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来喜洋洋作文(精选6篇)
太阳出来喜洋洋作文 篇1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
授课教师 应雄
内容:聆听《太阳出来喜洋洋》 目的:
一、体会四川民歌的风格特点。
二、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辛勤劳动的真挚感情。重点:感受歌曲的民歌风格,体会其中的真挚感情。难点:随着音乐画线条,并说出理由。教具:琴、多媒体光盘。板书:
太阳出来喜洋洋
(男声独唱)
四川民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渔篓》这首歌你还会唱吗?跟着音乐一起唱一唱吧。
二、集体跟着音乐演唱歌曲《小渔篓》。
三、创编与活动: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跟渔家的小姑娘一起到海边走走”。(进行课本P32创编与活动)
1、看看海边的小朋友填了哪些音符贝壳?
2、你能填一填吗?(集体进行创作)
3、请同学们将创编好的音符唱一唱,比一比,看谁唱的曲调多?
4、分小组进行,每小组派出代表演唱自己填写的唱名形成旋律。
5、比一比哪一小组演唱得流畅、准确。
6、选出优胜小组。
四、聆听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1完整的聆听一遍歌曲:
问题:歌曲的情绪怎样?听后你的心情怎样?
2、歌曲简介: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流行在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歌曲大多一字一音,旋律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亲切。第二句结尾处用延长音抒发感情,使得音乐悠扬舒展,爽朗乐观,有着四川民歌高亢嘹亮的风格。这里的孩子们常常唱着它上山砍柴,抒发了孩子们不畏艰险、辛勤劳动、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也表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愉悦自得的乐观主义精神。
3、复听歌曲,听后让学生画出合适的线条,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再次复听。
让学生用打击乐或拍手轻轻合着音乐,启发学生轻轻随着歌曲哼唱。(你能记住哪一句?哪一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五、创编与活动。
将《拾稻穗的小姑娘》和《太阳出来喜洋洋》进行对比,把自己心里的感受用颜色或线条涂画在课本上。
六、小结:
学习了这四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能为同学们讲一讲吗?
师:劳动可以带给人幸福,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劳动来充实自己,成为热爱生活、收获快乐的人。课后记:
太阳出来喜洋洋作文 篇2
关键词:城市空间文化治理,城市公共服务的创新,坝坝舞,巴渝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2年8月14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表示, 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 首次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伴随着城市化率不断增长, 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协同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提上日程。同时, 我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 2014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12亿, 占全国总人口比例16%及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3%。到2020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中国老龄化高峰将出现在2055年左右, 届时老年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4.38亿, 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龄人口。在中国最受中老年人欢迎的休闲活动是广场舞。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以高密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紧凑的城市功能形态等为特征的城市格局, 与广场舞的规模化、空间占用性和空间利用就近性特征等属性构成巨大的冲突。[1,2]
