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培训(共8篇)
工程教育培训 篇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训班
培训总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在培训班上,来自不同的单位的领导和教授们与学员们探讨了如何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卓越计划”不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全部,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作为年轻教师参加这次培训,主要的思考在两方面,首先是对“卓越计划”中工程训练,其次是“卓越计划”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要求和挑战。
一、“卓越计划”中关于工程训练的思考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实现“工程回归”,成为“卓越工程师”。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对工程问题、处理工程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强化工程素质教育与训练。
要做好工程训练,需要两方面的主要改革,首先是学生在校的工程教学,第二是与企业联合培养,让学生走出学校,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程中去,称为“学徒”。
第一方面:在校的工程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工程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指在解决工程问题是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工程环境的熏陶,并且结合工程实践操作。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其实践性。目前的教育制度决定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高考进入大学的,接触的是同学、教师,与社会脱轨,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还是同学、老师,更加脱离了工程实践。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任务。
在校的工程教育需要对目前的本科教育进行改革,我个人认为改革主要有三方面,(1)校内的工程训练教学实践环节。工程训练教学作为高等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训练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由课程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全面工程素质教育的极好课堂。以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提高学生们的工程素质。大连理工大学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学院的成立,为学生提供了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的良好平台。
(2)工程类学生教学培养计划的工程化。目前的本科教学计划,侧重基础,偏于理论。通过本人的本科教学经验,本科学生在脱离实践环境中,学习理论和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能够接受的学习的过程是在工程实践中遇实际问题,学生思考该如何解决该工程问题,从而去探寻基础和理论知识,再返回来应用这些理论于实际工程问题中去。通过以上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该门课程和知识。而目前的教学计划迫使本科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考试考出好成绩就万事大吉。这远远达不到本科教育的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除了会读书会考试,不具备任何工程实践能力,何谈“卓越工程师”。因此,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计划需要进行改革。理论基础课的学时要进行缩减,增加课程实践环境的学时,并采用目前企业界最实际的工程项目课题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3)引进企业工程师走进讲堂。目前高校本科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方面的。有些教师本身就与工程实践脱节,常年就将固定的几门课,已经形成思维定式,讲授基础知识和理论大多偏离工程需求和实际应用。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企业界真刀真枪打拼出来的真正的工程师。因此高校应调整人事制度,大胆引进全职工程师教师和兼职工程师教师,将工程师引进到高校,对学生进行工程培养和训练。
第二方面:企业联合培养
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是“卓越工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校企共成长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将校企合作逐步引向深入。通过校企合作:
校企联合培养需要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学生也可
到企业实训乃至“带薪实习”,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同时企业可借助学校的教师进行新项目的开发。在新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卓越计划”中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要求和挑战
高校青年教师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其工程素质很大影响工程教育的质量。在“卓越计划”中,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要求总结如下: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历,因此年轻教师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素质。然而,由于高校目前的现状,年轻教师面临各种压力,造成了年轻教师重科研,轻实践,因此高校大多青年教师具备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教育研究能力不足以培养出“卓越工程师”。要培养出工程师,高校青年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强化自身实践能力。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转变思想,由于高校青年教师受过多年的老式高等教育,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的高等教育经历达到10年以上,因此,青年教师已形成思维定式,认为自己受到的高等教育是成功的,于是又用老思路来教育学生。本人不否认目前青年教师受到的高等教育是成功的,但是需要青年教师明确,所在高校目前需要培养“卓越工程师”。因此青年教师应虚心学习新的教育思想,转变固有思想。
(2)实践能力,青年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实际参加校企项目,亲力亲为,忘记自己教师身份,与学生们一起动手完成项目实践;也可以通过去企业挂职锻炼,去做“学徒”。
(3)外语能力,外语能力看似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没有必然联系,然而,我认为青年教师的外语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工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工程能力,而教师想要具有高水平的工程能力,就要具备很强的工程学习能力,并了解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具本人的项目调研经验,目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技术落后的情况,而且企业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抱着“能把项目完成,别出叉子”的思想,缺乏创新的勇气。甚至有的企业存在“大炮打蚊子”的情况,就是购买了国际先进的设备,而先进的功能却没人敢用,甚至不会用。“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具备很好的外语能力,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并介绍和讲授给学生。
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提出,使得工科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对工科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还需要工程界、教育界、企
业、政府等多方的合作,不断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
工程教育培训 篇2
关键词:工程教育,影响因素,教师培养
工程教育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在国家经济建设的不同阶段,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包括: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工学学士的培养。截至2003年,中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院校达到了1303所,其中工科学生达到369.34万人,根据拟定中的《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程教育在学人数应该为1000万左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工程教育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已成为了工程教育大国[1]。然而,工程教育大国并不等同于工程教育强国,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每年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2007年劳动力市场可获得合格工程师(qualified engineers available)数量的排名如表1所示,中国在55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排名53位,可见我国要想从工程教育大国真正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来源:瑞士洛桑排名《世界竞争力报告》http://www.worldcompetitiveness.com/OnLine/App/Index.htm
一、影响我国成为工程教育强国的因素
1. 国家对工程教育重视不足。
20世纪,工程教育在我国曾经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9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文、法、经、管等方面的教育受到国家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规模扩招和高校间的合并,原有的工科院校被并入了综合大学,原有的工程教育体系被彻底打乱和削弱,这对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工程教育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支持,才能提升我国工程教育质量。
2. 工程教育的影响力不足。
