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板雕刻工艺》教学案例及反思

2024-09-26

《KT板雕刻工艺》教学案例及反思(共2篇)

《KT板雕刻工艺》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1

《KT板雕刻工艺》教学案例及反思

活动背景

我参加武汉市教师劳技制作大赛以一副KT板雕刻的作品获得一等奖,因为材料新颖制作精美,所以获得江岸区教研员,武汉市教研员徐老师,省教研员郎老师的重视,建议让我把这一全新的技术,以授课的形式教给老师们,我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后来觉得现成的资源为何不好好利用起来,也可以教给我的学生们,结合所任学科教学,就大胆的尝试,开始策划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雕刻的乐趣》。

雕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手工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自古以极强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深为人们喜爱。它以金属、木、石等多种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分为圆雕和浮雕等。而我的KT板雕刻不需要很多复杂的材料和工具,操作起来也很简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又适当的降低难度。教师通过演示,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新型雕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形状、质地进行雕刻,掌握雕刻方法,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的审美评价方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我想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雕刻文化和制作工艺,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雕刻工艺的基本材料、工具、程序以及艺术特点。2.通过搜集和交流有关雕刻的资料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工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雕刻的图片或实物,感受KT板雕刻工艺的独特美感,产生亲手制作的愿望。

2、在雕刻过程中,懂得生活与美术的相互关系,把握雕刻的步骤和制作要领,锻炼手指的灵巧与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雕塑的兴趣,在雕刻活动中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丰富审美感受与体验。

2、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KT板雕刻工艺的基本方法和要领。教学难点:运用所学方法制作完成作品。

活动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为了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教师要多备一些范样。课件、中国传统雕刻文化的资料及国外不同艺术风格的雕刻作品的实物或图片、示范雕刻的工具刻刀、材料。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部分:

1.欣赏媒体:我们的武汉是一个美丽的江城,很多地方都设置、装点了精美的城市雕塑。请大家看一看,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雕塑?教师出示一组汉阳江滩大禹治水的雕塑作品照片。再出示一组武汉长江大桥栏杆上的精美透雕照片。

教师提醒大家:“刚才看到的两组雕塑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些雕塑,并互相讨论、商量,再说说它们的区别?” 2.交流表达:通过互动问答,引导学生概括对雕刻的总体感受的描述。结合照片给同学介绍照片中雕塑的特点,由汉阳江滩看到的高高耸立的雕塑,长江大桥栏杆上的精美雕刻,介绍雕塑的特点以及与人们的关系。伫立于城市中的雕塑,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而建立,它的存在,还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城市的文化建设。

第二阶段:活动部分:

活动一:设境比赛,交流课前收集雕刻的图文资料。

1.互动交流:教师设计诸如“你见过什么雕刻作品?外形有什么特点?你知道雕刻有哪些种类?雕刻工艺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等问题,引导各组发言交流课前收集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间雕刻工艺的传统、雕刻的材料、样式等问题。

2.归纳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奖励自己雕刻的小作品,表扬认真收集资料的小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介绍雕刻工艺的来历,介绍雕塑艺术的概况和发展简史。雕塑工艺分类:它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统一,基本上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活动二:观察比较,分析KT板雕刻的样式、材料

1、观察分析:教师出示KT板雕刻作品图片或实物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雕刻工艺特点、材料特点以及体会雕刻工艺的艺术美感。

小结:KT板雕刻属于一种浅浮雕。雕刻精美,立体感强,形象生动,层次清晰。

2、介绍民间老艺人罗学奎---KT板雕刻,由我的老师民间艺术家罗学奎独创。他以传统的木雕工艺技法,结合剪纸艺术,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钻研和创新,以其独特的艺术技法,演变而来的一种简单易学的雕刻技术。

以木雕中的薄浮雕以及透空雕为基础,以简单的文具“美工刀”和医用刀片替代木雕中多达几十种的工具;以简单易学的操作手法替代传统雕刻中锯、刨、锤、挫、磨、砂光等复杂程序。剪纸的图样、吉祥图样都能用于KT板雕刻图案,令剪纸跳出平面框架,呈现出凸凹有致的视觉效果,所以老师称之为“立体刻纸”。

