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艺术节背景(精选9篇)
校园文化艺术节背景 篇1
庙会背景文化艺术特质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江苏地方庙会文化艺术的生存背景空间是江苏文化。江苏文化以其地理气候空间、经济条件及社会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质,以其区域特色的不同而体现为四大文化区,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并因之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江苏庙会文化艺术。
[关键词]庙会文化艺术 文化空间 江苏文化区域 文化特质 审美特征
庙会是以先祖神灵祭祀及宗教信仰为核心的、以庙堂为基础活动平台的、融合经济贸易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民间社会集体风俗活动。庙会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缩影,是社会文化方方面面呈现的一个特殊平台。庙会文化既是宗教的社会显现和宗教救赎的形式衍化,又是世俗社会介入宗教的心灵曝晒图式。随着唐代庙会转化为庙市,庙会文化已日益演化为民众日常的狂欢与商业贸易的途径产物。因此,庙会文化既有自身的特殊性,又有社会文化的普遍性。本文尝试从江苏文化演进的角度展开研究,分析江苏各区域文化的滥觞、形成与发展,分析这一文化所构成的美学特征,并指出这一文化艺术演变轨迹作为一条主要线索同样穿行在庙会这一舞台之上,以便将来为在庙会这一特殊平台上展现出来的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学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对庙会文化的开发利用策略展开探索。
一、江苏文化的空间构成
文化的发展有赖于三大空间为基础——地理气候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结构。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民族稳定的文化。①江苏文化乃至庙会文化亦即三者发展的结果。江苏的地理环境构成特色鲜明。有漫长的海岸线,淮河、长江、太湖与洪泽湖分布其中。北接齐鲁,南连浙沪,东面大海,西依内陆。交通发达,水陆并具。陆地部分南北460公里,东西320公里,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人口7920万(底),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72人,为全国之冠。江苏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占85%,平均海拔较低,山脉高度多在200米左右,大部分平原都是远古时期河流海岸的泥沙淤积而成,山脉也是海滨的岛屿由泥沙淤积海面而成。②淮河横穿江苏而过,形成南北气候的差异。秦岭淮河一线,是冬季零度等温线,也是年降水量750mm分界线。南为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多雨,为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北为南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降水变化大。淮河南北气候地理的差异带来了经济文化的差异,因此,北面历史上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南面属于长江环太湖区域的江南文化。这即构成了江苏文化的“二元性”。淮河南北在上古时代分属《禹贡》九州中的徐、扬二州。《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入,蒙、羽其艺……”“淮、海惟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吕氏春秋有始》云:“泗上为徐,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苏北得鲁风,苏南为吴越之韵。③这既是江苏南北二元文化的早期主流特征,也一直构成了庙会文化艺术南北差异的特征。江苏历史上经济条件南北差异显著。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大陆东部的中原区域一直以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为主,近代以前的江苏经济也是如此。而江苏从史前到文明的产生期间,南北文明发展不平衡。由于中原文明的影响,苏北要优于苏南。从夏代之前,徐州的“大彭国”建立,到西周的徐国,乃至汉朝的崛起,苏北经济大多优于苏南。庙会文化也是如此。苏南在吴越时期一度兴旺,然后在汉末大乱尤其是西晋永嘉之乱后,苏南经济从此远超苏北。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决堤,苏北从此成为黄泛区,一直持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严重地摧残了苏北的经济与文化。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苏北的经济文化乃至庙会文化,远远地落后于苏南(淮河以南)。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构成了江苏文化的社会结构,深刻影响庙会文化及艺术。由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在中国长期保留并影响至今,并由此带来了伦理道德观念,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分支,渗透到社会生活、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去,直接催生了庙会文化乃至推动了艺术的演进。汉以前先祖神灵祭祀的庙会文化即这种社会结构的直接显现。汉以后增加的宗教信仰成为庙会文化的主流,迅速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以“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观念架构出宗教与社会连通的桥梁,这一切皆是中国特有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使然。在江苏,史前时期形成了以血缘结合为群体的氏族社会,夏商周时发展为宗族奴隶制,由此建立“家邦”式国家,贯穿在苏北的徐国及苏南的吴国、越国及其后的楚国的历史中。汉代时儒家思想兴起,家国同构的伦理道德逐步巩固此种社会结构,佛教、道教的兴起实际上对此种社会结构也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汉末及永嘉大乱后,江南氏族势力迅猛膨胀,进一步坐实了这种结构。宋以后,地主阶级日臻强大,这种由家而家族、由家族而宗族、由宗族而社会国家的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逐渐成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维系社会稳定而催生中国庙会文化艺术特色的社会基石。南北差异的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结构,构成了江苏特有的文化空间,也使得庙会文化艺术风格独特而鲜明。
二、江苏区域文化的特质
现当代的学术界认为中华文化由四大板块组成,即北方草原高原文化板块、黄河文化板块、长江文化板块、东南海洋文化板块。四大板块多元共生,彼此影响,形成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尤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为主。北宋以前,黄河文化持续强劲;北宋以后,长江文化逐渐占据主导。明代时长江文化覆盖全国,元和清为北方草原高原文化,民国为东南海洋文化。长江文化板块是江苏文化的根基,但江苏文化又是南北兼具的。黄河文化的儒家文化也一直是江苏文化的血脉。④江苏的史前文化,大约在4000至70前左右,出现四大文化圈。
