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2024-09-25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共12篇)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1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阅读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是第一个层次。在阅读基础能力之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教学理念,探索新型阅读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形成创造性阅读能力和阅读思考兴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性;综合性

一、教学实例

教《合欢树》这篇课文时,我特别用了点心思,提前安排了预习,告诉学生上课时我们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文章脉络梳理,我设计了课内课文比较阅读,给学生指明方向。学生经过我的指点很快就答出了“围绕‘合欢树’多角度选取典型事例”。学生开始了文本阅读,我走下讲台,逐一观察每位学生的阅读状态。文本阅读时间结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我走下讲台,巡视各组情况,观察着他们的讨论状态:有些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些小组气氛却不佳,一些成员只是旁听,并没有发言。我立即重组小组,让积极讨论的组成a组,继续讨论刚才的问题;将旁听的组成b组,只讨论前一个问题,给他们下降难度。我也加入b组,引导、带动他们。

我感到差不多了,就说:“好,讨论结束。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说说?”此时,学生的上课热情已被我温和的态度和幽默的话语逐步调动起来,学生们开始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

在几个学生共同努力下,问题完美地解决了。然后进行学生互评。我又说:“我们能将这些事例打乱吗?学生们一致说:“不能。”我追问:“为什么不能呢?”

看着学生略显茫然的脸,我知道刚刚的回答都是学生无意识地按套路回答的。于是我给学生了一点小提示:“不能打乱,就证明它是有顺序的,那么我们看看,是什么顺序呢?”学生有了方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时间顺序。”我毫不吝啬地夸奖道:“看来咱们班的学生都非常聪明啊,一点就透!”我又问:“那么从这些事件里,我们能看出作者只在后半部分才写合欢树的,前面那么多内容都在写母亲,那么感人,为什么题目不叫《我的母亲》呢?”学生诧异。我说:“那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合欢树的来历,感知一下它的成长过程。”我又请了几位同学大声朗读找到的句子并展示自我感知。然后,我启发性提问:“经过文本内容梳理,我们发现合欢树和我和母亲有什么关系?”经过我的启发,学生明白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我让学生比较用“我的母亲”做标题还是用“合欢树”做标题更好?我从写作贵在含蓄告诉学生道理。我问:“那么同学们对本篇文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都摇头,没有人提出问题。我就此带领学生总结了本堂课。最后,我让学生做书后习题演练,及时反馈并强化巩固。

二、教学反思

课前,我反复斟酌,觉得用“任务激励”教学法效果较好,它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任务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探究任务,达到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此教学法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前任务,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导入课文《合欢树》,通过和上学期学过的其他文章相比较,进行比较阅读,呈现文本内容,然后梳理思路,分阶段提出主问题;二是任务中,学生明确任务,自主探究,可选择合作讨论,并选取一名代表作答;三是任务后,教师评价,及时表扬优秀学生,激发积极性;对答错的学生,不加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做适当调整。

一是对教学模式的反思。本堂课学生还是跟着我的思路学习,我提出主问题,由学生自主解答;而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就得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思路,自己设计主问题,再由学生自己回答,而我只是在一旁,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启发,产生错误性问题时加以提点。而这就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素质。目前,中职学生阅读量极少,阅读能力不佳,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极差。我了解到有很多学生爱看鬼故事,我正在搜集学生爱看的有正能量的故事,改变中职学生的阅读现状。

