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孩子成长(精选8篇)
等待孩子成长 篇1
教育随笔:等待孩子的成长
等待教育是什么?是一种宽容,一种成功,更是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一种态度和行为。
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操作活动中,教师过多的干预幼儿的活动,频繁的指点;教学活动中,个别幼儿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马上回答时,教师会立即组织语言加以引导;游戏活动中,发现幼儿争抢或违规行为,老师便会马上制止或纠正…教师们异常的忙碌着,给予孩子热情的帮助,我想说,这些行为的背后,缺少了“等待”,其实,等待有时候会带给我们喜悦,会让我们发现孩子更多的精彩。
开学已经四个月了,孩子们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每天的集体活动时间,孩子都能围坐在一起,唱歌、听故事。
明明是个“沉稳”的孩子,每次集体活动中,虽认真但并不积极表达,他似乎也没被我的鼓励打动,在一次快放学时,大家一起唱《小小厨师》,出乎意料的是,明明张嘴了,随着孩子们一起做动作,我立即对他翘起大拇指:“真棒!”,我继续等待他能在集体活动中有积极的表现,在不断的鼓励与等待中,他乐于参与活动,我发现,他似乎对第一次新授内容总是不太乐于参与,而之后的复习反馈中,才开始加入。
当我第一次看见明在大家面前唱歌,我知道他是在勇敢尝试,所以我提醒自己:应该等待,我不断鼓励他,当他沉默的时候我不过多要求他,而是默默等待,终于,我的等待让我发现他的精彩.
等待幼儿的成长,等待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空间,更是对幼儿成长的尊重,我希望班上的孩子能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有自主意识的快乐成长,只要给予幼儿一个正确的方向,耐心等待幼儿的成长,这便是教育。
等待孩子成长 篇2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十分优美, 充满温暖与深意:我, 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 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她5岁的手指。孩子, 你慢慢来, 慢慢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教育场景, 一种关于“慢”教育的艺术, 慢慢地进行, 犹如等待枝头挂满果实。
是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 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 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 是需要土壤、水分、阳光和等待的, 它是一个慢的过程。“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就是这个意思。但有时我们却有意无意地把它忽略了。身处这急功近利的社会, 面对烦琐枯燥的教育工作, 面对孩子的淘气和屡犯“错误”, 我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 爱心变成了揠苗助长的刽子手, 耐心变成了满足成人虚荣的工具。我们的教育仍旧以十几二十年前的模式灌输着现代的孩子。我想, 我们都缺乏那种俯下身子和孩子一同探索这个世界的爱, 那种坐在台阶上静静注视着孩子尽情享受自我的爱, 那种勇于卸下孩子身上的包袱, 让孩子飞翔的爱。作为教师, 我们习惯了对花朵欣赏、比较、评判, 再进行美化、矫正、修剪, 缺少的则是耐心的等待, 去蹲下身子, 弯下腰杆, 去倾听花开的声音。
作为一个母亲和幼儿教育工作者, 我要感谢龙应台女士, 是她让我幡然醒悟: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等待, 良好习惯的养成或不良品质的矫正, 都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我们必须静静等待, 等待花开。
那件事情的发生源于一根小小的手链。那天彤彤戴了一条非常漂亮的手链来, 闪闪的链子立刻吸引了全园的女孩子们。一个上午, 她们的话题都在围绕这个特别的手链。午睡前, 为了不让手链影响孩子们休息, 我让彤彤把手链摘下放在柜子里。下午起床后, 我正在帮女孩子梳头发, 忽然, “哇”的一声, 彤彤大哭起来。“怎么了?”我关切地问。“我的手链不见了。”彤彤伤心地抽泣着。“怎么会不见呢?彤彤, 睡觉前你不是把它放在柜子里吗?”我一边询问, 一边又将柜子仔细地翻了一遍, 还是没有。这时, 正在帮助小朋友整理衣服的聂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线索:临睡前, 她看见萱萱在柜子前待过……
