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兵马俑博物馆作文(共12篇)
参观兵马俑博物馆作文 篇1
春日里百花盛开,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了大连贝壳博物馆。我们乘车来到位于大连星海广场的大连贝壳博物馆。据说这是亚洲展品最多的贝壳博物馆,里面的贝类有上万种。
一进展场,我们就被这里面各种各样的贝壳吸引住了。博物馆里面有好多玻璃展柜,里面展示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贝壳:有的表面圆圆的,很光滑;有的表面有很多分枝与孔坑,样子很奇特……灯光下,成千上万的贝壳多得数不清,令人眼花缭乱。
同学们看得很认真,我也仔细地欣赏这些海洋的珍宝。那个小小的、长得像一枚象牙的叫象牙螺,那个像极了鹦鹉的嘴巴的叫鹦鹉螺,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蜘蛛螺、海兔螺、蚯蚓螺、草莓螺……你听到这些名字就知道它们长得像什么。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有这么多美丽的的奇妙生物。我不禁想象它们在海底世界里生活的样子。它们喜欢吃什么呢?它们是怎样互相追逐的?
我还看到用大海螺加金属制作的乐器,那种乐器名叫法螺,是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吹奏的乐器。法螺的颜色很漂亮,制作很精美,我真想上去抚摸一下。法螺的旁边有文字介绍说,拉萨的布达拉宫里有一枚银翅法螺,体型硕大,全长57.7厘米,我想我一定抱不过来吧。
参观结束后,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贝壳博物馆。那成千上万种五彩斑斓的贝壳在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我下定决心:我们一定要努力保护自然环境,让可爱的贝类在辽阔的海洋里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让更多的生物与我们共同分享地球的美丽。
作者介绍:
许璐嘉,喜欢舞蹈、音乐,学习拉丁舞和二胡演奏,多次参加演出活动;喜欢朗读,声音悦耳,感情充沛,每日午间,她的朗诵声音总是回荡在校园广播站。爱好书法,一年级时在全国书法考级中获得三级证书。
范丽红老师指导
推荐老师:朱学思
本文作者:许璐嘉(公众号:北京文鑫作文)
参观兵马俑博物馆作文 篇2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角落里的美——另类视角看北京遗产与公益行动》的一部分。
(一) 研究视角
首先通过查阅中国知网, 检索与博物馆、遗产教育相关期刊论文, 梳理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博物馆资源丰富, 具备开展博物馆旅游良好的物质基础。
如一些研究者认为, 博物馆在教育功能上与学校有相通之处, 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1];博物馆的功能已由最初的收藏为主发展到现代以教育为首, 教育功能成为博物馆的灵魂, 因此, 要建立新的博物馆理念, 使博物馆在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社会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2]。面对目前我国博物馆业蓬勃发展的势头, 应把握机遇, 创新博物馆管理理念和机制, 将开发和保护相结合, 寓教于旅[3]。
2. 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案例, 说明了一个文
化项目可以给一个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 可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4]。而构筑开放式博物馆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有效的结合点, 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规划技术手段引入到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之中[5]。
3. 景观博物馆化是旅游景观吸引系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种趋势[6]。
根据国内外环境解说规划研究现状, 有的学者提出了“资源—游客”双核环境解说规划模式, 并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例进行了研究[7]。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和实践, 笔者对中国现代文学馆加以考察和分析。
(二) 研究方法
采取田野调查与观察方法, 特选定一天, 带领法学院 (经济法) 、城市学院、财政税务学院等部分同学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 主要观察和记录:一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外在结构如何, 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精神;二是如何从内在陈列中辨别认识常规展览与非常规展览。
2009年10月25日, 那天午后, 西风凛冽, 扑面而来。我们第一次到访中国现代文学馆。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门, 远离都市喧闹的静谧感便将人包围了。
浏览文学馆的网站, 上面介绍说:文学馆现共有藏品38万件, 其中手稿、特藏、线装书、书信、作家文库藏书等, 因其惟一性, 以及数量无法与公共图书馆相比, 所以服务对象仅为中高级以上的专业研究人员, 作为普通观众不能借阅。
走进文学馆的那一刻, 那种异乎寻常的安静, 让我的心莫名其妙地诚惶诚恐起来, 似乎我将去朝拜一位威严的君王。现代文学馆之静谧, 甚至给人与世隔绝之感, 在其内在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纯粹。因为这是一个圣洁的地方, 它能够产生力量, 人们应该对文学有一种崇敬之情。
二、外在结构:现代主义风格与传统园林风格的统一
(一) 整体结构布局的文化显现
中国现代文学馆幸运地成为周边几个大型住宅区和学府的中心, 这里没有繁华商业区的喧嚣, 安静、开阔, 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 深深吸引着来这里寻找精神食粮的人们。文学馆在空间结构上二分为主体建筑+小花园形式, 独特的结构布局和风格设计赋予了它独特的内涵。
种植在门前的两珠巨大的塔松, 像哼哈二将一样伟岸壮观, 像战士一样伫立在那里看守着文学馆。时间的脚步, 正在塔松的阴影里, 缓缓向未来移动着琐碎的步子, 并且对文学怀着满满的希望。
一块巨石影壁横向矗立, 顿时让人沉静。其正面刻着的并不是文学馆的馆名, 而是文学馆的创始人巴金先生的一段话:“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 教育我们, 鼓励我们, 使自己变得更善良, 更纯洁, 对别人更有用。”背面, 也是一段巴老的话:“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的丰富矿藏, 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 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 我们从它得到温暖, 也把火种传给别人。”
这两段文字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我国新文学的使命、作用和历史地位;同时, 也是对文坛前辈们走过的文学道路的极好概括。它宛如文学馆的宗旨, 向世人宣示着它的功能和作用, 给人们以震撼和感动。
中国现代文学馆由一组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和小花园组成, 主体建筑庄重典雅, 小花园精巧别致。整个现代文学馆的建筑空间布局简洁新颖, 将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组合与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相结合, 整体布局和建筑是沿着轴线对称的, 而局部穿插曲径、水池、雕塑和绿地等, 是非对称的, 意象的, 这种外在的矛盾却内化为一个统一体。所以可以大胆地说中国现代文学馆本来就是一个空间矛盾的统一体。
(二) 主体建筑的文化显现
进到文学馆内, 就感到采光明亮, 四处可见玻璃画、壁画、油画、雕像等, 人们马上就被那种深厚的文化气息所浸染。文学馆的大厅里, 用铜制的雕牌, 陈列着近代、现代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几位文豪: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冰心、曹禺、丁玲、沈从文、刘白羽、魏巍等先生的文章手稿、信札、书画和相关图片。这些人在中国文坛的地位独树一帜, 曾经是引领着一代人的精神风向标。鲁迅先生端坐写作的塑像和他的书房造型位在厅中, 四壁的玻璃窗内陈放着《鲁迅全集》的最早版本, 这些都弥足珍贵。
主馆两侧的廊壁前, 分别立着两个由景德镇烧制的大青花瓷瓶。上面有五千多名中国作家的签名手迹。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找自己喜爱的作家的名字。其实他们是在找“自己”, 找一种认同, 找一种自我与文学的契合。
