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清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4-05-19

史文清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通用2篇)

史文清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篇1

坚持加快发展 推进转型发展

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史文清(2011年9月17日)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是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雨雪冰冻、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119.5亿元,财政总收入128.3亿元,钨、稀土和脐橙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4倍和1.2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2个百分点。

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镇化率提高9.4个百分点,达42.5%。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人口达74.3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治脏、治乱、治堵”取得实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成功申报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财政民生支出比重逐年提高,科教文卫体、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现代采茶戏《快乐标兵》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市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民主党派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依法治市稳步推进,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奖。工青妇、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党管武装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彰显。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扎实有效。成功举办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县乡换届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实绩公示和“五差额”①选用干部等做法创出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群策群力的结果,是驻市中央、省属各单位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共同奋斗、积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赣州市委,向所有为赣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偏低,大企业、大项目少,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较为薄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能力水平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五年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先。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任务和最重的责任,在加快发展中推进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加快发展、进位赶超。必须坚持生态为重。把绿色生态这一赣州最大的财富保护好、最大的优势发挥好、最大的潜力挖掘好,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创新为魂。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通过理念、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必须坚持民生为本。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市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二、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赣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全球经济总体复苏,我国经济继续向好,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深入实施;中央扶持革命老区力度加大,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钨和稀土资源产业,为赣州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同时,我们有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全市思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更加严格;与全国、全省相比,赣州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仍有差距,后发展、欠发达仍然是基本市情。面对各地竞相发展态势,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快不行、不转不行、不好不行!省委对赣州发展寄予厚望,全市人民对赣州未来充满期待。我们使命在肩,务必负重前行、奋力拼搏,大力促进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闯出一条符合赣州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下转2版)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是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加速跨越的五年。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是: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钨产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实力提升,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基本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迈向新阶段;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实力更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发展方式更优。二产、三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

——城乡环境更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全国领先,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财政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58%以上,五年累计超1300亿元。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社会发展更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赣州地域特色文化繁荣发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党的建设更富活力。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

上述奋斗目标的确立,汇聚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就一定能不辱使命,让赣州这片红土地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三、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核心要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在“加快”上着力,在“转型”上突破,切实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在进一步做强二产基础上,推动经济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

主攻新型工业。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承接产业品牌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在做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主攻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坚持资源整合与高端矿产产业发展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稀土和钨及其应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氟盐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建立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发展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再担保公司,促进优势产业加速集群。主攻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龙头、特色产业园区(基地)为支点,强化园区产业规划与功能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园区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以及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主攻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引进、建设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和利税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推进一批企业上市,创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扶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上下游产品协调发展的企业体系。繁荣现代服务业。构建与新型工业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规划建设“金融商务核心区”② 和金融信息平台,优化金融生态,发展基金管理、金融租赁、财务管理、信托管理以及后台服务等新兴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组建赣州金融控股公司,整合赣州银行、赣州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地金融资源,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立金融资产、稀贵金属等金融交易市场,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区域性资本运营、产业金融、金融服务、金融研发、金融信息、金融人才集聚中心,五年内力争金融业增加值翻两番,占GDP比重提高到5%以上。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与先进制造业紧密联动的现代物流基地和项目,依托产业基地和交易市场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引进和壮大骨干物流企业,培育物流市场,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③,加强区域运输体系对接,形成以赣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四省八市的“三小时物流服务圈”。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整合红色、客家、宋城、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培育精品线路和旅游品牌,建设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粤闽、港澳台地区的休闲养生后花园。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探索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和艺术市场,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和文化旅游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④、会展经济、研发设计、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外包⑤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家政、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

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建设赣南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脐橙精深加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优质脐橙产业;建设粤港澳优质商品猪供应、南国特色花卉苗木、精品蔬菜、高产油茶等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力度,扩大赣南农产品品牌效应,努力把赣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放心食品”生产示范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服务和市场营销体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风险和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人水和谐。

