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24-12-11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精选8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篇1

1. 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实现探究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高中物理这种理论、公式较多,内容相对枯燥的自然学科而言,课堂上“探究学习”的推行是转变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推行,能够让高中学生在物理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去学习和探索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 能够将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到最大化,让他们将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并且有利于发散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首先,高中物理教师在创设物理课堂问题时,应该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通过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能够更好得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开展差异化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效率[1].

例如,在讲授“单摆”这一节内容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先通过单摆教具,向学生演示单摆的运动过程和形式; 然后让学生思考会对单摆运动的振动周期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再将学生分成几组来开展后期的物理探究活动. 让学生动脑对自己的物理猜测进行验证.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和教师的适当指导,不仅让高中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探究的过程,而且让学生运用科学的验证方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验证,从而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 物理课堂教学时注重讲课方式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努力地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高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 首先,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将物理学知识点变为生动、具象的图象、PPT等,让学生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其中蕴含的物理理论和概念. 其次,物理教师还可以将课本教材上的物理知识,与高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涉及的物理问题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物理科学理论. 而且通过这一方法,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最终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和兴趣.

例如,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静电场这一节课时,由于静电场本身的概念和实验都比较抽象,很难通过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相对偏低,学习难度相对偏高. 所以,物理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将不同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形象地模拟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的分析.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更方便地理解这些生涩难懂的物理概念,而且也能非常有效地激发起他们很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高中学生学习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改革

1. 把握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要想激发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作为物理教师首先就应该把握好物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物理教学. 在精选物理教学内容时,要以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作指导,然后根据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务要求以及高中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科技与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来进行综合考量. 但是,物理教师并不能对高中物理教材中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随意的删减或增加,这样才能既防止由于教师将物理知识点的深度扩充地太深奥、内容扩充地太复杂,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 又能避免因为教师随意删减课本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过于浅显,而导致学生只学到一点皮毛,不能将之用于解答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只有把握好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物理教师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讲解清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最重要、最基本的物理概念,进而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强对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例如,当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来加深高中学生对这一基本定律的理解,和这一节知识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 物理教师先在桌面上放一个小车,然后教师用手去推动这个小车,此时小车就会向前运动. 但是,当教师松开手之后,小车没有立即停止下来,而是运动一段时间之后再缓慢地变为停止状态. 通过对这一实验现象的观测,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推导出来,进而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

2. 反对片面的知识讲授,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对高中教育中课程改革的进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在我国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以人为本,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及个性化需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内容[2]. 因此,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反对片面的知识讲授,必须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积极开动脑筋,学会正确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强化他们对物理科学的探索欲望. 其次,加强对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能够将物理教材上生硬的知识点变成自己脑袋中的学识,并且学以致用,将这些物理知识运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困难和问题的解决上去.此外,还应该发散高中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能够将物理知识与社会上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大自然界中存在的物理问题或现象. 这样不断地锻炼高中学生的思维和发散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最终也能够让高中学生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活泼,对物理知识的应用也会越来越灵活和自如.

例如,在一次高中物理的习题课堂上,物理教师布置了如下的习题: 某高台上有一物体作自由下落,在下落过程的最后一秒钟内,该物体下落的高度为整个高台的7 /16,请问该物体下落的高台有多高? 根据题意,大多数高中学生都会直接运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来解答此题. 但是也会有极少数的学生通过对题目的仔细分析,想到了可以采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答此题并假设题目中物体的初速度为零. 因此,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此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存在如下规律: s1∶s2∶s3∶s4∶s5= 1∶3∶5∶7,第4 s内该物体的位移为全部位移的7 /16. 所以,由此可知,该物体一共下落了4s的时间,进而可以推出高台高度为: H= 1 /2gt2= 80 m. 通过这样一题多解的思维锻炼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论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2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2

一、要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教学课堂,课程教学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做是“唯一的资源”,只重视教材中的内容,“死教书,教死书”,让学生死记硬背,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本资源狭小、封闭、不全面,且不同的地方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结果导致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科书”和研究考试大纲展开,这是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课改下《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样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必须强调的是,教材绝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更重要的是,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这种工具与功能性的增加,意味着教材不仅不是师生学习的唯一资源,也不会是师生学习借助的唯一工具。所以,我们必须看清现在的形势,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是“一纲多本”和“一标多本”,与过去的教法和学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创新

高中历史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做出了详细阐述,认为应该通过历史教学,在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渴望和平、求真务实、团结友爱、钻研创新等高尚品格和良好品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无论整体教学设计,还是具体课程教学设计,都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分数与素质的和谐统一。例如,在“君主专制整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既要体现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三省六部”、“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等历史知识,又要体现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要体现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传承历史文化、维护民族统一的意识。通过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创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使高中历史教学进入新境界。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找准重点

