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带头致富典型材料

2024-09-25

党员带头致富典型材料(共11篇)

党员带头致富典型材料 篇1

xx,男,2006-2011年曾任xx村支部书记,xx同志看到五指峰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没有任何污染,具有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所产茶叶叶嫩清秀,色泽绿润,香味持久,滋味醇厚,汤色明亮,决定自己带头发展茶叶,为更快地促进xx村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积极探索。在各级单位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目前,已有茶园面积1000亩,丰产茶园800亩,仅去年就新发展茶园687亩,2010年新建了茶叶加工厂,并带动100多农户种植高山茶。

2004年,乡政府号召种茶,xx同志把自己所有的土地整合,并租赁农户一百多亩土地,开始了茶叶种植。刚开始,不懂技术,茶叶长势不好,有点灰心,期间养过鸡、种过瓜,但从未放下茶叶种植,一直摸索种植技术,在各级领导关心下,参加了县茶果局举办茶叶知识讲座,到婺源茶校进行了一个多月培训,并到狗牯脑等地学习茶园管理技术,同时向本乡茶叶种植大户虚心请教。通过精心管理,xx同志种植的茶叶长势喜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效益。为扩大生产,2009年,xx又租赁农户土地六百多亩种植茶叶,为了提高茶叶经济效益,他自费到浙江、福建等产茶地了解,拜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俞永明研究员,到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郭吉春研究员处,了解到金观音、金牡丹等品种,香气高、花香显、味醇厚,耐冲泡,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就决定引种试种,现在种植的金观音、金牡丹,长势良好,生长茂盛,预计今年秋可以采茶,并能制出金观音、金牡丹绿茶、红茶、乌龙茶等样品茶。

2010年春,为了更好地掌握茶叶的加工技术,营销渠道,xx同志多方筹集资金6万多元,从浙江上洋机械厂购回制茶机械,新建了一个年加工能力20多吨的茶叶加工厂,县茶果局对次十分关心,专门派茶叶加工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茶叶加工生产进行顺利,茶叶质量有所提高,生产的绿茶和红茶都得到客户的好评。目前茶厂有茶叶加工技术人员5名,茶园管理技术人员15名,茶叶长年生产工人50多名,季节性工人200多人,解决了农村部分闲置劳力。

为扩大经营生产,树造品牌,xx同志通过合作的方式,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扩大产业,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生产。通过自己扩大生产,引导、带动群众发展茶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共同致富,是xx同志的一个心愿。

党员带头致富典型材料 篇2

村民罗淑珍的劳动热情也像这太阳一样火热。罗淑珍兴奋地说:“今年,我们共投入35万元,种植15万袋秋木耳,产值近50万元,不仅一年收回了全部投资,而且每户村民还净剩两万多元。今年卖得好,明年还要大面积种植。”

这片木耳基地,是今年5月份由村干部和村里的几名党员每户出资5万元集资建成的,当时就是为了在全村起个带头作用。如今,木耳丰收了,罗淑珍心里也亮堂了,因为这些投资中,也有她家的一股。

罗淑珍的丈夫是村里的党员,当初说要由书记和党员带头冒这个风险,一下子拿5万元投资,种这个从来都没接触过的木耳,她是打心眼里不乐意,也明确表态反对。后来,丈夫告诉她种木耳的技术不但有人免费上门指导,而且还大量回收,风险性很低,村里还要组织去邻近的县市现场参观考察,学习木耳种植技术,罗淑珍这才对木耳种植有了一些了解,并同意了。

据村支部书记黄青祥介绍,郭船口村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7公顷,其中旱田186公顷、水田251公顷,拥有山林面积7.1平方公里。全村708户人家,农业人口2603人,劳动力1230人。其中980人从事农牧业种植、养殖,60%的村民从事二三产业。该村在农业方面大力发展优质绿优稻米种植,现已发展160公顷,年产优质稻米120万公斤,产值360万元。蔬菜种植户230户,种植蔬菜127亩。养殖业有肉牛、肉鸡、蛋鸡养殖,新建标准化鸡棚三栋。2013年,全村农业产值286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万元。虽然生活也算宽裕,但都各干各的,一直也没有个合适的支柱产业,把大家伙凝聚起来合作经营,共同致富。

