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

2024-05-18

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共7篇)

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 篇1

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

亲爱的普洱,请原谅我,在遇见你之前,我是一个很花心的人。龙井、滇红、铁观音......简直是见一个爱一个了。而你,就在我忍不住哂笑“茶之一道不过如此”的时候出现。

我很庆幸,遇见你时,我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从遇见你的第一面起,再也未曾放下。

有人说你粗鄙,我笑而不语。是的,你从原始森林出发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草叶纷乱、林木杂陈、虫飞禽行、踏泥扬尘、老箕旧篓、粗手粗脚的鲁莽遭遇,直至变老,仍然是一种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习性。

但是,漫长的时间也能让美学展现出一种深刻的逆反,曾经蓬头垢面的你却越来越光鲜。时光,能将万物碾做尘土,唯独你,虽百余年仍筋骨疏朗,容光焕发。

在这个冬夜,我再次遇见你。

想象30年前,我尚青涩,你呱呱坠地。我们都很稚嫩,不同的空间,土壤,空气,风,田野里淡淡的花香。

30年后,我们相约在一起,在你的芬芳中。

壶里一层白色的氤氲之气,轻盈,突如其来,那是临近而遥远的歌声,玛瑙一样晶莹、丝绸般的华光„„亲爱的普洱,你睁开澄清了千年的眼神,看着我。

在你眼里,我一身风尘,疲惫不堪,不再是30年前的那个鲜衣怒马、激扬文字的少年。

我听见你的叹息了!我察觉到你眼里的怜惜了!

近十多年来,我餐风露宿,身体并未缺少过水份。然而,亲爱的普洱,此时此刻,你知道,我需要你。我不明白你为何会令我如此动情又如此安静,当我面对你的时候,感觉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

你停驻于我的唇齿之间,依依不舍,默默无语。

我嗅到布朗朝露下青草的芬芳,我看到云雾缭绕间千树耸立,我听到来自勐海遥远的呼唤,我沐浴着你母性的光辉。

亲爱的普洱,请原谅我的憔悴与沧桑,我脚步匆匆,想通过命运的脉络把握住你,却忽略了生命的过程。

就像此刻,我已离不开你,却还念念不忘昨日那份唇齿相依的深情。

亲爱的普洱,因为,我懂得你,所以我时时提醒幸福。

亲爱的普洱,谢谢你,让我在最美好的岁月遇见你,也让我找到了自己。听蒋勋说宋词中的风花雪月

一般提到《花间集》常常引用到的句子,大家可以看到跟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的内涵是非常像的。像描写情爱的内容,两个人要分别了,那个依依不舍,然后“语已多”——话已经讲得这么多了,可是“情未了,回首犹重道”,已经要走了,要离别了,可还是频频地回首,说回头的时候还是再说一次。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绿罗裙是女孩子穿的绿色的裙子,你记得这样的一个绿色,你走到天涯海角,看到所有的草的颜色,都会爱怜那个草,因为你的爱是可以扩大的,会从绿罗裙扩大为“处处怜芳草”。这个也是朱光潜在他的美学里面经常引用的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文学和艺术上的美,其实是一种扩大的经验,我们不太知道在生命的哪一个时候,因为一种什么样的特殊体验,你的情感会扩大。也许对其他的人来讲,草的绿色是没有意义的,可是对这个人来说,草的绿色是他曾经爱恋过的女子的裙子的绿色,所以他会“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朱光潜的美学里一直认为美学的扩大意义其实也就在这里。这种现象很有趣,它不是对一个特殊经验的执著,而是一个特殊经验被记忆以后在生命的时间跟空间里的扩大意义。

《蝶恋花》在民间一定是 艳情的流行歌曲

《蝶恋花》是宋朝写词的人非常喜欢用的,原来在民间一定也是一个艳情的流行歌曲。苏东坡写过非常有名的一首《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是比较俏皮的调子,比较缠绵,有一点恋歌的形式,恋爱的歌的这种形式。蝶恋花

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春暗度”一方面在讲春天,一方面在讲男女之情。李后主在早期的词当中,有非常大的偷情的兴趣,他一直觉得“暗度”那种感情是他很着迷的,他很喜欢用这种方法去写艳情的诗。

“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这两句就是《蝶恋花》的感觉,写女孩子在荡秋千,在玩,然后听到她们的惊叫,或者笑这种感觉。刚才讲的苏东坡的那首也是在讲女孩子荡秋千。这样的描绘,用了《蝶恋花》这种比较轻快的调子带出了情歌、恋歌的形式。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变成了诗人替她去想,春天来了,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在青春年华,大概她的一片芳心要有所寄托吧。“一片芳心千万绪”,有好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思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完全是白话,意思就是在这个人间到底怎么去安排自己啊,好像有一点无奈了,就是思春少女的情怀,那种思绪万端的情绪。

从一变而为多情男子的范仲淹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已经是一种无情,已经是一种时间的无限,你没有办法在花间留下晚照,所以斜阳是无情的。可是芳草也是无情的,芳草是在斜阳之外的空间的无限性,所以时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一个感伤,空间的无限性是人的第二个感伤。

这里是在讲思念,这个思念是时间上的不可及与空间上的不可及,可是他可以把我们现在分析议论的东西转成这么优美的句子。其实我们在读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并不追究他的意思,我有时候问学生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什么意思?他们好像讲不清楚,其实我觉得无所谓,因为你在听那个歌的时候,歌本身会传达出那个很深的情感。所以说,人类其实最深的两个悲伤是时间的不可寻找,跟空间的不可寻找,也就是时间的无限性和空间的无限性。宋朝因为有一个理学的意境在背后,所以文人们都在碰时间跟空间问题。“斜阳”是一个时间的哀伤性,“芳草无情”又是一个空间的无限性。所以他用无情去称呼斜阳跟芳草。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么通俗的的一个对于离家的情感,或者思念自己亲密的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包括流行歌曲在内的整个通俗文化当中,都是一个重要的主流,一直没有中断的主流,可是它的起点是从宋朝那里开始的。

