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学(精选3篇)
勉学 篇1
比如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富有的中国游客在英国2012年打折促销季中消费的奢侈品预计会达10亿英磅。Burberry、LV、Gucci等大牌奢侈品预计将会占英国整个奢侈品行业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为表达自己的敬意, 英国媒体基于“英镑”的概念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北京镑”, 即为中国人所花的英镑。为迎接像抢购大白菜一样抢购奢侈品的中国顾客, 伦敦的不少商店已经雇佣了会说普通话的店员, 帮助顾客挑选商品、付款。更多的人为了就业, 正在苦练“你好”、“谢谢”、“有发票”等中文常用语。这样的现象引发了媒体、大众的关注和热议, 其中有褒有贬, 有鄙夷, 也有力挺。
至于更具文化意味的“到此一游”现象, 更多地引起了国人对于“公民素质”问题的热议和反思。早年, 在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 孙猴子就因为“到此一游”吃了大亏:他自以为本领最大, 和如来打赌, 竟在佛指幻化的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还在下面撒了一泡猴尿, 可结果他打赌输了, 没跳出如来的手掌心, 被佛祖指化五行山, 被拘五百年!直到遇到唐僧, 才得以从山下出来行动, 继续他后面的故事。如今, 现实版的“到此一游”不仅遍布国内, 而且漂洋过海, 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名胜, 近来最著名的一处, 大概就是2013年5月, 一名中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留下的“×××到此一游”。要解决这样的“公民素质”问题, 还有赖于社会形成合力, 养成学习型社会的健康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 荀子所谓“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样的教导是不会过时的。
中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在其著名的《勉学》篇中对于求学之人做了区分:“有志尚者, 遂能磨砺, 以就素业;无履立者, 自兹堕慢, 便为凡人。”这是从根本上提出了求学的方向性问题。他指出:“人生在世, 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 商贾则讨论货贿, 工巧则致精器用, 伎艺则沈思法术, 武夫则惯习弓马, 文士则讲议经书。”他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崇夸饰鄙实务的风气, 指出:“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 差务工伎, 射则不能穿札, 笔则才记姓名, 饱食醉酒, 忽忽无事, 以此销日, 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 得一阶半级, 便自为足, 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 议论得失, 蒙然张口, 如坐云雾;公私宴集, 谈古赋诗, 塞默低头, 欠伸而已。有识旁观, 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 长受一生愧辱哉!”他强调:“夫明《六经》之指, 涉百家之书, 纵不能增益德行, 敦厉风俗, 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 乡国不可常保, 一旦流离, 无人庇廕, 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 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 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 皆欲识人之多, 见事之广, 而不肯读书, 是犹求饱而赖营馔, 欲暖而惰裁衣也。”也就是说, 勉学以立志, 长技并修德, 要有真才实学, 脚踏实地, 全面发展, 才是真正求学者应走的正路。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艺术论 篇2
[关键词]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艺术
《勉学》篇是颜之推《颜氏家训》的重要篇章之一。向来为世人推重。朱轼读了这篇文章。颇有感慨地说:“此篇反复晓谕,真挚剀切,精粗具备。本末兼该,凡为学者,皆宜熟玩。”朱氏的话言简意赅,肯定了《勉学》的艺术性。仔细玩味《勉学》,其精湛的艺术性的确不同凡响。
一、字里行间透出学者的博雅之气,富有哲理
(一)引经据典,表现了渊博的学识。
在6360余宇的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古往今来的人物约100名,用典约50个,引用书籍约40部。人物当中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有经学大师。历史学家,也有文学家:有古人,也有今人:有须眉,也有巾帼。用典繁多,方法多样:有事典,有语典:有明典,有暗典:有正用,有反用。书籍以学术著作居多,有儒家的,有道家的:有鸿篇巨制,也有单篇文章。黄侃对颜之推的博学多识感叹不已,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常谓文章之功,莫切于事类。学旧文者不致力于此。则不能逃孤陋之讥,自为文者不致力于此,则不能免空虚之诮。试观《颜氏家训》《勉学》、《文章》二篇所述,可以知其术矣。”
(二)见解深刻独到,表现出学者所特有的深邃思想。
作者提出了诸多教育思想,振聋发聩,影响深远。例如。颜之推说:“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在这段文字里,颜之推提出了学习自资的思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习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人谋生的手段。在当今社会更是至理名言。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求从业者要学有专长。不掌握一定的科技文化,就面临着下岗,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笔锋犀利,语言生动
(一)先说笔锋犀利。
1、揭示不学无术者和以学自损者的丑态。耻涉农商的士大夫,“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不学无术的贵游子弟。“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讌,则假手赋诗。”以学自损者,“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作者不但用形象的语言揭示其丑行,而且用愤激的词语进行抨击。“有识旁观,代其入地。”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当尔之时。诚驽材也。”贬低之意显而易见。“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鸥枭。”痛恨之义见于言外。