主馆两侧的廊壁上, 是根据每一部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所做的插图, 用意识流方式呈现, 色彩浓厚艳丽。用各种颜色的小碎片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玻璃图, 仿佛一个万花筒。当你眼花缭乱之时, 图形若隐若现地凸现出来了。画的主题是体现作品主旨的片段, 或者是主要作家等。玻璃图里有《茶馆》、《白杨礼赞》、《家》、《祝福》等等大家熟悉的作品。
步入主厅, 迎面便是一代文豪健将鲁迅先生的《野草·题辞》:
……
野草, 根本不深, 花叶不美, 然而吸取露, 吸取水,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 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 还是将遭践踏, 将遭删刈, 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 欣然。我将大笑, 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 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 奔突;熔岩一旦喷出, 将烧尽一切野草, 以及乔木, 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 欣然。我将大笑, 我将歌唱。
……
这是气势很大的一段宣言般的文字, 读之令人豪气荡胸。《野草·题辞》是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 也是《野草》之窗。在这里, 甚至可以领略《野草》的全部内在信息。对《题辞》的张力艺术的思考为探询《题辞》本身, 探寻《野草》、探寻鲁迅的内外意义空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8]。
文学馆的大墙上, 东南西北, 各有一块馆名题字, 极为醒目。正门上是江泽民主席的题字, 东面是巴金先生的题字, 北面是冰心先生的字, 西面是叶圣陶先生的题字。和这4块匾额相匹配的是墙上近百块汉白玉花卉浮雕, 取材于当年郭老《百花齐放》诗集中的名家木刻插图, 它极为形象地将国家对文艺事业的最高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标记了出来[9]。
北京的“现代文学馆”有个别具匠心的设计细节给每一位探访者都留下极深的印象。展室的门把手有个巴金的“手像”模型, 这是为所有进文学馆的人的第一个动作 (推门) 而设计的。当人们一进门, 就很荣幸地同文学大师“握手”的一刹那, 人们会有一种宛如被文学大师引领进文学圣殿的感觉:顿有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和异样的文化体验。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细节设计带给人的深刻的精神感受。
(三) 小花园的文化显现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展厅之外, 院子里是一个小花园, 也弥漫着书籍古朴的香气, 有些像香椿树的叶子的清香。
从展厅出来,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馆外的园林与室内展厅的厚实凝重相映衬, 给人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下午的天气非常适合在小花园里散步, 这里花红草绿、小桥流水, 仿佛让大师们于写作间隙来这里小憩一会儿。在小花园的不同角落里矗立着多位现代文学大师的雕像, 在这里漫步, 和他们交流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叶圣陶、曹禺、老舍在促膝交谈;身着长袍的朱自清先生端坐湖畔, 同面前的白玉荷花相得益彰, 令人想起先生的《荷塘月色》之意境;风华正茂的冰心正凝神思索, 对国家对孩子的爱再一次让人心里充满温暖;用钢板焊成的鲁迅先生的塑像, 棱角分明, 胡须突出, 以抽象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傲骨……小花园里的这些精彩雕塑, 用虬枝般的手写着遒劲且惊世骇俗的文章。三两个人, 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书桌边上, 面对他们肃然起敬, 以至忘了时间与空间的存在。从几位大师的雕像前走过, 他们身处相同背景下, 分属不同的阶层, 却为同一个理想奋斗的热情, 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崇敬感。他们以文学作品为刀枪, 为匕首, 刺向敌人的胸膛;他们以文学形式在摇旗呐喊, 深情召唤;他们以文学为生命, 奋斗到最后一息……现在被铸塑在这青草地上, 成为历史的定格。他们在这里饱览湖色天光, 接受后人的崇敬和礼赞, 同时也在审视这他们后来的也是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我想他们还在思考, 面对今日的中国, 面对21世纪的新时代, 他们会对文学事业的后来者说些什么呢?我们又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就像影壁上巴金先生说的那样, 作家留下来的杰作“支持我们, 鼓励我们, 使自己变得更善良, 更纯洁, 对别人更有用。”文学就是散播文明的火种, 我们从它那里得到点滴的温暖, 慢慢地将火种传给别人, 让文明得以传承。
走着走着, 数十个石桩子进入了我的眼帘。这是陕西关中一带自古盛行的石头栓马桩。栓马桩花纹之精美, 个个精彩, 错落有致地布置在这里, 别有情趣, 自成一景。
三、内在陈列
(一) 非常规展览:新中国60年文学成就展
来到现代文学馆, 适逢“新中国60年文学成就展”。这个迎60周年国庆的展览收集了数千张作家照片和数千种文学著作版本。展板内容丰富, 分成1949年-1977年、1978年-2009年前后两大阶段, 表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队伍的不断壮大和辉煌历史。60年来, 中国广大作家始终与祖国同呼吸, 共命运, 用自己的信念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为新中国的历史书写了独特的篇章。60年来, 文学队伍不断壮大, 几代人薪火相传。这次展览中, 包括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丁玲等在内老一代作家, 包括张洁、陈忠实、王火、王安忆、凌力等在内新一代作家等, 都有相关展出。许多名家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原迹手稿是首次展出, 十分珍贵。除此之外还展出了早期出版的长篇小说等书籍, 根据小说改编的反映特定历史时期和题材的经典电影画面等。
看到卞之琳先生几乎发黄的文稿, 便想起了那首著名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哲理诗, 深深地印刻了一个时代的痕迹。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四次全国“文代会” (1979年10月30日) 的春风吹暖整个文坛, 中国作家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辛勤耕耘, 文学作品百花齐放, 也以多种体裁形式呈现出来, 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杂文、报告文学等等。在展览中单是小说题材就细分为很多门类, 有乡土小说、都市与改革题材小说、军旅小说、历史小说、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各类体裁都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面貌和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 可以说现代文学门类在向多元化发展, 思路和表达形式也更为灵活。
现代诗歌总体上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新的革命传统, 与时代相呼应, 诗人们以昂扬的激情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 以自豪振奋的情怀写出了大量颂歌和战歌。中学时代书本上几位现代诗人写的诗篇, 深深地刻在我们这一代人心里, 也培养了我们对这一时期诗歌、诗人的热爱。像艾青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给太阳》、《光的赞歌》等都给人以巨大的震撼与感动, 以致我第一次看到《我爱这土地》[10]时竟热泪盈眶。《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 艾青作为一位诗人向祖国捧出了一颗赤子之心。只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才能如此深刻地体会“嘶哑”的“歌唱”, 才能深深感觉到血脉相连的土地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文学最大的魅力在于感染读者, 让读者产生共鸣, 并将情感和意识化作行动。国家和人民在危难的时刻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和勇气是如此的巨大。一次次读这首诗, 一次次觉得深沉, 以致于我发现自己“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 常规展览:作家文库展
作家文库展是常规性展出。文学馆A座3层是“作家文库展”, 四壁的大书架上共藏书8万册。我“更上一层楼”去参观, 想借阅则不被许可, 真是遗憾至极!