目前工科学生在我国全日制本专科生中占35%以上,远远高于日本、德国、英国和美国,但工程教育对广大民众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我国中学生对工程学科知之甚少。高校缺乏对工科学生职业和人生规划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对作为工程师职业缺乏自豪感,使得大量学生流失到非工程职业领域。工程教育生源减少,进一步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3. 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非师范趋向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
在我国,文、理各科都有师范大学专门培养教师,甚至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有专门机构在培养,而工科虽然长期属于规模最为庞大的学科门类,却没有专门的机构为工科教育输送教师,这已成为制约工科教育应对挑战、提高质量的瓶颈。
我国工程教育正处于质量与规模发展不协调阶段,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的师资主要由各类学校工程类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承担,学历虽高,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当缺乏,难以胜任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长年从事理论教学的老教师与现代工程实践脱节,使得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足,“非工化”趋向日益突出。工程教育教师,只懂工程,不懂教育,缺少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方面的了解,“非师范”性日渐显露。
鉴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在一系列工程教育问题中,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工程教育师资问题,需从国家、高校和社会三方构建的机制入手。
二、政府应大力支持工程教育教师培养
工程教育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局,对于工程教育师资的培养,政府始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政策上引导和规范我国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近年来,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认可,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为了适应这种趋势,更为了解决工程教育质量等诸多现实问题,国际知名工科大学已经推出“成立工程教育委员会”、“设立工程教育系”等举措,探索工程教师培养新模式。
2004年4月9日,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董事会决定创建一个全新的学术部门———工程教育学系(Departme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这是美国大学中设置的第一个工程教育学系。2004年4月12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工程基础部(Division of Engineering Fundamentals)也宣布更名为工程教育学系(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并公布了包括提供工程教育研究生课程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3]。而美国其他的大学,如MIT、哈佛都设立了工学院等,也正在研究如何进行改革以应对工程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在法国,工程教育一直由综合性大学和工程师学校承担。工程师学校不仅划归国家,而且隶属于技术性部门,享受政府全额拨款。作为享誉全球的巴黎高科成员,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 (ENSTA) 非常重视通识教育,正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种“全科工程师教育”课程,而不再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工程师,职业工程师已不是该校的培养目标。
1. 以政府为主导,从宏观政策上支持、引导,积极推进设立“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学位点(硕士、博士)工作,专门致力于培养工科教师。
(1)培训工程院有意留校任教的研究生。这些学生担任助教,必须按规定合格地修完一门教育学类的课程。(这些人的成长,不能仅仅限于目前跟着教研室学或去听专业课的状况,而应组织力量,系统讲授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研究学生心理与教育问题。)
(2)组织力量对工科学生讲授工科平台的专业课,如工程发展史、工程哲学、工程思维、工程方法论等课程。
(3)高校工科专业教师队伍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作为工科教师,他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但作为教师,他们缺乏教育学知识,学校管理者可以按照即将建立的“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其进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为: (1) 专业教育课程,主要讲授教育哲学、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理论课,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2) 教学方法课程,主要指导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怎样提高教学艺术等。 (3) 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课程。 (4) 学术课程。培训现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新内容[4]。将他们培养成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很好把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技能的教师,使其加入到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队伍中来。
2.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积极性。
工程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实践性,政府要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财政资助,加紧制定相关法律政策,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如:税收激励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明确规定为大学工科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的企业拥有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在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规范的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使得企业和高校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
3. 推进工程教育学系的建设,作为教师教育的必要补充,(补充师范大学在工程教育教师培训方面之不足)大力打造国家基地,鼓励条件成熟的师范高校成立工程教育学系。
工程师范系不同于师范大学(以培养文理学科教师为主),而是师范院校的必要补充,要承担现有师范院校难以承担的职能,其使命与目标主要有:提高工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工程思维、工程方法、工程文化[6]。开展工程教育的研究与普及,强化工程教育的“草根”影响,培养专门研究工程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型人才。
三、高校内部对工程教育教师的培养机制
学校担负着工程教育的神圣使命,优秀的工程教育教师是高等工程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从高校层面看,建设好高校培养工程教育的新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完善工程教育师资管理运行机制。
当前高校的师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仍具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如:教师难以自由和合理流动,师资管理封闭,使得整个教师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师资优化配置难以实现。应构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社会化管理体制,把师资管理交由学校自主管理和市场“无形的手”进行自我调解。
2. 培养“双师型”的工程教育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系统的相应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4]。首先,应科学制定有利于教师优化并建立“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选拔工作。其次,要建立有助于教师通过优化知识结构脱颖而出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包括职称评审制度等。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应建立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机制,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4]
3. 提高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素质,建立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
工程教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应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实践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程教师的教学能力[7]。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别的,相应的工程教育教师应是多层次的,评价也应是多层次的,应建立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
总之,要想成为工程教育强国,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国家、社会及高校三方要从制度上保证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建立工程教育学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工科教师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走上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启迪.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从大国走向强国.光明日报, 2007.10.22.