二是对合作精神的反思。任务型教学中小组合作解答成为惯式,学生有团队意识,但是缺陷在于部分成员不主动参与,只是作为一个旁听者,同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削弱,依赖他人。现代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需要一个比较民主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比较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在课堂上,我每次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我总会用一个邀请的手势并且语言中带“请”字,我希望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重视,逐渐培养良好的师生礼仪,让学生感受到和教师是平等的,回答不出来问题也是可以的,答案不是教师的预设也没关系,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培养起来,拥有发散性思维,学会质疑,拥有自主意识和见解。培养学生自主意识需要适度把握团队精神,在学生不能明确判断之前,教师应该明确任务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能独立思考完成问题就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在合作讨论中,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参与学生讨论,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在本课课堂效果上,我努力打造趣味课堂,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学生有了精神,我上课也会心情愉悦,这是一个相互作用。但是幽默风趣的话语会不会模糊知识重点,分散学生注意力呢?这就是一个适度的问题,是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的。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2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商务俄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学生学习俄语的气氛淡薄, 学习自觉性较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学过的单词、词组, 老师要求背的, 学生总是借口其他作业太多, 没时间背, 或者是不会背, 往后一拖再拖, 即便能背出来, 也是临时死记硬背的。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又忘了;

第二, 新课相应的作业, 不自觉去独立完成, 总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来做;

第三, 死记硬背的东西多, 联系实际的东西少, 因此表面上看感觉还可以, 但真正一考起来, 问题出来很多, 而且差距很大。

针对以上情况, 要改变这种局面, 我觉得要做的事很多。首先,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多预习, 课堂45分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把老师讲的内容真正听懂, 不是似懂非懂。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不懂的地方, 多向老师或成绩好的学生请教。其次, 要灵活掌握学过的知识点, 学习要讲究方法,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 而且不容易忘记。

总之, 要让学生明白, 学习俄语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是要靠平时慢慢积累起来的。

二、小组学习, 分层教学

俄语阅读是大学课本, 课文中的语法多、生词量大, 讲解枯燥无味, 会把那些俄语底子不好的学生抛下。他们初中俄语就没学好, 高中、大学知识同时讲, 对他们来说, 的确太难了。在教学中我的观点是淡化语法。淡化语法, 并不是不学语法。只是不必过细, 多用于交际。以课文为主线, 以语法为暗线, 在语境中学习语法。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一堂成功的俄语课, 往往给人以自然, 和谐, 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 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小组讨论学习, 学生分层教学法。我把学生分成4组, 程度好坏搭配开, 把教学任务分成4部分, 分别分给4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负责任的小组长, 由他们再将内容按组员的程度不同分给相应要完成的任务, 学生回家预习准备。每一堂课都是小组先集中讨论、然后一一讲解, 学生总结, 最后教师补充说明, 真正实现分层教学。这样既实现了学生课前预习,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还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从而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教学效果很好。在今年高职对口考试中我班的张琪和隋殿君两名同学分别以396和395分获得佳木斯地区第一和第二名, 其中张琪同学还是零起点班的学生。我校商务俄语专业课的高考平均分为186分, 高出周边市县31分。

三、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融洽了师生关系, 学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听从教师的安排与倡导, 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 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产生消极影响, 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中职学生大多数有心理缺陷, 难于人沟通, 缺乏自信心, 师生和谐至关重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还需要满足学生各种的需要, 如关心、尊重、自身价值。根据这些需要, 我经常了解学生需要的结构与层次, 及时解决学生的合理需要, 而有些暂时解决不了的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 并做好解释工作。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我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 关心、理解、体贴、尊重、信任他们, 他们也就尊重、依赖、喜欢我, 从而融洽了师生感情。正是这样不断地深入培养, 才出现了乐教乐学的喜人局面。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性;综合性

一、教学实例

教《合欢树》这篇课文时,我特别用了点心思,提前安排了预习,告诉学生上课时我们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文章脉络梳理,我设计了课内课文比较阅读,给学生指明方向。学生经过我的指点很快就答出了“围绕‘合欢树多角度选取典型事例”。学生开始了文本阅读,我走下讲台,逐一观察每位学生的阅读状态。文本阅读时间结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我走下讲台,巡视各组情况,观察着他们的讨论状态:有些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些小组气氛却不佳,一些成员只是旁听,并没有发言。我立即重组小组,让积极讨论的组成A组,继续讨论刚才的问题;将旁听的组成B组,只讨论前一个问题,给他们下降难度。我也加入B组,引导、带动他们。

我感到差不多了,就说:“好,讨论结束。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说说?”此时,学生的上课热情已被我温和的态度和幽默的话语逐步调动起来,学生们开始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

在几个学生共同努力下,问题完美地解决了。然后进行学生互评。我又说:“我们能将这些事例打乱吗?学生们一致说:“不能。”我追问:“为什么不能呢?”

