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

2024-06-20

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共7篇)

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 篇1

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

裴晓明

临夏州土壤肥料工作站(731100)

摘要:旱作农业在临夏州农业生产中占居重要地位。由于生产中突出了一个水字,采用的旱作农业技术可以归纳为:干旱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覆盖抑蒸、雨水就地入渗利用、雨水富集叠加利用、降雨汇集异地利用;保灌区发展设备节水农业,以喷灌、滴管为主;蔬菜生产区发展设施节水农业。目前临夏州主要推广的技术及要点。发展全州旱作农业的两点建议。关键词:旱作农业 引言:

临夏州农业生产现状决定了旱作农业生产是全州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州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85%以上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山旱区既是我州玉米、马铃薯、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也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长期以来干旱少雨严重制约着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而州内的东乡县、永靖县、临夏县、广河县大部分是降雨5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土地瘠薄,常因春旱而无法适时播种,或在农作物生长的需水关键时期遭遇“卡脖子”旱,粮食生产形成了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的不稳定局面,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州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州耕地少,山旱地面积大,旱作农业分布广,水资源短缺,春旱和初夏旱发生的频率高的实际,我州推广了一批以保水、蓄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综合新技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我州自2006年引进示范推广以来,玉米亩产可达840多kg,亩产量较一般传统覆膜增产35%以上,亩收入为小麦的2至3倍,呈现出明显的抗旱增收效果。特别是近几年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全州旱作区4.58万hm²全膜双垄沟播农作物出苗整齐,生长良好,呈现出勃勃生机,可与川水区灌溉作物相媲美。从长势情况看,全膜玉米比露地玉米株高高出50—60cm,叶片多5—6叶;总根量比半膜玉米增加19条,侧根增加12条,株叶面积增加0.67—1.89培;耕作层含水量比半膜玉米高30%,比露地玉米高50%以上。呈现出:全膜玉米、全膜马铃薯生长势强,植株健壮,叶色浓绿,生育进程明显加快,抗旱效果十分明显。2011年临夏州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7.14万hm²,为全州16万种植户增产粮食1亿kg,人均增收232.5元。旱作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给临夏州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结束了临夏州农业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抗旱的局面。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极大提高,使临夏州的农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我州农业生产的现状是:

1.1、全州总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小

目前我州耕地构成中:山地10.88万hm²、川地2.89万hm²、塬地1.28万hm²。在耕地中,水浇地4.44万hm²、水平梯田3.46万hm²、条田2.33万hm²。从耕地构成中可以看出:山地面积大,水浇地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1.2、扩大水浇地面积难度大

根据全州水资源普查资料,全州地下水总储量约36667m³,其中可利用的只有1102 m³,占3.59%。地下水储量少,只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农业灌溉上没有开发价值。地表水过境水量虽然丰富,但是由于分布不匀、开发难度大,加之资金缺乏,在短期内无法大幅度扩大水浇地面积。1.3、干旱少雨是我州大部分地区困扰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根据气象资料,我州洮河中下游、刘家峡水库以下的黄河沿岸及永靖县西北部年降水量200—300mm:永靖县东北部和西部地区、东乡县东西两边半山区年降水量300—400mm;东乡县东部高山地区、大夏河下游、广通河中下游、临夏、积石山两县北部年降水量400—500mm。

旱作农业又叫雨养农业,指的是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没有灌溉条件需要抗旱播种的农业。根据旱作农业的定义,综合耕地构成与耕地分布区域的常年降水量可以看出:今后旱作农业在我州农业生产中将逐渐占居重要地位。

2、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自然因素的影响,仍不容忽视。旱作农业区面积大,旱灾频繁;农田基础设施差,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2.2、旱作农业工作,社会认知度低。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旱作农业是灌溉水利节水,对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轻视旱作农艺技术,对旱作农业没有强势、持续的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加上农业自身条件较差,没有能力推动旱作农业全面推广,严重制约着旱作农业的发展。2.3、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旱作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我州是一个财政亏欠的地区,农业部门技术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项目,投资渠道单一。由于缺少资金,项目难以持续开展,先进实用的旱作农业技术难以发挥长效。

2.4、旱作农业措施实施不到位,水的利用率低。降水径流收集率低;集雨水窖或蓄水池节水补灌设施不配套。

2.5、灌溉农业区灌溉技术落后,用水粗放,水利用效率低。传统灌溉习惯是“灌溉浇地、有水就浇、大水漫灌、水泡田、灌安冬水”,没有按照 作物的需要去浇水,灌溉行为很不科学,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农田灌溉水效率很低。50%以上的灌溉用水没有直接用到作物上,农田水分损失平均达到每亩150m³。

3、我州旱作农业区的特点及目前运用的旱作农业技术归类: 3.1、临夏州旱作农业区特点

旱作农业虽然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类型,由于生产中突出了一个水字,具有其特殊性。我州的旱作农业区主要集中在山区,耕地中多为坡地,整个旱作区特点是:

3.1.1、自然降水是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

3.1.2、降水的规律是:一年之中总会有比较集中、比较大的降水天气。当降水强度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产生地表径流。3.1.3、旱作区人均耕地面积比川、塬区多。

3.2、多年研究,在土壤、肥料、水分利用领域有以下成果:

3.2.1、土壤结构好,大孔隙比例合适,小孔隙比例丰富的土壤,即使在相当高的基膜吸力下,仍有许多空隙保持充水和能导水,导水率不致下降太快,有利于作物生长。

3.2.2、进入土壤中雨水同时进行着向上的蒸发和向下再分布两个过程,水分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运动。

3.2.3、全州大部分旱作农业区春末夏初至秋季期间,土壤含水量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比降水高峰期推迟15d左右;冬至至初春,土壤含水量与7—10月份的降水有密切的正相关性。

3.3、在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下,我州目前采用的旱作农业技术可以归纳以下几类:

3.3.1、覆盖抑蒸:

通过覆盖形成一种隔离层,阻断土壤中气体与大气交换通道,减少土壤水的蒸发损失,而将水保畜在土壤中,供作物利用。在类型上有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高留茬覆盖、沙石田覆盖、生化制剂覆盖等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积石山县的安集乡红坪村盛行的沙田玉米,属于沙石田覆盖。

3.3.2、雨水就地入渗利用:

通过对地表微地形的改变,降低了地表径流水力坡度,截断径流线长度,减缓径流运移速度,从而增加地表径流在一定区域的滞留时间,增加地表入渗能力,达到增加雨水入渗土壤的目的。在类型上主要为平田整地、修建水平梯田,在山坡地沿等高线起垄带状种植等。3.3.3、雨水富集叠加利用:

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叠加到另外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供作物生长利用。在我州引用比较广泛的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3.4、降雨汇集异地利用:

利用汇集的雨水进行一定时期的补水灌溉。目前广河、东乡、永靖、积石山县开展的集雨水窖、集流蓄水池属于此类。

4、对我州目前主要的旱作农业技术分析与评价: 前面将我州旱作农业区应用的技术分为四类。在实际生产中四类技术往往是综合运用。

4.1、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近年来,我州旱作农业区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全膜覆盖起垄后在田间形成较大的集雨面,使垄面上的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工业产品地膜为主要农资,运用了起垄等农艺措施,实现了覆盖仰蒸、雨水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等技术综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保温增墒效果。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主要技术要点是垄沟比的确定、垄高的确定、垄形的确定、垄沟的取向等四个方面。研究表明:垄沟比一般可按下式确定:K=(a/x-1)/B。式中:K为垄宽与沟宽之比;B为垄面径流系数,a、x分别为平地未复膜和起垄复膜种植时作物水分满足率。如果考虑到垄面复膜,则垄面径流系数B,根据有关实验结果可取0.85,垄沟比在1:1至2:1之间。我州目前推广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采取的是2:1。