展览中所介绍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400多位作家, 我熟悉的也就十之一二, 我知道的也就十之三四, 有不少是第一次听到。但是这些文学大家的的经典之作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鲁迅的散文与杂文集, 曹禺的《雷雨》, 郭沫若的《女神》,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 陈忠实的《白鹿原》,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贾平凹的《废都》等看过之后, 印象深刻。我一直觉得, 阅读一页经典文学作品就是在苍茫的大海中捞起一粒美丽的珍珠。大量阅读经典文学, 其实就是将一粒粒的珠子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的确, 那些杰作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镜子。透过文学, 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文学可以让我们找准航向, 奋勇向前!
我沿着贴满作家照片的展览墙边, 一个一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作家的脸从我们身边闪过。触摸着那些已经暗黄的照片, 心里总是充满温暖, 会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愉悦之情, 一些文学史的细节禁不住让人露出笑容。
音乐从文学馆中心向四面八传播, 曼妙轻盈如天鹅之舞。看见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志愿者, 拄着拐杖, 对着人数并不多的参观者声情并茂地讲解着已故的作家生平, 以及那些催人泪下的过往岁月。
一个女子手中拿着手机在拍照, 她把展示的作家手稿大费周折地一一拍下, 她脸上那认真和肃穆的表情, 像是一个朝圣者做弥撒时的庄严表情。或许对她而言, 那些作家好像并没有离她远去, 就生活在她心目中。
与“新中国60年文学成就展”同时展出的, 还有文学馆布置一新的“作家文库展”。此次展出了十位作家——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艾青、丁玲、胡风、臧克家、陈白尘、萧军的书房场景, 为我们还原了每位作家的工作环境。
周作人在《知堂书话》中说得好:“看人最好去看他的书房, 而把书房给人看的, 也就多有被看去真相的危险。”“作家文库展”有50多位作家的“文库”, 布置的是他们捐赠的曾经使用过的实物。其中还有18位作家的模拟书房。这18个书房中没有一件时髦的家具和物品, 大部分书房的摆设和普普通通的家庭一样, 有些家具恐怕连收旧家具的老农都不要。但是,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旧家具中的丰富的藏书, 都塞得满满的!其中冰心先生的书房里, 放着一个大玻璃柜子, 里面放的都是小读者们寄给冰心奶奶的信, 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让我回想起中学时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的《寄小读者》。在书城面前, 你不得不震撼!这些作家, 他们虽然物质简朴, 精神王国却很丰厚, 这就是平凡中孕育的力量。文学大师们的俭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给参观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大师各有各的人格魅力, 艺术个性, 但他们又拥有共同的特质, 那便是经由他们所构成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伟大风貌。他们的不朽作品, 使得中国文学堂堂正正地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
展览中不但介绍了我们曾经一直褒奖的诸多作家, 而且秉承历史唯物史观的态度, 对我们以往不愿提起甚至要“踏上一万只脚, 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胡适、胡风以及曾当过“汉奸”的周作人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承认了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的地位和所起的进步作用。比较客观地还原了文学本身的原貌。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笔者以田野观察的方法, 记录了考察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全过程, 馆内场景的描绘和真实情感的流露, 让一个初读此文而从未去过此地的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让读者有心向往之的冲动, 可见文学语言描述给予人的力量。考察专题博物馆, 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阅读。文载于物, 文之大道在于归人心、引人思, 使读者得到共鸣, 引起思考, 考察现代文学馆实际是与文学王国的巨人们作精神对话。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力量来自其建筑结构与馆藏展出内容的统一。
笔者恰好同时观察到常规的“作家文库展”与非常规展览的“新中国60年文学成就展”, 前者是常年展出, 后者仅展出3个月, 而且文学馆有一半都不开放。课题组选定的2009年10月25日这一天并非特殊节日, 来此参观游览者并不多, 而且都是对文学有特殊爱好的人群。这说明中国现代文学馆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文化认知程度还不够。当下经济的繁华和人们的精神的空虚形成鲜明的对比。博物馆是国民的“第二课堂”, 在开启民智方面尤为重要。除了日常展览之外, 还应该常年开展各种专题展览, 实现日常展出与专题展览的统一。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力量来自结构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文化的力量在于其对人的影响, 这种影响分为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两个方面, 当置身于一个恰当的文化环境之中时, 人们才会有种观物与体悟合一的感觉, 即随着一种身入的经历而产生身心合一的共鸣。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文化力量在于它给予人的影响作用。首先, 它通过其外在的特定建筑风格, 使人对现代文学的文化魅力有一种直观的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与感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譬如文化的种子深埋于心灵的土壤, 遭遇特定的文化雨露就会渐渐生根发芽, 茁壮成长。其次,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藏内容, 都是历经时间沧桑洗礼的文化经典, 经受了历史洪流的冲刷而愈显其光辉, 这些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这是一种深远持久的文化传承,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中得到心灵的激励和鼓舞。中国现代文学馆在结合这两者的基础上, 以其建筑结构和内在文化内涵的统一形式, 向人们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力量和气度。
第二,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力量在于它以文学之灯, 对参观游览者产生巨大的启发作用。
参观考察之中, 笔者仍觉文学馆有不足之处:对于各位作家的介绍尚嫌简单。对每位作家的介绍一般都是照片、生平简介、代表作, 个别的也只展出他的书房格局以及一封书信或一张作品原稿。其实, 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可以更好发挥其文学存史的功能, 介绍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或作用, 学术界的评价与争论, 也可列出一些主要争论观点, 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从文学馆出来, 我坐在馆前透着一丝凉意的台阶上若有所思, 久久不肯离去。已是傍晚时分, 华灯初照, 霓虹灯下折射着陌生的面容, 都行色匆匆。“现代文学馆是点亮人们生活的文学之灯么?”我在想。
文学的烟花, 或许正在北京延续千年的文化气息里腾腾升起。在这里, 你不得不留恋于中国正义作家们那亘古不变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 离不开文化学者、仁人志士的精神武器。浩浩然的文学, 使人们的理想与灵魂得以升华, 使我们这个民族更加强大。一个国家的强大除了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外, 还要依靠文化软实力。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力量就在于它是文学之灯, 希望爱好文学的青年都来现代文学馆看一看, 你会深感中国现代文学的宏大和自己的无知与渺小, 你可以在这个文学的海洋里, 轻轻地漫游, 细细地品味, 无限地联想。它会带给你一种美的享受, 丰富你的知识, 陶冶你的情操, 让你流连忘返。