文学极品的情感往往一清如水,超越悲喜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词当中表现男女情感的内容,大多还是与歌妓之间的情感,它们或是感伤的,或者有一点浪漫的,可是与妻子的情感常常不见得是浪漫,它有着共同生活过的内容,因此里面有非常深沉的东西。

很少有人在文学创作里写妻子会写得那么好。写歌妓可以写得比较好,可是对妻子的情感难写,因为它太平实了。它不是每一天要去弄得很花俏的东西,夫妻的情感不是情人的情感那么花俏的,有时候连浪漫都没有,只是共同生活过的一个平实的东西。

我们再从这个角度去看《江城子》,会有非常深的感触,在生命经验当中,这一类作品是最难写的,它的情感深到你不太容易发现,它全部化到平实的生活当中了。文学里的极品,其实情感多是一清如水,有点超越喜悦,也超越忧伤。“明月夜”、“短松冈”,每一年她的去世的时刻,在那样的一个明月夜晚,在那个短短的长满了松树的山冈上,他们都会相见,而且大概是生生世世的见面。有点像电影里面的尾声,“明月夜”、“短松冈”是一个扩大出去的意境。我们说苏轼是一个天才,是指他在生命里面所经验到的某一种豁达性,使他不会拘泥于小事件,不会耽腻于其中,而是能够把它放大。

流浪、多情、耽溺,是柳词的特征

柳永的词当中有一个非常惊人的东西,就是流浪意识。流浪是五代词到北宋词中表现的一个传统内容,可是柳永的流浪变成一个更大的生命形式的流浪——他真的是常年漂泊,在不同的地方帮人家填词写曲赚一点钱,到处去流浪。流浪的概念在他的词里会反复出来。

柳永的情感状态,跟苏轼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不太一样,他有一点耽腻在多情里,觉得多情是他自己生命的美好形式,同时也是对方的美好形式。当然因为他来往的对象大概真的就是酒楼上的女子,跟苏轼写给妻子的《江城子》里的情感,是很不同的。他也有思念,可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他的思念太多,是由于他到处流浪。所以思念和流浪变成矛盾。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倚阑”、“凭阑”都是宋词里面经常出来的,大概是表现人跟建筑空间的关系,栏杆给了身体语言一个空间感。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其实有一点颓废,有一点疏懒,有一点狂放。用现在的语言就是“不务正业”吧,不愿意像一般人那样去上班、打卡这样子。“拟把疏狂图一醉”,想好好去喝喝酒,“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可是对着酒想要唱歌的时候,又好像打不起精神来。

柳永诗当中有一种奇怪的慵懒,那个慵懒让你感觉到又把五代词的颓废拉出来了,所以他的所谓“慢词”的书写,其实来自于心境上的一点慵懒。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王国维说的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柳永在前面讲了半天,我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到最后发现慵懒、疏狂、无味,是因为他爱了一个人,为了爱那个人,越来越瘦,可是对方好像也不理他,而他并不后悔,所以那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变成了他自己生命形式的执著。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国文化史上女性情感的第一次表白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轻解罗裳”是非常女性化的字,讲衣服、讲皮肤、讲很多身体上的感觉,常常是女性擅长的领域。相反对于男性来说,他常常在教育里面会被训练到不能够流露感觉,尤其在古代,比如做官或者贵族的文化当中,他最后变成了属于社会性里面的一个角色,不太敢流露私情的这个部分。

“月满西楼”,一个女孩子住在楼上,她在孤独和徘徊中,盼望着“雁字回时”,冀望着月亮圆时人会回来,“月满西楼”。这种表现方式在现在的通俗文化里经常被用到,秦观和李清照的东西大概对琼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琼瑶的很多东西都出自这些地方。“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非常女性,所谓的女性就是她含蓄,很多东西不直接讲,用很象征的方法,很多的愿望、很多的期待,用这样的方式写出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对应着下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或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很有趣的是把一个东西分成两部分了,而这两部分里面有一种模棱两可、不知道怎么办,有一种放不下。

提不起放不下是可以变成一种新的美学的,秦观就是提不起放不下,所以才有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清照也是提不起放不下,这个其实就是女性文化——我们常常形容女性的情感叫做缠绵,缠跟绵都是没有办法一刀剪断的,它就是牵连不断的,这个部分刚好是女性文化的特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情感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样去把它排解掉都排解不掉。这里面可以看到李清照的才华,李清照最大的好处是她的词是来自生活当中,我觉得这是她最成功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女性的文化生活,她很直接地把它们描述了出来。

在那个时代当中,一个女性要写自己的私密情感不是容易的事,男人可以,男人假借一个歌妓去写一种思念,譬如说柳永常常做这种事,那没有关系;而女性自己讲就有一点违反妇德,可是李清照是用这个方法在写的,大家会不会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所以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实是文化史上女性情感文化的第一次表白,这么直接的表白。

柏拉图的十句话,真的很透彻

⒈柏拉图说: 若爱,请深爱; 若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己。⒉柏拉图说: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⒊柏拉图说: 既然爱,为什么不说出口,有些东西失去了,不会再回来。⒋柏拉图说: 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会拥有,若是拥有了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爱她。

⒌柏拉图说: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⒍柏拉图说:

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寂寞人生爱无休,寂寞是爱永远的主题。我和我的影子独处,它说它有悄悄话想对我说,它说它很想念你。

原来,我和我的影子都在想你。

⒎柏拉图说: 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的心底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成全。⒏柏拉图说: 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人生的苦闷有二: 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被满足了。

⒐柏拉图说: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直在走是幸福。

⒑柏拉图说:

