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微电影分析(精选7篇)
调音师微电影分析 篇1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影评
假装失去,不会让你变得坚强
你知道泰姬陵为什么那么美吗?皇帝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妃子,他找来全国最好的建筑师,问他:你结婚了吗?结了陛下。很好,你爱你的妻子吗?陛下,我爱她。她是我的一切,我的命。很好,那我就把她处死,这样你就知道我有多痛苦,就能为我妻子建立起最壮丽的陵墓。
人们认为失去会让人更敏感。这位在钢琴家道路上失败的男子,因此装成盲人,开始走家走户为钢琴调音。大家都把他当成盲人,因此,小费更高,态度更好,他也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景象:男人大手大脚地换衣服,女孩穿着内衣在他面前跳舞,一直到最后一家人家,他看见了凶杀案。
这部电影有屏息的张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果那个泰姬陵的故事是真的,那我以后再看见泰姬陵,我将不止感受到爱情的伤痛,我还会感受到那位无辜失去妻子的建筑师的仇恨和愤懑。他必须足够坚强,才能够面对爱妻被人处死的打击,才能义无反顾建起泰姬陵。除却爱情,他必然怀满撕心裂肺的仇恨和悲怆。
因为调音师并没有真正的失去视力。他希望获得的是照顾,而建筑师除却悲痛、仇恨、愤懑和名声之外,一无所有
调音师 死之谜
调音师肯定是被杀死了(因为开头字幕出来的声音)他相信自己的演技完美无瑕,那是因为之前他并没遇到真正要挑战他演技的人。跳舞的少女也许本身就是个暴露狂,餐厅的服务员(钱是对的,调音师故意找茬)对于调音师到底是不是个盲人并不感兴趣,因为这跟他没有利益冲突。主人公的确花了很多功夫去学怎么做一个盲人,他的演技应付之前的角色都是绰绰有余了,但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才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调音师到底犯了几个错误让女主人从刚开始有保留的信任到怀疑再到最后的识破?
总共有五个失误(以下是按照失误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排列的):
1.调音师最后一下按门铃的时候女主人很可能在门后看着,而他按门铃的动作很迅速,如果是盲人应该是摸索着去按的
2.调音师踩到油漆摔倒的同时看到了尸体,(地上的是油漆,是女主人为了掩盖血腥味故意泼在地上的,女主人家确实在装修,8分16秒门的左边有梯子和一些工具,门的右边有油漆桶)他看到了尸体以后表现出了惊慌这引起了女主人的怀疑。为什么女主人会这么快就怀疑,因为女主人本来就只是有保留的信任。一个细节可以说明,调音师进门以后女主人把门反锁了,反锁的时候可以听到三到四下声音,而之前女主人开门的时候是直接开的,并没有听到解锁的声音,这说明之前门没有反锁。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门反锁,就是怕调音师不是盲人,看到尸体
后夺门而逃
3.女主人开始怀疑调音师,于是做了一个测试,很遗憾,这个测试调音师没能通过:8分40秒,调音师要坐下的时候女主人故意推了他一下,调音师本能的用手撑在钢琴上,而这个钢琴,他之前碰都没有碰到过,盲人怎么会知道没有碰到过的钢琴的位置呢?于是女主人更加怀疑调音师不是盲人。
4.女主人取下调音师的墨镜,她想看看调音师的眼睛,因为有些盲人的眼睛和正常人的眼睛不一样,(比如谢逊的一看就知道是个瞎子)如果是这样,女主人就可以打消自己的怀疑。于是女主人端详了调音师的眼睛好一会,她看到了什么?隐形眼镜(影片之前的细节:调音师为了伪装盲人带着隐形眼镜)
5.日程本,这个失误是最明显的,正如调音师自己想的:盲人要什么日程本。他不该把衣服给女主人。
其他细节:
调音师的上司说了一句话: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女主人的对门邻居就在门眼后面偷窥了调音师,直接识破了调音师假扮盲人,所以她才会满脸疑惑的开门。而调音师并没看到邻居的满脸疑惑,女主人却看到了,女主人以为是自己说丈夫不在家的谎言引起了邻居的疑惑,所以她才迫不得已让调音师进去。也正是邻居这个举动,间接的将调音师推向了地狱。
影片刚开始调音师就是因为紧张过度在伯恩斯坦钢琴大赛失败,说明调音师的心理素质并不好,这也为后面买下伏笔:调音师看到尸体以后非常紧张,演技也大打折扣,失误不断。
女主人的丈夫(死在沙发上的老头)的死状过于平静,他在临死前也没发觉有人用钉枪指着他的太阳穴?这是因为他是个真正的盲人。这也同时说明女主人对盲人非常了解,识破调音师假扮盲人更加容易。
为什么邻居识破了调音师却没有揭穿他,这是因为她发现女主人也在扯谎。女主人的丈夫是盲人,还一把年纪,照理说不会单独出门的,但是女主人之前说他丈夫不在家,这也引起了邻居的怀疑,所以邻居开门时的困惑表情是来自于两个人的,邻居发现两个人都在扯谎,所以她不知道说什么。
很多人对老头死在地上还是沙发上有争论,为什么我觉得老头是死在沙发上的而不是死在地上的,因为我想不到一个理由凶手把老头杀死在地上还扶到沙发上坐好,血迹会弄脏沙发和枕头,会加大处理尸体和血迹的工作量。
调音师微电影分析 篇2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价值,精准传播
生活节奏的加快, 使得“微”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 微博、微信、微播、微小说、微电影, 微时代成为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一支独特的旋律。2010年广电总局令第61号颁布, 为广告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 越来越多的广告人、广告主开始思考如何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推动了微电影广告的兴起。现在微电影广告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定义, 其最早由凯迪拉克品牌提出, 成形于其与中影合作的微电影广告《一触即发》, 此后便被广为运用。大多数人认为微电影广告是以电影为表现手法, 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品牌而拍摄的有情节的、时长一般在5~30分钟的广告。
微电影广告的广泛运用, 也充分说明了其广告价值所在, 从吸引力、高性价比, 再到深入的阐释力都推动了微电影广告的价值体现。
一、吸引关注, 迎合受众内心需求
微电影因为可以充分利用人物、故事、情节设计和场景道具等一切因素, 其信息丰富, 形式多样, 再加上“时间短、节奏快”的特征, 吸引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另外, 一些明星演员、明星导演的加盟, 以及对热点故事的适当运用, 都使得微电影广告越发受到受众的欢迎。比如堪称微电影广告鼻祖的《一触即发》, 融合凯迪拉克赛威、吴彦祖、中影以及央视首映、劲爆情节等多种元素, 使得《一触即发》取得了开创式的成功, 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其类及好莱坞巨制的视听效果也使得影迷观后大呼过瘾, 满足了其视听需求。据统计, 《一触即发》网络点击破亿, 微博转发数约为8.7万次, 其续集《66号公路》在更强的预热的烘托之下, 更是累计点击量超过2亿次, 整体视频播放数近1.5亿次, 微博转发数突破26万次。
