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共4篇)
市委书记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1
同志们:
按照这次会议安排,我就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专题发言,重点讲 8个问题。这次会议属研讨性质,有些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供大家在学习研讨中借鉴、参考。
一、怎样认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有关专家在研究“十一五”规划时指出,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希望点在农村。进入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对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是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指南,这一重要论断必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怎样从锦涛总书记的“两个趋向”的论断中,分析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征极其农村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我想要把握以下五点;
一是“多予、少取、放活”是新阶段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主要取向。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许多东部沿海省市已经超过3000美元。这表明我国从经济总量规模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目前,我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4.6%,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达85.4%,占主导地位,农业份额逐年下降。到2003年,农业各税在全国各项税收中所占比重已经降到4.4%以下,这表明在历史上占大头、曾对我国工业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农业税,对当前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已到来。目前,虽受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距全面大规模反哺农业还有一定差距,但“多予、少取、放活”是这一时期国家农业政策的大势。国家将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基层公共服务方面的倾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现在,各个省市已基本取消了农业税收取,这一税收重大政策调整,标志着工农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二是农工贸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对工业、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工农发展、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协调推进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过去传统农业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它的使命是为解决人们温饱和工业化发展提供原始积累;过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立,农村、农业、农民是一个经济循环系统,城市、工业、市民是一个经济循环系统,城市和乡村分治,农民和市民分隔,农业和非农产业分离,传统农业是自我封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呈现出工、农、贸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三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劳动力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现在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入城镇经商务工,这是一个重大的就业结构性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社会发展中对良好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农民就业观念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流动的动因也发生很大变化,农民外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权宜之计,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由过去一人进城到现在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稳定居住,由离乡不离土到离乡又离土。有的进城农民,正在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将继续呈现农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较快增加的基本态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也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收入虽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收入增长的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经接近一半;工资性收入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0%多。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逐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四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开放度也日益提高。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增加产量、保证供给,往往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发展农村经济,往往很难顾得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各国农业联系更为紧密,农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农产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入世贸组织,既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引进资金、技术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使我国农业发展更加直接地面临来自国际市场、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严峻挑战。国际农产品生产的丰歉、价格的高低、品种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往往直接影响和冲击着国内的生产和市场。科学技术成为农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为增加农业品国际竞争力,农业产品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越来越重要,现在国家已确定在100个区县进行农业标准化试点。
五是伴随农业市场化发展,农村各项配套改革进程加快。现代农业是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农业,农业本质内涵有了新的内容,农业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农业管理机制也要发生重大变化。现代农业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它是产业高度的融合,基本模糊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而我们现行农业管理机制大都是适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组建起来的,无论是对农业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农业的服务体系、流通体制以及农村的金融体制、税收体制、教育体制、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农村户籍管理制度等都有不适应现代市场农业发展需要的地方,就是基层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也在进行新的探索。农村新一轮改革已全面启动,现在各地正在积极推进一免四改革,即乡镇免征农业税,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县镇财政体制改革、农村服务体系工作。农村金融体制、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也正在积极探索之中。新一轮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思路更加明晰,改革的系统性增强,越来越触及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矛盾。
二、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方向和轮廓性的目标是什么?
我地处属丘陵山区,自然概貌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经济发展方向总体定位为生态经济区。在生态经济的大方向之下,我认为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走适度规模的高、精、特产业化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们前瞻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勾画**一个非常远期的“生态农业、小康农村”的粗略轮廓是:
1、建成生态农业的核心功能区,三个不同层次的生态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各方面基础好,发展生态农业应该走高端路线、起引领作用,成为**生态农业的核心功能区。按照这一高要求,我们应成为周边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加工销售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种苗供应中心和基地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达,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群集,产业化科研实力雄厚,对周边生态农业发展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作用。**属丘陵地带,一般性的大宗农产品无规模也无品质优势,比如优质大米、面粉、苹果、梨子等大宗产品的优质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北方。我们的优势是立体气候明显,物产种类多,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化应该走适度规模的高、精、特发展之路。**应该是三个不同水平层次的生态农业产业协调发展,低端产业是满足城市“菜篮子”鲜活农产品需求的种养业;占主体的中端产业应是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而高端产业应是立足本地生物资源开发而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可以预见,**生态经济区如果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定是生物产业。一些专家预测,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在21世纪20年代席卷全球,它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将是历史上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不能比拟的。现在,美国、日本研究生物技术能够把我国的中草药加工萃取提成单个的药物元素,使中药配方真正实现定量化、标准化,克服了传统中药有益成分和有害成分一锅熬、一并服的弊端。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发展中医药,既是振兴中医药产业的希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山东沂源贫困县发展药材种植业,仅桔梗一个品种就年销韩国7000吨,创汇2800万元,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可见,山区农业产业化开发种植加工中草药潜力无限。
2、农村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和标准化生产。按照小康标准的测算,人均收入要达到1000美元,现有农民人均0。8亩耕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收入标准,农民向城市转移、企业场主经营农业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现代农业必定是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基地实现了区域化、专业化布局和标准化生产;生产方式也必将是一系列市场主体间的企业化运作。农业市场主体不再是 “种田保肚子、务工盖房子”的传统农民,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农场主、重专户将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同时,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将发生变迁,大量的农民非农化,农业公司、农场主、重专户将经营农村80%以上的土地等资源,形成以农业企业场主、农业产业工人组合起来的农村社会结构,农民概念将逐步消失。