中外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教师只有对于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做到摸清、吃透,才能找准教学重点,做到精讲精练。例如,在高中历史必修I中,主要阐述人类历史的政治发展进程,可分解为九个大的主题,其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作为第三个主题,核心内容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几个模块。在这一主题的讲练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教学”和“题海战术”,则无法使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这一阶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整体规律,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主题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则能够使学生对这段历史形成清晰的思路和宏观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备考效率。

(二)发现规律

历史是一门覆盖面极广、跨度极大、支系极多的学科,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历史学科体系内的潜在规律,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深入挖掘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在分析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国情的同时,对比分析同期的英、法、美、日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找出这几个国家在同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横向对比,帮助学生发掘历史发展规律,完善历史知识体系。

(三)结合实际

历史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一门学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博古通今”。因此,教师应该将历史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历史教学做到与时俱进。例如,在学习“战国”和“秦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芈月传》、《秦时明月》和《大秦帝国》等影视剧,以历史唯物主义眼光评判剧中的某些情节和人物,将抽象乏味的知识讲解变为直观有趣的影视鉴赏,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活跃课堂氛围,构建高效课堂: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标中强调,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反思等能力,使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巧妙设疑、小组讨论、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在小组讨论之后集体绘制我国近代经济发展“曲线图”,并以列表和文字的方式对于本组绘制出来的“曲线图”加以解释和说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不仅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趣味式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沉闷、死板、单调的教学风格,通过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小组辩论赛、历史知识竞猜等多种形式开展趣味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完“辛亥革命”之后,如果教师机械的要求学生记忆辛亥革命的发生时间、背景和影响,难免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相反,如果教师采用趣味教学,让学生以“辛亥革命的成与败”为题,组织辩论赛,则能够很好的将教学内容融入到辩论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紧张而愉悦的辩论氛围中不知不觉间掌握历史知识、锻炼逻辑思维、培养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个性化教学方法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兴趣浓度、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果教师采用传统教学“一刀切”的方法,则很难使全体同学都跟上教学进度,导致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落后的学生更落后。高中历史新课标中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教师应该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通过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个别辅导、学生互助等多种方法,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班级历史教学的整体进步。例如,在期末综合复习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历史成绩、课堂表现、个人意愿等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A、B、C三层。针对A层成绩好、基础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难度较大、程度较高的“拔高”训练;针对B层成绩中游、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帮助他们突破学习瓶颈,向优秀层次过渡;针对C层成绩较差、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本文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四个方面,就“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引起广大教师对于这一话题的关注,大家共同加强研究与实践,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传乐.对高中历史体验学习中师生角色的再认识[J].考试周刊,2008(27).

[2]江红梅.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教育美术,2012(04).

[3]王涛,胡娜.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构建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26)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篇3

摘要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从历史学科、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原则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必要性原则模式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并在最后设计了22个研究性课题。为了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同步,并检测教改效果,近几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原则,注重“双纲”(教学大纲和考纲),又不拘泥于“双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表明高考在命题指导思想上,已逐渐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在主观题的设计上,注重研究性、开放性试题,其特征是结论和观点没有定论,无论如何解答,结论和观点都不违背历史真实性与规律性。评卷标准也对标准答案作了较大的松动,只要言之有理,有理有据,就可以得高分,得满分。目的旨在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深化,最新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历史教材的逐步推广实施,极大推动了历史教学的改革,并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的产物,均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习”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习”,强化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高中学生做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一项基本能力要求,这在今后的高考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从历史学科、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和能力,研究史料的立场、观点及其方法和能力,表达研究成果的方式和能力。我们依据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制定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和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在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体现以下的原则

1实施研究性学习须体现的原则

1.1要体现创造性教育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首先应符合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中小学生主要是以学习基础的知识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创造性地学习;而高中生,是中小学生心智、思想都比较成熟的阶段。对他

用心爱心专心

们提出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的创新精神朝更科学、更理性、更有实践意义方向发展。在实践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如何能提出有创建性的问题,注重其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应明确,高中的学习还是以打基础为主,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的必修课,但并不是高中学习的全部,教师如能把研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教学很好地结合互为补充,使其相得益彰,则更能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1.2要体现过程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的基本手段,尽管研究性学习也看结果,也追求研究成果,但它更看重过程,更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思维方式以及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综合,相对于能否出研究成果,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多少则不宜有太具体的目标。历史研究性学习是通过让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来解决特定的历史问题,并从这一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获得一些结论,可能是幼稚、可笑的,甚至是不太正确的,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尤其是通过课题的设计、资料的搜集研究、思考总结等活动,掌握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方法和能力。即所谓从“研”中学,从“做”中学,可见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结果恰恰就是过程的本身。

