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黑板报(共8篇)
推广普通话黑板报 篇1
最美普通话
你知道什么是普通话吗?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全国各族人民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定的。”
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汉语与各少数民族语言并存,汉语内部又分方言,不仅方言各异,连词汇、语法也有很多差异。所以啊,推广普通话非常的重要,它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从大处讲,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祖国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从小处说,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需要。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1)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2)四海同音,万众一心
(3)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4)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5)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6)沟通——从普通话开始(7)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8)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
(9)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
(10)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推广普通话小知识
1、什么是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2、普通话等于北京话吗?
严格地说,“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
3、普通话同国语、华语是一回事吗?
这三种称说指的都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中国的大陆称“普通话”,在台湾称“国 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
4、怎样才算普及了普通话?
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工作语言”、“宣传语言”、“交际语言”等之后,便是基本普及了普通话。
5、如何学好普通话:
第一,就是学好拼音字母,务必一定要握发音部位;
第二,尽量多的要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 第三,不懂就查。
第四,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另外,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
总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把普通话说好。努力,就一定能把普通话说好。
推广普通话黑板报 篇2
新中国的推广普通话,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们且不从古代推广汉民族共同语说起,就说上个世纪前期吧。1917年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章程里明确提出:有利于教育普及、人们交际、文化进步、政治统一。教育部对《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发起人蔡元培等呈教育部请立案文》这一内容批准并且嘉许。我们新中国有效的教学、研究和推广普通话的许多做法,那时候几乎都提出来了。例如,1912年决定组建次年2月正式开会议事的“读音统一会”,职务是“审定国音、核定音素、采定字母”。推行方法已经提出办“传习所”,各县派人参加,回去推广;制作 “国音留声片”;抓小学课程设置,开“国语”课;“中学师范国文教员及小学教员必以国音教授”;小学课本及公布通告汉字旁添注国音。“国语研究会”的研究和推行计划里有调查全国方音、编纂中国语音源流变迁表、制定全国方言调查系列和表式、编定国语法等。1919年4月21日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1928年改名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任务有:编辑定期刊物及必要的图书;纂拟、刊发宣传品;征集读物,编制关于国语之各种统计;调查各地国语教育进行情况等。
国语运动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今天推广普通话需要借鉴和学习的。一个是发挥行政的作用;另一个是与此相结合发挥了一批权威学者尤其是语言学家的作用。
推进国语运动的“读音统一会”“国语统一筹备会”是当时的教育部组织建立的,主要领导和成员是这方面的行家。“国语研究会”则是民间学术团体,但成员大都是著名的文化界人士,很具有权威性。它们是国语运动业务管理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读音统一会”有王照、卢戆章等。王照曾以副议长之职一度主事,他在确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国语研究会的研究和推行计划,由黎锦熙1917年草拟。黎锦熙1916年起宣传“言文一致”,后来参加审音,创办《国语周刊》推广共同语。1934年又发表《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上海,1934),记述了清末以来国语运动的始末,说明了有关理论、方法和纲领,是国语运动史上的重要著作。此后,他在语言应用研究和本体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除黎锦熙外,先后任职的还有赵元任、魏建功等人。赵元任是理论与实际并重的语言学家,长期致力于推行“国语”工作。1922年出版《国语留声片课本》(老国音),1935年出版《新国语留声片课本》,在推行“国语”工作中起了示范作用。从1927年起,他还从事方言研究工作,调查过几个方言,发表过很多调查报告和论文,其中《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著作。在国语运动中,众多语言学家参加并且起了重要作用。语言规范工作,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而从国语运动的经验看,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于1928年组建“中国大词典”编纂处,开始编纂《国音常用字汇》,1932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并由教育部正式公布,作为正字音、推行国语的标准字典。该字典共收9883个字,其中异体字1173个,按注音字母的音序排列。字典里在以“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署名的《本书的说明》中对所根据的语音的系统说得很明确。《国音常用字汇》是许多研究成果的总汇。语音、词汇的规范很重要的一条是要落实到字典、词典上,要组织一批比较稳定的专家队伍编纂字典、词典,当然要把它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1949年以后的经验更证明了这一点。①
二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推广普通话大致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49年到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是准备阶段。1955年到1966年,是蓬勃发展阶段,其中1958年到1960年是黄金时期。1966年到1976年,是遭受破坏阶段。1976年到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是恢复阶段。1986年到现在,是再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已经有了机构、经验等的准备。
1955年10月15日到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标志着准备阶段基本结束而蓬勃发展阶段基本开始。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的主题报告《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②,是这次会议在推广普通话方面的重要成果。张奚若的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阐述了推广普通话的主要意义。