《中国城市管理蓝皮书 (2015—2016) 》指出中国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治理现代化能力, 要以人为本, 寓治理于服务。着眼于从维护城镇居民的合理合法权益, 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城市设计大师杨·盖尔 (Jan Gehl) 专门探讨城市空间对社会交往的作用, 其中有一条就是人可以从空间、建筑物和城市中得到愉悦, 能与人见面和聚会。[3]也有学者从传播的角度提出“可沟通城市”的概念, 使城市生活的各个面向, 以更综合、包容的方式理解和规范城市, 使其为不同年龄层次生活的人提供空间, 更符合人性化的城市本质。[4]
广场舞为中国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放松平台, 他们在个人生活中结交新朋友, 但年轻人却认为这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广场舞蹈作为城市公众的自发性活动, 一直处于“自由生长”状态, 由于噪音扰民。“大妈”正在被妖魔化, 广场舞也被污名化的现状。自2015年全国四部委倡导对广场舞蹈立下规矩、留下空间。很多地方政府把营造“广场文化”提上议事日程, 创意地运用城市的文化元素, 辅以政策的支持、市民群众的动员, 充分发挥广场舞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塑造、城市公共服务创新和城市形象建构的积极作用。
随着全国对精品广场舞蹈的选拔,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和重庆市群众文化艺术馆承担起重庆坝坝舞蹈规范化、特色化的推广活动, 首推的第一个坝坝舞蹈就是《太阳出来喜洋洋》。广场舞在重庆又称为坝坝舞, 在本文二者通用。本文以重庆坝坝舞《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例, 结合问卷和访谈的方式, 从决策者、民族舞蹈的推广者与受众三维角度来探讨坝坝舞蹈对城市空间文化治理和重庆城市形象建构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创新
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和信息的策略, 并对相关的劳动权利和责任进行培训, 可以把“低质量”移民改造为主动和富有成效的公民, 也就是农民市民化的路径。这种转变符合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善治”的策略。中国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和统计学家和国际组织都表明没有改善劳动培训和社会服务, 城市为基础的农村移民可能成为未来不可接受的社会风险。如果一味强调权利而忽略个人的义务, 则会陷入个体公共责任、义务在公共秩序治理中的缺席的困境。[5]广场舞扰民现象即为实例, “广场舞”这种集体文化活动带来精神愉悦, 丰富中老年群体的生活的同时, 也导致“抢夺地盘”、噪音扰民和群体隔阂等城市治理难题。
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广场舞的治理, 本文结合本尼特的文化治理观和福柯的治理术, 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治理与现代化城市公共服务创新的角度来探讨。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托尼·本尼特 (Tony Bennett) 认为文化既被视为治理的对象, 又是治理的工具。前者指的是下层社会阶层的道德、举止与生活方式;而后者是指在意义上更为严谨的文化-艺术与知识活动, 并成为对道德、举止行为领域进行治理干预与文化管制的手段。本尼特的文化治理理念深受福柯治理术的影响。福柯是20世纪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 他将这种由制度、程序、分析、反思、计算和策略所构成的总体, 将这种特殊复杂的权利形式得以实施的技术称为“治理术” (governmentality) 。治理术主要描绘了现代国家治理与传统的规训社会的区别。规训典型存在于军队或者监狱中。行使规训权力的方式主要是发布规章与命令, 目的在于使一切都能井然有序, 控制秩序。但是规训和控制体系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现代社会发展治理的艺术对于统治者来说不可或缺。治理是福柯对司法权力、规训权力之外又一新的权力关系的发现, 它有效地将微观层面的自我技术和宏观的统治主题结合起来。治理意指“行为实施” (the conduct of conduct) , 是一组被反思、计算过的用于形塑、引导或者影响个体、他人行为的活动, 政府必须努力实现社区的个体能够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最终实现自治。