3、建立起适应市场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市场体系、金融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大城市功能,建立起综合性农产品及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体系,农产品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业态发达,**成为**农产品及农资重要的集散中心。面对农业开发企业、农场主服务的科研、推广与教育体系三位一体,与产业化发展全面接轨,并实行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成为**农业产业化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和新品种种苗供应基地。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信息服务组织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基层政府变过去直接抓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为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市场主体,依靠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工作重心转到抓公共服务上来。
4、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农村交通、居住、生态条件改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城镇体系、发达的交通体系,中心城镇建设和农村市政建设达到较高水平;青山绿水,生态良好,农村人口居住逐步改变散居状态,人口向集镇和村居民点聚集;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差别缩小,城乡人口互动、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以上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远期轮廓性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可能需要几十年的努力,但是,我们头脑里要有这样一幅理想蓝图,以增强我们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使行动更加理性自觉。
三、怎么把握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及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
市委*届*次全会研究了整个农村工作的目标、思路及措施,这里我重点谈其中的农村经济工作思路。农村经济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按部门、行业细分,有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有小城镇建设,有交通、水利水保、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农村改革、扶贫、计划生育工作等等。这些工作都是经济发展工作,它们贯穿起来的一条主线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三化”发展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三化”协调推进,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但是,“三化”发展也有一个重点和中心的问题。准确把握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就要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三者的关系,明确谁是当前的重点和中心。对我们贫困山区而言,我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三化”的中心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三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市场化为基础,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发展,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具有相同的任务,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业产业化又是催生农村城镇化的动力,只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培育大量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城镇,农村城镇化才具有可靠的产业支撑和农民转移的就业空间,城镇化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实现健康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是“三化”中心环节,抓住了农业产业化,也就是抓住了“三化”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我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又是当前统揽整个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质也就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大融合,抓住了农业产业化,既抓住了农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又抓住了农业外部的工业、商业、运输业,也抓住了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配套改革,抓住了产业化也就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工作的纲。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这样那样的提法很多,我们镇乡的一些同志对农村经济工作总感到千头万绪,把不准、抓不住什么是牵头管总的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但是乡镇经济发展的主线,也应该是农口各部门服务、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发展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任务很多,需要各方面的配套很多,农口各部门工作也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总目标,根据职能职责找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在产业化发展总目标下,确定自身部门的工作规划和项目规划,否则,我们部门工作就会失去目标指引、偏离主攻方向。今后,我们要用产业化发展这根线把乡镇和农口部门的工作的串起来,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
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这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基地,探索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些模式。但是,回过头看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我市农产品做成产业并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影响的大概只有榨菜一项,粮油、柑桔、生猪、山羊、毛兔等在外都没有知名度和竞争力,产业化发展与江津市差距较大。江津就花椒产业一项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2400万公斤,产值近10亿元;他们开发出20余个系列产品,保鲜花椒、花椒芳香精油、花椒粉、花椒香水、沐浴液以及开发出的高级食用调味品、功能性保健品,出口到日本、欧美等地;江津花椒深加工项目是重庆及西部地区唯一列入国家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农业项目,江津还开发推出了系列花椒美食宴、花椒园观光旅游;江津花椒从种植到加工、从加工到销售、从研发到生产、从花椒生产到花椒文化环环相扣,各方面努力把花椒产业开发做到了极致。
我区过去柑桔种植规模也不小,但没有做成像江津花椒这样大的产业,对比起来,我感到有三点差距:一是我们缺乏抓产业化发展的坚韧劲。把一个农产品做成一个产业非常艰难,要锁定目标坚持不懈地抓。90年代当柑桔市场发生变化,产业发展面临困难时,我们没有顽强地去拼去挺,发展注意力很快掉头转向了其他,柑桔市场轻易拱手让给了他人;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乏技术研发配套。90年代,**柑桔加工企业只有几家,产品开发水平层次不高,只有桔子罐头、桔汁水少数几个品种,产业链条非常单薄和单一,几乎没什么抗市场风险能力。而江津花椒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多达30 多家,参与开发的科研单位就有中国科学院地化所、西南农业大学、重庆日化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国G&F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形成了开发花椒的龙头企业群和科研单位群。现在我们开发柑桔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只有汇源一家,榨菜产业龙头企业也只有鱼泉一家红,加工环节可谓势单力薄;科技研发方面更是极不配套,产业开发水平始终提不上来。三是没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产业化,产业化机制及模式不适应贫困山区的实际。这可能是我们产业化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江津50万亩花椒基地,由种植大户和农业公司开发的有20多万亩,大户集约化种植面积近50%,形成了“公司+大户(业主)+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化模式。江津通过这种模式推进产业化使全市5.96万农户、20多万农民土地流转而“农转非”,他们的产业化发展机制和模式需引起我们认真地分析借鉴。我们都知道农业产业化就是农、工、贸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连接成的利益链条,产业化的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的市场化,前提是要农村市场主体发育成熟。普通农民市场观念淡薄,他们的行为是自给自足,是农业生产而不是农业经营;农民自身素质、生产规模、经营能力都不适应现代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只能是小农经济的主体,而不是真正的市场农业主体。公司(龙头企业)+普通农户,这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主体相加,是很难以融合加起来的。企业与普通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不可能形成紧密的利益链条,更不可能接成利益共同体,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农民便各奔东西。前几年,政府代表千家万户农民与企业签合同,或动员千家万户的农民与企业签合同,但最后没有一个合同得到实际履行,反映出普通农民绝不是市场经济主体,政府更不是市场经济主体,农业产业化不依靠市场主体推动是化不起来的。我们一些产业化基地生命力不强,主要原因就是基地发展依靠的是千家万户广大的农民,而江津花椒基地以公司、业主、大户等市场主体作支撑,基地的性质及效果就大不一样。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值得总结的地方还很多,但根本的是机制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坚定地走市场化之路。
五、结合**实际,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模式是什么?
“公司+农户”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由于我们贫困山区农村市场化发育不成熟,农户、农民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这一模式不能简单套用。贫困山区产业化需要一系列市场主体链接,应实施“销售市场主体+加工市场主体+基地市场主体”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前几年,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多种实现模式。比如,原**探索出了“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实现模式,在龙头与农户之间培育能够承担风险有经营实力的重专大户为利益连接纽带,通过抓重专大户为中心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重专大户是实现了由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转变的市场农业主体,这种模式是一种市场化发展模式。同时,在“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实现模式下,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发展产业化探索出了三种方式:一是对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实行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基地的方式;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无龙头加工企业的特色农产品,实行以重专大户为骨干,政府引导上规模,招商引资办龙头的方式;三是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运销大户找市场,种植大户建基地的方式。为分类指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调结构,找到了有效途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这也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探索的一种实现模式,如**的李子产业就是这种模式。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能起到一定的利益连接中介作用,效果较好。但我们要认识到这种模式有一定的缺陷,由普通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社,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这种模式比单纯的公司加农户要好,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市场化模式,该模式在现阶段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只能是具有过渡性的作用。
综合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我认为**产业化发展较好的模式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重专大户(或农业公司)”。以大户为骨干发展产业化基地,以大户为主体建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发挥中介作用,组织大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经济合同结成经济利益关系,形成产、加、销的链条。这种模式是有实力的重专大户在专业合作社中起中坚作用,合作社发展有生命力;重专户发展靠合作社自我服务,而不是政府直接服务,服务重专户既对接又对路,重专户发展有活力。这种模式能够克服“龙头企业+大户”模式大户与企业缺乏中介、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又能克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基地一环市场主体缺位的问题。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重专大户(或农业公司)”模式,基础环节是重专户,产业化具有坚实市场主体基础;关键环节是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群为带动,使产业发展走向一体化;中间环节是专业合作社,发挥专业合作社中介作用,提高产业链条的组织化。