今年初,通过外出考察学习,郭船口村党支部找到了一条村民共同增收致富的好项目——木耳种植,并在本村东南的荒岗上平整土地、打井、拉电,建起了占地15亩的木耳种植基地,成立了木耳种植合作社。

村民戴春梅一家5口人平时就靠种几亩旱田为生,农闲时老伴和儿子出门打些零工,一年下来刚好维持家用,往年这个时候她都是呆在家里闲着,今年村里面搞了木耳种植合作社,也让她有了一份额外的收入。

“最美农村致富带头人”典型材料 篇3

近年来,乡农村战线上,形成了以致富带头人为榜样,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劳动致富、无上光荣的浓厚氛围,有力的推动了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的农村经济发展。为了进一步掀起学习宣传“最美木垒人”热潮,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开展选树“最美农村致富带头人”活动。现将开展活动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以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内容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乡唱响“最美声音”、倡导“最美精神”,扩大“最美木垒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形成对“最美木垒人”的尊重学习和强烈共鸣,传递道德“正能量”,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乡党委要求全乡各单位、站所、各村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周密部署先进典型选树培养和宣传工作,制定实施方案,落实专人负责。乡党委“一把手”为选树典型工作第一责任人,并制定选树先进典型工作计划,真正把选树先进典型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切实增强典型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将选树典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系统化。领导干部要积极

三、把握标准,选准典型

认真挖掘先进典型,做到及时发现、逐级推荐,真正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有宣传价值的先进典型作为动态考察和精心培植的对象。更重要的是选树典型必须有群众基础,要赢得群众认可。群众赞不赞成、服不服气、认不认可,是评价典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标准。

四、深入挖掘,广泛筛选

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发现身边的典型,推荐心目中的榜样,让群众“唱主角”,由村一级进行摸底、筛选,再向乡党委推荐,通过层层推荐,广泛筛选,形成自上而下逐级挖掘的长效机制。最初由群众推荐的20多个人,经过村一级摸底筛选,向乡党委推荐了15人,乡党委通过“先进事迹现身说法”预赛,筛选出最优秀、最典型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五、提炼典型,形成特色

通过现身说法筛选出来的先进典型,要抓住先进典型的精神实质和闪光点,深入挖掘动人故事和感人细节,努力把先进人物写活,把先进事迹写实,把先进经验写透。使先进典型鲜活生动、真实丰满、可信可学,用自己的故事打动身边的人,形成特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六、强化宣传,注重实效

认真提炼先进事迹,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事迹材料。同时,采取开辟宣传专栏、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演讲等多种形式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拍摄制作成专题片,通过媒体宣传。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不仅要把先进典型人物的新观念、新思路、好经验、好做法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学习先进、宣传先进的浓厚氛围,还要深入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管理理念和工作艺术,把宣传的过程延伸为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影响和推动广大农民群众响应党的致富政策,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而促进农业农村工作快速健康的发展。

七、选树先进典型,引领群众路线

典型就是标杆,庞洋就是力量。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达里倡导以现先进典型为标杆、为导向,坚持把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贯穿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持续不断地给教育实践活动注入正能量。我们通过选树典型,既要以典型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又要在实践活动中挖掘典型,用身边可感、可知、可学的鲜活样本,来教育基层党员干部,更好的引导群众路线。

党员带头致富典型材料 篇4

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人员典型材料

实施三峡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是着力解决库区移民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库区移民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移民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抓好三峡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对于提高库区移民实用生产技能,增强库区移民就业增收能力,促进库区移民后扶安稳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11月19日,涪陵区移民局委托区农广校在涪陵区珍溪镇滴水村开办了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通过培训,使每位参加培训的三峡移民致富带头人都能掌握农户经营管理知识、农村法律法规、农业安全生产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露地蔬菜生产与反季节栽培技术相关知识等实用生产技能,使他们能够稳定地增产、增收、致富,同时辐射带动周边移民群众逐步致富。我们对部分学员进行了跟踪服务 1

