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岗李乡教师现状及对策(精选10篇)
大岗李乡教师现状及对策 篇1
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对策
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与教师座谈中强调:“农村教育尤为重要。我国13亿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好,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要办好农村教育,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优秀农村教师队伍。”。
那么,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能不能承担起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大岗李乡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是:
一、大岗李乡教师现状
(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大岗李乡全乡在编教师230人,其中小学教师138名,全乡小学生总数为2555人,全乡师生比为1:18,按照上级核定师生比,教师严重超编。
但是大岗李乡的实际情况是全乡现有小学16所,138名小学教师是按照5级5班8人配备的,一个教学点配备教师5人,只有11名学生,如果按照省定师生比去配备教师,1名教师都超编,就是采用复式班,但是四个级段配备1名教师如何上课呢。(二)、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已经日趋严重。以我乡为例,我乡共有教师138人,其中46岁以上教师53人,占全乡教师38.4%。教师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缺乏创新精神;二是因为通许县教师超编,2013、2014两年省里不准通许县招录特岗教师。年轻教师补充太慢,造成教师年龄结构失衡。
(三)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四)、教师待遇低、工作环境落后
今年通许县招录了50名特岗教师,其中有一部分不愿意上岗,最后有1名补录的特岗教师分配到了大岗李乡上班。这名教师是开封市人,来到大岗李乡一中一看就说,我们回去再商量一下吧。第二天人就不来了。(五)、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
目前小学教师很不配套,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英语、体育、音乐、美术都没有专业教师。
二、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状况的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调整中小学布局,坚决撤并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差的农村中小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2、加强教师培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 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培训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符合农村教师的需求,不贪大求全,只求对农村教师的素质提高有教学实际作用。
(3)、抓好全科教师的订单培养。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用人单位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用工需求,由劳动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培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实施。例如大岗李乡根据本乡实际情况向上级申请增加教师,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应根据大岗李乡的实际情况培养一批能留的住、安下心的教师。
(二)、减轻负担,提高待遇。在解决好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之后,还要充分考虑适当提高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让他们能工作的有尊严,有激情。要像宣传劳动模范、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
(三)、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到边远穷乡支教,支教要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城乡知识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现在的问题是首先不要继续拉大这种差距,然后逐步创造条件力求缩小差距。要有硬性规定,例如评聘高级教师时必须有1—3年的农村学校支教经历。
(四)、教育投入落实到位。
政府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达到真正的公平教育,使年轻教师留在农村安心从教。
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及对策
侯永军 大岗李乡中心校 2015年9月24日
大岗李乡教师现状及对策 篇2
1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学历参差不齐, 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成, 有的甚至还加有中学或者其他类型的学校。造成高职院校的师资学历普遍参差不齐、结构不尽合理, 大部分学校理论教师偏多, 实习指导教师不足, 尤其缺乏"双师型"师资。同时因为高职教育必须紧贴生产环节, 专业增设和撤销频繁, 出现了部分专业师资过剩、新设专业师资匮乏的现象。加之高职院校师资继续培训体系不完善, 又使现有师资的知识更新不够及时, 难以保证应有的教育教学质量。
1.2 实践经验偏少, 动手能力不强。
由于近些年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学生规模不断增加, 各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需求逐年递增, 导致新进教师一上班就直接独立承担教学任务, 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 不能及时掌握现场生产需求, 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学与生产脱节。
1.3 收入分配制度不活, 待遇不高。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由国家承办并纳入事业单位管理, 各学校只能按照国家统一的分配制度进行分度, 自主权不大, 不能很好的利用工资杠调节教师收入,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有限, 资金主要靠学校自筹。高职院校收费本身就低, 加之需要大量实验实训设施投入, 使得教师待遇难以得到改善, 也严重影响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1.4 职称设置单一, 晋升难度大。
目前, 在岗位的设置上, 各高职院校大多秉承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注重教师序列职称的设置与评定, 而对于实践教学及其他序列, 则显得不够重视。而且, 由于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相应政策, 各省市均参照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进行。因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这样按同一标准评定职称, 对高职教师就显得门槛过高, 也不公平。
2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上述种种主客观因素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障碍, 我们必须克服诸多困难,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推动高职教育顺利向前发展。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现状, 要通过新招聘和继续教育等多种渠道和形式,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优化教师结构;重点向实践指导岗位配备合格的教师;积极联系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 以弥补学校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欠缺;要根据专业设置, 及时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知识, 使其能迅速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达到一专多能。
2.2 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教师动手能力。
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经常性地抽调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 一方面可以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企业生产需要的新设备新工艺, 更好地指导学校教学。
2.3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提高教师收入和地位。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紧贴企业、为企业服务的特点, 国家应完善高职院校收入分配制度, 在保障广大职工权益的前提下, 加大学院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也可尝试让高职院校自办生产实体, 参与企业生产和收入分配, 使学院多渠道增加收入, 分配方式自主灵活。同时应通过提高技能工人的地位来带动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
2.4 完善职称评定体系。
国家应尽快完善并出台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和教学特点的职称评定体系, 均衡高职院校不同序列专业技术职称的设置, 为高职院校各类教师创造职称评定和晋升的良好机制。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 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和培养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有着特殊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高职教师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高职教师 心理现状 分析 对策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和育心。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多次曝光教师虐待学生的事例,我们的教师怎么了?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研究较多的是中小学教师,由于过重的升学压力使他们产生焦虑,压抑等不健康心理,而对于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那么,高职教师是否也存在着心理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1. 成因分析
1.1.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多,而教师队伍并没有扩大,这样就造成了教师超负荷的工作量,每周达到16-20个课时,甚至有的紧缺专业的教师工作量高达每周28-30个课时。 很多教师都是多课头、多门课的教学任务,而所用课本经常变动,给备课也带来了繁重的劳动。无休息日,长久的劳累得不到休息,这就造成教师心理、生理上的高度疲乏,焦躁不安,心烦意乱等消极的心理活动。