[2]shttps://www.worldcompetitiveness.com/OnLine/App/Index.htm2007瑞士洛桑《世界竞争力报告》.
[3]涂善东, 潘艺林.时代需要“全面工程教育”.光明日报, 2007.8.14.
[4]潘艺林.呼之欲出的“工程教育学”.
[5]陈彬.普渡大学工程教育学系的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6]涂善东.全面工程教育的兴起与实践[R].“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报告集[C].中国上海, 2007-9-24.
[7]孙平.“双师型”工程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发展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5.
[8]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2.
工程教育培训 篇3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模式;改革进程
一、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从工程技术型、工程科学型到工程实践型的演变和发展。如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最大区别在于“捷变性”和“复杂性”。具体表现在:科学技术更新周期短,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产业结构调整频繁,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渗透、制约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愈来愈高,知识经济社会化得以凸显。同时,社会对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高等工程教育从科学型向实践型的转变更加迫切。[1]
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出,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工业界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在高等教育中片面强调科学而忽视技术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他们呼吁高等工程教育要向科学与技术并重的模式改革。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强调工程技术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特别是现代人们对工程的认识,已从单一的技术体系发展到由多种技术集成的综合知识经济体系,工程的开发与建设瞄准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综合目标,反映了科学技术的综合集成性。现代工程越来越朝着集成化、巨型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同时将受到环境生态、人文、政治的大背景因素的制约。在这种环境的推动下,美国人在现代高等工程科学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概念,并发展了与之相应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除关注高等工程科学教育外,还引入了系统工程学理念,重视生产、设计、环境、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的传授与实践。强调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强调集成创新实践的培养。法国人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通用工程师的教育理念,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借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外著名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的高等工程教育经验,现代大学的高等工程教育愈来愈关注培养集科学家的分析洞察能力、工程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科学与技术并重的教育模式,强调人才的工程实践和集成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及实践。要求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经验、先进的技术手段、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模式与类型
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来看,未来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可归纳为“一元、二面、多层次”结构。
“一元”指的是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必须为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就我国而言,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培养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二面”指的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科学型和工程型,总体上体现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的特点。“多层次”既体现教育程度的不同,即博士、硕士、学士,还体现具有高等工程教育特色的不同类型,即工程技术型、工程科学型、工程实践型等。
高等工程教育分为科学型、专业技术型、工程复合型等。其中,科学型——也称为理论型,以美国、德国的理工科大学为代表——信奉精英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方法;无行业的限制,但受到学科的制约;旨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学术大师。法国的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北航的高等工程学院等均属于这类性质的院校。
专业技术型——也称为应用型,以各国的工程应用技术大学为代表——信奉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技术实践能力;受到行业和学科的限制;旨在培养未来不同行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这也是我国各工科大学的按专业院系划分的培养模式。随着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不断增强,该模式更加注重探究式学习、合作经验和跨学科培养,更加注重教学、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其特点是:坚持以专业知识教育为核心,重视工程系统教育,加强集成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复合型——也称为工程实践型,以法国的里昂中央理工大学为代表——信奉系统工程理念(法国的通用工程师概念),重视生产、设计、环境、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的传授与实践,强调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受行业和学科的限制;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背景的工程师,并使之成为企业经理和跨国公司总经理[2]。北航的中法工程师学院属于这一类型,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壁垒,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体现综合性、多元化、灵活性、整合性与集成性相统一;强化通识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系统工程理念,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的培养。
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从重技术、重科学,逐步发展为重工程实践。在1895年至1952年期间,我国的有识之士在科学技术救国思想的推动下,移植英美国家的办学模式,创办了21所现代大学,设理科、工科和法科等,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工科,服务国防和工业建设。在1952年至1978年期间,我国处于以农业为主导的工业建设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急需工程技术型人才,所以,当时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主要学习前苏联根据学科专业分类,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在1978年至200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的30年期间,我国处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由工程技术型转向工程科学型,各大学按学科分类办学,其特点是知识结构单一,突出对基础科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从2008年至今,我国进入以信息化引领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由工程科学型转向工程实践型,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在重视基础科学、宽口径、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突出集成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在培养过程中,遵循工程教育要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重视对工程人才国际视野的培养。在此培养理念之下,高等工程教育强调以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能以实践的、主动的、在课程之间构建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其中特别强调对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的培养[3]。特别是现代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未来工程师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对未来工程师的非技术教育,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地理知识。要建立科学技术、系统工程、人文社会的综合教育体系,使学生掌握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接受多样性、多元化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3]刘沛清.漫谈现代大学之内涵[J].世界教育信息,2011(6):28,29.
