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管理

2024-11-22

殡葬管理(共9篇)

殡葬管理 篇1

殡葬改革与殡葬管理的任务

民政部李立国部长在2010年年中分析会上,以《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为题的报告中说:

“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上半年,研究部署了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救助管理工作,全国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近80万人次;隆重举行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60周年纪念活动,启动全国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建设,积极探索解决婚姻、收养问题的有效机制,推进《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落实,开展全国殡葬系统“优质服务月”活动,清明祭扫文明有序,殡葬改革和殡葬管理在资源配置、生态文明、服务质量、救助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许多地方制定了基本殡葬服务的惠民政策。同时要看到,社会事务管理仍须加快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一步提升规范管理和文明服务的水平。下半年,要深化殡葬改革,巩固公墓治理整顿成果,大力推行惠民殡葬、阳光殡葬、绿色殡葬,认真做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项目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被拐卖妇女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完善婚姻收养政策,加快婚姻收养信息化建设。”

李部长还说:

“下半年,要继续加强民政科研平台、科技管理制度、科研人才队伍等建设;启动社会组织、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地名、殡葬、婚姻登记、社会工作等领域管理标准化建设,完成64项国家标准制修订和25项行业标准制定任务。”

殡葬管理 篇2

传统意义上的殡葬档案管理是僵化的、封闭式管理模式, 即“保管好现成的资料”。管理模式呆板, 存在诸多弊病, 一方面档案工作人员视野狭窄, 不主动汲取殡葬工作信息资源, 认为殡葬档案只是殡葬工作的附属, 不需要主动采集, 因此坐等殡葬档案资料送上门, 这种方式导致大量殡葬档案流失。另一方面, 对殡葬档案的认识模糊, 定义狭窄, 仅仅局限于文字材料与建筑图纸的收集, 而其它大量殡葬文化、殡葬改革和殡葬服务的档案资料未纳入采取范畴。

作为一种特殊行业, 殡葬档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殡葬档案的管理范围和内容也较多。因此, 围绕殡葬改革课题, 结合殡葬改革实际, 经常和有实效地宣传殡葬档案重要性, 以服务为导向, 从多方面收集、研究和使用殡葬档案, 将是我们改进殡葬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

一、殡葬档案的职能定位

在殡葬档案管理的工作实践中, 殡葬档案管理的职能定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殡葬档案管理要体现规范严谨, 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 逐步开展规范性管理工作;二是殡葬档案要实现“资源共享“, 在殡葬行业内部或一定社会范围内, 定期公布相关殡葬档案, 加强行业内部档案信息交流, 扩大殡葬改革成果宣传面, 强化殡葬改革的实效性;三是加强对殡葬档案的分类管理, 为殡葬改革成果的推广铺路搭桥, 为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四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引进高新技术, 实现数字化殡葬档案管理, 为本单位、为整个殡葬行业和全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

二、殡葬档案的“与时俱进”

在新时期, 殡葬工作从“注重成果”向“注重民生”方向转变, 把“提高服务质量, 减轻丧家负担”视为全部殡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适应这种变化, 殡葬档案工作也要体现“四个转变”:一是档案工作地位从“二线信息提供者”向“一线信息服务者”转变, 以往殡葬档案工作只是被动的信息提供, 居于二线, 充当殡葬改革的“旁观者”。按照殡葬改革的总体要求, 殡葬档案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殡葬档案工作地位前移, 成为推进殡葬改革步伐的“生力军”;二是从“唱独角戏”向“联合作战”转变。地位发生变化, 角色也相应改变。殡葬档案在行业内部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因此, 档案工作要敢于出头, 积极争取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科学整合各项信息资源, 实现各方共赢;三是档案工作内涵以“单纯保管型”为主向“综合服务型”转变。以往档案工作偏重于资料收集, “缺啥补啥”。档案使用时也是“干啥用啥”, 缺乏广泛性。随着殡葬改革工作的推进, 殡葬档案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体现, 在实施殡葬发展战略。殡葬事务公开、殡葬信息查询等方面体现出全体覆盖、适度普惠、均等服务的性质;四是档案服务对象从有限特定人群向服务社会成员转变。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殡葬工作领域不断开拓, 殡葬信息已经成为社会总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保险、商业保险、遗产继承、房产公证等诸多领域, 殡葬档案服务对象逐步覆盖社会各个角落, 不断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日益体现出鲜明的开放性。

三、殡葬档案的规范管理

第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贯彻档案法律法规, 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殡葬档案人员档案法规意识, 用出色的服务促进殡殡档案事业的发展。

第二坚持学习, 提高素质。殡葬档案管理者应将学习列入日事议程, 做到信息灵通, 耳聪目明, 随时掌握国家和民政部关于档案工作的相关法律和规定, 学习掌握并熟练运用档案管理的规程和方法,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第三培养档案管理者的敬业精神, 档案管理者要热爱事业, 积极思考问题, 勇于提出改进档案管理的意见和设想, 而且不满足于一日之功, 固步自封, 不断进行档案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第四培养求实的科学精神。档案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所面临的新形势和自身发展的新情况, 学习总结一切创造性的先进做法和成果, 用求实创新的精神把握档案事业发展规律, 勇于探索和实践, 有效的开创性的开展工作。

殡葬档案管理工作是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是一项功在当代, 惠及后世的长远性工作。只有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档案管理工作, 开拓进取, 扎实工作, 才能使殡葬档案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更好的为殡葬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晶婧:《加强学习推动民政档案编研工作科学化、系统化》, 《中国民政》, 2010.7;43。

晋江殡葬管理规定 篇3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殡葬管理,深化殡葬改革,坚持殡葬服务的基本公益属性,树立科学健康、生态环保、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福建省殡葬管理办法》、《泉州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殡葬管理、殡仪服务和丧葬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市民政局是我市殡葬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市殡葬管理所受其委托,负责殡葬管理日常工作。监委、发改局、公安局、民宗局、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行政执法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文体新局、卫计局、环保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外事侨务局和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它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殡葬改革和管理的行政、执法、宣传、监督等工作。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属地管理,组织指导村(居)修订、执行丧葬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组织协调市直部门驻基层所站共同做好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村(居)民自治组织和其它组织,应当积极参与殡葬改革和管理工作,组织、引导、监督其成员按照本规定文明节俭办丧事。

第二章 遗体和骨灰处理

第四条

本市辖区全面实行火葬,严禁土葬及骨灰“二重葬”。如违反本规定由市民政局责令限期整改,市国土局、农业局等部门对违法占地或毁林占地、非法占用耕地、林地建坟等行为进行查处;拒不执行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丧事承办人承担。

第五条

外国籍、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要求将尸体、骨灰运出境外或运进国内安葬者,按民政部等8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尸体运输管理的若干规定》办理。

第六条

执行本规定并在市殡仪馆(火葬场)火化遗体的,火化基本费用全免,包括遗体火化、遗体运输、三天以内冰棺及装尸袋费。

城乡低保、城镇“三无”、农村“五保”、重点优抚、革命“五老”和经有关部门确认的持晋江居住证生活困难人员死亡后在三日内火化的,除免除以上费用外,增免一个骨灰盒(200元以内)、三天以内遗体冷藏费、一辆大客车等费用;公安部门开具火化证明的“未知名遗体”,均予增免上述费用。

第七条

骨灰应在骨灰堂、公墓区等合法场所寄存、安葬,或以其它不占土地的方式处理,倡导海葬、树葬、草葬、花葬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法。骨灰处理方式未确定前,必须暂存殡仪馆内;在公墓区安葬的,应报市殡葬管理所批准。第八条