1.3要体现开放性原则

不仅仅理解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收获上的开放、扩大,还应包括营造适于创造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实施的开放性环境。从学习目标上看,除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外,还由于各个学生的研究专题、个人兴趣、能力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指向性和多层性。从学习内容上看,学生的研究专题和材料来自于不同的渠道,有课堂的和校外的,有图书馆的和互联网上的,也有来自于社会调查的,等等。从学习方式上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有独立的个体活动,也有合作的小组活动,还有多种形式的集体交流活动。从学习结果上看,学生的体验和收获各不相同,研究结论也无预定的标准答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1.4要体现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真正把学生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由于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自由学习提倡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和确定课题,采用个人或分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及内容、方式、结果,都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在自由选题、自主探索、自由创造的原则下,学生不必拘泥于教材或传统观点,并把研究内容引向关注现实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得到充分的发挥。

2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原则,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课堂类和课题类搞研究的模式。

2.1课堂类

是指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之一。目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课也承认了它的主导地位,因此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专题研讨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课堂是学生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只有将研究性学习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研究性学习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如:在课堂举办“历史小论坛”、“演历史剧本”、“历史小论文写作”等活动,让学生上台当老师,上台演讲,交流研究心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类研究性学习有两个的特征,一是教师是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整理出相应的历史问题、专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分析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则要求学生评价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对你和周围现实生活的影响)。也可以在习题训练中尝试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方式正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和方向渗透到各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如1999年对洋务运动的评价、2003年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习题训练中,适时进行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次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二是在这一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因为开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出相关的“奇谈怪论”、“神思仙想”。这些问题未在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研究之列,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文革”这一课时,学生对“大跃进”、“文革”对中国社会的破坏认识较偏激,甚至怀疑它们使新中国建国初三十多年成就变得一无是处。对之教师并没有作太多的理论分辨,而是让学生查找建国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的状况,就学生所持的几个关键论据作了数字上的质疑,让学生理解实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又有学生提出:没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入侵,中国能否自然地渡过到资本主义?历史事实是确定的,但敢质疑、假设才能更好了解历史真相,在这一问题中,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列出一系列问题,古代中国有没有对外殖民的可能;殖民主义的过去和现在,今天的中国是否会对外殖民侵略或重新被殖民侵略的可能性。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2课题类

是指以历史学科领域内的某些特定问题作为专题,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类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归结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交流总结三大步骤。课题内容,可以来源于教材内;也可以来源于相应的教材外部;还可以来源于非历史学科领域,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强,在研究某些历史课题时,往往要涉及其他学科。选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地方资源拟定;学生也可以结合时事拟定课题。研究方法大

致有:文献研究式、调查研究式、比较研究式等。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可分为:历史小论文、专题调查报告、专题历史资料汇编等。在课题研究前,先采用集会讲座、兴趣小组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史学研究的一般方式方法,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之门。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课题。由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和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内容。利用每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寻、实地考察、动手实践,寻找知情人土,访查先驱足迹,搜集、整理、研究史料。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的精神。最后,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如:《对龙泉窑青瓷的研究》一课题时,学生以文献调查为基础,拟定研究方案,通过参观博物馆,去大窑等古遗址的实地考察,了解青瓷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又动手做青瓷制品。不仅使学生获得真切、生动的资料,而且在资料的整理中学生们也能够体会到历史研究的过程(此课题获省中学生历史研究性课题二等奖)。通过课题类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开辟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通过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深化了学科知识,也学习了其他学科知识,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有利于达到研究性学习目标。如:以《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资源》、《畲族民俗风情》等课题,就涉及地理、生物、人文知识等相关学科的一个综合性课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培养学生关心时事,以时政热点为研究课题: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中美关系、中东和平等。引导学生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加强应用性研究,密切联系实际,把课堂向社会和自然界开放,活学活用,确保课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课堂类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再由课题类加强学生的兴趣,形成一定的能力;最后又渗透于常规的课堂教学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全面实现研究性学习难度很大,但只要决心长期尝试,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目标。

3对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目前许多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研究性学习花费时间和精力会影响高考,笔者认为只要处理得当,不仅不会妨碍反而能有利于备考复习。但在活动中须注意,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责任在于明确探究的任务,指导学习的方法,将“反思”引向深刻,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历史现象引导到历史思考,从而达到“以史为鉴,明理启智”的目的。第二,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

