞蹈形象

第四节

原始宗教观与祭祀性舞蹈

1、原始宗教观的形成所产生的祭祀舞

2、对氏族首领的图腾崇拜

3、对本氏族徽号的图腾崇拜

复习思考题:

1、原始舞蹈与原始人类生存关系

2、原始舞蹈得以保存、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舞蹈的质变与进化

本章要点:国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私有制的发展、夏商时代“乐舞奴隶”的出现,使原始舞蹈开始从自娱性表演向表演性方向转化,标志着舞蹈最早审美功能的体现。商朝的神权社会,原始祭祀功能被进一步强化,祭祀舞蹈得以较大发展。

第一节

奴隶制度下的表演性舞蹈

1、夏朝,乐舞开始步入表演性舞蹈范畴

2、“以巨为美”、“北里之舞”的商朝 第二节

巫舞与宗教祭祀舞

1、祭祀舞蹈发展兴盛的因素

2、甲骨文中“

”字与“

”字的文字记载

3、商代的 “巫舞”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表演性舞蹈的发展是奴隶制时代的重要进程

2、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奴隶时代舞蹈发生的质变和进化

第三章

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与变革

本章要点:礼乐制的形成,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先王之乐”,成为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特权的工具,“六代舞”、“六小舞”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育课程,并形成体制,是雅乐体系的开端;礼乐制的衰落和民间舞的兴盛与社会根源及艺术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儒家乐舞理论对中国古代舞蹈的深刻影响;楚舞的多种表演风格,标志着我国古代舞蹈最早的审美风格的形成。第一节

周代主要成套祭祀乐舞

1、《六代舞》的内容和祭祀对象

2、《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成就

3、《六小舞》的内容和祭祀对象

4、西周礼乐制的作用及意义

第二节

礼乐制的衰落与民间舞的发展

1、“礼崩乐坏”的社会原因与艺术发展规律的关系

2、民间乐舞的兴盛(1)、《诗经》(2)、《九歌》(3)、《傩舞》(4)、孔子的乐舞教育文化观

3、表演性舞蹈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1)、表演性舞蹈的发展(2)、舞蹈活动与政治斗争

4、两种乐舞理论观(1)、儒家的乐舞理论(2)、儒家乐舞理论的历史价值及意义(3)、墨家的乐舞理论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大武”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舞蹈,其历史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2、礼乐制在西周社会中的意义

3、“礼崩乐坏”说明了什么问题

4、《九歌》是一部什么类型的表演,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5、形成楚舞审美风格的因素是什么

6、怎样理解儒家的部分乐舞思想对当今舞蹈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汉代舞蹈艺术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本章要点:“百戏”是汉代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其综合性串演的性质对舞蹈产生了较深影响;表演性民间乐舞不仅在民间得以发展,同时受到朝廷重视,成为宫廷宴享、祭祀的主要内容;乐舞活动兴盛,为数众多舞人的出现;舞蹈上形成技、艺并重的特点;国家乐舞机构的建立、生活中礼节舞与即兴舞的兴起等诸方面;有力的促进了汉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汉代舞蹈中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所体现出来的“泱泱汉风”,便成了汉舞的美学特征。第一节

“百戏”的兴盛与传播

1、“百戏”的兴盛

2、“百戏”的传播

3、“百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歌舞节目

4、“百戏”对舞蹈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

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性民间乐舞

1、表演性的民间乐舞

2、执武器而舞的舞蹈

3、执乐器而舞的舞蹈

第三节

乐舞机构及乐舞活动

1、雅乐舞机构

2、俗乐舞机构

3、多等级、多层次的乐舞活动及乐舞艺人 第四节

雅乐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1、《大风歌》

2、《灵星舞》

3、《巴渝舞》

第五节

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乐舞文化 第六节

舞蹈艺术多层次提高与发展

1、技艺结合、技艺并重

2、群舞的编排

3、舞具舞服的巧妙运用

4、著名舞人及其艺术成就 第七节

乐舞理论与审美特征

1、乐舞理论

2、审美特征 复习思考题:

1、汉代舞蹈得以大发展的原因

2、汉代舞蹈与周代舞蹈有哪些根本性不同

3、汉代舞蹈中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什么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文化的大融合

本章要点:这一时期,正是社会的动荡所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使中原乐舞文化与中外各少数民族乐舞文化的融合,为中国传统乐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清商乐”中著名舞蹈的艺术表现力;魏晋南北朝不同的舞蹈表演风格,为隋唐舞蹈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石,对后世舞蹈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第一节

《清商乐》中著名的舞蹈

1、作为“前代正声”归入雅乐,进入庙堂的乐舞

2、精心加工和创作成的精美表演性的舞蹈 第二节

乐舞文化的大融合及其影响

第三节

舞蹈技艺水平与不同的舞蹈审美风格

1、魏晋、南朝各代表性舞蹈的审美特征

2、北朝各代乐舞不同风格的舞蹈形象 复习思考题:

1、《清商乐》中精美的表演性舞蹈共同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代在中国舞蹈史上是一个重要时代?

第六章

唐朝,中国古代舞的黄金时代

本章要点:唐朝,是中国古代舞蹈的辉煌时代,无论是宫廷舞蹈,艺术与世俗化的宗教祭祀舞、社会生活舞蹈、表演性的艺术舞蹈、编导艺术、乐舞设施、舞谱和舞论等,都是历代以来舞蹈样式最多、种类最全、分类最细、内容最为丰富,其编导、表演技艺水平最高的时代。鼎盛的原因,与其当时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艺术上的光采博取,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第一节

不同领域中的舞蹈活动

1、节目歌舞游乐

2、歌舞艺人在广场、街头的舞蹈表演

3、自舞成风

第二节

表演性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

1、广为流行的表演性舞蹈按风格分为两类(1)、《健舞》(2)、《软舞》

2、带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戏(1)、《大面》(2)、《踏谣娘》(3)、《拨头》

3、宫廷舞蹈(1)、《九部乐》和《十部乐》(2)、《坐部伎》和《立部伎》(3)、歌舞大曲

(4)、其他著名舞蹈

4、宗教祭祀舞蹈 第三节

乐舞机构

1、太常寺

2、教坊

3、梨园

第四节

舞蹈的艺术成就

1、精湛的表演艺术

2、出色的编导艺术

3、舞蹈美术

4、舞谱

复习思考题:

1、唐代舞蹈兴盛的原因

2、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第七章

辽、宋、西夏、金代的舞蹈转折

本章要点:整个舞蹈的走向,宋代是一个转折点,舞蹈作为独立的艺术不再受重视,代而起之的是杂剧、百戏,使宋代舞蹈有了叙事性、情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附属于上层社会的专业歌舞伎人,已不再是舞蹈艺术的主要力量,舞蹈活动的主流,已逐渐转向民间,并汇入戏曲艺术发展的长河之中。第一节

辽代舞蹈的兼容精神

1、辽承唐舞倡诸舞

2、遗存的舞蹈形象

第二节

宋代——中国古代舞蹈的转折点

1、繁盛的民间歌舞

2、继承中的宫廷宴乐和歌舞大曲

3、纯舞渐衰时的优秀舞者

4、唐宋舞乐传高丽

5、德寿宫舞谱

第三节

金承辽舞融宋舞 第四节

西夏舞迹 复习思考题:

1、宋代舞蹈的特征是什么?

2、宋代舞蹈向戏曲转化的原因

第八章

元、明、清舞蹈的传承与变异

本章要点:元代宫廷宴乐各种乐舞杂呈,各民族乐舞穿插表演;“乐队”成为蒙、汉交融的宫廷乐;杂剧的崛起,形成一个发展的高峰时代,也产生了为数不多的精美舞蹈;明代宫廷以戏曲为主要娱乐,雅乐仍沿袭前代旧制;清代宫廷宴乐具有鲜明的满族色彩,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队舞”仍承袭宋代宫廷宴乐总名;裕容龄是在舞蹈艺术逐渐衰落的清代中,为振兴中国舞蹈艺术作出较大贡献的著名舞人。

第一节

元代宫廷宴乐

1、宫廷宴乐

2、其他表演性舞蹈

第二节

明代宫廷乐舞、舞论及拟古舞谱

1、宫廷乐舞

2、朱载的舞论及拟古舞谱

第三节

清代宫廷宴乐和舞蹈家裕容龄

1、清代宫廷宴乐

2、清末舞蹈家裕容龄

第四节

源远流长的各族民间舞蹈

1、汉族民间舞

2、少数民族民间舞

第五节

戏曲舞蹈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1、元代舞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明、清宫廷宴乐各有何不同