看着学生略显茫然的脸,我知道刚刚的回答都是学生无意识地按套路回答的。于是我给学生了一点小提示:“不能打乱,就证明它是有顺序的,那么我们看看,是什么顺序呢?”学生有了方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时间顺序。”我毫不吝啬地夸奖道:“看来咱们班的学生都非常聪明啊,一点就透!”我又问:“那么从这些事件里,我们能看出作者只在后半部分才写合欢树的,前面那么多内容都在写母亲,那么感人,为什么题目不叫《我的母亲》呢?”学生诧异。我说:“那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合欢树的来历,感知一下它的成长过程。”我又请了几位同学大声朗读找到的句子并展示自我感知。然后,我启发性提问:“经过文本内容梳理,我们发现合欢树和我和母亲有什么关系?”经过我的启发,学生明白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我让学生比较用“我的母亲”做标题还是用“合欢树”做标题更好?我从写作贵在含蓄告诉学生道理。我问:“那么同学们对本篇文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都摇头,没有人提出问题。我就此带领学生总结了本堂课。最后,我让学生做书后习题演练,及时反馈并强化巩固。

二、教学反思

课前,我反复斟酌,觉得用“任务激励”教学法效果较好,它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任务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探究任务,达到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此教学法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前任务,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导入课文《合欢树》,通过和上学期学过的其他文章相比较,进行比较阅读,呈现文本内容,然后梳理思路,分阶段提出主问题;二是任务中,学生明确任务,自主探究,可选择合作讨论,并选取一名代表作答;三是任务后,教师评价,及时表扬优秀学生,激发积极性;对答错的学生,不加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做适当调整。

一是对教学模式的反思。本堂课学生还是跟着我的思路学习,我提出主问题,由学生自主解答;而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就得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思路,自己设计主问题,再由学生自己回答,而我只是在一旁,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启发,产生错误性问题时加以提点。而这就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素质。目前,中职学生阅读量极少,阅读能力不佳,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极差。我了解到有很多学生爱看鬼故事,我正在搜集学生爱看的有正能量的故事,改变中职学生的阅读现状。

二是对合作精神的反思。任务型教学中小组合作解答成为惯式,学生有团队意识,但是缺陷在于部分成员不主动参与,只是作为一个旁听者,同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削弱,依赖他人。现代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需要一个比较民主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比较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在课堂上,我每次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我总会用一个邀请的手势并且语言中带“请”字,我希望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重视,逐渐培养良好的师生礼仪,让学生感受到和教师是平等的,回答不出来问题也是可以的,答案不是教师的预设也没关系,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培养起来,拥有发散性思维,学会质疑,拥有自主意识和见解。培养学生自主意识需要适度把握团队精神,在学生不能明确判断之前,教师应该明确任务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能独立思考完成问题就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在合作讨论中,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参与学生讨论,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4

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

(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

(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

语文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能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许多老师对此感到非常头疼,主要问题是无法将字词知识的教学和阅读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有些老师虽然做了一些尝试,但经常是顾此失彼。笔者借鉴许多老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从全面把握、具体深入、教给方法、培养能力等这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把握阅读内容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看得那么仔细,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就因为他“身在此山中”,不能客观地看,所以尽管认真求索,仍然不识全局。由此联想到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学习杜甫的.方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登上“山岳”之顶全面把握阅读的内容、主旨,居高临下,把握全局整体之后,再引导学生“下山”细细观赏,寻异探胜。

1. 把阅读安排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2. 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分角色读、男女分读、默读、诵读、浏览等等,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要让目光与文字进行亲密接触,以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当然这样的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3.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那么一堂阅读课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呢?这一步完成浅层次要求:

①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准确把握字词的基本意;

