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导游词

2024-06-21

巴塞罗那导游词(共5篇)

巴塞罗那导游词 篇1

巴塞罗那被认为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马德里。城市是历史上沉浸(浸、泡),巴塞罗那carthegeeians成立,根据传统,它的名字来源于(派生出,衍生出)大古迦太基的巴塞家族。经过无数不同的征服,包括罗马人和摩尔人蹂躏(蹂躏,劫掠),定都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是首都,强大和繁荣。自1970年代以来,这个城市重新宣告了(再宣称,再断言)了它的加泰罗背景。

但直到1992年的夏季奥运会以后,巴塞罗那才成为现代,充满活力的(有活力的,活跃的),它仍然是今天,和这个繁荣,豪华,大型的(非常的,巨大的)酒店。第一家雷文卡拉斯酒店于1992年开业,由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它位于城市的北部,主要大学附近是由何塞·路易斯·托尔斯经营。

像卡尔维特和建筑物,minga,安东尼·高迪进行最大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巴塞罗那的形象。他还建造了神奇的奎尔公园。安东尼·高迪在1926年逝世,留下一个未完工的大教堂是他的墓志铭(墓志铭)。

来到巴塞罗那的吸引力是什么?

有很多不同的引人之处:文化,休闲,纪念碑,建筑,美食(烹调法)。巴塞罗那有商业区,长五公里的购物区绕着大海,走在大街上,继续在购物的同时,你会发现商店。你看到我们的架构,你看到我们的纪念碑,我们的博物馆,以及我们的餐馆。这是一个购物和服务之间的组合。

享有盛誉的一个品牌在米罗是时尚界中,这些鞋子和衣服的设计流行趋势来自巴塞罗那。地区本身现在生产其他国际标签,像的高卢人(高卢人的)巨大的lacose。

没有访问这个城市是不完整的诺坎普,一个西班牙的巨大的国内最好的球队,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巴塞罗那俱乐部成立于18和其他西班牙球队皇家马德里。它是欧洲最伟大的球队之一。与巴萨球员像马拉多纳和罗那尔多,很容易解释他们的成功!巴塞罗那被认为赢得更多奖杯(奖品,战利品)欧洲足球历史上比其他任何球队。诺坎普体育场,可容纳一百一十二人,是一个伟大的地方看和玩“美丽的游戏”。

巴塞罗那导游词 篇2

2013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今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正式拉开序幕,在上午的主题演讲上,中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运营商已经进入流量经营时代,流量收入已成为新增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的数据流量增长了187%。

与此同时,运营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对运营商来说,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比传统通信领域的竞争更激烈、更严峻。

在谈到中移动目前正在进行的4G布局时,奚国华表示,到今年底,国内TD-LTE网络覆盖将超过100个城市、TD-LTE终端采购量超过100万部,将为用户提供大流量、高速的业务体验。2013年,TD-LTE的产业化、商用化以及与LTEFDD的融合发展都将加快。

据了解,中移动今年计划销售TD-SCDMA终端1.2亿部,具备商用条件的TD-LTE终端也将在今年三季度前后推出。中国移动还将推出自主品牌的TD-SCDMA终端。

以下是奚国华演讲实录:

很高兴参加通信行业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GSMA大会,也很荣幸和大家分享中国移动在如何应对ICT变革方面的一些观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智能终端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ICT领域出现了一场颠覆性变革,而且内涵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对运营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运营商已经进入流量经营时代。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发展,已成为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方式。随之而来的是运营商业务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数据流量迅猛增长,流量收入已成为新增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很多运营商因此都推出了以流量为主的新型套餐。2012年中国移动的数据流量增长了187%。运营商要考虑用什么样的网络和终端去应对,建立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以尽快实现从语音经营向流量经营的转变。

二是运营商面临着两个层面的竞争。一方面,运营商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围绕存量市场的争夺愈发激烈。另一方面,互联网业务的异质替代作用日益凸显,不仅对短信、彩信等增值业务形成替代效应,而且大量分流了语音业务。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对运营商来说,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比传统通信领域的竞争更激烈、更严峻。

三是企业竞争转向产业链竞争。设备、网络、终端、内容等各环节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也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运营商如果不能有效地整合产业资源,不能争取到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有利地位,将会导致非常被动的竞争局面。

四是高普及率对行业发展带来压力。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调整期,同时手机普及率不断提升,依靠新增用户拉动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运营商的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以中国为例,手机用户已超过11亿户,2013年手机普及率将超过120%。

ICT变革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运营商要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所作为,就不能走传统运营商的老路,也不能采取简单的跟随策略,唯有主动转型才能适应环境变化。全球运营商为此都在积极探索,中国移动也制定了“智能管道+开放平台+特色业务+友好界面”的移动互联网策略。