出示课题《KT板雕刻工艺》

3、用实物介绍材料和工具

KT板:是一种由PS颗粒经过发泡生成板芯,经过表面覆膜压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质地细腻较松软,洁白无瑕,易刻制,易成形。

刻刀:两把。自制竹柄尖刀和美工刀,两把刀子各有分工,代替了繁多的工具。刀法有多种。直刀法、削刀法、斜刀法、波动刀法、平刀法、弧形刀法。

学生学习正确的持刀姿势,尝试和使用材料和工具,体会材料的不同特点。

活动三:消化尝试,完成一件KT板雕刻作品

1.演示归纳:教师出示媒体,或者出示实物分步展示KT板雕刻基本步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且总结归纳步骤及方法《花开富贵》

1、描图:

2、镂空:

3、走线:

4、细刻:

5、装裱:

2.尝试制作:学生动手制作之前,明确作业要求,留出适当的空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学生制作上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在学生作业过程中,出示已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范样作品,为学生作业提供及时参考。

温馨提示:磨刀不误砍柴工 刀片锋利,注意安全

三不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第三阶段:展示评价部分

学会表达——可让学生把自己小组合作作品分别展示在相应区域,各组讨论交流推选一名同学,针对以下问题,交流表达。

1.、我认为我今天作业效果()2.、我觉得()完成的浮雕非常出色,因为()

3、你最心仪哪一个雕刻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4、做雕刻时,你们遇到了困难吗?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解决的。第四阶段:课后拓展部分

1.到网上收集相关图片,选一些感兴趣的,记录下来。

2.把课上的构思说给家人听听,征求长辈们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活动反思: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们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们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研、敢于质疑,真正走近生活,亲近实践。这一次自主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完全达到了我的目地:我想让学生们感觉到这是一次“快乐的学习”,而不是“无奈的灌输”,这样的学习才是最让人期待和喜爱的。

本次活动课之前的三次教师培训给我收获很多,感谢徐老师、郎老师和王老师能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KT板雕刻,和老师们一起分享我的所学所得。强迫自己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都从葫芦里倒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也给了我这节课的灵感,可以给孩子们讲授雕塑方面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基础。我今天带着同学们走进了KT板雕刻的门,希望喜欢雕刻的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体会摸索造型艺术的内在规律,锻炼和增强自己概括图形的能力,手脑谐调配合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加强艺术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一系列的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是很高的,表现出全身心地投入,用心、动脑、专注,在完成作品中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自然就有快乐的体验。不断地感受到惊喜,感慨于KT板雕刻表现技巧的神奇和变化无穷,学习的兴趣自然地高涨。

但在课堂开头让学生观看图片时,遗憾是我没有引导学生注意雕塑身后的故事及含义,把认识只停留了在表面,对雕塑挖得不够深刻。比如在欣赏大禹治水的雕塑时,应该让学生看它所包含着哪些含义?让学生了解雕塑并不仅仅是一种观赏品,它还有文化背景及象征意义。然而我因时间缘故,没有让学生充分讨论,深入的了解。在后续的学习中,将和学生一起共同的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当我自己无法自行解决难题时,我将把我的老师以及一些民间老艺人请进课堂,为大家解疑释惑,希望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学习创造后,学生能把自己的作品带进课堂,进行成果展示。

《KT板雕刻工艺》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2

1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1:复习旧知。在以往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对自己雕刻作品的关注度往往高于对标准模型的关注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将学生之前雕刻完成的放大3倍的上颌中切牙石膏牙拍照, 并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采用问题讨论法, 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的两个重要知识点:上颌中切牙的解剖形态和放大3倍上颌中切牙石膏牙的雕刻方法, 为新课的讲授“预热”。