②根据背景及作者思想情感,概括文章的大意,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基本理清文章结构。

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简单化,即老师读一遍学生读一遍就了事;二是形式化,老师提出要求然后学生去阅读,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更正公布答案。教师只是充当“提出问题 ”和“明确答案”这个环节的“中间人”的角色。这种阅读学生是没有兴趣的,正确的应是学生围绕问题充分阅读课文,围绕问题在小组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这样的阅读才能落到实处。

二、具体深入

在全面把握整体以后,“下山”细赏这一过程,不能跑马观花,还得具体深入。阅读教学中的深入,好比挖井,不能浅尝辄止,而要先选好地形,深挖一口井,见到井水。阅读教学中,要选准突破口,深入探究。俗语说得好:“七篇八篇,不如七遍八遍。”这就是少而精的教学法,每学期的基本篇目,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讲透,精读,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读出收获来。对于其它课文,当然不是不管,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从精读中所学的要领方法,自己去学习体会。解读环节是阅读课的核心,在老师的指导组织下,把学生组织到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去,从而对文本进行解读,那么解读环节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应该引入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必须以问题为中心。我认为老师所提问题应该是带全局性的整体性的,也就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应该是能让学生结合教材谈出生活体验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启迪学生灵性、诱发学生悟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创设的环境应该尊重学生个性,这个环境应该理解关心信任学生的。也就是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性。

三、教给方法

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备课时,在自己的教本上注了种种符号,写上各种批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圈点批注,它是教师自己读懂、读熟、读通课文的好方法,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在读书方法上,要学生领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这个道理,并不断诱导帮助,在阅读过程中要勤于动笔,圈注什么,教师也要向学生讲明白

首先要对准文章的要点重点,即体现文章的主题、中心、论点的内容。另外还有圈注的方法,如划要点、编提纲、摘警句、作批注、写心得等等。

四、指导阅读方法。

要让学生完成所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教给他适当的方法。我主要让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的方法,整体阅读就是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的完整阅读,做到从内容到形式等主要方面准确把握的一种阅读方法。在具体问题与整体关系上,整体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大家知道,写文章前是先整体构思,而写文章时总是语素组成词,词连成句,句缀成段,段联成篇的。而理解文章的顺序则是:篇----段----句----词。因此,所有具体问题都与整体息息相关。所以,整体阅读就显得十分必要。整体阅读的方法如下:

1.拿到文字材料后,应从头至尾把所有文字符号都读完。

2.对有关的字、词、句、段作出标记,特别是对不会认的字,不懂的词,读不断的句,以及朗读的语调、感情等作出标记,出现的问题要依靠同学自己在小组内解决。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老师可作一些抽查。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交给老师。

3.注意相关背景、有关资料、注释条款。

4.把握内容:看标题、抓主旨,用复述的方法。这一步非常重要,关系到第一个环节的成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检验阅读效果的最好形式。

5.理清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这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初读课文所必须达到的。

五、培养能力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泰维克说:“学问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充分理解和熟练地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纵观历史,有的人虽然“学富五车”,但终生写不出“半部论语”自然界、科学界也不乏“学者‘,可是多数人从未有所发现或没有一件发明创造。相反,有的人读书不多,学的也有限,却能见解独到,著书立说,有所创造。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能力的高低所致。我们的学生中,眼睛盯在“学”上而手不释卷的,也不乏其人,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教师没有讲到的地方,更是一筹莫展,这就是“死读书”。相反,能力强的学生,一经教师指点,便能领会,抓住要点。

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问题,应引导学生多方位设疑,抓住较为典型的问题,多侧面、多方位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方位设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推动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求索,可以这样说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阅读教学的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一学期下来,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不会读,面对一张试卷不会做,又特别是新课标下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是一片茫然。我们期待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吴兴梅.《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语文艺术教育研究.20xx