和调查。

学员XXX,就是众多学员中的一个,他生于1963年,现年51岁,高中文化,家住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滴水村一社,家庭现有人口4人,劳动力3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从事果树、蔬菜栽培、蚕桑等产业。他虽然是高中文化,但对露地蔬菜生产与反季节栽培技术相关知识却相当欠缺,在种植露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技术难题,自己却无法正确处理与解决。为了不耽误农活,不耽误对大棚的管理,同时也为了处理好自己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能包车将自己在蔬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拿到区、镇一级的农技部门去请有关技术人员或专家解决。由于珍溪镇滴水村离区、镇有关部门较远,为了一点小问题经常要耽误一天的时间、花费上百元钱,这样不但误工误时,还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自从他参加了露地蔬菜生产与反季节栽培技术相关知识培训班后,掌握了常用露地蔬菜生产与反季节栽培技术相关知识,常见的蔬菜种植问题都能够自己处理,自己解决,不再像培训之前那样,将有问题的蔬菜

拉到区、镇一级的有关部门去找人对症解决,这样不但自己在交通方面节约了资金,同时,他还购置了一些常用的蔬菜种植中经常要用到的高效低毒或无毒的农药,附近农户的蔬菜出现问题也请他去处理、解决,适当收取一定的农药及手续费,这样一年下来就可增收1000多元。在参加三峡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前年收入在45000元左右,培训后主要从事果树、蚕桑、露地蔬菜生产与反季节栽培等产业,现在户年收入56000元左右,比培训前增长24%。通过培训不仅使他能够稳定地增产、增收致富,还带动周边十二户移民也逐步致富,被带动的移民群众在带动前户年收入30000元左右,带动后主要生产经营果树、露地蔬菜生产与反季节栽培、蚕桑等产业,户年收入36000元左右,比培训前增长了20%。

涪陵区珍溪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23致富带头人先进典型事迹 篇5

靠科技走上致富路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初中文化,前,她从事家禽养殖,规模较小,收入十分有限。自打农家书屋办在她家,她刻苦钻研科学养鸡书籍,熟练地掌握了三黄鸡养殖技术,她养鸡的成功率总是比别人高,也带来了每年近30万元的收入。为了做大自己养殖业,更好地带动周边乡邻共同致富,她投资40万元,创办了“瓦岗养鸡示范基地”,成为了全县有名的致富女能手。尝到科技致富甜头的她,组织村民进行鸡粪再利用,帮助菜农,用鸡粪施肥,确保鸡粪不浪费,循环利用,节约环保。

创先争优,为民办实事

她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她向支部全体党员承诺:把她家的农家书屋打造成农民致富的“加油站”。为了兑现这个诺言,她自愿无偿提供50平方米的房屋,作为农家书屋专用屋,农家书屋里配备了远程教育站点、书橱、学习桌椅等必要的设施,各项规章制度全部上墙,书屋拥有图书余册,音像制品120余张,报刊杂志20种。为了给来农家书屋学习的乡邻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她自掏腰包8000余元,为农家书屋内配备了空调、电风扇、饮水机、水杯、茶叶、脸盆、毛巾等用品。对于十里村的村民来说,她这里是他们休闲娱乐、学习充电、科技“淘金”的最佳去处,也是孩子们求学的“知识公寓”。作为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她不拿一分报酬,在她心中有的只是一份责任。

无私奉献情系民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一名党员的她致富不忘乡亲。她聘请技术人员,与党员、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她也因此成了村里的大忙人,除了每天向请教养殖技术的农户做耐心细致的讲解,有时还要亲自到农户家中指导,解决一些疑难杂症。她把帮助乡邻发展经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老党员李学知发展养鸡,苦于缺乏技术,她知道后,无论是从建鸡舍、购买鸡苗,还是到饲养疾病防治,成品鸡出售她都细心指导与帮助。在她的帮助下,老李年饲养鸡2万只,收入2万余元。当她看到因丈夫患癫痫病生活艰难的村民杨文芳,她主动伸出援手,在资金、技术和销售上给予大力的支持,现在杨文芳已脱贫致富,生活变得宽裕起来,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在她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搞起了养殖,短短几年时间,十里村就有20多户从事养殖。

志存高远向未来

职工党员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6

徐青卫

徐青卫,男,现年44岁,塔建集团养畜场园林工人,中国共产党员。2001年从老家来到园林队承包果园。2008年,和妻子一同成为养畜场园林工人,承包了40亩果园地。近几年来,多次荣获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

他一名朴实的园林工人,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精神。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前进着。他在致富路上一直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职工群众致富。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果园管理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养畜场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职工党员。