遗体运输由市殡仪馆或镇级殡仪服务站运尸专车运送。除殡仪专车外,其他任何车辆不得接送尸体。公安、卫生部门处置的遗体统一由市殡仪馆专用车运输,不得擅自将遗体外运。

第九条

佛教寺庙焚化僧尼遗体、开展骨灰寄存业务,须经民政局、民宗局等部门审批核准。寺庙焚化仅限合法登记备案的僧尼及教职人员,不得扩大到其他佛教徒、信众和社会人士。

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及穆斯林丧葬处理根据实际情况由民宗、民政、伊协协调处理。

第三章 丧事活动秩序管理

第十条

把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共秩序与尊重传统民俗、注重慎终追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丧事活动秩序管理,倡导文明、环保、节俭、守序的丧葬新风和厚养薄葬的孝道理念。举办丧事活动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城市管理规定和当地村规民约,不得有妨害公共秩序、扰乱公共交通、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违背公序良俗等行为。

第十一条

村(居)应将禁止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列入村规民约。

第十二条

死者有亲属的,亲属是丧事承办人;没有亲属的,生前单位或临终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是丧事承办人。承办人应在12小时内通知村(居)民委会、卫生部门、镇级殡仪服务站或市殡仪馆,预约火化时间,办理火化手续。火化遗体必须凭公安或卫生部门规定的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明。因患传染病死亡的遗体,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医疗机构对其出具的死亡证明负有法律责任,必须确保死亡时间等证明事项真实可靠。发生舞弊行为的,由卫生部门依法处罚;触犯刑律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

丧事承办人及其委托者应按本规定办理丧事;村(居)民委员会和承揽丧葬服务的机构、个人负有告知义务,必须将本规定全面、准确地告知丧事承办人。

第十四条

严格控制办丧时长。在本市辖区正常死亡人员丧事,一律不得超过5日,倡导3日;因非正常死亡等特殊原因需延长办丧时间,应由镇(街)审核、市民政局与文明办联合审批,延时一般不得超过2日。

市民宗局应加强宗教协会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引导相关人员开展移风易俗自律工作;各镇、街道应加强属地管理,打击宣扬封建迷信、破坏殡葬管理的违法活动。

卫生部门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管理,严厉处罚非法为遗体采取防腐措施的机构和人员。

第十五条

禁止在主次干道两侧等重要公共场所暂置冰棺、搭设灵棚、焚化遗物。镇(街)应指导村(居)规范冰棺暂置点、丧事办理点、遗物焚烧点。对违规暂置冰棺的殡仪服务机构和人员,由民政部门处置;对违反本规定在市区核心区范围内的主次干道两侧和公共场所违规搭设灵棚的行为,由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依规予以处罚。第十六条

禁止送殡队伍步行进入主次干道。镇(街)应指导村(居)明确灵车和送殡人员接运车辆在灵堂设置场所就近上车的停靠点。接送送殡人员的大客车不得超过2辆,其他车辆不得超过5辆。对违反定点停靠制度的殡仪服务机构和人员,由民政部门处置;违反交通安全法规的,由交警部门依法查处;擅自从事遗体、送殡人员等运输业务的,由市公安局、民政局协同处罚。

第十七条

禁止丧事活动沿途抛洒纸钱、非法燃放鞭炮,使用高倍音响设备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市民政局应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市民举报上述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殡仪服务专用车辆统一标识和GPS技术监控手段。对在丧事活动沿途抛洒纸钱的、在居民区使用高倍音响设备、非法燃放鞭炮造成严重危害的,由公安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或治安管理法规予以处罚。

第十八条

禁止殡仪礼炮车驶入市区核心区。对违规殡仪礼炮车经营者和驾驶员,由公安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予以处罚;市民政局、安监局、交通运输局、卫计局、环保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应予配合。

第十九条

严格控制丧事仪仗规模。出殡“阵头”包括乐队原则上控制在3个以内,出殡队伍人数除孝眷外控制在60人以内;送殡“阵头”等仪仗不得进入主次干道,不得有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行为。市文体新局应加强殡葬仪仗经营性演出团体、民间游散艺人管理;公安部门应协同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取缔低俗淫秽表演和严重扰民的演奏、演出。

第二十条

严厉打击聚众赌博等违法犯罪。严禁以守灵为由提供场所聚众赌博。对利用丧事场合聚众赌博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为赌博提供场所的丧事承办人及其委托人,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事活动,取消遗体火化基本费用减免政策:

1、未经批准超期办丧,或者突破批准时长超期办丧的;

2、在主次干道两侧及其它城市公共场所等重要公共场所搭设灵棚的;

3、送殡队伍步行进入主次干道的;

4、在居民区使用高倍音响设备,送殡队伍沿途抛洒纸钱、燃放鞭炮的;

5、雇佣殡仪礼炮车驶入市区核心区的;

6、丧事场所聚众赌博的。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殡葬服务机构和个人,由市公安局、民政局、卫计局、物价局等部门视情节轻重采取相应处罚:

1、帮助丧事承办人或其委托人编造死者亡故时间,变相拖长丧期的;

2、私自为超期丧主提供冰棺等防腐设施及相关服务的;

3、不按村(居)统一规划的场所暂置冰棺的;

4、不按村(居)统一规划定点的灵车和送殡人员接运车辆停靠点的;

5、使用无牌、无证、报废车辆接运遗体、送殡人员的;

6、擅自增设殡葬服务项目、违规收取费用的;

7、其他破坏殡葬管理和丧事活动秩序的情形。

第四章 殡葬设施及服务机构管理

第二十三条

殡仪馆(火葬场)、公墓区、骨灰安放处等殡葬设施由市统一规划,由市民政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十四条

加强镇级殡仪服务站、骨灰楼(堂)等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提高殡仪服务整体水平和社会效益。

镇级殡仪服务站实行市民政局和镇(街)双重管理,以属地管理为主,日常管理由镇(街)负责管理。市殡葬管理所负责业务上的监督、指导、协调。服务站应按本规定和其他业务规范开展工作,确保守法、依规、安全、高效运营,并负责监督丧事承办人按本规定处理死者骨灰。

公益性骨灰堂不得从事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镇(街)、村(居)负责各自辖区内的骨灰楼(堂)日常管理和监督,健全骨灰存取登记等档案管理,市殡管所负责行业监管和指导。严格遵守殡葬法规、政策,完善规章制度,确保消防器材等安全设施到位。

凡发现骨灰存放机构为丧事承办人出具假证明、为骨灰“二重葬”创造条件等行为,由市殡葬管理所予以处罚;违反治安、土地、林业等法律、规章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第二十五条

支持和鼓励村(居)在符合基本规划和环境政策的前提下,利用闲置库房、厂房和空地等空间资源改造成公益性、固定性、共享型丧事场所。

第二十六条

生产、制造、销售殡葬设备及丧葬用品,应遵守国家法规和行业标准,履行工商、税务登记手续,接受民政部门行业管理,不得生产、销售封建迷信等违禁用品。违反殡葬设备及丧葬用品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民政局会同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

加强殡葬服务单位收费管理。殡仪馆、经营性公墓、镇级殡仪服务站等单位提供有偿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应报市物价部门审批,并明码标价,接受物价、民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殡葬管理和服务单位工作人员应遵纪守法,优质服务,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指定购买殡葬用品和服务,不得利用工作之便牟取私利、索要或收受财物。对违者由纪检监察委、民政部门等有关部门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除本规定已列明外,其它事项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民政部《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殡葬管理办法》、《福建省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和《泉州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

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党员和公职人员举办丧事活动违反本规定的,除按本规定给予处罚外,同时按党规政纪由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

年 月 日起施行。1997年12月实施的,2009年11月23日修订的《晋江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备注: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为连接城市各区和与国道、省道相通的交通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市内主要干路,集会中心,市领导机关所在地,商业繁华街点,重要生产区,外市活动及游览路线。