再如, 由姜文导演的《看球记》, 则是其在《让子弹飞》之后执导的作品, 其典型的节奏明快、幽默风趣的姜氏风格得以延续, 更是在《让子弹飞》的成功的荫蔽下, 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追捧, 其中父子亲情的主题感动了许多观众, 整个剧情在佳能相机的连拍声中推向高潮, 在佳能广告歌曲的动人旋律中走向尾声, 而结尾处父亲的一句“球进了!”将故事的动人之情一笔勾回, 更在冲洗出的照片中展现了佳能连拍的高性能, 最终与“佳能, 感动常在”的品牌理念相契合。在明星导演和动人情节的吸引之下, 该微电影三天点击率就突破了1000万次,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 更为微电影的广告宣传功能增添了强劲的一笔。
此外, 还有由澳大利亚旅游局、上海全土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天地合娱乐制作共同推出的一部关于澳大利亚旅游的宣传片微电影, 电影主线为两个年轻人的爱情邂逅, 在澳大利亚取景拍摄, 横跨悉尼、墨尔本、塔斯马尼亚三地, 在两个人的游走过程中, 以三地为主线, 从相遇、升华再到寻找真爱, 景色和故事融为一体, 给人以视觉上和心灵上的美感, 既利用了明星效应, 又利用了名地效应, 在细节的展现中, 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澳大利亚。
可见, 微电影广告通过情感诉求的方式, 巧妙地将产品或者品牌的信息和理念融合到微电影的情节或者剧情当中, 然后利用故事将受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通过故事给予受众深刻的印象的同时, 将印象引申到产品和品牌上, 这种吸引力所带来的, 是优于传统广告形式的、更具潜移默化作用的效果, 更利于受众了解和接受产品特性和品牌价值观。
二、精准传播, 深入表现企业理念
传统电视广告正在面临受众老龄化的处境, 而相较于传统媒体广告而言, 微电影广告则吸引了80后、90后占主导的网络大军, 他们追求个性、喜好新鲜事物, 关注新事物的革新, 尤其是对日益丰富和兴盛的微电影, 更是表现出了较强的兴趣。而且, 微电影广告主要以网络生力军频繁出现并参与的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为主要传播渠道, 这为其更直接、更精准的传播,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微电影的优势在品牌传播中更是充分体现。
比如, 真维斯推出的《天生独型, 90后青春手写体》, 是一部类似《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90后校园爱情题材的微电影广告, 其风格清新、活泼、青春, 将产品植入到情节中, 以“特立独行”为主旨, 贴近90后人群, 结尾打出“不热血, 不搞怪, 不出格, 不特立独行就不是青春了”的口号, 将90后在饱受争议的舆论压力之下, 依然保持个性和自我的青春气息张扬出来, 体现了90后备受压力, 却依然活出精彩的精神, 迎合了90后的心理需求。从品牌定位角度看, 真维斯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 其目标受众也一直定位于16岁至30岁的年轻人, 所以微电影的主题选取契合了真维斯的品牌价值取向, 将品牌理念融入到了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中。
无独有偶, 由ECCO爱步推出的微电影《爱步爱我》则讲述了80后群体的故事。80后群体除追求个性、喜爱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外, 还在生活、工作的双重压力下, 寻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我和自由。在此类受众这一需求下, ECCO爱步的微电影《爱步爱我》选取了上海和乌镇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 将令董洁饰演的女主角眼前一亮的ECCO 2012春夏最新鞋款作为转折点, 让女主角穿着它从大都市上海逃离至静谧的乌镇, 从鞋子的舒适, 再到乌镇的宜人, 那种久违的自由和真我从女主角的表情、姿态、甚至步履间一倾而尽。而生活中的董洁对自己的评价是:“我崇尚自由与舒适的感觉、不妥协的自我风格、却依然优雅高贵一直是我的个性追求。”充分体现了董洁这一80后的个性特征。而所有的元素则与爱步的基本设计哲学相契合——为顾客设计及制造最舒适的上班、消闲及喜庆节日穿着的鞋类产品;使人们把行走当做一种真正的乐趣。舒适、真我、释放、乐趣, 都在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的基础上铺展开来, 实现产品、品牌的理念展现。
三、娱乐产品, 广告预算相对较低
相较于传统的TVC, 微电影广告更像是在讲故事, 人们常常抵制广告, 认为是夸张的推荐和近乎强迫式的推销, 而微电影则是在讲故事的基础上, 在情感上拉近品牌与受众的距离, 在这个意义上看, 微电影可以说是“娱乐产品+广告”, 在接受度上, 则优于传统的硬广告。那么既然是讲故事, 就要有主角、配角和各种道具, 当然, 在传统广告中也需要这些, 但不同的是, 在微电影广告中, 角色不再是产品或品牌自己, 而是与故事的角色结合了起来, 甚至很多时候产品或品牌只是配角或者背景衬托, 而且并没有因此而被掩盖光芒, 相反, 能够更好地为受众所接受。实际上, 较之以往的TVC或传统形式的广告, 微电影广告在成本预算上却有“便宜”可占。随着“限娱令”、“限广令”的多番冲击, 以及传统媒体电视广告价格昂贵、受众老龄化以及宣传不够深入问题的出现, 广告主的广告预算逐渐呈现溢出的态势, 转向互联网的怀抱, 而互联网媒体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全民网络化等独特特征, 也压缩了微电影的制作成本和推广成本。
四、结语
微电影广告作为一个近两年兴起的新鲜事物, 搭乘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革新浪潮, 很多独有的特征成为其自身发展的优势, 体现了广告价值。但随着微电影广告的愈发普及, 则会带来其市场同质化, 届时, 微电影广告是否还能成为吸引注意力的“万金油”, 则成为行业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所以, 为长远地利用微电影广告在产品和品牌宣传中的独特价值, 除了积极创新外, 还需要动态观测受众的审美需求和行为变化, 做出相应的调节, 才能保证微电影广告的长做常青。
参考文献
①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 2011年第7期.
②蔡若愚.麦迪逊+葡萄藤=微电影[N].中国经济导报, 2011-12-17, 第B06版.
③盖雄雄.凯迪拉克:微电影营销的开启者[J].广告主市场观察, 2011, (08) .