六、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总目标如何推进工作机制创新?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各项工作牵头管总的主线。围绕这一总目标、总要求,我们要改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维观念,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适应产业化发展配套的新机制。我认为要抓以下几点
一是要建立适应产业集约化经营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向企业和大户转移、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是现在农村的发展趋势。要实现产业区域化布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快土地流转。在农民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实施土地使用“三权分离”改革:即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大户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这种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让大户或公司给农民当佃户,农民对土地长期法定的使用权保持不变,同时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并可在大户或公司土地上务工获取劳务收入,保持了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稳定。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这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政府推进这项工作,主要是为重专户或公司搞好利益协调,做好法律公证等方面的服务。
二是要建立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投入机制。农业投入是**争取国家投入的一大块。无论是农业、扶贫、移民后扶还是中西部扶持政策都有农业产业化项目投入,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宏观管理,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此,要研究向谁投入,怎么投入的问题,农业资金如何捆绑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如何加强管理,预防项目资金流失的问题。当前国家政策性资金不是按产业来投入,由各个部门分散下达,如果各类资金没有一个总体目标和重点进行投入,若干年后我们的农业产业化是很难见到什么成效的。因此,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捆绑集中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非常必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就是要投入到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关键结点上去。一是要捆绑投入重点产业,根据项目轻重缓急,一个一个地扶持发展,促使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做出特色;二是要扶持龙头加工企业、产业化科技研发企业,增强加工环节的带动力和科技的推动力;三是要扶持业主大户和中介组织。即使是龙头企业争取的国家项目资金,也要明确向基地重专大户投入的比例。要加强对农业项目资金的管理,我们的部门及其乡镇不能吃项目资金,项目资金要由业主使用在项目上,项目资金管理费的比例不能太高;要加强对龙头企业及其项目业主资金使用监管,对实施农业项目的业主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严格考察其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带动实力,预防一些业主搞投机农业套取国家资金。
三是要建立市场化的科技、信息服务机制。**产业化要在库区走高端路线,起领引作用,必须建立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现行科技服务体系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服务对象要由服务千家万户转向对龙头企业、重专户和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服务内容由过去对大田粮食生产的指导转向产业化种养项目和加工技术的服务;服务方式由过去的无偿服务转向有偿服务,由单一的技术指导为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服务体制由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分割转向三位一体。建立市场化的科技、信息服务机制,最根本的是科技信息服务组织市场化。从长远看,国家今后只承担基础性的农业技术研发,应用性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都要推向社会,由民间实体承担。因此,我们要着眼长远及早发展若干个市级农业产业化民营技术公司,出台优惠政策鼓厉政府部门的农业专家、技术科研人员领办技术实体,招商发展一批技术研发公司。**学院、**职业学院、**医专、**农科所今后都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可以整合资源并探索组建一些研发技术实体,加强食品加工、中草药种植加工等方面的研究。总之,**农业产业化技术的研发一定要实现配套,在**区域抓在前、走在前。以后,**农业政策性项目资金扶持发展种苗基地,都要由一定技术研发实力的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承担,政府确定的产业化发展大项目,也要与此配套扶持发展相应的科技服务公司,使产业化技术开发上一个台阶。
四是要逐步探索建立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的领导机制和考核机制。产业化强调一体化,领导分工也应该是农工贸、产供销一起抓,做到一套锣鼓打到底。现行的领导分工从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条条分工,管工业的抓工业,管农业的抓农业,管商贸的抓商贸,这种领导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农口各个部门的领导力量、干部资源应该按照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进行整合。抓产业化决不是农办一个部门的事,农口部门不能抓农技的光抓农技,抓水利的专抓水利,抓扶贫的只抓扶贫,各部门都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己任,承担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任务。既要抓好本部门的业务工作,又要抓好市委、市政府布置的产业化发展中心工作,不但要牵头抓生产基地,而且要与工业部门配合抓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今后,市委、市政府对确立的重大农业产业项目,要探索建立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抓的领导工作格局。无论是对乡镇还是农口部门下达农村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也要围绕产业化发展来设置,重点考核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重专户的发展、以大户为支撑的基地发展,农口部门还要考核农业科技研发、服务实体的引进和培育,围绕产业化发展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等。
七、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基本思路是什么?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依法治村、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任务。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探索创新。组织部门在调查分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时,许多乡镇的同志都提到有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缺乏的问题、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村后备干部队伍缺乏等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存在,但不一定是主要问题,基层组织建设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观念问题。新时期党和政府在农村中的骨干到底是谁的问题怎么来认识。六七十年代是贫下中农,现在这支依靠力量、骨干对象是谁,怎么来定位;二是农村党员发展难问题如何突破。农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党员队伍老化,据调查,合并后的村有三、四千人,每个村45岁以下的党员平均不足 20 人,除村支两委干部约年轻外,在家的绝大多数是五、六十岁左右的老党员,而镇乡机关驾驶员许多都是党员。这个现象绝不是一个党员结构不合理的简单问题,它关系到党在群众中是否扎根,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三是新时期农村工作任务转型、工作方式发生变化,怎么提高村级干部的能力素质。村组规模扩大后,干部工作量增大了;过去村干部与群众接触得最多、最具体的任务是税费征收,而现在税费政策是免征;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抓传统种养业转到推进农业产业化,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由过去政府包办转到群众一事一议。新时期村支两委发展农村经济、依法民主治村、维护稳定任务加强了,群众工作方式由管理型转向了服务型,村级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能不能适应成为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问题。
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抓党建,以扶持发展重专户、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为突破口,强化农村党员队伍基础和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机制为重点,推进依法治村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村级组织代表力、发展力、战斗力,努力把村级组织建设成为党和政府农村工作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前提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标准和要求,明确新时期党员发展对象及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骨干。我们认为新时期符合农村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是农村重专户,重专户的经营模式代表了农村先进的生产方式,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先富带领群众后富的行动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此,他们是新时期“三个代表”的代表者、实践者,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骨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赋予重专户这样一个全新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就能开启我们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维,找到基层建设的新思路。农村党员发展以“三个代表”为标准,就是要明确把重专户作为新时期党员发展的主要对象,紧紧地把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专户群体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通过大力扶持发展重专户,壮大党员后备队伍,突破农村党员发展难题;通过把重专户培养为党员,把党员重专户培养为村干部,实现村组干部的重专户化,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为突破口,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能力素质。在新形势下,村级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工作方式由管理转向服务,由计划、命令式变为协商、示范式,推进这一转变,也必须充分发挥重专户作用。在农村对群众说百遍不如做出来看一看,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再好,重专户不认可很难落实,农村发展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往往农村重专户的号召力、影响力最强,村级组织以新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需要紧紧依靠重专户和以重专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协会,否则,对经济发展由管理转向服务就缺乏抓手。重专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村组干部实现了重专户化,村级组织阵地缺乏、集体经济空壳的问题也不再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问题。可见,基层组织建设的抓手是发展重专户,农业产业化的抓手是发展重专户,扶持发展重专户是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重要结合点。现在,村干部的待遇逐步得到解决,农村愿当干部的人多了,这为推进村干部重专户化创造了好的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一思路,坚持标准、改善结构,切实把村干部这支队伍培养好、建设好。
八、怎样理解现行体制,如何从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上适应现行体制?