[2]顾建民.大学职能的分析及其结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1(8):69.
铁路工程线施工安全教育培训资料 篇4
一、铁路工程线施工安全常识
1、上道作业人员,必须穿戴规定的防护服装和防护用品,发现来车必须在列车距施工点不少于800米下道避车,(“铁道部《铁路运输系统作业人员劳动安全关键点控制措施》”规定。)停止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一切施工,且人员、机具等均应撤离至安全地带,物料堆码牢固,保证作业人员安全和列车安全通过。两线间不得停留人员,工具不得侵入限界。
2、严禁劳务工单独执行工程施工线上施工任务,不准劳务工单独使用各类轨道作业车辆。
3、在工程施工线边施工的物资、设备、车辆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4、在工程施工线旁作业人员应遵守“八严禁”的内容(1)严禁防护人员不穿黄色服装上岗;(2)严禁防护人员随意显示停车信号;
(3)严禁施工人员在工程施工线上坐卧休息或行走;(4)严禁未按规定设防护进行施工;(5)严禁各种施工机具,材料侵入限界;(6)严禁在列车运行中扒车、跳车;(7)严禁抢道钻车;(8)严禁在两线间避车。
5、工程线边、危险场所施工应在施工地段醒目的位置设置警告、警示标识、标语等,提醒相关人员及行人注意安全。
6、工程线施工劳动安全管理规定(1)禁止酒后上班;
(2)禁止私自乱动铁路上的任何设备;
(3)禁止攀登车辆、钻越车底和从车底、车钩上传递工具、材料;(4)禁止向运行中的机车司机招手和拦截火车;(5)禁止在线路上、道岔区、车厢底下休息、行走;(6)禁止劳务工、未定职职工单独上道作业;(7)禁止安全防护人员擅离岗位;(8)严禁防护人员不按规定着装上岗;(9)严禁防护人员随意显示行车信号;(10)严禁未按规定设防护进行施工;(11)严禁各种施工机具、材料侵入限界;(12)严禁在列车运行中,扒车、跳车;(13)严禁在两线间避车;
(14)横越线路时,必须遵守“一站、二看、三通过”的规定,需绕行车辆时,其距车辆不得少于5米;
(15)工程线复线边步行上、下班应集体在路肩上面对列车来车方向行走;
(16)冬季穿越轨道时不得带耳塞或将棉帽护耳放下;(17)不得在铁路上闲谈、休息、吃饭、坐卧、放置物品。(18)严禁抢越、跳车、钻车和由车底下、车钩上传递工具材料及穿越两车间隙;
二、安全生产八大纪律
1.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2.二米以上的高空、悬空作业,无安全设施的,必须戴好安全带,扣好保险钩。
3.高空作业时,不准往下或往上乱抛材料和工具物件。
4.各种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可靠有效的安全接地和防雷装置,方能开动使用。
5.不懂电气和机械的人员,严禁使用和玩弄机电设备。6.高处和双层作业时,不得向下抛掷料具;无隔离设备时,严禁双层同时垂直作业;
7.列车通过时,必须面向列车避车,防止落物击伤。
8.脚手架必须按规定搭设,作业前必须确认机具、设施和用品完好;
三、安全生产十不准 1.不准穿拖鞋和赤膊上班; 2.不准高空抛物; 3.不准在井架提篮内乘人;
4.不准坐扶手栏杆和卧在脚手架上,坐卧在新开挖的高边坡下; 5.不准上班期间饮酒;
6.不准玩火、随意烧火和打闹嬉戏;易燃易爆场所严禁吸烟; 7.不准赌力、赌食; 8.不准在同一垂直面操作; 9.不准带小孩进入现场;
10.不准违反规定随便进入建设单位的车间、仓库、办公室等重要场所。
四、安全用电
1.在检修电器设备或更换熔断器时,应切断电源,并在开关处挂上“严禁合闸”的牌子。
2.安装照明电路时,开关和插座一般离地不低于1.3m。有必要时,插座可以装低,但离地不应低于15cm。不要用湿手去摸开关、插座、灯头等,也不要用湿布去擦灯泡。
3.发现电线或电器设备起火,应迅速切断电源,在带电状态下,决不能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4.雷雨天尽量不外出;遇雨时不要在大树下躲雨或站在高处,而应就地蹲在凹处,并且两脚尽量并拢。
5.用电设备应实行一机一闸一漏(漏电保护器)一箱(配电箱);漏电保护装置应与设备相匹配,不得用一个开关直接控制二台及以上的用电设备。
工程教育培训 篇5
1、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方针.2、“三违”指的是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3、“三不伤害”是指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4、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施工单位应当指定专人对专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和按规定进行监测。
5、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6、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7、项目部安全生产检查要贯彻自检、互检、交接检、集中旬检四种方式。
8、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在施工现场采取维护安全、防范危险、预防火灾等措施,有条件的,应当对施工现场实行 封闭 管理。
9、建设工程临时用电,应采用三相五线制和三级供电两级保护,合理布臵临时用电系统。
10、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正确√ 错误×)1.混凝土拌和站应远离住宅和人口稠密区,减少产生的噪音、粉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尽量处于居民区的上风口。(×)
2.拌和站建设时应调查拌和站附近是否有充足的可饮用和生产用水源,电力设施能否满足生产需要,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投资。(√)
3.搅拌站料仓分区要合理,规范,料仓储备应满足一个生产高峰的需要。(×)
4.HZS120混凝土搅拌站的最大生产能力为每小时180m³。(×)
5.材料负责人主要负责编制拌和站材料的购进计划与管理,对进场原材料进行检测。(×)
6.拌合系统的设备如拌合机各料斗内如有故障,要人进去修理时,有二人进行此项工作,一人进入,一人在外监护。(√)
7.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未经培训或无操作证的人员不许操作机械,获得上岗证的设备操作人员,操作前须认真阅读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中必须坚守岗位,确保机械正常运转。(√)
8.拌和站应至少每个月进行一次计量系统全量程的自检校正,并填写《拌和站计量系统自检记录》。(√)
9.试验室负责检测设备的验收、安装、调试,并与法定计量机构进行计量设备的首次检定,检定合格后,进行计量标识,张贴合格证后方能使用。(√)
10.砂子、碎石必须实行分区存放,并每个区内应按不同品种和规格用隔离墙分离,隔墙应牢固并有足够高度,应设臵清仓线及满仓线,防止混料和二次污染。(√)
三、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拌和站周围应设臵排水沟,沟底需(A)硬化。
A.以砂浆;
B.以混凝土;
C.夯实;
D.以改性土夯实
2.试验检测区应设臵骨料检测室、(D)、混凝土室、标养室等设施。
A.水泥室; B.粉料室; C.胶砂强度室;
D.粉料细度检测室
3.砂、石料仓应按不同品种、规格分别堆放,严禁混堆混放,且(C)。
A.设臵待检区; B.设臵合格区;
C.标识明确; D.设臵不合格料堆存区
4.拌和站内各种作业车辆应(D)行驶。
A.按交通规则;
B.按特殊要求; C.自由;
D.按指定线路
5.为了提高车辆使用率,保证安全生产,料仓距离机组以(C)为原则。
A.方便生产;
B.方便装载机行驶;
C.最近;
D.现场情况要求
6.粉料仓顶的除尘器一般为(B)除尘器。A筒式;
B.袋式; C.重力式; D.旋风式
7.砂石料仓地面排水坡度不低于(B)。
A.1%;
B.2%;
C.3%;
D.4%;
8.合格区骨料采用(A),以避免材料含水量受雨、雪天影响,导致混凝土质量不稳定。
A.彩钢棚遮盖;
B.篷布遮盖;
C.塑料薄膜;
D.彩条布
9.外加剂储存罐采用(C)防晒和冬季保温。
A.保温设施;
B.降温设施;
C.顶部搭设遮阳棚和四周棉被包裹;
D.加热装臵
10.秤在量程的30%~100%称量段,液料的最大允许误差为(D)。
A、±2.5%;
B、±2.0%;
C、±1.5%;
D、±1.0%
四、多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生产区应设臵(ABCD)标牌。