(二)阐述了汉民族共同语是早就有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定名为普通话,进一步确定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这里说的“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主要是词汇标准。语法标准“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增补的。
(三)阐述了推广的工作方针:重点推行、逐步普及。十二字方针的头四个字“大力提倡”是后来增补的。1957年6月25日到7月3日,教育部和文改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普通话推广工作汇报会议。韦悫在总结报告中说:“大家要认识到,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长期和细致的工作,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做。我们要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工作方针。”③
张奚若的报告,还提出了对不同的人要求不同,把推广普通话跟现代汉语规范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第二个阶段里,1958年到1960年是推广普通话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从学校到社会,基本上形成了以学习普通话为荣的风气,普及的速度相当快,在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地区,例如上海、福建的大田、山西的万荣。这股热潮的掀起,是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的,是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的,是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舆论等准备的,是得到有关方面积极配合的。
那些年的工作成绩是很大的。但是在认识上有些不足,做法上也有些缺点。推广普通话也是移风易俗,任务是很艰巨的。学习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广普通话不是短时期里可以做到的。可是,当时我们许多同志对“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方针认识得不够全面,把推广普通话工作看得过于简单了。有的地区工作方法简单生硬。具体的语音指导没有很好跟上,语音学得比较差,容易回生。这说明,我们的语言规划方面的研究在许多环节上还很薄弱,在“提倡”方面有时比较一般化,政治色彩比较浓。例如张奚若报告最后一节的标题就是“推广普通话的教学,扩大它的传播,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④
1960年后,推广普通话工作一度进展不快。1963年又有了发展。
第三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推广普通话工作遭受了“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就全国来说,就整个阶段来说,工作几乎陷于停顿。许多地方的有关机构被撤销了,地方上的专职干部也大都不设了,一些人的思想被搞乱了。特别是学校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推广普通话失去了主要阵地。“四人帮”否定十七年的教育路线,把学校的普通话教学作为“智育第一”的一部分来批判,打击了广大教师推广普通话的积极性。
但是,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是广大群众的要求,党和政府制定的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十七年里培养出来的积极分子,在困难的条件下不少人还在坚持工作。这说明了培养人才和干部的重要。在某些地区、某些单位,由于领导的大力支持,工作也有进展。
第四个阶段,打倒“四人帮”之后,推广普通话工作得到了恢复。普通话语音研究班也恢复了。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此,普通话不仅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还是我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恢复阶段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显示出了新的面貌,工作比较扎实。
第五个阶段从1986年开始。1986年1月6~13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主题报告《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⑤关于推广普通话有许多新的提法。(一)把推广普通话工作同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列为语言文字工作的第一项任务。(二)工作的重点放在“重点推行,逐步普及”上。在20世纪里使普通话成为教学用语、工作用语、宣传用语、交际用语。(三)对不同情况的人的普通话的具体要求可以不同,可以分成三级。(四)北方方言区也要推广普通话。(五)继续注意语音的规范以外,还要注意词汇规范和词汇教学。
1992年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⑥还提出:(一)20世纪后十年使普通话“成为师范院校、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校园用语”。(二)普通话必须“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的十二字工作方针出处在这里。(三)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和重点旅游地区要加快推广普通话的进程。
1986年大会之后,推广普通话进入了“再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在论著、教学、测试、立法等方面都有许多成绩。这个阶段有这样几件大事:
第一件是陈章太、李行健主编的《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1996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第二件是1993年3月8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课程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普通话训练是前提,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是一般口语训练的提高和扩展。
第三件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开展。这是提高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
1982年起,一些语文工作者开始探讨普通话等级标准和水平测试问题。
目前这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由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审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该纲要200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四件是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中央领导同志 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2年1月1日起实行。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推普和其他语言文字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五件是2001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对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提出具体实施步骤。当前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是:2010年以前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
第六件是1997年12月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从学龄儿童到处于工作年限的成年人中70%的人具有普通话应用能力,方言在交际中的隔阂初步消除。21世纪中叶是普及,一定年龄段具有普通话应用能力的人数占90%,方言在交际中的隔阂消除。⑦
第七件是国家规定从1998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周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三
60年来的推广普通话,大体上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
(一)顺乎自然,因势利导。
(二) 跟满足和引导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三)政府行为跟调查研究、教学结合起来。