前不久,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分别组织人员到有关乡镇、部门对体制调整后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调研,总体情况是正常的,现行体制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调研中也收集到部门、乡镇对体制运行的一些意见,这些意见反映较多的是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客观存在,但有一个以什么角度认识的问题。任何体制都有利有弊,现行体制也只能是利大于弊,况且现行体制运行时间还不长,调整也不是完全到位,眼前存在的问题应该说都带有过渡性质。因此,怎样理解现行体制现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如何适应现行体制,有必要进行探讨。对此,我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1、现行体制刚刚运行,磨合调适需要时间,上下左右都要对体制增强信心、主动适应。过去**老体制确实不顺,现在面对新体制又确实不适,但是,不适和不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改革的是不顺,需要调合的是不适。改革是迟早的事情,现在总算规范理顺了。新体制刚运行,虽然我们上下还表现出不适应,好比换了一双新鞋刚开始是有些蹩脚,这是正常的。新体制减少了一级机构,对干部安排使用确有难处,但从长远大局看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广大群众是支持、拥护的。现在,有少数同志对新体制表现出的不适应不能正确理性地对待,一些人把眼前暂时的不适应当作了长期永远不可解决的问题,一些人总是拿体制过去的长对比现在的短,还有一些人纯属是从自身利益得失的角度去认识现行体制的优劣,这些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是不对的。任何一个体制都是服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事情,发展抓不起来,什么体制都是虚的。**发展关系每个干部的利益,**发展良好的势头来之不易,各方面经不起折腾,我们无论现实对体制有多么的不适应,大家都要理解现行体制,热爱现行体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适应现行体制,在新体制下积极工作,推动**发展。
2、人浮于事客观存在,转变作风关键要人人有事、很抓向上向外。目前,部门干部普遍工作量不饱和,行政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人浮于事的问题在一定时期都将存在。在部门干部一下减不了的情况下,怎样进行工作上的适应性调整,改善这一状况?我认为基本的思路就是要使干部人人有事干,加大向上、向外的工作力度。一个人无事就会生非,有事就有精神寄托,就会感到充实,使每个干部有饱和的工作任务,有事业发展的追求,干部队伍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机关管理工作不可能打“人海战”,那么把一部分干部组合起来专司其职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向上的争取,就是一个合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的好办法。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工作非常考验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各部门不仅要抓,而且要抽出精兵强将专司其职抓,并坚持不懈地抓,这样才能把我们干部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和发展优势。各部门可以在保持干部关系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集合一部分干部组建招商办,安排招商工作经费,下达招商引资任务,使招商引资成为各部门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明年,我们要加大部门对招商引资的考核力度,使部门工作重心向抓经济发展转移,使部门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得到转变。
3、现行体制上粗下细,刹车容易启动较难,转变方式关键要弱化管理、强化服务。现在,市级机构和乡镇机构比较,确有头重脚轻的问题,市级部门有70多个,科室总数达700多个,而我们镇乡最多的内设机构才8个。如果市级部门重管理,70 多个部门700个多科室几千名干部要管住几十个乡镇简直太容易了,要想管好细好深就会有好细好深,想刹车就能很快刹车,那么乡镇就可能动弹不得。管理是少数人做的事,人多不是一件好事,而服务是多数人做的事,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变管理为服务,部门机关干部人多的问题就缓解了。部门以乡镇之难为部门之难,以乡镇之事为部门之事,几千名干部为基层服务、为乡镇服务、为所有投资者服务,上下齐心为发展着想、为发展服务,全市工作就变活了。现在市级机关一个大齿轮对乡镇一个小齿轮,小齿轮转不动大齿轮,乡镇来协调部门是非常很难的,只有部门转换角色为乡镇服务,上下工作才能顺利运转。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以前的体制实际是一个地级机构的运转方式,而现在实际是一个县级机构,地级部门是部门对部门的工作方式与县级部门对乡镇的工作方式完全不一样。现在,直面乡镇开展工作,抓工作光布置就不行了,有时可能还得手把手帮助乡镇才能完成,要把服务融于指导、管理之中。比如,要完善一个项目的手续,可能不是你审核乡镇,而是你要代他、帮他完成,否则事情就要拉倒。现在,乡镇到一些部门办事,乡镇的主要领导没来,部门接待的同志就认为是乡镇不重视这项工作,还拿脸色给办事人员。我认为这就是变管理为服务的观念没形成,工作方式没转变,乡镇来个科室负责人就不错了,就相当与过去来个局长办事,如果事事乡镇都是主要领导在跑,那就很不正常。乡镇到部门办一个事很难,我们一定要多理解、多体谅,对乡镇的事情要少说“不行”,多说行、马上办。一些程序该合并的要合并,手续该简化要简化,能变通的要变通,能快要尽量快。帮扶部门要多为乡镇搞协调,多帮乡镇跑跑腿,搞一些代理服务。乡镇同志到部门,部门要像乡镇接待你们那样接待他们,有笑脸、有问候、有开水、有便饭,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4、现行体制干部积压,干部资源周边难比,用活干部关键是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我市干部人数大大超过了一个市应有的编制数。**干部许多非常优秀,过去在不同的岗位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理应该安排到领导位子发挥作用,但是,现行体制是庙小方丈多的实际,干部积压问题短期是难以消除的。**几千名干部不是一个包袱,而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关键是要开发、用活,这对**发展非常重要。我认为思路就是要拿出比周边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的选拔用人机制,营造一个干部积极向上、公平竞争、勇争一流的工作氛围。**干部情况复杂,打括号就有几种,如果使用时讲阁平剪顺、注重平衡,是无法活起来的。现行体制下组织部门选拔使用干部,就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观,要重能力轻资历,重现实贡献轻旧历老帐,重创新实干轻“花拳绣腿”;我们一般干部也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成才要成长就要立足本职奋力拼搏,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等待过日子。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要从基础抓起,中层干部首先要做到能上能下,每一个部门、乡镇的内设科室负责人的选拔都要实行竞争,落实公开竞聘上岗。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这不仅指部门也包括乡镇,今后乡镇和部门干部就是任什么职享受什么待遇,正常的进退要与待遇挂钩,挂号干部待遇是体制调整特殊情况下出台的政策,今后要慎用。乡镇与部门干部的交流使用也要打破论资排辈,不一定完全按照级别对等的原则交流,一切以事业发展需要选定干部,一切看是否能胜任所交流岗位的工作需要。以后,每年部门与乡镇与企业要互派一批干部交流使用,个人工作关系和待遇可保留原单位,加大交流力度,使上下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能够尽快和拍相适应。
5、现行体制直管乡镇,基层工作具体实在,转变作风特别要思路更实、措施更实、狠抓落实。过去市级部门主要是宏观指导、宏观管理,现在直面乡镇,就是抓具体工作、落实具体任务,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要切忌务虚,必须更加务实。首先,在工作思路上要更加务实,我们各个部门、乡镇提出的工作思路,一定要结合**基层的实际,结合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提出来的思路不能讲时髦好听,根本的是要管用和实在;同时,也不能照抄照搬,要拿出自己的一套办法和措施,形成**的套路。二是工作方式要更加务实。一定要力戒文来文去、会来会去的形式主义做法。我们工作对象是乡镇,务虚水平再高不实用也是没水平,不面对基层实际,长期绕来绕去就要贻误发展。现在乡镇反映我发文量太大,一个文件意义几大篇,管用的很少,每天下载几百页,打印费就承受不了。我们对乡镇发文就要减少务虚,做到少而精、实而细。市级部门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给区县级部门直接发文,而乡镇与市级部门没有对应的部门,这样我们就要注重综合性,不能简单处理随意转发,不能宏观来宏观去,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开会也务实,数量要减少,时间、规模都要严格控制。通知乡镇和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原则上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综合性会议;各条线召开的会议原则上不能通知乡镇和其它线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各个口相关部门的业务会议要加强统筹,尽可能套开,每个部门出“一盘菜”,开综合性的会议。我们要为乡镇和部门的主要领导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谋大事、抓大事,腾出更大的空间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面对问题,狠抓工作落实。抓工作要注重解决问题求得实效,坚决反对做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劳民伤财的表面文章。搞调研也要带着问题下去,眼睛不能光盯着亮点,专做锦上添花的事,要对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帮助。乡镇与市级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部门对下布置工作不能添乱,一定要慎重,要突出重点,真正对基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同时,部门、乡镇工作要抓深抓细,思路、措施不能跟市委、市政府形成上下一个样、一般粗,要创造性的把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目标思路细化为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
6、现行体制线多面宽,工作重心易于分散,必须强化经济中心、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发展。体制调整后,我们面对的工作更多了,面对的事务更杂了,在新体制下强调突出中心、突出重点、狠抓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内地与沿海在理解“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有很大的差距,沿海干部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靶心”,各个方面都围绕发展转、围绕发展抓;是任何时候抓发展不动摇,时时刻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重要的工作也要为经济发展让路,各个方面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而我们内地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把经济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其它工作排列之后,是按一、二、三排列,没有象沿海那样一个“同心圆”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排列。因而,在内地各行各业难以形成围绕发展转的工作格局,经济发展主要成了是经济部门的事,当上级布置一项重要工作时,完成突击任务又摆到了全局工作的第一位,这种对中心认识上的差别导致了我们行动上的差距。统一对经济发展中心的认识,就是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靶心”,无论是党建、政法、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总目标来开展,交叉汇集在经济建设这一点上,不能行成若干条平行线;要进增强咬住经济发展不放松的韧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集中精力抓发展不动摇,任何突击性的工作再重要也不能冲击干扰经济发展中心,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目标、思路不能轻易改变。同时要增强全市工作的系统性形成发展合力,工作思路要形成工农联动、城乡联动的系统性,增强市级和镇乡上下的系统性。各镇乡、部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都要围绕全市工作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来确定,绝不能各行其是,另搞一套。对重大的经济工作,各个部门要齐心协力打总体战,今后,市委市政府对各个部门镇乡下达考核(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对经济发展任务的考核,弱化对非经济工作的考核,有些非经济工作可试行作为否定指标进行考核;对非经济部门下达考核任务,主要根据其职能职责配套服务经济发展来确定。比如发展重专大户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合点,那么就要把“村社干部重专户化”作为对组织部门的考核任务之一。整个考核体系先自下而上确立全市的几十项重点经济发展任务(重大指标、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后自上而下根据各部门的职能职责进行分解,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只考核主要的一二项,通过考核指挥棒的调整,把方方面面的力量调动到集中抓经济发展上来。