3、你怎样认识戏曲舞蹈与纯表演性舞蹈的关系

中国古代舞蹈史选择题 篇2

以往舞蹈史书多以宫廷 (或统治阶层) 舞蹈为主线来叙述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进程, 但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思考, 中华民族民间歌舞才是真正推动整个舞蹈历史向前发展延续的主导者, 可以说民间舞蹈是舞蹈艺术自古以来存在及发展的“源”, 历代宫廷舞蹈是其“流”, “源”的发展不断给“流”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动力, 二者在自身的不断传承发展中又相互借鉴吸收。

一、古代民间舞蹈与宫廷乐舞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 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源泉”, 宫廷舞蹈是从历代民间舞蹈中提取精华、经加工后专为统治阶层服务的舞蹈形式, 它是舞蹈史发展的“主流”, 民间舞蹈与宫廷乐舞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 即一种在朝代更迭中纵向继承与横向发展的关系。

总觉得全是自家人, 可靠知根知底。这种家族式的公司往往容易形成集权。决策权和管理权集中在一个人手里, 没有人约束, 没有人监督, 容易出现决策失误,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而权利却更加集中, 缺乏约束机制, 企业内部缺乏民主气氛, 这使企业决策风险加大, 很难做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所以说, 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是民营中小钢铁企业, 同时也是更多的中小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是公司的内控问题。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没有被媒体所关注, 是因为民企自身的监管不到位, 没有把问题暴露出来。内部监管缺乏制度保证, 这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使有的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制度, 要么制度条文要求过严, 无法执行;要么制度条文过于宽泛, 操作性差, 都会导致实际操作中的无法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民企在内部监管上, 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合自身的制度体系和流程体系, 比如说财务体系中的会计, 在一般情况下, 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 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 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如材料物资的需求计划、采购、检验、保管、领用应相对分离;销售与发货、收款工作要分开;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依法监管内控运行体系等等等等。在这些方面, 民营企业可以借鉴国有钢铁企业的行政监察机制和审计系统, 从他们的完善的体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公司内控体系、

第三是企业文化的树立。现阶段很多的民营企业还停留在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就是单纯的雇佣关系上, 有稍微先进一点的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多搞几次运动会活动这类的, 活跃活跃企业员工的情绪。其实一谈到企业的文化建设, 民营企业的目光可以放得长远一点, 逐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久远的舞蹈史, 就会发现民间乐舞与宫廷乐舞其实很早就有了概念上的分野。中国最初的“乐”是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作为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国风, 为周朝各诸侯国和地方的乐曲, 大部分是民歌;“雅”是正的意思, 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 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则是宫廷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从《诗经》对风、雅、颂的划分界定,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对“乐”的不同层面的认识。

周代的制礼作乐, 进一步分化了作为正声的雅乐与作为民风的俗乐。由于强调“乐与政通”, 对应着“分封诸侯”政治制度中严格的等级观念, 周代的礼乐处处体现着儒学礼教的乐舞理念, “礼”不仅让“乐”承载了政治教化的功能, 也为“乐”的正统设置了禁区与界限。但是民间的俗乐与宫廷的雅乐并非就此泾渭分明, 反而在互相的交流中交替起伏发展着, 而且民间乐舞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周代礼乐中著名的《六代舞》、《六小舞》就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编制的。而春秋时期, 西周为强化统治而建立起来的礼乐制度却日益僵化, 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而“礼崩乐坏”。清新活泼、充满生机的民间舞迅速兴盛起来, 以至于魏文侯恭而敬之地听古乐会睡觉, 而听民间的郑卫之音却津津有味不知疲倦。

此后在中国的舞蹈历史流程中, 我们都能清晰地发现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条就是作为雅乐的宫廷舞蹈, 另一条就是作为俗乐的民间舞蹈。然而令人称道的是, “雅”与“俗”, “朝”与“野”的这两条线索之间构成了一种良好默契的互动关系。宫

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精神, 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 它强调管理中的软要素, 其核心涵义是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 可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理念文化等三个方面入手。物质文化建设 (表层文化) , 包括生产资料文化、产品文化、环境文化, 如:品牌、包装、厂容厂貌等。行为文化建设 (中层文化) , 主要是对企业的人、财、物、事的各种动的和静的状态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 如:行为、公关、服务等。理念文化建设 (深层文化) , 包括变革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战略观念, 还有民主意识、思维方式、经营管理思想, 具体表现在劳动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方式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 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

综上所述, 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需要走很长一段时间, 单靠民营企业的一臂之力略显淡薄。在钢铁行业重组并购的过程中, 民营企业可以寻求与国有钢铁企业的合并以达到长期发展的目的。比如说在宝钢与沙钢的合作过程中, 双方主要在技术与管理, 产品与市场, 资源与物流方面展开广泛的战略协同, 宝钢向沙钢输出技术和管理, 提升双方的市场竞争力;宝钢同时又从沙钢那里在市场中形成的独特的竞争优势, 实现合作共赢。这无不是宝钢所代表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资本和技术管理优势, 以及沙钢所代表的民营企业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的结合。就像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在公开场所表示:“未来的实践成果会证明, 双方的战略合作是正确的, 是为中国钢铁企业探索出新的合作模式和发展道路。”

廷舞蹈以及后来大量的表演性舞蹈都来源于民间舞蹈, 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民间舞蹈的形式, 吸取民间舞蹈的养分, 整合民间舞蹈的元素。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一条不竭的源泉, 向民间舞蹈学习也是宫廷舞蹈和表演性艺术舞蹈重要的方式和基础。当然宫廷舞蹈反过来也会对民间舞蹈形成影响, 例如唐朝衰败之后宫廷艺人流落民间, 直接促进了唐朝以后民间舞蹈的发展, 由此可见宫廷乐舞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进入民间继续一种特殊的传承。

二、民间舞蹈和宫廷乐舞在本体继承发展中的差异

古代民间舞蹈与宫廷乐舞由于其产生背景、发展条件以及受众的不同, 必然带来它们在舞蹈目的、内容、形式, 舞者、传承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多种差异,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沿着自身不同的轨迹前进。

(一) 民间舞蹈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根茎深深地扎入

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枝叶郁郁葱葱地呼吸在民间文化生活的空气里。古代民间舞蹈的目的是满足广大群众自我情感的需要, 内容为反映人民劳动生活实情, 传授生产技术, 形式简单, 舞蹈者为各民族男女老少, 并由各民族群众在民间经口传身授代代传承下来。例如魏晋时期, 由于战乱不断, 人们习武风气很盛, 也直接影响了乐舞艺术, 民间流传的《狮舞》盛行, 舞蹈动作灵活矫健, 带有武术气息。

宫廷乐舞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祭祀、朝贺、宴享典礼中, 目的是为少数统治阶层服务的工具, 内容按统治阶层的审美要求特定, 形式结构复杂, 舞蹈者为专职艺人或统治阶层内部人员, 传承由宫廷专职艺人在宫廷内传承。还以《狮舞》为例, 到了唐代, 被宫廷加工改造后, 摇身变为了气势宏大的《太平乐》被归为宫廷燕乐——“立部伎”中。

(二) 民间舞蹈的产生、发展与人民精神特征、历史传统文

化、生存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的变化、民族内部认同感, 以及创新能力、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等因素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民间舞蹈的发展具有自然稳定、缓慢、持续、不轻易改变或消失, 能跟随时代变更而长久传承的生命力, 所以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许多民间舞蹈经历了千百年的代代相传至今还在民间流行。长期流传的自娱性舞蹈《踏歌》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这种形式的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各氏族成员参与的自娱性歌舞, 诗经中就有对春秋时民间“踏歌”的描述, 而今已成为各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间娱乐活动, 正所谓“一舞跳千年, 千年跳一舞”。

宫廷乐舞是统治阶层为特定目的而从民族民间舞中选择或量身创作的宫廷乐舞, 创作者或是统治者本人或是宫廷内专职艺人。因此宫廷乐舞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历代统治阶层的主观意志影响, 宫廷乐舞的传承和发展会因政权的更替而改变或消失, 其延续具有不确定性。但宫廷乐舞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表演技巧, 每个时期会产生一些有代表性的乐舞经典作品被载入史册或描写进文学作品中, 为文人墨客所推崇, 让我们今天仍可以从古代的文字资料上想象其优美的舞姿造型。例如诗人白居易在观赏了唐代歌舞大曲《霓裳羽衣》后, 不得不感叹道“千歌百舞不可数, 就中最爱《霓裳》舞”。

三、民间舞蹈与宫廷乐舞共同促进下的中国古代舞蹈发展高潮

(一) 民间娱神与宫廷维权祭祀乐舞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 在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下, 民间产生了娱神祭祀舞, 民间祭祀娱神舞的目的是求得各种神灵保佑丰收, 达到人神沟通的手段, 是民族原始宗教的产物。到了两周时代, 祭祀活动兴盛而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统治阶层为巩固统治政权推行以礼制乐, 通过这一重大举措, 对上古氏族祭祀乐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 不但树立了周朝的权威, 也表达了对祖先的敬畏之心。祭祀舞产生于民间, 发展兴盛在宫廷, 这是民间舞蹈与宫廷乐舞的第一次交融。