第一,今徐、连一线的淮北文化圈。
第二,今淮、盐一线的沿淮文化圈。
第三,太湖平原文化圈。
第四,宁镇一线沿江文化圈。
夏商时期,江苏境内出现三大文化圈,即长江以北的岳石文化圈、太湖平原的马桥文化圈、宁镇地区的点将台——湖熟文化圈。西周至春秋早期,苏北出现徐文化,苏南出现吴文化,其后至战国时期,江苏全境先后由吴文化、吴越文化及楚文化覆盖,构成整个先秦时期江苏文化脉络。⑤徐州人刘邦创建大汉帝国,整个汉代,江苏成为全国的文化先导地区,形成一大文化高潮。汉末大乱后,黄河文化遭受重创,江南文化辉煌,于是形成了东吴、东晋南朝文化高潮,是为江苏文化的第二次高潮。隋唐时江苏持续发展,北宋时长江文化走势强劲,终于在明代形成覆盖全国的第三次文化高潮。民国时期,西学东渐,东南海洋文化强劲,又形成了以南京为中心的中西融合的民国文化的第四次高潮。此亦即庙会文化的四次高潮。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江苏文化独有的七大特质。
1.悠悠水性文化情怀。江苏境内河网纵横,水资源得天独厚。长江、淮河、黄河、运河、泗水、秦淮河等众多大江大河贯穿其中,太湖、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等湖泊密集分布,海岸线长达950公里,丰富的水资源使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形成了人们和顺、温柔、清雅、包容、婉约、秀润、灵动、阴柔、内敛的水性文化特质。
2.南秀北雄的文化地图。苏南的吴越文化灵动、秀润,苏北的楚汉文化雄浑、厚重,在各自的一方水土中,浸润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灵。
3.包容贯通的博大气质。江苏地兼南北,北方的中原文化和南方的长江文化、海洋文化相互融通,造就了江苏人包容贯通的博大气质。历史上,徐、汉、吴越、楚文化在江苏融汇,释、道、儒三家思想交相辉映;近现代,基督教文化也融合进来,江苏人一贯以包容贯通的文化胸怀接纳外来文化,并在民国达到顶点。在走出去传播本土文化上,江苏文化也可圈可点,如鉴真东渡扶桑传佛法、郑和下西洋等。
4.“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自明以来,江苏文化就形成了一种关心时事、利世济民的风格。从明末的“东林学派”“泰州学派”到顾炎武的“朴学”,再到清代的“常州学派”“扬州学派”,反对空洞僵化的旧式文人学风,讲求“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一直贯穿其中,也推动了“海派文化”的诞生。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既而走向学而优则工、学而优则商、学而优则文的道路。如清末状元苏州的陆润庠、南通的张謇勇于“下海”创实业,开近代社会潮流之先河。
5.知行合一的生活观。走出书斋,将学问与器用相联系,倡导“知行合一”,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生活观,是自宋明以来,江苏的文化走向标尺。江苏的工艺美术与园林工艺因而跃居全国之冠,也为庙会增加了丰富而又高品质的文化艺术成果。
6.礼让、谦和、稳健、温柔的涵养气度。苏南深受吴越文化影响,自吴国始祖泰伯、仲雍以来皆有谦和礼让之风,苏北徐国徐偃王“仁义治国”,后世多有遗风,千百年来的文化浸润形成了知识分子和民众礼让、谦和、稳健、温柔、敦厚的风气,崇礼修文、善良平和,遇事不走极端,不尚暴力,崇尚阴柔之美。
7.崇文重教的悠长文脉。自吴越以来,苏南乃至整个江苏崇文重教便蔚然成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山水文化著称的江苏,文脉悠久,天下第一,诸如杰出的文、理、工、医、艺术人才,常居全国第一。明清以来状元、探花、榜眼数量居全国之首,苏州、扬州、南京、徐州、无锡等城市皆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常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使江苏一直享有富足美好、文脉昌盛的文化美誉。⑥
三、江苏四大文化区的.形成及审美特征
江苏的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进,时至现当代,已基本形成了几大文化区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与鲜明的文化艺术审美特征,直接影响该区域的庙会文化艺术。其范围已经超出当下的省界,但仍然在发挥着文化的辐射影响作用。
1.楚汉文化区。文化艺术审美特征为雄浑苍劲,厚重质朴。楚汉文化区以徐州为中心,包括宿迁、连云港等城市,周围辐射苏、鲁、豫、皖四省,其范围南到淮河,北到临沂、邹鲁,西到丰、沛县及安徽阜阳附近,东到大海。其主要文化积淀来自汉代封国之楚国。但是,其文化积淀及风格形成的渊源要追溯得更为遥远。大约在公元前的4000—7000年左右的史前时期新石器时代,徐州属于今徐、连一线的淮北平原文化圈,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同一体系。在黄河文明主控中原及与长江文明的屡次冲撞中,徐州受黄河文明影响尤巨。徐州作为沿淮文化圈在初期较有个性,后期逐渐受江南太湖平原文化和河南中原及山东鲁南区域文化的影响,文化艺术风格朴拙厚实,为后来的楚汉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夏商时期(前21世纪—前10世纪),徐州进入长江以北的岳石文化圈时期,其文化来自于山东,属于“夷人”文化。进入商代,受中原商文化的影响。西周时期,徐州地区方国林立,徐国崛起,逐渐控制淮河以北至邳州北部,形成“徐文化”,持续到春秋早期,文化艺术风格神秘厚拙,时有狰狞之美。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控制徐州地区,至先秦结束,徐地区依次为吴国文化、越国文化、楚国文化控制时期。⑦汉朝的建立,有了统一的儒学思想,并形成了饮誉世界的强大的汉文化。徐州作为帝王之乡及在其所封十二代楚王的图治下,经济文化繁荣灿烂,社会各层次都有着突出的楚汉文化特征,徐州的文化从史前至此成熟定型。古徐州文化推动催生了汉文化,汉文化的蓬勃与博大又通过徐州而彰显得淋漓尽致。长期的战乱形成徐州人吃苦耐劳、好义尚武、雄健倔强的性格,儒释道思想的长期浸润,加之历史上彭、徐、吴、越、楚、汉文化的相互交融,终于铸成楚汉文化的审美特征—雄浑苍劲、厚重质朴,显映在徐州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此时期,苏北文化远超苏南。庙会文化艺术也彰显着浓郁的楚汉风韵。
2.金陵文化区。文化艺术特征为包容博大,优雅灵秀。其范围以南京为中心,沿江两岸,南到高淳,北到滁州、来安、天长,西到铜陵,东到太湖西岸至镇江一线。南京地势居中,南北兼具,故而包容。属北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温暖多雨。是长江下游之中心,山水环抱,钟灵毓秀,依江控淮,兼摄吴楚,故而优雅灵秀。历史悠久,为六朝古都,十代朝会,人杰地灵。尤其是吴晋六朝时期,佛教大规模兴盛,玄学蔚然成风,深刻地影响了该地区的文化走向,故而文化古韵醇厚,博雅大方。在远古史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约4000—7000年前左右,南京属于宁镇一线的沿江文化圈,为丁沙地文化类型——北阴阳营文化——昝庙类型,其特征呈非稳定性,早期与太湖平原文化具有一定的密切联系及相似性;中期形成自身特性,与安徽沿江文化相似;晚期又与太湖平原文化相似。夏商时期为宁镇地域的点将台——湖熟文化圈;进入西周,则进入“吴文化”时期;至先秦末,依次经历“越文化”“楚文化”。⑧两汉时期属“汉文化”时期,但落后于徐州。汉末大乱、西晋永嘉之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江南的文化经济繁荣。在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更替中,南京始终作为都城,形成了灿烂的六朝文化,其间,正值佛教最为重要的兴盛发展期,对六朝文化的整体起到根本的推动浸润作用。此外还有玄学的滋养润化。南京文化的主体遂成型,文化艺术风格优雅灵秀,具有浓郁的包容性。六朝时期的金陵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高潮,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抽象思维空前发展,人的自觉成为独特的精神思想的时代,为盛唐的文化辉煌奠定了基础。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南京遂在文化上成为全国的先导地域。民国定都南京,长江文化转向海洋文化,融合中西方文化,形成民国文化,南京为全国文化之中心。在江苏四次形成全国性的文化高潮中,南京有三:六朝文化、大明文化、民国文化。南京文化由此完备,包容博大、优雅灵秀的文化艺术审美特征,凸现了南京文化的成熟与独特,从而为庙会文化充实了杰出灿烂的内容。