市委书记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2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的一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了一系列适合市情特点和农村新阶段发展要求的具体举措,推动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作成效显著,是近年来“三农”形势较好、改革力度较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是扶持“三农”政策效应充分显现。去年农村形势好,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激发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全市上下在认真组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种植水稻的耕地实行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出台了培育农业重点特色产业、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做好粮食产销衔接等一系列支农强农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扭转多年滑波局面,呈现恢复性增长。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壮大、质量提升,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村低保、通村公路建设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为农村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实惠。这些举措其力度之大、落实之快、受益面之广,都是多年来所没有的。对于从体制上保障农民增收,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二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取得新的进展。从去年初开始,全市就组织开展了以“贯彻落实‘一号文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调研督查活动,组织各级各部门和基层干部群众研究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明确对策措施,促进了“三农”工作的落实。面对持续严重的旱情,各级各部门坚持谋划在前、工作在先、落实到底,强化抗灾保增收意识,积极采取人工增雨等有力措施,有效缓解旱情,降低灾害损失。强化市领导挂县包乡,市县两级机关单位挂村扶贫和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户的制度,选派干部到相对后进、薄弱村任职,激发农村基层组织活力,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各级各涉农部门协调配合,改进服务,鼎力支持,不断深化“农业155”、“村会协作”等有效载体活动,积极为“三农”发展献计出力、多作贡献,形成了上下一心、聚智集力做好“三农”工作的整体合力。三是县域特色经济亮点纷呈。各地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新的发展亮点。以产权确权发证和6项配套改革为重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永安的林改经验在全省推广。烟叶生产突破百万担,成为华东最大的烟产区。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珍稀绿化苗木、鲜切花基地。三和食品公司、明溪南山农业示范园区分别成为我市第一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宏宇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3万头肉牛项目建成投产,大亚集团年产45万立方米刨花板项目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工建设,展示我市以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结构调整,发展特色规模经济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步。四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三福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去年共改造并硬化农村公路1589公里。扎实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毁工程修复,开展乡村供水工程和水利、堤防建设,“六千”水利工程全面或超额完成任务。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应对突发事件和严重自然灾害的机制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的结果,是政策措施引导好、促进发展氛围好、干部群众工作好等各种因素共同推进的结果。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持来之不易的农村良好发展态势,珍惜和保持上下一心、人和业兴的发展氛围和工作合力,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下更大的力气,用更多的精力,更加扎实地做好工作,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
二、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于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深化对“重中之重”地位的认识。农业和农村工作从过去长时期的“基础地位”,到近几年的“首要位置”,再到现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中央连续两年以1号文件专发“三农”工作的文件,表明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关系长远和全局发展的重要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各级各部门务必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战略意图,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实践,作为落实农村工作长效机制的具体行动,切实做到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创新举措、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强力推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要深化对“两个趋向”和“城乡统筹”的认识。中央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提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是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各级各部门都要主动顺应这一趋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对“两个趋势”和“城乡统筹”重要论段的认识,始终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注意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始终把“两个趋势”论断作为制定“三农”政策的基础依据,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提高反哺农业的能力,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建立促进农业和农村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三要深化对今年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去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较好。但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未明显提高,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有效扭转,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并未切实建立,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并未明显增强,长期影响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未很好消除。而且今年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实际困难可能多于去年。因此,千万不能因为去年以来农业形势好转就头脑发热、盲目乐观,对当前农业的生产能力、农民的富裕程度、农村的发展水平,一定要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上把问题看得长远一些,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对策考虑得周全一些,明确定位、统筹谋划,找准抓住发展农村经济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牢牢把握“三农”工作主动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关键是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继续抓紧抓好各项行之有效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特别要按照卢书记在省委常委会上提出的农村工作六点要求,明确任务、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努力把今年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首先,要围绕总体要求加强领导。推动今年“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和农村安定稳定这一总体要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主题和突出的重点,把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之中,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全面落实“三农”问题的各项举措。要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工作部署,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基本方略,把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把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加快观念、方法、手段和职能的转变,做到工作思路更宽,工作要求更严,工作责任更强,工作合力更大,不断提高领导“三农”工作、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围绕改革创新加强领导。要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激活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加大粮食生产力度,把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尽快落实到基层和农户,促进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要加大力度培育特色农业和名优产品,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已有的特色产业的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要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市场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培育更多的产业化龙头,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劳动力需求潜力,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多渠道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和整合“农业155”、“村会协作”,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中介机构,组织广大农民走南闯北开拓市场。对农民技术员、卫生员、计生管理员、农机员等几大员,要用新的机制组织起来,逐步把队伍健全起来,把体系完善起来,形成比较配套的服务网络。各级各部门要拓展思路,用改革的方法,创新的方法,统筹的方法,落实好今年的工作举措,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第三,要围绕落实责任加强领导。“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尽的重要职责。县(市、区)党政一把手都是“三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三农”工作上,做到亲自抓、负总责。县(市、区)班子领导成员不论分工如何,都要关心和研究“三农”工作,挂乡包村,经常深入基层和农业农村工作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与基层干部共同研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办法和途径。乡镇书记、乡镇长要切实担负起抓好“三农”工作直接责任人的责任,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抓好“三农”工作,并督促班子成员做好挂村包组工作,切实履行抓“三农”工作的责任。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支农服务举措落实到位,做好传技术、授经验,解难题、释民惑、递信息、拓市场等方面的工作,搞好良种、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的储备、调运和供应,确保农业生产需要。第四,要围绕形成合力加强领导。要继续实行市领导联系县(市、区)、市直部门挂包县乡制度,部门干部下派乡镇、村组制度,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共促共为的合力。各职能部门要本着关爱“三农”、帮助农民、多为农村办实事的精神,加强指导,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优质服务,切实把事关“三农”工作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积极筹措资金、物资,帮助解决农村急需解决的困难。各有关方面特别是涉农的农林水利、土地矿管、金融保险、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职能机构,要互联互动,把服务延伸到农村,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整体合力。下派驻村任职干部工作在基层,生活在农民之中,是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一根标杆,一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职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带领农民群众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第五,要围绕夯实基础加强领导。推进“三农”工作,必须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各级各部门要更多地理解基层和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做好工作,对基层干部政治上要爱护、工作上要支持、生活上要关心,切实为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难题、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基层干部贯彻执行各项农村政策的本领,**管理、依法办事的本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本领,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坚持“两手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本领。当前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广泛学习宣传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村支书张仁和先进事迹,脚踏实地、致力发展,心系群众、一心为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敢抓善管、公道正派,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更快更好地走上致富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志们,农业兴,百业旺;农村稳,大局定;农民富,经济强。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市委书记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3