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物质形态, 聚集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广场的存在是坝坝舞产生的客观条件。坝坝舞的发展多以社区、街道为单位, 从“点”的集聚到“面”的辐射, 有利于城市睦邻友好、和谐共处的形象建设。在重庆这座充满时代气息的山城, 人们充分利用这些公共的舞蹈空间实现信息互换、精神沟通, 打破城市文化空间壁垒, 体现公共娱乐性的群众文化特色, 实现重庆开放、和谐、融合的城市形象。
体现公共娱乐性的城市文化。坝坝舞通过公共的广场空间所形成人口的集聚, 在这个集聚的过程中不仅包括参与者, 也包含大量驻足观看的公众。通过调查问卷获知, 有63%的公众会在平时的闲暇时候逗留广场观望, 当作休闲娱乐的形式, 增强城市活力。在这种带有围观性的公共活动中, 坝坝舞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产品, 也可以是“寓教于乐”的舞蹈艺术。例如, 重庆酉阳县每年举办关于摆手舞的坝坝舞大赛, 人们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感知到了土家族民族舞蹈的魅力, 即使是驻足观望者, 亦会对此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与了解, 使民族文化在城市空间内产生效应, 达到城市形象建构的积极作用。
二、重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管理与创新服务实践案例
(一) 坝坝舞对巴渝文化的传承中的自我治理
坝坝舞对地域文化传承中的自我治理。地域文化通常带有传统性与民族性, 重庆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发展的城市, 而巴渝文化不仅仅是山歌民谣、川剧变脸、吆喝的麻糖、路口的黄葛树、铺着青褐色石板的古巷、老茶馆或吊脚楼, 这些体现巴渝文化的“味道”元素还可以体现在大众娱乐坝坝舞中。在问及如何想到用坝坝舞去推广巴渝文化的, 重庆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的负责人称:
一提到重庆, 大家会想到美食、重庆人的性格等, 但很少人, 包括当地人对重庆的文化艺术都不是很了解。借助巴渝文化这块体现重庆文化特色的名牌, 也就是所谓的“寻根”。借助这个地域特有的风土人情去建设重庆的文化形象。坝坝舞蹈作为比较接地气的文化形式, 离群众很近, 又能够形成很好的、广泛的传播, 因此我们就选择它进行全市的推广。
继承巴渝文化, 传播重庆经典。坝坝舞对巴渝文化的体现主要在于从民间艺术中素材的提取及应用, 对于打造区域性特色的重庆坝坝舞蹈文化, 从决策者的角度是重拾民族文化经典, 唤醒人们对重庆历史文化的回顾, 其中包括对于《太阳出来喜洋洋》《黄杨扁担》等经典民族歌曲的关注, 使公众能够由心而发产生对民族舞蹈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借助对典型传统文化的追本溯源来表达当代文化的风格特色, 用土家族的民族歌舞形式来展现城市的文化风貌, 从根本上达到文化继承和自治的目的。同时, 也展现城市沉稳厚重的文化底蕴, 使城市的符号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重庆的外在认知, 也体现重庆强大文化软实力的城市气质。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田间地头的舞蹈, 应用于生产、劳作、战争等, 把它融入广场舞, 是一个“小众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的过程, 也是广场舞在传承中自治升华的过程。在问及坝坝舞对巴渝文化的推广能起到哪些作用, 专业舞蹈编创者兼推广人回应:
首先这些来源于民间的舞蹈素材, 它本身就具有特色和价值, 在研究的同时又能够进行大众的推广, 本身就是对一种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土家族摆手舞是较简单易学、富有特色, 且具备健身性的民族舞蹈, 这些都是在巴渝文化的传承下进行的, 其中也包括秀山花灯、肉莲霄等, 都是来源于民间的民族舞蹈进行大众的推广。
坝坝舞对民族舞蹈的不断加工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坝坝舞是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群众舞蹈, 而土家族摆手舞属于地方文化的传统民族艺术, 是具有历史性的文化叙事。当这种带有深厚积淀的文化形式被坝坝舞这一介质所传播并被接收, 就体现了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包容性。它是一种保护、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形式承载, 是地方小众文化逐步大众化的表现形式, 而这种继承与传播势必要基于公众的积极参与。
(二) 政府与群众共建“可沟通,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协商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的新思路, 新路径。[6]中老年城镇居民选择利用广场进行群众性、公共性、自发性的强身健体、消遣娱乐, 形成了如今“风靡国际”的坝坝舞。[7]热情四溢的坝坝舞与重庆火辣的性格相映, 不仅体现了重庆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也是城市和谐文明的形象构建。
