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元素叙事视角与话语逻辑

2024-11-25

性别元素叙事视角与话语逻辑(精选5篇)

性别元素叙事视角与话语逻辑 篇1

题目:话语逻辑与言语表达优化

(二)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公务员考试大讲堂,我是中公网的宋震,那么我们接着上一讲的内容继续来讲话语逻辑与言语表述的优化。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综合分析能力类的问题一些实例来谈一谈如何构建话语逻辑以及如何使你的言语表达更为优化。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来说明一下综合分析类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类问题的话语逻辑是如何构建的。第一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已证明了上帝等神灵并不存在,可为什么信教的人还是那么多,请你就此事发表看法。从我们实践中同学容易掉进什么陷井呢?就是最后说着说着变成什么?作为一个公务员我们不应该迷信,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实际上我们要把迷信和宗教分开,而且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是什么?就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国策,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也很有效的国策,所以说你不能说到最后让别人推断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好象是出了问题,好象考公务员就不能有宗教信仰一样,另外大家的关注点都在什么呢?一会说宗教是好的,一会说宗教还是有其局限性的,可这道题在问你什么呢?在问你为什么人多了。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当你不好说他一会儿好,一会儿有局限性的时候,你就要把它功能拆分出来分别的去说,比如说第一点他说的上帝等神灵并不存在,这体现了宗教的一种什么样功能,一种信仰崇拜的功能,人们为什么会去信仰和崇拜,因为人们对自身,对宇宙、对自然无知的,那么既然科技发展到现在,大家知道这个可以解释了,那个也可以解释了,那就说明什么?宗教信仰崇拜的功能在弱化,但有可能宗教的其他功能在强化。

比如说想想宗教还有什么功能,起码宗教还有两个积极的功能,第一,宗教有一种道德规范的功能,比如说我们国家的各种宗教倡导的这种伦理道德都有这种弃恶扬善的内容,比如说佛教讲庄严国土,立了有情。道教讲慈爱合同、济事度人。基督教讲荣神一人。伊斯兰教讲两世吉庆。那么这些宗教的精神都倡导了一种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群的意识。所以政府怎么样?政府允许、社会接纳,所以信教的人才会多,因为他毕竟起到了道德规范的作用。

第三为什么那么多还是需要宗教,因为宗教毕竟提供了一种不能静谧的一种环境,抵挡心胸、情感缓释,也就是说宗教起到了一种情感缓释的一种作用,那么现在社会压力太大了,那么让想放松一下怎么样?去宗教,听听圣歌,听听读经,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一下,那么这是相当一部分人的一种心理的需求,所以说在这道题我们看到的是信仰崇拜功能的弱化和道德规范功能、情感缓释功能的强化,导致了信教的人还是那么多。那么最后按照我们前面所讲的套路,我们引申到什么?国家、政府要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那么作为一个公务员我们要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那么这道题就答完了。

我们看下一道题,前不久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有的地方猪肉价最贵的已经卖到了每斤12元,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香蕉交割的暴跌,据报道广东徐闻县龙堂镇总好的香蕉每公斤仅售0.4元,差一点的每斤价格只能卖上3分钱,对此你怎么看?那么针对这道题我们首先按照我们前面讲的套路,我们要进行破题,那么我们认为这个农产品有些人就跑题了,就说到什么?这个香蕉主要是因为SARS传言的影响,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谣言都可以动摇一个产业的话,那这是到了何其危险的一种地步,那么这肯定不是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在破题的时候要去分析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还是我们上一讲提过的,你时刻要有一种政府的意识,有一种公务员的意识,那么要把这个责任揽到什么,要揽到政府上来,也就是说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不全是市场的无情,而是一种什么?而是一种政府责任的一种缺失,那么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个方面大家同戳容易想到的就是宏观调控,我们说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市场经济让市场发挥它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趋势,但是我们在事观国计民生尤其是和老百姓衣食住行、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这些领域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不能听任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发挥作用,也要加强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政府在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对信息的预测,如果说香蕉价格的涨可能是多多少少受了一些谣言的影响,那么猪肉价格的涨是和去年年底粮食价格的暴涨有关系的,那么粮食价格涨饲料价格就会涨,饲料价格涨上去,那么农民补栏的积极性就降低了,他觉得养猪成本高了,风险大了,那么我们对于这种粮食涨价以后一定带来饲料涨价以及猪肉涨价,为什么没有做一个信息上的预计?如果我们提前几个月把这种公共服务信息做到位了,比如说我们给农民通过一些中介机构或者政府部门发布一些公共信息说,现在养猪的人很少,如果你现在养猪,几个月以后你大体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的一个收入,那么农民就会去养猪,他就不会去担心担心所谓的风险了。所以说政府的公共信息服务的提供方面还有待加强。

第三点就是我们对这种公共事件的预警机制有待完善,我们现在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保护农民利益的这么一个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比如说香蕉卖不出去了,这只是徐闻县一个县的事情,别的县可能香蕉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他是一种流通上的问题,那么我们面对这种共同问题,我们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在流通体制上政府要动脑筋,比如说我们要把散户的农民集中起来让他们成立公司,然后和流通公司签约,或者我们找到比较合适的公司和散户签约,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解决。这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就是政府面对公共问题的一种应急机制,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明这道题。

好我们现在说一下下面一道题,下面一道题是大家经常在面试中遇到一种题型就是最合分析能力类的故事型的题,很多人对这种题摸不到一种边际,但我一天要讲一种方法,那么大家一旦掌握以后,别的我不敢说,起码你在答这类的题的时候,不会去跑题,现在我说一下这道题,这道题也是源引自李瑞环同志的另外一本书《学哲学用哲学》里面一个小故事。一个穷老太太去市场卖祖传的一把异性紫砂小茶壶,起码有200年的历史,就是把家茶叶,水中也会有茶香,有人愿意以3两银子的高价购买,岂料,老太太觉得茶壶太旧,不好意思要这么多的钱,就用水反复清洗了,买主回来一看,里面的茶垢全洗干净了,便说你这茶壶连5钱银子也不值了,请结合这个故事谈谈你的看法。