1.2.过度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无法进行知识的更新,知识被淘空的才智枯竭,使教师出现强烈的心理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调查中,几乎一半的教师偶尔或经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淘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才智枯竭也是教师职业枯竭的一个重要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等。
1.3.高职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进行课题的研究,论文的撰写等,而这又影响着每一位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繁杂的任务,过重的压力使教师往往“栽不动几多愁”,不及时引导,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产生嫉妒彷徨等不良情绪。
1.4.高职在校生的扩大,学生入学成绩偏低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不能形成正常的上课秩序,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上课不能正常的传授知识,而大部分时间都在维持课堂秩序, 势必会出现烦躁,无奈的情绪,个别时间会发生师生之间的冲突。
1.5.专业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面对招生就业的压力。招生就业的多少,好坏又是年终评优的标准之一。
1.6.教育体制改革对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构成了挑战。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制度的实行,是每位教师都感到压力,一些心理脆弱的教师就容易导致心理危机。校内量化考核的过于细致,导致教师疲于应付。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挫伤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1.7.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年龄大都在26-35岁的人群居多,他们工作几年,正是工作、家庭压力最大的时候。
2. 化解方法
2.1.构成刚柔并济、公平合理的管理体制。
刚性的公平合理的制度是教师向上的外趋力,确保“以业绩促发展的机制”。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否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成绩,避免凭个人好恶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学校在津贴的分配上是否做到了公正,荣誉的授予是否真正鼓励了先进。
柔性的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让教师有充足发展自己的空间。
2.2.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向上的学校氛围。
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民主、向上的环境氛围,为教师排忧解难。引导教师建立互帮互学,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学校应给每位教师提供专业进修、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听取外校教师的授课,感受学习氛围,吸取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信心,对自己的教学有愉悦、满足和成功的感觉。当然,心理就处于良好的状态,教与学就处于良性循环。
2.3.从我做起。教师本人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整心态和情绪。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3.结语
呵护教师心理,是全社会的责任。身为教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进取、向上、轻松快乐每一天。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先锋网,《谁是职业倦怠易感人群》,《教师职业倦怠之和谐篇》
三峡教育网,《教师心里到底有多严重》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4
为了解当前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笔者自2010年9月~2011年1月使用国际公认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 ,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甘肃2省16所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检测。共发出问卷900份, 收回有效问卷863份。结果显示, 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烦躁忧郁、爱发脾气、心身劳累、职业倦怠、自卑气馁、心情郁闷、讨厌学生、冷漠无情、人际关系障碍、精神抑郁不振;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 正人不正己、责人不责己、苛人不苛己;不能理解自身价值, 自我调适能力差, 容易将工作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课堂或平时与学生的谈话之中, 甚至出现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缺乏独创性, 较难适应新的教育环境等。而这些心理问题严重时又会带来躯体的症状和疾病。例如偏头痛、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哮喘、糖尿病等。被调查对象中有46.7%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明显高于我国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20.0%。其中28.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 15.9%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 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由此可见, 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并不乐观。
2 影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1 超负荷工作的压力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扩招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教师只能长时间超负荷地工作。调查显示, 目前中职学校62.5%的教师周课时量达到了20~30节, 平均每天4~6节课。长时间超负荷运转, 容易使教师疲惫不堪, 身心疾病增加, 心理负担沉重。中职教师除了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外, 还要面临新教师上岗学习、普通话考核、教育学培训、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职称英语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查、公开课比赛、学术论文写作、学历升级的学习与考试、日常工作的抽查、班主任工作培训与考核等种种压力。这些超负荷的工作与多重责任又使他们无暇顾及家人, 也常常由此产生内疚、烦闷、压抑等心理问题。
2.2 职业竞争的压力
当前, 许多学校以考试排名次, 实行末位淘汰制。学生的成绩直接影响着教师竞岗, 这就使得教师刻意追求高分, 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 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尖锐, 这无形中给教师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教师评聘分开与竞争上岗还给中职教师带来了职业不安全感;在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中, 由于相关法规、政策不配套, 缺乏监督机制, 出现的诸多不公正现象使教师产生挫败感, 成为教师精神压力的来源。
2.3 家长、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当前,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 却又对“什么是子女的幸福和快乐”、“什么是成功与成才”缺乏真正的理解。他们用一些社会流行的庸俗功利性观念作为尺度来评价教师和学生, 平时对子女要求不严格, 却要教师成为这些学生的“救世主”, 结果教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使教师感到精神压力很大。当前就业的压力又强化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更是不断提升, 这使许多教师感到不应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影响自身形象, 这种心理定势导致教师难以和学生坦诚相处, 不利于调节和疏导自己的情绪。部分教师的家庭面临着子女就业、爱人下岗、父母年老体弱等实际困难, 这也使教师产生心理压力。
2.4 多重角色的压力
长期以来,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角色定位给教师赋予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 使教师承担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 又是科研成果的创造者;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 又是学校政策的执行者;既要做班级的管理者, 又要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既要与家长、同行、领导打交道, 又要应付现实生活中的多种人际关系。如此种种, 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和随时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 这往往是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
2.5 表率作用的压力
古人云, 德高者可以为师, 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以榜样的姿态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形象出现。这使教师往往以清高自居, 过分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刻意限制自己并留心各种细节;在学生面前要平静、耐心、积极、乐观。其实, 教师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也有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难免会遇到诸如学生逆反对抗、违纪犯规等不如意的事情。这种情况下, 教师还必须沉着冷静, 以约束、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这种矛盾和紧张的精神状态常会使教师的情绪受到压抑, 这些都是躯体化、强迫症的直接诱因。
3 干预对策
3.1 社会宣传、增进理解
关心教师就是关心教育, 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教师工作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 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使各行各业和家庭都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可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体上开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建立健全教师心理档案制度,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成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和诊断机构, 定期、不定期地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心理健康指导, 以准确、及时地判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并采取相应的心理保健措施;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要理解教师, 理解教师职业, 对教师的要求应该合情合理, 不要赋予教师太多的角色和过高的期望。