在地膜覆盖的情况下,运用的垄高以15cm为宜。原因是:(1)起15cm高的垄,膜下水分在温度梯度的作用下主要集中在20—30cm层次及其以下土体,相对于种植区而言这一层次正是5—10cm耕层及其以下土体,这就为种植区的作物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2)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才会对地表微气象条件产生有效影响,如减小种植区的地表径流交换,稳定种植区的微生态环境,相对提高和稳定种植区耕层土壤的温度,这些变化对半干旱区苗期较为恶劣的生态和气候条件而言有积极的生物效应;(3)从集水的角度考虑,膜垄达到一定高度集流效果才会好,即尽可能增大垄膜的集水面坡度以减少雨水在膜表的滞留时间,避免无效蒸发。比较常见的有拱形垄、梯形垄和三角形垄,一般来讲三角形垄比较经济,集雨效果也比较好。但农艺要求较高。我州推广的大多为拱形垄。

沟垄的取向应按与所在区域的主风向呈垂直的方向排列,并有意识地增大垄对地表气流的阻碍作用,降低其对种植区地表气体交换的影响,从而构成地膜保护垄下的土壤水分,垄又保护种植区土壤的水分较小损失的沟垄种植体系。当然,在沟垄的取向上必须首先考虑沟垄应与等高线平行,4 其次才是与主风向垂直。

4.2、培肥土壤、水肥协调、高效用水技术

研究分析,在旱作农业区每生产一斤小麦,往往要消耗3.6mm以上的降水,而在肥沃的土地上,只消耗0.7—1.5mm降水。原因是肥沃的土地其入渗性、持水力和释水力均优于贫瘠土壤。培肥土壤的目的就是增厚土壤的活土层,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

培肥土壤、实现水肥协调、高效用水目的,虽然技术简单,但是系统性强,归纳起来是: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具体措施是:(1)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以畜粪肥田;(2)因地制宜建立农作物和绿肥,牧草轮种间作,用地养地的轮作倒茬制度;(3)解决农村能源,实行秸秆还田,牲畜过腹还田。(4)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注意氮、磷、钾和微肥的配合使用,提高化肥利用率。

5、对稳步发展我州旱作农业生产的几点建议: 5.1、注意保护旱作区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在我州的旱作农业区,旱作农业生产逐步把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旱地耕作栽培技术体系逐步完善。旱作农业区的粮油产量逐年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为了实现农产品高产目标,农用物资投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统计资料,全州玉米全膜双垄沟推广面积达到68666hm2,占全州耕地面积的47%。农膜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州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农用地膜的负面影响---“白色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从2006年至2010年间共投入地膜是17840t,平均每年3568t。残留率按30%(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科学院的资料)计,残留量每年达1070 t,连续5a亩残留量5.37kg,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各类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化肥、农药对空气、水体、土壤、农产品都具有严重污染;农产品中过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农田地膜残片破坏土壤结构,形成阻隔层,影响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危害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所以在发展旱作农业的同时,保护旱作区农业生态环境,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需要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在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班上指出“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发展循环农业,强化生态保护,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坚持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实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我州旱作农业区的工作指导方针。

5.2、转变工作思路,以“节水”为突破口,推动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州农业区域自然降水资源的特点,积极探索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围绕抗旱和节水两大主题,以开发有限水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中心,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基本思路,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以“用水、保水、蓄水、拦水、截水”五大节水技术体系,配合应用“梯田、水窖、地膜、调整”等成熟技术,使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得到提高,显著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3、进一步完善全州旱作农业工作体系

在旱作农业工作中目前需要探讨开展两项工作:

5.3.1、建立全州旱作区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系统,为政府农业领导部门调集抗旱物资、指导抗旱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覆膜时间分为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秋覆膜和顶凌覆膜对于春旱严重的年份,具有较好的保墒效果。在春旱不严重的年份,播前覆膜可以减少在田间的损坏率的特点更受农民欢迎。建立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系统,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具有重要意义。

5.3.2、在畜牧规模养殖区建立混配肥生产基地,广开肥源。

我州旱作区耕作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需要有机肥进行改良。旱作区有机肥数量不足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从旱作区循环系统外补充有机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混配肥具有生产工艺简单、肥效高、便于运输的特点,是培肥土壤的理想肥料。

裴晓明,男,1969年出生,甘肃省广河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肥料工作,联系电话:***。

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 篇2

关键词:临夏县,旱作农业,问题,对策

甘肃省临夏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 全县总土地面积1212.4平方公里, 总耕地面积37.58万亩, 干旱半干旱面积达20.4万亩。54%的耕地面积属于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海拔在1735米~4643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7.3℃, 无霜期170天左右, 年均降水量625.6毫米。全县总人口38.1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5.84万人, 人均占有耕地1.05亩。旱作区降雨量在450毫米~550毫米, 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匀, 主要集中在7月~9月, 与作物需水规律相矛盾, 水分利用率低, 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以种植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

一、临夏县旱作农业发展的现状

㈠旱作农业已成为临夏县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以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为主体的旱作农业, 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新渠道。该技术集成膜面集雨、增温保墒、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 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 将地面蒸发量降到最低, 特别对5毫米~10毫米的降雨能够有效拦截, 使其就地渗入作物根部, 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一般比半膜平铺玉米增产20%~30%。该技术投资小, 见效快, 可操作性强, 同时也可以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大量饲草料, 可有效地提高旱作农业区的综合生产能力。

㈡旱作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从2007年开始, 临夏县通过连续5年扎实稳步推广, 切实加快了全县旱作农业发展步伐。全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 2007年试验示范5300亩, 2008年共完成5.041万亩, 2009年完成7.011万亩, 2010年完成8.4142万亩, 2011年完成8.56万亩, 五年累计完成29.56万亩。经测产分析, 2008年~2010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产量为10728公斤/公顷, 平均增产量为1834.5公斤/公顷, 增产率为21.7%, 共增产粮食2502万公斤, 总增产值4641.4万元, 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㈢旱作农业示范点已建成2012年, 临夏县在红台、井沟、榆林等10个旱作区乡镇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8.5569万亩, 占计划任务的106.96%, 其中秋膜1.105万亩, 完成集中连片示范面积5.1万亩, 占推广总面积的63.86%, 建立高标准示范点36个, 其中万亩以上示范点2个, 5000亩以上示范点5个, 2000亩以上的示范点3个, 1000亩以上的示范点12个, 500亩以上示范点16个。

二、临夏县旱作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㈠农业基础较差, 抗灾能力弱临夏县旱用农业区旱作地面积大, 干旱多灾,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集雨节水灌溉等配套设施少, 土壤瘠薄, 低产田面积大,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发展后劲不足。

㈡地膜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补贴比例小一是农户对新技术推广工作积极响应, 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二是由于山旱区自然地亩与公尺地亩有一定的差距, 实际地亩大于公尺地亩数。三是经过开荒兴修梯田及部分小流域河道破坏使水位下降, 旱作耕地面积增加。四是县财政对农户地膜补贴比例小, 农户自筹投资比例比较大。农民收入水平低, 自投能力有限。

㈢农业现代化速度慢一是秋季膜和顶凌覆膜期间, 劳动力严重不足。二是由于旱作粮食生产效益较低, 人工起垄腹膜进展慢, 并且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 对新型农机具、农技技术的应用率不高。三是机械化程度不高, 新型机具少, 导致部分农户对旱作农业新技术的优势体现的不明显。

㈣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严重临夏县冬小麦种植面积每年14.66万亩左右, 年产秸秆4.3万吨左右;玉米种植面积14.6万亩左右, 年产玉米秸秆36.5万吨左右, 仅这两大作物年产秸秆40万吨左右。其中只有30%秸秆用于饲料, 70%被焚烧, 造成农作物秸秆资源严重浪费。