那么我们会发现面对故事什么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找到一个故事的主要事件是最重要的,所以说我们面对故事题的一个主要方法是什么呢?我把它叫做主要事件分析法,我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比如说大家都独过曹禺先生的《雷雨》,那么《雷雨》里面出现的第一个事件是什么呢?是鲁柜告诉四凤你妈要来了,也就是说鲁妈要来了成为《雷雨》这个剧本的第一个事件,为什么它是事件呢?而以前鲁柜也跟四凤说了很多,比如说这个房子闹鬼等等这些,这些我们都把它归入什么?归入事实的类别,那么事实和事件有什么区别呢?事件通常获致改变人物的命运,或者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那么反观回来看这道题,是什么导致了事物进程的改变,也就是说本来老太太这个缺钱想卖个壶,结果最后她这壶没卖出去,是什么导致这个壶没卖出去?是老太太洗掉了茶垢,那么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构造反弹琵琶你就不会跑题了。

比如说我们如何去设想老太太就可能不去洗这个茶垢,我不知道想过这个问题没有,那么有以下这种可能,比如说如果老太太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她说你愿意花三两银子的高价,因为三两银子对于老百姓来讲是很多的钱,大大超乎她的想象,你愿意花这么多钱来买的壶,为什么你给我说说我这个壶到底哪好?或者这个商人也愿意沟通,说您这样我回去取钱我现在带的不够三两银子,但您千万别动这个壶,这个壶值钱就值钱在里面的茶垢了,它不加茶叶都茶香就在这里了,如果两个人都是善于沟通的,我们想怎么样?这个故事就会顺畅的发展下去,也就是说老太太交易成功,老太太得到了钱,最后商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说作为一个公务员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沟通,要善于和领导沟通、善于和同事沟通,尤其是怎么样?和老同事的沟通,和人民群众的沟通,你就可以引到这来。

第二你可以谈什么?这个老太太是一个酷爱学习的人,卖壶之前我先问问,我虽然问不到古董店的哪些人我不认识,但是卖点小物件的人,小买卖的我总认识,我问问人家,我说你看看我这缺欠想卖个壶,现在壶大概卖多少价,我这都200年了,家传了,人家够告诉你了,就像你这壶起码得一两银子,因为你的年头在哪,而且你怎么样,多多少少你能获得一些知识,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公务员要作为一个什么?善于学习的人,这样你可以联系到什么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来谈,这样你就可以把它表态拔高。

第三也就是说什么?这个买货的人肯定是什么?肯定是识货的人,也就是说买货的人是专家,你办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总要考虑专家的意见吧,你既然不是专家,你总要听听专家怎么说吧,所以政府在进行公共决策的时候要多听去专家的意见,这是我们说的第三个角度。

第四个角度如果老太太对自己的产品非常的自信,这200年凝聚了我们家几代人的血脉相传,那我这个壶你三两就三两,那你就可以联系到上什么,比如说现在我们国内一些导演对自己拿到世界舞台上的文化产品不太自信,比如说《无极》为什么会被一个馒头恶搞,因为他确实有一些比如说像金手指,比如说像铁笼子等等等等这些,确实可以给人提供一些可以搞笑的东西,其实他是处于对自己文化产品的不自信,包括前不久上演的《夜宴》,《夜宴》的问题也是出于对自己传统问题不够自信。

第五个角度你可以谈什么?谈旧城改造,那么我们现在旧城改造中有很多问题,我们的原则是什么?旧城改造要拯救如旧,但是你现在看很多的旧城改造是什么?是拯救如新,所以说现在有些行为,有些地方的旧城改造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对旧城的改造是什么?是要让它延年益寿,而不是让他返老还童,你这个都可以谈,那就是说你反琵琶有五种角度都可以谈。那么这个茶垢本身可以不可以谈?茶垢本身不就是一种产品、一种文化的一种特色,也就是说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轻易的、盲目的、武断的去去除一种特色的东西,这样你就可以联系很多问题来谈,这就是我要谈的主要事件分析法。比如说别的故事也适用。

曾经在浙江遇到这样一个道题,什么题?就是说一个很荒诞的故事,说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追着追着这个土拨鼠就追到地洞里去了,这个地洞只有一个孔,后来三个猎狗就不愿意走,就留在地洞旁边,就等这只土拨鼠,一定要把它抓住了,吃了他,结果后来从洞里面就跑出来一只兔子,于是三只猎狗就开始抓兔子,抓兔子跑呀跑呀,最后兔子爬上了树,爬上了树猎狗在树地下等着,结果兔子把猎狗给砸死了。

很多同学在答这道真题的时候,就说这个故事太荒诞了,这个兔子怎么能爬树,这个兔子怎么能砸死三只狗呢,我们说这样的答题方式你跟考官的交流,考官觉得你确实很有意思,你整天在批判我们出的故事,实际上这个故事有没有主要事件?有。是从什么时候改变了三只猎狗的命运,导致它死亡,这个故事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荒诞的呢?就是从他放弃了土拨鼠,开始追逐兔子开始,这个故事就变得荒诞了,最后他们被砸死了,也就是说他涉及一个什么问题?目标被置换了,也就是说一个故事你抓住了他的主要事件,或者揪住主要事件谈,或者反弹琵琶,那么你起码对于故事类型的题你不会跑题。

好我们看下面一道题,就是这幅漫画,请你谈谈对这幅漫画的看法。一个灶台,灶台里谁是燃料?是两棵树,上面写一个环境,上面一个大蒸笼在冒着烟上面写发展经济。那么按照我们前面讲的套路这种题我们首先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先破题,把这个漫画所反应的主旨先告诉考官,这就是很重要的话语逻辑,这个图我看出什么问题了,我要在第一时间告诉你,然后我再去分析这个漫画所引申出来的这些关系。第一我们来破题,他谈老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那么这个漫画所反应的主题无非就是说经济发展以环境作为代价,那么最后你可以对于这个做出评价,那么这种经济发展的方式,不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型发展的方面,这是不可取的,这是表态。破题的好处就在于在第一时间把你最想说的,最关键的话告诉给考官,然后你就接着分析了,那么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确实存在很密切的关系,那么环境是很重要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必要环境,他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料,从长远看环境质量必然会影响人类经济发展的水平,当森林砍伐一空,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土壤被污染,水源枯竭袭击飞禽走兽灭绝踪迹的时候,人类还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吗?这是第一个逻辑层次,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那么下面经济发展应该为环境做什么?我们说应该为环境的改善提供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自从有了人类文明开始,几乎地球上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痕迹,但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破坏,经过在数千年已经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而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人类越来越具备保护环境的能力,所以经济发展到了这个时候,是我们应该提供条件、保护环境的时候,而不能是以环境为代价,甚至是破坏环境的时候。最后进行总结,你可以打一个比喻,比如说你可以把环境当做皮,把经济发展当成毛,那就是什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画中所揭示的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人类会为他付出比较沉重的代价,那么所以怎么样?最后表个态,我们要努力的行动起来,克服自己的利益冲突,从制度上保障环境不受破坏,共建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下面我们看下面一道题,这道题是一条直线一个圆,请以下面两个图形为主题谈谈你对人生的看法。那么可以说这道题是我们在面试特训班的时候出的一道模拟题,结果竟然在今年命中了浙江面试的原题,他的题要比我们的题要简单。他的题是一个图形让你展开联想,然后一个圆让你展开联想,还有是一条曲线让你谈谈对人生的看法。那么我们这道题在模拟题的时候,这个涉及的要比最后他出现的面试真题要复杂,因为我们要把两个图形还要结合还是说,我们可以从特别抽象的角度和特点感性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图形,我们先说抽象的,直线代表着一种什么呢?一种原则性,圆代表着什么?一种灵活性,所以我们作为公务员在日常实践工作中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我们要怎么样看待原则性、怎么看待灵活性,怎么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这是他比较概括的方面。