(二)打造赣南城市群,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坚持外延扩张和内涵增长并重、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协同,促进城市发展由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型、集约型转变,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较为密集的城市群体和完善的城市体系。

推动城市集群发展。加强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和分工体系。以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为核心,优化“一核两廊三圈”⑥空间布局,着力推动特大型中心城市和瑞金、龙南都市区建设,支持信丰、兴国、于都、宁都等卫星城市建设,提升赣南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有序推进特大型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促进赣县、南康、上犹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实行快速交通联接、生态屏障隔离、功能合理分工、组团联动发展,力争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全市形成6个城区人口20万至50万、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的中小城市。加快建设品质城市。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提升规划水平,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强城市形态和功能设计,精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主次干道、重点片区、特色街区和配套设施。注重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综合交通体系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注重城市的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打造高品质、可识别城市。保护开发历史街区、客家围屋、七里窑、宋城等文化古迹,延续城市记忆,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质。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数字化、人性化。

强化城市基础支撑。建设昌吉赣客专并争取延伸至深圳,加快鹰瑞梅、赣韶铁路建设,推进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和城市连接线,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改造升级国省道和县乡公路;抓好黄金机场扩建和航线加密,建设支线航空枢纽,打造四省边际区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华能瑞金电厂二期、500千伏赣州东输变电工程、城乡电网改造、数字赣州⑦等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结构转型。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实现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城乡对接、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就业保障城乡均衡、社会文明城乡共建。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城乡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强化中心镇建设,实施城市带动式和农村突变式相结合的双向开发模式。先行先试,抓好储潭、三江等一批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产业功能聚集、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秀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科学编制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鼓励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积极推动“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扩权强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和差异化考核体系,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县域经济主要指标三年翻番。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全省10强县(市)行列,扶持贫困县和基础较薄弱的县加快发展。到2016年,力争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突破10亿元。

(四)壮大绿色生态经济,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加速生态优势转化,促进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集约发展转变,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着力打造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

推进生态资本化⑧。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把生态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本来经营,培育发展林权交易市场,鼓励林权依法有序流转,提升林业资源综合效益;推动生态效益评估、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积极开展碳交易⑨试点,大力发展碳汇林业⑩;建立排污权交易

市场,推进水资源市场化改革。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建立章江、贡江、东江源头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工业生态化进程。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建筑业、生态旅游业、节能环保产业,开发利用太阳能、水电、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速生态产业集群化。合理规划设计园区生态产业链条,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创建国家、省级生态园区。建立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资源县(市)转型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达到国家、省要求。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

审批,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节能型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环境保障机制,切实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存量污染,杜绝新增污染。

(五)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转型。加快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加大改革力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加快投融资、财税、国有资产管理等体制改革,整合政府资源和国有资产、资本,组建和做强城建、工业、旅游、报业、广电等国有控股投融资集团,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动社会领域改革,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开放对接。积极实施“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建立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国际惯例同步接轨的发展环境,打造周边省市最具活力、最富商机、最低营商成本的开放高地。加强与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和长株潭经济区的对接互动,发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联动,产业链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细化招商并举,大力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和大型民企。推动优强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

建设创新型城市。以重点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核心,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促进优势企业、支柱产业集群,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中介集聚,公共服务集成,形成各类产学研联合体。加快国家级钨、稀土工程研究院、中国(赣南)脐橙研究院、国家级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

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项目是载体和关键。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有效破解土地、电力、资金、劳动力等制约瓶颈,加快建设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交通、能源项目,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崛起的重大城建项目,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产业项目,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重大生态环保项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为赣州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

坚持富民与强市有机统一、财富增长与民生需求均衡协调,让全市人民共享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成果。