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之后我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沧海,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刘占祥: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黑色的七月”(其时中学生对高考的形象比喻)的艰难拚搏,我有幸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校园中,最吸引我这个农家子弟的去处莫过于社科系资料室(今政治学院信息中心)。资料室的几位老师见我如此痴迷于读书,便特许我可以随时前往阅览丰富的藏书和报刊资料。于是,怀着无尽的感念,我拥有了一段心无旁骛、博览群书的宝贵岁月。读书,留给我的是难以名状的心灵的充实、丰饶与幸福。当然,坦率说,年少轻狂之时,读书少了一些章法,其情形大抵属于自发而非自觉。古语云:“登高自卑,行远自迩”,阅历,于人是相当重要的。记得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听雨,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如此迥异,阅历使然也。清代涨潮所著《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诚哉斯言!岁月如歌,风过无痕,飘忽二十余载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岁月积淀让我对读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读书宜读经典”的命题产生了高度认同。

所谓“经典”,古今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典”曾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尔雅﹒释言》说:“典,经也;威,则也。”郭璞注:“威仪,可法则。”(《十三经注疏》)由此可见,经即典,典即经,只有那些能为人们遵循、持守的文字文本才有资格称为“经典”。又据许慎《说文解字》:“经,织纵丝也。”即是说,“经”的原初含义为丝织物的纵丝,据川籍学者杨乃乔先生分析,“经”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话语权力的象征,成为生命主体“立言”的文本形式(《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称自己的立言文本为“经”(如《墨经》、《道德经》之类),也不难理解何以宗教文本也通常冠以“某某经”的称谓(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之类)。

现在所谓“经典”,其内涵比之古义显然宽泛了许多,大体上指那些历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典范性传世作品。

据个人愚见,相对而言,经典阅读可以有三种境界。

经典阅读的第一种境界是“开卷有益”。顾名思义,就是只要多读好书,自会收获良多。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的确,读书尤其是经典阅读乃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

阅读可以养心。宋代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自己“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办公之余而焚香默坐读《周易》,人生一大快事,养心也。阅读可以明理。如《曾文正公家书》中所言:“不愿子孙为大官,惟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此种叮咛,大有深意。

阅读可以长才。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径言博览群书对于增长写作才能的绝佳之处。

阅读可以益智。《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学生语:“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一位博学练达的老师对弟子们的殷殷叮嘱,讲尽了读书可以增加知识与智慧的种种好处。

一言以蔽之,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肯于经典阅读,勤于经典阅读,自会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学养,收获学识。

苏东坡有诗曰“诗酒趁年华”,实际上,经典阅读亦须趁早。对于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来说,经典阅读可以早一些为自己打好学问的根基。古人讲“入门须正,立意须高”,我以为,在大学阶段宜通过经典阅读,侧重于打好文史哲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文科大学生)。

哲学是思维的体操,不仅可以澡雪精神,滋养生命,而且能够增强人的思辨能力。哲学阅读尤其是西方哲学阅读,对于思维的训练太重要了!我们治学、撰写论文,须臾离不开逻辑思辨。前两年,我曾经提倡自己任教班上的大学生读点西方哲学著作,最低限度要读一下《西方哲学史》(罗素、梯利著述的版本皆可),用意即在于此。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告诉我:“老师,西方哲学太难读了,读不下去啊!”我顿时无语,只有徒唤奈何。如此轻言放弃,恐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孟子语)。

文学不仅直指心灵世界,同时还会给我们带来弥足珍贵的语言修养。数学大师苏步青先生尝言:“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而且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转引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此言不虚!我以为,苏先生把语文置于“社会科学、科学文化之基础”的高度,恐是对语言表述能力重要性的洞察吧。记得当年自己攻读文学博士时,导师不容商量地要求我们啃读儒家经典《十三经》,还亲自在课堂上抽查督导我们背诵《文心雕龙》《诗品》《文赋》等文学理论经典名篇,无论齿序长幼,一个也不放过。当其时也,我等同窗皆苦不堪言,怨嗟不已。岁月不居,光阴流水般逝去,而今事过境迁,当脑海中时常飘过“每一顾而掩泣,叹君门之九重”“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等名句,张口即可成诵大段文字如“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顿然领悟了导师的用心良苦,既使我们用看似最笨拙的背书方式增长了经典知识,同时也让我们平添了许多语言修养,其功可谓大矣!事实上,许多经典作品是需要背诵的。这正如朱自清先生所主张的,与其浏览万首唐人诗,不如熟记唐诗三百首。仅仅是一般性的浏览,俗称“过目不过脑”,很容易流于“浅阅读”而走向空疏。老一代学人有背诵的传统,像胡适先生11岁之前背完《四书》《五经》,茅以升先生少年时代背过《古文观止》中的大量名篇。这些阅读方式对我们恐怕不无教益吧。

史学修养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鲁迅先生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华盖集》)以史为鉴,鉴古知今,前贤已有定论,自不消说。而对于治学来讲,我们也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历史视野,离不开时间维度(还有空间维度)的。你做桥梁研究,那就须通晓桥梁建造史。你做国人价值观研究,当然要先圈定历史范畴,是古代、近代还是现当代?历史界定必须严谨,否则就沦为抽象空谈了。当今一位研究中文的知名教授说,中文系其实也是历史系,对于学习中文的学生,最重要的功夫是史学的功夫。此种论断是很有几分道理的。