浅析微电影《调音师》 篇3
微电影《调音师》海报
一、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
《调音师》的主要人物毫无疑问是男主角——一个天才却看似不够天才的钢琴师。在故事的开头,便讲述了他参加钢琴比赛,可他会成功吗?短片通过种种细节刻画预示了答案的否定。“去年,我被看作是天才。我自己也认为我前途无量”“15年来的努力,只为了一个目标”简短的话语,配合他始终颤抖的手擦拭着琴键,以及之后特写镜头的满头大汗,不难看出他的心态不够好,他把这一切都看得太重。在生活中,的确会遇到许多大事,也许大到能左右人生的走向,可是更多时候,决定人生走向的不一定是外在表现,而是自己的心态,如果不摆正心态,有可能会毁了一生。在餐厅里戴着一副墨镜,从容地与上司在对话,对于上司给自己看的照片仿佛视而不见,男主角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真正的盲人调音师了。他得意地侃侃而谈作为盲人调音师的好处,讲泰姬陵得以造成的故事告诉上司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为了显示他的成功,故意抱怨服务员少给一张钱,来刁难服务员。导演把一个失意后又重新焕发生机,得意洋洋的调音师塑造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之后发生的一切作了铺垫。由于比赛的受挫,调音师不再对音乐和自己的事业感兴趣,他放弃自己的人生,从此一蹶不振,借调音师的职业,装成盲人博取他人的同情,成了一个偷窥顾客隐私的偷窥狂,因此,小费更高,态度更好。同时,他也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景象:男人大手大脚地换衣服,女孩穿着内衣在他面前跳舞,一直到最后一家人家,他看见了凶杀案。当调琴师进入老妇人的房门时,随着关闭房门时的短暂定格镜头,短片进入高潮。昏暗的光线,幽闭的空间,当调琴师意外卷入这起谋杀案之中时,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处遁形,只有假戏真做,继续把自己的盲人角色扮演下去。然而,这次一旦被识破,便会危及生命。从此,调琴师的命运便与观众那颗紧张的心紧紧的系在一起。
显然,调音师是一个反面人物,同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浅薄,没有任何的深度,贪婪懦弱,遇到困难时就会无法做出明智的判断。也许这也是人类的本性:懒惰、傲慢不逊、被惊吓时就动弹不得。人性本恶,导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贪婪,堕落的钢琴师,更是批判了当下人性之假、恶、丑。短片中的老板是一个看似正义凛然,但实则自以为是、唯利是图的大老板。他在片中代表了人性的底线,但最终还是被突破了。他默许了调音师的欺骗行为,因为调音师反复强调提高了生产力,并不止一次地反问:“你要炒掉我吗?”可见人们在面对贪婪和追逐利益时是可以放弃底线的,对于操守的坚持是多么的不值一提。老板出现在短片的开头,他是一个自我、自大、肤浅的小人,当被问及提高生产力的时候,内心的贪欲让他不再追究调音师的欺骗行为。他的性格急躁,易怒,在悠扬舒适的古典乐下显得格格不入,他不仅代表了自己,更代表了一群为了经济效益可以妥协、冲破一切道德底线的贪得无厌的小人。老板,是导演塑造的第二个人物,尽管出现的镜头不多,但是短片的关健人物,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老板,才会有这样的员工。贪得无厌的老板形象有很多,这个老板形象的塑造,好就好在他态度的转变之快,在道德的边界,他选择跨过。
二、情节巧妙扣人心弦
《调音师》中发生的故事,让每一个观影者都为主角屏息凝神,担心不已。在给一位顾客上门时,他多次按门铃却得不到回应,正在他犹豫是否要离开时,门推开,从里面出来一位老太太,她打量着男主角,得知是盲人才放松一些警觉,也许我们不会奇怪,一位老太太,丈夫不在家,对于陌生人的来访总是小心翼翼的。这时对门的邻居打开门,奇怪的望着他们,老太太才不情愿地请他进门。可殊不知,这邻居的一次开门,等于直接宣告了男主角噩梦的开始。当他发现地上的尸体后摔倒惊慌失措,可这一切的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他是个盲人,又怎么可能选择夺路而逃呢,要是他逃跑了呢?不,突然想起他进门后,老太太的锁门的声音,已经太晚了,现在的他,只有继续做他的盲人调音师了。接下来的事情,是不是像调音师那样内心独白:“我只要继续调我的琴,调好,走人”那样呢,此时身为观众的我也是这么想的,但结果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之前看似种种天衣无缝的细节反倒成为男主角的最大败笔:老太太故意讲他眼镜脱下看他是否真正的盲人,还有他衣服口袋里绝不可能属于一个盲人的笔记本,这一切一切不仅让男主角陷入一丝担心,更给我们观影者莫大的心里暗示与担心——他真的还能顺利脱逃吗?