3.2 学校重视、领导关心
中职学校应以人本思想为指导, 注重感情投资,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 使教师能有一种安全感, 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学校应逐步改革单纯以学生考分来考核教师的评判标准, 科学制订教师工作量、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另外, 通过联欢会、舞会、假日旅游、领导接待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广开情感宣泄的渠道, 促进教师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3.3 善待自己、善待别人
中职教师在加强业务进修、科研创新和师德修养的同时, 应提高心理保健意识, 学习心理保健技巧, 加强耐挫力的培养和锻炼,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对自己不苛求、对别人不妄想。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 也没有必要为取悦他人而违心行事, 积极善意地对待身边所有的人, 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快乐、从讲好每一节课中体验成功, 心平气和、与人为善、积极进取、随遇而安。另外, 多学习一些心理保健和预防方面的知识, 如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差异、新教师的适应期、女教师的月经期、老教师的更年期等, 从而创造出和谐、愉快、亲切、友好的氛围, 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3.4 调整情绪、平衡心态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教师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感到困惑、不平衡, 如不及时疏导, 不仅影响自身, 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这时, 采用升华、补偿、自我安慰、自我解嘲、适度宣泄等自我调节的方法是保持良好心境的关键。
3.5 转变机制、科学评价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 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校应转变机制, 使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 使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高度重视。因此, 学校应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 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使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将工作中的压力变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现状及对策探析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枯竭;表现;成因;对策
一、职业枯竭的概念含义
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中,个体面对长期负面情绪的积累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回避反应。研究表明,职业枯竭容易出现于工作压力较高的群体尤其是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等助人行业中。
一方面,虽然顶着“社会地位比较高、收入稳定”的光环,但是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才输出培养质量提升的社会期待,高校教师面临着“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发展空间无奈受限”的尴尬局面。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不断对教师的个人成长提出新的潜在要求。另一方面,高校目前的职称评审和晋级考核多以科研成果作为量化依据,各种末位淘汰、按绩付酬等细化评价方式,为教师的个人发展设置了重重挑战。教师为了实现职务职位的晋升、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等,在承担大量且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完成相当数量的科研任务,发表学术论文等。很多高校教师常常一人身兼数职,同时背负着教学、科研、行政等多重工作角色,常常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很容易产生诸如心理疲劳、情绪障碍、身体不适、拖延、迟到、工作效率降低等“心理枯竭”现象。
教师职业枯竭是一种职业性伤害,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消磨教师的工作热情,阻碍教师自身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投入程度,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未来发展会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
二、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原因与表现
职业枯竭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研究指出,37.5%的教师有严重焦虑或精神紧张等职业枯竭状况。在我國香港,教师职业被视为高压力职业,仅次于警察,排名第二。在我国内地,由教师职业枯竭所引发的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据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进行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2.2%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大,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近90%存在一定的职业枯竭,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枯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许燕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2004)上作的题为《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指出,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仅次于医生,位居第二。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Dorman提出的结构模型为解释职业枯竭现象提供了系统的思路。斯可瓦布与布瑞恩提出影响教师职业枯竭的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并将这两个因素归因于组织方面的作用因子。美国学者麦克泰尔、路特兹及玛蒂瑞拉发现,将自己的失败进行外归因的教师更易产生枯竭心理,以此推断教师人格心理特征和个性因素也是影响教师职业枯竭的重要因素。弗瑞德曼和法伯指出学生的品行、态度也是教师职业枯竭的重要影响因素。
职业枯竭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生理方面,表现为衰竭感、注意力记忆力减退、精力不济、容易疲乏、虚弱,头痛、胸痛、肠胃不适、睡眠障碍等症状;二是认知方面,表现为自我效能感下降、减少对工作的投入、人际关系紧张或敌对、对他人持否定态度、通过责备推诿使工作失误合理化等;三是情绪方面,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伴随抑郁和焦虑、常有空虚感、烦躁易怒等;四是自我评价方面,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自信心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五是社会支持系统方面,由于情绪低落和易激怒,人际关系恶化,社会支持系统往往处于削减乃至坍塌的状态;六是行为方面,与同事、朋友、亲人的关系疏远,易与人发生冲突,表现为对他人总有攻击性和人际摩擦增多。
三、缓解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对策
1.建立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
高等教育应该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梯队的良性发展为目标。而目前,多数高校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科研取代教学,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数量化的影响因子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审、岗位调整以及收入高低等,那些潜心钻研教学的教师积极性明显受损。因此,一方面,学校应重视教师未来的发展,正视教师的人才价值,客观公正体现教师的奉献价值,有效地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学校应强化民主管理,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建立科学合理、差异化的职称评审体系和绩效考核手段,优化竞争激励机制,以达到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枯竭的作用。
2.提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质量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输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社会及学生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大,学校应注重对教师的再教育,按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和个别差异实施终身教育体系。第一,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在青年教师入职前和入职后,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向新教师提供各类帮助和指导,促进新教师尽早适应工作模式,减少无助感。第二,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安排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再提升教育。有不少研究发现,处于职业生涯中期,大约任教6~15年的教师最易出现职业枯竭问题。第三,积极拓展交流平台,组织教师教研能力和心理健康交流沙龙或研讨会,为教师提供观摩和教学交流的机会,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增加教师的工作资源,提供朋辈支持,缓解教师工作中的焦虑水平。
3.高校教师积极正确地自我调适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个人面对重重压力往往有无从应对之感,教师心理压力的调试最终需要回归于心态“微环境”的调整,高校教师需要不断结合教育发展态势和学生需求对自己进行主动的心理调适。首先,改变自己处理工作的方式和不合理的认知观念,积极面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自觉改变或强化个人目标。其次,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职业自信心,正视职业枯竭,并为“职业高原”做好准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提高自我效能感,学会合理宣泄情绪,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通讯作者:吴心灵)
参考文献:
[1]赵建平,叶华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评述[J].丽水学院学报,2009(1):77-80.