经典阅读的第二种境界是“雕精达博”。如不能雕精达博,学问便如浮萍无根,难以致远,难现大气象;根深则枝繁,根深则叶茂,此千古不易之理也。中国传统文化有教人“苦读”的传统,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之类的倡导多多,难以尽述。我以为,这恐怕不仅仅是勤奋向学的泛泛提倡,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进入雕精达博之境的微妙提示。所谓“读书当求快乐,苦读大可不必”之论,我不敢苟同。如民谚所说:“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经典之作尤其是中华元典、西方哲学经典向来难读,这种高头讲章若非下一番苦功夫,如何能洞彻其中奥妙?以愉悦、快乐为追求目标,在“开卷有益”的阅读层面上是可以的,但想进至“雕精达博”的境界恐怕难矣!我校杰出校友茅以升老校长曾将治学秘诀归纳为十六字:“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认为欲使学问精熟,非“博闻强记”、“持之以恒”则无以收其功。事实上,茅老于中华元典功底扎实,于桥梁专业功夫了得,恐怕皆因苦读、精读以及勇猛精进所致。据校史载,茅老念五年桥梁专业本科期间,留下了多达1000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当是辛勤读书的明证。历尽此番寒霜苦,方得脱胎换骨身!茅先生也因而具备了主持修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钱塘江大桥的学识资本。试想,如果经典尽如美国大片那般刺激感官、愉悦动人,如“心灵鸡汤”一样赏心悦目、玲珑可人,则我校不必提倡经典阅读而径直名曰“图书阅读”可矣。众所周知,王国维先生乃大学问家,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尝读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著作,读一遍,未懂;读两遍,仍觉深奥难入;读三遍,方有一些感觉。以先哲之聪慧睿智,尚且有此艰难,足见经典阅读并非易事。民谚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以为,大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司马迁语)的经典都须下一番苦功夫,一读、再读、数读,方得窥其门径,进而登堂入室,识得庐山真面目。我们今天读书,太容易舍难就易、浅尝辄止,太过于强调实用致用、立竿见影了。如果读书只满足于当下的愉悦而不注重分析、综合、系统化,不仅思想难有高度、深度和宽度,所获知识恐怕也很容易像网络资讯那样沦于即刻性和碎片化的。

又有人可能会说:“经典阅读倘若不求实用,那还有什么读的必要呢?”这种问题,我以为实乃似是而非。朱自清先生曾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序》)退一万步讲,我们究竟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有用”、“无用”呢?须知,任何事情均应辩证地、历史地、具体地而不能抽象地看待。此时无用,彼时有用;此地无用,彼地有用;并非只有当下直接用得上才算是“有用”啊。《老子》中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中讲:“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经典于个体生命的“有用”与“无用”,很大程度上是在具备了丰富的人生体验,经过岁月的淬炼之后方得知晓的。开国领袖毛泽东青年时代曾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早期文稿》)之语,曾文正即晚清重臣曾国藩(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人氏。《清史稿》中评其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意思是说,此公伟大的事业乃是源于扎实的学问。为何修史者不讲曾国藩事功“本于智慧”、“本于睿智”之类而偏说他“本于学问”呢?其实,古今以大业而名留青史者灿若星辰,难以胜数,但当得起“以学问而致事功”者,恐怕就寥寥无几了。“学问”一词,在今日语境下既指书本知识,亦指实践知识,于曾国藩而言,其学问之本在于博览儒道经典,这是确凿无疑的。据《清史稿》中记载,这位曾文正公“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凡此种种,说明曾国藩于经典是下过一番雕精达博功夫的,加之以丰富的实践历练,因而学养丰厚,学识过人。试想,如果曾国藩每读一本书都预先追问一下是否有用,靠着貌似“当下有用”的浅显判断去功利性地读书,那他如何能构建起自己的学问体系,进而依凭博大精深的学问而致事功呢?

经典阅读的第三种境界是融会贯通。这里所说的“融会贯通”,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追求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可称之为“圆融通透”;二是注重知行合一,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即是自觉追求理论书本知识与人生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无论如何,对于青年学生,我以为主要还是应在第一个层面下功夫。众所周知,有“中国航空航天之父”美誉的钱学森先生在生前曾直言不讳地提出对我国教育的追问(即“钱学森之问”),钱先生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当代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难道今人聪明才智确乎不如前人,以致于又须像清代名士龚自珍那般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当然不是!事实上,仔细推究民国时期大师们的求学与治学特点,我们便会发现,他们的路子颇异于今人。简言之,大师们走的是“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路径。胡适、鲁迅、陈寅恪、梁启超、牟宗

三、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钱穆、唐君毅等等,每一位学界达人都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于中华元典精熟于心,于西方学问不在话下,可以说尽窥东西、古今文化之堂奥。而民国时期的工科人才,即以我校老一代校友为例,如竺可桢、茅以升、黄万里等诸学长均是文理交融,国学、西学功底了得,作诗、为文样样精通。我曾应邀在成都七中育才、七中嘉祥为中学生朋友们演讲,当孩子们从我这里得知,已存在于初中语文课本数十年之久的经典范文《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石拱桥》,出自我校校友竺可桢、茅以升先生之手时,无不震惊于老一代工科大师们的人文功底和语言修养。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学界达人们之所以那么得出彩、出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融会贯通经典的高超本领!谨再以一份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部分书目为证:

中国书籍:“四书”、“五经”、《御批通鉴辑览》《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选》《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楚辞》《汉赋》《史记》《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

西方书籍:《原富》(亚当·斯密)《物种原始论》(达尔文)《天演论》(赫胥黎)《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民约论》(卢梭)《群学肄言》(斯宾塞)《法意》(孟德斯鸠)《伦理学原理》(泡尔生)。

由上述这份书单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曾下功夫于经典阅读,其读书熔中西文化经典著作于一炉,凸显出“融会贯通”的鲜明特点,堪为前辈学人求学治学的光辉写照。

当然,为学既重知识积累,同时也讲究“学养”,讲究“学识”。学问不能仅仅局限于经典阅读。孟子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培根则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论读书》)我以为,这其中存在一个“转识成智”问题。转识成智的基础在于对经典、对书本知识的日积月累,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欲收转识成智之功效,则有赖于丰富的实践和阅历。打一个浅显的比方,你问一位幼儿园小朋友“什么是爱情”,他一定会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道理很简单,小朋友还没有这方面的阅历呢!经典阅读的“融会贯通”境界,同样也要借助于经验世界、人生实践中的自觉升华。