短片中调音师因谎言而获利,却也因谎言而使自己陷入险境。短片开始光线色彩都比较明亮,直到调音师上门工作摁响门铃,之后便以昏暗的光线一直延续到结束,这样明显的光线色彩变化预指着危险的到来。渲染了短片恐怖惊悚的气氛,使观众更加投入短片中。同时也将整部短片分为了两个部分。短片上半段,调音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演技,通过找钱教训了服务生,当他去往下一个顾客家的路上,通过画外音运用颠倒蒙太奇的手法交代了教训服务生的具体情节,在过马路时主动要求搀扶老人过马路,看到老人诧异的表情,再加上之前假装盲人未被识破,反而获益使得他自己信心倍增,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演技。并且此处光线非常明亮,给观众轻快的视觉效果,同时表现出调音师因此洋洋得意的情绪。之后妇人因丈夫不在家的理由一再拒绝调音师,在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调音师却以自己是盲人,行动不方便为理由,硬是不想让自己白跑一趟要求妇人给个说法将自己推进了险境。当调音师发现了尸体,知道危险即将来临。他的本能反应是装得再像一点,不要露出破绽,就能脱险,而不是丢开谎言以逃生为目标。这点就能看出调音师以盲人伪装自己欺骗他人时也已经深深地欺骗了自己。他不断地自言自语“我是一个盲人,没有必要回头,只要我弹琴,她就不会动手”,此刻他已经忘记了他自己是一个强壮的青年,对手只不过是个拿着简陋武器的妇人。调音师背自己的谎言所催眠,也收到了谎言给他带来的灾难。
三、引人入胜的倒叙结构
“我必须弹琴”“我从开始弹琴她就没动过”“我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一句句内心独白此时仿佛也只是对自己无力的安慰。琴声缓缓而悠扬,直到短片结尾。作为观影者的我却满腹疑云,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吗?不,突然想到此时似曾相识,这不正是短片的开头吗?只身着短裤和袜子的男主角弹着琴,一旁还有一个老头没有意识地躺在沙发上,琴声悠扬。原来导演早就给了结局,至少是结局的一部分。将短片再次回到开头,那“嘭”的一声才是短片的落幕,似是男主角命运的审判锤。是老太太之后将他放走的关门声,还是钉子从钉枪中射出那摄人魂魄的声音,此时已不再那么重要,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最好的结局。在我看来,这早来的结局令我有些唏嘘。同时也可看出该短片的倒叙叙述手法,导演匠心独运,令观众惊叹。
该片给人最大的印象便是首尾相接。导演采用倒叙的叙事蒙太奇手法为短片设置了悬念。短片开始首先听到的是一段悠扬平静的钢琴声,看见的是一位赤裸着身体的男人弹着钢琴,身后站着一个女人,沙发上坐着一个男人,目光呆滞看上去平静的诡异。短片在这里运用弹钢琴男人的内心独白来交代当时的处境。“我是一个盲人,我很少演奏,除非是在特殊的场合或者是为了特殊的人。”原本,短片这样的开场已经使得观众不禁开始揣摩当时的情况,然而演奏者说出这样的话之后,更加引起观众的兴趣,既然是特殊的场合或者是特殊的人,那么当时到底是什么处境。不过很显然是某种困境。短片后半段,调音师摁响门铃随妇人进门后,镜头并没有切换,反而导演运动推镜头,越来越靠近大门。这里也制造了悬念,妇人的奇怪举动迟迟不愿开门,和对面邻居疑惑的眼神都预示着在调音师进入客人家中后悔发生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日程本是调音师装盲人的最大败笔,当他赤裸身体调钢琴时想起自己的日程本还在上衣口袋,这会使得自己盲人身份穿帮。同时镜头拍摄到妇人在翻上衣影子投射到墙上。将事情发展推到最高潮,使得观众跟随调音师达到最恐惧状态。
短片最后,调音师优美的钢琴声响起,仿佛又回到了片首,无缝的感觉,使得短片紧凑丰富。此时,调音师是生是死都已然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挡人性的崩离。整部短片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惊悚紧张的气氛,更是人性的拷问,人性之邪恶,之贪念,似乎已在某些人身上扎了根,导演以小见大,折射出了社会上的现象,短短13分钟,却到处人生百态。
调音师微电影分析 篇4
上映时间:2010年制片地区:法国
影片类型:哲理微电影导演:Ramon and Pedro
编剧:Marie Chadu c主演:Zacharie Destraz, Ju les Martinet, Pierrick Destraz, Henri Destraz
微电影《镜子》将主人公漫长的一生浓缩在浴室的一面镜子之中。影片采用主观镜头记录下主人公在镜子前刷牙、洗脸、刮胡子、喝水等日常举动, 利用镜头的摇移和巧妙的转场, 将主人公的人生境遇变迁串联成流动的生命画卷。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得到了完整的呈现;成长、懵懂、爱情、婚姻、孕育、背叛、衰老、死亡……人生的种种体验都得到了准确的表达;好奇、喜悦、惶恐、平静、悲伤、烦躁、释然……人生的种种表情都得到了真实的演绎。影片让人们想要停下脚步重新审视人生, 找寻那个最真实的自我。
作为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意象, 镜子常常在各种影视文学作品中出现。不论是《白雪公主》里的恶毒王后对于美丽的追问, 还是希腊神话中那耳喀索斯对于自身倒影的迷恋, 对镜像的凝视都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而这种凝视也引导人类展开了一场叩问灵魂的精神之旅。一个人只有遗忘了易逝的皮囊才可能找到通往心灵内省的道路, 一个人只有冲破外表的藩篱才能拥有自我检视的勇气。面对镜子中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你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和自己好好聊聊这个世界了。短短6分钟的影像里, 我们见证了主人公的一生, 虽然有关于岁月沧桑和世事无常的慨叹, 但更多的是关于生命与人性的思考。
一、颇具哲理的镜中人生
柏拉图曾经说过, 人类应该关照自己的灵魂, 因为它是人的本质。但是灵魂的关照需要通过映像的协助才能够完成, 因为它就像一个人的眼睛, 惟独看不见自己的存在。镜子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面对镜子, 自己的眼睛终于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了。镜子在帮助人修饰外表, 协助人适应并与社会融为一体之后, 它又引导人转入探索自我内心的天地。 (1) 由此可见, 镜子不仅是日常审美的起点, 也是自我审视的开端。镜子让人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模样, 不断树立起对自我的认知, 从而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正如镜子具有正反两面, 人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也具有向外和向内两个维度, 向外塑造外部世界中的自身形象, 向内探寻内心世界的真实自我。对于镜像的选取和巧妙使用是本部微电影的最大亮点和创新之处。下面本文将从镜子的双重属性与镜子的特殊功能两个维度对微电影中的“镜子”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 镜子的双重属性
不论是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还是拉康的“镜像”理论, 都赋予了镜子反映真实世界和投射心理世界的双重属性。镜子的出现弥合了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距离, 架设起客观存在与精神领域的通道, 镜子不曾改变, 不断变化的只有镜子前人的容颜与心态。
影片始终围绕镜子反映真实世界和投射心理世界的双重功能来把控影像进程。片中主人公有一个重要的动作, 那就是打开镜子背后的橱柜, 这不仅完成了镜像由正面向背面的转换, 也开启了从外部世界进入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大门。如同镜子明亮照人的正面, 影片的前半部分倾向于展现主人公向外的自我认知:从孩童时好奇地看着镜中自己的小豁牙到青春期煞有介事地整理发型, 从抚摸挺立的鼻梁、突起的喉结到认真刮去脸上的青涩胡茬, 稚嫩孩童成长为翩翩少年的生命过程, 体现着主人公生理的发育和审美的变化。以打开镜子的背面为标志, 影片之后的影像开始着重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也与人生成长的阶段特征相吻合。与外向自我认知的直接和显性不同, 内心世界的镜像呈现必然是间接而隐秘的。看着女友照片时的得意, 带上婚戒时的陶醉, 听到孩子啼哭时的烦躁, 婚姻破裂时的沮丧, 敲击镜子时的愤怒, 年老体衰时的无奈, 走向生命尽头时的释然……主人公简单的动作和细微的表情传达出的却是复杂的信号与丰富的内涵。