(二) 民间舞蹈交流与宫廷吸纳迎来的古代乐舞鼎盛

1. 魏晋南北朝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以大动荡、大交流、大转

换为时代强音, 民族大迁徙促使民族民间舞蹈交流频繁。该时期战乱频起、社会动荡, 在长期的政权争战兼并中, 北方各民族大迁徙, 西域与中原的乐舞文化交流广泛。北魏太武帝争战后带回了西域疏勒和安国的伎乐, 此后北周武帝迎娶突厥女儿为皇后, 新娘带来了由康国、龟兹等地杰出音乐舞蹈艺人组成的庞大表演团队。这时期的宫廷宴会上的各民族民间乐舞, 引人注目地出现在宫廷乐舞中, 受到人们喜爱。

2. 唐代政权稳定, 经济发展, 统治阶层喜爱并重视乐舞,

宫廷乐舞大量吸纳各民族民间歌舞, 如果我们把唐代宫廷乐舞看作是一座山的巅峰, 那么唐代民间活动中的自娱之舞则是山的基石。其实, 即使被屡屡提及的宫廷乐舞, 原本也是各个地域内各个民族的土风之舞。当宫廷乐舞活动被载入史册时, 这些被记载下来的“宫廷乐舞”仍旧以非常活跃的姿态在民间存活着、发展着。例如, 《柘枝舞》开始引进于西域, 后在此基础上汉化改进, 传承下来, 后又流到民间, 现民间表演的双人莲花舞, 由二女童先藏于闭合的莲花中, 花开后出而舞蹈的表演形式就由其演变而来。

(三) 民间舞蹈在瓦舍勾栏的多元发展与宫廷乐舞的民族民间倾向

宋代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给舞蹈带来影响, 舞蹈中出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舞蹈的形式结构发生变化, 歌、舞、念、答的结合, 创造了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美, 产生出戏曲艺术。古代舞蹈的动作、造型、技巧、训练体系和独特的技法规律, 美学要求, 是戏曲构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舞蹈在塑造人物、表现情感等方面, 以其独特的魅力, 为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与风格特色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戏曲中有大量载歌载舞, 甚至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剧目, 如《林冲夜奔》、《三叉口》、《钟馗嫁妹》、《雁荡山》等。此外在元、明、清时期, 民族民间舞蹈在歌、舞、念、答的基础上又吸收进杂技, 产生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各种花灯歌舞。如著名的东北秧歌, 有人物、情节还有高跷技巧。

瓦舍勾栏促进民族民间舞蹈快速多元的发展。宋代瓦舍勾栏的出现使民间歌舞有了固定的表演场地, 民族民间专职艺人增加, 技艺水平明显提高, 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艺人组成民间专业表演团体, 推动民间舞蹈艺术快速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民族民间舞蹈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线索, 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当中异常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宫廷舞蹈的发展在宋代以后转向了综合性和小型化的戏曲舞台艺术, 并演变为附属其中的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宫廷舞蹈历史传承的“断层”, 因此有着相对完整呈现与流传途径的民间舞蹈遗产, 就成为了延续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活化石”。

四、结语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舞蹈艺术犹如天空中繁星集聚的银河, 璀璨而夺目。历代民间舞蹈之“源”与宫廷乐舞之“流”各具特色, 尽显不同风彩,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几千年的古代舞蹈艺术画卷。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舞蹈的朝野之分、雅俗之分并不是绝对的分离, 而是分中有合, 合中有分。民间舞蹈在自身的发展之中始终隐含着向上层伸延的趋向与缠绕不清的关系。宫廷舞蹈也始终在民间舞蹈的滋养下发展、变化。两者之间这种良好的互为依存、相互影响的交织关系是非常独特的, 这也是一种不同层面上的、含有特殊意义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此, 用于平先生的话来做最后的诠释:“在一个共时态的文化视野中, ‘民俗’和‘雅士’是对立的两极;而从历时态的视角来看, 俗文化又往往是雅文化的先声, 雅文化则是俗文化的趋向”。

摘要:本文以中国古代舞蹈史的发展为线索, 从民间舞蹈与宫廷乐舞在不同时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探讨中国古代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两者共同谱写出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舞蹈历史篇章。

关键词: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王克芬著, 江东译.中华舞蹈图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2.

[3]冯双白, 王宁宁, 刘晓真.图说中国舞蹈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中国古代服饰史》补正 篇3

一、弹墨第486页:“其后又有‘弹墨裙’,或叫做‘墨花裙’,是用墨弹色而成,雅淡得别具风致。”按弹墨系清代流行的一种印花丝织物,其生产工艺属于吹染一类。《古今图书集成》卷六八一·苏州府部载:弹墨为用吹管“喷五色于素绢,错成花鸟宫锦”。吹时可置天然叶片等于丝织物之上,由于叶片的遮掩即在丝织物上留下白色叶形;也可用剪成的各种纸样和镂空版代替。弹墨不仅可以作裙料,《红楼梦》中就有“锦边弹墨袜”和“弹墨幔子”。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三年版《红楼梦》的注释中称弹墨为“夹有黑线衲成行线或简单图案的妆饰”(第190页),似也有误。

二、最早的衣袋第133页:“紫荷,也可以说是服饰中有衣袋之始。”扬雄《方言》载:“禅衣有者谓之祜衣”;郭璞注:“前施囊也。”中国古代袍衫的前襟中部有时加,处双层,可以怀物。这很象近现代服装上的暗袋。至迟在西汉已经相当普通,当然要早于南朝的紫荷。所以,才是中国最早的衣袋。

三、坏色衣·袈裟·衲衣第313页:“三衣规定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须缀上一块用另一种颜色的布,用以破坏衣色的整齐,所以叫做坏色衣。”同页:“袈裟是由许多块碎布补缀而成,因而又称之谓衲衣,所以衲衣便成了僧侣服装的通称了”。据引文的意思,袈裟与衲衣为一物,用碎布补缀而成;坏色衣则为另一物,上仅缀一块异色的布。这种说法恐怕有问题。

首先,袈裟是梵语kasāya的音译,意译即坏色衣。其二,坏色衣并非用一块异色补缀,而是使用二重染,即复染的方法。僧衣避免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而用似黑(即缁)、似青(铜青)和似赤(浊赤)三种坏色(kasay,音译加沙)。其三,袈裟与衲衣是两个有联系的不同概念。衲衣是指佛教戒律规定,僧尼衣服应用人们遗弃不取的破碎衣片缝衲而成。据《释氏要览》,衲衣所用衣片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包死人衣)、死水衣、粪扫衣(又包括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但佛教盛行后,这种戒律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详见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的《宗教词典》和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的《佛学大辞典》。

四、钓墩第287页:“……袜裤,即契丹服之‘钩墩’。”在此钩墩应作钓墩。钓墩一词在宋代史志中经常出现,是当时禁止穿用的“杂服”。钓虽通作钩,但与《东京梦华录》中的吊敦显然是一种东西,因此大致还是以钓为是。钓塾也有与靴相连属的,即称钓墩靴。《水浒》中的陈达,就足登“钓墩靴”去向史进搦战。

五、罗和绮第214页:“……透额罗。按罗文较疏,亦即绮。《唐六典》谓:绮即细绫,大致是一种较疏较细的丝织物。”这种说法,容易导致罗=绮=绫的错误结论。

中国古代舞蹈史选择题 篇4

征辟制度:君主直接选拔人才称之为“征”,主要长官直接任用属吏称之为“辟”,这也是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用人制度

丁忧:即遵照礼法的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应担任官职,居家守墓以申孝思,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上计制度: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这一制度随着集权制加强而形成(百度百科)

官僚政治:(特点)以科层组织形式分配权力和责任

充分依靠成文的法规及档案

文官制度,即择优录取,领取俸禄,据能力,功绩和年资升迁罢免 酋帮制:(特点)地位永久的统治者

集中化的权力

一批官员

分层化的社会

分封制:西周灭亡,推行“封建”制度,所谓封建就是“封诸侯,建藩卫”。分封的目的在于建立以天子宗族为主干,天子勋戚为辅冀的政治体系,以期利用宗亲关系来维护天子的正统地位

宗法制:所谓“宗”,就是人们对共同祖先的崇拜,进而成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体系。是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关系组织质变和扩大而形成的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百科)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所谓的嫡长继承制 郡县制:县出现于春秋前期,郡出现于春秋末年

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百科)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百科)

世袭制: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百科)