诚然,历史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师生刻苦勤奋的努力以及合适的内容、方法、习惯的点拨诱导,积极探求“研究性习”活动,那么历史教学将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①《专家解读研究性学习》2003年

②《教育研究札记》耿申

③《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指导策略》严乃超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篇4

作者:福州三中 马平

关键词:协作探究 素质教育 主体 创新 合作 团队精神

当人类跨入21世纪时,我国正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新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迫使我们必须对固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现代历史教学模式已成为历史教育一项迫切的任务。

“协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索、共同讨论,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诠释教材为己任,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主体地位。.它以讲授知识、记忆知识为基本特征,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重学习内容轻学生学法指导,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教师往往只考虑教师教的活动,而忽略学生学的活动,更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及其研究,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少,或仅仅作为点缀。如此教学,即使教师“本事”再大,“教学艺术”再高,终究脱不出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的窠臼。而这种单向型、封闭性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也显而易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严重抑制和挫伤,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潜能的挖掘、发挥被严重限制,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效果也往往大打折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进行彻底改造。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做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为此,我们提出在历史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协作探究”教学模式。

一、运用这一模式的目的

教师依据教材的知识结构,设置各类问题,根据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将知识的传授与智能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通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会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历史学科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新世纪的公民素质和科研素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把问题引向深入,通过精心指导,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极大的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热情,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二、运用这一模式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1994)该理论强调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重视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而实现的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主体的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改造、整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不断建构和发展。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而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帮助学生培养通过认知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到认识其内部规律,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教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

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和阿莫纳什维利等人倡导的、被视为前苏联教育新思维突破口的合作教育思潮强调在教育上要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一种合作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努力使他们乐意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他们主张师生之间要真 诚地合作。学生在相互平等和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上努力地与教师进行合作,成为与教师合作的“志同道合者 ”,教师认真地对待学生并且真诚地与他们合作,成为他们的“合作者”。

3.探究学习理论

探究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SchwabJJ)倡导的,目前已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探究学习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4.主体性教育的理论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人的发展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即依赖性日益减弱、主体性日益强化,不断地扩大对现实的自由度的过程。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和最高层次的潜能,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学生实现由自在的主体向自为的主体的转变,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建构,丰富、和谐的主体性才有形成的可能。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正是他们作为主体参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

5.“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辨证统一的教学观。

现代教学模式的时代特色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必须树立“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统一”、“知识与智能统一”的现代教学观。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巩固。研究、推行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和发挥学生、教师两个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是课堂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思考、质疑、讨论的条件和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思维探讨,启发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去主动地探求真理。唯有这样,才可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使学生健康、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乃是当务之急。

三、运用这一模式的原则

其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通过创设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合作和创造精神,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精诚协作,充分讨论、切磋和争论,在探索中学会合作,在争论中学会辨析,主动发现、主动发展,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四、这一模式的操作程序

该教学模式流程如下图:

探究准备 探究实施 总结提高

下面以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节为例加以说明。

(一)准备阶段(课堂内进行,约半课时):.1、介绍课题背景资料。本环节为教师有针对性的集中精讲。本节课的主题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初中世界史学习和对本课预习的基础上,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看关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教学课件,创设情境,把有关课本内容的知识以活生生的形象展示出来,激发感知,加深印象,提高学习兴趣,为下一步提出问题做准备。同时教师还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供学生探究时参考。

2、.确定探究课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探究总课题和若干个子课题。如本节课确定的课题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何异同点?”,下再分“背景”、“过程内容”、“后果影响”三个子课题,三个子课题之下再细化为若干个孙课题,如“背景”分为“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意识形态背景”;“过程内容”分为“经过”、“方式”、“指导思想”、“范围”、“领导者与参与者”;“后果影响”分为“对欧洲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教师把总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环节、要求和作用等,都明确的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并积极参与配合,3、划分课题小组,明确职能。小组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自由组成,每一小组选定组长1人。每组人数以4-6人一组为宜,人数过少学生负担太重,不利于课题的深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人数过多则耽误时间,不利于小组长控制和集中正确意见。对小组长的任命十分关键,必须是能力比较强,比较负责的学生。要求小组内同学间要明确分工,谁负责查图书资料,谁负责查网上资料,谁执笔写发言稿,谁制作电子课件,谁代表本组同学发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到各尽所能,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二、实施阶段:(这是探究的主要过程,由学生课外进行。)

1.查阅资料。要求学生带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料),查阅前,教师要适当地加以指导,给学生指出查询途径。下面是资料检索的一般流程图:

如:有一组同学选定了“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过程的异同”他们首先分析了课题,拟出以下提纲:

① 什么是文艺复兴? ② 什么是宗教改革? ③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过程如何? ④ 两者有何异同?