(二) 镜子的特殊功能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这句中国古语营造出的意境与影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微电影《镜子》将一面镜子置于狭小、封闭的浴室空间之内, 但由于镜子本身能够塑造空间, 所以虽然环境如此狭小和封闭, 可镜子却能够在封闭中复制呈现同一个现实世界。 (2) 镜子内外世界虽是一模一样, 但是镜子中的世界并不是外部世界的单纯复制, 其与外部世界的性质完全不同, 内与外是真与假、实与虚的鸿沟, 其间距离虽触手可及却永不可跨越。 (3) 这种鸿沟与距离正是现实世界构成的第一顺序空间与镜中世界构成的第二顺序空间的区隔。
影片通过镜头的摇移和剪辑, 在镜子塑造出的第二顺序空间与主人公所处的第一顺序空间之间巧妙地完成转换:沐浴的美女、啼哭的婴儿、闪烁的灯箱等均出现在第一顺序空间, 构成真实的浴室环境;而主人公的自身形象则总是在镜子构成的第二顺序空间中得到呈现。这种选择的过程无疑体现了创作者在美学上的独特思考和新颖构思。在这里, 镜子的复制和折射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空间本身, 而且产生了具有纵深感的画面, 开拓了影像时空:从狭小的有限空间生发出开阔的无限空间。加之收音机这一传播媒介在影像中的出现, 浴室空间与外界又增加了连接的通路。虽然影片展示的场景均发生在一间浴室之内, 但是透过镜中世界让人联想与感受到的却是主人公如你我般完整而真实的人生。
影片中的镜子超越了物化的存在, 成为一个客观的记录者, 一位耐心的倾听者, 一位睿智的评判者。隐藏在镜子背后的仿佛是一双上帝的眼睛, 主人公在镜子面前无需遮掩也无处躲藏。其实见证主人公一生变化的不仅仅有镜中之眼, 还有镜头背后观众的眼睛, 两双看不见的眼睛从不同的方向对镜中人生展开审视。镜子的存在一方面推远了主人公与本我的距离:主人公与真实的自己保持了适当距离, 从而更冷静更理智地认清自己;另一方面镜子的存在又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主人公在镜子前的表现显得真实而自然, 淡化了镜头前的表演意味, 从而使观众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推一拉之间, 镜子的层次性显得格外丰富, 神秘感也不断加剧。
二、压缩时空的典型意象
影片用五分钟左右的影像浓缩了主人公由童年到老年的整个过程。利用镜头的摇移和巧妙的转场, 创作者在浴室空间内充分实现了场景的调度和图像信息的扩容。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用寥寥几个镜头表现人物漫长的人生图景, 这要求创作者能够精准概括主人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外在形象、心理状态以及典型动作。“‘封闭空间’中的物态对象以及人物的行为动作等都在被约束其表现力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抽象的意义。” (4) 为了配合表现人物形象和时空场景的变换, 创作者精心选用了能够标记主人公人生阶段的典型道具, 使用颇具象征意味的方法进行表达, 最终实现了对时空的有效压缩。
(一) 灯光: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
浴室中的灯在影片中颇具象征意味。它不再仅仅是照明的工具, 而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 其光线和亮度的变化象征着主人公人生境遇的改变。
还是孩童的主人公打开浴室的灯, 站在工具箱上刷牙, 屋内的灯光明亮而温暖。这是主人公初次登上人生的舞台, 灯光的存在照亮了男孩眼中的世界, 也让他清楚地看到镜中的自己。当主人公进入中年, 男人的婚姻和家庭出现危机, 这时浴室里的灯光变得忽明忽暗, 暗示着主人公内心世界陷入不安定的惶恐之中。随着主人公用力拍打灯箱, 灯光最终熄灭, 宣告主人公的婚姻彻底失败, 他的人生就此陷入短暂的黑暗。后来主人公为发泄心中的郁闷, 用力敲打镜子, 在拳头击中镜子的瞬间, 灯箱应声再次亮起, 但是主人公的手却被镜子划伤, 流出了鲜血。这一连串的动作配合灯光的变化, 似乎是在告诉观众, 人生中一些事情的重新开始注定要付出疼痛的代价。年老的主人公站在体重秤上称体重, 这与童年时站在工具箱上的男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浴室内的灯光昏暗而清冷, 恰似主人公风烛残年的人生境况。最后, 老人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到开关前熄灭浴室的灯, 影片落幕, 也意味着主人公的一生即将走向终结。
(二) 贴画:人生轨迹变化的标记
人们常常把自己喜欢的贴纸粘在每天都看得见的地方, 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内心的向往。影片中的主人公也是这样, 镜子上出现的贴画成为主人公人生轨迹变化的标记。
在主人公的儿童时期, 镜子上的贴画是一个笑脸, 童年的生活无忧无虑、充满欢乐, 正如嘴角扬起的笑脸。后来的贴纸变成了变形金刚, 作为男孩们童年共同的回忆, 对变形金刚的喜爱正是源于对英雄、勇敢和力量的崇拜与渴望。再后来变形金刚贴纸变成了半边, 这不仅显示了时光的流逝, 也告知观众主人公的人生正在向下一个阶段过渡。当主人公再次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镜子里, 镜子上的贴纸换成了Anvil乐队的logo, 作为加拿大著名的重金属摇滚乐队, Anvil所代表的对抗、解构和自由的摇滚文化正是叛逆期少年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很快, 镜子上的贴纸变成了卡通性感美女, 对异性的欣赏和渴望表示少年已经进入萌动的青春期。不久, 性感美女的贴画也变得残缺, 预示着主人公的人生面临再次转型。终于镜子上的贴纸被一张女孩的照片所替代, 镜子中男人陶醉的神情表明此时的他正沐浴在爱情的甜蜜之中。再后来女孩的照片从镜子上消失, 化作水池中燃烧的灰烬, 象征着主人公婚姻的最终破裂。当主人公进入老年, 镜子上再没有了贴纸抑或照片的出现, 也许经历了许久人世的沧桑, 内心的情感和波折已经不需要外在的图像来表现, 所有的一切都已深埋在老人的脑海中。
(三) 牙齿:与疼痛有关的隐喻
每个人的成长和衰老都伴随着牙齿的变化, 牙齿的生长过程常常成为一种与疼痛有关的隐喻。影片中, 创作者运用了几个与牙齿有关的细节, 展示出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生命阶段的变化。
孩童时的主人公在刷牙时掉了一颗门牙, 轻微疼痛, 他好奇地把牙齿拿在眼前观察, 然后不小心把牙齿掉入水池;豁牙的男孩十分可爱地张开嘴, 凑近镜子看门牙脱落后留下的洞;长出新牙的少年用舌头舔了一下整齐的牙齿, 神情中有种自命不凡的得意;年迈的老人已经无牙可刷, 他取出假牙, 放在了玻璃杯里, 神情无奈而释然。细节往往具有震撼人心、触动神经的力量, 微电影中通过牙齿的变化这一细节显示出的生命褪变, 让人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
《镜子》用6分钟的影像诠释了生命从绽放到凋零的全部过程, 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的理解, 还有对于人性和情感的关照。“镜子是现实的反影, 是时光无情的折射。镜子告诉你的真相是:时间把你最好的时光已经拿走, 你看到的永远是最好时光的之后。” (5) 伫立在镜子面前, 能看到的不只是疲惫的神情, 还有眼神背后真实的灵魂。透过那面镜子, 每个人都会看到曾经的或者未来的自己, 因为时光本身就是一面无所不在的镜子。
摘要:微电影《镜子》将主人公漫长的一生浓缩在浴室的一面镜子之中。影片运用主观镜头记录下主人公在镜子前刷牙、洗脸、刮胡子、喝水等日常举动, 利用镜头的摇移和巧妙的转场, 将主人公的人生境遇变迁串联成流动的生命画卷。本文从镜子的双重属性与镜子的特殊功能两个维度对其创意展开分析, 并对蕴含在其中的人生哲理进行解读。
关键词:镜中人生,压缩时空,创意分析
注释
1许鞍华、陈可辛等著:《一个人的电影》,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第261页。