这么小的孩子竟然学会了偷!被气愤冲昏头脑的我立刻将目光投向了萱萱。四目相对, 她微微低着头, 紧张地抓住衣角, 用胆怯的目光小心地瞄着我。我真想把她揪出来, 在孩子们面前狠狠地批评一顿!就在这一瞬间, 我脑海里闪过龙应台那段震撼人心的话, 我为我的想法感到羞愧。这时, 我深吸了一口气, 努力克制住自己。我先稳定了萱萱的情绪, 接着发动小朋友一起帮助彤彤去找“躲”起来的手链, 同时我也在等待着……终于, 在我的等待中, 萱萱将闪闪发亮的手链递到了我的面前。“手链找到了, 是萱萱发现的!”“萱萱, 你真棒!”……孩子们将萱萱围了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此时, 我却发现了一双稚嫩的大眼睛正羞涩地看着我, 看着她的眼神, 我笑了, 会心地向她点了点头。整整10分钟, 我和孩子之间展开着一场较量, 一场心与心、信任与信任的较量。时间是最好的见证!在等待中, 孩子学会了思索和理智;在等待中, 我收获了成功和欣慰;在等待中, 我终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等待花开, 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等待花开, 意味着教师能够用期望和信任的心境去对待孩子;等待花开, 意味着教师能够用从容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之后的几年幼教工作中, 我时刻谨记龙应台女士的话, 迈上了学习等待之路。当然, 教育也不是一味地痴等, 傻等, 而是要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需要等得适时, 等得巧妙, 才会等来如愿以偿, 才会等来喜出望外。当孩子们不会穿衣服时, 我再也不会包办代替了, 也不会等待孩子一个人默默地穿上半个小时, 而是创编了儿歌《钻山洞》, 让孩子们边念儿歌边学穿衣服, 还在班里开辟了生活区, 让孩子们练习穿衣服;孩子们做操找不到位置时, 我再也不会板起面孔训孩子了, 而是扮演兔妈妈, 通过游戏“小兔找家”帮他们找到位置;孩子们喜欢植物, 我和他们一起种植, 一起观察和记录……在一次次的等待、陪伴中, 我渐渐理解了等待是一种方式, 等待是一个过程, 等待是一种态度。
如今, 我走上教育岗位已有13年了。我常常扪心自问, 我真的做到了不蒙住孩子的双眼, 让他们迈开双脚, 走自己的路, 欣赏路旁的每一处景色吗?我真的做到了不把目光只停留在孩子话语的表面, 而是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看看他们想什么吗?我真的做到了不去剥开花的种子探秘, 不去揠苗助长催熟吗?
学会等待, 无异于自我的一次蜕变和修行。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篇3
今天正好遇到朋友,我就向她诉说了女儿的种种不是。朋友安慰我,孩子的事情急不得,弄不好会适得其反,孩子年纪还小,不清楚自己的放弃意味着什么,当然也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不能让孩子就这么退却了,只有积极地寻找提高她学习意识的办法才行。
朋友给我讲述了她女儿求学时的经历。
她女儿上初中时,也像我女儿一样不好好学习。朋友就天天连哄带劝,将就着让女儿读完了初中。到高中时,她女儿说什么都不愿意去学校。她劝女儿,只要能在教室里坐着就成,待到高三毕业。结果她女儿也很听她的话,就老老实实地待在教室里,不学习。考试成绩出来,考了很少的分。
她责怪女儿:“你咋就考了这么少的分数呀?”女儿说:“你不是说让我能坐在教室里就行吗?就这我还给您考了一点分呢,依你的说法,我就不去参加考试了。”
她说当时孩子不知道学习,她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后来她带着女儿去了一所名牌重点大学,听教授上课,又悄悄地让心理学家开导女儿,慢慢地,她女儿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了,学习主动性就上来了,但是第一年因基础差没有考上大学。后来又复读了一年,结果考上了重点大学。在大学里她女儿更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勤奋,现在正在攻读博士后呢。
等待孩子成长 篇4
关于“成长”的作文:在等待中成长
生活中总是有数不清的事情需要等待,等待占了我们生活中很多的时间。它是最无聊的,但它有时也让你向往。
小的时候,我总要在凌晨的时候到车站去等待爸爸回来。有时候月明星稀、有时候伸手不见五指,可每次去那心里总是怀着兴奋、激动!那时,爸爸在其他城市经商,总是在两三个月才回来一次。即使回来,最多也就待三四天就又去打拼了。
他在外面做了几年的生意,我也在车站的站口等待了几年。
那些等待的岁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人潮人海的站口,看着一个一个的旅客拎着大包小包鱼贯而出。爸爸看见我,放下包,抱起我,将我举得很高很高,我开心地笑着,我觉得那一刻我很幸福!