㈤农业技术推广任务重临夏县旱作农区, 大部分属于山区高原地带, 耕地大多属于梯田或山地, 技术推广人员工作量大面广, 人员少, 技术力量单薄, 并且缺乏有效的财力和人力保障, 影响着技术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临夏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㈠增加技术推广扶持力度加大对抗旱技术、新材料、新机具及推广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 采取国家、省、县三级联动的推广机制, 按3∶1∶1的比例投入。以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综合抗旱技术体系。一是加大地膜的补贴比例, 达到省、州、县补贴1∶1的比例。二是加大良种补贴, 提高补贴标准。三是对农户机械耕作费用给予适当补助。四是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个乡镇增加技术推广人员, 并给予交通补助。五是对推广工作中成绩突出, 工作扎实的技术推广人员, 树立典型, 表彰奖励,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㈡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一是加大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把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一膜两用、穴播小麦、马铃薯腹膜种植等新技术作为旱农区当前最先进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来推广。二是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 加强抗旱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增加抗旱品质资源。三是加强对新型农机具的引进、开发、研究, 提高老式农机具的综合配套使用率。四是扶持测土施肥技术和培肥地力技术。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提高耕地地力, 培肥地力。五是推广深松耕技术, 以达到加深耕层, 疏松土壤, 增加孔隙, 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数量。

㈢进一步加强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根据临夏县旱作农业生态区域类型, 集中力量, 加强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展旱作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引进、开发、研究, 为旱作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示范带动旱作农业的全面发展。

㈣成立机械化服务队利用国家农机具补贴、农民创业贷款等一系列惠发政策, 进行宣传, 整合社会资源, 采取“补贴+贷款+自筹”的方式购买新型农机具, 成立机械化服务队, 统一管理、培训、集中连片, 进行机械化耕作, 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

浅论青海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旱作节水农业;青海;发展;对策

干旱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平均受灾面积约七亿亩,其中一半以上是受旱灾影響,因此少产粮食300亿kg以上,专家们普遍认为,干旱和荒漠化趋势还会普遍扩大。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不仅能摆脱干旱,并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几年来,青海省通过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应用农田节水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改善了全省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旱防灾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状况,现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简单剖析。

1 青海省基本情况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 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被称为“江河之源”。青海省幅员辽阔,东西长1200km,南北宽800km,总面积72.23万km2。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及其复杂,农业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地势高寒,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表现出明显的高原特色。从全国农业区划看,属于半干旱的旱作农业区,是一个农牧结合的省份。农牧区以著名的日月山为天然分界线,东部和北部是农业区,西部和南部是牧业区。全省总人数518万,其中农牧业人口335万,总人口中藏、蒙等少数民族占42.8%,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其中4000m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54%。在现有耕地中有灌溉条件的水浇地面积占31%,主要分布在黄河、湟水河流域沿岸柴达木盆地;山旱地面积占总耕地的69%,主要分布在河湟流域两侧山坡上。根据青海的传统习惯和地貌生态类型,把海拔在1650~2700m之间的山旱地称之为浅山,年降雨量250~400mm,主要特征是春旱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只有2.3%;把海拔在2700~3200m之间的山旱地称之为脑山,年降雨量在500mm左右,主要特征是土壤自然肥力较高,湿度大,低温和霜冻灾害频繁。全省农业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光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3.7~8.5℃,无霜期短,降水少而集中,年降水250~450mm,具有典型的“冷凉性”、“多样性”和“立体性”气候特征。种植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作物以春小麦、油菜、蚕豆、豌豆、青稞和马铃薯六大作物为主,多数地区春种秋收,一年一熟,夏种指数为9.6%,只有在黄河、湟水流域较温暖灌区可复种3.33万h㎡左右。

青海的农业为三分川七分山。山旱地的丰歉制约着全省农业的大局,发展农业的难点和增长点都在山旱地区。发展旱地节水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农业生产虽然降雨不足且受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光照充足,土地辽阔,热量充沛,土质良好,雨热同季。在独特的生态条件下,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高原气候对农业发展的不利一面,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冷凉性气侯时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近几年,青海省重新认识和评价发展“冷凉”农业的潜力,转变思路,坚持“冷凉”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青海青油菜单产居全国之首,出油率达到38%,比冬油菜出油率高出7%.近几年推广的双低油菜,芥酸和硫苷含量比同类地区低,品质优良,出油率达46%;青海省的蚕豆粒达饱满,无虫蛀,粗蛋白含量高达28.2%,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产品出口日本和西欧。反季节蔬菜已发展到1万hm?,产品销往广州、上海和香港等地。

2 “旱作节水农业”概念

“旱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应用节水保墒技术,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相关技术措施包括如下几方面:

(1)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地膜覆盖旱作物亩平均节水30m3,同时具有增温、保土、压杂草等多种作用。

(2) 地面覆盖增肥保墒技术。通过增加地面覆盖物,达到节水目的例如秸秆覆盖、种植绿肥等。该方法既能保墒,亩平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10~15m3,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

(3) 节水灌溉设施农业。与常规灌溉相比,喷灌节水50%,渗灌节水75%,滴灌节水80%,同时节省用地15%,节省用工50%,节水节本增效十分显著。

(4) 旱作节水高效种植模式。采取一些高效种植模式,达到节水培肥的作用。

(5) 推广保水抗旱化学制剂应用技术。旱作物种子使用保水剂包衣;在干旱期,叶面喷施抑制剂,减少水分蒸腾,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取得的成果

积极推广旱作节水实用技术。青海省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作为抗旱的主要措施,在主推全膜覆盖技术的同时,配套推广以合理轮作、增施农家肥等为主的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的技术,以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抗耐旱优良品种为主的结构调整技术,以打窖拦蓄、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等旱作农业技术,以间套复种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应用技术,有效提高了科技抗旱水平。去秋今春以来,通过现场观摩、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已举办各类集中培训1000余场(次),印发宣传资料17万余份,培训农民人数达到14.2万人(次)。同时,指导农民加强冬小麦和冬油菜的田间管理,及时落实以打耱镇压、撒施农家肥、灌水为主的常规性抗旱措施。目前已完成秋冬作物春灌1.1万亩,镇压耙耱土地219万亩,麦田增施农家肥33.6万亩。

干旱地区农业如何增效?农民怎样才能增收?青海省大通县自2007年起,大力开展覆膜旱作节水农业种植模式,率先在黄家寨镇、新庄乡试点推行了旱作农田万亩马铃薯春覆膜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让年均降雨不足300毫米的黄家寨镇、新庄乡在旱年获得马铃薯丰收,平均亩产达到2200kg,为十年九旱的青海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为了让每一块土地发挥最大效益,2012年,民和县马营镇下山村杨吉祥抓住乡政府优惠补助政策和全县旱作节水种植模式推广的有利时机,将家里的12亩川台地进行全覆膜玉米种植,在特别干旱的情况下,种植的玉米获得了丰收,每亩净增收500多元。

随着以覆膜种植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种植模式在青海省各乡镇的大面积推广和示范带动,覆膜种植已经不用乡村两级干部去动员、去组织,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发行为。每年春播时节,农民就开始覆膜,为春耕生产保墒做准备,为增收打下了基础。全覆膜种植技术的推广更坚定了青海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今年计划发展旱作节水覆膜保墒面积130万亩,计划种植马铃薯74.5万亩,玉米3万亩,示范膜侧小麦55万亩。

3 青海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思路

3.1 青海省主要应用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1)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一般耕地耕深普遍在15~18 cm之间,此深度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对农作物生长不利[1]。深耕、深松技术的实施可在原耕翻15~18 cm的基础上再深松到30 cm左右,形成上翻下松的结构,打破多年形成的犁底层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轻病虫草害,利于农作物生长。经测定,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比未装深松铲的犁耕或畜耕土壤容重降低30.14 g/cm3,孔隙度增加8%~10%,土壤含水率提高2%~5%,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耙耱镇压机械化技术。秋季土壤表层10 cm含水量12%以下时或雨后,及时耙耱镇压,质量要求达到播种状态,春季不动土直接播种,经过耙耱镇压可压碎坷垃,封严缝隙,减少风吹跑墒。研究发现,10 cm镇压田含水量为17.5%,未镇压田含水量为10.26%。

