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归田白居易,归田的意思,归田赏析(精选2篇)
归田,归田白居易,归田的意思,归田赏析 篇1
巴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久负盛名的汉学家、翻译家,目前旅居日本、现年87岁。他1946年开始学习中文,译介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书籍、资料等,他翻译的《诗经》、《论语》、《老子》、《庄子》和《史记》,以及陆游、白居易、杜甫、李白的大量诗歌早已享誉海外。华兹生在日本还翻译出版了大量的(日译英)有关中国佛教的著作,可以说他是一座连接和传播英语、日语和汉语文化的桥梁。华兹生教授在当代美国乃至世界汉学翻译与研究领域均享有崇高声誉。
华兹生教授也翻译了陶渊明的部分作品,《归田园居》(其一)就是一例。陶渊明以“田园诗人”著称于世,他因不满当时社会现实而辞官归隐田园,在享受田园风光和躬耕劳作的时间里创作出了大量诗篇,其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田园诗人的崇高地位。《归田园居》(共五首)是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后第二年写的一组诗,被公认为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归田园居》(其一)表现了诗人的归耕之乐和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趣,以及对于淳朴宁静、恬淡邝美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下面是此诗的中文和华兹生的英译,全诗中间有省略,加粗部分表示隐喻,共八处。
2《归田园居》(其一)的中文和译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Returning to My Home in the Countryside,No.1
In youth I couldn’t sing to the common tune;it was my nature to love the mountains and hills.By mistake I got caught in that dusty snare,went away once and stayed thirteen years.The winging bird longs for its old wooooddss,the fish in the pond thinks of the deeps it once kknneeww...in my empty rroooommss,leisure enough to spare.After so long in that cage of mmiinnee,I’ve come back to things as they aarree.
3 概念合成理论概述
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1997)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把人们的认知活动分为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等四个空间,类属空间由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构成,是经过联想、推理、心理模仿等认知活动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前三个空间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合成空间既有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的部分结构,也有认知主体经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一个新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等一系列复杂认知过程。
概念合成理论同样阐明了隐喻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整合(blending)投射,这为我们研究隐喻现象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认知途径。隐喻的核心作用就是用一事物理解另一事物。下面该文将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对伯顿华兹生翻译《归田园居》(其一)中的隐喻现象(人类共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4 诗歌隐喻现象的认知分析
开篇第一句“性本爱丘山”中的“丘山”其实是和最后一句“复得返自然”中的“自然”首尾呼应,意在传达全诗的主旨,两者表面上表现客观的自然景物,但实质上都有所喻指。从形式上看,“the mountains and hills”的译文与原语“丘山”总体上保持了一致,译者可以通过模仿在目的语空间产成这样类似的认知图式;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是自然界的主要意象表征,即,源语认知图式的相应意象和目的语认知图式具有共同之处:都指向自然界,于是译者在映射组合验证后分别从两个输入空间和类属空间将对应成分直接投射至译文空间。但是,末句中的“自然”尽管被翻译成things as they are而非Nature之类,源语空间与目的语空间的认知图式存在语言形式和概念内容上存在某种直接对应关联,源语空间中的语义成分通过译者的认知联想可以触发目的语空间里的对应成分,两种表达形式与内容在双方的读者群中有相似的认知原型,译者可以在映射组合验证后分别从两个输入空间和类属空间有选择地将对应成分直接投射至译文空间,并通过完善和扩展来整合成新的表达方式,从而较好的实现了两种概念图式的映射。这或许表明翻译过《庄子》的华兹生意识到了源语空间的语言图式和概念图式具有很强的特色文化内涵(老庄哲学范畴里的“自然”指的是自在的状态;袁行霈先生认为陶渊明的“自然”有自由的意味),如果译成Nature、freedom或其它的话,在目的语空间难免会导致特色含义的部分抑或全部缺失,所以,华兹生巧妙借助了可及性原则,通过联想、推理和模仿等心理过程实现了跨空间的映射。这样,需要保留的源语空间的语言图式与映射到目的语空间的概念图式双向投射到了译文空间,源语的形式与目的语表达的原语意义一起重新建构了源语的认知图式,最后形成了既不同于源语也不同于目的语的全新合成的表达方式。