那么第二比较感性的方面,我们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图,你会发现这条直线,这条直线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那么一个人的一生,从他出生开始就有了第一个点,那么他生命的结束的时候就怎么样?就画上另外一个点,那就是他把一条直线变成了一个线段。那么我们要怎么样?要留下我们曾经存在过的历史痕迹,整个人类的历史是一条直线,整个宇宙是一条直线,我们作为个体来讲,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有我们这个符号开始,我们就成为了一条射线,但很多人的一生都成为了线段,但是有相当多的一批菁英人士,他们是把自己的一生当作了一条射线,也就是说他们留下了自己曾经存在过的历史痕迹,绵延了自己的精神血脉。所以说我们要怎么样?把自己人生变成一种射线。

那么大家看到这个圆,老是把它平面的去看,那么平面的去看就不是动态的,那么我们完全把它看成一个什么?一个螺旋上升的,也就是说你在俯视着看这个圆,那么这两点就可以结合了,也就是说比如说我们做公务员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应该勤勉、勤府、爱民,而且呢要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你觉得恶小你为了,你的人生就是一个线段了,许多的腐败官员,腐败分子他的人生就永远是一个线段了,所以说作为一个公务员我们应该把握好每一个点,为老百姓服务的点,一个别人可以给你提供贿赂但拒贿的点,所以说作为一个公务员尤其要把握好人生中的每一个点。那么这两个图形怎么把它结合起来?只有你把握好人生中每一个点,你才能做到螺旋上升。那么这个题我们就说完了。

下面这道题,那么这个图,请仔细观察这份图片,有人说他看到是一个少女,有人说他看到的一个老妇人,同一幅的图片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你怎么看这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什么?我到底看看他是小姑娘还是老太太?其实这都不是重要的,这道题所反应的一个关键就是说客观上唯一性的东西,为什么在主观上就变成了一个多样性的东西,这是你破题要表达的,你看如果你对黑白对比,基于你对黑白对比比较敏感的话,你会把他看成一个什么?看成一个小女孩,如果你对线条的勾勒非常敏感的话,那么你就会把他看成一个老太太,那么为什么说客观唯一性,为什么会导致主观上的多样性,你是怎么导致成主观的多样性?是基于你在此之前的经验,也就是说了你平时的习惯,和你平时的经验是有关系的。

那么这引申到我们公务员引申出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只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接近了真理。我们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就是盲人摸象的故事,其实我们把盲人摸象的故事改一下,他就变成了一个接近真理的故事,我们总是说大象是柱子,但是我们现在说大象的腿很粗像一个柱子,我只能摸到它的腿,所以说我从我的角度去接近真理。正如西蒙讲的那句名言那样,管理就是决策,很多人说西蒙很偏激的,为什么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是有很多东西,那么计划组织就不是了吗?那么控制就不了吗?但是西蒙的贡献恰恰在于他从他自己的角度接近了真理,无数各西蒙加一起,加在一起我们才知道真正的管理是什么,这就如同这个道理是一样,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公务员要多听取专家的意见,因为专家的立场、角度、经验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我们要听取领导的意见,我们要听取同事特别是老同事的意见,所以说面对这种图形题,应对他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勤加训练,而且要按照我们前面讲的面试套路来进行训练,首先破题,其次要么就去分析他的原因,这是以下三个原因造成了这一点,针对这项原因看看有没有这种对策。那么我们怎么做?针对第一个原因我们要采取这样的对策,第二个原因我们要采取这样的对策,第三个原因我们要采取那样的对策,然后最后把它总结一下,这样来讲综合分析能力的题就好把握了。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结束了。下节课我们将教大家一些比较棘手的说话类型的题目,演讲类型的题目以及边讲故事类型的题目进行解析。谢谢大家。

性别元素叙事视角与话语逻辑 篇2

一、春晚的国家叙事功能的准入机制

为了实现民族国家叙事的功能, 春晚在历年的主题设定、节目演员、表现题材等具体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准入机制, 这套准入机制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均影响着春晚话语的意义生成, 其工作的首要方式表现为选择与强调。

首先, 每年春晚都会设定一个价值观念鲜明的主题, 以契合和呼应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纵观30年春晚的主题, 其含义几乎都指向或归于国家层面。最首要的主题自然是“团结”、“奋进”、欢快”,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团结”, 与“团结”同时经常出现的还有“奋进”, 在这一语境里, “团结”的涵义是指向社会、民族、国家的层面, 而非家庭的层面, 该意指能够通过主题中的另一些关键词得到印证, 如“中华民族”、“盛世中国”、“祖国颂”、“和谐社会”等。这是因为, 春晚虽然以春节这一传统民间节日为表意对象, 然而一旦纳入以央视为前台的一套国家官方话语的生产部门和展示平台, 春晚也就从传统民间话语转变为一套现代国家话语的表意形态。进入21世纪之后, 在这套生产模式中, 春晚的主题开始根据时代特征加以变化, “改革开放, 和谐社会, 迈向新世纪”逐渐出现, 以便与建构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相契合。而诸如“中华民族春节大团圆, 万众一心奔向新世纪”、“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盛世中国、和谐社会”等则更为直接地点明春晚的主旨内涵。上述这些主题词的反复出现共同界定了春晚基于国家层面的叙事框架和主题立意:春晚自其产生之日起便是一种民族国家叙事, “一个建构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仪式”[4]而且, 这种民族国家叙事中包含的意识形态内容也在与时俱进, 从表层上的“团结”上升至本质上的“和谐”。这意味着, 从整体上看, 春晚围绕民族国家的叙事框架在30年中已经定型并不断地强化。