构筑智能管道。网络是运营商生存发展的根本,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构筑好用、易用的智能管道,满足客户更快捷、更方便、更高效的移动终端上网需求。中国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在推动2G/3G/LTE/WLAN四网协同发展,打造覆盖广、覆盖深、质量高、速率高的无线网。当前,全球都在大力推进LTE的发展。特别是TD-LTE,具有频率资源高效利用的特点,得到各国运营商的广泛关注。在中国,2.6GHz频段已全部规划为TDD频谱,TD-LTE/LTEFDD的融合服务也已在香港推出。到今年底,中国的TD-LTE网络覆盖将超过100个城市、TD-LTE终端采购量超过100万部,将为用户提供大流量、高速的业务体验。2013年,TD-LTE的产业化、商用化以及与LTEFDD的融合发展都将加快。

搭建开放平台。平台是运营商拓展移动互联网的核心。通过搭建聚合的内容型平台和开放的能力型平台,创新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提供创新应用服务的生成环境,引导产业链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业务和服务。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应用商场(MobileMarket),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软件应用商店,平台上各类应用总量超过157万个,累计下载量达19.2亿次。

打造特色业务。业务产品是运营商拓展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打造特色业务,不仅可以获取用户的流量价值,还可以获取产品价值。近些年,中国移动陆续开发推出了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视频、移动支付、位置服务、智能语音门户等业务,受到了用户的广泛欢迎。

展现友好界面。以终端和客户端为依托,为客户提供友好的终端和业务界面,形成最佳的客户体验。中国移动积极引导终端厂商,开发和推广体现客户价值、适配良好的智能终端,今年计划销售TD-SCDMA终端1.2亿部。较为成熟的、具备商用条件的TD-LTE终端也将在今年三季度前后推出。中国移动还将推出自主品牌的TD-SCDMA终端。

GSMA大会具有通信业联合国大会的美誉,是全球信息通信行业重要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借此机会,我提几点建议:一是加快TD-LTE以及FDDLTE的融合发展,推动4G的发展和商用。二是加强全球运营商在物联网、移动支付、云计算等领域的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无处不在的、低资费的移动应用服务。三是加强对话和沟通,协调、统一全球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和立场,共同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瑞士巴塞尔大学简介 篇3

【瑞士巴塞尔大学信息全面观――院系设置】

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人文学院,科学学院,商业与经济学院,心理学学院等七个学院。该校主要授课语言为德语。

【瑞士巴塞尔大学信息全面观――设施与服务】

巴塞尔大学规模相对较小,但拥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表

现极其出色。大学的气氛友好、温馨。尽管学校有将近10,000名学生.但在这里很容易结识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古老而现代的建筑.激发着学生们在此勤奋学习。为今后应对现代知识经济在知识储备和职业方面的挑战做好准备。学校共设有7个学院,它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均表现卓著。学生可从众多的课程中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巴塞尔大学以其在新兴学科领域出色的研究和创新能力而闻名,生命科学和文化是其两大核心研究领域。

【瑞士巴塞尔大学信息全面观――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有神学,法学,医学,护理学,体育学,东欧研究,考古学,外国语言与文学(英语,法国语言及文学,西班牙语言及文学,北欧语言学等等,意大利语言及文学),历史学,艺术史,伊斯兰学,哲学,音乐,东欧文化,化学,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等等;研究生专业有欧洲研究,人文学,护理学,法学,牙科学,非洲研究,体育,语言及传播学,历史学,犹太研究/闪语,伊斯兰学等等。

【瑞士巴塞尔大学信息全面观――入学条件】

巴塞罗那导游词 篇4

引言

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方法,体现了银行监管中的先进理念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经验,代表着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方向和趋势,它既是指导 各国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原则,也是评价各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和银行监管当局监管能力的国际性标准。资本监管是银行业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实施审慎监管的核心 内容,近年来国际金融监管的实践表明,以资本充足性监管为核心和重点的风险监管已经成为银行业监管发展的主流趋势,资本充足性监管的国际标准――巴塞尔协 议已被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成为国际上衡量单个银行乃至银行体系稳健性公认的标准。

经营中的高杠杆率、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滥用和不完善的监管制度,是此次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以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表 明国际金融监管博弈均衡被打破,是一个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和必然的结果。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出现重大调整,全球金融监管理念开始逐渐从过度 崇尚自由化和市场化转向加强监管,金融监管从严的趋势逐渐显现,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标准都将大大提高,在注重微观审慎监管的前提 下,更加强调宏观审慎的监管原则,金融监管范围也更为全面。(黄儒靖,2010)

2010年12月16日,历经长达一年半的充分讨论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正式颁布了巴塞尔协议Ⅲ,对原有的银行监管标准和体系实施全面改革,除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外,巴塞尔协议Ⅲ还首次引入了 全球流动性标准等新的监管标准。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银行业应对来自金融和经济压力冲击的能力和吸收损失的能力,从而减少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的溢出。本 文在回顾巴塞尔协议发展演进的基础上,介绍了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结合中国上市银行2009~2011年资本充足性状况,就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 政策框架内容,为构建稳健银行体系监管框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巴塞尔协议演进与国际银行监管核心思想体现

纵观银行资本监管30年的历史,理论和实务上,将1988~2004年之间颁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及其修订文件统称为巴塞尔旧资本协议;将2004年颁布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及其后的修订版本(包括BaselⅡ和BaselⅢ)统称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一)巴塞尔旧资本协议:BaselⅠ

