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2024-06-01

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精选8篇)

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篇1

健 康 教 育 专 业 培 训

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健康行为,促进全民健康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学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组成部分,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健康教育学涉及到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

健康: 1946年6月19日至7月22日,包括我国在内的61个国家代表在纽约召开国际卫生会议,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并制定《世界卫生组织法》,其中的第二句话对健康作了以下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或赢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 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之间的关系

1、卫生宣传仅仅是卫生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是单向的、片面的,以受众接收信息为目标,并不注重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

2、健康教育以知识传播为基础,注重行为教育和行为干预。健康教育计划强调设计和评价。设计注重健康诊断(问题分析和需求评估)和传播策略,评价注重行为目标。

3、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是卫生宣传在内容上的深化、范围上的拓展和功能上的扩充。

4、健康促进是把健康教育和有关组织、政治和经济干预结合起来促使行为和环境改变来改善和保护人们的健康的一种综合策略。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括两大方面:

促成个人行为改变、促成政府行为的改变。现在即使在卫生领域内部仍然也存在着对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三项内容的模糊认识。

健康教育发展简介

我国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

古代健康教育

1、公元前300年的战国时期,庄子就提倡“养生之道”,提出健身运动,模仿熊、猿、鹤、鹞等动物的姿态进行健身锻炼,编制44种健身姿态的《导引图》。

2、“卫生”一词也是庄子提出的,在《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愿闻卫生之经

而已矣”。所谓卫生之经,指的是有关防病保健的卫生知识。

3、汉朝名医华佗也十分注重保健,强调生命必需运动。创编的“五禽戏”运动健身操。

4、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斤药方·道林养性》写道:“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

不忘危、预防诸病也”。倡导了防患与未然的医学理念。

建国前的健康教育1、19实际初叶(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我国开始出现现代健康教育的雏形。

2、最早在我国向群众传播现代医学知识的是美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医皮尔逊在1805年到中国广州传播牛痘预防知识,并在广州试种牛痘成功。当时正值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明牛痘预防天花论文发表后的第7年。

3、1910年8月,鲁迅在绍兴中学教书时,讲授生理卫生课。这也是在我国最早进行学校卫生教育。

4、1915年,中国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学会宗旨之一是普及现代医学科学知识。

5、1916年,中国卫生教育联合会成立。1924年卫生教育联合会创刊了《卫生》杂志,这是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期刊。

建国之后的健康教育1、1951年4月,中央卫生部设立卫生部宣传处,作为领导全国健康教育的宣传工

作的职能机构。

2、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停止状态。

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恢复。

4、1982年,国务院决定健康教育受中央爱卫会和卫生部双重领导。

5、1986年,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及中国健康教育协会成立,并出刊《中国健康教育》学术杂志。

6、1997年4月,第一次全国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国外健康教育

西方健康教育溯源

西方医学主要发源于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地中海东沿岸。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这一带先后居住着古埃及人、苏美尔人、犹太人、巴比伦人等,这些古老民族向往“圣法”,重视健康和体育锻炼,积极预防疾病以及注意环境、饮食的卫生。随着这些民族间的征服、融合,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以希腊医学为中心的医学体系,并有了宣传医药卫生知识的活动。

1、“医学之父”——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59年)在著名的《医生誓词》中提到:“我必尽我的能力和智慧,指导病人的生活,使能及早恢复健康”。

2、19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些卫生改革,其中包括了现代健康教育的萌芽,以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为先导,如1840年美国的部分学校开始设“急救”课。

3、英国是较早重视并实施健康教育的国家之一。1860年,科学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提出“护士应当同时也是卫生导师和宣传鼓动家。”1890年著名城市曼彻斯特率先实施地段保健访视工作。1927年英国成立全国健康教育委员会,此后,健康教育才逐渐在其他国家开展起来。

前苏联的健康教育

前苏联政府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以“预防为主”作为保健事业的基本指

导方针,把健康教育作为保护人民健康的根本措施。

1、前苏联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健康教育经费不得少于地方卫生经费的5%。

2、前苏联保健事业的奠基人谢马什科夫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强调:“没有健康教育