(四)注重发展。
(五)注重实效。
新中国60年推广普通话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以前做的事情,一般说来,广度和深度有了发展。
(二)行政管理更加加强了。
(三)提出和发展了工作方针,提出了努力目标。
(四)出现了新的举措,例如测试、城市评估、立法。
(五)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发挥了巨大的示范作用,窗口行业发挥了实际交际的作用。
总的来说,建国60年来,在建设普通话和推广普通话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对普通话的基本面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本满足了人们交际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建设者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服务作用。
当前进一步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不少小学的推广普通话可能滑坡。
(二)宣传和工作某些方面存在过头和不足,过头常常成为主要的一面。
(三)调查研究不够。
(四)对农村推广普通话重视还不够,工作也不够。
(五)还缺乏起先进示范作用的地区和单位。
(六)措施不够。
(七)不少公务员学习普通话不够。
(八)推普周缺乏大的规划和创新。
(九)发挥市场对推广普通话的作用不够,发挥普通话的服务作用不够。
(十)建设普通话还不够积极。
(十一)还缺乏鼓励和规定结合的措施。
四
当前,推广普通话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我们主动调整认识和做法,拿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关系来说,可能进入或许叫“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动态和谐”阶段。
思考这个问题,至少有这样三个依据。
一是语言生活主体化和多样化动态和谐。
跟主体化相对的是混乱;跟多样化相对的是单调、划一。主体化跟多样化不是必然地相对,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动态和谐的关系。就推广普通话来说,不是消灭方言。方言在交际中有它的交际价值。我们要消除的是方言在交际中造成的的隔阂,而不是消灭方言本身。方言还是普通话的重要营养。将来的语言生活不是世界上只有一种语言,方言没有了,而是多语多言。这个观点或许是语言文字工作和语言研究、教学的带有根本性的观点。这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出发点不同,许多看法和做法不同。
我们的普通话是通用语言,但是还有非通用场合和非通用语言,非通用语言在非通用的场合却是不能没有的。非通用语言在非通用场合不等于不规范语言。
有一个时期,有人要我们学甲国,说那里公共场合禁止汉语方言。有人又要我们学乙地方,说那里会说方言的人身价高。那时候,我们不能学甲也不能学乙。汉语方言是我们汉语的一个部分,我们没有必要在公共场合一概禁止。我们普通话推广得还不够好,不能像民族共同语推广得很好的地方那样会方言的身价高。但是有一条,我们在主体化不够的时候,要适当注重主体化,在主体化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更要适当注重多样化。这就是动态和谐。我们的普通话逐渐推广好了,也就是主体化相当好了,要在多样化方面多下力气。这两者的关系,不是某年某月某日主体化好了,才开始注意多样化。这是一个过程。广大地区各个部门各种人群的情况不尽一致,这样的做法也不宜一刀切。否则阻力会很大,说不定越来越大。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差一些的,对主体化很有意见。二是认识好的,对简单化、一刀切很有意见。两种意见有同有异。
我们已经进入了这个过程。这个过程里,我们特别要细心和谨慎,既不要把解放思想、要求注意新情况新问题都当做守旧一股脑儿地批评,又不要放松我们在主体化过程中还要继续做的工作。
二是许多规定、限制是工作初期的措施。我们曾经到一些学校去调查,那里说他们的推广普通话如何如何有成绩,主要表现在规定和制度严格、齐全,例如校一级有领导委员会,班里有领导小组,小组还有推普员检查同学在学校里是不是说普通话,班里还有黑板报每日一拼。我们会觉得这所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起步不久。还有加码的,有的学校说,那些同学回到家了还说普通话,老师给他记上小红花。还有的省级的大商场,说他们营业员之间,跟顾客之间,不管什么情况,都说普通话。那样的措施恐怕就很值得商榷了。我们到了南方一所很有名的中学,还住在那里,那里学生许多方面都很优秀,普通话也说得好。学校领导跟我们说,省里有关方面也要他们在推广普通话方面有许多机构、规定、制度,他们希望我们回北京反映一下,不要一刀切。我们觉得他们的意见有道理,回北京反映了。我们想,一个省里要避免一刀切,从全国来说恐怕也要注意避免一刀切。这里我们想讨论一下,那些规定、制度是干什么的,是用那些规定、制度来达到目的呢还是要追求那些规定和制度。进一步说,我们是不是要进一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不是应该分层次?不要把示范功能、教育功能、一般交际功能不怎么区分地不合适地要求所有说普通话的人来承担。
三是我们许多人的语言生活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人员的流动加大加快了。农民工进城又回乡,有的农村在城镇化。别的人员的交际也发展了。交通便捷了。还有交际工具也发展了。这至少带来两点变化。一是原来我们认为是方言语句的,现在进入普通话语句了,或者至少是跨界的方言色彩语句了。二是许多人听各种地方普通话或者方言也比较多了,起码听非标准普通话的本事比以前大了。总之,我们原来说的交际里的方言实际隔阂比原来小了。
从上面三点来看,我觉得,我们现在特别要注意“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动态和谐”,搞不好的话,可能是老一套,不解决问题,甚至会挫伤一些人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自己增加了阻力还不自觉。
我看,先讨论一些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可以同时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情况和有关人的真实想法。然后,可以进一步考虑一些做法。关于做法,我先提四点参考意见。(一)调整示范人员的等级范围,一级甲等不可能也不需要那么多。之后要抓紧示范人员的严格培训、测试,检查他们岗位上的实际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不是抽象的,主要在那些人的实际语言里。例如地铁录音报站,还有省级和省级以上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省级和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儿童节目播音。现在,这方面的问题也不少。若抓得不够好,一是失去了抓别的力度,人家不服,也显得你办事可能是虚的。(二)别的有的要求可以改动,有的或者不提普通话要求了。例如高中和大学语文、外文、播音主持课之外的老师。(三)有关部门再也不要搞一些过头的宣传和做法。(四)制定关于推广普通话方面的中长期规划,除了量的目标,更要重视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推广普通话 篇3
火车穿过一个黑夜,在黎明时分抵达胶东半岛,上来一群当地人,他们说的话我一句都听不懂。我越来越焦虑,但神奇的是,下了火车,在广场上看到学校的横幅,见到接站的师兄师姐,我一开口,竟然很自然地讲起了普通话,原来普通话已经渗入了我的血液。等到第一个寒假回家,再坐火车,转汽车、三轮车,我都无法把普通话转化为家乡话,看到熟悉的乡亲,只能沉默不语。直到见到父母,才一下子转换过来。
这就是我讲普通话的经历。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要推广普通话,就不能靠这种偶然性,而是要做长期的工作。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迄今已超过半个世纪。我们国家的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对在北方长大的人来说,普通话并不太难学,而对粤方言、吴方言、闽南方言区的人来说,要说好普通话,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上世纪20年代,语言学家赵元任就灌录了“国语”留声机片,销量颇大。他从欧洲归来,路过香港买皮鞋,鞋店老板说他“国语”不标准,赵元任用同样的话反驳他。老板很不屑,说他的“国语”可是跟着赵元任的片子学的呢?抗战爆发后,赵元任往昆明大后方转移,在桂林向一个政府要员求助,那位官员说:赵先生,我刚才还在听你说话呢。原来,他每天都要抽空学习一会“国语”。这是《杂记赵家》讲述的两个片段,今天重读却有一种感动:上世纪20年代,香港还在英国的控制之下,一个普通的鞋店老板能自发地学“国语”,说明他对祖国的感情之深。
对一个国家来说,推广普通话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培养整个国民的认同感。我们都是读现代白话文作品长大的,所以,相爱的人才可以写长长的情书;我们可以说同一种口语,所以才可以体会一句话的言外之意并发出会心一笑。这两年流行穿越剧,但各种穿越都没有解决语言问题:如果我们穿越回唐朝,能听懂李白吟诗吗?