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确立的名号

庙号:皇帝死后被封的称号,用以祭祀及表明在太庙里的位置。

谥号:是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

尊号:皇帝已经是最高的尊号,但是高居皇位的统治者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希望获得更尊贵的推崇,而皇帝底下的官僚们,处于本省利益的动机,便在适当的时机顺应皇帝的欲望,公开的进行吹捧,使皇帝的名号又增加新的内容,那就是尊号,也称为徽号。

议政王大臣:是努尔哈赤以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扈尔汗、费古扬等开过重臣为五大臣,让他们与诸贝勒一起参决政务的制度,“凡军国重务皆命赞决焉”。

军机处:是参与议政、负责传达皇命、职责办理和监督机密文书运转的御前机要办公中枢,是近在帝扉的、由皇帝 直接统领的行政总汇机构。

军机处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能以军机处的名义独立发文和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一切重要文件均应以“军机大臣奉上谕”、“军机大臣寄信”等形式下达。因此,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

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之前,先由内阁学士

“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

胥吏:又叫吏胥,是官府中专门办理文书的低级行政人员。胥吏既不同于官,也有别与普通百姓,在隋唐以后,逐步称为一个官与民之间的独特阶级

乡绅:是官僚在离职、退休、居乡,或者还没有当官以前的称呼,在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个社会阶级。

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三公分别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西汉末年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九卿其实并不是九个,而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九卿包括:太常、宗正、光禄勋、卫尉、太仆、大鸿胪、典属国、廷尉、执金吾、大司农、少府、水衡都尉、将作大将、司隶校尉、皇后三卿、太子太傅。

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建立三省六部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百科)察举制:即经过考察后进行推荐,是在先秦乡里荐举选士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具体做法: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核查,大中正再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尚书吏部使用。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在推荐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考满: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统考,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进行升降。重在奖励。是明代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依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百度百科)

京察大计: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明清实行三年一考,九年考满。(百度百科,书)《法经》: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百度百科)

幕友制度:幕友是军政长官聘请的助手参谋,幕友制度属于私人聘请,不用申报中央,不享受国家的等级待遇,依靠的是官员个人支付的“束修”、“馆谷”、和委托信任。

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中国明代中后叶,一项赋役方面的重要改革。主要是指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百度百科)

乡里制度:在县之下设乡、里、聚或连、闾等基层组织。

风闻言事:仅凭一些未经核实的迹象即可弹劾,不必承担诬告责任,目的是通过监察官以广收信息和清除反侧,利用监察人员的言论和弹劾权给官僚贵族不时敲警钟。

终养制度:允许官员因父母或祖父母年老,请假回家侍养奉亲的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 篇5

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

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A.王褒

B.东方朔 C.枚乘

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A.枚乘的《七发》

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

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A)。A.枚乘

B.司马相如 C.贾谊

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A.班固

B.张衡 C.司马相如

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

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

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A.班固

B.班彪 C.张衡

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A.《归田赋》

B.《鹦鹉赋》 C.《二京赋》

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D)。A.《归田赋》

B.《鹦鹉赋》 C.《二京赋》

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B)。A.《归田赋》

B.《鹦鹉赋》 C.《二京赋》

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A.《左传》

B.《国语》 C.《史记》

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A.《左传》

B.《国语》 C.《史记》

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A.《楚辞》

B.《史记》 C.《汉帛》

D.《新书》 49.《史记》属于(B)。

A.断代史

B.纪传体 C.国别体

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D)。A.范晔

B.张衡

B)。

C.司马迁

D.班固 51.贾谊的文集是(A)。A.《新书》

B.《新语》 C.《至言》

D.《治安策》 52.《过秦论》的作者是(C)。A.李斯

B.晁错 C.贾谊

D.贾山 53.《论积贮疏》的作者是(D)。A.李斯

B.晁错 C.贾山

D.贾谊 54.《论贵粟疏》的作者是(D)。A.贾谊

B.贾山 C.李斯

D.晁错 55.《论衡》的作者是(A)。A.王充

B.班固 C.桓谭

D.刘向

56.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D)A.《木兰诗》

B.《陌上桑》 C.《羽林郎》

D.《孔雀东南飞》 57.《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D)。

A.司马迁的《史记》

B.萧统的《文选》 C.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D.徐陵的《玉台新咏》 58.《陌上桑》的女主人公是()。A.刘兰芝

B.兰女 C.罗敷

D.木兰

59.代表汉代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A.东汉乐府民歌

B.“古诗十九首” C.托名苏武、李陵的几首“苏李诗” D.东汉乐府诗歌 60.“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

A.汉献帝建安年代的文学

B.汉代末年的文学 C.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D.魏晋时期的文学

61.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先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是()。A.曹操

B.曹植 C.杜甫

D.白居易 62.《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作者是()。A.曹操

B.曹植 C.鲍照

D.李白 63.“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A.曹植

B.王粲 C.孔融

D.徐干

64.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王粲

65.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较为完整的七言诗是()。)A.曹操的《观沧海》

B.王粲的《七哀诗》 C.张衡的《四愁诗》

D.曹丕的《燕歌行》

66.被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建安诗人是()。A.曹植

B.曹操 C.曹丕

D.蔡琰

67.建安著名诗人曹丕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A.《短歌行》

B.《燕歌行》 C.《白马篇》

D.《将进酒》

68.建安著名诗人曹植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A.《短歌行》

B.《燕歌行》 C.《白马篇》

D.《将进酒》 69.《登楼赋》的作者是()。A王粲

B.曹植 C.鲍照

D.左思 70.《洛神赋》的作者是()。A.王粲

B.曹丕 C.曹植

D.曹操

71.曹植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A.《赠白马王彪》

B.《赠丁仪王粲》 C.《白马篇》

D.《美女篇》

72.被评为嵇志清峻,阮旨遥深的诗风是指()。A.建安诗风

B.正始诗风 C.西晋诗风

D.东晋诗风 73.阮籍的诗歌代表作是()。A.《咏史》

B.《拟咏怀》 C.《咏怀》82首

D.《咏怀》8首 74.嵇康文学成就主要在于()。A.小说

B.赋 C.散文

D.诗歌

75.西晋时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A.潘岳

B.陆机 C.左思

D.刘琨 76.《三都赋》的作者是()。A左思

B.陆机 C.张衡

D.潘岳 77.《咏史》八首的作者是()。A.阮籍

B.嵇康 C.左思

D.鲍照

78.左思《咏史》中的名句是()。

A.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B.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C.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D.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79.《悼亡诗》的作者是()。A左思

B.刘琨 C.陆机

D.潘岳。)80.晋代游仙诗的代表作是()。A.左思

B.刘琨 C.郭璞

D.孙绰

81.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A.左思

B.刘琨 C.郭璞

D.孙绰

82.开创我国田园诗新领域的诗人是()。A.陶渊明

B.谢灵运 C.壬维

D.孟浩然

83.最能反映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一面的诗歌作品是(A.《咏荆轲》

B.《饮酒诗》 C.《归园田居》

D.《杂诗》 84.《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A.陶渊明

B.张衡 C.谢灵运

D.鲍照 85.《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

A.早年尚末出仕之时

B.第一次出仕之时 C.彭泽挂冠之时

D.晚年贫困潦倒之时 86.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是()。A.陶渊明

B.曹操 C.谢灵运

D.谢铫

87.鲍照的《芜城赋》中的"芜城”指的是()。A.广陵

B.武昌 C.荆州

D.长安 88.《别赋》的作者是()。A.江淹

B.庾信 C.鲍照

D.谢灵运 89.《恨赋》的作者是()。A.鲍照

B.曹植 C.江淹

D.郭璞 90.《哀江南赋》的作者是()。A.庾信

B.江淹 C.潘岳

D.陆机

91.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 A.《木兰诗》

B.《西洲曲》 C.《子夜歌》

D.《企喻歌》

92.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长诗为()。A.《木兰诗》

B.《西洲曲》 C.《子夜歌》

D.《企喻歌》 93.“吴歌”主要产生于()。

A.古代的吴越两国

B.建业一带的江南地带 C.长江上游地带

D.长江中游地带 94.“西曲”主要产生于()。

A.以建业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带

B.长江申游汉水两岸。)C.黄河中游一带

D.黄河中下游一带 95.“宫体诗”盛行于()。

A.西晋时代

B.东晋时代 C.宋齐年间

D.梁陈之际 96.《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A.杨之

B.郦道元 C.魏收

D.邢劭 97.《水经注》的作者是()。A.杨之

B.郦道元 C.魏收

D.邢劭 98.杨之的作品是()。A.《水经注》

B.《登楼赋》 C.《洛阳伽蓝记》

D.《士不遇赋》 99.《世说新语》的作者是()。A.干宝

B.刘义庆 C.张华

D.王嘉

100.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A.《博物志》

B.《世说新语》 C.《搜神记》

D.《冥祥记》

101.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人是(A.曹操

B.曹丕 C.陆机

D.刘勰 102.《典论•论文》的作者是()。A.刘勰

B.曹丕 C.陆机

D.钟嵘 103.《文赋》的作者是()。A.曹丕

B.曹植 C.陆机

D.钟嵘 104.《诗品》的作者是()。A.刘勰

B.曹丕 C.钟嵘

D.陆机

105.我国最早的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是()。A.《典论•论文》

B.《文赋》 C.《诗品》

D.《文心雕龙》 106.《文心雕龙》的作者是()。A.刘勰

B.曹丕 C.钟嵘

D.陆机 107.王绩是()。

A.初唐诗人

B.盛唐诗人 C.中唐诗人

D.晚唐诗人

108.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属诗篇是(A.《长安古意》

B.《帝京篇》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从军行》 109.《从军行》(烽火照西京)的作者是()。)。)