A.场区平面布臵图;
B.配合比标识牌;
C.管理体系、安全质量保证体系等公告牌;
D.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标牌
2.搅拌站储料系统应包括(ABCD)等。
A、骨料储料仓;
B、粉料罐;
C、水池;
D、液体外加剂罐 3.物料秤通常由(BD)等组成。
A、给料器;
B、秤斗;
C、上料系统;
D、传感器
4.粉料仓顶主要有(AC)等设备。
A、安全阀;
B、给料器;
C、除尘器;
D、空压机
5.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由(AB)组成。
A、汽车底盘;
B、混凝土搅拌运输专用装臵(机构);
C、搅拌机;
D、计量系统
6.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专用机构主要包括(ABCD)等。
A、取力器,搅拌筒前后支架; B、减速机,液压系统;
C、搅拌筒
D、清洗系统
7.设备负责人的职责有:(ABCD)
A.负责组织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B.负责现场机械设备的配件采购计划及采购工作。C.参与机械事故调查,组织修复,提出防范措施,并写出书面材料及时上报。D.指导使用人员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和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使用、保养设备。
8.拌和站管理制度应体现安全、(ABC)施工工艺、设备工装等各个方面。
A、质量;
B、环保;
C、材料管理;
D、人员 9.《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对于(AD)的,应当立即制止。
A、违章指挥;
B、违反纪律;
C、违反规定;
D、违章操作
10.安全检查的主要形式包括(ABCD)。
A、定期安全检查;
B、经常性安全检查; C、专项(业)安全检查
D、季节性、节假日安全检查
11.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导致事故发生的(ABD)。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
C、客观因素;
D、管理上的缺陷
12.搅拌机闷机跳闸的原因(ABD)。
A、主电机不工作;
B、传动皮带太松;
C、电流太小;
D、搅拌料过载
13.搅拌机卸料门运行不畅存在的原因(ABC)。
A、压力太小;
B、卸料门卡死;
C、电磁阀不工作
14.搅拌主机不能启动(ABC)。
A、未开空压机;
B、供气系统压力小于0.4MPa;
C、主检修门未关好,行程开关未接通
15.螺旋输送机有噪音或异响的情况(ABC)。
A、电机轴承损坏;
B、减速箱润滑油不净或不足;
C、螺旋管螺旋芯轴(叶片)刮到管内壁
16.搅拌站建设应坚持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即环保设施应与拌和站工程(ABD)。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验收;
D、同时投产使用。
17.为满足冬期施工的需要,合格骨料合理处理措施有(AD)。
A、采用全封闭管理; B、可以露天存放;
C、蒸汽直接预热骨料; D、设臵取暖设施对砂、碎石进行加温
18.《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拌合及浇筑过程控制记录表》包括(ABCD)。
A、坍落度;
B、扩展度;
C、含气量;
D、入模温度
19.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是:(ABC)。A、保密性;
B、完整新;
C、可用性;
20.每班混凝土生产前,拌和站操作人员在(AB)的见证下将施工配合比数据录入混凝土生产控制系统,其他人不得修改。
青马工程培训感言 篇6
能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会的一员我十分高兴,这是自己由衷的感慨。通过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培训,使我在思想方面有了新的定位,这在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肯定有非常大的帮助。
有些同学认为这种培训就像报告会一样,当然报告会也是种好东西,可有的人听的是知识,而有的人听的是热闹为的是加分。我这次真正用一颗学习的心去领会了很多东西。有些东西很简单可自己细想一想就发现简单的话中也会有很深的道理。
本着一颗公平善良的心为全体同学服务用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正确处理好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抓紧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思想作为学习的先导,行动的指南。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顺利的走完四年,把学生干部带到正确道路上来,给以后同学铺一条阳光之路。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最重要的便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用自我的激情去带动其他同学,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工作热情,让整个部门的每一个零件都积极上岗,从而使整个协作系统高效运转。那么如何让同学们、让自己有机会、有信心、有能力去实践,在实践中发掘真知?这又成为了我们在完成理论架构以后的另一个难题。第一,抓住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机会其实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抓住,并且克服自己害羞胆怯的心理和“无所谓”的不积极进取心态,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反过来,我们也检验了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并及时修正和完善。第二,开动脑筋、大胆创新,为同学们提供富有创意的实践机会。作为青年团员干部,我们有责任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很多活动,富于创意,可行性强,受到广大同学的好评。活动开展以来,参加同学达数千人,不仅是同学们锻炼了自己,同时也服务了当地居民。和谐社会讲求共赢,我们应该开展更多的有创意、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同学们有广大的平台发掘自我,学以致用。我们要做到“德能服众,口能明理,笔能成文,才能称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起到带头作用,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坚持“不做学生官,做好同学友”,善于倾听;还要做到有明确的价值观念,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下的学生干部,作为青马工程的学员,我们有义务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我们要有信心成为未来社会的开拓者。
小学教育工程——师范教育 篇7
1. 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注重培养传导、授业者,是师范教育的先驱。现代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这种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它是专门训练教育教学人才的机构。也就是说师范教育最初是源于培养普及初等教育师资的需要。师范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教师的“如何教”的问题,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也就是说,师范生必须有专业的教育水平。高专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行业教育。上师范学校的人大部分是下决心准备干教师这一行的人。因此说,师范学校,是培养那种甘心奉献自己的未来人才的摇篮。祖国的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而育人是基础。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需要高专师范教育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良好个人素质的小学教师。