巴塞尔协议诞生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发展的初期。1974年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与德国赫斯塔特银行(Herstatt Bank)的倒闭,促使了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委员会的产生及1975年9月第一个协议的发布,这个巴塞尔协议的雏形明确了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的监管 责任。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即《巴塞尔资本协议Ⅰ》(BaselⅠ)。巴塞尔协议Ⅰ包括资本的分类、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比率、资本结构以及实施安排等内容。资本监管方面,把总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最低标准定为8%,其中一级资本占比至少为4%。1996年,市场风险被纳入加权风险资产(Risk Weighted Assets,RWA)范围。巴塞尔协议Ⅰ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要求银行维持足够的、能够吸收损失的资本,避免导致金融系统的崩溃;二是促使国际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处于统一监 管框架。它体现出来的监管思想是以资本约束风险,进而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至今,这个核心思想实际成为现代银行业监管乃至金融监管的基本规范。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Ⅱ和BaselⅢ

1.BaselⅡ。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与变革,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条件下衍生工具的使用,银行业风险进一步提高。BaselⅠ只考虑单一信用风险而忽视其他 风险,资本计量存在着对风险缺乏敏感度以及无法有效约束资本监管套利等问题。BCBS认识到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进而也意识到BaselⅠ在体现监管思想 “以资本约束风险,进而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健”方面,实际是存在着漏洞的,于是决定对协议进行逐步修改与补充。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激烈的金融领域竞争和金融 创新带来的挑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4年6月出台了《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协议Ⅱ》(BaselⅡ)。BaselⅡ以三大支柱为标志确立了新的资本监管框架,从进一步强化监管核心思想在监管原则中的体现来看,BaselⅡ的重要改进在于,在资本约束原则不 变的情况下,扩大资本计算对风险资产计算的覆盖面。与BaselⅠ相比,其具体改进主要体现在:(1)创新了计量方法,提高了资本计量对风险的敏感度;(2)将资本计算对风险资产计算的覆盖面从BaselⅠ只单一针对信用风险扩展至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3)对资产证券化及表外实体提出了监管资本要求。2.BaselⅢ。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BaselⅡ暴露出一些缺陷,例如全球银行资本质量不佳导致抵御风险的可得性差、对系统性风险和顺周期效应未引起足够 重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体现在BCBS监管核心思想上,仍然是资本对风险的覆盖不能反映资本对风险真实性的约束要求。2009年12月17 日,BCBS发布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Strengthening the Resilience of the Banking Sector)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控的国际框架》(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Standards and Monitoring)的咨询文件。这两份文件提出了对新资本协议的改革措施,被普遍认为是未来BaselⅢ的雏形。2010年7月26日BCBS宣 布,27个成员国的央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在金融危机后,就加强银行资本金设置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达成广泛改革方案。方案内容主要包括:资本金定义、交易 对手信贷风险管理、债务股本杠杆率、资产负债流动性标准等,以及如何提高资本金比率,如何施加反周期的缓冲机制等。这个改革方案被金融界称为《巴塞尔协议 Ⅲ》(BaselⅢ)。同年9月12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GHOS(央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上,最终就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新协议《巴塞尔协议Ⅲ》 的内容达成一致。它无论在银行资本构成、资产质量还是在资本充足率以及其他流动性指标方面都大幅度甚至成倍地提升了监管要求,代表了全球银行业监管强化的 新趋向,被认为是最近30年来全球银行业在监管方面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改革,称之为历史性的金融监管协议。

二、巴塞尔协议Ⅲ主要内容、实施安排及不足

2010年12月16日,BCBS网站公布了《巴塞尔第三版协议:更加稳健的银行和银行体系的全球监管框架》和《巴塞尔第三版协议:流动性风险计 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等文件。从目前公布的文件看,巴塞尔协议Ⅲ是在新资本协议基础上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这些方案的目标是提高银行业抗冲击的能 力,提高风险管理和治理能力,加强银行的透明度。

(一)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涵盖扩大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增强监管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引入流动性监管标准、建立逆周期资本和准备金框架、重新确定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等诸多方面。

1.资本框架。8%的资本充足率和4%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否充足;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是否反映了风险的大小和本质;在流动性充裕的大环境下,资本 工具在压力情景下吸收损失的能力也被忽略了。本次资本监管制度改革,主要反思三大要素的上述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方案。(1)强调高质量的资本构 成。一是明确普通股的核心一级资本地位,严格其他计入一级资本的工具需满足的条件;二是明确只有一套二级资本的合格标准,取消子类,取消仅用于覆盖市场风 险的三级资本;三是严格扣除不合格的资本工具,如少数股东权益、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递延税资产和银行自持股票等,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也要扣除。(2)调 整不合理的风险权重。一是提高了资产证券化交易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大幅提高相关业务资本要求;二是多角度提高交易账户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三是重视交易对 手信用风险。(3)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一是建立资本缓冲运行机制(第一类是资本留存资本缓冲,第二类是与信贷过度增长挂钩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二是首次 提高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不得低于4.5%),提高一级资本充足率(从4%上调至6%);三是增加了杠杆率作为清偿 力的辅助监管指标。表1为BaselⅢ最低资本要求与BaselⅡ的主要变化。