经过50多年的推广,普通话已经深入人心,这时我们又发现,原来方言也是很美的。记得读书时,同学们一起看四川话版的《猫和老鼠》,仿佛其中的幽默感被放大了十倍,这种乐趣是一直讲四川话的人所不能体会的。正是由于推广普通话所带来的普遍性认同,才让我们注意到差异性的美好。
现在,每个省会的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方言节目,在上海,甚至有不少人呼吁加强对上海话的教育,保持语言的多样性。这也许恰恰说明,50多年来,对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了应有的成效。
推广普通话 篇4
102中队
一、活动目的:
1、认识到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二、活动过程:(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从我们踏进校园的那时起,从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堂语文课起,从我们接触拼音字母的那刻起,普通话就已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普通话,作为全中国56个民族语言的标准,更是中国语言的一种象征。在此,我希望通过我们班的主题班会,向大家展示普通话的魅力和丰采。
(二)谈谈什么是普通话
1、老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普通话吗?谁来谈一谈你对普通话的认识。普通话知识:
(1)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什么意思“普通”二字是“普遍通行”,“共通”的意思 什么叫做普通话 ?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国家规定的普通话宣传周的时间是 1998年起,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3)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2、自由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讲普通话? 老师适当给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无论是事例论证还是道理论证,无论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还是自己所知道的故事,无论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还是必要性,无论是对现在还是对未来,只要你的发言可以让我们认识我们要讲普通话就可以。(自己所知的有关普通话的故事,对我们写作的影响,和同学的交流)。
(三)辅导员总结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语言不通,方言隔阂阻碍着社会交际,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推广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果你想与人交流,你应该说普通话;如果你走出高淳,你要说普通话;如果你想做国际人,你必须学会说普通话!
3、自己为什么不讲普通话,对普通话认识的误区有哪些?
4、自我评价:自己现在的普通话水平如何,自己决定如何提高?
5、学习普通话舌头操——学习饶口令:读好饶口令,加5分。三月三,小三去登山;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小三山上大声喊,离天只有三尺三”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谁能说准四十,十四,四十四,谁来试一试, 谁说十四是四十,就打谁十四, 谁说四十是细席,就打谁四十 板凳宽,扁担长, 板凳比扁担宽, 扁担比板凳长, 扁担要绑在板凳上, 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扁担偏要板凳让扁担绑在板凳上.蓝教练是女教练, 吕教练是男教练, 蓝教练不是男教练, 吕教练不是女教练。
(四)结束语:
语言美是文明礼貌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们不仅要说好普通话,还要能够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对不起”等。本次主题班会课即将结束了,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推广普通话意义重大,普通话是我们沟通的桥梁,让我们齐努力,共奋进,“讲普通话,做文明人”。
(五)辅导员活动总结:
推广普通话黑板报 篇5
同学们,今天利用升旗的时间,将关于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有关内容以及我校“推普周”活动的具体安排向大家传达,希望全校各年级、各班和全体教师要积极地行动起来,配合学校的有关活动,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语言是最主要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提高中文信息水平的先决条件,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普及普通话应着眼于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xxxx”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流,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的许多法律都对推广普通话做了明确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时间:XX年9月10日至15日(全国宣传周)
三、内容:
1、张贴有关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广告与宣传画
2、进行推普通周的全校动员。
3、利用学校的广播站以及各班墙报进行宣传
4、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征文与演讲
5、开展推普周社会调研活动
6、召开推广普通话宣传主题班会
同学们、老师们,让我们都来积极参与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使普通话的社会应用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形成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语言环境。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标语口号
1.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2.心相印,语相通,和谐共处乐融融。
3.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大力推广普通话。
4.讲普通话,标标准准;写规范字,堂堂正正。
5.普通话,给你美丽的人生增添一份精彩!