再后来,我上了小学。爸爸生意也有了起色,他不用经常出门了!每天爸爸总是按时的在学校门口接我放学。虽然每次学校放学的时候门口都是车水马龙的。但他永远站在第一排,我从教学楼下来总能第一眼就看的到他。
可是,他总会有忙过头的时候。记得那天太阳没有如约升起!
从教学楼出来,原本和同学说说笑笑的我在门口并没有看到他,我认为他一定是站在了后面。可穿过车群,依旧没有看见他。我多么希望他被挤在人群中了,可是等人群慢慢散去,依然没有看见他。我坐在石墩上看着别的孩子一个接一个被父母接回家心里委屈极了。他真的没有来,他把我忘了.........平时总是最早到的爸爸,今天怎么没有来?我开始气恼!
约莫过了有十几分钟,他终于到了。他打着雨伞一路小跑,向我奔过来。我站在雨中看着他,他赶紧给我撑伞。当我准备摆脱他的庇佑时,我看见了他湿透的衬衫背后甩了许多泥水。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对我说“都怪我今天太忙了,没注意到时间。没有淋坏吧········”
我的泪好像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水一样倾斜下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喜悦,也许是被爸爸的关心感动的!
我轻轻的说了声“没事”声音很低,低的几乎只有我自己能听到。
短短十几分钟的等待,就令我心情如此低落。那父亲每天都在学校的门口按时的等待着我,心情又何尝不急切呢?
作文在等待中成长 篇5
太阳神在空中撒下最后一羽,连我也看不清它的颜色,是红,是蓝,是黑,是白,或许它就是那一支七彩羽。
我凝望天空,寻找七彩羽的身影,广袤的天空竟然嗅不到一丝七彩的味道。它去哪里流浪,它在哪里飘落,是不是,落到心爱人的手心。好,我等。
经受千年的洗礼,我再也望不见七彩羽的身影,是不是,它像图腾一样,经受不住千年的寂寞,化为灰烬。我蓦然想起太阳神之语:等待,就是最好的结果。
候鸟飞过寂寞的天空,松涛也在唱寂寞的歌谣,究竟要怎样,才能等到七彩羽的降临。
我的双脚已同泥土化为一体,做了坚韧的根,我的双手同山崖长在一起,化做了古老的藤,为什么要这么折磨我,我只是想见一支七彩羽。
我攀着山体来到,曾经呐喊过的地方。为什么,为什么仍寻不到那支七彩羽,莫非它真地消失?不,不要。
噢,那是什么?那一定不是我的七彩羽,我许久未知温暖的味道,我在这山崖下,已做了千年冰冷与哭泣的女子,那一定不是我的。但它确确实实是七彩羽的模样,红橙黄绿青蓝紫,它是吗?是吗?
等待孩子成长 篇6
今天,从老家回来的路上,,我和女儿聊了起来。我说:“姑娘,回去把你在家帮爷爷,奶奶干活的事,写下来,做为你的第一篇日记。”她说:妈妈,我现在才知道,做一个农民太辛苦了。我听了连忙对她说:“是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不要再像爷爷那样做一辈的农民”。女儿听了一个劲地点头。最后,兴奋地说:妈妈,我每天都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我高兴地说:“对,妈妈也会每天陪着你,一起加油,努力!