坝坝舞强大的群众动员力量能够提升市民风貌。坝坝舞最大的魅力在于从封闭的环境中将人们带到一个完全开放、自娱、平等和谐的氛围下, 使人们可以感受到城市中健康、积极、向上的群众状态。这种全民性的参与, 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体现, 是市民享受文化、陶醉艺术的尽情展现, 它是过去以打麻将为主的公众休闲模式的重要补充, 但是广场舞的健身因素更为突出。[8]文化陶冶的氛围能够进一步提升群众整体素质, 使公众在娱乐中得以放松身心、强健体魄, 在舞蹈中感知身体、浸润文化, 是动员群众参与城市形象建设的有效途径。
政府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来加强对重庆坝坝舞的管理, 国家发布的《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开展通知》是坝坝舞发展的新的理论导向。重庆市文化工作者也据此提出了关于坝坝舞的倡议书, 建议“场地远一点, 文明多一点;声音轻一点, 尊重多一点”等, 使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化、和谐化。据重庆市文化馆负责人所言:
政府作为引导者, 让群众作为参与者、主体,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坝坝舞的观赏性、健身性、娱乐性的群众艺术。坝坝舞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引导, 引导得好可以促使坝坝舞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构建更加和谐有品质的重庆城市形象。
本研究分别对重庆市区、重庆彭水县的市民朋友进行了走访与跟踪调查, 90%的坝坝舞参与者都认为《太阳出来喜洋洋》摆手舞动作及音乐都富有美感。本文对彭水公众的采访中发现, 他们认为《太阳出来喜洋洋》音乐好听, 舞蹈比较好看, 跳完以后心情愉悦。公众对于舞蹈《太阳出来喜洋洋》感知度较高, 但是对其舞蹈文化方面的知识有所偏差。对于重庆市区的市民朋友, 尤其是类似重庆大学等高校的坝坝舞参与者, 普遍都知晓该舞蹈所呈现的民族性与民族特征。而彭水的部分市民来说, 更容易感知舞蹈本体叙事, 而非舞蹈的民族性与传承性或巴渝文化。这可能与坝坝舞在传播内容过程中受个别推广人文化背景的局限或是政府在做此类宣传工作时缺乏对舞蹈文化背景的讲解, 这会不会影响公众的参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结语
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 广场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空间, 广场舞作为一个开放的活动, 不仅能增强城市活力, 也是一道人文城市景观, 是未来衡量城市形象的另一个人性化的维度。新形势下重庆的坝坝舞趋于规范、专业, 但也出现了种种问题, 包括公众责任心不强、文化感知度低等。要缓解高密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紧凑的城市功能形态等为特征的城市格局与广场舞的规模化、空间占用性和空间利用就近性特征等属性构成巨大的冲突, 促进公共空间文化自治和公共服务的创新融合是一条值得探讨和尝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史晓平, 陈海松.我国城市噪声扰民的历史渊源及破局之道——以公园舞广场舞的群己权界争议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 2015 (2) :72-77.
[2]吴淼, 夏建军, 吴锋.集体性娱乐与城市空间紧张下的冲突及其解决对策——以广场舞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21-26.
[3]杨·盖尔.交往与空间 (第四版) [M].何人可,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55.
[4]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 谢) 静.可沟通城市:网络社会的新城市主张[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7) :16-24.
[5]夏国锋.从权利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话语转向[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5) :30-34.
[6]陈剩勇, 于兰兰.网络化治理: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J].政治学研究, 2012 (2) :108-119.
[7]代迅.坝坝舞:意识形态、审美文化与公共空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5 (11) :178-184.