2沈宝民:《电影中的镜子意象研究》, 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19页。
3王海龙:《影视画面中“镜子”的美学功能》, 《青年记者》2010年第9期。
4陆婧:《论现代电影中的“封闭空间”》,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社交网络平台中微电影现状分析 篇5
社交网络平台 (SNS) 平台兴起的背景
近年来, 随着微博, 微信, 人人, 开心网, Twitter Facebook等新型社交网络SNS平台的兴起, 网络用户交流习惯已经从过去E-Mail, BBS文字社交“线上交友时代”逐步转变为由“增量性娱乐”到“常量性生活”的轨迹逐步延伸, 单一化电子产品如只具备通讯功能手机等正被逐步淘汰, 智能化手机, 平板电脑, 智能电视, PC终端, 四位一体形成完整的移动网络体系, 使受众的生活方式包围于网络社交平台中。用户由初期的单纯的文字交流演变为所谓读图时代, 文字在交流中的比重大大降低, 乃至演变为视频动画时代。用户较先前更为注重信息传达的趣味性, 吸引力, 交互性, 在此背景上, 满足了时间短, 承载信息量大, 受关注度高的媒体形式即微电影在社交平台上大受推崇。
微电影定义
微电影 (Micro film) , 即微型电影, 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 (超短) 时” (30秒-300秒) 放映、“微 (超短) 周期制作 (1-7天或数周) ”和“微 (超小) 规模投资 (几千-数千/万元每部) 的视频 (“类”电影) 短片, 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 可以单独成篇, 也可系列成剧。电影作为如今快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体现了快餐文化“短.平.快”的概念, 短小精悍, 平民化视角, 快速拍摄, 快速浏览满足了众多受众短时间放松休闲的观看需求, 同时承载了一定的信息传播, 美学普及的概念, 间接的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电影来了解电影艺术。
社交网络平台微电影受众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 达到5.13亿, 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 达到38.3%。根据图1社交网站用户年龄结构, 20-29岁以34.1%的比例成为主力用户, 这也预示着现今以80-90后青年成为社交平台的最重要用户。
国内社交网络平台上微电影发展现状概述
国内微电影发展开端及早期作品
2010年末伴随着微博市场用户井喷, 微电影市场告别以往传统恶搞视频形象, 逐步走入更广大范围大众视野, 不同于先期依附于炒作恶搞类视频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胡戈山寨式幽默, 微电影从传统单用户兴趣转变为半专业类, 工作室类型运营, 逐步添加商业元素的成功运作, 以众多电影从业者, 影视爱好者, 高校影视师团开始崭露头角, 不同于传统媒体广告平铺直叙的以销售为目的, 带有丰富故事性, 剧情性, 带有人文关怀类的故事情节给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并迅速伴随着微博用户量的激增和视频类网站的业务扩展引发巨大的公众效应。
从创意解析国内微电影代表作——《老男孩》
以2010年视频类网站优酷联手中国电影集团推出的青春微电影计划《十一度青春》系列为例, 自2010年10月28日上线以来, 以每天80万的点击量增长, 累积千万次的点击量创下了国内微电影里程碑式的记录
《老男孩》以一代人的视角讲述了80后青春, 成长中的感悟及故事, 成长的故事里有青涩, 甜蜜, 也有痛苦, 电影以鲜明的色调区分了青春的朝气与成年的困惑和苦闷。以穿插叙述的方式讲出了两位主角的成长经历, 两条故事支线最终在结尾高潮部分汇合, 并入故事的主线-青春的延续。电影成功的以80后记忆里的似曾相识的画面和道具唤起了一代人关于青春的回忆, 80后熟悉的校园场景, 迈克杰克逊的MV, 隐隐约约的小爱恋, 这些符号化创意以熟悉的面孔刺激着有相似经历的观众心境。嘈杂的广播与落魄的今昔对比融入了对当下生活的反讽, 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决定了电影成功的必然性 (见图2) 。
从品牌营销角度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微电影推广——FM950微电影《倾听幸福》
经历了2011年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与2012年的分类化日趋明细, 微电影市场也由早期的个人化, 兴趣化逐步的转变为商业化, 商家纷纷瞄准微电影成本小, 受众广, 通过线上传播速度快的优势, 各个品牌微电影系列纷纷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新浪微博商业广告类微电影约700-900部, 时长从2分钟至90分钟不等, 累计点击量上千万次。微电影作为新兴广告媒介载体充分发挥了新平台品牌资源的最大营销, 因为有量化点击量存在, 很好的完成了传统媒体 (如电视) 一直难以解决的播出量化的概念, 为企业品牌, 产品营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新型营销途径。
以笔者参与制作的FM950微电影《倾听幸福》为例, 分为三段小故事, 以暗恋, 奋斗, 跨越生死的爱情为小标题讲述都市男女关于爱与幸福的追寻, 以听为线索引出电台微电影的主旨, 其中穿插了联想新品笔记本, 手机等广告植入, 在满足了观众观看剧情的同时, 隐形的推销了企业品牌形象与产品推广 (见图3) 。
从镜头语言解析国外微电影经典案例——《LEAVE ME》
以2 0 0 9年感动了无数人的《leave me》 (留下我) 为例, 沉稳的钢琴曲配上缓慢的镜头剪辑, 讲述了一个痛失爱妻在相机镜头里寻找回忆的男人最终选在留在记忆里的故事, 当男主角在手心写下“LEAVE ME”的时候, 观众早已泪流满面。以最朴实的镜头讲述最简单的情感, 通过镜头这一留住回忆的载体, 勾起观众的共鸣, 这部微电影早已超越了相机广告本身, 是观众通过影像感受情感, 正视人生, 才是电影这门神奇的艺术无穷的魔力。在这点上, 国外的众多微电影从业者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借鉴。
结束语
微电影的艺术理念的发展和提升得益于日益繁荣的商业市场与众多的电影从业者与爱好者, 在创意, 故事叙述, 镜头运用, 以及后期特效上都有着庞大的电影理论技术支撑。
1、微电影产业在伴随SNS平台的迅猛发展必然会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有别于传统的一门单独类学科体系。
2、微电影行业本身从业门槛在加高, 行业本身在内部整合, 从业者日趋职业化, 团体化, 微电影类型商业化在加速。
3、微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与带来问题需要出现审批与分级部门与相关政策, 确保微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
4、推动微电影行业理念坚持艺术性与商业性平衡, 在创作中秉承电影创作规律, 突出明确主题, 少即是多, 一个即是所有, 令观者印象深刻。
5、明细微电影职能分工, 重视平台营销, 作为寄生于SNS平台大户, 微电影的推广至关重要, 如何让微电影能够在最大范围内传播, 除了观者自身社交圈推荐影响外, 平台营销概念也值得微电影制作与投资方关注并重视。
调音师微电影分析 篇6
(一) 专业制作趋势。以前专业的摄像器材只有在大型电影制作厂中才会出现, 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 摄像艺术从单一的摄像师手中解放出来, 成为普通人都可以表达内心思想的现代电子工具。由于数字化技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普及, 导致摄像器具表现形体的摄像机、照相机、手机 (带录影和照相功能) 、 平板电脑等设备, 以降价方式获取销量, 这就为摄像爱好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专业工具。而且, 当代的摄像器具越来越简单化, 低学历的人也可以操作自如。当代年轻人成为从事摄像艺术的中坚力量, 年轻人思想前卫, 有着极强的文艺范儿, 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 对于摄像艺术的热衷及追求体现在诸多的微电影作品中。