发布:政治文教科 来源:未知 日期:2012-4-25 9:57:00 人气:30 标签:导读:同志们:这次全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暨农村工作会议,既是一次动员会,标志着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也是一次观摩会,通过昨天的现场观摩,大家相互学习借鉴;„
同志们:
这次全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暨农村工作会议,既是一次动员会,标志着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也是一次观摩会,通过昨天的现场观摩,大家相互学习借鉴;更是一次部署会,对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我市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各区(市)都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改革试验。特别是昨天观摩的现场,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改革的成果:西王庄乡兴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结合临近市中区城郊的特点,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马兰屯镇道庄村,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半日闲”现状以及企业招工难等问题,把劳动力转移上升到镇村经济发展的层面,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带动了镇村建设,是台儿庄区在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生动实践。榴园镇大明官庄社区,是峄城区探索“众流归一”为农服务大部委制,建立覆盖区、镇、村三级“三农”服务体系的实例,具有很强的推广性。周营镇铁佛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过去条件较差,现在合作社蔬菜生产规模达到了5万吨,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欠发达、远郊的薄弱村如何发展的生动探索。洪绪镇龙庄村,积极发展旅游婚庆、塑料加工等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界河镇特色农业现场,推广马铃薯规模化经营,很好地把握住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桑村镇民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山亭区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度缩影。作为我市农地改革起步最早、规模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一个区,通过参观这个项目,使大家对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城头镇月亮湾及金城花苑社区,通过发展豆制品及机械加工、旅游等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初步探索了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和借鉴意义。
以上是对观摩情况的简要回顾和点评。刚才,会议隆重表彰了先进。王泽厚主任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体现了其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的心得体会、宝贵经验和战略思考,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了八个方面的问题,把握住当前“三农”工作的脉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要结合实际,在具体实践中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全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来的总体情况
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一证一所一社”为核心内容的“三位一体”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市以土地为纽带的合作社达到537家,规模经营土地34.7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5%,利用农地抵押贷款2.09亿元。改革前,农地抵押贷款主要靠五户联保,基本上贷不到款,银行有钱不敢贷,农民需要钱贷不来。这2亿多元的突破,在我市农业发展资金上是一笔大数目。市、区(市)两级试点合作社评估总价值17亿元,是去年年初的3倍。2011年,全市土地合作社亩均收益6660元,比一家一户分散耕种高出62%;参与改革的农民人均增收30%,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农民平均收入1100元。中央和省委对我们的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枣庄被列为全国18个、山东唯一的国家农
村改革试验区。
在改革的带动下,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农业增产增效取得新成绩。粮食生产持续稳定,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90.3万吨,特别是小麦十亩方最高亩产788.8公斤,位居全省首位。优质商品粮、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分别扩大到200万亩、180万亩。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分别达到2家、28家,新认定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总数达到338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达到5个。实践证明,改革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不仅增产,还增效、提质。二是农民持续增收取得新成果。2011年,落实各项惠农补贴3.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97元,高于全国1420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新农合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新农保提前半年实现全覆盖,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万人,改革的成果惠及全市广大农民。三是农村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双十双百”工程,其中十个欠发达乡镇实施帮扶项目45个,引导各项涉农投入3.27亿元;百个经济薄弱村投入资金9649万元,促进了农村均衡发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部完成,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1亿元。五年来,水利基础设施累计投资32亿元,村镇建设累计投资207.2亿元,分别是上个五年的1.03倍、1.73倍;新建改造农村住房17.3万户,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路、有线电视和互联网。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贯彻落实上级强农惠农政策的结果,是坚定不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结果,是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关于如何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
枣庄被列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体现了上级对我们农村改革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我市“三农”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农村改革的“试验田”,肩负着为全国农村改革“趟路子”的重任。这不仅为我们深化改革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做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被列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后,与四年前相比,我们搞改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之处在于改革的目标、重点和方向没有变;不同之处在于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变化。30多年前,国家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分产到户,在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放手改革,摸着石头过河,先探索后规范。而4年前,我们搞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时候,法律体系基本健全,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改革。中央要求土地经营承包权不能抵押,我们就从承包权中剥离出使用权、收益权,在土地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农地性质“三不变”的原则下,还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财产化权能。我们以农地收益权作抵押,既不违背中央的要求,还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破解了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今天,枣庄被列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央赋予我们“先行先试,封闭运行”的特殊政策。“封闭运行”,就是要在枣庄范围内进行改革;“先行先试”,指的是在中央的总体方案范围内,我们就拥有了探索试验的权力,可以突破现有的法律政策,这就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意味着别的地方不能干的事枣庄可以探索着干,原来不能干的事现在根据需要可以干,但不能蛮干、乱干,而要积极稳妥。“先行先试”,这是和四年前改革时的最大区别,鼓励我们探索创新、有序推进。
(一)要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我们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基础是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必须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必须走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人少地多,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到5%,一个农场主拥有成千上万亩土地,实施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非常充足。而我国人多地少,一个人也就“一亩三分地”,枣庄人均更少,仅为0.72亩。现在,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1.2%,鉴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农民不可能全部进城,城镇化率最高也就是70%左右,至少还有4亿多农民。因此,解决好农民的出路问题,必须在农村搞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的现实需要。
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经济是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通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土地合作社,走合作生产的道路。农民以土地为生产要素,必须从法律上明晰产权,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合作。60多年前,我们党抓住中国革命的根本,通过土地改革赢得民心,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政治基础,解决了农民“站起来”的问题;30多年前,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分产到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农民“有饭吃”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发展农村规模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因此,还要进一步在土地上做文章,围绕“确权、流转、市场”三个环节,纵深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努力让农民“富起来”。第一,确权。改革的过程是一个突破、深化、完善的过程。要积极探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改革,将农地的承包经营权由现行法律政策规定的三十年不变延长为七十年不变,同时在确权的内容和形式上也要有所突破。
第二,流转。通过确权明晰产权,能够更好地推动流转;只有大规模流转才能规模经营,才能发展集体经济。一是要扩大流转的土地范围。农村主要有“三块地”,即基本农田、宅基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我们通过前期的改革,盘活了基本农田,让“死地”变成了“活钱”,下步要探索土地流转从基本农田逐步扩大到农村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把更多的农村土地纳入到流转范围中。二是要把握好流转土地的去向。为了规避农民失地风险和经营风险,我们前期改革是将土地向合作社流转,规定土地使用权只能入股合作社。下步要探索土地流转从合作社逐步扩大到“家庭农场”,让更多有能力、有愿望的种田能手,以家庭为单位耕种更多的土地。但是要注意风险控制,步子不能迈得太大,流转到“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原则控制在80亩到200亩之间。
第三,市场。土地流转必须由要素市场向产权交易市场转换,形成土地产权交易的有形市场。下步在市场建设方面,要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评估机构、中介机构等,为扩大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要从实际出发,提出指导性目标,在“不刮风”的前提下,各区(市)每年都要新增一批合作社,扩大规模经营面积,增加土地使用产权抵押额度,把农地改革推向深入。
(二)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产业发展。产业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石,缺乏产业支撑,小城镇就没有动力和后
劲。从历史上看,城镇源于集市,往往依托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在“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城镇。而城市源于城镇,人们为了让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就地进行生产加工,随着产业聚集度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张,变成了现在的城市。可见,小城镇与城市的区别首先在于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小城镇才能变为小城市,才能聚集人气。小城镇如何发展产业?