(3)地膜覆盖保墒机械化技术。通过覆盖地膜,起到保水、保肥、增温的作用,是干旱地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2]。现今推广的有两种模式:一是垄膜沟植机械化技术。将地膜覆盖在非播种行的垄上,将种子播入未覆膜的沟内。该技术于1999年由外省引入,现已在青海省广泛应用。二是覆膜穴播技术。利用机械将种子按一定的行距、株距穴播在地膜下。通过近几年的试验表明,机械化覆膜播种增产幅度可达30%~40%。

(4)坐水播种机械化技术。利用播种机械边播种边浇水,特别是春季干旱的年份,可适时播种,达到保苗、壮苗的目的,增产幅度达16%~47%。

(5)旱作沟播机械化技术。利用沟播机一次完成起垄、种肥施用、分层播种、覆土、镇压等工艺。可将天然降水集于沟底,加大蓄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3]。同时,抢墒播种有利于种子萌发。一般沟播田出苗较普通大田早5~7 d,沟垄相间,可抵御风寒,沟内温度与其他播法相比高0.7~1.0 ℃,增产幅度为10%~24%。

(6)虚实并存机械化技术。通过浅翻深松对土壤耕作进行间隔处理,耕层形成虚实并存的结构,虚部土壤孔隙度大,渗水快,蓄水多,通气好,实部土壤孔隙度小、提墒快,导水保温性能好。虚实两部分水、肥、热运移互补,为作物生长创造了条件。

(7)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在农作物收获后,利用机械直接将秸秆还田,并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可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目的。

3.2 青海省发展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1)做好旱作节水农业科学研究和机具选型。发展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要有先进适用的配套作业机具。多年来,青海省通过引进、试验、选型等多种途径和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旱作节水农业配套机具的问题。

(2)因地制宜,研究不同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模式。青海省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耕作特点不同,针对不同地区,研究试验不同的模式。

(3)建设示范区,搞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做好示范区建设是青海省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主要做法。每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首先应选择示范区进行试验示范,以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带动周围地区的技术推广工作。在示范区召开现场会、举办技术培训班,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在全省迅速推广普及。

(4)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技术服务。科技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变为先进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中,青海省特别加强了农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经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县农机推广站为基础,乡农机管理站、村机耕队共同参加的农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这支农机科技推广队伍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了全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普及速度。

3.3 青海省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思路

(1)明确目标和任务。以充分利用自然水为目的,以培肥地力为重点,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相结合,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在旱作农业机械的研究推广过程中向多功能联合型机械、通用性机械、精准化机械方向发展。

(2)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发展。以往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高,经济作物机械力量不足,应加紧研制、生产、推广适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机具。

(3)向网絡化、系列化服务方向发展。推广过程中实行农机作业承包责任制,由县、乡农机站组织采取自愿的原则,组建农机服务队,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同时要改善田块小、种植作物不一、栽培模式不规范的状况,实行合理布局、规模经营,以利于大中型机械的推广应用。

4 存在问题

干旱缺水是制约青海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对提高农业综合抗旱减灾能力、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期间,青海省高度重视发展旱作农业,特别是通过扶持推广以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和全膜覆盖为主的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真正实现了“秋雨春用,春旱秋抗”的目标,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的转变,由传统种植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抗旱节水之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青海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十一五”期间,青海省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自治区“三个百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全面推进旱作农业建设工作,使旱作农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虽然青海省在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中做了不少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主观上讲,由于发展旱地农业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规律性的认识,灌溉农业中喷灌、滴灌、微灌技术还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在客观上,面临着五个方面的困难:

(1)水资源利用难度大。虽然青海省地处江河源头,河流纵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6位。由于主要农业区内黄河、湟水切割很深,开发利用难度大,费用高。同时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在经济发达的湟水流域农业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00多m3,亩均440多m3,不及全国平均的1/3。目前水资源利用率已达50%以上,缺水3亿m3。青海省年降雨量较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常常“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对此,各级农业部门及时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据统计,青海省格尔木地区年降水量只有400㎜左右,而年蒸发量高达1500㎜以上,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沙化严重,近年来,该地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尊重自然规律,积极顺应天时,主动调整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种早春播作物,改善田間基础设施,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旱作农业发展道路。当前,该地区上下已迅速行动起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全力以赴打好抗旱春耕硬仗。

(2)自然降水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年降雨量只有250~450mm,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十年九旱,“卡脖子”春旱已成为客观规律,要充分利用天然降水难度较大。针对这一现状,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结构,扩大油菜、马铃薯种植面积,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受制于旱的问题。2012年秋季,大通县就结合秋播工作,组织万名干部下基层宣讲调整结构、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好处,通过对比算账,提高农民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积极性,预留覆膜地块。并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和帮扶活动。全县计划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80万亩,去年春季就完成覆膜59.5万亩,迅速掀起了顶凌覆膜的高潮,共投入资金1476万元,调进地膜1622吨,投入覆膜机械1500余台(套),组建了18个农机作业服务队,加快了覆膜进度。针对近期旱情加重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全县上下正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大规模地覆膜行动。全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一片被地膜覆盖的耕地,场面十分壮观。据专家测试,覆膜一周土壤15厘米体积含水量为20%左右,比未覆膜的地块高6~8个百分点。

(3)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供水能力不足。全省近4000项农田灌溉工程中,老化失修工程占30%,全省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35,严重影响原有效益的发挥。提灌工程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三边”现象比较普遍,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差,设施不完善,加之长期运行,多数泵站、干支渠道及建筑物因冲刷、裂缝、沉陷、冻胀等原因破损严重,闸门及启闭设施老化失修,渠道输水能力低,渗漏损失大。

(4)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青海省85%的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干燥少雨,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地域辽阔、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差。虽然建国五十多年,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地方财力拮据,农村投资总量不足,农牧业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全省农田灌溉面积只有总耕地的1/3,干旱缺水、雪灾等自然灾害仍是制约我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5)山旱地区群众贫困面大,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推广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难度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不稳、保障不力、专业素质不高严重制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错位、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不高、农业生产分散使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增加,效果不理想。可以说,在青海省这样一个农业用水资源紧缺、干旱灾害频繁的地区,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为此,顺应天时,把干旱视为规律去认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千方百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青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5 对策

青海农业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史。建设高效持续的旱作节水生态农业系统,不仅对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保证青海食物安全、农民脱贫致富、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大力发展旱作节水生态农业是今后青海农业超常规发展最现实的选择。“十二五”期间,发展节水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率为中心,已发展特色农业为目标,在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灌溉农业的同时,大力变革和开发旱作技术,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坡水,用好地表水,努力构建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生态农业两大系统,全面推进青海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1)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青海穷在水上,苦在水上,发展的希望也在水上。节水农业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抓好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以渠道硬化防渗为中心,搞好现有水利设施的改造、配套、挖潜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积极推广灌溉工程、先进节灌技术和水价控制相配套的节灌制度,千方百计节约用水。并集中财力、物力修建小涝池、小塘坝等微型工程,积极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微灌技术,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在年降雨量250~350mm的山旱区,进一步总结修建集雨窑成功的典型经验,全面推广集水工程、现代喷灌技术和农艺措施相配套的旱作节水模式,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新修集水窑34.9万眼,户均6眼,解决干旱山区1024万人,10.87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发展农田补灌面积2万hm?,庭院节灌面积1133.3 hm?,逐步建立起一个既符合干旱山区实际,又能大幅度提高天然降水生产效益的高效节灌体系。

(2)狠抓农田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坡改梯”工程。干旱山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青海省的生态脆弱带。从长远讲,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抓好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是根本。一是结合当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着眼于整個山区全部土地的整治和利用,把改善大地植被作为突破口,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草、灌、桥结合,开展综合治理,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加大基本农田治理力度,继续坚持不懈的实施“坡改梯”工程,坚持统一规划,每天完成坡改梯0.67万hm?,使干旱山区适于休梯田的地方全部实现梯田化,力争“十二五”末人均建成0.13 hm?基本农田。