[2]尹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三部曲》.河北教育.20xx

[3]施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小学教学参考.20xx

语文阅读课后教学反思 篇6

有人说:关于阅读,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是的,高度决定视野。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师应反复阅读和咀嚼文本,从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点,加以发掘和发挥,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这样可以高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全文很长,学生初读感觉读不懂,我们初读亦有此感。我们深入阅读就会发现,文本的引文部分有两个很有价值的词语:“丑陋”和“敏锐”。这两个词涵盖了整篇文章。我觉得这是个很有价值的语言信息。抓住这两个词去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只有深入文本,把与文本相关信息进行对比、整理、取舍、提炼,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宽度与厚度,才能“披文入情”,做到不误读、不死读、不俗读、不浅读。

中职语文教学分层标准的反思 篇7

一、学生如何分层

分层教学的初衷是照顾个体差异, 让学生扬长避短, 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 以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在教学实践中, 当我们关注每位学生时, 会发现他们都是鲜活的个体, 各有所长。语文卷面成绩低的学生, 未必口语表达能力差;常规课堂上好动的学生, 未必想象能力差。由此看来, 简单地依据考试成绩来分层是不科学的。学生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分数的高低, 而在于兴趣、爱好的不同。

但是我们必须要给学生分层, 那么分层的标准是什么?现行的一些分层方法, 其核心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诚然, 职业教育中不得不考虑一部分同学有升学的愿望, 而且似乎短期内还不会取消中职高考, 对这一部分同学的教学必须按照高考考纲的要求来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分层的时候, 就必须按照高考试卷所反映出来的知识体系来给学生划定等级。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与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相对应。普通班的许多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成绩并不比升学班的差, 甚至还有一种情况, 那就是有些语文能力超群的人, 并不适应数学和专业课的学习, 总体成绩并不理想。所以, 单纯依据试卷成绩, 就把学生的等级划分出来, 对于学生来讲, 并不公平。

另外, 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时期, 简单地把他们固定在某一个层次, 不可能公允合理。如何调整, 可能也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为突出。事实上, 给学生分等, 本身就需要时间的保障, 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学生认知能力、智力发展水平、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等因素有充分的了解, 这样分层才可能更为科学, 更符合学生实际。这在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同时, 也赋予了教师无形的权力, 要避免主观臆断, 难度实在不小, 无疑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及内容如何分层

教学内容分层是语文分层教学中最难的一环, 教学内容分层包括数量多少深浅程度的不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指出:“语文教学内容分必学、必选和自选3个部分。必学部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三、四年制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内容和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语文教学不管怎么分层, 基础的知识必须人人掌握,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的分层首先表现在教材的使用上。我省现在普遍使用的语文教材, 是华科大版 (2006) , 这套教材在前几套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动, 基本编排体系向普高靠拢, 同时结合中职教学实际情况, 适当压缩内容, 降低难度, 给教师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教材中必读课文、课内指导阅读课文、课外阅读课文的处理问题上, 针对不同学生实际, 合理安排时间, 科学处理各类课文, 教师面临的难度还是不小的。必读课文中, 一些篇目对于能力较弱的一些层级学生而言, 难度不小;课外阅读课文中也有一些篇目, 对于层级较高的学生而言, 难度也并不低。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精讲精练, 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并不轻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需要根据自己所带班级实际情况, 灵活处理, 其难度也并不小。

教学内容的分层主要在教案设计中完成。教师在教案中, 必须在吃透大纲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分层情况, 制定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这必将加大教师备课的难度和工作量。有些地方的做法是在教案上加批注, 根据不同步骤、不同难度来照顾不同层级的学生, 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方案操作性强。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许多时候并不能按照事先编排的来完成, 目标“穿层”现象不可避免。教案过详, 容易束缚教学过程, 过略, 有可能空洞盲目, 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得不到体现。