一是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小城镇,下乡领办合作社。但工商资本具有趋利性,往往选择最为熟悉、利润最高的行业。农业包括农村二三产业,利润相对不高,吸引资本优势不明显。如何引进工商资本?现在很多乡镇的同志招商引资积极性很高,有一些项目也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大多数项目的成色还不是很高。关于产业发展,这里我举三个例子。像山亭区城头镇,打造豆制品专业镇。他们通过招商引资,从黑龙江、湖南等地引进了不少豆制品企业,正是这些企业支撑起该镇的豆制品产业,现在又延伸出豆制品机械加工业,同时开发了月亮湾湿地,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业。像滕州市龙庄村,过去什么产业都没有,后来他们把婚庆和旅游结合起来,层次越做越高,也带动了新农村社区建设。像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了产镇互动发展的雏形。昨天我们参观的道庄村现场,原来只有一个加工点,后来发展成一片加工点,现在又有一些大户办了小工厂,几排厂房林立。台儿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带动了360人、2.8万人和1.1亿元。最初,我们派了一个干部到义乌挂职市长助理,在台儿庄发展了360个农村经纪人,带他们去义乌要订单;这360个农村经纪人回来,培训当地农民,带动了2.8万人打工;这2.8万农民打工,一年就带来了1.1亿元的收入。因此,小城镇如何发展产业,不单单是招商引资,更要有“招数”。谁去招、怎么招、招什么,这三个地方都走出了不同的路子,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下一步,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合作社。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工商资本的进入不仅能解决资金、生产的问题,还能解决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的问题,解决提升品质和标准的问题。要鼓励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支持工商资本下乡领办合作社,带动合作社的发展。为避免工商资本的干预风险,我们前期改革规定合作社基本成员中农民不低于80%、农民表决权不低于80%。要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对工商资本如何进入合作社,包括分红的比例、表决的比例等方面进行探索突破。
二是发展壮大土地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对接城市和企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流通等二三产业,创办更多的社办企业。只有社办企业不断增多,合作社才会更快发展,进而推动小城镇产业发展。同时,鼓励社办企业将经营收益更多地投入到农村建设,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无论是工商资本下乡领办合作社,还是合作社壮大社办企业,都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积极探索。
第二,基础设施。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关键是基础设施要配套。当前小城镇和城市的差别,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基础设施。像新城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大约投资10亿元,滕州大约6亿元,一般的县城大约4亿元。而小城镇要达到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水、电、气、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完整,至少一平方公里要2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解决好两大问题:
一是规划。中心城区规划我们抓得很紧,现在最缺的是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应当看到,很多小城镇虽然蓬勃发展,但规划无序的问题却十分突出。规划是刚性限制,必须高度重视。像这次观摩的龙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工作就搞得不错。
二是资金。也就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城市建设资金有两个主要渠道:一靠税收,即二三产业的发展;二靠土地,即土地的级差收益。而对小城镇来说,企业很少,交不了多少税;土地出让收益也不高,跟城市没法比。这两个渠道在小城镇都走不通。中国的财政体制几千年来就是“分灶吃饭”,靠上级的转移支付资金杯水车薪。像我们正在积极争取省里计划扶持的100个重点镇,每一个省里补助1000万,四年4000万,也就是五分之一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如果市里再配套1000万,加在一起四年也仅8000万,还不到半平方公里,资金缺口很大。因此,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问题,还是要靠发展产业,靠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经济,靠壮大土地合作社。同时,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基金,以政府出资为主,引导吸纳农民在合作社的入股分红以及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建立以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小城镇建设资金运营机制,努力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第三,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小城镇是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什么消费,而从农村到小城镇、再到小城市,消费不断升级,档次不断提高,内需也不断扩大。要通过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动内需。要探索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引导愿意到小城镇居住的农民把合作社分红拿出来,换取更高的社会保障,促进就地转移。
(三)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三农”工作落脚点在农民。无论实现农民增收还是发展现代农业,都要提高农民素质。像台儿庄,发展了360个农村经纪人,农民在经纪人的培训下提升了技能,2.8万人一年能挣到1.1亿元。像西王庄乡兴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领头人是农业专业人才,同时还雇了四个技术人员管理大棚,这就为实现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种植、市场化经营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智力保障。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品质为王。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质。品质包括良种和良法,好的品种再加上科学的方法,就等于好的品质。第二句是规模制胜。像周营镇铁佛村,蔬菜年产5万吨,本村土地不够用,又到别的地方流转了1500亩,目前已和全国20多个蔬菜销售市场建立了联系,外地客商主动过来收购,通过规模经营带来了巨大市场;像滕州,春秋两季马铃薯65万亩,种植面积占全省的1/4,产量占全省的1/3,出口量占全省的1/2,亩均收益万元以上,这说明有规模就有效益。第三句是市场第一。只有拥有市场,才能组织生产和整合各种资源。总之,培养新型农民要遵循农业发展的规律,做到“品质为王”,必须有科技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做到“规模制胜”,必须有职业农民和专业农民;做到“市场第一”,必须有懂市场的农业经纪人和经营人才。
三、关于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任务重、涉及面广。为此,我们正在争取省政府出台配套文件。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到位”:
组织领导到位。市里成立了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区(市)都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
盘棋”的思想,加大对改革工作的支持力度,该出台的措施要及早出台,该审批的项目要及早审批,该下达的资金要及早下达。改革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尊重农民意愿。改革是好事,但也要允许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不要追求一步到位,更不能搞行政强迫和刮风。要宣传好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自愿参加到改革中来。二是遵循发展规律。要认真学习改革相关政策和法律,深入研究农业农村的发展规律,确保改革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勇于改革创新。既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更要有改革的智慧;我们可以宽容失败,鼓励先行先试,突破常规,但不能蛮干,要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四是积极稳妥推进。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态度上要积极,但操作上一定要谨慎,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和制度,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同时,市委将实施以十个强镇扩权试点、百个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双千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工程,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要认真抓好落实。
制度设计到位。30多年前“分产到户”的改革,是自下而上进行的,改革主体是农民,只要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就可以。而我们实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光靠农民自身是推进不了的。农民的很多权利都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手里,如果我们不下放到位,农民手中的权利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有关部门要加强调研,认真论证,综合方方面面的意见和智慧,扎实搞好制度设计,确保改革有章可循、顺利推进。要对外求“智”,邀请专家学者为我们把脉、支招,对已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逐个研究,拿出解决方案。要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培养典型,提炼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改革全面开展。
服务措施到位。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做好科技、信息、农资、资金等服务工作,确保整体工作扎实有效。要突出抓好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设立改革专项资金,研究成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担保公司,解决银行后顾之忧,缓解“三农”发展的资金制约。各级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促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信贷业务,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拓展涉农信贷抵押物范围。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土地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各级保险机构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种类,降低合作社经营风险。同时,各区(市)要借鉴峄城区的做法,积极整合涉农资源,探索建立“大部委制”的为农服务新体制,提高服务效率。
同志们,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责任重大、事关长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全面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委书记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4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扩大开放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推进招商引资和商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着力加强招商引资,努力激活城乡消费,积极发展对外经贸,招商引资和商务工作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引进内外资总额达到271亿元,增长15.3%。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提升,达到3.6亿美元。商贸流通环境不断改善,查处制假售假案件100多起。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19家。总的来说,全市扩大开放的步伐在加快,招商引资流通消费的来势比较好,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发展为上,投资为本。在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是主要动力。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在财政资金有限、金融融资困难、民间投资乏力的情况下,招商引资、利用外来资本无疑是扩大投资、加快发展的最主要渠道。如果不招商引资,不吸引各类投资,实现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的大趋势下,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机遇,扩大投资,竞相比环境、抢客商、拉资本、争项目。可以说,发展的竞争就是扩大开放的竞争,就是招商引资的竞争。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就不能发展。