太阳出来喜洋洋 篇3
作为“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全国巡演的第十场,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兼副主席、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副主任覃志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等领导、专家到场观看演出。重庆本市市民对这场音乐会也给以极大关注。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十分欣喜于能在自家门口,看到自家人如此精彩的演出,盛赞背后,饱含着重庆交响乐团全体创演队伍长期以来坚定的艺术信念与艰辛付出。
浸浴在巴渝民风中的“本土制造”
本场音乐会为观众展现的是两部由重庆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创作的作品《江河回想》和《太阳之子》,原汁原味的“本土制造”。
《江河回想》由重庆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国家一级作曲何泽生创作。音乐由《笁—传说—雾里巴人》、《偯—苦难—泪里巴人》、《吙—狂欢—火里巴人》三乐章组成,着力表现生活在巴渝大地上的英雄儿女历经远古开天、战争磨难最终浴火重生、再次欢腾的曲折历史。作品在交响乐基本框架结构内,引入土家族远古情歌、巴人响器、图腾木板等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象征元素,更将重庆最古老的乐器——虎钮錞于搬上舞台,成为交响乐首尾呼应的标志,以其特有的外饰造型和原始音色进一步强化了作品内涵。在表现渝州风情的同时,第二乐章采用直接拉响防空报警器以及人声的夸张吟唱等现代作曲技法,将听众瞬时间带入特定的历史情景,显露出作曲家专业技巧的娴熟。
《太阳之子》由重庆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王华创作完成。第一乐章《水》采用十二音技法,带有点描音乐的性质,通过木管、弦乐的竞相追逐描绘出生命之源的色彩斑斓。第二乐章《空气》试图表现时空的对话,三个主题分别代表忧郁、飞翔与理想,贯穿起时空间亘古永恒的穿梭。第三乐章《太阳之子》在前一乐章的铺垫下,转为明显的有调性音乐,经过长笛描绘朦胧的“晨曦”、弦乐继续烘托扩张以及固定音型的回旋裂变,终于在舞蹈般的律动中将音乐推向了最后的高潮。作品采撷《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等民间音调,使巴渝人民的炽烈情感得到了更为完满的绽放,进一步彰显出自然与人的和谐互融。
两部作品均显露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现代手法加以提炼,提升到交响音乐创作层面。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说来简单,想要真正做到,却并非易事。长期的民间采风已是家常便饭,单就錞于等稀有乐器的租借也颇耗时耗力——艺术创作成果的背后是一份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沉甸甸的总谱浸透着作曲家的心血。
闹市中的清音高扬
完成总谱只代表一度创作的初步结束,要想把作品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乐队的二度创作同样关键。
重庆交响乐团是在重庆市歌剧院乐队基础上扩编而成,正式挂牌还不到两年,与重庆市歌剧院采取“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特殊组建模式。乐团队伍虽然年轻,但乐队人员均毕业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具有较高的演奏水平,就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奥运文化展演季中,这支年轻的队伍已经带着委约作品——大型交响音乐诗画《长江》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得到国内外友人的交口称赞。这次,乐队成员终于拿到自己院团创作的作品,大家视若至宝。
为了保证作品实际的演出效果,乐队排练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每一次排练都必然伴随着新的修改。
两部作品,从创作到排练演出,历时一年有余,在夜以继日的艺术锤炼中,在全院上下不计报酬、主动放弃节假日的刻苦排演中,《太阳之子》终于蓄势待发。
真知灼见 如获至宝
演出后,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连赞作品“有新意、有特色”,指挥家卞祖善、理论家梁茂春也表示“十分期待能尽快在北京再次听到这两部作品”。而重庆市歌剧院院长刘光宇诚恳地说:“作品还很粗糙,太想听听各位专家的意见!”于是,一场题为“交响乐在重庆”的专题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座谈会前,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指出:“对于作品中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是值得我们加以鼓励和保护的,在接下来的进一步打磨中,要在技法多样化、语言民族化和结构科学化方面继续下功夫。”座谈会上,中央芭蕾舞团指挥家卞祖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家梁茂春,《人民音乐》于庆新,《音乐周报》社长、主编安瑞等专家、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于作品的看法。
卞祖善认为:“作为重庆第一部本土创作,交响乐团的起步是很高的,让我们感到十分振奋、鼓舞。作品视角独特,气势磅礴,其中对民间音调的运用,体现出作者对民间音乐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把生活中具体的音响和现场的演奏结合到一起,用音乐以外的手段来强调音乐也是值得肯定的;从演出效果来看,指挥和乐团都下了很大功夫。重庆需要一个世界级水平的交响乐团,相信你们能越做越好!”