3.吴越文化区。文化艺术特征温婉秀润、清雅悠柔。吴文化以苏州为中心,越文化以杭州为中心,因两省历史上常相互融合浸润,故合称吴越文化。其范围包括无锡、常州、宜兴及杭州周边城市,其具体范围南至杭州地区甚至南海沿岸,北至长江,东至上海,西至常州、镇江。属北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雄,吴人、越人尚武好战。然而,太湖平原优美秀润的水乡环境、六朝文化的优雅及悠悠水性情韵经年累月地浸润,尤其是吴晋南朝佛教文化的长期净化,因此便由尚武转而尚文,风情万种、吴侬软语、儒雅倜傥,风靡吴越,逐渐形成了温婉秀润、清雅优柔的文化艺术特征,体现在庙会文化艺术上则又是一道风韵独特的风景。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苏州地区太湖东山镇三山岛西北端的清风岭下,即有人居住,“三山文化”说明“吴地文化一万年”。在距今4000—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该地区出现了太湖平原文化圈,为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其与浙江杭州嘉湖平原极为相似,该文化曾向北跨过长江,影响江淮之间,尤其是南通海安至阜宁一带。大约在4000年前,该地区暴发一场大洪水使灿烂的江南史前文明中断。夏商时期,太湖平原出现马桥文化圈;其后,西周之后,泰伯、仲雍自陕西岐山来到太湖畔建立勾吴部落,终成吴国。“吴文化”的兴起,从春秋中期至前3楚国灭越,吴文化影响大部分长江三角洲,范围南至浙闽,北达鲁南,西到皖江,东至大海。其间,前437年,越灭吴,越文化一度遍及上述地区。前306年至前2秦灭楚,楚文化遍及江苏全境。⑨三国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六朝文化浸润吴越文化,吴越文化遂成熟定型,此时,佛教大规模兴起,直至民国时期乃至当代。在江南尤其是吴越文化地区,庙会文化艺术始终是全国庙会文化的先导地区。
4.河海文化区。文化艺术特征为灵动和顺、阴柔清雅。该地区以扬州为中心,包括南通、泰州、盐城、淮安,南临长江,北到淮河,西至皖江,东达大海。河海文化不同于金陵、吴越文化,其长期受黄河、长江文明反复冲浸,两者兼具,尤以运河文化为中心,有较强的非稳定性。该地域为北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多雨。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洪泽湖、高邮湖、黄海等众多水资源构成水性文化,尤其是扬州,京杭大运河便是与其共同诞生的母亲河,悠悠水性情怀,成为该地区人们的性情和文化底蕴,因而有着和顺、阴柔的气质。六朝文化、吴越文化长期浸润其间,遂有灵动、清雅之气;受北方中原文化的儒佛道文化的润泽,因而有儒雅、清秀之风。在庙会文化上,显得较为鲜明别致。早在4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形成了淮、盐一线的沿淮文化圈,为顺山集——青莲岗文化——龙虬庄类型——周邶墩类型,该文化非稳定性明显,早期地域特色明显,中晚期先后受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和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影响。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淮河下游与长江下游文化逐渐趋同,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的一次文化整合。其主导力量来自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夏商时期,该地区进入岳石文化圈,与淮河以北相同,属“夷人”文化,该文化来自于山东。其后,该地区便为吴文化、越文化及楚文化、汉文化先后覆盖。⑩三国时,该地区自高邮以北属魏,以南属吴;东晋南朝时期,属于南京六朝文化的范围。隋唐之际,运河漕运一跃而成为国家经济命脉,扬州、淮安作用突增,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终于形成了以扬州为中心的运河文化带,并在五代杨吴国时期达到了巅峰。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宋元明清。清代扬州、淮安成为商业的文化名城,尤其扬州,商业文化空前繁荣,一跃而成为蜚声国际的大城市,扬州文化将河海文化带到了鼎盛阶段,为庙会文化艺术增添了卓越的光彩。近现代铁路、公路运输兴起,以运河运输为龙头的扬州遂黯然失色。其整体呈南北兼具的水文化特色。江苏四大文化区的形成与演进,独特的地理气候提供了其空间条件,政治、经济、军事的冲撞与变迁不断地改变其地缘生存规模结构,传统的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一直悄悄地牵制着其演进走向及庙会文化的社会基础特色,传统的文化土壤及释道儒三家思想文化相互冲撞融合,构成并决定了四大文化区的根本特质及文化艺术审美特征,这一特征在江苏地方庙会文化艺术分析中,将会构成方向性的归属认领作用。
校园文化艺术节背景 篇2
关键词: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呈现出与之相符的特点。2001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会孤立存在, 都根植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 成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亦是如此, 它不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 而且推动社会文化的进程。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如何认识艺术审美教育, 如何实施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改革?这些都是尚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一、审美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 简称美育, 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 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 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修养, 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一方面, 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 审美教育中, 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 审美教育的目的, 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 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