就没有苏联的保健事业”。

3、在前苏联,“健康教育学”一直被列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至于健康教育专业人

员,条件为医学院校毕业生,工作三年以上,并接受中央健康教育进修班培训,学制二年,方可上岗。

因此,前苏联的健康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成就也很大,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地位也很高。

美国的健康教育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医务界普遍把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归功于生物医学模式,归功于医学和技术进步的结合,他们过分强调了生物学的方法,认为只要在生物医学研究上投入多,便能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因此,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够的认识,直到70年代后,由于疾病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美国才认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污染的环境等是导致非传染病的主要因素。国家才真正重视健康教育,并得到快速发展,在全国设立了较完善的体系。

1、美国健康教育工作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多头领导、多方面分别进行。如:除了卫生福利部领导此项工作外,教育部主管学校健康教育,农业部负责农村的健康教育。

2、专业机构健全,并受到立法保证卫生福利部下设保健信息及健康办公室。国家疾病预防中心下设健康促进及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全国健康教育的业务技术领导核心。

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健康教育工作根据它的性质、场所和不同年龄阶段,可归纳为如下

方面的内容:

社区:

城镇社区健康教育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年龄段:

妇女的健康教育儿童的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老年的健康教育

工作场所:

工矿企业健康教育服务性行业健康教育

公共场所健康教育医疗机构健康教育

残疾康复健康教育疾病防治健康教育

生活方式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健康教育

性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条件

一个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对“健康”有正确的理解,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苦性有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有坚定的信念和极大的热忱。

1、必须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理论和方法;有较深的健康教育专业知识。

2、具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如行为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3、具有健康教育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能力。

4、熟悉资料的收集方法,具有统计学知识,以便为健康教育的健康促进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5、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宣传、写作能力等。

基层健康教育工作指标

健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教育工作。它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传播、心理、行为、风俗、传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密切的和错综复杂的联系,而健康教

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从这些复杂的因素中归纳、提炼。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的思想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健康教育把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相关的政策法规传授给群众,从而提高群众讲究卫生、自觉采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自觉性。

2、严格的科学性:

(1)健康教育工作本身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

但要注意内容科学正确,而且宣传的方法也要科学正确。

(2)我们宣传的材料内容必须真实、可靠,有科学依据,避免夸大其词、歪曲事实、切忌危言耸听、人云亦云。

(3)宣传方法也应该科学、正确。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讲求实效,如要结合当前季节、流行病情况及社会的需要等等来宣传。

(4)要利用多种宣传手法,多渠道地广泛宣传。如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宣传栏、黑板报等,也可通过街道居委会、学校、工厂、机关单位等各种渠道进行宣传。

3、广泛的群众性: 健康教育是群众性的工作,只有广泛的发动群众才能做好。要为群众所需要的内容;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能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

4、博大的知识性

(1)人类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医学卫生知识更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迫切要求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掌握新的信息,向群众宣传,才能让群众掌握新知识,跟上新的时代发展。一定的艺术性

(2)健康教育要有较高的艺术性,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性强、趣味性强,才有吸引力,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类健康受各种各种因素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从预防保健角度提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和卫生服务等四大因素。

1、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

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它对机体有潜袭性、累积性、影响性的特点。

(1)、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久坐而不锻炼、性乱、吸毒、药物依赖等等。

(2)、据WHO估计:全球60%死亡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造成的。美国通过30 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与生活方式而取得的。

2、环境因素:凡人身外一切皆属环境。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污染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危害机制比较复杂,一般具有浓度低效应慢、周期长、范围大、人数多、后果重,以及多因素协同作用特点。

(2)、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也包括工作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疾病的发生和转化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已被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所证实。

3、生物学因素: 包括病原微生物、遗传、生长发育、衰老等。

(1)、20世纪初,人们称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生物性致病因素。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现已查明除了明确的遗传病外,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亦包含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2)、高血压、糖尿病、发育畸形、寿命长短等等都不能排除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但同属生物性致病因素范围。因此遗传对这些疾病来说有着促成因素。