一、爱岗敬业,持之以恒

2001年,他和妻子一起来到园林队,开始承包十几亩香梨园,由于之前在老家没有接触过种植果园工作,所以更没有果园种植管理方面的经验了,这下可把他变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永不服输的他,并没有被当时的情况所打到,而是立即买书订报,整天整夜的查阅着各种有关果园种植管理的资料。这知识和技术学了就要用啊?他便开始学着书籍上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办法试用在自家的果园里,搞的自家果园东一块是开心形,西一块是自然形,南一块上的是农家肥,北一块上的是工业肥,结果一年到头,果园里的收获却寥寥无几,反而是周围隔壁邻居家地里的树上挂满了果实。周围的职工都开始笑话他:“一天竟搞些花架子,买了那么多书看了那么报,还不如我们这些不识字?”家里人也开始不理解他,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学知识学技术,怎么种的果园尽赔钱?时间一长,这外面的冷嘲热讽,家里人的埋怨,让他很是烦恼。他几次都想放弃了,但是一想到别人都能种好,为什么自己却种不好呢?为什么自己学的东西就派不上用场呢?俗话说得好: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他凭着自己的犟脾气,顶住了外界的压力,哄好了家里人,回过头来冷静的思考,这问题究竟问题出在哪了呢?经过几天的苦想,还是一无所获。忽然有一天,一个老乡来他家做客,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告诉他光有理论不掌握方式方法也是不行的。他才恍然大悟,并开始向单位的老技术员和其他承包户“取经”。只要他发现有问题出现,不管在忙,他都会去请教别人。时间一长,大家伙就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老问题”。经过这些年不断学习和摸索,他总结出自己的经验,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现在,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种植管理果园的“活字典”,对于那些经常登门求教的职工,他更是热心的去接待,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他刻苦学习、倾情付出的结果,也是一个党员应该有的作为。

二、乐于助人,不忘本

在种植管理好自己果园的同时,还还乐于帮助其他职工。2005年,职工薛城献刚开始承包果园,既不会修剪果树,又缺少资金购买农资,他就主动帮助他无偿修剪果树,还借给薛城献5000元帮助其购买农资。2007年,单位职高云,没钱缴纳土地承包费,他知道情况后,立即拿出1万元帮助其缴清土地承包费。去年,单位职工罗孝林,秋天采摘香梨没人,徐青卫了解情况后,主动免费帮他们家采摘香梨,并主动帮他联系果商,出售果品。今年,职工朱晓俊无钱购买农资,他知道后,立即将2000元交到他手上,使他度过难关。徐青卫在种植管理自家果园的时候,为了方便给自家果树打药就购买了一台打药机,这些年来,不管是谁家的果树地需要打药向他借,他都会义无反顾的借出去,从来都不收一分钱。现在,他家的果园种好了,收入也高了。于是,他购买了一辆拉货的车,利用农闲时帮别人拉拉货,来提高收入。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村里的人都富了,才是他最大的心愿。”经常把一些好的种植管理技术和经验无偿推荐、传授给其他职工,帮助他们一起致富。现在,只要在生产生活中,谁家要有个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三、兢兢业业

模范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7

张家树,1976年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参加过98九江抗洪,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现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绿园花木合作社社长,家树园林绿化供苗公司负责人,目前花木种植面积253亩,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常规绿化用苗为主,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每年获利30多万元。2006年以来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获得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2月18日作为科学发展学习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

作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大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会钻研,是花木种植的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几年间共扶持26户花木专业户,为80多名群众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多次自费慰问困难户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并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支援灾区生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花木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流镇耀南村老百姓有着种花养花的传统习惯,但过去都是零星种植且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群众种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等生活补贴,并没有起致富兴农的作用。张家树与生俱来就对花木格外感兴趣,1994年12月入伍后来到浙江金华,发现金华原来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的花农家取经学习,在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花木种植、培育等书藉。有点空闲就到当地的花农家无偿帮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从基础理论到田间地头,他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又有幸得到老花农鲍克文的亲身指导。1998年在部队退伍回来,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种花养花的特长,克服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首先从精心挑通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里的资金多了,经验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开始酝酿自己更大的引进新品种,搞起了示范园,积极引导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依托花木产业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他承包绿化工程30多个,还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周围许多群众刚开始种花时,都是张家树供应种苗,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联合成品销售等。使周围的群众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张家树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致富能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积已达200亩,每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协会成立后,他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突破点放在花木产业上,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来实现群众的共同致富。