类似的隐喻还有“虚室有余闲”中的“虚室”,它出自《庄子.人世间》“虚室生白”一语,指陈设极少的居室、空寂的居室,此处取其兼意,比喻内心的纯净、安适。华兹生对此句的翻译是in my empty rooms,leisure enough to spare。显然,这又是典型的一种概念合成的相对到位的翻译。值得注意的是,来自第一输入空间的源语认知图式的“虚室”的特色义在第二输入空间的目的语认知图式中是空缺的的,但字面义(空寂的房子)在两个输入空间有可以直接映射的成分,这样一来,在认知联想受到一定阻隔情形下,需要保留的源语空间的语言图式与部分映射到目的语空间的概念图式一起双向投射到了译文空间。不过,后面“有余闲”又一定程度上弥补或解释了“虚室”的涵义,所以,leisure enough to spare(余闲)的翻译就相对充实了整句话的意思,目的语的表达形式又重构了源语的认知图式,empty rooms的译文虽然没有完全传达出那种“心地空明”的意蕴,但在交际效果上已经没有太大问题了,看来,虽然译语没有明显来自目的语空间的全部映射,但是,华兹生在整句翻译处理上还是对此喻体经过了认知加工或者说对显在和潜在的因素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此外,全诗中“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中的“尘网”和“樊笼”以及“羁鸟”、“池鱼”、“旧林”和“故渊”均是相互对照映衬的隐喻。“尘网”指尘世之网,即名利之网,喻官场;“樊笼”是关鸟兽的笼子,此处指仕途生活,喻官场;“羁鸟”和“池鱼”都是作者自喻,表达官场生活对自己的束缚,以“旧林”和“故渊”喻指自己依恋的田园生活。华兹生的译文分别是that dusty snare(尘网)、that cage(of mine)(樊笼)、winging bird(羁鸟)、fish in the pond(池鱼)、old woods(旧林)和the deeps it once knew(故渊)。这些喻体分别输入表示源语的第一空间和目的语的第二空间,我们发现两个空间都有一些对应之处。汉语中的“尘网”,在陶渊明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东晋刘宋交替的动荡时代)意指的黑暗官场与华兹生在英语世界的认知语境(文化、观点和其它背景信息等)多有不同,华兹生应该理解了“尘网”的喻义,但如果直接译成officialdom(官场),明显不便于西方人的接受,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全诗的隐喻连贯和整体的田园意境,所以他保留了源语喻体的某些类似意象,如dusty snare本身也有“肮脏(无味、无价值)的罗网(圈套、陷阱)”之意,这一点中国译者对西方人士的接受习惯较难认知。同理,除了“尘网”,“羁鸟”(winging bird)、“池鱼”(fish in the pond)、“旧林”(old woods)和“故渊”(the deeps it once knew)的译文虽然都主要来自源语的认知投射,但目的语中与其对应的突显部分的投射几乎得到了保留,即核心意象的传达并没有损失多少,只要通读全诗读者便不难领悟。而且,这样的译诗、译喻,比起直白的翻译诗味更浓、更易在西方的传播。可见,这些喻体在整合过程当中,输入空间的突显对应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并被融合在了一起,而这样被融合的因素与输入空间的相应部分相互映射,也就是说,在合成框架内这就意味着合成空间内的因素分别与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成分相互连接,因此,我们直觉上感受到的上述译文实质是译者通过跨空间联想把经过选择的因素、信息互相投射融合而成的结果,并非平铺直叙的翻译。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诗当中的八处喻体(丘山、尘网、羁鸟、旧林、池鱼、故渊、虚室、自然)当属“尘网”、“虚室”和“自然”最难理解,文化色彩最浓厚。从华兹生翻译的《归田园居》(其一)当中,我们整体上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要想更好的翻译诗歌和其中的比喻,源语和目的语的认知图式和意象投射的越充分,特别是源语和目的语的认知图式与语义表征保留的越完善,隐喻的内涵和精神就能在译文中传达的越接近。研究发现,诗歌里面的隐喻翻译往往需要源语和目的语两个心理空间的直接或间接的认知联想,并共同投射进译语空间,然后译者在合成空间进行认知图式的整合和源语意义表征的重构。可见,高超的译者首先需要具备双语输入空间的文化背景知识信息,其次还要具有高超的认知联想、推理和心理模仿能力,再次还要兼顾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情况和接受习惯,最后还需要译者翻译隐喻现象时,不能只盯着隐喻本身,通常需要参照上下文提供的信息,以及全文的主旨和风格。
摘要:巴顿·华兹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译介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等诗篇。该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探讨华兹生对该诗的英译(隐喻翻译),旨在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西方的接受习惯,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关键词:巴顿·华兹生,陶渊明,《归田园居》,隐喻,翻译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M].Cambridge.Mass:MIT press/Rev.E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994.
[2]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3]汪榕培.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1(3).
白居易诗词《归田》原文 篇2
人生何所欲,所欲唯两端:
中人爱富贵,高士慕神仙。
神仙须有籍,富贵亦在天。
莫恋长安道,莫寻方丈山。
西京尘浩浩,东海浪漫漫。
金门不可入,琪树何由攀?
不如归山下,如法种春田。
种田计已决,决意复何如?
卖马买犊使,徒步归田庐。
迎春治耒耜,候雨辟菑畬。
策杖田头立,躬亲课仆夫。
吾闻老农言,为稼慎在初。
所施不卤莽,其报必有余。
上求奉王税,下望备家储。
安得放慵惰,拱手而曳裾?
学农未为鄙,亲友勿笑余。
更待明年后,自拟执犁锄。
三十为近臣,腰间鸣佩玉。
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
何言十年内,变化如此速?
此理固是常,穷通相倚伏。
为鱼有深水,为鸟有高木。
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牵束。
化吾足为马,吾因以行陆。
化吾手为弹,吾因以求肉。
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
幸得且归农,安知不为福?
况吾行欲老,瞥若风前烛。
孰能俄顷间,将心系荣辱?
【归田,归田白居易,归田的意思,归田赏析】推荐阅读:
归田园居词语详解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