⑤ 有谁对该问题已经发表看法?

⑥ 这些看法有那些?

⑦ 对这些看法该如何取舍呢?

他们分析了上述问题,发现实际上是三类问题。前三个属于史实的,可以从百科全书、通史著作中查到;后几个问题属于史论的,要查阅有关论文,可以利用《全国报刊索引》等检索性工具书和相关网站查找;而最后一个问题可查阅历史基本理论书籍或领袖著作。因此,四人进行了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再将各自的收集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从而形成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为随后的讨论作好准备。

2.讨论切磋。在个人形成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同一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迪,拓宽了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小组的统一观点。确定出小组课题报告的基本思路。

3.撰写课题报告。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出课题报告。报告可由一位同学执笔;也可多人各写一部分,由一人汇总。在实践中,不少组都采用了后一种方法,这样更能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课题报告要求应包括:课题题目、报告摘要、正文(基本观点与论据)、参考资料等。

4.制作电子课件。为便于下一阶段全班交流的开展,我们要求每一小组必须将研究成果制成电子课件,课件要求简练(演示时间不超过2-3分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并要展示必要的论据。

三、总结阶段:(课堂内进行,约1-2课时)在各组探究基本完成后,开设全班探究总结课,以最终完成探究全过程。该阶段程序如下:

1.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各小组汇报时,由一人演讲,另一人操作课件配合。要求简明扼要地阐明基本观点及相关论据,还可谈谈探索的基本思路、途径、遇到的困难与解决的方法等。因课时有限,要求各组汇报限制在3-5分钟。

2.教师、同学质疑,各小组答辩。对各组汇报存在的问题或内容不清之处,教师和其他同学可进行提问,由该小组同学回答解决。对该组报告不足之处,其他组同学也可给予补充,加以完善。

3.教师总结。学生汇报后,教师适时总结,指出其成功和不足之处,矫正偏差。对学生在自学、质疑中提出的带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供学生进行反思的步骤、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全过程中的行为,考虑如何修正、提高。同时教师提出新问题。如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就提出:①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前,15世纪初捷克的胡司也曾反对免罪符,倡导宗教改革,却被火刑烧死。为什么两人命运不同?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以后的启蒙运动又有何异同?这样就创设了新的情境激发学生再进行下一轮协作探究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漏洞,重新审视所学知识,加深对重难点的领悟,进一步补充完善知识结构,达到巩固掌握的目的。

五、这一模式的实施策略

1.“协作探究”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表达的欲望,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分析。个人思考要与同伴合作相结合,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而开展协作探究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因此,在划分课题小组时,教师要注意将不同学习程度、不同能力(如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学适当搭配。要注意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在讨论的时候,首先让那些学习略差的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补充,避免小组内一人讲别人听的做法,要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问题思考之中,通过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完成课题的探究。

2.“协作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不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里的关键是把握好课题的设计:设置的问题应囊括教材的主要知识点,特别要切中重难点;问题要具有吸引力和可探索性,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感,适合不同学生;问题应具有示范性,使学生可以借之举一反三;要着眼于学生自主研究能力水平的提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探究课题的背景知识、资料查询途径、探究指导思想,组织目的、意义、环节、要求和作用等,都明确的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并积极参与。当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必须给以启发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自学质疑和教师的释疑点拨二环节是紧密结合进行的,特别是对个别学生的解疑,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完成的。此外,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课后指导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参与,善于启发思维,控制学生的探讨思路和方法,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协作探究”教学模式学生活动的余地大,需要较多的时间,准备阶段一般用半课时,以教师的活动为主。实施阶段一般利用2-4周的课余时间,一般安排在节假日前后为宜。总结阶段用1-2课时,学生汇报时要求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它既使学生汇报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又做到图、文、声并茂、生动活泼、活跃课堂气氛;在制作电子课件过程中,小组间互相竞争,激发探究兴趣;还使得课堂安排紧凑、节省了课时。