推动全民创业,建设创业赣州。创新提升创业,创业促进创新。努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投资兴业乐土、创新创业之城,使人民家业更加殷实,企业更加兴旺,干部群众事业更加有成。培育创业主体。弘扬创业精神,分类引导大学毕业生、科技专业人员、外出返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群体投身创业。完善创业培训体系,大力培养创业带头人和高素质劳动者。拓宽创业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放宽登记条件、出资限额、经营场地等限制,激活民间投资需求,实现民间投资和公共投资互动协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强化创业扶持。落实政策性补贴、小额贷款等政策,设立创业奖励基金,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建立健全市、县创业项目库,建立创业指导服务网络。构建创业平台。整合工业园区、高教园区、专业市场等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和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宜居赣州。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增进文明程度,提高市民居住舒适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服务满意度,着力建设安居、康居、乐居之城。促进住有所居。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红军烈士遗属和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孀的土坯房,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公共环境。有效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力争300米至500米服务圈内有城市绿地、小游园、小广场。建设好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完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体育场所。加快城乡商业服务设施、水电气网配套设施建设,抓好“菜篮子”和“放心早餐”工程。实行公交优先。加大公共交通投入,优化公交网络,发展廉价公交,提高通达性、便捷性。科学规划建设停车场、停车位。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建设宜居社区。优化城乡社区布局,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娱乐、养老、医疗、家政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

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赣州。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平安需求,着力建设政治安定、社会安稳、经济安全、人民安康的法治、平安城市。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特殊人群、复杂场所和虚拟社会的管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分类接访、部门联合接访、干部下访、信访听证等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基层化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整治社会乱点,依法打击黑恶势力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生产、交通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赣州。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同推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着力建设绿色家园、生态之城。实施生态工程。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加强“三江”源头、中小流域、饮用水源地等治理与保护,抓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推进城市生态绿肺、生态隔离带、绿色廊道建设,加强道路、街巷、庭院等区域绿化美化,努力实现绿化无盲区、全覆盖。强化民生环保。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排污管网、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利用等设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专项治理废气、烟尘、噪声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培育生态文化。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步行/自行车+公交”出行模式。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省级以上生态县(乡)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幸福赣州。人类一切努力的目标在于获得幸福。编制赣州民生幸福指数,各项工作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意愿和心理感受,着力建设物质富足、精神愉悦的幸福之城。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不断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收入逐年增长,帮助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稳步增收,实现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翻番。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促进教育公平惠民。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普及高中教育,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支持驻市高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市场和实际需求对接,办好社会需要、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深化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对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保对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实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发展社会化养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格局,让老年人都能颐养天年。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与物价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加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帮扶工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加快边远山区移民步伐。建设和谐精神家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崇尚科学、崇尚人文、崇尚实践、崇尚创新的高素质公民,营造文明为荣、操守为重、行为规范、和谐共融的人文氛围。总结丰富“赣州精神”,增强赣州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富有地方元素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在酣畅的文化熏陶中,精神更充实、情操更高尚、生活更幸福。

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就是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塑造、文化提升,更加注重发展的成本、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社会民生建设、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生活和工作在赣州的每一个人,生活更有保障、人格更有尊严、身心更为健康,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中共享民生幸福,沐浴和谐阳光!

五、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这条主线,积极防范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理论武装。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自觉。注重现代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唱响主旋律,凝聚发展合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丰富学习内容和方法,创新学习载体和途径,健全述学评学考学机制。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全员性学习。弘扬崇学美德,促进知识更新,建设学习型班子,争做学习型干部。抓好教育培训。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实行党员干部普遍轮训。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增进各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道德修养,培养良好从政品格,提高科学决策、长于谋划、精于操作、善做群众工作、驾驭复杂局面以及运用和应对现代媒体等能力。

造就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发展之要,首在得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开阔视野,选贤任能,把经过重要考验、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让埋头苦干、善于创新、大胆负责、敢于碰硬、破解难题、廉洁自律、品德高尚的干部有为有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实绩公示、“五差额”、民意调查、家访考察等做法,加大竞争性选拔和干部交流力度。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干部的跟踪考核和监督管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党政正职,优化班子结构。健全科学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办法。采取机关与基层双向挂职、岗位交流锻炼等方式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为老干部发挥余热创造良好条件。创建“人才特区”。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人才兴市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探索“院士工作室”、“星期天科学家”、“博士后流动站”等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办法。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领军型人才。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营造适合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使赣州成为各类人才荟萃的区域性高地。