其次, 就演员而言, 每年春晚庞大的演员阵容动辄千人, 然而纵观历年春晚, 均有一批演员不出意外地出现在春晚舞台上。其原因之一在于, 他们以其独特的身份象征和节目内容构成春晚国家叙事不可或缺的内容, 成为春晚这一国家叙事话语结构中必要的叙事符号。例如2011年春晚, “不管歌舞节目会压缩到什么程度, 宋祖英和谭晶的独唱都不可缺———宋祖英代表了民歌, 谭晶要为建党90周年献礼。”[5]谭晶在当年春晚中的一曲独唱《旗帜更鲜艳》, 以“南湖的红船”、“井冈山的烽烟”、“遵义的霞光”、“窑洞的风寒”、“春天的故事”、“新时代的画卷”等描述和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此时春晚的政治意指远远大于它的其他意义。在春晚节目中, 诸如此歌舞类的节目是表现国家主题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 而历年担任这一表意叙事功能的总是一些具有特定身份的固定歌手, 春晚的这种选择机制从2000年以来参加春晚的歌手排行中可见一斑, 具体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宋祖英、吕继宏自2000年起, 几乎每年照例都会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而实际上宋祖英自1990年首次亮相春晚以来, 至2013年已是连续24次参加春晚, 在春晚舞台上已有其固定的歌唱位置。因为就出身、经历和歌曲作品而言, 宋祖英在万千璀璨的女星阵容中, 因其身上所包含的特殊气质和代表意义———最能代表中国的民族形象。[7]以宋祖英为代表的这些歌手基本囊括了春晚歌曲中的大部分独唱和重要曲目。究其原因, 他们演唱的歌曲均以弘扬主旋律或颂扬民族国家为主, 这正是春晚这道命题作文的重要内容, 而且他们的身份背景和职业履历符合春晚歌手形象正面、能体现大国风范的要求:宋祖英、吕继宏隶属海军政治部文工团, 蔡国庆、谭晶属解放军总政歌舞团, 佟铁鑫属空政歌舞团, 张燕属中国东方歌舞团。这些歌舞团均是国家级的重要艺术团体。由于这些身份, 他们在春晚舞台上象征的是国家而非个体, 已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缤纷景象”。[8]

再次, 就春晚节目所表现的题材而言, 也体现出准入机制强烈的选择性, 央视作为党的主要喉舌, 它的机构体制和政治属性, 决定了“导向正确”优于其他原则, 而成为春晚话语意义叙事的首要原则, 让春晚在立意上, 必须通过歌舞、小品等节目形式, 选择性地复述和总结, 呈现和升华国家当年的主题和相关事件。[9]因此, 对于每年春晚节目要表现的题材内容, 首要考虑的即是当年发生的的重大社会事件, 尤其是能够反映一年来我国发展建设的成就事, 如2008年春晚着重表现了党的“十七大”召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南方抗雪赈灾;2009年春晚专设北京奥运、航天英雄、汶川抗震救灾三大主题版块, 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金曲”环节;2011年春晚重点表现建党90周年、广州亚运会、汶川地震三年重建提前完成、高铁年等议题;2013年则邀请神九飞天的航天员登台等。总之, 春晚在议题选择和设置上充当了一种年度总结式的中国叙事, 在这种叙事中完成一个民族国家的媒体再现与建构。

然而, 春晚的准入机制除了选择和强调之外, 还有隐性的另一面:忽略与禁忌。所不同的是, 选择和强调的议题多为社会的积极面, 包括上述的各类国家事件和英雄式人物, 而忽略的议题则是社会的断裂面, 包括社会的弱势群体和矛盾冲突。由于这些社会问题不符合春晚作为国家叙事的本意而被默认为春晚的话语禁忌。例如, 历年春晚节目内容涉及的题材类型主要包括农村农民题材、城市市民题材和军旅体育题材, 表2统计了2000年以来春晚表现这三种题材类型的节目数量和分布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三种表现题材中, 城市市民题材是每年春晚节目表现和叙事的绝对主体内容, 此外军人和运动员也几乎每年都有涉及, 这是因为他们特殊的职业与身份同样被视为国家形象的象征符号;相形之下, 农村与农民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则被春晚忽略或边缘化。这是因为,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 无论在社会现实还是思想观念中, 农民都是社会所有阶层中距离“现代性”最远的群体, 因此在春晚这一带有年度总结意味的国家叙事舞台上, 农村与农民这一社会问题也最容易成为话题的禁忌, 农民要么成为缺席的主体, 例如2002年春晚, 其时因为“三农”问题已成当时社会凸显的问题之一, 当年的节目之一《英语大家说》 (2002) 为迎接奥运, “疯狂英语”的创造者李阳带领城市中的大爷大妈、的哥的姐、空姐空嫂、警察、售货员和小朋友等数十人学说英语, 惟独没有农民, 农民由于远离国际化和现代性而已被“大家”一致排除在外了;农民要么扮演面对“现代”的落伍者, 在现代社会的聚焦下言行错位乃至误会丛生, 成为节目中制造喜剧效果的对象, 典型的节目是赵本山的农民系列小品:《钟点工》 (2000) 、《说事儿》 (2006) 、《策划》 (2007) 、《火炬手》 (2008) 、《不差钱》 (2009) 、《捐助》 (2010) 。这些小品中“农民”的本意已被掏空, 农民和农村生活成为猎奇和娱乐的对象, 《策划》中公鸡下蛋, 《火炬手》中“黑土”面对镜头时只会叫好鼓掌的失语窘态, 《不差钱》里小沈阳服装的伪现代、毛毛在面对舞台表演时紧张到语无伦次的洋相, 这些刘姥姥式的出丑成为节目出彩的主要包袱和笑点。此外, 表2还显示出, 自2000年以来的春晚除了赵本山的农民题材小品之外, 涉及农民题材较多的是2006和2008年, 这是因为此时“三农”问题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媒体随之也将其列为关注的重要议题, 而并非春晚节目的常态。2011年“我要上春晚”版块意图打破明星话语对春晚的垄断, 邀请工农草根阶层登台自我展示, 但实际上, 任月丽的一首《想家》着重表现的是这位“西单女孩”坚韧的个人奋斗和温暖的家庭亲情, 却忽略了她北漂生活的艰辛;街舞《我们工人有力量》展现了农民工积极的人生态度。更重要的是, 春晚此类题材通常都将农民工塑造为城市建设的贡献者, 却忽视现实中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的游离身份和他们的底层生活, 多数情况下屏蔽了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论, 选择和忽略共同构成了春晚关于民族国家叙事的话语逻辑。一方面对某些议题的选择与强调有利于构筑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及其意识形态。围绕这些议题展开的节目甚至台词均是“国家文化意识的一个传递”, [10]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那就是春晚成为对过去一年中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庆典式的歌颂”, [11]试图在庆典歌颂中引发对国家发展成就及其意识形态的认同。但在另一方面, 由于忽略机制对某些社会议题的回避和禁忌, 注定了春晚在庆典歌颂的同时无法真实地再现过去一年国家的发展历史, 尤其是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表达。春晚叙事“理想的状态是, 它必须消化掉一年来所有的杂音, 给出一个‘可信’的主旋律。”[12]而在主旋律之外, 对某些社会群体的片面表征或缺席表征, 如农村和农民, 不可避免地会弱化春晚关于民族国家话语的意义叙述。由选择和忽略构成的二元张力, 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春晚关于民族国家叙事逻辑的内在悖论, 而因为忽略造成某些议题的缺失, 使春晚围绕民族国家展开的叙事也难以形成一个自洽完整的叙事结构。