(3)狠抓地力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根据青海的实际,要继续实施好“沃土工程”着重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广辟肥源。增施农家肥料,通过积、造、堆、拉等各种办法,养蓄积肥,堆制“几合一”肥、拉运牧区羊板粪,提倡精粪上山,使有机肥的施用有一个大的突破。其次,要增施化肥,实行施肥、化肥深施、分层施肥等技术,尽可能提高利用率。第三,要大力种植绿肥。川水地区复种绿肥,山旱地区要利用边远脊薄的耕地种植豆绿施肥、牧草,施饲兼用。第四要调整作物结构,山旱地要逐步增加蚕豆、豌豆等养地作物面积,实行粮豆轮作,培肥土壤。继续推广切实可行的蓄水保墒节水措施,积极改进耕作技术,搞好“土壤水库”建设。针对低海拔干旱地区和高海拔山旱地的低温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干旱地重点推广沟播、垄膜沟播、雨水积流补灌、马铃薯整薯播种、蚕豆点播、豌豆深种等技术;在高海拔的低温阴湿旱地围绕增温保墒,重点推广地膜覆盖、油菜机械条播、点播、平衡施肥等技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吸收、探索新的旱作节水耕作技术和方法,提高旱地节水技术的水平。

(4)狠抓结构调整,开展选用抗旱作物和品种。根据多年的实践表明。在青海省干旱山区马铃薯最具耐旱力,产量高而稳定。麦豆播期较早,正值降水量最少期,如果底墒不足,很难保苗,马铃薯播期可延迟到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这是大于10mm的降水过程基本可以出现,能够获得全苗,抗旱增产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因地制宜,调整干旱山区的作物结构和布局,以马铃薯、小麦、蚕豆、豌豆、亚麻和中药为主,扩钟马铃薯,争取山区人居种植0.07hm?;干旱山区和湿润山区的过渡地带扩大蚕豆种植面积,建立外贸出口基地;在相对脊薄的干旱地区适当种植具有抗旱耐脊薄的亚麻和中藏药材。为此,今后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3个方面:一方是突出抓区域布局,调整种植比例;二是下功夫狠抓抗旱节水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工作,对目前生产中推广的一些好品种,要建立种子基地提纯复壮,扩大覆盖面就;三要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干旱山区马铃薯、蚕豆、中藏药材产业地发展。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这个首要目标,以增强旱作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利用效率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为支撑,针对青海省不同区域的水土资源特征和优势主导产品,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等措施,因地制宜推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和配套措施,加强旱作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未来青海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分区谋划,突出发展重点,根据青海省地区区域资源和环境条件,围绕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逐步形成效益明显、各具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节约增效,促进持续发展,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把节约水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放在旱作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相关技术的集成组装和配套,减少降水资源的无效损失,提高农业生产中单位水资源的产出效率和效益,以增收激活节水,以节水促进增收。坚持科技引领,突破技术瓶颈,加强以生物和农艺节水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工程节水措施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节水措施的联合应用,大力普及高效适用、简便成熟的实用技术和装备,推动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不断突破制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增强抗旱节水综合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兵.目前旱作节水农业须确立的五大观点[J].农民日报,2009(08).

[2]山仑,黄占斌,岁岐张等.节水农业[J].农村经济与社会,2005:77-90.

[3]张平军.西北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经济,2008:44-198.

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 篇4

裴晓明

临夏州土壤肥料工作站(731100)

摘要:临夏州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状况。防治临夏州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基本措施。发展全州旱作农业的两点建议。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 污染 防治

1、临夏州农村农业环境污染种类及现状:

1.1、废弃塑料污染。

废弃塑料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地膜残留和废弃塑料制品的污染。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虽然能使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也使“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塑料包装盒、食品袋等各种废弃的塑料制品,随着农灌区经灌溉进入农田,造成农田土壤污染。废弃塑料的危害:使土壤环境恶化,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抗旱能力,引起次生盐渍化,板结且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1.2、农业秸秆污染。

根据全州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我州每年种植业秸秆产生量192.37万t,燃烧29.57万t,占15.4%的秸秆作为农村能源被燃烧了,即浪费了资源,也造成一定的农村空气污染。1.3、禽畜粪便污染。

大量畜禽粪便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除少数用做沼气原料外,绝大多数禽畜粪便未做任何处理直接露天堆放,在雨水的冲刷下,有害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了水体污染。1.4、化肥农药污染。1.4.1、化肥本身利用率低,如果用量过大,或不合理使用,都会使化肥大量流失,对农村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1.4.2、全州年农药使用量达219.95t,施用的农药,其中一部分附着于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气和水等环境中,环境残存的农药中的一部分又会被植物吸收。残留农药直接通过植物果实或水、大气到达人、畜体内,或通过环境、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畜,危害人、畜健康。

1.5、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缺少垃圾堆放点、农村生活垃圾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由此造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序随意堆放,更有甚者直接把农村灌溉渠当成天然的垃圾场,使得一部分垃圾随水进入农田土壤。

2、开展农村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近年来,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政府重视,制定农业环保工作意见,建立健全各级农业环保机构。

1990年6月就成立了州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随后各县市逐步相继成立县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2010年9月临夏州人民政府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各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自成立以来,根据省州工作安排,开展了《临夏州农产品质量(有害物残留)调查》、《临夏州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临夏州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已建设11个试点)、《临夏州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统计》等多项工作,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步开展,在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迈向正规,局部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2.2、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通过临夏州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及“临夏州种植业面源污染物流失系数测算”和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情况调查,从整体上摸清了我州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评价和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农业面源污染趋势,查明主要污染种类和对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2.2.1、通过加强农药管理,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机械物理防治法,防治病虫草害。

2.2.2、通过生态模式和测土配方项目的实施应用,向农民发放测土配肥施肥建议卡,大力宣传使用有机肥等措施,引导农民科学施肥。2.2.3、增加农膜回收点,应用机械拾膜、人工捡拾、重覆盖利用,勤捡集回收,提高农田农膜回收率。

2.2.4、通过机械加工,青储氨化,实施健康生态养殖、秸秆过腹还田等措施进行秸秆综合利用。

2.2.5、发展循环农业,依托农作物秸秆资源,农村户用沼气,养殖业等条件,推广“种-养-气”、“种-气-肥”等多种循环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2.3、积极申报、开展相关项目,推进临夏州农业环境保护。

积极申报、开展实施了《临夏州川、塬灌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作为临夏州重点科技项目被州科技局推荐到省科技厅申报了“民生科技”。项目的开展将从更广阔的范围内有效防治临夏州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4、进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各县通过示范、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残留农膜污染严重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大力提倡“一膜两用”、“一膜多用”技术,有效控制农村“白色污染”。并积极在各县探索残膜换新膜的创新机制和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机制,投资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点,建设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回收大部分地膜、棚膜,使回收利用率达77.5%。

2.5、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是根据每个示范点的农业生产结构、生活习性、农民种养习惯、村落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特点,从生活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安全三方面着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三废)变肥料、燃料、饲料(三料)的资源转化,建立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使示范村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管理率达到8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使得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明显治理,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明显增强,为全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典型经验。2.6、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境道德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力求做到家喻户晓,唤起全民的环保道德意识。并借“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春秋“送科技下乡”活动之际,在社区、乡镇、农村集贸市场张贴环保挂图,发放环保宣传资料,通过举办农业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极大的增强了农民群众的环保法律观念,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环境道德意识。

3、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为了加强临夏州农村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农村污染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推进“清洁水源、能源、田园、家园”生产生活方式,提出如下建议:

3.1、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州乡村清洁示范点发展到11个,不到全州1149个行政村的1%,发展速度较慢。充分利用乡村清洁工程的试点成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步推广乡村清洁工程成功经验,扩大示范点,建造农村环保设施,实施农村垃圾的集中堆放、集中清运、分类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村各类废弃物的有效途径。3.2、建立废旧地膜塑料的回收利用机制。目前,全州地膜使用率高,而回收利用率很低。根据省政府废旧农膜回收财政补贴管理办法,扶持、扶强一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努力降低废旧农膜污染,同时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科研部门研发,研制并推广能在自然环境下降解的环保地膜。3.3、加大城郊农灌渠的监管力度。