六、这一模式的评价

1、较好地满足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识发展,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表现和被承认等)。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合作性,较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较为明显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在“协作探究”过程中,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流来完成任务。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极大的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热情而不断地探索。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协作探究”教学中,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合作中的主动者,因而大家都积极地自觉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他们积极跑图书馆、上因特网,认真查找、搜集文献资料,写读书笔记,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反过来,它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理解教材,解决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协作,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使其经常改变思维角度,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总之,课上课下的自由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和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经过“协作探究”初步实验后,增进了同学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协作探究”并不排斥竞争与个体化的活动,而是将之纳入了“协作探究”的过程之中,使它们融合统一,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的格局,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合作群体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一定还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工作,因而顺应了教育社会化的需求,也使教育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4、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协作探究”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相互争论的情境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当“导演”,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场合,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探索中查资料、写论文、制课件等种种困难、挫折磨砺了学生的创新意志,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5、冲破师生的隔阂,较好地满足教学双方信息交流的需要。传统历史教学中史论多由教师强行注入到学生脑海中,使不少学生产生反感,认为我知非我所想所愿,从而产生师生间的隐形代沟:讲者辛苦,听者索然。而“协作探究”中,结论是他们自己探索得出的,便没了被说教的感觉,他们潜移默化地领悟了基本的历史史论观点。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全方位协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况且,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驱使下,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

总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健康、活泼、主动的发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书目:

① 张建伟 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② 齐放《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K12教研论文库》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篇5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究与思考

文/王 旭

摘 要: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以及课堂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实践;课堂导入;情景教学

高中英语对学生未来各方面的教育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如何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愿针对这个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良好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学生本身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和消极心理,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也懈怠、散漫,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我会在每节英语课的一开始,精心设计一个课堂导入,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抓住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注意力及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我会在课堂上拆分新单词,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拿“family”来说吧,我会在课堂上讲述它的具体含义:F=Father,a=and,m=mother,i=I,l=love,y=you;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就是family的真正内涵。单词这么一拆分,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强烈兴趣以及求知欲望,让我能更简单、轻松地开展课堂知识的讲解,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单词的学习,为以后单词的累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死气沉沉,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更不用说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了。因此,我会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最大限度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比如,针对“Computers”这一部分知识点,我会安排学生在课下提前搜集一些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以“Computers”为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充分论述电脑文化所带给我们的利与弊。通过辩论,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慷慨激昂,在辩论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对电脑文化这一部分知识的了解。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提高,有利于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实现。

总之,作为高中英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地采用某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篇6

一、高中历史教师师资素质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课标在历史课程基本理念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那就是以学生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改变过去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改变过去只重视学习的结果, 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传授;改变过去大纲中笼统和模糊的思想教育目标, 提出具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这对高中教师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起了挑战。另外, 新课标在课程设计上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中的必修课包括三本历史课本, 以25个专题的形式展现学习内容, 打破了原有历史学科的系统性教学模式。这种呈现方式体现了高中课程的针对性和教育性, 但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观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促进高中历史教师师资素质发展的对策

1.培养专业素质发展意识

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首先得有发展意识, 同时还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高中历史教师在发展专业素质时, 要认识到发展的意识是进步的内在动力, 不仅可以促使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 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提高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首先要重温大学专业课程, 包括经济学、民族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内容, 以达到深化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其次, 要利用闲暇时间丰富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储备, 例如法学、文学、外国史等, 以便在课堂上将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除此之外, 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尽量多地去了解与历史教材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常识, 比如天文、地理、数学、化学和物理等各方面的知识。

3.提高教学技能素质

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教师教学技能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素质,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 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 也是教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具体表现。其次, 在课堂中高中历史教师还要熟练掌握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施以不同教授方法, 具体包括:启示性的讲授法、交流性的探讨法以及寓教于乐的情感教学法等, 以便从总体上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最后, 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史实视频、教学辅助工具等, 让课堂更加生动, 学生更易理解。

4.升华专业精神

(1) 教师应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消除职业倦怠感, 坚定自己的最初理想, 拓宽专业知识面并提升专业化水平。 (2) 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历史教育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塑造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 以学生和自身的终身教育为教学目标。

5.重视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研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手段, 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更新、高等教育中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教学实际需要掌握的衔接、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具体实践中的技能技巧等。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应注重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可通过定期组织他们专业更新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自身水平和教学技能; 或者组织课程教学比赛激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和学习的动力。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高中历史教师应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 从个人、社会和国家等层面来探求促进师资素质发展的策略, 通过培养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教学技能等方式, 来改善当前新课改与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 促进高中历史教师在师资素质方面的提升。只有在充足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自我学习中逐步提高, 高中历史教师才能适应新课改标准下的历史教育需要, 成为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朱煜.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9 (11) :48.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实验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29-01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知识,锻炼操作技能,由此可见,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该文就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高中化学实验改革与实践进行探究,提出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实验改革的顺利发展。