[2]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职业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3]刘海涛.教师职业倦怠的综述[J].创新研究,2004(2).
[4]许燕,王芳,蒋奖.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5]王成义.教师职业倦怠理论模型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51-52.
[6]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职业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10-13.
[7]赵建平,叶华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评述[J].丽水学院学报,2009(1):77-80.
[8]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62-64.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项目“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职业心理枯竭及督导成长体系建设的应用研究”(ZS2014011)。
大岗李乡教师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提问;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0-001-01
引言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不断提出新颖的问题,才能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但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仍然存在不足,教学中需改进和完善,以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1.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现状分析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增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但在教学中,一些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提问方法不恰当,制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问题情境创设不到位。利用问题情境提问是一项重要策略,但一些任课老师情境创设不到位,忽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问时未能将问题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制约学生知识应用技能提高。忽视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在视频、音频选择时没有与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紧密结合起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活动顺利开展。
1.2提问过于单调和乏味。一些教师提问局限于师生之间简答的提问和回答,问题设计不合理,过于单调和乏味,缺乏趣味性,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对初中英语知识进行学习。或者一些任课老师将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投入学习状态,但提问的效果有限,难以激发学生对初中英语知识学习的兴趣。
1.3问题的探究性不足。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探究性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制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忽视设计综合性强的问题,难以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2.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的完善对策
为弥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具体内容,笔者认为今后应采取以下完善对策。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任课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合理导入问题情境,为学生思考和学习创作条件,将他们引入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之中,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例如,在学生travel,trip,vocation这些单词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旅游经历,旅游中所见到的风景名胜,以及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等。通过创设这样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回答热情,学生纷纷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回答上述问题,整个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2体现差异,循序渐进。初中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存在差异,课堂提问时要考虑这种差异,合理设计问题,确保难易适中,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逐步解答,对所学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例如,在学习animal相关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What animal do you like most?Why?要有效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首先要掌握动物的名词,情感表达的动词,表示喜爱的词组等内容。有效掌握这些学习内容要用三节课的时间,如果进度过快,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为突破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将学生有效引入相关内容学习中。提问和对话可以采用不同方式,例如,教师和学生间进行对话练习,学生个体之间自由对话,学生小组间模拟对话等,并在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和提高。
2.3相互提问,巩固提高。课堂教学中任课老师要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加强自身学习,总结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提问,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提问和回答,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New York, London,Paris,Berlin等世界主要城市的单词时,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一个同学说城市的名字,另一个同学在地图上指出所在位置。这样既能帮助同学扩大词汇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巩固所学内容。
3. 结语
课堂提问是初中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作为任课老师,应该认识课堂提问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对策,适当进行课堂提问,以增进师生了解,推动课堂互动,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琰,陈萱.初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现状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
学报,2015(1),148-149
[2] 彭惠清.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英语广
场,2014(2),159-160
[3] 付广英.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4),51
[4] 安利强.初中英语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探究[J].赤子,2013
大岗李乡教师现状及对策 篇7
1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特点
(1) 青年教师人数多, 占教师队伍比重大。生源的扩大、教育部教学评估对于师资的要求等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大量地引入年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大多数学校年轻教师比重达到50%以上, 可以说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职教师队伍的主力, 对于他们的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 青年教师年龄段集中, 80%为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独生子女。青年教师多为22~35岁之间, 年龄差距小, 学习进修、职称评定乃至婚恋组建家庭几乎都在同一时间段内, 学校需要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 做好相应安排, 未雨绸缪, 以免影响日常工作。同时, 青年教师中大多数是具有较好家庭条件的独生子女, 成长经历顺利, 较少挫折, 也比较自我为中心, 缺乏合作意识, 学校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3) 青年教师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初衷类似, 大部分是就业压力以及考虑稳定性。近几年的就业压力很大, 很多青年教师就业时没有过多的考虑职业理想和个人兴趣, 而是更多地考虑了教育工作的稳定性等因素, 这就使得很多青年教师对高职教育本身缺乏必要的了解, 也缺乏对自己日后工作的整体规划。 (4) 跳槽现象时有发生, 青年教师流失比较严重。教师收入不高与青年教师经济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使得一部分教师存在离职倾向。流失的教师主要是热门专业或紧俏专业的青年骨干, 造成这些高职院校专业和学科带头人缺乏, 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