6.学说普通话,推广靠大家。
7.请说普通话,书写规范字;使用文明语,争做文明人。
8.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好学生。
9.规范语言文字,弘扬民族文化。
10.推广普通话,责任你我他。
11.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12.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13.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14.普通话是您出行的第一名片。
15.说好普通话,方便、文明又高雅。
16.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用规范字。
17.说好普通话,热爱我中华;普及普通话,世界看中华。
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现状及思考 篇6
一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概况
早期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普通话》《语文建设通讯》《香港普通话报》等少数几家香港推普刊物上,数量较少。随着香港回归,推广普通话研究逐渐成为学者重视的焦点,并形成快速发展的局面。本文将相关论文按其研究领域归纳分类,其成果分布详见表1。
表1纵向分为8个研究领域, 即香港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普通话教学研究、普通话教材建设研究、普通话课程设置研究、教师素质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香港推广普通话手段研究、语言本体的研究。横向分为3 个阶段, 即:(1)1980~1995年时段。在这16年中,香港政府开始在学校推广普通话。1995 年港督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普通话在学校发展的信息。香港开始有推普方面的研究。(2)1996~2000年时段。在这一时期,香港政府正式提出“两文三语”的语文政策,香港推普研究呈现逐渐活跃局面。(3)2001~2011年时段。普通话成为中学独立会考科目后,“用普通话教授中文”渐成热潮,香港推普研究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通过表1我们发现,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成果呈现以下特征。
1.研究成果数量逐步增加,涉及领域范围逐渐扩大
30年来发表在期刊、论文集以及学术研讨会上的香港推普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仅在中国知网搜索1980~2011年的相关论文就有192篇。其中1980~1995年的16年间仅18篇。1996~2011年的15年间达174篇,数量约是前16年的10倍。
从研究成果领域看,除涉及语言政策规划、语言本体研究、教学与测试研究等领域外,还在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等诸多领域有所拓展。这中间既有宏观探讨,又有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思考。可以说是宏观微观兼顾,理论实践并重。
2.学术阵地不断延伸,研究者队伍逐渐壮大
学术刊物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托。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在期刊上发表的有关香港推普研究的论文数量十分有限。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情况大为改观。研究成果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50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相当数量发表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文字应用》《语文建设》等核心刊物上,反映出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科研课题,已被众多学术刊物所认可,学术阵地正不断延伸。参与研究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从早期的国家语委研究人员和少数有内地背景的香港语言学家,发展到如今以内地、香港教师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为主干的研究队伍,显示出勃勃生机。
3.研究成果分布尚不平衡,部分领域研究薄弱
由于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历史较短,各研究领域的发展还不平衡。在语言政策规划(30篇,15.6%)、普通话教学(51篇,26.5%)、语言本体(48篇,25%)方面的研究相对充分,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9篇,4.6%)、普通话课程设置(8篇,4.2%)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一方面是这类研究起步较晚,另一方面是这类研究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做支撑。
就某一类研究也存在不平衡现象,比如语言本体研究。语言本体研究共有论文48篇,从横向比较看,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有40篇,远多于语音方面的成果;从纵向比较看, 词汇、语法的研究数量在不断增多,而语音研究的数量却未随学科的发展而增加。这说明,语音研究在完成初期的表象研究之后,要进行更深入研究时,需要较多的技术手段做支持, 如果在技术和方法上没有突破, 语音研究很难开展。
二 30年来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成果分析
30年来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主要涉及八个方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较为客观地了解各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规划未来研究走向。
(一)香港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
香港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一直是学者们最热衷的话题,曾有三次最集中的讨论。一是在回归前,针对香港语言未来发展方向,学者们展开了探讨。认为在香港,除少数外国人以英语作为生活用语外, 绝大多数的香港人都以粤方言作为日常用语, 粤方言被视为本地的“母语”,始终在语言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詹伯慧,1996)学者们推断,香港回归后普通话地位将得以提高,并形成普、英、粤三足鼎立的语言格局。粤方言仍会在日常生活语言中占第一位。普通话将以其自身的价值,在多语社会的香港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二是在回归后, 香港政府正式提出“两文三语”的语文政策,普通话逐渐成为香港社会主流语言之一。针对“两文三语”政策,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剖析,认为这一政策既符合“一国”的社会前提,又充分体现了“两制”的特点;既未强行停止使用英语,又保证了粤方言在香港的流通使用:是一个承认历史、重视现实和未来的语言政策。它不仅适应了中港交融、一国两制的政策,而且为香港培养出大批会说普通话、英语和粤方言,能流利书写中文、英文的人才,大大增强了香港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对用普通话教中文的教育语言政策的探讨。中国语文课该用“普教中”还是“粤教中”,香港语言界、教育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三成教师对用普通话教中文有所保留,不同意在语文课中强行逆转沿用已久的粤方言。但有更多人已隐约地感觉到,用普通话教中文是大势所趋,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张国松,2005)大家普遍认为,用普通话教中文对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和语文能力大有益处。随着普通话在香港社会的流通, 用普通话教授中文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林建平(2009)甚至乐观预期,未来几年全港将有半数的中小学用普通话教中文。
三个热点问题的讨论,清晰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普通话在香港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香港政府在推广普通话上的积极态度,还显现出香港独具特色的推普模式。