次干道:又叫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次干道是城市的交通干路,以区域性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与主干路组成路网,广泛连接城市各区与集散主干路交通。

襄樊学院殡葬管理暂行规定 篇4

为规范工作程序,加强丧葬管理,破除封建迷信和旧的殡葬习俗,树立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促进学院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和《襄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告》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办理丧事的有关要求。学院教职工去世,应实行火化,到市殡仪馆办理丧事,严禁在学院内搭棚理丧;提倡丧事从简,厚养薄葬,反对铺张浪费;提倡鞠躬、默哀、戴白花黑纱、用鲜花、花圈等文明风尚,禁止扎纸人、纸马及纸房等封建迷信活动;禁止在市区和人口稠密区及学院规划区内撒祭品、鸣号、燃放鞭炮、念经诵道等活动。属国家民族宗教政策许可范围内的丧事,按国家有关政策区别对待。

二、丧葬费用的标准及使用范围。丧葬费用开支严格按照湖北省人事厅、财政厅下发的鄂人[1997]109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即“丧葬费不分职务级别,一律按1500元发给其家属包干使用,节余归已,超支不补”。其使用范围是:“主要用于服装制作、整容、遗像放大,遗体运送、存放、火化、购买骨灰盒及安葬等”。抚恤金的发放按有关政策规定的标准,由人事处负责核定,计财处负责发放。

三、教职工去世后,其丧事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正高职称、全国劳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职工去世,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学院党委、行政和工会各送一个花圈(由工会负责办理),由死者生前所在单位牵头协助死者亲属办理丧事。

(二)副高职称,省、市级劳模,享受省、市政府专家津贴的教职工,副处级以上干部去世,学院分管领导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学院党委、行政和工会各送一个花圈(由工会负责办理),由死者生前所在单位牵头协助死者亲属办理丧事。

(三)上述两类教职工去世,遗体需要覆盖党旗的,由组织部按有关规定安排,所在单位办理;死者属在职教职工的,由学院工会协助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办理丧事 ;死者属离退休教职工的,由离退休工作处协助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办理丧事。

(四)其他教职工去世,死者生前所在单位负责人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学院工会送一个花圈,由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协助死者亲属办理丧事。

(五)副处以上干部去世,由组织部负责写其生平简介;其他教职工去世,由人事处负责写其生平简介。

(六)书记、副书记和纪委书记需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由死者生前所在单位上报党办,由党办负责联系和协调;院长、副院长需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由死者所在单位上报院办,由院办负责联系和协调。

(七)学院正式教职工去世,学院为其家属补助办理丧事交通费300元,从学院福利经费中开支。

四、学院正式教职工(含离退休)的直系亲属去世,学院工会委托相关基层工会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慰问,金额控制在100元以内,费用从学院福利经费中开支。

五、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襄樊学院殡葬管理规定》(院政发[2000]85号)同时废止。

六、本规定由工会负责解释。

《殡葬管理条例》问题解释 篇5

一、关于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问题《条例》第二章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这一规定是指:兴建冠以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堂、公墓、殡仪服务站等名称的单位,必须经民政部门审批;不直接冠以殡葬设施名称但从事殡葬服务项目的,该项目也必须经民政 部门审批。

二、关于骨灰堂性质的问题《条例》中所称“骨灰堂”,是指乡村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而骨灰塔陵园等设施属公墓范畴,应纳入公墓的管理,严格控制其发展。

三、关于公墓审批问题 按照《条例》第二章第七条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要制定公墓建设规划,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后,报民政部备案。在民政部同意前,暂停批建新公墓(含骨灰塔陵园等设施)。在民政部同意备案后,按照《条例》第二章第八条规定的审批权限和公墓规划审批。

四、关于公墓墓穴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问题《条例》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严格限制公墓墓穴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这一规定是指:按《通知》要求,埋葬骨灰的单人、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埋葬遗体的 单人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合葬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墓穴(含骨灰堂骨灰存放 格位)原则上以20年为一个使用周期。

五、关于强制执行范围问题 《条例》第五章第二十条规定:“将应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这一规定是指:

(一)在火葬区将应当火化的遗体进行土葬的;

(二)在火葬区的公墓和公益性墓地以外埋葬骨灰并修建坟墓的;

(三)在土葬改革区公墓和公益性墓地以外埋葬遗体并修建坟墓的。对于上述行为,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

殡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篇6

关键词:殡葬事业,内部控制

殡葬单位属于服务社会的一个行业, 其性质和企业、普通事业单位都有不一样的地方, 它在财政政策上是自收自支的, 是一个不在财政预算范围之内的事业单位。在殡葬事业单位中, 重管理、轻控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 殡葬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就会不健全, 因而财政的管理也不够严谨, 财务管理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不利于单位的发展和服务社会水平的提高。

一、内部控制对于殡葬事业单位的意义

内部控制通过控制制度的建立、控制流程的规范、控制机制的设定等来实现对内部的管理, 杜绝浪费、舞弊现象的出现, 避免滥用职权和管理不当等情况的发生。实现内部控制对于殡葬事业单位来说是有利于单位的发展的,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有利于保证单位财政信息的真实性

在殡葬事业单位中, 重管理、轻控制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由于殡葬事业单位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因此财政信息的真实性尤为重要。很多殡葬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和员工对于财务的管理和相关的监督工作都不够重视, 使得财务的风险增大。正是由于自收自支的财政政策, 殡葬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比较多样化, 而且自由性比较大, 常见的就有财政补助、自身的经营收入和其他的收入, 等等。在这样多样化资金来源的背景下, 实施内部的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透明, 并且有利于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 对于财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财务管理人员的权利, 避免滥用职权情况的出现, 从而确保殡葬事业单位自身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

(二) 有利于廉政防控体系的有效运行

廉政防控是每一个单位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从腐败的发生根源来说, 动机性腐败、机会性腐败和借口性腐败是最常见的。在这三种腐败类型中, 借口性腐败和动机性腐败由于人为主观因素太强是难以控制的。相比之下, 机会性腐败是可以通过单位内部的控制机制来进行预防和避免的。殡葬事业单位主要为社会提供殡葬服务、墓穴的安葬、殡葬用品等, 由于其自收自支的财政政策, 使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和企业一样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但是从单位的性质来说, 殡葬单位又属于事业性单位, 兼有公益性质, 因此应该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殡葬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帮助防腐体系良好运行, 加强对内部舞弊现象的监督。

二、殡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重视程度不够

殡葬事业单位所涉及的服务工作需要的专业性比较强, 因此员工很多都是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这使得殡葬事业单位在运行的目标和体制方面都会和其他事业单位或者企业有着不同的地方。由于殡葬事业单位的工作以服务为主, 因此很多人认为做好服务的质量是最重要的, 对于单位多年内部控制重视力度不够, 以至于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内部评价和监督机制。有的员工认为单位的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和自己没有关系, 因此对于内部控制漠不关心, 使得内部控制的生存环境较差。实际上, 内部控制会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工作, 如果其他部门对这个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就容易使内部控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殡葬事业单位的员工素质还未能达到工作的要求, 相对殡仪服务流程也不够科学, 具体内容过于粗糙, 业务流程繁杂、不合理, 使得内部控制的执行受到了阻碍, 削弱了单位在该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 内部控制的信息沟通不够畅通

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它和其他部门一样息息相关。因此, 内部控制要达到良好的基本条件是要在单位的内部实现一个良好的有效沟通。当前, 殡葬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的沟通方面显得十分不足, 很多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 使得信息流的输送遇到了阻碍。殡葬服务有着特殊性, 很多时候需要按照客户所需要的风俗习惯来进行办理。按照我国传统殡葬习俗, 有些地方在该类业务的办理上都会指定日子。如果殡葬事业单位的内部沟通不够顺畅, 就容易出现业务扎堆办理而人手不足的情况, 使得服务的效率低下, 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殡葬服务是一个无法进行提前预测的服务, 这样一个特点也造成了殡葬事业单位内部信息共享的困难。在服务的过程中, 如果是正常死亡的遗体, 殡葬单位一般都能较快地根据服务的流程进行相关的处理。如果面对的是非正常死亡的遗体, 就需要增加一定的处理环节, 从而使得服务的时间加长, 工作量增大, 资源消耗高。在内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 很容易使得业务不能进行一个有序的调整, 从而使得服务速度难以跟得上实际的需求。