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和伟大成就,已充分证明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今年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全国上下正在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我们要在加快发展的征程中有新的更大的突破,必须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以大开放、大招商,促进大建设、大发展。今年,招商引资和商务工作要为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个重点、两个突破”的目标作出大贡献。具体来说,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更宽视野发展开放型经济。立足新阶段新起点,主动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突出工作重点,扩大开放领域,推动开放型经济上水平、上台阶。一是要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要抓住未来3—5年的承接产业转移黄金期,密切关注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最新动态,把握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走向,制定完善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点来抓。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壮大本地优势产业相结合,依托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吸引、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发展资源性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开放水平。要把握当前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新趋势,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积极探索建立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利益共享机制,既注重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又注重以集群式、产业链的方式承接转移。要推进县域经济开放发展,引导各区县(市)从实际出发,着力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出口规模较大、外向度较高的开放型经济强县。二是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开拓出口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培育出口品牌,支持企业加强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发展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参加“出口品牌”评选,逐步建设一批有国际竞争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不断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同时,注重发挥进口在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重点扩大能源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三是要积极拓展“走出去”空间。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引导和帮助有实力、有潜力、有能力的企业通过“借船出海”、联合投标等方式,走出国门,扩大投资,抢占资源。加快劳动力“走出去”步伐,加强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建设,加大输出劳务培训力度,搞好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力争全年外派劳务达到2500人以上。
2.要更大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去年,我市引资总额和增幅排在全省的第七位和第八位,均未进入第一方阵。目前,长株潭正在加速聚集资源、融合发展,湘南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省内其它市州的招商引资也发展迅猛,而我市缺少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规模不大,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在招商引资上压力不大、责任心不强,招商的信心和决心有所动摇。对此,我们必须站在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生命线”的高度,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顽强的工作作风,前瞻的战略思维,努力研究新形势,寻求新对策,解决新问题,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瞄准重点区域招商。结合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招商引资积极性,把长三角、珠三角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积极对接央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二是要瞄准重点行业招商。紧紧围绕我市的比较优势,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装备制造业、农业产业化、现代物流与服务业上来,围绕重点产业制定操作性强的产业招商方案,筛选一批重点产业和产业链条延伸项目向外推介,招引一批关联产业快速聚集,打造我市优势产业集群。三是要瞄准重点项目招商。目前,落户我市的世界500强企业、国内100强企业还比较少。今年要加大工作力度,瞄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力争在引进战略性企业上取得突破,争取把更多央企的生产项目、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引进常德来。四要创新工作方式招商。采取小分队招商、园区招商、活动招商、商会招商、驻外机构招商等多种方式,进一步营造招商氛围,增强招商实效。要在提高“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上下功夫,少搞些华而不实的大场面、大活动,多办些实在的、有效的活动。
3.要更加重视抓好商贸物流。商贸物流是衡量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不仅有利于活跃市场经济,更能带动城乡建设,促进民生改善。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流通,引领现代消费,带动现代化生产,促进经济增长。一是要推进“三项工程”。推进“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工程”、“家电汽摩下乡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流通网络,拉动城乡消费。二是要加快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共规划重大商贸物流项目56个。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责任制,着力解决影响项目进度的各种问题,重点抓好东鹏陶瓷、常德商业广场、友阿商业广场、常德汽车城、农产品物流园等商贸物流项目。三是要刺激商品消费。积极引导和推进餐饮、娱乐、保健等传统消费,培育住房、旅游、购车等热点消费,繁荣家政、教育、体育等大众消费,发展典当拍卖、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时尚消费,挖掘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结构,扩大消费规模。积极发挥商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大型市场的作用,利用多种展会平台,推介市内产品,带动市外销售。四是要健全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深入推进“放心肉”、“放心油”、“放心酒”和“菜篮子”工程,加大对生猪定点屠宰、成品油、二手汽车交易、报废汽车回收、再生资源利用等特种行业的管理,确保市场运行规范有序。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优化商贸物流,事关常德经济发展的大局和未来。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一切力量,利用一切优势,精心组织,全面推进,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开放促发展的理念,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招商项目责任制、重点项目督查制、签约项目通报制,对有合作意向的项目,要紧盯死守,持续攻关,力促成为合同项目;对已签约的合同项目,要确定专人抓好服务,跟踪落实,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对在建项目,要坚持以落实项目要素、抓好项目管理为重点,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出明确的时限和进度要求,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期竣工。要加强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对于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切实找准症结所在,如果是客商的原因,要加强与客商的交流,消除投资顾虑;如果是我们自身的原因,要加强协调,及时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推进签约项目的落地和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完成任务的给奖励,完不成任务的要由单位“一把手”说明原因,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单位负责人的提拔重用挂钩。
二是要进一步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和强有力的办公室。各区县(市)也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招商引资的领导和推进力度。各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在项目引进、审批、落地的各个环节,都要倾注最大关心,尽到最大努力,给予最大支持,形成最大合力,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帮助解决发展开放型经济中的困难和问题。全社会要增强开放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共同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我市的招商、环境、政策举措和成功典型,影响和带动更多投资者来常德投资兴业。
三是要进一步建好平台。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年为“开放平台建设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努力在开放平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着力建设园区平台,按照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突出的原则,切实加快园区提质升级,重点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全市力争建设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支持有条件的重点省级园区申报国家级园区,争取所有区县(市)工业园和西洞庭食品工业园尽快进入省级开发区笼子,积极申报、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着力建设经贸、会展平台,压缩一般性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利用好中博会、泛珠会、厦交会、广发会等一系列省内外现有展会和经贸平台,积极申办建设规模化、常态化、国际化的经贸会展平台,增强开放型经济的聚集效应,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要着力建设投融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平台等各类服务开放发展的平台,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四是要进一步优化环境。要按照服务基层、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的要求,建立全覆盖、全过程的服务机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政府成为服务主体。要优化政策,对旧的政策进行梳理,该淘汰的及时淘汰,该修改的及时修改,对重大项目继续实行“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要简化审批,尽量落实政务中心窗口办理,促进行政审批提速增效。要强化服务,不断提升口岸通关、信贷支持、土地供应、产业配套、信息中介、现代物流以及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要舍得让利,以让利换产业、换技术、换发展。
【市委书记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市委书记在全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1-17
市委书记在省部属和市属部分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09-01
市委书记在全市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11-26
市委书记在全市项目年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08-11
市委书记王建华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06-03
市委书记在市委全委会上的讲话08-13
齐齐哈尔市委书记杨信在第二十四个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06-15
市纪委书记在市委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19
市委书记在矿难警示大会上的讲话08-30
市委书记在机关作风会议上的讲话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