需要提出的是,在涉及普通话与粤方言关系问题时,仍有不少学者把普通话当成第二语言看待,这种错误观念势必影响普通话推广。李宇明(2003)就提出:“香港多数人的母言是粤方言,但是其母语仍然应当看做是汉民族共同语。”香港的多语政策并不是这个语吃掉那个语。粤方言作为方言,已深深地刻上了香港社区文化的印记, 不必担心被磨灭。推广普通话,不意味排斥、压制粤方言,反而会使两者彼此和谐发展,共同为香港社会服务。
(二)普通话教学研究
在诸多成果中,普通话教学研究的成果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这些成果既有宏观论述普通话教学理论的,也有就某一语言要素或某类人群学习普通话策略的微观探讨,展现了香港普通话教学特有的模式,具有指导和实用价值。教学研究是逐步加强的,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研究成果都呈上升趋势。在初始阶段,研究多以某个具体语言教学点为主。随着普通话成为独立学科,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更趋向成熟,出现了一批有价值、针对性强的成果。
作为教学研究重点,教学法的研究一直是稳定的,成果也最多。香港普通话教学与教外国人学习普通话不同。香港学生具有一定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基础,不用从零开始。但因为香港人日常以说粤方言和英文为主,虽然在广播、电视中会播放少量的普通话节目, 但多数情况下还是缺少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如果照搬内地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行的。为适应香港地区的教学情况,学者们必须研究符合香港特点的教学模式。周柏胜、刘艺(2003)提出,香港的普通话教学不宜过分停留在正音教学上。要改变早期教师以教授汉语拼音来培训学生普通话的方式,有效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粤普对比教学, 使学生了解两者的差异,训练学生听、说的语言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者们还就某一语言要素的教学法进行了微观研究,如研究普通话轻声词的教学法,从生成音系学角度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声母教学法等。针对学习对象的不同,总结出相应的教学方法。这些灵活多样且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法,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学习普通话的需求,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者们还十分重视教学辅助工具的研究。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教学,早已成为广大学习者最迫切的需求。香港学者从90年代就开始尝试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技术引入普通话教学过程,运用现代化手段,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另一种学习模式。比如进行普通话语音多模态研究, 结合香港人学习普通话的特点,探讨普通话语音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作用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学习普通话,提高普通话的教学效果。
普通话教学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从整体看,还是教学经验介绍的多,理论提升的少,理论研究有待提高与深入。在学习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基础研究上没有突破,缺少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远程教学等方面缺少必要探索。
(三)普通话教材建设研究
普通话教材建设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编写原则、理念的研究。学者指出早期的普通话教材不能辅助教师应对实际教学的需要。新编教材应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说话训练为主线进行设计。在编写普通话教材时,应坚持交际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在语言结构、言语技巧方面要有针对性,注重粤普之间的差异。在交际功能上要讲究实用性。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应注意香港和内地的差异。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则要多选那些富有时代感、生活气息的, 能将本土化、民族化和国际化、现代化有机结合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实用性文章。二是对教材语言规范的研究。学者们认为用语规范是规范教材的标志。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讨论教材中语言规范化问题。不仅分析了导致语言不规范的原因,还提出了规范普通话教材切实可行的建议。随着普通话在香港的不断推广,普通话教材建设得到了加速发展。尤其是普通话成为中小学核心课程后,许多出版商根据教育署制定的“中小学普通话课程纲要”,推出了大批针对中小学的普通话教材。像《学会普通话》《来说普通话》《学好普通话》等。这些教材由出版商负责编写, 经课程发展委员会审批, 供学校自由选用。此外,香港人学习普通话的培训教材、指导用书也如雨后春笋般多起来。许多教材既有对普通话语音知识的介绍,又有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要求的介绍,同时还可作为应试者备考的辅导材料。做到了普通话基础知识与训练相结合,针对性强,实用性突出。但香港普通话教材也存在水平参差的现象,不少教材内容雷同,有些还有抄袭之嫌,真正有水平的教材较少。(王晖,2003)拥有好的成套教材是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就目前看,香港普通话教材数量虽不少,但相关研究却不多,研究方向也比较单一,在教材质量评估研究和多媒体教材规范研究方面的成果明显缺乏。
(四)普通话课程设置研究
香港的普通话课从无到有,最终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何国祥的《言文分家——普通话在香港的学科专业地位》是见证普通话学科专业地位的代表之作。它对学科的创立、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充分研究和探索。普通话成为香港中小学“核心课程”后,政府有关部门专门编订了适合中小学的新普通话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将中小学划分为小一至小三、小四至小六、中一至中三、中四至中五四个学习阶段, 并清晰罗列了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重点,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近几年,为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普通话的需求,香港各类学校还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普通话课程。例如在师资培训课程方面,先后开设了提高在职中小学普通话教师语言能力的“语文基准培训课程”;提高教师专业修养和素质的“学位教师高级教育文凭(普通话教育)课程”“普通话教育文学硕士学位课程”;为适应语文教改需要,设立了“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的培训课程以及 “高级学位”课程等。丰富的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还为学者提供了科研的阵地。学者们认为普通话课程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课程的内容和取向。一个专业普通话课程从设计到完成,需要经过“确定课程目标及基本框架→由专业人士提供专业资料→编写教材→施教→课程总结→修订教材→由专业人士提供数据→……”这样几个阶段。这个过程经过不断重复, 才能使课程达到完善的地步。(刘艺,2008)
普通话课程设置研究既有对中小学生、大学生普通话课程的分析,也有对教师普通话师资课程的思考,更有针对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考前辅导课程的探索……研究成果具有多元化特点,注重实用性。但针对某些特定人群(如商业人士、服务业人员)所进行的普通话课程设置研究还不够。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设置课程,是未来普通话课程设置研究的方向。
(五)教师素质研究