近年来,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看到两篇长文。现部分摘录于此:

2009年,课题组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关于母语能力的测试内容主要涉及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常用词语的选择,结果是:在319位被测试的大学生中,测试成绩在70分以下的达68%,60分以下的占到30%。此外,课题组还对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课的部分学生作业进行了分析,并抽查“给导师的自荐信”作业74份,抽查结果是:49份作业存在行文格式问题,占总数的66.2%;64份作业存在表达语气与自荐信要求不符的问题,占总数的86.5%;语法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74份作业都或多或少存在搭配不当或虚词误用等语法问题。(《光明日报》2011年1月11日)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张海霞手里的理工科大学生的文稿,写通顺了的没有几篇,她越看越生气,“这语文都怎么学的?!”„„张海霞教授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发起人之一。2013年1月中旬,她与编辑讨论将2012年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获奖作品结集出版《奇思妙想的物联网》(第二辑)。每组获奖学生需详细介绍自己的作品。她越看越觉得不解,“都不要说错别字、用错词和标点符号了,通篇语言混乱、逻辑不清、前后矛盾、图文不符、口语化„„一篇4页的文章,能够写通顺的,占到全部稿件的1/3就不错了!”最后,70%的作品被要求重写。张海霞说,理工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几天前,她的一个硕士生把实验设备弄坏了,她让这位研究生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经过,结果,发来的2页事故报告格式混乱、语言不通,让她不忍卒读。她甚至还因此毙掉过一篇博士论文,“也是像这样的,我实在不能忍,100多页,我每一页都给他改了。” „„她忧心忡忡:“我们的孩子不仅不会用笔写字,连用汉字写文章、说话都成了问题,这难道不是我们的耻辱吗?”(《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

显然,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可否跳出“就语文教育谈语文教育”的命题,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经典阅读的视域去反思和追问一下呢?当年那些饱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民国学人们,可曾需要为遣词造句、语法修辞之类事情而苦闷不已,辗转反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事实上,重读竺可桢学长的《大自然的语言》和茅以升学长的《中国石拱桥》,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先贤文化功底的厚重和语言艺术的高妙。这种境界,正如南宋诗人陆游示子所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圣贤素来“重道不重技”,也便不难理解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从1998年起,要求自己带的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否则不接受其论文答辩”(亦引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这一非同寻常之举了。原来,经典阅读,不仅仅是恪守圣哲贤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取向,也不仅仅是赓续老一代学人“取法乎上”的治学心脉;即使从最实用的语言修养需要而论,也是必须的。

“道不远人”(《论语》)!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与荣光的伟大学校,“窥学术,贯西中”“基础坚,事功崇”(校歌歌词),一部百年校史已经积淀下如此不可磨灭的求学治学之道;毋宁说,当前学校大力倡导经典阅读和通识教育,就是对我们这所百年老校育人精魂的最好传承,是人才培养中的大手笔和大方略。

故此,笔者不揣愚陋,略述浅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谨此就教于方家,亦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一点儿菲薄的参考。

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 篇2

以“安全发展、预防为主”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已经展开, 在此向辛勤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每一名员工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祝福你们平安。

安全生产事关员工的生命与健康, 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落实安全生产年工作方案, 让安全生产深入人心, 让每一位员工都积极参与到安全生产月活动中来, 我们向外施队全体员工致一封安全生产的平安信, 希望能给每位员工带来平安和警示:

首先, 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 生命至上”。建筑工地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域;而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导致各类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每一次血的教训都让我们十分痛心。所以无论什么时候, 在什么样的工作条件下, 都要在头脑中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做到“五个第一”, 即:上岗作业前, 安全培训第一;工作开始前, 安全讲话第一;下达任务时, 安全措施第一;操作过程中, 安全规程第一;安全与生产矛盾时, 安全生产第一。

其次, 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坚决摒弃侥幸心理, 杜绝冒险蛮干、麻痹大意和盲目抢工。牢记安全无小事, 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不违章作业, 抵制违章指挥;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牢记遵章是幸福的保障, 违纪是灾祸的开端, 只有让安全规章落实到行动上, 才能为自己铺就一条平安之路;只有遵章守纪, 才能保证安全;只有安全才能有收获、才能有幸福。

最后, 积极配合项目部做好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既是每个人的权利, 又是每个人的责任。然而你们的安全又与家庭的幸福、工程的顺利、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每一位员工都要积极参加项目部的安全管理,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被动的要我安全, 转变为我要安全, 同时做到我懂安全、我会安全、我管安全。认真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仔细查找自己身边是否存在隐患。要以生产班组为单位积极开展班前安全讲话活动, 积极参加“农民工夜校”的学习, 增强安全生产防范意识, 努力学习掌握安全生产知识, 提高安全生产技能, 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为创建安全无事故项目部履行自己的安全责任与义务。

亲爱的朋友, 你的幸福就是家人的欢乐, 你的平安就是对家人的关爱。为了父母的安心, 为了爱人的放心, 为了儿女的开心, 请你珍惜生命、珍爱自我。

保证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我们要坚定信心, 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维护自身的生命健康权益, 共同创造绿色健康、文明安全的生产环境。兄弟, 有你们身影的地方总有我们的牵挂, 安全为劳动者保驾护航, 祝福所有劳动者平安健康。

平安让生命有了支撑, 平安让生活充满了希望。人人都渴望平安。平安是什么?平安就是幸福的彼岸。我们要铭记安全, 把安全的警钟时刻敲响。

愿我们的企业安全发展,

愿我们的未来安全常在,

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让安全永驻每个人的心中,

让幸福永远伴随着你们。

最后, 衷心地祝福你们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读者朋友:

这是北京一家工程建设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者在安全月写给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农民工的一封信, 言辞恳切, 语重心长, 道出了安全管理者的美好愿望和良苦用心。安全月很快会过去, 而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作者这封写给本单位员工的信和蕴含其间的朴素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所有的读者朋友, 正如这位作者所言:“有你们身影的地方总有我们的牵挂, 安全为劳动者保驾护航, 祝福所有劳动者平安健康。”