为了使广大会员种上“放心花”,张家树以个人名义与群众签订包销合同,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庄组的土地全部规划种花木。村民马明发说什么也不愿意种,张家树多次上门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听,张家树又对他说“苗子种好卖给我,要是因为种花没饭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这样他还是想不通,张家树和他商量,最后以当时最高价每亩28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的10亩地,当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金叶女贞,一年后,以每株0.5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当年获利15万元。村民的想法变了,马明发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张家树的带领下,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起了花木。马明发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亩,他逢人便说:“听他的没错,多亏了他帮忙”。张家树就这样走村入户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镇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向花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种花发家”这一点上,当年村里花木种植面积扩种2000多亩。

为了更好的发展花木产业,以张家树为主的向个花木种植大户成立了高流花木协会,以花木协会为龙头,动员广大村民发展花木生产营销,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良好经营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户、2800余人从事花木生产经营,其中有80多名会员在沭阳等地承包土地,带动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沟埃村等周边村民发展花木产业,为镇政府争创“国家级花木之乡”打下了良好基础。长年在外的花木经纪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户。

为了扩大知名度,畅通销售渠道,张家树积极在《中国花卉报》、《苗木商情》等杂志刊登广告,本着当了带头人,就要有奉献精神,广告费全部由张家树和几个花木协会种花大户分摊,没有向普通会员要一分钱。而在售花过程中始终优先销售群众花木。

在生意场上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是张家树的座右铭,有时协会按照货主要求,货到后再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群众放心,张家树就亲自跟车送货,来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从来不克扣群众一分钱,所有差旅费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说他是自讨苦吃,但他心里却感到踏实。

2004年春,张家树和天津一个客户魏玉龙签订34万株红叶小檗销售合同,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他来取货时,红叶小檗每株市场价格比合同价涨了2角,供应苗木的协会花农说反正没关系,仍按合同价格,按时起苗装车发走。客户十分感动:“别看你们是农民,做生意却不为小利而动,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实在,以后,我肯定还会来买货的”。杨老板现在已是该村的回头客。今年,他又通过传真和协会签订了价值100万元的绿化苗木合同。就这样和客户们加强联络沟通,密切了感情,并通过他们在大连、沈阳、北京、山东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扩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产业规划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为多种新品种为所示目标,在下一步促进花木产业的升级换代,配合镇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规划,明年继续扩大花木种植规模3000亩;努力提高花木的技术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销售网络,努力实现提高城市品位,绿化山山水水,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带头致富先进事迹材料 篇8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振丰村致富带头人材料 篇9

潘良军,男,现年38岁,1974年3月10日出生。汤原县振兴乡振丰村人。朴实憨厚的农民外表下,骨子里却蕴藏着一个当代青年人永争一流、强烈进取的优秀品质。他本人创建的振兴乡亮军修理部目前发展形式良好。1988年至1991年在振兴乡中学就读。在校学习成绩突出,但是由于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学费,他读完中学就回家务农了。2002年至2005年在汤原职业高中函授学习。1998年曾任振丰村团支部书记。2009年任振兴乡振丰村党支部副书记至今。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良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家中排行老大。父亲常年有病,无法下地劳动,家中的重担就都落在了他和母亲的身上。他从小就参加田间劳动,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不容易。无形中锻炼了他坚毅的性格。在家干了几年活后,收入也不多,刚够维持生活,于是他就想出去,1999年他就到辽宁省大连市去打工。年青的他梦想能在那里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打工的收入也很少,一天到晚不得闲。在打工的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于是他就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电焊技术,水暖安装技术。他想等到自己学成后回家开一个农机修理部。打工的经历没有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意志,这将是他受用终身的财富。