1.2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思维活跃, 具有创新精神, 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 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职业理想,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 虽然青年教师有着上述优势, 却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也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这些问题, 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成长。 (1) 职业理想淡化, 存在浓厚的功利思想。不可否认, 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但同时也导致人们出现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 而青年教师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教师待遇逐年提高, 但仍然不算高收入人群, 青年教师面临着结婚、组建家庭、购房等现实压力, 对于经济的需求更加迫切。一些青年教师不能安心从事教育事业, 无心钻研业务, 而对有偿的兼职活动, 甚至跳槽到其他企业更感兴趣;有些青年教师则比较消沉, 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工作, 全无职业热情可言。 (2) 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 缺乏自我提高的动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不仅要面对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学历进修、职称评聘, 还要应付来自家庭生活, 甚至经济上的压力,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他们中大多数人刚刚走出校门, 社会经验不足, 过多的投入和过高的期望往往容易导致失落,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主要表现为:工作热情降低;对工作感到枯燥单调, 缺乏成就感;不愿意与学生交流, 甚至对教研等活动都不感兴趣;有较强烈的离职意愿;身体和心理压力都很大, 感觉不堪重负等等。 (3) 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实践创新能力较差。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80%以上都是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的, 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 理论知识也算扎实, 但没有经历过相关专业实践工作的历练, 普遍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导致他们教学中, 也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 从理论到理论,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 背离了高职教育注重实习实训的宗旨。这势必直接导致教师所授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造成培养的学生不能达到市场要求的标准。 (4) 对职教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 普遍存在重研轻教的情况。青年教师普遍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同时, 在日常工作中, 过多的重视科研工作, 而忽视教学水平的提高。
2 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2.1 重视师德教育
教育实践表明,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师德修养。当前高职院校部分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甚至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校应建立调控机制,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首先, 应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 加强师德监控, 在教师考核、晋升、评优等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激励督促作用。其次, 要稳步推进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工作, 通过师德讲座、观摩优秀教师事迹展播等活动, 加强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掌握教育规律、更新教育观念, 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
2.2 为青年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 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做好方向选择和目标定位, 包括:选定自己的工作岗位;职业目标定位;确定达成目标的途径和策略等。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 从他步入高职院校起一般要经历岗前培训期、适应期、提高期和成熟期。学校应根据青年教师所处不同阶段的特点, 为他们创造条件, 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一般来说, 从入职到晋升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是高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期, 学校应高度关注这一时期的教师群体, 帮助他们科学设计和有效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 使他们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技术能力不断走向成熟, 顺利步入事业的稳定期。
2.3 重视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对于青年教师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组织一个由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督导处、教学系部共同组成的“讲师团”给新教师授课, 内容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高职教育的特点、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教育教学常规等。这有助于青年教师全面快速地了解学校概况, 并且对自己今后要完成的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促使新教师形成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教学习惯。
2.4 教学和实践能力并重的在职培训
(1) 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依托“师徒工程”, 发挥传帮带作用。所谓“师徒工程”就是, 系部为每一个青年教师安排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重点指导帮助, 要求老教师对新教师从师德、教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 要求新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 逐步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带好班、教好书、做好人”。
通过教学比赛,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学校或者各教学系部可以定期举办教学基本功比赛、课件制作大赛、说课比赛等活动, 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增进他们之间的交流。通过竞赛, 在青年教师中形成比、赶、超的风气, 发掘优秀人才, 树立先进典型,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工作制度化、常规化, 使青年教师接受环境熏陶。教研室是教师聚集、交流和活动的场所, 在这里有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风格的碰撞与交流。参与教研活动, 通过试讲、集体备课、集体诊断性听课有助于青年教师把握教学大纲要求, 明晰授课知识的主次、区分重点, 有助于找出自身在教风、台风、板书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促进其不断进步。
(2) 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为青年教师搭建实践的平台。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紧密联系企业, 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青年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顶岗实践, 熟悉业务流程, 提升自身动手能力, 同时可以参与到企业技术攻关工作中, 利用自身的知识,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实训厂房、专业教室、校办企业等, 是高职教育最具特色的地方, 也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训教学的场所。从实训基地建设之初, 就应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其中, 出谋划策, 对实训场所的设计、建设、维护、更新、改造提出自己的想法, 并积极参与实训课程开发及实训教程的编写。
开展技能大赛, 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学校可以配合教学安排有计划地组织技能大赛, 青年教师可以本人参赛, 也可以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参赛。通过大赛, 可以同时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极大地提高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这类与今后生产对接性很强的实践技能大赛, 对培养、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就业竞争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2.5 建立激励机制, 强化管理职能
只有科学合理的监控评价机制才能对青年教师的业绩做成正确的评价, 从而使激励措施真正达到调动和保持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效果。科学的评价体系要根据学校实际, 通过问卷调查、内部评议、学生座谈等多种形式不断调整这种机制, 并将这种机制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对于业绩优秀的青年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除了给予经济奖励外, 还可以为表现出色的青年教师提供进修培训、参与重要学术交流活动等机会, 满足他们的创新需求与成就需求。
2.6 建立以人为本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不仅对学生, 对青年教师也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公开有序、公平合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重视青年教师的求知欲、进取心、创造性和成就感, 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科研、教学环境, 使青年教师置身学校能感受到来自领导的重视、同事的关怀, 从而产生归属感, 心情愉悦、全力以赴地投身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陆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9 (9) .
