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我的母亲
新写我的母亲 篇1
我的母亲
胡 适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胡适的母亲形象,从文本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谢之情。
3、学习将母亲置于特殊环境中刻画的写法,感悟平实的叙事风格。
4、领会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体现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领会母亲对“我”的做人训导,感受胡适母亲特殊处境中的内心世界。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
五、授课课型
阅读课、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与作者介绍
1、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大学者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2、胡适及其母亲:(结合教参)
胡 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
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13岁时即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学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 1
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起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时年71岁。
其生母冯顺娣,安徽绩溪农村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娘家盖上新房子,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3岁的时候,胡传病逝于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本文选自作者1931年所写自传体散文《四十自述》。
(二)课文学习
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完成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2)这篇写我的母亲的文章,从第几节开始写母亲的?
——第4节。那么,前面3节都是写了谁?
——写了“我”。
2.1—3节写了我的哪些内容呢?
——1—3节,主要交代了这样几件事:
1节,交代自己文绉绉性格的主要成因(3个);
2节,写自己爱学习的习惯和最活泼的游戏(组织戏剧班做戏);
3节,写失去学习音乐和绘画的机会。
3.童年是美好的,读了这些,你认为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喜欢看书,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4.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5.集体朗读第4节,这一节有何作用?
——是过渡节,承上启下。最后一句,为何称母亲是恩师呢?请看第5节。
6.母亲是怎么训导自己的呢?
——早起、反省、用功读书,以父亲为榜样、做父亲那样的人,催去上早学。
7.第6节第一句,称母亲是“严父”,母亲是怎么训导自己的呢?有什么与众不同吗?
——管教很严,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打骂我,往往是夜晚责罚。为什么如此?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8.第7节,写了一件具体事例,是什么样的事情?
——自己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遭到母亲的责罚。起因?经过?怎样理解?
——本来胡适也就是开玩笑说自己并不怕凉,但别人听起来却是:老子都不在了,还要娘干什么呢?这话既伤害了母亲,也伤害了死去的父亲。母亲是何反应呢? ——“她气得发抖。”自然我受到了重重地责罚。
除了是严父,母亲还是慈母。我害了眼病,母亲是何表现呢?
——又悔又急,真的舔„„。这些描写表现了慈母的爱子之情。
本节的最后一句,是总结,也是对母亲的最准确的评价。
以上几节,都是写母亲对于儿子“我”的关系,主要是训导、教育为主。对家里的其他人呢?
9.读第8节,母亲是如何对待家里其他人呢?有哪些人?
对大哥——年龄比她大的继子。败家子,怎么办?
——“忍”和“请”。先是容忍;实在不行,请本家长辈来,定用费的数目。从
不骂一句。
读第9节,怎样对待大嫂、二嫂?
还是“忍”:9—10节。从不与她们吵一句嘴。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隐忍宽容,在母亲这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哭”:11节。实在忍不住了,就哭。母亲的哭有什么神奇的效果?
——能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的日子。透过母亲的哭,我们分明感受到母亲内心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委屈。
母亲不仅有隐忍宽容的一面,也有刚性的一面。
10.读12节,对待五叔的胡言乱语,母亲又是什么态度?
——母亲不是对什么都容忍的,有关人格尊严的事,母亲是绝不宽容的。母亲怎么对待五叔的诬言?
——请了几位本家来,当面质问五叔,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才肯罢休。这表明母亲做人是有原则的,这使得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丰富。
小结:以上8—12节,主要是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况,年轻的母亲主要用三个法宝:忍、哭、请,来对待复杂的家里成员。
这看似脱离了“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如何理解?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仅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11.最后一节,13节,文章怎么结束呢?
我受了母亲的教训九年,受到了哪些极大的影响呢?
——学得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是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和善、体谅、谦逊的品行。作者写作本文时,年已四十,想起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感谢之情。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性质
本文节选自胡适先生40岁时所写的自传体散文《四十自述》,属于写人的散文。
2.层次结构
共13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开头,回忆自己从幼年到少年九年中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作铺垫。
第二部分(4—12):文章的主体,重点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育训导、以及对家庭成员的态度。
第三部分(13):结尾,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抒发感谢之情。
3.本文的主人公——母亲的形象理解
(1)身份
清末时期的一位传统的旧式女性,出身于贫穷的农户人家,17岁时,为了多得聘金、让父母能盖上新房子,自愿嫁给大自己32岁的官人,做填房。23岁守寡,作为后母还要照顾前妻的几个儿女、媳妇们(年龄比自己还大),还有自己生的孩子,可见其多么艰难。只活了46岁。
按辈分,她是后母;按年龄,她还没有继子女们大;按职责,她要负担起管家的重任。如果家庭成员都能懂事,理解做后母的难处,那胡适母亲的日子还好过些。偏偏这一家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大哥、大嫂、二嫂、五叔„„。面对这么一些人,这个当家的年轻的后母,怎么能过好日子呢?难怪胡适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作为一个特殊家庭、特殊时期的母亲,她要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又要管好整个家庭,这需要承受怎样的压力和苦痛?又需要具备怎样的品德和智慧?
(2)思想性格特征
尊敬丈夫、崇拜丈夫、爱丈夫,是一位丈夫至上主义者;丈夫死后,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让亲生儿子有出息、成为丈夫那样的人,将来才能够有所依靠。因此对儿子她是一位慈母,又是严父。
对其他的家庭成员,主要是宽容、忍让、和善,如对待大哥、大嫂、二嫂;但也有严正刚气,如对于大哥乱花钱,几次请本家长辈来定每月的额度;再如对于五叔的肆口乱言,母亲气得大哭,请几位本家来质问他。
这是一位特殊家庭、特殊时期的母亲形象,她忍辱负重,宽容忍让、与人为善,但也有主见、讲原则,十分重视对孩子的训导、教育。
(3)作用
对“我”一生的做人,产生了深远、良好的影响。
4.主旨
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记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及其与家人的相处情形,展示了母亲慈爱善良、宽容忍让的品性,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感谢之情。
5.写作方法及特点
(1)写母亲时,将人物置于特殊的处境中进行刻画。
胡适的母亲,与众不同。17岁出嫁,23岁便成了寡妇,守寡守了23年,46岁去世。丈夫胡传突然病故,母亲一方面要把亲生的儿子胡适抚养成人,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管理好丈夫的前妻留下的不懂事的儿子儿媳,这就使得母亲的处境十分尴尬和艰难。
面对厄运、面对这种艰难的处境,母亲如何生存?如何化解家庭矛盾?作者通过许多具体的事例,写母亲用她的坚毅、用她的智慧和宽容,平息了一次次**,也赢得了家人的尊重。母亲的卓异形象也就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凸显了出来。
(2)在平实的叙述中,对人物进行富于深情的描写。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的叙述风格。
作者使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者“轻轻地哭一场„„哭自己的苦命”。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全文在平淡、朴素的语言下,多了一份份感情,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四)布置作业
2.略。
4.略。
【新写我的母亲】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