教师点评: 一起努力,一起加油!教育需要智慧,从生活中入手教育,一起努力!
让孩子健康成长 篇7
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 蒋方舟给我们呈现的孩子的世界才是更为真实的。孩子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他们对复杂的成人世界真的一无所知吗?蒋方舟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但是也许有相当数量的孩子,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单纯”正是为了迎合我们的期望。也许我们与孩子之间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想法, 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就更无从谈起了。
来看看《正在发育》一书的小作者如下辩白:“大人根本不了解我们小孩的生活, 把我们想象得太天真太简单啦。我们的生活, 是他们绝对想象不到的”。“绝对想象不到的”这正是我所担心的。这么多年一直在教育的第一线, 我扪心自问:对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我们到底了解多少?为什么不了解?面对正在发育的孩子, 我们该静心思考哪些问题呢?
一、是否忽视了孩子心灵的成长
我们关注孩子更多地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 二是学习, 因为总觉得这两样实实在在, 看得见、摸得着, 有用。我们往往认为心理健康是虚的, 是可有可无的, 可做可不做。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从什么地方入手也是一无所知。评价一个孩子好坏, 看待一个孩子是否进步, 视野往往集中在一个焦点上, 那就是学习成绩、分数。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孩子,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 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每周一到周五, 他一起床就恶心, 还直叫头痛得很, 并哇哇大哭。可一到双休日, 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该吃就吃, 该玩就玩。由于这个孩子比较胖, 开始妈妈还以为他身体有什么问题, 可是带着孩子到医院一检查, 什么事也没有。后来又有人建议她领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她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带着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看完后得出的结论是, 孩子得了上学恐惧症。原来, 这位妈妈平时对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要求太严格, 或者说极度苛刻, 总要求孩子达到优秀, 稍微达不到要求, 轻则指责, 重则打骂, 有时候甚至是毒打, 从而导致孩子对上学产生了恐惧感。
这位母亲泪流满面地说:“以后呀,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学习上有多好、去拿什么大奖了, 我只希望孩子心理是健康的, 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去生活, 再也不希望他痛苦下去了。”这位妈妈的要求, 已经从当初的最高点降到最低点了。但是, 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是不知不觉、一点一滴中形成的, 一旦形成了疾病, 治疗起来便相当困难。目前, 这位妈妈花了大量的时间, 花了很多的钱, 但是孩子的症状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
很多家长总责怪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学习、自信心差、人际交往能力差、独立性差。其实, 好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 这都源于孩子的心理问题, 只能进行心理调解, 而不是通过打骂、说教就能够解决的。
二、是否忽视了外面世界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可以关注一下《正在发育》这本书所运用的词汇:“男女有别”、“封建观念”、“心有灵犀一点通”、“初恋情人”、“抛一个媚眼”、“玩世不恭”、“大义凛然”、“划时代”、“试验田”、“吃软不吃硬”、“颓废美”、“病怏怏”、“改革开放”、“女流之辈”、“神圣”、“深如秋潭”……词汇面相当广, 已经涵盖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伦理道德、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一个12岁的孩子能应用这么广泛的词语, 这确实令人惊诧:这显示了孩子学习与运用语言的巨大潜力, 过去被我们严重地低估了;而透过这些词语, 我们更可以看到今天的孩子的“生活世界”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当然的那样狭窄与单纯, 或者如作者所说, 我们确实把孩子“想象得太天真太简单”了。