二、过分强化春晚的国家叙事功能弱化了传统佳节元素

随着春晚民族国家叙事功能的定型和强化, 春晚将传统家庭为意义单位的狂欢功能整合到国家层面的现代共同体当中, 从而不可避免地弱化了这一传统节日以家庭为单位的狂欢娱乐功能。

春节作为中国民俗中最重要的节日, 人们除了祭拜天地先祖等神灵祈福这一传统之外, 另一项重要庆祝内容就是在除夕夜各家各户围炉而坐吃年夜饭。《清嘉录》记载:“除夕家庭举宴, 长幼咸集, 多说吉利语, 名曰‘年夜饭’, 俗称‘合家欢’。”清人让廉的《京师风俗志》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除夕, 都人不论贫富, 俱多市食物……家庭举宴, 少长皆喜。儿女终夜博戏玩耍。妇女治酒食, 其刀砧之声, 远近相闻。”周宗泰的《姑苏竹枝词》道:“妻孥一室话团圆, 鱼肉瓜茄杂里盘。下箸频数听仟语, 家家家里合家欢。”可见, 除了年夜饭, 除夕夜也是老少咸聚、合家团圆、欢庆节日的重要时刻。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节庆场合, 人们暂时忽略了传统社会中长幼有序的家庭等级关系, 家庭成员不分老幼尊卑, 在家庭的娱乐活动中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正如宋代诗人郑望之在《除夕》一诗中描述道:“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作为长辈的“老夫”和儿孙们在年夜饭上尽情宴饮, 无拘无束。因此, 在传统除夕和春节的意义当中, 包含了一种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展开喜庆和狂欢的民俗内涵。

春晚的原意之一即是继承了春节的这种狂欢性质, 不同的是, 春晚以电视晚会直播的方式, 占据几乎可收看的所有中央和地方电视频道, 强势的、垄断的贯彻收视覆盖, 营造出跨越时空的, 全民观看和集体娱乐的“联欢”情境, [13]借助电视这一现代大众传媒形式, 春晚将传统春节的家庭团聚和狂欢化转换至国家和全民联欢的层面上。在这种转换中, 20世纪八十年代的春晚由于还未完全走向体制化, 仍是“真材实料的娱乐”, [14]此时的春晚尚能延续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大众娱乐功能。然而九十年代之后, 随着春晚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 强化其在政治层面上的意识形态宣传和道德层面的教化, 加上在制作流程上采用央视内部的招标制和市场化运作, 春晚逐渐演变为一场寓教于乐的体制性媒介盛宴。这种体制性主要体现在它“计划经济”式的生产方式, 即在以中央电视台这一官方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国家意识和层层把控之下展开, 其生产的过程包括“演艺资源的控制、行政资源的倾斜、收视资源的独占”。[15]由于央视媒体的这种官方属性及其喉舌功能, 决定了春晚作为一种特殊表意的媒介叙事, 它最大的叙事逻辑是基于国家的层面, 围绕“中华民族”展开的民族国家叙事, 它被视为“一个提醒观众意识到他们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伟大文明的一份子”, [16]这种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把具体的个人‘构成’为主体”, [17]春晚有关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召唤实际上已经改变了观众的身份存在, 将其原本作为家庭、家族的一员重新建构为民族国家当中的一名社会成员, 家庭凝聚感的自觉意识实际上已质变为对民族国家认同感的有意建构。如此一来, 传统春节里家庭狂欢的民俗内涵受到春晚关于民族国家叙事的影响, 并且随着近年来后者的加强而逐渐淡化和退隐。

此外, 除了上述民族国家叙事之外, 对春晚的民间狂欢意义造成消解的力量还来自于电视这种单向传播的媒介形态。在传统的春节中, 家庭与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是狂欢庆典的参与者。然而在电视春晚中, 缺席的大众从节日的参与者变成节目的旁观者, 成为电视机面前保持沉默的大多数。“电视里的春节, 只是国家的春节, 而每个受众事实上则都是缺席的。”他们只能在电视机前“跟随主持人的指引, 在电视中感受虚拟的春节, 沉醉于春节联欢晚会所营造的现代狂欢之中”。[18]电视中虚拟的狂欢代替了真实的狂欢, 春节的狂欢遭到了电视的解构, 那么电视媒介技术和春节内涵的结合本身也就成了一个悖论。