致普洱茶的一封情书 篇3

New Cross, Hatcham, Surrey

January 10th, 1845

I love your verses with all my heart, dear Miss Barrett,—and this is no off-hand1) complimentary letter that I shall write,—whatever else, no prompt2) matter-of-course3) recognition of your genius, and there a graceful and natural end of the thing. Since the day last week when I first read your poems, I quite laugh to remember how I have been turning and turning again in my mind what I should be able to tell you of their effect upon me, for in the first flush of delight I thought I would this once get out of my habit of purely passive enjoyment, when I do really enjoy, and thoroughly justify my admiration—perhaps even, as a loyal fellow-craftsman should, try and find fault and do you some little good to be proud of hereafter!—but nothing comes of it all—so into me has it gone, and part of me has it become, this great living poetry of yours, not a flower of which but took root and grew—oh, how different that is from lying to be dried and pressed flat, and prized highly, and put in a book with a proper account4) at top and bottom, and shut up and put away … and the book called a “Flora5),” besides!

After all, I need not give up the thought of doing that, too, in time; because even now, talking with whoever is worthy, I can give a reason for my faith in one and another excellence, the fresh strange music, the affluent language, the exquisite pathos6) and true new brave7) thought; but in this addressing myself to you—your own self, and for the first time, my feeling rises altogether.

I do, as I say, love these Books with all my heart—and I love you too. Do you know I was once not very far from seeing—really seeing you? Mr. Kenyon8) said to me one morning “Would you like to see Miss Barrett?”—then he went to announce me,—then he returned … you were too unwell, and now it is years ago, and I feel as at some untoward9) passage in my travels, as if I had been close, so close, to some world’s-wonder in chapel or crypt10), only a screen to push and I might have entered, but there was some slight, so it now seems, slight and just sufficient bar to admission, and the half-opened door shut, and I went home my thousands of miles, and the sight was never to be?

Well, these Poems were to be, and this true thankful joy and pride with which I feel myself.

nlc202309031912

Yours ever faithfully,

Robert Browning

萨里郡海彻姆的纽克罗斯

1845年1月10日

我发自内心地喜欢你的诗作,亲爱的巴雷特小姐——这封信中所写的绝不是我信手拈来的恭维之辞——绝对不是,也不是对你的才华敷衍了事的顺口夸赞,而是我的感情美好而自然的流露。自从上周我第一次读到你的诗,我就一直在脑海中翻来覆去地想,我该怎样告诉你我读后的感受,至今想起此事我仍不免哑然失笑。在初次拜读的喜悦中,我想这一次我一定要摆脱掉单纯被动欣赏的习惯,因为这次我实在太喜欢了,我要完完全全地道出我倾慕的理由——甚至也许还应该像个忠实的同行那样,设法挑出一些毛病,以便对你有所助益,也好让我日后拥有夸耀的资本!但这一切都没有实现——你那充满生命力的美妙诗篇已如此深深地融入我的心灵,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它所有的花朵都在我心中生根、成长。啊,如果这些花被晒干、压平,被视若珍宝,夹在一本书里,在书的封面封底都写上札记,然后被合上并束之高阁,这该是一种多么不同的境遇啊……而且,此书竟还美其名曰“花苑”!

虽则如此,我并不需要放弃以后也可能这样做的念头,因为即使现在,不管是和哪位有识之士谈起,我都能够说清为什么我会对你一首又一首的优美诗篇情有独钟,那清新别致的音乐美,那丰富流畅的语言,那精致动人的诗句,那真实、新颖、奇妙的思想;但在我这封写给你,写给你本人、而且是第一次写的信中,万千情丝却一起涌上心头。

我确实,正如我前面所言,发自内心地喜爱你的诗集——同时也爱着你。你知道吗?有一次,我差一点就能见到你——真正地见到你。一天早上,凯尼恩先生对我说:“你想要见见巴雷特小姐吗?”然后他就去代我通报了,后来他回来了……你当时身染贵恙。如今一晃几年过去了,我感觉那好像是我生命旅程中一段坎坷的旅途,仿佛我曾一度接近——如此接近——某个稀世珍宝,就在某个小教堂或者地下室里,只需轻轻推开一道屏风,我就可以置身其中,但却被某个薄薄的——现在看来的确是薄薄的——但却足以阻止我的屏障给挡在了外面。结果半开的门关闭了,我又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难道再也无缘领略那道风景?

好了,现在我终于有缘领略到这些诗篇,还有这真实的、充满感激的喜悦以及我发自内心的骄傲。

你永远忠实的罗伯特·勃朗宁

1.off-hand:不假思索的;随便的;临时的

2.prompt [pr?mpt] adj. 迅速的,即时的

3.matter-of-course:当然的,无疑的

4.account [??ka?nt] n. 记述,描述

5.Flora [?fl??r?] n. [罗神]福罗拉(古罗马宗教女花神)。flora:植物群。

6.pathos [?pe?θ?s] n. 哀婉动人的词句

7.brave [bre?v] adj. 美好的,美妙的,极好的

8.Mr. Kenyon:请参见39页注释23。

9.untoward [??nt??w??(r)d] adj. 不顺利的;麻烦的;困难的

10.crypt [kr?pt] n. 地窖,(尤指用作墓穴的)教堂地下室

给老师的一封“情书” 篇4

大学校园里的银杏树叶子又该变黄了吧。

犹记得前年这时候的一天晚上,我一路踏着簌簌作响的银杏叶去二教三楼交文件。回来的时候下楼梯,由于下过一阵雨二教楼道又昏暗无灯,于是我成功地从楼梯上“噗呲”一声摔了下去,左脚被反向坐在了自己身下,脑子里应景的出现了一道配音――咔擦,仿佛是脚骨折的声音。来不及思考,一阵剧烈的痛感就从脚踝处传来,痛的我脑袋未思眼睛先行――眼泪哗哗的流了一脸,是真的很痛,虽然我并不想哭。然后我看到自己的脚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肿了起来,真的像个馒头。