再作进一步的考察, 就可以发现, 孩子拥有的这些词汇, 有一部分来自学校教育, 来自书本, 但更多的是来自网络、电视。仔细想一想, 这是个资讯异常发达的社会,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接受如此之快也是可理解的。电脑和网络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 再过几年, 电脑就会像电视一样普及, 每人拥有一台电脑不再是梦想。如果孩子不接触电脑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后也会影响他在社会立足, 所以我们教育者必须做出积极的、超前的应对, 而不是冷漠对待或武断阻止。
三、是否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看到“发育”这个词, 我不禁马上联想到身体。不少研究表明:身体的强健能带来自信和自尊!美国人就一直非常崇尚强健的体魄。由于对“强健之风”的推崇, 使体育运动在美国现代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在美国的学校里, 要想成为一个很“酷”的人, 首先应该在体育上出类拔萃。学习成绩再好, 如果在体育上没有任何特长的话, 那你也只能列入“书虫”行列。那些“豆芽型”的白面书生, 总是被大众取笑。而那些橄榄球队的明星们总是最“酷”的家伙。而在我们国家, “体育”是副科, 是最不被重视的一个学科。任何与体育相关的课程, 更多是被其他学科老师挪用作作业课。记得1994年举行的一次中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 据说, 夏令营活动结束后, 日方临走时说了一句话:“你们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因为我们的孩子离开了父母, 显得那么“文质彬彬”, “手无缚鸡之力”。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我们能不能让我们的“白面书生”们也强健起来呢?我们需要男子汉的体魄, 更需要男子汉的自主精神、自强自尊、意志品质、奋斗面貌、竞争态度。要根治“文弱”病, 需要从我们的孩子入手, 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生长维生素”, 这个“生长维生素”, 就是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游戏活动。
让孩子学会等待 篇8
史可有些接受不了,她认为作为母亲,饭可以先不吃,也要先去管孩子,这本是身为人母天经地义的事情。可老公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她的思维稍稍地发生了改变。
老公对她说:“让他等一会儿其实是为他好,要让他慢慢地懂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对谁生来就该天经地义地付出,他要找妈妈和妈妈要吃饭同样重要。”史可仔细一揣摩,觉得老公的话还真是不无道理。所以,她便犹豫着重新坐下来继续吃饭,直到吃饱后才过去安抚儿子。
后来,类似这样的状况又发生过几次,史可依然如法炮制。果然,儿子的行为大有改观。头两回,儿子还因为没有及时实现愿望哭得挺凶。可后来,他慢慢地也就自个消停了。因为他已经开始习惯了这种等待。就像史可的老公所言:你不要以为他是你的儿子你就可以在他面前完全没有了自我,不管到什么时候,你都是你。
不由得想到我的一对同学夫妻。他们也有一个儿子,由于早些年两人收入微薄,家里一日三餐鲜有鱼肉上桌。因为爱子心切,平日里偶尔改善生活时,他们常把仅有的一条鱼或几块肉全都留给儿子吃。儿子有时候也会问他们:“你们怎么不吃呀?”每次母亲都笑着说:“儿子,好吃就都吃了吧,我们不爱吃鱼。”于是,儿子便继续埋头朵颐。后来再吃鱼时,他就不再问了。
前不久,已读高三的儿子放学回家看到饭桌上父亲刚刚做好的一盘红烧刀鱼后,立马坐下开吃。这时,父亲对他说:“儿子,你别一口气都吃了呀,给你妈留点儿。”没想到儿子慢慢地抬起头,然后一脸疑惑地说:“给她留干啥?妈不爱吃鱼。”
到这时,这对夫妻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原来,一直以来,自己舍不得吃,在儿子那里却变成了不爱吃。既然不爱吃,问你何用?除了吃鱼,这个孩子在其他很多方面也表现得不太懂事。不仅父母的关爱,就连老师、同学以及亲戚朋友对他的关怀和帮助,他也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从不言谢。
这对夫妻很是懊悔,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从小到大对这个宝贝儿子掏心掏肺地疼爱,到最后换来的居然是这样一个结果!
我们身边像这对夫妻一样有过类似懊悔的父母还大有人在。之所以有此懊悔,除了孩子本身性格上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父母不当的言传身教带来了恶果。你一味地自我牺牲,日久天长,在孩子的认知里就变成了理所应当;而这种理所应当一旦在他心里根深蒂固,再想改变就绝非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