当代大学生成为爱拍一族的领军者, 在宣传片《梦, 在哪儿》中, 一群大学生为实现人生的理想, 以走出大学校门、 进入社会大家庭为题材背景, 讲述两个大学生各自追逐梦想, 经历了失败、挫折, 遭遇冷漠和孤独以及失去心爱的人, 但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 不放弃任何机会。短短的九分钟时间, 将走出大学校园后的社会生活浓缩成一部反映当代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励志影片。
正是数字化摄像装备的物美价廉, 让经济能力有限的年轻人成为摄像艺术的尝试者和执行者。越来越多的年轻选择以摄像为职业取向, 当然更多的是兴趣爱好所至。从众多精短的宣传片来看, 反映年轻人创业和友谊的题材居多, 从事摄像人员年轻化、拍摄技术专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 品牌化趋势。微电影从出身上来说虽经历草根阶层, 但从发展的路径来看, 微电影贴近时代, 其品牌化正经历由草根文化向精英文化的发展。随着微电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些品牌网站和企业敏锐地察觉到潜在的巨大利益, 于是纷纷斥巨资, 邀请大腕明星助阵拍摄微电影, 有的甚至是全明星阵容。让微电影这个原本属于草根阶层的产物一下子变得高大上, 成为精英阶层的主打产品。并融入了强烈的品牌化印记, 微电影的品牌化不仅有利于打开高端市场, 更有利于微电影本身发展价值的提升。
品牌化路径在微电影中的主要体现如下:首先是对于微电影系列片的尝试。微电影拍摄的导演阵容已发展至明星导演, 如姜文、王学兵等, 他们的加盟让微电影的精英路线更加稳固。并且互联网的各大视频网站, 如优酷视频、新浪视频、爱奇艺视频等都已加入了微电影的原创拍摄与发行的轨道。“搜狐视频”“PPTV”等都将拍摄的微电影贴上标签, 由此来增大品牌效益。
不论微电影的品牌化尝试以何种途径进行, 其都值得被肯定和赞誉, 这一平民化的消费产品必须有自己的优势。为此, 树立微电影的品牌化趋势, 对于投资商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则更加重要。
(三) 商业定制趋势。随着微电影品牌化路线的成熟运作, 其商业价值也日益显现, 以至于很多有投资眼光的商家纷纷将大额资金投向微电影的拍摄与宣传。微电影商业化定制路径已不可避免, 在拍摄广告宣传片时完全采用了微电影的形式, 如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 把商业广告和微电影形式进行了巧妙融合, 点击率与日俱增, 一夜之间凯迪拉克的广告模式成为各大商家竞相模仿的典范, 为此, 微电影也被媒体和业内人士称为“不是广告的广告”或者是 “加长版本的广告”。这与传统电影中公开播放或隐性插入的广告使人产生的不适感形成了强烈对比, 微电影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广告形式, 但因其内容的原创性、艺术性的融合, 让人们不仅没有反感, 反而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微电影。为此, 微电影在商业定制方面以及如何吸引受众的目光方面, 动了很多脑筋。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 微电影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如《星辰变·昨天》以其主题曲《昨天》来吸引热爱歌曲的观众, 由此大卖。由此可见, 微电影的商业营销手段已经更为成熟。
二、微电影《梦, 在哪儿》作品赏析
在《梦, 在哪儿》这部微电影中, 人物没有一句台词, 完全依赖影像、字幕的冲击力和音乐节奏的张力在支撑整个剧情的发展。微电影的主题是“年轻的梦”, 人物和情节不算复杂, 讲述两个年轻人工作后经历种种不顺、感情的挫折, 不同的经历, 同样的坚持, 以年轻人的角度讲述创业故事以及追逐梦想的心迹。
在情节处理方面, 也体现出了主创人员的别出心裁, COCO和Anson在经历了同样的情感与事业双重打击后, 并没有不堪一击。“梦不会停滞, 不会落地生根, 梦一眼望不到头, 望不到平川, 它狭窄、宽广、荆棘。”微电影中, 在人物的心理刻画上也卯足了劲, 并给予观众充分想象的空间。在人物的对比叙述方面, COCO和Anson有着同样的经历, 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你知道它已长在你脚下, 你不会停步, 你没有退缩, 你得赶超它, 不管多远, 你的梦想就能撑你多远, 就算逆天, 就算跌倒, 你也不会服输, 不会认命。”Anson从拘谨到侃侃而谈, 几年后, 仿佛突然之间变成另外一个人, 一副成功人士的装扮;COCO对待工作也充满了自信, 在困难的历练中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职业经理人。
三、结语
“微”时代下的微电影传播 篇7
关键词:微电影,网络传播
当今社会, 电影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这得益于电子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便捷式小型摄像设备的普及也使得拍摄过程更为轻松快捷。在此背景下, “微电影”行业应运而生, 打破了传统影片的制作运营及播出模式, 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独据一方, 开始大放异彩, 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微电影是“微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艺术形式, 与传统电影相比, 它不仅代表着电影行业发展的前景, 更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营销和传播模式。
一、解读“微电影”
微电影最早起源于网络视频, 在当今微传播时代下, 这种依赖于网络传播的新型电影模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 微电影市场一直兴旺, 但作为新兴产生的电影形式, 目前对其还没有同一的定义。例如, 长度为90秒的广告片《一触即发》以及长度为2500多秒的《老男孩》都可以定义为微电影。目前对微电影的定义主要包括两种主要的观点。其一是百度百科中的定义, 百度百科解释为微电影即是微型的电影, 这类电影主要用于在各类新兴媒体平台中进行播放, 适合短时休闲状态下进行观看, 且影片本身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而另一中观点则是以微电影导演梁巍为代表所提出的说法, 该观点认为所有通过网络播出的自制视频都可以被认为是微电影。通过对两种定义观点的比较分析来看, 前者强调突出了微电影的专业化和规模性, 而后者则侧重于微电影的大众化和零散性。可以说, 对于微电影的解读, 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阶段。
微电影的关键词就是“微”, “微”时长、“微”投入、“微”周期等。它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传统电影的变迁, 也是媒介融合时代下跨媒介平台整合的综合产物。微电影不仅从成本、制作剧组规模、创作团队规模等方面都具有“微”的特点, 同时其拍摄周期以及整体故事情节都具有简单的特点。正是因为微电影所独具的“微”这一特点, 使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大批的微电影作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背后更是有许多的新锐导演可以在这个低门槛的自由空间里用“微”语言表达自己的镜头理想。
二、全媒体时代下微电影网络传播特性
2010年被人们称为“微电影元年”, 随后的2011年又被冠上“微电影兴年”的名号, 而在之后的几年当中, 微电影的发展更是势头迅猛成果丰硕。目前, 从2005年国内第一家视频网站优酷网宣布成立至今, 国内视频网站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 总体规模呈现出线性增加的态势, 数量已经超过500家, 这种惊人的增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互联网受众对于这些网络“微”产品的强烈需求。同时, 无线网络迅速发展、覆盖广泛,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新型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数字摄影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更使得微电影的制作门槛愈加亲民, 变得“触手可及”。