三、教学过程中分层实施的难度

语文分层教学, 重在课堂实施。目前分层教学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班内学生的协调问题。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把学生分为普通班、特色班和提高班, 即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文科或者理科学习兴趣较好的和有升学要求的三个层次班级。这种分班方法方便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开展, 但并不能对语文学科分层教学有所帮助, 甚至可能恰恰相反, 会给语文分层教学带来较大的麻烦。因为这就意味着每个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都会处于自然分布状态, 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面对所有层次的学生, 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求。怎样体现面向中等, 兼顾优差生的原则, 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 并且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最大效率, 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教师从备课、讲课、练习设计、测验等环节, 因层而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且不说教师们授课的学生多, 难于记住谁在哪个层次。单说课堂上B层学生想答A层题, 老师能说“不”吗?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有的学校尝试实施“走班制”教学模式, 即对需要分层的课程, 把同年级学生按一定标准分层组班, 走班教学。这样当分层的科目不止一科时, 经常要打破原来的班级上课, 在教学课时、教室的安排上很难协调好, 对原有班级的管理也不利。所以推广的可能性不大。

四、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难以制定

评估一直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这必须包括学习过程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这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提高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肯定具有特别的作用。作为检查教学成绩、评估学生水平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考试必不可少。同一考试卷在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分别给出不同层次的试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 考前教师指出稳定层学生必须作难度较大的题目, 而基础层学生只须做较简单的题目, 发展层学生做中等难度的题目, 其结果是三个层次的学生的80分虽然不代表各自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深浅, 但却反映了各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层次的学习要求, 这与教学目标分层的要求是一致的。

这些做法的本意确实是好的, 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这会使学生的“惰性”逐渐滋生。作业完成情况整体水平越来越低, 考试时普遍满足于“基础部分”。因为倘若A层学生答了难度较大的试题, 其结果可能是B、C层学生的分数会超过A层, 这对学生来说很不公平。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就低不就高”, 能到低一等级的班最好, 实在不行就当个“最下层”的学生。这种情况在我们中职学校并不少见。

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 评价学生的同时, 教师也在接受评估。学生成绩对教师业绩的影响, 乃至于评优晋级, 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不可能不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最有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分层时就低不就高, 试卷判分时就高不就低。这必将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 甚至成为教学不扎实的遮羞布。

浅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激发兴趣,走进文本

中职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状态较松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之后,积极性自然就会调动起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要抓住导文环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坎上,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自然就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在教莫言的《卖白菜》一文时,我就抓住学生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好奇心理,向他们讲述了莫言是怎样从一个辍学的放牛娃成长为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看着他们发亮的眼睛,我继续引导说:“童年是天真烂漫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伴着歌声和阳光的。然而,莫言的童年是孤单的,是饥饿的!同学们想了解莫言的童年生活吗,想了解母亲对他的影响吗?让我们一起走近莫言,了解一次令他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在教师饱满激情的引领下,学生有了想要阅读的渴望和兴趣。

二、加强朗读,领悟情感

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应是重中之重。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隘和贫乏。”然而,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为主,以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现代教育要求教师结合中职生的特点,把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朗读训练。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他所描写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根据作品内容,运用不同方式进行深层次朗读,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联想中,学生把“作家看到的对象”,由文字转化为情景,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三、创设情境,感悟鉴赏

情境教学是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拨动学生情感琴弦的巧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感悟、鉴赏作品。如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景等方式创设情境,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这样,能使学生在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中进行阅读、体会、思考和感悟,自行探究文本的意蕴。如在教《卖白菜》一文时,我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表演来体会角色感情,并且设置了背景音乐来渲染氛围。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特地向学生强调:在表演时,要突出文章开始部分对母亲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之中,“母亲苦着脸……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个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这一情节中母亲的心事重重,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看得出学生对作品不仅进行了深入阅读,而且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之后,我因势利导,问道:“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勾画母亲的心理活动?你还能运用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母亲的这种心理?”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作品进行了比较鉴赏,并且对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四、拓展阅读,培养品格

拓展阅读空间,加强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自我品格形成的主要途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矫治身体上的某些疾病一般。”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与作品对话,在阅读中获得对真善美的领悟;让书籍伴随学生成长,在阅读中造就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潜移默化地转变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如在教学中,我就通过师生共同阅读、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个人阅读经历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营造了愉悦的班级阅读氛围,学生们都爱上了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课后教学反思 篇9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内容过于严谨