艺术审美教育, 是通过借助欣赏艺术美的方式, 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及鉴赏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立足于艺术审美角度, 通过对艺术实践活动的审美视察, 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 净化受教育者的心灵, 启发受教育者审美学习的自觉性, 提高他们创造美与鉴赏美的能力。高校所进行的艺术审美教育, 是全面执行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美的理解和鉴赏水平需要, 更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
(一) 多元文化教育的提出
“多元文化”的观点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于上世纪初期提出的。当时的教育观点认为:为了了解和接受来自各个国家、民族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受教育者应接触不同文化的信仰、价值和环境。时至今日,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提法已被艺术教育界广泛接受。它涉及艺术教育课程中广泛艺术文化的教授, 其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特征方面。尽管很多学者对教育的多元文化问题存在着争议, 但立足于客观现实, “甚至它的恶意批评者也赞成, 多元文化主义已经成为现代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和艺术教育的一个常见的组成部分”。[1]从这个意义上说,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已成为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观点。
(二) 世界多元文化艺术与现今我国艺术审美教育的距离
当今世界, 已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存在着大、小民族共三千余个。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 不存在不受民族特质约束的文化, 也不存在绝对脱离民族根基的艺术。
仅以亚洲为例:亚洲目前有48个国家和地区, 总人口约38.23亿, 大小民族、种族1000余个。由于亚洲区域大, 民族多, 且文化的多样性强、差异性大, 因此无统一的“亚洲文化”。亚洲各民族传统观念非常浓厚, 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各民族的艺术形式上, 便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样式和文化特征。因此,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局面:许多学生在欣赏亚洲其他国家或民族的艺术作品时, 由于不了解该民族的文化信仰, 故无法体会到异文化艺术的美。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改革与实施途径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新产物。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下达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 其中强调, 高等学校要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 努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持续、健康、深入的发展。
(一) 改善审美教学环境
其一, 高校在制定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时, 可结合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制定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计划, 将艺术审美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其二, 高校每年度在预算时确定一定数目的艺术课程教研经费, 使艺术教育各项教学任务及艺术实践活动能正常开展。其三, 逐步改善高校校园审美文化环境, 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不仅能通过对艺术的体验去感受与体验自然美、生活美, 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关系, 引导学生在艺术审美教学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吸引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 改善艺术审美课程的教学方法
目前, 高校已开设的艺术审美课程有很多, 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把学生当成被动学习的一方。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不符合艺术审美教学的目的。我们应改善艺术审美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 在《音乐鉴赏》课程传统教学中, 对西方交响乐的学习是一个知识难点。交响乐中的多个乐章及诸多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体现通常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西方交响乐的特点呢?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强调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交响乐作品理解的再创造,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创造性。
(三)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
高校应多组织开展艺术审美实践活动, 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 培养健全的人格。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画展、书法比赛、摄影作品展等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多种多样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作为第二课堂, 将开展学术活动与艺术活动结合起来, 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实现艺术审美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舞蹈艺术 篇3
一、中国舞蹈艺术中的“情”
中国舞蹈以圆润流畅、动静对比、点线相织、刚柔相济、内外统一等要素构成“人之情”的审美样式。它注重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提倡舞蹈表现“诗”的意境,强调人的精、气、神的精神气质,突出人的圆、屈、拧、倾的人体形态之美,进而达到“情”的圆满。中国舞蹈研究“人情”之美来自于促使它形成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
