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2025-01-20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精选6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篇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陆游

僵(jiāng)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南宋大诗人。绍兴(高宗赵构年号)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打击,被除名。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曹任镇江、隆兴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创作数量最丰富的一个,今存尊9000余首。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一直脍炙人口,文章也很出名。作品辑在《陆游集》中。

【解题】

这首七言绝句选自《陆游集》卷二十六。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原题有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注评】

僵(jiāng)卧孤村不自哀,僵卧:挺直躺着,形容年迈,行动不灵便。僵:僵硬。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悲哀。○自身凄凉孤苦而壮心不已。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思:想着,想到。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戍轮台:守卫边疆。戍:防守,守卫边疆。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汉武帝时曾在那儿屯田驻兵,这里借用来指代边疆。○“尚思”二字表明“为国戍轮台是夙愿,由来已久,年虽老而情志愈笃,照应上句“不自哀”。

夜阑

(lán)卧听风吹雨,夜阑:夜深。阑:残尽。卧听:躺着听。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写诗人忧思之深。

铁马冰河入梦来。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冰封的河流,指中原地区的河。○忧思之深,化而为梦,可见精诫。照应第二句“戍轮台”。

【简析】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述访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rù,草垫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何必多此一举呢?另外,诗人不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罢官闲居的吗?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不就十分渺小和可鄙了吗!“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岳飞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词句;辛弃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张元干有“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同样魂牵梦萦的语言。„„这些不朽的精神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僵

“僵”是个形声字,从人殭声,与“偃”同义,是向后仰倒,而“前仆后继”的“仆”是向前倒,与此词倒的方向相反。后来引申用来指“不动不朽”,即“僵硬”的意思,后来此义又造“殭”字表示,但人们仍习惯用“僵”字。诗中“僵卧孤村不自哀’’的“僵”是“僵硬挺直”的意思,形容不

“戍”是个会意字,从人持戈,本义是“守边”。所以,古代的边防战士称“戍卒”;也指一般的驻扎、守卫。诗中“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句,可理解为“防守”、“守卫”。

“阑”是个形声字,从门柬声,本义是“门遮”,即“门的遮蔽”,门前的栅栏。后来引申为•“栏杆”,“栏”字始作“阑”,后加“木”为“楣”,简化为“栏”。阑由“遮止”的意思引申为“残尽”、“停止”的意思。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夜阑”是“夜将尽”的意思,形容彻夜难眠。现在成语有“夜阑人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篇2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选自《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鉴赏空间

这首诗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样,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一开始就抒写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诗人说自己虽然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可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诗人一生的写照。 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 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 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爱国情怀。

[读有所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篇3

山阴很偏,绵延纵横的丘陵遮住了他望向临安的热切的眼,却拦不下天高风急。深秋的风呜咽着,他在黄土地上踉踉跄跄地走,走向他的荒凉的村。稀稀落落的松杉摇摇晃晃,仿佛迟暮的老人,费劲地想站稳脚跟。

忽地窗纸裂了,像寒鸦的哀鸣,他僵硬冰冷的身子倏地颤了—下。

风呼啸灌来,烛焰猛然令人揪心地抖起来,熄了。

炭炉的柴烧尽了,黑暗与彻骨的寒意淹没了茅屋。故乡土地的温度暖和不了他忧虑的心。卧在柴草铺就的席子上,他睁着枯槁的眼,看天色黑一点,又黑一点。今夜无月,苍茫、深邃而悠远的夜空仿佛在对他低低絮语,讲述一个久远的秘密。

他惊诧于夜的质问,他说,他怎么会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他说社稷有累卵之危,金人南下,山河支离,生灵涂炭;他说有千千万万的百姓在铁蹄下化作黄土白骨,他又怎能苟且于此;他说他金戈铁马一世厮杀,纵然血染塞北,在所不惜。

花甲有余的老人,眼光里有熠熠的神采,明亮而热切,一腔热血,万丈豪情。他颤巍巍地想要站起来,像当年那个“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青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道,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没有成功。他颓然垂下扬起的、皱褶横陈的手。