2000年他回到家乡,他到吉祥乡黄花村一个大型的农机修理部打工,一面学习农机的修理技术,一面积累资金。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东西,由于他勤奋好学,人又聪明,他很快就精通了农具修造技术。他很快就受到老板的重用,每年收入10000多元,成为该修理部的技术骨干。当时该修理部大量出产脱谷机,于是他就成了售后的技术员,每年的秋季他就和老板到处去修脱谷机,从中他看到了做农机修造的利润太大了,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开一个这样的修理部。而媳妇周桂荣则在家里一个人种地。从种到收都不用潘良军操心。现在潘良军还在说,要是没有媳妇这样的支持自己,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2002年他放弃了老板的高薪挽留,回到家乡创业。在振兴乡振兴村租了一个地方,开了一个修理部。主要为村民修理农具。由于他服务热情,技术到位。附近村的村民都到他这里来修车。每天修理部里都是人满为患。经常要提前预约才能排上号。不过对于振丰村的村民他还是格外的关照的。这也赢得了振丰村村民的一致好评。2005年他自己在振兴村新建了一处200平米的库房,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每年春季,都会收到很多订单。每年的收入都在50000多元。他造的农具质量好,受到村民的欢迎。每年的活都推不开。

他富了,但他没忘生他养他的家乡,尽力为家乡做贡献。他合法经营,积极交纳各种税费,多次被税务机关、工商部门评为纳税光荣户、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同时,他还积极安排地方剩余劳动力10多人次,为他们的就业寻到了出路。在经营中,他一直苦苦寻找能为百姓谋福利的机会,抓住自己经常出外,见广多识的机会,首先引进了新型农用播种机。开始,农民不认可,不敢用这种机械,他就免费提供给农民试用,极大提高了农民的工作效率,现在不但在振丰村,以至全振兴乡农村都已用上了这种工作效率高,播种距离均匀准确的农用新机械。

他在开修理部的同时家里也种了5垧多的地。他对于种地技术也精通。每当他听到附近有农业技术讲课,他总是第一个去听。并且还会应用到生产中来。通过听课他对于自己的技术有了信心。对于村民他也总是毫无保留的讲给村民们听。虽然大家对这些不是很理解,但是大家看到他家的地每年的产量都很高,慢慢的也就开始按他说的方法去做,虽然有些走样。但是,还是有一些效果的。每年他总是第一个把大棚扣上,提前暖地。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也开始提早动手了。现在村里人都是看着他干活,他怎么干,村民们就跟着学。

2008年他看到农村机械化的程度不高,他就自己买了一台3080收割机。每年他都可以有几万元的收入。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纷纷买机器。现在村里有大型收割机8台,中型拖拉机30多台。久保田插秧机20多台。现在振丰村的机械化水平空前提高,从种到收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他还买了一台插秧机,春天为村民们插秧挣钱。

2009年,潘良军当选为振丰村党支部副书记。他担任副书记以来,对村里的工作非常的支持。有时候为了工作,自己家的活都没有时间干。但是是他无怨无悔。2010年他又带头在振丰村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10多户,规模经营土地100多垧。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儿子,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却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他艰苦创业,带动了一方群众的致富奔小康,成为人见人夸的能人;他富不忘本,断断续续为村中公共事业捐款5000元以上;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靠劳动致富的千千万万个农民的杰出代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潘良军作为先富起来的农民青年代表,正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努力奋斗,继续创新,为实现在新农村建设的新跨越中发热发光而奋勇争先。