三、维系春晚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咱们老百姓, 今儿个真高兴”, 春晚上的这句歌词可谓春晚节目大众狂欢化的形象描绘, 这种“高兴”来自于大众暂时卸去日常生活的各种压力, 体验由节目表演带来的身心愉悦, “展示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19]然而现实是, 就在大家“被迫”观看春晚的同时, 也被编排进由节目精心建构的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叙事框架之中。换言之, 从传统春节到现代形式的春晚, 实际上经历了从小“家”到大“国”的过渡, 从传统家庭团聚向现代国家集体想象的意义转换。在这种转换里, 春晚叙事中原本就先天不足的大众娱乐的叙事逻辑受到民族国家叙事逻辑的不断挤压, 春晚的主题、节目、演员、台词等话语元素在后者的叙事框架中不同程度地受到规范, “过度强调‘春晚’的‘国’字分量, 会造成‘国’字超重, 挤压了‘家’的空间。”[20]造成的结果是, 在这套体制化的表征系统下生产的春晚话语, 虽然每年都在力求创新, 然而又无法取得结构性的突破。因此, 如何在“家”与“国”之间和谐游走, 在展开民族国家叙事的同时还原春节大众娱乐的原始内涵, 从根本上解决春晚叙事话语的结构性冲突, 是未来春晚维系其生命力的关键性问题。

摘要:30年的春晚已经演变为展开民族国家叙事的体制性话语。在这套特殊的表意系统中, 一方面, 春晚在其民族国家叙事逻辑内部, 实际上存在某种对立冲突, 难以形成自洽完整的叙事结构。另一方面, 这种特殊的表意叙事在逐渐剥离这一传统节日的原始内涵, 在凸显民族国家这一宏大意义的同时, 传统家庭的民俗内涵在逐渐弱化和退隐。

优秀的叙事作文:有温度的话语 篇3

坐在火炉旁,会使你感到温暖;喝一杯热乎乎的咖啡,也会使你感到温暖。但是,能够暖到心底的却只有那番听似普通的话语。

还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太阳照的大地火辣辣的,知了在树上不停地歌唱,给这个城市增添了一份嘈杂与燥热,呆在家里的我却很清净,我因病呆在家里看电视休息,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冒出一种食物——糖炒栗子。我没有经过思考,就叫妈帮我去买糖炒栗子。可是当我说完这句话,却发现外面已经大雨倾盆,我以为妈妈会因为下雨而拒绝。可是并没有,妈妈却说:“我这就去买,身体最重要。你好好休息。”刚说完这话,妈妈就带着一把小伞冒雨去了。妈妈的话虽然听似普通,但是却包含了她对我的爱。这难道不是有温度的话么?

还记得那时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上电脑课时,无聊的电脑课仿佛使我的肚子都开始抗议,痛起来。我趴在桌子上,脸上变得苍白。这时,我的一位同学看见我看在桌子上,立刻紧张起来,仿佛我就是她的亲人,关切的.问我:“怎么这么不小心,是不是你早上吃了什么不好的东西,是不是着凉了……”听到这些温暖的话,虽然我的肚子还疼,但是却仿佛给了我隐形的力量,好像都没有这回事似的。这些话虽然可能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但是却入一股暖流,流入了我的心里。

性别元素叙事视角与话语逻辑 篇4

一、研究背景

(一)《管理沟通》课堂教学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的重要意义

沟通是管理活动的核心与本质,也是管理工作者最为重要的职责之一。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沟通》是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其基本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理解并掌握管理者在组织运营过程中所必备的沟通理念、策略和技能。但正如Weiss 和Fisher 的研究指出,在大多数《管理沟通》课程上教的有效沟通的内容都是从男性的观点出发,并不一定适合女性。例如男性在沟通中更倾向于结果导向,而女性在沟通中更倾向于关系导向。考虑到女性在目前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角色和地位,在《管理沟通》课程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社会性别(gender)是女性主义用以区别两性生理性别(sex)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观点在于———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价值、地位、关系及其行为,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是社会关系和权利结构的体现。

国外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教育及其改革的研究起步较早,几乎涉及到教育领域的所有学科。相对而言,我国基于社会性别的教育研究和实践还相对滞后。特别就高等教育而言,国内目前的研究也主要是集中于高教环境下社会性别的整体现状及其政策建议的研究。就单独某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学课程,以及文学教育、英语教育、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等基础课领域。在管理学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领域。

为了研究《管理沟通》课程教学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的研究和实践进展,笔者于2016 年9 月,先后以“管理沟通”+“课程”和“管理沟通”+“教学”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收集的来源,分别检索到期刊论文38 篇和51 篇。然后逐一阅读,剔除重复篇目和非教学研究论文,最后得到相关论文61 篇。进而对这61 篇论文深度研读,并未发现有学者在《管理沟通》课程课堂教学中提及或研究社会性别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国内目前在《管理沟通》课程教学中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管理沟通》课程课堂教学实践

2014 年以来,笔者在工商管理专业该课程教学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旨在改善教学中的“性别盲视”状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在既定的场景下,以合适而灵活的理念和策略去进行沟通。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沟通过程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及其行为,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丰富教学内容和素材

首先,对原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检视与审查,修订其中存在的性别盲点和性别歧视内容,使得原有内容、主题得以完善。原有《管理沟通》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即:(1)理念模块,包括有效沟通的内涵、本质及其原则;

(2)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倾听、非语言沟通、书面沟通、演讲、面试等;(3)应用模块,主要包括情绪管理、自我沟通、人际沟通与组织内外部沟通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引导学生理解两性在沟通理念、沟通行为及其具体沟通方式上存在的一些具体差异及其社会建构根源。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社会性别概念,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改变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笔者尽可能广泛收集女性文化的第一手案例资料,如女大学生校园沟通案例、女性员工职场沟通案例以及女性企业家经营案例,以改善现有教学内容中“性别盲视”。同时,丰富有关女性文化的各种图片、音像资源库,并具体化为教学资料,以达到从听觉、视觉多感官对学生产生较为深刻的冲击。

(二)完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社会性别敏感性的主要方式。在《管理沟通》课程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即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以有效提升并改善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行为。

1.课堂讲授法

所谓课堂讲授法,是指教师借助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向学生展示情境、表述事实、阐释理论和归纳规律的教学方法,既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而且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相结合。例如,在“非语言沟通”章节中,在讲述“握手”这一礼仪性肢体动作时,笔者通过大量的图片例证,向学生具体阐述了两性在“握手”这一具体沟通行为上的特征及其社会建构本质。同时借助非语言演示,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握手,在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性在握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在握手时,忽视了眼神的交流,或者仓促间坐着就开始握手,特别是不熟悉的异性之间在握手时会显得更加局促。