A.杨炯

B.王勃 C.卢照邻

D.骆宾王 110.《长安古意》的作者是()。A.王勃

B.卢照邻 C.骆宾王

D.杨炯

111.长篇歌行《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A.张若虚

B.贺知章 C.张旭

D.包融 11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作者是()。A.张若虚

B.李白 C.刘希夷

D.杜甫

113.完成五律的定型工作的人是()。A.李白

B.杜甫 C.初唐四杰

D.沈、宋 114.《感遇》诗38首的作者是()。A.陈子昂

B.孟浩然 C.高适

D.王勃 115.《从军行七首》的作者是()。A.高适

B.岑参 C.王翰

D.王昌龄

116.著名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其作者是()。A.王维

B.孟浩然 C.李白

D.杜甫

117.著名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的作者是()。A.高适

B.岑参 C.王昌龄

D.王之涣

118.李白绝句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篇名是()。A.《望庐山瀑布》

B.《望天门山》 C.《早发白帝城》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19.被称为由盛唐到中唐过渡的集大成诗人是()。A.柳宗元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120.首先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新乐府的唐代诗人是()。A.杜甫

B.白居易 C.元稹

D.李建

121.有“诗史”之你的诗人是()。A.李白

B.杜甫 C.陈子昂

D.李商隐 12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A.刘长卿

B.韦应物 C.皮日休

D.孟郊

123.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是()。A.李白

B.陈子昂 C.杜甫

D.白居易

124.白居易的诗歌中表现“兼济之志“的诗歌是()。A.讽喻诗

B.闲适诗 C.感伤诗

D.杂律诗

125.著名诗歌《西塞山怀古》的作者是()。A.李贺

B.柳宗元 C.刘禹锡

D.李商隐

126.著名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属诗篇是()。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再游玄都观》 C.《酉塞山怀古》

D.《石头城》 127.诗风呈现冷、艳、奇、险的诗人是()。A.韩愈

B.孟郊 C.李贺

D.李商隐

128.在中唐时期的诗人中,为晚唐唯美主义诗风先导的诗人是()。A.柳宗元

B.白居易 C.元稹

D.李贺

129.被称为“诗豪”的诗人是()。A.李白

B.杜甫 C.柳宗元

D.刘禹锡

130.在中唐,受巴山楚水和当地民风影响,创作有影响的《竹枝词》的作家是(A.韩愈

B.刘禹锡 C.柳宗元

D.白居易

131.苦吟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作者是(A.杜牧

B.许浑 C.贾岛

D.姚合 132.《莺莺传》的作者是()。A.元稹

B.李白 C.白居易

D.白行简

133.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是()。A.陈子昂和“初唐四杰”

B.李白、杜甫 C.韩愈、柳宗元

D.白居易、元稹 134.提出“唯陈言之务去”的人是()。A.陈子昂

B.杜甫 C.韩愈

D.柳宗元 135.“永州八记”的作者是()。A.韩愈

B.柳宗元 C.刘禹锡

D.白居易

136.在唐代,一生被卷人“牛李党争”中,致使郁郁不得其志的诗人是()。A.李白

B.李贺 C.李商隐

D.韩愈 137.自创“无题”诗的诗人是()。A.杜甫

B.白居易 C.李商隐

D.杜牧 138.《山中寡妇》的作者是()。

。))A.陆龟蒙

B.皮日休 C.姚合 D.杜荀鹤

139.被鲁迅评为“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是()。A.晚唐诗歌

B.晚唐无题诗 C.晚唐词

D.晚唐讽刺小品文 140.《皮子文薮》的作者是()。A.皮日休

B.陆龟蒙 C.罗隐

D.杜牧 141.《笠泽从书》的作者是()。A.皮日休

B.陆龟蒙 C.罗隐

D.杜牧

142.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是()。A.《花间集》

B.《教坊记》 C.《云谣集杂曲子》

D.《二主集》 143.第一个专门写词的晚唐词人是()。A.李煜

B.温庭筠 C.韦庄

D.冯延巳 144.花间派的鼻祖是()。A.韦庄

B.温庭筠 C.冯延已

D.李贺

145.词史上第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的作家是()。A.温庭筠

B.韦庄 C.李煜

D.冯延巳 146.《花间集》的编辑者是()。A.元稹

B.赵崇祚 C.殷强

D.温庭筠

147.宋代古文运动最早的先驱人物是()。A.王禹唐

B.穆修 C.柳开

D.林逋

148.王禹偁晚年自编的文集是()。A.《小畜集》

B.《河东先生集》 C.《穆参军集》

D.《嘉祜集》

149.王禹偁在学习白居易诗的同时,更重视和推崇的唐代诗人是(A.李白

B.韩愈 C.王维

D.杜甫

150.在宋初“三体”诗中,王禹偁应属()。A.白居易体

B.西昆体 C.宫体

D.晚唐体

15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A.欧阳修

B.苏轼 C.曾巩

D.梅尧臣 152.苏舜钦和梅尧臣是()。

A.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B.开创北宋诗风的重要作家 C.宋词的开创者

D.北宋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153.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是()。A.欧阳修

B.王安石 C.陆游

D.苏轼

154.北宋时,文章带有战国纵横家色彩的作家是()。A.柳开

B.苏洵 C.王安石

D.范仲淹 155.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是()。A.李维

B.丁渭 C.穆修

D.杨亿

156.在宋初词坛影响最大、成为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宋代的关键人物是()。A.范仲淹

B.欧阳修 C.王安石

D.晏殊

157.在慢词体制形成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作家是()。A.范仲淹

B.柳永 C.欧阳修

D.苏轼 158.柳永的集子是()。A.《珠玉词》

B.《樵歌》 C.《清真词》

D.《乐章集》 159.在宋词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作家是()。A.冯延巳

B.晏殊 C.欧阳修

D.柳永

160.北宋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长调的词人是()。A.秦观

B.柳永 C.晏殊

D.欧阳修 161.《淮海集》的作者是()。A.王令

B.柳永 C.贺铸

D.秦观

162.北宋后期词的代表作家是()。A.周邦彦

B.柳永 C.苏轼

D.秦观

163.周邦彦的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以其为代表的词派是()。A.稼轩词派

B.清雅词派 C.大晟词派

D.婉约词派 164.易安居士是()。

A.秦观

B.李清照 C.柳永

D.辛弃疾 165.《漱玉集》的作者是()。A.晏殊

B.周邦彦 C.朱敦儒

D.李清照 166.苏轼的号是()。

A.子瞻

B.颍滨遗老 C.东坡居士

D.半山

167.晚年自号“六一居士”的作家是()。A.曾巩

B.欧阳修 C.王安石

D.梅尧臣 168.《元丰类稿》的作者是()。A.范仲淹

B.苏舜钦 C:曾巩

D.苏辙 169.“山谷体”是指()。的诗歌。A.黄庭坚

B.陈与义 C.陈师道

D.吕本中 170.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家是()。A.黄庭坚

B.吕本中 C.苏轼

D.韩愈

171.江西诗派的“一祖”是指()。A.杜甫

B.韩愈 C.苏轼

D.黄庭坚 172.《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是()。A.吕本中

B.陈与义 C.陈师道

D.严羽

173.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是()。A.西昆诗派

B.江西诗派 C.江湖诗派

D.四灵诗派 174.陆游的号是()。A.醉翁

B.放翁 C.笠翁

D.诚斋 175.陆游的诗集是()。A.《剑南诗稿》

B.《诚斋集》 C.《元丰类稿》

D.《栾城集》 176.陆游的文集是()。A.《容斋随笔》

B.《元丰类稿》 C.《小畜集》

D.《渭南文集》

177.有“古今律诗第一”之誉的宋代诗人是(A.苏轼

B.王安石 C.陆游

D.黄庭坚

178.陆游的诗歌刨造是()。

A.南宋诗歌风格的一大转变

C.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179.《老学庵笔记》的作者是()。

A.杨万里

C.洪迈

180.陆游所写的一部旅行日记是()。A.《入蜀记》

C.《容斋随笔》

181.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

A.半山体

C.易安体

182.南宋词坛的第一大家是()。)。B.公认的真正的“活法”诗 D.江西诗派的嫡传 B.朱熹 D.陆游 B.《梦梁录》 D.《老学庵笔记》 B.稼轩体 D.诚斋体