从其形态来看,舞蹈动作直接来自采集、捕猎等生活动作。侏儒族的舞蹈形式是“环舞”,常常是一群人围着一个物体跳舞,它反映了侏儒族抢夺食物,抢占地盘的日常生活行为,同时,还表达一种巫术观念。再如吉普赛人的舞蹈,它以动胯、动肩、动腹、双腿呈外开蹦跳的动律,构成它自由奔放的风格,为舞蹈伴唱伴奏的曲调显露出哀怨幽伤的情调,深刻反映了这一流浪民族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不过,在当今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中,国人传统审美心理发生了急剧转换,人的存在价值被张扬的个性所肯定。那种追求“宁静致远”、“和谐圆润”等 传统审美观念正面临一种挑战或者说危机。在当代舞界的几次全国性的舞蹈比赛中,我们看到中国舞蹈的审美特征正被现代化思潮逐步淹没,这令人不禁抚胸叹息。只有民族的东西才会有存在的价值,面对被同化的危机,舞界不少有志之士,奋力抢救即将失去文化遗产,如舞院要建立中国舞蹈文化博物馆,舞蹈家孙颖编创的汉唐乐舞体系,众多高校舞蹈系科提出“高校有承担传承中国传统舞蹈文化责任的”意愿等等,这些都显示了舞蹈工作者对富有“人情”的中国舞蹈文化进行保护的强烈的责任心。
二、中国舞蹈艺术中的“理”
进入文明社会,乐舞成为观赏性节目,既然为观赏者编创节目和表演节目,就需要编创者进行理性的思考,怎样创作出为人所需要的节目,怎样表演才会更受人欢迎,这些都需要进行“理”的思考,这里也存在一个“情理”关系,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的“理”就是艺术规律。舞蹈艺术不是哲学,它不需要冷静、理智的思考,它需要用“情”来表达,编创者感物生情,用“理”来把握“情”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表演者体会到作品的内涵,才能将作品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完善。不过,既然是创作,就需要创作者按照“理”的原则来介入。这与原始人思维不同,原始人基本生存得到满足后立即表示出喜悦的举动,好像追逐到可以温饱的猎物,便立即举起石块或鸟羽或木棒呼叫狂舞一样,我们可以从岩画壁画上捕捉到这些远古先民们为何舞蹈的信息。在文明社会,舞蹈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情不自禁”的舞蹈也存在,它具有普泛性。另一方面,则出现了更多的“情理”结合的舞蹈作品。“情理”结合的舞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它不同于西方世界的舞蹈。
中国的艺术舞蹈和中国的民间舞也都以“理”来把握由衷发出来的“情”去创作和表演。如艺术舞蹈《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编导感物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小说而生“情”,将一部深沉壮阔、精密细致的历史长篇小说浓缩成一部只有90分钟的民族舞剧呈现给观众。受时间、空间约束的舞剧怎么能够表现出如此庞大的反映方方面面社会问题的小说内容呢?这对编创者是一个考验,聪明的编创者有感于反对封建礼教的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行为,依照舞蹈艺术表现规律,创作了《红楼梦》。这部舞剧的成功之处在于编导按照“理”的规律,准确抓住了以“情”动人的钥匙,打开了观众封闭的心扉。编导以林黛玉和 贾宝玉从两小无猜发展到心心相印的感情以及与周围环境对立矛盾展开戏剧情节。编导设计出一套别致的象征人物性格的符号,如宝玉的自由步接小提襟和转身山羊腿的舞姿,以象征宝玉年少、英俊、潇洒的性格;用舒缓、轻柔的古典舞的托袖、背袖、摆袖、放袖等袖子舞动作表现体弱多病、孤独善感,但从骨子里喷发出倔强的反叛精神的林黛玉的形象;用挺拔的体态、平稳沉静的水袖动作表现有心计、端庄稳重的宝钗形象;用碎步圆场和快速翻水袖、扭腰摆胯动作来表现美丽狠毒、泼辣干练的王熙凤的形象等,准确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给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审美印象。
三、中国舞蹈艺术中的“传统”
中国民间舞蹈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据初步统计,其种类大约有700多种,大都生存于民俗日常生活之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民间舞蹈,生长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就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如中原地区的舞蹈多为:俯首、含胸、微微屈膝、动作幅度不大的形态,其风格表现为:动律均匀、动作空间小、情感含而不露;而山区和半山区的民间舞姿态多为:前俯后仰、摆臂、脚牢牢地踩踏地面等,其风格为:稳重沉静。山区舞蹈有还颤动、摇摆、动作缓慢等特点,它来自山区人肩驮重物登山的劳动动作。这样的形态显示出来的风格是:沉静、含蓄、迟缓、谨慎等。
陕北秧歌是我国民间舞秧歌大系中的一种。秧歌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有四大类:山东鼓子秧歌、河北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这四大类秧歌又各具不同的艺术特征。如“山东鼓子秧歌”队形变化多、人数多、场面大、舞蹈情绪热烈激昂、气势很大。“河北秧歌”动作细腻柔和多以屈腿、碎步、手腕的转、翻、扣和塌腰、胯部的转、掀、错、提、坐、撅、揉、拧等动作,再与呼吸巧妙配合,形成自己舞蹈艺术特征。“东北秧歌”具有稳、浪、俏、泼辣等艺术特征。“陕北秧歌”主要以变化队形为主,队形有上百种,舞蹈动作多以扭步、十字步、凤凰单展翅等为主,其艺术特征是:扭、稳。舞蹈时,双臂甩动较大,挺胸抬头,具有纯朴,健壮,欢快的风格。因此只有陕北秧歌才能够更鲜明突出地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性格与感情。
四、结语
中国舞蹈艺术是一种抒发人的情感的艺术。林语堂称中国人的人生是“诗样的人生”,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人生存在“诗的国度”里,在诗的国度里生存,必然会有诗一样的人生,诗一样的人生必定会有诗一样的感情,诗的感情是浪漫的、抒情的、追求意境的,并且注重社群生命的历史性和延续性。不仅如此,中国又是一个重“理”的社会,人们在“理”的世界里去实现社会理想,完善人格品性,获取心灵的安慰。在“理”的世界里,从事舞蹈艺术创作和进行舞蹈表演。因此,中国舞蹈艺术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舞蹈艺术,她以独特的、光彩夺目的艺术魅力昭示于世界。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萨克斯著,郭明达译,《世界舞蹈史》P45,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2月版。【2】约翰•奥尼尔著张旭春译《身体形态》P16,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6月),
校园文化艺术节背景 篇4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校园文化背景墙 篇5
厚德载物,博学笃志
“文明、勤奋、进取、创新”是它的校训。一代又一代的四十中人坚持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师资优良,管理科学,质量一流,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贯彻”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质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筚路蓝缕,攻坚克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爱校、守纪、自律、自信”的校风;“乐教、敬业、严谨、爱生”的教风和“勤学、奋进、求索、求真”的学风!