2.流动性框架。此次金融危机给全球银行业监管者的一大警示就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BaselⅢ试图建立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指标。(1)流动性覆盖率(LCR)。它是衡量在设定的严重压力情景下,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否充分满足短期(通常为一个月)流动性需要,其目的是提高机构抵御短期 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该指标是建立在传统的流动性“覆盖率”方法基础之上,要求“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天内的净资金流出大于或等于100%”。(2)净 稳定资金比率(NSFR)。它是用于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其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该指标要求“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 稳定资金大于100%”,要求银行至少具备对一年内的资产和表外的流动性风险暴露的稳定融资能力,限制银行过度依赖于批发融资渠道,并鼓励更加精确地评估 其表内和表外资产的流动性风险。3.系统性风险和关联性。(1)降低顺周期性。一是减缓最低资本要求的周期性波动;二是建立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三是建立留存缓冲资本和逆周期缓 冲资本,提高吸收经济衰退时额外损失的能力。(2)降低系统性重要银行的道德风险。有系统性重要影响的银行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之间也存在着 很强的关联性。“大而不倒”的机制可能引发银行更大的道德风险,需要通过加强监管来防止道德风险的积蓄。一是在资本计提上有额外奖惩;二是对系统性银行计 提附加资本(capital surcharge),还可能在流动性上增加附加要求;三是BCBS提出的关于跨境银行处置的决议为跨境银行有序倒闭、降低系统性风险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二)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安排

为降低国际银行业实施BaselⅢ带来的负面影响,从现阶段银行资本充足率、盈利状况以及银行在支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考虑,BCBS将过渡期定为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让银行有足够的缓冲时间适应资本监管新规。

根据实施安排,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权益资本)充足率方面,过渡期为2013年升至3.5%,2015年达到4.5%;在一级资本充足率方 面,过渡期为2013年升至4.5%,2015年达到6%;银行的资本留存缓冲规定于2016年开始启用,初始比率为0.625%,到2019年1月1日 要达到2.5%的标准。

(三)巴塞尔协议Ⅲ的不足之处 BaselⅢ是金融危机催生的产物,是在政治、经济等诸多压力下出台的,文件的陆续发布只有一两年的时间。BCBS也表示,BaselⅢ不乏可继续 完善之处:(1)涉及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以及分别计算资本要求的方法是否仍然合理,交易活动如何定义,交易账户的监管资本要求如何计量等;(2)资产 证券化监管资本是否仍与外部评级挂钩;(3)如何界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如何通过合理的自救及危机处置安排,约束这些银行的道德风险;(4)或有资本工具(contingent capital)等资本结构安排;(5)大额风险暴露的监管安排。

目前来看,BaselⅢ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它重点强调资本补充,过分关注资本充足率公式中的分子变化,对风险管理与内控重视不够;(2)它整体推进速度过于缓慢,从BaselⅡ完成修订到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只用了3年时间,而BaselⅢ直到2019年才全面实施,到时恐怕新的危机已经爆 发;(3)它无法克服系统性风险,现代金融危机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来自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并不完全是监管失当;(4)它的监管标准不统一可能引发新一轮 监管套利;(5)它未能给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支持;(6)逆经济周期的资本要求,理论上很完美,实际上难操作;(7)它尚缺乏与之配套的法律制 度体系。

三、中国实施新监管标准与BaselⅢ资本监管指标之比较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重新审视全球金融形势,加快金融监管改革步伐,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国于2009年加入BCBS,成为其会员 单位,国内金融监管改革加快推进。中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建立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借鉴BaselⅢ,结 合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国情,2011年2月中国银监会推出四大监管工具,制定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被业内称为“中国版BaselⅢ”。2011年5月3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评估现行审慎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就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 款损失准备、流动性风险等监管标准确定了监管要求,并已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2011年6月2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确立了中国银行业杠杆率监管政策的总体框架,明确了杠杆率的计算方法及其监管的基本原则等,构建稳健银行体系监管框架,健全内部资本评估程序,强化银行业 稳健运行的微观基础。表2为“中国版BaselⅢ”与BaselⅢ资本监管指标之对比。通过表2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版BaselⅢ”比BaselⅢ的监管要求更加严格,普通股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比BaselⅢ4.5的最低标准要 高0.5个百分点,杠杆率监管标准比BaselⅢ3%的最低标准高出1%,还引入了2.5%的拨备率和150%的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更重要的是“中国版 BaselⅢ”有关指标的过渡期比BaselⅢ的过渡期缩短了两年。

四、基于中国上市银行2009~2011年资本充足性状况分析

截至2011年底,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共有17家[1]完成改制上市,进一步拓宽了资本金补充渠道。但与此同时,银行总资产规模与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也会加剧银行系统经营风险。