由于城郊的农灌渠,有些河道穿过市郊,河道旁有许多如屠宰、洗理、饮食等商铺,这些从业人员,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必要的行政管理,把河道当成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建议形成以农业环保部门为牵头单位,积极联合城管、工商、税务、水利等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城郊农灌渠的综合管理,坚决抵制向农灌渠排放废弃物的行为。

3.4、发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是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有效途径。借鉴清洁生产的先进经验,配套三改(改厨、改圈、改厕),把具有能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沼气工程做大做强,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使其“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节能减排”。

3.5、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

建议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力度,在川、塬灌区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乡村,建立农业经济循环示范点,因地制宜,制定措施,妥善处理农业、农村废弃物,在全州范围内率先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立“养殖—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生态模式。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3.6、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在加强《农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的同时,加强农业环保执法监管,并根据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一些适宜本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办法或条例,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从法律制度上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保护制度。3.7、加大对农业环保工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

由于我州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农村人口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每年应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农业环保投入,保障我州农村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努力将临夏州的每一个村镇构建成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 篇5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县旱作农业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实施旱作农业项目的有关精神,安排启动我县的顶凌覆膜工作,动员号召全县上下把握形势,不违农时,抢抓时机,集中力量抓好当前以顶凌覆膜为主的春季抗旱农业生产,部署今年的旱作农业种植工作,全力以赴打好这场旱作农业种植攻坚战,确保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25万亩种植任务。前面,农牧局通报了全县旱作农业项目进展情况,王英东同志对全县旱作农业种植作了全面细致的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黄羊川镇、干城乡、横梁乡、黑松驿镇和县农技中心的负责人分别就如何抓好这项工作做了表态发言,希望下去以后按照讲的抓好落实。下面我就抓好全县旱作农业种植工作再强调几点: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正确理解抓好旱作农业种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太高,农业综合效益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南部山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差,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种植方式粗放,科技应用不广泛,产出效益比较差,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抗御灾害 的能力弱,山区群众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生存方式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转变,农业科技滞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山区的经济发展,在狠抓扶贫开发,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工程,积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把发展旱作农业作为提高山区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科技扶贫工作,多方争取和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着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初步培育了一些具有山区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了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特别是去年,在春夏十分干旱的情况下,全县上下根据省、市安排,在全县19个乡镇组织实施完成了24.03万亩的以马铃薯、玉米全膜垄作种植为主的旱作农业项目,充分显示了全膜垄作栽培技术在保墒、抗旱、集雨、节水、稳产增收等方面的显著效果。经初步测算,当年全膜垄侧马铃薯平均亩产1766.5公斤,较露地马铃薯亩均增产733公斤,增幅达71%,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66.5公斤,较普通种植亩增产131.1公斤,增幅达24.5%。实践证明,发展以马铃薯全膜垄侧种植为主的旱作农业,是转变传统耕作方式,依靠科技增收的一大革命性措施;是推动山旱区经济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举

措,是实现山旱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山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粮食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相关部门在旱作农业种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配套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完善,旱作区群众种植积极性非常高,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全面推进旱作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发展旱作农业作为一个大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狠抓落实,大力发展。

今年,我县25万亩旱作农业项目实施即将拉开序幕,这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是对各级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广这一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抓好种植任务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积极有效地抓好各项工作

今年旱作农业种植面积大,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工作任务重。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着重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认真抓好宣传发动。今天会议之后,各乡镇要迅速召开乡、村、组三级干部会议和村民会议,再一次认真研究安排部署,层层传达会议精神,层层进行宣传发

动,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全力抓好这项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宣讲队深入乡镇、村组、农户,通过现身说教、效益对比分析等多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旱作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大力宣传旱作农业突出的保墒、抗旱、增收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认识问题,用现实的效益对比和典型事例引导群众积极推广这项新技术,自觉投身到项目建设上来,推动旱作农业种植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要认真抓好种植面积落实。今年25万亩旱作农业种植任务量比较大,除河灌区的古浪、定宁、泗水、土门四个乡镇外,其它15个乡镇均有一定的种植任务。因此,农牧部门和各乡镇要尽快适当地调整春播计划,增加全膜垄侧马铃薯和全膜垄作沟灌玉米的播种计划,保证25万亩任务足额完成。一方面要适当压缩小麦、啤酒大麦、豌豆等其它夏粮作物的播种面积,腾出地来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另一方面,各乡镇要及早谋划,抓住种植面积落实这个关键环节,按照县上分配的种植任务,将所承担的种植面积任务切实分解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到地头,逐一登记造册,报农牧部门备案。各乡镇要如实落实种植面积,不得弄虚作假,谎报数字,一经查实,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要认真抓好顶凌覆膜工作。按照近年来的种植经验,覆膜时间过晚,土壤失墒严重,全膜覆盖种植的增

产增收效果会大大降低,加之全覆膜是时间相对集中的劳力密集型生产,对农时要求很严格。所以,各任务乡镇一定要有组织地统筹安排,充分考虑当前人力、畜力、机具的实际情况,做到超前组织,及早调剂,互帮互助,有序使用。凡是立地条件好、有机具的村组,一定要充分利用机具进行机械化作业,以加快覆膜进度。起垄覆膜机具比较短缺的乡村,要大打“人海”战术,动员组织群众联村、联组、联户进行作业,统一整地,统一覆膜,务必在3月31日前完成顶凌覆膜工作。

第四、抓好示范点建设。要坚持走典型引导、辐射带动、区域推进的路子,黄羊川、黑松驿、横梁、干城、海子滩、直滩等6个乡镇要全力抓好万亩示范乡镇的建设工作,其它乡镇要以国道、县乡公路、跨乡村路为主,合理安排部署,集中力量建立规模大、标准高、质量好、效益佳的千亩示范村36个,达到示范带动全县旱作农业快速发展的目的。在示范点建设中,要严格落实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乡镇主要领导和农牧局、农技中心领导干部每人都要包抓一个 示范点。农牧部门要结合各乡镇抓建的示范点,积极引入激励机制,每个乡镇至少确定一名技术人员,严格实行“三定一包干”责任制,即“定任务、定目标、定奖罚,责任包干”,驻点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认真抓好示范点的建设。

第五,要认真抓好技术服务。旱作农业是一项新型抗旱增收技术,广大农民对此项技术的学习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牧、科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技术优势,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和农户及田间地头,悉心讲解有关知识,现场进行指导示范,蹲下来帮助群众开展种植工作。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积极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生产效益。要高度重视项目试验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注重吸收最新科技成果,提高旱作农业种植技术水平。同时,要结合县情实际,广泛开展试验示范和科研研究,积极探索和推广应用适合本县实际的成功经验和有效作法,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为旱作农业种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要认真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印发宣传材料,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现场培训指导,通过各类培训,使广大农民群众全面掌握种植技术,并着力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土专家、田秀才,充分发挥好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六,要认真抓好农资调运和农贷发放。近期,随着气候转暖,春耕工作将全面展开,各乡镇和供销、农牧、信用联社等部门、单位要认真分析研究农资市场和群众需求情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种薯、地膜、化肥、农机具、农药等物资的调运、储备和农贷资金发放,保证市场供给,满足群众需要。特别是马铃薯种子,要尽快调运到村、到组、到户,确保不误农时。

第七、要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今年,我县旱作农业种植面积非常大,省、市、县在地膜、种薯供应和农机具购臵上相继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优惠政策,目的就是全面推进任务落实,确保完成种植作任务。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一定要按项目补助标准及时供应地膜和种薯。一是全县25万亩旱作农业建设任务亩均配套1.5公斤地膜。山旱区马铃薯每亩除项目配套1.5公斤地膜外,市、县再补助1.5公斤地膜。二是山旱区马铃薯按照30%的比例统一供应种薯,市、县对统供的种薯每公斤补助0.2元。三是对500亩以上连片规模示范点,按农机具项目补贴30%、市、县补助30%、农户自筹40%的方式共同解决。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确保将优惠政策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第八,要统筹解决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春季是劳动力大规模外出的季节,目前已有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春耕生产可能面临劳动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各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发动群众联户生产或推广机耕机播等方式,统筹安排解决好劳务输出和春耕生产之间的矛盾,确保既推进劳务输出,又不误农时。