咨询Q: 而零吧起吧幺幺武留儿
瘦几: 幺武八陵起留久刘起幺而 翻译联系
花园学校,现代配备
环境优美,校园绿地面积10409平方米,绿地覆盖率34.7%,绿树成荫,绿草如茵,它们见证着四十中的诞生,也见证着四十中的成长!
现代化的学校离不开现代化的硬件配备。两间通用技术专用教室里 摆放了电子实验套件、机器人模型等设备。在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天花板上 是声光电控制的 可旋转的星象仪。
整个教室是一部可观、可触、可赏的天文地理教科书。更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园,是露天的生物学课堂和实验室,集美化、绿化、观察、教学、实验为一体。
除此之外,图书馆是福建省中小学示范图书馆,共有藏书118038册,满足各学科教学教研需要。学校还建有网络管理中心和学校网站,校内每个班级和功能教室均安装多媒体设备和有线广播,实现了学校办公和教学信息化。
本色当行,润物无声
学校坚持走课题引领的特色办学之路,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适合四十中实际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师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省级课题1项,省级子课题1项,市级课题3项。“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德育活动促中学生知行合一品格养成的研究”、“ 利用微格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再思考”等课题,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十年来有59位教师的研究论文在CN级刊物及以上刊物上发表,在每年的省、市级优质课大赛或教学技能竞赛中我校均有多位教师获奖。走出了一支由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这就是的教师们!
四十中的教师们在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台上,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的火炬。
他们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这就是的教师们!他们在喧哗中潜心研究;他们在浮躁中沉静思考;他们在清贫中创造财富;他们在平凡中铸就伟大!
校园文化艺术节 篇6
有关本次活动事宜详述如下:
一、活动概述
1、活动主题:合作、创新、发展、求精
2、活动目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展现现代学子风采的舞台;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氛围。
3、活动内容:“校园之星”十大歌手、舞蹈、乐器比赛、诗歌朗诵、英语风采、书法绘画、大学生辩论赛等一系列的比赛。
4、活动对象:全院在校师生。
5、活动时间:
6、活动地点:现代学院。
二、赞助可行性分析
1、一年一次的现代学院“春之声”大型艺术节早已是校园内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该活动举行时间长、规模大、涉及面广、参加人数多,极受全院师生欢迎。
2、我院大型活动较多,有丰富的开展此类活动的宝贵经验,实力强大。曾与百事可乐、统一一百方便面、xx交通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知名公司协力合作过,取得了极好的成绩,给双方带来了可观效益。
3、我院学生有1余名,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消费潜力大,能为企事业带来深度的品牌宣传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4、在校学生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
(一)宣传播报形式
①海报宣传:为期多天的海报宣传,在学校宣传拦内粘贴海报(海报内容为当天活动的内容和赞助商名称)。
②横幅宣传:活动横幅若干条(由赞助方提供),在艺术节开幕当天悬挂于校园的主干道,为贵公司作更大的宣传。(例如:*****公司预祝xx现代学院第五届“春之声”校园文化艺术节圆满成功!)
③媒体支持:各活动开展之前,将活动的相关资料在校园网站及校园广播上宣传。活动进行时,将赛程跟踪报告。各活动结束后,将活动有关报道编入校报并在校园网的最新消息栏宣传(在显著位置注明赞助商名称)
④现场鸣谢:各活动开始和结束时,现场主持人将特别发言感谢贵公司的赞助并作简要介绍。
⑤所有在校内宣传活动由我方负责,宣传刊物有、由赞助方提供。
三、赞助方式
商家可选择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赞助商或协办商。主赞助商可获得本次活动的冠名权及全程宣传权。若主赞助商需要在学校内进行宣传活动,本次活动组委会将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必要支持。协办商根据所提供资金或实物的多少,享有不同的权利(协商决定)。
主赞助商及活动冠名权 6000元
四、活动经费预算
1、灯光 3000元
2、晚会背景喷绘 900元
3、舞台制作 1000元
4、演员服装及化妆 800元
5、茶、水 200元
校园文化艺术节背景 篇7
一、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很多学建筑的学生都知道,如果一栋楼想要盖得高,那么地基就一定得打稳。如果地基不稳,这栋楼就一定盖不高,甚至有倒塌的危险。这一观点在很多学科都可以通用,艺术学科也同样如此。艺术理论课程就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地基,学生只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了这门课程,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认为学生需要的是实践经验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是理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很片面的想法。目前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实践而轻理论”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艺术理论课程课时安排较少
在艺术理论课程的理论学习上,很多学校安排的课时较少,有的是分单双周进行,有的甚至将这门课程直接安排成了非必修课。而在实践方面,各个学校普遍安排的时间和活动都非常多。比如绘画类专业,学校会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野外写生,还会组织各种绘画技能比赛,这些活动或比赛都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不具备专业应有的理论素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能力很强,但不具备专业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沉旧
艺术理论是一门抽象术语比较多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教师在讲台上走形式,学生坐在下面走形式,教师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学生也没有学到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教师都是用之前的教案,时代在发展,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就会与现代社会发展严重脱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艺术理论这门课程的印象是毫无兴趣、毫无意义的,根本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二、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少,教师采用的方法较为传统、落后,总体而言,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我们应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高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师和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是高校的代言人,要完全遵守学校的教学安排,而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开设艺术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艺术类人才,鉴别人才的方法是作品而非理论知识,即使理论知识再出类拔萃,没有作品也于事无补,所以高校将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而言,理论知识是可有可无的,毕竟就业时没人会关注你是否掌握了某项艺术理论,主要看的还是作品,所以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理论知识的上进心,经常迟到、早退,课堂上也无法集中注意力。由于高校和学生都没有对艺术理论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造就了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是“花架子”,缺少深刻的内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教材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对于教学质量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纵观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的关键原因是教材的内容比较枯燥,整个版面都是文字,需要学生强制性记忆,且内容抽象,没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看着这样的教材犹如读“天书”,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方案,所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从其他教师那里照搬而来,缺少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致使艺术理论课程形同虚设。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改变原有的艺术理论课程观念
在很多学校和教师的眼中,对艺术理论这门课程的定位就是一门辅助性课程,认为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实践经验。这一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所以,要想对艺术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学校以及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观念。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于艺术理论课程的看法,如定期召开艺术理论学习经验大会、请知名艺术家到校做有关艺术理论的演讲、请优秀校友返校宣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等。最重要的是,学校相关领导必须改变自己对于艺术理论课的轻视心理,这样才能达到改进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二)更新教学内容
沉旧的教学观点,过时的教学理论,会使学生与现代社会整体脱节。所以,教师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制作符合现代人们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教案。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才是最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才能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
(三)改革教学方法
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手机、电脑、电视等,而在过去,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只有电视、报纸和杂志。信息的更新速度远远不如今天这样快。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只需要一块黑板和一只粉笔,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工具是教师可以借助的。现在,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多媒体工具等,将以往沉闷的教学课堂,改变成为集图像、音像、视频文件等共同存在的有声有色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增加艺术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
艺术理论这门课程,很多学校在课程数量的安排上都比较少,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非常不重视。因此,在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中,首先应该增加艺术理论课程的课时安排。其次,要将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选用浅显易懂的教材,增加学生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积极性;最后,对于理论课程的安排要进行合理的搭配,要注意内容上由简单到困难。与此同时,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各个学校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层次感。
四、结语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改变原有对这门课程的轻视观念,并且积极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
参考文献
[1]邝嘉.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新模式[J].科技致富向导,2014(3).