(一)BaselⅢ与资本充足率的衡量变化

BaselⅢ的资本充足率衡量公式表面上被简化了,即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增加了“扣除项”,恰恰是这一变化,使得它对风险的覆盖能力提高了,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体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对资本的要求标准,二是利用扣除项提高了资本质量,三是扩大了风险的覆盖面。

(二)中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性状况:2009~2011 BaselⅢ对其他无形资产(抵押服务权除外)等12项内容列为扣除项,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只将其中的商誉、与资产证券化销售有关的收益和对监管并表 范围以外的金融保险机构的重大投资作为扣除项。在统计各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已考虑扣除项这一新标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商业银行均 未发行过优先股,所以核心一级资本和一级资本存在趋同(巴曙松,2010)。表3为近三年中国各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率和总资产情况,所有数据均来自 各上市银行已公开披露的报告[2]。

(三)中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性状况分析

从12家已披露的银行年报来看,2011年资本充足率均已达标,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拨备覆盖率最高的浦发银行接近500%,最 低的中国银行也达到220%,远超过监管标准150%这一指标。而贷款拨备率这一指标,中小股份制银行相对较低,只有华夏银行一家这一指标超过了 2.5%,深发展只有1.90%。根据监管标准,这一指标很有可能要在2013年底前达标,对于中小股份制银行来说,任务较为艰巨。

我们注意到,各行近三年来资本充足率基本呈递增的趋势,总资本扩张和信贷规模的激增消耗了大量资本金,但是各银行通过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途 径来做资本补充。对上市银行而言,其目标是以尽量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筹集到尽可能多的资本金。目前,中国各上市银行的资本金补充大部分来源于外源性 融资渠道,例如,发行股票、政府注资、发行可转换债券、发行长期次级债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等,其选择增加资本金方式的优先级依次是发行次级债-发行可转债 -增发新股或配股。但具体运用哪种方式和规定哪些具体的条款来增加资本金,需要决策者充分考虑新老股东、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以及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上市 银行资本补充方式比较见表4。

五、BaselⅢ对中国银行业的实施影响与借鉴

(一)BaselⅢ实施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实施BaselⅢ不会对中国银行业产生直接冲击。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整体资本实力较强,流动性较充足。据中国银监会有关数据显示,中国 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的-3%提升至目前的12%以上;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机构平均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底的不到7%提高到目前的近170%,风险抵御和吸收能力明显增强。[3]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新出台的最低资本标准,也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从中期看来,实施BaselⅢ有可能对实体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影响。首先,实施BaselⅢ是否给当前脆弱的经济复苏进程带来负面影响,这一担忧来自 全球许多国家和经济体,中国也存在类似问题。其次,BaselⅡ实施以来,中国基本都处于经济繁荣期,这一时期积累的数据和模型倾向于低估风险,由此计算 出的违约率、损失率和资本充足率等关键指标都相对乐观,而未来一段时期并不排除中国经济整体下行的可能。一旦如此,中国银行业作为整个投融资体系的主渠 道,将承受巨大的压力。最后,实施BaselⅢ的一个直接效果,就是限制银行风险资产的迅速扩张,所以一旦实施,一定会大幅度地抑制信贷增长。对于真实信 贷需求相当旺盛的中国,经济增长对贷款的依存度较高,所以在实施BaselⅢ时需要合理地安排进度。如果进度过于紧迫,一方面可能造成信贷大幅收缩,另一 方面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还来不及扩充到位,这时就会对实体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从长期来看,未来几年,实施BaselⅢ将与中国金融体系的许多重大改革问题(如利率、汇率、资本市场、金融资产管理模式改革等)同时推进,必须加以通盘考虑,形成协调统一的战略性布局,防止因多项改革并行,对中国银行业形成负向的叠加效应。

(二)BaselⅢ实施对中国银行业的借鉴 中国于2004年加入BCBS,虽然中国只参与了BaselⅢ的制定,但要实施BaselⅢ,就必须先将BaselⅡ实施到位,这也就间接承认了 BaselⅡ。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2年3月17日出席第十三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中表示,“作为正在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不 断提高的中国银行业,要及时引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推进国际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他还透露,2012年中国银监会将参照第二、第三版 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结合中国国情和银行业具体实际,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出台新监管标准。BaselⅢ实施对中国银行业有以下 几点借鉴:

第一,资本约束是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综合性要求,有足够的高质量资本来抵御未预期的风险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提高资本监管标准和资本质量,不仅可以 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在约束银行经营行为、避免过于激进的经营策略等方面还是很有效的。因此,需尽快研究拓宽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健全正常的或长效 的资本补充机制。

第二,用杠杆率来评价和监管风险,是控制银行过度发展、过度创新的重要举措。可以将杠杆率这个工具用来进行具体的风险管理,在一些高风险领域,如在 一些新业务、新区域的发展上,当风险不可测时,采用杠杆率来控制总体风险,通过总的风险敞口来把控业务风险,要比控制单项风险指标有效。

第三,流动性是银行生存的基础,资本充足率再高,没有可靠的流动性还是会受到冲击。BaselⅢ明确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紧迫性。中国银监会 2012年3月就明确表示高度关注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将于今年(2012年)正式推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新标准。它的出台,将督促中国商业银行深化 对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强化融资来源稳定性管理,加快完善流动性管理的政策、流程、技术和信息系统支持,建立更有效 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六、中国银行业实施BaselⅢ的应对措施