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10

1997年,35岁的在市水泥厂干业务员,因厂子经营不善,面临困境,要下岗一批工人,主动要求下岗,自愿为厂里分担困难。下岗不落志,再闯就业路。回到自己的家乡——市区街道烟墩岭村,当时村里有一个面积100亩的大茶园,决定公开招标承包,以价格高出四个竞争对手5000元而一举中标。中标后,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家庭压力,百亩茶园的重担全靠一人挑。二是资金压力大,承包费每年5.4万元,税金1万余元。三是茶叶销路难,既没关系又没门路。四是茶园管理、茶叶炒制是难读的两篇文章。这一连串的压力压的她透不过气来,她曾萌发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关键时候,她丈夫的支持鼓舞了她,人生在世,如果没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没有敢为人先的品质,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路是人走出来的。她坚定信心,背起铺盖,带着煎饼,吃住到了茶厂。为了5.4万元的承包费,她倾其所有,又东凑西借总算凑齐,并贷款6万元用来添置设备和用作流动资金。白天,茶园就是她的家,晚上茶园管理书籍成了她的伴,不懂就学,不会就问,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茶叶的生产与炒制及包装技艺。打品牌,抓质量,重信用。先后注册了“”、“凤眉”两大品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质量上狠下功夫,用良好的商业信誉,很快赢得了市场的认同。承包网头一年,“”、“凤眉”茶就名声在外,供不应求,茶叶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1998年获纯收入8万余元。从下岗到再就业仅一年时间,就已初战告捷,但她没忘记和她一起下岗的姐妹们。在用工上,她立了一条规矩,只要是下岗职工,都优先使用。1998年,她聘用了下岗女工在茶园采茶的就有21人,1999年又安排下岗女工15人。只要下岗职工愿意到她这里来,茶场的大门对他们永远是敞开的。茶园的经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她经常走出去看,请进来教,把茶叶生产、炒制、包装精深水平学到家、用到手,永不满足现状。她说,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市场制高点。“绿色食品”、“无公害”,是茶场的新名词,茶场在街道办事处积极引荐和科学技术局的多次论证下,通过技术引导、资金扶持,建立起了市第一块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基地的茶产品在技术监督和食品卫生等部门的质量抽检中,各项理化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发个短信随意喷灌茶园,这在茶场,已不是梦想。茶场成功开发出茶园节水喷灌自动化控制系统,即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与适宜的灌溉技术相结合,根据土壤湿度,由手机发出信息,通过电脑下达到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从而实现了自动喷灌。该系统的开发应用目前国内领先。使用该技术不仅能达到节水的目的,还可有效改善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可使茶叶亩产增加30%,节水47.4%,每亩年省工3人,每亩年增收3430元。茶场通过不断吸收消化新技术,经济效益连年创新高,近几年纯收入达60万元。茶园成为全街道茶叶“样板园”,被列为区级“巾帼科技示范园”,成为市唯一一家“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她本人在1998年还当选为市区六届政协委员,被区妇联授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党员带头致富典型材料 篇11

个人”;今年在受到××*县县委、政府表彰后,又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4年8月的一天深夜,××*从邻村出诊回家,路过同村的李文福家,听到阵阵凄惨的啼哭声从李家传出,热心肠的他赶紧走进李家,见他全家正围着刚出生的小孩痛哭,××*当机立断网对已经窒息多时的孩子进行抢救,2个多小时后,孩子终于得救了。看着得救的孩子和李家人脸上的笑容,××*开心地回家了。

6月的一天傍晚,邻村的高得坤突然得了急病,需用车送医院救治,可病人家里非常困难。眼看病人危在旦夕,××*二话不说,替病人付了车费把病人送到了医院,在安顿好病人后,又给病人留下了50元钱。当村医30多年来,他帮助过的困难户、病人不计其数,如今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帮助着村民们。

好会长对乡亲们的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次救助那些贫病交加的乡亲,都会刺痛××*的心。如何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出困境成为××*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来源:好范文 http:///)有一天,善于思考的他从报刊杂志上捕捉到龙胆草潜在着巨大商机的信息。凭着多年做村医的经验,××*知道××*村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龙胆草的生长,于是种植龙胆草的计划在他头脑中形成并付诸实施。

首先要解决的是种子问题。××*动员全家用十多天时间到山上采集了0.65公斤种子,向亲朋好友租了13亩荒山开始种植龙胆草。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当年就收种子15公斤,卖种子收入达到3万元。

初战告捷,××*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又形成了。在他的努力下,3月,××*村中草药种植协会挂牌成立。他带领乡亲们采用“协会+农户”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生物药材、经济林果,先后在茶房乡、爱华镇、后箐乡建立药材、林果、苗木基地5个,种植龙胆草3100亩,桉树亩,示范种植茱萸、板兰根等药材5亩,培植花椒、桉树苗木5亩。如今基地种植的桉树、龙胆草经济效益初显。村民龙胆草收入达70多万元,桉树收入60多万元,农户最高收入达9万元,全村平均每年人均增收280元,会员尝到了种“苦草”的甜头。而××*从至收入累计也达20多万元,创造了当地种植业最高收入纪录。

富起来了,××*帮助乡亲们的心更热了。××*村有五户贫困户也想种植龙胆草,但没有钱购买种子,他就把种子无偿送给他们,吩咐他们好好种植管理。不仅如此,他还给其他十几户困难户提供了价值2万多元的种子。为村里修路、架电,为乡村学校建设慷慨解囊对于他更是常事。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和××*村中草药种植协会带动了××*县生物药材的种植,全县12个乡镇75个村民委员会已经发展龙胆草1.5万亩,受益农户4215户,预计3年可实现产值3000万元,为高寒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上一篇:村民自治工作的意见下一篇:单招考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