梁茂春则从重庆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谈起,指出抗战时期的重庆可以说是“交响乐在中国发展的中心”。对于本次演出在继承重庆交响乐光辉历史、振兴新时代新发展方面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于庆新着重强调了作品在处理现代技法与可听性关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作品充满新意,作曲家努力追求音乐语言的新颖,比起那些纯理性的物理音响,具有很强的可听性。这种对现代技法的探索精神首先应该给予保护。重庆交响乐团能够有今天的发展,与这种坚持推陈出新的宽松氛围是分不开的。”
安瑞指出,两部作品分别在民风民俗描述和人生哲理感悟两方面有所侧重,同时具有内在联系,为听众拓展出更为宽广的思考空间。作品本身可听性很强,技法成熟,大胆使用各种民间乐器,表现手段丰富,体现出本次全国巡演活动所主张的“中国乐团、中国作品”。
对于作品的进一步修改,与会专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建议,卞祖善、梁茂春、于庆新先后提出,关于现场砸碎陶器、拉响报警器等非音乐元素的使用上,应该考虑其与交响音乐本身的有机融合,避免割裂音乐本身的内在逻辑;对民族素材要以交响性写作手法加以运用;在处理具体历史事件描绘与抽象哲理升华的关系上,应注重前后内容的融合;在合唱部分应加强对原生态特征的凸现,在民族乐器的运用方面应更加注重流畅性,等等。
艺术无限路在脚下
座谈会结束后,交响乐团立刻整理出修改意见,创演人员又开始了对作品新的修改,在他们看来,只有尽快拿出更加成熟的原创作品、磨炼更加精湛的表演技艺,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重庆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平”的职业化院团,经受住严峻的市场考验。院团有一个响亮的口号——艺术无限,正是在这种坚定的艺术信仰的支持下,他们克服了人员编制不足、乐器损耗严重、院址面临拆迁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努力实践着“经典、多彩、品质”的艺术追求。只有拥有了自主品牌的交响乐团、本土制造的交响乐创演,重庆才能真正拥有交响乐这一具有“全球认证”的文化载体。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反思 篇4
—、善用多媒体课件,能发挥电教手段的职能和效用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它突破了传统的媒体限制,以其随机、灵活的特点,把知识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因此为广大教师所青睐。本节课将其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能发挥它非同寻常的职能和效用,显出歌词中难以表达的深邃的情感内容、异域风光、音乐意境,产生愉悦学生身心和便捷学习途径的动感效果。在导入教学环节,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四川九寨沟旖旎的风光:那里千峰竟秀、万壑争流,平畴吐翠、群瀑流光,众兽竞技、百鸟和鸣!同学们被眼前的秀美景色给迷住了,恍然置身其中,带着这种愉悦的、美的心情进入新歌教学,其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展示教学的基本功,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钦佩
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风采,即教学基本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钦佩,使学生产生心向音乐、神往音乐的教学默契,对教与学双方都是大有裨益的。诚如有位学者所说:“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宝藏。”本课在教唱《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时,我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范唱,伴随着高亢、激昂的歌声,孩子们陶醉了,精力专注了,情感向学了。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们对老师的钦佩和信任。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节奏,师生双边配合默契,交往自然,情感融洽。
为进—步扩大同学们的音乐视野,在本节课的拓展部分,我自弹自唱了江苏民歌《孟姜女》和陕北民歌《蓝花花》。同学们被我甜美的歌声和娴熟的琴键技能深深地扪动了,他们热烈的掌声和向学的神态表明了孩子们对民歌的喜爱,对老师的钦佩和赞美。在同学们的再三要求下,我又自弹自唱了几首民歌,满足了孩子们倾心音乐的愿望。教师充分展示了的弹唱基本功,取代了磁带或多媒体课件的范唱,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满足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需求,使他们受到了音乐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在学生心中,他们认为音乐教师唱得比任何歌唱家都美,这种心折神服的钦佩是直观的、真实的,是对音乐课喜爱的表现和印证。