第九,要认真抓好产后销售工作。今年旱作农业种植规模较大,必将会发展形成特色显明、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我们当前不仅要考虑怎么种、种得好的问题,还要及早考虑秋收后大量的产品怎么销的问题。要加快培育发展旱作农业营销协会,加强信息工作,不断拓宽销售市场,联系订单,搭建好销售平台,确保旱作农业能种得好,产得高,销得出,切实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十,要及早抓好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随着旱作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力推广,旱作农业面积将逐年扩大,种子供应将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相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发展趋势,及早着手建立种子培育基地,积极联系引进一批名、优、新、特品种,开展种子繁育工作,为今后全县旱作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十一,要做好废旧农膜的回收工作。各乡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一手抓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一手抓废旧地膜回收,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点、设臵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开展“交旧领新”或“以旧换新”等回收措施,加大对废旧地膜的回收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指导帮助农民对农田中的废旧地膜及时清理,集中处理,防止再次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县上相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的扶持办法。

三、加强领导,靠实责任,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旱作农业种植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关系到群众的增收和切身利益问题,关系到全县经济发展的大局。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全力以赴推动工作落实,确保25万亩种植任务全面完成,充分发挥效益。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特别是乡镇及项

目实施领导小组要把旱作农业种植工作作为今年农业与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来抓,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全力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各乡镇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本乡镇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加强对旱作农业种植工作的组织领导,配备得力干部,细化分解任务,靠实工作责任,扎实抓好此项工作。要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进行考核,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实行责任追究,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县级包乡领导和帮乡部门要把旱作农业种植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妥善解决好在种植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狠抓工作落实,指定专人,集中精力抓好帮建工作。

二是要强化协调配合。今年全县25万亩旱作农业种植任务,各乡镇和有关部门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各相关单位领导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自觉履行好本单位在旱作农业种植中的工作职责,积极配合支持乡镇搞好旱作农业种植工作。农牧部门要抓好总协调,负责实施好项目。金融部门要给予农贷支持,民政部门要下发救济救灾款对困难户给予积极救助,帮扶部门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宣传部门要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攻坚合力。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信息报送和反馈工作,定期编发简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认真总结和宣传先进典型、先进经验,交流推广好的作法,加快推动旱作农业种

植,确保不误农时。

三是要严格落实奖惩。今年,省市对我县旱作农业种植非常重视,工作要求很严,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上,县委、县政府已将全县旱作农业种植任务纳入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工作实绩考核目标。近期县上研究制定了旱作农业种植考核办法,县上将严格按照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的要求,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兑现奖罚。对全面完成种植任务和任务完成好的乡镇、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认真负责、成效突出,在全县起到示范推广作用的领导干部,在干部任用和提拔上将给予优先考虑;对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任务差的乡镇,要追究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对班子进行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进行组织调整,并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同时还要追究相关业务部门、技术单位和帮扶单位的责任。

四是要加强督促检查。纪检、组织、两办、农牧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督促检查,经常性深入乡镇、村组,掌握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督促检查,跟踪问效,积极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类困难问题,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帮助乡镇和村组开展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在种植期间,对任务落实好的乡镇,要选择召开现场会,进行宣传报道;任务完成差的乡镇,要进行通报批评或者召开现场促进会进行促进。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要建立健全资金

补助台帐,严格按要求兑付补助资金和物资,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要进行严肃处理,确保补助资金合理使用。

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 篇6

一、顺应天时,集成技术,加快新技术推广

为了摆脱小旱小灾、大早大灾,年年抗旱、年年受灾的被动局面,全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坚持在实践中集成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早作农业的技术路线。针对我省大部分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且时空分布不均,与夏粮作物生长错位的特征,压夏扩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等特色优势产业,力求降水期和作物需水期相吻合,有效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针对水资源总量和有效降雨不足的实际,千方百计蓄住天上降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确立了用水、保水、蓄水、拦水、节水五大技术体系;将“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等多项抗旱措施组装配套,综合运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早作农业适用技术。

在实践中,坚持蓄墒与保墒技术并举、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生物与工程措施配套、经济与生态效益并重,探索出了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早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去年以来,经受了冬春连旱、夏伏特大干早的考验。一是将无效降水变为有效利用。在覆盖方式上,变半膜为全膜,集雨面积扩大了1倍;在播种方式上,由平铺穴播变为双垄膜侧沟播,天然降水的利用率提高了1倍;在覆盖时间上,从春覆膜变为秋覆膜或早春顶凌覆膜,有效地保持了秋冬季节土壤水分。构建了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单一技术为综合技术、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的科学抗旱体系。二是扩大了玉米适种范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改善了原来不能种植玉米的部分山早地的水分和地温条件,使玉米种植区域延伸,与半膜覆盖相比,全省可扩大玉米适种面积300万亩。三是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在正常年景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增产35%以上,马铃薯平均增产30%以上。大旱的2007年,49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亩均增产超过100公斤,高的达到150公斤,有力地促进了旱作农业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四是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通过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带动了玉米、马铃薯、草食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全省玉米面积由2000年的697万亩扩大到今年的l051万亩,其中今年比上年新增215万亩;马铃薯面积由626万亩扩大到998万亩;夏秋作物比例由51:49调整为40:60;草食畜在畜牧业中的比重上升到45%,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牧渔各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旱作农业区,我们还先后推广了以机械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抗耐旱品种为主的生物抗旱技术,以垄沟种植为主的抗旱播种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施用专用肥等培肥地力技术,促进了耕地质量和科技抗旱水平的提高。现在,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集成配套技术已成为支撑我省科技抗旱和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践表明,技术集成创新不仅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有效形式,而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整合资源,集成要素,加大支持力度

甘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从2003年起步,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高度统一。但由于旱作农业区是我省相对落后的地区,当地政府财力有限,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再加上支农资金量少分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一技术的推广速度。2006年,全省仅示范推广10万亩。2007年,省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在32个常年受旱县示范推广,实行整村推进、技物结合、科技入户,全省推广面积增加到49万亩。2008年,省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在42个早作农业县全面推广,全省推广面积增加到289.5万亩,是2007年的5.9倍,增产粮食8.7亿斤。2005-2008年4年累计推广350多万亩,总增产粮食超过10亿斤,增加农民收入5.25亿元,受益农户达80多万户。

今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从省发改委、财政厅、扶贫办、农牧厅、水利厅等部门筹措1.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对项目区种植农户进行地膜补贴,政府采购地膜9750吨、起垄覆膜机13812台,每亩补助1.5公斤地膜。项目区9个市州的市县两级政府筹集和整合其他资金1.73亿元用于项目配套,省市县每亩地膜补贴量达到3公斤以上,政府补贴数量达到地膜实际需要量的一半。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省农牧厅和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全省旱作农业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对省补资金的使用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各地也制定了农膜及农机具使用管理办法及补贴标准,对享受补贴的农户以村为单位,登记造册、张榜公示,确保了农膜真正补贴到种植农户。各级财政资金的足额落实,带动了农民投工投劳和资金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发展旱作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针对年初冬春连旱的重大灾情,省委、省政府于2月17日紧急召开了全省早春顶凌覆膜现场会,各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春季顶凌覆膜行动,覆膜时间比往年提前1个月,完成顶凌覆膜面积548.8万亩,包括2008年秋季覆膜的l43.2万亩,今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6.92万亩,比上年增加403万亩,基本上覆盖了我省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再加上去年保留一膜两年用的66.3万亩,今年实际应用面积达到758.3万亩,预计可增产粮食15亿斤。事实说明,创新资金整合方式,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是加快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和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行政推动,形成推进旱作农业发展的合力