(三)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还体现在预算编制方面。近些年来, 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预算水平是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对于殡葬事业单位来说, 这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加强。对于重项目、轻监督, 重预算、轻管理的情况, 殡葬事业单位要进行改变, 切实提高预算的编制能力, 降低偏离的程度。一般来说, 殡葬事业单位的编制预算目标都是根据下一个年度的遗体量来进行预测的, 这样的预算编制在科学性和实际操作性方面是比较缺乏的, 加上殡仪产品的价格和销售数量会随着市场波动, 因此造成偏差较大,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要调整预算。

三、加强殡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策略

(一) 定期举行培训, 强化内部控制的意识

殡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的根本原因在于领导层和普通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还不够, 因此需要通过定期的培训来增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 同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在培训方面, 要通过定期的、长期化的机制来推动培训的进行, 在培训的内容上要根据实际的工作需求来进行调整, 避免形式化、表面化的培训, 要将培训的效果落到实处。在意识的增强方面, 除了要在培训和引导方面下功夫之外, 单位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利用机制来调动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大家内部控制意识的提高,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除了制定奖惩制度之外, 还应该启动问责制度, 以此来强化财务工作人员和相关领导干部的内部控制意识。对于擅离职守或者不履行岗位责任的行为, 要进行严惩, 并追求责任, 以此来强化大家的内部控制责任意识, 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帮助。

(二)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和健全的制度是离不开的。虽然我国没有专门针对殡葬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殡葬事业单位也应该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 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 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 以此为内部控制提供依据和保障。除此之外, 还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构, 并且保证这个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确保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审计由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工作, 同时由不同的领导来进行工作的负责和监督, 保证权责分离, 通过相互的制衡来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殡葬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内容是多样的, 不仅包含了会计控制, 还应该包含其他业务的控制, 对于不同的控制内容, 要通过制度来进行规定和明确的分工, 避免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三) 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

殡葬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得到内部和外部的共同监督, 这样才能使得内部控制更加合理、有效。从内部的控制角度来看, 除了内部控制制度, 还应该把内部控制的具体职责落实到每个部门甚至每个岗位、员工上面, 从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追责制度和考核制度的建立, 来加强内部的监督。对于违规的现象, 一定要严惩, 不允许徇私舞弊, 以严惩的手段来警诫其他员工。在外部监督方面, 不仅仅要通过主管部门和相关的财务部门来进行监督, 同时还要通过第三方外部监督机构和社会监督来加强殡葬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对于经济事务, 殡葬事业单位要做到公开、透明, 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以社会的共同监督来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通过内外部共同的监督来让内部控制更加高效运行, 共同推进殡葬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 健全预算的管理, 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预算管理在内部控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并且是一个核心工作。我国在2015年也颁布了新的《预算法》, 以此来推动预算工作的与时俱进。在这部法律中, 对于预算工作明确提出了规范、公开、透明的要求, 但是很多殡葬事业单位对于预算还是难以达到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在预算的编制方面, 应该切实地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来进行, 但是有的殡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了省事, 仅仅在前一年的编制上进行一些变动, 这样的一个预算不仅不符合实际的需求, 也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 殡葬事业单位在预算方面, 要加强预算人员对未来状况的预测和把控能力, 以此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其次, 在执行预算的时候, 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 避免出现挪用公款或者超支等情况, 给内部控制带来较大的伤害。

三、结语

殡葬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市场的组成部分, 在服务群众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完善内部的控制是提升单位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同时, 事业单位作为国资运营单位, 有着国资保值增值的责任, 完善内部控制是国资保值增值的又一有力保障。对于内部控制策略的研究, 将是促进殡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进行的一个手段, 值得殡葬事业单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

参考文献

[1]俞雪敏.浅析殡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劳动保障世界, 2016, (18) :171-172.

[2]刘应早.殡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探析[J].神州, 2015, (15) :211.

[3]张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 (9) :223-224.

[4]龚希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科学与财富, 2015, (20) :5.

殡葬管理2011年工作总结 篇7

一、2011年殡葬管理工作小结

一是落实了惠民殡葬政策。根据县民政局、财政局《关于免除城乡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基本丧葬费的通知》阜民发

[2011]76号,从1月1日起,免除了包括城乡居民低保对象等9类人员5项基本丧葬费用,今年1-10共 有464人享受惠民殡葬政策,免除基本丧葬费74.24 万元。

二是出台了一系列殡改方面的文件。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改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今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明确殡葬管理工作三大责任人责任的通知》阜民发[2011]15号、民政、公安等六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意见》阜民发

[2011]32号、物价、交通、民政《关于调整镇区接尸车价格的通知》阜民发[2011]53号、《关于殡葬车管理细则》阜民发[2011]74号等相关文件。为进一步规范殡仪车辆的营运秩序,落实殡改工作责任、提高殡仪服务管理水平提供了依据。

三是开展了殡改工作宣传月活动。4月份,在民政局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范围内声势浩大的开展了以“树立科学文明殡

1葬新风,革除封建愚昧丧葬陋习”为主题的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重点宣传了殡葬改革的有关政策法规,殡葬改革对于净化社会风气、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群众负担、倡导移风易俗方面的重要意义。宣传月期间,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出动宣传车30多台次,打横幅50余条、张贴宣传标语1200多张,大力宣传国务院、省、县有关殡葬政策法规,宣传党政加强殡葬管理的措施,力求殡改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殡改宣传月活动在全县范围有声有色地开展,展示了殡葬改革新风,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支持、自觉参与殡葬改革的热情,营造了我县殡改工作的浓厚氛围。为配合殡改宣传,今年共编辑出版《殡改简报》4期、在《阜宁报》出专版1期、在市级以上媒体刊登殡改方面的信息稿件两篇,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四是平坟还田工作有成效。我们借四月份“殡改工作宣传月”,按照“平迁结合、以平为主、迁有去处”的要求,重点清理了国、省道、铁路及等级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和县城规划区内的坟、廓、碑。据不完全统计,清明节前后全县共平(迁)坟4100多座、砸廓132座。

五是抓殡葬车辆的秩序整顿。根据有群众反映殡葬车辆管理不规范和收费有点高的情况,我们先后召开了各镇区殡改办主任和殡葬车车主及殡葬车驾驶员会议,进行了思想疏导和教育,在殡改秩序管理和遵规守章方面对殡改办主任和车主、驾驶员都分别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上出台了车辆收费和规范化管理两个文

件,并同镇区殡葬车驾驶员签定了规范营运服务责任书。

六加大了殡葬执法力度。我们按照局主要领导的指示和要求,狠刹土埋土葬和重抓生产销售棺材店铺的惩处,加强了对重点镇区的巡查,督导;督促各镇区要不断加强殡葬管理工作.对殡葬管理工作方面的群众投诉,做到凡有投诉必受理,且尽快查处,件件落实,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我县殡葬改革的成果。在执法中我们对个别违规人员依照有关法规还实施了重处。同时,我们也要求各镇区在殡葬执法中要严格执法纪律,明确执法秩序,严肃执法行为,规范执法文书。