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对于高中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对于做實验也缺乏动力,学生学习化学的前提是高考中有这个科目,学生普遍不喜欢化学学习。

考试较多,教师很少培养学生思考和质疑,造成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化学实验教学局限于课堂内,老师将实验的步骤和相关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演示进行操作,对实验结果也没有任何异议,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即使指导了,也是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使学生体会不到探究的乐趣;在高中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实验教学提不起兴趣,对实验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课堂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不善于做实验,没有养成做实验的良好习惯;进行实验时,学生比较依赖老师,能独立完成实验的学生很少,大多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帮助。

2 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培养基本操作技能

对于高中的实验教学而言,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是最基础的任务,也是促进今后实验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对于实验教学而言,基本功的掌握至关重要,只有掌握基本操作,才能为做好各种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验课堂上,老师要讲述基本操作的步骤,并反复给学生做演示,待学生基本掌握后,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规范,并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一般情况下,将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划分,要求其中两个小组独立操作,其他小组认真观察,并找出不规范的操作,老师加以总结,并让学生自己纠正;对于实验的细节,老师要加以规范和必要的讲解,例如: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取用试剂,告诉他们取用试剂采用的仪器,像试管、容量瓶、移液管等,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称量,并让他们掌握提纯、分液等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试验情况,合理利用实验仪器,不能随意损坏仪器设备,及时做好清洁工作,并指导学生制定预习报告,培养他们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2.2 优化实验设计方案

教师要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下功夫,因为实验方案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实验方案的设计老师要和多位化学老师进行探究,并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最佳方案,使实验探究具有可行性。例如:教材中要求学生用鸡肉皮做实验,来测定蛋白质的特征,首先者个鸡肉皮不好找,其次也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选择鸡蛋壳的皮来做实验,不仅材料易找,而且降低了实验的难度,依然可以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老师要设计与学生个性特征几乎相符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实验中取得一点小进步,进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老师要尽量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与的实验,在这些试验中加入创新和探究性元素,让学生在趣味的试验中,学习化学知识,在实践中,体会化学的乐趣。优化设计在试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优势。

2.3 注重探究性实验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实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实验,可以很客观的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学生深感好奇,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师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转化成探究性的实验,运用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拿石蜡油分解制备乙烯的例子进行讲解,老师要提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例如:联想乙烯的基本性质,检验能否生成乙烯,并思考石棉的作用,加上碎瓷片的原因等,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实验中取进行验证,这样做,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实验独立去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想象,进而分析和探究,这个过程看似普通,但却能锻炼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也是改革的一个重点。

2.4 实验问题的设计

实验问题的设计是实验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作为支持的,通过对学习活动的指导,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实验问题的设计要以教材中的设计为基础,并进行创新和具体化,实验问题的设计必须和教学内容的重点紧密联系,要使这些问题设计的具有目的性、思考性和探究的价值,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如果遇到困难,老师要加以引导,不能让学生因出现障碍,就停止思维;老师对问题链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和控制好子问题之间的透明度及联系,对于子问题的设计跨度要进行合理的控制。

2.5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

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实验课的开展仅仅依靠课堂,即使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实验,课下也没有时间做,到下节课又要开展新的内容,因此,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因此,学校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开放课余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去做实验,学生在实验室可以进行自主探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辅导的老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步骤,解答学生的实验疑问,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 结语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文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了重点论述,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化学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红岩.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

[2]姚思童,张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0(3).

[3]林保华.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1).

[4]王红莉.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1(6).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篇8

钟刘胜

【摘要】 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实践反思

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战,因为知识本身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培养学生如何获取、处理和表达各类信息的能力。“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在新时代再一次发出耀眼的光芒。研究性学习正是这种趋势的必然产物。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问题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认识和结论。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从而懂得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

伴随着我校2008年以来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展开,比较成熟的实施方法不断涌现,主要有专题研究型、小课题研究型、主题研究型、体验学习型等。对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的认识基本为“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既在单一学科中实施,又以综合学科的形式出现。本文将阐述我对金桥高级中学三年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思考,以求教于同行们。

