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土系统管理制度

2024-05-19

排土系统管理制度(共2篇)

排土系统管理制度 篇1

1. 试验装置及材料

裂缝模拟试验装置主要是压裂返排模型:基本尺寸为长350cm,宽120cm,高30cm。

其它配套的试验设备有:恒流柱塞泵(0~1500ml/min);液压机(0~150m Pa)。

试验材料:支撑剂选用吉林现场20/40目陶粒;模拟试验装置出口端流出36L液体。

2. 试验方法

利用裂缝导流能力模拟试验装置,模拟压裂施工的返排过程,通过改变不同的参数条件,分析返排液速度、返排液粘度、作用于支撑剂的有效应力等因素对支撑剂回流的影响程度,为压裂施工合理返排制度优选提供依据。

3. 试验操作步骤

(1)支撑剂的铺置

(2)压裂液的制备

(3)测量过程

①将试验装置装载到液压机上,加载试验方案中设计的有效应力,连接好管线;②在大流量恒流柱塞泵上设定流量20ml/min,开通前侧和上下两侧的开关,启动柱塞泵,以小流量将压裂充填模型室充满液体,模拟施工停泵后压裂液和支撑剂在地层中的情况;③将大流量恒流柱塞泵的流量设定为方案设计的相应返排速度,根据不同返排时间,在试验装置出口端收集流出的支撑剂,当返排液量达到设计数值时停泵,返排结束;④沉淀、过滤、烘干、称量回流出来支撑剂质量;⑤完成上述试验步骤后,再进行下一组试验;⑥每组试验重复3次,结果取平均值。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1)返排液粘度影响试验分析

铺砂浓度10kg/m2,返排液速度从50ml/min增加到1000ml/min,试验结果如下。

随着返排液粘度的增大,支撑剂回流量增大。相同粘度下的流速越大,回流砂量越大;当粘度在5mpa·s以内,回流量较小;当粘度大于5mpa·s,曲线的斜率增大,粘度影响程度增强,回流量随返排粘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多。返排液粘度越大,使得裂缝中压裂液的压力梯度越大,压裂液的粘滞阻力增加,压裂液返排速度越大,压裂液的粘度越高,流动过程中流动阻力就越大,这相当于使支撑剂回流动力增加,使得支撑剂回流量越大。

因此,将5m Pa·s粘度定为控制支撑剂回流临界值,返排粘度需控制在5mpa·s以下。

(2)返排液速度影响试验分析

铺砂浓度10kg/m2,返排液速度从50ml/min增加到1000ml/min,返排时压裂液的粘度5mpa·s,作用于支撑剂的有效应力10m Pa(作用于支撑剂上的应力)。测量不同返排速度的支撑剂回流量。试验结果如下。

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压裂液返排速度增大,支撑剂总回流量逐渐增大。当返排速度为50ml/min时,总回流量为2.20g,当返排速度增大到1000ml/min时,总回流量达到62.41g,是前者的28.3倍。压裂液返排速度越大,压裂液对支撑剂的拖曳力作用越强,导致回流量越大。压裂液返排速度是影响支撑剂回流的一个决定性影响因素。

随着返排速度的增大,支撑剂回流量增加的幅度增大,影响程度增强。返排速度在50ml/min至100ml/min和300ml/min至400ml/min,曲线斜率增幅均变化较大,当返排速度大于50ml/min时,曲线斜率增幅较大,100ml/min至300ml/min,曲线斜率平缓,大于400ml/min时,曲线斜率增幅较大。因此可以确定返排速度300ml/min为控制支撑剂回流的最大临界流量。

(3)不同返排时间段影响试验分析

铺砂浓度10kg/m2,返排液速度500ml/min,其它参数同上。测量不同返排速度的支撑剂回流量。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支撑剂回流量主要阶段集中在压裂液返排初期,当返排液时间60min内,支撑剂回流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迅速降低,返排时间超过60min后,随着返排时间增加,支撑剂回流量明显降低。返排时间210min之后,支撑剂回流量几乎为0。分析在返排初期,支撑剂充填层还没有完全压实,因此在返排初期尤其60min内,控制放喷速度可以减少支撑剂返排,后期可提高返排排量。

综上所述,应考虑在压裂液返排初期选用小油嘴控制支撑剂回流,裂缝基本闭合后可考虑返排,在不出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大返排速度以实现压裂液尽快返排,减少对地层的伤害。

(4)有效应力影响试验结果分析

铺砂浓度5kg/m2,压裂液返排速度取值为200ml/min,返排液粘度5mpa·s,闭合压力取值0~10m Pa,试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作用于支撑剂的有效应力的增大,支撑剂总回流量逐渐减小。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有效应力小于m Pa时,支撑剂回流量较大,当有效应力大于6m Pa后,200ml/min条件下,回流量从0.86g减小至0.47g,回流量的减小在该点发生跃变,而后随有效应力的增大而近似呈线性减小。在现场压裂返排施工时,应选择作用于支撑剂的有效应力达到6m Pa后,再安排返排工作,有利于控制支撑剂的回流量。

(5)加入纤维后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铺砂浓度10kg/m3,有效应力6m Pa,压裂液粘度20mpa·s采用的返排速度从50ml/min增加到1000lm/min,试验结果如图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返排速度低于300ml/min,没有支撑剂流出,当返排速度大于300ml/min后,仅有几个支撑剂颗粒流出,在返排流速1000ml/min时候,也仅有很少支撑剂流出,说明加入纤维能够很好的控制支撑剂回流。

试验还发现,其它条件不变,即使返排粘度达到100mpa·s时,也仅有少量支撑剂流出,说明加入纤维能够很好解决粘度较高的返排液的支撑剂回流。

5. 结论与建议

(1)压裂液返排速度是影响支撑剂回流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初期返排速度应小于50ml/min为宜。