等痛感缓和了一会儿,我想尝试着自己站起来,然后慢慢挪去医务室。我手吊着栏杆借力,一次、两次、三次...还是没有站起来。我掏出手机给室友打电话,室友都去了外面玩还没回来,给同学打电话,同学回家了。也对,谁会在中秋节的晚上来二教交文件啊,如果不是团委老师的电话,恐怕我现在也在家里和爸妈吃饭吧。二教一整个教学楼都非常昏暗,我又摔在楼梯拐角处,唯一的光源就是手机发出的幽幽白光,外面还听得到滴滴答答的雨声,整个学校除了雨声都沉浸在一片安静之中。

我继续尝试站起来,然后结果一点都不如我所想,好绝望。正当我翻着手机号码薄看看在这个时候能麻烦谁的时候,陈老师出现在了我眼前。他看到我先是一愣,然后问我:“你怎么了?怎么坐这儿了?地上这么凉。”我委屈巴巴的说:“脚崴了。”他眉毛一皱,左右看了看,然后走过来脱下衣服披在我身上,把我从地上扶起来,等我站稳后掏出手机给校医务室打了个电话叫了个车过来。陈老师人不高,一米六五左右,黑黑瘦瘦,带个无框眼镜,走路还有点左摇右摆很有个性,平时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是一副“扑克脸”,可现在,就是这位“扑克脸”老师硬要背着我下楼梯。我不知道小小个的他是怎么背着我下楼梯的,我只知道下楼梯的一路上,我的眼里只有他那不算伟岸却让人安心的背影。

校医院车在停车场那边,陈老师背着我,踏着地上铺了一路的银杏叶,沙沙地、稳稳地走。

大学里的`银杏叶又黄了吧,陈老师也迎来了他新的学生吧,他可能忘了当初143个学生中的我。可我,一直都不曾忘记他。

给巴黎的一封情书 篇5

巴黎,是我最最想去的地方,这个城市寄托着我所有的梦想。梦想大到埃菲尔铁搭、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卢浮宫、塞纳河、红磨坊、圣母院,小到街角的咖啡店、充满绿意的林荫道、错落有致的建筑标签,每个角落都充满爱意,是那种很Romantic的感觉。漫步在每条巷弄,都会想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于这个自由与浪漫的city。

巴黎,素称艺术之都。暮春的巴黎,更是一座绿荫浓郁的花城。其实,不用拜谒富丽堂皇的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也不用登上雄伟壮观的艾菲尔铁塔,只要你有几分悠闲心态和思古幽情,那么,无论漫步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还是塞纳河畔的绿荫花径,就都会真实地感受到巴黎那份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和浪漫情调。巴黎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雨。Actually, Par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in the rain.是啊,巴黎最美的时候就是下雨天。能在浪漫之都邂逅一份爱情是多么lucky的事,我们与千千万的谁谁谁擦肩而过,而遇见真爱的概率却微乎其微。我总是在幻想下雨天能为我撑伞的人到底是谁,会偷笑。

不过更爱的是两个人牵着手在雨中漫步,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在湿漉漉的大街狼狈的奔跑,然后躲在雨棚下躲雨,都湿身了。巴黎的美食、美女和文化,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文学电影艺术作品的影响下,法国女郎几乎成了美丽女人的代名词。巴黎的女人是漂亮的,但并非个个都是著名法国影星凯瑟琳・德娜芙那样的绝色美人。其实,巴黎街头见到美女的几率还不及在马德里,但真正美得有质感的美人还是在巴黎。至于能否邂逅,那得看缘分。

对于巴黎的三道经典美食:海鲜、蜗牛和鹅肝酱,却是不敢恭维,品尝之

余颇有“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感触。虽然我没吃过,但别人都这么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至于其他的美食,相比中国的美食,不能片面的说谁好谁坏,只能说个有千秋吧!

巴黎风情,来自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任何外观景色无法替代的。它不仅有令人瞻仰的艾菲尔铁塔和珍藏着人类古典艺术精品的卢浮宫,还有著名表演艳装歌舞的红磨坊和丽都夜总会,也有驰名全球的克里斯汀・迪奥时装、路易・威登手袋和夏奈尔香水。至于文坛艺苑,更是人才济济大师辈出。在巴黎,随处可见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真迹,随时可以感受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立体派、野兽派、印象派、表现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艺术气息氛围。

巴黎,就是这样一块艺术风水宝地,散发着由文化积淀而成的浪漫情调。这种浪漫,不同于美国式的浪漫,美国式的浪漫多是性的铺垫,法国式的浪漫着重精神韵味,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像好莱坞描述的爱情最高境界是性的如狼似虎,而法国式情爱就像罗曼・罗兰所言“不是自私的情欲,而是肉体也要参与一份的崇高的友谊。”

真正的浪漫是精神的,是那种骨子里的罗曼蒂克。

巴黎,代表着欧洲乃至世界最浪漫的风情。不论是文化内涵还是城市建筑,就连那修葺得整整齐齐的草坪和灌木,都让人感受到她那雍容华贵的气度风韵。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也许就会遇上萨特曾经坐过的椅子、加缪写作过的灯下和毕加索发呆过的窗口。巴黎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致观瞻风情者,也得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和宁静心情,否则只能是附庸风雅。