建设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根固而枝荣,本强则业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增强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党员服务能力。推进党支部和党小组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党员特别是农村年轻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两新”组织

党建工作。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帮扶机制。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对基层党员特别是生活困难党员的生活关心、创业扶持。逐步改善基层办公条件,提高基层干部工资报酬和社会保障水平,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大力选用“双带”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居)党组织带头人。加大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招聘乡镇(街道)事业干部、考录公务员、选拔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力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锻炼。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新格局。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机制,实行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实现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发展健康和谐的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常委分工负责制,增进班子团结,增强班子合力。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三重一大”事项

民主决策机制,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和党内选举制度。扩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拓宽党代表参与党内重大问题决策的渠道,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注意倾听党员的意愿和呼声,扩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深化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加大党务公开力度,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弘扬亲民务实的干部作风。深怀爱民之情,常思为民之举,把开展创先争优与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有机结合,使“苏区精神”发扬光大。深化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以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为根本,以密切党同人民血肉联系为目标,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形成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责任追究,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形成真抓实干、为民造福的作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形成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在提高执行力中干事成事;形成艰苦奋斗、负重拼搏的作风,做到条件差干劲不差,基础弱斗志不弱,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形成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作风,以无私无畏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斗争,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深入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强化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培育廉政文化,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确保廉政制度落实。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及述德述职述廉、报告个人事项、问责等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用制度制权管事。强化监督制约惩处。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确保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开展廉能风险防控,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各级党员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强化党管武装责任,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做好统战、对台、党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推进“六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加强政府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市,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志们,新目标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不懈奋斗!

注释:

①“五差额”:即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实行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

②金融商务核心区:金融机构相对集中、以提供金融服务为主的中心商业区。

③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指企业把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第四方物流指专门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并不承担具体物流运作活动的物流运作方式。

④总部经济:以特有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辐射带动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⑤服务外包:指企业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商来完成的一种管理模式。

⑥“一核两廊三圈”:“一核”即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赣县、南康。“两廊”即由中心城区向南北延伸的赣粤产业走廊、向东西延伸的赣闽产业走廊。“三圈”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城市圈”和分别以瑞金、龙南为次中心节点的“半小时城市圈”。

⑦数字赣州: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定位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赣州信息的广泛共享,包括赣州地理空间框架和赣州城市信息化管理等内容。⑧生态资本化:将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资产,进而通过生态市场转化为生态资本,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货币化。

⑨碳交易: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合同的一方向另一方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额,以实现减排的目标。

⑩碳汇林业: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或活动。排污权交易: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策略,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其像商品一样买入和卖出。“两高一资”行业: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的行业。

“两新”组织: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指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称。“双带”:即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

“三重一大”事项:“三重”指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一大”指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9月25日上午,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在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开幕。图为开幕大会会场。记者王雪梅 摄

新起点,新阶段,新任务。伴随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号角的吹响,高扬团结民主的旗帜,9月25日上午,我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隆重开幕。政协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起点上,新一届市政协必将团结和带领广大政协委员,在中共赣州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市政协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推动科学发展,为完成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谱写新的篇章。

秋高气爽,暖阳高照。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装扮一新,会场内灯火辉煌,象征团结与民主的政协会徽悬挂在主席台正中,十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格外醒目。

政协赣州市四届一次会议应出席委员448人,实到427人,符合政协章程的规定。

上午9时许,政协赣州市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曾新方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会场上响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政协赣州市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李蔚、满瑾、欧阳世麟、钟健生、胡来知、肖明华、杨文光、曾凡、姚勇、邱英祥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中共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到会祝贺并讲话(全文另发)。冷新生、王少玄、骆炳峰、彭光华、陈晓春、邓又林、孙正森、王东伟、杨文英、曾远舟、王林云、马玉福、彭业明、钟炳明在主席台就座,祝贺大会召开。刘瑄、赖联明、李南生、殷金水、梅继尧、胡国铤、罗春涛等在主席台就座。