[2]胡新岗, 黄银云, 尤明珍, 等.高职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与职业, 2009 (9) .
[3]温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 2009 (6) .
[4]韩颖.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有效途径[J].巢湖学院学报, 2010 (12) .
大岗李乡教师现状及对策 篇8
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
笔者在一次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会议间隙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问卷120份,问卷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意和职业行为意愿三个维度来调查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现状,现场回收有效问卷113份,回收率为94.2%。
通过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后发现: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知总体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这说明信息技术教师已经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对职业自身及自我角色的认知相对清晰,这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力和影响力,以及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有关。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情意均值非常低,教师的职业情意主要是指职业归属感、职业获益感和职业信念三方面。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信息技术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弱势就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重视程度非常低,因而难以从职业中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普遍缺乏职业信念。3职业行为意愿是指教师在工作中的实践行为和专业发展状态,虽然职业行为意愿均值高于职业情意,但访谈后就很容易发现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动机是附属内驱力而非自我提高内驱力,因此这种外显行为很难长时间持续。
由此可见,目前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职业认同水平偏低,且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认知、情意和行为三者不能形成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种现状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教师个体的发展是不利的。
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
1.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职业环境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在职业实践场域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这里的职业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文氛围。如在问及“哪些因素影响你的工作积极性”一题中,73%的教师将学校或领导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学生、家长和周围人的认可和尊敬排在了第一位。二是物质待遇。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在福利待遇、职称评比、职位晋升上的明显差距使其积极的职业认同感难以形成。三是同行态度。同行是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同事,由于职业环境相似,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彼此的观念和行为容易受影响,尤其是年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对青年教师影响很大。
2.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职前专业学习和职后专业培训。信息技术教师在师范院校的学生时代里,其见闻和经验潜在地影响了他们对自我价值的理解,是其成为教师后构建职业认同感的基础。入职后的教师专业发展更是教师积极的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催化剂和保鲜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更新比较快,若缺乏职后的专业学习和反思,则很难胜任职业要求,从而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容易片面和消极,也就无法形成和保持积极的职业认同感。
3.信息技术教师个体的内在因素
个体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特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情意,从而影响个体的职业行为意愿和认知水平。在“你当初选择信息技术教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题中,67%的教师表示个人兴趣是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原因。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支配个体行为持续的内在动力,只是在现实生存压力下,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负责班级大量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信息设备管理维护、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工作,从而忽视了“兴趣爱好”这一动力的巨大能量,使主动工作变成了被动应付,其职业认同感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认同感提升策略
1.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度,改善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环境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的高级需要,每个人对尊重的需要是无止境的。访谈过程中多数教师也将他人对信息技术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排在影响职业认同感的首要位置。因此要想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首先应通过社会舆论来引导广大学生、家长和学校其他教师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目标放到一个高度上去认识;其次,相关部门应着手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薪酬待遇,对课堂外的其他信息技术辅助工作加以明确量化,让信息技术教师劳有所获;再次,教育部门应增加信息技术教师的晋升机会,解决信息技术教师的晋升之路比“主科”教师艰难的现象,提供开放公平的职称晋升平台,灵活处理各科教师的晋升政策,这将从客观上大幅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2.培养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现代化教育系统中,专业背景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不容小觑。一方面,师范院校在培养主学科的专业教师时,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也必将越来越专业化,如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兴起和发展就为培养专业出色的信息技术教师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各地中小学及教育行政部门除了要控制应聘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来源和学历要求外,更应积极组织教师的职后培训和进修,开展校际间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交流活动,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发展。
3.谋求自我发展途径,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我尊重;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同,首先要自我认同”,因此,信息技术教师最重要的发展手段就是依靠自己。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应努力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包括对信息技术课程和自我角色的正确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理解教育的本质,解决目前面临的困境;其次,信息技术教师应主动学习和充分利用新技术,发挥自己专业的优势特长,如借助Moodle网络学习平台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博客来整理、传播和管理知识,通过论坛和电子邮件与同行及学生进行多种互动交流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再次,信息技术教师应拓宽对自身职责的定位。在教育逐步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应是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才能贡献到学校的发展中,并跟随学校的发展步伐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浅议小学教师成长力现状及对策 篇9