总的来说,课堂讲授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是,该方法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极易形成填鸭式教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因此,在运用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描述的生动性,并给予学生直接实践的机会。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核心和载体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讲授法不同,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重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而不是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角色。换言之,案例教学法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较有优势。

工商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管理沟通》课程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案例及其情境的剖析,会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一般而言,案例教学法适用于《管理沟通》所有章节的教学。

在课堂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着重注意三个环节的问题:

(1)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是重要的教学素材和基础,案例必须与课程目标密切结合。例如,在“换位思考”的章节里,我们选择了一个“女大学生兼职案例”(女大学生因为当天工作忙碌,忘记了领导交代的工作,被领导当众训斥,非常郁闷懊恼),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充分阅读并讨论,为课堂集体讨论做准备。

(2)案例教学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促进者和引导者,要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分享,拓展并深化学生对案例中社会性别问题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例如本案例中,除去性别因素,将是一个就事论事,下属及时补救并沟通的管理问题。考虑到两性在沟通时的导向性差异,引导学生去“换位”理解兼职女大学生虽然意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错误,但是在同事面前被领导训斥还是很让她尴尬这一事实。

进而启发学生去做更多的换位思考,特别是异性之间的换位思考。另外,案例讨论中学生的互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反省和批判的能力,特别是直接感受男女性沟通中的特点。案例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师生互动的核心一定是案例本身,要防止学生因为气氛的活跃而远离主题,因此教师的正确把控就很关键。

(3)总结提升。《管理沟通》课程案例教学的总体目标,强调以教学案例为素材,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理解并掌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理念和技能。因此,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需要对案例及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总结,特别是将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和教学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强化提升。当然,这个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先总结,教师再点评。

3.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相关知识理论,结合学生具体学情,通过创设适当情境并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拓展能力和形成价值的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因此,和案例教学类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发挥好设计和组织的角色。在《管理沟通》课程教学中,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笔者主要组织并实施了两类体验活动,包括游戏体验和项目体验。其中,游戏体验教学法主要是穿插在概论,倾听、非语言沟通、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等章节中,和讲授法配合使用;项目体验主要应用于演讲、面谈和组织沟通等章节。

(1)游戏体验式教学

游戏教学得益于游戏本身的趣味性,这种训练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在概论章节里,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沟通中传递信息的“完全对称”原则,即,沟通中传递信息一方需要提供对方所需的全部必要信息,同时要保证提供的信息能够被对方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选择十个左右学生参与“传话”游戏,简单地说,就是不借助任何书面信息,通过学生口口相传,将信息从第一个人传递到最后一个人。同时,在游戏组织时注意了男女搭配,以试图体现社会性别的建构性。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会很直观地感受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性别因素,因为在异性之间传递信息时,远远不如同性之间交流得顺畅自在。

(2)项目体验式教学

项目体验式教学是以项目为抓手,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目前我们实践中效果比较好的是演讲、面试和组织沟通调研。以演讲为例,我们要求学生自选和沟通相关的主题,制作3 页幻灯片和相应演讲稿,并在2-3 分钟内完成一次演讲。演讲者为了在短短的2-3 分钟内取得较好的演讲效果,会在主题、信息、语气、肢体动作等方面精心准备并实施。通过这一项目体验,学生对演讲中要注意的一些语言、非语言因素,以及心理因素会有体悟,而且对于两性在演讲中的不同特点也会有更直观的现场体验。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后续工作展望

在校院领导和教学团队的鼓励支持下,特别是所执教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一如既往地协作配合下,笔者对《管理沟通》课堂教学的改革顺利进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2014 年和2016 年,笔者因执教《管理沟通》课程,两次获得所在学校“示范课教师”荣誉称号。

(一)取得的初步成效

在2014 年~ 2016 年期间,笔者对执教的工商管理专业7 个班级分三次进行了期末随堂问卷调研。2014 年12 月,工商管理2013 级三个班合计130 人参与被调研,其中女生85 人,占比65%(以下简称样本1);2015 年12 月,工商管理2015 级(专升本)两个班,合计81 人参与被调研,其中女生71 人,占比88%(以下简称样本2);2016 年6 月,工商管理2014 级两个班(一本招生),合计75 人参与被调研,其中女生47 人,占比63%(以下简称样本3)。

通过对问卷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将社会性别引入《管理沟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课堂教学中“性别盲视”状态,提高了学生沟通过程中的社会性别敏感性和自信心,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了社会性别概念

三个样本对“社会性别”概念认知程度差异性不大。91%以上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或“了解”,“完全不了解”的仅占2%左右。但是,仅有30%左右的学生会从“社会建构和权力结构”来认识社会性别的内涵,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性别是基于两性差异的认识,主张男女之间的平等”,其中,样本

1、样本2 和样本3 分别达到53%、63%和61%。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了科学的性别角色认知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沟通时的性别角色认知状况,笔者设计了“在你眼中,理想的男生应具备什么特征”和“在你眼中,理想的女生应具备什么特征”两道题目,并分别设计了15 个相同选项(包括体贴、有趣、善解人意、勇敢、心胸宽阔、冷静、有竞争心、独立自主、豪放、有远大理想、冲动狂热、依赖、活泼开朗、隐忍和其他)供选择。从三个样本看,大家认为理想的男生和女生应该都是“独立自主”“体贴”“善解人意”和“心胸宽阔”的;不同的是,男生需要更多的“独立自主”,女生则需要更多的“善解人意”。同时,大家认为“活泼开朗”对女生而言也是比较重要的,其中,样本3 中甚至达到了68%。笔者认为,这一结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文化建构中的“男强女弱”格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在突破刻板印象和沟通障碍时越来越多的努力。

3.培养了学生沟通中的性别平等意识

为了了解学生在沟通时的两性平等意识和行为,笔者设计了“男性是否应该以事业为主”“女性是否应该以家庭为主”“你是否认为女大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三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三个样本没有明显差异,78%左右的学生采取“认同”的态度。对于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样本1 和样本3(两个本科样本)比较接近,而样本2(专升本样本)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以问题2“女性是否应该以家庭为主”为例,样本1 和样本3 有58%左右的学生采取“不认同”的态度,而样本2 的不认同率达到了73%。笔者认为,这种相似性与差异性恰恰反映了“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其变迁,但更为关键的可能是,样本2 的专升本学生因为求学的过程相对曲折,因而更具有突破传统建构的动力和愿望。