校园文化艺术节背景 篇8
[关键词]出版创新;传统文化艺术出版;出版管理;人工管理;网络销售
[作者简介]欧阳碧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创新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新技术进行的出版改革创新。在出版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摒弃旧的出版观念,改革以前的出版制度和出版模式,还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制定和提出新的出版理念、出版机制等。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新的技术革命对出版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出版物作为弘扬中华文明的载体,更应顺应数字化这一大背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出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出版同样也需要实现从出版管理、出版技术、出版内容、出版人才到出版销售等方面的创新。
1. 出版管理的创新
出版管理的创新就是改变以前的人工管理模式,实现数字化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对统计技术的量化管理来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等方面职能的管理。传统文化艺术出版管理的数字化,就是通过实现对文化艺术品的数字化处理,从而使其达到数字化交流、反馈和对接,实现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最终服务于数字化的出版管理,以提高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
在传统文化艺术出版实现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很多传统的文化艺术天然具备某些特点,因此在实现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比如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很多具有地方风情的图书会被他人所误解,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去引导读者,让读者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接受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不仅要在管理过程中环环相扣,严格把关,同时也对编辑的道德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2. 出版技术的创新
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的结合,既要吸收传统技术的经验,也要借鉴新技术的优势。在我国传统的出版流程中,编辑加工一直被作为出版的核心程序备受青睐,无论是选题的提出、申报,还是印刷、发行,都需要编辑积极参与。数字化背景下,编辑的工作同样可以实现数字化。借助智能软件的开发利用,编辑的工作从繁忙的文案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让他们尽可能去发挥优势,进而转向研究选题的策划和开发上来。
3. 出版内容的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出版的主要内容,既要发挥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也要增加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目前我国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导致很多人对图书出版丧失了信心。特别是在电子图书市场,由于管理不到位,很多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将垃圾图书上传至网上。这就要求我们的图书作品不能简单去迎合低级趣味,要加强其知识性、趣味性。
数字时代的出版要严把质量关,让高品质的图书进入人们的生活,这就要求以标准化的格式存储有效的数字化资源。这不仅要严厉打击图书侵权行为,还要实现资源内容的有效性。版权的有效性是指文化艺术作品的版权所有者有维护自己权利的义务。作为出版社,应严格遵从法定程序,在被授权后方能对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出版社在与作者签订合同的时候,并没有对其作品电子版的销售途径、销售范围等作出详细规定,甚至有的出版社在未取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数字化加工。
所谓数字化出版资源内容的有效性是指出版社在进行数字化出版资源建设的时候,在选取内容时,尽量选择适合读者接受的、相对比较形象生动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艺术作品的内容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内容上具有可维护性,体现数字化出版资源的效率性和持续性。作为文化艺术出版物的最终消费者,读者需求是产品能否受到市场欢迎的关键,只有真正符合读者需求的资源,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出版资源。同时,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作为数字化的文化艺术出版物,更应借助网络,不仅以电子书的形式去表现文化,而且应配备音频、视频等相关表现形式,这就需要实现资源的标准化处理,让作品在加工和存储过程中提高其精确度和准确度。
4. 出版人才的创新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出版业发展的关键。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将编辑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救出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去编辑高质量有市场需求的图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数字出版无论在技术形态、知识结构、出版结构、出版流程各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出版,传统的编辑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人才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完善现有的培训机制,促进现有从业人员实现自身的良好转型。数字化时代,更要重视人才的建设。出版单位既要选择适合的员工,还需要建立被员工认同和接受的培训机制。数字化时代虽然在技术和运用上有所改进,但是出版本质并没有改变,同样需要编辑的创意和积极作为。在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编辑不仅需要提高主体参与意识,还需要通过各种培训,了解数字化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和影响,积极主动去学习,提高信息检索、网络技术运用等各种能力。
第二,结合互联网时代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编辑人才。一个合格的编辑需要具备三大特质,即拥有知识家的本色、企业家的风貌、审美家的风格。这就要求编辑的知识既要专又要博,同时也对他们的品德、能力和学识提出要求。在品质方面,要求编辑能实现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完美结合,既要承担社会责任,也要利用行业标准严格约束自己。传统文化艺术出版肩负着启迪民智、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道德应是每一个出版人人格的重要体现。在能力方面,要求编辑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出版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编辑不仅要具备组织策划选题的能力,对书稿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还必须具有管理能力,这主要包括出版质量管理、出版人才管理、成本与财务管理等。
5. 出版销售的创新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出版销售提出了新的要求。网上书店、网络订单、网络宣传以及网上发行平台的建设都对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发行工作提出挑战。出版销售创新,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缩短出版社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出版物尽快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最大范围将读者的意见反馈回来,实现信息的及时和双向交流。
总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纸质媒体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革,作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平台,传统文化艺术出版更需要实现从出版管理、出版技术、出版内容、出版人才到出版销售等方面的创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朱任军. 数字化环境下的出版创新[J]. 江苏教育期刊,2010(12).