史文清代表中共赣州市委,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以赖联明同志为班长的三届市政协领导班子,向全体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赣州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史文清说,过去的五年,是赣州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五年,也是政协工作开拓进取、卓有成效的五年。五年来,三届市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大职能,与全市人民风雨同舟、甘苦与共,在了解民情、倾听民意,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广泛深入协商讨论,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有力促进了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的落实;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工作,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变化、每一项成就,与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辛勤努力紧密相连,凝聚着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智慧。

史文清指出,未来五年,是赣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作出了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战略部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人民殷切期盼并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也是四届市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和中心任务。市委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市第四次党代表大会确立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政协工作规律,努力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为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凝聚共识。充分发挥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优势,为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鼓与呼。要凝聚智慧。发挥“智囊团”优势。着眼全局思考问题、深入实际研究问题、集中智慧解决问题,广纳金玉良言,集聚真知灼见,谋良策,出实招,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意见建议,做到参政议政见解深刻、鞭辟入里。特别是要紧紧围绕推进我市产业结构、城市发展、城乡结构、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转型,多建务实之言,多献创新之策,多尽惠民之力。要凝聚干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精会神搞建设,同心合力促发展。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市第四次党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项目、落实资金,切实提高操作力和执行力,确保桩桩件件工作到位、落地有声。各级政协组织要创新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专项视察和调研,促进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密切与党委政府沟通,通过政协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摸准情况,找准角度,推动工作更富成效。要凝聚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赣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凝聚起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精气神”。大力倡导厚德崇文、开放包容、勤恳务实、创新创造,努力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知识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的优势,以实际行动引领社会新风尚,保持和发扬人民政协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

史文清指出,这次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市政协领导班子。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市委工作全局来考虑问题,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要发挥政协界别作用,通过界别渠道密切联系本界别群众,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要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打造政治立场稳、思想素质高、责任意识强、专业知识精的参谋智囊团。要加强政协制度建设,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协机关,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政治协商更有方、民主监督更有力、参政议政更有为。政协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政协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真心实意地听取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虚心诚意地接受人民政协的批评和监督,切实加强政协机关干部的培养、选拔、交流和使用的力度,进一步营造重视和支持政协工作的良好环境。

史文清强调,未来五年赣州发展新的航程已经开启,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携手共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新局面!

受政协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托,李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从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努力创造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理论统一思想、推动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和委员在推进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注民生民情,切实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努力凝聚发展合力;坚持与时俱进,着力务实创新,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六个方面总结了三届市政协的工作和经验。报告认为,在二届市政协工作的基础上,三届市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和带领广大政协委员,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纵深推进政治协商,不断强化民主监督,主动进行参政议政,各项履职工作实现了新的进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作出了积极贡献。报告认为,三届市政协五年来的主要工作经验和启示主要有:第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良好氛围,是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第二,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把关注民生作为政协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协工作才能展示新作为、作出新贡献。第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赋予政协工作新内涵和时代精神,政协工作就会常做常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第四,坚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对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协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肩负新使命,也面临新机遇。建议新一届市政协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精神,增强做好新时期政协工作的紧迫感。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把各阶层人士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把新阶层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上。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要总结经验、探索实践,把开拓创新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着力点。要切实加强政协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政协工作活力和成效,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新发展。

受政协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欧阳世麟向大会报告三届市政协的提案工作情况。在市政协三届委员会任期的五年里,市政协的各参加单位、政协委员和专门委员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赣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提案建言献策,共提交提案2076件。经审查,共立案1959件,其中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和市工商联的提案203件,人民团体和政协专委会的提案28件。按内容分,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1107件,占56.5%;有关科教文卫体方面的524件,占26.8%;有关劳动人事政治统战方面的328件,占16.7%。这些提案分别送交党政70多个部门和单位承办。每年交办的提案都能按时办理,办复率为100%,多数意见建议都能得到采纳。从委员反馈的办理意见看,绝大多数为满意和基本满意,少数不满意提案经二次或多次办理后,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应邀出席开幕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还有:廖明耕、赖义金、胡聚文、潘贻明、单观林、夏天云、欧阳锋、唐玉英、刘琮、刘建平、周光华、刘建萍、胡满松、潘其乐、温会礼、张国洪、曹晓秋、郭玉元、胡火箭、胡绍笋、熊正明、田延光、陈卡玲、李强、张福东、李坊荣、雷汉生等。