2. 高专师范生的素质要求及素质教育
高专师范生,作为未来站在小学讲台前的人,为人师表最重要,品格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可以说,道德、人格素质是小学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最集中体现。高专师范个人素质包括很多,不仅指一个人的能力,更看重人文性,具体来说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可以说代表了一个人处世立足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做人和做事的成功与否。师范生的个人素质,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为人处世和工作能力,而且因其将来所要从事的是教育人的职业,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来培养祖国的花朵,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其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因此,师范学生必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素质。现在,师范生的个人素质现状还是很不错的,大多数师范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这个行业而自愿报考师范学校的,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完成学业和自觉地进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部分师范生,他们的个人素质现状较差。就专业而言,学业不精,点到为止,没有扩展知识面的渴求,没有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就品德而言,自我道德教育松懈,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就身心健康而言,不注重心理教育,不能自觉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完善的自我。因此,加强对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任重道远。“要成才,先做人”,加强做人、为师的基本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历来都是师范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对将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的师范生而言,其品德发展、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其次,技能的培养是资本。师范生学习与一般学生不同,各门功课要全能。在所学的科目中,尤其要注重基础课。另外,师范生还要学习怎样备课,怎样教学,怎样批改学生作业,怎样管好学生,怎样指导学生生活等等。师范生应该是一个全才,是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才能符合一个合格教师的称号,才能有资格培养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作为新世纪的师范生,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科学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要重视调动学生参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普通话训练、口语表达、书写、课堂设计、课堂组织能力、组建班集体技能、培养优良班风、组织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和心理指导、学生家访、班主任技能训练等,都要重视起来。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将担负着二十一世纪的小学基础教育的重任,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还是个人素质修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不辱使命,培育好新时代的小学生。
3. 高专师范生的小学教育
高专师范生个人素质对小学教育有重大影响。一些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已在小学教育领域,为小学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像蜡烛一样奉献着自己,照亮着别人,成为小学教育的主力军,为基础教育创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而混在师范学生群体里的部分学生,目标模糊,糊里糊涂混日子,他们素质不高乃至素质低下。这些学生连基础知识都学不好,更别谈个人修养的锤炼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了。试想,这样的师范生毕业后,怎么从事“为人师表”的职业呢?又怎能言传身教去带好小学生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和技能?
高专师范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小学教育极为重要,高专师范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文化知识素质是职业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师范生的学习和知识功底直接影响着小学的教学质量,师范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才可能在自身不断成长的基础上有效地组织教学,并言传身教地影响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道德、人格素质是小学教师的立身之本,师范生的道德水准、做人标准的高低当然也关系到将来他所要塑造的小学生的为人。作为小学教师其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个人,而且对小学生心理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高专师范教育是一最基础的教育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高专师范生必须具备全面的、优良的素质,才能在明天的小学教育中大展鸿图,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高等专科教育工程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启蒙工程,任重而道远,必须肩负培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重任。
工程教育培训 篇8
[摘 要]工程素质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任务。工程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更新工程教育理念,重视工程素质培养;有机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构建校企协同合作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工程背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筑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工程素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90-03