(二) 探讨其不足与希望
就本文内容与题目的对应性而言, 笔者感到仍然有需要考虑之处, 比如这次研究对考察过程叙述较多, 而对遗产教育部分涉及较少。为了充分发挥专题博物馆的作用, 更好地开展文化遗产教育, 现针对专题博物馆的建设谈及一些建议与看法。
第一, 建议设计开发“北京现代文学之旅”。
作为专题博物馆, 一定要体现其专题性。就中国现代文学馆而言, 对于在馆中所展示的作家, 不一定对每位的介绍都十分详尽, 但一定要做到“全”, 即涵盖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杰出贡献的所有作家。对于他们的介绍要详略得当、言简意赅, 介绍的内容要突出他们的具体贡献, 并配以相关文献的佐证, 让参观者游览之后可以对所参观的专题, 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脉络图, 对于专题的内容有进一步而又全方位的认识。
作为专题博物馆, 要起好引领带动的作用。参观专题博物馆势必会在某一点激发起游客的兴趣, 从而产生旅游动机与需求。因此, 应当抓住这一契机, 形成相应的配套旅游线路, 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就中国现代文学馆而言, 应当形成这样一条特定的旅游参观游览线路, 可以暂命名为“北京现代文学之旅”。具体内容为:中国现代文学馆作为参观线路的首站, 要给游客以整体的印象, 启发他们在之后对其中的一些名人大家的实物和著作作进一步的参观、学习、感受。比如说:鲁迅、郭沫若、巴金、冰心、老舍等, 通过对这些名人故居的游览以深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 并满足他们相应的旅游需求。在旅游中给游客介绍一些当今文化遗产教育现状, 引发人们对于这一现状的思考, 更深化与文学巨人进一步作精神交流。
如此以点带面旅游线路的设计, 不仅可开发新的旅游市场, 而且对于往日游客涉足较少的名人故居而言, 也焕发了它们的活力, 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双赢的局面。对于提高大家对遗产、专题性博物馆的认知而言也是益处颇多, 对于长久的遗产保护也至关重要。
第二, 可以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例开展对文化遗产教育的讨论。可以就文化遗产教育的起源、发展、未来, 以及在遗产教育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等等开展讨论, 加强遗产教育和博物馆参观的内在联系, 探讨博物馆的建设与遗产教育的共同节点, 比如如何搞好博物馆内部建设同时更好地对青少年进行遗产教育等等。
文学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载体, 最值得人们去传承, 是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有文化”是由于他的文凭, 其实一个人是否真的有文化, 重点在于他是否领悟了文化中的精髓。对于文学这种无法触摸的遗产, 如何让人深入理解其精髓, 获得精神力量是文化遗产教育的关键。
我们是不是除了研究博物馆的外形, 以及博物馆的内存以外, 应该再多花些功夫在孩子兴趣的培养上。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孩子, 一个家庭的未来也在于孩子, 一个人的培养更在于他的孩童时期。孩子是有无限可能的宝库, 一旦博物馆可以吸引孩子, 那么孩子回报的就不只是给博物馆了。而我们文化遗产教育的主体难道不是学生、不是孩子么?所以面向孩子应是博物馆参观和遗产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国现代文学馆应该重视对不同人群的教育成果, 以便于将来可以根据您的研究对博物馆的遗产教育方法进行改进。
第三, 应大力宣传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保留文化传统, 延续文脉方面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历史沉淀。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这种影响也会表现在特定的建筑形式上, 进而形成一种深层次的建筑风格, 表现出特定的建筑特色。任何的建筑形式都是在其相应的文化传统之上构建而成的, 并非来自建筑者的凭空想象。这其中所延续的文脉意象传递的是历史的信息。适当加强建筑形式的文化内涵的阐释, 在解读文本、提炼精神内质的基础上, 让读者领会类似中国现代文学馆这种建筑艺术形式的具体文化意蕴及意义。
一部文学著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将作者的心境与经历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 但基于时代背景、文化水平的不同, 不同人对于一篇作品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出入。因此对于现代文学的传承应该从现代文学所经历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 来解读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 借此来引领读者, 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 专题博物馆的倡导与建设
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记录, 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来说, 在任何一个时代, 都应该是一个崇高的字眼。在20世纪的中国, 在风云激荡的百年中, 文学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自由、独立解放、国家富强的悲壮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与中国人民的悲喜忧患始终紧密相联, 许多作家及其作品紧贴着这个时代的脉搏, 而留在了现代中国人民心中。这一文学的世界, 除了以丰富、浩繁的作品留存于历史, 还应以独特的物质形态立一座丰碑, 让走进新纪元、迈向新时代的中国人, 时时能够从中凭眺一个壮丽、绚烂的精神世界, 在追求富裕生活的同时, 也懂得继承并拥有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11]。
正因为如此, 1981年巴金先生在为香港《文汇报》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和《创作回忆录·后记》中最早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倡议在《人民日报》正式刊载后, 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得到了当时中央主管文化宣传工作的胡乔木同志的赞同, 并会同当时北京市和解放军总政文化部的有关领导同志白介夫、刘白羽, 最后商定:由总政歌舞团腾出北京西郊万寿寺内的西院, 暂借给中国作协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先生从1981年就呼吁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4年后终于如愿。1985年, 文学馆在北京紫竹院以西的那座已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庭院中挂牌成立[12]。
在巴金、冰心等老一辈文学家倡导下, 1999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馆搬到朝阳区芍药居小区文学馆路45号今址。
很多次想问问这个世界, 在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今天, 还有多少人能像巴金老先生一样, 从1904年出生到2005年, 终其一生, 不计回报地坚守着文学?还有多少人能静静地腾出一些时间给文学, 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安静?当我了解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建立的背景时, 深深感动于对中国现代文学馆建设投入热忱甚至生命的先辈们。在这背后, 需要多么巨大的动力支持才能完成这样意义重大的事情呢?据中国现代文学馆史料记载, 对耄耋之年的文坛先辈来说, 建立此馆几乎成为他们有生之年的最大心愿。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告慰那些已经辞世的文坛星宿, 同时使国家民族的精神遗产能够以满意、妥善的方式保存下来, 启悟后人。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 是一个孤立事件, 得益于极少部分人的倡导, 而不是社会成熟发展的必然结果。巴金倡导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自然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在当下整个社会的浮华之风甚盛的情况下, 我们更应充分发挥它的文化传承、遗产教育作用, 并期待有更多的专题博物馆出现。
