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悲剧的现代启示

2024-05-27

凯瑟琳悲剧的现代启示(通用7篇)

凯瑟琳悲剧的现代启示 篇1

毕业论文-爱的压抑与偏至―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及其现代启示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1个不朽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着重分析安娜的爱情悲剧以及揭示其对现代的启示意义。安娜的爱情悲剧经历了爱的压抑与爱的偏至的两极。爱的压抑是没有自我的`爱,既被她的丈夫所压抑,又被当时所处的社会所压抑。而爱的偏至是丧失了自我的爱,压抑的爱被情人激发了之后,安娜将它作为自己唯1的追求。爱的压抑与爱的偏至是安娜爱情的两极误区,表现出她在爱情上没有真正地寻归自我。现代女性在对待爱情上,应该要求建立两性之间的平等自由,在爱情面前保持独立和完整的自我,避免安娜式的爱情误区,寻找到真正的爱情。

关键词:爱的压抑;爱的偏至;现代启示

ABSTRACT

Ana Kalenina is a secular tragic character in Toesita ’s works. This article analysis Anna’s love tragedy and reveals its apocalyptic meaning to modern society in particularly.

Ana’s love endures the inhibition and prejudice. While the inhibition is about person without thinking about herself, she is inhibited both by her husband and the society. As to the prejudice is a person who has lost herself. After her inhibited love wakened by her lover, Anna view it to be her only pursuing. The inhibition and the prejudice to love are the dead corner to Anna’s love, which is revealed by she does not have the character throughout her love.

So, when treating love, the modern women should set up a equal and free between the men; keep a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character when in love; avoid the dilemma situation as Anna, and find the true love.

Key words: inhibition of love; prejudice of love; apocalyptic meaning in modern society

郑和悲剧的现代启示 篇2

同样是7月11日,同样是中国古代的木帆船,同样从太仓出发,到长乐驻泊,伺风开洋。台湾探险家徐海鹏召集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即将踏上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他这个耗资1.5亿元、筹备6年的大型探险,受到了学术界、传媒界、企业界、文化界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甚至还有外国公司已经与他联系,要购买行程结束后的“郑和帆船”。

六个世纪前,曾经风光一时的郑和,奉明成祖之命踏浪西洋,后因朝廷反对之声剧增,又被明成祖下令停止。之后,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担心后人步郑和后尘,甚至把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资料付之一炬。而此前,郑和在他的第七次终结之旅中,已病逝在印度古里。

他一定不会想到,600年后竟然会有“郑和八下西洋探险队”重寻他的航程,从越南、泰国到马来西亚、印尼,从沙特阿拉伯、伊朗到阿曼、肯尼亚,20多个国家、 50多个港口,这一郑和路线又被走透。

“我是替大家圆梦的人。”徐海鹏这样说。这个“大家”包括了大陆、台湾和海外的所有炎黄子孙,当然也包括九泉之下的郑和。而这种圆梦方式多少带有悲怆。

中国曾经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舰队,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也这样告诉年轻人,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比麦哲伦早了多少年,可是,郑和的伟大航程并没有给这个民族带来真正的复兴,反而在炫耀了中华之物力之文明后,很快便陷入衰落。

这一衰就是几百年,由,于闭关锁国,使中国丧失了制度文明的跟进机会,并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海洋强国的地位,和郑和相去甚远。

徐海鹏们的梦想让人们有了一个回看600年的视角,更重要的是,纪念的前提应该包括总结和反思。

下西洋的经济动力

15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明初的“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不仅实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还修建了浚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现在上海的松江当时已是中国纺织中心,江西景德镇则是全国制瓷业中心,矿业、冶炼业、造船业兴旺发达。

然而,永乐之前的丝绸之路已被破坏殆尽,开国皇帝朱元璋却实行海禁,使得商业交流近乎停顿。

在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后,恢复了繁荣的大明王朝需要将富裕的物资向外输出以换取所需时,朱元璋意识到“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便想与称霸中亚的帖木儿商讨修复“丝绸之路”,建立友好关系,但却吃了闭门羹,因为帖木儿认为“一山容不得二虎。”

面对蒙古大军随时可能通过新疆攻打明朝,面对计划中的北京皇宫和迁都,面对修筑长城与帝陵、疏浚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等大工程的巨大耗费,永乐皇帝决定,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贸易政策。

所谓的“请进来”,就是朝贡。朝廷派使节向周边国家传递信息,然后由外国按额定的舶货来进奉贡物,当然,他们交换走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和金箔等。而“走出去”便是让郑和下西洋,到“经济大海”中主动开辟国际市场。

永乐皇帝慧眼选郑和为下西洋之领军人物,除了对他的信任之外,还因为郑和在内官监历练的对物品特有的敏锐眼光。内官监在二十四监中,地位仅次于司礼监,主要负责宫室与皇陵营建中的各种建材和宫廷中婚丧礼仪所需物品。

凭借中国上乘的货物和庞大豪华的商贸船舰,郑和所到之处无不大受欢迎。当时的中国船员惊讶地发现,马尔代夫岛上的一些地区,人们甚至不穿衣服,不吃粮食。当这些尚处在原始状态的土著人看到中国的瓷器、丝绸、漆器、水银、药材、锄犁、铁锅、书画,甚至妇女用的脂粉、针线,是否会认为郑和他们是天神下凡呢?

由此,中国货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抢手货,中国的钱币成为当时的流通货币,好比如今的美元,郑和的船舶也成为外国人到中国的惟一交通工具,而中国人讲究公平交易、互利互惠的贸易原则,成为国际文明经商的典范。

郑和去世的所在地印度古里,是该国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当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路过此地时,不得不由衷地感慨:那个国家的全部贸易都操纵在中国船只手中。

何止印度,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的贸易都在中国人的掌控之中。可以说,中国的海上“瓷丝之路”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和为贵”的独特外交哲学

经济实力是大国实力的象征,也可以被当作霸权的资本,随从郑和远航的船队上有数以万计的官兵,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可以所向披靡。

然而,当年的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到来并不畏惧,相反,把郑和奉若神明。

据史料记载,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过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也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所以他在东南亚地区还帮助当地人建立清真寺,传播伊斯兰教。

并且,还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捕鱼,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爪哇岛,人们将郑和奉若神明,将6月23日蜒当年郑和初来到岛上的日子作为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

一时间,向中国学习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社会的主流。据《明成祖实录》记载,当时“愿比内郡依华风”、“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冠带还国”。各国纷纷派使节到中国朝拜,有些国王还亲自来华访问。渤泥国王麻那惹加纳乃就因病客死中国,临终上表,愿“体魄托葬中华”。

2003年,《纽约时报》驻东京特派记者纪思道在东非肯尼亚沿海的一个原始村落里采访,还惊讶地发现当地有中国人的后裔,而他们的中国祖先很可能就是郑和船队中的水手。

不过,历时近30年的远洋航行,路途中也难免有摩擦。但每次郑和都“化干戈为玉帛”。这种不以强欺弱的大国气度实为难得。

在印尼,至今还流传着“麻喏八歇国六万两黄金”的故事。那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当时,该国的东王、西王正在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的船员上岸到集市做生意,被西王误认为是东王的援军而被误杀,共170人。

“爪哇事件”激怒了郑和部下的官兵,他们纷纷请战要报仇雪恨。郑和第一次远洋就遭此不测,眼见着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西王闻讯十分害怕,特派使者谢罪,并愿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然而,当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而西王又如此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郑和在禀明皇朝之后,放弃了六万两黄金的赔偿,化干戈为玉帛,西王颇为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交通部原副部长、中国航海学会名誉理事长林祖乙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许多史实可以证明,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对他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而是发扬中华民族睦邻友好的传统,创造和平环境,共享太平。”

道德感召遗惠至今

郑和出去后首先把明成祖的旨意带出去。船队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开读赏赐”,宣读大明皇帝的敕谕,即“宣教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正朔”就是中国历法。

“表面上看,“颁正朔”不过是赠送中国历书给各朝贡国,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当中的内容极为丰富,集中了中国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的对季节、气候的规律性认识,历书内容还包含许多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等,是中华农业文明的集中体现。”北京大学教授何芳川说。

何芳川认为,在郑和那个时代,亚非诸国与中国之间,在文明梯次上的落差是很大的。郑和大规模船队的访问对那些国家形成了不小的文明冲击。

各地的“三宝庙”、“三宝垄”、“三宝井”都是人们为怀念郑和而专门修建的。同时,海外根据民间传说,命名了不少与郑和有关的有趣的名称,如泰国有三宝公鸡,印尼的三宝公鱼,又叫舢板跳鱼,把郑和当作海外华人华侨的保护神。

而古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南亚海啸受灾国因担心美国乘虚而人,拒绝美军救援部队进入。由此可以看到郑和船队的道德感召力。

厦门大学教授李金明认为,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在东南亚地区就建立了一种中华文明的网络。郑和船队送给当地人礼物,鼓励他们朝贡,前后到达30个国家左右,从没有欺负当地人,侵占一寸土地,

而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老牌殖民者身上,无疑是吞并他国的最好时机,而中国人奉行道德礼仪至上。

中国传统观念上没有把人家土地作为殖民地的先例,明成祖言:“今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因此,郑和的远洋航行和西方地理大发现完全不一样。李金明说,地理大发现本身含有一个贬义的意思,往往伴随着殖民和掠夺。

“什么叫发现,难道你到达的地方就是你发现的地方,美洲肯定是印第安人发现的,他们一直就住在那里,但为何历史上总说是哥伦布等人发现的,为何不是印第安人?”

郑和没有掠夺,没有抢占土地,这和发现不一样。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的历史改变了。郑和最远到达了欧洲,东非,但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反之,却是中华文明随之传播到那些地方。

中国官方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领导小组筹备办公室学术顾问,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说,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价值观是和平、交流、尊重和宽容。由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威胁论也甚嚣尘上,借纪念郑和宣传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很有必要。

而且,郑和下西洋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已经很有成效。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曾经说过,中国威胁不可能,从历史上讲,中华文化就没有这样的传统。要侵略,600年前就侵略了。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有助于宣传中国和平外交的政策。

郑和的结局

关于郑和下西洋突然的停止,有很多说法。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郑和船队有本身的弊端;例如船只数量大,人数多,所需的人力、物力太大,时间长,长期下去难以维持。

船队带出去的丝绸、瓷器在明朝时候都是官府供应,官府于是征调采各地服役人员到北京来制造,也就是“匠籍制度”。

劳作人员没有积极性,管理都是靠棍棒,货币发达后,用白银来雇工人干活,费用太大,官府工业萎缩,下西洋所用的货物供应就此打断。

更重要的是,地方和中央矛盾激化,其中福建、广东和浙江三省影响较大。每次朝贡船所带来的贡品都要经过这些地方运到北京,运费由地方安排,路途遥远,要民工挑。碰到农忙时候,很难找到人,给地方的经济造成较大的负担。

“所以,很多地方上奏朝廷,要求停止朝贡。”李金明说。

当北京的皇宫三殿失火后,朱棣以为是上天在惩罚他,于是开始停止一些不利于老百姓的措施,其中包括郑和下西洋。

时平认为,封建社会最为根本的是农业,是土地,是大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加强,对贸易加以禁锢。

另外,还由于中国人对世界认识不一样,对海权的认识不同。“为何在郑和之前、之后都没有如此大规模的航海?”

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海陆国家,海权还是陆权重要是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问题。郑和航海只是明成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一种思考,这可以从明朝几代皇帝对海洋的态度上看出。朱元璋禁海,朱棣宽禁,朱棣的儿子禁海,孙子则宽禁。到了中叶时,由于海盗猖獗,才逐步导致了禁海;

更重要的是,李金明认为,郑和船队最终的停止关键是和国家的体制有关。

在他看来,很多人认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归于海禁、缺乏海洋意识,这是片面和有偏见的。因为中国和日本相比,当时日本1639年就开始锁国了,时间长达200多年,1859年被美国人强行打开,就在这个时候,日本选择了改革,向资本主义过渡,自此日本开始发展起来。

从600年的教训看,海洋,是中国未来的战略所在。

郑和悲剧的现代启示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故事还经常被编成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人们在其中看到更多的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威风和异国风情的多姿多彩。但是,关于中国古代航海事业如何从郑和时代的巅峰一下子落人低谷,却很少体现。

有人提出,如果没有实行“闭关锁国”,郑和的航海时代是否就不会没落呢?他是否有可能比哥伦布先发现新大陆呢?中国是否可以由此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格局走向?。

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如果没有闭关锁国,当时的中国也不会实现地理大发现,因为“地平的大地观”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而麦哲伦、哥伦布这些西方探险家却已经接受了大地是球形的理念。

此外,在研究郑和的学术界,也普遍认为这些假设都不能够成立,因为郑和所处的中国社会不具备这些条件。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马超群说:“中国当时的航海目的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当时为了炫耀大国之威,睦邻友好,采取‘厚彼薄此’的贸易手段,严禁民间贸易,导致国库亏空。”

可以说,作为当时的中国决策者来说,是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同时,中国当时实行的大陆政策,决定了防御的重心在于北方蒙古人,粮食运输主要靠运河系统,发达的自给自足经济也不需要更多的外来品。

“而欧洲人则不同,他们正处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海远洋是为了到海外寻找资源和市场,这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一直推动着他们向海外拓展,从而真正打开世界市场。而‘重农抑商’的中国封建王朝是不会走到这一步的。”

时光飞逝到500多年后,中国终于又打开了国门,并由此重振国力。这一次,中国人弥补了郑和时代“重政治、重文化、重道德而轻经济”的缺陷,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20多年来,年均9.4%的经济增长速度,让世界惊叹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引擎,但也让居安思危者冷静地反思蜒这种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缺失和危机?

中国已经从不重视海洋的农业文明走向重视商业的工业文明,然而,人们也在担心,中国是否会走人另一个误区?

如果说,郑和时代因为缺乏足够的经济动力,被西方甩在了历史的跑道上,那么,如今中国在拼命追赶西方经济的同时,不应重蹈覆辙、顾此失彼,还应该重视文化的力量、道德的“软力量”。

凯瑟琳悲剧的现代启示 篇3

——变调的爱

人们总是热衷于讨论所谓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的分别,并将自己所知晓的悲剧进行归类,然而我必须说,在我眼中,奥赛罗的悲剧,是个典型的性格悲剧。

并不是简单基于奥赛罗的性格,这或许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联想。因为奥赛罗的悲剧,在如今的现实社会中已经快要成为常态了。

让我们来重复奥赛罗的故事——两个人因为爱走到了一起,在这个自由恋爱取代了盲婚哑嫁的时代,两个完全没有感情的人,真的那么容易迫于父母的压力走到一起吗?我所知道的很多夫妻,嘴上说着是被迫走到一起,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之间必然是有感情基础的。这和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之间的感情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走到一起之后,奥赛罗和苔丝狄梦娜之间有了一段蜜月期,在这段时期,身份的差别阻碍不了他们,相恋的甜蜜让奥赛罗为之奋战。他们为了彼此的爱情和家庭而努力,就像如今每一对夫妇一样,在成婚之后都有一段共同奋斗的时期,从一穷二白开始,这也是婚姻中最让人怀念的时间段,夫妻之间不仅仅有爱情,还有理想,他们不仅仅是夫妻,还是共同奋斗的伙伴。

然后波折来了。伊阿古阻挠奥赛罗的方式,是看准了奥赛罗的多疑,说苔丝狄梦娜与旁人有染,还捏造了许多证据。于是暴怒的奥赛罗选择掐死自己的妻子,却又在事后后悔地自杀。

多么急转直下的故事,然而类似的剧情不断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伊阿古是谁?他是慈爱的母亲或者父亲,是你的挚友,站在你的立场上指责你婚姻的另一半没有全心全意为你付出,对方对不起你。怀疑的种子就在你心中种下,原本美满的婚姻产生了裂痕。

伊阿古是谁?他是凭空的怀疑和猜忌,教你如何去揣测对方手机上的短信,出门时见过什么人,于是你渐渐怀疑,渐渐针对,甚至无法容忍对方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你总怀疑那里有将你的爱人带离你的因素。

伊阿古是谁?他是风言风语,恶意的针对,无法针对你就针对你的家庭,针对你的情感,假装不经意地说着那些诛心之言,你却把毫无根由的这些话放在心上,相信了敌人,疏远了家人。

凯西奥是谁?他是或许毫不相干的某个人,是曾经的友人,却也是你怀疑的对象,是可能干扰你婚姻,毁掉你幸福的那个人,于是你憎恨,疏远这个人,而你的爱人或许并不知道这一切,她亲近他是因为你,却因此被你用异样的目光看待。

凯西奥是谁?他是你婚姻中的障碍,是出现在两人之间的第三者,是你全心阻止他破坏你的幸福的那个人,你厌恶他,也希望你的爱人厌恶他疏远他,但现实决定着一切未必如你所愿。

凯西奥是谁?他是你想象中存在的那个人,虚无缥缈,你相信一定有这么一个人存在,因为他有种种方面比你强大,所以你的爱人并没有真正选择和你在一起,只不过是为了和他在一起将你作为了炮灰,你愤怒,你暴躁,你想要找出凯西奥维护你的婚姻,然而你找不到,于是你将所有的怒火发泄在你无辜的爱人身上,哈,只有死亡才能制止出轨?

爱是不安,爱是怀疑,爱是疯狂的独占欲。

爱是妒忌,爱是自卑,爱是无中生有的猜忌。

到底谁说爱是包容是相信?如果真的是这样,怎么会出现那么多扯不清楚的所谓“出轨”?当我所看见的不知道多少桩婚姻都以同样的理由进入冰点,甚至最终宣告破裂,不管是不是一起风风雨雨走过二十多年,不管是否有过共同患难的岁月的时候,我见识了所谓“出

轨”和“小三”的威力。他们的威力并不在于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威力就在于——他们或许根本不存在,但你永远摆脱不了他们的阴影!因为每一个人或许没有奥赛罗暴躁到直接杀人的性格,但每一个在婚姻之上,永远多疑!

因为自卑,所以不相信对方会对自己忠贞,总以为会有一个人比自己好,所以虚构出了对方出轨的事迹。

因为自卑,将自己不够好这一点掩藏起来,总拿着所谓的出轨当做把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对方的一切。

因为自卑,所以在对方或许真正出轨的时候疯子一样,失去了所有的矜持和原则,忘记你的骄傲,或是卑微地祈求对方的施舍,或是疯狂地想要报复。

因为多疑,所以两个人的婚姻中出现了本来根本不存在的第三者,互相指责攻讦。因为多疑,所以不信任这一段婚姻能够走到最后,即使是曾经那么相爱。

因为多疑,所以从每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收集着所谓的证据,即使是再小的一件事也可以用来争吵,以小见大是每一对夫妻的绝招!

我对婚姻的看法一直都是悲观的,因为我见证了太多和奥赛罗类似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里,凯西奥本是被臆想出的角色,伊阿古更是凭空被夫妻捏造出来,他们自卑,怀疑,容不下对方有自己的圈子,强行要对方完全成为自己操纵的所有物,一举一动,思想,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和自己所想的一样——他们以为这是信任,他们以为这是爱情!

可是这是信任吗?这是爱情吗?这是婚姻吗?

哥林多前书说:爱是长久忍耐,和蔼仁慈的。爱不嫉妒,不吹嘘,不自大,不罔顾规矩,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轻易动怒,不计较别人所加的伤害,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爱能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

然而什么时候,爱变了样子?是否真的是所谓大道废,仁义出?又或者,是人们忘记了真正的爱?

庄子学说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篇4

庄子学说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姓名

韦金梦

班号 018

指导老师 李宁琪

2013年6月25日

庄子学说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一、庄子其人与其思想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在思想上,他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通常被并称为“老庄”。庄子发展并丰富了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是由战国时期庄子所著,也有说其中有些内容由后人所著加。历史上关于庄子的记载较少,后人只能通过《史记》和《庄子》来了解一些。《庄子》一书现存世版本共计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一书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巨大,其兼具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除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外,其独特的散文集式写作手法,在当时独树一帜,被古往今来名家所推崇。

《庄子》的哲学思想秉承老子且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主要体现在庄子的自然观,其最高概念和范畴是道,形成了庄子的学说。庄子的大道是德行的根本。庄子的认识哲学创建了“相对论”认识观。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的人生哲学形成了庄子的核心思想。

庄子哲学不乏管理智慧,其对于治国治企均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其中一篇“应帝王”中说:“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意思是说圣贤的人治理国家难道只去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吗?管理国家必须先自正而后感化他人,这不过是让人民尽其所能罢了。管理之道同于治国之道,管理者不能自正,怎么可能管好企业呢?管理者要明白怎样去管理,如《庄子》所说:“汝游心于淡,和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要淡泊于心,神气恬静,政策和措施的施行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恰到好处。管理者应有管理境界,如《庄子》所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持;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庄子的思想、生活态度、文学,在他表达和实现的途径与过程中,蕴藏着深刻与丰富的内涵。这不但给后人提供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模式,而且 也成为我国经典文化的重要精神来源,为后世开启智慧之门。在现代企业企业管理中,亦可通过《庄子》窥得管理精华之一斑。

二、管理哲学

同孔子、孟子、老子等人一样,庄子的智慧也是企业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他最主要的思想深深地体现在《庄子》内篇,而外篇主要是庄子学生的著作,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杂篇也同样值得管理者借鉴。

《古木与雁》的故事讲到:一天,庄子和他的学生在山上看见山中有一棵参天古木因为高大无用而免遭于砍伐,于是庄子感叹说:“这棵树恰好因为它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晚上,庄子和他的学生又到他的一位朋友的家中作客。主人殷勤好客,便吩咐家里的仆人说:“家里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将那一只不会叫的雁杀了来招待我们的客人。庄子的学生听了很疑惑,向庄子问道:“老师,山里的巨木因为无用而保存了下来,家里养的雁却因不会叫而丧失性命,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繁杂无序的社会呢?”庄子回答说:“还是选择有用和无用之间吧,虽然这之间的分寸太难掌握了,而且也不符合人生的规律,但已经可以避免许多争端而足以应付人世了。”世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面对不同的事物,我们需要不同的评判标准。对于人才的管理尤其明显。一个对其他企业相当有用的人对自己来说不一定有用,而把一个看似无用的人摆正地方也许就能为你创造出你意想不到的收益。某个单位里调来了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紧张得要死的坏份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里是个能人,根本就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四个月过去了,新主管却发威了,坏份子一律开革,能者则获得提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个月中表现保守的他,简直象换了一个人。聪明的领导人应该学会发现人才的优点,使得人尽其才,尽量避免人才浪费。审慎选择适当人选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必须靠平日不断地观察,留意每个人的发展动态。在检视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掘能干的部属,并且还要剔除办事不力的员工。

《庄子·太宗师》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句话常被用于爱情之中,相濡以沫更成为坚贞爱情的至高表现,但是,现在的我们却更多的选择“相忘于江湖”,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明白因地制宜的道理。无独有偶,在营销生活中,因地制宜也是制胜法宝,肯德基在中国的21年,是“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21年,是因地制宜的21年。为了适应中国人口味的需求,它生产具有中国特色的豆浆、油条等,备受广大顾客欢迎。但如果肯德基在中国的土地上仍坚守自我,不肯改变,那它在中国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相忘于江湖”是一种逍遥自得的洒脱,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创造。

《庄子·逍遥游》中讲道:水汇积得不深,它就没有力量浮载大船;风聚积得不雄厚,它就没有力量托负鹏鸟巨大的翅膀。现代企业若要在市场中占稳一席之地,若要在行业中引领潮流,就必须具有战略远见,创造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打造最卓越的团队,提炼优秀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积淀了深厚的功力,才能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像大鹏一样一飞冲天。周海江骨子里有一种敢于破旧立新的改革勇气,正是这种勇于改革的精神,使他在所投身的红豆事业中,敢于向旧观念、旧制度挑战,厚积薄发,用他在大学里学到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知识,使红豆这个起步于乡镇企业的小厂一步步向现代化企业迈进。

《庄子·天运》中说,礼义法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变化,并以东施效颦、孔子问道于老聃等故事,来阐明不假思索效仿他人的不良结果以及变化发展的重要性。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革新。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提供更适合人们的产品和服务;只有不断地根据环境调整企业战略,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优势;只有不断地思考企业自身状况,才能更多地发掘自身潜能。微软公司每推出一个新产品都会空出一段特别时间给产品团队做一个系统化的“自我批评”,所以小组成员都会被询问,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每一个动作和决定都会被分析,结果将在公司公布,以帮助别的小组避免同样的问题,让公司的项目能越做越好。比尔·盖茨鼓励员工畅所欲言,对公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甚至上司的缺点毫无保留地提出批评、建议或提案,让公司得以不断发展。

《庄子·秋水》曰:“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现代企业,必须树立自己独特的形象,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品牌特色。否则就会像到邯郸学走路最终只能爬着回家的那位寿陵少年一样,失去了企业本身的产品、服务和理念。若只是一味照搬其他企业品牌,不能形成自己产品特色,企业的前途就非常令人担忧了。庄子认为,默默无语地专注,以极大的热忱使精神达到高度集中,成功制胜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多。有很多企业的低效或死亡,往往就是因为不够专注造成的。企业不能专注于擅长的行业,看到股市热就投股市,看到房市热就投房市,终致自身不保;管理者不能专注于管理本身的研究与实施,反而去发展自己的其他爱好,或者钻在执行层面跳不出来,结果管理效率就会非常低下;普通员工不专注于本职工作,结果在工作中谈生活,生活中愁工作。如此公司上上下下都不专注,一个企业怎么可能成功呢

三、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庄子关于“天道自然”的哲学思考,以充满智慧的眼光、沉着深思的理性和超越时空的洞察力,对宇宙的奥秘及其自然内在的规律有着深刻而独到的感悟与理解,其极具穿透力的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交给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九大手段: 1.要减少纷争、运用庄子式冲突管理

2.要减少每个人所受之压抑,在尊重每个人的不同状况与诉求的基础上,促进个人潜力充分发挥

3.领导者不要过分追名逐利,并且更多以服务者姿态出现,而非对部下施以过多强迫和管束;4.尽可能减少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去掉不必要的活动和行为,尽可能使之轻松自在,从而节约人的体力和智力,并增加其满意度;5.鼓励和宽容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激发人内在的成就动机和道德动机等,而非过分依赖外在奖惩,使人能够比较不在乎成败得失,而能充分发挥自己力量;6.以各种手段促进和保持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互相尊重,避免互相破坏;7.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管理,提高全员的修养,尤其是将与其他8种手段相关的知识在全员中普及,并使员工在需要这些知识时可以迅速获得,并经常能不自觉地接触到这类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以理论、最佳实践等形式体现。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篇5

指导教师

学院: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7班

姓名:

学号: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社会内涵, 并揭示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上的现代价值。道家文化的核心元素无为而治在中国的现代管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在提高领导者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关系, 为现代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

道家 无为而治 现代管理

治理国家就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老子所说有关治国安邦传颂很广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既生动有趣而又寓意深刻,治理国家就如烹制一道美味的小菜(小菜一碟,而不是什么名贵大菜),反映了道家宽广的胸怀和幽闲的心情。烹小鲜,一表示这是一桩小事,不用着急着慌;二是烹小鱼不可随便乱翻动,要不然鱼就碎了。急了,就会乱了分寸,乱动就会把事搞得一塌糊涂。古人评论这句话是“不多事琐碎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不教”,而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治国若是,管理一个企业自然更不在话下。

道家一直以来倡导“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管理哲学。道家认为,治国必须坚持政策的一贯性,政策多变则扰民。这就是老子说的治理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搅动它,而是要依据规律,使用巧力,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促使其变化。

其一,管得少才是管得好。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决策。把握好做什么、什么目标、哪里做、何时做、谁来做,想办法找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激励部下去做,而不是代替部下去做。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控,控制的最高境界是少控制、不控制,如果管理部下时“天天搅动小鱼”,就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在管理方面,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管理者,要管头管脚(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其二,管得少不是不管,而是要抓住管理的关键。这个关键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越权管理、不越级管理,通过管理人的思想管理好人,通过管理人而管好事。要求管理者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化繁为简,管理简单化。

其三,管得少又管得好,关键在于建章立制。通过建章立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减少例外事件,从而做到“闲”而有效。

其四,管理要建立合理预期。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员工、供应商、顾客无法合理预期。没有合理预期,员工及与其合作的利益相关体行为短期性、不确定性增强,而短期行为、不确定性行为大量存在,使企业的稳定性减弱,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性增强。《庄子·齐物论》中有个朝三暮四的故事,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都高兴了。为什么结果一样,朝三暮四猴子不高兴,而朝四暮三猴子就都高兴了呢?这里面有个管理的预期问题,前者预期置后,变数增加,风险增加,所以猴子不高兴。由于预期不同,导致猴子的积极性不同。其实许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为什么不能多一点“朝四暮三”,少一点“朝三暮四”。同样的代价,由于传递给予企业合作者的预期不同,双方合作的效果将大相径庭。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要胡作非为。这种“无为”,能够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

而在效果上可以达到“无所不为”。这一原则表现在管理活动中,便是管理者在具体事务上无所作为而放手让被管理者积极有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若要达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企业管理者本身必须具备虚怀若谷、胸襟开阔的素质;必须要有容人、容事的气度和风范。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领导者如果要做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就必须在干部和员工的使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伯乐寻千里马、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以充分调动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必须建立一套道法自然、适合本企业特点、有前瞻性、与时俱进的管理机制,企业才能灵活自如、游刃有余地运作。

中国古代强调管理的最高目标是无为而治。无为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的变化之意。要按照道即客观规律办事而道常无为。所以,管理者就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就是说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自然为法,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从管理的角度讲 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遵循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一切从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袁声莉, 杨耀峰, 现代企业管理[ 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2 ] 文选德.道德经诠释[ 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3 ] 刘曾惠.道家文化面面观[ M].齐鲁书社, 2001

[ 4 ] 罗宾斯, 库尔特著, 孙健敏等译.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5 ](美)C.W.L.希尔, G.R.琼斯著.孙忠译.战略管理.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6 ]葛荣晋,李伟波.道家的“无为而治”与企业的科学管理[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111~116.

[ 7 ]高利民.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05~112.

[ 8 ]魏宏森.系统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 9 ]王凤彬.“全息”原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5,23(3):8~12.

[ 10 ]许建良.道家“无用之用”的思想及其生态伦理价值[J].哲学研究,2007(11):44~48.

[11 ]宋培林.基于不同人性假设的管理理论演进[J].经济管理,2006(11):19~24.

希腊悲剧启示录 篇6

2009年,欧盟27国中,有20国都存在赤字超标。最先崩溃的希腊,与紧接着出现国家债务危机的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一道获得了西方媒体颁发的新封号:“欧猪四国”(四国国名首字母排列为“PIGS”)。比利时、意大利也从今年3月开始,被怀疑在主权信用上存在尚未爆。

发的危机

2010年2月8日,曼哈顿上东区公园大道的一处豪宅里举行了一次“集思晚餐会”,来自索罗斯、保尔森等基金公司的代表经过24轮讨论,形成了对冲基金能从欧元下跌中获利的共识,其后一周内,6万份做空欧元的期货合同完成,这是自1999年此类合约的最高纪录。

投机者欢庆胜利的时候,希腊人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从2009年底至今,希腊国内各行各业的职工、新闻机构和公务员组成罢工联军,让罢工运动“盛况空前”:2009年12月的农民封路、市民游行,2010年初升级为行业性、全国性罢工;2月10日受罢工影响,希腊国内航班航线关停,国营铁路中断9小时之久。被堵在火车站的雅典市民米切斯诺懊恼地说:“希望罢工时间别太长,去年我们经历太多类似事件了。”

他的希望落空了,从2月中旬开始,众多学校、医院和政府部门关闭或进^紧急状态。3月11日,雅典的示威游行中,燃烧弹加石块VS高压水枪和防爆武器,珠宝店、银行、戏院隐在黑烟和火焰中。3月16日公共电力公司全员罢工,12家电站暂时关闭,靠紧急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进口的4.5亿瓦电力,希腊才不至于一夜回到蜡烛油灯的时代。

2010年春节恰逢情人节,狂欢的彩车被塑成希腊总理手捧大把钞票的模样,急得一头包的希腊社会党政府恐怕真是需要这些钱,他们的国家眼看就要破产了。

希腊领军“欧猪四国”

2009年10月,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须在2010年内紧急筹措540亿欧元资金,否则将破产。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均毫不客气地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调低至相当于“均叛股”的层次。

为应急。2010年政府将关停转制一些政府机构,公务员工资削减10‰通过大幅度提高税率、将退休年龄延至63岁、冻结2010年的养老金来增加政府收入。2010年3月3日下午,总值48亿欧元的一揽子紧缩方案公布,力求年内减少赤字4个百分点。

执政党自然知道紧缩的财政政策可能的后果,但身处特殊时刻,能够采取的每种方案都会造成不同程度伤害,如此选择是迫不得已。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2月2日晚发表电视讲话,言辞恳切地呼吁国民:“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需要保护好我们的经济,正如我们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保护好我们的家庭一样。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之后愈演愈烈的群众运动表明,希腊人并没有被感化,他们愤怒自己的财产被用于填补从没听说过的国家债务,又无比困惑希腊怎么就突然濒临破产边缘。

这种疑惑和愤怒,很快就将被更多欧洲人体会到。2009年,欧盟27国中,有20国都存在赤字超标(即超过GDP的3%),紧跟希腊之后爱尔兰赤字占GDP比例为10.75%,西班牙也超10%。最先崩溃的希腊,与紧接着出现国家债务危机的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一道获得了西方媒体颁发的新封号:“欧猪四国”(四国国名首字母排列为“PIGS”)。比利时、意大利也从今年3月开始,被怀疑在主权信用上存在尚未爆发的危机。

对于是否应该掏自己腰包为希腊及更多“兄弟”国家埋单这个问题的争论,激起欧元区状况稍好的国家(尤其是德国)民众的普遍反感。但病灶源于希腊的债务危机,沿着“欧元”这条生命线,已经成为欧洲通病,不管情愿与否,希腊必须挽救。这一切重创了正在筹划与美元抗衡的欧元,更打乱了欧元区从经济危机中恢复的原定计划。

但有一点很快得到了证实,那就是希腊领军的“欧猪四国”并不是遭遇飞来横祸,从国际上各机构展开的调查上看,危机深重是错误与谎言累加的结果。

饮鸩止渴

今年1月12日,负责监管的欧洲统计局表示,希腊统计局2009年10月提交数据时上报说受到了“政治干涉”,当时为守住欧盟的3%标准线,希腊政府作假少报财政数字。德国《明镜》周刊随后揭出:希腊曾将军事开支及数十亿医疗债务故意安排在资产负债表之外。

但这还不足以掩盖债务超标,面对打开的债务缺口,希腊政府再次想到了金融界的朋友们。《纽约时报》2月14日报道说,过去10年间,希腊政府一直与高盛为首的华尔街投资银行保持密切联系,多次通过使用名为“外汇掉期交易”(CCS)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的金融衍生品来粉饰真实的财政状况。

随着美国政府对高盛的调查逐步深入,更惊人的隐情浮出水面:事实上,高盛正是使用这些产品在2002年秘密为希腊筹措了10亿美元贷款,才让希腊的财政达标,把财政问题四伏的希腊送进了欧盟的大门。

外汇掉期原本是政府融资的正常方式之一,政府可以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将某种货币下的债务换成其他货币发行,而在未来某到期日转换回原来的货币债务。这样一来,当年的负债就被转移到未来某个约定时间点上才浮现出来,从而不需计入当年的财政数据。但2001年高盛给希腊政府提供的调期业务却是以虚构的交换汇率设计出的特殊方式,比正常情况下融资更快更多风险自然更大,这一招抓住了当年欧盟法规上的漏洞,从而“合法”地将希腊的债务问题“解决”了。有消息称,为此高盛获得了高达3亿的酬劳。

但这还只是踏进恶性螺旋的第一步。正如希腊前经济部长马诺斯(Manos)所说,2001年加入欧元区之日,正是问题出现之时。

入盟,不仅仅统一货币,还很大程度上让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开始向往享受同样的生活方式。最初加入欧元区的几年,希腊人开始在乐观的经济形势下,放开手脚购置房产新车,熟悉和爱上了信用卡。2004年奥运会的世纪回归,近90亿欧元的投入在当时就引起了因奥运将拖垮希腊的担忧,果然从2004年希腊开始直线下滑。已经产生的路径依赖,让希腊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与华尔街金融巨头的谈判桌上。习惯高福利、高收入的希腊人对政府试图用紧缩政策消解债务的尝试,一律报以同种反应——罢工!

不仅希腊,当年高盛研发出这些金融产品之后,地中海国家争相购买,从而在各国累积起了能导致而今全欧洲危机的债务。欧盟内部稀松的监管,让隐患潜伏更容易。2010早春这场必然来临的灾难,只因为背后交易不透明,才让人感觉措手不及,所以最初希腊争取来自周边国家和IMF援助的努力屡屡碰壁。

希腊财政部长乔治·帕帕康斯坦季努

从上任后每天睡眠不到四小时,他是2009年10月政府最初承认债务危机时临危受命搬进财长办公室的,而这间办公室他在2月份的整个第二周都没能进去,因为示威者包围了政府大楼。这位48岁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曾经在OECD(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工作10年,其后还出任过希腊驻欧盟经济政策委员会代表,可此时此刻私交并不能换来实质援助。

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员国不得援助预算出现问题的国家。所以直到欧元区将被拖垮的前景浮现,3月16日各国才勉强商议出一个能绕开《马约》的援助计划,有望以高利率借款给希腊。各国态度暧昧,援助方案迟迟不见,让希腊决心自救,祭出紧缩财政政策,直面此起彼伏的国内罢工,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度过了艰难的150天。

刚刚过去的3月12日,81岁高龄的总统帕普利亚斯在议会大厅宣誓连任,头发和眉毛都白了的老人在神职人员身边缓缓地讲到:“未来任重道远,我希望希腊人民能够坚强面对。”总理帕潘德里欧皱着眉站在他背后,相信也在祈祷能获得上帝多一点庇佑和来自希腊人民的多一点支持。

反思与阴谋论

当欧洲全被牵连,人们渐渐意识到希腊是最弱一环却不是祸首,反思铺天盖地,最先被揪出的批判的,竟然是欧盟本身。

一直以来世界都在怀疑野心勃勃的欧盟有多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藉藉无名的比利时首相范龙佩一阵喧嚣过后被推上了欧盟首脑宝座,已经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这个疑问。

欧盟原本设有统计局负责监控各国财政,但单靠一个新设机构就想让27个国家的财政部诚实守法不作假账,实在想得太简单。希腊等国的违规行为持续10年终酿大祸,欧盟本身的过快扩张和糟糕管理,难辞其咎。如少数国家那般呵斥勒令希腊等“不合格”国家退出欧元区,而不是系统地对机制和运作上存在的深层问题进行检讨,既不能解决现时困难,也无法消除欧盟未来真正的危险。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提出建立EMF(欧洲货币基金组织),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3月17日,华盛顿卡托研究所的(Cato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杰盖蒂希戈·卡莱(Jagadeesh Gokhale)在《福布斯》的专栏,指EMF只会进一步破坏欧盟原本就脆弱的稳定性。两天后,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北京清华大学就“经济危机给经济理论与政策带来的教训”作演讲,在回答如何看待EMF设想时他说:“没有哪个国家会故意去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而投资银行也有很多利益需要协调”,“欧盟遭遇危机的原因,是因为在发展中每每遭遇困难便不断地选择放弃原本的货币机制、信用机制、汇兑机制等制度规范,而EMF并不是一个必然选择。”

在欧盟管理之外,对投机的批评排第二。欧盟多次会议之后已准备彻底禁止投机性的信贷违约掉期交易,同时将做空欧元导致希腊危机放大到西方世界的国际投机者当作重点防范和打击的对象,代表人物当属在危机中不断唱衰欧元的索罗斯。

当事一方的希腊财政部长在3月9日也公开表示,希腊的财政危机应归咎于外部投机行为,而不是高盛集团与希腊进行的掉期交易。美国对高盛进行了调查,目前并无确凿证据表示曾存在违法行为,可这个结论并不意味着高盛清白无辜。

就在希腊危机开始的时候,一本名为《干掉一切对手》的书受到追捧。书中声情并茂的记叙了作为“隐权力机构”的高盛如何潜伏在全球的各个角落,通过精心策划在世界范围内翻云覆雨。这无疑是种阴谋论调。但成立于1869年的高盛集团,从一间地下室、一个雇员的小门面,发展成华尔街上屹立不倒、最有权势的投资银行,对于高盛,无人敢说彻底了解。

但细心观察就发现,希腊逐步深陷债务危机的全程,高盛确实一直都在:8年前推销货币掉期等业务的是高盛;看好欧元区经济的也是高盛;可8年后最先跳出来说希腊债务问题深重而导致危机的南非标准银行,躲在该银行大股东背后的最大投资者,正是高盛,而被它选中留给欧洲去调查和指责的这个居中的大股东,是中国工商银行。

在静观希腊危机始末的同时,高盛这个曾经制造和戳破过无数国家经济泡沫、控制难以估量财富的最古老的投资银行,已收购了中国的雨润集团和双汇火腿肠,前不久还买下几十个养猪场。可能未来下馆子,点道回锅肉都要考虑考虑,因为那时谁给中国猪肉定价还真说不好。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篇7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王名利

西北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级生物技术1班 P122115104 摘要:庄子的哲学蕴含了无尽的智慧,他的自由观、境界论以及自然观等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我们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而庄子的哲学一方面能够让人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另一方面也对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自由观;境界论;自然观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神,在历史长河的潮起潮落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大家,其中,以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为突出。儒家,道家,法家,释家,阴阳家等各自宣扬着自己的思想,各自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独占一席。

于丹说:“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二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1]那么,“圣人”与“神人”的哲学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孔子,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主张恢复周礼,以礼乐治天下,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认为儒者应该入世,应该以自己的才能辅佐君王治理天下。而庄子,则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的总要好过于人为的。庄子一生,只做过宋国的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我想,正是由于孔子、庄子不同的人生观,才造就了其他们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之入世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中华儿女的脑海中可谓根深蒂固。而庄子之崇尚自由的出世思想,也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庄子哲学——庄子的自由观

遍观整部庄子,自由境界无疑是庄子的最高追求。而庄子所认为的最大的自由则是“逍遥游”。

那么,究竟什么是逍遥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王先谦分疏庄子这句话:“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3],此

中国哲学概论

语可谓知言,然犹有未尽处。这句话是理解庄子逍遥的关钥,其中“游无穷”三字最为吃紧。通观庄子所论,只有将逍遥理解为“游无穷”方密契庄子本怀。[4]

《逍遥游》开篇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中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鹏鸟虽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但必须借助于海风,故其仍有所待,还不是完全的自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的自由是突破一切外在的桎梏,达到真正心灵上的自由。

二、庄子哲学——庄子的境界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然而庄子的“道”又不同于老子的“道”。

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5]即老子认为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在这“四大”之中,“道”居首位,因为它是天地之本和万物之母,理所当然地处于最高地位。但天、地、万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而老子讲的“四大”却没有将万物包含在内。

而庄子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6]的博大胸怀继续弘扬者“天人平等”的思想,且庄子又指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庄子·秋水》)[6],意思就是说在道的立场来看,万物之间平等齐一,并没有长短、贵贱之分。可见庄子的“天人平等”的思想已经上升到了“万物一齐”。

是啊,既然天、地、万物同为“道”所生,那么三者理应平等,理应无贵贱,无长短。仅强调天人平等,而将万物排除在外,未免太狭窄了些。

三、庄子哲学——庄子的自然观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而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传承者,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扬到了极致。庄子认为,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它一直都是自在自为的存在和发展。《庄子·逍遥游》中惠子对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雍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回答说:“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之侧,逍遥

中国哲学概论

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惠子从实用出发,认为樗树“大而无用”,而庄子则认为樗树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对匠人的有用,无用才是它的真正意义,也才是其大用。很显然,惠子对于"树#存在的意义的认识是建立在是否有用的基础之上,执著于物是否有用的功利观点,是将物的意义工具化,这样人们难以在物中获得美感和真正的享受。庄子则摆脱了世俗功利思想,把大树的意义还原于它自身,认为大树合于自然和本性的生长就是美的。以此为例说明庄子对物的爱,不在其有用,而在于物的本性美。的确,当自然之美没有被人类破坏的时候,人就能享受这种美丽的自然,这种精神的享受大概就是庄子“道法自然”的核心吧!

四、庄子哲学对于当代的启示

当今社会,一方面,人看上去自由自在,实为离真正的自由越来越远。人们越来越被外物所束缚,逃脱不了各种各样法则的桎梏,由此也导致了人们的身心疲惫。而庄子哲学就是治愈这一“病症”的良药,庄子的自由观能够让你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中找到心灵的自由天空。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故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早已提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认为天地人之间的“和”是相当重要的,“和”一方面是指宇宙自然本身的圆融,是宇宙间多样性存在物的和谐统一关系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同时还蕴含了人的生态和生命基质的平衡与调和。庄子从“和”出发构建了自己的生态道德观。庄子在他构建“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至德之世”中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平等观。[7]

地球的资源日渐短缺,我们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作为拥有高智商的人类着实不能再被经济发展的“恶魔”摆布了,是时候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庄子自然哲学观中“万物齐一”、“道法自然”等的生态发展观所表现的生态智慧,不仅体现了庄子自然哲学观的生态中心主义的认识思想,而且对于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了挽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弘扬庄子哲学,践行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

中国哲学概论

参考文献:

【凯瑟琳悲剧的现代启示】推荐阅读:

上一篇:昨天今天明天下一篇:年入党转正申请书30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