4、卫生服务因素

(1)、过去称“卫生保健设施因素”。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几宾个,增进健康,运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

(2)、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络,一定的卫生经济投入以及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均对人群健康有促进作用。

以上四类因素中,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行为干预将是促进健康的最强有力的措施之一。

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合理膳食什么都吃,适可而止

1、每天一杯牛奶。东方人以素食为主的膳食习惯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些

缺点——钙太少。因此,中国人多数缺钙。

2、每天摄入250g—400g碳水化合物,就是5—8两的主食。

3、每天进食3—4份高蛋白食物。蛋白质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人体蛋白越多,死得越快,为什么呢?很多氨基酸从尿里排出,影响肾脏,蛋白过多,消化不良,造成肠道

毒素太多。蛋白质太少会造成营养不良。鱼类蛋白质最好,它有明确的预防动脉硬化作用;植物蛋白以黄豆蛋白最好,它不但是健康食品,还有一定程度的降胆固醇作用和防癌作用,对妇女特别好,能减轻更年期综合征。

4、每天吃饭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5、每天进食500g蔬菜和水果(400g蔬菜和,100g水果),可使肿瘤发病率下降1/3以上。

适量运动

生命在与运动——这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口号。坚持锻炼有利于健康,它可使您的血液变得“富有”,血管富有弹性、肺活量增加,心肌更加强壮、心率降低、骨骼密度增加、血压降低;还可以控制体重,使形体更趋健美,预防肥胖;还能提高集体工作能力的耐力,激发和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不良情况情绪等。

戒烟限酒

吸烟是20世纪人类最大的公害,它所造成的健康生命、经济和社会的损失已是罄竹难书。

酒是一把“双刃剑”。少量的酒是健康的朋友,多量的酒是罪魁祸首。据各国研究,每1元的烟税收入就有1.2元~1.4元的相应损失。因此,如果有2000亿元的烟税收入就意味着2400亿元~2800亿元的损失。单就巨额经济损失而言,尽

管让人痛心,但追究是有限的。而吸烟带来的疾病、痛苦、早死、精神折磨、生

离死别则不仅无法统计而且叫人心碎。

有人说戒烟很难,难于上青天。一项调查表明:吸烟者中,知道吸烟有害者占95%,但愿意戒烟则为50%,而戒烟成功者仅为5%。其落差之大说明了当今戒烟的难度。

戒烟难的原因是许多人不相信吸烟有这么大的危害,他们认为吸烟的危害是医生们的夸大宣传而已,等到发现肺癌、冠心病时,后悔已晚。

饮酒少量可以,多量不行,以每日不超过5g酒精为限。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日饮少量酒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酒喝多了以后很危险。据国外研究报道,40%的交通事故死亡者,50%的监狱罪犯,25%的重病人都是和酗酒有关的。酗酒可引起肝硬化、酒精性心脏病、酒精性精神病、脑卒中、肿瘤、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等。

心理平衡

它是我们健康最重要的方面。人要健康,最关键的是心理健康、心态好。心理压力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心理平衡、心态好的作用可以超过其他一切保健作用的总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各个系统才会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都能减少。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平衡并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宽宏、远见和睿智的结晶。

现在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要不断地学习适应环境的无数本领。每个人几乎都是自己成长的同时,不断与周围人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一旦自己在比较中处于劣势时,心理就会产生不平衡,压力也就徒然而生。于是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达成一个又一个欲望。追求上进的精神我们提倡,但任何事物都应有度。

人生在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愿望,这时就要我们学会放弃,进而摆脱失望的心理,避免压力对我们的身心产生各种各样的损害。

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篇2

一、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 首先要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素质结构,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成长型人才。

(一) 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其专业活动效果的教育品质的总和, 其结构包括教育信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教育情意等。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涉及教育专业素质的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书法等几门课程, 课时紧、内容少, 尤其是教育类课程, 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素质的结构, 教师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学习领域: (1) 儿童发展与教育。课程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2) 教育学基础。课程为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理论、班级管理等。 (3) 学科教育与活动。课程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等。 (4)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为教师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等。 (5) 教师专业技能。课程为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为此, 教师教育专业必须加强课程建设, 进一步加强课程模块之间的合理整合和协调, 在开设专业必修课的同时,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素质结构与社会需求, 积极加强教师教育专业拓展课程建设, 同时改革学科中心课程体系, 树立多元化课程理念。在学科教学的同时, 开展项目教学、实践教学, 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形成。