甘肃旱作农业发展问题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省委书记陆浩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和旱作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批示。徐守盛省长亲自抓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指导旱作特色农业发展。刘伟平副书记、泽巴足副省长多次主持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的实际困难。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旱作农业现场观摩等工作推进会,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早作农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省直有关部门和旱作农业区密切协作配合,注重发挥引导和协调推动作用,着力加强了资金投入、技术指导、项目扶持和设施配套等工作。统计部门选派专门工作组,运用随机抽样等办法核查任务完成情况。省级6个民主党派分赴各项目市县实地检查指导,推动了工作落实。在这一技术推广中,我们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变革。一是由科研、教学、技术推广部门先后在不同类型的旱作农业区试验示范,建立集中连片示范点316个、科技示范户2万户,各类示范点面积达到170多万亩,培育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完成了对各种抗旱增产技术的组装配套,带动了早作农业技术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二是农业行政部门统筹考虑降雨时空分布和各地的地理条件、普及能力,将年降雨量在300—400毫米的地区作为优先和重点推广区,逐步扩大推广规模,目前已推广到年降雨量在250--500毫米的整个旱作农业区。三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稳定解决温饱、促进农民增收的革命性措施来抓,使这一技术在全省适宜地区得以大面积的应用。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旱作农业节水工程技术探讨 篇7

关键词:农业工程;旱作农业;节水;技术;保护性耕作;灌溉

中图分类号:S3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65-02

辽宁省约有275万hm2没有灌溉条件的旱作农田,产量不稳,“靠天吃饭”。干旱之年,辽宁粮食减产为25亿~50亿kg。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工程技术,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改变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且利用效率低的现状,改进传统大田作物高耗水种植模式,对于保障粮食作物稳产高产和辽宁粮食安全具有长远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 旱作农业工程节水技术的内涵

旱作农业工程节水技术是指在旱作农业区域,通过实施机械化作业及相应配套措施,达到节水、蓄水、保水、抗旱和促进作物增产的农业工程技术。农业是高耗水产业,農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70%。因此,必须以水利建设为突破口,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水土保持、河道建设为重点,研究和推广旱作农业节水工程技术,加强现有节水技术的集成推广和水资源的管理,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建立节水型农业,使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为粮食生产稳产增产创造条件。

2 旱作农业工程节水技术的内容

2.1 少免耕覆盖机械化技术

少免耕覆盖机械化技术是目前大力提倡和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之一。在少耕免耕条件下,地膜和秸秆覆盖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可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协调水、肥、气、热和各肥力因素,增产效果明显。该技术可因地制宜地在半干旱地区进行推广,其好处在于:一是秸秆均匀覆盖于地表,起到保墒压草作用;二是直接硬茬播种,不打乱土层,不破坏覆盖物,减少了水分蒸发,起到保水抗旱的作用;三是抢时、争时、省时,可提早作物的播种期,保证作物生产的有效积温;四是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空气污染和火灾。

2.2 农田耕作蓄水保墒技术

1) 深耕。深耕可加深耕层,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熟化土壤,使土体持水能力提高,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据测试,耕层由15 cm加深到30 cm,平均可使农田多蓄水450 m3/hm2以上。一般深耕后的土壤能将90%以上的降水吸收。传统的中小型拖拉机带二铧犁耕翻和大型拖拉机配旋耕机作业,耕深一般为15~18 cm,最深只有20 cm。而使用大型拖拉机配带深耕犁深耕者甚少,一是由于一家一户地块较小,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二是大型拖拉机深耕后尚需人工平地,农民怕费力而不愿使用。

2) 深松。深松是一种只疏松土层而不翻转土壤的抗旱耕作法,其突出优点是动力消耗少,土壤水分散失少,利于打破犁底层,构建耕层“海绵层”,进而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由于传统耕作习惯是翻耕加表层浅耙或旋耕,深松技术的应用还不普遍,加之深松作业消耗动力大,增加了作业成本。此外,对深松的作用宣传不够,没有引起农民及农村干部的重视,这也是深松作业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在国家对深松项目的补贴政策激励下,深松作业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3) 虚实并存耕作。这种耕作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上翻下松和间隔深松,形成相邻土带的土壤空隙度不同,从而将水、肥、气、热的垂直运移改为既有垂直运移又有侧向水平运移,进而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创造利于作物生长的适宜环境。

2.3 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有利于补充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空隙度,利于蓄水,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其技术工艺为:玉米机收同时进行秸秆粉碎或人工摘穗(或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施肥→旋耕机或圆盘耙灭茬→深耕→压盖→播种。实施该技术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玉米成熟后要及时摘穗,并连同苞衣一并摘掉,此时秸秆呈绿色,含水量在30%左右,养分含量最高,利于粉碎且入土后易腐烂,对土壤增肥效果最佳。二是作业时拖拉机选择低档的粉碎效果最佳。秸秆粉碎后的长度要求小于10 cm。目前用于田间直接粉碎秸秆的机具有两类,一类为旋转刀或锤式粉碎机,另一类为立式刀轴式切碎机并配带灭茬刀。前者故障少,但秸秆粉碎效果差; 后者切碎效果好且能灭茬,可省去灭茬工序,但故障较多。三是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在腐解过程中需要吸收碳、氮、磷的比例应为100.0∶4.0∶1.0,而玉米秸秆中这3种元素的比例仅为100.0∶2.0∶0.3,这就需要根据秸秆产量增施一定数量的氮肥和磷肥。四是秸秆还田后要深耕,深度至少达到20 cm以上,并且要镇压、耙耢2~3遍,使土壤达到上虚下实的构造。五是土壤墒情不足时要浇水,封冻前必须浇足封冻水,以沉实土壤,翌年春天应及早浇返青水。

2.4 节水灌溉技术

1) 行走式机械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多以小型拖拉机为动力,配备简单的贮运施水装置和作业机具,将水源的水运至田间,并按作物的农艺要求,分段、定时、定量施水,以达到节水、保苗、增产的目的。行走式灌溉机具机动灵活,不受地形限制,可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运水过程中损失少,还可与其他相应农具配套使用,具有结构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容易操作等优点,符合我国农村现有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需求,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典型机具有坐水播种机和多功能移动式灌溉机。

2) 微喷灌技术。这是一种全面湿润地表的灌溉方式,工作压力低,节水抗堵塞性好。其主要部件——喷头分为两种:一是摇臂式喷头,全圆或扇形喷洒,耐腐蚀,耐老化,寿命长,射程距离可随意调整;二是微喷头式喷头,有折射式、射流式、离心式、缝隙式等款型。

3) 渗灌技术。该技术是利用全封闭式管道,将作物所需的水分、空气、肥料通过埋入地下的渗灌管,以与作物吸收相平衡的速度缓慢渗出并直接作用到作物根系的灌溉方式。

4) 滴灌。滴灌需灌透耕层,以不形成地表径流为宜。灌后及时进行中耕耙田,耙松表土形成松土层,厚度应小于2~4 cm。灌溉次数一般为2~4次,视旱情、雨情而定。膜下滴灌在辽宁得到大力推广,66.7万hm2(1 000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正在实施,相关水利及农田工程已形成规模化。

2.5 水改旱技术

水改旱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深耕晒田,重施有机肥,每667 m2基施有机粪肥2.5~3.0 kg;二是深挖排水沟,降低1 m以内的地下水;三是选择干旱缺水条件下能正常生长发育、高产稳产的作物品种;四是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五是结合其他节水技术科学栽培。水改旱技术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0%~40%,节省灌溉用水20%,使粮食作物增产8%以上,节约投肥10%左右。

参考文献

[1] 郑家明,杨宁,李开宇,等.辽宁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12(6):34-37.

[2] 张士义,于希臣,刘娜,等.辽宁省旱作节水农业的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5):176-177.

[3] 弋晓康.机械化旱作农业工程技术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5(5):77-78.

[4] 赵月红.机械化旱作农业工程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52-53.

上一篇:迎刃而解造句下一篇:疏忽人文文,何为大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