[2]胡筱丹,胡潇. 新闻出版创新型人才管理之思考[J]. 出版发行研究,2010(9).
[3]田建平,朱京玮. 华文出版“文化软实力”建设新论[J]. 出版广角,2013(23).
[4]肖东发,张文彦,于文等. 借鉴国外出版创新经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三)——日本出版创新与文化软实力[J].编辑学刊,2012(4).
[5]王家保,张敬柱. 浅谈出版创新[J].经济视角,2011(9).
校园文化艺术节总结 篇9
本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元旦庆祝活动艺术节活动以“踏着素质教育教育的鼓点、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为主题,亮出了新时代教师的形象,展示了新时期青少年的艺术风采;其目的在于丰富学生学校文艺体育生活,展示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体育艺术教育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艺术节的组织是很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主体,全员参与。
本学期一开学,校团委组织音体美教研组对照工作计划,认真学习、研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论证,多次调整修改,于11月中下旬定好方案。
活动内容包括体育、科技制作、音乐三大块,具体形式为科技制作作品展、拔河比赛、文艺晚会几部分。校团委早着手组织教师抓好特长学生的培养,要求编排的节目必须能展示出专业教师的水平。
从活动情况来看,本次艺术节活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首先表现在体育课、音乐、美术课堂也成了艺术节的活动领域。音乐学科强化了歌曲、舞蹈校本课程训练,使得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隆重喜庆,展示技艺。
为了增加艺术节的喜庆气氛,使此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成为孩子们的节日,在艺术节项目的设置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充分尊重孩子意 59
愿,使每项活动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美餐。项目设计新颖。新增了音乐剧、歌曲串烧、音乐快板、小品、相声、武术等,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尤其是教师节目,老师一上场,台下的小观众个个都是热情洋溢、激情高涨。氛围营造得好。学校专门搭建了舞台、购置了音响;台下学生按年级组成了方块队,各有各得标志,有的挥舞着彩色的气球棒、荧光棒、哈哈巴掌;有的是五颜六色的花束;还有的手执国旗,不停地表达着内心的喜悦;更有不演员,拿着数码相机、亦或录像机现场拍照录像留念。。。。科技、体育、艺术的功能本来就是娱乐身心的,但科技艺术的表现却必须一丝不苟、勇于创造。舞台上演员们的表现都非常的投入,个个吸引你的眼球。书法、剪纸、根雕、科技制作、折纸、绘画也吸引了大批的家长和学生前来欣赏„„校园文化艺术节展露孩子们创造的天性和自信的品质,成为他们表现自我风采的大舞台。
三、项目丰富,精彩无比。
本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元旦庆祝活动虽然准备时间很短,但活动项目是丰富而精彩的。活动分为三个部分:12月29日的开幕仪式以及拔河比赛、30日的科技制作品展示、31日的文艺晚会。其中文艺表演包括舞蹈、相声、独唱、诗朗诵、吉他表演奏等18个节目。
单看31日晚上的文艺节目的演出。九二班带来的小品《买车》表现了学生们超强的表演能力,八二班情景剧《感恩父亲》的表出了孩子们对父爱的珍重和感激;八一班歌伴舞《大地飞歌》不仅舞姿优美,60
唱出了我们是自信、阳光、健康、快乐。七一班的武术《精忠报国》刚劲有力,表现出了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采;最后孩子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最富有活力的老师们,祝福老师越活越年轻。
感谢校领导,因为他们的亲历亲为,大家思想更重视,节目更上档次;感谢音乐组的老师,正是他们极具创意的设计,节目才充满了灵动;感谢所有的男教师,因为他们,保障了后勤工作的周到细致;更感谢一线的各科老师们,正是他们,协调好课堂与课外的关系,理顺了教学与活动的关系,才保证了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高质量组织好这次活动。我们的教师潜力无穷,我们的团队合作有序,我们这个集体——了不起!
五、一点不足,几点建议。
本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前期,学校迎接教育强县复验;片区教研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元旦庆祝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的紧张和冲突,至使艺术节展示活动之前的许多艺术作品、艺术表演的精彩只能是相对的,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由于团委能力有限,虽然本次晚会节目都经过各班认真排练团委彩排过,但节目应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今后更好地发挥体育、科技、艺术节活动的教育效果,建议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
1、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方案一定要面面俱到,具体化、明确化,各负其责。又减小对学科教学的冲击,同时也有利于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编排节目的任务不应只是团委、各班主任和音乐老师的事,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选拔节目。
隆重喜庆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元旦庆祝活动,在师生及家长们的掌声笑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但她的影响并未结束,学生们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所受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必将在艺术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教育者的思考并未结束,我们思考本届艺术节的成功经验和失误的教训。我们相信:体育、科技、艺术教育活动必将迎来新的希望新的辉煌。
【校园文化艺术节背景】推荐阅读:
校园文化艺术节11-03
校园文化艺术节计划10-03
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总结09-01
校园文化艺术节方案 总结09-30
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讯11-21
2022校园文化艺术节策划书10-11
阿一中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06-08
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策划书08-17
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主持词10-11
第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