(二)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主渠道,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保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高度, 变单一的知识性教学目标为全面的发展性教学目标, 走出学术性、理论性的狭窄胡同, 突出教育学科的发展功能, 关心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思想的树立与情意的培养,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智慧、教育理念的启发和培养价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 根据地域、学校、教师、学生的特点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充分开发与利用教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实践课程、教师与学生等课程资源, 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主动权还给学生, 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学环境, 使他们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者;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情境中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案例教学法、微格教学法、实践作业法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良好教育专业素质的形成。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是终身的、持续的过程, 自主发展是教师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本质。为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 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实际、自身情况等制订的职业目标、职业道路、发展规划, 以及为实现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向、行动方案。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有助于学生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提升行动力, 对其教育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教育专业素质的目标与内容, 即通过教育教学, 要热爱基础教育职业, 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 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具有初步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 形成自我专业特长。大学一年级侧重培养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职业情怀, 培养教学基本功;大学二年级侧重掌握教育基本理论, 培养教学能力;大学三年级侧重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培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大学四年级侧重培养自我专业特长和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步骤, 在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时, 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 对照教育专业素质的内容, 拟定专业发展目标, 制定行动方案, 积极展开学习与训练,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馈与修正, 从而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素质自主发展、自主提高。

(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积极性, 并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如课外阅读、课前预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 教师还要积极引领学生进行实践与研究, 加强对教学的反思, 开展叙事研究与专业对话, 从而形成自主成长的内在动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反思能力、自主成长的人格特征, 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创建学习型团体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学习型团体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有共同的持之以恒的愿景、注重心智改善、坚持系统思考、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型团体中, 学生共同创造实现理想的良好环境和团体氛围, 把学习共享系统组合起来, 坚持学习新知识、新见解、新理念, 不断修正自己行为, 不仅能促进知识、信念、行为的变化, 而且能增强个体的成长能力和团队意识, 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此, 教师应将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与策略的讨论,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导向与程序结构, 加强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及小组合作技能的培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发展。

三、改革评价方式, 强化实践教学

(一) 改革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学习按照所谓的标准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依据, 片面强调知识的获得, 忽视情感、能力的发展,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自由。

要培养学生教育专业素质, 教师就要改变原先简单片面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 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制度, 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践活动、期末考试等;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学习态度、责任心、实际行为、创新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评价;恰当使用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 突出其对学生评价的自主反馈性、发展的全面性、独特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点, 充分发挥它的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学习功能和教育功能,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终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全面评价、动态评价, 更好地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班杜拉通过研究发现, 几乎所有起源于直接经验的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替代性地产生。因而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 加强教育实践课程, 强化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 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每日练活动、教学录像观摩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应特别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 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从单项到多项, 从分散到集中, 从校内到校外, 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 真正达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同时, 学校可聘请知名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另外, 学校还应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日常检查与训练,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 充分利用周边教育资源, 通过义务支教、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 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中小学和中小学生, 不断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摘要: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专业素质, 师范院校应努力构建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模式, 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发展有机统一, 培养适应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志华, 柳海民.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3) .

[2]朱玉东.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12) .

[3]李其龙, 陈永明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桂建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主发展和专业对话[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12) .