二、2010年工作思路

1、加快镇区公益性公墓的规划和建设进程。

2、整顿丧葬用品市场秩序,重点打击制作、销售棺材的非法行为。

3、加强殡仪馆内部管理,提高殡仪服务水平。

丽江市殡葬管理暂行办法 篇8

第4号

《丽江市殡葬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5年10月27日丽江市人民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丽江市殡葬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规范丧葬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新风,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丧葬活动、殡仪服务和殡葬管理。

第三条 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禁止乱埋滥葬,节约用地、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革除丧葬陋俗。反对封建迷信,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的社会新风尚。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是殡葬管理的领导机关,应切实加强领导,支持主管部门做好殡葬管理工作,协调公安、工商、宗教、卫生、国土、发改委、财政、交通、劳动、人事、新闻、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关系并明确职责。加大对殡葬事业的财政投入,把殡葬改革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殡葬改革工作。

第五条 各级民政部门是殡葬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施殡葬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上级殡葬改革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负责本辖区内的殡葬管理工作;

(二)制定殡葬改革的规划和措施;

(三)领导和管理殡葬管理所、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等殡葬单位;

(四)处理违反殡葬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 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组织,应对本单位或本辖区的人员进行殡葬改革的宣传教育,确保殡葬管理的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殡葬管理机构和执法监督机构,配备相应人员,负责本区域内殡葬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把殡葬设施(含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等)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用地和资金,以适应殡葬改革的需要。

第九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以身作则,带头执行火葬,改革丧葬习俗,提倡文明、节约办丧事,反对大操大办,禁止利用丧事从事封建迷信活动。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在殡葬改革和殡葬管理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火葬管理

第十一条 各区、县应建立殡仪馆或火葬场。目前凡有殡仪馆(火葬场)或邻近有殡仪馆(火葬场)的区、县都应划定火葬区。我市火葬区域划定原则是以县城区域为实行火葬区;其他区域为提倡火葬区。具体实行火葬区、提倡火葬区的划分,由区、县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第十二条 公民在火葬区死亡的一律实行火化。

(一)在土葬改革区,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实行土葬的少数民族的死亡人员,应在指定的墓地深埋。对自愿实行火葬的,依照本办法执行,他人不得干涉。

(二)宗教教职人员死亡后,可以按照宗教习俗安置、处理遗体,但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办理尸体火化,应当提供下列有效证件:

(一)本市居(村)民和在本市居住的外地人死亡,凭医院或所在居(村)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

(二)无名尸体,凭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

第十四条 实行火葬区域内的死亡遗体应当在十日内火化。患有传染病死亡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尽快实行火化。

非正常死亡遗体,经公安部门验证死因后,由公安机关出具死亡证明及时火化。对于无名尸体,查明有家属的,由公安部门通知其家属认领并及时火化,其费用由家属负责;经查无人认领的,公安部门直接与殡仪馆联系进行火化,其骨灰由殡仪馆保管三个月,三个月内仍无人认领的,由殡仪馆处理,所需费用由发现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从社会救济费中支出。因办案需延期火化的,遗体保存费用由决定延期火化的单位或者申请延期的个人承担。

需延期火化的,必须经死亡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公安司法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拖延遗体的处理时间,对无理取闹的,由公安、卫生防疫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环境卫生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五条 在实行火化区域内的职工死亡后,其所在单位应凭殡仪馆的火化证明和收据,按有关规定发给丧属丧葬费、抚恤费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对坚持搞土葬的丧属,停发丧葬费、抚恤费。

捐献遗体于科研、教学使用的丧属,凭遗体使用单位的证明,到死者生前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领取丧葬费,抚恤费。

火葬区域内的各公安派出所在注销死亡人员户口时,应凭殡仪馆出具的火化证明注销户口。如发现搞土葬的,由派出所通知殡葬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 外地来丽人员死亡后,因特殊原因需要将遗体送回原籍的,到区县殡葬管理部门办理准运证明后方可外运。

第十七条 港、澳、台同胞、华侨、外国人来丽死亡后的有关殡葬事宜,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医院应当建立太平间遗体存放制度,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院太平间遗体存放的登记和管理。太平间工作人员不得为丧属搞土葬牵线搭桥,或为装棺提供方便。

第十九条 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倡导以深埋、存放、播撒、植树、回归自然等方式安置,严禁将骨灰装棺埋葬或乱埋乱葬。

第三章 土葬管理

第二十条 非火化区域,应在乡村区域内本着有利于发展生产、节约土地、美化环境、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原则,在不影响农田基本建设,不影响村镇建设规划,不影响旅游景区,不污染水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提倡划定荒山瘠地建立公益性公墓。农村为村民设立的公益性墓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县民政部门审批,并报市民政部门备案。公益性公墓由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村(居)委会管理,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公墓内禁止拉埋实行火葬地区的死亡人员,或外地外单位的死亡人员。

第二十一条 严禁占用耕地(包括个人承包土地、自留地、责任山)垒坟。

一切土葬不得破坏和占用水源、耕地、森林和旅游资源,凡因土葬破坏上述资源的,按土地、水利、林业和旅游等部门的有关法规进行处理。

第二十二条 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公墓外出租、转让、买卖墓穴和修建活人墓。

第二十三条 禁止新建宗族墓地,因国家基本建设或农田、水利、公路、铁路建设需要而迁移或平毁坟墓的,可迁入公墓内,禁止搬迁重建。

第二十四条 严禁在公园、水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封山育林区,以及水库、河堤、公路、铁路、各类桥梁两侧的保护范围内葬坟。上述区域内现有的坟墓,如有影响上述设施和环境的,由各主管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督促坟主在规定期限内按指定地点拆除搬迁。

第四章 殡葬设施和殡葬服务管理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建立为火葬和土葬服务的殡仪馆、殡葬管理所和公墓等殡葬服务设施。

第二十六条 公墓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公墓由当地殡葬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乡(镇)村级的公益性公墓由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指定专人管理。

第二十七条 严禁预售、倒卖墓穴、塔位。

第二十八条 殡葬行业实行统一管理,未经民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本市开展殡葬业务。

第二十九条 生产、经营殡葬用品以及从事殡葬服务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经营。

第三十条 禁止制作、运输、销售棺木、棺材、土葬碑以及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用品。

第三十一条 办理丧事活动,不得妨碍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严禁抬棺在城镇街道、交通沿线招摇过市,阻碍交通。

第三十二条 殡仪馆、火葬场、公墓单位等殡葬服务机构应当遵守行业规定和职业道德,严格执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

第三十三条 殡仪服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实行规范、文明服务。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殡葬服务人员的光荣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在提倡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的居民和村民死亡后,自愿火化的,应给予减免火化费用和适当的奖励,具体减免和奖励办法,由各区、县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一)应予火化而不实行火化的,由民政部门责令其家属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可强制执行,执行费用全部由责任人承担,并处以200元至1000元罚款。

(二)在实行火葬区域内为非法土葬提供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土管理部门对单位处以1000元至3000元的罚款,并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对个人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在实行火葬区域内的职工死亡后坚持搞土葬的个人,停发丧葬费、抚恤费,并由民政部门处以200元至1000元的罚款;对不执行殡葬管理规定的单位,除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外,处以1000元至2000元的罚款。

(四)外地来丽人员死亡后,未经批准外运尸体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配合民政部门截留车辆进行检查,并由民政部门对责任人处以5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五)将骨灰装棺埋葬或乱埋乱葬的,由民政部门责令其改葬和深埋;对拒不执行的,民政部门可强行拆除、平毁,拆除费用由墓主承担。

(六)利用公益性公墓从事经营活动收取费用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并处以每座墓穴500元的罚款;对利用公益性公墓埋葬本区域以外人员骨灰的,责令其迁葬。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国土、水利、林业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相关法律法规责令限期拆迁,并根据《条例》的规定对单位处以1000元至3000元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修建活人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拆除并恢复原貌,倒卖、传销墓穴的由民政部门严肃查处。