后金融危机时代,尽管中国银行业的各项指标优于发达国际的银行,也远高于BaselⅢ的新规,但这只是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上行时期的情况,一旦经济周 期步入下行阶段,银行业的风险可能集中爆发,资本充足率的状况也可能会迅速恶化。由此,中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就必须早作谋划,未雨绸缪,从容应对。

(一)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虽然经过多年的商业化改革,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要满足新协议的要求,还需要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全面提高风险管理 能力。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不仅是要改善风险计量,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强化资本在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从银行公司治理改善 和风险组织架构建设,到基于风险的业绩衡量、经济资本配置、风险定价、银行发展战略、业务规模和行业政策及组合管理策略乃至风险文化等方面,都要将风险管 理和业务发展结合起来,形成“风险管理支持业务发展、业务发展依赖风险管理”的局面。要通过建立健全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提高贷款损失准备质量、提高资 本和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并表风险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强化风险管理。

(二)改善流动性管理

与信用风险管理中交易对手的集中类似,流动性和融资管理的集中化也是从并表、对冲和降低市场筹资的角度管理银行的重要工具。各商业银行要通过整合包 括现金流预测、到期时间阶梯、组合分析、融资分散化、压力测试等工具,提高度量流动性头寸的精确性。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借鉴BCBS关于流动性监管的最新 标准,完善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建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流动性比例、存贷比等流动性监管标准以及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客户存款集中 度、同业负债集中度等流动性监测指标,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以促进商业银行做好防范流动 性风险工作。

(三)加强资本规划和管理体系建设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是节约资本使用的竞争,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竞争。为此,各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建立一个以资本规划、资本补充、资本使用和分配、资本监控和考核、资本使用评估、资本规划修订为循环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在银行各项业务流程中引入经济资本管理机制,建立风险定价机制,强化资本约束,降 低资本消耗,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通过模式化业务运作,努力建设资本集约化管理和运营的商业银行。

(四)调整经营模式

资本补充确实能快速解决银行资本充足问题,但是“融资—放贷—再融资—再放贷……”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只能解决银行特定时期的一时之需,难以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中国经济高投入、高产出的增长格局可能发生根本转变,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的增长方式不断扩大,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贡献将逐 步缩减。因此,各商业银行应顺应经济特征的变化,加快推进经营模式转型。

1.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商业银行应改变高资本占用型的经营模式和过度依赖批发性信贷业务的状况,拓展资本消耗较低的非利息业务,大力发展风险权重较 低、资本占用较少、综合回报较高的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加快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理财等低风险权数的零售业务。进一步扩大银 行卡、支付结算、代理保险、代客理财业务等资本占用低的中间业务的比重,高度重视信用卡和国际结算等发展潜力巨大、收益丰厚的中间业务领域,逐渐由低层次 的代收代付向国债代销、基金托管等高附加值品种发展。努力创新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业务等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积极拓展以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信托资产 托管等高附加值的资产托管业务,并为发展基金管理、投资银行、参与设立货币市场基金等新兴业务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基本盈利模式从存贷差占绝对优势,转向存 贷利差与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并重的轨道上来。

2.创新金融产品。通过产品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稳步开展金融创新。例如,与计算机网络通信服务商、资讯科技服务 商等其他非银行机构合作经营,加强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改变以住批量化、标准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金融需求,延长与客 户之间的价值链,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结构。

(五)建立资本实时监控系统

巴塞罗那导游词 篇5

审计研究

刘静 高翔

2012-3-7 16:32:23 来源:《财会通讯·综合版》2012年第1期

摘 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涉及面之广,破坏性之深让整个国际金融经济环境陷于风声鹤唳之中,也将银行业风险管理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这一国际银行业最重要的全面风险管理和行业竞争规则,被许多国家开始利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本文以新资本协议实施为契机,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要进行风险管理审计,探索研究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审计体系。

关键词:风险管理审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导致的华尔街金融系统像多米诺骨牌倒下,并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影响之深刻,破坏之严重,超过1927年、1987年、1997年的经济危机。从美国最初的投行贝尔斯登的破产到最后五大投行的雷曼、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无一幸免于难;从房利美、房地美被接管,到AIG集团被国有化,从美国最大储蓄银行互惠银行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到富国银行收购美联银行„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动荡再到全球金融恐慌:哈利法克斯被莱斯银行收购,英格兰皇家银行申请政府保护,德国第二大贷款机构HRE申请救援,冰岛宣布三家银行国有化„我国几家中资金融机构共持有雷曼兄弟债券7亿元左右,损失的绝对数额可谓巨大。这次金融危机是我国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审计的一次重要契机,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确保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选择与要求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选择