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篇3

【关键词】航服专业 专业教育 人文教育 必要性 融合路径

基金项目: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我校航服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航服专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状况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职业教育的趋势,但现实是,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这一倾向在西航职院航服专业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上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1.融合教育的办学理念未曾落实。本课题组老师曾对本校航服专业相关的10位教师进行调研,所有参与调研的专业任课教师都认为用人单位很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认为专业教师需要把人文素养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但实际的状况是:一方面,融合教育的理念还只体现在认识层面;另一方面,作为航服专业教学指挥棒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未为人文教育留有足够的教学空间。

2.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被搁置。所有被调研的教师都认为正在教授的学生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并且表示会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人文知识的输入。80%的教师表示会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在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可以看出,这些专业课教师所认为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还应属于专业素养的范畴。

航服专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航服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首先,航服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的业务知识,不仅包括行业中的专业技能,也包括人文性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其次,航空业是一个服务型行业,是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从一种程度上来说,服务人员的形象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最后,航服是一个需要与人沟通的行业,行业要求学生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而气质的提升、语言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积淀。

2.改变学生薄弱的人文素质状况的需要。航服行业本身是一个形象行业,要求从业者不仅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内涵和气质。但高职航服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却比较欠缺,西航职院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学校更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以致常常花很大气力也难以营造应有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又降低了学生自我体验的文化蕴涵。[2]

实现航服专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1.调整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人文教育课程

要消除学院人文教育弱化的教育弊端,教师就要对人文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切实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懂得“人文教育根本的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强调教育为人的未来精神生活作准备。”[5]这种教育是通过学生对人类积淀的精神成果的学习和吸纳,来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意志、正确的价值取向。

2.渗透人文精神与航服专业课教学中,做到二者的真正融合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专业课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航空服务作为服务型行业,一方面,其需要培养的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见西航职院2014级《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和人文素质密切的专业课程来实现;另一方面,《民航企业文化讲座》、《素质拓展》等航空服务专业课本身就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如果能将其中的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航服专业实践、实习中拓展人文知识

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沟通能力的强弱,实习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给予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指导,也要给学生开出书目,引导学生进行人文阅读。在实践的过程中,是特别容易把“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在帮助学生践行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要督促他们不断拓展知识面。

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中南理工大学教授刘献君在《人类之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的味道。以彼喻此,也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低,取决于校园的氛围与环境的优劣。[6]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三年的关键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不同级别的单位应各尽其力,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肖莉:《论高职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技信息》2008年第20期,第135-136页。

[2]赵辉、谢东坡、陈亚红:《浅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8期,第194-195页。

[3]吴秋懿、王华志、郝俊:《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相容性研究》,《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2期,第192-194页。

[4]张海军:《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探索》,《职业》2010年第23期,第105-107页。

[5]陈风华:《当代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第2期。

[6]刘晓华:《职业教育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7期,第83-83页。

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篇4

11月我幸参加了“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我学到了许多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学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专题后,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总结 篇5

(二)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让农村居民了解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明确健康的方式,我院通过榆社县卫生局的指导,在下南王村举办了健康素养知识培训讲座,现总结如下:

本次培训对南王村村医和村民进行了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的详细讲解,共有28人参加了培训,发放健康教育资料68份,讲座围绕36—44项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详细向大家讲解了合理膳食应如何搭配、每日所需营养如何通过日常食物吸收、膳食中的注意事项等方法知识,并结合身边实例向大家介绍健康基本知识和生活方式的认识误区,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和合理膳食的必要知识。讲座后本院职工还对大家的疑问进行 了一一解答,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引导辖区居民改变不合理膳食,走出膳食误区,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标准,提高身体素质。此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使广大居民受益匪浅。

知晓率:95%

满意率:95%

健康教育培训内容 篇6

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类:

1.一般性健康教育——帮助了解增强个人和人群健康的基本知识 2.特殊健康教育内容——针对社区特殊人群常见的健康问题进行教育 3.卫生管理法规的教育——了解法规,提高责任心和自觉性 另外,在城市和农村进行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规划

跨入21世纪,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目前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农民还较多地存在着落后、愚昧和不健康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卫生意识不强,保健知识贫乏,合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的能力不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2000年全国6省农村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在农村15岁以上人群中,对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疾病预防等八项基本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仅为36%.农民的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国务院体改办等五部门《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1】39号)和《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纲要(2001~2010)》,深入开展“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以下简称“行动”),进一步推动卫生下乡工作,在广大农村居民中,为大力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行动”自1994年启动以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针对农村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结合初级卫生保健各项任务,以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策略,大力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取得了初步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成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重点项目。“行动”对于改变陈规陋习和不良生活习惯,增强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行动”是农村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其成功经验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