巴黎的建筑也是别有一番风情!巴黎位于法国盆地中央,城区横跨秀丽的塞纳河。它是以一个船形小岛--市岛为起点发展起来的,已有2千多年历史。雄伟壮丽的巴黎圣母院就屹立在市岛中心,它建于12世纪,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如果把巴黎圣母院作为古老巴黎的象征,那么,矗立在塞纳河左岸的艾菲尔铁塔,便是现代巴黎的标志。这座以法国工程师、世界铜铁混凝土建筑的奠基人艾菲尔命名的铁塔建于1889年,堪称现代铁塔之祖。铁塔高达320米,相当于80层大厦那么高,站在塔顶可俯瞰巴黎全市风光。

除了巴黎圣母院和艾菲尔铁塔之外,巴黎还有巴士底广场、协和广场、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等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凯旋门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对面就是协和广场。它是拿破仑为了炫耀胜利而下令建造的。工程从1806年开始,历时30年才完成。凯旋门高达49.54 米,宽44.82米,厚22.21米,四面有门,内外墙布满了浮雕和巨型雕像,其中尤以浪漫主义雕刻大师弗朗索瓦〃吕德的不朽杰作《马赛曲》最为著名。凯旋门前面的大街上的爱丽舍宫,也是法国的著名建筑。金碧辉煌的宫舍内,墙上挂着著名油画和名贵挂毯,室中陈设着古色古香的镀金精雕家具,以及各式各样的精致座钟,宛如一座博物馆。从1873年开始,爱丽舍宫已成为法国总统府。

巴黎拥有60多座博物馆,70多家图书馆,60个剧场,200家电影院,15个音乐厅。博物馆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卢浮宫。它曾是法国历代王朝的王宫,现已成为法国美术博物馆。全馆有藏品40万件,其中包括《胜利女神》、《岩间圣母》等名画和雕像。巴黎的“街头艺术”也历久不衰。这里既有名闻全球的露天画

廊,也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街头音乐会。许多青年学生和普通市民,常常自带乐器,到街头表演各种节目。

当然巴黎也有着很多不好的地方!巴黎的城市很老旧,巴黎人有时候表现的很排外等等、、、、、、但是这才最真实的巴黎呀!我喜欢巴黎,不仅仅因为她的风景,她的文化,更是因为好奇!好奇她的一切一切!

老师常说浪漫就是不靠谱。是的,浪漫确实可以说是不靠谱,但是人的一生总是要做一些不靠谱的事情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加的精彩!

爱她,就带他去巴黎吧!

化学化工学院

给爱人的一封情书 篇6

对你的爱意点点滴滴,对你的思念丝丝缕缕,对你的感觉朝朝夕夕,对你的追逐永不停息!风起的日子有你相伴,雪舞的时节有你相随,叫我怎能不爱你!

对你说:宝贝,最近我牙齿痛,因为常常晚上想你,那感觉太甜蜜了,会蛀牙。

佛说:跪求年可以等到你爱的人。但我却用了年等你,还有一百年人们称它为“百年好合”。

给高房价的一封情书 篇7

我猛一抬头,发现你挂在树梢;我爬上了树,发现你已在山头;我爬上山头,又看见你在更高的山顶……等我最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你已远在天边。我绝望了,只得放弃,准备下山,你的父母(开发商),你的八姑六婆(砖家,叫兽)着急了,要求政府给我两块砖头让我垫在脚下。银行还答应租给我一个热气球,但要拿你做抵押。

我再向周围看看,那些曾经围绕在你身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对你冷漠了。他们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玩的玩,该睡的睡,根本看不到曾经为你茶饭不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已是陈年往事,过往烟云。

我再也不会为你千山万水,也不会为你爬树登山。你要么像嫦娥远离人间,得道成仙,或许天篷元帅在那儿等着你;要么回到地上,我们结成连理,日夜相守。

往年的情人节,你得到的鲜花浩如烟海,你是万花丛中的那只蝶;过去情人节给你的情书,像漫天飞舞的雪花,你是城堡中骄傲的公主。今年,你却只能孤芳自赏,过一个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在你过了这个情人节,偿到无人喝彩,高处不胜寒的滋味之后,不知道你是否已如梦初醒,了解了人间的热闹,人间的温暖。

亲爱的高房价,你悬在半空也有时日了,无依无靠的滋味不好受吧?亲爱的,回来吧,还是脚踩大地比较踏实,我在地面上等着你。如果你问,我要等你多久,我想是一万年。

以上是情人节那天我写给高房价的情书。今年是中国人的牛年,但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可以牛哄哄的,许多开发商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任志强们只为富人盖房子,眼睛只盯着富人,山西开煤矿的棒子、温州炒房的房虫是上帝,土生土长的穷人就不是。

虫子、棒子不是钱多了没地方花,买房子玩。他们买房子,是为了让房子为他们生更多的钱子钱孙。2008年开始,楼市萎靡了,金融海啸爆发了,房子没法生崽儿了。任志强们就是喊爹叫娘,虫子、棒子对他们都爱搭不理了。真正的上帝出现了,就是以前开发商们正眼也不瞧的需要房子的穷人了。

穷人缺少的是钱,如果开发商还怀揣着为富人盖房的思想,上帝只好捂紧口袋保持沉默。所以,大开发商万科自己将房价一砍再砍,有的穷人够着了,房子就卖出去了。以后会有更多的开发商会发现,玩花头没有降价来得实在,先后有人让房价主动跳楼,跳一层没用,就跳两层;跳两层没用,只好跳三层……早跳肯定比晚跳好,晚跳又比不跳好。晚跳的只好跳水,或许会淹死;不跳的,坠落下来,可能发现池子里已经没有水了,肯定摔死。

所以,2009年购房人最牛,不断有开发商对自己示爱,甚至投怀送抱。已经购了房产的人一定羡慕不已,只怪自己赶潮流,草草地恋了爱、结了婚。原来美女如云,彩礼又不高,还可以不慌不忙,挑三拣四。哪像自己当年,不说没得挑肥拣瘦,搭上父母养老金不说,还得拼死拼活的还债,搭上了一生的幸福。

上一篇:创教育强镇 建和谐水步下一篇:工程部总监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