摘要: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事业, 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外在结构是一个空间矛盾体, 是现代主义风格与传统园林风格的统一;其内在陈列分为常规展览和非常规展览, 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是文学之灯, 对参观游览者有巨大的教育启发作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是一个孤立事件, 得益于极少部分人的倡导, 而不是社会成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下整个社会的浮华之风甚盛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它在文化传承、遗产教育中的作用, 并期待有更多的专题博物馆出现。
参考文献
[1]邹慧玲.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南昌高专学报, 2001 (02) :29-31页
[2]段少京.现代博物馆教育工作探析.南方文物, 2003 (01) :117-113页
[3]戴昕, 陆林, 杨兴柱, 王娟.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旅游学刊, 2007 (03) :84-89页
[4]曹兵武编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一个博物馆的例子.中原文物, 2001 (01) :74-75页
[5]李利, 华晨.构筑开放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方法探讨.城市发展研究, 2009 (01) :85-89页
[6]林美珍, 肖洪根.博物馆化:对旅游景观吸引系统发展变化的一种理论释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04) :61-64页
[7]刘艳, 王民.博物馆“资源—游客”双核环境解说规划模式研究——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例.世界地理研究, 2011 (01) :166-171页、78页
[8]吴翔宇.论《野草·题辞》的张力结构与文化意义.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9]闻意.踏进文学的殿堂——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巡礼.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0-06-06.7版
[10]艾青.艾青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96页
[11]张大农.现代中国的文学丰碑——建设中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日报, 1998-05-22.9版
参观兵马俑博物馆 篇3
秦qín俑yǒnɡ的de身shēn份fèn不bù同tónɡ,形xínɡ态tài就jiù不bù同tónɡ,装zhuānɡ束shù也yě不bù同tónɡ。我wǒ想xiǎnɡ,那nà些xiē站zhàn在zài队duì伍wu最zuì前qián面miɑn的de,应yīnɡ该ɡāi是shì将jiānɡ军jūn吧bɑ!他tā们men一yí个ɡè个ɡè头tóu戴dài铁tiě盔kuī,身shēn披pī铠kǎi甲jiǎ,威wēi风fēnɡ凛lǐn凛lǐn。后hòu面miɑn那nà些xiē没méi有yǒu穿chuān铠kǎi甲jiǎ的de人rén,个ɡè个ɡè精jīnɡ神shén抖dǒu擞sǒu,我wǒ猜cāi他tā们men是shì武wǔ士shì……
看kàn着zhe这zhè些xiē形xínɡ态tài各ɡè异yì、栩xǔ栩xǔ如rú生shēnɡ的de兵bīnɡ马mǎ俑yǒnɡ,我wǒ仿fǎnɡ佛fú看kàn到dào了le千qiān军jūn万wàn马mǎ奔bēn腾ténɡ厮sī杀shā的de战zhàn场chǎnɡ,听tīnɡ到dào了le号hào角jiǎo齐qí鸣mínɡ、战zhàn鼓ɡǔ咚dōnɡ咚dōnɡ……
参观博物馆作文 篇4
今天妈妈带我去了博物馆。
上午的时候八点就到了博物馆,八点半就开门了。每天博物馆免费观看的游客数量一共是800人,上午400人下午400人。我们是上午去的。到了博物馆后我看见了许多文物。博物馆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远古人类的活动遗址,以及一些陶器、玉器等。还有一些不懂讨厌的兵器。第二层是书法,有话和作品一类的书法文物。第三层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东西。有枪、弹壳、炮弹壳等。还有真正的炮弹、手榴弹。
这次去博物馆丰富了我的视野。
参观博物馆作文 篇5
我们先去看老奶奶采茶,你们知道采茶的标准吗?哈哈,还是我来告诉你们吧!要选最顶端的嫩叶:”二叶一心“,我们一直跟着老奶奶看她们采,没多久我们就忍不住也加入了采茶的队伍中。本来我们还想去看看怎样炒茶叶,时间来不及了就没去,可是我们并没扫兴,因为我们还要学茶道。
首先我们听了老师的讲课,是有关茶文化的知识,那里面有我国的六大茶类,如:白茶、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黄茶。还有茶的用途:白茶可以治牙痛,还可以治高血压、乌龙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绿茶降火、黑茶减肥、花茶美容、茶与健康、用过的茶叶还可以做成枕头,有利于睡眠等等。
对了,今天我还学会了如何泡茶:第一步折毛巾,然后依次把工具桶、茶叶桶、看茶碟、水壶、盛水皿拿出,开始泡茶了,首先取茶叶开始预热杯子,放茶叶后加少许开水,用双手托杯摇匀,使茶叶充分吸收水分,还能散发茶叶的香味,然后在凤凰三点头,泡茶结束,依次再收回茶具,把泡好的茶叶双手端给客人品尝。通过学习茶道总结的心得是,动作要轻柔,所有的东西要轻拿轻放,双手托杯,除了美观还要有礼貌等等。
美国最值得参观的博物馆(下) 篇6
6.史密森尼美国国家艺术馆
华盛顿特区
美国国家画廊附属于史密森尼博物馆,但是独立运作,于1941年对外开放。它分为两部分:一座在西边,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边,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西翼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藏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这座艺术品宝库收藏的欧洲从中世纪到现代,从美国殖民时代到现代的艺术品大约有4万多件,远从文艺复兴时期,印象派,以及后来发展而出的后印象派画作。国家艺术馆收藏极为丰富。定期轮流展出西欧(中世纪迄今)和美国(殖民时代至今)的油画、版画、水彩、雕刻、速写和其他装饰艺术品千万多件,其中包括西半球唯一的一幅达·芬奇的油画和拉斐尔的《圣母图》,以及提香、伦勃朗、鲁本斯、莫奈、米开朗基罗、罗丹、雷诺阿、毕加索等欧洲艺术大师的名作。美国画家中有科普利、斯图尔特、皮尔等人的代表作。所有展品都是梅隆和其他美国富豪捐赠,由政府承担日常的保管、维护费用。
7.弗利克美术馆
纽约
弗利克美术馆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第五街北侧,由纲铁业著名的匹兹堡纲铁大王亨利·克莱·弗利克捐建,是世界上最美的私立美术馆。弗利克美术馆于1935年12月16日正式开馆,馆里有知名的欧洲艺术家的作品,还有许多雕刻和瓷器。此外,还有18世纪的法国家具、手织东方式地毯等。弗利克美术馆里有让·雷诺雷·费拉戈纳尔、约翰内斯·维米尔和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的巨作。游客可以欣赏馆内的艺术品,即使仅参观建筑物本身及庭园,就会令人有不虚此行之感了。附近有纽约屈指可数亿万富翁的邸宅,以及华厦林立的高级住宅区。到这个美术馆来,可以满足旅客想像20世纪初纽约富豪之家的奢华生活。
8.奇胡利玻璃艺术园
西雅图
这间艺术馆是以戴尔·奇胡利的名字命名的,他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吹玻璃艺术大师,这里的展品多是他创作的,目前他居住在西雅图。
9.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博物馆
圣地亚哥
中途岛号航空母舰曾是美国海军的一个标志,是美国海军中途岛级航空母舰的首舰。在1992年退出舰队序列,1997年正式退役,整整经历了42年的军旅生涯。她参与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以及90年代的沙漠风暴行动等多项美国海军的军事活动。2004年,这艘航母的最终休息地被安排在圣地亚哥海军栈桥附近,由非盈利机构接管并开放成为博物馆 。游客可以参观这艘庞然巨物的舰桥、飞行甲板、飞机库、航空交通管制台、战略指挥中心、机房、官兵宿舍、海军司令和舰长的寝室等各种设施。在甲板和飞机库中,停放着25架美国海军从二战到沙漠风暴时期的各种军用飞机。其中有些飞机允许游客坐入驾驶舱。
10.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纽约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主要自然历史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该馆始建于1869年,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建筑物为古典风格。其古生物和人类学的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馆中占居首位,除采自美国境内的标本外,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澳洲的代表性标本也都有收藏。