(2)压裂返排液彻底破胶,返排时粘度控制在5mpa·s以下为宜。

(3)支撑剂返出主要在返排初期,返排时间应控制在裂缝基本闭合后,在不出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大返排速度以实现压裂液尽快返排。

(4)现场压裂返排施工时,应选择作用于支撑剂的有效应力达到6m Pa后,再开始返排,有利于控制支撑剂的回流量。

(5)压裂液中加入纤维,能够极大地降低支撑剂回流。

摘要:试验结果显示,合理的返排液体粘度应小于5m Pa·s;支撑剂回流主要发生在排液初期;初期合理的返排速度控制在0.2m3/min,控制油嘴不大于3mm;作用在支撑剂有效应力大于6m Pa后,返排出砂状况明显降低;若压裂过程加入纤维,可更有效控制支撑剂回流。试验结果对压裂液返排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打破现行农地统征制度 篇2

1.征地范围过宽,土地征用权被滥用。我国现行农地征用制度是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改革开放后,面临耕地大量占用的严峻形势,为了更好地运用行政手段协调城乡用地关系,保护耕地,国家逐步从法律上将农地统征制度巩固下来。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正式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后,农地征用制度与土地用途管制相结合,土地征用成为政府实施农地转用管制的重要手段。这样,除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公益事业用地、农民宅基地,所有新增建设用地需要占用农用地的,无论是出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目的的需要,还是出于房地产开发等私人目的的需要,都借助国家土地征用权来统一征用农民集体土地,集体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即土地发展权通过土地征用而收归市(县)政府拥有。

2.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费用不能足额到户。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国家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项目包括土地补偿费、劳动力安置补助费和地上物补偿费。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先后几次调整了各项征地补偿费用的标准(据有关部门估计,综合各类用地,1987-1995年征地费平均约为7.5元/平方米,1996-1998年约为10.5元/平方米,1999-2002年约为15元/平方米),但是,与不断增长的农地转用过程中的土地增值相比,与农民从事非农就业的门槛相比,与农民的社会保障要求相比,现行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就显得很低。特别是,对于本来就很低的征地补偿费用,集体经济组织又要截留、分享,因此农民实际得到的补偿更低。征地后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缺乏非农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等原因,很难在短时期内找到合适的非农就业岗位,而货币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又很不完善,致使一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就业都受到了影响。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计算,在1987-2002年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共334.7万公顷(5021万亩),按农村人均耕地计算由于耕地占用部分和全部失去耕地的农业人口就达2405.07万人。

3.征地中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之间未能公平分享。长期以来,在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下,县、市政府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以征用的方式低价取得集体农地并将之转为国有土地,再以国有土地所有权代理人的身份向城镇建设用地市场统一供应建设用地。在此过程中,县、市以上政府以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纯收益等租、税、费的形式将土地增值收益归公。虽然,这种农地统征制度保证了土地涨价归公,但是并没有保障归公后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在土地增值收益的使用上,每亩数万、十几万、数十万元不等的土地出让纯收益主要投向了城市土地开发建设,只占土地增值收益一小部分的耕地占用税(1-10元/平方米)、耕地开垦费(一般为6-20元/平方米,大城市地区最高为30元/平方米)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分十五等,5-75元/平方米)等投向了农业、农村。农民在农地转用过程中应当集体享有的土地发展权和土地增值收益事实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剥夺。

改革征地制度和农地转用制度保障农民权益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打破以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对农地转用实行国家征用管理的农地统征制度,通过改革征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逐步建立以城乡接轨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为基础、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不同性质的新型农地转用制度。

1.对于公益性用地以及享受特殊政策优惠的建设用地,以征地方式实现农地转用。严格意义上的土地征用,是出于公共利益需要,政府基于土地征用权取得个人拥有的土地财产权利并给予合理补偿的一种行政行为。之所以要动用土地征用权,是因为只有依靠国家权力才能确保土地利用规划所划定的公益性用地能够为公益事业承担者按照正常的、而不是土地使用者单边垄断下的市场价格取得。按照逐步统一城乡建设用地政策的总体思路,参照城镇《划拨用地目录》规定的公共公益事业用地,对城乡公共公益性用地及其他享受政策优惠的用地实行土地征收、征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公共利益需要的新型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具体而言,对于出于公共利益需要如紧急避险、战备等必须暂时占用农民土地的,建立土地征用制度;对于公共公益事业的永久性用地,建立土地征收制度。

在永久性征地的补偿中,要充分考虑社会保障等各种因素,参照农地市场价格变化等,提高并适时调整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标准和劳动就业补偿标准,同时要严格规范征地补偿的发放对象,限制集体经济组织以各种形式侵蚀农民的补偿费用。为了促进城乡社会公共公益事业发展,保障其能够以适当的成本取得建设用地,可减免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来自土地增值收益的税费,或者统筹运用经营性用地上取得的土地收益对公益性用地予以补助。

2.对于规划待转用的经营性用地,探索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入市的方式实现转用。在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配置土地发展权的基础上,经政府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批准规划待转用农地可以转用后,可由建设用地者按照提高后的征地补偿标准向规划待转用农地的承包农户购买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支付相关的劳动就业补偿费用(双方达成协议后,由承包农户申请转让并经政府批准后注销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交纳有关调节土地增值收益的税费,按照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的市场价格向拥有规划待转用农地土地发展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缴纳一部分土地增值收益用以购买土地发展权,从而建立土地发展权转让制度和新增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制度。

【排土系统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上一篇:大学生学生会先进个人表彰事迹下一篇: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