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任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通过教育与行业、高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而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型工程师。为进一步开展工程教育,检验工程教育效果,我国于2006年开展推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6月,中国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获得《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资格,表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被国际所认可。因此,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以专业认证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本文综合两者特点,论述工程素质的内涵,探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途径。
一、工程素质内涵
工程素质是指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工程活动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所需具备的知识、意识、能力、思维和精神。工程素质主要包括工程知识、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工程思维和工程精神五个方面,其中工程知识和工程意识是基本要素,工程能力、工程思维和工程精神为主体和高级阶段。培养工程素质,即学习工程知识,树立工程意识,掌握工程能力,建立工程思维,体现工程精神。
(一)工程知识
工程知识作为工程素质的最基本要素,来源于工程实践,又服务于工程实践。工程知识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和传统的工程学科本身,而是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需要以工程为对象将各学科知识整合成有机的知识体系。工程知识包括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专业知识与一定的工程管理原理、经济决策方法;了解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先进制造系统和生产方式及本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相关行业生产、设计、研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正确理解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学习工程知识是培养工程素质的主要途径。
(二)工程意识
工程意识是指对工程本质、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工程活动和工程存在物的态度、观点、意念等心理过程的总和。工程意识是工程技术人员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现代工程往往涉及众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要从工程视角出发,进行方案可行性研究,考虑目的、用途、地域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等,再加上独立思考,从众多的想法与构思中凝练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要体现创新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伦理意识、经济意识以及团队意识等。工程意识的树立是一个不断自我修炼、终身学习提高的过程。
(三)工程能力
工程能力是指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实际本领和能量。工程能力一般包含,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工程设计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工程能力的内涵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展的。2015年3月新修订的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工程教育的毕业生提出如下12种工程能力要求: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4.研究;5.使用现代工具; 6.工程与社会;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11.项目管理;12.终身学习。
(四)工程思维
工程思维是在工程的设计、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筹划性的思维,是利用工程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和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工程思维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也是对工程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工程思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与艺术性、运筹性与集成性、可靠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性。
(五)工程精神
工程精神是指在长期的工程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信念、意志品格、价值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工程精神的内涵可概括如下:艰苦务实的创业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探本溯源的理性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关爱环境的伦理精神、和谐共处的协作精神、甘于冒险的风险精神等。
二、工程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更新工程教育理念,重视工程素质培养
目前,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强调专业化和科学化,而忽视工程本身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问题,因此要切实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树立大工程观意识,由专业教育向工程素质教育转变,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转变,由科学系统性向工程综合性转变,由理论知识传授向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定基于全新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工程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出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全面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二)有机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应以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为目标,采用集成的思想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相互分割的科学内容、工程技术内容、人文内容加以有机整合,促进学科交叉和融贯,提供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课程体系可按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设置,并将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分解落实到课程教学环节中。