(二)城市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状况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程度;根据城市社区居民不断发展的健康需求,参照《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健康行为。1.健康观念部分(1)健康意识教育

健康意识主要是指个人和群体对健康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健康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健康的概念;健康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对维护健康承担的责任;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有能力维护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等。(2)卫生公德、卫生法律、法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政府也颁布了大量地方性卫生法规。大力普及卫生法律、法规,宣扬卫生公德,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法制意识和卫生道德观念,有助于社区卫生管理、环境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2.健康知识部分(1)身体保健知识

重要器官如心、肺、肝、胃、肾的位置、生理功能与保健;口腔与眼睛的保健。(2)疾病防治知识教育

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症状和体征、治疗、护理、康复等知识。其中预防知识是教育的重点。主要内容是提倡不吸烟、不饮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定期健康检查、积极参健康咨询、疾病普查普治、遵从医嘱、坚持早期治疗等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各种急性传染病的症状、预防、隔离、消毒、疫情报告等知识。其中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及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应加强对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的宣传教育。感冒等各种常见病的预防、早期治疗知识。

家庭急救与护理。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触电、溺水、煤气中毒的急救,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操作方法,烧伤、烫伤、跌打损伤等意外事故的简单处理。(3)生活卫生知识教育

饮食与营养卫生。包括膳食的合理搭配,食物的科学烹调,饮食定时定量,碘盐的保管与食用,餐具的消毒,食物的贮存,酗酒、偏食、暴饮暴食对健康的影响,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等。

家庭用药和医学常识。常用药的保管和服用方法;体温计、血压计的使用方法等。四害防止。苍蝇、老鼠、蚊子、臭虫、蟑螂等害虫的生活习性、对健康的危害、药物和其他防止方法。

日常生活卫生常识。按时作息,有规律地工作、学习、娱乐、劳动、运动知识;室内采光、通风、温度、湿度对健康的影响;厨房、厕所卫生等。(4)心理卫生知识教育

包括心理状态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如何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如何防止和消除紧张刺激;如何正确处理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保持家庭和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教育独生子女。(5)安全教育

交通事故、煤气中毒、溺水、自杀、劳动损伤等意外伤害是死亡和伤残的常见原因。对社区居民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居民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注意安全防护,自觉使用安全设施,可以降低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6)中老年保健知识教育

包括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中老年人的饮食、运动、学习、工作、娱乐、休息等方面的保健知识;中老年人常见疾病防治知识等。中年知识分子在大中城市居民中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们事业心强,但往往忽略自我保健,应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指导和保护。(7)生殖健康教育

包括生殖卫生、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生理特点和保健知识;妇科常见病防治知识等。

婴幼儿的喂养、护理方法;母乳喂养的好处;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儿童卫生习惯的早期训练和培养。(8)环境保护知识教育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生活垃圾的处理,噪声、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预防方法,提倡绿化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9)卫生服务指南

包括了解并自觉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防疫机构提供的卫生服务,主动参与健康普查、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主动接受预防接种;有病及时就医及就医常识;遵从医嘱,坚持治疗等。3.健康行为部分(1)个体行为 饭前便后洗手 每天早晚刷牙