A.陆游

B.辛弃疾 C.李清照

D.姜夔 183.辛弃疾在宋代词坛创立了风格独特的()。

A.易安体

B.东坡体 C.樵歌体

D.稼轩体 184.辛弃疾的词作中最具有特色的是()。

A.农村词

B.英雄词 C.咏春词

D.艳情词

185.辛弃疾著名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篇名是()。A.《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B.《清平乐》 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86.辛弃疾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但其主导风格是()。A.温婉柔丽

B.清新洒脱 C.豪放悲壮

D.旷达疏放

187.南宋中后期,崛起的一个以姜夔为代表的新词派是()。A.隐逸词派

B.爱国词派 C.江湖词派

D.清雅词派

188.张炎在《词源》中,对白石词的总评是(C)。A.生涩瘦硬

B.慷慨悲壮 C.“清空”“骚雅” D.温婉雅丽

189.在南宋词坛上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的作家是(B)。A.史达祖

B.姜夔 C.陈亮

D.刘克庄

190.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是(A)。A.《沧浪诗话》

B.《彦周诗话》 C.《六一诗话》

D.《后山诗话》

191.严羽《沧浪诗话》论诗的主要方法是(C)。A.以情论诗

B.以理论诗 C.以禅喻诗

D.以词喻诗

36.A

37.C

38.A

39.A

40.C 41.C

42.A

43.A

44.D

45.B 46.C

47.D

48.B

49.B

50.D 51.A

52.C

53.D

54.D

55.A 56.D

57.D

58.C

59.B

60.C 61.A

62.A

63.B

64.C

65.D 66.A

67.B

68.C

69.A

70.C 71.A

72.B

73.C

74.C

75.C 76.A

77.C

78.A

79.D

80.C 81.D

82.A

83.A

84.A

85.C 86.C

87.A

88.A

89.C

90.A 91.B

92.A

93.B

94.B

95.D 96.A

97.B

98.C

99.B

100.C 101.B

102.B

103.C

104.C

105.D 106.A

107.A

108.C

109.A

110.B 111.A

112.C

113.D

114.A

115.D 116.B

117.A

118.D

119.C

120.A 121.B

122.A

123.D

124.A

l25.C 126.A

127.C

128.D

129.D

130.B 131.C

132.A

133.C

134.C

135.B 136.C

137.C

138.D

139.D

140.A 141.B

142.A

143.B

144.B

145.B 146.B

147.C 151.A

152.B 156.D

157.B 161.D

162.A 166.C

167.B 171.A

172.A 176.D

177.C 181.D

182.B 186.C

187.D 191.C

192.B

148.A

153.D

158.D

163.C

168.C

173.B

178.C

183.D

188.C

149.D

150.A 154.B

155.D 159.C

160.B l64.B

l65.D 169.A

170.A 174.B

175.A 179.D

180.A 184.B

185.C 189.B

《古代埃及史》读后感2500字 篇6

王洋MBA200

5我读古埃及史的目的有4个:一是了解埃赫那吞的一神教的起源(据汤因比在《人类大地母亲》中说这是世界上首个一神教),毕竟当今世界上,许多人都信仰源自犹太教的一神教;二是了解古埃及对古希腊的影响,乃至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三是对比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了解乃至抽提出,即除去个性外的,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般过程。四是也想着重对比一下中埃两个古代文明的发展异同。选取刘云鹏老师这本书是因为它是教材,观点会正统、严谨一些。

古埃及文明的酝酿和开国普遍比中国早1000-2000年,共经历了早、古、中、新4个王国、2个中间期和后埃及7个时期31个王朝,亡于古罗马三巨头。埃及的考古发掘比中国要充分,古埃及人留给后人石刻、绘画和草纸(一种竹简,不是真正的纸张,纸的发明公认属于中国)上的文字记录了丰富的内容,而中华文明详细精确的历史记载从商朝才开始的,寻求更早记录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理上,中埃这两个农业文明都是依一条大河而起,也因协力治河,开展灌溉而形成持续内聚力。黄河是东西走向,形成了同纬度地区大面积的耕作土地,而尼罗河南北流向,只有不长的一段流域和入海三角洲才适合耕种。此外,古埃及西部是利比亚沙漠,南部是热带草原,北面和东面是地中海和红海,只有东北一隅的西奈半岛与亚洲相连,内部回旋余地并不大,这也是最终文明灭亡的一个关键原因。其实,若不是尼罗河的巨大水量,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年蒸发量极大的埃及根本不适合农业。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和中国一样是封闭的,在海军不发达的情况下,易守难攻,然而地中海沿岸的波斯、希腊、马其顿的舰队挑战埃及的时间要比英国舰队挑战中国的时间早了近两千年,这真乃中国人的万幸。

人种方面,古埃及人属于含米特人(书中没有区分闪米特与含米特),且由于地理封闭,早中期对外征战中又鲜有败绩,形成了民族单一,无多民族混居的局面。因此在社会结构上,没有出现印度种姓制度那样明显的基于民族、种族的歧视。古埃及人通过自我内部管理创造出了自我健全的文官制度,发展出了庞大的文官体系。只是到了后期,特别是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人占据了统治阶级,埃及人受到排挤社会才出现明显的民族矛盾,这个体系才被摧毁。这个文官制度也倡导“劳心治人”,设有书吏之职,同时贬低体力劳动,比中国的“学而优则仕”早了近千年;再者,这是一个郡县制的体制,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这也比中国早了两千年;第三,这个制度比较开放,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约瑟竟能在埃及做维西尔(宰相)。但与中国文官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一个强大的纲常伦理道德体系做支撑,乱伦现象比比皆是,道德发育明显滞后。

政治上,古埃及法老是一手遮天,是立法、司法、行政等多种世俗权力的枢纽,但在神权上,要受制于强大的祭祀集团。和世界上其它古文明一样,强调君权神授。这个神就是拉、荷鲁斯、阿蒙以及短暂的阿吞,其实这四者都指太阳,表达各有不同罢了。祭祀集团政治权力极大,本国法老倒台后,外部征服者,如:亚历山大大帝等也祈求他们加冕法老,以求获得合法统治。此外,祭祀集团还在全国拥有大量优质耕地、拥有大批奴隶,乃至法律豁免权,是国家政治的不倒翁。古埃及文明总体上是属于多神教的宗教类型。各部落和各个诺姆(行政区)有各自的神,阿蒙、阿吞的崇拜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废立来自于王国与祭祀集团的政治博弈。中国上古时代通过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运动,断绝了普通人与上天交流的权力,让最高世俗政权垄断了祭祀权,这使得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祭祀这一政治阶层,中国也因此未能形成宗教型文化。

西方学者有把埃赫那吞国王所立的阿吞崇拜看作是一神教崇拜是欠妥的——与阿吞并存的至少还有奥利西斯等冥界之神(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念中就存在了人世、冥界以及死后审判,但不同于中国、印度的生死轮回,冥界是人永恒的归宿)。此外,主神阿吞也是埃赫那吞从众多小神之中甄选而出的。国王凭一己之力不可能与其前数千年形成的多神崇拜体系相隔绝。出于政治博弈,同时也缺少神学论证和新兴政治力量支持,使得他的宗教改革只成为历史的一瞬,埃及在他下一任法老——图坦卡蒙那里又恢复了历史悠久的阿蒙崇拜。

古埃及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文明的中心,是周围民族学习模仿的对象,其早中期的文治武功也引得四夷咸服。内部狭小的生存空间以及对外贸易权的争夺,特别是修建金字塔、神庙的石材、香料等奢侈品的不足,使得古埃及屡屡与周边民族发生战争,常胜的埃及军队常常为本国掠来充足的奴隶。此外,沿河的耕地并不广袤,可供分封的土地不多,寺庙占地比例大,且和国王土地混杂,使得土地分封制度迟迟无法形成。一般来说,土地分封是严格按照世俗贵族级别开展,寺庙本就是世俗政权的法外之地,土地政令更是“水泼不进”,这些因素都令古埃及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反观古代中国,由于内部空间巨大,()各民族融合速度快,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而且世俗政权一家独大,分封制度很早就确立了。