馆中的陈列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矿物、人类、古生物和现代生物五个方面,有大量的化石、恐龙、禽鸟、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复制模型。所藏宝石、软体动物和海洋生物标本尤为珍贵。?笏(宁良凌编译自美国《福布斯》)
参观博物馆作文 篇7
一下车,我就看到了一幢高大雄伟的楼房,还有一层层的台阶,在大门正方有一行醒目的大字“北京自然博物馆”,这时,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了。
进门后,我就听见讲解员阿姨说:“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馆厅,其中,恐龙馆、水族馆和古哺乳动物馆最受人们的喜爱。”刚一听完,我和小伙伴们就冲向了恐龙馆。恐龙馆可大了,一眼望去,我就看见了一条马门溪龙的化石,有两层楼高,长约30米。据说,长大后的马门溪龙能有70米多长呢!除了马门溪龙化石,还有许多其它的恐龙化石呢!接着,再往里走,有一个恐龙公园,里面有展翅高飞的翼龙,有凶猛无比的霸王龙,还有不甘示弱的三角龙......他们一会儿摇摇头,一会儿摆摆尾,还有时会发出吼叫声,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如果你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真正的活恐龙呢!
从恐龙馆出来,我们又来到了水族馆。一进馆厅,我就闻到了一股小鱼的味道,穿过玻璃通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鱼,有红白相间的小丑鱼,长着胡须的大鲶鱼,还有美丽的珊瑚和海葵......有许多鱼我还是第一次见呢!
最后,我们来到了古哺乳动物馆,我们看到了许多动物化石、动物标本和动物模型,这里的动物模型做的栩栩如生,犹如真的一样。
参观博物馆作文 篇8
大年初六上午,爸爸妈妈带我去地质博物馆参观。
里面的东西可真多呀,有恐龙蛋,还有好多的昆虫化石等等,印象最深的是看到《穿越时空》的3D电影。电影开始的时候,我们听它说,我是人工制造机,我们要穿越时空,回到九亿年前的恐龙时代。我们跟着翼龙,穿过一个山洞,看到了很多恐龙,有三角龙、霸王龙、还有鱼龙........下雨了,我看见恐龙都在逃,我猜一定是火山爆发了,然后我掉到了海里,有个声音对我们说要回到现在的世界了,电影就这样完了,真有意思,我还没看过瘾呢。
看完以后,我觉得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地球,将来地球才不会生气和发脾气,我们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美国博物馆:以参观客为中心 篇9
想起了在美国盛行的一句话:Devils are in the details(魔鬼在细节)。或许,都市生活的魅力,往往在细节之处见功夫。这回,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博物馆。
先后两个星期中,大约花了五个整天,我把华盛顿的史密森旗下所有的13个博物馆兜了一圈,算上国家艺术馆,以及分别花费24美元的新闻博物馆和19美元的国际间谍博物馆,总共看了16个博物馆。一番文化恶补,比自己在国内好几年看过的博物馆都要多。一圈下来,确实感到在美国逛博物馆与在国内有诸多不同,这种不同,会影响逛馆时的心情和意境,决定你脚步的快慢、眼光的停留和来自心灵的呼应,或许,其中不少区别,还是很值得中国思考的。
一、免费吗?是的,确实免费!在华盛顿,免费的博物馆让人惊讶,不仅因为是免费,而且因为它们都是最一流的展品和殿堂,绝对堪称美国和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看一看史密森旗下的阵营: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历史博物馆、美国艺术与肖像博物馆——都属于国际水平,其中典藏,让人流连忘返。据说,整个史密森博物馆系列中保管着1.4亿件艺术珍品。同样免费开放的还有美国国家艺术馆,走入庞大而精美的殿堂,享用精神大餐,却不用掏钱,真是不错。免费不代表服务的下降,在这里,你可以拿到每个博物馆的免费地图和介绍,大多数都有中文版,如果你有任何疑问,都可以从工作人员那里得到耐心的解释,而且是面带微笑的。
二、可以拍照吗?美国的博物馆几乎处处都可以拍照,只有个别展厅竖起了禁止摄影的牌子。更让我纳闷的是,他们博物馆中的展品,不像中国展馆里三层外三层进行保护,而且禁止拍照。在这里,顶多一层玻璃保护,哪怕是价值上亿的珍品,也可以让你拍个够。无论在大都会艺术馆里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器皿,还是国家艺术馆中达芬奇的名作《吉内薇拉·班琪》,你都可以超近距离观看。更不用说根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古巴比伦的雕塑,那都是三四千年前的东西啊,其价值早已超过亿元人民币。其实,能不能拍照,对于参观博物馆的人而言是一种权利,把自己心仪的作品和说明拍下来,不仅可以回去进一步回味、研究、检索文物和作品的故事和背景,更可以和朋友、同事来分享博物馆的见闻,这太重要了——在如今的读图时代和微博时代,有张照片的效果可要好很多哦。
三、可以逛一整天吗?绝对可以!而且很提倡,在一个馆就可以逛一整天!为什么这么说,难道国内不行?国内也可以,但总是没有这么方便。例如,在华盛顿所有的史密森博物馆里,免费饮水设施都很齐全,每个馆、每个楼层都可以找到,你不必背个水瓶到处走,不用担心逛到一半口干舌燥;再例如,每个博物馆的底层都有自助餐点,不仅干净、与博物馆融为一体,而且丰简随人——华人食量小,有时买个4块钱的小汉堡也就够了,价格虽然比外面稍贵一点,但绝对是可接受范围之内,如此你就可以在博物馆内解决午餐问题了;再例如,每一个博物馆的长椅、沙发随处可见,走累了,你马上可以找个地方坐下休息,包括在许多有镇馆之宝的展厅里,这些沙发也同样存在,你不必为找一个歇脚的地方而烦恼,你也可以安静地坐下来从不同角度来欣赏名作。而且,工作人员在看到你歇脚时,绝对不会用异样的眼光来打量你,因为,布置这些沙发和长椅,就是让你能在博物馆里多呆一些时间,让你可以细细品味和打量。
四、能动手吗?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怪,对博物馆而言,有什么DIY概念?可在华盛顿,有!在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小朋友们可以用动物骨头模型来拼接一个小化石,也可以请工作人员把一只小蝗虫标本放在自己的手上,仔细看看它的前额,知道昆虫的进化过程;在非洲艺术博物馆,你可以按照你对于非洲的理解,为非洲人的服装和饰品着色,并把涂好色的画挂在艺术室的墙上。这些动手的项目,都是免费的,而且是敞开和受欢迎的。别小看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安排,动一动手,你对于文化的理解就可能加深很多。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些博物馆,都是一个重要的科研和交流场所。每个博物馆,你都可以看到附属的实验室、教室和会议室。史密森博物院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体系,同时,它也是一个研究中心,从事着公共教育、国民服务以及艺术、科学和历史各方面的研究。我在参观博物馆时,就常常看到展厅末端的会议室或教室在上课,这与国内确实很不同。
五、有个性吗?这是一个小问题,但感受很深。在华盛顿,每个博物馆都个性十足,这种个性不仅仅是外观、装饰与内容的高度一致,而且往往体现在细节上。一个饮水处,一个洗手间的标志和大门,一个长廊的设计等等,每个博物馆都不一样。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们让你感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别具特色的历史长河之中,必须沉浸下去。
六、最后一个问题,人多吗?这是一个无法与国内比较的问题,但确实很关键,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参观者的心情。确实,参观的人很少,绝不可能与国内相比。我在工作日和双休日的不同时段都去了博物馆,不少时间里,展馆的工作人员比参观者多。只是在双休日的下午,一些热门展馆,如同航天航空或者是自然历史馆,才稍稍感觉到这里作为全球顶级文化场所的热闹场面。正是由于人不多,让免费的价值得到大大提升,任何游客可以徜徉在此,或者在国家艺术馆的达芬奇名作前端详许久,或者在航天航空馆的黑鸟隐形侦察机前从容地摆个POSE。相比之下,上海博物馆一免费,常常人满为患,结果,厕所的卷筒纸没有了,马桶和水龙头也总是坏的——因为人太多了。
史密森协会国际交流部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上述种种安排的原委,她说,近20年来,史密森博物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Move from object-centeredto visitor-centered”,就是说,“从以展品为中心向以参观客为中心转变”,因为博物馆的一大职责是传递文化,让参观者入脑入心,而每个参观者只有更多地去品味、去交流、去动手试一试,才能更直接理解展品的内涵。
参观科技博物馆作文 篇10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虽说去过一次科技馆,但大家还是很期待。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科技馆。