定期洗澡、理发、剪指甲 服装整洁 勤晒被褥

讲卫生讲公德,如不乱扔乱倒、不随地吐痰等 不吸烟 不酗酒

每天进行锻炼 按时让孩子参加计划免疫(2)群体行为

室内整洁,无蚊、蝇、老鼠、蟑螂等 室内无异味、空气新鲜

办公室内有禁止吸烟标志或劝阻吸烟的宣传品,不设烟具 厨房灶具干净、碗筷干净、生熟食品分开 厨房通风良好

厕所无臭、无蝇、便池无尿碱

厕所地面、门窗、墙壁、灯具、洗手盆池清洁 阳台封闭规范

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意外事故

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篇7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业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精神是能力发挥的动力,能力是精神的助力,两者的密切结合才是创新创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特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门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不同教育方式相结合,才能体现它的综合性和广泛性。过去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与专业教育疏离,各自独立,分开教学,分别制定各自的教育体系和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批师资,相互不交叉。而高校针对不同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专业基础和特长进行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性整合,意味着在凸显不同专业特色和优势基础上,两者由分离走向聚合,由“双体同行”转变为“合体并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一) 提升创新创业培养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普适性特点,所有专业的学生接受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忽视了专业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导致理科、工科、文科,乃至于电气专业、管理专业和文学专业学生接受相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实际上,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所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体现专业特色,不应该“一刀切”。其中,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阶段可以采取相同的模式,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育阶段需要因人而异,结合专业特点来规划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案,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手段和内容。

( 二) 增强专业教育实践性

赋予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专业教育,改变多门专业理论课程组成的平面教育,走向理论课程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立体教育,可以增强专业教育的时代感,增强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校内专业课程学习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状,逐渐将实践精神和实践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思考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嵌入专业教育,可以促进专业教学的鲜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提供实践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能,避免因缺乏实践经验而不敢涉足创业的尴尬境地。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原则贯穿始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每个阶段和环节中,贯穿每门课程的设计中。以四年制本科生为例,四个年级所学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设计内容,可以构建“创新创业精神与通识课程相互渗透—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习和实践相互嵌入”式的聚合三维模式( 如图1) 。

(一)渗透通识课程

一般情况下,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以学习通识性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处于大学适应期,可以在传授通识性知识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思想,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 二) 融入专业课程

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主要学习专业课程,这期间可以将创新创业技能课程融入教学具体内容,培养学生专业化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

( 三) 嵌入专业实习和实践

学生在大学四年级主要以社会实践为主,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实习或实践教学之中,带领学生体验现实工作情景,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社科类专业教育聚合的实践

目前,国内高校社科类专业种类很多,涉及经济、管理、法学和教育等不同学科,按照传统教学思维,社科类专业只是传播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毕业后适合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传统的专业培养方案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很少涉及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有观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某些具有较强技术属性专业的“专区”,如机械、电子、电气、工程等专业,而社科类专业属于软科学范畴,传播的知识不具有技术性和工具性,意识形态属性鲜明,工作内容抽象,很难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联系在一起。这种误判需要纠正,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广普式”教育,针对对象是所有专业大学生,不特指某个专业; 其次,实践证明,创新创业教育与社科类专业的结合是可行的,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将两者充分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在面临目前严峻就业形势的情况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路的指引下,大部分高校社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由理论教学拓展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由专业教育拓展到专业教育吸纳创新创业教育。社科类专业教育逐渐与创新创业教育由分化走向了整合,不再采取“双轨式”教育,而是采用“聚合式”教育模式,具体实践如下:

( 一) 与公共基础教育聚合

社科类专业的公共基础教育为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搭建了“渗透式”平台。可以通过开设工程通识课程、基础通识教育课程来加强学生对专业以外的普适性工程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授课教师需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蒙学生的创业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增加课程的时代感和适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和热爱。

( 二) 与专业主体课程教育聚合

社科类专业教育可以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提供“融入式”平台。社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几类模块构成,而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带有浓厚的专业特色,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专业必修课程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设置一般依据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开设具体课程,如政府管理方向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以口才、写作、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为主。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授课目标融入课程设计。如专业选修课程中的行政管理学课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专题公文写作、设题辩论等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如影随形的隐性教育,这种聚合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 三) 与素质拓展教育聚合

以往设置社科类专业素质拓展教育模块旨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是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而现在的素质拓展教育模块除了原有的教育功能,还要担负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学任务。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整合方式就要以“嵌入”方式,将两者紧密结合。通过开展校内外竞赛活动、社会实践、职业技能拓展课程与活动、科技创新课程与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所有学生的高等教育培养过程。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角度、多方向探索培养路径和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可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增强专业教育的丰富性和实用性,实现两者合体并行,互为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架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