三、倾泻激情的课堂用语,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太阳出来喜洋洋作文 篇5
教学理念
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出发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歌唱兴趣。通过合作式、参与式的音乐活动,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感受、体验歌曲韵味,学习歌曲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文化,培养、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用明亮、高亢的声音,乐观爽朗的情绪演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2、通过口传心授,有机结合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多种体验方式演绎歌曲,积极探究歌曲的韵味与特点。
3、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柱土家“啰儿调”的相关知识,并关注身边的非遗文化。增强对多元传统音乐文化的接纳、包容与传承意识。
教材分析
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是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脍炙人口的歌》(之二)七首歌曲中的其中一首。该歌曲流传于川东一带,是四川山歌中的“啰儿调”。歌词主要描写了山民们上山砍柴的劳动生活,表达家乡的父老乡亲憨厚、朴实、勤劳的精神风貌和渴望丰收的心情。曲调是以民间小调为基础改编而成,采用了上、下两句式结构,其调式为五声商调式。整首山歌旋律明快、活泼、自由,音域只有六度,歌曲中大量运用“啰儿”“朗啰”“朗朗扯匡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表现出歌者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怡然自得的心境。
教学重点
能用明亮、高亢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乐观、爽朗的音乐情绪。教学难点
演唱出“啰儿调”的韵味。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打击乐器(鼓、擦、锣)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生谈话导入。
2.“登顶呐喊”,表演观看日出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登顶呐喊”,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前的练声,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歌的演唱特点,并进入四川方言的学习。
二、学习歌曲
(一)了解歌曲背景
1.教师范唱,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关注:歌曲的体裁、节奏? 2.了解四川气候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教师范唱,直观感受歌曲情绪。简单了解气候特点,更好的理解歌曲中山民们见到太阳的喜悦之情。)
(二)学唱歌曲
1.看歌谱,了解歌词的特点。(衬词)
2.欣赏音频,感受演唱音色、方言、衬词,并用声势动作表现衬词部分。
3.按节奏朗读歌词。
4.学生学唱歌谱,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音乐记号并借助手势准确演唱。(波音、延长音)
5.引导学生分析每段歌词的内容、情绪,讨论每段歌词适合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或表现形式?
6.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歌词内容、歌曲情绪、复习相关的音乐记号,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演唱旋律。并引导学生变换演唱形式进行演唱,让学生们在歌声中表现山民们的高亢、豪放、乐观、勇敢等性格特点。)
(三)了解“啰儿调” 1.分析歌词特点。2.介绍“啰儿调”。(设计意图:拓展了解石柱“啰儿调”的音乐价值和文化背景。)
(四)乐器伴奏
1.出示节奏谱及鼓、锣、擦三种打击乐器,引导学生探究乐器音色并演奏相应的节奏。
2.学生齐唱第一段歌词,请个别学生上台用乐器伴奏,学生进行评价。3.学习开场鼓乐节奏谱。4.完整展示。
(设计意图:民族打击乐器在山歌中的运用,为歌曲添加色彩,丰富歌曲表现力。)
三、拓展延伸
1.介绍啰儿调传承人——刘永斌。2.欣赏刘永斌和学生演唱的啰儿调视频。3.师生交流。
4.了解身边的非遗项目。
(设计意图:感受文化的传承情怀,了解身边的非遗文化。)