我们首先参观了三楼,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挑战与未来B厅”中的一个巨大的树根。一个无比粗壮的树干下延伸出无数条根须,这些根须有的很小很细,就像一棵棵小草,依偎在大树干的身旁,有的则又大又粗,甚至像大树一样!这些根须的排列虽说没什么规律,但却让人感到舒服,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赏心悦目”!我拍下了很多照片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离开了三楼,我们来到了二楼。在二楼,我们看到了一个圆形的屋子,进去后,它会表达一些关于月球的只是,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们离开了科技馆,来到了动物博物馆。在那里,我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在参观许多种类狗的时候,非常喜欢狗的高欣然兴奋地和我说:“这是萨摩耶,那是……”我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参观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返校了。
参观宁波博物馆作文 篇11
乘坐扶梯,登上二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金鸡图,它们或是国画巨作,或是刺绣珍品。令人惊叹的是,针线居然可以把百鸟绣活,或展翅高飞、或蹒跚走步,都能呼之欲出。
走进《东方神话》――宁波史迹陈列馆。这里有河姆渡文化的精彩演绎,有越人拓地三江的宏伟场景,有越窑青瓷的系列发现,有明州港城的奠基与发展。在这里,我穿越时空,感受着上下七千年的文明。
三楼的民俗馆,对我这名新宁波人而言,有些迫不及待,我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民俗街。两旁商店林立,有缸鸭狗小吃店、赵大有糕饼店、绸庄、钱柜……甚是热闹。瞧那缸鸭狗,金字招牌高悬,大红绸子两边垂,掌柜春风得意、满面红光,预示着生意红红火火,大吉大利。穿过狭长的街巷,远远传来敲锣打鼓声,一队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过来,他们身着红色礼服,或奏乐,或抬嫁妆,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看得我手舞足蹈,跟着凑热闹。
参观兵马俑博物馆作文 篇12
中国航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中海博”)作为国家级的航海博物馆应该成为青少年学习休闲、进行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关注青少年实践教育,探索提高青少年学习博物馆知识的效率和创新型参观模式是中海博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
作为国家推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文化平台,中海博在肩负重要社会责任的同时,如何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如何创新?聚焦“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参观模式探索”这一命题,博物馆必须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直面挑战,与时俱进。本课题立足海博馆实际,对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参观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聚焦受众,本课题重点以中小学生青少年(以下简称“青少年”)。
一、我国青少年航海教育的开展现状
(一)海洋教育与航海教育的关系
伴随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教育和航海教育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青少年教育中海洋教育与航海教育的区别、各自的侧重点及相互的关系、两者对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有着怎样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探究。
应该说,航海教育与海洋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但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各有其主攻的方向和目标。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大环境中,海洋教育的重点在于海洋资源环境和国土权益教育,以激发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爱国热情;而航海教育因其兼哲学性、文化性和科普性于一身,所涉及到的内容要广很多,包括人类涉海活动的人文、历史、科技、文化、政策、国内外形势及军事力量状况等,是世界各大强国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更为贴切,对于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更为直接和全面。
(二)青少年开展航海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航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乏航海入门教育
关于航海文化的研究主要仍局限于航海类高校内,专业性过强,学校的基础教育中又未涉及,因此不具备普适性。而航海文化和海洋文化之、航海教育与海洋教育这些概念的异同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教育界没有形成主体学科,缺乏研究力度。可见,目前的航海教育正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2、航海教育范围较小,教育活动形式较少
据统计,大部分青少年所接受有关航海的教育基本都源自地理课。但事实上,地理课本上的航海或海洋教育偏向于自然科学范畴,几乎不涉及文化科技或科普类,内容十分有限。换言之,目前大部分青少年几乎无法在校园内、课堂上接触到有关航海教育的课程内容。
3、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力度不强
航海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国家走向“海洋强国”之际,作为海洋强国的思想动力,要抓住契机推广文化,必须进一步寻求上级部门的支持。只有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才能逐步推广“入门级”的航海文化,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和航海精神。
二、博物馆开展青少年航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必然的趋势。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与航海教育相关的内容还有所缺失。因此,中海博也肩负着加强青少年航海教育的责任,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爱国情怀,提升思想内涵。作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海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向青少年展示中国航海文化的精髓,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用展品诉说航海历史和文明,启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情感,为他们精神世界的成长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拓宽学习空间,增加知识积累。有人将博物馆比喻成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传递知识,增加青少年的知识积累与文化底蕴,无疑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物之于书本更便于理解所传递的内容,在博物馆还可以亲自触摸、亲身体验,这些都易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是其他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三)锻炼综合能力,提升整体素质。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个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受到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周围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博物馆也为他们提供了精彩的第二课堂,充分调动青少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启发青少年通过观察、自主学习、思考、实践来增强责任意识,提升个人整体素养。