雨来得突然,打在屋前的老树上,像马蹄声急。

秋风高急,秋雨萧索。他听到巫峡清猿的凄厉,听到中原杜鹃血啼的悲切,他听到了江南的笙箫玉笛,听到塞外的胡琴琵琶,他听到这一世好河山飘摇破碎,听到他抵上千百条命也要守护的东西一点一点地被铁蹄掳去的声音。

冰凉的雨水漏进屋里,寒意蚀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是,家国不保,即使雕梁画栋又有何用?一种无能为力的疲倦席卷而来,他痛苦地合眼。

恍惚问号角悠远,清凉的月光打在铁甲红衣上,他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一身戎装,一骑战马,一杆长枪,一腔热血,便可力保这大宋江山。天上而来的黄河之水结了冰,寒光照眼。“野竖旌旗,川回组练”,朔北的敌阵仿佛望不到边。然而,纵使化作无名青冢,亦,义无反顾。

梦醒,天亮,霜冷。他披上破旧的衣,去补窗纸。晨风湿冷,仿佛想冻住他的理想。

他只叹,没有生在铁骨铮铮的秦汉,让他得以追随秦时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或是追随“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长平侯卫青奇袭龙城……

可知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挥笔写下——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指导老师:任会启)

★老师点评

无论是读诗还是读文章,都离不开对其创作背景的理解。作者为我们还原了一千多年前的一幕:一个面对家国飘摇、山河破碎的老人,虽已病痛缠身、年近古稀,但是依然有着强烈的保家卫国的爱国激情,依然保持着少年时从未变过的铁马冰河的梦想。作者尝试着去还原陆游写这首诗时的环境和心情,尝试着去走进老人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所思所想所盼,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体味一首诗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在竹者笔下,场景和思索、实际和期盼、时间和空间不停地穿插转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样的文章,更有利于每一位读者去准确地把握诗人思考的脉络。

★一幅浓重的历史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的一首诗,作者将这首诗扩展,以诗为基础,写了陆游当时的心境、处境,对往事的回首,对现实的无奈,对命运的不屈。

开首的一句“夜深了,像焦墨铺下来”,便将全文的基调定下,乌黑的夜,是深沉的,是压抑的。年迈体弱,却依旧心怀国家,追想着年轻时的金戈铁马。深秋、黄土、荒村、陋室、枯床,加上瑟瑟秋风,萧萧秋雨,好一幅悲凉萧索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下遥想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感叹生不逢时,慕蒙恬、卫青时的豪气万丈,落差几何,谁能不知。只能卧听风吹雨,梦铁马冰河来。

全文的气氛、色彩、意象浓重,感染力极强,是一幅浓重的油画,也是一曲壮阔的交响曲。作者功力,可见一斑。(文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篇4

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少年时在家庭中父亲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熏陶,和自己“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气,青年时科举考试时因才华过人而导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中年时,短暂军旅生活的体验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老年时作为主战派,受投降打击排挤独居乡村的凄凉寂寞,都会带着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烙印,一齐向心头袭来。

当时,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似乎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三个字,便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

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伴随了陆游的一生,当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之时,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始终矢志不移。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在他的这种豪迈的梦想之下,激荡的该是怎样的激情与豪情?

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没有和平,有战场、厮杀、呐喊,他也许曾梦到过李广站在冰河边长啸,也许曾梦到过卫青在最前线厮杀,可能还梦到过霍去病在敌区的纵深处驰骋,这些令匈奴丧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是他追寻的榜样。

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马扬鞭,纵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不能留名千古,亦无憾。

是梦,而非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然而眼睁睁地看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纵然有万千豪情,满腹才华,却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收复失地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立足,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怎样一种让人抑郁不乐的心情?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思想感情

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创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教案 篇5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本诗作者满怀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被罢官归隐,年老体弱之际报国之心仍矢志不移。了解了时代背景,学生才能深入的体会作者的爱国热忱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所以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的感性渲染,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陆游的强烈爱国之心。

三、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诗人深夜醒来,聆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是什么心境?由此可能会想到什么?从而也能体会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险处境,诗人忧国忧民,夜不能寐,学生的表情肃穆,朗读的语气也变得沉重起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篇6

(初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这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这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五、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六、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

思考:吟诵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上一篇:少先队干部管理制度下一篇:中国电梯市场竞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