古埃及和古代中国一样是人治社会,不像罗马帝国,其法治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古埃及连十二铜表法、汉谟拉比法典等成型法典都没有,甚至不如古印度,其尚有摩奴法典。法治是民族冲突和宗教的双重产物——罗马需动用法律去处理其广袤领土内的各类民族冲突;婆罗门须立法隔离种姓以及处理其内部民族混居产生的矛盾;犹太人须通过与神立约的方式在异教徒的汪洋大海中去保持自身民族的独立完整性。而古埃及和古代中国都是较快速形成统一民族,文化形成期内与外族冲突并非社会的主要矛盾;前者形成的宗教尚处于“献祭-恩赐”的简单人神关系模式关系,远不像犹太教那样神明事无巨细地介入社会生活;后者古代中国则压根没有形成一个宗教文化类型。因此,中埃这两个文明古国都没有原创形成法治社会的基本条件。

中国古代舞蹈史选择题 篇7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甚至可以说舞蹈是人类文化的母体。女乐被称为“恒舞于宫, 酣歌于室”的巫风, 女乐的存在是为奴隶主寻欢作乐的。奴隶主死了, 还要女乐艺人为其殉葬。女乐在当时社会就隐含着负面作用, 使得其乐舞文化不被当时社会所接纳和肯定。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坚持反对乐舞思想及乐舞本身;儒家道家也对乐舞持否定态度, 认为乐舞会诱发情欲, 使人迷失本性, 否定乐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认为乐舞并没有得到创造性的提高。

其实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原因, 使得女乐舞蹈的发展跟政治有了紧密的联系, 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但它的发展和影响不全是负面的, 百家思想对乐舞的态度只看到了乐舞在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 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乐舞的影响。女乐舞蹈中的女乐舞者扮演了社会阶级中极为特殊且重要的角色, 她们所展现的芳华姿容,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长久以来对女性审美所抱持的态度;她们所展现的舞蹈形象和技艺, 也深刻的影响了我国舞蹈的审美特征, 而这种审美特征, 恰恰凝聚着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这种内在的文化特质随着女乐舞蹈的不断发展, 经由历代舞人的创造与传承, 逐渐形成了中国舞蹈的重要“内容”。正是这些女乐, 创造了奴隶社会中灿烂的舞蹈艺术, 使舞蹈摆脱了原始状态而日趋完整精美。它的婀娜姿态和女乐形象深刻影响了中国舞蹈表演艺术, 并为中国舞蹈表演艺术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格特征。女乐艺人们作为一种固定的舞蹈表演形式的主要参演者, 她们推动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繁荣。

二、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的产生与发展

(一) 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的产生

原始人跳舞完全是处于使用的需要, 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 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例如战争舞、性爱舞、祭祀舞等等。发展到奴隶制时期, 舞蹈的功能就不再那样单纯了。由于当时奴隶主对乐舞享乐的奢靡追求, 促使了女乐的产生和发展, 可以说女乐舞蹈是在当时奴隶住的奢靡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必然产生的。

(二) 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的发展

中国古代女乐发展表演领域于夏商时期, 在当时就有“女乐三万”而且“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记载[1]。其场面盛大, 人员众多, 极其奢侈。从这个时候开始, 女乐舞蹈逐渐成为一种技艺精湛, 风格鲜明的舞蹈表演形式。在春秋战国时期, 女乐舞蹈的基本形态特征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基本形态特征, 但其奢靡之风尤盛。到了汉魏时期, 随之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舞人, 并发展成专业的歌舞者。在汉代, 女乐得到继续发展, 但只是在取悦于人的这个层面上发展, 至此造成女乐舞蹈的美感特征以婀娜姿态、飘逸奇艳为主, 没有摆脱上层社会附属品的基本属性。到了唐代, 由于国家统一, 经济发达, 为各地区舞蹈的交流提供了大环境, 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大批专业歌舞伎人的涌现把乐舞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奠定了中国舞蹈的基本风格, 使舞蹈作为表演性艺术品种成为定局。

女乐舞蹈发展过程中, 也涌现出许多突出的代表, 如春秋时期的西施、汉代戚夫人与赵飞燕等。这些女艺人虽然背负的是被统治、被压迫的命运, 但她们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创造, 却为我国古代舞蹈艺术书写了辉煌一页[2]。

总之,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上, 作为表演性艺术的女乐舞蹈, 自产生以来不断的发展壮大, 为我国舞蹈的辉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 在我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影响下, 女乐舞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审美特征, 这独具一格的特征所折射出的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意蕴, 并且逐渐成为了现代舞蹈审美的主宰。

三、中国古代女乐舞蹈对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影响

(一) 中国古代女乐舞蹈形象美对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影响

舞蹈的形象是可以表达出人物的感情, 性格特征, 以及故事情节意境, 它是舞蹈传递的最基本语言。女乐舞蹈的形象主要体现在手袖、腰上, 它的袖凌空飘逸, 如行云流水, 曼妙灵动, 千姿百态;腰左右倾折, 前俯后仰, 绰约多姿, 丰富善变, 使得女乐舞蹈具有一种独特的形象美。动作上的欲左先右, 等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 身体又忽而至左, 袖子横拉及左侧, 欲右之势已不可挡, 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反差。

女乐舞蹈主要以手、袖为容, 加上细腰的曲折, 体现了我国传统舞蹈轻、柔的风格;整个表演中注重舞蹈的抒情性, 强调舞蹈的独特形象性。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独特的形象美对后世表演性舞蹈影响深远, 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 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的技艺技巧对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影响

技艺技巧是舞蹈的精华所在, 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一些高难度的技艺可以把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 同时也可以激发人类的情感或是唤起人类在情感上的共鸣。随着人们对女乐舞蹈的迷恋, 宫廷开始成立女乐的管理机构, 如汉魏时期设立的清商署, 专门表演女乐舞蹈, 乐舞伎人开始专业化, 并出现了乐舞教师, 这些专业舞人从小就在专业教师的训练下培养成长起来, 特别是在舞蹈的表演和舞蹈的技巧等方面, 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最具代表性的盘古舞, 吸收了许多杂技的高难度技巧, 从而创造出柔中带刚, 刚中带柔的动态形象。而这种独特的技艺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 它不仅有着独创性, 还有着一定难度的技巧, 这种特点, 给人更深刻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感受。

古代女乐舞蹈注重舞蹈的技巧性, 特别是舞蹈在技巧与抒情方面的高度统一, 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表演功能, 对推动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

(三) 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的感染性对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影响

女乐艺人们的能歌善舞的形象在代表作里完整地表现出来, 而女乐们表现出的温存和婉约的幽雅, 让欣赏者在感情上与表演者投入一境, 投入到表演者所传递的意境中, 引起互动的情感上的共鸣, 甚至表演完后都能让欣赏者感觉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这种强烈的感染性是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而且舞蹈是表达强烈情感的直接形式。

古代女乐舞蹈注重感染性, 特别是舞蹈表演与舞蹈意境的高度统一, 提高了舞蹈的欣赏性, 为我国舞蹈的表演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 中国古代女乐舞蹈功利性对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影响

女乐在当时就被统治者们拿来互相利用, 他们不仅认识到乐舞具有娱人的功能, 而且在女乐的问题上作文章, 把女乐作为谄媚诱惑君主的工具, 使得对方沉浸在美色和乐舞里, 暗自斗争。女乐因此在强国争霸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统治阶级上层对歌舞的爱好和支持同时意味着舞蹈的有了更上一个层次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女乐西施就被当作灭他人只邦, 毁他人之君的工具,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典舞

韩涛 (广东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75)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以继承、发扬民族风格为主的传统舞种, 它集中体现出我国传统的诗书、绘画、雕刻、壁画以及戏曲等艺术的优秀精髓。本文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典舞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典舞;民族

“古典”, 在我的概念里是一个充满意境感的词语。它是文化的继承和扬弃, 除了古代流传的典故外, 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透过充满神秘典雅浪漫的意象构成, 传达文化精神意识。

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说“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中国古典舞蹈便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 充分表现了中国人以舞抒情, 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

中国古典舞学科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建的, 是以继承、发扬民族风格为主的传统舞种, 它集中体现出我国传统的诗书、绘画、雕刻、壁画以及戏曲等艺术的优秀精髓。宗白华先生说:“由舞蹈动作伸延, 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 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 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一、万变不离其圆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独有的文化传统认为整个宇宙乃是一个广大圆融、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 是人与人与物与天、物与物与天共生共荣、浑然一体的世界, 这种精神始终和谐统一的贯通在中国古典舞中。中国古典舞以“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动势, 将动作周而复始、连绵不绝的融合, 来追求风骨、意象而不拘泥于事物形态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审美传统。

“圆”——“转”的回旋状态是中国古典舞无论在个体动作上还是整体表现上, 呈现出的最大特征之一, 明代朱载说“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 是对中国古典舞特征的高度总结。中国古典舞的运动法是以腰作为整个身体运动的轴心, 手、眼、身、臂、腿等各个部位顺势连接, 注意动作的组合性和写意性等特点, 体活如“游龙”, 体现着“终点回归起点”的“圆融”的状态, 所以中国古典舞又被称为“划圆”的艺术。“万变不离其圆”的中国古典舞, 无论是两臂呈弧线的“山膀”, 走立圆的“风火轮”还是碎步运行的“圆场”, 始终都是在各种圆形轨迹的无穷变化勾践利用女乐西施谄媚吴王夫差, 使其终日沉浸美色和歌舞中, 不理朝政, 最终打败夫差。