第三十七条 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殡葬设施的,根据《条例》的规定,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国土、林业等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占用耕地、破坏种植条件的,由国土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土地复垦费两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凡未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和登记,擅自承办、经营丧葬业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三十条规定的,根据《条例》的规定,由民政部门和工商行政部门没收其丧葬及迷信用品,并处以200元至1000元的罚款。

第四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三十一条规定的,由公安部门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 对殡仪馆工作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索取财物的,由上级民政部门责令其如数退还,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殡葬管理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对拒绝、妨碍殡葬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辱骂、殴打管理工作人员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的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五条 罚没款收据,应当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作的票据。罚没收入,全额上缴同级财政。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丽江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殡葬管理 篇9

一、中国殡葬服务的形成与发展

1.殡葬服务的萌芽。殡葬服务是以殡葬活动为前提, 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 殡葬活动和生产活动一样, 属于家族重要事宜, 以家庭为单位来办理。殡葬活动中的做花圈、丧服、下葬、祭奠等主要事宜由家族成员承担, 而选墓地、做法事、制棺木等, 由其他乡里邻居协助。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发展, 产生了专门为丧户承办丧事的服务机构———“杠房”, 成为中国殡葬服务业的萌芽, 杠房掌柜和受雇于杠房的杠夫是中国最初的殡葬服务人员。

2.现代殡葬服务的形成。1840年以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国际交往和贸易往来的增多, 西方的殡葬文化也随之传播。在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出现了殡仪馆、公墓等专门提供丧事服务的机构, 这些殡葬服务机构在为外国在华人员服务的同时也为中国人办理丧事提供服务。但就全国而言, 殡葬服务的主流仍以家族承办为主, 在新中国成立前, 殡葬服务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3.建国后殡葬服务体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殡葬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解决土地紧缺、粮食供应紧张等问题并配合农业合作化的运动, 1956年4月27日,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15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实行火化倡议书上签名, 提出身后实行火葬, 不留遗体, 不建坟墓, 掀开了中国以火葬为中心的殡葬改革的序幕。随后内务部发布《关于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 确立了以殡葬改革为核心的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框架。

20世纪60年代中期, 随着推行火葬运动的开展, 各地火葬场的建设蓬勃展开。“文革”期间, 原有的公墓被当做“四旧”破除, 火葬场和骨灰寄存室仍为人们提供节俭的殡葬服务。20世纪80年代, 多数火葬场承担了殡仪火葬综合服务的业务并更名为殡仪馆。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加大了殡葬改革力度, 并在殡葬事业单位承包经营和等级殡仪馆建设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 推动了全国殡仪馆的建设和发展。许多殡仪馆通过迁建、改建和扩建, 极大地改善了硬件设施。大中城市殡仪馆开设了遗体接运、遗体告别、遗体冷藏、遗体火化等服务项目, 提供骨灰盒、花圈等殡葬用品, 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中国初步建立起的殡葬服务体系, 在火葬区包括殡仪馆、殡葬服务站、公墓、骨灰存放设施和红白理事会等;在土葬改革区, 主要有为土葬服务的殡仪馆、服务站, 遗体公墓和红白理事会等。在殡葬改革框架内, 殡葬管理与殡葬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殡葬设施设置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殡仪馆、公墓等主要殡葬服务机构大部分以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经营;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倡导深埋不留坟头和骨灰撒散、植树、植草等少占地或不占地的葬法;利用荒山瘠地建设公墓, 按设置属性划分城市经营性和农村公益性公墓等等。

20世纪90年代末, 由民政部门举办的公墓和殡仪馆等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尝试市场运作的方式, 在为客户提供殡葬服务的同时略有盈余, 基本改变了亏损状况。社会资本、企业和个人的资本也逐渐进入殡葬行业, 殡葬服务市场初步形成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状态[1]。

二、中国殡葬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众殡葬需求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和谐社会大背景下, 中国原本并不健全的殡葬服务体系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殡葬改革顺利进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政府监管难以到位。中国殡葬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国务院1997年颁布实施的《殡葬管理条例》, 比较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殡葬管理工作, 属行政法规的性质;二是由民政部和相关部委制定发布的有关殡葬工作的部门规章, 如民政部颁布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等;三是由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省级地方政府颁布的规章, 如各省人大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各省政府颁布的殡葬管理办法及规定等;四是与殡葬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 涉及到殡葬管理相关问题。以上法律法规构成了中国以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为核心, 相关法律、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为补充的殡葬管理法律体系。但存在着“法律文件效力较低, 缺乏严肃性;相关制度不配套, 可操作性较差;立法相对滞后, 殡葬管理存在真空地带”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殡葬市场的健康发展。

建国后, 中国明确了由民政部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作为殡葬工作的主管部门, 形成了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共同进行殡葬市场监管的体制。多数殡葬管理机构不仅承担着推行殡葬改革、管理殡葬事务的职能, 而且直接参与殡葬经营活动, 集管理、执法、经营于一身, 多重身份造成了殡葬管理机构定位模糊、职能不清, 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时难免裁判不公、自我偏袒, 从而侵害了其他殡葬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

目前, 中国虽已初步建立由市场监管的一般制度和殡葬市场监管的特殊规定构成的殡葬市场监管制度体系, 但是, 由于中国的市场监管脱胎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系, 并且受到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影响, 同时受制于不成熟的市场约束, 监管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 监管过度与监管真空并存, 重复监管与监管缺失同在。根据《殡葬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 对殡葬市场中的违法行为常常要由两个或多个部门联合执法, 殡葬执法权相当分散, 民政部门基本上没有独立执法的权力。民政部门几乎由一个殡葬事务的主管部门变成了殡葬事务管理的配合部门。对相应的殡葬违规行为不能一管到底, 造成了殡葬执法力度的不足, 影响了殡葬管理机构的监管能力。

2.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截至2009年底, 中国共有殡仪馆1 729个, 经营性公墓1 266个[2], 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殡葬需求。从全国来看, 殡葬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目前中国87%的殡仪馆是事业单位, 其中绝大多数是自收自支。2007年各级财政对殡仪馆的补贴仅占殡仪馆支出的6.8%, 而殡仪馆用于困难群众的丧葬补贴却占支出的约3%;2006年全国完成殡葬设施投资9.4亿元, 其中国家投资2.3亿元, 仅占24%, 其余主要依靠单位自筹或银行贷款。殡葬事业单位主要通过自我积累实现自我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

殡葬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在西部地区体现的尤为明显。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财力总体比较弱, 在推行殡葬改革的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 导致殡葬基础设施薄弱, 大多数殡仪馆陈旧, 一些地方使用的火化机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产品, 只能手工操作, 污染严重。多数县级殡仪馆利用率低, 长期使用陈旧甚至应该报废的殡葬设备, 致使殡葬活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了殡葬改革的顺利推行[3]。

3.殡葬服务水平不高, 经营行为尚需规范。中国的殡葬服务业是一个比较幼稚的产业。目前殡葬服务市场的经营主体仍是民政部门占绝对的优势, 形成殡葬市场垄断竞争的格局。垄断消除了机构的外部竞争压力, 抵消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 造成殡葬事业单位缺乏竞争意识。殡葬事业单位非企业化的管理模式造成管理费用开支过多和人财物的浪费, 不健全的投资约束机制、低水平的设计、过高的固定资产投资, 造成殡葬机构高能耗、低负荷、运营成本高和经济效益低。大部分殡葬事业单位服务项目单一, 服务手段粗糙, 服务质量低下。