教学环节2:教授新课。本环节以四阶段教学法为主, 结合多媒体展示法、任务驱动法、问题讨论法、讲授法完成教学。

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展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可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学习, 有助于达到预期效果。接着播放一段上颌中切牙等倍石膏牙雕刻的教学视频, 采用问题讨论法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视频:石膏牙的雕刻步骤有哪些?在视频播放过程中, 对关键步骤进行提示。随后, 让学生分组就等倍石膏牙的雕刻步骤及其与3倍石膏牙雕刻方法的不同点展开讨论, 并展示各组讨论结果。最后, 教师对上颌中切牙等倍石膏牙雕刻步骤进行总结。这样就完成了本次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在学生对石膏牙雕刻有了初步认识后, 采取分组示教法给学生展示等倍石膏牙轴面雕刻的全过程, 示教过程中对雕刻手法加以强调, 并要求学生总结雕刻步骤, 在雕刻精细结构时反复提及手法的运用和精细结构的解剖特点。雕刻完成后要求学生进行组内讨论, 总结上颌中切牙等倍石膏牙轴面精细结构的再现方法和评价标准。最后, 教师将各组总结的评价标准进行归纳, 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 使学生能对自己之后雕刻的石膏牙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就完成了本次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

教学环节3:练习反馈。这是一个学生动手实践的环节。在教师组织下, 学生仿照标准模型独立进行上颌中切牙轴面雕刻。教师根据前几次课中学生的雕刻速度, 将轴面雕刻分成4部分 (唇面雕刻、邻面雕刻、舌面雕刻和切缘雕刻) , 在每个部分雕刻前, 先强调本步骤完成后的牙体形态特点, 指出雕刻时易犯的错误,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内容。这种限时完成的好处在于:操作快的学生可以帮助操作慢的学生, 保证全组有比较统一的进度, 避免个别学生因进度慢而丧失动手积极性的情况发生。教师到各小组指导, 根据每组的练习状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样做, 学生感到突破了难点, 加深了理解, 也锻炼了模仿能力, 初步培养了职业能力。学生完成石膏牙雕刻后, 首先根据评价标准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 然后教师选择4~5名学生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 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这种互评的好处在于不仅强化了牙体的解剖学知识, 还能使学生活学活用评价标准, 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环节4:布置作业及课堂小结。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重要知识进行总结, 使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堂练习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教师布置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练习题, 理论知识练习题主要围绕上颌中切牙精细解剖结构的知识点进行设计, 技能操作作业是完成一颗上颌中切牙的雕刻, 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反思

相比之前的授课方式, 本教学设计有5点创新:

(1) 结合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 编写新的学习材料, 以大量图片引导学生学习, 比原有教材纯文字的描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入学生作品图片, 激发学生兴趣, 且教学视频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对雕刻过程有初步认识, 使学生在观摩教师示教时有针对性地学习, 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制定评价标准, 利于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

(4) 给学生提供等倍石膏牙的标准模型, 不仅便于学生在课堂雕刻中模仿, 也方便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对照改进, 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5) 设置展示平台, 展示每次课中优秀的学生作品, 激励全班共同进步。

3 不足之处

(1) 教师示教看不清。由于每组学生过多, 导致部分学生看不清教师示教, 这可能也是学生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或完成质量较差的原因之一。可以通过3个途径予以解决:一是培养“小老师”, 让学生指导学生;二是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三是对部分看不到示教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 学生手法不正确。部分学生雕刻手法不正确, 可以通过教师巡场指出并纠正, 还可以将错误手法拍摄下来, 在互评环节中播放, 起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的作用。

(3) 部分学生未完成任务或完成质量较差。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可能是示教看不清, 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较差, 动手能力差, 也可能是学习兴趣不高。解决方法:一是开放实验室;二是教师亲自指导学生完成雕刻, 并在下次课上检查学生的雕刻成品;三是组织“小老师”对差生进行“一对一”帮助, 让差生在课中和课后都能得到及时指导。

上一篇:冬季施工安全培训教案下一篇:阳台上的安全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