理想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推普的关键。在香港,多数普通话教师在教授普通话前都接受过相应的培训,但仍有不少教师表现出对教普通话信心不足。为此,香港政府采用多项支持、鼓励普通话教师持续教育计划。如普通话教师参加普通话课程和认可的公开考试,可获得政府提供的“持续进修基金”;普通话教师参加普通话沉浸课程可获得部分津贴等。为确保教师的语文素质,香港政府还推出了“教师语文能力评核 (普通话)”考试,以衡量中小学普通话科教师教授普通话的能力。考核内容包括评估应试人普通话的聆听、认辨、拼音、口语能力和课堂语言运用能力。它的实施,结束了教师语文素质评估无章可循的局面,激发了教师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得到社会好评。
与此同时,学者们也从学术的角度,讨论普通话教师的素质、资格衡量标准以及培训手段等问题。从研究成果看,教师专业素质的衡量标准方面的比较多。不少学者从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认为普通话教师要想担负起教学任务,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包括粤方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教学;要了解本地区语言社会的情况,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懂得语言教学的规律和教学心理;有较强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判别能力, 能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和指导。(伍巍,1999)这些研究成果,对提升教师的素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也反映出,有效借鉴、利用已有考试中的评核成绩及数据,对教师普通话能力进行系统评估分析的研究,还不多见。
(六)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
香港普通话公开考试主要有香港考评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 “普通话高级水平测试”“教师语文能力评核(普通话)考试”和国家语委的“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其中国家语委的“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香港最具权威,参加人数最多,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影响也最广泛。学者们就普通话水平测试(PSC)在香港的发展、属性、作用进行研究后指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试对象范围较广, 既有教师等专业人士, 也有普通市民,适应了香港学习普通话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客观评价的需要,该测试有力地促进了香港普通话的培训与教学,在香港社会语言生活的评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袁舫、王晖,2007)。尽管测试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多, 但却呈递增趋势。从表1可以看到,测试研究在2000年以前极少有学者涉及,但2001年以后,几乎年年有相关研究成果, 这与普通话水平测试近年在香港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此外,尝试对几种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对比研究,也是香港测试研究的新方向。田小琳的《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普通话水平测试之比较研究》将中国内地的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和香港所设的几种普通话水平测试在举办宗旨、报考资格、测试对象、测试内容、测试水平(等级)、测试纲要、试题样式、试题取材、成绩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几种考试的突出特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项研究对在香港推广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积极意义。
(七)推广普通话手段研究
寻找适应香港特点的推普手段,也是学者们研讨的重点。学者们对香港教育教学、公务、报刊、有声传媒、经贸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使用和推广普通话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就推普的突出特点、手段作了深入思考。袁舫、王晖的《回归后香港的普通话推广和使用状况》是这类文章的代表。学者们认为,香港推普的成功,不仅源于政府稳健务实的推普政策,还依赖香港社会各界的支持。像香港有许多非牟利的民间推普机构。他们联合教育、媒体、商界,积极配合政府,多次组织各类推普活动,如“普通话节”“普通话辩论会”“普通话朗诵会”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且实用,深受香港市民的欢迎,为市民与政府、传媒界、教育界、商界间架构起共同推普的桥梁。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语言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香港民众认识到普通话的价值,把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看作一种商机和个人增值的途径。这些都是促使普通话得以快速推广的原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认识到理解语言外壳下的文化内涵、了解香港与内地深层的文化差异,会对推广普通话产生巨大帮助时,学者们又开始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索,运用语言推广与文化沟通的关系,进行推普手段的新尝试。当前,香港的推普工作出现新的瓶颈,推普高潮出现减退现象。以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例,近两年就出现报考人数下滑的局面。讨论如何解决现有问题的论文虽不少, 但多只是阐述表层现象,能从深层次角度分析研究解决办法的甚为少见,有待加强研究。
(八)语言本体研究
香港与内地都使用汉语汉字系统,但在粤方言的基础上,香港的语音、词汇、语法却自成一体, 与内地使用的普通话存在很大差异。针对香港语言特点,学者们对普通话与粤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这对探索普通话与粤方言的交融和影响, 探索口语对书面语的影响和渗透, 探索语言本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普通话的推广和规范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
其中,以粤方言词和普通话词语差异比较的研究最为突出。詹伯慧(1995)这样评价粤普词语对比研究的作用:“弄不清粤方言词和普通话词之间的对应关系,就难以提高语文教学素质。粤方言词汇的研究,其成果无疑将直接用之于语文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港澳同胞学习普通话的热情不断上涨,如果没有掌握大量粤方言的词汇材料,就无法运用知己知彼的对比方式来教学普通话,又怎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粤普词汇对比研究,是在推普过程中产生的,是为社会实用服务的语言研究,非常具有社会实用价值,是一个值得提倡的研究方向。
此外,港式中文作为香港普遍使用的汉语书面语,也是香港的特色。这种语体的产生, 是受语法体系及社会文化背景变化的制约。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港式中文进行研究,认为它是社会变体、地域变体和功能变体的综合体,是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
三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的展望
30年来,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正紧密联系香港社会生活需要发展着、壮大着,并取得了不少开创性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仍要看到香港推普研究存在的不足,还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一)加强市场化运作研究
推广普通话不是简单的普通话教育、教学问题。学界应把视野放宽广些,将跨文化交际学、传播学、文化地理学、市场营销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和方法吸收进来,多视角、多层次地丰富推普研究领域,尤其要加强语言市场运作研究。目前,香港推广普通话研究多集中在政策规划、教学研究等方面。对如何运用语言经济学理论、加强市场运作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实际上,只有通过市场操作,以产业化的方式来运作,才能真正改变现有依赖政府政策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比较研究