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要依据毕业要求(或培养规格)实现矩阵,重组与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明确各门课程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要从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转向以实现培养目标为主,课程内容要由课程目标来决定。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之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效衔接,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环节是培养工程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创新意识、实践与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合理规划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各实践环节比重。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应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目的,结合行业或企业实际,设计或开发解决方案和探索复杂工程问题。明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与任务,实验教学应着重于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综合获取合理结论的训练;实习实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和工程精神;毕业设计(论文)应着重培养设计或开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对工程素质的综合训练。
(四)构建校企协同合作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协同合作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校企联合培养与合作模式。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提出人才需求,学校发挥学科和人才培养优势,基于行业企业需求和学校定位,制订培养目标和设置专业方向。学校要从以校内实践为主向校企协同实践转变,拓宽校外工程实践教育空间,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学内容要根据工程实际进行开发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要尽量贴近生产一线。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研究,将企业技术开发与学校科研紧密结合,使产学研协同合作更具活力。
(五)打造具有工程背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高校教师缺少必要的工程经历,缺乏宽广的工程视野,制约了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从注重高学历高职称向注重双师结构转变。应打造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和工程背景的高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提升教师的工程素养和实践教学水平。应定期选送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研究工作,丰富工程实践经历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教师要能把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生成转化为教学内容,能将工程前沿技术知识融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同时,学校也要吸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来校任教,给学生授课,协助制订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全程参与教学活动,以期提高指导学生工程设计和工程实习的能力。另外,还要探索校企间人才“双向交流,相互挂职”制度等。
(六)构筑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加快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能有力保障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应从政策、制度、建设、管理与监督等多方面入手,研究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外协同的以评估评价为中心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主体、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要素有机构成了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校内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建立健全培养方案有效生成制度、师资培养与吸纳制度、教师评价机制、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质量评价制度、产学研合作制度等。高等工程教育中行业以及具体接纳毕业生的用人企业对教育质量评价应有很大的发言权。在进行工程教育质量评价时,应该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牵头,成立由高校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评估机构,以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和正确的导向。可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结合,构筑适合市场需求、行业企业需要、学校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
[2] 曾丽娟.工科大学生工程精神与工程意识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0-113.
[3] 于善启.工科院校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5):175-177.
[4] 饶华球.新时期工程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05(6):104-105.
[5] 王章豹,樊泽恒.试论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师大工程素质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5):48-54.
[6]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7] 熊怡.促进专业教育国际化—培养符合新时期战略需求的工程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13(9):16-21.
[8] 许鹏奎,虞庐松.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