在赣州的省政协委员,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副调研员,市政协机关县级干部和港澳台侨委特聘委员应邀列席开幕大会。(记者陈济才 谢满生)

史文清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篇2

共青团温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温州共青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盛会,是全市团员青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中共温州市委,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市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少年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自市第十三次

团代会召开以来,已经五年了。五年来,温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五年,全市各级团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年来,全市各级团组织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先进理论武装全团、教育青年,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围绕温州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主动投身温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推动温州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工作方针,抓好团的自身建设,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实践证明,温州共青团是促进温州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不愧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此,市委对共青团工作是满意和充分肯定的。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我们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一港三城”发展战略,要把温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工业、港口、旅游城市,浙南闽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滨海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一个富民强市的活力城市,需要新世纪温州青年的拼搏与奉献、努力与创造。

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胸怀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做到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为对党和人民、对温州发展有所建树的人。为此,我代表市委对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和各级团组织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是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一代。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广大青年成长的首要问题。新时期的温州青年要树立坚定睦硐胄拍睿匦肴险嫜奥砹兄饕濉⒚蠖枷搿⒌诵∑嚼砺酆?ANlang=EN-Ugt;“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构筑强大精神支柱;要注意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远大理想;要深刻领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要切实增强集体主义观念,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要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意愿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二是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刻苦学习、发奋成才的一代。当今社会正日益成为学习型社会,青少年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要按照“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的要求,把学习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和毕生的追求。要坚持学习,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只争朝夕,孜孜不倦,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加强学习,既抓紧学文化、学知识,又注重学技术、学技能,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海纳百川,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改善学习,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努力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三是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一代。温州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富裕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磨炼人,创业造就人。广大青年要牢记“两个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全面建设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己任。要把爱国之心化为创业之勇,继续发扬敢想敢干、艰苦创业的温州人精神,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大胆实践,勇于创业。要勇挑重担,争当先锋,自觉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中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成就事业。要始终保持青年人的昂扬斗志和蓬勃朝气,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在各条战线和各自岗位上顽强拼搏、建功立

业。要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为促进温州的快速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四是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崇尚新风的一代。青年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品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对青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广大青少年要自觉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努力成长为思想道德高尚、人格品质优秀的人。青年应该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通过开展道德实践、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活动,努力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温州城市精神的塑造。广大青少年要积极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少年学习进步的大学校,是青少年锻炼成长的大熔炉。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始终是团组织的光荣任务。新时期新阶段,共青团组织必须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光荣的使命,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动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各级团组织要增强服务青年的意识,时刻反映青年的愿望和呼声,努力满足青年的合理需求,特别要关心和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健全和完善团的服务体系,扎扎实实地做好服务青年的工作。团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加强和改进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重要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要按照“敏锐、活泼、忠诚、实干”的要求,自觉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经受住各种顺境和逆境的考验,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干部。

青年是最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全市各级党组织要热情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切实把青年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和发挥好。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支持共青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自觉地把共青团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的议事日程。要注重加强对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研究,定期听取团组织的工作汇报,对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意见。要配齐配强团的领导班子,关心和重视团干部的成长,加大优秀团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的力度,鼓励团干部到相对艰苦、相对复杂的环境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为团干部的培养和成长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切实在思想作风、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上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充分发挥团的突击队作用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作用。做好青少年工作,关心青少年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要密切配合,精诚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史文清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推荐阅读:

上一篇:新教师亮相课活动工作小结下一篇:大学生地球日活动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