在进行拓展阅读时,学生阅读的作品都是经由教师仔细筛选的,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人生观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教师在筛选阅读作品时,常常主观性地将自身认为有趣的与蕴含哲理的作品挑选出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却忽略了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与理解能力。许多学生在进行拓展阅读时会出现难以理解阅读内容的情况,对拓展阅读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造成影响。

(二)阅读氛围严重缺乏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从众心理,会不自觉地遵循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若是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部分学生受到氛围影响,主动地进行拓展阅读,就会带动其余的学生,使所有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学生没有受到氛围的影响,在阅读时经常受到其它事物的诱惑,不愿主动地进行拓展阅读,使得拓展阅读的教学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方法

(一)合理筛选阅读内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较为浅显,并且思维还未发展成熟。受知识储备与思维水平的限制,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若是教师选择的拓展阅读内容较为深奥,就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使得学生无法通过阅读明确作品的内涵,无法理解作品,从而影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筛选拓展阅读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阅读体验,明确每一位学生的状况,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合理地筛选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对于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课本内容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学习《狐假虎威》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狐假虎威》类型相同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如《伊索寓言》。让学生在《狐假虎威》的基础上理解作品,更快地接受作品,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学生学习《听听,秋的声音》之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作品,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使学生享受阅读,深入了解作品,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得部分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带动其余学生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让拓展阅读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布置图书角,在图书角中放置经过挑选后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在教室内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同一本书。随后,教师提出一个关于这本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充满热情地进行阅读,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丰富拓展阅读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们在网络时代的阅读也更加广泛。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来丰富拓展阅读教学的阅读内容,使阅读呈多样化。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阅读内容,从而打破传统课堂阅读的局限性,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总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10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认为,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而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 篇11

关键词: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长期处于薄弱环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明确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文化课程之一,它是具有基本工具性质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内容,分析中职学校校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旨在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增强语文学习效果的措施。

一、中职学校中语文阅读教学起到的重要作用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阅读,就是看书并领会其内容。而书籍,人们将它比作是无价的精神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还有众所周知的唐代大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著名格言,由此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势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根据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语文课教学,经常出现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讲解一个难题,辛辛苦苦,效果不佳。其原因,有的学生对问题早已熟 悉,就无心听讲;有的学生只需几分钟就明白了,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听到最后仍是一知半解。如若采用让学生自己阅读的办法,教师只要引路、点拨,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积极专心地去钻研思考,满足各自的学习欲望。可见,阅读,不仅能减轻教师负担,而且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有事半功倍的效率。

2、巩固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学,一般是在“教学大纲”指挥棒下进行的,加之现行教材内容也有一定 的局限性,学生仅靠教师在课堂上按“大纲”,教材讲授,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另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记忆,都需要一个多读、多练、反复学习的过程。不论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故事,都是由文字组合成的,里面包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修辞、还有写作知识,尤其写作技能。一篇文章主题的确立,作者如何选材、组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表达等一系列问题,比课堂讲授和教材内容要丰富得多。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职业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只有把学生从为考试而学习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从单一的课堂学习解放出来,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现在,更重要的为了将来。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4、净化学生心灵,优化思想道德情操。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阅读这一版块的教学资源,如大量的经典与励志的故事,许多是作者血泪交融,肝胆想照的光辉诗篇,特别是历史上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免遭蹂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的感人故事,和那“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英雄壮举。是净化学生心灵,优化学生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的最好教材。要让学生读、多看,在阅读中理解经典的寓意和哲理,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人生价值的熏陶。使其成为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

二、紧贴中职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

1、紧密写作和阅读关系。新教改倡导中职教学是紧贴培养目标,重点是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薄弱,自主性较差,阅读理解能力尤为差。在写作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分离,教学效果较差,提笔不知道怎么写。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大胆尝试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的结合。在阅读课文之前,给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及相关的知识背景,特别是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学生的课后阅读提供指导。这些内容不仅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背景,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材料。阅读之后,会有一些结合现实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阅读过后是微型写作,针对阅读中的思考题,先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写作提纲,然后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充实文章内容。