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的现实选择。21世纪初,以毕马威为代表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学术界对审计基本方法进行研究,开发出风险管理审计,它不仅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而且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的关键流程,很多优秀企业的内部审计已经把“为支持企业风险管理提供独立的评价和建议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持续不断地审视公司治理和企业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促进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增强。我们认为风险管理审计是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为审计对象的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业务嵌入到企业实施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中,对机构的种种风险管理程序、方法和结果进行鉴定、评价,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风险管理审计试图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着眼,审计人员根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针和政策,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测试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并对全面风险管理进行动态评价,以确认和预警,进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效果。因此,风险管理审计凸显评价和咨询功能,是审计人员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和管理审计的合理拓展,即站在风险管理全过程和战略层面的视角,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的审计。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下,现代企业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如何防范风险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风险管理审计开展是内部审计的一大进步,对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和危机有着重大现实意义。(1)公司治理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转向风险管理审计。当前公司治理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业务循环打破了地域、部门、行业以及国家的界限而在世界范围内运行,由此便对公司治理外部环境带来了诸多影响,如企业规模国际化、资本运营国际化、风险因素国际化;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等高科技在经济领域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经营管理方式和公司治理中心;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等。这些变化,必然会给公司内部审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在风险极高的商业银行里。首先,人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内部审计理念,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提高,从保证经营者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到帮助公司增加价值和提高经营效率。因此,内部审计的传统保证功能将被扩展到保证与咨询功能并存的范畴。其次,审计方法和技术应相应地得以完善,制度基础审计因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受到质疑,风险管理审计正在悄然兴起,其能帮助企业评价、控制风险。IIA主席杰奎特指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的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我们正开始认识风险管理是我们事业的推动力。”(2)公司战略管理要求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管理学家约翰伯恩认为,战略管理是当今最为重要的管理问题。战略管理趋向于动态战略和弹性战略,没有哪一个战略能拥有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及时分析可能的机遇,消除可能的风险,不断改变其战略。而战略决策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因素,战略决策出现错误,对公司来说将是灾难性的。风险管理审计介入到战略管理层面,可以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建议,增加信息源的宽度和质量,以支持公司战略决策的有效性。同时,由于公司的战略管理层的董事会工作重心从雇用、监督高级管理者转向支持有效的决策和纠正错误的决策上来,但须以全面、准确的信息为依托,由于董事会和经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仅靠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是不可行的,那么,风险管理审计机构就应承担起向战略设计者反馈真实信息的责任和义务。(3)“增加价值”服务理念要求塑造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飞速发展都给企业带来了挑战,传统的企业运行机制和组织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出现了效率低下、组织僵化、机构臃肿、缺乏弹性的“大企业病”。在此背景下“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应运而生。从业务层面重新审视现有的管理实践,提出“面向未来,着眼于创造价值的管理”。原来的内部审计所进行的仅仅是事后的评价和反馈,不能满足时代要求,需要变革。将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与企业目标直接联系,并将事后反馈延伸到事前和事中。通过开展咨询性服务帮助企业控制风险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风险管理审计目的就是帮助管理当局解决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评估经营风险,控制或降低风险,提供实现企业目标的各种可行建议。(4)满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需强化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要改变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控制与风险的思考,使内部审计人员关心企业的目标和风险,使审计报告的重点移到目前和未来的规划,把目前的经营管理控制同计划、策略和风险评估结合起来。风险管理审计属于开放式模型,审计人员在开始一项审计业务时,必须首先评估审计风险,并把它作为审计质量要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做审计过程控制的依据。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金融环境,每个商业银行首先要规范经营,内部审计有责任进行风险管理审计,使商业银行满足银行业的监管要求。其次,通过内部审计有价值的咨询活动,促进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控制或减少金融危机,才能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的要求

国际清算银行(BIS)于1988年首次引入了面向金融服务行业的监管资本标准。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获得10大工业国中央银行的一致同意,从而将通用最低资本标准应用到其各个银行。2004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2006年巴塞尔委员会将1988年旧协议未改动部分、1996年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协定以及2005年关于新资本协议如何运用于实务的修订相结合,颁布了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的设计目标是要提高银行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利用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包括资本充足率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促进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增进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其实质是为了完善与补充单个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不足,减轻银行倒闭的风险与代价,是国际商业银行联合监管的最主要形式,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新巴塞尔协议了提出具体可行的监管标准,使之更加适合银行业的监管实践,被誉为国际金融风险环境下世界各国银行所遵循的“神圣条约”。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标志着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商业银行的引进和实施。2005年巴塞尔委员会的13个成员国和25个欧盟成员国已经承诺于2007年初实施新资本协议。目前包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业务活跃、国际业务比较大的交通银行、浦发行等7家银行已经被我国银监会选定作为2010年首批合规的银行,必须在2010年开始符合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新要求。根据银监会的规定,上述银行在经批准的情况下,可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最晚不得迟于2013年底。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运用新协议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确保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合理有效运行,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面临的重大课题。新资本协议涉及到具体内部审计的有6条,主要内容简列如下:NO.136.在银行内部的审计的程序中,应经常对风险计量系统进行独立评估。NO.461.如果依赖监督和控制系统来限制信用风险,银行应该有一个有效的内部过程来评估是否遵守所有关键的政策和程序。NO.463.银行必须有一个健全的体系发挥作用,来验证评级体系、过程和估计所有相关风险要素的准确性和一致性。NO.620.为具备使用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的资格,银行必须至少符合监管当局以下规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适当积极参与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管理;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概念稳健,执行正确有效;有充足的资源„NO.689.健全的资本评估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确保银行识别、计量和报告所有实质性风险的政策和程序;将风险水平与资本联系在一起的程序;根据银行的战略重点和业务计划,设定与风险轮廓相符的资本充足率目标的程序„NO.702.银行内部控制结构是资本评估程序的基础。对资本评估程序的有效控制,包括独立检查和在适当情况下安排内部或外部审计。这六点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体系构建