一、在专题教学中引发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基本阵地,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承认了它的主导地位,因此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专题研讨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在现实的教学目标与理想的教学目的之间,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都是以教学方式作为中介的。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方式层面上更趋近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亦应切合这些特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专题研讨是指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展开全班性的专题研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展开思考、发挥的专题,如新课标把评价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目标。本人在上一节题为《评价拿破仑》的汇报交流的公开教学课中,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先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然后在全班范围内分为四组,拟定四个专题(拿破仑上台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人尽其才,重视科教和创新;时事造英雄;评价拿破仑战争)进行交流。学生之间甚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就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最后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以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在课外必须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筛选、整理形成系统,以课题的成果展示和辩论、评价为最终的结果。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参与意识,便于学生就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缺点是由于时间短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专题研讨很可能不够深入。在2009年《评价拿破仑》的公开课中,被在场听课的游祖宏老师提出的几个比较专业的问题难倒了学生,就证实了这一点。

二、在习题训练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方式正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和方向渗透到各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2009年上海高考题第30题“学生对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学生崇拜的伟人,更是五花八门。因此,在习题训练中,适时进行开发的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面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

三、在撰写小论文中深化研究性学习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是课后作业中较高要求的训练形式。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是以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核心,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最终以论文的形式结题。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历史知识的特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在科学性、具体性方面给予指导。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可以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运用较为丰富的资料深入研究某一个历史问题的多个侧面。论文的结题与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关键,评价标准应符合史论结合的原则,更应以学生探究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为评价的原则。例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中,针对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残遗势力(主要表现为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历史),我以“中国青年学生给日本青年学生的一封公开信”的形式布置了一个历史小论文。目的是给日本学生澄清历史,要求结合史实,语言中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在批阅论文时,发现学生们都能从不同角度揭露日本当局者隐瞒侵略的史实,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处置不彻底、日本“入常”为什么会失败等等。这就是学生们在广泛阅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从中分解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加以研究的成果。更值得我兴慰的是一些学生还非常注重在文章中体现历史的现实作用,显示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历史研究中的创新思维。

四、从再现历史中体验研究性学习

美国罗斯学校的一种历史学习方式:学中国清朝史时,所有学生到清朝馆,着长袍马褂,穿圆口布鞋,戴瓜皮小帽,扎一条长辫……俨然一个清朝人了——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历史,得到的知识已非书本所能包容了。这种历史角色的扮演是再现历史的鲜活形式,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启发。历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历史人物是历史构成的要素,学生们日常的历史学习往往以时间和地区为线索,对历史人物的全面了解较为缺乏。在学生扮演历史角色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并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较为全面地了解、理解人物的行为及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学生们往往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感兴趣,如武则天、雍正等等。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一些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以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角色扮演者的表演一定要在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同一班级或年级的学生可就表演者的表演发表自己的见解。角色扮演与评析过程同样重要,表演者和评析者都可对自己的学习最终以文字形式总结。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给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理解、想象力的空间,是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虚拟现实的体验。缺点是这种学习方式受时间和资料来源的局限,也受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不可提出超出学生能力的过分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单独安排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时间,可以尝试在充分预习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实施课堂中的即兴表演和身临其境。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就新中国初期面貌的种种困难,你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怎样来挽救这个崩溃的家庭。有的同学马上反应: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破坏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这个国家已无力回天了;有的同学马上反驳:事在人为,困难肯定有,没有做不成的事……我马上因势利导:应该怎样来挽救呢?这时场面气氛很热烈,同学们七嘴八舌,群策群力,我适时提出书中的措施,并鼓励他们比较与伟人的措施的异同。这时,马上有同学尖叫:我能当选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了。

五、从身边现实中发掘研究性学习

人类社会的现实,都是历史的延伸;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就,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取得的。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历史课程的宗旨就是服务社会。历史知识不仅具有过去性,还具有连贯性。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写道:“只有通过现在,才能窥见广阔的远景,……”如果让学生们一味地学习书本中凝固的历史知识,很难体现出历史学的现实意义,也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术界,口述史学的再度兴起,也启迪了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是学生们最感受兴趣的历史话题,从国际大事如中东和平、巴尔干争端、日本的军国主义,到祖国的发展如改革开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再到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访谈的题目数不胜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力所能及的题目,以文献调查为基础,拟定研究方案,确定访谈对象(可充分发挥学生家长、亲友的作用)。从学生们的身边挖掘历史,让学生们了解身边的历史。如在讲到美国的侵越战争时,我要求学生利用我校的外籍教师有过越南战争的经历,鼓动学生在上口语课时主动与外教交流,而另一位同学提起他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我就当场要求这位学生转述他爷爷给他讲的抗美援朝的故事。挖掘身边历史使这两个知识点异常生动,活灵活现。这种研究方法最适宜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运用。比如,对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史的访谈,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切、生动的资料,而且在访谈记录的整理中学生们也能够体会到历史研究的过程。

上一篇:led电子屏合同书下一篇:考研英语词汇 “AS”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