四、畅谈收获 1.学生谈收获。2.教师总结。教学反思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流传在四川山区的山歌,通常在人们上山砍柴时演唱,情绪乐观爽朗,抒发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美好生活的感情。在学习歌曲前先用了“登顶呐喊”的方式,不仅进行了发声训练,还让学生初步体验四川方言,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接着,教师的范唱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四川山歌的高亢、豪放,教学中巧妙的将音乐知识与歌曲演唱相结合,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通过听、说、唱、析、奏、创、评等方式,较好地掌握了学习内容。本人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感触颇多,整理如下:
一、营造氛围,激趣唤情
现代学生观认为,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师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作为审美艺术教育 实施者的音乐教师,教会学生唱一段山歌,让学生初步了解山歌的相关知识并不难,重要的是要积极营造浓郁、轻松、愉悦的山歌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兴趣,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引导,通过谈话、图片展示、聆听教师范唱、观赏视频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课中、课后,学生沉浸在教师精心营造的山歌学习氛围中,耳濡目染,身心充分接受了浸润。
二、重视情感体验,实现以情带声
“乐由情而发,情由乐而动”,音乐与情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情感的培育。在歌唱前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根据歌词的内容决定演唱情绪,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从内心听觉上感受音高、节奏及内容表达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感受山歌,积极地投入学唱。当然,学生在感受、体验中也被我国民族歌曲风格与韵味所感染。无形中收到了以情带声,以声悟情的教学效果。
三、尊重学生实践,鼓励自主、创造学习
本课中,本人努力突破传统发声、节奏练习、听音练习的框框,将发声、节奏、音乐知识融于歌曲活动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去体验、感受。同时,本人十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音乐学习体验,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发言随性随情随声,一切发乎自然,不乏宝贵的原始音乐体验。特别最后的展示环节,有的学生想到在歌曲演唱的开始加入四川方言的呐喊,学生们运用了不同的演唱形式,加入了身体律动、器乐伴奏,在这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师生情感愉悦,知识的教授与习得融为一体,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滋养。
太阳终于出来了作文 篇6
今天中午,终于看见了久违的太阳,那么温柔可爱!
原来,从8月8号开始,辽宁也受到了台风“利奇马”的影响,这里的雨一直下了一周的时间。
早上,没有等你睁开眼睛,耳边就传来哗哗的雨声拉开了一天的序幕,往窗外望去,天地间,一片雾蒙蒙的,雨水好像是从天空里倒下来的,哗哗哗,一直下。
街上的行人比往日少了好多,偶尔看见雨伞移动,雨水溅起的水花四溅,行人的脚步匆匆,汽车行驶的速度也比平时缓慢了好多,不时还可以看见车轮过后,低洼的路面溅起水花。
楼下的小菜园可算喝足了雨水。原本干旱的时候,中午的花生秧苗都是耷拉了“头”看着饥渴的秧苗都是心疼,苦瓜架上的瓜秧也是蔫蔫的,打不起精神,韭菜就更加悲惨了,还没有到秋天,韭菜就显露了枯黄的叶子,现在呢,花生秧苗挺直了“身子”,昂首挺胸随风张望着四周的.动静,苦瓜架在狂风夹杂着雨水的作用下,瓜架扭曲了“身子”本来应该爬上顶端的秧却倒在了地里。韭菜根浸在了水里。整个菜地成了一片汪洋。
雨一直下,家里的菜吃了了,我和妈妈到超市去买菜:茄子三块一件,豆角3元五角一斤……连平时一直是2元一斤的豆腐都涨到了3元,天啊,台风的影响真是不得了。
这样的雨一直下了一周,连中元节人们习惯了给先人烧纸都受到了影响,原本是太阳落山的时候,人们才到街边烧纸,现在呢,大白天,就可以看见人们举着伞,在路边烧纸……
【太阳出来喜洋洋作文】推荐阅读:
太阳出来喜洋洋10-31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教学反思05-18
太阳出来了的作文12-03
太阳出来了09-29
追问出来的作文12-04
吃出来的叙事作文06-16
好作文自己改出来07-03
“咬”出来的苹果作文10-04
彩虹姐姐出来了作文11-29
喂—出来 续写 【八年级作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