(一)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构建风险管理审计环境。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风险管理审计部门需要确认风险管理部门是否通过持续宣传、培训、研讨,引导员工充分认识“银行经营风险的企业属性”,树立“风险管理本身寓于发展内涵”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以资本对风险的约束为基础、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风险管理审计部门应协助风险管理部门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为科学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动参与风险管理。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构设置是风险管理审计环境不可忽视的内容,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风险挖掘、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西方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构设置方面基本上都是采用的类似“矩阵式”的、全面、分层次的风险管理模式。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可在总行设首席风险经理,由副行长或副行长级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对全行各种风险的通盘控制和管理,监控各种可能对全行业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在首席风险经理领导下,各主要业务领域也都设有一个首席风险经理,并设一个称为首席风险经理办公室来支持其工作。各地区和业务部门可设自己的高级风险经理,在业务领域的首席风险经理领导下开展工作,再往下依此类推。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平行作业,各司其职,互相支持。为便于集体决策,总行和大区分行一般都会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总行的风险委员会由总行的首席风险经理任委员会主任,成员包括行长、副行长、财务总监、营运总监和各主要业务领域的负责人。

(二)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机构

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运行的制度要求,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组织机构。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讲,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企业治理层的工具,属于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无论按照“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或是“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来构建自身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都内生存在“监督”环节。监督是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过程,可以通过持续性监督、独立评估来实现,但都可能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因此,需要特设的一个制度安排——风险管理审计,由直接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部门组织实施,以落实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自我评价为基础的专门的审计活动,并且利用咨询意见,在战略层面上为董事会提供发现、防范并纠正自身战略风险的意见。因此,在公司内部治理框架中,风险管理审计成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运行中的内生和外生相协调的制度安排,其内生性表现在风险管理审计本身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监督”环节所要求的独立评估部分;其外生性体现在风险管理审计是特设的制度安排,直接隶属于董事会的内部审计部门实施,来保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不断修正中有效运行。所以,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必须以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自我持续评估为基础,站在战略高度,把握全面风险,来对整个公司内部治理的全过程以及各个层面实施监督。

(三)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队伍

发挥风险管理审计的作用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因此,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风险管理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水平,发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职能的重要保障措施。首先,提高内部风险管理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各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本行的内部审计人员,并根据商业银行本身经营业务的特殊性,设立专门针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和业绩进行监督、考评,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其次,要提高内部风险管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推行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行业准入资格门槛,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在保证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要扩大内部审计队伍,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最后,提高沟通技巧,与被审计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改善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审计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审计充分发挥它的“服务者”角色。

(四)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流程

对于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来说,必须完善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这个管理过程越顺畅,细节构造越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效率就越高。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可将风险管理过程划分为七大模块,即风险文化、风险管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综合评估、风险处理、风险及管理信息披露、风险管理评价。那么,内部审计师为在从总体上对风险管理过程适当性发表意见,参考IIA实务公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审计流程可以这样构建:第一,风险管理环境分析,评价商业银行考虑到所面临的风险环境的各个方面是否完整、考虑到风险环境因素的变化发展是否充分、对风险环境的分析是否恰当;第二,风险管理目标设定评价,各类目标在设定时所依据的数据及报告经营业绩、盈利能力、财务报表及附注等是否可靠、相关部门对它们的理解是否准确,各类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第三,全面风险识别评价,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资本充足率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挂钩,构建了资本充足率指标与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之间的有机联系。风险管理审计不仅要审查银行监管资本充足率是否满足新协议的规定,更重要的是确保银行风险轮廓勾勒的完整性,保证所有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均已被识别与管理;第四,综合风险评估方法评价,风险管理审计需要对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进行再检验,如评价风险评估所依赖的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评价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的估计是否合理等等;第五,风险应对策略评价;第六,风险及管理信息披露评价,确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对已识别风险在整个银行内部进行恰当的通报传递、是否完整的披露了应引起银行各个部门重点关注的潜在风险;第七,风险管理评价,对银行规章制度、风险识别、评估及处置情况进行总体衡量,对其执行情况和达到的效果进行评价,并监测整个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和环节集合成风险管理审计报告,送交风险管理部门、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牛播坤、向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路径的国际差异比较及其发展趋势》,《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

[2]党均章、王庆华:《次贷危机中重新审视银行风险管理》,《银行家》2008年第11期。

上一篇:大学英语四级英语考试模拟题《一》下一篇:培植文艺生态,打造精品名牌2012,12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