香港推普研究多是对自身问题的研究,研究比较封闭。在同台湾国语推广、新加坡华语推广进行对比研究,以及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推广本土语进行对比研究方面成果很少,几乎没有西方国家推广本国语的对比研究。香港要想在普通话推广上科学发展,需要和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特别是国外一些成熟的经验,都有值得参考的范式。此外,普通话水平测试在不同界域开展情况的对比研究,也是一个空白,亟需加强。
(三)加强评估标准体系的研究
目前学界对香港普通话教学质量评估、测试质量评估、文化传播效果评估、推普手段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严重滞后。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可以有效促进香港推普工作可持续发展,避免推普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要尽快加强评估标准体系的研究。
地方高校普通话推广模式研究 篇7
摘 要: 地方高校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必须达到相应等级。但目前方言区学生成绩偏低,主要原因是:学生语文水平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方言干扰大语音难点多;不了解测试要求等。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做针对性克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推普机制。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普通话 推广模式
由于国家政策的要求及工作学习交际的需要,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纵深发展,规范和纯洁祖国语言,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在我国多数省区开展,特别是在师范类大专院校中早已广泛开展,且已成为关系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一个“硬件”。
根据国家语委湖南省语委文件精神,地方高等院校部分与口语密切相关专业大学生需要测试普通话,并逐渐推广到所有专业。湖南城市学院从2010届起,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将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达不到合格标准者应缓发毕业证书。由此可见,地方院校的普通话推广工作势在必行,大力推广普通话,提高学生普通话测试水平意义重大。
湘方言区的地方高校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整体偏低,以地处湘方言区中心地带的湖南城市学院为例,由于其学生普通话水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我们对2014届随机抽取的867名毕业生的测试成绩做了一个统计,除中文、外语、音乐专业之外,其他各专业合格率还是不令人满意的。应该说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毫无疑问,这里表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普通话水平亟待提升。
一、现状研究
益阳地处湘中,与长沙、岳阳、娄底、怀化、常德相邻,属典型的湘方言区,学生以前以本地区居多,现在则涵盖全国,学生的普通话状况在地方院校中具有代表性,基本情况虽是一年年好转,但目前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如下:
(一)学生语文水平有所下降。据笔者这几年从事现代汉语教学的经历,虽然现在学生更开朗、更活泼,更具有独立性,表达欲更强,但语文综合素质并不高。在《现代汉语》教材上(黄伯奇、廖序东主编)第53页思考和练习第五题的注音当中,我让学生把我国31个省、直辖市简称的拼音注出来,三个年级没有一个学生完全答对,最好的情况也错了两个,多的达到了十来个。虽然笔试和口试有许多不同之处,但试想一想,如果连音都注不出来,那么他读的时候又能保证有多高的正确率呢?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值得语文界和教育界认真探讨。
(二)浓厚的地域方言气氛。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教职工以本地区或大方言区的人居多,另一方面是即使说也说不好,很多时候说方言更能听懂,说普通话有障碍,所以干脆不说。
(三)学生学习态度冷淡。学生普遍对普通话的重要性没认识清楚或不以为然,在测试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很多常用字读错,并不是他发音有问题,而是识记方面认真度不够,对测试程序及其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一点不了解。
(四)语音难点较多,在不同程度上磨损了自信心。应该说,造成学生对普通话学习态度冷淡的原因在一定程度是方言区人在学习过程的语音难点较多,纠正困难,导致不耐烦情绪的产生。
二、推普策略
(一)严格要求,加强组织。要加大普通话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同时通过社会就业情况反馈,以及与毕业证挂钩、严格测试等手段给学生施加压力,适度压力是可以增加动力的。
(二)培养兴趣,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朋友,培养学习说普通话的兴趣,可以有很多,各部门和各人都可以献计献策,只要有利于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和谐、轻松、开放的校园文化气氛是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理想环境。
(三)查清症结,加以纠正。要提高普通话水平,除了多记、多读之外,还要找出自己的症结加以克服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如果拼音能力不行,则须认真识记;如果发音不正确,则须找到相应的部位以正确发音方法加以反复纠正,把坏习惯扭转过来,即说梦话时也用普通话。笔者在此根据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在难点音克服上的一些心得:1.备一台复读机以听辨或让老师及水平较高的同学听辨。2.记住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3.备一面小镜子以观察口型和舌头位置。学生普遍对发音理论有所忽视,导致发音中的种种不规范。
(四)了解测试程序、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测试过程中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根本不了解相关测试要求和程序,糊里糊涂,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容易使自己紧张。另外,这种情况多了对测试员的情绪有一些副作用,所以学生一定要参加集中培训,了解相关要求和程序。另外,听辅导老师讲一些要注意的事项也是很有用的,可以减少失误,少扣冤枉分,如对错误和缺陷的判定,上声的要求,朗读的要求及其注意事项如回读、漏读加字等情况的克服,还有话题的准备技巧和心理要求,等等。从测试来看,不了解测试程序和注意事项的学生一般都要多扣一两分冤枉分甚至更多,这一两分说不定就影响了一个等级,本来有希望得二甲可能只得了二乙,或可能拿二乙只得了三甲,因而,学生有必要了解这些相关事项,认真加以对待。
参考文献:
[1]郭百灵.谈普通话教学效果的提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李卫红.加快推进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建设,努力开创新时期新阶段普通话推广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高群.机测背景下的高师普通话教学与培训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推广普通话小报 篇8
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这就是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小知识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推广
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活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推广普通话黑板报】推荐阅读:
推广普通话教案07-06
小学普通话推广汇报08-17
推广普通话的资料10-04
推广普通话宣传总结10-22
推广普通话圆梦你我他05-29
推广普通话的优美句子07-05
普通话推广工作制度07-13
推广普通话手抄报内容08-15
推广普通话主题方案策划08-25
学校推广普通话情况汇报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