2、驳斥学习无用论。有人以“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的社会现实对“贵学”提出质疑,作者认为人命运的穷达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无学之人可以富贵,但是通达之人却不可无学。无学而富贵之人是天才。天才虽不学习,却达到了有学的程度。而—般人根本做不到,所以要学习。如果不学习,“犹蒙被而卧耳”。
3、痛批学习自满现象。成就事业,需多方面的才能。应不耻下问,博学求之。但是世人往往是半瓶醋,骄傲自满。作者连用四个排比句:世人但见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以排山倒海之势列举了骄傲自满的种种表现,一气贯注,让人们懂得“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的必要性。
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对不良现象和学风进行揭露抨击,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二)再说语言生动。
1、用形象的语言活画出不学无术者的丑态。“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燕,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贵游子弟在梁朝全盛之时,涂脂抹粉,长车高屐,穿着奢华,神仙—般。考场上,枪手代劳:宴席旁。假手捉刀。春风得意,不亦乐乎!赖以生存的政权一旦土崩瓦解。他们就衣不蔽体,饥肠辘辘,如枯木,似穷流,死无葬身之地。
2、多用谚语和近似格言式的语句。如:“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它形象地刻画了梁朝贵游子弟的不学无术,深刻地揭示了门阀制度的腐朽本质。“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句话说明了一技之长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它要求人们要把知识化为能力,学以致用,反对夸夸其谈。不得要领的学风。“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这意味着人总是要独立的,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知识学问服务于人的行为处事。“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治学要严谨。切忌一知半解。妄下结论。
3、善为比喻。为了使语言生动,说理形象,作者注重比喻的使用。如作者在反驳学习无用论时说:“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从修辞方式上来讲,是比喻:从论证方法上来说,这一段文字是比喻论证。作者把人生际遇之不同比成金玉与木石。把学习比喻成对金玉木石的打磨雕刻。矿璞本质上是金玉,断块本质上是木石。未经打磨的矿璞是丑陋的,经过雕刻的木石是精美的。但不能说,雕刻后的木石就胜过未打磨的矿璞。同样,人的穷达是由其包括学习在内的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成就一番事业的无学之人是看似无学,其实是天才之人。天才之人虽未读书,但是学识已备。常人则非学不可。学习可以提高修养,开阔心胸,有利于事业的成功。“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学习无用论思想危害之大显而易见。
三、讲求论证方法。令人信服
为了使说理透彻有力,作者了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一)正论与驳论相结合。
全文以正论为主,有时又辅以驳论。在论述“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论题时,作者先提出论点:“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在--正反论述之后。作者意犹未尽,提出批驳的靶子:“有客难主人日:‘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有人以博学之士穷困潦倒的现实对“贵学”提出了质疑,其实质是变相的学习无用论。作者以“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为喻批驳对方,指出“有学之贫贱”和“无学之富贵”不具有可比性,不可同日而语。天才之人。无师自通,出类拔萃。“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一般人不具有这种品性,非学不可。在正论之后,作者又辅以驳论,解除了人们对学习无用的疑虑。使论述更进了一层。
(二)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在于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如作者在论述学习的目的时就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作者把学习比喻成种树,春天百花争艳宜于观赏,秋天收获果实便于享用。讲论文章好比春天的花朵,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有利于提高修养便于行为处事。这好比是秋天收获的果实。
(三)正反对比论证。
正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深化作者的观点。作者在《勉学》篇中较多地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如,作者开篇就提出论点“勤学”,接着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从正的方面来说。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可以从事儒业。长大以后需要从事某一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特点和学问,要想做好。就要学习。从反的方面来说,从小不学习,日益懈怠,到头来只能沦为平庸之人。不学习文化知识,在一定的场合下别人侃侃而谈。自己却“塞默低头”,“长受一生愧辱”。
《颜氏家训勉学第八》阅读答案 篇3
D.作者认为,时局动荡,要想安身立命只能靠自己的艰辛努力,多读书从而谋得一技之长,没有捷径可走。同时讽刺了那些依赖靠山的贵族子弟。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4分)
译文:
(2)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3分)
译文:
(3)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3分)
【勉学】推荐阅读: