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2024-05-17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通用8篇)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篇1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一、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目前我县农村有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42个,其中:种植业占80%,流通、加工等占5%,畜牧业占10%,服务业5%。入社社员有4426户,带动农户10600户,建立生产基地93450亩。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初具规模。全县42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基本围绕当地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如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社,将乐县小杨笋竹产销专业合作社、将乐县南口隆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形式多元化。从层级上看,县乡村绝大多数是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建立的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三是种类多。全县4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涵盖着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主要有六种类型:①全程服务型。其特点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对组织成员进行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多方位多形式的服务。如将乐县玉华惠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将乐县蛟湖淮山专业合作社等。②技术服务型。其特点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服务,在社员中组织技术指导、典型示范、经验交流。③市场带动型。其特点是通过订单农业建立基地,如将乐县黄潭金溪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目前带动农户600多户。④实体经营型。其特点是经济合作组织通过集资入股和自我积累,以股份形式对内为组织成员开展无偿或低偿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将乐县深山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乐县森鑫原林业专业合作社等。⑤“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型。其特点是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如将乐县新农键食用菌专业合作社。⑥“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基地+农户”联社型。其特点是合作联社由数个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组成,通过专业合作社联系农户和基地,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如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营造氛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将乐县各级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周活动,通过广播、张贴标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农民兴办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2.政策支持、资金帮扶。将乐县人民政府出台了[2009]53号《关于成立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等有关文件,明确了将乐县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了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扶持;强调要集中财力加大对特色板块经济基地建设、深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要求涉农金融机构要努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如: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了竹业合作社的建设。2008年将乐县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开展“双十”“一百”活动,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既是“双十”中的十个合作社之一。将乐县恒盛笋竹专业合作社以福建竹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在漠源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于2008年4月17日正式成立。发起人7个,现已发展到合作社漠源总社和黄谭、水南、高唐3个分社,社员注册资金1000万元。

3.因地制宜,鼓励发展。目前,将乐县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之间的差异性较明显,农民组织起来的愿望也有强有弱,这就决定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合作程度等方面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引导不领导、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因地制宜,紧紧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从农民的要求出发,只要符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原则和机制,我们都给予积极扶持和引导。在组建方式上可以是农民自办、联办,可以是农民与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事业单位联办,也可以是农民与企业、公司联办。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也可以是多项,只要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能帮助农民办实事,能让农民得实惠,都积极引导支持其发展。

4.规范试点,以点带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规范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够持续发展。农业部组织开展全国试点工作以来,将乐县以搞好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发展后劲。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了区域化布局和主导产业的形成。如:将乐县茂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的千亩种植基地,发展蔬菜(黄瓜、生姜)1200多亩,加工生姜600多吨,产值达1000多万元;今年新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达650亩。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大大推动了我县主导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每年都在扩大。特别是上级财政扶持的盛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通过示范社建设,使合作社基本达到了“五有”,会员发展到116名,入股金额116万元,会员返利达40.6万元。

2.沟通农户与市场的联系,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如:光明乡永吉柑吉种植专业合作社到目前发展到51户,果园面积 2000 亩,年产各类水果 1333多吨,产值400万元,定期技术培训、高嫁接换种、喷灌等。外销水果占总产的80%以上。

3.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管理水平。将乐县华宇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践中与社员形成“五统二分一扶持”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统一供应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分户饲养、分户核算;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1000多户,成为全县较大的养鸡合作社。

4.保护农民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销,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等服务,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费用,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相比与普通农户,合作社具有了更大的生产规模和更加稳定的销售渠道,增强了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如将乐县金元宝养猪专业合作社,从2007成立至今,入社社员125户,现养母猪600头,每年可提供菜猪6000头,形成产、供、销猪一条龙服务,每户年可增收2万多元。

四、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资金短缺,制约着合作社做大做强。由于将乐县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共同积累少,得到项目扶持的合作社只是极少数,因此多数合作社可用资金主要来自社员出资。但不少合作社当初为了不影响农户入社的积极性,出资金额定得都比较低,有些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一些费用。而且由于合作社的资产普遍无法评估抵押,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业务做强做大。

2.缺乏高素质人才,合作社运行水平低。目前,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90%以上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影响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内部管理不规范,合作社凝聚力不强。从调研情况看,虽然将乐县大部分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必要机构,但有些还流于形式,很少组织活动;有的合作社“只搭台、不唱戏”,没有任何经济业务和服务内容,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合作社,没有严格执行“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还”等合作社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差,无论是民主管理,还是财务管理,都存在着明显差距,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4.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承担着政府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的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在县乡的配置相当弱,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将乐县大部分乡镇农经管理职能弱化,出现指导服务断层,成为影响指导工作开展的瓶颈。

五、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规范化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但与全市先进县相比仍然存在着规模小、发展慢、抗风险能力弱,以及重数量、轻质量,重组建、轻运营,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等问题。在工作措施上,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充分了解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运作机制及其较传统生产活动的优势所在,逐步改变农户的传统观念,调动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中央、省、市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典型合作社的经验,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广泛开展面向以理事长为主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以会计为主的理财能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种养能人,以经管干部为主的各级基层业务辅导员的培训,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体系,为合作社的发展培养造就出一批实用人才。

2.进一步做好示范社建设,提高合作社的发展水平。

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优,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合作社步入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实现全县整体推进。各乡(镇)根据当地优势产业或特色产品,每年要培育2个以上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每年择优培育3个以上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通过培育扶持,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全县逐步建成一批具有区域及产业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体系。

针对合作社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监管问题。要加强农经部门的建设,赋予其相应的管理职能,提供相应的工作经费,真正做到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在财务管理上,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适时组织开展合作社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在民主管理上,要大力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把合作社办成纯营利性企业或少数人受益的经济实体;在经营管理上,要大力开展“三化”建设,即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指导、协助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创建一批叫得响、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强化管理服务,做到合作社发展数量与质量并重。

3.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合作社的发展能力。

通过示范引导和工作推动,促进全县信息化建设上新台阶。一是分期分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人员,培育一批信息技术骨干队伍,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成员接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二是构建公共服务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为合作社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和发布农资、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以及为合作社之间的交流架桥铺路;三是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产品发布会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为合作社宣传品牌、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4.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增强合作社发展后劲。

要进一步细化、明确各项扶持政策,在财政、税收、信贷、项目扶持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扶持措施。如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项目扶持,将各种支农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税务部门要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减免税项;金融部门应对合作社实行特殊信贷优惠政策,推出适合合作社的金融产品,降低贷款利率,政府担保或贴息,简化信贷手续;县乡两级要重点在抓落实上下功夫,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全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篇2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成效明显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1 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将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 进行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抱团闯市场, 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联接, 有效地带动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1.2 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 通过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有效解决了集体经济难组织、政府部门不包办、个体农民难协调的问题。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产品,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3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 掌握市场动态, 并按照市场需求, 针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前景的产业, 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 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标准, 而且扩大了农产品生产规模, 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1.4 搭建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新平台

合作社通过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制定统一的质量管理运行制度, 宣传培训农产品绿色、无公害、有机生产技术, 推广实施标准化生产, 从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得以顺利实施。同时, 合作社依托组织优势, 缩短了农户和农业科技部门的距离, 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 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提供了平台, 更加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加快, 在组织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仍存在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品牌意识差、运行资金短缺等问题, 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1 合作社规模小

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 但真正有规模、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不多。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 生产规模不大, 规模效益不明显, 导致与市场的抗衡能力相对较弱, 不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甚至还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 根本没有真正运行。

2.2 带动能力不强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够规范, 与社员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处于松散经营状态, 没有真正发挥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些合作社虽然运行比较规范, 也获得了多次扶持, 但合作社带头人的经营能力较低, 只会生产, 不懂市场, 带动作用有限。

2.3 品牌意识淡薄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仅重视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展, 不重视产业链的延伸, 同时缺乏品牌意识, 对品牌战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致使合作社的农产品卖不到好价钱, 有时还造成农产品滞销, 不仅损害了农户利益, 还挫伤了农户入社的积极性。

2.4 运行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首要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组合, 农业是弱质产业, 对于规模小的合作社来说, 吸纳股金少、积累资本少, 直接影响合作社的正常运行。由于缺乏资金, 产前、产中不能开展很好服务, 使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无法保证, 产后销售服务兑不了现, 规模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 要因地制宜, 多管齐下, 破解难题,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

3.1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产业化首先需要规模化, 规模化是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阳城县9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在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因此, 必须因地制宜, 不断壮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加快“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 从而带动合作社向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要充分调动一切力量, 形成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3.2.1 加强组织指导

县级政府部门应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机构, 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不断研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协调各部门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营造推动发展合作社的良好社会氛围。

3.2.2 制定优惠政策

相关职能部门应从各自职能出发, 为合作社发展开绿灯, 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给予支持和优惠。

3.2.3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县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 对运行规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大力扶持, 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

3.3 强化管理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必须有严格的管理机制。

3.3.1 选择合适的带头人来领导

带头人凭借自己的头脑、资金、技术、管理和社会关系等资源, 能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中发挥关键作用。

3.3.2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正确处理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建立动态的利益共赢机制, 切实保障农户的利益。

3.3.3 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监事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等, 促进合作社的规范化长期发展。

3.4 创新经营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是经营机制不断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结果。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核心在于创新经营机制, 提升对外盈利和对内服务的能力。主要是: (1) 打造合作社品牌, 实行品牌化经营。 (2) 延长产业链条, 获取加工销售利润。 (3) 拓展服务功能, 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

农谚

立春雨水二月间, 顶凌压麦种大蒜。

三月惊蛰又春分, 整地保墒抓关键。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提出了其发展壮大的建议与对策。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研究分析 建议对策 问题现状

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同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的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了传统因素的影响,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存在有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较为匮乏、功能以及结构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筹集困难等现状,在今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过程之中还应当着重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力求以此为基础合理的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之中。

1、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针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之中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现状进行集中性的分析,是实现新的创新及发展改革的关键点,故应当加以重视和深刻的研究。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是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之中逐步发展建设起来的,同时由于我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当前农业经济的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当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中。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模式一直在革新,相对应的,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也相当迅猛。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的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过程之中依然存在有较多的问题,诸如传统工作之中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较为匮乏、功能以及结构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筹集困难等现状,故在今后还应当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分析,以统筹性的思想具体的对问题进行解决,对基本现状进行探析,在今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过程之中还应当着重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迅猛发展,为更好的实现经济形势的持续改革以及组织结构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虽然我国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相当迅猛,但是从实际的角度加以分析,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过程之中存在有发展不均衡、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以及建设规模较小等现状,并且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之中,所以在今后还应当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力求以此为基础合理的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之中。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解决。

2、建议及对策

2.1、加强合作

首先应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之中的相关分工以及合作,不断的强化加工以及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新的格局,并且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效益的保障是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中的核心环节,故在实践之中还应当加强品牌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品牌的包装,加强相关网络以及营销渠道的建设,此外,还应当加强营销的管理,加强相关产业链的建设,从根本上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并且结合实际的市场需求状况实现对产品的多层次多规模需求,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另外,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实践的工作之中还应当明确经济的发展核心方向,提升产品的利用效益,加强品牌的创建,各大部门和政府也应当有效的加强对产品的扶持和引导,加强对工作关注程度,为更好的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2.2、改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缺乏。目前,人们还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是无文化的农民才从事的生产活动,还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是高技术、高产出和稳收益的产业项目。大学毕业生很少选择去从事农业的生产活动。为解决人才参与度低、人才参与人层次低和深入度不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首先,要从政策制度上进行完善,让农村的农业生产真正脱离小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改革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慢慢消除农村和城市的认识差距,让农业生产形成可以像城市一样的投资项目,并积极推销这些项目。其次,农业合作社要有激励相关人才参与农业项目的制度,提高农业合作社的效益,提高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人及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提升农业项目人才的吸引力。

3、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现代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之中应当适时的引入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实现新的发展,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同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基本现状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农业经济建设的新局面。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故应当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切实的思想实现新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

[2]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13.

[3]赵西连,邓小云,刘俊.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314,317.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篇4

一、近3年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基本经验

近3年来,在省农合办及各县市州经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以快速发展。截止2008年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6285个,网络农户约260万户。其中,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52家,占总数的37.4%,注册资金达25.2亿元,吸收入社农户70万户,入社成员家庭人均纯收入达5500元以上,较非成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元,高出20%以上。

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发展质量也逐年提高,呈现出5大发展趋势:

一是领办主体在增多。按牵头或领办类型分,专业大户联合型占55.3%、村组牵头型占14.4%、农技人员领办型占8.7%、供销社职工领办型占5.4%、龙头企业带动型占9.3%、其他占6.9%。

二是推动力量在加强。从过去厅局只有农业厅推动、农业厅内只有农合办推动的单一推动格局,开始向农业、商贸、国土、财政、税收等多厅局参与,农业厅内多处室积极配合的多元推动格局转变。已经评选出的全省10佳畜牧专业合作社、全省10佳渔民专业合作社、10家“优秀渔民专业合作社”和10佳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分别是农合办与省畜牧局、省水产局、省农机办共同推动的结果。

三是覆盖领域在拓展。覆盖领域从一般的农产品种、养、加、销领域向土地流转、农机服务、农村生态能源建后服务、农村生态旅游等新的领域拓展,出现了钟祥市彭墩村农村土地存贷合作社、谷城县东风家园沼气专业合作社、玉皇剑堰河生态旅游合作社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是带动区域在扩大。不少合作社由最初在一个村组成立,逐步向跨村、跨乡镇、跨县市发展,出现了跨钟祥、京山、沙洋、荆门、宜城等5县市、覆盖26各乡镇的钟祥保蜂蜂业合作社,网络34家茶叶粗制加工厂、跨6个乡镇、覆盖6000亩茶园、占全市40%产量的宜都共发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跨区域专业合作社。

五是品牌效应在显现。全省合作社共取得了528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注册1051个商标,出现了“春雨”品牌果品、“常家洞”牌茶叶等一批合作社知名品牌。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该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所以能在短短3年时间内得以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是与全省上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人员情系“三农”、工作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勇争上游分不开的。近3年来,省农合办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受到了兄弟省份充分认同,就充分证明这一点。

二、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考

在半个月的实地调研中,我们不但目睹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之快、之好;同时,对农村改革发展新阶段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也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

1、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推动我国农业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必由之路”

1990年,邓小平针对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简言之,分别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通过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要实现“第二个飞跃”,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原因在于,实现“第二个飞跃”的途径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在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根本出路和最有效途径。

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第一,基于农村人地关系,发展“有形”适度规模经营的空间有限。以全国农民人均耕地2亩、适度规模30亩为标准计算,意味着发展一个单位的适度规模经营户就要转移15位农民,由此可见发展“有形”的适度规模经营潜力有限。同时,目前农村土地是以条块分割状态承包给农户的,即使通过流转达到适度规模,也由于土地过于分散,而无法达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预期目标。第二,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利农惠农政策,其中不少政策是基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直补到户,换句话讲,只要土地在手里,随便粗放经营甚至不经营,都可以享受到国家的直补,如目前实行的粮食直补就属于这一类。因此,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下降,影响“有形”适度规模经营。第三,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增多,土地的基本保障功能进一步凸显,也导致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在短期内下降。

因此,无论是从眼前还是长远看,第二个飞跃中的适度规模经营既包括“有形”(通过土地流转)的适度规模经营,也包括“无形”(保持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交换联合)的适度规模经营。其中,“无形”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特征。对此,只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走“交换联合”的道路,才能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克服“分有余而统不足”的矛盾,扩大“无形”的适度规模经营范围,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社会化的大生产。对此,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2、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新阶段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顺势之举”

作为我国农村生产经营制度改革中的一项创举,在过去10多年的发展中,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发挥了的极其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也看到,过去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开始显露出其不足。如分散的农户在与农业龙头企业的谈判中普遍存在话语权不足、利益受损的问题、面对市场风险时农业龙头企业“无暇”顾及广大农民、农业龙头企业难以与广大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等,最终形成了“形合神不合”、“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的农企关系。这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当前在理论界、实际工作领域均出现了反思农业产业化、对农业产业化再认识的声音。

对此,调研中不少人认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已步入“转型期”,正从过去重点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逐渐向重点带领农民“赚更多的钱”转变——这虽然仍然离不开农业

龙头企业,但光靠农业龙头企业也肯定不行,必须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并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更好地维护农民和企业双方的权责,形成规范、紧密、长久的利益关系。

3、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各级政府政策法规大力推进的“合力之作”

从2004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一是中央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制定专门法律依法推进。2004年—2008年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其间的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以此为标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进入了依法推进的新阶段。之后,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这两个文件无论是提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次数,还是具体内容的高度,都显示出了对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前所未有”的重视,其重视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对农业龙头企业的重视,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农业龙头企业。

二是国家有关部委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2005年4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象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步入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1月,农业部印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章程(试行)》;2007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2008年4月,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计监测分析工作的通知》;2008年6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2008年8月,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通知;2008年12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和超市对接;今年年初,中国银监会、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三是各省市出台相应政策法规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制订了专门文件,提出了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在这方面,我省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4月,我省出台《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支持政策。2007年12月,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并于2008年1月颁布实施。

4、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众盼之归”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我们切实体会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魅力”:他能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包”不了、农业龙头企业“做”不了的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组织生产、开展服务等问题,进而推动现代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村集体、县乡政府等各方,均对加快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农民——合作社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农民也给合作社真诚朴素的评价。在仙桃市张沟镇先锋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调研时,社员刘泽银高兴地告诉我们:“有了合作社,买鱼苗、鱼饲料别人送上门,价格比过去还低,190口网箱可以节约综合成本近4000元;有了合作社,技术不用愁(每月一次技术培训会、养殖中碰到问题不用怕,打电话就有人来。);有了合作社,贷款可以更多(过去最多3000-5000元/户,现在通过社员联保、合作社信誉担保,每户可以贷款3万,是原来的10倍。);有了合作社,务农拿年薪(生产有人管、物美价更高、风险在减少、卖完还返利:收入有保障。)”。

村集体——不少地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村集体工作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在钟祥市调研我们了解到,全市有8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理事长被村民高票选为村支部书记,其中就包括“钟祥骏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骏,他过去在村里任村主任。当我们问“领办合作社、当了合作社理事长后继续任村干部与过去有什么不同?”时,他回答说:召集开会不用发物品了,人也到得更齐了,说话群众更信了。对此,钟祥市经管局陈顺友局长笑言到“要选村干部,先当理事长。”

县乡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县乡两级政府看得最为清楚。不少乡镇同志反映,目前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一般为4-10人,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的能力十分有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及开展的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对于健全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增强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的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宜昌市委常委、副市长廖达凤动情地说:“我们应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当作不拿工资的基层干部来关心、培养和支持。”

总的看,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视程度、出台政策法规的密集程度、涉及部门的广度、推动的力度均是前所未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步入“发展的春天”。因此,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真正进入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双轮并重的驱动阶段。为此,需要树立“千认识、万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硬道理;千反思、万反思,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最欢迎。”的工作导向;树立“谁抓住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动权,谁就有可能在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的紧迫意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推动发展的有关建议

虽然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要看到,也还存在需要在发展中努力解决的问题。这既有合作社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环境还不够优、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够、扶持力度还不大等外部问题。具体表现为:少数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知识偏少、认识不足;少数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定位不清、协调不够、支持不力,如有的地方把合作社当作合伙企业、加工型企业来对待,在用地、用电、用水上等同工业企业;部分合作社存在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不协调、规章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不清楚、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运作不规范的问题;合作组织内部懂合作知识的人才稀缺,组织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的能力还较弱;好的政策法规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具体扶持措施,支持的力度还很有限,合作社发展资金还很缺乏等。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积极应对:

一是深化认识,形成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想共识。要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阶段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度、推动农业改革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根本出路”的定位,广泛宣传,在全省上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中,形成合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想共识和工作热情。为此,建议适当时候,由省政府组织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湖北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在全省县(市)级以上干部中形成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共识。

二是远近结合,有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人才培训”工程。近期,建议投入专项资金,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同时,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列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工作计划”,有序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管理者的教育培训。立足长远,要发挥湖北涉农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议由省相关部门、省内涉农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加强协调沟通,通过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人才需求趋势,在高校增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管理专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未来发展培养正规军、积蓄新力量。

三是搭建平台,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品走向市场。根据商务部、农业部下发的“农超对接”试点工作提出的目标、原则、任务、要求,细化我省推进措施、明确各部门推进责任、探索推进载体、落实推进工作经费,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工程。同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强烈呼声,我们建议省里尽快立项在武汉建设“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事业大楼”,为合作社宣传其产品、加强各合作社之间日常交流沟通、搞好产品与市场对接等搭建平台。

四是调整结构,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扶农政策上享受“国民待遇”。比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调整扶农政策支持结构,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享受“国民待遇”,包括: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用地、用电、绿色通道、自营进出口、农业保险等方面优惠政策;探索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担保机构;积极探索将疫病防疫类、产业发展类、农民补贴类、农村社会事业类的涉农资金交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使用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将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的有效途径;此外,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列入年度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支持范围,同等对待。

五是化“危”为“机”,积极推动涉农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业、创业。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尤其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另一方面,调研中我们看到,大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有知识、会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对此,建议省里相关部门出台政策,类似国家实施“大学生当村官”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涉农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去就业、创业。

六是增加财政投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部门的工作力度。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专列200万资金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2008年增加到400万,但与部分省份比较仍然微不足道(浙江、山东、吉林等省每年财政扶持资金都在3000万元以上,其中江苏高达5.9亿元),扶持面十分有限。另外,大多数县市没有推动该项工作的专门经费,基层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的人员普遍反映:由于资金缺乏,目前推动工作还仅靠“满腔的热情、两条腿、一张嘴”,推进工作的力度不大、成效有限。对此,建议适当增加试点建设经费,同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列入各级财政部门预算。

调研组成员:

邹进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马德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徐 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刘秀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覃国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篇5

办好合作社难,办好现代规范合作社更难。总结中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

1.培育或聘任高素质、强能力的合作社领导核心。在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乃至持续发展过程中,培育热心农民共同事业的农民活动积极分子,增强合作社的领导力起着关键作用,合作社理事长、理事的理念、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合作社的成败。作为合作社领导核心,即经营管理团队必须是“好人+能人”,好人是热心为社员服务,能人是能够为社员服好务。在合作社发展到一定程度,受到合作社管理层经营能力的局限性,必须聘任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否则很可能难以进一步做强做大。

2.形成合作社的价值支柱:合作文化。在国际合作社发展历史中,特别强调合作社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民主管理、经济参与、盈余返还、对社员进行合作教育等,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合作社的基本价值,如自助的价值(积极性、创造性、责任感、独立性、自己的事自己做),互助的价值(合作、团结、和平、集体行动),民主的价值(平等、参与、合作),普遍的价值(全球性、开放性)等。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人们也提出了一些特有的合作文化理念,如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民本精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精神,精诚团结、患难与共的合作精神,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等。这些先进的价值理念成为合作社成员的共识,共同自觉遵守,合作社就具有持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和动力。

3.构建和设计合理有效的内部机制(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内部机制(或制度)做出了基本的法律界定,成为合作社共同的制度基础,如财务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等。但是,合作社毕竟是农民自己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有些具体规定需要结合合作社自身实际和发展要求灵活规定,并经过社员代表大会同意写进章程。

4.拓展合作领域和增值空间,形成持续引力。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吸引力来自于对社员的服务需求满足、增加社员收入、扩大合作社积累发展实力,要根据产业与产品特性,不断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品牌化、信誉化。

5.形成品牌与影响力、吸引力至关重要。基于产品的独特性、不易模仿性形成品牌优势,围绕品牌做强做大合作社以及产业链是国内外许多合作社成功的重要经验。例如,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的“天津市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依托开发保护和提升传统“沙窝萝卜”品牌的优势以及合作社经营管理团队的努力、地方政府的指导帮助,将很多种植户组织起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和分级包装销售,在未申请任何补贴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壮大,实现良性运转,不断吸引更多的农户要求加入,对种植户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经进一步向加工领域拓展。6.地方政府部门正确的指导、帮助和扶持。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指导和帮助,扶持的内容包括项目支持、合作社有关人员培训、技术推广部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宣传、产品认证、法律保障等,扶持的方式包括财政补贴、融资贴息等。对于合作社的培训辅导内容,在各地实践中应根据合作社处于新建起步、规范发展以及已较规范、需做大做强三种不同阶段,分别确定有针对性的内容。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社发展的市场环境导致持续经营难。新时期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在各种加工、运销物流公司已经有一定程度发展,但农民合作意识相对淡薄、缺乏金融支持的背景下,处于弱势的农民创业增收和弱质的农业价值提升过程,其发展的市场环境、组织交易成本、组织风险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相互模仿、同步震荡导致市场波动加剧、品牌建设维护难,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导致依靠合作社组织“垄断部分市场”难,各种经营主体的无序竞争导致合作社与单个农户相比优势不明显、与公司相比没有优势。因此,在世界合作运动已经有一百七十年历史,世界农业组织形式向大型化、公司化发展的背景下,依靠发展单体规模较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必然面临很多难题。

2.部分合作社办社目的不正确导致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有些企业领办合作社目的是为争取获得优惠的税收政策、项目资金、贷款支持或取得用地等便利;有的个人领办合作社为获得合作社的扶持补助资金,出现 “空壳社”、“家族社”现象、领办人的“趋利”行为以及销售环节的“经纪人”倾向等,违背了合作社的宗旨与原则。部分地区办合作社行政推动色彩浓,不少是“要我发展”而不是“我要发展”;经济功能较弱,提供的有效服务较少,与农户的利益链接不力等。

3.合作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以及入社农户股金严重不实,可能存在纠纷隐患;合作社高素质经营管理、财会人员人才匮乏,有的过度依赖政府或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合作社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

4.内部管理不规范、合作意识不强。部分合作社内部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决策制度规范化程度低,内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主要是领导人一人决策;部分合作社出现团体社员垄断经营管理权、农户丧失经营决策权现象;部分合作社对外合作缺乏诚信,与技术人员等合作意识不强、激励机制缺乏等等。

5.对合作社指导扶持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只重视合作社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大小,对存在问题却关注不够;合作社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频频不断,而遇到经营困难最需要帮助时,领导反而关心少了;有的对合作社扶持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机会主义大量存在;上级的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合作社等。

四、新时期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认清合作社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按规律有序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合作社的成功运营和持续发展壮大要比一般的公司或企业难的多,其涉及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共同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合作社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优胜劣汰的组织化提升过程,政府应当提供足够的帮助但却难以代替组织发展的自我规律。在中国由农民自发组建合作社的发展方式也预示着合作社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实现真正的合作社覆盖大部分农户、发挥组织作用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时间,任何人难以代替农民的自我选择。

2.转变追求数量目标,集中力量重点支持规范合作社做强做大。正如前文所述,近几年合作社数量的迅速增长也存在机会主义套取扶持资金等潜在负面影响,需要改变有限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取得显著效果的做法,按照示范标准社建设的要求,宁缺毋滥,择优扶持,促进其做强做大。要明确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资金投放重点,改革支持方式,重点是为合作社成员及其管理者进行组织培训和能力建设培训,提供商业服务、技术援助,办公设施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科技等。要由直接资金扶持转向实物,如设备、良种等生产资料扶持等。

3.研究村委会(或村民小组)领办、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与合作社发展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在合作社发展的几种模式中,从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内外环境条件看,组织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持续经营的很可能是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领办,这种模式组织成本相对较低,能够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选举产生的领导人以及村党支部的权威性、凝聚力,实现合作社组织低成本发展,很可能将是中国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应当鼓励提倡。基于市场选择的能人或大户领办型是理想的典型模式,但成功并且持续经营壮大难度很大,将面临资金问题、品牌问题、对外竞争问题、接班人问题等。龙头企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领办等其他方式会存在企业、技术部门与农户的利益矛盾,其持续性值得怀疑。当然,村委会领办合作社会遇到合作社与村委会的关系、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问题。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在中国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能否将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制度改革、村委会职能调整与合作社发展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很值得研究,也可能会大大推进中国农民基层组织创新的步伐,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道路。

4.建立依托科研机构的合作社信息系统调研、监测与信息发布制度,为政策支持提供基础依据。目前自下而上由地方主管部门填报的合作社统计信息制度存在严重缺陷,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处于形象、政绩、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等要求很可能只填报好的方面,而对于实际经营状况、困难与问题、经营不善乃至名存实亡的合作社等信息隐瞒不报,致使难以掌握合作社客观真实的发展情况,不利于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因此,本文建议,要发挥科研机构人力资源优势、研究优势、知识优势,在全国建立一批独立于政府部门的合作社信息系统,调研、监测与信息发布,通过调研定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铁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孙中华,魏百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篇6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工商局副局长孙学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年7月1日施行至今,已有五年时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历了从探索起步到快速发展阶段,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嘉陵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截止2012年7月,嘉陵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 296 户。近两年以来,由于广大农村、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水域等资源,采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等方式,大量从事特种种植、养殖,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新办高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引导、鼓励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给予各类专业合作社政策扶持、资金帮扶,于是大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就我区而言,目前较为知名的专合组织有南充市益民蛋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嘉陵区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最多的达到 130人(南充致远芦笋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少的也有 5人,而且就我区专合组织发展态势,仍然是上升趋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服务专合组织方面,结合自身职能,做了大量服务工作,特别是登记服务方面,各工商所可以说是尽职尽能,尽心尽力,无微不至,服务到位。

二、登记与服务的经验做法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们工商部门在开展专合社登记的同时立足商标、广告、合同、市场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综合职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是努力提高登记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比如我局实行的三四五

六工作机制。包括在基层登记场所设立绿色通道,推行申请、受理、登记一条龙服务,公示登记流程、时限、专人咨询等。

二是严格执行登记不收费,监管不罚款,年度不检验的规定。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培训和宣传。近几年来,我局认真开展基层登记监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同时发挥我们工商部门覆盖面广的特点,面对面的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充分调动了农村群众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四是经常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行为,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的农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五是主动开展行政指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管理营销水平,指导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出特产牌子,相继注册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商标,同时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规范的合同订单,促进了合作社增效、农民致富。如我局推出的“五站三进” 助农模式,在大通镇农业示范区内建立了登记惠农服务站、红盾护农联络站、合同行政调解站、12315维权站、商标品牌工作指导站等“五站”,通过“五站”进村、进农户、进合作社等“三进”,深入实施红盾护农、登记惠农、商标富农、合同助农等战略工程。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随着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配套措施陆续出台,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逐步到位,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开始认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经营组织形式,踊跃创办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到2011年底我区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3户,出资总额15366.94万元,成员总数 1836 人,同比增长16 %、17 %、19 %,较去年相比有较大增长。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

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农业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农村

经济逐步由分散作业向规模生产转变。由提篮小卖向订单购销、超市销售、网上销售等现代化流通业态过渡。很多专合组织与大的龙头企业或经销企业有固定合作关系,有的合作社还有自己的生产标准,有的合作社还大量使用自己的商标,如与燕京、汇源的联系;益民鸡蛋、河西红萝卜、绿康等。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显著,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合作社在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比如河西蔬菜远销香港。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农民返乡创业。这主要是受到了中央、地方惠农政策的落实和专合社经济效益的逐步显现,现在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创业。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制约问题。目前大部分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实力比较弱。特别是其资产无法评估抵押,难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能得到贷款的合作社少之又少。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国家支持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落实到位尚需时日。

三是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我局也存在为了完成考核目标,发展合作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甚至有些合作社完全没有运作。目前,不知大家了解没有,一些合作社只是为了获得优惠政策而挂名成立。比如将农民承包的土地集中,交给种植能手统一经营,返聘农民工,支付农民土地租金、劳务费。合作社既没有民主管理也没有与社员农产品的交易。实际上变成了土地出租、劳务雇佣关系,农户无法享有产品经营收益。这种情况一旦退出将面临赔偿。四是合作社制度建设不完善,内部管理不规范。大家肯定也清楚,目前合作社普遍不重视章程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定章程的更是少之又少。章程内容不完善、不严谨,民主管理不到位,运作管理过程松散,重发展、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合作社自主商标较少,品牌经营意识不强,即便有些合作社使用了商标,也是龙头企业营销大户或者是农村经纪人注册的商标,以合作社自己名义注册的商标少之又少。目前全区涉农商标共181件,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商标仅有18件。

六是合作社监督有“盲区”。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以支持引导合作社发展为主、约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经营行为的规定较少,对违法行为处罚较为宽松,因此出现了只鼓励不限制,只发展不监管的倾向。我们知道,目前合作社存在虚假合作社、出资不实和违法经营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不加以规范,对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五、下步工作打算

我们工商部门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精神,立足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服务农村政策发展,认真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发展登记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登记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进

一步把我们基层的实际情况摸清摸透,形成报告,供上级研究制定适应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工作,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宣传,鼓励引导更多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树立制度完善、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其学习。

三是进一步研究探索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信用合作,积极尝试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为专合组织提供金融资金支持。

四是进一步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家乐,农机服务,土肥植保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业务范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和服务,满足农

民专业合作社的多种经营需要。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篇7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射阳县是农业大县, 耕地面积超过13.3万hm2, 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水产养殖生产基地。近年来, 在中央连续7个1号文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下, 射阳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粮食连年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日益繁荣。高效农业总面积增至6.67万hm2, 跻身盐城市高效农业第一板块;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升级, 成功引进益海粮油、农垦麦芽等重大项目, 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4家, 其中省级6家、市级29家, 居盐城市前列;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数量名列江苏省第3位, 中国名牌产品“射阳大米”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5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720元, 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和1.8倍, 提前2年实现江苏省农民收入小康指标。

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法》及《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实施以来, 射阳县十分注重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按照“发展一批、完善一批、提高一批”的思路,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 以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为手段, 引导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形成了“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特色产业的发展[1,2]。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数量规模发展迅速

目前, 射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650个, 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22个;农民专业协会149个;土地股份合作社57个, 入股面积逾2 666.67 hm2, 涉及农户近9 000户;农民资金互助社22家, 吸纳互助金1.65亿元, 投放1.3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总数达12.8万人, 带动非成员农户11.25万户, 涵盖农、林、牧、渔、农机等产业和行业。

2.2 合作形式灵活多样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联结方式各不相同, 就射阳县而言, 产销结合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为活跃。组织形式上, 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主[3], 如庆缘康蜂业专业合作社、富洋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峰琴辣椒专业合作社、通洋镇食用菌产销协会等。组建形式上, 以农民创办为主, 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办也占一定比例, 4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牵头创办的达304个, 村组干部牵头创办的47个, 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创办的17个, 农技服务组织及农技人员牵头创办的23个, 基层供销社牵头创办的27个。合作方式以产销合作为主, 产前合作的, 主要是以较低价格向社员提供种子、苗木、化肥、农药、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产中合作的, 主要是为社员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产后合作的, 主要是帮助社员销售产品。据统计,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提供产加销综合服务的达60个, 加工服务为主的27个, 仓储服务为主的47个, 运销服务为主的286个, 技术和信息服务的151个。射阳县益生禽蛋专业合作社在产销过程中, 按照“六统一”进行合作, 即统一组织苗鸡供应、统一组织防疫、统一组织饲料供应、统一饲料配方加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销售。射阳县庆缘康蜂业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等领域实行一体化合作。涉及行业上, 以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209个, 畜牧业105个, 园艺业71个, 渔业24个, 农机8个, 其他5个。

2.3 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一是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射阳县大蒜、中药材、优质稻米、林果、设施蔬菜、高品质棉、毛兔、食用菌、南美白对虾、河蟹生态育苗等优势特色产业都分别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撑, 有效地衔接了产销流程, 促进了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推动了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合作组织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联结起来, 发展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经营, 不仅聚集、优化了土地、资金、市场等资源要素, 而且有利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推进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射阳县庆缘康蜂业专业合作社根据每个蜂场蜂群迁徏流动区域建立了苏新、苏中、苏辽、苏蒙四大出口蜂蜜生产基地, 共涉及蜂场2 136家、蜂群16.2万箱、蜂农5 102户, 狠抓源头管理, 全程推行标准化生产, 曾先后代表中国接受美国FDA和欧盟FVO检查。三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组织通过规模销售, 降低了农产品运销成本, 提高了农民与买方的谈判地位;通过注册农产品商标,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全县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32个;通过建立直销窗口, 扩大了产品销路, 射阳县仁军禽蛋专业合作社在苏州、无锡等地设立了直销窗口, 年销售额达1 500万元以上;射阳县富洋苗木花卉合作社通过重抓市场开拓, 取得了骄人业绩, 10万株大叶青芽苗和960株海桐球分别打进了北京奥运会绿化工程项目和上海世博会场馆。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射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农民入社获益的期盼, 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不够快, 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 合作组织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覆盖范围不广, 多数处于小合作的初始阶段。二是联农带农不够紧, 综合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利益分配看,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利益联结方式是买断式或订单式, 建立“二次分配”模式的合作社较少, 农民获取的盈余返还数额较低。三是运行质量不够高, 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社务不够公开, 民主管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占比例不高;极个别合作社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 有的甚至违规向社员以外的对象吸储或放贷[4]。

4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4.1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一是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 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二是坚持民主自愿原则, 政府不下达指标, 不干预限制, 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互助合作, 收益由合作社成员共享。三是坚持因地制宜, 多种形式。可以由农村能者和龙头企业牵头兴办, 也可以由经济技术部门牵头兴办, 灵活多样。四是坚持开放性原则。可以在社区范围内兴办, 也可以跨社区进行;可以在行业内兴办, 也可以跨行业兴办。五是循序渐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渐进的过程, 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不可急于求成, 要边发展, 边规范, 边提高。

4.2 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射阳县作为农业大县, 土地面积大, 产业类别多, 农产品数量丰富,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众多。在保证中央提出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到位的同时, 还要在税收、用电、用地、用水和项目上给予适当的扶持。

4.3 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监督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政主管部门, 要按照市场经济法规和合作社组织原则,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管理, 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强培训, 切实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培养典型, 定期组织观摩交流, 总结经验,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三是规范内部管理,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 引导其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5]。四是围绕农民专业社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信贷、销售、加工、贮存服务, 做好牵线搭桥工作, 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翁海娟, 周贤东, 林敏莉, 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277-280.

[2]尹兴宽, 张晓丽.国外农业合作社的制度优势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1658-11659.

[3]许亚芬.浅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6) :10-11.

[4]王鹏程.周口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5) :383, 386.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徽;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408-02

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于2007年7月1日起实行,这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0年前,安徽滁州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30年后,滁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使农村改革站在了一个新起点。农业市场化致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以滁州市为例,当地合作社数量飞速增长,2006年当地农民合作组织210个,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2 66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广大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联合生产、加工和销售农产品。实践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滁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分析面临的新问题,本研究对滁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查,以期提出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1 研究现状

从国际比较来看,国外的合作社研究一直领先于国内,这与国外的合作社发展比较成熟有关。近10年来,国内的合作社研究成为了热点,罗骏从合作经济的制度、组织与所有制、实现过程、分配等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合作经济思想进行了探究[1]。黄祖辉等指出合作社有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规定性及其漂移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不必强制性干预这种漂移的发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引导本质规定性的漂移[2]。黄胜忠在对农业合作社理论研究述评中,引用新古典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和博弈论,揭示了农业合作社的一些制度特性[3]。郭红东等对合作社理论的演进及新近发展进行了回顾和综述,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者把合作社看成企业、一种联盟、一组契约关系三种视角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把合作社作为一种联盟和契约的理论在这些年来有较大的进展[4]。孙迪亮认为农民合作社成长的外部约束主要是市场发育不良、法律地位缺失、外部介入不当、融资困难、人才缺乏等[5]。

在实证方面,郑丹等研究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提出规模偏小、资本“集中化”、负责人“干部化”、治理结构“形式化”、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发展[6]。葛文光对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程进行研究,分析了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实证和案例分析,阐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7]。张冀男等分析了吉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应坚持因地制宜,坚持自愿原则,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政、信息支撑体系,加强合作经济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等政策建议[8-10]。蔡荣利用山东省苹果种植农户调查数据,就“合作社+农户”模式对农户市场交易费用和农户纯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11]。

通过以上分析,关于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很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三农”的积极意义毫无疑问,同时在发展中也面临很多的问题。如何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处理好农户和合作社的关系,完善管理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资金问题、人才问题、服务模式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支付支持力度问题、诚信问题、技术问题、农民积极性问题、资源与环境制约问题都是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很多方面做出了规定,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有关的制度建设,很多问题有待于研究和总结。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希望通过对安徽滁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分析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2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分析

2.1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7个部分。(1)基本情况:成立时间、从事领域、组建情况、资产状况;(2)运作情况:治理结构、组织构成、组织和会员关系等;(3)资金问题:资金来源、贷款、会费情况;(4)服务模式及为会员的服务情况;(5)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6)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以及政策需求;(7)统计变量,包括成立时间、组织性质、是否有实体、会员人数等。

调查对象为安徽省滁州市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利用假期完成,主要采用面对面访问形式。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最后回收有效问卷60份。

2.2 调查结果

2.2.1 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最早成立于2002年,70%以上的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以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养殖业,占40%,种植业为38%。技术指导服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服务内容,占83%,提供产品销售占68%,资金支持占23%,产品运输占22%,病虫害或疫病防治占20%,农产品加工占13%。

被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52%为非营利性组织,22%为企业法人;主要由农业部门牵头组建的为46%,农民为45%,龙头企业为5%;有50%兴办了自己的实体,80%拥有自己注册的品牌。

数据表明,滁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成立到现在均有很大发展,平均固定资产由102万发展到140多万,平均会员也由15人发展到56人,最多的已拥有358个会员,每年平均增加会员31人,反映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nlc202309032004

2.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情况 成立了股东代表大会的占88%,建立了董事会的占47%,监事会占37%,技术开发部的占35%,咨询部的占12%,财务部的占63%,销售部的占57%,营销部的占43%。会长由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占60%,发起人担任的占38%。近1/3的合作社邀请固定的技术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多的拥有30个工作人员,包括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和其他人员,平均拥有专科以上学历人员3人。60%的合作社会长具有中专以上文化,其中大学文化达到22%。从管理方法来看,主要为1人1票的民主管理占53%,其他的为一股一票。

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自己的章程。合作社对农民入会没有条件的占57%,有条件主要是要求入会人员要遵守章程、拥有农机等。

合作社采用和会员紧密联系的方法的占46%。从合作方法来看,主要采取合同和契约的占50%,为会员提供系列化服务的占37%,保护会员权益的占20%,盈余返还的占8%等。调查显示,88%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内部机构齐全。

调查表明,3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会员收取会费,收取方式中按会员定额收取的占36%,按养殖或种植农产品的规模定量收取的占54%,还有按照每台农机的等。一次性缴纳的占66%,数量从5~2 000元不等,平均635元,会员可以100%缴费。55%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会员的惠顾额提取公共积累。71%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年底有盈余返还,返还方式为48%按与本社交易量返还,24%按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分配,20%按交易量返还以及按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分配结合,其余按会员数量平均分配盈余。

2.2.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被问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时,28%的受访者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是技术问题,28%提出是销售问题,13%提出是资金问题,2%提出是组织问题,2%提出是道路建设问题,2%提出是基层政府热情不大、农民不积极。

2.2.4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有关政策的需求 72%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国家关于农民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而且得到了国家贷款优惠政策扶持的占66%,国家税收方面优惠的为83%。在被问及国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哪些方面还做的不够时,排在首位的是缺乏财政支持,其次为贷款政策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不落实和立法滞后等等。

调查表明,滁州市7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之后,说明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极大地促进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在工商部门注册,从事养殖业和种植业。政府农业部门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从资产和会员人数均有很大发展。大多数合作组织具有较完善的组织治理结构,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并享受了国家的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加大税收政策和贷款政策的落实,希望在融资和技术上获得更多支持。

3 发展对策

从调查可以看出,滁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1)内部组织管理制度需加强。虽然滁州市大多数合作社都具有比较完善的组织结构,但仍需加强内部组织管理,明确制度安排和成员的利益分配,确保合作社能规范化。(2)政府给予合作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贷款政策和税收政策仍没有很大的放松。(3)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瓶颈问题,多数合作社认为在发展中存在着技术、销售和资金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和扶持。

针对调查中农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对政府的需求,本研究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3.1 完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民是合作社的主人和主体,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组织成员提供有效服务;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权明晰、运行规范,互利互助,确保社员利益不受损害。

3.2 强化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政策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鼓励有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政府有必要出资建立专门信贷担保机构,简化担保手续,确保社员更好地获得贷款。强化各项措施的落实和执行,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3.3 积极引进人才

引进管理人才,可以借鉴公司制企业的治理机制,招聘专职的管理人才,让合作社的发展更加规范和科学;聘请农技专家,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帮助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增收。

3.4 开展业务培训指导

明确重点培训对象,以提高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员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参与能力为重点,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培养;突出重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发展政策的借鉴与交流,市场经济和企业运作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等。

参考文献:

[1]罗 骏.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合作经济思想探究[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7-62.

[2]黄祖辉,邵 科.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及其漂移[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版,2009,34(4):11-16.

[3]黄胜忠. 农业合作社理论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9(3):175-178.

[4]郭红东,钱崔红. 关于合作社理论的文献综述[J]. 中国农村观察,2005(1):72-77.

[5]孙迪亮. 农民合作社成长的六大外部约束[J]. 农业经济,2005(3):42-43.

[6]郑 丹,王 伟.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2011(2):138-142

[7]葛文光.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 扬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8]张冀男,郭庆海.吉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6):884-888.

[9]佟国光,李 添,田林山.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2):224-228,232.

[10]孙艳华,刘湘辉,应瑞瑶.创新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研究——来自江苏省的启示[J]. 上海经济研究,2008(6):33-37.

[11]蔡 荣.“合作社+农户”模式:交易费用节约与农户增收效应——基于山东省苹果种植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1(1):58-65.

上一篇:澳洲留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选课的技巧下一篇:春节团拜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