三、中海博对青少年航海教育和参观模式的探索思路
中海博将从有别于传统课堂的角度,以更直观更生动更真实的形式来为青少年授业解惑。
(一)了解受众需求,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种单向性的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往往收效甚微,航海教育的开展同样需要了解青少年受众和学校教育的需求,从对象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方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1、加强合作,整合教育机构与资源。要想从本质上加强青少年的航海教育必须联合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共同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以学生缺什么,感兴趣什么为出发点,利用场馆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和体验式掌握,切实实现博物馆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
2、了解需求,建立展品与课本知识索引。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和学校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必须要了解课外实践的真正含义,要立足学科教材,结合馆内展品和知识点,建立展品与课本知识的索引,系统有序地和教材对接并配套开发主题式的教育活动系列项目。
nlc202309041203
3、明确目标,构建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博物馆青少年航海教育活动评价机制,并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标准。标准可体现活动过程中青少年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拓展探究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作为评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现综合素质的依据。
(二)敢于创新突破,拓展教育方式方法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应该积极打破传统博物馆被动、沉默的宣教方式,主动为参观展馆和参与活动的青少年提供由专业的社教工作者带领,可就任务和问题进行合作、对话及共同探索学习的平台。
1、互动式参观,满足基本的观博需求。
一是“逛”即流动式参观,不强求所见即所得,但要采取不同年龄段梯度讲解的方式,注重展区与展区、展品与展品间的衔接。二是 “练”即互动,让青少年充分参与互动项目,很多知识可能学过说过但未必经历过,通过对互动项目的操作能了解校园外的世界,学电焊、学吊装、学拍电报等。这不仅让青少年接触到了不同的技术工种,也体会到了许多与航海理论密不可分的实操项目,明白航海的意义大到天文地理,小到一根绳子一个集装箱。在互动中产生“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刺激,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会更加深刻。
2、开展具象化表现,丰富重点的表现形式
所谓博物馆的具象化是将展馆和展品所要展示的内涵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具体表达出来。一是情景式讲解。博物馆的展品本身不会说话,而通过特定的服饰、特定的故事讲述恰好缓解了展览的局限性,让展品和故事富有生命力。二是情景剧演出。Cosplay的起源与发展虽然起于西方,但博物馆在突破传统束缚的同时已经逐渐认同并欣赏情景剧的表现手法。复杂的人物故事和关系,晦涩的科学原理和数据,都需要通过一个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如中海博推出的“博物馆奇妙夜”科普情景剧,通过特定角色的郑和、法显、哥伦布、麦哲伦进行交替式的对话,不仅让孩子们清楚地了解了四位航海家的经历,也理清了先后顺序及对航海事业的贡献,它远比讲解员对着航海家的画像去讲故事要有趣多了。三是科普化课堂。在展览知识点到即止或较为零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延伸拓展,形成主题式的科普小课堂,巩固所看所学。形式可以多样,视频介绍、多媒体小课堂等。
3、拓展性体验,增加开放探索的空间
拓展性的体验必须要在满足青少年浏览式观博的基础上,给予更多开放探索的空间和形式。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一是“大家议”,核心是“元认知与感官冲击的对话”。要更多的侧重于学生的兴趣点、本身的元认知与在博物馆中所见所闻以及亲手操作的情况存在什么样的区别。通过设定一些开放式的主题讨论,对自以为了解的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原理,体验以后发觉其差异而产生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二是 “动手做”。这是对一连串观博活动的总结和深化,不论是侧重外形结构的模型制作,还是重点在文化体验的角色扮演,不论是“个人动手做”,还是“团队协作做”,都要求博物馆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调动和激发青少年本能的探索欲望和能力。
4、外巡式服务,提供多元化科普教育
据了解,青少年每年去博物馆的次数并不多,来了之后不走马观花而是认真地去参观参与的则更少。所以青少年的航海教育除了请进来之外还要积极走出去。通过展览进学校的方式将博物馆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和科普知识等通过实物、展板、讲座、活动的形式予以表现。这样的方式往往受众明确、目标清晰、过程和效果也易于掌控。
(三)利用多方资源,搭建教育信息平台
博物馆的教育并非即时性的,青少年的航海教育更加不可能通过一次参观、一次体验、一次授课便算是完成了使命。这是一项需要博物馆积极明确目标、调整思路,采取有效形式,合理规划和部署的长期任务。
1、运用平台优势,发挥航海高校作用
中海博作为国家航海教育的文化载体应及时将高校系统、专业、前沿的航海知识融入到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学术研究中,并通过社会教育的手段传递给青少年,实现资源的汇总整理、消化转化、快速传递的目的。
2、积极融入社会,推进航海文化建设
中海博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配套的文化部分,应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航运中心整体建设进程中,配合国家提出的“航海日”、“海员年”和“海洋文化节”等活动,逐渐推进航海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推动航海文化的宣扬与积淀。
3、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线上线下互动
一是利用网络快速传播航海教育信息。运用独立的网站、微博和微信,并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开发手机导览系统,更快速广泛地传递航海教育信息。二是利用网络全面展示航海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为青少年所共享。三是利用网络广泛开展航海教育活动。如网上答题、网上征文、网上主题班会,网上寻宝及游戏等。
中海博将不断努力探索青少年航海教育的方式方法,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然而现今的教育体系决定了作为校外实践场馆的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只能处于辅助性的地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航海教育问题还需要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的积极重视和有效推进。逐步形成教育机构、学校、家庭、博物馆共同努力的教育体系方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刑静.博物馆学习助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群文天地,2011年第一期
[2] 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J].中国博物馆,2010(1):71
[3] 穆建伟.浅谈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4] 单霁翔.博物馆和青少年德育
【参观兵马俑博物馆作文】推荐阅读:
参观兵马俑作文700字08-26
兵马俑参观记作文500字06-08
参观汉兵马俑的作文500字08-22
参观兵马俑博物馆07-09
参观兵马俑小学优秀日记10-08
参观自然博物馆作文08-27
参观湖南博物馆的作文05-12
参观长沙市博物馆作文06-18
参观科技博物馆作文450字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