随着殡葬市场的逐步开放, 各类资本大量涌入殡葬业。作为独立面对市场竞争的主体, 各类殡葬经营者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利益驱动导致殡葬市场处于混乱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经营权的主体非法经营现象大量存在。如无权经营的公益性公墓在出售墓穴, 未获许可的机构在提供遗体接运和保存等基本殡葬服务;二是有经营权的主体违法经营现象大量存在。如骨灰格位或墓位的非法传销, 殡葬服务机构的非法定价、擅自收费和价格欺诈, 服务机构之间为争夺市场的恶性竞争等等。不合法的经营行为极大地侵害了殡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也严重影响了殡葬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4.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目前, 殡葬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 文化层次不高。造成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不愿从事殡葬行业;二是殡葬教育相对滞后, 从业人员缺乏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渠道;三是殡葬服务机构长期处于民政部门的保护之下, 外无竞争压力, 内无激励机制, 许多工作人员长期养尊处优, 服务态度恶劣, 服务水平低下。

5.救助制度尚未普及, 公共服务急需加强。殡葬机构大多实行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 客观上强化了殡葬事业的经营性。国家面向困难群体的殡葬救助制度尚未全面建立, 各地区基层财力困难, 尚未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许多农村五保户、城市特困户等困难群体人员去世后, 无力支付火化费和运尸费, 有条件的基层政府给予补助, 但相当一部分地方拿不出钱, 造成困难群众不堪重负。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内容之一的殡葬服务急需加强。

三、新时期构建殡葬服务体系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 殡葬管理与服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中国的殡葬改革为全人类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了贡献, 如何科学地化解矛盾, 开辟适应新情况的最佳途径, 成为新时期构建殡葬服务体系, 深化殡葬改革, 促进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

(一) 构建法规体系, 强化市场监管

依法行政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 科学的制度体系是完善的市场监管的前提。中国殡葬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应是以宪法为依据, 以殡葬行业监管法为主干, 以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辅助的全方位的监管法律体系, 以公开、公平、公正、有效、合法为原则, 以维护殡葬市场秩序, 保障殡葬市场安全, 控制殡葬市场风险为目标, 为中国殡葬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顺利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1. 完善政策法规, 规范殡葬服务。

加紧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并创造条件尽快制定《殡葬法》, 提高殡葬市场监管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加强殡葬市场监管相关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合, 使各项监管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落实到位;根据殡葬市场监管的实际需要及时立法, 不给扰乱殡葬市场秩序的行为可乘之机。

殡葬服务规范化涉及的领域很多, 如殡葬业的法律规制、行政管理、技术标准、行业自治与自律、社会公众监督问题等。确保殡葬服务机构向社会提供出服务规范、各方利益均受到保护和尊重、具有丰裕民族文化特色的殡葬活动, 进而孕育一个服务规范化的殡葬业。

一是建立行业准入制度, 打破市场垄断。将殡葬服务区分为基本殡葬服务和选择性殡葬服务:基本殡葬服务包括遗体接运、保存、火化和骨灰寄存, 只能由国有公办的殡葬服务机构提供;基本殡葬服务以外的其他服务是选择性殡葬服务, 包括遗体整容、防腐、告别、骨灰安葬、丧葬用品及其他殡葬特需服务, 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主体均可提供选择性殡葬服务。殡葬主管部门要制定进入殡葬服务市场的条件, 打破殡葬市场的垄断, 实现充分的市场竞争。

二是推行技术服务标准, 规范殡葬行为。1985年1月25日民政部发布的《燃油式火化机通用技术条件》, 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殡葬设备标准化管理阶段。此后, 民政部陆续发布了《中小型殡仪车通用技术条件》 (1987) 、《燃油式火化机污染物排放限值及监测方法》 (1992) 、《燃油式火化机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修订, 2009) 、《木质骨灰盒通用技术条件》 (2009) 等技术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为殡葬市场监管部门监管殡葬设备、用品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民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发布了殡葬行业殡仪服务员等六个《国家职业标准》, 对殡葬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做出了规定。民政部2011年4月发布了《殡葬服务术语》、《殡仪接待服务》、《遗体告别服务》、《遗体保存服务》、《遗体火化服务》、《骨灰寄存服务》、《骨灰撒海服务》等七项殡葬服务标准, 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殡葬服务标准体系, 为全面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和政府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提供了依据。

三是推广服务格式合同, 减少法律纠纷。在殡葬行业推行殡葬服务格式合同, 事先明确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各自的责任范围、风险分担、预估服务成本, 可以简化手续, 节省交易成本和时间, 增进交易安全, 避免讼争, 以利稳定。多年来困扰殡葬服务机构的赔偿责任和赔偿数额等问题, 也可以在格式合同中解决。由于遗体、骨灰无法给出价值, 并且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精神利益上的损害, 因此很难确定损害赔偿数额, 可按照限额赔偿的原则规定不同情况下的赔偿标准。殡葬主管部门应主持制定或委托相关部门制定兼顾殡葬服务机构和消费者双方利益、在一定范围统一适用的殡葬服务格式合同, 并加以推广, 以尽快明确赔偿责任, 合理解决殡葬纠纷。

2. 理顺管理体制, 多方共同监管。

一是政企政事分开, 管办彻底分离。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 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民政行政机关不再作为发起人或投资人, 参与经营性公墓和其他殡葬服务企业的建设经营, 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在经营性公墓和其他殡葬服务企业任职或兼职, 不得以任何形式从中获取利益。要把现有的殡葬市场监管机构与殡仪馆、公墓等殡葬事业单位彻底分开, 将经营性、事务性等工作彻底剥离, 行政单位的职责在于制定和执行政策、协调与监管, 管理单位的职能在于管理与执法, 服务单位的职责在于提供优质服务, 确保殡葬市场监管的公开、公正、透明。二是转变监管职能, 实行分类指导。从殡葬市场监管主体的定位来讲, 主管部门对殡葬市场的监管职能应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和一个衔接:即从主管型监管向监管型转变;从行政本位向市场取向转变;实现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的有效衔接。对殡葬服务机构按所有制形式不同实行分类指导:对国有公办的殡葬服务机构, 将遗体接运、火化、骨灰寄存服务划入公益板块, 实行事业化管理。火化必须严格执行政府定价, 运尸、存尸、寄存费和租赁费用则实行指导价, 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将选择性殡葬服务划入经营板块, 实行企业化管理, 服务价格由市场调节。公办殡葬服务机构要带头降低市场调节价, 发挥平抑物价的作用, 规范殡葬服务收费项目, 保证同类殡葬用品价格不高于市场价, 中低价位殡葬用品足量供应。对国有民营及民办的殡葬服务机构要严格审查其资质, 规范其经营行为, 保障其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其丰富殡葬服务项目, 活跃殡葬市场, 解决劳动就业, 满足公众个性化殡葬需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相关部门协作, 公众参与监管。殡葬市场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 要与多个部门进行相关的合作。要积极探索民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的方式, 科学划分执法权限, 形成多部门协调的机制, 提高殡葬市场监管效率。由于现代殡葬市场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动态性, 政府不可能监管到殡葬市场的每个角落。这就需要政府大胆地向社会组织分权, 将政府所承担的技术性、服务性、协调性工作, 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去, 交给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和社会自治组织, 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实现殡葬市场监管职能合理分化。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 要求各级政府要善于引导和保护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提供参与的机会。政府在制定殡葬市场政策和法规过程中, 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 保证决策的科学和民主;建立殡葬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公开与获取的机制, 形成有效的信息公开交流平台。要进一步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建立举报奖励制度, 公布殡葬市场监管热线, 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殡葬市场监管的积极性[4]。

(二) 加强殡葬设施建设, 合理配置殡葬资源

1. 统筹规划, 合理配置。

各级政府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区域内死亡人口总量、增长趋势、丧户的基本需求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对殡葬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前瞻性的分析, 并结合实际, 合理确定殡葬设施的数量和布局, 科学地制定和完善殡葬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规划, 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推动殡葬基础设施向公益性、非营利方向发展。既要保证殡葬服务设施的数量适中, 又要保证各种设施之间的功能配套;既要满足公众的殡葬需求, 又不造成资源的浪费,