(一) 新新媒介时代对网络传播的速推
网络时代的大潮席卷而来, 也令大众媒介经历了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 (new new media) 三个发展阶段。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Paul Levinso在其著作《新新媒介》一书中对大众媒介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界定, 书中, 他指出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 于21世纪被普遍应用, 主要包括了博客网、脸书网等。新新媒介具有如下特点: (1) 消费者即生产者。 (2) 通常情况下, 对生产者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 (3) 新新媒介形式多样, 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 (4) 新新媒介以免费形式为主。 (5) 新新媒介之间互为竞争又相互促进。 (6) 相对于搜索引擎和e-mail, 新新媒介具有更为丰富和强大的服务功能。 (7) 新新媒介没有明确的等级划分。 (8) 新新媒介将出版、制作以及销售的角色普及到大众中。[1]
从新新媒介的定义当中我们不难发现, 新新媒介时代给了微电影发展肥沃的土壤,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也给了微电影便捷的传播聚到。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让受众更多地参与到媒介传播当中, 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和发布者也就是说,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使电影播放平台发生了改变, 同时也使传统的受众思维方式以及被动接受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体系结构以及社会观念的统一性被全面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个性化、平等化的诉求方式和更加自由化的消费模式。[2]
(二) 异于传统电影的新型网络营销模式
网络直接对新媒介的格局产生了影响,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 电影的营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由最初的web1.0时代, 经过迅速的发展, 经历了web2.0时代的P2P技术, 革新至现在的web3.0时代。截止到2011年底, 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高达3.25亿。网络视频网站为定影的定制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在2010年优酷网所打造的“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获得成功之后, 土豆、爱奇艺等网络平台也纷纷开始打造自己的微电影。微电影以其播放时间短、占用时间少、硬件性能要求较低的特点, 在新媒体中占尽先机。[3]
网民人数的日益攀升, 网络之中所隐藏的巨大商机也逐渐浮现出来, 这也使得新兴的网络营销模式对传统的线下营销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微电影行业对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充分利用, 其营销的触手遍布整个互联网, 通过这种“病毒式”的营销手段, 实影片的宣传信息及时利用社会舆论、人与人之间的口碑在用户之间进行自然宣传。[4]
(三) 非制度化的网络传播模式
我们知道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制度化传播是指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在一种界定的限制下进行传播活动。而“微电影”的网络传播却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当然, 我们这里所说的非制度化并不是说它不受任何制度的影响, 这里主要是指在此之中的传播关系是非强制性的, 具有受众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微电影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 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微电影行业的发展使得原本高处不胜寒的电影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公众可以真实广泛参与的新时代。由于微电影的制作门槛低、创作环境相对自由, 对于演员、拍摄场景、摄像器材设备等的强制性都不高, 所以大大地调动了受众的能动性和自主意识, 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附加的一环或是轻微的陪衬, 而是有决定性作用和自主性意识的传播者和参与者。这样一种非制度化的网络传播模式是微电影行业不可或缺的土壤。当然, 微电影网络传播的非制度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必须如创作的低俗化、媚俗化, 边缘题材的奇观化、哗众取宠, 传播方式的局限化等等。但无论如何, 这种传播模式的确大大速推了微电影的普及推广, 让受众真正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 有了绝对性的主导地位, 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也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 对于新兴影视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微电影”在全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 其有着极为广阔的传播市场, 各类资源的支持位为电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微电影地传播提供了平台, 也使得微电影走向了平民化分享与传播的路劲, 让网民可以更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 也促使微电影的制作逐渐迈向精品化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 它的大众化、平民化、便捷化和参与性将带领其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作为媒体人, 我们要做的是更多地将微电影市场导向良性发展的方向, 自觉抵制低俗、媚俗、粗制滥造的劣质作品, 自觉抵制以恶性竞争为母的营销模式, 把更为积极、健康, 富有时代色彩的好作品带给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 (美) .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 (媒介版) , 2006 (5) .
[3]倪潇雨.微电影, 大传播——探析微电影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2) :101.
[4]石小溪.试论全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病毒式营销[J].艺术百家, 总第129期, 2012 (7) .
[5]邵培仁.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