女乐舞蹈的功利性促使阶级统治者们对女乐舞蹈的追捧和喜爱在无形中大大的提高了舞蹈的知名度, 也提高了群众们对女乐舞蹈的热情追捧, 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五) 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的创新意识对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影响

创新意识是舞蹈发展的必要条件, 创新对于国家, 对于舞蹈艺术, 就像阳光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重要。创新是舞蹈审美发展的根本动力, 舞蹈艺术的生命, 也是形成舞蹈审美的必要因素。中国古代女乐舞蹈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 如汉代女乐舞蹈在动作上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 充分发挥道家“阴阳之和”的美学法则。在动作上, 柔中带刚, 刚中带柔, 这是一种带有创新元素的美感, [3]符合当时汉代人们对舞蹈动作的改造和创新的需求, 这种需求也是舞蹈的审美需求。

注重舞蹈的创新, 特别是追求舞蹈创新与审美需求的高度统一, 反映出了舞蹈审美性的提高, 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舞蹈表演艺术的发展。

四、结语

舞蹈是社会生活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一个反映。随着社会生中, 柔和自然、圆润自如、无棱角地展示着民族的气质和韵味。

二、意象表达

中国古典舞尽管是最富于抒情性的艺术, 但在情感的抒发上不是直白直露、一泄无余, 而是有节制的、适度的, 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 是一种典型的“意会”形式, 一种不能翻译的特殊语言。舞蹈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它更需要以创造意象为旨归。而舞蹈意象的创造一言以概之, 就是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意象是“意”与“象”的完美结合, 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是把自然属性赋予人类生命的一种状态表现。“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 “象”是“意”的寄托物。老子曰:“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概括出了中国审美文化范畴中“意象”的空灵性质——“太玄”, 对于这种形而上的形态, 只有落实到实在的“物”上, 才能体现出它的生动鲜活。中国古典舞含蓄柔美, 圆润流畅, 动静结合, 刚柔并济, 曲折变化的动作形态, 与意象相结合, 蕴藏、透露着深层的人类情感和初始的身心体验, 展示无数复杂的心情和情感冲突, 使舞蹈艺术在连绵不断的起伏跌宕中展示内容, 表现人物情感, 创造各具特色、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

我国古代《礼记·乐象篇》中就曾说道:“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人乐气从, 诗乐舞本一家。”艺术形式虽异, 但从表现内心情绪这一点来讲, 三者倒有相通共融之处, 好的舞蹈自带着一股诗意。

《扇舞丹青》, 一个将中国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古典女子独舞, 酣畅地表达着中国古典艺术至大而仁和的胸怀、超越而莹洁的意境。舞蹈在以青山挺拔、永恒淡定的中国淡彩水墨画为背景, 以或低、或高、或疾、或徐、或轻拢慢捻、或快弹连拨的古筝为乐中, 一点点触碰、撩拨你的心灵。与舞者浑然一体的扇子, 俨然成骨笔一支, 人是笔杆, 它就是变幻莫测的那一绰毛, 饱蘸着浓浓的“墨”, 随着“笔”在“纸上”旋转、流连, 体若游龙, 转似回波, 以气、力内运为骨梗, 行云流水、含蓄柔韧都隐于其中。

三、结语

古典艺术获中华古朴的人文精髓的传承,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派和文化精神。在纷繁的变化中, 始终保持和弘扬着中华风格、中华气派, 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说“天地以生气成之, 画以笔墨取之, 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

活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舞蹈形式的演变和发展也将会更加丰富多样。中国古代女乐舞蹈作为中国历史演变的一个象征, 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转变。女乐舞蹈中的女乐们在舞蹈表演艺术上的成就,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发展,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丰富而又珍重的舞蹈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的贡献和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的精华。

摘要:中国古代女乐舞蹈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舞蹈形式, 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而精湛的艺术创造, 深刻地影响了我国舞蹈的艺术风格走向和审美特征。女乐舞蹈使中国古代舞蹈由自娱性舞蹈向表演性舞蹈发展, 这种发展趋势对后世舞蹈的表演艺术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的精华。

关键词:女乐舞蹈,舞蹈表演艺术,中国,影响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1-14.

[2]赵丽敏.《古代女乐舞蹈及其审美特征》[J].沈阳音院学报.2007. (4) , 203.

中国古代舞蹈史选择题 篇8

关键词:师范生;数学思想;生产状况

早期数学史方面的书籍,包括用于数学史课程教材的这类书籍,以国外的占多数。在这些书中,有关中国数学史的内容很少。多年以前,完整和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史的书籍太少;到后来的书籍中,一般是把中国数学史与外国数学史融汇,其重点介绍的是近、现代数学,因此看不到中国古代数学对现代数学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史这门课程后,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的内容了解不够,感觉有些单薄,缺乏厚度和系统性。事实上,中国古代数学自成体系,就古代初等数学体系而言,除了欧洲从古希腊数学开始发展的一套体系外,只有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另一套体系,而且对古代世界数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甚至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世界数学的发展。

一、结合新的研究和发现成果,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史

中国古代数学,是产生发展于古人生活和劳动之中的。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尤其是教材中收录的部分,有些零散和非连续性的感觉,更是少些抽象的理论作为支撑。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挖掘,可以较好地充实内容,使许多地方丰满起来。

如在一些教材中,涉及古代“九九歌诀”或“九九表”的内容时,许多书籍选用了春秋战国时期九九歌已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一事例,在《管子》《战国策》《荀子》等先秦文献上均有记载。其中《韩诗外传》中齐桓公设庭燎,为便人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使对之曰:“九九足以见乎?”鄙人曰:“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桓公曰:“善。”乃固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导而至矣。

其实,关于中国古代“九九表”的内容,有许多实物和文字记载: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九九表木牍,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乘法口诀最早的实物。

2002年出土的张家界汉简九九表木简;20世纪初发现的敦煌汉简九九表木简。

1930年出土的居延汉简九九表1木简;1930年出土的居延汉简九九表2木简。

传世典籍,汉代《孙子算经》九九表;20世纪初发现的唐代敦煌卷子九九表1。

20世纪初发现的唐代敦煌卷子九九表2;20世纪初发现的唐代楼兰文书九九表。

宋元以后通行的乘法口诀表。

又如去年由权威单位研究并发布的中国最早数学文献实物《算表》被介绍给大众。其计算功能超过以往中国发现的里耶秦简九九表和张家界汉简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

《算表》利用乘法交换律原理,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的乘积,还能够计算包含特殊分数“半”的两位数乘法,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用算具。

《算表》不仅比目前能够见到的古代十进制乘法表年代都早,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先进的,是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将最新发现和研究的数学史成果及时应用于数学史的教学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注重“数”“形”和“计算”的内容,强化对数学思想的理解

中国古代数学丰富的内容来源于古人的生活和劳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着重在解决人类实践活动当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许多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蕴藏于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之中。

学习数学内容的发展历史,离不开数学思想的发展,要认识数学思想發展史也离不开数学内容本身。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数学史及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去理解“无穷大量”的含义;从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去理解“无穷小量”。这些均蕴藏着极限的思想,配合圆周率的推求所体现出的极限思想的含义,

如何从古代天文星象表去理解坐标的含义;从张衡发明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去理解方位的意义;从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去理解角度的概念;从《周易》的八卦等去发现与今天的坐标和坐标系之间的内在关系。

如何从古代冶金术的各种青铜制品成分去理解比例的原始概念,从古代医药的药物配比中去理解比重的含义。与今天数学中的比例问题是否一致。

如何从古代农业生产中去理解关于测量、估计及统计的概念;从“以规画圆,以尺作矩”理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关于“规矩”的深刻含义。

三、结合当时的社会生产状况及地域限制条件来学习中国古代数学史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社会还处于初级农耕时代,这一鲜明特点决定了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处于萌芽状态,决定了全社会的实用主义盛行。

文化艺术与宗教同行,充满着神秘主义。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差异性反映出认识事物在文化上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民族,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也必然造成文明程度不同,认识不同。

交通的限制,地域的阻隔,各自生活在相对独立的世界中,缺乏各种必要的交往,形成了各地域的发展不平衡。

只有当学生了解上述知识之后,结合数学史教材中的内容,才会更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数学缺乏抽象理论而体现出实用主义这一事实,出现非连续性的特征。这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李俨.中国古代数学史料[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14.

上一篇:采矿申请与流转注意事项下一篇: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