2. 加大投入, 科学建设。

要建立完善殡葬事业公共投入和稳定增长机制。福利彩票公益金可用于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殡葬救助保障和设施设备建设。为调动各地的积极性, 推动殡葬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作的开展, 可以考虑从福彩公益金中列支专项补助资金。要采取多种形式, 多方筹集资金, 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积极支持殡葬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政府主导, 多元参与的投资格局。在进行殡葬设施建设时应坚持“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公序良俗、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注意各种设施的功能配套, 打破原殡仪馆、公墓的分散服务模式, 按照“冷藏运输—礼仪服务—火化服务—骨灰安置”这一线性业务流程, 根据殡葬基本服务和选择性服务剥离的原则分专业切割, 实施殡葬业务流程再造, 统筹城乡殡葬资源、集中使用及管理, 向实现殡葬服务优质化、殡葬管理规范化、殡葬改革有序化、骨灰处理生态化、殡葬习俗文明化、殡葬设施现代化迈进。伴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多元化以及民众维权意识的普遍高涨, 在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中, 应本着公正、公开以及民主监督的原则, 真正赋予民众以听证的权力, 使其积极参与到殡葬服务资源的配置中来, 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听证制度, 保证设施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 加强殡葬经营管理, 提升殡葬综合效益

1. 强化内部管理, 规范经营行为。

殡葬机构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管理创新。通过建立以产权清晰, 责权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 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提高殡葬综合效益。殡葬服务机构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统一制定的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和标准, 公开选择性消费项目和标准, 实行项目和收费标准双公开。同时规范从业人员服务行为, 推行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 不断提升经营活动的规范化水平。殡葬服务机构要诚信经营, 共同营造殡葬市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构建“阳光殡葬”。

2. 创新殡葬服务, 实施人文殡葬。

由于殡葬的实质是人的精神活动, 因而围绕殡葬的所有消费都是典型的精神消费。精神消费的基本特征就是个性化、多样性和文化品位, 要求殡葬服务机构在规范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 开展服务创新, 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一是丰富服务项目。殡葬服务机构要正确认识群众多层次的殡葬服务需求, 严格细分不同的消费层次和服务项目, 根据殡葬服务需求的差异性, 正确进行定位, 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性的殡葬服务项目。在满足人们殡葬方面物质需求的同时, 要关注其生理、心理、安全及精神等方面。二是提升文化内涵。殡葬服务机构在开展创新服务的同时要不断提升服务的文化内涵, 要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基础上, 融现代意识和时代色彩于殡葬礼仪中, 研发、创新服务项目, 丰富殡葬服务内涵, 引导群众建立现代、文明的新型殡葬文化观。要弘扬孝道精神, 既移风易俗, 又彰显地方特色, 同时提高殡仪服务场所文化品位, 使其成为弘扬殡葬文化的基地。三是体现人文关怀。在殡葬服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本性, 既要尊重逝者, 又要安慰生者;既要让经济条件优越的逝者家属办好丧事, 又要让困难群众办得起丧事。殡葬服务要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 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体的需求, 实行优惠减免政策。要从人文关怀入手, 积极传播现代殡葬文明, 弘扬优秀殡葬文化, 构建“人文殡葬”。

(四) 发展殡葬职业教育,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殡葬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殡葬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强化竞争意识、危机意识, 切实转变服务理念, 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1. 大力发展学历教育, 促进从业人员素质普遍提高。

中国从1995年开始正式开展殡葬学历教育, 十几年来, 大批接受了正规殡葬专业教育, 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并掌握现代殡葬技术的中青年职工正逐步成为殡葬行业骨干, 殡葬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幅提高, 进而提升了殡葬行业的社会地位, 使殡葬行业获得社会的尊重,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殡葬行业, 推进殡葬改革, 构建和谐殡葬的良好氛围。

2. 不断加强继续教育, 拓宽从业人员终身学习途径。

新时期的殡葬行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行业, 从业人员若要与之适应, 就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通过终身学习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 以不断地更新知识, 保持应变能力。殡葬在职培训, 为从业人员提供终身学习的途径, 对于促进从业人员素质持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构建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激励机制实现持续发展。

通过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增强行业的竞争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 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 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指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 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民政部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殡葬行业殡仪服务员、遗体接运工、遗体防腐师、遗体整容师、遗体火化师、墓地管理员六个职业已纳入鉴定体系。三年来, 通过鉴定已对上万名殡葬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殡葬从业人员求职、任职、晋升的资格凭证, 极大地调动了殡葬从业人员加强理论学习, 钻研实操技能的积极性。

(五) 立足基本殡葬服务, 逐步实现公益殡葬

1. 科学合理地界定不同类型的殡葬服务。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 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民发[2009]170号) 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基本殡葬服务和市场选择性殡葬服务范围”, 中国每个公民死亡后治丧活动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程序: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 (或安葬) 是基本殡葬服务的主要内涵, 除此以外的如整容化妆、租用礼厅、鲜花布置、乐队伴奏及自主选择经营性墓地等都属市场选择性殡葬服务范围。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 采取不同的措施, 逐步实现殡葬公益。

2. 积极稳妥地推行均等化殡葬福利制度。

《指导意见》提出“各地结合实际, 积极争取政府出台惠民殡葬政策, 加快建立和完善殡葬救助保障制度。对生前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员, 由政府免除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逐步建立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 实行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化, 既是中国殡葬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也是建立和完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 建立相应保障制度。

基本殡葬服务包括遗体接运、保存、火化和骨灰寄存, 殡葬机构都执行政府定价。目前全国很多地方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了免除或补贴基本殡葬费用的政策, 惠民政策涉及的人口有4.73亿, 基本殡葬服务公益化在中东部地区已基本实现。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公共财政能力不足, 在一定时期以内, 还不具备普遍建立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的经济与社会条件, 各级政府必须量力而行, 可以从基本殡葬服务重点救助对象起步, 推行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家庭以及受灾家庭基本殡葬服务免费的政策, 逐步扩展到向辖区所有居民提供免费基本殡葬服务, 并积极探索建立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3. 因地制宜地推进选择性殡葬服务公益化。

选择性殡葬服务包括遗体整容、防腐、告别、骨灰安葬、殡葬用品及其他殡葬特需服务, 这些服务虽不是完成殡葬活动的必经环节, 但群众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会选择。对选择性殡葬服务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不符合殡葬改革方向, 造成资源浪费的选择性殡葬服务, 如墓地, 政府不仅不能实现其公益化, 还应利用价格杠杆等引导群众放弃此类服务。今后的工作重点是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 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 推行绿色殡葬。对采用节地葬法或不保留骨灰的, 实行政府奖励、补贴, 引导公众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不违背殡葬改革方向, 公众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确实需要的选择性服务, 政府一方面要加强价格监管, 引导殡葬市场健康发展, 减轻公众丧葬负担;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 逐步将其纳入殡葬保障的范畴, 使公益殡葬制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 让人们享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均等化的社会福利。

摘要:在阐明中国殡葬服务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 分析了中国殡葬服务的法律法规、政府监管、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构建法规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殡葬设施建设和管理、发展殡葬职业教育、立足基本殡葬服务, 逐步实现公益殡葬等方面提出了和谐社会条件下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对策, 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加强殡葬改革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殡葬服务,体系,对策

参考文献

[1]朱金龙.中国殡葬服务市场秩序的规范问题[EB/OL].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14a258bef121dd36a32d828d.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3]李有发.西北部地区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探[EB/OL].安徽殡葬网, http://www.ahbz.net/2010/1104/67.html.

上一篇:大学生财务毕业实习报告下一篇:过秦论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