我们采用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若进行写作,在写作之前有材料、情感的积累,是有的放矢的、主动的写作。弥补我们的教材只是单纯给一题目,没有为写作提供相关的材料和思考,是被动的,无明确的写作教学。

2、阅读写作教学过程。在完成第一部分阅读要求后,在第二写作部分,不是简单地给一个写作题目,而是把写作当成专题来做。而是把写作过程分二个步骤完成。一是提出写作任务。二是用作者蓝图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写作前考虑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三是写作指导。写作指导又是按照“构思一打草稿一修改一编辑一递交一回顾”过程进行。

我们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把写作当做专题来研究,学生完成一篇文章,不能是短暂的肤浅的感情表达,也不能是随意胡诌来完成任务,而需要切切实实地依照步骤,扎扎实实一步步逼近目标。这样阅读写作训练,而学生传达一种务实的精神,潜移默化地说明做任何一件事情,开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充足的理由和根据,在实现目标之前,都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做下去。这样阅读与写作过程,起到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12

一、浅阅读的特征

(一)阅读速度快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在阅读时就自然而然地养成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时,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缺少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与解读,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阅读以浏览为主

阅读是获取信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在进行浅阅读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行为习惯阅读那些感兴趣的部分,对于不明白、不感兴趣的部分则选择略读、跳读的浏览方式,这就给学生的阅读效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阅读内容碎片化

通过对少量信息的把握,学生很难对问题形成整体而全面的认识,阅读内容的碎片化是浅阅读的又一个主要特征。很多学生通过阅读标题或是关键词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造成学生认知的不全面。

二、浅阅读情境下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深阅读的兴趣

浅阅读虽然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对于中职学生的发展却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阅读,培养学生深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他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字、词、句的用法,体会其表达出来的深层含义,让学生体会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浅薄,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深阅读习惯。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成立读书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选择读物,在每周五的语文课上交流这一周阅读的收获,或是分享自己读书的体会,学生在这样的活动驱使下会认真地阅读文章,并慢慢体会到深阅读的好处,从而在阅读时会认真思考分析,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深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对于阅读的认识还过于片面,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教师就要时时地督促学生,将读书任务列入语文综合测评当中,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都读书,可以是一篇短文,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某个章节,但是要确保每个月能够读完一本书,并要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摘录下自己喜欢的段落,写下一些感想。为了让学生认真阅读,教师还可以以语文知识竞赛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几道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强烈的好胜心与荣誉感会使得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更加认真,从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传授学生深阅读的方法

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恰当的阅读方法是必要的手段。在进行深阅读时,学生要想提高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就要在熟读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仔细思考,并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契合。但是大部分的中职学生都没有具体的阅读策略,他们在阅读时都是随性而读,这就造成了阅读效果的随机性。

在进行深阅读时,笔者觉得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吟诵、摘抄、批注的方法。对于一些优美的散文或是杂文,采用吟诵的方法进行阅读,学生既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也会随着有感情的朗读进入短文中的情感世界,从而便于学生对文章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对于经典的句子或是段落,就可以采用摘抄的方式,方便学生日后的反复研读;对于文章中比较难懂的部分,可以采用批注的方式,标注出自己的疑问或是自己的理解,便于与老师或同学讨论,进而共同解决问题。

当然,对于不同的文章,学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书籍,比如《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内在的品质。

三、总结

总之,要促进中职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就要在如今浅阅读的情境下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深阅读,激发学生深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深阅读的习惯,传授学生深阅读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阅读形式,大众阅读也呈现出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的浅阅读特质。而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浅阅读对于其人格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介绍浅阅读的特征以及在浅阅读情境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浅阅读,中职语文,深阅读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讨论落实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幼儿园年度后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