一、教师成长力现状分析
(一)成长动机多样化
教师成长动机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呈现出多样性:有的为评职称,有的为科研追求,有的为顺应教师专业发展趋势,有的为提升素质修养等。当下小学教师为自身职称评定而成长的相对占的比重会大些,因为评定职称需要这样的成果、那样的证书,同时还得有学生辅导奖和规定级别的优质课,所以需要评职称的老师学习、讲课、写论文也就自然会主动些。
(二)职业倦怠心理凸显
教师是最不应该出现职业倦怠的,因为教育是心灵的事业,责任重大,创造力强;教师也是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因为教育工作琐碎、繁杂、漫长。现实是小学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倦怠现象,据某学校对在职老师进行调查发现:下班后感到很疲惫不愿再想学校里事情的有41.9 %,下班后有31.25%的教师感到工作完成了,较轻松,仅有 26.56% 的人感到有成就感。这主要是多数教师的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致使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专业精神匮乏,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和成就感。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多年来的传统应试教育对小学科不重视,导致小学科教师的敬业精神差,责任感不强,大学科老师也因班额大、任务重、压力大而不堪重负。
(三)职业态度不容乐观
因教师工作压力较大,缺乏相应的关注,个别教师心态浮躁,学风教风不扎实,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个别教师职业态度相对消极,缺乏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不能静心做学问,安心搞教研,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据有关资料显示,小学教师职业态度满意度一般,教师仅是自己谋生的一种手段。对自己教师工作满意的仅有7.81%,较满意的占3.7%,认为一般的占42.1。身为教师可内心却不愿意做这个工作的占6.2%。教师如果不把教育当职业,而是当成事业,换个角度来看待教育现象,就会发现教育生活原来不那么枯燥;换个角度来看待“后进生”的行为和表现,就会发现他们除了学习成绩略差些,在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可贵之处。换个角度这样想时,我们的心情就好了很多。
(四)成长欲望与年龄成反比
教师成长欲望与其年龄成反比,意思是说教师的年龄越大,越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从而丧失了进取心和工作热情,得过且过,成长自觉性越来越弱。
二、破解成长密码,探寻成长力策略
(一)激发教师成长欲,消除职业倦怠
首先,政府既要舍得在教师培训上投资,还要舍得在激发教师成长欲乃至持续成长欲上投入人力,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师成长制度,包括培训制度、监督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
其次,教师个人要自觉自律。教育更多地意味着责任,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自觉提高”则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要求和行动。教师这个职业绝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职业,工作服务对象是孩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寄托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梦想。老师玩忽职守应付工作,就等于亲手毁灭了一个个家庭的梦想。因此,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个行业,就要具备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二)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端正教师职业态度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给予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使教师每节课都能怀着阳光的心态,持健康的情绪,经营自己的教育万花园。在这方面学校责无旁贷,要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团体辅导;可设立不良情绪宣泄室,让老师的情绪垃圾能及时倒掉。
(三)提供有效成长方法,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1.校本研修:它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更有助于教师成长,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集体备课、成长报告、校本教研等等。集体备课要事先对备课内容分工合作,教师个人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涵盖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教学模式、主要环节、作业布置和单元检测等内容的备课框架,并经备课组讨论确认,形成凝聚着众人智慧的可供每个教师参考的“朴素教参”。分工为深度备课创造了条件,合作整合了集体智慧,伴随着成果共享,形成了高品质的“鲜活教参”,不仅缩小了教师备课的水平差异,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有效地发挥了集体备课功能。成长报告主要体现的是同伴互助。让成绩领先的老师交流经验,以他们潜心钻研、提升自我的动人事迹去感染全体教师,能提升青年教师的成长内驱力。
2.阅读积累:一个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就必须不断地阅读。当今网络时代我们要读三类书:一是“看家的书”,即为本行打基础、定规矩的书;二是“经典的书”,即各种学问的经典之作;三是有思想、有知识含量的“磨脑子的书”,这种书不下一些功夫还真读不懂,但这种书可以锻炼思维能力。除此之外,阅读还有坚持三原则:静下心来,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离不弃;形成专业化思维的自觉。
3.课堂实践:培训、教研、读书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的效果,最终要在课堂实践来检验并得以展示。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推门课、预约课、研讨课、选拔课等;层次有年级组、学科组、校级、学区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教师要自觉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4.撰写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感悟的基础上,只有学会思考,才不至于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去思考日常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活动实现超越。上课后要及时总结本节课教学得失,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打算如何解决?每次听别人课时要思考:如果我讲会怎么设计?难点在哪儿?怎么突破?要经常思考对策,不断完善。通过反思不断点燃追求教育理想的激情,升华对教育的理解,引领思考教育的本质,促使高效教学。
(四)政府搭台创设环境,谱写教师生命灿烂篇章
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搭建平台,如设教育权威论坛、进行规模型的教师培训,专家主题宣讲,还有教师校际间定期交流,定期海选骨干教师并分别发挥其辐射作用,为各层次的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同时让骨干级名师享受应有的尊重和待遇,最终激发教师教学潜质和发展动力。
大岗李乡教师现状及对策 篇10
1 旅游专业教师特色能力素养
教师能力素养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关键, 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了解与管理学生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等, 这些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能力素养, 然而旅游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以上的能力素养外, 还需具备旅游专业教师特有的能力素养, 如旅游专业教师良好的专业化形象意识。
专业化形象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具有本专业特点的形态与姿势, 这些主要是由一个人的仪表和仪态展现出来的, 是个人素质修养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 旅游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形象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旅游专业教师的仪容仪表。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 它对从业人员的仪表仪态有着严格的要求, 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仪容仪表的同时, 应该率先遵从这些要求, 而这些应远远高于对一般教师仪表仪态的要求。旅游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仪容的卫生、着装的规范、仪态的端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仪容仪表对于学生具有示范性作用, 优秀的旅游专业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化的形象意识, 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