4.提高了学生与异性沟通的信心和能力

有效沟通的本质在于换位思考。当学生能够有意识地理解自我和沟通对象的状态,并形成较为准确的自我定位时,沟通的过程就会相对流畅舒适。在回答“当你与陌生异性交谈时,你的状态如何”这一问题时,三个样本的学生都呈现出较好的状态和能力,“坦然自若”和“略显紧张”的比例均超过了72%。其中,样本1 两个选项的比例分别是26%和49%;样本2 两个选项的比例分别是34%和38%,样本3 两个选项的比例分别是41%和40%。对于样本3 较高的数据,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课程建设的进展,课程结构和内容更加完善,学生通过课内外学习和实践,能够较好地理解两性沟通时的共性和差异,因而能力提升较好;同时,2014 级工商管理专业生源质量较好(一本招生),学生本身也更加自信一些。

(二)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为了把握未来后续工作的着力点,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你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提升”的题目,并依据《管理沟通》教学大纲,设计了9 个选项(包括礼仪、衣着风格、性格、自信心、语言沟通能力、非语言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其他)以供选择。三个样本中,学生认为自己在“语言沟通能力”“自信心”“情绪调节能力”及“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相对还比较薄弱。其中,样本1 和样本3 的学生对于“语言沟通能力”提升的诉求分别达到了69%和65%,样本2 达到了49%。进一步对样本3 按性别分类,发现男女生提升的诉求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相同点是,“语言沟通能力”是男女生都觉得最为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不同的是,对女大学生而言,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内容分别为“自信心”和“情绪调节能力”;对男大学生而言,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内容是“人际关系能力”和“衣着风格”。笔者认为,这种共性指出了我们在未来教学中可以关注的重点,即在未来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并有效提高大学生语言沟通能力;而差异性,一方面说明了社会性别的客观存在,我们之前推进并实施的教学改革思路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在未来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改进。

古典小说叙事视角 篇5

在传统的小说文本中,其视角往往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作者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身份讲述故事,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在全知的大框架下实施着视角的变异性操作。

一、人物限知叙事视角

中国古典小说注重情节性,采用的大的叙事框架往往是全知叙事情境,而在全知叙事情境中,又常常插入人物限知叙事视角,在叙述声音与叙事眼光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叙事声音还是叙述者的,而叙事眼光则为作品中人物的,从而达到一种限知的效果。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些精彩的片断由于采取人物限知视角,在事件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发展链条中出现了表现和隐藏、外在事态和深层原委之间的张力,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如《水浒传》第八回写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通过两个公人和林冲的视角来引出鲁智深的出场。小说才得以长久地保持这种神秘的感觉,从而起到了波诡云谲、石破天惊的审美效果。

达到对人物内心世界与性格的深层表现,进而表现人物对世界的特殊感知,表现作者对世界的更加深刻而独特的审美把握。如《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见到自鸣钟的描写,叙述眼光是刘姥姥的,从刘姥姥的眼光写大座钟,很好地写出了人物对世界的特殊感知。在整个的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叙事内容里面,叙事者不断地从这个乡下老太婆的眼光来看这个繁华世界,使人感到格外新奇。环境和性格的反差度非常之大,从而在两者的撞击下产生强烈的喜剧性冲突。贾府的骄奢淫逸,经过刘姥姥这面折射镜的反射,使人能得到更为清醒的认识。在原有环境里生活的人,常常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而突然闯进一个局外人,便很可能马上看出各种弊端,发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作者安排刘姥姥进大观园,让叙述者从刘姥姥的眼光来观察,其落脚点即在于此。

二、叙述者旁观叙事视角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全知叙事中,全知叙述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审美效果,有时还佯装为不了解情况的旁观者来叙事。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斩华雄一段。全知叙述者对关公战华雄的激烈场面应该是可以进行详尽的描述的,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全知叙述者作为故事的旁观者,把“他”限制在“帐内”,观察众诸侯的所闻所感,写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却看不见关公华雄交锋时的雄姿,甚至不知道谁胜谁负。叙述者好象也只是个不知情的旁观者,只看到了诸侯们“众皆失惊”。然后再实写“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在突兀处写出了关羽的神勇。这种限知的叙述,把关羽的神威在不写之中写得淋漓尽致,同时限知与全知有无相生、虚实掩映,取得了特殊的审美效果。

在志怪小说中,全知叙述者为了制造悬念和惊异感,从而达到出人意表的审美效果,其叙述者的旁观化也就更为突出。

三、元叙事与反元叙事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全知叙事模式中,作家们却习惯于追求一种视角越界的效果,常从现实世界走入艺术世界或从艺术世界走入现实世界。这种越界,我们可以称之为元叙事和反元叙事。

元叙事——站在世界谈论虚构世界

元叙事则使叙述者越出叙事的框架边缘,后退一步而将小说本身作为谈论的对象,即在小说作品中站在虚构世界之外谈论虚构本身,站在现实世界谈论艺术世界,亦即是叙事话语① 人物限知叙事情境是现代小说常用的一种叙事视角,这种视角的运用,意在达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表现,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或丰富复杂的思绪。

-①

谈论叙事本身。这种谈论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关于小说的话语。中国传统的小说理论没有关于“元小说”的理论

主要在笔记小说作品中,元叙事技巧是屡见不鲜的,其创作心态往往是比较自由的。一方面,某些不是小说的文字常常夹杂在小说作品里;另一方面,文人兴之所至,或者把自己的志怪作品标为“实录”,或者对小说的虚构技巧评头品足,这就为元叙事作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由于对男女隐秘之情的想象性描写存有戒心和偏见,作家在作品中记录鬼神故事的来源,并在涉及某些男女隐私生活的想象性描写处进行自我解嘲与自我存疑,这就出现了元叙事的视角。元叙事还可以增加作品的视角层面,让叙事者在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自由驰骋,从而使作品在亦真亦幻之中,在展示与隐藏之间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反元叙事——站在虚构世界谈真实

叙事者站在虚构世界的深处反过头来谈论作者及其熟人的真实世界的视角变异形式,我们把这种与元叙事相反的叙事方式称为反元叙事。中国古典小说中,比较早的反元叙事可追溯到宋朝洪迈的《夷坚志》,作为笔记小说的游戏笔墨,《夷坚志》中已有作品出现了这种视角。而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孤梦》篇则是典型的反元叙事小说。

上一篇:初中女生生理卫生知识下一篇:写团结的中考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