[2]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

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篇8

关键词:护理;大学生;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这种多元化的思想通过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不断输送到大学之中,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一些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护理专业的大学生今后是要从事高级护理工作的,他们直接面对患者,在急症、输液室等地,他们需要一线的操作,这样实际的操作都是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具有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这都是需要在校期间,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树立护理专业大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敬畏,换句话说,就是有效的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职业操守的思想教育基础。因此,其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存在难度

高校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进校的时候与临床等医疗主体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差不多[1]。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到了实习阶段之后,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其工作的强度也是不同的,这样就给护理专业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转变成他们对护理专业的思想抵触情绪,这时候再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接受程度将大大降低,思政教育的难度将不断增大,同时在专业的思想教育中,由于他们对护理工作本身就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对于护理职业的积极性教育也就自然变得很困难。另外护理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进入这一专业的动机不是喜欢这一职业,而是被动的一种选择。因此在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很难听进去,例如职业操守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等都是没有讲解的基础,因为他们对护士这一行业根本不感兴趣。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缺少比较的关联度

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师与专业思想教育的教师在知识的交流上存在真空,他们基本上没有交集,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基本都是专业哲学专业的高材生,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群众路线的必要性、“三严三实”的主要含义等思政基本教学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党的最新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然而这种讲解只是思政的基本理论教育,列举的事例也都只是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对护理专业的涉及不是很多,或者设说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样的思政教育虽然可以构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对其专业思想教育涉及不是很多,两者教育的关联度相对比较薄弱。

三、两种教育的相似性

(一)教育目的相对统一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所谓的人生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对待社会和他人的一种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这种基本的思想理念需要通过相关的教育实现,从学生时代不断养成高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专业思想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构建对待某一专业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换句话说,这就是一种职业操守。在不断了解本专业相关职业理念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的认识护理专业的从业道德底线和标准,由此可见两种教育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具有相似性。

(二)教育的内容存在交集

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涉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对于社会问题的道德底线。护理专业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涉及到本专业的主要护理理论实践知识教学,学生通过这些护理理念的认识,不断构建出自己今后从事护理行业的一定职业准则,这种职业准则就是属于社会问题的一种道德底线的认识。因此,两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相互之间的交集。

(三)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存在类似性

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两种教育思想都是属于一种人生理念教育,一个更加宽泛、一个更加具体,两者都是属于思想教育,是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都可以采用一些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性的提升,同时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学等都是可以应用到这两种教育之中,在教学形式上,两种教育具有相似性。

四、构建思政教育与护理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的措施

(一)实现两类课程教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单纯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营造为主要目的,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在单纯思政教育理论相对比较精通,但是针对护理专业的一些专业思想认识缺少专业知识。他们在给护理专业大学生讲授思政理论的时候,缺少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断构建思政教育的教师在业余时间与护理专业的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只有多接触、多了解,才能实现思政教师在思想不断构建护理教育思想,同时在护理专业的教师心中也不断构建更多的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思政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方向。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融入对象领域的教学案例,实现两种教育的相互交融。

(二)实践环节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学生参与教学的实践。因为只有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才能保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被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两种教育都是存在实践环节,换句话说,两种教育的结合点之一就是实践环节。教学过程通过实践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联系,更好地实现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提升,实现学生职业道德的升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实践时间的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可以保证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不能太孤立,需要选择具有护理专业道德操守的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

(三)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两种教育质量的提升

由于两者教育目的、内容、形式上存在类似性[3]。在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具有类似性,引入更多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案例选择方面更多的融入护理专业的实践内容,这样可以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更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育、微课教学等都是可以实现这两种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这些手段的灵活应用。

五、结语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构建全方位人生价值观的同时,更加需要构建护理工作的从业操守,换句话说,对于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中需要整合更多的护理专业思想教育理念,同时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中也需要贯穿更多人生价值观的营造,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杨坤蓉,文霞,欧阳寒雪,王羽,艾玉萍,王大刚,等.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初探——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学生为例[A].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2015,12:169-170.

[2]贾荣圣,常康,徐志成,等.倡导美德善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以泰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选择为例[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2014,11:159-160.

【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推荐阅读:

上一篇:校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下一篇:爱秋季八年级优秀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