2) 旅游专业教师的礼仪礼貌。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认同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礼貌是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 它通过言谈、表情、姿势等表示对人的尊重。旅游专业教师要学习必要的礼仪礼貌知识, 使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众不同, 在社会公众面前显示出旅游专业教师特有的职业特点, 这有利于塑造自身形象, 提高社会交往、待人处事的能力, 同时也是旅游专业教师适应旅游业需求、受到社会欢迎的一个重要条件, 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对旅游专业教师礼仪礼貌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旅游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有关礼仪礼貌知识, 为旅游专业学生今后的行为作指南, 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日常礼仪礼貌习惯。鉴于旅游专业的自身特点和从业需要, 旅游专业教师要注重日常交际、交谈礼仪礼貌。
2 旅游专业教师特色能力素养现状
本人通过对旅游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50份, 回收48份, 有效率为96%。问卷发放对象有旅游专业客房、餐饮、旅游概论、礼仪、茶艺、导游等课程教师, 问卷主要是有关旅游专业教师仪容仪表、礼仪礼貌、教师所教课程性质以及对课程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内容, 通过问卷统计发现目前旅游专业教师特色能力素养有以下特点。
2.1 部分旅游专业教师上课不太注重仪容仪表
从表1可以看出, 旅游专业男教师上课几乎没有和没有修面、剃胡须的占50%, 偶尔有和有修面、剃胡须的占50%;女教师上课几乎没有和没有化妆的占37.5%, 偶尔有和有化妆的占62.5%。同时旅游专业教师上课对于着装问题23.3%十分注意、50%注意, 但还有26.7%的旅游专业教师上课不注意着装问题, 综上可以看出部分旅游专业教师上课不太注重仪容仪表。
2.2 部分旅游专业教师上课不太注重礼仪礼貌
通过问卷调查, 有30%的旅游专业教师上课十分注意礼仪礼貌规范, 40%的旅游专业教师上课注意礼仪礼貌规范, 但还有30%的旅游专业教师上课不注意礼仪礼貌规范。
3 旅游专业教师特色能力素养现状成因分析
旅游专业教师特色能力素养现状主要表现在部分旅游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形象意识不突出, 对旅游专业教师特色能力素养现状进行分析, 其原因如下。
3.1 旅游专业教师表率意识不强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 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仪容仪表、懂得基本的礼仪礼貌规范, 即良好的专业化形象意识。具有良好专业化意识是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仪容仪表、传授基本的礼仪礼貌, 让学生明白要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而具备良好的专业化意识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旅游专业教师在要求学生之前自身首先要具备自觉的表率意识, 应将礼貌融入自己的言语中, 将文明举止融入自己的教态、待人接物中, 将最具亲和力的微笑融入自己的表情中。而目前部分旅游专业教师上课不太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和礼仪礼貌规范, 其原因在于这部分旅游专业教师的表率意识不强。从学生入校开始, 当教师向学生介绍旅游专业特色的时候, 就要对学生进行仪容仪表、礼仪礼貌规范方面的教育。
3.2 旅游专业教师职业习惯要求欠佳, 对培养目标不太明确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以培养符合职业环境所需要的服务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 它以职业需要为导向, 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等, 特别是旅游专业的职业习惯要求。习惯是人们日积月累形成的行为趋向, 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旅游专业的从业人员应将行业的要求作为习惯来培养。那么作为旅游专业教师我们要率先遵守职业要求习惯, 以身示范。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部分旅游专业教师对培养目标认识不太明确, 再加上他们缺乏相应的行业实践经验。如在问卷调查中约80%的旅游专业教师有过酒店餐饮部、客房部、前厅部、咖啡厅、旅行社导游、礼仪接待等方面的行业实践经验, 然而还有约20%的旅游专业教师无行业实践经验, 这使得部分教师难以将实践教学和旅游行业、企业的需求有机地贯穿于旅游专业的教学之中, 从而直接影响了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4 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特色能力素养的对策
4.1 加强旅游专业化形象意识, 发扬教师的表率作用
旅游专业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化形象意识, 即要有良好的仪容仪表、懂得基本的礼仪礼貌规范, 给学生树立榜样、发扬教师的表率作用, 同时也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之所在, 旅游专业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保持容貌的整洁, 仪态的大方端庄, 时刻体现旅游人应有的素质。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要做到教育无小节, 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教师的表率作用将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4.2 明确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 重视专业化形象,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服务性是旅游专业比较突出的特点,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所培养的服务型人才十分适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旅游专业教师应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重视专业化形象。学校在抓好基础理论教育的前提下, 合理有效地安排实践操作训练是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关键之所在, 学校旅游专业应加强与有关饭店及部门的紧密联系, 使学生面向服务第一线, 从实践中学习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企业对一线管理与服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业急需专业技能性强的人才, 而专业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职业习惯要求。因此, 旅游专业教师必须明确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 重视专业化形象,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其良好的职业习惯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旅游专业教师要从语言、行为、仪容和表情四个方面来培养自己表现礼貌的习惯;第二, 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的习惯。
5 结语
针对目前旅游专业教师特色能力素养现状,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师、旅游企业要齐心协力去改变。这要求旅游专业教师应具备良好专业化形象意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 而旅游专业教师良好专业化形象意识的培养要从自身做起, 同时旅游专业教师要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重视实践教学及专业化形象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颖.新时期教师素养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26-28.
[2]田丽娟.浅析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J].百草园地, 2011 (4) .
[3]孟雅.职业中专旅游教学初探[J].科技资讯, 2010 (26) :186.
[4]殷德勤, 黄朝文.对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 .
[5]樊平, 李琦.餐饮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餐饮服务与管理, 2012 (8) :18-21.
[6]邹婷婷.中职旅游教育需结合行业市场需求[J].现代经济信息, 2008 (01) .
[7]王丹梅.中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 (08) .
[8]徐栖玲, 许秋红.浅论旅游职业教育师资培养[J].社会科学版, 1999 (1) :13-14.
[9]郭顺昌.从职教攻坚谈中职旅游专业的发展之路[J].科技资讯, 2010 (22)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